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寿光蔬菜获逾百亿投资欲明年纳斯达克上市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019/2027038.shtml

  每经记者 李娇凤 发自北京
近日,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团一位核心高管向 《每日经济新闻》透露,香港中信国际、泰国正大集团以及其他几家国际知名资本,将与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团联合创立新公司蒙源集团。
该高管进一步介绍,未来蒙源集团旗下将包括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团、山东豪源实业集团以及北川维斯特农业科技集团。其中,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团已确定明年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山东豪源实业已于今年在美国纽交所上市。
对于今年刚成立的北川维斯特农业科技集团,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丁俊洋称,“争取在3年时间内,将其打造为中国最大的高山特色农业基地,并使其登陆国内资本市场。”
据悉,香港中信国际资产管理公司从去年就开始与寿光蔬菜产业集团对合作事宜进行谈判,不久前达成协议。而泰国正大董事长谢国民已于今年5月到该集团考察,且将于今年11月到北川维斯特农业科技集团考察。
不过,据丁俊洋介绍,中信国际资本的投资或将在该集团登陆纳斯达克后,选择获利退出;寿光蔬菜与泰国正大集团双方都会选择长远的产业投资,欲打造中国农业全产业链。
至于投资公司以及寿光蔬菜所占的股权比例问题,丁俊洋并未透露。
据悉,北川维斯特农业科技集团是山东重点援川项目之一,子公司北川维斯特商品交易所已于10月15日开业,10月18日正式网上开盘交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687

鍾添景打破農夫「看天吃飯」定律 紅柿子「蔬菜工廠」燃起台灣農業生機

2011-10-17  TWM




看到父親務農辛苦,也因團膳業務需求,鍾添景投入打造「蔬菜工廠」,卻大虧六千萬元,之後他不斷嘗試,並投入發芽食品研發,成功圓夢。

撰文‧林宏文

站在位於新豐占地百坪的蔬菜工廠中,紅柿子公司總經理鍾添景望著架子上一片綠油油的蔬菜,開心地摘下幾片葉子給參觀的朋友說,﹁這種菜比一般乾淨一千倍, 我都是這樣吃的,你試試看。﹂由於是在室內種植蔬菜,在乾淨程度上,比種植在土裡的要乾淨許多,而且也不受天候及蟲災影響,一年四季都可穩定產出。鍾添景 的原則是,別人種得出來的,他就不種。﹁我們選擇的菜種,是需要從國外進口的蔬菜,或是相反季節的蔬菜,例如夏天也可以種出茼蒿菜,這樣才能創造出差異化 的價值。﹂放眼看去,層層疊高的蔬菜架,井然有序排列,生產一般蔬菜的樓層可以到五層,至於體積較小的芽苗菜,甚至可以「住」到十層樓,設計上又要讓每顆 菜都能吸收到足夠的光線,才能夠在一百坪的工廠內,每天生產三千顆蔬菜。

團膳起家 築蔬菜工廠圓夢鍾添景所學與工作經歷跟農業有關。他念文化大學園藝系,畢業後到興農食品負責農藥業務,之後自行創業,切入團膳事業,並朝上游食材做研究整 合,但他動念想做「蔬菜工廠」的關鍵,與他出身農家有關。

鍾添景出身農家,從小就跟著父親在田裡幫忙,每到放暑假,他一定趕回家幫忙。甚至大學聯考的前一天,他還在田裡工作,讓他曬出黝黑的皮膚,並且磨出粗糙的 雙手。至今鍾添景的父親已八十多歲,仍然每天拿著鋤頭下田。

鍾添景回憶,從小家裡孩子多,但家裡收入很不穩定,﹁我的弟弟很會念書,當時父親為了讓弟弟出國念博士,一甲地的稻子賣掉的錢,拿出三分之二只夠買一張到 美國的機票,更何況家裡還有六、七個小孩要養。﹂鍾添景對台灣農業問題,有深切的感受,﹁你看,只要到鄉下隨便逛一下,就可以看見到處都貼著農地出售的牌 子,看了實在很痛心。﹂鍾添景指著紅柿子附近的農田,近來不斷有人買賣轉手,經過炒作,一轉手就可以賺上百萬元,﹁這麼好賺,誰還願意辛苦當農夫?﹂在他 心中,投資蔬菜工廠除了圓夢,解決農業問題外,跟他本身的事業也有關。他創業的紅柿子,是桃園地區最大的團膳公司,最高曾經每天供應八萬份學校及工廠午 餐。由於是各種蔬菜水果上游原料的最大客戶,讓鍾添景很早就開始思考要如何改善食材品質。

七年前,鍾添景把想法付諸行動,但卻出師不利。當時,他與朋友在宜蘭蓋一座蔬菜工廠,但由於當時技術不成熟,加上發光二極體(LED)價格還很貴,六千萬 元的投資全部泡湯。他內心發誓,有一天,他要捲土重來,完成這個夢想中的蔬菜工廠。

鍾添景知道在蔬菜工廠中,LED燈光的技術占相當關鍵的角色,他雖然是LED門外漢,但他找來專家一起合作開發,解決各種散熱及設計的問題。如今LED燈 效率大為提升,並已經改良到第四代,靠著LED燈就可以在室內種植各種蔬菜。

要精進 不讓農業走向衰敗解決了LED燈的技術問題,鍾添景前後投入近三千萬元研究發芽玄米,運用生物科技的方法,催化胚乳,活化沉靜中的酵素,讓糙米可增生更多 新的營養素,這與一般糙米經烘乾處理,致使內部酵素停止活動,營養素因而處於「休眠狀態」的情況大不相同。

由於發芽加工技術大幅精進,紅柿子在芽類的年營收快速成長,達到上千萬元。不過,目前鍾添景最關心的,還是整個農業的生態能否復甦健全。他很感慨地說,﹁ 老一輩逐漸凋零,但年輕人早已遠離農村,甚至在太陽底下曬幾分鐘就會昏倒。﹂台灣的農業政策與社會風氣,都讓農業走向衰敗之路。

鍾添景清楚知道他的蔬菜工廠,可以解決上述的農業問題。﹁若是一對夫妻想要經營一個事業,要建造一間每天可生產一千顆蔬菜的工廠,只需要兩百多萬元的投 資。﹂鍾添景很興奮地說,生產出來的蔬菜,還可以賣回給紅柿子,收購價是每包(約二六○公克)二十六元至二十九元,所以一對夫婦創業,若請兩個人來幫忙, 每個月都能有十萬元的淨收入,這樣的投資報酬率,遠比一般菜農要強上好幾倍。

鍾添景的研究成果,變成一套可以很容易複製的商業模式,也是因為有這麼完整的事業規畫,讓紅柿子在今年的「台灣生醫暨生農產業選秀大賽」中,獲得評審委員 的青睞,奪下生農組的銀牌獎。此次參與生農組評審的時代基金會執行長徐小波就說,﹁紅柿子的商業模式,讓我們對台灣農業的生機又燃起了一線希望。﹂鍾添景 不只改變蔬菜的種植模式,他憑藉著豐富的團膳及採購經驗,很清楚不僅生產端要做好,銷售管道也很重要。他已在竹北等地設了三個銷售蔬菜的野菜工坊,未來, 蔬菜工廠生產的蔬菜,都可以透過這些據點銷售,同時也可以銷售紅柿子的發芽玄米、發芽穀物、發芽豆類等加工食品。

