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美國式內幕交易 左丁山


2009-03-17  AppleDaily





 

港 交所決定在三月二十三日撤銷競價時段,恢復舊制,於是自○八年五月實施嘅新制就此玩完。聽本地經紀意見,就知佢哋不時反對競價,但外資大行、基金經理嘅利 益亦須維護,美其名曰追上國際最佳守則,維持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之聲譽,故此港交所聽大唔聽細,一於推行競價時段,甚至後來俾本地傳媒譏諷為「勁假時 段」,亦不為所動。反對者可以批評港交所唔夠靈活,但贊成者可以話港交所擇善固執,堅守原則。點知其他股票收市價「勁假」就得,搞親滙豐就有後遺症咯。


經 紀S同左丁山講:「三十三蚊沽滙豐,好難查到證據嘅,可以懷疑有人夾定,但要搵齊證據,事實上會非常艱難,我相信證監會搵唔到,只能夠話一啲外資佬玩得過 龍,玩大咗啦。」滙豐股價在三月九日急跌至三十三元收市,驚動英國與香港,更令青姐在鏡頭前花容失色,曾司長要過問,於是港交所夠膽向本地經紀「擇善固 執」啫,但唔敢向政府「擇善固執」,擒擒青話取消競價,連腰骨都斷埋。


港交所口口聲聲話要追上國際標準,所以有三件大事要實施,包括(一)競價時段, (二)延長董事禁售期,(三)上市公司出季報。第一件推出之後,現受壓力而取消,第二件本來話在一月一日實施,受反對而延至四月一日,第三件仲要諮詢。以 目前世界大勢睇,港交所最好取消第二件與第三件,免生事端,否則他日可能會反口,打倒昨日之我,損害威信。


乜唔係啫,講甚麼外國準則,原來美國都冇董事禁 售期呢回事嘅,美國銀行與花旗集團未公佈今年第一季業績,第一季仲未完結之時,就已經有董事係咁買股票,直情係內幕交易,美國證監會完全唔理會。譬如花旗 一位董事Roberto Hernandez在三月二日以每股一元二角五仙買入六百萬股花旗,股價於三月五日跌至九十七仙,但花旗總裁喺三月十日出內部通告發盈喜,股價立即飆升, 上星期四收市報一元七角八仙,Hernandez賺到笑。以香港監管觀點,呢樣仲唔係內幕交易?另外,美國銀行總裁買番美銀股票,市場仲話係好消息o忝, 話對美銀股價有支持喎。在呢方面,香港實在可按自己方法行事,唔須要聽外資基金經理嗰套係要延長董事禁售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693

搭上中國零售特快車 高鑫將成為沃爾瑪第二? 複製美國式奇蹟

2011-9-12  TWM




在美國,沃爾瑪創造了零售量販業 的奇蹟,當沃爾瑪的營收如挖到油井般成長,投資人持股10年獲利也達40倍。

在中國,擁有大潤發、歐尚量販店的高鑫零售,正迅速崛起,並已 打敗跨海而來的沃爾瑪。

高鑫,它能乘著中國消費大潮,複製沃爾瑪的美式成長奇蹟嗎?

撰文‧周岐原 研究員‧辛曉昀從來沒有任 何事情像零售業的歷史那麼傳奇,零售業的一切就像突然冒出來似的,如同奧克拉荷馬州和德州的油井一般,源源不絕。」回憶量販業的崛起過程,全球最大零售商 沃爾瑪(Walmart)創辦人山姆.華頓(Samuel M. Walton),在自傳《天下第一店》裡寫道:「我們鎮日工作不休,對自己從事的行業也相當興奮」。

在中國,有一家零售業者也正面對「如油 井一般」,源源不絕的成長。以市占率計算,這家零售業者在當地已打敗世界第一的沃爾瑪,成為中國第一大量販店;在每個開門營業的日子裡,平均有兩百萬人次 的顧客走進這個通路購物。當中國民間消費逐漸成為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這家被視為量販領導者的企業,大有機會跟隨這股趨勢強勁成長。它,就是高鑫零售。

