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儲備能量拚續航力

2011-12-26  TWM




林明昇

復興航空掛牌上市即登上航空股王,然而,路遙知馬力,重點在續航力有多長?

接下重擔的林明昇將是關鍵。

許多企業第二代或第三代都有不錯的學經歷,林明昇也不例外,但他選擇先念法學院再念商學碩士,後來還到中國清華大學念MBA,你會知道他的選擇是經過思考 的,絕不只是拿到文憑而已。

他接手復興航空後,在許多資源上均處於弱勢,但是他並未畫地自限,反而設法突破法規、向政府爭取航線。當他立下這個目標來找我時,討論的都是法規與國家政 策等大方向,不是技術細節,而法學院的訓練,也成為他日後談判時的優勢,最後,也真的爭取到了星、日航線。

這一波景氣反轉,復興航空因貨運比率不重,受傷程度也較輕,他更能儲備能量。我相信復興航空只是一個起點,接下來,不論管理哪一塊事業都能很出色。

︵口述.理律法律事務所執行合夥人陳長文 整理.燕珍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07

用企業文化調節員工能量

http://xueyuan.cyzone.cn/guanli-wenhua/229818.html

國內很多企業已認識到了企業文化對員工能量、對公司能量的重要性,紛紛創建屬於自己的「企業文化」並大肆加以宣揚,但往往形式大於內容。這是一個加 速的年代。鐵路在加速,經濟建設在加速,工作生活同樣在加速。但速度快並不代表效率高,相反,如果一位追求速度而忽略質量,那麼出現問題便不可避免,輕則 「脫軌」,重則「翻車」。

企業發展也是同樣的道理。市場競爭的加劇、生存環境的惡化給企業帶來重壓,同時也給員工帶來重壓。為了不被淘汰,企業和員工都在不斷「加速」,我們 追求利潤的增長,我們不斷調高任務指標,追加人力、物力的投入,我們的員工在無休止地工作……然而最後並沒有出現我們希望看到的結果,相反卻是另外一番景 象:企業運營效率低下,員工離職率上升,企業管理成本居高不下。前程無憂的一項調研顯示,2010年19個行業員工離職率平均為18.5%,其中傳統服務 業高達24.2%.而導致員工離職的一個重要因素,是「缺乏工作的安全感」。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為什麼我們的企業付出了巨大的成本,還是留不住員工,讓員工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在筆者看來,這是我們的激勵機製出了問 題。我們的企業往往過於注重「硬的激勵」(即物質激勵),而忽略了「軟的激勵」。這種「軟的激勵」,便是以企業文化形式呈現的對員工的關懷。

企業文化促進員工能量的發揮

員工是企業的主體,是企業創造力的源泉。任何以犧牲員工利益為代價獲取企業發展的做法是注定不能長久的。但員工有多種需求,既有物質層面的需求,也 有精神層面的需求。物質層面的需求主要是指獲取報酬的需求;而精神層面的需求,則包括安全需求、歸屬與愛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現代人力資源 管理理論早已從「經濟人」假說過度到「社會人」假說,倡導全面關注員工的需求,但在企業實際運營過程中遠非如此。不少企業片面追求經濟利益,只把員工當成 一種資源,是管理、被指揮的對象,這也是為什麼員工缺乏歸屬感的根源。

物質層面的需求通過薪酬、績效等管理制度而實現,而精神層面的需求則通過企業文化來滿足。文化管理是組織管理的最高境界,優秀的企業文化能充分調動 員工的積極性,促進員工能量的發揮,進而提高組織的運營效率,推動企業健康、良性發展。反之則會產生巨大的負面效應。美國蘭德公司、麥肯錫公司等國際知名 管理諮詢公司通過對全球優秀企業的研究,得出結論認為:世界500強勝出其他公司的根本原因,就在於這些公司善於給他們的企業文化注入活力。這些一流公司 的企業文化與普通公司的企業文化的顯著差異在於他們更加注重四點:一是團隊協作精神,二是以客戶為中心,三是平等對待員工,四是激勵與創新。在員工關懷方 面,惠普、摩托羅拉、思科、諾基亞、愛立信、可口可樂、 杜邦、寶潔等一大批外資企業為我們做出了榜樣,他們紛紛啟動了EAP項目(員工幫助計劃),對員工進行健康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員工的歸屬感,提高了 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工作效率。而反觀國內企業,因忽視員工關懷而釀成悲劇的不在少數,富士康跳樓事件就為我們敲響了警鐘。

企業文化絕不應停留在口號上

國內很多企業已認識到了企業文化對員工能量、對公司能量的重要性,紛紛創建屬於自己的「企業文化」並大肆加以宣揚,但往往形式大於內容。我們可以在 很多場合聽到企業領導人宣揚的諸如「以人為本」、「人性化管理」的文化理念,但一旦到了基層,聽聽員工的聲音,就會發現完全不是那麼回事。例如某民營企業 制定了「尊重個人」的企業文化,但實際情況是員工利益經常被漠視,很多事情是老闆一個人說了算,員工的訴求得不到回應。這種對內對外「兩張皮」的做法不是 真正意義上的企業文化,與其有,不如沒有。

企業文化不是束之高閣的制度文件,不是慷慨激昂的宣傳口號,更不是政治思想工作的工具。它是一種深入人心的思想理念,它體現在管理過程的每一個環節,它是能夠使員工受益並能為員工感受到的點點滴滴。例如摩托羅拉「以人為本」的核心文化理念就落實在公司的各項管理制度和企業行為中,具體內容包括「肯定個人尊嚴、實施充分的培訓、創造無偏見的工作環境、關心每個人的成長和個人前途、為每個員工創造事業成功的條件和體驗成功的成就感」等。

實施人文關懷,調節員工能量

人才是企業最寶貴的資源,而員工能量的發揮,直接影響到企業能量的發揮。員工能量具有多變性,如何激發員工的潛能,調節員工能量使之達到最佳狀態,是每一個企業所追求的目標。而實施人文關懷是一種重要的激勵方式。

通常而言,員工能量包含身體、情緒、心智、精神等四個方面的內容。首先,「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健康的體魄是員工創造力發揮的基礎條件;情緒控制能 力是員工能量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的情緒往往能釋放巨大的能量;心智體現的是員工的智力、判斷和思考問題的能力,是員工能量的焦點所在;而精神能量則是對 成功的嚮往、追求和自我激勵,是最為寶貴的員工能量。因此,對員工的人文關懷可以圍繞這四個方面來進行。

開展多種形式的健身活動

鼓勵員工參加健身活動,並提供場地、物質等方面的支持;定期組織員工參加體育比賽、戶外活動,加強員工體質,增進員工交流,釋放員工壓力。世界最大 的特殊材料製造商——羅門哈斯就特別注重員工的健康管理,實施了一項員工健身計劃,每年為每位員工提供1200元的健身費,同時公司還配備了健身設施,並 組織員工參與社區籃球、足球比賽,鼓勵員工在休息時間多做運動。

為員工提供輕鬆的工作環境

加強企業的軟、硬件設施建設,為員工提供輕鬆的工作環境,有利於員工身心健康和創造力的發揮。如優化辦公室環境使之更為舒適,倡導員工之間、上下級 之間的無障礙溝通,營造寬鬆的人文氛圍等。在這方面,Google的做法或許值得借鑑。Google 總部地處環境優美的加州山景城,辦公樓的設計風格別緻,員工使用滑板車往來於不同的工作場所;為了滿足員工休閒的需要,Google特意建造了別緻的休息 區;為了滿足員工的個性化需要,Google支付預算讓員工自己佈置辦公室,等等。

關注員工心理健康

工作、生活的重壓不但影響身體健康,也危及心理健康。目前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企業成長的隱形殺手。中國健康型組織及EAP協會組織的一項調查顯 示,99.13%的白領受「壓力」、「抑鬱」、「職業倦怠」等心理因素的困擾,79.54%的職場人士意識到「職業心理健康」影響到工作。因此,企業(尤 其是高強度重複性勞動的企業)迫切需要關注員工心理健康問題,對員工實施心理輔導,通過講座、座談、一對一諮詢等方式,緩解員工壓力,解決心理障礙。一些 企業還通過設置心理諮詢熱線、放鬆室、發洩室等方式來緩解員工的緊張情緒。

