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黄光裕300家门店能否注入中关村成谜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t/20080902/02425260643.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2

史玉柱瞄上五粮液:脑白金战术能否玩转黄金酒-四通控股(409)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s/20081216/08285640787.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663

TCL四板斧促艰难蜕变:重生之鹰能否穿越冬天


http://tech.sina.com.cn/e/2009-01-20/02362764802.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17

蒙牛乳业巨亏9.49亿 今年能否盈利难料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417/20090417024154734.html


每经记者  李凌霞  发自深圳

        蒙牛执行董事兼首席财务官姚同山表示,现在公司财务状况良好,存款超过30亿元,负债比率为31.5%,这属合理水平。不过,王丁棉却认为,事实上蒙牛乳业目前面临着较大的资金压力,“蒙牛所谓的‘合理’是要带引号的。”

        9.36亿元和9.49亿元,这是两个相差不远的数据,这分别是蒙牛乳业(02319,HK)去年和今年公布的数据。事实这两个数据表达的意义完全相反,前一个是盈利,后一个却是亏损!

        去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令国内大多数奶制品企业的业绩受到严重拖累,蒙牛首当其冲。中国奶业协会常务理事王丁棉昨天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蒙牛的巨亏在意料之中。虽然国内整个行业正在逐步恢复,但对于蒙牛来说,可能今年还会面临继续亏损。

毛利率下滑收入增长仍亏损

        昨天下午,蒙牛乳业公布了其截至2008年12月31日为止的年度业绩。

        业绩显示,去年蒙牛年度收入增长了11.9%至238.65亿元,不过因为公司毛利率下降,加上去年下半年以来受三聚氰胺事件的影响,公 司去年不但没有盈利,反而出现了巨额亏损,亏损金额高达9.486亿元。在2007年,蒙牛乳业净赚了9.358亿元。每股基本亏损为0.639元,而 2007年每股基本盈利为0.664元。

        去年蒙牛乳业全年毛利为46.694亿元,较2007年的48.035亿元下降了2.8%。去年原料鲜奶价格上升,加上受到三聚氰胺事件 影响,公司不得不提高产品销售推广力度以及加强奶源安全的多重检测措施,这令公司去年的整体毛利率由2007年的22.5%,下降至19.6%。

        王丁棉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蒙牛的亏损基本符合市场预期。不过他对蒙牛238.65亿元的收入表现出些许意外,他此前预计,蒙牛2008年的收入最多不会超过210亿元。

开支均增加今年能否盈利难料

        蒙牛乳业的业绩数据显示,去年公司的经营费用总计为59.262亿元,较2007年的37.858亿元增长了56.53%,所占集团收入 的比例也由2007年的17.8%增加至24.8%。蒙牛称,经营费用的上升,主要因为公司广告宣传费用增加,令公司的经营开支及非经营开支均增加。

        据了解,蒙牛去年的销售及经销费用较2007年的33.02亿元,增加至44.28亿元。其中广告及宣传费用占集团销售收入的比例增长了 2.1个百分点至9.3%。另外,公司行政及其他经营费用增加了4%,总计为14.982亿元,这主要源于去年下半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对产品做出下柜以及其 他一些非经常性开支的增长。

        王丁棉向《每日经济新闻》分析说,大量投放广告是蒙牛提高知名度的惯用手法,今年该公司为了恢复市场,在广告投放等方面必将加大成本。另外,蒙牛的主要盈利产品——特仑苏在今年又遭重挫,所以预计今年蒙牛恐怕还得面临亏损的局面。

现金少负债高蒙牛资金压力增大

        从蒙牛公布的年报数据来看,去年公司的现金流在减少,而负债却在大量增加。

        业绩显示,蒙牛去年的经营业务所得净现金流入为5.869亿元,较2007年同期的20.581亿元出现大幅减少;截至去年年底,公司的净现金为13.133亿元,比2007年的19.477亿元减少了6.344亿元。

        一方面手持现金减少,另一方面蒙牛公司的负债却在增加。截至2008年12月31日,蒙牛尚未偿还银行贷款为17.287亿元,而 2007年同期仅为2.632亿元。在蒙牛银行贷款中,有12.087亿元须于一年内偿还,另外5.2亿元的偿还日期为一年以上。

