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机床老兵新传:铁西区之前,铁西区之后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9-28/HTML_F6O9V0QLIEVA.html


9月中旬的一天,在铁西新区张士开发区,沈阳机床集团的员工们正在进行第一届职工运动会最后一次彩排。

穿着制服的工人三五成群的走过,让原本略微显得有些空旷的厂区显得热闹非凡。在集团办公大厦的一层多功能厅内,不时还能听到红歌的合唱声。

金融危机之下,沈阳机床正通过这种方式来加强公司的凝聚力。沈阳机床的员工们相信,拥有74年历史,曾诞生中国第一台普通车床、第一台数控车床的沈阳机床集团还将继续谱写辉煌的“老兵新传”。

“公司从成立起到2008年解决了由小变大的事情,而未来我们要实现由大变强的转变。我们准备在2015年进入世界前三。”沈阳机床集团董事长关锡友说。

从无到有

沈阳机床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共和国工业老兵——它起源于1935年,在20年后开始真正生产现代机床。

据原沈阳机床集团第一机床厂技术部设计主管谭振威回忆,“解放以前,沈阳一厂的前身是日本的小工厂,不生产机床,但有些机械设备的基础。”

“一五”期间,沈阳第一机床厂获得了宝贵的历史发展机遇。

1953年,作为国家156项重点建设工程之一(国家投资旧币6113万元),沈阳第一机床厂开始引进前苏联机床制造与管理技术,实施全面改建。

“156项定下以后,机床一厂按照苏联一个叫红色无产者工厂的生产方式和产品进行改造,这个改建工作到1955年才完成。”谭振威说。

原 籍广东台山、怀揣着工业报国理想的谭振威在解放后北上,并在大连工学院(大连理工大学的前身)完成了大学学业。1955年,也就是沈阳第一机床厂改建完成 的那一年,谭振威被分配到厂里工作,从此与机床结下了不解之缘,并成为新中国第一台CA6140机床的主要设计者之一。

在他来到沈阳第一机床厂不久后,沈阳第一机床厂在改建后自行研制开发出中国第一台普通车床C620-1,生产能力达到每年2000多台。

随后,中国的机床工业开始得到长足的发展,中国第一台CA6140普通车床也在1972年诞生。

曾在沈阳第一机床厂5号车间工作的刘福祥对此亦有着清晰的回忆。“当时机床厂处在飞跃发展的阶段。(CA6140)是完全我们自己设计、工艺、制造到装备出来,都是我们自己搞的。”沈阳机床的老劳模刘福祥说。

CA6140之后,沈阳第一机床厂继续投入技术力量,成为中国数控车床领域的先驱者。

“那是比较简单的数控,但在那个时候是一次飞跃,整个机床厂很关注。”刘福祥说。 “那个时候的工人好像有种信仰,不为别的,就想着为工厂争光。”

在谭振威老人眼中,现在的工厂和以前已不可同日而语。谭振威说,“刚开始的时候,按照苏联的设计,400毫米产品年产2000多台,现在一个月的产能就不下2000台。”

走出低谷

一个数据可以说明沈阳机床在业内的地位——本土市场每10台机床中有1台是沈阳机床制造,每5台数控机床中有1台是沈阳机床制造。沈阳机床甚至成为全国同行的“母机床厂”。

但在上世纪90年代,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沈阳机床却一度陷入低谷。沈一希斯数控机床事业部崔佩强说,“机床厂最难过的时间段是在1995年到1999年之间,当时两三个月才发一次工资,几百块钱变成一百块钱工资。”

严重的人才流失成为沈阳机床当时的切肤之痛。“跟我同届分来一个厂有几十个人,现在没剩几个了。”沈一希斯数控机床事业部崔佩强说。

刘福祥也表示,“当时的确有不少私企到厂里挖人,给的待遇什么的都比厂里高,不少人离开厂里到私企去了。”

从2000年开始,阵痛过后的沈阳机床通过改善内部运行机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重新开始向上爬坡。

“1997年左右我们车间每个月只有二三十台的产量,40台就是一大关了。到了2005年,我们一个月就能干400多台。那个时候工人收入也高,干劲也足。厂里的设备也在换代,工艺设备的改进也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刘福祥说。

