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過度擴張生意難做 李寧表明裁員 業界掀關店潮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wqo.html

過去五年裡,體育用品行業營業額的平均年增長率達到驚人的55-60%,因為過度擴張而認定這個行業只是煙頭,那可是太無知了过度扩张生意难做 <wbr>李寧表明裁员 <wbr>业界掀关店潮整個行業正向著正確的改革方向前進,庫存積壓理順後,相信行業還能夠以每年複式20%增長率高速成長过度扩张生意难做 <wbr>李寧表明裁员 <wbr>业界掀关店潮

剛獲美國私募基金 TPG 入股的李寧 (HK-2331) ,昨 (3) 日公佈「變革策略」,就組織結構進行優化及調整,其中包括「提高費用使用效益的控制和管理」、「整合非核心部門」及「精簡人員」等。有分析員認為,李寧講法表明集團將會裁員,在內地體育行業整合下將出現關店潮,刪減人手亦不意外。

李寧公司宣佈優化組織結構 整合非核心部門 
(難道會賣掉Lotto?)

李寧公司(02331)宣佈,因應集團主動變革的策略,及今年業務發展規劃,將就組織結構進行優化和調整,目標希望聚焦核心業務,優化組織結構,提升運營效率,並改善淨利率水平。

其中對於前線的業務部門,如市場系統,銷售和產品系統,將提高費用使用效益的控制和管理,進一步整合非核心的業務部門,以集中於核心業務上。而後勤部門, 包括人力資源、資訊技術及戰略發展等部門,將採取優化組織結構的方式,提升運營效率及降低人員成本,將資源投入核心業務。是次調整包括精簡人員,整合資源 及激勵優秀員工。該公司強調,其策略發展方向不會因是次調整而有所改變。

香港《明報》報導,李寧昨日宣佈因應集團主動變革的策略步驟,以及 2012 年的業務發展規劃,將就組織結構進行優化和調整,目標是希望集中核心業務,優化組織結構,提升營運效率,並改善淨利率水平。集團稱希望改革後可降低人力成本佔銷售額 0.5 個百分點。去年上半年,李寧整體人力成本佔銷售額的 7.5% 。

集團稱,對於前端的業務發展部門,如市場系統,銷售和產品系統,在保證必要投入的同時,會進一步提高費用使用效益的控制和管理。對於一些非核心的業務部 門,如其它品牌等部門將進行整合,以把更多精力集中在集團核心業務上。對於後台的職能部門,包括人力資源、資訊技術及戰略發展等部門,將採取優化組織結構 的方式,提升營運效率,降低人員成本,並將資源投入到集團的核心業務。

換言之,此次調整包括精簡人員,意味將會裁員。不過集團表示,是次優化計劃與 TPG 入股並無關係。

有外資證券商分析員稱,體育用品股由去年開始出現存貨過剩問題,由最近訂貨會結果看來,分銷商訂貨意欲疲乏,預計將會有分銷商流失,零售渠道已出現泡沫,分銷商過度擴張之後,都做不到生意,隨著關店潮到來,管理分店的人手都不需要太多,自然會裁員。

 
瑞銀早前便發表報告,估計李寧目前約 40% 分銷商並沒有錄得盈利,預期李寧於未來 3 年將關閉逾 3000 家分店,由逾 8000 家大減至 5000 家。(單店面個體戶太多了,很多根本不懂得如何經營)

雖然獲 TPG 入股,但李寧股價仍然弱勢,昨日收市大跌 5.4% ,收報 8.08 港元。

 
同場加映我的收藏 去年同期的文章 (看完就會明白黑天鵝並不是突然到來的) 今天看到股票暴跌,其實一切風險早就已經徹底獲得釋放了。

 

李寧整合風波背後:渠道商暗戰 或致分銷洗牌

2011年01月07日01:57

 

 

 
 

每經記者 李潮文 發自深圳

就在新舊年交替之際,李寧公司陷入了一場風波。因今年第二季度訂貨量下跌,關店傳聞四起。對此,李寧方面不得不出面澄清:並非關店,而是整合銷售渠道。

看起來,李寧把業績下滑歸咎於分銷渠道的問題,就在此時,廣東茂名有分銷商向《每日經濟新聞(微博)》記者爆料,當地有上一級經銷商越過分銷商直接開店,使得分銷商生意難以為繼。該分銷商卻不知道,在李寧諸多的整合手段中,鼓勵經銷商直營正是策略之一。

未來一年,對於李寧的經銷商和分銷商來說,少不了一番優勝劣汰。

分銷商:遭受「不公平」待遇

「事情到現在還沒有解決,我們向公司各級部門都有反映,但他們依舊在開店。」在廣東茂名市有6家李寧專賣店的鴻大體育負責人徐先生日前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抱怨。

徐先生說的,是他的上一級經銷商「廣州超速」越過他們直接在茂名開店。

按照李寧的分銷網絡,李寧總公司下設華東、華南等分公司,每個分公司下面有幾大經銷商,每個經銷商線下又有多個直接面對市場的分銷商。鴻大體育正是分銷商之一,從上一級經銷商超速公司拿貨,超速公司則從李寧北京體育用品總公司直接進貨,賺取差價。

像茂名這樣的二、三線城市一直是李寧的重要市場,就在茂名人民南路一條兩三百米長的路段上,就有3家李寧專賣店,其中一家正是超速公司於2010年9月5日新開的店舖。

讓鴻大體育徐先生不滿的是,超速公司作為批發商,因為成本優勢,搶佔了鴻大的市場。「我們作為下一級的分銷商,要向超速拿貨,每件貨品他們賺我們7%~8 %;而他們開店後,就宣傳他們是廠價直銷,比我們店的貨品要便宜。」更讓他覺得不公平的是,李寧公司每季度都有特價商品出售,給超速的價格是掛牌價的 15%,但超速給他們的價格是掛牌價的45%~50%。

