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最新美聯儲資產負債表構成 蘋果應該收購諾基亞?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8926

《福布斯》雜誌記者和技術專家特裡斯坦·路易斯(Tristan Louis)發表評論文章指出蘋果應該收購諾基亞的若干理由,現摘譯如下:

1、專利寶庫

查閱諾基亞的專利庫,我們會驚奇的發現,僅在美國,諾基亞就有1萬6千多項與通信領域相關的專利,在美國之外,有2萬多個專利。並且,平均來看,這 些專利還有13年才會過期,並且還包括一些4G通信的基礎性專利。2011年的一項調查顯示,諾基亞是LTE(一項介於3G與4G之間的通信技術)基礎性 技術專利的最大持有者。

不僅如此,諾基亞公司還十分重視與其它企業在專利領域展開合作。例如,諾基亞在2011年年報中提到:

2008年,諾基亞與高通公司簽署了合約,合約規定,諾基亞對高通公司所有用於「諾基亞移動設備」和「諾基亞—西門子網絡基礎設備」的專利享有使用權,為期15年。

去年,諾基亞公司控告蘋果公司專利侵權,蘋果公司不得不選擇庭外和解。儘管最終的賠償數額沒有公佈。但據傳金額大致為5億美元。同時,蘋果每賣出一 台iPhone,還要向諾基亞支付5-7美元的專利使用費。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iPhone售價的1%將落入諾基亞的口袋。並且,諾基亞對安卓系統 製造商也有類似的專利訴訟。

 

2、被遺忘的地圖製造商

在過去的幾年中,諾基亞一直在押注地圖與定位產業。2007年,諾基亞公司斥資80億美元收購Navteq,一舉奠定了諾基亞在地圖服務領域的霸主 地位。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諾基亞公司為Google,UPS(全球最大的包裹速遞公司)及聯邦快遞(FedEx)提供服務。谷歌公司為擺脫對 Navteq數據依賴程度過高的境地,正逐步擴大投資,以擴充自建數據庫的規模。

地圖和定位服務現已成為智能手機的核心功能,沒有哪一家手機公司可以忽視地圖服務。蘋果公司想在地圖服務方面佔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最快捷也最有成效的方法就是收購諾基亞。更有趣的是,蘋果公司還可以在Apple TV上加入地圖服務或其他有趣的功能。

 

3、Apple TV

儘管在今年早些時候諾基亞將旗下的IPTV部門賣給了埃森哲,但並沒有出售移動電視相關的專利技術。同時,諾基亞和西門子還合資成立了一家公司,研 究用手機看電視直播的技術,並且諾基亞在這項技術裡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收購諾基亞對蘋果電視的發展將起到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

 

4、三方交易

蘋果可以與阿爾卡特、諾基亞進行三方交易。阿爾卡特手中有大量的重要的專利技術以及其他蘋果感興趣的知識產權。並且蘋果還在被阿爾卡特公司控告非法 使用其專利技術。蘋果可以用從諾基亞收購來的其不感興趣的電信資產作為籌碼,與阿爾卡特公司持有的專利技術進行交換,例如MP3方面的專利。獲得這些技 術,有利於降低蘋果係列產品的成本,增強蘋果競爭力。

 

5、提高影響力

諾基亞是微軟進入手機市場的重要合作夥伴。蘋果收購諾基亞勢必會對微軟造成巨大衝擊。

同時,如果蘋果成功收購諾基亞,蘋果的專利庫將大大擴充,蘋果可以使用專利武器,打擊安卓廠商,降低安卓終端的增長速度。

 

就像歌中唱的「找個好人就嫁了吧」,諾基亞可以趁著沒被蘋果和安卓徹底打趴下,找個金主就賣了吧。儘管谷歌和微軟也很可能加入諾基亞的收購大戰中,但如果蘋果決計收購諾基亞,1000億美元的現金是其勝利的保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578

美聯儲高官:貨幣戰爭就像「尿床」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2032

警告貨幣戰威脅的政經高層越來越多,華爾街日報編輯Francesco Guerrera倒是覺得一位美聯儲高官對自己說的一番話很形象:

讓貨幣貶值就像尿床。開始感覺爽,但很快就真成了一團糟。
 
在Guerrera看來,表示擔憂貨幣戰的高官們犯了兩個錯誤
 
1、全球不是「瀕臨」貨幣戰,是已經身處其中。
 
2、這次貨幣戰最終結果可能沒有美國的大蕭條或者上世紀90年代末的亞洲金融風暴那麼嚴重。
 
投行Brown Brothers Harriman(BBH)全球外匯策略負責人Marc Chandler有一句精彩的評價:
 
大多數國家的政府都認為,自己的貨幣太重要了,不能放任它在市場(不管)。
 
所以決策者經常幹預市場,試圖以此操縱本幣價值。
 
假如出現最壞的結果,這樣的定期干預導致以鄰為壑的政策,即以別國經濟為代價振興本國。
 
但Guerrera認為,這次的形勢與上述惡果有根本區別。
 
匯市的大多數緊張情形並非源於直接干預和貿易戰,而是由於為填補財政政策缺失的極端貨幣措施。
 
Guerrera指出,無論是否自願,利用貨幣政策令貨幣貶值都是在走捷徑,是決策者企圖避免在財政與預算問題方面做出不受歡迎的決策。這是不可告人的秘密。
 
前摩根士丹利亞洲區非執行董事長羅奇去年就提到,美聯儲大規模量化寬鬆是對經濟用錯了藥,前兩輪量化寬鬆都沒有加快美國家庭修復資產負債表的速度,而且副作用很大。
 
但美聯儲和日本央行今年1月的貨幣政策會議並未做出寬鬆「剎車」的決定,美聯儲維持QE規模和近零利率政策不變,日本央行迫於安倍晉三新政府的壓力,接受2%的通脹目標,將從2014年1月起開放式購債。
 