沈阳机床董事长关锡友认为,从1993年到2000年,国有企业的内部机制发生了变化,用工、用人、薪酬制度的变革,带动了企业的发展。

通过走兼并扩张的道路,沈阳机床正在向世界前五强迈进。“我们收购了云机,控股了昆机,同时收购了德国希斯,初步形成了从沈阳本土化,走向了面向全国和全球这样的一个局面。”关锡友说。

创新之路

在关锡友看来,贯穿沈阳机床整个发展过程的重要线索之一,就是技术创新。

事 实上,从1955年成立开始,沈阳机床的自主创新进程就已经启动。但谭振威表示,当时的科研主要以解决生产应用问题为主,对于机床未来的发展趋势考虑得不 多。2003年,沈阳机床开始打造新的研发体系。同时,沈阳机床决心下大力气重新成立技术中心,招聘国内外高端的技术人员。据沈阳机床有限责任公司设计研 究院副院长李炎介绍,“主要包括一些海归,国内一些重点院校的硕士、博士,素质比较高。”

“从2005年开始,技术中心的研发重点还是机床这一块。原来机床的研究还是基础事业部来做的。但新进的人才没有从事业部抽调一个人,希望能够打破前期的一些框框,重新起一个新的视野。”

目前,沈阳机床的研发体系分为三个层面:“集团的设计研究院面向未来,跟踪技术比较先进的国家;事业部面向客户,在机床原型的基础上,满足客户的改进需求;生产车间主要面向制造工艺的持续改进,降低成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02

營造老兵多角化經營 拚出新契機 中鼎集團旗下小金雞排隊等長大

2010-8-23 TTW




由於國內大型工程急速萎縮,營造業普遍面臨不轉型、就淘汰的危機。

其中,專精石化業工程的中鼎集團早早就布局海外的營建市場,也把營運範疇擴大到資訊系統、環保工程,反而成為中型集團的佼佼者。

撰文·蔣士棋

今 年五月底,台股的大盤指數恰好來到七千點左右的年度低點,全球經濟即將二次衰退的傳言也甚囂塵上;但也是在此時,中鼎集團旗下的崑鼎投控,從興櫃公司轉為 上櫃公司,掛牌後股價不但沒有隨著大盤走低,反而持續創下新高。若是從年初的一月十九日起算,崑鼎的股價七個月來的漲幅將近四成,在同一時段內,整個中鼎 集團市值成長也達一六%。

中鼎工程主要業務為工程規畫與建造,向來是國內大型公共建設的主要業者;然而,隨著高鐵、第二高速公路、北宜高陸 續完工,台灣本地的大型公共工程案量越來越少,使得營造業者都面臨轉型的挑戰。如在去年改名為欣陸控股的大陸工程,也把旗下的營造、建設事業獨立成子公 司,加速集團的多角化發展。

到外國承攬大型營造工程

業界人士觀察,同樣以承包大型工程為主的中鼎,專長在石化業,中油林園廠、台塑六輕等,都看得到中鼎工程參與。業界人士分析,﹁這一塊國內的競爭者不多,利潤也比較高。﹂但近年來環保意識高漲,國內的石化業工程快速萎縮,也使得中鼎必須加快多角化腳步。

多角化的第一步,就是到外國承攬大型營造工程。從創立初期開始,中鼎工程就在沙烏地阿拉伯、馬來西亞、泰國等地成立子公司,專責承攬當地的石化業、電力工程業務。目前,台灣本地營收比重約占五五%,其餘散布泰國、中東、中國等地。

值 得一提的,還是中鼎在跨領域、跨業務上的多角化。成立於一九八七年的新鼎,原本是中鼎的儀控部門,後來獨立出來成立公司,目前主要業務是大型企業,如石 化、電子、半導體的工廠製造管理系統,包括台北捷運既有的電力系統管理,以及興建中的信義松山線、新莊蘆洲線的通信工程合約,也都被新鼎爭取到手。

而 剛轉為上櫃公司的崑鼎投資控股公司,旗下的公司都是以從事環保工程見長。﹁台灣大多數的焚化爐,其實都是中鼎興建的。﹂業界人士觀察,焚化爐一完工,接下 來中鼎集團就會試著爭取營運權。作為台灣最大的廢棄物處理公司,崑鼎投控的三家子公司其實各有所長,彼此的業務也能互相支援,如暉鼎專攻的是廢棄物收集與 掩埋,而信鼎與倫鼎則是負責焚化爐的經營管理。據了解,在全台灣二十四座焚化爐中,由崑鼎承接營運的就有八座,市占率達三三%。

