ZKIZ Archives


退出食油業-南順(香港)(0411)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218/LTN20080218312_C.pdf

南順(香港)宣佈賣出其包裝油業務,套現5,350萬美金,即4.17億港元,錄得1,000萬利潤。

上年除稅後盈利只得八百萬元。

上年業績報告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904/LTN20070904447_C.pdf

公司顯示現金有二億九千萬,負債一億五千萬,淨現金一億四千萬。

計及今次套現後,淨現金超過五億五千萬,以其市值十一點四億計,淨現金佔接近一半,扣除食油業務盈利後,上年經常性盈利為一億計,扣除現金市盈率為五點九倍。

公司現金充裕,可能會派特別息,上年派息13仙計,可能會派1-2仙特別息,股息接近四厘,還可以。


補記:

公司和合興在食用油方面的協議在二零零九年終止,可見公司正在退出食油業。公司上年盈利有倒退,但其現金及盈利能力尚能維持,故仍能購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55

汇源并购案被否引发民营企业家退出困惑


From


http://www.caijing.com.cn/templates/inc/webcontent.jsp?id=110126116&time=2009-03-21&cl=100&page=all


多位民营企业创始人认为,市场利益与企业家利益如何平衡,将成为《反垄断法》出台后的一大难题

  【《财经网》专稿/记者 赵何娟】“朱新礼该懵了。” 可口可乐公司并 购中国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代码:01886,下称汇源)被中国商务部否决后,熟悉或不熟悉汇源董事长朱新礼的民营企业界人士,都表现出了异 乎寻常的关注。虽然对可口可乐入主汇源是否构成垄断的看法存在分歧,但大部分人士都对大型民营企业创业者的退出问题表示担忧。 
2009年3月18日,商务部发布公告,以“对竞争产生不利影响”为由,否决了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的申请。这是自去年8月1日《反垄断法》实施以来,首个未获通过反垄断审批的案例。 
多位接近朱新礼的人士都对《财经》记者表示,朱新礼直到近期仍对并购案获批持乐观态度,并购被否决,最失望的无疑是他本人。 
浙江一家大型轻工民营企业创始人向《财经》记者表示,与朱新礼精心“嫁女”一样,任何创业者都希望将自己的企业发展到越大越好,最终要么寻找合适的接班 人,要么寻找最好的方式退出。而股权转让是一种最普遍的退出方式,只要在合适的时候、以合适的价格卖出,无可非议。他对商务部否决汇源并购案表示不解,“ 企业做得越大,创业者要想退出就越难,难道想要卖出先要把自己的企业搞亏吗?” 
这位创始人称,浙江很多民营企业都面临第二代接班人问题。据他所知,不少规模较大的企业创始人,都极有可能通过转让股权的方式退出,并且多倾向于与外资商谈,不少人对朱新礼案的审批过程特别关注。 
一家饮料类企业的创始人也表示,饮料业其实不存在垄断不垄断,各自有自己的细分市场,曾经还有过多家民营企业想同时把股份卖个某一家国企的例子。“如果是国企收购汇源,是否也会造成垄断的后果呢?”这位人士反问。 
2009年2月9日,商务部外资管理司副司长林哲莹曾在一个公开活动上对媒体表示,汇源既然是个民族品牌,可口可乐对其进行收购,就不是它自己的事情。 
对此,上述饮料企业创始人称,与其说是朱新礼低估了自己品牌的“民族”属性,不如说是中国对民营
资本、私有财产的认识和保护都远远不够。 


  一位擅长并购的钢铁企业负责人则认为,商务部否决汇源并购案有其合理性,但是有一个问题必须公开,就是企业对于商务部“经营者集中不利影响”的否决理由,究竟是如何具体举证的。 
这位负责人称,民营企业创业者退出问题一直都存在,主要方式无非是破产、清算、拍卖、股权转让等,被并购也是股权转让的一种。在《反垄断法》出台之前, 创业者的退出就受到了种种非市场因素的干扰,比如地方政府干预、部分收购者的强势,还有野蛮股权划拨等,汇源并购案被否是目前遇到的新问题,值得进一步关 注和研究。 
君泰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律师曾智红对《财经》记者表示,《反垄断法》的宗旨是基于保护市场竞争,而不是保护特定竞争者。需要纳入 《反垄断法》审查,即市场营业额在15亿元以上的企业,都是大型企业。但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边际效应,这个边际效应可能是递减的,甚至有一天可 能会出现亏损。因此企业家往往期望在递减效应出现之前,及时退出或者转型,这个就是朱新礼现在面临的情况。 
在朱新礼向可口可乐转让汇源全部 股份之前,汇源业绩已经出现明显下滑趋势,并购案被否决,对汇源的负面影响更加明显。3月19日汇源复牌第一天,股价便急挫近50%,多家机构给予其“减 持”的评级。分析师多认为,汇源要想回到之前的高股价已经很难,再融资问题必然受到影响。朱新礼不仅希望转型全面做上游供应链的愿望暂时破灭,短时间内也 难以寻找到新的战略投资者,更不可能给出如此高的溢价。 
曾智红表示,《反垄断法》如何让市场利益与企业家利益达成平衡,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难 题。民营企业家利益是否一定要向社会公益让步,这是一个矛盾。朱新礼所遇到的困惑,不会是最后一个。他认为,应当尽快出台反垄断法实施细则,使企业在审查 “经营者集中不利影响”时,有更细致的举证标准,更好地平衡市场利益和企业家利益之间的关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759