下圖左可見美元對日元走勢,右為歐元對美元走勢。
 
 
這樣的貨幣政策最終可能產生兩種結果:要麼遭天譴,要麼得救贖。
 
「貨幣戰:醞釀下一場全球危機」(Currency Wars: The Making of the Next Global Crisis)一書作者James Rickards傾向於前者。
 
他說,這是場沒有贏家的戰爭
 
我預計國際貨幣系統將失去穩定,走向崩潰。太多央行大量印鈔,人們對紙幣的信心會減少,通脹將急劇上升。
 
Guerrera認為,全球匯率系統崩潰並不意味著貨幣戰以悲劇告終。
 
還有一種可能是,危險的以鄰為壑會終止,IMF這樣的機構會發揮作用,避免這樣的爭鬥。
 
大量的貨幣刺激會成功地促使經濟穩步復甦,財政政策將最終發揮作用。
 
不管哪種結果,都會使各國競相讓本幣貶值的動力消失,為避免刺激通脹支持本幣走強。
 
總之,增長可以治癒許多疾病,即使是外匯尿失禁也不例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740

美聯儲褐皮書展示的頁岩革命對經濟影響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2724

2月美聯儲褐皮書多用持續、溫和這樣的字眼,注定不會給人驚喜。但12個地方聯儲的報告數據還是能幫助我們瞭解經濟的總體形勢。

其中最強烈的信號是,美國的頁岩氣油開發技術革命帶來巨大影響。液壓碎裂法帶來極大的連鎖反應,頁岩油氣資源開發產生了盈利,借貸者、自動化機械製造商、公用事業公司和煤炭開採商的活動都出現了改變。
 
以下是地方聯儲的匯報情況。
 
費城聯儲
 
在Marcellus頁岩氣地區,多家銀行稱客戶用收取的特許開採款還貸,避免了用現金還貸增加債務。除天然氣田外,能源項目正吸引著大銀行,他們有很高的投資興趣和貸款機會。
 
 
克里夫蘭聯儲
 
少數汽車經銷商認為,如果按目前速度保持銷量水平不變,他們就考慮增加銷售人手。本區東部的經銷商在為頁岩氣行業流失技術員感到不安,可能是工資出現上行壓力……頁岩氣生產商擴大了用工規模,但傳統油氣公司的用工水平持平。我們聽到許多煤炭經營商裁員的報導。
 
 
里士滿聯儲
 
由於天然氣價格下降和環境監管更嚴格,煤炭產量繼續下降。一家煤炭開採所需設備的製造商指出,煤炭開採業的環境一直受挑戰,但全球市場煤炭生產商還有巨大增長潛力,特別是在中國、印度與德國市場的銷售業績。另一個消息源稱,煤炭出口增加,有家煤炭經營商此前產品從未外銷,可今年30%的銷售額都來自出口。
 
 
明尼阿波利斯聯儲
 
為符合預計今後出台的污染控制法規,明尼蘇達州一家發電企業最近關閉了一間煤炭發電廠,轉為天然氣發電。
 
 
堪薩斯城聯儲
 
懷俄明州煤炭產量1月繼續下降,部分源於改用天然氣的需求增加,天然氣價格還很低。
 
 
達拉斯聯儲
 
Eagle Ford頁岩的能源活動繼續推動聖安東尼奧、休斯頓與周邊地區貸款活動增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337

操縱比特幣,玩弄美聯儲:黑客已經掌握左右市場經濟的力量!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0187.html

Bitcoin價格在筆者寫《兩年成長兩萬倍,最划算的投資- Bitcoin》一文時,「只」有47美元,日前一路狂漲到最高點266美元。

隨著交易價格水漲船高,各大Bitcoin交易平台也相繼受到駭客的DDoS(分散式阻斷)攻擊,導致價格跌蕩。在南北韓局勢緊崩之際,南韓也傳出受到北韓網軍攻擊,經濟損失難以估計。

黑客在狙擊實體經濟上一樣活躍。最近美聯社Twitter 帳號被駭客盜用,發出奧巴馬被炸彈客攻擊受傷的假消息,造成股市瞬間暴跌。當日常生活越來越依賴網絡,網絡攻擊就從無傷大雅的玩笑,轉變為一種實體戰爭,更成為有意者獲取暴利的手段。

黑客從為了好玩到為了獲利,從單打獨鬥到團隊合作,讓筆者帶讀者一窺這些不為人知的地下經濟活動。

黑客集團的獲利循環

Bitcoin 最高曾可兌266 美金。若以知名的Pizza 指標來看,當年不到500元賣出去的兩塊Pizza,如今已值7千9百8十萬元台幣。駭客集團眼見利益龐大,當然不會放過發財的好機會。