在分析師眼 中,這種從硬體興建延伸到軟體經營的多角化策略,正是中型集團最常見的擴張方法。元大投顧副總經理鄭宗祺分析,中型企業的資源不多,因此在多角化上,必須 以發展利基市場為主。﹁最好是跟本業相近,且不容易被其他人攻占的領域為主。﹂值得注意的是,崑鼎是以投資控股公司的形式成立,主要的業務都是由子公司各 自獨立運作。未來如果要發展新的事業,隨時可以納入控股公司之下,大幅增加營運的彈性。

旗下不少生技、綠能小金雞除了已經上市櫃的新鼎與崑鼎之外,在中鼎集團旗下,其實還有更多發展中的小公司,如擅長公共工程的萬鼎,未來可能轉往土地開發或者一般營建發展;益鼎專精的則是生技、綠能發電等新興產業的建廠業務。這些都很可能成為中鼎集團內下一個金雞母。

現 在,結合海外擴張與多角經營兩項長處,新鼎與崑鼎也正默默往中國布局。其中,崑鼎與中鼎、葡商合資成立的澳門瑞鼎廢棄物處理公司,已經在今年取得澳門廢棄 物焚化爐十年的營運合約,正在爭取澳門的醫療廢棄物處理,以及香港汙泥焚化爐的業務。在崑鼎轉上櫃的法說會上,身兼中鼎與崑鼎兩家公司董事長的余俊彥透 露,崑鼎正在跟中國的國有企業討論合組公司,進軍中國的廢棄物處理市場;今年六月,新鼎系統也與浙江中控簽署協議,將在大陸成立一家專責工廠自動化承包業 務的合資公司。雖然企業規模還比不上母公司,但透過合資方式,新鼎與崑鼎的國際化腳步,一點也不輸中鼎工程。

過去一般人想到國營企業,除了 中鋼以外,一般人的既有印象都是效率低、充滿官僚的守舊文化,更缺少對環境的應變能力。然而,具有半官方色彩的中鼎,在面對國內營造市場大幅萎縮之際,不 但大膽把事業版圖跨往海外,成功開發出新市場,也利用既有的營造優勢,往營建管理、資訊系統發展。現在,中鼎集團不但沒有被市場擊垮,反而找出了新的發展 契機。

中鼎集團07年年底至今年8月中市值變化2010/8/20集團總市值:302.89億元1/19~8/20市值波段增幅:15.9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836

港交所-長線必選 股壇老兵鍾記

http://hk.myblog.yahoo.com/iam-zhongji/article?mid=23

在香港股票市場中,如果要我選最喜愛的上市公司作長線投資,我會毫不考慮選擇港交所(388 HK),因為它是最符合經濟專利(economic franchise)的企業,原因如下:

-         法例規定香港只有一個股票交易所,港交所擁有壟斷股票交易專利,完全沒有競爭對手,屬於獨市生意。由於香港具備優良的法律制度和基礎設施,資金可自由兌換,國際投資者很喜歡在香港投資,而國內及海外的企業都希望來香港上市集資,除非人民弊可以自由對換(相信並非短期內可以成事),我認為港交所較上海交易所更具競爭優勢,兩個交易所是互補關係,不存在惡性競爭

-         港交所擁有簡單和容易理解的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公司營業額超過一半是來自股票市場成交,而經營成本大致上是固定的,所以經營槓桿(operating leverage)十分龐大。

-         長期來說,港股的成交將會受惠於「合資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來港投資計劃,人民弊國際化(Rmb internationalization)及可預期實施的「港股直通車」。

-      由於沒有重大資本開支,自由現金流強勁,公司維持派息比率(90%)現價股息率有3%在低息的環境下,提供很好的安全網(margin of safety)

估值方面,2011年市盈率大概30倍,略高於其過去10年平均值的27,由於港交所的前景非常秀麗,所以我願意付出高一點的價錢買入(buy a great company at a fair price)並長線持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97