        尽管现金减少负债增加,但蒙牛乳业仍表示“公司的财务状况是处在一个合理的水平。”蒙牛执行董事兼首席财务官姚同山表示,现时公司财务状况良好,存款超过30亿元,负债比率为31.5%,这属合理水平,公司现在没有融资需要。

        不过,王丁棉却认为,事实上蒙牛乳业目前面临着较大的资金压力,“蒙牛所谓的‘合理’是要带引号的。”

三聚氰胺惹祸乳业巨头大多亏损

        去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对众多中国乳制品企业来说无疑是一场噩梦。据了解,国内多个乳业巨头的业绩均受此影响出现亏损。

        以光明乳业(600597,SH)为例,其公布的年报显示,去年该公司营业收入73.59亿元,比上年下降了10.3%,全年亏损为2.86亿元。

        不过,另一家乳业巨头三元股份(600429,SH)却在三聚氰胺事件中“独善其身”。据三元股份公布的年报数据显示,该公司去年并没出现亏损,反而盈利4075.61万元。

        王丁棉表示,三聚氰胺事件后,目前国内整个乳制品行业正处于好转状态,国内乳制品行业有望在今年内完全恢复起来。



媒体转载、摘编本报所刊作品时,请注明来源于《每日经济新闻》及作者姓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20

【平安并购深发展】新桥“嫁女” 能否“三赢”


From


http://www.caijing.com.cn/templates/inc/webcontent.jsp?id=110184164&time=2009-06-14&cl=100&page=all


  【《财经网》香港专稿/记者 陈雪】 在中国平安并购深发展方案水落石出后的第一时间,TPG合伙人单伟建向《财经》记者表示:“我们需要的是同时对深发展、新收购方及我们自己均有利的多赢方案。其中,深发展的前途是摆在第一位的,因为深发展的前景将长期关乎TPG、新桥的声誉。”

  新桥投资(Newbridge Asia Aiv III,L.P,下称新桥)是美国专业股权投资集团——德州太平洋投资集团(TPG Capital,下称TPG)在亚洲的公司——TPG亚洲的前称或前身。

  6月12日晚间,并购双方公告,深圳发展银行(深圳交易所代码:000001,下称深发展)将向平安寿险定向增发3.7亿股-5.85亿股,融资约为67亿元-107亿元。

  而2010年底前,新桥有权选择以114.49亿元现金或中国平安新发行的2.9亿股H股,作为对价,向中国平安(上海交易所代码:601318,香港交易所代码:02318)转让其持有的深发展5.2亿股股份。

  对深发展而言,此次定向增发可以一举解决困扰其已久的资本充足率不足的问题,一次性带来67亿元到107亿元左右的资本补充。以2009年3月末的余额为基础,其核心资本充足率预计提高至7.4%-8.8%,资本充足率预计提高至10.7%-12.1%。

  由于此次定向增发的发行价优于市场惯例,深发展每股净资产将会大幅提升,从而带来估值上的吸引力。

  2009年第一季度末,深发展每股净资产为5.50元,发行后将提升至6.85元-7.53元。按6月8日停牌前20元/股计算,增发后市净率将下降至2.65倍-2.92倍。

  不过,市场人士也指出,深发展的增发,客观上仍然会给净资产收益和市盈率带来短期影响。

  对于中国平安而言,能收购深发展对其整个战略布局是走出一步好棋。中国平安有关负责人曾多次表示,银行、保险、资产管理是该集团并驾齐驱的“三 驾马车”,但平安麾下一直没有一家全国性的银行。此前,中国平安曾参与竞购广东发展银行落败,仅先后收购了福建亚洲银行和深圳商业银行,并整合为现在的平 安银行。

  就具体交易结构而言,这对平安也是一个颇为便利的设计。一来参加定向增发的是中国平安的控股子公司平安人寿,运用的是寿险资金,而非现在深受富 通减计困扰的集团公司中国平安;二是根据收购协议安排,未来中国平安对新桥所持深发展股份的收购,也很可能是利用换股来完成,无需再支付现金,这使得中国 平安不必为此再融资,也避免了面对市场的负面情绪;三是中国平安控股深发展后,相当于为其新增了盈利能力强的银行资产,将很好地提升其股东收益。