徐先生說,自從超速公司開店後,他們的年營業額減少了大概20%。

在這種情況下,鴻大仍然要按照規定,以每年23%的速度增加訂貨量,「按照掛牌價計算,2008年我們的訂貨量是1083萬元,2009年是1210萬元,到了2010年是1397萬元。」

徐先生說,在這種制度下,銷量下滑,按年遞增的訂貨任務給他們帶來很大壓力,「賣不出去的貨只能堆在倉庫裡,再特價銷售出去」。

他向李寧公司各個部門都反映了此事,卻沒有得到回覆。

李寧:整合經銷商,鼓勵直營

鴻大體育徐先生不知道,李寧公司正計劃整合銷售渠道,其中一項措施正是鼓勵經銷商開設直營店舖。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閱李寧(02331,HK)2010年中期財報發現,截至去年6月30日,李寧有129個經銷商及超過2000個分銷商。公司認為,目前大部分分銷商的零售管理能力、貨品採購能力及產品生命週期的管理都較弱,導致店效及經營利潤率都不理想。

此外,這些分銷商缺乏規模效應,「現在大部分分銷商規模都比較小,平均經營兩間店,其中超過1700個分銷商只經營一間店」,李寧公司相關負責人稱,經銷 商和分銷商都面臨成本快速上漲的壓力,為此,李寧公司必須要加大低效率分銷商的整合力度,讓較大經銷商或想進一步發展的分銷商對低效率分銷商的店舖進行收 購。同時,李寧公司也鼓勵大型經銷商增加直營店舖數量。

李寧一再向外界強調,他們是「整合渠道」,而非「關閉500~600家店舖」。但無論如何,這難免引起分銷商的優勝劣汰。

「關店」背後:放緩的業績增長

這場整合渠道風波起源於逐漸放緩的業績增長。李寧公司此前公佈,在2011年第二季度李寧牌產品訂貨會上,按照零售掛牌價計算,服裝產品和鞋產品平均價格均同比上漲超過8%,但訂貨量同比分別下降超過7%和8%,本次訂貨會訂單總值同比下降約6%。

近年來,整個國內體育用品市場增長放緩。2008年奧運會的召開,是國內體育服飾行業的重要分水嶺。當年,李寧、安踏、特步、中國動向上半年收入或營業額 都實現了同比50%以上的增長,當時特步的收益同比暴增174.3%;到2009年上半年,上述4家企業中,營業額同比增長最高的是中國動向,僅為 33.5%;2010年上半年,這4家企業中營業額同比增長最高的是安踏,為22.6%。

從李寧去年上半年的財報看來,一味靠增加開店數量來維持擴張似乎行不通了,公司2010年上半年收入為45.04億元,比2009年的40.51億元增長11%,與此同時,上半年的銷售成本23.46億元比上一年同期21.15億元也增加了逾10%。

整合渠道是運動服飾企業常用的手段。據瞭解,耐克從2009年初就開始對渠道大動「手術」,淘汰業績不佳的經銷商,將銷售業務往規模較大的經銷商手中集中。阿迪達斯則更願意押寶在加強市場營銷和自有銷售渠道的建設上。

李寧的股價也不盡人意。相比去年4月最高31.95港元的股價,自去年12月底整合風波傳出後,一度持續下跌至16.22港元,市值大幅縮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995

研究表明大多數企業兼併效果不如人意

http://xueyuan.cyzone.cn/guanli-yunying/226671.html

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本週發佈的最新研究報告《以退為進》(Winning by Losing)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的教授進行。報告的結論是,雖然收購幾乎總能贏得投資者的掌聲,但最終會對公司(特別是股價)造成負面的影響。報告指出,收購方的股價 在收購後三年的漲幅往往比同類公司落後50%。研究還發現,(通常被認為更保守的)現金收購結局往往比換股收購更糟糕。如果被收購公司不願意接受收購方的 股票,投資者自然也不願意。

失敗的併購案例不勝枚舉——《財富》雜誌(Fortune)母公司時代華納(Time Warner)在互聯網鼎盛時期的一宗收購尤其如此。不過,儘管失敗的併購不在少數,但經濟學家們通常認為併購有益於公司。說到底,如果沒有好處,為什麼 會出現這麼多的併購交易?大多數併購,至少從收購方而言,一般都獲得了良好的市場反響。更重要的是,很難驗證如果不收購,情形會怎樣?你怎麼知道如果不進 行收購,這家公司會有怎樣的表現?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加州伯克萊分校(Berkeley)的兩位教授烏爾裡克•瑪門迪爾和恩裡克•莫萊蒂以及阿姆斯特丹大學(University of Amsterdam)的一位教授佛羅瑞•彼得斯對熱門的競購交易進行了分析,比較了競購成功者與失敗者的股票表現。結果發現,儘管收購前股價走勢相似,但 收購後的走勢卻出現了分化,競購成功者的股價表現遠弱於競購失敗者。

或許人們會說,這是因為競購激烈,收購方不得不提高出價,導致最終的交易不太理想。但三位教授比較了競購交易和無競購交易,結果發現最終的收購估值 都差不多。一宗收購有可能因為收購價過高而導致最終結果不理想,但如果是這種情況,它是所有的收購都可能存在的問題,不光是競購交易。