鍾添景

出生:1957年

現職:紅柿子食品總經理

經歷:食品研發與管理經驗20餘年學歷:文化大學園藝系、中央大學EMBA

紅柿子食品

成立時間:1989年

負責人:鍾添景

員工數:102人

資本額:1000萬元

主要業務:團膳、發芽玄米、發芽穀物、發芽豆類、芽苗菜2010年營收:9358萬元

獲利:1500萬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535

下游少利潤,上游多風險 蔬菜上漲成因調查

http://www.cb.com.cn/1634427/20120505/371144.html
 毛莊的黃瓜、新鄭的豆角、中牟的番茄,這些生長在河南省鄭州市外10公里範圍內的蔬菜,當它們從田間來到鄭州市居民的菜籃子裡時,價格均翻了三倍。面對6元一斤的豆角和4.5元一斤的番茄,讓許多鄭州市民握著錢包感慨蔬菜「吃不起」。

  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3月份CPI(即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上漲3.6%,其中僅蔬菜價格就上漲了20.5%。在今年一季度經濟增長呈超預期下滑的同時,蔬菜價格又是從何開始它的上漲之旅的呢?

  從1.5元到4.5元,一斤番茄的漲價之旅

  5月的一天,鄭州市經一路南端的農貿市場,聚集著20多家農貿蔬菜攤販。西19號店舖老闆楊松的攤子上擺放著20多種常見蔬菜,其中番茄少有人問津,楊松將一箱番茄從不足6平方米的店內挪到了店門口,以便讓更多的顧客看到。

  兩天前,這些新鮮的番茄被一位叫老韓(化名)的商販以每斤1.5元的價格從10公里外的鄭州市中牟縣的菜農田中摘來。

  老韓專做販菜生意,與鄭州郊區農村的蔬菜產區菜農都比較熟悉。他將番茄裝車後,直奔中牟縣縣城南部的萬邦國際農產品批發市場,再以大約2元/斤的價格轉手賣給這裡事先聯繫好的一級蔬菜批發商。這些批發商來自天南海北,既有專門在本市各市場販菜的,也有從其他省份過來收購低價菜的。

  老韓成功獲得了每斤5毛錢的利潤。而批發這些番茄的批發商,有些將四處購來的番茄運往了鄭州市區的陳砦蔬菜批發市場,這是鄭州市區的一個二級蔬菜批發市場,鄭州市裡的眾多蔬菜市場都從這裡進貨。

  24小時之內,這些番茄會被以3元至3.3元/斤的價格批發給鄭州市各個街道的農產品商店,菜市場等,剩下的就在這個蔬菜市場裡零售。一位一級批發商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從2元的進價到3元多的批發價,中間1元多利潤差會被運輸費用和蔬菜批發市場的攤費給侵蝕掉一大半。」

  一位專門負責從這個批發市場給市裡各大型超市和農產品市場運輸蔬菜的貨車司機告訴記者,如果按照每車來算,他每運輸一車蔬菜,需要從菜價上賺取每斤0.3元至0.5元的利潤。

 楊松就是這個貨車司機的長期合作夥伴,他通常每兩天收一次蔬菜,每次大概收二三百斤左右。最近的半個月內,他購買的番茄價格是3.3元至3.8元。這個價格之所以有較大差別,通常在於供貨時間的差異,而菜價幾乎每天都會有所變動。

  這次楊松以3.8元的價格購進了100斤番茄,當有顧客來問價格,他綜合成本,攤費,人工及蔬菜損耗,給出4.5元/斤的價格。「都賣這個價,基本上到我們手裡也就賺個兩三毛錢一斤,」楊松表示。蔬菜流通零售環節被視為蔬菜流通中利潤最大的環節,但楊松卻並不認同這一說法。

  楊松的店舖僅有6平方米,但月租金卻高達800元,4年前這裡的房租也就500元。在他看來,逐年上漲的房租讓楊松賣菜的壓力倍增,他們一家四口都以賣菜為生,在鄭州附近租房住,他的妻子做他助手,兩個孩子在上小學——外地人拖家帶口,這也是鄭州市大部分賣菜者的典型特徵。

  菜價的不斷變化也讓這些菜販子承受著巨大的風險。5月2日,記者遇到了來萬邦國際農產品批發市場進貨的曾廣進,他顯得有些垂頭喪氣。兩天前他以3.3元/斤的進價從廣西拉來一車豆角,希望以6元/斤的價格拋出。但市場行情變化很快,鄭州市場的豆角近期迅速從6元/斤降至4元/斤左右,為此曾廣進的5萬斤豆角賠了3萬元左右。

  菜價上漲誰之過?

  在蔬菜產業鏈的上游,菜農的日子也不好過。

  中牟縣官渡鎮邱莊的邱興社種了一畝黃瓜、一畝番茄和大蒜。他對今年的菜價比較樂觀,如果不出意外的話,能夠賺兩三萬元。但他也抱怨,這些年一直上漲的農資侵蝕了菜農大部分利潤。

  「這幾年化肥從80多元漲到了200元一袋,塑料薄膜從幾塊錢漲到幾十塊錢一平方米,柴油價格也忽忽往上漲。」邱興社感嘆種一畝蔬菜每年光投入就得5000元,這還僅僅包括一年一換的草簾子、塑料薄膜和化肥農藥。

  而談到收益,邱興社表示即便趕上菜價行情好,一年也就能賺個兩三萬元,但種菜比種糧要累,這兩三萬元的收入剔除人力投入的話,不見得比外出給人打工掙錢強。「當初建一座蔬菜大棚的費用在8萬元左右,這些成本也需要從每年的收益中刨掉,」邱興社表示,他的夢想是實現規模化生產,然而資金卻是一個很大的難題。

 從田間到餐桌,蔬菜流通環節過多,導致蔬菜價格被逐級抬高。楊松認為,近年來攤位費逐漸上漲、大部分土地都被徵用來蓋商品房,農產品市場逐年減少也是菜價高漲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作為鮮農產品的蔬菜,訂購、種植和交貨週期長,極易產生供需扭曲現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2008年和2009年中牟大蒜市場價格相差上百倍的現實。

  據瞭解,在2008年因為大蒜種植量過大,當年河南省的大蒜價格僅每斤幾分錢。大蒜價賤傷了菜農的心,在2009年又因大蒜種植面積大幅縮水而造成大蒜價格暴漲上百倍。

  對此,中國蔬菜流通協會會長戴中久就公開表示:「希望能建立蔬菜國家、地方兩級收儲制度。在價格偏低的情況下,為了保護菜農的利益,國家可以儲備一些。當價格暴漲的時候,國家又可以投放一些來抑制菜價。」

  但菜賤傷農的事情每年都在上演。2011年,鄭州市中牟縣的芹菜僅售5分錢一斤。許多菜農懶得收割,直接用旋風耙犁到地裡。最後中牟縣政府出面,「委託」萬邦國際農產品批發市場托市收購。

  「公司號召市場上的商販以一毛錢/斤的價格收購芹菜,然後再向商販們每斤補助5分錢,最後從農民那兒收到2000多噸芹菜,」萬邦公司辦公室主任畢學平告訴記者,為此在這場芹菜「收購戰」中萬邦公司倒貼了200多萬元。

