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學習西方 左丁山

2008-04-27 AppleDaily
香 港大學發表畢業生就業報告,透露新畢業生平均月薪一萬七千元。呢個數字認真唔錯,小記者G報道完呢單新聞之後,自怨自艾一番:「讀新聞系做乜鬼吖,我哋畢 業後做記者,做咗五年都冇一萬七千蚊一個月,每日寫稿講通脹、講米貴、講香港打工仔去年加薪幅度,冇時間諗自己嗰份糧,鶽家睇一睇,幾乎喊得一句句。」左 丁山叫佢唔好心灰,一於以新聞界翹楚盧永雄為人辦,盧先生做記者出身,畢業二十三年後貴為星島新聞集團行政總裁,年薪九百萬,足令新聞系學生士氣大振!我 哋知道盧永雄幾多薪酬,皆因上市公司年報要列明董事及主要行政人員嘅薪酬。財務E對呢項披露,十分不滿,因為佢嘅八位數字年薪,現時街知巷聞,令佢受到好 大親戚朋友壓力、同事壓力。佢話:「呢啲所謂公司管治透明度,根本不合國情。」左丁山明白嘅,西方一啲做法,嚟到東方就會變樣,公開晒高層薪酬之後,就會 引發眼紅症、肥上瘦下症、忿忿不平症、貧富懸殊症,症狀之多,令老細都吃不消。另一項公司管治基準就係會計上每年度重估物業及長期持有嘅投 資,即係Mark to Market,財務E話:「呢條橋係啲會計師諗出來為佢哋行業增加生意嘅,短期投資係要Mark to Market,但自用寫字樓物業,一啲對沖性財務工具,係都要估計最新時值,簡直做死人,亦令到盤數亂龍,散戶投資者亦分唔出邊啲係正常營運利潤,邊一啲 係一次過利潤與虧損。」仲有一樣就係學美國發佈季度財務報告,愈係大財團,愈係為此做到死。美國式季度報告往往對公司策略 有負面影響,因為每季要改成績表,美國唔少大公司為咗面子,總要在數字上做吓手腳,避免分析員責怪,行政總裁嘅視野因此唔能夠放得遠,點都要顧全三個月後 可以賺到幾多先。財務E認為美國此制度不值得效法,長期嚟講,投資者是否得益,大家存疑,左丁山以為此乃全球化之代價,香港要做世界城市,被迫追隨世界潮 流。可嘆者乃係我哋通常未學到西方好嘢之前,先學齊啲陋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2

西方股票投資思想的五次重大突破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186wh.html

 從證券史、思想史的角度開展證券投資理論分析研究,結合西方經濟發展史、貨幣金融史、證券市場發展史,研究證券投資理論的起源、爭論、重要人物和投資思想的歷史演變,筆者提出了股票投資思想史五次重大突破的觀點。

  第一次突破:查爾思.道(1882年)

  在1790年美國第一個證券交易所建立的一百年內,一般投資者都認為股票市場是操縱、賭博的場所。道氏從1882年開始,不斷地在《華爾街日報》發表 文章,闡述自己與大眾完全不同投資思想。道氏理論把操縱者逐出了股票市場的中央,把理性的投機者(而不是操縱者)放在股票市場的中心,站在股票市場理性投 機者(而不是操縱者)的立場上,強調眾多投機者對股票價格的決定性影響。他敏銳地提出「股票交易所的交易規模和交易趨勢代表了華爾街對過去、現在和將來的 全部理解,並適用於經過折算的未來」,華爾街任何微小的消息都會在股票價格的運動中反映出來,並告訴你整個市場對這一消息的理解。

  在討論市場操縱與股市晴雨表的關係時,道氏理論提出了一個在當時完全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即使操縱行為包括並非一種而是幾種股票,市場仍會做出同樣的 回答,操縱行為(對於大勢)仍是無能為力。他打破了「股價是操縱出來的」的迷信教條,區分了「投機」與「操縱」。他認為:投機並不是操縱行為,這些投機者 沒有創造任何虛假的市場或市場活動的假象以吸引觀眾賭博,他們根據自己對價值的分析和市場運動而選擇股票,總是根據自己的意圖滿懷信心地買進股票,投機是 一種事業,它既不猜測,也不賭博,而是工作。在當時人們仍普遍認為股票市場是賭博場所的條件下,道氏肯定了「理性的投機』,強調投機者在股票價格決定、商 業預測和資本分配的決定性影響,抨擊了當時「股市賭場論」、「股市完全操縱論」的迷信教條。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他提出的「股市是商業晴雨表」、「股票大 勢無法操縱」和「市場價格包含一切因素」等觀點無疑是振聾發聵的,代表了人們對股票投資認識的第一次革命性的突破。

  第二次重大突破:埃德家 .史密斯(1924年)

  雖然道的理論說明投資股票並不是賭博,但大眾仍普遍認為購買股票風險極大的投機遊戲。1924年,史密斯提出了「股票是長期投資的最好工具」的驚人結 論和「股票價值決定於其未來收益」的重要思想。「我們發現普通股股票有一種活躍的力量,它始終趨向於增加投資本金的價值,除非我們不幸在股票達到頂點時投 資,我們投入股票的平均市場價值長期低於投入本金的情況是比較少見的。即使遇到這種極端不幸的情況,它的改善也只是個時間問題。」史密斯在分析普通股作為 投資工具具有優勢的原因時指出:普通股的價值具有與日俱增的變化趨勢,原因非常簡單,因為普通股的收益率(指市盈率的倒數)高於股息支付額,這種留存收益 的再投資會產生複利效應,長期而言,必然穩定地增加股票價值。

  他糾正了當時一般投資者由於股票的波動性,而對股票投資安全性形成的誤解,首次指出了當投資時間足夠的長時,股票實際上也是很好的投資工具,債券作為 一種投資工具的安全性被嚴重高估了,普通股在特定條件下實際上比債券更安全。史密斯第一次強調公司未來利潤增長的潛力對股票價格的影響,建議人們把注意力 集中到股票每股收益變化的趨勢上面,未來的機會比過去既成事實更重要,好的普通股是那些收益呈上升趨勢的普通股,投資的要點是本金增值而不是股息收益,公 司現在的贏利並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將來的盈利能力。當時,人們一般認為對不可預測的未來增長進行投資,實際是一種投機,史密斯的股票價值觀點與大眾格格不 入。但史密斯的觀點很快為股票市場接受,並被稱為普通股投資的「新紀元」理論,成為推動1925一1929 年美國股票市場大牛市的基礎理論。史密斯的投資理論提出了股票是最好長期投資工具和股票價值決定於它的成長性的兩項洞見,是股票投資思想史第二次偉大的飛躍。

  第三次突破:格雷厄姆和威廉姆斯(20世紀30年代)。

  格雷厄姆提出的新古典價值投資理論和約翰·威廉姆斯提出的投資價值理論代表了當時西方證券投資理論。大蕭條時期美國股票市場被重創,美國道瓊斯工業指 數1929年的最高上升超過380點,而1932年該指數最低下跌到42點,跌幅接近90%,紐約證券交易所裡大量股票的價格跌破其清算價值,人們對股票 充滿了恐懼。格雷厄姆首次提出股票「內在價值」的概念,他認為股票價值與股票價格是兩分的,強調「內在價值是指一種有事實,比如資產、收益、股息、明確的 前景作為根據的價值,它有別於受到人為操縱和心理因素干擾的市場價格。」格雷厄姆鼓勵投資者像企業所有者一樣思考,鄙視投機者的非理性衝動,嚴格地把只關 注股票價格波動的投機者和注重股票代表的資產價值、收益憑證、治理權利的投資者進行了區分,還原了股票代表了被分割的股東權利的本來面目,他洞察到「他們 (投資者)不是從同伴手中賺錢,而是通過企業的經營賺錢」。這一思想在當時的重要意義是通過追索股票的本質含義,引導投資者通過思考股票投資與實業投資必 然聯繫來消除投資者對股票的恐懼(投資者的價值實現並不需要投機者的接納,實業投資者乃至資產本身一樣可以為股票價值的實現著提供流動性)。格雷厄姆首次 把具有實業投資思考邏輯的價值投資者放到了投資舞台的正中央。格雷厄姆認為股票代表的基本資產價值獨立於投機者的衝動,他提出的強調股票資產價值的「股票 整體性價值」的概念,是J.P.摩根式的控制投資思想的復活,折射出的是實業資本與金融股票之間的套利和轉換關係。借助這些思想,格雷厄姆徹底推翻了「購 買股票就是投機」的陳腐觀念,重新區別了投資和投機。

  格雷厄姆定義投資:就是指根據詳盡的分析,能確保本金安全和滿意回報的操作。不符合這一標準的操作就是投機。股票投資和投機的實際區別在於他們對股價 運動的態度,投機者主要是為了獲得資本利得,投資者的興趣在於適當的價格取得和持有股票,市場波動只是為投資者提供了廉價買進的機會。西方股票投資界是在 格雷厄姆之後,才形成了嚴密的、定量分析的證券分析範式,在此之前股票投資多是依賴模糊的直覺。他提出的「安全邊際」(Margin of safety)的思想被實踐證明是價值投資方法的真正核心,是成功投資的關鍵。在美國股票市場剛剛經歷嚴酷的下跌,投資者對股票市場幾乎絕望的市場環境 下,格雷厄姆帶領投資者重會古典,他不僅把樂觀和進取精神帶進華爾街,也帶來了相對嚴謹的投資理論體系。格雷厄姆開闢了基於內在價值的投資、基於企業所有 者的投資、控制性投資的革命性思想,他的證券分析和評估方法建立了華爾街關於股票價值評估的「概率信念」,是西方股票投資思想的又一次歷史性飛躍。