給員工以自主權

給員工以充分的自主權,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李寧公司之所以被評為2010年最佳僱主,在於在履行對內社會責任方面具有代表 性,其最具有創新性的舉措便是實施員工俱樂部。不同於其他公司包辦式的組織模式,這些運動俱樂部都是員工發起,由員工自行管理。他們自己選出主席、副主 席、活動組織人員,還有財務管理人員(司庫),活動經費大部分由公司撥付。通過俱樂部的自我管理,員工之間增進了交流,建立了信任,同時也培養了組織才 能。

員工自主的另一個舉措是彈性工作制。這種制度始於上世紀80年代,美國很多公司為了讓員工既完成工作又能安排好生活,在保證每天8小時或每週40小 時工作時間的前提下,讓他們自己確定上班時間。例如IBM公司設有50多個促進員工工作生活平衡的計劃,其主要內容之一就是實行靈活工作機制,員工不一定 非要到辦公室上班,在家裡照樣可以工作,從而免受朝九晚五的舟車勞頓。IBM 聲稱公司有40% 的員工不在公司坐班。

傳統的薪酬激勵具有一定的侷限性,它可以留住員工的人,卻難以留住員工的心。而企業文化可以彌補這一缺陷,為員工提供精神動力,提供能量發揮不竭的 源泉,幫助企業在追求速度的同時,提高發展的質量。企業主們,請你們放慢匆匆的腳步,靜下來聽聽員工的聲音,善待員工,關懷員工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155

陸企實習篇》考古、跳舞、做業務 使出渾身解數 深入陸企實習 累積正職工作加分能量

2012-7-23  TWM




愈來愈多年輕人有意到中國工作,但是貿然投身中國的職場,基於文化等因素的差異,很可能鎩羽而歸。大學生利用暑期先在大陸企業實習,熟悉當地職場習慣和生活方式後,更能確定自己未來的工作方向。

撰文‧孫蓉萍

﹁良渚文化為中國新石器文化之一,分布地點在長江下游的太湖地區,存續期間約為距今五千三百年至四千二百年前,該文化遺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 百聞不如一見,台大心理系學生林韋翰對考古很有興趣,甚至小學時的夢想,就是當一名考古學家,因此,去年透過「傑青會」暑期浙江實習計畫,有機會接觸到考 古相關工作,讓他相當興奮。

林韋翰去年在浙江杭州市青少年發展中心內的少兒社會體驗館「Do都城」實習,這個設施類似台灣的﹁BabyBoss職業體驗任意城﹂,讓四到十二歲的兒童 體驗消防隊員、醫師、主播等各種社會職業,台灣實習生的工作則是和當地工作人員一起當輔導員,帶小朋友體驗這些職業。曾經在考古研究院、飲料研發中心等處 實習的林韋翰,因為興趣所在,對考古研究院的工作印象深刻,「院裡陳列了許多古物,雖然是複製品,但是多次帶小朋友參觀的過程中,這些文化也愈來愈深刻進 入自己的生命裡。」多方查證 訓練自我判斷力除了近距離看到古文物,對當時首次出國的林韋翰來說,觀察當地社會脈動更是重大收穫。他看到當地硬體設備先進,全球各大品牌也都沒在百貨公 司內缺席,但人民整體的素質還有提升的空間。此外,去年七月二十三日,中國發生火車追撞的「動車事件」,是中國高速鐵路第一次發生重大傷亡事故,引起全球 關注,但是訊息一直不透明。

看大陸當地新聞,再比較微博上的訊息以及國外媒體的報導,讓林韋翰深刻體會到新聞是可以操控的,要避免被不正確的新聞左右,絕對要多方查證,從中也可以訓練自己的判斷力。

去年同樣參加暑期浙江實習計畫的台南大學行政管理系學生邵柏崴,則是在浙江宣逸網路科技公司實習。這家公司從事的是遊戲和網路應用產品的研發和營運,二 ○○八年才成立,曾獲選為寧波優秀青年的總裁徐毅年僅二十九歲,員工平均年齡更是不到二十六歲,因此儘管生長背景不同,有了遊戲這個共通的話題,邵柏崴覺 得和當地員工相處融洽。

「我在人資部門實習,曾經幫公司規畫了員工旅遊,也設計了一些禮儀的教育課程。因為公司一百多名員工中,男生與女生的比例約為七比三,而且不少男生屬於宅 男,我還想出一些活動,例如教他們台灣團康時常跳的『第一支舞』,打破男女生之間的鴻溝,讓大家工作起來心情更輕鬆愉快。」他回憶指出。

將台灣的活力與敬業帶入陸企傑青會執行長李松濤指出,相較於大陸學生的嚴肅,台灣學生有活力又敬業,尤其在文創業和服務業,常讓大陸企業覺得眼睛一亮。

目前在微軟公司實習行銷企畫工作的邵柏崴指出,大陸實習對他得到微軟這個機會有很大幫助。雖然他讀的不是頂尖的名校,但是他曾經和大陸同事共事,而且又是相關產業,讓他在三次面試時,都感受到主考官對他這個經驗很有興趣。

最重要的是,他從實習中學會了一些細節。「寫銷售報告時,我原本只是把一些採購數字放進Excel表裡,但是主管教我做進一步的銷售分析,不但把市占率製 成圖表,還要我利用數據來大膽做假設或推測。他也會要我在交出手上合約之前,一定要再三確認內容無誤,一個錯字可能就會使公司蒙受巨額虧損,因此絕不能掉 以輕心。」此外,年輕人常被指責「沒禮貌」,有實習經驗,職場上的應對進退,也會比同齡的年輕人成熟穩重。

「我們系上要求同學暑假要去政府機構或民間企業實習,但很多同學跟我說實習都沒事做!」邵柏崴的經驗是,主管如果沒派任務,自己一定要積極爭取,而不是得過且過。

現任工研院產業輔導專員的林育明,○八年就讀台南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二年級時,參加玉山計畫到方正科技集團南京分公司實習,對他之後求職也有極大助力。

林育明說:「公司先安排我們實習生到第一線,了解公司所有產品,同時直接和客戶溝通,目的是訓練我們的業務和行銷能力。接下來要求我們針對競爭品牌做 SWOT(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的分析和調查報告,找出方正的致勝策略。之後我們去蘇州的生產線,看產品如何組裝、品管等,最後我們再回到第一線去面 對消費者。經過這一系列的學習,我們對產品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任何來自顧客的問題都能輕易解答,也更融入這個組織。」林育明畢業後,曾任職於數位產業發展 協會,從事產業分析和調查,當年在南京的經驗,正好可以派上用場,因為他知道,要從不同的部門、角度和高度,做整體的分析。應徵現在這份工研院的工作時, 當時在方正實習的報告,也是助力之一。不論從職場面、文化面,大陸實習對林育明來說,都是一趟有意義的旅程。

林韋翰

出生:1990年

學歷:台灣大學心理系四年級實習單位:杭州青少年發展中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359

負能量,萬歲! 蔡東豪 Tony Tsoi

2012-9-20  NM




今年七月,美國加州聖荷西市二十 一人腳底燒傷,三人須送院,他們參加勵志大師Tony Robbins主持的活動「釋放內在力量」(Unleash the Power Within),參加者須赤腳走過長十呎燒紅了的炭。我的科學知識屬小學程度,也知道炭不是很好的傳熱體,即使是燒紅的炭,快步走過,通常不會燒傷。勵志 活動很多時用走過炭來顯示某些神奇力量,其實是神棍把戲。不過把戲耍了這麼多年,仍然有很多人深信不疑。當日傷者無一個指責主辦單位,他們怪責自己,異口 同聲:「我們不是在最高精神狀態。」

「釋放內在力量」我相信意思是,我們其實擁有很多未被發現的力量,假如懂得發掘這些力量,我們會變成更有力量的人。勵志課程主辦者一定強調,普通人不能有 效地釋放這些力量出來,原因有很多很多個,不過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們沒有付學費參加勵志課程。在參加過勵志課程的人眼中,未參加過的人值得同情,因為他們 永遠不知道擁有這些力量,未參加勵志課程的人等待着被拯救。

很多年前我有一班要好的同事,他們忽然迷上勵志課程,參加過之後,不停再參加深造班,同時成為勵志大使,「邀請」(加上括號是因為邀請手段很落力)身邊的 人參加。不知為何,他們覺得我特別有需要參加,可能我份人似特別需要別人拯救,我最記得他們游說我的時候,結尾一句一定是:「這是對你好。」