  对新桥而言,这个交易事实上是一个“有现金保底的换股方案”,高明之处自然不言而喻。由于有现金保底,新桥投资与中国平安换股的方案,相当于新 桥投资保底收益为114.49亿元,向下风险锁定;而一旦换股,新桥将持有中国平安4.21%H股,只要中国平安H股价格超过43.51港元,新桥就会获 得比前者更丰厚的回报。事实上,中国平安在停牌前,其H股价格已经超过了59港元。

  不过,分析人士指出,任何一桩并购交易完成前都存在变数,其中包括监管部门不能在合同有效期内完成审批的风险等等。而市场则关心中国平安如何控制风险,从交易中获得收益和战略成果,这同时也关乎着深发展未来的命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34

龍生:究竟北控水務(371)能否成為另一隻佳訊(30)(1)?


前幾天,網友龍生寄了一封信給筆者及另一位網友,內容概要是早幾天他和朋友談起股票,該朋友手持北控水務(371,前運亮國際、上華控股)約十年,資金基本上給股價波動折騰得剩下非常少的一部分。

後來,該公司賣殼給有北京控股(392)背景的公司,並注入水務概念,改名至北控水務。他說因公司2008年買殼,因兩年內注入資產上市,則要視作新上市處理,故需要等兩年,即2010年,大股東可以更改公司業務,叫我留意。

他記起筆者也寫過類似的東西,所以他認為會像佳訊(30)一樣會爆升,所以試試做功課看看會否像佳訊一樣變火箭,故此他花了多個小時做研究,分析公司近十年的資料,寄給小弟後,並和他合作寫好這篇東西,而該公司歷史如下:

公司原名運亮國際集團有限公司。
1.1999年2月,以10仙2供1,發行約8,600萬股,集資僅約800萬元,先集中部分貨源,為其後賣殼做準備。


2.1999年5月批股的原因,再為是為1999年7月賣殼做準備。這次是施振寧購入譚大成的股權。他以3,300萬,購入314,598,326股,作價每股10.49仙。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19990802/LTN19990802026_C.HTM

1999年8月,改名IFTA Pacific。

這是過住賣殼的模式,公司先批股/供股給和殼主相關的人,然後新殼主購入原大股東的股權,這樣持股會較為鞏固,有利炒作,但缺點就是因為股票要散貨,並不能回水,成本較為高一點。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00214/LTN20000214073_C.HTM


在高峰期時,何厚鏘購入施振寧的之前購入股權,每股20仙,合計6,281萬。施振寧在不足半年間,勁賺約3,000萬。何厚鏘好像和賭王有關係,但是不肯定。


3.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00628/LTN20000628016_C.doc


四個月後,鄧虹小姐又購入何厚鏘的2.188億股份,佔股本約33.99%,避過當時35%的持股規定,每股57.3仙,作價1.253億。

未計他所持的1億多股套現的作價,他已經又再賺5,700萬,還多於第一次買殼的施先生。

4.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20411/LTN20020411061_C.HTM

2002年4月,易名上華控股。

5.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11107/LTN20011107017_C.doc

鄧虹小姐先減持108,000,000股,然後認購128.745,000股,每股15仙,集資1,880萬,鄧小姐出資約300萬。

6.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21031/LTN20021031013_C.pdf


關於大批股,這位 Hu Dianping,認購1.5億股,每股10仙。多次引資,只證明了鄧小姐買了貴貨,並且缺水之故。


7.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31107/LTN20031107001_C.pdf


購入永裕國際,該公司主要從事電腦產品之買賣, 包括無線網卡, 寬頻分享器, 網卡,高速傳輸介面卡, 數碼記憶, 讀卡器與多種不同類型之儲存解決方案。目前,永裕在香港擁有逾200名客戶,包括網絡供應商及電腦解決方案供應商。

作價1,850萬,以10仙發行1.85億股支付,據公告稱營業額約4,700萬,獲利3萬大元。以垃圾股票換垃圾業務,其實都很好。


8.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40616/LTN20040616077_C.pdf