沃尔沃退出华沃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7-22/HTML_3C0AE0PFFVEL.html


在济南迎来新庄家的同时,沃尔沃卡车已经确定从华沃撤资。据本报独家消息,在和曼实现全面合资之后,沃尔沃和中国重汽(香港)有限公司(3808.HK,简称中国重汽)已经达成协议,沃尔沃将退出合资期限为30年的华沃合资项目。

7月16日,取代沃尔沃卡车入主山东的德国曼公司是斯泰尔卡车的母公司。曼此次与中国重汽合资采取了灵活的方式,与奔驰卡车和福田的合资模式相仿,在不导入外方品牌的情况下,先行进行技术合作,共同开拓新兴市场。

事 实证明,针对中国商用车市场的现状,外方高端卡车产品并不适合现阶段的中国市场,中外企业的合作必将寻求新的模式,跨国巨头正在采取迂回进入中国市场的策 略,在曼和中国重汽合资之后,双方企业所有关联的沃尔沃、东风、陕西重汽、潍柴动力可能都会因此受到影响,商用车竞争格局或再次动荡。

独家占有曼技术

根据协议,曼将其先进的卡车和发动机技术以独占许可的方式在中国境内授权给中国重汽及相关下属公司,并与中国重汽合作生产和销售基于该技术的“技术提升型”卡车。

中国重汽企业文化建设部副部长倪桂祥介绍说,与曼的合作是全方面的,包括资本和技术。在保持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重汽集团”)对中国重汽51%的控股条件下,曼将通过认购公司约5.99亿新股的可转股债券以及向重汽集团购买约0.91亿股公司已发行股份,获得中国重汽(香港)25%的股权,涉资60.48亿港元。

虽然曼的入资对中国重汽意义重大,但上述协议还要通过国家主管部门包括证监会、商务部、发改委等部门的审批,也要通过中国重汽股东大会的批准,预计在8月底,所有程序将走完。

据了解,此次合作仍然是以中国重汽为主,双方的第一期合作期限是7年,今后还可以继续合作。目前也不会导入曼品牌卡车进行销售,因为国外的高端重型卡车并不适合中国市场,今后双方重新打造一个新品牌,用于在中国和27个欧洲国家进行销售。

中国重汽董事局主席马纯济表示,中国重汽通过引进曼在发动机和整车研发中的先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今次协议把欧Ⅲ、欧Ⅳ和欧Ⅴ发动机生产技术的使用权纳入了合作范围,一次性解决了中国重汽未来三代环保卡车生产技术的攻关问题。

行业人士分析说,目前中国重汽主推的满足国Ⅲ排放要求的EGR发动机只是过渡技术,面对未来排放法规升级的压力,中国重汽迫切需要新的技术引入。

曼集团首席执行官汉肯·萨缪尔森表示,本次的重要合作是与中国重汽多年良好关系的结晶,曼集团对中国重汽的投资为共同开发专门针对新兴市场的新型卡车系列奠定了基础。

中国重汽目前是国内最大的重型卡车生产企业,今年上半年销售重型汽车68098辆,市场占有率达到26.26%。

釜底抽薪

曼与中国重汽的合资剧烈地搅动着中国商用车格局,首先受到影响的将是陕西重汽。陕汽集团是最早与曼探讨合资问题的国内企业,其持股49%的子公司陕西重汽主力车型德龙F2000则是源自于曼公司的F2000车型技术。

陕西重汽销售公司总经理助理刘克强对本报表示,关于中国重汽和曼签署的独家技术协议是指TGA技术,而陕西重汽引入的是F2000车型技术,两者并不相同,而对于陕西重汽是否会引进曼公司的后续技术,目前还不得而知。