營 運力佳

單店平均年營收達三.四億元人民幣高鑫零售,是由中國大潤發與歐尚(Auchan)合組而成。儘管掛牌作業一度受到延誤,但由上市後 表現觀察,效應對高鑫的影響並不大,七月底正式掛牌後,高鑫不僅表現相對抗跌,總市值也超過一百億美元。如果這樣一家公司在國內掛牌,它的總市值將超過聯 發科,排行台股第十二大。

目前大潤發與歐尚兩大品牌共有一九八個門市據點,在中國量販業,這絕非數量最多的通路,擁有三二九家店的沃爾瑪, 就遙遙領先此數;另一方面,分店一八二家的家樂福也緊追在後。兩大強敵各自擁有一定規模的門市,又比高鑫更早進入市場,看來贏面不小。

但比 較三家業者的平均單店營收,卻會發現:高鑫門市每年平均創造三.四億元人民幣(以下同)的營收,領先家樂福的二.五億元、沃爾瑪的一.八億元。顯而易見 的,遠較沃爾瑪、家樂福更好的營運能力,是後發先至的高鑫,登上中國第一的關鍵。

「二○一○年真的太重要了,因為這是我們市占率『黃金交 叉』的一年。」談到事業進展,高鑫零售執行董事兼中國大潤發董事長黃明端活力十足,又難掩欣喜地說。原來,對高鑫最具威脅性的沃爾瑪,在收購另一量販通路 「好又多」之後,和高鑫市占率大為接近,這一輪纏鬥,整整持續了三年。

○九年,雙方市占率以一一.三%打成平手,到了去年,高鑫進一步提高 經營效率,市占率上升至一二%,沃爾瑪市占率卻在此時倒退至一一.二%。雙方市占率正式拉開,意味著「高鑫時代」正式來臨。

在量販業界,第 一名業者與對手市占率差距擴大,代表什麼?沃爾瑪和特易購(TESCO)過往的發展經驗,是最好的說明。

一九八九年,已擊敗諸多競爭者的沃 爾瑪,營收正式超越克羅格百貨(Kroger),成為美國零售業龍頭;此後,沃爾瑪的業績宛如裝上噴射引擎,營收差距逐年加大,最後將對手遠遠甩開。至於 特易購,同樣是在營收超越Sainsbury's百貨後,領先優勢日益顯著,進而成為英國市場的第一名零售商。高鑫與沃爾瑪的市占率出現黃金交叉後,中國 量販市場大者恆大的趨勢,可能就此定型。

財報亮眼

金融海嘯期間報酬率仍有兩成八月三十日,高鑫繳出上市以來的 第一份半年報,出色的業績,令不少投資人驚豔。相較於同業物美、聯華營收各成長一二%、八.六%,今年上半年,高鑫的營收達三四四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 成長二四%。

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的成長中,有半數來自既有店面的貢獻,另一半,才是開設新店帶來的成長,這和外界預期的比率頗有差異。一 位當地業者就直言:「多數零售業都是靠開新店來衝營收,它們(高鑫)不一樣,原有店面成長也滿大的。」「在我看來,高鑫是一檔類似中鋼、中華電信的股 票!」一位有二十多年投資銀行經歷的早期股東,這麼比喻高鑫。拿長年經營績效穩健的中鋼和中華電信當標竿,剛剛上市的高鑫,可有這種本事?檢視最近三年度 的財報,不難了解高鑫的競爭力高下。

資料顯示,自○八年至一○年,高鑫的股東權益報酬率(ROE)介於二○%至二三%之間,連經濟急凍的○ 八年也有兩成報酬率,這個穩健的表現,除了遠高於中鋼和中華電信,也比台灣市值最大的台積電更出色。代表即使在金融海嘯期間,投資高鑫的股東每年也有約兩 成報酬率,比其他產業更穩定。