20合1股,股本變成約5,500萬股,真的很小。

9.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50707/LTN20050707113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50823/LTN20050823057_C.pdf


2005年7月,2供1,每股10仙,發行約2,700萬股,集資僅約270萬,唔供就傻,所以超額。

供股後,有位管梅小姐,應以供股購入了1,395.7萬股,佔股本的16.46%。

10.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60328/LTN20060328084_C.pdf


鄧虹小姐終於撐不住,在2006年3月出售給兩名中國藉女子Helen Zhang 及 Lucy Du,作價每股16.2仙,代價為3,288,255.75元。

她以1.253億買殼,後來認購放入300萬,其後供股出了約50萬,現在賣殼只套回328萬,他輸的錢就是他最初買殼的款項,即約1.25億。

11.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412/LTN20070412219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727/LTN20070727524_C.pdf


2007年4月,公司聲稱搞金融業,於是大舉發行兩批1億的可換股債,Helen Zhang 及 Lucy Du將會認購部分,但認購後持股量不得多於29%。

7月,第1批成功發行。


12.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814/LTN20070814381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817/LTN20070817340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917/LTN20070917258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1017/LTN20071017164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1101/LTN20071101238_C.pdf


如果那時細心的話(其實我那時還沒清楚來龍去脈,如果知道一定買),其實賣殼已在2007年8月開始發動,潛伏期則在2007年4月發行大批可換股債之時。

14日,公司宣佈簽訂意向書,收購一家主要於中國經營污水淨化及處理業務之公司的權益。

15日,洽商賣殼,或會觸發全面收購。

16日,賣殼之事還商量中。

17日,尚未簽訂協議,並將在20日復牌。

9月17日、10月17日仍宣佈未達成協議。

11月1日宣佈終止協議。

13. 10月25日,公司宣佈投資QDII基金。但在11月5日卻宣佈終止。

我相信他們兩個大股東在吃兩家茶禮,先搞金融,覺得金融那個背景不強,水務那個背後是景城勢力,故放棄金融,取水務,所以才有在1月賣殼給北控之事。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1026/LTN20071026040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1105/LTN20071105409_C.pdf


14.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128/LTN20080128436_C.pdf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982

大致過程如下所述,不贅。賣殼後股價急升。

15. 2008年多項收購,擴大水業,6月的收購其實是2007年8月購水務業務的延續,那日前報紙大吹,股價急升,一公佈消息後,股價登時暴跌。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613/LTN20080613000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917/LTN20080917134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1123/LTN20081123007_C.pdf


關於2008年6月收購,戴兆兄有以下描述: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1189

16.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527/LTN20080527353_C.pdf

舊主買回資產的行為。

17. 這項其實是2008年6月收購的延續,即是上市公司多出一點(由60%-->88.43%),合作方出少一點(30%--->11.57%),但分紅即和之前一樣(上市公司:60%、合作方:40%),目的就是套走上市公司資源。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630/LTN20090630582_C.pdf

據戴兆兄一文稱,尚未注入的資產包括但不限於: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982
北京控股目前業務已包括兩項水務投資,已在經營中的北京第九水廠的特許經營權,是於1998年以15億元人民幣購得,經營期為二十年,收益率定為14%。去年上半年提供盈利7530萬港元,經營期至2018年11月止,現仍有十年多的經營期。去年8月,北京控股佔50%的共控公司,已與北京市水務局訂立特許權協議,獲得特許權二十三年,以建設、管理及經營北京第十水廠A廠項目,預測投資額15億元人民幣,計劃於2010年落成,每日供水產能為五十萬立方米。換言之,北京控股已有一項經營中水務權益以及另一項發展中水務權益,可作注資用途。

有關環境業務,北京控股原來持有的恒有源股權,是經營地熱能源系統,是屬於環境業務,但已於去年中售出,其餘並無資料,可能是新增而不明顯的業務,日後可能由上華進行收購或另行發展,環境業務的定義甚廣,通報未說明詳情。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006/LTN20091006369_C.pdf

但是,現時公司尚有兩批69仙的可換股債,是2008年6月的收購業務時的可換股債券尚未兌換,較現時股價相差甚遠,故有潛在的沽壓存在。

故筆者推斷,若無不可預見情況,新一輪的行動約在2010年3月啟動,但這是最後一波,升幅也最多是3倍,但冒的風險也在75-80%,加上一批低換股價的可換股債,造成巨大沽壓,所以我覺得不太值博。

明天,glassfund將股說說對這隻股的感覺,此外,他有一些投資殼股心得和大家分享一下,敬請留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40

龍生:究竟北控水務(371)能否成為另一隻佳訊(30)(2)?