曼此前一直与陕汽集团进行合资谈判,但是最终由于品牌使用上的分歧,双方没能走到一起。而此次曼则一改此前的“强硬”态度,并没有对中国重汽要求导入“曼”品牌,而是独家授权中国重汽使用整合和发动机技术,这必将与陕西重汽的技术引入产生矛盾。

中国重汽、陕西重汽、潍柴动力曾同是一家企业,后由于中国重汽的分家以及剥离潍柴动力资产,以及潍柴动力控股陕西重汽51%股权之后,中国商用车格局中形成了两个针锋相对的阵营,中国重汽和潍柴动力(包括陕西重汽)始终处于水火不容的境地。

而此次中国重汽半路杀出,与曼全面合资,似乎对潍柴动力阵营形成了釜底抽薪之势,斩断了陕西重汽最重要的技术来源。

刘克强否认上述说法,他认为,陕西重汽目前在未来车型的规划方面是完备的,而至于未来的对外合资合作,可能要看潍柴动力的统一部署,陕西重汽目前在发动机方面资源也是很充分的,有西安康明斯以及潍柴动力的支持。

据了解,潍柴动力此前与曼公司也进行了合资的谈判,希望从发动机到整车等方面与曼公司展开合作,但最终未能成行。

中国重型卡车的技术源自于斯泰尔,当时是为了解决汽车工业“缺重”的矛盾。德国曼公司收购斯太尔公司后,承接了斯太尔公司与中国重汽的技术引进合作项目,2005年上述项目已经结束。

如 今在斯太尔车型换代之后,曼又与中国重汽结成联姻,这对中国商用车的发展影响巨大。值得关注的是,中国重汽不只对潍柴动力一方釜底抽薪,而对于传统商用车 巨头——解放和东风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因为在卡车重型化的过程中,以中型卡车起家的解放和东风的市场份额不断地被中国重汽、陕西重汽等企业蚕食。

目前,解放和东风卡车并没有实质性的合资,而其自主开发的重型卡车表现也不尽如人意,所以此次曼重卡技术的再一次导入,对其他企业的威胁是巨大的,如果在熟悉斯太尔技术的中国市场再次上演“斯太尔传奇”,那么中国重汽或将真正承担起《振兴规划》中指定的行业整合者角色。

沃尔沃东风合资重启?

曼与中国重汽的合资,也迫使沃尔沃不得不处理在山东的华沃合资项目。

知情人士透露说,中国重汽和沃尔沃已经在近期对华沃项目的处理达成一致意见,在双方协商的基础上,同意沃尔沃撤出合资公司,因为在与曼合资之后,沃尔沃的处境已经十分尴尬。

沃尔沃卡车与中国重汽集团合资组建的华沃卡车公司,是国内第一个被批准的重型汽车合资项目,组建于2003年,总投资额为16亿元人民币,出资比例为沃尔沃和中国重汽各50%。双方经历了长达9年的谈判,这次联姻开始一度被视为合资的典范。

但是由于国内市场难以接受价格超过60万元的沃尔沃卡车,所以该项目此前一直处于停滞状态,双方曾几次试图重启华沃运营,但最终并未成行。

在山东遇阻之后,沃尔沃将合资对象转向了东风商用车,但是由于中国重汽的异军突起,沃尔沃又不想放弃华沃项目,希望手托东风和中国重汽两家企业,最终东风项目无疾而终,双方谈判陷入停滞。

此次沃尔沃撤出华沃项目之后,已经对东风项目的重启带来希望。因为东风方面此前曾表示,沃尔沃与东风合资,必须退出山东华沃项目,不可能利用东风日产柴的现有合资名额。

分 析人士指出,中国的商用车市场不同于乘用车市场,超过90%以上的商用车都是自主品牌,外资品牌由于其售价昂贵,在中国每年只有几千辆的销售,难以形成规 模。在这种情况下,沃尔沃应该改变策略,而不是一如既往的贯彻品牌导入中国的技术,可以先期导入技术,然后渗透至品牌。

不过这一次,东风或许可以掌握主动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55

上实彻底退出 大光明15.5亿接盘光明乳业


From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s/20090728/03196535101.shtml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杨颢

  正如之前所承诺的一样,上实最终撒手光明乳业(7.95,0.08,1.02%)(600597,SH),而接盘方也正是此前猜测最多的光明食品集团。

  7月27日晚间,光明乳业发布股权变动公告,称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决定协议受让上实食品控股有限公司持有的全部光明乳业股份3.14亿股。本次股份转让的价格为每股4.93元,共3.14亿股,收购对价为15.5亿元。