  2011年12月30日,財政部下發《關於免徵蔬菜流通環節增值稅有關問題的通知》,在此之前國務院也曾下發《關於建設蔬菜流通政策綠色通道,促蔬菜物流發展》的文件,文件中提到,將大力提倡農超對接,加快產地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升級改造一批大型蔬菜批發市場,同時加強產銷地鐵路專用線建設等。

  然而時至如今,這些政策的落實並不顯著。2011年鄭州市政府表示將用一億元資金建設「蔬菜流通專項補貼資金」,用於建設「農超對接」項目,但記者在採訪中發現,菜農對此積極性並不高。

  「超市動輒一兩個月的結賬方式,佔用了大量的流動資金,這讓許多菜農無法忍受。而通常來說,超市希望能從單個農戶手中批量購買多種常見蔬菜,從蔬菜種類和總量上而言,一般小菜農也無法滿足,」一位曾與超市合作過的菜販告訴記者,他認為最終真正能和超市開展農超對接的,還是有能力的大型蔬菜批發商。

  由於農超對接存在諸多不確定性,這讓很多菜農望而卻步。對於菜農來說,在超市賣菜意味著需要提供比農貿市場質量更高的蔬菜,以及承擔各種檢驗和管理成本,而超市出於利潤的考慮,也會儘量壓低菜農的蔬菜價格,對很多菜農來說,這點點滴滴彷彿都成了不可承受之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15

思考的碎片--5.6 觀察所得,蔬菜的價格+iphone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1k01.html
蔬菜價格暴漲,好像已經貴過豬肉。

今天問了一個去年的菜農(今年打工1600/月60歲),他去年用兩畝荒地種菜。淨收入3-4萬(撇掉投入成本為算人工),投入勞動力1.5個,他+他老婆0.5。地點外環外不到郊區。銷售點是近外環線。
種子農藥化肥等大約5000-6000
他說按照現在的菜價可以賺到5萬多。一年。問了菜農今年的種子農藥化肥漲幅,他們說有限漲1000塊了不得。
當下租地的價格最好的1200一畝/年
按照4萬算1.5個人工大約收入是2200/月。今年按照5萬算大約2700/月
上週問過出租車司機現在收入大概月入6000+- 500 /雙班,
問過阿姨,老公200多塊一天包中飯裝修工,8小時超過算加班有一天算一天。大約收入6000一個月。阿姨大約3000左右一個月。15/小時計算
上海最低工資1450/這個人人都知道現在.今年漲200.

這幾個數字串聯起來看,菜的漲價應該是基於人工費用的上漲,一般而言人工的漲價是不可逆的,即只升不降!so幾乎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就是菜價很難回落,同時通膨捲土重來而且未來1-2個Q內會愈演愈烈。
蔬菜漲價影響基本生活。

iphone
最近有一個嗜好看到誰的iphone都要交換過來看看對方裝些什麼APP
有幾個小結論
1.聊天工具很多,但是基本是重複的。真的佔主導還是小企鵝。其他都是陪襯(意思是IM很多,但是朋友都是重複的,就那點人際關係)
2.視頻方面PPS PPlive用的多,看實況足球轉播多數,現在估計是NBA轉播。
聯通268套餐的流量用不完。足夠可以看。
3.我查查還不普及,但是看我演示過我查查的,人人都會去裝。
所有人看到這軟件第一反應是零售沒法做,甚至包括便利店都會有影響。
一般而言便利店會比大賣場貴20-30%

我查查其實也很容易山寨這東西沒啥粘性,如果有你查查我立刻就可以換。
問題的核心是移動互聯網對零售業的影響。這是非常重大的命題。


4.手機對電視節目插播廣告影響巨大
早前在看NBA轉播中插播廣告我會用NB或者ipad,但是這兩個屏幕太大。切換很不方便,從NB切換到電視很慢,然後容易錯過精彩畫面,(個人習慣,切換是視角視野的切換)現在我已習慣性在插播廣告時用iphone刷圍脖之類。單手操作且屏幕小。一點不影響我看NBA。這個超過早前NB和ipad。核心是切換容易,不佔視線。這樣下去。電視廣告統統完蛋。

5.App應用上國內和國外是兩個生態圈。
幾乎很少見國內的裝path or instagram哪怕這兩個是不用翻牆的!
so割裂的世界?
6.移動金融反正我是不願意用也不敢用,但是幾乎人人都裝了手機銀行。這個出乎我意料。年輕人中接受度那麼大?手機掉了怎麼辦?你設開機密碼,然後十次銷毀數據?這個安全性足夠了?

這個是週末觀察。很細節很瑣碎不過很有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68

豆類加工問題多 蔬菜農藥風險大 素食族小心三大食品危機!


2013-05-20  TWM
 
 

 

日常飲食危機四伏,禽流感、口蹄疫、瘦肉精等問題又層出不窮,許多人可能想乾脆吃素好了;但是,「素食」真的比較健康安全嗎?

撰文‧許瓊文

「人類的身體構造並不適合吃肉類,英國曾經對此做過研究,吃素比吃葷的人健康,但在台灣並非如此。」新光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江守山直言,原因在於台灣素食的食品添加物問題,不亞於葷食。舉凡素料、豆漿、豆腐、素雞、豆乾等等,所有的豆類製品,幾乎都必須加入添加物,以達到效果。

風險一

豆製品易變質 業者可能違法使用防腐劑事實上,素食者將食品添加物吃下肚的風險更高,「因為對於純粹吃素的人來說,豆製品是唯一的蛋白質來源。」江守山表示。

舉例來說,為了防止在煮豆漿時泡泡溢出,常會加入消泡劑;而為了因應台灣潮溼炎熱的氣候,讓豆腐、豆漿、豆乾不易腐壞,就要加入苯甲酸(安息香酸),或己二烯酸、去水醋酸等防腐劑。這些是屬於合法的添加物,但是不肖業者也可能違法使用雙氧水殺菌劑,或是為了符合大眾口味,添加甜味劑、合成香料、合成調味料、色素、味精。

苯甲酸在進入人體後,雖然能透過尿液代謝,但食用過量會對肝腎造成傷害,也可能引發胃痛;而俗稱雙氧水的過氧化氫,則具有漂白殺菌的功能,且增添食物的口感,是豆製品很常見的添加物,食用過量同樣會傷肝腎。

對於防腐劑,在烹調上有一些方法可以降低對身體危害。豆製品在烹煮前,最好先浸泡在清水裡超過四十分鐘,等防腐劑稀釋到水中,再以清水沖洗後下鍋。烹煮時鍋子不加蓋,才可以讓添加物隨著水蒸氣揮發。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局統計,美國每年肉毒桿菌中毒個案,有七○%以上是家庭醃製品所導致。

風險二

肉毒桿菌中毒 七○%為醃製品雖然肉毒桿菌並不是食品添加物,但是,這種在醃製品製成的過程中,因保存不當而產生的有毒物質相當普遍,因此要特別小心。

台灣歷年來發生的肉毒桿菌中毒案例以豆類最多,包括發酵豆類、豆腐乳、臭豆腐、真空包裝豆乾、素料等。

因為台灣人對於醃製食品的喜愛,加上近年來健康意識抬頭,改用低鹽、低糖方式醃製,結果反而使得肉毒桿菌問題增加。

為降低肉毒桿菌中毒風險,食物最好煮沸十分鐘之後再食用。真空食品及醃製品如果有任何怪味道,就不要吃。

而購買真空食品時,最好注意包裝物是否有不明液體或奇怪顏色,若有則不宜購買。至於罐頭食品的蓋子若發現膨脹,既不可食用也不要打開,以預防吸入肉毒桿菌毒素而中毒。

風險三

蔬菜驗出硝酸鹽、農藥殘留機率高江守山強調,無論是不是吃素,都可以避免吃加工食品,但完全無法避免吃蔬菜水果。「偏偏台灣的蔬菜,驗出硝酸鹽超標的機率相當高!」江守山說。