其後glassfund看過龍生的文後,他不相北控水務(371,前稱運亮、IFTA Pacific、上華控股)會有佳信(30)的升幅,理由如下:

(1) 因為佳訊大升至約4元後,市值僅十餘億,雖然北控水務經注入大量水務資產及配股後,資產劇增,但是經發行大量新股及可換股債券集資及收購後,市值已接近80億,絕對超越了價值。

(2) 經派發特別股息及售出資產後,佳訊是一隻無負債,並只有少量業務的殼股,但北控水務在未注入資產之前,負債纍纍,若非動大手術,該公司其實已資不抵債。

(3) 佳訊在全購後,其實股權非常集中,但是北控水務經大量發行新股、可換股債後,股權集中度較佳訊為差。

(4) 佳訊在舊股東主政下,往績其實不差,財力也不錯。但是北控水務的舊股東屢屢缺水,導致股權大為分散,住績較差,故此他不太看好。

筆者也大致認同以上的觀點。

至於glassfund兄對於選股,亦不厭其煩再重申一次,找爆升股的要點在於以下各端:
(1) 市值
(2) 股權集中度
(3) 大股東往績
(4) 資產負債情況 : 有足夠流動現金及資產,加上負債少,足夠維持長期營運。
(5) 業務可有可無,亦不太複雜: 最好只剩下少量維持上市,少量虧損,目的只是維持上市地位,避免除牌的業務。
(6)運用自已挑選股票的能力
(7) 善用味皇兄的網站及周顯的書
(8) 對宏觀的經濟有一定的認識:
-因為像去年大市一樣,市場情況不好,甚麼股都會大跌。
-若沒有概念,股價會牛皮。
-若概念建立,又符合市況,甚麼股票都會大升。
(9)融匯貫通,加以思考。

希望大家記得以下各點,加上自己的觀點,就能得出自己的投資方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55

金錢藍圖主宰能否發達 黃國英 (Alex Wong)


http://hk.myblog.yahoo.com/alexwongkwokying/article?mid=12724


投資、投機, 長期而言, 技術最多只佔五成。心理往往更為關鍵。技術稍具根基, 但戰績徘徊不前時, 改善心理質素, 往往比學多幾招新招更為有效。

你問十個人「想唔想發達」, 十個有九個就都會話「想」。 但很多人的潛意識, 其實是拒絕發達的。換句說法, 潛意識跟想發達的意識水火不容、火星撞地球而不自覺。初初聽到這個理論, 也半信半疑。後來朋友說了他的親身經歷之後, 有更深窺投資心理學堂奧之感。

先說一下理論。每個人對於金錢和成功, 內心都有著一份藍圖(Money blueprint) 這份藍圖深植在各人的潛意識裡中,像程式一樣, 控制著人於金錢、投資的想法、感覺和行動。小朋友白紙一張, 對萬事萬物並無定見, 像海綿一樣, 將身邊的人, 尤其是父母的言行, 有理無理, 照單全收。以朋友J的經歷為例子, 老豆三代單傳, 為舊式的「二世祖」, 嗜好是叨番口大雪茄, 挽住籠雀仔去酒樓飲茶; 嫖賭飲蕩吹無所不好, 一揾到些少錢, 就花天酒地極速豪花。J由阿爺湊大, 感情深厚, 卻與老豆水火不容。阿爺勤力過新界牛, 一年365, 每日十幾個鐘頭捱世界, 一毫子都唔捨得駛。

名牌大學畢業後, J在職場中也算平步青雲, 在財富五百公司當管理層, 後來更創業。看似一帆風順, 但問題是辛苦到白了少年頭, 身家也像恆指, 只有波幅, 難見升幅, 博來博去得個桔。多年苦思不解問題癥結, 以為只是技不如人, 後來渉獵了心理學後, 才明白己是自己的程式設定出了問題, 自己唔俾自己發達。