  約翰·威廉姆斯是投資價值理論的奠基人之一,1938年,發表《投資價值理論》一書,第一次完整提出了公司價值等於公司證券持有者未來年份得到的分紅 和利息的現值的投資價值理論,威廉姆斯的理論構成了成長投資理論的基石。威廉姆斯的投資價值理論提出了企業價值的範式,即企業的整體價值等於發行在外的股 票的投資價值加上發行在外的債券的投資價值,股票的投資價值等於持續經營期股利的折現值,債券的投資價值等於利息與到期本金的折現價值。這一範式第一次精 確定義了企業價值的計算方法,完全符合規範的經濟學理論,揭示了投資價值的本質含義,指出了股票價值與公司未來自由現金流的關係。他的企業價值守恆定理, 洞察了公司基本價值與企業資本結構的關係,對後來的財務學者有重大啟發,他的企業價值與市場價值分離的觀點和主張長期投資的傑出觀點,對後來的投資理論家 和投資實務界,特別是成長投資理論影響重大。威廉姆斯的投資價值理論和格雷厄姆的價值投資理論是西方投資思想史上又一次重大的飛躍,標誌者基本分析理論走向成熟。

  第四次突破:哈里 .馬克威茨等(20世紀50年代——20世紀60年代)

  在哈里.馬克威茨之前,雖然人們認識到分散投資對股票投資的重要,但這種認識是粗淺和常識性的,人們對股票投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個別股票而不是資產組 合,集中在收益而不是風險。馬克威茨的理論大大提升了投資者的視野:如果我們假定投資者符合經濟人的定義,那麼他追求的將是效用的最大化,而不僅是收益的 最大化;如果他根據基本分析(不管是威廉姆斯式的,還是格雷厄姆式的)形成了對股票未來收益和不確定的「概率信念」,能夠選擇的不是幾隻股票,而是所有的 風險資產,投資者會如何投資呢?答案就在馬克威茨資產組合理論裡。1950年代也是美國機構投資者快速發展的時期,馬克威茨的理論適合這些由股票市場交易 價格決定其投資績效的人,馬克威茨式的組合管理的目標是為投資者建立一個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的資產組合,而不是選出幾隻看來收益率會很高的股票,理性的投資 者將改變只選擇一隻或幾隻股票的投資方法,而選擇「管理組合」建立一個風險調整後收益最大化的分散組合,以實現自己效用的最大化。格雷厄姆式的證券分析給 出了特定的單個股票的信息,而資產組合分析起點是單個證券的信息,終點是資產組合的整體結論,有關單個證券的各種信息可以看作是組合分析的原材料。關於股 票的信息來源一是它過去的表現,另一個是證券分析人員對證券未來表現的信念。面對股票不確定性,史密斯選擇長期持有,通過時間來管理風險,格雷厄姆選擇安 全邊際取得保護,而馬克威茨選擇了橫斷面的組合管理。馬克威茨組合理論突出了投資過程中的風險因素,並通過均值方差的分析方法選擇資產組合,管理投資風險 和收益,這一理論成為現代理論金融的起點,改變了西方股票投資理論的發展方向。但馬克威茨的理論的出發點是單個投資者,因此仍然是一種局部均衡的分析,投 資者要估算成千上萬個不同股票的預期收益率、方差和斜方差(如果每時每刻股票市場都有新的信息,這些估算本身就是不可能的),建立一個有效率的組合邊界, 並估計個別投資者的風險偏好函數。當市場價格、新的信息和資產的收益風險屬性變動時(這幾乎是必然的),這種精確的數學計算所需的前提條件便蕩然無存,也 難於在實踐中使用。

  1960年代,威廉·夏普、林特納等提出的CAPM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利用夏普(1958)分離定理的基本結論,不僅簡化了馬克威茨最優組合的計算, 提出了資本市場均衡狀態下所有投資者最優的風險資產組合就是市場組合、任何不使用市場組合與無風險借入與貸出的組合都將位於資本市場線下方的基本結論,而 且對資產風險值、風險與預期收益率的關係給出了精確定義,建立了資本資產定價模型。這個模型提出了兩個重要的命題:首先它提出了一種對潛在投資項目估計其 收益的基本方法,簡明扼要地定義了風險及收益與風險的關係,這個模型能告訴我們投資者的「預期收益率」。第二,這一模型提出了對各種資產做出合理估價的方 法。資本資產定價模型被認為是現代金融學的奠基石,利用這一模型所有金融資產都可以得到均衡定價,金融資產的預期收益主要被看作是風險的價格,而不再由儲 蓄供求和貨幣供求所左右,金融理論實現了從傳統的貨幣和銀行理論向以CAPM為核心的現代金融理論的轉變。1990年馬克威茨和威廉廈普一起獲得諾貝爾經 濟學獎,這些理論與法瑪等提出的有效市場理論等構成了現代理論金融投資理論的核心。在各類機構投資者迅速發展壯大的背景下,注重均衡分析的現代金融投資理 論,站在金融資產配置者的角度,提出了組合管理、資產選擇和資產配置的投資方法,豐富了投資者對風險、收益、金融市場效率的認識,代表了股票投資思想的第 四次重大理論突破。從此,金融資產配置型的投資者被至於股票市場的顯要位置。

  第五次突破:喬治·索羅斯等(20世紀80年代——20世紀90年代)。

  喬治·索羅斯以其對金融市場的實際觀察提出了著名的反身性投資理論,強調「金融市場參與者的認知缺陷是與生俱來,金融市場總是錯的。索羅斯眼中金融市 場的參與者不僅在錯誤的基礎上操作,而且其偏斜本身也對事態的進程產生影響,過度反應、趨勢共振和盛衰循環成了金融市場的常態,這些理論指出了金融市場與 一般商品市場的本質不同。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行為金融學與索羅斯的理論遙相呼應,進一步從理論上指出了投資者行為的本質特徵和金融市場的行為特 點,1985年,泰勒發表了《股票市場過度反應了嗎?》一文,指出了金融市場過度反應的基本特徵。芝加哥大學的泰勒和耶魯大學的凡希勒等人研究了股票價格 的異常波動、市場泡沫、股市中的「羊群行為,』(berdkbavlor)、投機價格和流行心態的關係等。其後Terrance odean (1998)對於處置效應的研究,JayR R.RItter「(1999)對於IPO的異常現象的研究,卡恩曼等人(1998)對期望理論、反應過度和反應不足切換機制的研究都受到了廣泛的關注。 2002年,Deniel Kalmeman 被授予諾貝爾經濟學獎。這一事件顯示著行為金融學已經成為金融理論科學的重要支柱,基於行為金融的投資理論成為投資理論的主流。行為金融的投資理論與理論 金融的投資理論有很大的不同,行為金融認為投資過程本身是一個心理認知過程,行為理論成為行為金融投資理論的核心,投資研究轉回到了對人的研究方面,「理 性人」還俗為「行為人」,表明了投資者對自身行為特點認識的突破.行為金融的研究不僅深化了人們對投資者行為特徵的認識,進一步深化了人們對金融市場基本 規律的認識,暴露了傳統的「二分的投資理論」的缺陷,也使人們重新認識到投資者心理對投資的重大影響。與此同時,以耶魯大學教授馬丁J·懷特曼為代表的現 代價值投資者另闢奚徑,他們發現在金融市場不斷發展的條件下,實業投資與證券投資的界限越來越模糊,不同類型的投資者借助股票市場進行敵意收購、兼併重 組、資本退出(IPO)進行跨市場套利的情況已非常普遍,企業的重組、分割、整合、下市、再融資等己成為家常便飯,企業價值不再被狹義地理解為持續經營現 金流折現的靜態價值,企業資產進行資源轉化的動態價值也成為企業估值的重要部分,上市公司日益成為資產配置、資源重組、資本退出和再融資活動等資源轉換載 體。

  他發現了股票在不同分割市場的價值差異,敏銳地指出傳統華爾街的股票定價本質上是一種opMI定價,OPMI作為證券市場參與者的外部消極小額投資 者,是一些搭便車者,對所持股票的公司無法單獨控制或影響,他們獲得的信息與公眾得到的信息並無不同。在現代股票市場中,控制投資者、IPO發行人、敵意 收購著、槓桿收購者的重要性越來越大,現代價值投資者應更加進取,他們應採取私人企業分析的方法,從實業資本和控制人的角度進行價值投資,重視股票所代表 的資產價值,強調公司資源的可轉換性,善於在不同的金融市場間套利。在現代價值投資看來,作為均衡分析的一部分,企業既被看作是一個持續經營者,又被看作 是一個資源轉換者,股票投資者完全可以將公司的資產和負債配置或重新配置到新的領域,如併購,控制權變動,巨額再融資,首次公開發行(IPO),槓桿收購 (LBO)等。現代價值投資理論重新定義了風險,他們認為在公司資本沒有受到永久性損害的任何情況下,價值投資將一種證券價格的一次下跌視為一種暫時的現 象,而在其他方法中,一次價格的下跌被視為價值的損失。現代價值投資所用的工具實際是實業界投資的分析工具(是為那些善於利用證券市場的實業投資者設計 的),這些工具不僅為部分金融業的交易商所利用,而且大多數私人企業也用這些工具進行企業分析和融資。在華爾街,價值投資似乎只是那些企圖通過投資、進而 控制公司的投資人所使用的一種非主流方法。而在主街(Mainstreet),大多數公司為個人獨立擁有,價值投資的分析方法似乎成為主流方法。現代價值 投資思想打破了實業投資與證券投資、股票市場與商品市場、資產市場和其他金融市場的界限,投資者可以利用不同市場的流動性套利,實現資源的更有效的配置, 這種思想為現代投資開拓了更加廣闊的空間,代表了投資理論發展的一個新的方向。