根據統計,台灣蔬菜農藥的使用量,是美國的五倍,尤其現在的蟲多半已經對農藥產生抗藥性,農夫必須使用「綜合性」的農藥,才能有效抗蟲害。

因此,江守山建議,在購買蔬菜的時候,盡量購買下午採收的蔬菜,降低硝酸鹽殘留的量,而洗菜的時候,最好是多幾道清洗手續,不生食,避免吃入過多的硝酸鹽及農藥。

對於外食族來說,如果是選擇素食自助餐店用餐,江守山則建議多吃海帶、海菜,以及竹筍、茭白筍、茄子、地瓜葉、蘆筍等農藥用量較少的青菜,而芥藍、芹菜及豆科類的食物,除了毛豆外,農藥的殘留量都比較高。

多了解相關知識,選擇有品牌的食材、信譽良好的餐廳,可以相對降低自己的健康風險。

「食」在很危險—— 素食常見的食品添加物素食食品常用添加物影響豆製品,豆乾、豆腐等防腐劑——苯甲酸、過氧化氫(雙氧水)、己二烯酸、去水醋酸影響肝腎功能,引發胃痛嘔吐、頭痛,傷及皮膚、眼睛及腸胃道。

豆乾、

醃蘿蔔非食用色素

——鹽基性介黃已禁用,若食用過多,會產生心悸亢奮、脈搏減少、意識不明等症狀。

素肉、

素魚丸卡德蘭膠

(黏著劑)食用過多影響腸胃消化蠕動,可能因此拉肚子。

蔬菜硝酸鹽

(肥料殘留)吃下肚變成亞硝胺,可能導致淋巴癌、胃癌。

資料來源:新光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江守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887

不看天吃飯 用LED燈種出平價農產品 野菜工房 打造全球最大有機蔬菜廠

2013-08-05  TWM
 
 

 

養生觀念興起,植物工廠正夯,吸引鴻海、金仁寶、台達電、欣興等電子大廠紛紛搶進。然而,成立剛滿三年的野菜工房卻異軍突起,不必看天吃飯,靠著「搶快」,種出連平民百姓都吃得起的有機蔬菜!

撰文‧顏雅娟

盛夏午後,車子從台北一路駛進桃園楊梅郊區,短短一小時車程,從忙碌的都市叢林來到全世界最大的植物工廠──野菜工房楊梅廠。白淨的外牆上,完全未掛招牌,如果不說,任誰也想不到裡面有一座大型的蔬菜種植工廠。

一推開門,在高達七公尺的層層夾板中,滿是翠綠的萵苣、小白菜,每片夾板上都裝有上千顆LED燈泡,給這些蔬菜嬌客打上明亮的蘋果光。

「千萬不要用水清洗喔!自來水可是比菜還髒!」野菜工房董事長林銘村指著一株株翠綠的萵苣,笑著向《今周刊》記者介紹他的心血結晶。

這座斥資新台幣一億四千萬元興建的楊梅廠,占地約一千八百平方公尺,利用全封閉式環控多層式LED栽培法,每年最多能產出九百噸的有機蔬菜。同時,這也是全台唯一免用空調的新式植物工廠;並採用全自動化的機械手臂栽種,可以省下巨額空調電費及人力成本。

不敵景氣 科技人改行務農近年來,養生觀念抬頭,在屋內採取水耕培育的植物工廠蔚為風潮,不僅沒有蟲害問題,也不須噴灑農藥,更不用擔心重金屬汙染;包括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金仁寶集團董事長許勝雄、台達電榮譽董事長鄭崇華、億光董事長葉寅夫、欣興電子董事長曾子章都先後搶進。

然而,沒有大集團背景撐腰的林銘村,卻誓言種出讓平民都吃得起的有機蔬菜。

學電機出身的林銘村從來也沒想過,竟然有一天會搖身成為植物大王。原本在新竹開設半導體耗材公司的他,長年鑽研半導體製程所需耗材,包括陶瓷、石英和矽玕鍋等;二○○八年金融海嘯重擊台灣科技業,林銘村公司的營業額一下子縮水到十分之一,逼得他開始思考轉行的可能性。

飽受科技產業景氣波動之苦的林銘村,當下第一個念頭就是:「我不要再碰工業了!」轉而把眼光放到食衣住行等民生消費品上,「景氣差的時候,做吃的最好!」就和許多創業者產生的第一個念頭一樣:就算景氣差,每個人每天都要吃東西。

一開始,林銘村想過開設農場、經營餐廳,直到他在網路上接觸到日本建置的高科技植物工廠,他心想:「這東西太新奇了!」於是,從○九年開始,林銘村白天結束半導體的工作後,晚上立刻回家苦讀網站資訊與書籍,按圖索驥在自家建起小型的「開心農場」。

回想那段從科技人轉作農業的日子,林銘村笑說:「剛開始只會用藍紅兩波段LED燈來種,每到晚上,家裡窗戶都透出紅光,鄰居以為我轉做特種行業了!」過去從未接觸過農業的林銘村,要照顧嬌貴的蔬菜並不容易,只要光源照射一有差錯,便容易遇到葉子燒焦的情況。

而植物需要的養液更讓他差點投降。一開始,林銘村先從市面上買進養液,慢慢分析其中的成分、比例,他苦笑說:「只要(養液)比例稍微出錯,隔天去看,萵苣一定是躺平的!」就這樣,林銘村以神農嘗百草的精神,足足花了一年半才摸出頭緒,確定了養液的成分、比例,並研發出三波段、五波段LED光源栽種法。

聽起來很神奇,竟然能無師自通搞懂植物工廠。對此,林銘村說:「其實也沒什麼祕訣,就是不斷try and error(嘗試和犯錯)!」直到一○年,林銘村毅然辭去半導體工作,成立野菜工房,當起了全職的科技農夫。

回想當年從科技業轉行種菜,林銘村身旁充斥不少唱衰聲:「這不可能成功啦!」就連年邁的父親也質疑他:「我小時候就在種菜了,你現在還要再種?」讓林銘村肩上多了一股不成功便成仁的沉重壓力。

規模經濟 價格少一半

儘管外界雜音不斷,但在野菜工房成立的第一年,林銘村藉著他過去積極拉攏LED、養液、芽苗培養、設備生產等合作廠商的整合功夫,靠著幫別人「建」植物工廠,成功獲利數百萬元,並在業界打下知名度。

然而,林銘村心想:「我不想再幫別人作嫁!」到了野菜工房成立第二年,林銘村便停止所有植物工廠建廠接單,專心走量產型植物工廠的路。

比起其他企業大老,林銘村自信地說:「野菜工房成功的祕訣就在於『價格』。」以野菜工房第一座成立的新豐廠為例,在不影響作物生長條件的前提下,降低種植設備的規格,成功把建廠成本壓低至新台幣八百萬元。