  上实食品是上实控股的全资附属公司,与原农工商集团所属牛奶公司同为光明乳业的发起人,在很长一段时间也与牛奶集团一起并列为光明乳业第一大股东。

  不过,在今年4月下旬,在港上市的上实控股董事长滕一龙公开表示,公司今年希望尽快出售光明乳业35.176%股权。而出售的目的在于专心于主营业务,加大退出非核心业务的力度。这一点在上实控股2008年年报中也有提及。

  当时上实表示,这部分股权是出售给母公司还是市场,还处于意向阶段,尚未作出决定。

  6月初,上实在二级市场连续减持52094628股,占光明乳业总股本的5%。种种迹象表明,其去意已决。

  上实滋生退意之后,市场对于光明股权的去向非常关注。当时光明乳业两大控股股东是上实和上海牛奶集团,分别持有35.18%和35.27%的股 份,相差仅0.09%。一旦第三方接盘,接盘方持有的上实控股股权加上二级市场收购,可能超越大光明集团成为光明乳业实际控制人。

  但更多的倾向还是认为上实可能是将股权转让给光明集团或者其旗下子公司上海牛奶集团,使大光明能够完全控股公司,从而将公司打造成上海乳品业务的平台。

  此次的公告顺应了这一猜测。收购完成后,光明食品集团与子公司牛奶集团将合并持有光明乳业6.819亿股股份,占光明乳业总股本的65.448%。

  光明食品集团表示,近年来,上海国资国企改革不断深化,光明食品集团和上实控股都在探索国有资产和优势资源向核心主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充分利用 资本市场进行强化主营业务、退出非核心业务的经营战略调整,因而双方最近决定进行光明乳业股份协议转让。这也是集团成立以来金额最大的一次资产并购。

  光明食品认为,集团以食品为核心业务,乳业是集团核心业务的重要板块。在光明食品集团2007年初制定的发展战略规划中,就确定了重点发展乳业 的战略目标。它认为,我国人均乳品消费水平还有很大上升空间,特别是在去年行业面临危机后进入市场调整期,为集团加大乳业投入,加快乳业发展提供了非常好 的机遇。

  三聚氰胺事件之后,自有奶源对于国内乳企的重要性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海通证券(19.29,0.18,0.94%)曾认为,一旦大光明接盘上实所持光明乳业股权,未来有可能将光明集团旗下的牧场等业务也注入上市公司。

  据了解,牛奶集团每年都把自己牧场生产的鲜奶供应给光明乳业,目前牛奶集团拥有奶牛3万多头,其中成乳牛1.2万头,2008年供应给光明乳业生鲜牛奶9万吨。去年以来,牛奶集团积极筹建海丰现代化生态奶牛场,规划饲养奶牛4万头,目前一期工程已经完成。

  而光明食品集团也表示,其控股光明乳业将拥有产业联动的优势。公司将依托光明食品集团,“拥有从奶牛饲养到乳品加工销售产业链一体化的优势,有利于保证奶源的质量,提升加工水平,加快市场拓展的步伐”。

  去年年底今年年初,光明乳业重新修订了三年发展战略规划,提出了“聚焦乳业、做强新鲜、突破常温、实现百亿”的战略定位目标,决心做到乳品主营 业务确保行业平均增长水平;保鲜乳制品增长速度高于行业增长水平;保持新鲜酸奶、新鲜牛奶和奶酪产品在全国市场的领先地位;常温产品实现战略瓶颈的突破; 继续加强科技研发,成为中国乳业技术最领先的公司。2010年主营业务收入目标超过100亿元,利润继续增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82

创维或率先退出CRT电视市场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911/20090911030535704.html


每经记者  徐洁云  发自上海

        虽然利润贡献稳定,但毛利率低下且市场正逐步缩减的CRT电视(即传统的显像管电视)正成为彩电企业眼中的“鸡肋”。

        日前,创维北京分公司传出消息称,创维将于一年内率先彻底退出这一市场。对此,创维集团新闻发言人沈健昨天表示,虽然目前公司总部并未有明确时间表,但“创维肯定是业内第一个退出的。”

完成平板化改造

        创维集团中国区域营销总监刘耀平表示,北京分公司的言论并不能代表创维集团总部,“他们说的应该是当地市场,总部最终确定退出时机的话,会有正式的通报。”