註:每個人對黑客有不一樣的見解,有褒有貶。筆者的重點不是名詞,而是行為,由讀者自行解讀。

不久之後,各大Bitcoin 交易平台都同時發生了嚴重的交易延遲,造成了許多人害怕無法脫手Bitcoin,瘋狂拋售,價格一落​​千丈。這一切正是黑客集團所致。

Bitcoin價格跌宕。圖片來源:Mtgox

黑客集團在價格最高點賣出手中所持有的所有Bitcoin,接著對主要交易平台發動攻擊,讓投機客大量賣出進而讓價格暴跌。此時黑客集團再大量收購被拋售的便宜Bitcoin、停止攻擊,讓交易回穩,等待價格回升時再大量賣出。如此重覆循環來獲取暴利,如下圖:

圖片來源:約翰‧史密斯

黑客攻擊也要成本

但此類的價格操控並非穩賺不賠,因為DDoS攻擊並不是免費的。

常見的DDoS是透過殭屍網絡(Botnet),也就是用惡意程式感染大量一般大眾的電腦,利用這些電腦攻擊。一般殭屍網路出租是以小時計價。規模越大收費越貴。因此殭屍網路的收費就是發動攻擊的成本。

其他操控Bitcoin 的手法還有「短時間送出大量小額交易」等。然而這些手法仍然需要持續花費(手續費)。總之,攻擊需要燒錢,肯定無法持久。

除此之外,狼來了喊太多次,大家終究會習慣,開始認清平台癱瘓只是放羊小孩的把戲。當投機客懂得靜觀其變而非瘋狂拋售,攻擊者很難從中賺到錢。

另外,其它黑客集團的加入會使得狀況難以掌控,因此價格操控還是有相當的風險。黑客手法還在不斷演進中。

好萊塢的黑客太帥了

黑客操控Bitcoin 只是駭客經濟的冰山一角,實際經濟規模遠比你我想像的還要龐大。

好萊塢電影與漫畫常描寫黑客一個人在極短時間內,控制各種重要的設施來摧毀世界。但那種劇情早就落伍了。現實中,這些人是有組織地以獲利為目的進行著地下活動。

會有這樣的落差,是因為這二十年來,黑客的本質有了很大的改變。

從為了好玩到為了獲利

一開始,有一些精通電腦技術的人,為了好玩和證明自己能力競相在網絡上大展身手,以攻破困難的目標為樂。當年資訊安全的概念尚不普及,許多設計也只防君子不防小人。

當時在電腦、網路上交易的資金也相對有限,因此利益不大。那時為了獲利而攻擊的人並不多見。

隨著網絡人口與投入資金的暴增,漸漸地有更多人發現他們的能力可以賺錢。網絡產業的成長同時也帶動了地下經濟的成長,更多的地下商機吸引了更多有天賦的年輕人。由於網路上暱名和無國界的特色,懂得隱藏自己的人被逮到的機率微乎其微,自然有更多人加入黑客的行列。

從單打獨鬥到團隊合作

原本獨來獨往的黑客們,在獲利的大旗下開始合作。網絡技術的發展也一日千里,不再是一個人可以完全掌握,自然也出現專業分工。

舉例來說,假如你發現一個軟件中的漏洞,利用這個漏洞你可以控制成千上萬的電腦,你會怎麼做?

1.好人:無償告知該軟體廠商

2.回饋:收錢告知該軟體廠商

3.黑客:利用該漏洞來牟利

4.商人:賣給第三者牟利

其中,轉賣給第三者是最方便、獲利高、風險又低的方式。

正因為如此,軟件漏洞的知識交易市場已經相當龐大。買賣的並不只有黑客,還包括政府情資單位、網絡業者、軟件商等。

讀者或許有聽過Google 提供高額獎金,懸賞發現漏洞並獨家回報的人。Google 此舉並不是做慈善事業,而是與地下市場的其他買家們競價。與其讓軟體漏洞被惡意攻擊者買走,不如軟件廠商自己買走。

公開市場的出現代表相當的專業分工。除了軟件漏洞被做為商品販賣,還有很多像是被盜的遊戲帳號、Facebook 帳號、Twitter 帳號、信用卡號碼和個人資料等等,各種市場不勝繁舉。讀者遇到朋友的臉書帳號被用來詐騙,很可能就是從地下市場中被詐騙集團買走的。

恐嚇與勒索:你買不買單?

黑客們也恐嚇與勒索。最近一家線上Bitcoin商店收到了「DDoS incoming unless you pay $5,000」的恐嚇信,意思是「除非你付$5,000美金,否則準備接受攻擊。」信末還附上一張圖片。比較另一家受害者的損失與勒索金的比例。

沒想到,這家Bitcoin 商店不但不付錢,反而懸賞$5,000 美金抓這位攻擊者。換做是你會付錢嗎?我不會。甚至我直接忽略這樣的信件。

因為DDoS 攻擊必須持續燒錢。如果駭客執意發動攻擊,例如攻擊24 小時,規模為每小時100 美金,那麼駭客的成本就是2,400 美金。我方就算遭受到一時的損失,對方也終究會停止燒錢攻擊。整體來說雙輸,兩個傻子互毆一拳,誰也沒得到好處。

如果對方真的要展示攻擊的決心,應該在攻擊的同時勒索。既然沒有,就沒什麼好擔心的,除非對方是為了商業競爭。那往好處想,有人願意花錢攻擊你表示你的網站成功了。

當然,攻擊者也不是愛燒錢的笨蛋,他打的是另外的算盤:只要大量寄恐嚇信,總有一兩個不懂的受害者願意付錢。這樣攻擊者就賺到了,畢竟寄信成本幾乎是零,獲利仍然不斐。

預知市場不如操控市場

操控Bitcoin 市場可以嘗到甜頭,那如果操控現實市場呢?