原來J在家人長年累月的耳濡目染下, 繼承了阿爺的新界牛之魂, 潛意識對於不事生產、無所事事極為痛恨。但理智上卻極追求財務自由, 揾夠退休唔駛捱。潛意識跟意識互相衝突, 潛意識九成九會佔上風, 新界牛之魂主宰金錢藍圖, 自自然然注重過程的付出, 多於最終的結果。財務自由嘆世界, 鏡花水月而矣。另一個問題是由於J仇恨老豆的二世祖性格, 對於花錢享受心生拒絕, 缺乏富人對於金錢和物質的渴求, 難言破釜沉舟的鬥志, 只滿足於小勝小利, 大業當然不成。反觀股神, 14歲手不釋卷<<1000美元的1000>>, 為了賺十元八塊, 老點朋友剝光豬在高爾夫球場潛水執波賣, 更貪平不買潛水鏡, 求其買過二手防毒面具頂檔, D害到朋友上西天。手法匪夷所思, 他人切勿模仿, 但正是這種求財若渴的藍圖, 支配著巴老一生滾雪球的財富之旅。

就像名交易員Ed Seykota西科塔的名言:「勝好,敗好,市場總能人滿足。」金錢藍圖set得好,獲利才使人滿足。但很多人投機,潛意識求的是興奮、被人關注,甚至有意無意輸錢博同情。越輸越賭而不能自制,很有可能內在金錢藍圖出了大問題而不自知,不知改,危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51

[已推荐到财经博客,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房地产业未来能否诞生巨型企业? ( 张可兴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1a1d100100irtd.html


一个行业内的企业竞争优势,往往是行业的特点和所处环境决定的。我认为,地产行业并非是一个能产生特许经营权企业的行业,但行业的诸多特点及我国地产发展 的特殊阶段,又使行业能够在不远的将来诞生一批巨型企业。

2009年随着楼市的复苏和火爆,全年销售金额和销售面积前20名的房地产企业均超过100亿元和100万平方米。而2005年全国销售额过100亿元的 仅有万科一家,2005年以来全国重点城市房价的加速上涨和一批地方性房企顺势扩张完成多城市布局是主要推动力。

地产行业从本质上讲与传统制造业无异,房子是面向用户的商品,土地、建材是生产所需的原材料。这就决定地产作为特殊制造业与其他传统制造业相比自身特点十 分突出。一是生产周期长、资产周转慢;二是成本特别是土地资金需求庞大、行业中的企业发展得越快、开发规模越大,资金缺口越庞大;三是作为主要原材料的土 地具有不可再生性,以及我国地少人多的国情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现状,使商品与原材料都具备长期上涨的特点;四是房子作为特殊商品除具备一般商品的使用特性 外,由于其升值特性,还具有投资性。总之,上述特点共同作用于行业的发展,同时又互相影响、互相作用。

但有些特点还未真正地体现,最重要的就是周期性,可以说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的周期性波动和调整还没有出现过一次。地产企业也没有经历过一次真正意义的 严峻考验。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房地产企业的发展壮大更多的是得益于地产行业的大发展,而从中诞生的一批大企业、高速扩张的企业也并非全是竞争优势充分体现的结果, 在过去的10年,多数企业基本依赖高杠杆、加大土地储备、快速扩张的模式发展壮大。这既得益于城市化初期住房刚性需求占比较高,从全国而言没有形成大的地 产泡沫和调整危机,也得益于全行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地段、价格成为销售的首要因素,产品一直未出现严重的供大于求状态。因此,这一过程中,不断加大土 地储备和扩张速度的企业表现出了很强的成长性,如恒大、保利等。具备优异的设计能力、前瞻性的产品、良好的服务和品牌的企业唯一享受到的只是部分的产品溢 价和稍快的销售周期而已。