再分析其獲利能力,過去三年間,高鑫的營業利益率由四%增加至四.四%,和超商龍頭統一超的合併數據約在伯仲 之間。可見就算和台灣多家績優的上市公司相比,高鑫的財務結構也毫不遜色;而且,比起營收成長力道相對平緩的台積電與統一超,高鑫零售目前僅有一九八家門 市,還有相對較大的拓展空間,因此高鑫的成長潛力,可能更大一些。

對高鑫而言,當前中國的市場局勢,正如同沃爾瑪創立時的美國,儘管競爭商 店林立,但處處皆是值得發掘的商機。沃爾瑪創辦人山姆.華頓曾指出,在一九五八至一九七○年期間,美國的各行各業幾乎一致認為,大型的量販賣場隱含著大好 機會,「即使不是天才也能看出,折價促銷的作法,是個即將橫掃全美國的趨勢。」正因為量販業高速成長,當年耐心持有沃爾瑪股票的股東,也得到相當不錯的報 酬。以在一九八○年花五十美元投資一股沃爾瑪,並持有十年為例,由於其間經過六次股票分割,到了九○年,當年的一股已增至六十四股,持股總值更達二○九六 美元,持有十年的報酬率,相當於四十一.九倍之多。

積極拓點

政策面有利量販業擴張

在 中國,市場的發展情形也是如此。根據花旗證券指出,量販店在美國、法國的滲透率(每百萬人擁有的店數),分別高達一二.三%和二五%,即使是台灣也有 五%;相較之下,中國量販店滲透率只有約二.六%,不僅只有台灣的一半,更遠遠低於歐美水準,明顯還有一段成長空間。

正因如此,高鑫相當積 極地拓展據點,就怕一旦放慢了腳步,便將商機拱手讓人。截至今年六月為止,高鑫開張了十四家分店,市場預期,今年高鑫擴張的分店數量,大約在四十八家左 右,就是要加速搶占市場。對於布局全中國的想法,黃明端曾以一句相當傳神的話來形容,他說:「除了西藏和新疆尚未考慮,全中國每一省,我們都有機會去開 店,也密集地持續關注。」正當高鑫卯足全力追求成長,時機似乎也站在它們這一邊。近年中國持續調整政策導向,由出口型經濟逐漸調整為內需經濟,配合工資水 準將在五年調升一倍,為零售業帶來寶貴的「政策紅利」。經濟分析師普遍認為,這將是消費零售產業的大成長機會。

德意志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 學家馬駿就指出,由於中國當局持續致力於工資結構調整,加上未來十年人口總量仍將上升,他預期中國消費者對於商品以及服務的需求量,勢必將持續攀高。

《今 周刊》專欄作家、瑞士信貸董事總經理陶冬也表示,中西部地區消費及低端消費大幅成長,是中國政府調整工資結構後,必然出現的直接改變。他進一步指出,隨著 各地城鎮化建設陸續達成,多達五億的農民化身為城鎮居民,可能讓中國的消費需求更蓬勃發展。因此,陶冬對未來數年中國整體的消費規模十分看好。

正 因為工資仍在快速上升,看在黃明端眼裡,外界憂心忡忡的高通膨現象,實在不值得太過擔心。他分析:「我覺得物價五%、六%算還可以,畢竟再怎麼說,薪資成 長很快,物價還是低於薪資漲幅,只要維持這個局面,消費者就會有錢消費」。

股權謎團

雙品牌獨立經營 暫時未有整合打算論利基,自身經營條件出色,又從事政策支持的量販零售業,高鑫的前景應該十分看好。但是對不少投資人而言,是否投資高鑫,還是一個艱難的 決定。其中原因,來自於歐尚集團與潤泰集團的股權分配,以及雙方經營認知的落差。