這對華爾街意味著什麼?金融危機期間,投資銀行因為過去的很多行為備受指責。有人質疑,將按揭貸款分割出售究竟給市場經濟增加了什麼價值。或許首先 要提到的就是按揭債券。但一旦華爾街開始根據打包的按揭貸款抵押資產、出售CDS,要給經濟增加價值?沒門。如果說有什麼成果的話,那就是因為華爾街的這 些交易,市場經濟以及99%的人們日子都大不如前了。同樣,我們並不清楚投行的併購業務是否給市場經濟帶來了真正的價值。好消息是,沒有證據顯示是投行在 拉郎配。往往是首席執行官們自己樂於投身這類前景堪憂的併購。但不管怎樣,華爾街都是同謀,而且從中撈到了大量的油水。

研究報告發佈之時正值併購交易顯著放緩之際。數據提供商Dealogic的數據顯示,今年年初,企業併購活動處於近年來的低點。2009年年初的情 況更差一些,但也相差無幾(2009年是7,770億美元,今年是8,000億美元),而且2009年正值信貸危機最嚴重的時期。因此,這是不是意味著首 席執行官們終於認識到,併購衝動可能並不會帶來什麼好處?不太可能。

「高管們總是認為,這次情況不一樣。」《以退為進》的合著作者之一瑪門迪爾稱。「沒錯,過去其他人都失敗了,但我能做得更漂亮。」因此,似乎真正的問題是過度自信。不幸的是,CEO們從來不欠缺自信。(譯者:老榆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93

美國:有「明顯跡象」表明敘利亞使用化學武器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3848

據阿拉比亞電視台和卡塔爾半島電視台報導,當地時間21日,阿薩德政府軍從當天凌晨起,使用含有沙林毒氣的火箭彈對靠近大馬士革的姑塔東區進行襲擊。消息稱,反對派方面初步統計結果顯示約有755人死於襲擊,另有數百名傷者,且死者中包括數百名兒童。

 

WSJ報導,敘利亞當局否認他們在週三使用了化學武器,敘利亞一位發言人說,「這些說法是毫無根據和虛假的,是對敘利亞發動媒體戰爭的一部分。」

美國官員表示不讚同敘利亞的說法。美國一位高級官員表示,「有明顯的跡象表明確實發生過化學武器攻擊,而且是由敘利亞政府發動的。但我們需要做進一步調查,瞭解所有的事實然後決定採取哪些步驟。

聯合國安理會在紐約召開了緊急會議,美國呼籲對此事展開迅速調查。事件發生在聯合國小組剛剛抵達大馬士革之後的幾天,小組的目的是對雙方使用的化學武器問題進行調查。

ZeroHedge 對這件事的看法帶有更多陰謀論的色彩:

換句話說,這件事像是早有預謀。

6月時,美國「發現」阿薩德使用化學武器,只有聯合國和俄羅斯指責美國假造數據;而且當叛軍的化學武器倉庫被發現時,感覺越來越像布什時期指責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謊言一樣。

如果阿薩德使用化學武器的事件得以證實,那麼意味著這是自薩達姆在1980年代,使用化學武器攻擊庫爾德人和伊朗人以來,最大規模的化學武器使用事件。

是的,還記得伊拉克那些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藏在哪裡嗎?它們甚至藏在酒吧、胡同裡,服務於「人道主義」干預和「解放」伊拉克的油井。

一位退休的聯合國武器核查人員,瑞典外交官 Rolf Ekeus說:

報導化學武器使用地點和時間有些讓人趕到驚訝,因為這距離聯合國化學專家抵達大馬士革僅僅三天,而且距離他們下榻的賓館僅僅相距幾公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069

一盎司黃金相當於15桶原油 表明黃金仍有下跌空間?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068

更多貴金屬資訊歡迎關註黃金頭條。下載黃金頭條APP,黃金資訊盡在掌握(點擊這里下載)。

油價跌入熊市是解釋美國通脹為何依然溫和,一些投資者為何預計黃金將進一步下跌的又一個因素。

美國原油本周跌至兩年低點,表明美國企業的成本較低,投資者的目光不會投向黃金之類的通脹對沖產品。Stephenson & Co.Capital Management駐多倫多首席執行官John Stephenson說,油價下跌導致黃金和原油這兩類資產之比逼近17個月高點,這是金價相對過高的跡象之一。

美聯儲決策者在結束為期兩天的會議後表示,能源價格較低近期內將抑制通貨膨脹。美聯儲決定結束債券購買項目,這進一步降低了對黃金的對沖需求。

“投資者認為通貨膨脹近期不會成為一個問題,”Stephenson說。”大家不擔心危機發生,因此投資者並不急於投資黃金。”

Stephenson幫助公司管理著約5000萬加元(4500萬美元)資產,其中包括大宗商品投資。

一盎司黃金10月22日可以購買15.47桶原油,為2013年5月份以來的最高水平。這高於2000年以來的平均水平12.52。這個比例6月份觸及11.92,創下2013年7月份以來的最低水平。這一比例今天回落至14.7。

goldvsoil

黃金在2008年12月至2011年6月累計攀升70%,當時美聯儲為了支持經濟增長而購買債券並把利率維持在接近零的水平。金價去年下跌28%,創下30年來的最大跌幅。市場曾猜測美聯儲自2008年以來近4萬億美元的債券購買會造成通脹飆升,但是這種預測尚未成為現實。