随着一线城市城市化比例的提升,二次置业需求和投资性需求占比提升,进入相对成熟的发展周期,地产行业竞争格局和特点将逐渐转变。首先,随着调控的加大以 及国家土地出让政策的规范化、市场化,特别是有品牌、有实力的地产企业在全国重要城市布局的完成,房地产行业进入壁垒日益提高,市场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 从长远看,具备资本实力、品牌和规模优势、管理优秀、规范成熟的企业将成为市场的胜出者,而它们必将成为未来的巨型企业。

其次,一线发达城市地产投资的热潮和比例提升,特别是房价的不断攀升使具备购买力的人群比例逐渐缩小,将加剧地产周期性特征的变化,行业的经营风险和淘汰 率将大幅提升,资本密集的行业特点将进一步显现,企业的盈利能力将不再体现为谁的规模扩张更快,而是体现为谁的经营更加稳健、谁的资产结构更加合理、谁的 资金筹措能力更强。同时,土地储备也将变成双刃剑,在地产周期低谷和行业调整过程中过多的土地储备往往会成为负担,加速企业的灭亡。全国性布局比较合理的 企业抗周期能力要强于区域单一的企业。

最后,全行业竞争格局的升级,越来越多的优秀地产企业参与更多城市的同城竞争,特别是供应过于刚性需求显现时,消费者的选择性也会越来越强,如一般制造业 的两极分化现象也会逐渐出现,使缺乏开发管理能力的中小开发商资金进一步紧张,加速淘汰的进程,拿到地就能赚钱的地产开发模式将逐渐转变。

非周期性行业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已经跑赢大市,但是我相信在未来几年里会跑输大市,或者相当一段时间里会跑输大市,像医药、新经济等,其行业个股可能还会 涨,但涨幅有限。周期性行业,像银行、地产等跌到现在这个程度,我认为投资风险已经很低了。作为价值投资者,就是要寻找那些有竞争优势和优秀管理的、能成 为巨型企业的股票,在现在市场恐慌情绪蔓延而不看好它们的时候,以打折的价格买下它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63

中国铝业多元化 能否挽救“最亏钱央企”

http://www.cb.com.cn/1634427/20100829/146203.html

 从曾经入股力拓的意气风发,到如今几乎沦为ST股,中国铝业(601600.SH)不过用了两年的时间。

  最新公布的半年报显示,尽管上半年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31亿元,与上年同期亏损34.99亿元人民币相比盈利大幅上升,但是相对一季度的盈利6.27亿元,中铝二季度亏损近亿元,达0.96亿元。

  之前,国资委对外公布了2009年度央企运营情况,中铝以高达72.5亿元的亏损额,成为去年“最亏钱央企”。

  虽然业绩不佳,中国铝业董事长熊维平依旧要在上海和香港两地面对投资者。熊坦诚公司经营“不尽如人意”,甚至可以说是遇到很大困难。为了摆脱困境,公司决定从单一铝业务转型为以铝为主的多元化多金属公司,并已经布局煤炭和铁矿石产业。

  

 

  失落的成绩单

  一位在香港参加中国铝业2010年度中期业绩发布会的投资人,非常失望地告诉记者,“今年到明年,中铝也许都没有什么亮点了。”

   公司副总兼财务总监陈基华并不讳言,“4月份后,受到房地产调控政策影响,铝价大幅波动,最低降到了13800元/吨,另一方面电价优惠取消力度较大, 导致公司两头受损,6月份单月亏损就达到5亿元。”但他同时指出,7月份情况已经有所好转,铝价上升到15000元/吨以上,公司有信心在三季度和下半年 实现盈利。

  熊维平在8月24日的业绩说明会上,强调了在大势不妙的情况下,要通过严控成本保证盈利的决心。

  虽然中铝 管理层作出乐观表态,但是客观形势令人担忧。分析人士指出,电解铝行业在经历了短暂的美好时光之后,重新进入困难时期。首先是电解铝价格的回落;其次,电 解铝行业作为典型的产能过剩行业,受到了国家宏观调控的严格限制,特别是直购电优惠电价的取消直接导致电解铝企业成本的上升。

  华融证券研究员姜江也指出,由于目前全球经济复苏前景仍不甚明朗,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将可能减少对基本金属的需求,而且全球铝市产能过剩、供过于求的格局短期很难改变,预计下半年铝价将延续弱势震荡格局。