  股票早期被認為是「操縱工具」,之後被認為是「投機工具」,在1920和1930年代,基本分析流派的崛起,股票才被認為是「投資工具」。埃德家·史 密斯從長期投資的角度,指出股票的風險被誇大了。格雷厄姆從股票代表的資產價值的角度,鼓勵投資者從實業資本那裡獲得流動性,以此消除投資者對股票的恐 懼。現代理論金融,則從股票的適當組合可以管理風險的角度,消除投資者對股票的恐懼。現代價值投資理論試圖從根本上消除股票投資與實業投資的界限,資本資 產被賦予了更高的流動性,金融投資者與實業投資者成了股票市場上的相互博弈的雙方。西方股票投資理論對投資者行為的認識,交織者「理性人」、「行為人」、 「投機者」、「投資者」、「瘋狂的市場先生」、orMI等的爭論,現代價值理論提出,股票價格實際上是各類投資者對市場影響的總和。投資者的投資目標也經 歷了從追求「絕對回報」,到追求「風險調整後的收益」,再到追求市場效率和資產配置效率逐步轉變。可以說,一部西方股票投資思想的歷史,就是一部消除投資 者對股票投資恐懼的思想解放史,一部從操縱投機為主到長期投資為主的演變史,一部實業投資者與金融投資者投資思想的融合史,一部投資者對自身行為的自省 史,一部投資者對風險收益關係的認識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98

中国汽车:东方不亮西方亮?

http://www.infzm.com/content/63563

2011年以来,中国自主品牌车商在国内市场遇到了大麻烦——在外资车商的蚕食下,其整体市场占有率7月就跌破了四成,8月再跌至37.2%。

但在海外市场,本土车商却表现优异,中汽协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出口增量已经占到国产汽车增量的半壁江山。

这是否意味着,海外市场将成为中国本土车商的救命稻草?而剧增的出口量究竟是从何而来?

抓住海外的“救命稻草”

今年中国汽车出口的地区是否增加?没有。

汽车出口企业数量呢?也没有大变化。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汽车分会副秘书长杨爱国,一边实时核对他电脑上的数据,一边回答南方周末记者的询问。该协会来自海关的数据显示,今年1-7月,中国整车出口是46.49万辆,同比上升53%;其中乘用车是25.3万辆,同比增幅更是高达75%以上。

杨爱国的解释是,出口增量来自海外部分市场的启动。譬如,进口中国汽车排名第一位的巴西,1-7月共进口了6.99万辆,与去年同比涨了607%。第二名俄罗斯,1-7月共进口了3.818万辆,同比涨了229%。

巴西在2010年就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四大汽车消费市场,从目前的数据看,它也占据了中国汽车出口市场的1/6到1/7。中国较早进入巴西市场的是奇瑞汽车,但最激进的则是江淮汽车。

2011年3月18日,江淮牵手巴西第一大汽车经销商SHC公司,高调进入该市场:聘请巴西著名综艺电视节目主持人福斯托·席尔瓦(Fausto Silva)担任江淮的形象代言人;邀请40名媒体记者免费试驾一个月;提出保修期长达6年,而且不限公里数。

两个半月后,江淮的同悦车型就实现了终端销售近1.2万台。8月1日,江淮和悦车型正式在巴西上市,预计2011年年底在巴西销量将达到45,000辆。

8月中旬,菲亚特CEO塞尔吉奥·马尔乔内(Sergio Marchionne)表示,中国汽车制造商正在对巴西其它汽车制造商构成威胁。目前菲亚特在巴西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

长城汽车国际销售部总经理邢文林对南方周末记者分析说,以前主要出口厂家是长城、奇瑞、吉利,今年以来,江淮、力帆、哈飞、比亚迪等也看到了机会,加大出口力度,这应该是今年出口放量的另一个原因。今年1-8月,江淮汽车就出口了5万多辆车,同比增长277%。

腹背受敌

本土车商纷纷出海的原因是,自主品牌乘用车在中国本土市场占有量一再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它们向海外寻找新市场。在实行摇号购车的北京,自主品牌经销商陆续退市;9月中旬,广州最大的奇瑞汽车经销商也转投合资自主品牌启辰,自主品牌车在一线城市失守已是定局。

从2011年10月1日起,中国政府抬高节能车型补贴门槛,补贴车型从原来百公里油耗6.9升提高到6.3升,享受补贴的车型也从原来的427款缩减八成多。

在自主品牌市场份额每况愈下的时候,丧失了3000元人民币的补贴,对以经济型车为主打的本土车商来说,并非小事。

虽然本土车商今年在海外市场收获颇丰,但看上去也好景不长。9月15日,巴西政府宣布本国汽车工业产品税新政,汽车生产商必须符合政府的三个规定,才可享受工业产品税优惠政策,即维持现有税率不变;否则,税率将提高30个百分点。

三个规定是:一、汽车生产商使用的65%以上零配件产自巴西和南方共同市场国家(阿根廷、乌拉圭和巴拉圭);二、将0.5%以上营业额用于研发;三、至少有六项生产工序在巴西境内完成,如:冲压、喷漆、注塑、发动机制造等。

奇瑞位于圣保罗以东100公里的巴西工厂,7月才奠基,目前还没有一家中国汽车企业符合这三个规定。奇瑞就此事向其进口关口所在地Espirito Santo州联邦法院提起上诉,即可执行提税政策违宪。9月22日,该法院宣布批准奇瑞汽车获得90天享受原进口税率的豁免案。另外两家车企江淮、哈飞则 没这么幸运。

类似贸易壁垒的故事,中国车企在俄罗斯也曾遭遇过。俄罗斯原是中国汽车出口的最大市场,2008年俄政府提高进口车标准、抬高关税之后,中国汽车对俄出口受到直接冲击,第二年的出口量剧减至几百辆,至今仍在恢复阶段。

“他们在能走之前总试图先跑”

2011年2月18日,《纽约时报》一篇题为《中国汽车在哪儿?》 (Where Are the Chinese Cars?)的报道中,在追问了华晨、吉利、长城、比亚迪等从2006年开始声称进军美国市场,却均没有兑现之后,援引一位追踪混合动力和电动车销售情况 的人士麦克·奥莫托索(Mike Omotoso)的话说,“中国汽车企业的问题在于,他们在能走之前总试图先跑。”

虽然没能兑现进军欧美市场的承诺,但中国本土车商在新兴市场却步伐很快。

咨询公司J.D.Power的调查显示,价格是巴西人在购买汽车时候的首选要素,该公司巴西圣保罗分部总监约翰·赛德斯通(Jon Sederstrom)认为,中国车企着眼于通过低成本车型冲击巴西市场,奇瑞汽车和江淮汽车等试图重走现代起亚的道路,用低成本车型占领新兴市场,从低 端市场开始逐步成长为全球车企。

曾经在北美市场因为质量问题备受打击的韩国汽车,早已今非昔比。今年前8个月,现代起亚在欧洲总销量44.5万辆,仅比戴姆勒集团少1千辆。

中国自主品牌车能够沿着韩国车的路径成为国际品牌吗?力帆汽车海外公司副总经理徐源认为,这要等到单一车企年出口100万辆的时候。放眼当下,中国汽车年出口量刚刚冲过10万辆的,只有奇瑞一家。

日产汽车CEO卡洛斯·戈恩倒是更乐观。2011年6月末,戈恩在日本东京举行的新闻活动中表示,一家中国汽车制造商将会在五年内通过资本收购的方式从该国不完善的汽车产业中突围,成为一家有竞争力的跨国汽车制造巨头。他补充说,这种事通常发生在大型车企身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28

西方吹逆風 艾薩 Isaac Sofaer

2012-6-14  NM

市場不確定因素升至頂點時,正是投資的好時機,因為此際,股價通常都反映了壞消息的影響,極端負面的後果已被投資者納入預期之中。

中國能見度高
目 前,中國的情況清晰易見,我一點也不擔心。無人知道內地經濟何時會重拾升軌,但這一天終會來臨。事實上,製造業及基建投資放緩之際,中國政府明顯在「力 谷」第三大增長火車頭——消費及服務業;這個產業正享受兩年來最可觀的增長。可惜,大家對此隻字不提,情願把焦點全放在負面因素上!我相信,中國最終會採 取適當的貨幣及財政措施,防止經濟「硬着陸」,但不會重蹈○八年四萬億元救市覆轍,造就更多借貸,及不必要的投資和投機活動。過去五年,中國經濟正經歷了 這個階段,但股市實質下挫七成五!可見,增長未必是一件好事,亮麗數字背後,更要重視質量。 另一邊廂,西方卻陰霾滿布。債台高築的歐元區國家不肯面對現實,依賴發行成本高昂的新債,償還到期的舊債,飲鴆止渴。希臘、西班牙、意大利及葡萄牙這「歐 豬」四國缺乏增長計劃,令歐洲前景更添迷濛。一九九九年,「未夠班」的歐洲弱國相繼轉用歐元,埋下今天「爆煲」的地雷。當初,英國戴卓爾夫人及瑞士等拒絕 加入歐元區,現在看來是個明智的決定。 歐洲要走出歐債陰霾,我認為,經濟脆弱的歐元區國家需要重新「出發」,回歸舊貨幣,並作出大幅度的貶值;然後,在其擁有優勢的經濟領域努力經營,再談加入 歐元區。對於這些國家,退出歐元區絕非「死路一條」,他們還有自己的國民、歷史及文化;似乎只是那些「強勢」的歐元區國家看輕了弱國自力更生的能力。