德昌電機-逆境中成長 股壇老兵鍾記

http://hk.myblog.yahoo.com/iam-zhongji/article?mid=25

老牌工業股德昌電機(179.HK)是我現時的股票投資組合中唯一的工業股。持貨多年,沒有令我失望,剛公佈業績,營業額及盈利均創新高,股價今天上漲10%。

雖然公司並沒有明顯的經濟專利,但我覺得在行業中擁有很強的競爭優勢,原因如下:

 

-         德昌是全球最大的摩打和摩打系統製造商,廣泛應用於汽車及工業行業中。我曾經參觀過她在廣東的生產廠房,整個工業城大得驚人,雇用龐大的廉價勞工,生產流程井井有條,公司具有成本(economy of scale)的競爭優勢。

 

-         公司過去幾年成功轉型,産品由簡單的摩打零件(低毛利的商品)向上游發展到摩打系統(高增值高毛利的産品)。由於客戶在産品設計中已引入德昌作爲其合作夥伴,所以並不容易轉換供應商,德昌因而獲得較高的議價權(pricing power),有利於公司把上漲中的原材料和工資成本轉嫁到客戶身上,從而保持較高的利潤率。

-         德昌過去五十年專注研發摩打技術,擁有高超的研發能力(Research & Development),推出新産品有利於維持公司的利潤率。

-         德昌的現金流(cash flow)非常強勁,經得起金融風暴的考驗,過去十五年産生了超過十八億美金的自由現金流,現在變成了淨現金的公司,財務相當穩健

-         德昌的企業管治是一流的,最近前金融管理局總裁任志剛加盟公司當獨立非執行董事,更令小股東放心。

展望未來,歐美市場經過去年的大幅復蘇,預計今年增長會有所放慢,公司的主要增長動力會來自亞洲,尤其是中國和印度的市場。未來的挑戰主要是原材料(鋼鐵和銅)、工資和人民弊上漲的壓力,但德昌已經習慣了在逆境中成長。我會繼續持有她的股票,畢竟現在的估值不貴(市盈率只有12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98

江西銅業調研 股壇老兵鍾記

http://hk.myblog.yahoo.com/iam-zhongji/article?mid=19&prev=20&next=8

我上個星期飛去了江西出差,拜訪上市公司江西銅業(358.HK)的管理層,並參觀了公司的礦山、選礦廠和冶煉廠,對銅的開採、選取和提純有了深刻的認識

 

德興銅礦,全中國最大的銅礦,露天礦(open pit),品位大概0.4%,銅產能每年130,000

 

大噸卡車,可載超過100噸的礦石

 

從德興銅礦開採的銅礦石運到大山選礦廠進行磨

 

磨碎了的礦石進行浮選,金屬銅會貼在泡沫上,形成銅礦精(copper concentrate),含銅量25%

 

銅礦精運到貴溪冶煉廠進行冶煉,利用重油高溫把銅礦精熔成銅水

 

冷卻後變成陽極銅(copper anode)或粗銅, 含銅量超過90%

 

陽極銅經過電解變成陰極銅(copper cathode)或純銅, 含銅量達到100%

 

陰極銅成為最後產品

 

江西銅業的投資價值:公司是國內的龍頭,年產量900,000噸銅,自有資源也是行內最高的(占生產量20%),擁有較高的利潤率和兢爭優勢,但是個人覺得江西銅是典型的商品股(commodity stock),盈利完全取決於市場上銅的價格,公司並沒有議價權和經濟專利,所以並不適合長線投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99

不應犯的錯 股壇老兵鍾記

http://hk.myblog.yahoo.com/iam-zhongji/article?mid=8&prev=19&next=7

總結我個人的經驗,投資者應該避免以下的錯誤:

-         不要盲目相信股市專家或名星, 投資者應該有自己的獨立思考沒有做功課沒有發言權

-         不明白的東西或是太複雜的公司不要投資。Keep It Simple Stupid (KISS)。

-         不要估計或預測股市的未來走勢,應把時間放在個股的基本分析上,千萬不可因為擔心股市下跌而沽出好的股票

-         不要滿足於蠅頭小利,為了小小的利潤而沽出具有長線投資價值的股票

-         不要太固執或過度自信,應該不時檢討公司的經濟專利有沒有改變,發現改變時應該承認錯誤,那就是分手的時候

-         不要在估值太高的時候追入, 投資者應該耐心等待時機才入市

-         不要貪便宜,買入基本因素不好的股票,寧可貴一點買入高質素的公司。便東西沒有好的,好東西不會便宜。

-         不要買入太多成交薄弱的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00

東方表行調研 股壇老兵鍾記

http://hk.myblog.yahoo.com/iam-zhongji/article?mid=20

我最近拜訪了東方表行(398.HK)的管理層,對本港及內地的高級名表零售及批發業務有了更多的認識, 個人認為公司沒有明顯的經濟專利,並不適合長線投資,原因如下:

-        公司沒有自己的品牌,只有代理權

-        由於東方表行超過70%的銷售來自勞力氏(Rolex)品牌名表, 後者的議價能力相當高, 公司絕不能失去這個最大供應商

-        公司在香港只有4間自置物業,其餘8間零售店是租賃物業,經營還境好的時候會受到很大的租金上升壓力

-        公司在香港和內地並非勞力氏名表的獨家代理商, 市場競爭大,客戶買表時有很多的零售店(例如亨得利,英皇,周生生,周大福等)可以選擇,價錢統一,不同的只有服務水平而已

-        入門門檻不是很高,經營者最重要是跟供應商的關係,確保貨源,而最大的資本投資是購買存貨的流動資金

東方表行的財務資料反影了公司在行業內並沒有明顯的經濟專利,數據如下:

-        股東回報率(ROE)過去八年平均只有大概10%,遠低於競爭對手

-        經營利潤率(operating margin)過去八年平均低於5%,遠低於競爭對手,部分原因是公司擁有批發業務,毛利率較零售

-        銷售增長過去八年每年平均只有8%,瓶頸在於勞力氏每年的供貨有限

-        自由現金流(free cash flow)過去八年的總和是負數超過港幣二億元,主要是資金被壓在存貨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01

經濟日報的經濟專利 股壇老兵鍾記

http://hk.myblog.yahoo.com/iam-zhongji/article?mid=26

經濟日報(423.HK)是我的愛股之一,正如我的偶像股神畢菲特(Warren Buffett)愛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一樣。我認爲經濟日報在香港擁有經濟專利,值得長期持有,原因如下:

 

-        雖然香港出版很多收費和免費報紙雜誌,選擇很多,競爭激烈,但是專業的財經報紙只有兩份-經濟日報和信報,形成雙頭壟斷(duopoly)的局面。而據我瞭解, 經濟日報的銷量倍於信報,每天銷量超過九萬份。

 

-        從經濟日報過去的銷量和讀者人數趨勢來看,印證了我的觀察,就是她的客戶和讀者群是很忠心的(loyal & sticky) (註:我,我的公司和我太座的學校也是她長年的忠實客戶),閱讀習慣不容易改變,絕不會因爲免費報紙的出現而改變。

-        雜誌方面, 公司出版的幾份雜誌在香港的銷量都是數一數二的,包括iMoney、 U Magazine 和 e-zone,內容涵蓋財經,旅遊及電子産品,表現出色。值得一提是由於iMoney雜誌的內容很多都是從經濟日報來的,共用資源,所以製作成本特別便 宜,發行只有三年已錄得盈利貢獻。

-        公司的另外收入來源是股票報價機經濟通,她在香港享有最高的市場佔有率,遠遠抛離其他競爭對手。網上版(etnet.com)推出以來,深受股民愛戴,點擊率非常高,爲未來網上競爭打下基礎。

 

-        公司的經濟專利反映在她出色的財務資料上,過去五年每年平均股東回報率(ROE)達18%,自由現金流(free cash flow)每年超過一億元港弊,印報紙好像印銀紙般容易,爲股東提供穩定和豐厚的股息。

 

-        經濟日報的企業管治一流,作風穩健。公司主席馮紹波(三個創辦人之一)早前把他的一半持股捐贈給香港大學,令人尊敬。

長遠來說,我認爲公司必須開拓內地的市場,畢竟本港的市場發展空間有限,但這方面的發展似乎慢了一點,原因是國內對新聞審查非常嚴格,投資者必須要有耐性。

風險因素:工資和新聞紙價格上漲帶來的經營成本壓力。

 

短期的催化劑:本月將公佈業績,受惠於本地經濟復蘇,廣告收入大幅增長,我估計公司的淨利潤去年會創新高。

估值方面,市盈率只有9倍,息率近6%,十分便宜,唯一缺點是成交稀薄,不容易大手買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02