        不过,这一消息并不是空穴来风,据悉,8月底,创维刚刚对原本生产CRT为主的内蒙古生产基地完成了平板化改造。此前,创维的另外三大基地已完成了相应改造。

        “平板化改造完成,将进一步加快创维推动液晶电视全面取代CRT电视的节奏,”创维集团彩电事业本部副总裁、制造总部总经理王德辉对于彻底淘汰CRT的用意毫不掩饰。

CRT市场萎缩

        创维公布的7月国内出货数据显示,CRT电视和高清晰度CRT电视出货量分别为8.57万台和2.95万台,同比下滑68%和74%,而平板电视则出货35.66万台,同比大增184%。

        这并不是个体现象。奥维咨询数据显示,2009年上半年,CRT出货同比减少58%,平板电视同比增长58.3%。

        在这场“替代战”中,相近尺寸的价格直接对话更起到关键作用。22、26寸液晶电视与21、25寸CRT电视,32寸液晶电视与29寸液晶电视之间的价格不断接近,中小尺寸LCD电视正在加速渗透CRT彩电市场。

        此 前曾被业内视为CRT生存机会的家电下乡,在最高限价经业界呼吁升至3500元之后,反而加速了CRT市场的消解。随着农村市场对液晶电视消费需求的提升 和中小尺寸液晶电视价格的持续下行,今年上半年家电下乡的统计数据中,CRT与LCD电视的销售占比约为1:1。其中26寸液晶电视占据了25%以上份 额。

        此外,从市场终端反映看,CRT在消费力较强的一级城市连锁渠道中已日渐淡出。此前,苏宁电器已宣布,旗下广州地区所有33家门店全面停售CRT电视,这一举措将逐步向北京、上海及包括其总部所在地南京等一线大城市推进。

        创维上海分公司市场部负责人透露,创维目前在上海的超市渠道仍有部分CRT产品销售,但是以消化库存为目的。

退出时机的考虑

        退出CRT市场,对于彩电制造企业还有财务上的积极意义。

        彩电业主要上市公司近期公布的中报普遍显示毛利率略微下滑,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因素之一就是受CRT业务的拖累。

        TCL 集团上半年液晶电视毛利率由去年同期的21.3%提高到26.6%,但由于CRT毛利率下滑较大,多媒体综合毛利率仅提升了2.3%;深康佳彩电毛利率下 滑至18.26%,而液晶电视内销的毛利率则在20%以上;四川长虹上半年电视综合毛利率也降至16.41%。

        此外,CRT产业上游彩管制造企业的动向也可与之互为注脚。国内彩管巨头赛格三星在8月31日前已全面停止运行CRT生产线。

        一位国内彩电厂商负责人表示,单纯从企业自身来看,现在已经完全可以放弃CRT业务,但还必须考虑到整个产业链的平稳过渡和其他配套企业的利益,因而有更稳妥的考虑。

        市 场调查公司DisplaySearch预测,中国今年液晶电视需求将增长76%,销量达2360万台,液晶电视将首次超越CRT电视。家电业观察人士刘步 尘表示,液晶电视出货今年开始真正占据总体多数,是良好的产品结构调整时机,“由于规模化成本下降以及推广费用的减少,液晶电视的毛利率也已较此前数年上 升不少。”

        “我个人认为,创维的决定(放弃CRT)是正确而且务实的。”中国电子商会副秘书长陆刃波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90

对弈告终:达能彻底退出娃哈哈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10-9/148955.html


长达两年半的达娃之争终于落下帷幕。

9月30日,达能集团发布 公告称,其与娃哈哈集团已经在这一天达成友好和解方案。作为和解方案的一部分,达能和娃哈哈将终止其现有的合资关系。达能已同意将其在各家达能-娃哈哈合 资公司中的51%的股权出售给中方合资伙伴。在和解协议执行完毕后,双方将终止与双方之间纠纷有关的所有法律程序。

此次的和解来得出乎意料。据公告称,在中法两国政府的支持下,达娃双方为最终解决争端,“本着相互尊重的精神,携手再度努力,在近期开展了富有成效的谈判,并最终达成了这一友好和解方案”。有相关人士告诉记者,此前双方谈判一直断断续续在继续。

不过,对于所谓的“友好和解”具体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以及达能为何最终选择退出,股权转让价格如何,双方此次均保持缄默。娃哈哈新闻发言人单启宁向记者证实这一公告的准确性,表示这是为双方共同发布。而宗庆后在电话中对记者表示,“一切以新闻稿为准”。