德、法優柔寡斷
德 國只願意為歐債的傷口止血,而不肯「引刀成一快」,其故何哉?皆因一旦弱國離開歐元區,德國政府、銀行及金融機構手上以萬億計的歐元債券,將於一夜間貶值 一半,損失慘重。同樣情況亦會發生在法國身上,其銀行體系早已亂作一團。所以,不要相信任何解決方案,除非當局能在歐元替代貨幣、增長計劃和緊縮政策上作 出艱難的決定,否則一切都是空談。但話說回來,一群軟弱無能的政客能作出這樣的一個決定嗎? 然而,假如你因為歐洲的情況,而摒棄出口市場在那裡的中國公司,就大錯特錯!在中國,有一些高質素的企業,生產一系列令人眼前一亮的產品。這些產品在市場 上十分「渴市」,於特定範疇佔了很高的市場份額。我們不能因為假定歐洲的訂單短期內會減少,而懲罰他們。危中亦有機,例如成本下降抵銷了放緩的營業額。切 勿被市場負面的情緒,衝昏了你理智的頭腦! 你要按優勝劣敗來評核每一間公司,權衡風險與回報。現時,不論東方和西方都籠罩住一片愁雲,想賺錢,你必須嘗試看穿雲霧裡的曙光! 祝君好運! 艾 薩(mailto:[email protected]

艾薩
Tony Measor的好友及舊同事,本身是特許會計師,有逾三十年投資實戰經驗,現於力寶證券負責管理私人客戶的投資戶口,並在Quamnet撰寫艾薩日誌。其管理的環球投資組合,在91-00年間增長達十四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20

井底望天讀書筆記:西方哲學淺談(六) 井底望天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1090fd0102ecp8.html

不知道同學們有沒有去過希臘。

如果你去過,就會發現,希臘半島上的土地其實並不是那麼適合人類居住。不少光禿禿的石頭山上面對著海洋。

如果把希臘的情況,和其他的更古老的文明比較,整個地理環境,是比較特別的。

其他古文明,不論是黃河流域、兩河流域、尼羅河流域,還是印度河流域,都有比較開闊和連續的農耕土地。

就算是中國的關中平原、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平原,都可以找到連續的開闊的耕地。

但是希臘的耕地,多是在谷底。某種程度上,這種情況,和中國西南部的貴州和云南比較相似。

這種被山谷隔斷內陸交通,在中國西南發展起來的就是眾多零星的小土司國家,在希臘半島,就是各種獨立的城邦國家。

但是和中國西南不同的地方,就是希臘的這些小城邦國家,雖然沒有好的內陸交通,可基本上都有出海口的海路可以去。

所謂七分是山,三分是田,又有出海的地方,那麼形成的文化和民族性格,就比較明顯。要是一定找到中國的比喻的話,大概浙江的某些沿海地方,多山多水無田,於是大家從海洋走到全世界,到處都見到這幫浙江佬的厲害,就有點類似了。

前面說到了希臘的本土族群,被來自北方的蠻族給征服了,所以當時出現的社會狀態,就是征服的蠻族,就是統治的貴族。而被征服的本地人,基本上就是奴隸。

當然也有些地方,比如說伊歐利亞Ionia,也有些奴隸,是和周邊的蠻族打仗,抓的俘虜。

因此奴隸們除了耕種之外,男性奴隸就要包了礦工的工作,女性奴隸就要包了紡織的工作。

而作為自由民的貴族們,就享受著奴隸們的勞動成果。

其實這個時候希臘的情況,就類似於中國的商朝和周朝。

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西周的皇權逐漸衰落,從平王東遷到周鄭易質,是諸侯權力做大。而從三家分晉,是從王權逐漸衰落,到貴族坐大。

那麼希臘的各城邦國家,經歷的就是王權衰落,貴族坐大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就出現了兩種情況。

一種就是眾多的貴族們,當時叫做市民,或者叫做公民 citizen,或者叫做自由民 freeman,今天在中國某些人嘴巴裡,一提起來就是啥「公民意識」啥的,好像很神聖,很牛叉似的。

就是這些貴族們,實行小圈子的民主政治,所謂democracy。當然這個時候的民主範圍,是不包括這些貴族們的老婆和女兒哈。女人嘛,當時也不是人哈。

另一個自然奴隸們,也是沒有資格的哈。其實這個和後來N千年之後的美國憲法,確實是沒有啥區別的。

另一種就是某各貴族,個人能力很強,就成了獨裁者,所謂tyranny了。

那個時候,並不是說你是民主政治,就是仁政,而不是暴政。或者說,你是獨裁政治,就是惡政,而不是良政。

當時的含義,就是你民主的,就是一大幫貴族們做決定,而你獨裁的,就是一個強勢貴族做決定,而且這個強勢貴族的權力並不是繼承來的,而是靠自己的本事來的。

這個本事,大部分時間,要麼就是你是很能打仗、很厲害的一個大將軍。或者你是一個有錢可以使得全部貴族為你推磨的大財主。

比如在今天土耳其境內,有一個古王國,叫做麗迪亞(Lydia),出現了金銀貨幣的應用。

那麼旁邊的伊歐利亞,最大的金礦和銀礦老闆米迪齊,就富可敵國了。然後通過他的財富,就收買和搞定的大部分的貴族,而成功地成為了獨裁者。

在希臘文明發展中的一個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的事情,就是在兼商兼盜——就是海上貿易和做海盜,其實沒有多大區別——的過程中,開始會寫字了。

其實文字在埃及、巴比倫已經存在了幾千年,而米諾斯的克里特人也有了文字。但是從現在的考古和歷史記載來看,希臘人一直都沒有文字,大概是公元前10世紀左右,才從菲利斯人那裡學會了寫字。

而在今天敘利亞這個地方的菲利斯人,和其他附近的其他民族一樣,都是從埃及人和巴比倫人那裡學會寫字的。

當時因為菲利斯人控制了地中海上的貿易,所以算是把如何寫字,倒是給傳播了出去。直到後來,希臘的伊歐利亞、意大利和西西里這些新地方,才取代了菲利斯的貿易壟斷地位。

當然菲利斯人的影響,在於把巴比倫人的鍥形文字和埃及的圖形文字,給改變成為拼音文字,給搞出了一套字母表。

而希臘人就接受了菲利斯人的做法,並根據自己的語言特點,經過修改,而整出了希臘字母。

這中間,就出現了希臘人的一個重大發明,就是將本來的輔音的字母,加上了元音。

書寫語言的出現,成為希臘文明突破性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而希臘文明的崛起,最出色的成果,或者說也是希臘文明崛起的原因,就是荷馬史詩的產生。

對荷馬是一個人,還是一群人,更有可能的是,經歷過幾百年的N代人,歷史學家們是有不少爭論。

但是荷馬史詩,就是《伊利亞特》和《奧德賽》這兩個大部頭作品,可能是2百年的時間先後完成的。

荷馬史詩今天的摸樣,是雅典公元前560年到527年統治的獨裁者匹西特拉圖,帶到雅典,並將其變成了雅典貴族青年上學的課本。

這樣的話,荷馬記載的故事,就代表了希臘貴族們眼裡的文明世界,以及這個世界所具有的社會、文化、道德和宗教的價值觀。

在這些價值觀裡,代表著希臘各城邦的貴族,就是我們說的北方來的蠻族,必須拿出來,和原本的本土底層奴隸所具有的社會、文化、道德和宗教的價值觀的對抗。

因此某種程度上,荷馬史詩,就是泛希臘貴族們大團結的精神武器,必須用貴族的奧林匹克神系統,來對抗底層人民的各種宗教或者迷信系統。

因為底層人民,雖然經常發生和貴族們的反抗鬥爭,但是因為是被取締了教育的機會,他們的各種文化和宗教信仰,都帶有很原始和黑暗的因素。

那麼搞出荷馬史詩的文人們,決不是大家認為的所謂原始歌謠的傳唱者,而是更像孔子修經那樣的理性的文化人,可以把各種古代的神話和傳說,進行編輯、篩選和加工,就用這種理性的文化成果,來壓制住底層人民的流行宗教。

當然這些底層人民的宗教,雖然大部分時間,被希臘的知識分子們給壓制住了,但是每當條件合適,或者說希臘各城邦國出現問題的時候,就堅決不屈服地,發展起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744

井底望天讀書筆記——西方哲學淺談(七)井底望天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1090fd0102ed1l.html

通常來說,民間的宗教,就是沒有經過知識分子們給一個華麗和邏輯自圓包裝的宗教,都是比較樸素和原始的宗教。

這種原始的宗教,其實全世界都一樣,更多地是關於群體,特別是部落群體,而不是關於個人的。

如果你去中國的某些地方,比如說青海等等,都可以看到這種原始宗教的儀式。

這些宗教儀式,基本上就是魔術背著魔法的馬甲,顯示出某種信眾們堅信不移的超自然能力,從而為部落群體祈福,為部落的敵對部落下詛咒。

而祈福的主要方向,基本上就是部落女性多生養,部落的牛羊群像天上的群星一樣多,或者部落的莊稼和蔬菜,堆到天高之類。

因為考慮到太陽對人類生活的影響,那麼到了冬至,就祈福讓太陽公公身強體壯,不要衰弱。

當然耕種季節到了,就要春社拜祭,秋收季節到了,就要秋社拜祭啥的。

這樣的場合,其實都是用於增強人群的凝聚力,讓你徹底忘記了你的個性,忘記你和其他同學的區別,最後變得溶於了人群,大家合而為一。

這種壓抑個性,弘揚集體精神的法子,是人類作為群居動物的本能生存條件的一種發展。

後來這種法子,就延伸到了宗教禮拜和聚會,延伸到政黨團體的生活會,延伸到一個企業的員工大會和節日聚會,當然也延伸到街頭大規模的群眾抗議活動。

特定的社會行為,也帶有這種樸素原始人類行為的特點,比如你聽人說過:

一起同過窗,一起下過鄉,一起抗過槍,一起嫖過娼。

但是在談到人類早期的宗教行為的時候,有一些很噁心的事實,是不可以忽略的。

那就是發展到了某個階段,宗教崇拜儀式中開始有了犧牲。

其實就是把動物或者人,在儀式中殺掉讓參加的信眾們分而食之。

那麼在希臘的早期歷史中,這樣的情況還有發生。

然後就是吃人的儀式慢慢消失,最終就是殺人的儀式也慢慢消失。不過在中國這些古老地方,比如雲南的某些少數民族部落,人作為犧牲獻祭,也是在共和國成立之後,才消失的。

估計現在某些原始文明仍然存在的地方,比如非洲的某些部落,或者南美的亞馬遜地區,也許還有存在的可能。

這兩天看得舊金山的亞洲藝術博物館在展覽秦始皇的兵馬俑,這個也和中國古代的喪葬儀式有關。

因為以前是活人用來殉葬,這個從商代的墓葬考古中就可以看到,後來周代經濟發展,人力必須保護,就將活人殉葬,改成為扎草啥的。

再後來,有人覺得草人無法顯示大副大貴,就開始有「始作俑」了,然後就看到真人形狀和大小的秦代兵馬俑。

當然後來又有縮水的漢代兵馬俑,然後就是今天的紙人兒了。

現在清明到了,就看到某些同學給先人燒一個小三啥的,當然還有iPhone、法拉利啥的了。

荷馬文明出現的一個特點,就是對這種宗教行為和崇拜的某種顛覆。

因為荷馬的宗教系統,裡面的人是神人,而不是神仙。

某種程度上,荷馬天庭系統,和中國道教的玉皇大帝系統,有某種相似之處,就是裡面的神,其實完全就是人。

和人只有兩個不同。

一個是長生不老,一個是超自然能力,比如一個閃電劈你。

不過從道德上來講,這些神人,就沒有啥值得炫耀的了,也沒有啥會讓人們去尊敬他們。

因為這些神仙和俺們常人一樣,好吃懶做,坑謀拐騙,欺男霸女,還勾引朋友的老婆和女兒啥的醜事,也照幹無誤。

在荷馬的體系裡面,比這些奧林匹斯諸神更強大的,是某些不確性的更超自然的力量,比如說命運啊,定數啊,終極啊啥的。

在荷馬文明裡面,命運是異常強大,就是連萬神之神宙斯,也逃脫不了。

這個恐怕就是希臘思想中最早期的科學精神的萌芽。

前面我們也說過,希臘的情況,就是當時的各城邦貴族並非土地上的原居民,而是來自北方的征服者,因此他們的神祉不是那種西亞的神,是和土地打交道的,而是和戰爭和征服打交道的。

通常本土文明的神仙是創始神仙,但是奧林匹斯的神仙是征服神仙。他們幹的就是征服一個地方,然後幹啥?

他們會管理政府嗎?他們會提倡農業嗎?他們會促進手工業嗎?他們會增加貿易嗎?

都不會。他們幹嘛要干任何誠實的工作呢?

因為他們可以得到需要的收入,你不肯給,就一個閃電劈你。

他們是武士,是征服者,職責就是戰爭和搶掠。之後就是飲酒狂歡、唱歌跳舞。

奧林匹斯的神人們無所畏懼,除非畏懼他們的大王宙斯同學。

奧林匹斯的神人們從不撒謊,當然對付敵人,和對付要騙的女人除外。

從這裡看到,荷蘭文明裡面的神仙不光人性十足,而且還是獸性十足。

所以你可以想像歐洲中世紀黑暗宗教壓迫之下的知識分子,看到荷馬筆下的神仙們的那些快意恩仇,寡廉鮮恥,是多麼的令人嚮往。

又看到奧林匹斯神們,動咎就是一個閃電劈下來,而歐洲生活在突厥鐵騎和穆斯林火器的陰影下的十字軍騎士們,有是何等的嚮往。

所以文藝復古,溯源希臘,或者說冒認希臘文明為祖宗,都是可以理解的事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748

風險投資家李世默TED演講錄:兩個制度——中國的崛起與西方元敘事的終結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4935.html

一、中國崛起與「元敘事」的終結(註:法國著名哲學家利奧塔定義元敘事為「確切地是指具有合法化功能的敘事」)

我出生在「文化大革命」高潮時的上海。

外婆後來告訴我,她當時抱著襁褓之中啼哭不止的我,心驚膽顫地聽著「武鬥」的槍聲。

在我少年時,我被灌輸了一個關於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大故事,這個「元敘事」是這樣說的:

所有的人類社會都遵循一個線性的目標明確的發展規律,即從原始社會開始,經由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最終過渡到(猜猜這個終點?)共產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是人類政治、社會發展的最高階段,所有的人類社會,不管民族、文化、語言有何異同,或早或晚都將演進到這一階段。人類社會自此大同,彼此相親相愛,永遠過著幸福的生活——人間天堂。但在實現這樣目標之前,我們必須投身於正義與邪惡的鬥爭,即正義的社會主義與邪惡的資本主義之間的鬥爭,正義終將勝利!

當然,這就是從馬克思主義發展而來的社會發展階段論,這一「元敘事」在中國影響甚廣。我們從小就被反覆灌輸了這個宏大故事,幾乎融化到了血液之中,篤信不疑。這個「元敘事」不僅征服了中國,也影響了全世界。世界上曾經有整整三分之一人在它籠罩之下。

然而,忽然一夜之間,蘇聯崩潰,世界滄桑巨變。

我赴美留學,改宗成為伯克利的嬉皮士,哈哈!

就這樣,開啟了我另一段成年經歷,我又被灌輸了一個全新的宏大敘事,彷彿我這輩子只經歷那一個還不夠似的。這個宏大敘事的完美程度與早前的那一個不分伯仲。它同樣宣稱,人類社會遵循著一個線性的發展規律,指向一個終極目標。敘事故事是這樣展開的:

所有的人類社會,不論其文化有何異同,其民眾是基督徒、穆斯林還是儒家信徒,都將從傳統社會過渡到現代社會。在傳統社會中,最基本的社會單位是家庭、氏族、部落等群體;而在現代社會中,最基本的、神聖不可侵犯的社會單位是原子化的個人。所有的個人都被認定為是理性的,都有同一個訴求:選舉權!

因為每一個個人都是理性的,一旦有了權選舉,必然會選出好政府,隨後就可以在好政府的領導下,過上幸福的生活,相當於實現大同社會——又是一個人間天堂。選舉民主制將成為所有國家和民族唯一的政治制度,再加上一個自由放任的市場讓他們發財。當然,在實現這個目標之前,我們必須投身於正義與邪惡的鬥爭,即正義的民主與邪惡的不民主之間的鬥爭。前者肩負著在全世界推動民主的使命,必要時甚至可以動用武力,來打擊那些不投票不選舉的邪惡勢力。

上述宏大敘事同樣傳播甚廣。根據「自由之家」的統計,全世界採用選舉民主制的國家,從1970年的45個已增至2010年的115個。近20多年來,西方的精英人士孜孜不倦地在全世界奔走,推薦選舉民主這一救世良方。他們聲稱,實行多黨選舉是拯救發展中國家於水火的唯一良藥,只要吃下它,就一定會實現繁榮,否則,永無翻身之日。

但這一次,中國敬謝不敏。

歷史是最好的裁判。僅僅30多年間,中國就從世界上最貧困的農業國,一躍而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實現6.5億人脫貧。實際上,這期間全世界80%的減貧任務是由中國完成的。也就是說,如果沒有中國的成績,全世界的減貧成就不值一提。所有老的、新的民主國家的脫貧人口加起來,都不及中國一個零頭。而取得這些成績的中國,沒有實行他們所謂的選舉,也沒有實行多黨制。

所以,我禁不住問自己,我眼前畫面到底哪裡不對勁兒?我的故鄉上海,一切都已今非昔比,新生企業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中產階級以史無前例的速度和規模在增長。但根據西方的那個宏大敘事,這一切繁榮景象本不應該出現。

面對這一切,我開始做我唯一可以做的事,即思考它!