美聯儲青睞的美國物價指標——個人消費支出價格指數8月份同比漲1.5%。這個指數過去兩年多的時間一直低於美聯儲制定的2%的目標水平。

盡管烏克蘭政治緊張局勢升級,香港爆發抗議活動,埃博拉疫情蔓延,但是黃金上季度依然下跌8.4%。

眼下席卷全球的動蕩局面往往會促使投資者湧向黃金。但是投資者現在眼中的避險天堂在美國,該國不斷走強的經濟和處於低位的通脹增加了對美元和美元計價資產的需求。

美聯儲昨日表示決定結束債券購買,美元指數隨之創下三周多來的最大漲幅。

目前,市場並不擔心全球通脹問題,一旦美國通脹上升,美聯儲將加息予以應對,這不會對黃金有利,”U.S.Bank Wealth Management駐西雅圖高級投資策略師Rob Haworth於10月28日表示。”我看空黃金。”該公司管理著約1200億美元的資產。”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147

45億美金收優酷土豆,表明阿里流量壓力空前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016/152389.shtml

3-150130092129240

今天快下班了,但卻收到驚人的消息——阿里巴巴向優酷土豆發出收購邀約,以每ADS26.6美元的價格現金收購除了原阿里持有的剩余全部流通股。據報道,這次收購價格約45億美金左右。筆者認為,阿里收購優酷土豆,核心意圖是搶占視頻流量,以解決阿里流量壓力問題。

筆者跟阿里、京東等電商巨頭接觸頗多,所有跟京東、阿里平臺上做生意的人都反饋一個問題——這些大平臺的流量壓力很大。

商業基因最濃厚的阿里巴巴,擁有中國乃至全球最完善的變現體系——從電商(天貓、淘寶、阿里巴巴B2B)到影視、金融(第三方支付到銀行),但在流量入口上長期不如百度、騰訊這兩家做用戶的公司。此前,阿里收購高德、UC,解決的其實是移動端的流量問題。而現在視頻越來越成為用戶最常用的應用。尤其是在新浪微博影響力式微的情況下,優酷土豆的流量入口價值越來越大。

優酷土豆的流量價值在於——

1、視頻+電商打通。此前,阿里戰略入股優酷土豆,優酷土豆和淘寶已有一定的打通,比如優酷視頻可以植入“邊看邊買”的按鈕,有一定的倒流效果,但是跟電商的植入還是兩張皮,沒有完全一體。其實“內容+電商”在移動互聯時代價值越來越凸顯,而優酷土豆是最適合幹這個事情的平臺之一。

2、視頻+影視娛樂打通。隨著中國中產階層的擴大,影視娛樂已成一個龐大的產業(光電影就400億),而優酷土豆用戶群天然是電影、電視最精準的付費用戶人群,對於阿里的大娛樂布局極為重要,可以讓優酷土豆的用戶變現超脫現有的會員費、廣告費模型。

3、視頻+營銷打通。阿里巴巴擁有最龐大的高成長企業用戶群,這也是現在最願意花推廣費的人群(大公司日子都不好過了)。而視頻營銷在營銷里的占比越發重要,微電影、微劇、微綜藝等營銷手段都需要優酷土豆這樣一個流量平臺和創作者平臺來做支撐。

4、視頻+金融打通。優酷土豆上無疑聚集了大批中產階層,這是螞蟻金服最好的支付、理財、保險等消費人群,優酷土豆的流量變現將插上“金融的翅膀。”

這次並購對於古永鏘來說是好事。優酷苦熬那麽多年一直沒實現盈利,確實苦X。此次並購一旦完成,一方面,古永鏘實現了完全的財務自由,類似於俞永福。跟隨古永鏘多年的幹將也會通過這次收購實現財務自由(符合兌現條件的這次真的現金落袋啦),估計會引發一波優酷系離職創業熱潮。

另一方面古永鏘自己也是職業經理人出身(搜狐高管),一如俞永福,即便優酷土豆完全並入阿里,古永鏘也能如俞永福一樣很快適應阿里體系,至於他是否能把阿里的大娛樂線一肩挑了,還要看馬雲大佬的安排。

優酷土豆賣給阿里了,新浪微博會不會也步這個後塵呢?阿里確實需要更多流量,但新浪微博有沒有賣身價值呢?這要看馬雲和曹國偉怎麽談了。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為商業相對論,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如需轉載請聯系郵箱[email protected]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4942

數據表明 VR 頭顯正大步邁進消費級市場,準備融入先進的沈浸式體驗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729/157739.shtml

數據表明 VR 頭顯正大步邁進消費級市場,準備融入先進的沈浸式體驗
FellowData FellowData

數據表明 VR 頭顯正大步邁進消費級市場,準備融入先進的沈浸式體驗

許多消費者宣稱 VR 體驗將讓他們更多地在線購物,而不是到實體店買東西。

7 月 27 日索尼正式推出了國行版索尼 PS VR,並在 28 日 60 秒內售罄。這讓大家又一次將目光聚焦到 VR 硬件市場上。這方面不僅有在硬件領域很大發展的 Oculus、三星、HTC 的加入。國內巨頭公司 BAT、樂視、小米也開始嗅到商機,大步踏進 VR 硬件方向。不久 VR 設備會以較低的價格亮相消費級市場,帶給用戶視覺、聽覺、觸覺全方位體驗。

文|Business Insider

編譯|FellowData 

對於 VR 這種營造沈浸其中效果的虛擬現實科技來說,只有眼鏡所帶來的視覺感受還遠遠不夠,所以更多廠商將視線轉移到了擁有 3D 音效的 VR 頭顯設備上來。但根據近日的報道來看,Google 卻叫停了這個之前著重開發的項目,轉移其他方向。巨頭陣地的轉移難道是對頭顯硬件的不看好嗎?