延續新豐廠的成功案例,今年剛啟用的楊梅廠,更是把成本控管發揮到極致。扣除一億四千萬元的建置成本,廠內四面外牆都採用布滿縫隙的風牆,並在室外裝置強力馬達抽風,使植物工廠內部空氣形成對流,帶走LED燈照射所發出的熱能,讓空調的電費省下七成。

其次,由於一棵菜要完全長成,其間必須移動四次,從孔洞密集的板子逐步「換殼」到孔洞間隔大的板子;楊梅廠全面以機械取代人力,讓換板作業完全自動化。如此一來,林銘村估計,至少也能將人力成本支出壓低至四成。

同時,半導體業出身的林銘村很清楚知道,若要在產業中卡位,「速度」絕對不能輸。野菜工房成立三年來,國內外不少財團找過林銘村洽談購併;然而,林銘村深怕野菜工房一旦進入大集團,會失去快速決策、靈活擴張的致勝因素,至今堅持獨自營運。

林銘村豪氣地說:「和其他大老闆不一樣的是,我們要的是普及化、大眾化,唯一的銷售重心就是蔬菜,便宜又安全的蔬菜。」七月落成啟用的楊梅廠,超越日本最大的蔬菜栽培工廠Fairy Angel福岡廠規模,年產量至少高出四倍,創下全球最大植物工廠的紀錄。

利用規模經濟有效壓低成本,目前野菜工房零售一包小白菜為三十九元,比起同業價格少了一半;未來,林銘村的終極目標,是把每包蔬菜的成本價壓到十元以下,如此就能與土耕蔬菜競爭。

攻入客廳 還要進軍中國想像一下,回到家之後,把手伸進客廳沙發旁的小櫥窗,摘下一片萵苣生吃。這不是科幻電影場景,家庭式植物工廠讓每個人都能有真實版的開心農場。

除了建置全球最大的植物工廠,今年林銘村另一個重心放在家庭式設備銷售。據林銘村估計,今年光是台灣就有兩萬台的銷售量,一般消費者花不到三萬元,就能購買一個植物工廠小櫥窗,讓吃有機蔬菜不再是富豪的專利。

然而,有學者擔憂,植物工廠屬高耗能產業,牽涉國家能源分配問題,將來「科技農夫」可能會擠壓到傳統農夫原有的資源,形成科技與農民的競爭。

行政院農委會高雄區農業改良廠廠長黃昌也提醒,植物工廠是好是壞,見仁見智,台灣地處亞熱帶地區,用LED作為光源栽種法,很可能造成能源耗費;其次,由於植物工廠多屬水耕,種植出來的蔬菜很難像自然土耕法那樣健壯。

面對質疑,林銘村淡定地說:「我不敢說植物工廠的菜有多好,但至少無農藥這點,就已經贏過一般栽種的菜類太多了!」「我們不強調『無菌』,但一定是『潔淨』生產,產品完全合乎生菌數的檢驗。」林銘村說。

訪談最後,看著自己精心打造的蔬菜王國,林銘村表情堅定地說:「種菜一點都不丟臉,反而是個潛力無窮的產業,前進大陸將是下一步計畫!」或許改天,你不妨親自走進超市,買一包免水洗的有機蔬菜嘗嘗。

植物工廠

指在設施內,透過控制植物的生長環境(光、環境、溼度、二氧化碳濃度、養分、水分等條件)進行栽培,並對植物生長環境及生育狀況加以觀察;配合高度環境控制及生育預測,讓蔬菜等植物可進行全年性、計畫性生產。植物工廠可以分為「完全人工光源型」、「太陽光利用型」兩大類,也有兩者並用的形態。

野菜工房

成立:2010年

負責人:林銘村

資本額:2000萬元

主要業務:LED燈封閉式植物工廠主要客戶:楓康超市、良食集企業、各大餐廳近三年營收:2011年6300萬元、2012年4700萬元、2013年1.2億元(預估)

林銘村

出生:1969年

現職:野菜工房董事長

學歷:健行工專(已改制為健行科技大學)電機科經歷:台灣精材(前身為啟成實業)董事長兼總經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276

(乾貨)浙江醫改零差率調研紀要 蔬菜粥

http://xueqiu.com/1082097089/28807747
最近比較關心浙江實行的公立醫院零差率政策,昨天走訪了浙江在兩年前就開始先行試點零差率的醫院,和院長交流的相關情況如下供參考。另外有這麼幾個問題想和球友探討:1、藥品零差率到底是否會動搖醫院用藥格局,從院長角度該用的還是用,適當控制但不會管得太死,對中藥和輔助用藥的衝擊究竟有多大2、藥品零差率銷售推動醫院藥房外包動力,浙江目前是政策不允許,如果放開這塊的投資機會怎麼看3、醫改對醫生灰色收入這塊是否有影響。[想一下]這些是比較困惑的,各位有關注的點都可以交流

醫院概況:
二級甲等醫院 醫院床位860張 醫務人員數量1000左右 零差率現行試點醫院
目前醫院年收入在5億元,每年收入增長10%,結餘率在5%左右,實行零差率之後結餘率比零差率之前略高。醫院年就診量提高每年10% 醫務人員收入水平每年也是提高10%左右。

實行零差率前後藥佔比情況?
實行零差率前超50%,現在藥佔比基本在40%,今年目標達到38%。藥佔比降低主要是加成取消,在品種上稍微做了控制。用藥量上:單位個人用藥量減少,但就診量提高,用藥總量提高

人均看病費用變化?
個人看病費用下降,醫改以後農保下降20%左右,公費醫療下降10%。

醫院用藥結構?是否限制高價藥品使用?
零差率前後變化不大,對價格高的藥品控制還是會控制,但在平均費用能夠承受的、醫院能夠運營的情況下,還是要以醫療為主;我們在政策允許範圍內,在自己能夠運營的情況下,沒有必要審核醫療來降低成本,所以說在這方面有所管、但不是管得很死。

藥品零差率取消之後,藥品成為醫院的成本項?如何看待藥房託管,如果可以的話會不會做?
不是成本項,藥品加成取消但藥房管理人員還有藥品損耗還是有,這部分是虧本的。但藥房託管目前政策上不允許,但如果允許的話覺得這樣沒有必要。藥房託管無非是變相拿藥品的利潤,既然國家允許藥房託管那為何不能直接放到市場去談,增加管理人員和費用搞沒有必要,是改革越改越差。最好的是以前國家層面定價,定好之後放到市場,這是最符合市場規律的。

有沒有可能耗材和藥品醫院實行自主權採購,如果這樣藥價下降是不是很大?
本來是應該這樣的,從管理角度本來就是應該把權利放到市場。藥品價格和國際市場比較的話並不高,國內高是由於長期以來以藥養醫養成的用藥量高,養成多開藥的習慣。已經長期形成,要一下子改變有點難度。國外感冒、口腔炎去看病不開藥,國內這樣的話就說醫生不負責任。政府倡導的有關係,歐美一些國家,醫生不一定開藥但會推薦你適合你這種毛病的食品,是應盡的義務,但國內規定醫務人員不得向病人推薦保健品,只能開藥。這也是國家誠信體系問題,如果醫生可以推薦保健品,那保健品生產企業都去找醫生了

醫院自己做二次議價?
浙江從政策層面是不允許的,但是有些個別醫院私下在做,這邊基本是沒有的。

扣除藥品加成之後對醫院運營的影響?
對醫院運營沒有影響,醫改之後保障水平提高釋放出來的醫療需求導致就診量提升,醫務人員就更辛苦。保證醫院運營沒問題,但醫務人員必須通過超勞務獲得生產空間
醫院收入每年增長10%,每年增長都差不多。藥品實現零差率實際上是收入結構變化,其他沒什麼變化,原先是藥品加成但現在是醫療服務收費。