盛情難卻下,我上了一堂,第二堂沒再去。我記得導師要求我們喊,我們需要集中精神想起一些事情,然後盡情喊出來,我斜視身邊真的有人喊,我喊不出,反而笑 了出來。我記得課程收費七千元,當時對我是天文數字(現在也會很肉赤),收費規矩是上完整個課程(好像是連續五日),參加者不滿意,主辦單位原銀奉還。但 我想到要捱多幾堂,心裡想死,決定止蝕離場,跟七千大洋道別,終於喊得出來。這是我跟勵志課程的恩怨。

這些年我跟勵志課程互不相干,你有你生活,我有我忙碌,但近年我感到勵志課程生活化,滲透日常生活中,我開始感到威脅。我鎖定了勵志課程生活化的元兇,是 三個字:「正能量」。忽然間,我發現被正能量包圍,身邊所有人正能量不離口:做人、做事、做父母子女、做上司下屬、做同事朋友、做一個路人甲,都應該充滿 正能量。我周圍問人,什麼是正能量?得到的答案包羅萬有,我接收到的關鍵詞包括「感恩」、「心靈綠洲」、「尋回快樂」……甚至有人認真的告訴我,有正能量 課程可以讀,可有系統地學習。正能量無遠弗屆,當我聽到正能量和靈異界的關係,我叫停,夠了,我不需要聽下去。有正能量這回事,即是有負能量,人擁抱正能 量,必定唾罵負能量。對一個朋友最差勁的評價,是這個人充滿負能量。今時今日,姦淫擄掠衰不過散發負能量。我要為負能量平反,盲目相信正能量,我認為有很 大問題,可以造成傷害,小則燒傷腳板,大則摧毀自信。世上很多事情不是靠想像着好的一面,便可以做到。有些事情太困難、或太曲折、或太無厘頭,就是做不 到,而做不到不是問題。我認為終日想着怎樣做到這件事,反而會令做到的機會減低。有些人自信心特別低,日日說服自己是一個充滿正能量的人,更有可能打沉本 身已不高的自信。有些急進的人,為求不令自己和身邊的人失望,可能會走捷徑,或違規,因為他們急於證明自己充滿正能量。做一件事之前,清楚了解失敗的可能 性,並計算失敗的具體打擊,即企管人口中的Worst case scenario,我非但不覺得會令事情變得消極,反而覺得掌握現實會增加成功面。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硬要用心用力去消除和壓抑負面,是很辛苦。接受負能 量的人活得輕鬆,這些人知道失敗、失望、失意全是生命的一部分。騙自己壞的一面不會出現,一是跟現實不符,二是會令生活變得沉重。明天不是更好的一天,明 天是新的一天,That's all。

蔡東豪 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614

彭麗媛Style 預告本土設計能量崛起「無用」馬可打造新中國第一夫人

2013-04-08  TWM
 
 

 

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出訪四國,隨行的夫人彭麗媛以亮麗自信的「中國第一夫人」丰采,驚豔全世界!為彭麗媛操刀造形的正是被譽為「天才設計師」的馬可。她不但與前夫毛繼鴻攜手開創中國服裝品牌,近年轟動兩岸的文創書店「方所」,也有兩人的心血。

撰文‧林讓均

當年,美國總統歐巴馬的夫人蜜雪兒捧紅了台灣設計師吳季剛;近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夫人彭麗媛,也讓中國服裝設計師馬可一夕暴紅!

演唱家出身的彭麗媛,三月下旬隨夫出訪四國,首度以「中國第一夫人」的角色亮相,當高挽頭髮的她身著雙排扣羊毛大衣、手提黑色皮包步出機艙門那一刻,顛覆中國傳統官夫人形象的亮麗身影,隨即透過媒體鏡頭驚豔全球。

一小時之後,中國最大購物網站「淘寶網」上已狂賣同款大衣、皮包。往後幾天,彭麗媛穿什麼、戴什麼,無不成為全球的話題焦點。「麗媛Style」也使得「中國第一夫人」有了時尚風格,並預告中國本土設計能量正在崛起。

例外與無用 自創反骨品牌一時之間,全世界都在問,彭麗媛背後的操刀設計師,究竟是誰?

沒人出面承認。在媒體追蹤好幾天之下,終於揭開彭麗媛的服飾是創於廣東廣州的中國品牌「例外」,循線追查該品牌創辦人兼離異夫妻毛繼鴻與馬可。

最後答案揭曉,這位神祕設計師,就是四十一歲的馬可,搭著彭麗媛旋風,全球湧入的造訪人次,讓「例外」的官網一度當機。

三月底,「例外」與馬可另行創立的「無用」在官網貼出公告表示,彭麗媛出訪的部分衣服是由馬可設計,由例外和無用團隊分工製作。據了解,馬可率這兩個團隊花了三個月,為彭麗媛趕製上百套手工訂製服。

從「例外」和「無用」的品牌名,就知道創辦人很反骨。「當時覺得市面上的服裝都千篇一律,所以我自創品牌時,是有一些氣憤的情緒,覺得一定要和別人不一樣、一定要很例外,就把品牌取作『例外』!」馬可曾在中國導演賈樟柯的得獎紀錄片「無用」中提到命名緣由。

一九九六年,馬可與同是設計師的男友毛繼鴻創立中國第一個設計師品牌「例外」,由馬可擔任品牌設計師,而毛繼鴻負責市場行銷。「馬可生性太低調,但毛繼鴻卻是個不放過任何機會的天才!」友人的形容,點出兩人個性上的差異。

毛繼鴻也清楚這點,曾在媒體專訪中說到:「支持保護馬可的感性,如果她代表某種程度的『無序』和『散落』;那我就要把這變得合理化和有序,我還要善於把這感性帶來的產能發掘出來,卻不能破壞它!」極具商業頭腦的毛繼鴻做到了。隨著兩人在二○○○年步入結婚禮堂,例外的門市與營銷據點也快速成長至八十多個,隔年營業額躥升至一億人民幣。為了維護「例外」的中高端品牌定位,他甚至一度把規模達百家的門市,裁減至六十家,同時把訂價翻升一倍。

毛繼鴻與馬可看似衝突卻很互補的個性,讓「例外」成為最具代表性的中國本土品牌。門市在全中國遍地開花,目前已有九十五家、據估計一二年營收超過十億人民幣,彭麗媛、歌手宋祖英等名人都是多年的老顧客。

但事業上的合拍,卻不代表兩人能牽手到老。馬可與毛繼鴻離婚之後,儘管至今仍擔任例外的藝術指導,但已在○六年自行創立「無用」品牌,專走藝術創作與高級訂製的路線。

以自然為師 實驗性質濃厚對於「無用」,馬可的主張是:「所有人都在追求有用,但眼前的有用與未來的價值常常不同,我想做些眼前未必有用,但以後會有價值的事情。」馬可想要透過設計傳達「無用,才能賦予它新的價值。」這位身高一七○公分、總紮著一根長辮的女性,常穿著自家白襯衫,搭配樸素的褲子或長裙。當站在近年遷入的工作室、曾屬民國首任總理唐紹儀園林的廣東珠海百年宅院中,弱質纖纖的馬可宛如從古畫中走出來的女子,眉宇間繫著一股文青特有的憂愁凝思。

「我是做『服裝』的,但卻不是『時裝』設計師,對我來說,兩者有天壤之別!」馬可的服裝都是手作,曾說手工傳遞的是情感,和「流水線」(生產線)大量產製的時裝截然不同。

因此,她雖然在○七年成為第一位受邀參加巴黎高級時裝周的中國設計師,卻認為自己的作品和時尚扯不上邊,至今仍不願開設「無用」的門市。

近年事業重心遷移到大陸的台灣設計師潘怡良觀察,馬可的無用品牌「低調不誇張,但卻觀念前衛,實驗性質濃厚!」的確,經常前往偏遠山區旅行的馬可,為了呈現環境與衣服之間的關係,曾經把用傳統織布機與一針一線縫製出來的一批手工服飾,直接埋入地底,以時間改變衣服的狀態,「把一部分留給自然來創作,我相信衣服是有記憶的!」感性的馬可雖然身在廣州的南方城市,但或許骨子裡還是當年在吉林長春長大的東北女孩,最崇敬的設計師正是「大自然」。