事實上但更多的數據表明,VR 頭顯設備正紛紛亮相消費級市場,並且準備融入先進的沈浸式內容平臺。

大部分用戶選擇在移動設備和主機上玩遊戲,這是推動 VR 頭顯設備的需求增長重要原因。要知道全世界的遊戲玩家數量達到 12 億,僅移動設備上的玩家就接近於 10 億。這顯然給 VR 頭顯設備創造了一個直接的目標市場。

除了遊戲,VR 還將成為一個內容傳輸、甚至購物的重要平臺。Oculus 已經在這個領域展開試驗,推出了一個用於制作 VR 電影的平臺——Story Studio。此外,許多消費者宣稱 VR 體驗將讓他們更多地在線購物,而不是到實體店買東西。

u1.webp

據此預測,在 2015 年至 2020 年間,VR 頭顯設備出貨量的年複合增長率將達到驚人的 99%

u2.webp

2016 年 VR 硬件市場規模估計為 3700 萬美元,到 2020 年預計將達到 28 億美元。

那麽 Google 放棄 VR 頭顯設備又出於何種原因呢?外界紛紛猜測是由於 VR 頭顯項目的技術開發難度過大,或是由於該項目實際操作成本較高。但細想一下,這兩點對 Google 來說並不是難題。真正的原因就是 Google 之前定位的是一款高端獨立的 VR 頭顯設備,現在則轉向到移動 VR 平臺,這也是該公司做出的戰略性變更。

u3.webp

隨著 Facebook、三星以及 HTC 等 VR 設備制造公司逐漸退出價位更高的產品,我們越來越清楚 VR 頭顯設備是一個低成本的消費電子產品類別。作為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機廠商,華為也緊隨三星之後將要以較低價位推出 VR 頭顯設備。基於智能手機的 VR 頭顯設備,將成為推動 AR 和 VR 技術在消費者當中普及的最主要動力。所以,華為試圖從這一市場分一杯羹,也在情理之中。這種較低價位將有助於推動該產品的普及。

VR 頭顯 沈浸式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916

日本天皇正式表明生前退位意向 稱身體難以應對公務

據朝日新聞報道,當地時間8月8日下午3時(北京時間下午2時),現年82歲的日本明仁天皇發布視頻講話正式向日本國民表明實現生前退位的強烈願望。考慮到自己已82歲、身體逐漸衰退的情況,天皇稱“擔憂或難以全身心地完成象征天皇的公務”,向國民謀求理解。

天皇強調公務的重要性稱,“衷心祈願象征天皇的公務能穩定持續下去”。

日本明仁天皇和美智子皇後。(資料圖)

以此次表態為契機,天皇透露2012年接受心臟冠狀動脈搭橋手術後開始感覺體力減弱,表示“開始思考當出現難以像以往那樣履行繁重公務時,應當如何安置自身,對國家、對國民,以及對我身後的皇族而言才是適當的方式”。

天皇還談及減輕公務負擔的對策,稱“無限縮小國事行為及公務或許很難”。盡管當天皇健康狀態嚴重不佳時可設置攝政一職,但天皇就此闡述否定想法稱“天皇持續不能履行理應完成的公務,直到生命終結其作為天皇的身份始終不會改變”。

日本共同社稱,此前明仁天皇已向日本宮內廳表達了未來數年內讓位於皇太子德仁親王的“生前退位”意願,並表示“天皇作為憲法規定的日本象征,應該由能夠充分完成這一職責的人來擔任”。據悉,日本政府已在今年6月設立了非正式小組展開討論,天皇今日正式表明想法之後,將正式推進協商。

天皇“生前退位”在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後的現代歷史上尚無先例。

日本現行的《皇室典範》中並無有關天皇“生前退位”的規定,因此,若要實現明仁天皇在生前傳位給皇太子的想法,就需要修改法律或特別立法。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此前表示,將會在明仁天皇發表意向後,通過評論等方式表明日本政府接受天皇退位決定的態度。

日本共同社本月最新進行的全國緊急電話輿論調查結果顯示,對於現行日本《皇室典範》中未作規定的天皇“生前退位”,85.7%的受訪者表示可以接受,認為天皇公務過多的受訪者達到89.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256

李迅雷:金融監管趨嚴表明宏觀政策悄然轉向

最近,大家都在討論金融監管趨於嚴厲的情況,諸如此輪金融監管風暴將持續多長時間,對樓市、債市和股市將帶來怎樣的影響等。上周,中央政治局還專門組織了集體學習,請了一行三會的負責人授課,高層對金融安全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那麽,這輪金融風暴究竟會對經濟增長帶來怎樣的影響呢?本文試做分析。

金融第一大國與金融效率

先看一下我國的金融體量有多大,不妨用大家所熟知的廣義貨幣M2總量進行比較:截至2016年末,中國M2總量為22.34萬億美元,超過美國M2(13.28萬億美元)和日本M2(8.19萬億美元)之和。

中美日三國的M2總額(美元)

數據來源:wind,中泰證券研究所

有人認為,美國的M2僅指國內廣義貨幣,而由於美元是國際貨幣,故全球美元的體量未必比人民幣小。暫且不對此觀點是否合乎邏輯進行判斷,我們還可以換一個角度,從主要經濟體銀行業總資產規模的比較來看中國的金融體量。

如根據英國《金融時報》的分析報告,中國銀行業的總資產在2016年底達到33萬億美元,而歐元區為31萬億美元,美國為16萬億美元,日本為7萬億美元。中國銀行業總資產是該年中國GDP的3.14倍,而歐元區銀行總資產是其GDP的2.8倍,美國為1.16倍,日本為1.48倍。

中國銀行業總資產歷年變化

數據來源:中國銀行業協會,中泰證券研究所戴誌峰供圖

這表明無論是以間接融資為主的經濟體,還是以直接融資為主的經濟體,中國銀行業的總資產都為全球第一。然而,規模全球第一的中國銀行業,其對應的產出卻是最少的,反映出中國金融效率的低下。