核數師的角色 股壇老兵鍾記

http://hk.myblog.yahoo.com/iam-zhongji/article?mid=29

我記得大學統計科的時候,學會甚麽叫做垃圾進,垃圾出(rubbish in, rubbish out),知道凖確的資料來源(input)對統計結果(output)的重要性。我把這個理論應用在分析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上,打開她的年報,我會特別留意她所聘請的核數師是否四大會計師事務所(Big Four),即徳勤(Deloitte) 、普華永道(PwC) 安永(Ernst & Young)畢馬威(KPMG),如果答案是「否,基本上我是不會買她的股票的,原因如下:

- 中小型的會計師事務所爲了爭取生,有時侯對上市公司的核數工作和凖則會變得比較寬鬆,不排除這些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上會有很多「水份」,誇大了盈利,直接影響了分析員的盈利預測工作,令他們認爲便宜而推介的股票其實一點也不便宜,矇騙及誤導了投資者。

- 如果一家市值超過一百億元的上市公司說因爲要節省成本而聘用中小型的會計師事務所核數,請不要相信她原因是我認爲有良好企業管治的大企業,應該會非常重視其核數師的素質,以博取股東、債權人、銀行及機構投資者對公司所編制的財務報表的信任,有利於公司做股權融資(equity financing)或債務融資(debt financing),絕不會爲了小利而犧牲大利

-沒有好的核數師把關,一切財務分析也變得徒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35

金蝶國際(0268)-高速成長 股壇老兵鍾記

http://hk.myblog.yahoo.com/iam-zhongji/article?mid=27

美國著名選股專家彼得、林治(Peter Lynch)精於尋找漲十倍的股票(tenbagger), 金蝶國際(268.HK)是我過去十年其中一隻選對的十倍股,我除了金錢上取得可觀的回報外,更贏得無比的滿足感。

 

金蝶是我的愛股之一,她是我的股票投資組合中的核心成員,我對她的前景充滿信心。雖然現價估值並不便宜,預測市盈率近三十倍,但考慮到她未來幾年的盈利增長潛力(分析員估計每年不低於30%),餘下的股份我會繼續長期持有。(註:去年我過早減持部份股份獲利,至今令我後悔莫及。)

 

從上而下(top down analysis)分析,我認爲中國軟件業的前境秀麗,原因如下:

-        軟件業是中國未來五年戰略性新興産業之一,在政策和稅務方面將受到政府的強大支

-        金蝶從事的企業管理軟件(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ERP)在內地的市場滲透率(penetration rate)非常偏低,尤其是中小企業,普及程度遠低於外國,市場發展的空間龐大,預計未來幾年行業的增長率將超過20%。

-        爲了加強競爭力,中國的企業會更願意採用ERP的軟件。

從下而上(bottom up approach)分析金蝶的競爭優勢如下:

 

-        金蝶是國內企業管理軟件的龍頭之一,具有品牌的優勢,跟外一家A股上市公司用友軟件(Ufida)齊名,行業內素來有「北用友,南金蝶」的說法。金蝶在中小企業的市場佔有率是最高的,而用友的優勢在於國有企業的客戶關係。

-        跟外國品牌的産品比較,比如SAP 和Oracle, 金蝶的産品有更高的性價比(value for money),而且産品更適合國內企業和客戶的需要,比如稅務方面。

-        金蝶的管理軟件客戶一般都具有黏性(sticky),因爲客戶若要轉換供應商,成本會很高(high switching cost),包括職員要重新學習及適應新的軟件應用。

-        金蝶在全國已經建立了良好的銷售網路,有近一百家子公司,另外有逾千間銷售代理夥伴。

-        公司跟萬國商業機器(IBM)的合作,加強了金蝶在高端産品(EAS)市場及諮詢服務的競爭力和議價權,對爭取高端客戶有莫大的幫助。

-        金蝶的在線SaaS 友商網軟件業務雖然還未取得盈利,但是我認爲她長遠的發展潛力巨大。

-        公司財務穩健,擁有淨現金超過人民弊五億元,我相信公司未來會繼續通過倂購來壯大自己。

-        金蝶過去九年平均每年的股本回報率(ROE)達到20%,爲股東創造經濟利潤(economic profit)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3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