中國的確是個一黨制的國家,由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不實行西方意義上的選舉。按照當代主流的政治理論,人們據此可以生成三個判斷,即這個體制一定是僵化的、封閉的、不具合法性的。

但這些論斷被證明是完全錯誤的。事實恰恰相反,中國的一黨制具有與時俱進的能力、選賢任能的體制、深植於民心的政權合法性,這些是確保其成功的核心要素。

大多數政治學家斷言,一黨制天生缺乏自我糾錯能力,因此很難持久。

但歷史實踐卻證明這一斷言過於自信。中共已經在中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之一連續執政64年,其政策調整的幅度超過近代任何國家。從激進的土改到「大躍進」運動,再到土地「准私有化」;從「文化大革命」到鄧小平的市場化改革。鄧小平的繼任者江澤民更進一步,主動吸納包括民營企業家在內的新社會階層人士入黨,而這在毛的時代是不可想像的。事實證明,中共具有超凡的與時俱進和自我糾錯能力。

過去實行的一些不再有效的制度也不斷得到糾正和更新。比如,政治領導人的任期制,毛時期,政治領導人實際上是終身任職的。這容易導致大權獨攬、不受制約等問題。毛澤東作為現代中國的締造者,在位晚年也未能避免犯下類似的嚴重錯誤。隨後,中共逐步實施了領導人的任期制,並將任職的年齡上限確定為68到70歲。

最近很多人聲稱,相比於經濟改革,中國的政治改革嚴重滯後,因此當前亟需在政改中取得突破。這一論斷實際上是隱藏著政治偏見的話語陷阱,這個話語陷阱預設了哪些變革才算所謂的政治改革,只有實行這些特定的變革才行。事實上,中國的政治改革從未停滯。與三十年、二十年,甚至十年前相比,中國從基層到高層,從社會各領域到國家治理方式上,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果沒有根本性的政治改革,這一切變化都是不可能的。

我甚至想大膽地判斷說,中共是世界第一流的政治改革專家。

西方主流的觀點認為,一黨制意味著政治上封閉,一小撮人把持了權力,必然導致劣政和腐敗。

的確,腐敗是一個大問題。不過,讓我們先打開視野看一下全景。說起來可能令人難以置信,中共內部選賢任能競爭之激烈程度,可能超過世界上所有的政治組織。

十八大前,中共的最高領導機構——中央政治局共有25名委員,其中只有5人出身背景優越,也就是所謂的「太子黨」。其餘20人,包括國家主席胡錦濤和政府總理溫家寶,都是平民出身。再看300多人組成的十七屆中央委員會,出身顯赫者的比例更低。可以說,絕大多數中共高層領導人都是靠自身努力和激烈競爭獲得晉陞的。與其他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統治精英的出身相比,我們必須承認中共內部平民出身的幹部享有廣闊的晉陞空間。

中共如何在一黨制的基礎上保證選賢任能呢?關鍵之一是有一個強有力的組織機構,即組織部。對此西方鮮有人知。這套機制選賢任能的效力,恐怕最成功的商業公司都會自嘆弗如。

它像一個旋轉的金字塔,有三個部位組合而成。

中國的公務人員分為三類:即政府職能部門、國有企業,以及政府管轄的事業單位,如大學、社區組織等。公務人員既可以在某一類部門中長期工作,也可以在三類中交替任職。政府以及相關機構一年一度地從大學畢業生中招錄人員,大部分新人會從最低一級的科員干起。組織部門會根據其表現,決定是否將其提升到更高的管理職位上,比如副科、科、副處、處。這可不是電影《龍威小子》中的動作名稱,而是嚴肅的人事工作。

這一區間的職位包羅萬象,既可以負責貧困農村的衛生工作,也可能負責城區裡的招商引資,也可能是一家公司的基層經理。各級幹部每年都要接受組織部門的考察,其中包括徵求上級、下級和同事的反饋意見,以及個人操守審查,此外還有民意調查,最終擇優提職。

在整個職業生涯中,中共的幹部可以在政府職能部門、企業,以及社會事業單位等三大領域內輪轉任職。在基層表現優秀的佼佼者可以晉陞為副局和正局級幹部,進入高級幹部行列。這一級別的幹部,有可能領導數百萬人口的城區,也有可能管理年營業收入數億美元的企業。從統計數據就可以看出選拔局級幹部的競爭有多激烈,2012年,中國科級與副科級幹部約為90萬人,處級與副處級幹部約為60萬人,而局級與副局級幹部僅為4萬人。

在局級幹部中,只有最為出眾的極少數人才有機會繼續晉陞,最終進入中共中央委員會。就職業生涯來看,一位幹部要晉陞到高層,期間一般要經過二三十年的工作歷練。這過程中有任人唯親的問題嗎,當然有。但從根本上,幹部是否德才兼備才是提拔的決定性因素。事實上,中華帝國的官僚體系有著千年歷史,今天中共的組織部門創造性地繼承了這一獨特的歷史遺產,並發展成現代化的制度以培養當代中國的政治精英。

習近平的履歷就是非常鮮明的例證。習的父親確實是中共的一位前領導人,但他的仕途也歷經了30年之久。習近平從村幹部做起,一步一個腳印的走到今天這個崗位。在他進入中央政治局之前,他領導過的地區總人口累計已超過1.5億,創造的GDP合計超過1.5萬億美元。

千萬不要誤解,這不是針對具體的人,僅僅是事實的陳述。如果要論政府管理經驗,小布什在任德州州長前和奧巴馬第一次問鼎美國總統時,他們資歷還比不上中國一個小縣長。

溫斯頓·丘吉爾曾說:「民主是個壞制度,但其他制度更壞」。可惜,他沒有見識過組織部。

西方人總認為多黨競選和普選是合法性的唯一來源。曾有人問我:「中共不經選舉執政,其合法性從何而來?」我的回答是:「捨我其誰的執政能力。」

我們都知道歷史,1949年中共執政時,由於戰火肆虐,外敵橫行,中國的國土四分五裂,滿目瘡痍;中國人的人均壽命僅為41歲。但在今天,中國已躋身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成為在全球有重要影響的大國,人民生活迅速改善,人均壽命排名奇蹟般地列中等發達國家前茅。

根據皮尤研究中心在中國的民意調查報告,其中一些數據反映了中國的主流民意,其中大部分數據在近幾十年來十分穩定。

高達85%的中國民眾,對國家未來方向表示滿意;70%的民眾認為在過去的五年生活得到改善;82%的民眾對未來五年頗感樂觀。

英國《金融時報》剛剛公佈的全球青年人民調結果顯示:93%的中國90後年輕人對國家的未來感到樂觀。

如果這不是合法性,那我就不知道到底什麼才是合法性了。

相比之下,全世界大部分選舉民主制國家都處於慘淡經營的境況。關於美國和歐洲的政治困境,在座的聽眾都了然於胸,無需我再詳述。除了極少數例外,大部分採用選舉的發展中國家,迄今為止還在遭受貧困和戰火的折磨。政府通過選舉上台後,其支持率在幾個月內就會跌到50%以下,從此一蹶不振甚至持續走低,直到下一次選舉。可以說,民主已經陷入「一次選舉,長期後悔」的週期性怪圈。這樣下去,失去合法性的恐怕不是中國的一黨制,而是選舉民主制。

當然,我不想造成一種誤會,認為中國成為超級大國已經指日可待了。中國當前面臨重大挑戰,巨大變遷帶來的經濟、社會問題數不勝數,譬如環境污染,食品安全、人口問題。在政治領域,最大的挑戰是腐敗。

目前,腐敗猖獗,危及中國的政治制度及其道德合法性。但是,很多分析人士誤判了腐敗的原因,他們聲稱腐敗是一黨制導致的,只有終結一黨制才能根絕腐敗。更嚴謹一點兒的分析將證明這種觀點毫無根據。

據透明國際發佈的全球清廉指數排名,中國近年來的排名在第70到80名之間。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選舉民主制國家,排名第95位,且逐年下滑;希臘排名第80位;印度尼西亞與阿根廷排名並列第100位;菲律賓排名第129位。排名在中國後的約100個國家中,超過一半是選舉民主制國家。如果選舉是根治腐敗的萬靈藥,為何在這麼多國家不靈呢?

我是做風險投資的,長於預測。因此,不做幾個預測就結束今天的討論似乎不妥。以下是我的三個預測:

未來十年:

1. 中國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按人均收入計算也將在發展中國家裡名列前茅。

2. 腐敗雖然無法根絕,但將得到有效控制。在透明國際的全球清廉指數排行榜上,中國有望繼續提升10到20名,跨入全球最清廉的前60國之列。

3. 經濟改革會加速實施,政治改革也將繼續推進,中共仍穩固執政。

我們正在見證一個時代的落幕。共產主義和選舉民主制,都是基於普世價值的「元敘事」。在20世紀,我們見證了前者因極端教條而失敗;到21世紀,後者正重蹈同樣的覆轍。「元敘事」就像癌症一樣,正在從內部吞噬民主。我想澄清一下,我並不是要譴責民主。相反,我認為民主政治對西方的崛起和現代世界的誕生居功至偉。然而,很多西方精英把某一種民主形式模式化、普世化,這是西方當前各種病症的病灶所在。如果西方的精英不是將大把的時間花在向外國推銷民主上,而是更多關心一下自身的政治改革,恐怕民主還不至於像今天這樣無望。

中國的政治模式不可能取代選舉民主,因為中國從不將自己的政治制度包裝成普世通用的模式,也不熱衷於對外輸出。進一步說,中國模式的重要意義,不在於為世界各國提供了一個可以替代選舉民主的新模式,而在於從實踐上證明了良政的模式不是單一而是多元的,各國都有可能找到適合本國的政治制度。

讓我們為「元敘事」的時代畫個句號吧。共產主義和民主可能都是人類最美好的追求,但它們普世化的教條時代已經過去。我們的下一代,不需要被灌輸說,世界上只有一種政治模式,所有社會都只有一種歸宿。這是錯誤的,不負責任的,也是乏味的。多元化正在取代普世化。一個更精彩的時代正緩緩拉開帷幕,我們有沒有勇氣擁抱它呢?

二、西方民主正在走向滅亡

人類社會的政治史長達數千年,在這一歷史長河中點綴了兩次西方式民主制度的試驗。第一次試驗是古希臘的城邦雅典,其民主制度從公元前6世紀維持到公元前4世紀中葉,持續了一個半世紀,實際上只能算是一次曇花一現的失敗。第二次試驗是現代西方世界,如果把民主定義為一人一票的普選制,那麼美國民主的歷史是92年,如果更嚴格地按諸事實,從1965年《選舉權法案》頒佈算起只有47年。這麼說來,美國民主的壽命迄今為止還比不過元朝,後者是中國古代主要王朝中最短命的一個。

既然如此,為何會有那麼多人敢公然宣稱,他們已一勞永逸找到適合全人類的理想政治制度呢?