4月24日,美聯社的Twitter帳號被黑客盜取,發出了奧巴馬因炸彈攻擊而受傷的假消息。消息一出,特別是在波士頓暴炸案的影響噹下,造成道瓊工業指數下跌1個百分點。如下圖所示。

黑客成功地利用假消息,在現實市場中砍出一道深深的缺口。攻擊者如果精準地抓到市場反應,獲利之驚人可想而知。

不過這麼做相當危險,因為有價證卷交易大多有資料可查,暱名性遠不如Bitcoin 交易。過度精準地在這樣的事件中賺取暴利,可能反而會引發相關單位的關注。

這只是個開端,是時候該俱備網絡戰爭的新思維

世界上任何安全措施都有可能被攻破,問題在花多少成本。因此到底該做到多安全?其實這些都是成本與風險的考量。要考量的條件有:

1.攻擊可能造成的損害

2.防禦攻擊的成本

3.攻擊者能得到的好處

4.成攻攻擊需要的成本

假設你經營了一個社交網站,針對個資外洩的攻擊,做出了這樣的評估:

●被攻擊損害:500萬

●防禦成本:100萬

●攻破獲利:3萬

●攻破成本:10萬

此時投入100 萬元防禦是合理的。因為攻擊你的網站要花10 萬元,但賣掉你網站上的個人資料只能賺三萬元。大多數攻擊者都會打消念頭。

我們再來看另一個狀況:

●被攻擊損害:10萬

●防禦成本:50萬

●攻破獲利:3萬

●攻擊成本:0

在這個狀況中,投資防禦不划算,因為50 萬元的防禦只保護了10 萬元的風險。

此時選擇簡陋的的安全設計,例如用缺乏資安概念的程式設計師設計網站,使網站對最基本的SQL隱碼插入攻擊(SQL injection)都疏於防範,自然會產生資安問題。

上述例子只是解釋攻防之間的成本與花費,實務上這些成本很難量化。被攻破的損失不只是賠償,還損失了使用者的信心、商譽等,都很難估算。同樣的,也很難計算投入的防禦成本​​是否真的能反應在防禦能力上。

許多人低估了被攻破的損失,或是過於節省防禦成本、沒有資安觀念,導致資安事件頻傳。網站我的密碼沒加密中,列出了許多使用者密碼沒加密的台灣網站,不乏知名公司與政府網站。從此就能看出這問題的嚴重性。

資訊安全最重要的關鍵,還是在人。有正確的資訊安全觀念,找到對的人,投入適當的預算,細心的實行深度防禦的策略,你可以不必成為黑客眼中的肥羊。

隨著網絡規模持續成長,滲透至生活上每個角落,網絡攻擊者能獲得的利益就更多。這些事件只是個開端,網絡攻擊在將來會更加頻繁,地下的黑客經濟體只會成長不會減少,該是俱備網絡戰爭的新思維的時候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401

彭博"窺探門"引發洩密恐慌美聯儲財政部介入調查

http://translate.googleusercontent.com/translate_c?anno=2&depth=1&hl=en&rurl=translate.google.com.hk&sl=zh-CN&tl=en&u=http://wallstreetcn.com/node/24745&usg=ALkJrhjGml_1ulPWR5AxsZs-5mEFYoKRHQ

如華爾街見聞此前報導,在高盛公開質疑信息供應商彭博(Bloomberg)可能對其數據庫產品彭博終端(Bloomberg Terminal)的用戶使用情況進行窺探後,美聯儲的發言人對CNBC透露,美聯儲正在檢查一些官員使用彭博終端的數據信息是否有被彭博的員工所窺探的嫌疑。

美聯儲發言人表示:「我們正在關注此事,並且已經與彭博方面接觸來獲取更多相關信息。」另有知情人士透露,美國財政部也在展開類似的調查。

據一位前彭博員工透露,他在彭博任職時可以查看到前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和前財長蓋特納的使用數據信息。 彭博洩漏用戶使用數據引發了美國監管層的恐慌,如果彭博能夠監測到央行行長所熱衷查詢的信息頁面,那麼或許可以以此推測出一些未來央行可能展開行動的相關信息。

這位前彭博僱員透露,所有知道這個功能(UUID <GO>)的彭博社記者都可以查看到這些用戶使用數據信息,比如高級官員查看股票,債券市場信息的頻率。

彭博發言人並沒有對外透露公司是否對記者獲取用戶數據信息所展開調查。

一位之前曾在彭博社編輯部工作的員工透露,他們將伯南克和蓋特納使用彭博終端的數據信息收集起來展示給新加入彭博的員工,以此炫耀彭博終端在獲取信息數據領域的強大能力。

據一位摩根大通消息人士透露,在「倫敦鯨」事件發酵期間,多位彭博記者使用用戶登陸數據信息來監測交易員Bruno Iksil以及其它職員的登錄信息,以此第一時間獲得交易員或其它員工是否離職的消息。

彭博終端在全球有31.5萬用戶,每台彭博終端的年租金超過2萬美元,去年彭博的的收入為79億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433

美銀:解讀美聯儲內部格局及鷹鴿分歧(一)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5170

在報導美聯儲新聞和相關評論時,華爾街見聞常用到「鷹派」與「鴿派」這樣的常見立場分類說法,但僅僅鷹派與鴿派的稱呼無法清楚展示美聯儲決策層的全貌。

5月美聯儲FOMC會議紀要公佈後,美國銀行對美聯儲這個「鳥巢」裡的各種鳥類做了如下綜合分析:
 