從中國M2和銀行業總資產的增速看,從2003年至今一直遠超GDP增速,且彼此之間的缺口越來越大,說明貨幣寬松政策邊際效應遞減,如最近兩年中國GDP增速分別降至6.9%和6.7%,但銀行業總資產的增速則上升至15.7%和16.5%,M2增速因受到外匯儲備下降的影響,參考意義不大。

如果進一步分析中國M2和銀行業總資產歷年增速的變化,可以發現,2009年兩者的增速都異常高,M2增速達到28.6%,銀行業總資產的增速達到25.9%,這與當年我國為應對美國次貸危機而推出兩年四萬億的經濟刺激政策有關。此外,值得關註的是2016年銀行業總資產增速又顯著上升。

如果僅僅用銀行總資產規模來衡量中國貨幣超發的程度,還不足以全面反映銀行業的真實體量,因為這些年來我國銀行的表外業務高速增長。若將銀行理財產品余額視為銀行表外資產量,那麽,兩者之和就是銀行的“廣義總資產”規模。

包含表外理財資產的銀行業總資產

數據來源:中國銀行業協會,中泰證券研究所戴誌峰供圖

截至2016年末,銀行理財產品余額估計約為29萬億元,銀行業的廣義總資產為261萬億元。如此大的規模,必然擠占實體經濟的利潤,如近年來上市銀行的總利潤占了所有上市公司利潤總額的一半多。從金融業對我國GDP的貢獻來看,過去兩年的占比均超過8%,2016年為8.3%,超過英國(8.1%)、美國(7.2%)和日本(5.2%)三國金融業在GDP的占比。因此,無論從金融體量還是占比來看,中國都已成為全球當之無愧的金融大國。

逆周期貨幣政策難以持久

我國貨幣增速或銀行業擴張的峰值出現在2009年,之後增速開始回落,直至2013年開始見底回升。我認為,回升的主要原因是為了穩增長,因為從2011年開始中國經濟增速緩慢下行,產能過剩問題日顯突出。為此,從2013年開始,中國基建投資增速始終維持在20%左右的高位,目的是對沖制造業投資和房地產投資增速的下降。

然而,相對低的經濟增速與較高的貨幣增速,必然導致杠桿率的不斷上升。杠桿率有它的極限,這就決定了持續寬松的貨幣政策或積極的財政政策不能持久用下去。實質上,這是一道簡單的數學應用題,正如權威人士在去年5月9日第三次發文指出的那樣:“貨幣擴張對經濟增長的邊際效應遞減”、“樹不能長到天上,高杠桿必然帶來高風險,控制不好就會引發系統性金融危機,導致經濟負增長,甚至讓老百姓儲蓄泡湯”。

正是基於對系統性金融危機的擔憂,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我國金融監管力度明顯加大。以銀行表外業務為例,在2007-2015的八年中,銀行理財產品余額每年的增速幾乎都維持在50%以上,但2016年增速不足25%。此外,很多金融創新類項目被擱置,股票發行註冊制和上海戰略性新興板被延後。

從目前情況來看,高杠桿導致的資產泡沫現象已在各類資產領域顯現出來,可謂無孔不入。如果把資產分成兩大類,一類是接受國際定價的資產,另一類是只接受國內定價的資產,那麽,後者的泡沫化程度肯定大於前者,如黃金、港股是國際定價的,而房地產、A股是國內定價的。即便是國內的國債價格,也存在明顯的“泡沫”。

中泰證券研究所首席顧問王曉東發現,美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走勢與美國名義GDP增速的走勢高度吻合,也就是說,十年期國債的收益率水平接近名義GDP增速可能是合理的。

美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與名義GDP增速

數據來源:WIND,中泰證券研究所王曉東供圖

然而,中國十年期國債的收益率卻大大低於名義GDP的增速,而且更難以理解的是,我國名義GDP增長的趨勢水平不曾低於8%,2000年後期還曾高至18%,但十年期國債的收益率最高不過5.5%,目前僅為3.5%左右,且與經濟增速變化的關聯度不大。兩者的鴻溝無疑表明債券價格存在高估,這應該是貨幣規模過大導致的。

中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與名義GDP增速

數據來源:WIND,中泰證券研究所王曉東供圖

那麽,十年期國債收益率與名義GDP增速之間的關系,在日本、歐盟或印度又是怎樣的呢?不妨通過下面三張圖來予以說明。

數據來源:CEIC,中泰證券研究所盛旭供圖

數據來源:CEIC,中泰證券研究所盛旭供圖

數據來源:CEIC,中泰證券研究所盛旭供圖

如上三張圖表明,盡管這三大經濟體的十年期國債收益率與名義GDP增速之間的相關性不如美國緊密,但兩者之間還是交織在一起的,或者挨得很近,不存在中國“老死不相往來”般的鴻溝。那麽,未來國內究竟是債券收益率上升還是名義GDP增速下行呢?我認為,通過名義GDP增速下行去接近十年期國債收益率,意味著經濟軟著陸的概率大;如果是十年期國債收益率上行去接近名義GDP增速,則意味著經濟硬著陸的概率大。在美元進入加息周期的背景下,今後利率緩速上行和GDP緩速下行同時發生的概率更大。

短周期見頂,長周期下行

杠桿率上行的深層原因就是經濟下行,2009年我國貨幣和財政雙擴張,導致企業和政府部門債務率水平快速上升,但經濟增速卻不斷下行。經濟下行的根本原因是勞動人口的下降及人口老齡化帶來的人口流動性下降和消費需求下降。