公 告中称,对于这一和解方案,达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弗兰克·里布指出:“达能和娃哈哈之间的合作,建立了中国饮料行业中一个强劲的、受尊敬的领先企业。我 们相信,在其未来管理层的领导下,娃哈哈将继续取得巨大的成功。达能自1987年起就进入中国,我们对中国有着长期的承诺。我们将加快在中国市场的业务发 展,以实现集团‘通过食品,为尽可能多的人带来健康’的使命。”

而宗庆后的官方回应是,“中国是一个开放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宽容的民族,中国的企业愿意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世界知名企业进行合作,共同发展。”

据悉,该和解方案目前尚须得到中国有关政府部门的批准。

1996 年,达能与娃哈哈集团成立5家合资公司,其中外方持股51%。2007年4月,娃哈哈掌门人宗庆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突然爆出达能欲以40亿元低价强行并 购娃哈哈的消息。同时,达娃之间诸多矛盾开始浮出水面。达能也开始回击娃哈哈违反合资合同,并表示对于宗庆后在合资公司之外所建立的庞大的私人财富帝国无 法容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31

央企退出房地产后或被清退酒店业务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3/323772.html


据香港媒体报道,继央企被要求退出房地产后,预计下一批要清退的行业将是涉及资产达千亿元的酒店业务。

报道称,国资委要求央企退出房地产的决定,符合早前国资委制定的央企退出非核心业务的“主辅分离”原则。

而目前央企拥有的酒店资产超过千亿元人民币,可能成为国资委下一批“主辅分离”政策的目标。

早在今年1月,国资委企业改革局就曾发出通知,要求央企从今年起全面开展非主业宾馆酒店分离重组工作。通知指出,今后未经国资委批准,不以宾馆酒店 为主业的央企,将不得再投资新建宾馆酒店。

上月初,国资委又召开了一次关于酒店业资产重组整合的会议,并要求央企在2月底上报“二次摸底”的资产情况。

报道引述证券行分析指出,若重组启动,预计中旅(0308)母公司港中旅集团、华侨城集团、中粮集团、中化集团将成为主要受益者。

此前中旅董事长张学武接受传媒访问时已透露,他预计到2010年年底,港中旅有可能接收大约20到30家央企剥离的酒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730

真功夫退出竞购福记 不会借壳上市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4/333912.html


真功夫董事长蔡达标昨天表示,真功夫运营状况良好,不会借壳上市。同时,真功夫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洪人刚也表示,真功夫去年销售收入突破15亿元。

今年年初真功夫参与竞购破产清算中的福记食品(01175.HK),一度令外界误以为真功夫将借壳上市,蔡达标在回答《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的提问时 表示,无论上市融资还是并购,都是真功夫整个业务发展战略上其中的一个环节和手段而已,现在真功夫已经退出对福记食品的竞购。蔡达标还表示,真功夫不会借 壳上市,门店数量达到800~1000家时才是一个合适的上市时间窗口,要到三、四年后,“我自己倾向在内地上市”。

截至2010年3月,真功夫在全国的店面数量已经达到347家,为了破解中式快餐快速扩张面临的人才瓶颈,真功夫决定开设“真功夫米饭大学”,计划 5年内培养2800多名管理人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70

达能退出汇源果汁 赛富基金2亿欧元接盘


http://www.21cbh.com/HTML/2010-7-29/3MMDAwMDE4OTM3MA.html


达能出售股份前汇源股权结构分布 数据来源:汇源2009年年报

尽管可口可乐并购国内果汁巨头汇源的计划最终落空,但这并不妨碍汇源第二大股东达能的隐退之心。

7月28日晚间,达能发布声明称,将向赛富亚洲投资基金管理公司(SAIF Partners)转让其持有的汇源果汁(01886.HK)22.98%的股份。至此,达能也彻底退出汇源果汁。

对于达能来说,它有一次赚钱的机会。

2008年,喧闹一时的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事件中,可口可乐提出的每股现金作价为12.2港元,是汇源停牌时的收市价4.14港元的近3倍。

根据此次出售协议,达能将以每股6.00元港币的价格转让其所持有的股份,这一价格相比7月28日汇源收盘价5.42港币/股,溢价10.7%。达能预计可获得约为2亿欧元的对价。