「若今年真的新開四十幾家店,兩邊(大潤發與歐尚)數量應 該會差很多,五比一、六比一都有可能」,一位對高鑫認識甚深的人士直言。他口中的「五比一」,是指大潤發每開五家新店面,歐尚才開設一家。以大潤發和歐尚 現有分店而言,數量幾乎已達懸殊的四比一;平均單店營收也是大潤發高於歐尚,若是大潤發以現有速度持續擴張,兩個品牌的規模差距勢必擴大。造成這樣「一國 兩制」,其實是雙方維持獨立經營所導致。

多方調查後發現,目前大潤發和歐尚兩者,應該還是各自獨立運作的局面。既然同屬高鑫旗下品牌,在人 員獎勵制度、採購、資訊系統和門市陳列等方面,大潤發和歐尚應整合成一套共通制度,才符合資源配置的效率原則。不過除了採購平台、獎勵制度較有共通點,財 報也可互相查閱外,多項經營量販店的核心技術,雙方仍維持原來的運作模式,而且暫時沒有整合的打算。

舉例來說,歐尚對於擴張比較小心謹慎, 但大潤發拓展新店的腳步就相當積極。由黃明端親自率領的考察小組,連周末也幾乎不休假,經常排滿行程、飛往各地觀察地段的投資價值。最初大潤發評估,五十 萬人口以上的城鎮才有開店價值,後來隨著城鎮經濟規模上升,大潤發認為只要所得水準合乎標準,開設新門市的最低人口可以降為二十萬人。反觀歐尚則無如此動 態的調整。既然考量層面不同,雙方的共識就是上市後維持「兄弟登山,各自努力」。

高鑫董事會的席次分配,是投資人直呼「看不懂」的另一個問 題所在。因為控制高鑫過半數股權的吉鑫,是由歐尚持有五一%、潤泰分配到四九%,這讓歐尚擁有四席高鑫董事,而潤泰只有二席。這樣的比例,意味著歐尚對上 市後的高鑫具有關鍵影響力,而這就引發不少投資人擔心,怕潤泰苦心經營的大潤發會失去主導權。

然而據多方了解,歐尚之所以堅持在吉鑫取得過 半數股權,原因是歐尚背後的大股東穆利家族,五十年來的經營理念,第一就是堅持股票不掛牌(詳見另文)。潤泰與歐尚經過長期磋商,終於說服對方以高鑫的結 構包裹上市,對穆利家族而言,已經是一番「大革命」;如果未能取得主要控股權,恐怕會因為擔憂經營權日後遭收購,大為影響家族對上市的意願。所以在潤泰讓 步之後,出現當前的持股結構。

另外,也有市場人士指出,高鑫上市後的股權結構表顯示,潤泰集團綜合的持股比率,其實比歐尚集團高出一截,高 鑫若長久經營有成,潤泰集團絕對會因此受益。因此看起來略顯複雜的股權分配,可以說是「一個得面子,一個有裡子」的妥協結果。

自從開設中國 第一家分店,到成為股票上市的量販業「一哥」,高鑫零售僅僅花了十三年時間。如同當年沃爾瑪在美國崛起的過程一樣,初期並沒有人認為,大潤發與歐尚能夠搶 占多少版圖,遑論挑戰沃爾瑪與家樂福兩大巨頭。但在一片看淡的眼光中,兩者結合的高鑫卻躍居量販業第一。

如今,市場再次對高鑫的控股結構議 論紛紛,認為潤泰集團占不到便宜,這一次,它們仍打算低調應對。如同山姆.華頓所說,「如果我們對所有的意見全部言聽計從,我想最初也不可能踏進折價 業。」高鑫明顯認為,展現實際業績的成長,是面對所有質疑的最好回應。

加足馬力!

—— 沃爾瑪全球總店數

1972 年 66家

1981年 330家

1991年 1721家

2001 年 4073家

2011年 8970家

展望可觀!