馬可是江蘇蘇州絲綢工學院(現併入蘇州大學)第一屆學生。老師回憶,在每個女學生都選擇珠子當創作主題時,馬可選的卻是木片、竹片與亞麻繩。

至今,在馬可融入中國傳統藝法的創作之中,無處不見類似的天然環保素材,因為「生態惡化」、「傳統文化消亡」、「奢侈風盛行」正是令她失眠的三件事。

被設計界譽為「天才設計師」的馬可,畢業後一年即以二十四歲之齡,奪得第二屆「中國國際青年兄弟杯」服裝設計大賽金獎,至今保持最年輕得獎人紀錄。隔年,馬可甚至獲選為首屆「中國十佳時裝設計師」,從此創造許多設計界的「第一」。

讓馬可一鳴驚人的作品是表達遠古意念的「秦俑」系列,當年是北京服裝學院高材生的毛繼鴻,也曾幫忙馬可做這件作品。當時,兩人設計理念相投,雖然結婚後沒有生育孩子,但也一起孕育了被馬可笑稱是「我的孩子」的「例外」品牌。

為文創書店「方所」獻策

馬可究竟還有多少例外的股份,外界並不清楚,但可以確定的是,兩人仍是事業夥伴。一一年底,在廣州開幕以來就受到全中國矚目的文創書店「方所」,董事長正是毛繼鴻,馬可也會參加相關會議,很可能是他們事業上的另一個「孩子」。

有趣的是,一千八百平方公尺的「方所」因為匯聚書店、咖啡廳、展場、服飾等文創元素的複合空間,常被比喻為「中國的誠品書店」。其實,方所的幕後推手就是誠品前執行副總廖美立,毛繼鴻與廖美立的合作起點也正是根源於誠品。

據了解,○五年,甫與馬可離婚的毛繼鴻到台灣散心,無意間步入台北巿誠品,一舉顛覆他對書店的想像。毛繼鴻那次背回二十一箱書,此後忘不了誠品的文創空間與精緻選書,幾次再訪又背回了數十箱書。

或許是骨子裡的文藝性格,也或許是商業頭腦,毛繼鴻循線找到廖美立擔任總顧問,光是討論書店概念就花了兩年時間。

現在與夫婿陳傳興共同經營「行人文化實驗室」的廖美立,也負責方所的經營管理,這可說是她○七年離開誠品之後的再起之作。

「我做方所在意的是『品質』,不管賣書、賣衣服或賣咖啡,這都是生活中需要的,擺在任何一座國際城市都是上品!」從雄獅美術書店、誠品書店到現在的方所,五十二歲的廖美立企圖透過書店空間,建立更純粹的品味平台。

雖然方所還沒有確立第二家店開在哪裡,但與誠品一樣,將是「連鎖不複製」,據了解,目前中國各個大城市,包括上海、北京等一級城市,都已伸出雙手歡迎。

忠於自我的馬可在暴紅後,一貫淡然低調。「麗媛旋風」對她來說,或許並非無用,但也不過是一個美麗的例外。

馬 可

出生:1972年

現職:「無用」品牌創辦人、「例外」品牌創辦人兼藝術指導學歷:蘇州絲綢工學院(現併入蘇州大學)得獎紀錄:首屆「中國十佳時裝設計師」、中國首位登上巴黎時裝周的設計師、第二屆「中國國際青年兄弟杯」服裝設計大賽金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500

遊戲架構師:通宵加班很正常 創作需要正能量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0431.html

熱衷於遊戲的你是否想過一款遊戲是如何誕生的?遊戲世界的設定、角色的設定都是如何一步一步架構起來?作為一名遊戲架構師需要具備如何強大的條件,才能從無到有構建起一個紛繁複雜的遊戲世界?讓我們一起聽聽兩位「前輩」的經驗之談吧!

能實現創意很快樂

曾供職於某大型網絡公司的李可,從事遊戲創作工作已經有些年頭了。2009年他曾經參與過著名網遊《征途》(綠色版)的研發,2010年到2012年又參與了MMORPG《御龍在天》的研發。說到步入這個行業的初衷,李可覺得遊戲架構師可以把自己的創意付諸實現,形成產品,服務廣大玩家是一件很有趣很有意義的事情。

而從2010年開始就一直從事遊戲策劃的80後阿毅,則經歷了從最初由俄羅斯方塊到電腦遊戲普及化的時代。「因為從小到大我都喜歡玩遊戲,所以我深深地知道,遊戲可以帶給人情感,使人成長。我希望我所設計遊戲能帶給人們歡樂和啟迪。」阿毅設計網遊《帝恩學校》的時候,目標就是將其打造成全國甚至世界第一的網上學校。

「因為教育類的產品在國內成功的例子很少,當初我也有困惑過、憂慮過,所以我利用了很長時間,不斷去接觸不同的家長對自己兒女玩遊戲的看法,以及兒童和青少年對遊戲的接受程度,做了各種不同的分析和總結,最後深思熟慮才開始研發《帝恩學校》這款教育類網絡社區遊戲。希望它能成功。」阿毅說。

架構師必備:

在遊戲世界裡全知全能

阿毅認為要想成為一名出色的遊戲架構師,首先應該熱愛遊戲,「失去了對遊戲的喜愛,也就喪失了設計遊戲的衝動。玩遊戲是遊戲架構師的基本功。要想做好某個類型的遊戲,就要先成為這類遊戲的高手。」

其次是豐富的想像力,架構一個複雜有趣的遊戲意境並非易事。架構師的設計架構、觀念、想法直接關係到遊戲產品的成敗,所以遊戲公司招聘中,對於遊戲策劃師的招聘要求頗高,需要具備深厚的文史哲知識或者是對某類型動漫、武俠、魔幻、穿越、機甲作品有較深入的研究。

比如你要做一款武俠題材的遊戲,你至少要知道武俠史上的諸多門派、招數、功法、兵器、衝突等等。而當你要做一款機甲類的遊戲,你又要涉獵機械、能源、材料、武器、空間、科技等方面的知識。

可以說,要想創造一個精彩的遊戲世界,你必須成為這個世界「全知全能」的「神」。

再次是設計的實操能力,包括縝密的邏輯思維、較為專業的數理能力、分析能力以及一定的寫作、審美能力。

除此之外,阿毅認為語言表達能力和煽動性和執行力也是遊戲架構師不可或缺的能力。因為在創作過程中也會遇到不少的阻礙,你必須跟團隊其他成員做溝通,不斷鼓勵和刺激新的創意。如果執行力不夠,哪怕點子有多宏大,文檔有多周密,一定會喪失組織能力。「執行力在於,瞭解完整想法以後,在細節方面考慮周全寫出文檔,在交流中能夠讓美工人員理解我所需要的全部資源,清晰地讓程序員理解這個想法的構成,最後定下具體的完成時間。」

通宵加班很正常 創作需要正能量

目前在中國,遊戲行業屬於朝陽行業,從事這一職業的人也越來越多。李可覺得這是個造富的行業,一將功成,回報還是很豐厚的,但不得不說這也是一個殘酷的行業,「最初期做客戶端遊戲,研發週期在2到4年,做成功了還好,做失敗了就啥也沒了,人生能有幾個20多歲呢?」而且這一行業加班是常事,通常每週工作時間都在60小時以上,遇到關鍵時期,通宵加班也很正常。

阿毅說:「在設計遊戲中,往往會頻繁地接觸到各種負能量,比如生活或工作中經常聽到的各種抱怨、指責、冷漠等等,這些負能量會將我們僅有的正能量消耗殆盡,並且不斷傳播給周圍的人,就像病毒的傳播一樣。而真正內心強大的人,有能力疏導自己的負能量,找回自己的正能量,在人際關係中更是能夠將接觸到的負能量轉化為正能量,從而淨化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環境,幫助更多的人接納正能量。」

「第一要想清楚,你是不是真的熱愛遊戲,這個很重要。第二是不是能吃苦,加班熬夜壓力大什麼的要有心理準備。第三,能不能夠經受起挫折,每年能出幾千款遊戲,成功的遊戲一隻手都能數過來。如果這三條都OK,那麼就來吧,遊戲行業歡迎你!」李可說。