要回答這一問題,就要追本溯源,回到當前西方民主試驗的精神源頭。當今西方民主的濫觴,是孕育了現代性的歐洲近代啟蒙運動。啟蒙運動的核心思想,可以歸結為兩條基本理念:首先個人是理性的;其次個人權利是神聖不可侵犯的。這兩條理念在本質上都是基於信仰,而非現實的經驗。比如在美國《獨立宣言》中,托馬斯•傑弗遜就寫道:「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Creator)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Rights)。」 這個大寫的「造物主」是誰?當然就是基督教信仰中的上帝。與此相對應,「權利」一詞也用了大寫,以強調這條格言的神聖性。美國《獨立宣言》中的這一表述,與法國《人權宣言》中「自由、平等、博愛」的信條,一起組成了所謂的「現代性」信仰的基礎,而「現代性」在政治上的終極表現形式,就是西方式民主制度。

在最初的一段時間裡,政治體制中的民主因素促發了工業革命,西方世界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前所未有地突飛猛進。不過,領導西方崛起的領袖們從一開始,就清醒地看到民主試驗中天然蘊涵的致命缺陷,他們想方設法試圖遏制其消極影響。比如美國的聯邦黨人就明確提出,他們希望建立的是共和國家,而不是民主國家。為此,聯邦黨人在憲法中竭力遏制大眾意志的過度膨脹。可是,就像任何一個宗教一樣,信仰的力量最後總是壓倒規則。民主的結果是公民的政治權利無限膨脹,參與決策者越來越多,參與面越來越泛。在美國人們常說,加利福尼亞就是美國的未來。這個未來又是怎樣的景象呢?只有無休止的公民投票、政府癱瘓和財政破產。

對美國而言,這個共和國的開創者們有許多理由來限制民主,例如大眾素質太低,缺乏見識,易走極端。但隨著電視和互聯網的興起,這些壁壘都轟然倒地。歸根結蒂,既然人們都是理性的,擁有上帝賦予的不可侵犯的權利,並且一切知識都觸手可得,那麼他們為何不能參與一切決策?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雅典城邦由於民眾無限參與政治,導致了煽動家的上台。煽動家西亞比德用慷慨激昂的演說鼓動起民眾的狂熱,讓雅典派出其強大的艦隊去遠征敘拉古,結果被斯巴達所打敗,這次致命的出征成為雅典衰亡的開端。再回到當下,現在金錢成了煽動政治的最大推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邁克爾•斯賓塞一語道破天機,他說美國的民主先後經歷了幾個歷史階段:最早是「一個有產男人一票」,接著是「一個男人一票」,然後是「一人一票」,現在正向「一美元一票」邁進。

無論從何種意義上說,當今美國都只是徒有虛名的憲政共和國,實際上已經墮落為雅典式的民主政體。被選舉上台的民眾代表們根本沒有自己的主見,其唯一關心的就是迎合一時的民意,好在下次選舉時保住位子。當今信息的豐富和傳播的迅速,都堪稱史無前例,這誘使民眾陷入自己什麼都懂的幻覺。利益集團則從中播弄民意並操縱投票,結果是不斷減稅,提高政府支出,甚至發動自我毀滅性的戰爭。選舉因此淪為遊戲,不同的利益集團都在利用這個制度尋租。民主制度之所以陷入這種惡性循環,是因為這一試驗的深層基因所致,即對個人理性和權利的迷信。不僅是美國如此,歐洲各國也在上演同樣的戲碼。相較於當今風雨飄搖的西方民主制度,古代的羅馬共和國的歷史要長得多,這是因為後者從未自飾為民主,也從無這樣的野心。

因此,西方與中國的理念之爭,不是出於民主與專制的對抗,而是由於對政治制度完全不同的理解。在前者看來,民主本身就是最終目的;而在後者眼中,任何政治制度都不過是工具。美國人普遍相信,民主就是好,而且越民主越好。在美國,有哪位政治家敢對民主提出質疑呢?西方民主已走進死胡同,或許只有控制民主的氾濫方能拯救民主本身。但在民主制度下,這一調整永遠只能是天方夜譚。

相較之下,越來越多的中國民眾正在政府引導下參與政治決策,因為這可以促進經濟發展和國家利益,而近十年來的成績也恰恰證明了此點。但如果國情和國家需求發生變化,中國將毫不遲疑地主動調整。在上世紀80年代,民眾政治參與度的不斷提高,有助於當時的中國走出災難性的「文化大革命」的陰影,擺脫意識形態的桎梏。但凡事過猶不及,爆炸性的政治參與最終引起了一場大規模的動亂,這就是天X門事件。

1989年6月4日,抗議活動被政府的堅決行動平定了。誠然,這次流血事件令中國人民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但除此之外的其他選擇只會更糟糕,結果只能兩害相權取其輕。此後一代人的時間裡,中國保持了政治穩定,迎來了經濟增長和繁榮,並躋身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與此同時,中國在政治上日漸成熟,可以更加積極穩妥地推動政治改革,減少震盪,避免極端暴力傾向。

在政治意識形態上,美國和中國之間存在根本分歧。前者認為政治權利是上帝賦予的,因此也是絕對的;而在後者看來,政治權利的發展必須建立在國家需求和基本國情之上。

照此來看,今天的美國人與上世紀的蘇聯人並無本質區別,他們都將自己的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當作終極目的。中國的崛起之路,恰恰與之相反。就未來的前景看,美國人的道路並不美妙。不過迄今為止,他們還沉迷於狂妄自大的意識形態,一路狂奔,而前方就是懸崖峭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4355

音樂130810西方音樂簡史(二)巴羅克時期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8/10/%E9%9F%B3%E6%A8%82130810%E8%A5%BF%E6%96%B9%E9%9F%B3%E6%A8%82%E7%B0%A1%E5%8F%B2%E4%BA%8C%E5%B7%B4%E7%BE%85%E5%85%8B%E6%99%82%E6%9C%9F/

音樂130810

西方音樂簡史(二)巴羅克時期(1600-1750

蕭律師執筆

 

「巴羅克 baroque」是 “不規則的珍珠”的意思,原意是嘲弄和鄙視16世紀末至18世紀中期產生的某些藝術作品(尤其是建築)。而今「巴羅克」已不再是眨詞,並廣泛用來指稱某一時期的藝術和音樂。

這一詞適用於一段很長歷史時期及多個國家,如義大利、法國、英國,以及在德意志文化影響下的大片區域。 這時期的藝術創作極其豐富,並數量龐大。

巴羅克藝術被認為是裝飾精美、富戲劇性、華麗輝煌、情感充沛。 這一時期出現一種能融合多種藝術門類的傾向:教堂穹頂將建築、繪畫和雕塑相結合;歌劇則綜合了音樂、文學、繪畫、建築和雕塑。

 

社會文化對音樂的影響

巴羅克運動起源於義大利,是反宗教改革運動的一部份。 巴羅克的影響和精神迅速傳遍歐洲各地,尤其是德國南部和奧地利。 盡管巴羅克精神起初與反宗教改革運動相關連,但它也成為新教改革中同樣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並遍及了精神和世俗所有的藝術表現形式。

羅馬天主教會與新教之間在宗教問題、政治權力和領土權方面的鬪爭,引發了 “三十年戰爭”。 這戰爭主導了17世紀上半葉,尤其是歐洲北部和中部,加劇了舊、新教之間在文化和音樂上的差異。*** 南方的羅馬舊教主要受到義大利風格的影響,面北方的新教則致力於擴充和發展眾贊歌傳統。

這場具有毀滅性的戰爭使在德意志領土的巴羅克音樂發展,起碼延遲了一個世紀有多。然而,舊教會通過這一系列戰爭恢復了其部份政治影響力;新教教會也發展出了屬於自己的明確藝術形式。 雙方都利用盛行而恢弘的巴羅克風格實現了各自的目的。

 

君主和親王是奢華音樂生活最重要的贊助者。 君主專制政體的崛起和民族國家的統一,在民族風格的產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法國路易十四和十五的宮廷以及西班牙和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是激發大型、壯麗音樂表現形式(如歌劇)的產生中心。 規模較小的宮廷,如德國親王和公爵的宮廷,影響著較為親和的音樂(用於沙龍和小教堂)的培養和發展。

17至18世紀,歐洲的殖民活動催生了富有的商人階層。他們的財富為城市的商業性劇院及歌劇營造了適當的氣氛和環境。 威尼斯和漢堡就是此類商業財富聚集的典型例證,兩地劇院在這一時期享有國際聲譽。

學術研究在巴羅克時期的重要性得到大大的提升。 通過用歸納性的思維邏輯得到的發現在生理學、天文學、數學和物理學領域表現得最為突出。

這些領域科學研究成功也影響了音樂家,**** 促使他們也運用科學方法研究音樂問題,並使音樂藝術的技法和材料,如巴赫J.S. Bach的《賦格的藝術》(Art of Fugue)、拉莫Rameau的《和聲學》及平均律的實踐,都得到系統性的發展。

這一時期的文學和音樂充溢著表現性的感情。 音樂通過在巴羅克調性和聲體系內使用不協和音響而擁有此種藝術特質。“感情論doctrine of affections” 要求一種持續的情感在整個樂章或整首作品中要得到激發和保持。*** 在對這一理論的實踐中,人們設計出了多種音樂程式,以引發特定的情緒類型。