正是由於經濟潛在增速的下降,要實現穩增長的目標,就得通過貨幣和財政刺激來阻止經濟下行。從定義更為清晰的財政政策看,2005-2008年為“穩健”,說明經濟的潛在動力比較足;2009年至今,已經連續九年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如果潛在增速不下行,就沒有必要進行財政刺激了。

2016年初開始,美國經濟出現了明顯複蘇勢頭,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也開始反彈,而中國經濟經過三年多的巨量基建投資刺激和壓產能,上遊和偏上遊的中遊行業的供需關系也出現了明顯變化,從而形成了一輪補庫存的基欽周期上行趨勢。但是,既然是短周期,它的持續時間有限且不改長期下行趨勢,估計2017年全年GDP的走勢是前高後低,意味著這輪短周期基本見頂。

促成短周期見頂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本文的主題——金融監管趨嚴。金融監管趨嚴實質上表明宏觀政策的悄然轉向:淡化穩增長的短期目標,著重降低金融風險。這正如去年權威人士所言:不能也沒必要用加杠桿的辦法硬推經濟增長;最危險的,是不切實際地追求“兩全其美”,盼著甘蔗兩頭甜,不敢果斷做抉擇。比如,一些國家曾長期實施刺激政策,積累了很大泡沫,結果在政策選擇上,要麽維持銀根寬松任由物價飛漲,要麽收緊銀根使泡沫破裂,那才是真正的“兩難”,左右不是!

很顯然,今年中央在政策上不再追求“兩全其美”,而是“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決心處置一批風險點”, 同時,把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範圍受MPA考核。同時,在處置資產泡沫方面也是多管齊下,如房地產的限貸限購、提高首付比例和房貸利率等。

如果房地產銷量萎縮,不僅會導致房地產投資增速下行,還會使得房地產相關一大批行業的需求下降,畢竟房地產是中國經濟的重要支柱,要達到“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目標,必然使經濟增速放緩。

從今年第一季度GDP初步核算來看,我國金融加房地產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16.4%,在金融監管加強、房地產調控趨緊的背景下,金融和房地產增加值的增速將趨緩,同時在GDP中的占比也將減少。因此,無論是從短期還是長期來看,金融業和房地產業的高增長都難以持續下去。

金融監管趨嚴,將導致社會融資規模增速下降,融資利率水平上升,有利於金融去杠桿和實體去產能,但同時也提高了實體經濟的成本,從而降低了投資回報率,故回歸中性的貨幣政策勢必會對投資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進而對經濟增長率帶來負面影響,如今年一季度非金融企業信用債的發行金額只有1萬億元,同比下降60%,環比下降40%。

盡管如此,就短期而言,我們也不用過於悲觀,或者對金融監管的後果過於誇大,畢竟中國已經進入了管控升值的階段,說好了經濟走L型,就不要有周期幻想,也不要擔心經濟增速大幅回落,因為當今不僅是政策逆周期,而且管控力度已經大大強化,故需要有底線思維。

 

(本文來源:微信公眾號lixunlei0722;原題為“金融嚴管下周期還能延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753

小藍單車公司被曝解散 這些跡象表明它可能真的停擺了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11-15/1161828.html

持續傳出危機消息的小藍單車,這次真的可能要停擺了……

今日,有小藍單車員工在某職場社交平臺發布消息稱,小藍單車宣布解散,繼續拖欠員工工資至2018年2月10日。此前,小藍單車深陷押金難退、資金斷裂、融資失敗、並購失利等負面傳聞。

證券時報·創業資本匯記者隨後向小藍單車的工作人員求證,據透露,小藍單車昨天已經解散了大部分員工。種種跡象透露,小藍單車這次恐怕真的到此為止了。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多跡象表明小藍單車已停擺

據內部員工透露,小藍單車大部分員工已經被解散,員工工資方面也存在拖欠行為。“昨天就解散了,只留下一部分產品技術人員。大部分員工欠薪1個月,部分經理級別以上員工欠薪2個月。”

另外,有消息稱,小藍單車的HR從昨天起已經在朋友圈賣起了辦公家具,“95成新辦公家具,時尚簡約,出手轉讓。”

記者嘗試與小藍單車數名高管聯系,求證解散一事,但截至記者發稿為止,均未得到回複。

隨後,記者來到共享單車較為集中的區域——深圳中心書城,這里大約有15輛左右的小藍單車分散在書城四周。記者通過支付寶掃碼嘗試打開小藍單車的車鎖使用,但最終能正常打開的單車只有4輛,另外有4輛一直顯示“正在解鎖中”,但遲遲未能解開,其余單車掃碼後均顯示車輛故障。

在這些單車中,有不少外觀上已經出現問題——單車鏈脫落、把手脫落、智能鎖損壞、剎車失靈。記者了解到,這些單車在這邊擺放時間已經超過數天,但一直沒有人來處理這些損壞的單車。

事實上,11月10日,小藍單車的官方微博還在發布消息,稱小藍單車攜手一款遊戲,讓用戶可以體驗二次元騎車。當天也是小藍單車承諾退還所有押金的最後一天,但截至目前,小藍單車的押金仍未退還完畢。記者致電小藍單車公布的退款專線、官方客服熱線,均提示忙音,未有人接聽。

有網友反映,小藍單車APP中的退款信息已經消失,“押金”一欄從“退款中”變成“未交押金”狀態,但用戶並未得到押金返還。

有媒體今日前往小藍單車位於北京市的總部,據其報道稱,小藍單車公司內部已經人去樓空,僅剩部分技術人員,且現場有3家小藍單車的供應商負責人在等待。據稱,目前小藍單車拖欠供應商款項高達2億元,涉及70余家供應商,大部分供應商被拖欠款項在100萬元左右,部分供應商被拖欠款項高達800萬元。