鷹、鴿、貓頭鷹與海鷗
 
FOMC委員會成員的講話經常引起關注,近來尤其如此。因為市場對任何美聯儲可能迅速縮減QE規模的暗示都特別敏感。
 
可惜,FOMC內部的觀點並不統一,當美聯儲官員講話時,在雜音裡分辨那些有用的信號並不容易。
 
美銀認為,最好的方法是聽一聽那些擁有FOMC投票權的成員說了什麼,特別是核心成員:美聯儲主席伯南克(Ben Bernanke)、副主席耶倫(Janet Yellen)、紐約聯儲主席兼FOMC副主席杜德利(Bill Dudley)。
 
以下是今明兩年FOMC投票成員名單,左邊欄是擁有長期投票權的成員,右邊欄按年份分,今明兩年分別由不同的地方聯儲主席輪替擁有投票權。
 
 
通常我們直接以鷹派和鴿派區分這些FOMC成員的立場。但實際上,這些官員的觀點還有些微妙的差別。
 
比如有的鷹派成員樂意增加寬鬆,有的鴿派成員最近還呼籲加快腳步退出QE。
 
美銀認為,如果要更好地理解這些官員的政策傾向,不妨從他們立足的哲學基礎入手,這可以推導出他們研習經濟學的路線。
 
具體來看,許多FOMC成員的分歧體現出「淡水」與「鹹水」經濟學派的區別,從地理位置上說,也就是美國內陸學府與沿海學府的觀點差別。
 
簡言之,淡水經濟學家強調市場效率、理性預期和政策無效性,而鹹水經濟學家觀察市場失靈、多重均衡和管理傾週期性需求所發揮的作用。
 
巨大分歧
 
聯繫到貨幣政策,上述兩派的一些關鍵分歧如下:
 
  • 貨幣主義者VS新凱恩斯主義者
 
淡水經濟學家的基本模型框架通常歸為貨幣主義者一類。根據這種框架,一家央行的關鍵職責是長期價格穩定。
 
鹹水經濟學家運用的是新凱恩斯主義框架,認為政策可以幫助穩定市場。
 
  • 通脹VS失業
 
淡水經濟學家將通脹視為優先任務,在美聯儲的雙重使命中,通脹的地位更高。而且他們懷疑失業是否真的和通脹有很大關係。
 
鹹水經濟學家將減少失業視為短期的目標。雙方一致認為,一家央行應該對長期的名義標準(比如通脹目標)做出可靠的承諾。
 
  • 勞動力市場的結構因素VS週期性因素
 
淡水經濟學家會將大部分當前的失業歸為結構因素,認為現在潛在的均衡失業率較高,貨幣政策刺激無助於降低當前的失業率。
 
鹹水經濟學家認為,最打擊就業市場的是週期性疲弱的勞動力需求。
 
一些淡水經濟學家提出,為了避免持續的週期性失業變為結構性失業,需要非常寬鬆的政策。
 
他們預計,非加速通膨的失業率(NAIRU)、即與通脹穩定一致的失業率較低。但鹹水經濟學家預計的較高。
 
  • 傳輸機制
 
貨幣主義者的渠道是較大規模的流動性和創造的信貸。淡水經濟學家認為,這些渠道是關鍵。
 
目前這些渠道還未能促進增長,而且有推升通脹的風險。
 
新凱恩斯主義者認同鹹水經濟學家的方式,強調低利率刺激需求,提高資產價值可以修復資產負債表,創造財富效應。
 
  • 通脹預期風險
 
淡水經濟學家堅持,通脹是由印鈔的速度和政策的可信度決定的。他們擔心大央行的資產負債表存在推升通脹預期的風險。
 
鹹水經濟學家的擔憂正相反。他們認為,持續低通脹和大規模的產出缺口存在通脹預期惡化的風險,這類預期可能低於長期通脹目標。
 
  • QE的成本VS益處
 
淡水經濟學家懷疑QE給實際活動帶來的任何益處,擔心通脹和金融的潛在成本。
 
鹹水經濟學家將非傳統政策看得很簡單,就是在利率低於零的時候延長寬鬆的期限。這種政策發揮作用的方式類似於「正常時期」。
 
兩派都不確定持續QE的效果,但如果與淡水經濟學家相比,鹹水經濟學家對QE的效力預期更樂觀。
 
從理論到實踐
 
淡水派來自芝加哥、明尼蘇達、羅徹斯特等大學。鹹水派的觀點在東海岸的麻省理工、普林斯頓、耶魯和西岸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更普遍。
 
類似的地域分佈傾向也出現在美聯儲地方聯儲身上:那些沿海的地方聯儲傾向於鹹水派,那些內陸聯儲更傾向淡水派。
 
不過,這兩種情況都有例外。
 
在大部分FOMC成員身上都可以看到,淡水與鹹水的分歧體現在鷹派與鴿派的分類中。
 
下圖可見美銀美林對目前FOMC成員的標準傾向分類,某位美聯儲高官姓名位置處於最左邊,代表該官員立場最傾向鷹派,處於最右邊代表最傾向鴿派。
 
 
 
參考FOMC成員的教育背景可以發現,鐵桿鷹派有很典型的淡水派背景。
 
 
 
有的聯儲地處沿海地區,但聯儲主席的傾向受到學歷背景影響。
 
如費城聯儲主席Plosser,雖然他領導的聯儲位於東海岸,但他本人在芝加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贊成淡水派觀點。里士滿聯儲主席Lacker也屬於Plosser這種情況。
 