相比2008年时可口可乐的报价,打了个对折。而达能获得这部分股权的总投入应该在2.6亿美元左右。由此算来,一进一出,达能并无多少“赚头”。

达能此番彻底退出汇源果汁,或是达能在中国的商业路径的矫枉过正。在经历娃哈哈事件之后,达能是否越来越倾向独资之路,还待印证。

退出不容易,但在入主汇源这一事情上,当年达能也并非没有想法。

此前,达能是在经历长达五六年的追逐之后,才得以牵手汇源的。2006年7月,赶在汇源上市之前,达能同美国华平基金、荷兰发展银行和香港惠理基金共同以约2.2亿美元的代价,持有汇源35%股权,其中达能持股约22.18%。

2007年2月,距达能参股汇源仅半年时间,达能就在汇源IPO时行使优先认购权,以1.223亿美元的代价,将所持汇源果汁的股份由上市前的22.18%增持至24.32%,但随后遭遇汇源行使“超额配售选择权”摊薄至21.3%。

不过,达能在汇源果汁的第二大股东身份却一直牢固,外界普遍认为,一旦有机会,达能将会继续增持汇源的股权。

然而,2008年9月3日,汇源突然宣布,可口可乐将收购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股本中的全部已发行股份及全部未行使可换股债券,这其中也包括达能所持有的全部股权。

当时达能方面给本报记者的说法是,达能作为一个战略投资者身份,在可口可乐全面收购后,没有理由再继续持有汇源的股权。同时,可口可乐的身份还是达能的行业竞争方。

2009年3月,可口可乐收购汇源被商务部以涉嫌垄断给予否决。

赚钱无望,同时,达娃之争已让达能重估合资的价值。其时,退意已经萌生。

就 在2008年可口可乐收购汇源的同时,达能向日本三得利集团出售其在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全资子公司---Frucor饮料公司。达能表示,出售 Frucor饮料业务将有助于其更好地发展核心业务,着重于以天然矿泉水和泉水为主的饮料业务。——这一说法,与达能此次出售汇源股权的解释一致。

有接近达能的人士表示,价格应该并不是此次达能选择接盘方的主要条件,“关键得看朱新礼(汇源董事长)的意思,征得他的同意才行”。

重汽抢购汇众 潍柴动力退出

http://www.21cbh.com/HTML/2010-9-15/wMMDAwMDE5NzYwMA.html

双寡头谋汇众

外界一直流传的“潍柴准备以6000万元的评估价格收购上海汇众重卡业务”,一个休息日过后风云突变。

9月13日记者从相关渠道获悉,中国重汽已抢先一步,从潍柴手中闪电抢下上海汇众。

据接近收购交易的业内人士透露,“潍柴收购汇众重卡业务由来已久,并打算以6500万元收购。但是对汇众感兴趣的买家不在少数,早在上周五之前,重汽就已经与上海汽车确定收购方案,草签了协议。”

具体收购价格目前尚不清楚。记者致电中国重汽时相关人士证实,重汽确实买下上海汇众模具,其他信息并不清楚。

业绩欠佳是上海汽车决心将汇众重卡业务出售的主要原因。目前上汽商用车业务共分两部分:上汽依维柯红岩和上汽汇众,相比今年上半年完成了1.96万辆销量的依维柯红岩,上海汇众去年全年仅卖出600辆左右重型车。

而潍柴一直看好汇众。之前,潍柴收购湘火炬接手了湘火炬在上海浦东的办公大楼,同时在上海设立了研发中心,如果将上海汇众重卡业务收归旗下,此前设立的研发中心将与产能达万辆的汇众制造基地起到协同作用,一举改变潍柴系重卡“北强南弱”的局面。

但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长三角历来也是中国重汽的重点销售地区,以今年上半年为例,重汽在华东地区的销售达48.82亿元,占主营业务的29.47%,位居各地区首位,加上华北地区的46.93亿元,两地区销量已占到重汽主营业务的半壁江山。

目前重汽在济南和成都设有生产基地,在绵阳设有专用车基地,如果把上海汇众收入囊中,配套杭发发动机,不仅有效减少成本而且能实现部分销地产,一举数得。

尴尬的汇众

曾经发誓要进入行业前三的上海汇众重卡,不得不面对一个尴尬的现实:在2007年达到历史最高销量2595辆后,产销量一路下滑,与看上去红红火火的重卡市场渐行渐远, 2008年下降到1286辆,2009年销量竟萎缩至694辆。

在过去的10年间,上海汇众重卡总销量也只有1万辆左右。

上海汇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坐落于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内,注册资金1.71082亿美元,下设七大生产基地,拥有四家合资企业,主要有轻型客车、重型卡车与轿车底盘系统三大业务板块,其中重卡系列在十五吨级以上,年生产能力10000辆。