據媒體報道稱,小藍單車CEO李剛的另一家公司野獸騎行,除高管人員外,其余員工已經全部勸退。野獸騎行同樣受到來自供應商的壓力,該公司員工爆料稱,供應商也在追討欠款,公司員工都被通知在家。有消息稱,李剛已經在國外很久。

負面纏身的小藍單車

在摩拜和ofo強勢占據行業前二位置的情況下,以騎行體驗為主要賣點的小藍單車曾一度登上行業第三的位置,並收獲眾多粉絲。今年1月,小藍單車宣布完成4億元A輪融資,由黑洞資本領投、智明星通跟投,估值達到10億元。除了在國內投放70萬輛單車外,小藍單車從去年底就開始謀劃出海,並在美國矽谷、舊金山等多地投放單車,宣稱是“唯一一家真正出海的共享單車”。隨後,小藍單車還發布了新款單車,並宣稱在下半年將投放使用。

在悟空單車、町町單車、3Vbike等多個玩家因資金鏈斷裂而倒閉之時,小藍單車也開始出現異常的跡象。今年3月,小藍單車進京後曾推出半年特權卡活動,用戶只需一次性支付199元,在半年內使用小藍單車即可免費騎行,半年後用戶可以申請全額退款。但有用戶騎行半年後發現,原本半年可退的特權卡,在毫無告知的情況下被強制升級為一年卡,從而導致用戶不得不延長推後退款時間,此舉當時就被解讀為小藍單車資金鏈緊張。

與此同時,小藍單車發布的新車遲遲未能落地。有業內人士指出,當時小藍單車資金方面已經出現問題,無法給供應商交款,導致單車無法投產。

之後便是至今仍未解決的押金難退問題。事實上,在眾多共享單車企業倒閉、頻頻傳出負面消息時,還有不少小藍單車的粉絲出來發聲,希望小藍單車能好好的,希望市場上能保留住這款騎行體驗上佳的單車。

讓小藍單車一步一步走向目前狀況的,或許正是殘酷的資本。今年上半年,記者采訪小藍單車相關負責人時,其多次跟記者提起即將公布B輪融資消息。據內部人士透露,小藍單車其實早在3月份就基金接近談成B輪融資,不過投資方在最後階段沒有了音訊。

小藍單車未找到出路

與摩拜和ofo經歷了多輪融資的數十億美元相比,小藍單車此前獲得的4億元人民幣,無論在造車還是市場運營商,都不過是杯水車薪。孵化出小藍單車的野獸騎行,曾獲得創新工廠李開複和真格基金徐小平5000萬元人民幣的融資和1.5億的B輪融資,但也未能幫助小藍單車擺脫困境,反而讓自己也深陷其中。

有業內人士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政策監管趨嚴、頭部效應集聚的當下,遲遲未能找到盈利模式、靠燒錢的共享單車行業,對於投資人來說,他們只看市場占有率如何。“這就是惡性循環,情況越不好的越融不到錢,越融不到錢情況就越不好。”

遲遲未能獲得新一輪融資的小藍單車,之後曾向ofo、摩拜等提出被收購意向,但遭到了拒絕。該業內人士指出,事實上,對於巨頭來說,很多中小企業不具備被收購的條件,它們的規模小到可以忽略。而共享單車用戶的重疊率很高,並購並不能帶來用戶增長。此外,各個共享單車企業所擁有的單車形象千差萬別,收購後可能對品牌形象會產生負面影響。

如火如荼的共享單車,見證了資本的拔苗助長和跟風創業的盲目樂觀。在進入洗牌期後,共享單車行業版圖已經基本穩定,從目前來看,除了摩拜、ofo和永安行等企業外,其他共享單車企業情況均不容樂觀。可以說,小藍單車如今的局面,不過是諸多共享單車企業眾生相的其中之一罷了。

來源:證券時報網 記者 張國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117

上訴法庭表明刑事法律程序不適用於證監會紀律處分程序

1 : GS(14)@2010-12-03 13:08:06

http://www.sfc.hk/sfcPressReleas ... rvlet?docno=10PR140

上訴法庭表明刑事法律程序不適用於證監會紀律處分程序

上訴法庭裁定,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證監會)就證券及期貨事務上訴審裁處(上訴審裁處)早前一項裁決提出的上訴得直,同時裁定刑事法律程序並不適用於證監會的紀律處分程序(註1)。

2010年3月19日,上訴審裁處將證監會原本撤銷李國強(男)的牌照及禁止李重投業界十年的決定,更改為暫時吊銷李的牌照18個月;李早前被指欺騙證監會,及違反承諾拒絕合作。此外,上訴審裁處亦在裁決中,將證監會在紀律處分程序中的責任,等同刑事法律程序中控方的責任(註2)。

證監會其後就上訴審裁處所施加的罰則向上訴法庭提出上訴,同時反對上訴審裁處將證監會的紀律處分程序比作刑事法律程序。

由關淑馨上訴法庭法官、石仲廉法官(Mr Justice Stone)及包華禮法官(Mr Justice Bharwaney)所組成的上訴法庭,已一致裁定證監會上訴得直,同時加重李的罰則,由暫時吊銷牌照18個月,改為頒令禁止李重投業界三年(註3)。



備註:
[ol][li]上訴法庭2010年11月26日的判案書將登載於司法機構網站(www.judiciary.gov.hk,民事上訴案件編號CACV 85/2010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訴李國強)。[/li][li]請參閱證監會2010年3月23日的新聞稿。本新聞稿附有上訴審裁處的裁定。[/li][li]由於李不再是持牌人,不能向其施加暫時吊銷牌照的罰則。因此,上訴法庭向李作出禁止重投業界的命令。[/li][/o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87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