—— 高鑫中國總店數

1998 年 成立

2003年 46家

2007年 105家

2011年 198家

大股東共治

高鑫完成上市後的股權結構潤泰集團 49% 吉鑫控股 51% 歐尚集團16.6% 51.94% 9.89% 個人股東 3.67% 高鑫零售 17.9% 一般投資者

95.26% 95%

中 國大潤發 中國歐尚

註:潤泰集團包含CGC、KoFu、潤泰全、潤泰新、Sinopac、獨立第三方;毆尚集團包含 Anchanhyper SA、Monicole Exploitatie Maatschappij BV。

三巨頭鼎立

中 國量販業者市占情況

高鑫12%

沃爾瑪11.2%

華潤萬家9.8%

其 餘品牌67%

新市場孕育出的百億打工皇帝密切關注中國內需市場的崛起,《今周刊》第624期(2008年12月)曾領先報導,大潤發正邁向 中國量販業龍頭之路;而率領中國大潤發經營團隊的黃明端,更因此積累百億身價。三年後,大潤發終於以高鑫零售名義掛牌,在新的資本結構挹注下,本刊也將持 續觀察這個新零售巨人的壯大。

三大外資看高鑫

花旗 評等:持有

●大賣場低滲透 率與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可望構成大賣場業者持續高速成長的動力。

●過去三年,高鑫的同店營收成長率均打敗通膨增幅;未來三年,營收年複合成 長率估計達21%。

●須注意大賣場業競爭態勢,後勤運輸管理系統與營業費用的增加情況。

瑞銀 評等:中立

● 組織架構重整後,歐尚與大潤發品牌可望取得較佳綜效,強化營運效率。

●不理想的產品組合、高存貨水位和依賴租賃建物營業,可能削弱獲利水 準。

●當前股價已經充分反映高鑫的市場地位與競爭優勢。

高盛 評等:中立

●維持「最低價領導 者」形象為核心策略。

●當前股價已充分反映市場地位與利基。

●獲利能力可能因激烈競爭與快速擴張下滑。

中國大 潤發 vs. 中國歐尚

中國

大潤發

2010年營收(億人民幣):502.3 2010年分店數:143* 平均單店營收(億人民幣):3.5 平均單店銷售面積(萬平方公尺):2.5

中國

歐 尚

2010年營收(億人民幣):135 2010年分店數:41* 平均單店營收(億人民幣):3.3 平均單店銷售面積(萬平方公尺):3.9 資料來源:中國連鎖經營協會* 註:今年上半年大潤發新增14分店,總數共為157家;歐尚仍為41家。

高 鑫明年回台發行TDR?

自從中國大潤發規畫上市,台灣投資人對這檔「中國零售第一股」就抱持高度期待:因為一時之間買不到股票,憧憬零售商 機的股民,乾脆改買持有大潤發的潤泰全、潤泰新,兩者股價最高漲到108.5元、59.5元。只是資金效應退燒後,兩檔股票已紛紛回檔。

不 過,近年積極招商回台的證交所,從來沒有忘記大潤發的「魅力」。當大潤發確定透過高鑫在港股掛牌,證交所即展開遊說。據了解,已有券商向潤泰集團總裁尹衍 樑提案,最快在明年此時,高鑫零售即有機會在台灣上市,想要布局的投資人,不妨再耐心等一等。

最初,國內市場人士希望由證交所爭取,讓高鑫 在港、台同步掛牌。但台股並沒有同步上市的先例,若要為本案修訂相關規定,很可能令高鑫上市時間延後。因此證交所董事長薛琦親自出馬洽談時,是邀請高鑫來 台發行TDR(台灣存託憑證)。

可惜依照國內規定,海外上市公司必須掛牌屆滿一年,才可申請發行TDR。所以投資人若不開港股戶頭、也不打 算以複委託操作,就須等到明年下半年,才有機會買到高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720