遊戲策劃知識小普及

在設計遊戲整體框架時,遊戲要如何劃分模塊,用什麼方式開發,以及模塊之間的關係都要確定下來。對於一款遊戲,如果不進行模塊劃分和良好的整體設計,在實際的開發過程中會陷入無限的混亂中,人員也會很難控制。按照體系進行劃分是一個比較有效的劃分方法,任何遊戲都是可以根據自身要求進行模塊劃分,下面給出一個大體的劃分模式:

生存體系

遊戲世界的基礎,只要是遊戲需要建立一個世界,那麼生存體系是最基礎的。生存體系也由很多要素組成,表現在玩家面前就是各種屬性,視遊戲類型而定。包括HP、MP、金錢等基本屬性,複雜點的遊戲還要設計飲食、體力、精神等其他屬性,看具體的遊戲設計了。

升級體系

升級體系是另外一種常見的消耗用戶時間並增強耐玩度的主要方法,大部分的RPG遊戲和即時戰略遊戲都有升級體系的介入。設計升級體系主要是設計升級的算法以及相關屬性的平衡發展。

操作系統

遊戲如何操作,以及主要界面安排等都要做簡要描述。這裡還要提到遊戲的一些配置情況,是否支持操縱桿和其他外設也要在這個部分來描述。遊戲過程是使用鍵盤還是鼠標就要在這個階段確定。

界面系統

該系統和操作體系有很大的關聯。遊戲中的很多操作是由界面所決定的,一個良好的遊戲界面能夠幫助玩家快速上手。界面包括遊戲主界面、二級界面、彈出界面等很多種類,在建議書中也應該把整個界面系統的框架規劃出來,還有整個界面的風格等問題也要確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270

安倍晉三:提高女性就業水平 釋放「女性經濟學」能量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8109

今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華爾街日報》撰文稱,將安排女性就業計劃,爭取在2020年明顯提高女性在勞動力市場的佔比。

雖然不太認同「安倍經濟學」的提法,但安倍卻拋出「女性經濟學」的概念,來闡釋其增加女性就業以提高日本經濟增長的計劃。

他引用高盛Kathy Matsui及其同事在1999年首次提出的觀點:日本只要稍微挖掘一下未充分利用的勞動力資源——日本女性,就能將GDP提高15%。

他認為,日本經濟若要持續增長就必須釋放「女性經濟學」的能量。

安倍提到日本持續低迷的生育率(註:日本生育率長期處於1.3的超低水平,新生兒出生率逐年下降,人口老齡化趨勢日益嚴重),與以往人們認為女性參加工作會降低生育率不同,安倍認為「女性經濟學」不僅可以促進更多女性就業提高經濟增長,也可以解決人口日益萎縮的難題。

「2010年,Matsui在報告中表示,與大眾觀念正好相反,更高的女性就業率其實可以提高生育率。」

安倍促進女性就業計劃的配套措施包括「擴大日托和護理服務市場,完善靈活的工作時間安排,推出更客觀的評估與補償制度。」

安倍政府預計,中長期生產率將提高2%,10年後日本的平均實際GDP將達到2%,名義GDP達到3%。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們必須充分發揮女性的力量,我們希望在2020年將女性的勞動參與率從現在的68%提高到73%。日本女性的收入比男性低30.2%,美國只低20.1%,菲律賓甚至只有0.2%。我們必須縮小這個差距。」

安倍預計到2020年日本企業的會議室中會更多的出現女性高管的身影。他還會向聯合國提出進一步的提案並承諾將會在未來三年投入30億美元用於支持這一計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805

女教師23人生金句 引爆職場正能量

http://www.yicai.com/news/2013/10/3075954.html

位初到紐約的華人女教師以其在紐約9個月的生活和教學經歷,總結出23句人生金句,直指人心,被網友譽為年度最勵志文章。以下就是女教師的23條人生感悟。 

1 Less is more.

這句話所指示的對象包含很多:信息、機會、經歷、表達、人際關係等等。在紐約這樣集合一切「美好和新鮮事物」的城市,我經常感覺到被過分刺激(over-stimulated)了。每一個場景都充滿信息(informative),會議和演講總是那麼激動人心(inspiring),各種機會和資源讓你眼花繚亂無從選擇,到處都是才華橫溢背景不凡的人……貪念重如我之人,就掉入這個「more」的陷阱之中,後果有三:迷失與碎片化信息的大海之中,茫然無方向,覺得什麼都想要;無法忍受寂寞專注地把事情一件一件地做好,每天都感覺很忙,人浮於事,成效不大;大腦被過分刺激而喪失正常思維力(paralyzed),抑制深度思考,抵制挑戰性工作,產生惰性情緒,工作拖沓,應付了事。當出現這些症狀的時候,我應該警覺,我的人生被信息超負荷所控制了。我需要嘗試做出改變——審視外物和我自身互動的方式。這雖然是一座充滿機會的城市,但許多機會,僅僅只是看起來是有價值;雖然大量的信息能夠賦予我力量,但很多信息我並不真的需要,或者很多信息蘊含著相同的道理,或者我需要花比我想像的更長的時間來消化他們。雖然我想做很多事情,想去很多地方,但一天只有24小時,我必須做出選擇而且專注於我的選擇;承擔過多以及選擇超出我能力範圍的事會讓我很累甚至很沮喪,而這樣的狀態並不利於高效的工作和生活。所以我告訴自己,必須學會甄別信息,做出明智的選擇,做重要的事情而且一次只做一件事,抵擋誘惑,專注淡定,不奢求全面,不企圖完美。enough is enough。

2 Everyone's gonna start from somewhere.

這是一位好友告訴我的,對於一個新人來說,這句話的力量很大。在這座彙集精英的城市裡,自慚形穢幾乎是我的常態,論教學比不上有經驗的老師,論語言表達無法跟英語是母語的人相比,學術論文寫得一塌糊塗,生活經歷和興趣專長也沒有什麼拿得出手或說得出口的。每隔幾個星期我就有一次identity crisis:過去二十幾年我都在幹什麼了?作為一個「金融界裡最懂教育和教育界裡最懂金融的人」,我尷尬得很。經常陷入這樣的情緒的結果是,自卑自貶,自我效能降低,覺得前路無望,受到打擊後一蹶不振。其實我一直在做沒有意義的比較——基礎不同的比較是無效的——我的背景,經歷,專攻方向,母語,接受教育的環境和我比較的對象並不相同。術業有專攻,聞道有先後,如是而已。當然,我也抱怨過自己成長太慢,學習效率不高。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想,我本來就能力平平,而消化信息和學習新知識是需要花時間的。或許我應該接受自己能力的侷限並尊重自己的學習方式和速率。我只是一個很普通的平凡的新人,在一點一點地積累和進步,做著那些看起來不那麼平凡的人堅持做了很多年的事。Everyone's gonna start from somewhere. Be patient and faithful.

3 Now or Never.

拖延症是許多現代人的病症。我的拖延症來自於被過分刺激和攬事太多而產生的疲憊、惰性和精力分散。我的書架上永遠有一堆等待整理的課堂筆記和會議心得、等待的閱讀的學術文章和各類書籍,名片盒裡永遠有一堆等待跟進和梳理的聯繫人,慾望清單上永遠有一堆要去的地方要看的歌劇要看的電影。有些事情,如果現在不做,就永遠也不會做了。假如趕在deadline之前才去做,那麼基本上就是草草了事,原本設想的所有細節和精緻都沒有足夠的時間來打磨。如果清單上的一些事情並不那麼重要因此被一推再推,那麼大可把他們從清單上刪去,輕裝上陣,在重要的時間做重要的事,不被瑣事淹沒;如果清單上的事情很重要但工程宏大讓人畏懼以至遲遲不肯開始,則可以切分為小塊,制定符合實際情況的時間進程(我往往高估自己完成事情的速度)並強迫自己嚴格執行。

4 Face the reality.

 我在哥大教育學院和實習的學校裡學到最有用的東西之一就是面對現實,解決實際問題。所有完美的假設條件都可以被現實無情地反駁。一個針對白人中產階級的教育設計放在一個多族裔能力嚴重不均的教室里根本無法實施。一個有效的教育設計,必須在尊重學生能力分佈、家庭背景、文化環境和學校資源條件的基礎上完成。同樣,承認自己實力的侷限,不好高騖遠,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人生才不會有那麼多失望和挫敗感。