大醫院能夠通過跑量來維持正常運營,那小醫院是不是就沒有空間了?
  活不下去的醫院是因為沒有擴張的能力,因為量跑不上去。藥品加成取消之後靠跑量生存,量跑不上去的話就沒辦法了。醫院沒有一定的影響力,量上不去就不行。
小醫院相對來說困難一些,但這個量是靠保障水平提升之後釋放出來的,不是本來就存在的。比如醫改前100人,醫改後是130人,這30人裡大醫院肯定佔大頭,但小醫院也是有增量的。

照這個趨勢,醫改要減輕大醫院門診人滿為患的情況是有難度的?
  真的減輕要看政策,醫保控費要求降低平均費用,但又要求大醫院提高疑難雜症就診率,疑難雜症就診率提高就意味著平均費用提高,為了降低平均費用又要多看輕病人,這樣一來病人就不會少了。

醫院門診量每年提高10%,醫務人員收入也是提高10%,從本質上也沒有提高醫務人員收入?
醫務人員勞務價值太低是結症所在,但提高也困難,涉及利益再調整,要麼財政投入增加總量,要麼靠犧牲別人的利益。

您覺得現在醫改的主要問題是什麼,要通過怎樣的政策手段來改變?
理順扭曲的價格機制,體現醫務人員的勞務價值,體現價值之後才能監管醫療行為。理順機制後才能對醫院合理監管,是前提,之後才能監管合理用藥、合理檢查,還有改變社會群眾就診行為。

過度用藥轉為過度檢查的風險?
風險肯定是有的,必須調整醫療人員勞務價值,理順扭曲的價格機制,才能走到合理用藥、合理檢查。

在這樣的體制下,醫生灰色收入的那部分還在?
灰色收入不好說,這個說不清楚。這個不屬於體制機制裡的問題

現在支持社會資本辦醫,有沒有可能改製成民營?
第一人民醫院可能性沒有了,其他公立醫院如果和政府談的好的話,改製成民營是完全有可能的。現在政府扶持民營,專門公司來投資好的地方管理比較專業,但是也有缺點就是和當地政府關係,談的條件上沒有當地出資投資。

和民營資本合作?
政策不允許,第一人民醫院受限制,不得與外來公司合作,包括設備投放。

如果政策允許的話,醫院自身角度對民營資本投資怎麼看?
政策允許的話,適當引入民營資本也是可以的,但一般來說處理比較難。因為政府出資的話,政府資本和民營資本參在一起的話,往往會有資本流失。現在要麼就是民營醫院、要麼就是公立改制,合資的形式沒有。接下來可能會有

對多點執業怎麼看?
中國現在這方面經驗不足,如果合理的多點執業對人才利用率提高,對醫務人員勞務價值體現有所幫助。現在我國醫療極大問題是醫務人員勞務價值沒有體現,帶來很多過度醫療和不規範操作。如果多點執業沒有一個很好的管理辦法那也不行

從管理層利益角度出發是怎麼看待多點執業的?是否會影響公立醫院的醫療服務質量?
如果有合理的管理辦法總會有一個平衡點。國家現在只有指導性的政策,但缺乏真正的管理辦法。大的醫院也有品牌,如果醫生因為多點執業導致在所在醫院醫療服務質量下降受到解僱的話,對醫生以後去別的醫院就醫也會產生影響,所以到一定時候會達到一個平衡點,但是影響肯定是有的。

我們醫院對醫生的待遇對民營有多大?
估計高端人員收入比民營醫院低,低端人員比民營醫院高。民營醫院發展對醫務人員來說是利好的。

是否會導致高級醫護人員流失?
流失肯定會有,但最後也是平衡的。對於高級醫護人員來說,公立醫院和民營在平台和制度上肯定有差異,除了工資還有多方面因素。

現在的診療環境,民營醫院也不是很好做,民營醫院完全要規範操作,在服務和診療上超過公立醫院就意味著虧本,如果說服務和醫療技術上不是很規範的話,時間也長不了。現在公立醫院收費本身就很低,民營醫院空間就很小了。民營醫院和公立醫院相比主要是三個優勢:1、藥品,民營醫院藥品可以抬價2、低端人員的人力成本上比公立醫院要低3、管理上更精細,管理成本比公立醫院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6212

默默耕耘十年 與小七結盟聯手賺「綠金」 卡位食安 台塑要把有機蔬菜做大



2015-06-08  TWM

今年三月起,部分小七裡可以看到「台塑有機蔬菜專區」,石化業龍頭竟然也種有機蔬菜!十餘年前,創辦人王永慶便購下楊梅林地作為農場,現在更藉助統一超商,實現有機夢。

撰文•鄧 寧

去年十月全台的統一超商門口高高掛起「台塑蔬菜」布條,主打在7-ELEVEn預購蔬菜箱宅配到府的服務,有不少消費者滿腹狐疑地問店員:「這個台塑,就是那個做塑膠的台塑嗎?」不了解的人大概會以為台塑只是愛湊熱鬧,搭著有機風潮轉投資新事業;事實上,負責生產有機蔬菜的「台塑楊梅農場」十年前便已成立,隸屬於台朔環保科技公司,占地高達三十九公頃,在統一超商找上門前,一直維持著小規模生產,也幾乎只有集團內部的員工買得到。

利用通路 鋪貨到全台各地直到去年,統一超商因有意擴大生鮮蔬果專區,且在眾家有機廠商中,特別看上掛有台塑集團招牌的「台塑農場」,初期試水溫成績不差,台塑蔬菜箱帶動了預購生鮮類的商品成長五%;今年三月起雙方正式合作,台塑農場這才開始擴增產能,在原本一七六棟小型溫室的基礎上,再新建四十八棟大型溫室,規模一棟抵三棟,就為了供應給通路龍頭。

統一超商鮮食部部長梁文源指出,全台7-ELEVEn已突破五千家,其中約有一千家為生鮮蔬果門市,首波先選擇新竹以北的店導入「台塑有機蔬菜專區」,預估年底前能達到三百家,「台北是有機食品最大的消費圈,但台灣大部分的有機農場都在南部,台塑農場在楊梅,首先就占了地利之便。」另一方面,台塑集團副總裁王瑞華在創辦人王永慶去世後,接手台朔環保科技董事長,在公司長期虧損的狀態下,她沒有割捨,而是選擇繼承父親的有機志業,甚至在二○一○年時增資至十七.一億元,較原先的十億元更大規模,並給管理團隊一個明確的新方向:「我不冀望賺錢,但希望這家公司能自給自足。」台塑集團擅長生產、製造,但缺乏零售與行銷的經驗,當統一超商提出邀請,雙方一拍即合,台塑農場也不必再自建通路,便能將有機蔬菜鋪貨到全台各地。

台朔環保科技經理林健楠表示,一一年時農場出貨給通路的營收占比僅約一一%,自從在7-ELEVEn上架後,今年四月通路的營收占比已攀升至四二%,其他五八%則來自各小型經銷商與台塑內部。