親歷美國式急診“醫藥分離”:9000美元賬單打折到1千多

在近期的一次赴美國出差中,長途轉機20小時,加之本身就因為缺乏運動等處於亞健康狀態,我在抵達美國阿肯色州時,右腳已腫得猶如“豬蹄”一般,只要一著地就鉆心地疼痛。

在朋友Peter的熱心陪同下,我來到距離入住的酒店車程七八分鐘的最近的一家醫院。真實地體驗了一把“醫藥分離”制度下的美國醫療體系和服務,以及若無醫療保險能讓人瞠目結舌的昂貴醫藥費。

我認為,“醫藥分離”無疑是一種進步。這一制度,對完善的分級醫療服務和醫保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個醫護人員圍著轉

我來到醫院時已接近淩晨,此時只能看急診。在一個類似掛號間的地方,我先填寫了基本資料,這與中國的醫院流程一致。

而之後的整個過程就讓人感受到中美就醫的大相徑庭。與在中國醫院在掛號後直接就面對醫生不同,在美國的醫院,從掛號到見到醫生,甚至還僅僅是醫助,要經過好幾個中間醫護人員,服務極為講究和細致。

首先,在掛號的過程中,這個並非護士的人員就開始詢問我的病情,我描述了一次乘機過程,並展示了我的腳。隨後我進入了就診室,按照中國就醫的思路,我以為我見到了醫生,結果發現根本不是,這是一位初級護士,他又仔細詢問了我所有的個人資料,甚至包括身高、體重等。

在美國生活的一位朋友Peter告訴我,這是常規。

隨後我被安排在急診室的床上,初級護士要求我換上病人專用的衣服,在我的認知中,只有住院病人才需要穿病號服,不過Peter說:“這也是常規,你看過急診室故事這類美劇嗎?在美國,哪怕是一點小病,都必須要做全部檢查,因為美國醫生相信機器測試的結果,而不是望聞問切。”

於是我換好病號服躺在病床上,初級護士開始在我身上夾上各種儀器,比如心電圖等,“全副武裝”後的我看起來非常像ICU的重病號。

然後開始抽血,整整5~6試管!我印象中好像全套體檢的驗血也不過如此。

初級護士說,這是正常流程,因為必須檢驗多項指標。驗血完畢後,初級護士告訴我:“你要不要看電視?”

我當時沒有聽懂,怎麽就跳躍到看電視了?

原來,在檢測結果沒有出來以前,醫生無法做任何判斷,只能等!等待期間如果無聊,就看電視。

還沒有倒過時差的我選擇小睡,大約2小時後驗血結果出來了,此時我終於見到了值夜班的醫生或是醫助,他和我說了五分鐘的話,大致意思是我的主要指標並無問題,應該就是普通水腫,給我打了一針消腫針後便結束了。

不過,第二天我的腳並未見好,由於之後還有大量工作,因此在國內專業醫生朋友的建議下,我決定再去一次醫院,且專業人士建議一定要做超聲波檢查,確定是否有血栓,若是血栓則很危險!

如果說第一天的就醫是簡版,那麽第二天的就是完整版。

當我來到同一家醫院時,掛號和另一個初級護士把前一天的所有流程都重新做了一遍。據說美國就是這樣高流程化和標準化的。接下來又是同樣的換病號服、上機器和抽血。

“我昨天抽過好多血了。”我說。

“你昨天的指數可能和今天不同,我們要再做一次檢測!”初級護士說。

於是又有5試管血離開了我的身體。在完整版中,抽血是另一個專門的護士操作。隨後就是漫長的等待。我已非常理解這是基本流程。

在一段時間後,終於等到一位專門做超聲波的醫技,醫技仔細檢查後,記錄下數據,但其並不能立即下結論,而是需要有專門的讀片醫生來出結果。於是又是半小時,終於在整整3小時後,出了結果——排除血栓。