Nothing could be perfect.我的完美主義的一面常常讓我身心俱疲或者前進很慢。一方面,我企圖面面俱到,雕琢所有細節,不完美讓我憤怒——像我的一個學生畫畫時候畫錯了一筆就憤怒的撕碎畫紙。一方面,我選擇等待完美時機,等待所有完美條件都具備才開始一件事情,假如真有那個完美時刻,動機和熱情也已經消耗殆盡,更何況,如果要說真的準備好了,我永遠都不會完全準備好去接受任何挑戰。人生從來就不可能完美,也不應該完美。享受不完美的狀態,才可以從容的把事情一件一件地做起來。不是選擇完美的條件,而是拿到一手爛牌,也要把它打到最好。不完美才是真人生。

5 Down to the earth.

在中國教育體系裡呆著麼多年,我養成一種用大詞來忽悠,用含糊詞來逃避的習慣。這種語言習慣體現到行動上就是光說不練,不屑於做小事情。很多事情看起來簡單,其實做起來並不容易,甚至很多時候,我們會被細節打敗。很多事情,不去做永遠不知道是怎麼回事,不會知道時間線可能會拉得多長,永遠不知道會面臨怎樣的挑戰,應該用什麼方法來解決。能撐起大事情的人,肯定是把很多很多小事情做好的人。我接觸的許多美國同學和美國同事,都在做很具體的事情,而且能把那些具體的事情做得很精緻——我的mentor有一個博士學位兩個碩士學位,但一直在一線教幼兒園小朋友。雖然很多人都很能說,但所有的說法都很具體並且來自於切身的經歷。大家並不愛聽滿嘴的空話,而是尊重那些踏實的人,認可能夠接地氣的項目。所以在紐約呆這麼久,我漸漸地不再以常青藤名校精英自居,覺得光環和背景都是浮云,養成了一種少說話多做事的習慣,並且努力把小事情做好。

6 Learning is everywhere.

身在在教育領域,自然對「學習」有很多體會。國內的教育讓我對「學習」產生很侷限的認識,對知識有很深的偏見。我在哥大所接受的研究生教育以及在紐約的生活經歷讓我對學習有了新的認識:世界,就是課堂;每一個人,都是我的老師。我養成一種隨時隨地隨人隨事學習的習慣:用心觀察生活,在旅行中考察風土人情,思考「為什麼」並且找尋答案,詢問各種職業的人關於他們的工作。世界就是一本開放的書,學習也不應該侷限在課堂之內。

7 Don't do lousy jobs.

在美國,無論是教授還是管理者,他們期待我拿出來的是高質量的工作成果。認真經營還是草草了事,他們一眼就可以看出來。這讓我在工作和學業上都不敢怠慢。假如留下不良印象和lousy jobs的歷史,我很難被原諒而得到下一次機會的。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犯錯誤的成本越來越高,年輕的時候要多犯錯誤,因為錯誤讓我們成長,但是如果是因為怠慢而犯錯——比如lousy jobs這種完全是人為可控的錯誤——以至喪失機會,那這樣的錯誤代價太大了。

8 Be professional.

「專業性」是美國學術和工作環境下的基本要求。所有的職業或學術活動都有設定好的標準和期望——對於做學問的嚴謹態度,領域知識的把握程度,實踐操作的熟悉程度,行業術語和慣行。我是一個在任何領域都不夠專業的人——鋼琴、表演、劇本寫作、體育運動項目、甚至是教學,經常感覺到以一個業餘者的身份出現在專業者的場合所受到的「排擠」和「鄙視」。沒有實力,是沒有用的,兩句話講完,專業的人就知道你有幾斤幾兩了。不過我也知道,一切都需要時間來積澱,只是美國社會對專業性的高要求逼迫著我以更快的方式讓自己成為專業人士。一個人很難在很多領域都很專業,所以我現在只選擇專注於幼兒教育領域的課程和教學。每個行業也有特定的職業規範,比如雖然小孩子很可愛總讓我想狠狠地親一口但是作為教師的絕對不能這樣做。在什麼場合說什麼話做出什麼行動也是專業性的要求,說話做事前一定要經過大腦思考,專業的人沒有一句多餘的話,而且是用邏輯和理性而不是情緒來指導自己的行動。

9 Everything comes with a price.

「一切都有代價」,這是老生常談了。用金錢換時間,用時間換金錢,犧牲原則取得利益,犧牲健康獲得成就……只是有時候,我們容易忽略隱性成本,拿人手短還覺得自己撿了便宜,其實現在沒付出的,都變成了人情債。混跡紐約社交場合,學到重要的道理是無功不受祿,受祿必問「Is there anything I can do for you?」雖然人性當中總有那種一有機會就占人便宜的傾向,但是公平交易永遠是最安全的。反過來說,No pains no gains.一份付出一份回報。美國社會是公平的,用心備課,認真教書,學生有進步,校長和其他老師都會看在眼裡。過程合理,結果也會合理。

10 Be cool with praise.

外表美麗的人,容易浮躁,被這個世界誇獎一下,就飄飄然不知今夕幾何年,更可恨地是,還會不停地期待更多的誇獎,渴望更多的關注,忘記自己的內在還是多麼虛空。對能力和成就上的讚揚也需要小心。美國人喜歡讚揚別人,因為他們提倡以鼓勵帶動積極的進步,我的Mentor對我「紕漏百出」的教學滿口表揚,我的教授給我的並不十分出彩的論文給很高的評價。人容易被這樣的誇讚沖昏頭腦,忘記自己到底是有幾斤幾兩,忘記自己前路有多艱險,任務有多艱巨,所以我總是很小心,捫心自問自己的付出和實力,自己踏實,才是真的踏實。

11 Stay true to yourself.

在紐約這樣文化多元價值多元的城市,人有時候會迷失自我,尤其是像我這樣迫切地想融入這個社會的人。我的意思是,雖然紐約很包容,但這裡有無數的小圈子,每個圈子都有規則和壁壘,而我只能選擇進入不多的幾個。有時候我會為了融入這些圈子,讓更多的人喜歡我而放棄自己真實的一面。當然,這樣並不舒服,很快我也原形畢露。我知道,有些東西如果我放棄了我不會快樂,如果我假作我也不會快樂。我必須知道我自己是誰,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什麼環境或者圈子才適合我。真正適合我的環境和圈子,應該是能夠讓我展現真是的自我的地方,不僅是它在選擇我,也是我在選擇它。我必須有自己的偏好和標準,有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和絕不妥協的原則,因為改變別人是不可能的事,而改變自己是痛苦的事情。

12 You can be original and empowered at the same time.

這是我個人長期以來的困混。說得不嚴謹一點是,如何處理創造力和知識的關係。我對原創性向來非常重視。一旦我發現別人有跟我同樣的我卻以為很獨特的想法時我就會變得很沮喪;或者,我會潛意識地排斥接觸現有的模型和知識,害怕他們影響我的原創性。這樣的結果是,我為了創新而封閉自己,結果創造出來的東西是市面上已經存在的或者並不如已有的模式。我為了創新而創新,而忘記了創新所指向的真正目的——更好地解決問題或者適應新情況。人類社會發展了這麼多年,領域知識和模型日趨完善,我還有創新的空間嗎?當然,因為人的思維是衍生的,而對現存模型所有創造性的改良都屬於創新。比如課程創新,可以是借一個適用於高年級學生的課程創意來調整成一個適合五歲兒童的課程——所謂innovational adaptation。於是我發現原創和被empowered, 被informed並不矛盾。已有的知識、模型、書籍、別人的觀點可以使自己更強大。拋開這個「純原創」的思想包袱,學會借力使力,能事半功倍並且使創新更具實際意義。

13 Don't judge too soon.

在快節奏的社會裡生存,人們傾向於用自己很侷限的思維框架快速下判斷——評價一個人、一個課程、一所學校、一件事。這樣的快速判斷可能可以節省時間和精力,但先入為主很容易誤判,相信交往尚淺的人話容易受傷害。對人對事,在收集到足夠證據之前,不好輕易下定論,言辭上留有餘地,心理上抱有一定程度的觀望,愛恨不在一瞬間,真偽良莠需要時間來證明。