 

音樂的功能

盡管許多宗教音樂依舊為禮拜而寫,但有愈來愈多的器樂instrumental music宗教音樂用於非儀式性目的,如前奏曲、婚禮儀式、新建築物落成等。

巴羅克後期的許多音樂是為業餘音樂家而寫的,他們在貴族和富有階層的家中表演。 小型樂隊為宴會、舞蹈甚至音樂會提供作品和表演,音樂風格多樣化,其中大部分是器樂音樂。然而,聲樂音樂vocal music也在所不少。

這是真正的室內樂chamber music,更多的是為了演奏者的愉悅,而不是聽眾的欣賞。***

在大型宮廷中,芭蕾ballet 和歌劇opera起初是為特殊的娛樂活動而表演,但很快就發展成為流行的公眾娛樂。

清唱劇oratorio是歌劇在宗教音樂中的對應產物。 它的主題是宗教性的,但呈現方式卻不帶有舞臺表演、姿態、服裝和燈光,也取得相當的成功。

 

風格

西歐音樂史上第一次出現兩種風格並肩發展、共同繁榮的現象:(1)文藝復興風格,亦稱“古老風格”,在巴羅克時期繼續存在;(2)新巴羅克風格,常被稱為“現代風格”,是巴羅克時期的典型。

“現代風格” 的作曲方式中,旋律線條為一種風格簡單的和絃伴奏所支撐。

巴羅克音樂另一特徵是“競奏風格”Stile Concertato。 作曲家在和聲或對位的作品中使用了器樂和聲樂。 巴羅克晚期的許多聲樂和器樂音樂作品都屬這一風格。

大、小調調性體系的確立,使音樂在形式建構上有了劃分清晰的樂句和樂段。 這一點在器樂音樂和聲音樂中都很常見。

 

樂器和音色

巴羅克時期的許多樂器都是現代樂器的前身。 由於作曲家的在創作時考慮到到了個別樂器的局限性,因而器樂作品日益具有個別獨物的風格。

管弦樂隊為聲樂戲劇作品伴奏,也作為獨立的音樂組織而表演。 巴羅克管弦樂隊的規模小於現代樂隊,主要由弦樂器和木管樂器組成,有時為了特殊效果而加入銅管樂器和打擊樂器。

 

附錄〈作曲家〉

這是音樂史上的一個大時代,人材輩出,就算怎樣篩選也不得不簡介以下幾位:

蒙特威爾第Claudio Monteverdi (1567-1643), 巴羅克早期最偉大的義大利作曲家,他的歌劇《奧菲歐Orfeo》是“現代風格” 的第一部歌劇傑作。

許茨 Heinrich Schutz(1585-1672),J.S. Bach之前最偉大的德國作曲家,被譽為德國音樂之父,創作了德國第一部歌劇《達夫尼Daphne》。

卡裡西米 Giacomo Carissimi(1605-1674),義大利作曲家,最長於寫清唱劇,他的《耶夫他Jepthe》,被認為是清唱劇的創始者。

呂利 Jean-Baptiste Lully(1632-1687),雖出生於義大利,但卻是17世紀法國最傑出歌劇作曲家,成功地確立了法國歌劇。

布克斯特胡德Dietrich Buxtehude(1637-1707),德國著名管風管家和作曲家,他的音樂影響後來的J.S. 巴赫。 巴赫慕其名,步行二百英里去聽他的戲劇演出。

帕赫貝爾 Johann Pachelbel(1653-1706),德國管風管家和作曲家。他的賦格極其重要,因這些作品對巴赫創作有直接的影響。他的D大調卡農(寫給弦樂隊)是我喜愛樂曲之一,至今仍是音樂會常演出曲目。 指揮為要“演嘢”,以顯示其樂團弦樂組的高超水準,多選這首做encore。

科雷利 A. Corelli(1653-1713),極其重要的義大利作曲家,也是技藝高超的小提琴家,被尊為現代小提琴技法的創立者,包括複雜的弓法、雙音的演奏以及弦樂效果。他的作品編號6的十二首大協奏曲(Concerto Grosso)最有名,內含一首有名的聖誕協奏曲,也是我喜愛曲目之一。

普賽爾 Henry Purcell(1659-1695),英國最著名的巴羅克作曲家。他雖生命短暫,但作品數量龐大,涉及所有領域。他最有名的作品是歌劇《Dido and Aeneas》,現代仍在頻繁上演。他對樂器的使用預示了此後音樂的發展。他的創作領域涉及除歌劇以外每一種可以想到的音樂形式。盡管他的大部分作品為教堂而寫,但許多器樂作品是完全世俗化的。

斯卡拉蒂A. Scarlatti(1660-1722),義大利作曲家,寫了豐富的室樂和管弦樂、宗教音樂及一百多部歌劇。

 

韋華第 Antonio Vivaldi(1678-1741),義大利所有巴羅克音樂大師中最負盛名,*** 也是最多產的作曲家。我最喜歡聽他的大協奏曲,其中一首無人不識— “四季”。

 

泰裡曼George Philipp Telemann(1681-1767),是巴羅克晚期最多產的德國作曲家,體裁多樣化。在他有生之年,他的聲譽還在J.S. 巴赫之上。

 

J.S 巴赫Bach(1685-1750),無疑是音樂史上偉大作曲家之一。他代表了這一時代的高點,***** 尤其是他給予對位風格的重視。

他的《賦格的藝術》是一都詳盡完備的專著,通過構成這部作品的卡農和賦格,他展現了對位手段的所有方法。 他對樂器的使用,預示了此後音樂的發展。他創作的領域涉及每一種可以想到的音樂形式。盡管他的大部分作品是為教堂而寫,但其許多器樂作品是完全世俗化的。

 

韓德爾 George Frideric Handel(1685-1759)****

與巴赫一樣,他也意味巴羅克時期的完結。**** 他是一位遊歷廣泛的作曲家,因而在他的德國音樂傳統上,又加入了對於義大利音樂風格的廣泛研究。他在英國度過了他生命的最後五十年,也在此期間取得了他最光輝的成就。

他的創作領域集中於歌劇,至1741年,他轉向清唱劇的創作。正是在這一領域,他取得了他最為持久的盛名。他的世俗和宗教戲劇作品都展現出一種高貴雄偉、輝煌壯觀的精神。在器樂創作方面也非常多產,領域涉及所有的巴羅克器樂形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374

三幅圖顯示目前敘利亞周圍有多少西方軍事力量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4603

就在昨天,美國公開表示確定敘利亞政府上週使用了化學武器,美國及其盟友將準備即使未經聯合國授權也要以軍事手段打擊敘利亞。

彭博與Businessinsider據路透、外交政策、每日電訊報等多家機構媒體報導特別整理了以下圖表,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美國及盟友如今在敘利亞周邊布下的重重包圍力量。

當然,下圖也可以看到敘利亞政府的海軍及空軍基地分佈,敘利亞陸軍約11萬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483

雷軍:西方媒體叫我雷布斯 暗含對中國山寨的批評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3223.html

雷軍的野心,遠比我最初想像得大

而且,這野心,並不是空中樓閣

中國本土已經可以支撐世界級的互聯網企業,騰訊成為市值超過1000億美元的帝國,微信在海外已有超過1億用戶,阿里巴巴放在全球電子商務的舞台上也是翹楚。小米,用3年4個月的時間,達到100億美金的市值,史無前例。面對這樣的成長速度,雷軍說:「小米才剛剛開始,我們的未來會更誇張」。

此前人們對雷軍的概念是「中國的喬布斯」,小米也被認為是最有「蘋果」氣質的產品。然而,雷軍並不滿足於成為成喬布斯第二。採訪中,他對我說,不喜歡別人叫他雷布斯,尤其是西方媒體,裡面暗含「中國山寨」的批評。他說,雷軍有雷軍的精彩。

對「小米模式」,雷軍給出的定位,說實話,有點令人咋舌,這也是我覺得他的野心遠比我最初想像得大的原因。他說,小米模式,相當於蘋果、谷歌、加亞馬遜。

跟一位IT業內的朋友聊天,說到雷軍這個提法,得到的評價是:「可真敢說呀!」這不禁讓我想到,跟另一個企業家朋友聊天時候,他談到的對馬云的看法,他說:剛開始馬云說一些話,什麼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之類,人們聽了都笑。後來人家真的做到了,別人再想笑的時候,也不敢笑了。

反過來,我問自己,雷軍為什麼不能呢?如果3年4個月市值100億美金算第一個奇蹟的話,為什麼不會有第二個?

前谷歌全球副總裁、Android產品副總裁Hugo Barra用他自己的加盟為這個奇蹟增加了砝碼。

我問雷軍,虎哥加盟是因為花邊新聞嗎?雷軍笑笑說,我不知道。可就算因為谷歌創始人搶了虎哥的女朋友,全球希望虎哥加盟的公司也數不勝數,能忍著北京PM2.5爆表的空氣,到北京的清河來工作,也足以說明這位安卓的全球領軍人物,看好小米的發展。

去位於北京清河五彩城的小米總部採訪的時候,聽員工介紹,小米員工的工作時長是6乘12小時,這還是標準時長,雷軍等高管恐怕還要更長。其實,在做小米之前,在金山的時候,雷軍就有「中關村勞模」的稱號。但這位勞模的前40年總是不能大成,以至於年逾不惑,還是心有不甘,冒著被人恥笑的風險,仍要創業。

雷軍自己說,光靠勤奮加努力是遠遠不夠的,創業要想成功,得在颱風口放風箏

不知道移動互聯網這場颱風,能不能承載雷軍的野心。我們拭目以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70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