此時,真正的醫生終於出場了(其實其間他也出現過,但時間很短)。根據驗血和超聲波結果,醫生認為是靜脈血液回流不暢,內有炎癥。

驚天價格,但可以討價還價

臨行,初級護士拿來一副拐杖,我略覺誇張,但Peter說因為在美國,很多病人習慣投訴,如果你行動不便,在就醫後跌倒,這是醫生怕你投訴他而采取的預防措施。

接下來就是重點了。我最關心的是“吃藥治療”和“價格”。

先說藥,在美國,醫和藥是完全分開的,除了急診時必需的針藥,醫生開給我的常規消炎藥等都不在醫院買,而是病人拿著處方去專門的藥房購買藥品。

也就是說,中國的“以藥養醫”在美國醫院根本不存在,在美國,藥就是藥,收益與醫院無關。而我在藥房買藥時發現,藥費特別便宜,一般十幾至二十幾美元即可。

大家都知道,在中國不少醫院,醫生的收入並不高,但藥費不便宜,不少藥品無法全部使用醫保。但在美國,即便是自費購藥,常規藥品價格很是便宜,基本不會涉及“灰色利益”。

不過馬上就到了令人大跌眼鏡的時刻了。

我去醫院結賬,醫院的行政人員完全不著急收費,他們一般都是先治療,再給病人一個賬期,可能幾周後郵寄賬單。在美國都是醫療先行,數周後收費。

鑒於我馬上要回中國,於是財務人員“勉為其難”地打出了賬單,連續兩天的急診“驗血+超聲波+打針”再加一副拐杖,總價格竟然是9000多美元!

“在美國,人們看病動輒數千美元很正常,我有一次手指劃破就耗費500美元。但當地居民基本都有保險,所以自己真正支付的並不多!”Peter坦言。

我告訴財務,我沒有當地保險,於是財務給我打了個折——6000多美元!

我表示依舊難以接受,並表達了願意支付合理價格的誠意及存在的問題。

這位善心的財務也表示支持我暫緩付款,協商之下,其給醫院CFO寫郵件說明情況,效率極高的CFO在十分鐘內就給了回複——1400美元!

在兩次降價後,我“爽快”地支付了1400美元醫藥費!雖然折成人民幣依舊很貴,但我已覺很合理。

緣何美國就醫的價格如此昂貴?還可以討價還價?

一位在美國學醫的朋友告訴我,美國的醫藥分離制度下,醫生是非常受到尊重的職業,美國醫生的收入靠的純粹是醫療服務,這就是為什麽我會見到這麽多護士、醫技、醫助、醫生,因為他們都在各自的崗位上進行細分醫療服務,他們賺取的就是服務費。

在最初的賬單上,有約5000美元到6000多美元都是急診服務費,而這就是對醫護人員勞動的報酬。

為什麽還能還價?“美國醫院經常遇到賴賬的病人,你也拿他沒轍!因為都是治療先行,然後再收費,而不是像中國醫院,所以那些病人實在支付不起那就賴賬了,當然這會影響這類人的信用度。正因如此,有些醫院會有壞賬,所以它們會采取先報高價,實在不行再討價還價的方式。”上述醫學界友人坦言。

(作者為《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587

美國式養老金危機:近半數家庭養老儲蓄為零

54歲的喬·約翰遜(Jo Johnson)是美國費城的一名數字媒體項目經理。除了雇主為她繳納的養老金外,她每兩周還會拿出收入的1/3,存入退休賬戶。對她而言,這樣做是迫不得已。

由於頻繁地更換工作,養老金的繳納時斷時續,賬戶內的金額始終不盡如人意。於是3年前,她開始節省開支,自己繳納養老金。

雖然約翰遜的丈夫從事顧問職業,兩人的收入都算可觀,但她坦言,賬戶中的數字都是這些年東拼西湊的結果,而且依然在奮力追趕進度。

真正的黑洞:零儲蓄

提及美國的養老金危機,業內人士往往都將關註點放在債券收益率低迷、投資回報率的期望值下降等造成的負面影響上。但保德信金融集團資產管理分支的執行長大衛·亨特(David Hunt)認為,真正的危機不在投資層面上,而在於養老儲蓄為零的龐大群體所造成的隱患。