Self-reliance.自食其力,是美國社會的時代精神。雖然家庭背景和先天資源很重要,但自力更生是唯一長久繁榮的唯一辦法。我認為自己是獨立的女性,我知道我不能依靠別人的資源來讓自己繁榮,只有積累自己的資源才不會受制於人,我知道我要堅強,很多困難我只能自己挺過去。我知道要在財務、精神和情感上都獨立,自己才能在被全世界拋棄的時候,也能活得很好。

14 Seek for optimal solutions.

雖然人生沒有完美,但我相信任何問題都有較優的解決方案,所有的事情都有技巧可循。在開始解決問題之前,一定要捨得花時間來理清問題的根本,尋找最有效最切合最直接的資源來解決問題,向對的人提問尋找答案,如果一條路子走不通,要毫不猶豫的換一條路,不要為沉沒成本而繼續做無用功過。

15 Respect others' time.

紐約人的日程排得很滿,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安排,需要抽出時間來做一項事情之前人們總是要考慮三分——做做成本收益分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不希望別人很突然地打擾到我們的生活,那麼也不要很突然地打擾到他人的安排。美國人對工作時間的界定很明確,工作時間之外不希望被工作上的問題所打擾。學會預約,給別人時間和空間來回應,因此短信和郵件是較安全的聯絡方式,如果別人不接電話,必然有充足的理由。這世界不是圍繞著我們轉的,沒人應該隨叫隨到,我們需要互相尊重彼此的時間和安排。語言表達要言簡意賅,表意明確,不要廢話連篇含含糊糊地浪費他人的時間。simplicity is a virtue。

16 Treat yourself well.

你怎麼對待自己,別人就怎麼對待你。不需要名牌來裝點,但要吃得健康,睡眠充足,穿著得體,精神飽滿,自信自尊。不注重養生之道,必會戰敗;精力充沛,才能有productive life。別把自己搞得那麼悲慘,以一副受氣包的形象出現。什麼樣的氣場吸引什麼樣的人。尊重自己,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

17 Be flexible.

人生根本無法計劃,很多事先想像出來的問題,可能根本不存在,很多沒有考慮到的問題,可以很給你突然的打擊。任何一種輸入,都會對輸出造成影響,很多時候你無法決定輸入——比如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

18 experience will come to you

而你會改變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唯一能做的是,保持自己的彈性,適應改變,不至於大悲大喜,不至於因為突發事件而打亂陣腳。

19 Empathy.

我在紐約呆的這九個月,跟各行各業、不同年齡的人打交道,在教室裡跟兒童進行各種各樣的對話,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之一就是共情力。真真切切地理解別人的感受,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人都有以己度人的傾向,每個人的自身經歷都是有限的,看世界的角度和看到的世界也並不一樣。「共情」需要開放的心態(慾望)和足夠的想像力(能力),是一件很有挑戰性的事情。但一旦達到那個境界,你可以更好地瞭解教育對象,設計出更有效的教學方案,更好地瞭解交流對象,跨越交流障礙,為衝突和矛盾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

20 Hold on to your bottom line.

這是一個「壞人」當道的世界,每一場相遇都是一場博弈,博弈的過程是不斷試探對方的底線,你永遠不能完全掌握你對手的全部,因此也不要開誠布公地讓對手知道你的全部。堅守底線也許並不能讓我立刻快樂起來,但卻可以讓我們獲得尊嚴,而尊嚴才是最終的快樂。

21 Keep going, don't settle.

每天都充滿挑戰,所以不能停止戰鬥。休息久了,後面地人會追上來。在沒完成一件事情之前,不要去想鮮花、掌聲和回報。淡化成就和光環,最好的作品是下一個。不斷思考自己能給這個世界帶來什麼,目標不能不止於「表現良好」,而應該是「我真正被需要」。

22 Don't repeat your mistakes.

錯誤是最好的老師的之一,但犯錯誤是有成本的。其實我們能犯的錯誤是有限的,大部分時候,我們只不過在犯同樣的錯誤。不要說去做多少正確的事情,能不重複犯錯已經很不容易。所以,總結很重要——在我們每天大量遺忘的過程中,不能遺忘的是那些不可以再犯的錯誤。

如果要慶幸什麼,我慶幸紐約給了我這麼豐富的經歷和疼痛的歷練,以及自己能一直保持一顆自省的心,不讓自己在這樣繁華的都市裡被淹沒或者變得更加浮躁。

23 If you don't try,you can't fail.

如果要慶幸什麼,我慶幸紐約給了我這麼豐富的經歷和疼痛的歷練,以及自己能一直保持一顆自省的心,不讓自己在這樣繁華的都市裡被淹沒或者變得更加浮躁。

如果說有什麼忠告,只是一句話:去經歷,你就會明白一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484

開發圖解學中文 三百萬人瀏覽 薛曉嵐 走過少年得志谷底 累積能量再發光

2014-03-03  TCW
 
 

 

有人說,少年得志大不幸;薛曉嵐三十歲不到,就嘗遍被媒體追捧、踏上雲端的滋味,卻又在很短時間內,被打入谷底,成為眾人奚落的對象。

現在,她改寫了這句話,少年得志或許不幸,但謙卑反省,累積能量,就會出現另一個閃亮舞台。

她與她的創業夥伴,在網路泡沫前是媒體爭相報導的人物;在二字頭的年紀,手上營運資金就高達七億元。他們創立的公司「資迅人」名聲響亮,不但曾獲英特爾投資,更有赴美國那斯達克掛牌的計畫。當時,他們被譽為網路金童玉女,「資迅人」成了網路創業經典。

但泡沫破滅速度,超乎想像。二○○一年一月,她與事業拍檔在公司營運亮紅燈時,因理念不合,兩人分道揚鑣,公司最後留下的,是龐大難解的債務習題,「資迅人」也被貼上「新經濟失敗典範」。

重返舞台

中文學習系統席捲歐美

薛曉嵐,這個曾在網路界大紅大紫的名字,在台消失了十多年後,又從國際紅回來了。

讓她重返舞台的,是「Chineasy」中文易這套視覺圖像學習系統;為使西方人理解漢字,薛曉嵐耗費三年時間,創立這套簡單教學模式,並陸續接受英國︽金融時報︾、美國︽富比世︾、德國Focus電視台、法國電視台等報導;一三年二月,她在美國加州TED大會上,講解這套學習方法,吸引超過三百萬人點閱。

這套學習系統,甚至贏得世界權威設計雜誌︽Wallpaper︾二○一四年度生活革新獎(Life-enhancer of the year);不但打敗對手Google眼鏡,更是歷年來,唯一靠著個人單打獨鬥,擊敗重量級公司團隊的得獎者。

有人說,少年得志大不幸;薛曉嵐三十歲不到,就嘗遍被媒體追捧、踏在雲端的滋味,又在很短時間內被打入谷底,成為眾人奚落的對象。現在,她改寫這句話,少年得志或許不幸,但謙卑反省,累積能量,只要意志夠強大,就會出現另一個閃亮舞台。

二月下旬,薛曉嵐回到台灣發表Chineasy,談到過去十多年這段日子,她深呼吸一口氣後,緩緩道出自己的心情。

谷底沉澱 拚命向自己的弱點下戰書「○一年離開台灣後,我以香港為基地,到處旅行流浪。當時,我回頭看自己,其實過得是很精采的,我唸書、創業,也有挫折,整個過程對我來說不算打擊,而是彌足珍貴的經驗。我想,該是時間靜下來,反省自己的時候了。所以我脫離現有環境,到不熟悉的地方去思考問題,與不同的人、與內心、與大自然對話。」這段時間,薛曉嵐像在「懲罰」自己似的,拚命向她的弱點下戰書,她到英國苦讀會計、重新學習財經知識,而最大的難關,是挑戰與生俱來的弱點 ──「懼高症」。