還有些聯儲主席則是因為聯儲地域關係持有淡水派觀點。
 
如達拉斯聯儲主席Fisher並非經濟學家出身,不過他領導的聯儲位於淡水派所在地。堪薩斯城聯儲主席George也是這樣的鷹派高官。
 
上述四位FOMC成員近年來是反對寬鬆的主要力量。他們從美聯儲推出QE1開始就持批評態度,最近又呼籲早些結束QE,認為QE得不償失。
 
可是,這四位高官之中,只有George今年擁有投票權。美銀預計,她的反對態度至少會持續到美聯儲開始放緩QE。
 
 

未完待續,敬請期待第二部分,我們會看到美聯儲內部強大的鴿派和那些貓頭鷹、海鷗以及說不清道不明屬性的高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003

美銀:解讀美聯儲內部格局及鷹鴿分歧(二)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5189

首先回顧下FOMC成員在美聯儲擔任的職位及各自教育背景。

 
 
在本系列第一部分,美銀讓我們看到,上表中屬於堅定鷹派的有四位,但只有堪薩斯城聯儲主席George有FOMC的投票權。
 
相比起鷹派,鴿派陣營目前有壓倒性優勢。伯南克、耶倫、杜德利和波士頓聯儲主席Rosengren都屬於今年有投票權的鴿派。
 
至於並非經濟學家出身的幾位理事Sarah Bloom Raskin、Elizabeth Duke、Jerome Powell和Daniel Tarullo投票都隨大流。過去幾個月他們暗示支持現有的政策立場。
 
另一位理事Jeremy Stein今年2月7日發表名為「信用市場過熱」的講話,有人猜測他有鷹派傾向。
 
美銀注意到, Stein將自己的探討稱為「延伸性的假設」,他的結論是,任何潛在的損失都是「有限的」,是相對受限制的系統風險源。
 
儘管鴿派實力強大,但鷹派和其他立場不那麼「堅定」的高官還是讓美聯儲內部明顯的分歧暴露出來。
 
自伯南克2006年擔任美聯儲主席以來,幾乎60%的FOMC會議都沒有達成共識,總有異議的聲音出現。
 
 
 
除了旗幟鮮明的鷹派和鴿派,昨天華爾街見聞還預告過,有些美聯儲高官是貓頭鷹、海鷗或者屬性難以判斷的FOMC成員。
 
美國銀行的以下結論也許和大家平時在新聞與分析中得出的結論不盡相同:
 
四不像
 
這類高官不能明確歸為鷹派或者鴿派。比如亞特蘭大聯儲主席LockHart和克里夫蘭聯儲主席Pianalto。
 
最近Lockhart總體上支持目前的QE4,而Pianalto表示擔憂。
 
今年兩人都沒有FOMC的投票權,Pianalto是明年的投票成員。
 
貓頭鷹
 
和達拉斯與堪薩斯城聯儲聯儲主席相比,三位中西部地區地方聯儲的聯儲主席並沒有那麼強烈的鷹派傾向,不過他們也有淡水派教育背景:
 
或者說,他們有鷹派背景或者傾向,但他們的言論聽起來像鴿派的FOMC成員。
 
芝加哥聯儲主席Evans、明尼阿波利斯聯儲主席Kocherlakota和聖路易斯聯儲主席Bullard。
 
Evans和Bullard兩人今年擁有FOMC投票權,Kocherlakota明年有投票權。
 
這三位傾向於基於模型論證政策,近來表現得更傾向鴿派政策。美銀將他們列為「貓頭鷹」。
 
三人都支持QE4,Evans和Kocherlakota都熱情地推動用經濟門檻作為前瞻指引。
 
  • 聖路易斯聯儲主席Bullard
 
Bullard可以算這群貓頭鷹裡最傳統的鷹派。他自稱是「北極的通脹鷹派」,可又時常在自己的研究中利用新凱恩斯主義的模型。
 
在對外表態時,他也是最鼓吹對QE速度只做小幅改變的人。
 
在今年4月21日最近一次講話中,Bullard稱,目前形勢下,QE「仍然是最佳的貨幣政策選擇」,建議繼續以現在的速度進行QE。
 
雖然Bullard反對美聯儲的前瞻指引,但外界還是將他視為早期呼籲美聯儲推出QE2的人。
 
所以,如果要用Bullard的態度判斷FOMC內部那些並非明確鷹派與鴿派的成員會採取什麼立場,結果可能時準時不准。
 
Bullard呼籲要開始放緩QE,因為他預計到今年底失業率會接近7%,增長約3.25%。
 
不過,今年3月的FOMC預測結果顯示,大部分Bullard的同時認為,到明年底才可能達到上述水平。
 
  • 明尼阿波利斯聯儲主席Kocherlakota
 
Kocherlakota出現在FOMC的歷史相對較短。他2009年10月出任明尼阿波利斯聯儲主席,2011年首次入選FOMC。
 
雖然加入FOMC時間不長,但他已經算是變化明顯的高官。
 
2011年,他兩次與Fisher和Plosser兩位鷹派站在一起,共同反對那年8月聯儲提出日期方面的前瞻指引,以及9月的扭轉操作(OT)。
 
而到了2012年9月,Kocherlakota的態度180度大轉變,呼籲美聯儲採取所謂「發射升空計劃」,即在失業率降至5.5%和通脹率沒有超出2.5%以前始終保持超低利率
 