2001 年,汇众以320万美元价格从韩国双龙手中盘下具有上世纪80年代水准的一条重卡生产线,随后又花费巨资聘请韩国工程师陆续设计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 重卡汽车推向市场。前三年,由于基数低,市场销量每年都几乎以翻番的速度快速增长,至2003年销量达到1011辆。

但在经历了2006年、2007年的历史性销量超过2000辆的大幅增长之后,此时已全部归入上海汽车旗下的汇众重卡竟一蹶不振。据重卡基地员工介绍,汇众重卡长期处于月月亏损的境地。

上 海汇众重卡销量不振,原因来自多方面。一是由于常年产量偏低,导致零配件价格居高不下,由此陷入自身产量越低零配件价格越高的怪圈,令消费者望而却步;二 是汇众重卡外形设计偏日韩风格,在国内注重模仿欧洲重卡的大潮中略显另类,消费者购买时疑虑颇多;三是不仅重卡行业中的重量级企业像中国重汽重振雄风,而 像福田欧曼等一批重卡黑马也异军突起,重卡市场总销量虽在飞速扩大,但竞争却越发激烈。

而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则是红岩在2007年终于归入上汽旗下。

2007年6月,上海汽车与意大利依维柯商用车股份有限公司和重庆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三方出资组建合资公司,上汽依维柯红岩商用车有限公司在重庆挂牌,上汽与依维柯合计占67%股权。当年底,外界已在猜测上汽或将舍弃汇众品牌。

面对上汽依维柯红岩4万辆的产能,上海汇众当时已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危机,一段时间,上海汇众曾借搭载国三标准发动机大造声势,高调宣称要在未来三年内进入行业前三。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随后两年销量竟如坐滑梯般一落千丈。

但真正令上汽痛下决心丢车保帅的应该是上汽依维柯红岩销售业绩竟也越来越差强人意。2007年销量达24034辆,到2009年竟降至19609辆。在总销量超过63万台的重卡市场,“上汽依维柯红岩成为重卡销量前十中唯一销量下降的企业”。

潍柴居安思危

当外界盛传潍柴收购汇众重卡业务时,正在上海出差的潍柴动力执行总裁徐新玉此前向记者透露:“从我的角度看,潍柴怎么会买这么一块资产?!带不来品牌也带不来渠道价值。”

潍柴负责相应业务的副总谭秀卿也表示:“外界的报道不准确,我们暂时还没有这方面的消息。”

但是,外界认为即便没有内幕消息,潍柴竞购汇众的可能性也很大,原因在于潍柴发动机产能逐年扩大,销售份额却有逐渐缩小的可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潍柴的最大客户福田重卡搭载自产发动机份额将会越来越大。

据潍柴动力2009年第一期中期票据募集说明书披露,2008年潍柴已具有各类柴油机30万台产能,同时当年将新上一条5万台蓝擎发动机生产线。而当年福田欧曼重卡采购潍柴发动机达29.207亿元,占总销售额的8.82%。到今年6月,半年中潍柴发动机已销售33万台。

谭旭光曾在当月于潍柴总部所在地举办的“千亿级绿色动力研发制造基地暨150万台大功率柴油机战略规划发布会”上高调宣称,到2015年潍柴发动机总产量将达到150万台,到2020年将达到200万台。

另 一方面,主要合作伙伴也因各种原因各自上马发动机项目。据北汽福田汽车2009年公司债说明书介绍,中重卡在其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比例正在逐年上 升,2006年为31.02%,到2008年已达到40.01%,但综合毛利率在行业中却处于较低水平,多年徘徊在7%-8%左右,而像中国重汽综合毛利 率达到8.5%-13%,江淮汽车更在11%-15%之间。

福田汽车近日公告称:“随着福田康明斯的投产、与戴姆勒合资公司的组建以及欧V 混合动力车的量产,技术方面的领先优势会增强公司的定价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公司的毛利率。”也就是说,解决之道之一便是,通过上马自产的重卡发动机提高 综合毛利率。其中最近的一个例子便是,在今年年初福田推出最新产品平台欧曼GTL,发动机采用的便是康明斯ISZ 13升发动机。

外界猜测,潍柴之所以回避收购汇众,或许与其旗下拥有陕重汽有关。潍柴或许担心收购下游整车生产业务会影响与陕重汽的合作。

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这种担心大可不必:放眼看去,重卡行业亦并非陕重汽一家独占,前有中国重汽、福田等重量级厂家,后有江淮、华菱等新兴黑马。“既然已形成群雄争霸的局面,倒不如潍柴系旗下各企业拉长产业链协同作战更有效率。”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