「我從小就怕高,站在高處,手心會冒汗,雙腳會發抖,眼睛都不敢睜開。」為克服這項恐懼,她先去泰國學攀岩,接著又到紐西蘭學滑翔傘,「心想反正命就這麼一條,豁出去便是;這樣放膽去做,毫無顧忌下,後來竟然還拿到了滑翔傘執照。」克服「懼高症」的第三站,是到法國學滑雪;在這之前,薛曉嵐自稱連雪都沒見過。「剛開始教練看到我的樣子,便搖頭說:(要學滑雪)這女孩沒機會了。滑雪場地的難易等級分佈明確,綠色是給初學者,接著是藍色、紅色,最難的是黑色。每當我有一點小進步時,教練就會給我更難的挑戰;每年回去一次,好像去接受懲罰;教練每次都有新東西丟給我,讓我手忙腳亂。」朋友對她說,「薛曉嵐,你年紀也大了,別跟自己開玩笑,別滑了。」好像只要一有想法,就會有更多聲音跑出來阻止她。曾經一度她想清楚了,就是要做想做的事;直到四、五年前的一場意外,她才驚覺,生命的短暫與脆弱,承載不了所有想做的事;只有釐清人生優先順序,才對得起自己。

「那是一次尋常的登山行程,目標是位在瑞士阿爾卑斯山脈中,最著名的馬特峰。前晚我們在簡陋的山舍中過夜,準備凌晨四點起身攻頂。最後一段山路陡峭,地勢險峻,爬到一半,正在大口喘氣之際,突然轟的一聲,巨響持續一、兩分鐘。﹂是發生雪崩了,還是怎麼回事?薛曉嵐六神無主,她只知道有一批人走在前頭,好像有嚴重的事發生;但她與前行隊伍有段距離,完全掌握不到前方狀況,心底恐懼油然而生。

﹁我的嚮導對我說,發生山難,出事了;要我馬上決定,是要繼續攻頂、還是折返下山。我嚇傻了,還有兩個小孩在山下等我呢,當然選擇下山。」薛曉嵐感慨,那次山難,死了一個、重傷一個;而這兩位都是登山好手,前晚還一起吃飯,怎麼也想不到,竟會發生這樣的悲劇。「我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自己到底要什麼?生命如此不可預測,那就活在當下,隨時離開人世,都不覺得有遺憾。」她開始改變看事情的角度,思考生命的優先順序。「以前,我以為每天把日子填滿,見了很多重要的人,自己就很棒;現在我會想,今天做這件事,十年後看還有意義嗎?如果有,才值得做;沒有,那就不用做了。」薛曉嵐說,每天問自己過得充不充實、有沒有意義,比追求成就感更重要。

定位人生 十年後有意義的事才做而現在,靠著「Chineasy」讓學中文的人數大幅超過六千萬人,則是薛曉嵐認為最充實、有意義的事。

「三年多前,我為了讓小孩學中文,開始研究如何拆解複雜的字體,讓學習變得簡單有趣。」她說,「Chineasy」這套系統,不是只有文字語言,而是富含哲學、藝術與文化,「將它當作一門藝術在創作,自己傳承的,是藝術與文化的結合,這比建立一套商業模式,發行教材教具、參考書,甚至開補習班,都有意義。」薛曉嵐發自內心認為,「最好的生意,就是不要去想生意的事!」只要把事情做對、做好,生意自然就會來。

而創立Chineasy是薛曉嵐「無心插柳」的結果。「起初,是為解決小孩學習中文的障礙;後來將這套方法分享到網路,竟引起很大迴響。」憑著一股「要做最好」的決心,她籌組了一流的英國動畫團隊,夥伴沒有一人懂中文,她就一個個測試,用不同字形、圖像來解釋中文意義,直到大家都懂為止,她才選定字體樣式;而在這之前,每個字形至少都嘗試過二、三十種不同圖案。她笑稱:最嚴格的,還是自己那一對兒女,簡介這套系統的配樂,還要他們點頭才行。

台灣創新發展策略長羅智成,以「史上最成功的一次中文公關活動」盛讚薛曉嵐的創作。「站在台灣人角度,可能會覺得,啊?這套系統就這麼簡單哪!但從老外觀點,她確實將中文複雜的字形,變得更具親和力,讓外國人學習中文,不再是嚴肅痛苦的經驗,而是有趣美妙的。這說明了,文創產業其實就是創造幸福的產業。」再起關鍵 掌握科技與人性台灣品牌台灣促進會常務理事、資策會專家黃國俊認為,薛曉嵐能擊敗大公司設計,在「Wallpaper」獎中脫穎而出,最重要關鍵是她能以西方人的方式行銷。「對四、五年級生來說,薛曉嵐是一個很好的標竿,是新台灣企業家躍上全球舞台的典範。她的創作能一舉攻佔歐美重要媒體版面,顯示新一代企業家必須具備兩項特質:一是掌握科技;另一是對人、尤其對洋人文化,必須掌握透徹。」同樣不感意外的,還有薛曉嵐的研究所老師、政大科管所教授吳靜吉。「以前在課堂上點名,每次點到薛曉嵐都缺席;有一天我忍不住問,是又跑去接受媒體採訪,才沒來嗎?只見班上同學不論男女,都搶著幫她說話,讓我印象深刻。能夠邊唸書、邊創業,代表她有足夠的熱情、創意,能學以致用;外形姣好又有人緣,表示她待人接物也很成功。」吳靜吉形容,她是成功的創意發想者,也是成功的執行者;是成功的行銷者,也是成功的策略運用者。薛曉嵐揚名海外,對老師來說不是偶然,更非幸運,而是一個隨時做好準備,等待機會降臨的生活實踐者,必然會發生的結果。

薛曉嵐

出生:1971年

現職:Chineasy創辦人經歷:1995年共同創辦「資迅人」2005年在英國成立Caravel Capital創投公司學歷:政大企管所、劍橋大學國關所家庭:單身,育有二子著作:《Word 7.0的使用藝術》等四本電腦軟體工具書、「Chineasy」

關於Wallpaper

《Wallpaper》,1996年創刊,在英國發行,現為全球發行量最大的藝術設計雜誌;內容包含建築、時尚、旅行、食物等話題。每年邀請各領域權威人士評選,選出當年度最佳設計獎項,薛曉嵐為「生活革新獎」近5年唯一個人身份得?者。

薛曉嵐:

成功的創意,在大不在小「台灣文創內容,多集中在小進步,而非大突破,是很可惜的。」薛曉嵐鼓勵台灣有志從事文創工作的人,應從大處著眼,思考這樣的創意,可以解決什麼大麻煩。例如流浪狗是社會問題,那就要去想如何改變現有環境,才能讓問題改善;直接去挑戰最現實、頭痛的部分,才能獲得國際青睞,而非去改變像路燈的顏色,或滿足其他小事物這樣的「小進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383

市場悲觀過頭了?冷靜後需要正能量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471

周三美國意外疲軟的零售銷售和PPI數據引發了全球股市的重挫。投資者擔憂通脹走低正在成為一種病毒,在發達國家之間蔓延。在市場一片恐慌的情緒下,投資者可能需要保持清醒的頭腦——畢竟經濟和市場行為從來不是完全吻合的。

經濟疲軟和股市下跌並沒有一定的因果關系,然而對於歐元區和日本經濟三重衰退的擔憂,以及大宗商品周期結束的恐慌還是讓投資者極度悲觀。

過去幾年,包括歐洲央行和澳洲聯儲在內的一些發達經濟體決策者曾經嘗試加息。不過市場最終證明他們的選擇不合時宜。對於央行的依賴使得美聯儲QE即將結束之際市場的波動和不安更為明顯。IMF調降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期,進一步加劇了市場的拋售。

RatesTooSoon

然而從另一方來看,市場的情緒可能因為從眾心理而受到了影響。IMF在預測世界經濟前景上面一向不靠譜,因此僅僅因為IMF的評估就認定經濟前景黑暗顯然有些武斷。

此外,股市和大宗商品價格的走低也不能反應經濟的實際情況。包括農產品和原油價格的走低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市場供大於求的結果,並且原油價格的下跌是有可能幫助刺激消費並提振經濟的。

最為關鍵的一點是,第三季度全球GDP和PMI綜合表現來看依然保持穩健。除了歐元區之外,其他國家核心指標也暗示經濟情況尚可。尤其從美國數據來看的話,全球第一家經濟體的複蘇令人振奮。

ChartsCapEcon

從上述三個角度來看的話,對於全球經濟和市場前景過度悲觀缺乏真正的基本面支撐。市場真正的問題可能在於發達國家經濟決策者對於市場波動率加大應對不足。從2014年以來,多個市場的波動性已經明顯回升。如果政策可以多向安撫市場波動方面考慮的話,急漲急跌的過山車行情可能就不會那麽具有破壞力。(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36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