  安信证券研究员衡昆告诉记者,根据他测算,电解铝价格需维持在15500元/吨的价格,中铝下半年才能实现盈亏平衡。

  曾经的霸主

  “我们曾经做过一个培训,当时得出的结论是,中国铝业是中国最好的金属企业。”必和必拓的内部人士曾向记者透露。

  中国铝业的经历就是铝行业的缩影。在4年前,中铝还垄断了中国绝大多数的铝资源和产能,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中国铝业必须要面对自由竞争的市场格局。

  不妙的局面就在这时产生。

  很多地方和民营的企业进入到了氧化铝行业,中铝的市场份额被逐步缩减,从当年占有氧化铝份额超过90%下降到了现在30%左右,同时还面临着价格竞争。

  在面对市场经济挑战的初期,中铝采取的决策便是收购竞争对手,以维持自己在国内氧化铝、电解铝市场上的绝对霸主地位。

  2007年中国铝业回归A股,连续吸收S兰铝、S山东铝、包头铝业、连城铝业。

  国泰君安分析师梁剑文认为,“但是,现在中铝在氧化铝方面的垄断还是被打破了,事与愿违的是,作为一个国有企业又受到制约,比如在人力成本和裁员问题上,中铝就不能自如掌控,这样看来,中铝收购有些冒进。”

  同时,中铝也形成了债务风险,中铝负债率为58.51%。

  多元化双刃剑

  迅猛扩张的背后,隐藏着管理、财务、成本等多重隐患。

  熊维平上任之后,从处理力拓毁约开始,一直修复各种窟窿。面对行业低迷周期的状态,他试图改变当前单一铝业务的公司结构,向以铝为主的相关多元化发展,并积极布局铁矿石和煤炭资源,转型成为多金属矿业公司。

  痛感于煤炭成本高企,不能掌握定价权是促使熊维平决心拓展上游资源,完善与铝相关产业链的重要原因。他指出,中铝每年外购煤炭达到2000多万吨,占到成本的40%,价格一旦上涨,将极大侵蚀中铝的利润。

据他透露,中铝将积极拓展煤炭上游产业链,用3年时间建立起2~3个资源利用率高的煤炭基地。据悉公司已经在甘肃、山西、内蒙古、青海等多省区积极寻求煤炭资源,但目前大多数项目仍在洽谈之中。

  除了煤炭资源之外,中铝也积极布局铁矿资源。7月底,公司和力拓签署正式协议,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开发经营位于几内亚的西芒杜(Simandu)铁矿项目。

   海通证券分析师杨红杰也指出,公司收购西芒杜铁矿表明公司正在转变发展战略,从单一的电解铝行业企业逐渐发展成为集能源、矿山、氧化铝、电解铝、铝材加 工等一体化、多品种的集团化企业。他认为,公司有望“合理的规划产业链和产品结构,以实现公司成本的最小化和利润的最大化”。

  “目前中铝公司形成铝业、铜业、稀土、国际工程、贸易和海外投资七大板块。”熊维平透露。

  在铝加工业遭遇困境的情况下,中铝谋求多元化的努力无疑值得肯定,但是对于其短期和长期的困难,业内人士认为仍不容忽视。比如对于中铝投资的上述项目,投资周期长,3~5年之内都难以带来盈利回报。

  叶洮还指出,铁矿石长期价格难以继续乐观,目前几大巨头对钢铁企业的挤压已经到了极限;“调结构”也使得钢铁产能进入加速淘汰期;西芒杜项目若成功开发,将有效增加全球供给,对全球铁矿石市场格局构成一定程度的冲击。

   而在安信证券首席行业分析师衡昆看来,体制上的困难可能更难克服。比如“企业员工数量和管理人员占比均高于国内同行,尤其是高于民营企业;组织机构的设 置也不够精炼和扁平化。加上员工收入和福利待遇等高于民营企业,导致劳动生产率较低”,从而让中国铝业的氧化铝和电解铝生产成本均处于行业内高位。

  另一方面,中铝计划氧化铝向铝土矿资源富集地区发展;电解铝向能源富集和电价较低的地区发展;铝加工向消费地区集中。但随着国家环保标准的提高,以及海外投资环境的变化,中国铝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将步履艰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3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