避免汙染 隔離帶達五十米因楊梅農場的網室持續擴建中,下半年會再多出三十餘棟大型溫室的貢獻,據其估計,今年台朔環保科技營收即可達一.三億至一.五億元,較去年的一億元成長三至五成;也因經營規模放大,今年底公司便有機會由虧轉盈,達到王瑞華要求的「自給自足」目標。

回顧創立之初,台塑農場其實是作為有機肥料的試驗農場而存在,有機蔬果反而是無心插柳結出的果實。

時序拉回千禧年前夕,當時全台正為了廚餘回收與掩埋問題吵得不可開交,王永慶有感於垃圾汙染問題日益嚴重,便在一九九九年成立台朔環保科技,隔年又在雲林麥寮建立一座實驗性的廚餘堆肥工廠。

「創辦人設立這家公司是基於社會責任,而不是以營利為目的。」林健楠強調,正因不是以營利為目的,所以即使十餘年沒賺錢,經營團隊仍能用最高規格來從事有機產業。

舉例來說,為了徹底避免鄰田汙染,台塑楊梅農場的隔離帶長達五十米,遠優於政府規定有機農場的標準值六米;甚至自鑿地下水,建立獨立蓄水池以確保灌溉水源品質。

不但全程以自產的有機肥料施肥,不使用除蟲劑、除草劑,還飼養了「工作雞」負責啄蟲;農活委由農民契作,合約上更載明「禁用農藥」,一旦檢驗出即罰五百萬元。

「有機菜真的不好種,前一天還好好的,晚上『斜紋夜盜蟲』一來,把菜葉啃得精光,隔天就只剩菜梗。」楊梅農場廠長許加宏嘆道,消費者覺得有機菜昂貴,但為了無化肥、無農藥耕作,確實必須付出高成本;四年前,台塑砸下三千萬元在林口廠區建置實驗室,可檢驗三七七種農藥與八大重金屬,不只企業內部可使用,還能免費幫助雲林台西、四湖、麥寮、東勢四鄉農民做檢驗。

活化土地 中部建大型溫室王永慶、王瑞華父女的堅持,終於在一波波的食安危機中出現正向回饋,由於台灣民眾對於吃健康、吃安心的需求愈來愈高,台塑楊梅農場先是成為桃園市、新北市中小學團膳的有機蔬果供應商之一,後來又與統一超商結盟,做大「台塑蔬菜」的招牌。

除了現有的楊梅農場外,現在台朔環保科技更啟動東勢土地活化計畫,預計在中部興建二十棟大型溫室,「七月十五日會在那種下第一棵苗,九月就能收穫第一棵菜。」彷彿將有機蔬菜當成自己的孩子,林健楠欣喜地說道。

經歷多年慘澹經營,到如今「台塑農場」成為有機蔬菜品牌,被通路龍頭力捧上架,王永慶的有機田園,終於能在家家戶戶的餐桌上飄香。

台朔環保科技

成立:1999年

董事長:王瑞華

資本額:17.1億元

主要業務:有機肥料、有機農業營收:2014年約1億元、2015年Q1約3000萬元、2015年預計1.3~1.5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241

七年流淚播種 源鮮放膽量產無毒水耕蔬菜 科技務農》兩位貴人相助 克服種菜「三年魔咒」

2016-01-04  TWM

源鮮董事長蔡文清肝癌治癒後,決心種出無毒的青菜;但沒想到,「種好一棵菜」居然這麼難;為了達到目的,他到處叩頭拜師,終於找到種「好」菜的破解之道。

植物工廠被視為解決未來人類糧食短缺的解方,但對源鮮農業技術公司董事長蔡文清來說,卻是肝癌治癒後,想吃得健康,「自己的健康自己救」下的產物。為了種出一把無毒、乾淨蔬菜,他整整投入七年,才找到穩定量產答案。如今,第一次對外增資,起碼吸引六、七組海內外的投資法人有興趣爭取認購。

近年來,從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台達電創辦人鄭崇華、金寶董事長許勝雄等科技大亨到建設公司老闆,如太平洋建設總經理章啟明,都趕上植物工廠投資熱。但大部分背後的算盤,不是想賣設備、賣LED燈,就是整廠系統輸出;但蔡文清卻說「我未來是要擴廠賣菜」,一心要種出「不造假、普羅大眾吃得起」的水耕蔬菜。

一場大病後覺悟

不當科技董座 要種自己敢吃的菜為了專心研究水耕蔬菜,蔡文清辭去興櫃公司州巧董事長的職務,卻發現「種好一棵菜不容易」,許多人批評水耕蔬菜的硝酸鹽含量過高,施的都是化肥,但病後只吃「新鮮蔬果」的他,只想種出自己敢吃的菜。

沒想到,蓋出一座植物工廠難不倒他,「種好菜」卻難倒他。

原本是光電產業精密設備供應商的他回憶,二○○八年決定跨入植物工廠,工廠很快就蓋好,但幾年下來,他的水耕蔬菜與同業一樣,始終難逃「撐不了三年」的魔咒。原來,水耕蔬菜第一年往往是豐收年,第二年旋即產能遞減,到了第三年,可能壓根兒就長不出來。

面臨「三年魔咒」時,業者不是勤於更換營養液,就是施灑化學肥料。

蔡文清進一步解釋,這是因為植物在水中生長,水菌共生的環境「壞菌會慢慢變強,壓制好菌」;加上產能遞減時,業者猛施化學肥料,更加助長壞菌,最後只好噴藥來殺菌。行銷總監許育碩也說,有些業者還會把種子泡在「好年冬」農藥,再行播種。但蔡文清想種植的,是乾淨無毒的蔬菜,當然不能這樣做。

施肥、殺菌,便成為他克服「三年魔咒」的兩道難題。

為了解開這兩道題,蔡文清到處求教專家。他拜訪有植物病理學界「植物神醫」之稱的中興大學植物病理系教授蔡東纂,又派包括業務經理盧永木在內的五名員工,到教室旁聽上課。蔡文清回憶,幾次登門求教都遭婉拒,原來蔡東纂等植物病理專家研究的多是土耕,並不認同水耕,叫蔡文清「不用來」。

不過蔡東纂發現,蔡文清每次來都做足功課,對植物病理問題「不是隨便問問」,且願意尊重專業,終於感動蔡東纂,讓盧永木等人正式叩頭拜師。日後也證明,在蔡東纂指導下,源鮮得以研發出微生物菌、益生菌調配出特有的複合肥料,不但安全,抗菌抗病能力大為提升之外,種出來的蔬菜口感也十分突出。

種植技術大突破

生菌數比自來水還低 免洗能食二○一二年,蔡文清又向交大客座教授王望南請益,王教授研發一套奈米氣泡技術,可將水中的氣體奈米化,在一毫升的水中可產生十億顆氣泡,利用奈米氣泡瞬間爆炸的高溫來殺菌,一次施行效果可持續十九小時;且氣泡殺菌同時,水中含氧量也大幅提高,有利於植物光合作用。

這兩位貴人加持,使源鮮的種植技術有了重大突破。如今,生產的蔬菜,不但硝酸鹽殘留量符合歐盟標準,生菌數含量也比自來水低,宣稱「免洗可食」,每包平均單價五十五元,和有機蔬菜相去不遠,更遠低於其他水耕蔬菜價格,包括華膳空廚、太和殿麻辣鍋、老爺酒店都陸續成為源鮮的客戶。