從那時起,他一直說,增加刺激會「令人滿意」。
 
美銀認為,Kocherlakota是最可能改變立場的貓頭鷹,他會再次變身鷹派。但在通脹遠低於美聯儲長期目標——2%以前他不會轉變。
 
如果今後一兩年PCE通脹高於2.25%,美銀預計Kocherlakota就會轉向鷹派。而就目前來看,明年有FOMC投票權的Kocherlakota不可能變卦。
 
  • 芝加哥聯儲主席Evans
 
Evans是最熱心、最持續表現鴿派觀點的貓頭鷹。2009年和2011年,他作為投票的FOMC成員都支持美聯儲激進寬鬆。
 
2011年11月與12月,他又兩次反對停止QE,傾向於增加寬鬆政策。
 
2011年底,Evans設計並完善了最終成為前瞻指引門檻的方法,2012年12月FOMC就全盤採用了這種方式。
 
Kocherlakota還引用了Evans宣傳這種方式的話,稱它對自己的想法產生了強有力的影響。
 
今年,Evans又是FOMC的投票成員。在最近一次5月20日講話中,他對增長和就業前景更為樂觀,但也說,在考慮放緩QE以前至少要多看到幾個月的數據表現。
 
Evans還重申了自己的看法,認為勞動力市場「顯著」改善體現為每月就業增長20萬人以上的情形持續數月。
 
Evans稱,美聯儲既沒有實現就業目標,也沒有實現通脹目標,需要更多的時間評估政策的影響。
 
他還指出,鑑於經濟面臨的負面因素強大,決策者還沒有自滿,這點很重要。
 
總體來看,美銀理解Evans的言論是在暗示,他最早會在今年初秋支持放緩QE,年中就放緩會讓整個格局出現變化。
 
海鷗
 
如果說貓頭鷹是發出鴿派聲音的鷹派(支持淡水觀點),那麼海鷗就是持鹹水觀點的鴿派。海鷗已經遠離了海岸,他們的言論聽起來開始更傾向鷹派。
 
有人可能將Stein或者最近的Evans列為海鷗,但美銀目前認為這類FOMC成員只有一個,那就是舊金山聯儲主席Williams。
 
  • 舊金山聯儲主席Williams
 
在擔任舊金山聯儲主席以前,Williams在華盛頓的理事會和舊金山聯儲做經濟學家。他的許多研究都運用了新凱恩斯主義的框架。
 
2011年任舊金山聯儲主席以來,舊金山聯儲主席的講話已經比較傾向鴿派。但近來他一直在說可能早些結束QE4。
 
在最近一次5月16日的講話中,Williams談到從QE3開始以後出現進展,指出勞動力市場已經「明顯有改善」,但還不是「顯著改善」,會「更加進步」。
 
不過,他又說,假設我的經濟預測準確,今後幾個月多個勞動力市場指標出現令人滿意的好轉跡象,美聯儲「可能一定程度上減慢」QE速度,「也許最早就在今夏」。如一切得償所願,美聯儲可能今年晚些時候結束QE4。
 
美銀分析,Williams的這番話又很多條件,需要多方面進展順利。實際上,他所說的是效果最好的一種情形,不是放緩QE後最終結束QE的「基準情形」。
 
過去幾個月,他一直有類似的樂觀前景預測,同時又承認,很多下行風險讓他那些傾向鴿派的同事保持謹慎,不願呼籲迅速結束QE。
 
美銀認為,Williams的觀點不能代表FOMC多數成員。市場通常將舊金山聯儲主席視為典型的鴿派,他也在竭力留下更均衡於兩派之間的印象,避免被貼上超級鴿派的表情。
 
更重要的是,在2015年以前Williams都沒有投票權。
 
物以類聚
 
許多目前的FOMC成員都不能簡單分為鷹派或者鴿派。雖然還是可能將全體19人按以下傾向軸區分開來,但如果考慮到FOMC的政策選擇,誤判某些成員觀點傾向的風險也可能增加。
 
 
 
美銀提醒,大部分注意力應該集中在FOMC的三位核心成員:伯南克、耶倫與杜德利。此外就是有投票權的成員。
 
美銀認為,現在的FOMC投票團體偏向鴿派,鷹派勢力弱小,但要小心解讀貓頭鷹和海鷗的立場,他們有時會和多數派的觀點相差甚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057

格羅斯吐槽「深喉」Fedwire 稱美聯儲不會大幅加息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5747

「美聯儲通訊社」(Fedwire)記者Jon Hilsenrath本週四發表了題為「聯儲可能要推後市場加息預期」的文章。全球最大債券基金PIMCO的創始人、「債券之王」格羅斯一邊吐槽Hilsenrath是深喉,一邊也不得不對美聯儲非官方傳聲筒的最新口風表示關注。

格羅斯在twitter這樣評論:
 
聯儲的「深喉」現在停止去槓桿了。市場等著下周大人物。Hilsenrath的焦點是政策利率,這有意思。
 
 
格羅斯本人對美聯儲放緩QE有如下看法:
 