他認為,這才是真正的養老金黑洞,這個群體才是美國社會最薄弱的環節。

在美國養老金制度誕生的年代,人們往往畢生都供職於同一家公司,甚至堅守同一個工作崗位。而在當今,賦閑、兼職、自謀營生等選擇已成為社會常態。養老金繳納時斷時續的現象也日趨普遍。甚至有很多美國人分文未存,為未來社會的養老危機埋下禍根。

根據美國全國退休保障研究院(NIRS)發布的數據,2013年,美國近4000萬適齡勞動家庭沒有任何退休儲蓄。不論是由雇主參與繳納的401(k)計劃,還是個人自願投資的個人退休賬戶(IRA),這些占到適齡勞動家庭總數的45%,但其中又有半數家庭的戶主年齡在45~65歲間,對很多人來說,退休已經近在眼前。

在影響退休儲蓄賬戶開設的諸多原因中,年齡固然扮演一定的角色:年輕人開設退休儲蓄賬戶的比例相對要低一些。不過影響最大的還是收入水平。NIRS的報告顯示,擁有退休賬戶的家庭收入中位數為8.6萬美元,是無退休賬戶家庭的2.4倍。

當前,很多美國人都處於自謀營生的狀態,或所在企業因規模有限而沒有參與401(k)計劃。在低收入行業中,即便是大企業也不一定提供退休儲蓄計劃。而在收入一般、節余寥寥的情況下,個人退休賬戶也無濟於事。

社保資金缺口巨大

既然養老金成了無米之炊,社會保障制度便是千萬美國人日後唯一的依靠。

按照目前的補助比例,美國社會保障金額度為普通家庭退休前收入的35%,對大多數退休人員來說都捉襟見肘,特別是在沒有其他儲蓄可作依托的情況下。業內普遍估計,退休後的進賬需要維持在退休前收入的85%左右,才能維持基本的生活水平。

亨特指出,由於社會保障提供的補助相當有限,美國人越來越倚重401(k)計劃。而眼下,人們頻繁地更換工作,使這一問題雪上加霜。

美國的社會保障不但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還使社會陷入分裂。在社會保障制度創立之初,美國退休人員領取養老金的平均年限不到13年。如今,這一數字在20年左右。而且,不同於傳統的公共養老金計劃,它采取現收現付制,即用在職人群繳納的稅收來支付同一時期已退休人群的養老金。

這種制度使美國的社會保障系統出現了巨大虧空。據花旗銀行估計,其中的資金缺口或在10萬億美元以上。對此,共和黨一再呼籲收緊福利,縮小赤字。

民主黨的立場截然相反。希拉里就曾許諾守住社會保障制度,甚至在原有基礎上加以擴張,使美國人“退得其所”。而特朗普由於偏離了共和黨既定路線,立場與希拉里幾乎雷同。

據皮尤慈善信托近日發布的一份報告,由於連續多年資金調撥不足、投資收益慘淡等原因,美國各州公共養老金虧欠勞動者的福利已經達到1萬億美元。過去兩年中,“其他退休後福利”類目下的未支付賬單已經增長12%,至5540億美元。

NIRS也在今年早些時候的一份報告中提出,美國有必要鞏固社會保障制度,防止老年人陷入貧困。

“每次有人說危機不存在,我就會反問,你們看過數字嗎?”NIRS執行總監黛安·歐克利(Diane Oakley)說。她預測,未來數年,美國的老年人口貧困率將會急劇上升,導致社會失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897

金融雲端:美國式河蟹

1 : GS(14)@2012-05-22 23:45:58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522/1635798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951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