為了打進餐廳市場,源鮮也設計一個展示櫃,供餐廳擺設,博取消費者安心與認同。桃園日本廚房料理店老闆娘李紫瀅表示,她還專程到工廠參觀才決定進貨,現在店的入口就擺著展示櫃,「客人開口買,我也幫忙賣菜」。太和殿更大量採購源鮮茼蒿類、萵苣類,月均量高達兩千包,以源鮮現有產量,仍無法完全滿足太和殿需求,老闆郭宏達甚至頻頻詢問「什麼時候到中國設廠」。

一五年,蔡文清決定放膽量產,他在桃園、中國都有建廠計畫,打算把產能從日產一百公斤,提高為二.五至三噸;年營收將由如今的四百萬元,一舉提高到近億元。為了籌措擴展資金,目前源鮮正在辦理增資案,預計可募到二至三億元。等到一六年,源鮮就能在兩岸擁有規模量產的植物工廠,大賣蔬菜,當起農業大亨。七年流淚播種的源鮮,此時,終於可以歡喜收割了。

撰文 / 許秀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276

農業部:上半年豬肉、蔬菜價格上漲拉動農民增收

據農業部網站消息,大宗農產品價格偏弱,蔬菜、豬肉價格上漲對上半年農民收入增長貢獻較大。農民收入穩定增長,外出務工收入繼續增加。據統計,上半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6050元,同比名義增長8.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7%,與GDP增速保持一致,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0.9個百分點,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倍差為2.80,比上年同期縮小0.03。

上半年全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總體呈現農業生產穩定、市場運行穩健、農民增收平穩的態勢,農業調結構轉方式和農業農村改革取得積極進展,尤為突出的是,貿易逆差大幅收窄,畜牧業投資增速明顯,農產品加工企業信心指數提升,市場在調結構中的作用更加凸顯。大宗農產品價格偏弱,豬肉、蔬菜價格上漲拉動農民增收。

夏糧再獲豐收,在田作物長勢較好。今年夏糧呈現“面積穩定、單產略減、總體豐收”的局面。面積4.14億畝,比上年增加10.6萬畝;總產2785.2億斤,減少32.4億斤,處於歷史第二高位,仍是豐收年。在田作物苗情長勢總體正常,但受近期南方頻繁強降雨影響,部分地區稻田受淹,稻谷長勢總體偏弱。

結構調整進展顯著,生產方式加快轉變。種植業調結構轉方式初見成效。預計今年全國玉米面積調減3000萬畝以上,大豆面積增加超過800萬畝,飼草及青貯玉米面積增加超過600萬畝,小麥生產布局更加集中,優質品種比例提高;化肥、農藥、用水減量增效控害技術大面積推廣,黃淮海主產區小麥機收比例達到98%。養殖業調結構轉方式順利推進,漁業減量增效已經破題,南方水網地區生豬養殖密度呈降低趨勢,北方肉牛肉羊奶牛等草食畜牧業穩步發展。

“菜籃子”產品供給總體平穩,農產品質量整體向好。據農業部監測,1-2月份蔬菜產量明顯減少,進入3月份,供給逐步增加,6月份,580個蔬菜重點縣信息監測點蔬菜產量123萬噸,同比基本持平。1-2月份生豬和能繁母豬存欄環比同比雙降,進入3月份,生豬存欄環比持續增加,能繁母豬存欄加快恢複,6月份生豬存欄環比增加0.7%。上半年國內水產品總產量同比增長3%。雞蛋、肉牛、肉羊、牛奶生產平穩。全國蔬菜、畜禽產品和水產品例行監測合格率分別為96.8%、99.3%和96.3%,繼續保持在較高水平,沒有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

大宗農產品價格偏弱,豬肉、蔬菜價格上漲拉動農民增收。據農業部監測,6月份,糧價穩中略跌,其中稻谷、小麥、玉米同比分別下降0.1%、6.4%和14.6%。棉花價格環比先跌後漲,同比下降4.7%。食用油價格整體趨弱,花生油和菜籽油價格同比基本持平,豆油價格同比下降2.8%。主要畜禽水產品價格漲跌互現,豬肉價格同比上漲35.3%,牛肉、羊肉同比分別下降1.9%和7.1%,雞蛋和生鮮乳價格相對穩定,水產品價格同比上漲6.5%。蔬菜價格先漲後降,同比仍上漲8.8%左右;水果價格低位運行,同比略降。蔬菜、豬肉價格上漲對上半年農民收入增長貢獻較大。

農產品貿易逆差大幅收窄,進口結構有所優化。受大宗農產品國內價格回落和國際價格普遍上漲雙重影響,我國農產品貿易形勢穩中向好。據海關總署統計,1-5月,我國農產品進出口總額722.6億元,同比減少1.8%。其中,出口282.9億美元,同比增長3.6%;進口439.7億美元,同比減少5.0%,貿易逆差同比減少17.3%。水產品貿易順差同比減少2%,降幅有所下降。蔬菜出口同比增加7.9%,繼續保持順差態勢。水果出口同比增加24.8%,逆差大幅收窄。隨著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等品種價格改革的推進,大麥、高粱、玉米酒糟(DDGS)等玉米替代品減幅較大,棉花和食糖進口分別減少43.3%和53.4%。

農業固定資產投資形勢較好,畜牧業投資增速明顯。1-5月份,第一產業固定資產投資5081億元,同比增長20.6%。其中,畜牧業投資占比和增速較1-4月份分別提高1.5和4.8個百分點;東北地區投資規模達到167億元,占比增加0.7個百分點,增幅高於其他地區。民間投資總量同比增長17.9%,增速回落16.4個百分點,但占比仍達到80.4%,對第一產業的支撐作用依然明顯。

農產品加工業運行良好,企業家信心提升。全國農產品加工業呈現“生產成本平穩、產量總體增加、盈利能力提升”的態勢。據國家統計局統計,1-5月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6%,主營業務收入超過7.5萬億元,同比增長5%,比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速高2.1個百分點。據農業部監測,二季度食用類農產品加工業企業家信心指數為116.3,比2016年一季度提高6.1點,呈景氣狀態。

農業農村改革深入推進,發展動力不斷增強。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試點已覆蓋22個省、74%的村,全國已完成確權面積5.6億多畝,土地流轉面積超過家庭承包經營耕地總面積的1/3,全國依法登記的農民合作社超過164萬家。“三項補貼”改革在全國推開,農業信貸擔保聯盟組建運行,農業放管服改革紮實推進,農業農村發展活力不斷釋放。

農民收入穩定增長,外出務工收入繼續增加。據國家統計局統計,上半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6050元,同比名義增長8.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7%,與GDP增速保持一致,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0.9個百分點,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倍差為2.80,比上年同期縮小0.03。其中,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總量達到1.75億人,同比增長0.4%;外出務工勞動力月均收入3202元,同比增長6.7%。

展望下半年,農業農村經濟有望保持總體平穩的形勢,但農業農村經濟面臨的外部環境仍然錯綜複雜。

一方面,糧棉油糖、畜牧、漁業生產形勢仍將基本穩定,市場供應有保障;農業調結構、轉方式持續深入推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提質增效、提檔升級的內生動力將不斷增強。

另一方面,大範圍極端災害性天氣發生概率增加,部分地區流域汛情和農業災害偏重,對在田作物將產生一定影響,需加大防災減災力度;同時,受國內外供求形勢影響,大宗農產品價格或將繼續弱勢狀態,後期農民增收壓力較大,需持續關註。

(綜合農業部網站、中國新聞網報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32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