PIMCO擔心零基準的貨幣與QE政策不斷下行會扭曲資產價格,導致資本錯配,最終讓企業與投資者失去冒險的動力。這也是部分聯儲高官擔心放緩QE的原因。
 
從技術角度看,美聯儲可能被迫要放慢購買速度。但溫和縮減與實質性退出QE有區別。經濟和失業形勢還沒有達到退出的條件。
 
PIMCO預計可能今年底以前會部分放緩QE,但美聯儲一段時間內都不會改變近零利率,不會發出急劇上調利率的信號。
 
至少今後幾年,美聯儲不會有實質性的加息。
 
當然,短期內利率會波動。
 
對於債券市場的形勢,格羅斯認為
 
不可能看到上世紀80年代那樣的牛市重現,但債券的熊市還沒開始。
 
去槓桿過程會持續,某些方面速度會加快。美聯儲、英國央行和日本央行都承諾在達到增長目標以前始終保持寬鬆立場。
 
目前不僅固定收益投資者,所有風險資產的投資者都要謹慎。
 
央行已經到了關鍵的轉折點,激進貨幣政策的負面影響可能在超過正面影響,實際上在妨礙增長。
 
在貨幣緊縮政策成功的地區,投資者被迫增加風險,但這樣做是在追求收益率更低、波動性更高的回報。
 
格羅斯透露,在這種環境下,PIMCO的策略是
 
避免久期長的資產,削減經濟脆弱企業和板塊的信用風險,管理波動性,增持一些國家的風險,如美國、巴西、墨西哥和澳大利亞,這類國家的資產負債表質量較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8685

FT的名單:美聯儲主席熱門候選人簡介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5819

候選人一號:現任美聯儲副主席耶倫 年齡:66

政策連續性:5星

參議院信任度:4星

經濟知識:5星

耶倫的唯一明顯問題是,她是鴿派的代表——這會引來共和黨人的反對,而且她和奧巴馬的接觸也有限。然而,誰會阻止耶倫這位非常合格的候選人成為第一位美聯儲的女性主席呢?

 

候選人二號:前美國財長蓋特納 年齡:51

政策連續性:4星

參議院信任度:3星

經濟知識:3星

奧巴馬一直以任用親近的助手擔任要職而著稱,而幾乎沒有人比蓋特納與奧巴馬的關係更親近了。蓋特納可能不希望承擔這份工作,同時,蓋特納在2008-2009年主導救市計劃中扮演的角色,肯定會令參議院通過他的任命困難重重。

 

候選人三號:現任美聯儲主席伯南克 年齡:59

政策連續性:5星

參議院信任度:5星

經濟知識:5星

如果伯南克希望留任,那麼他將是最好的候選人——但大部分跡象顯示,他已經準備好離任了。

 

候選人四號:前白宮經濟委員會主任 Lawrence Summers 年齡:58

政策連續性:4星

參議院信任度:2星

經濟知識:5星

作為奧巴馬刺激經濟方案的構建者,參議院可能會阻止他成為美聯儲主席,因為共和黨人很明智地知道,如果他擔任美聯儲主席,他將會控制這個美聯儲。

 

候選人五號:前美聯儲副主席 Donald Kohn 年齡:70

政策連續性:3星

參議院信任度:4星

經濟知識:5星

Kohn曾在美聯儲工作,他將會受到美聯儲員工的支持。但他的年紀可能不利於他的工作,同時在2002-2010年擔任美聯儲副主席期間,他從開始就對美聯儲改變溝通策略持有警惕的態度。

 

其它低概率的候選人

Roger Ferguson 年齡:61

曾在1999-2006年擔任美聯儲副主席

 

Alan Blinder 年齡:67

曾在1994-96年擔任美聯儲副主席

 

Stanley Fischer 年齡:69

在今年6月30日,將從以色列央行央行的職位上退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259

如何理解美聯儲說的話?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5860

美聯儲為期兩天的貨幣政策會議將於今天結束。對於投資者而言,美聯儲政策前景的信號錯綜複雜。在上次會議上,美聯儲重申承諾,繼續QE直到勞動力市場的前景大為改善。溫和通脹前景及處於歷史高位的失業率,給美聯儲留下了維持債券購買規模的餘地。但伯南克也表示或視經濟狀況來決定是否降低債券購買力度,該言論隨即引發金融市場動盪。

彭博社評論稱,收縮QE的決定對於經濟來說可能意味著三件事:

情況好轉;美聯儲並不認為它可以提供更多的幫助;或者美聯儲放棄其以往保持QE的承諾。

美國密歇根大學公共政策和經濟學教授Justin Wolfers認為,收縮QE可能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1.好消息: 如果伯南克及美聯儲準備離開QE,那麼我們可以推斷出美聯儲已經看到經濟好轉的曙光了。根據以往研究表明,美聯儲的預測通常比私營部門的經濟學家更加準確。

2.完成任務: 如果明天的結果顯示美聯儲只是細微收縮QE,就業增長保持中等程度。這可能說明美聯儲認為經濟復甦步伐並沒有理想中的那般好。這樣的決定可能預示著美聯儲認為勞動力市場不能提高的更快,或許也表明他們不再相信QE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美國經濟的前景是依賴於美聯儲是否願意放下其「武器」,並宣佈「戰鬥」是勝利還是深感憂慮。因此第二種聲明方式會導致企業在投資前後三思,傷害經濟復甦。

3.誘餌和開關:遠離QE意味著伯南克違背其承諾—刺激經濟知道勞動力市場顯著改善—他承諾開放式的量化寬鬆政策,希望刺激投資。現在投資已經開始了,他並不需要實際實現自己的承諾。

Wolfers同時表示,當你閱讀美聯儲的決定,不要專注於他們決定收是否收縮QE。更重要的一點是要明白這對未來政策有何影響。對於明天給出的結果,Wolfers認為最希望看到的是,如果美聯儲官員採取了真正的革命性的一步:會告訴我們他們會做什麼,然後怎麼去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32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