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世界上幾次6倍漲幅的結局

From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097nv.html

從05年底開始到07年底的兩年牛市,中國A股市場從998點漲到6124點,上漲6倍,很多人都發了大財。大家不禁要問:後面還能漲多少?還能翻番嗎?如果還賬,要還多少才算到頭?
我也不知道!不過,我們可以看一看古今中外股市的例子,以史為鑒嗎!
1、美國20年代的大牛市及其結局
8年6倍的上升:從1921年的底部到1929年頂峰,道鐘斯指數在8年間中,整整上漲了6倍,平均的複合年收益率23.87%,標準普爾汽車股指數上漲了12,平均年回報42.69%,大盤股通用汽車上漲了22.對於在1921年底或者1922年初買入股票的投資者來說,年回報率58.17% 。
結局:30年代的大蕭條,股市下跌90%。1929年10月21日,道鐘斯指數386點,10月29日,跌至298點,11月,跌至198點,跌幅高 達48%。1930年1~3月大幅反彈。並于4月重新登297點。此後又急轉直下,從1930年5月到1932年11月,股市連續出現了6次暴跌,道‧ 鐘斯指數跌至41點。與股災前相比,美國鋼鐵公司的股價由每股262美元跌至21美元。通用汽車公司從92美元跌至7美元。到1954年終於回到了股災前 的水準。
2、香港90年代的大牛市及其結局
10年8的上升:恒生指數從1988年的1894點,上升到1997年回歸時的16000點,上升8,用了10年。這10年間,主要是大陸外貿對香港的全力支持形成的,可以說,大陸的發展,最後都要通過香港轉口收稅,這樣的刺激,恐怕永遠看不到了。
結局:下跌50%,用10年盤整。從16000點,下跌了50%,1998年中和2003年中,形成兩低點,直到2007年,才正式跨越了16000點。
3、股災才夠牛!
3年12漲幅:臺北股市從1000點一路飆升到12682點,整整上漲了12,僅僅用了3年時間。臺北股市用了25年的時間,也就是到1986 年,加權指數才越過1000點關口。但從此之後,股指便出現全球罕見的加速上漲。在不到九個月的時間裏,加權指數躍2000點;隨後的兩個月內,指數又 接連突破3000點和4000點。1988年6月, 台指反彈突破5000點大關,7月突破6000點,8月漲到8000點。為抑制股市泡沫,1988年9 月,相關部門出臺準備徵收資本利得稅的政策。這個大利空讓股市半天折翅,指數從 8813點連跌19天到4645點,幾乎是腰斬。然而,由於當時臺北股市投機盛行,很多人都已經處於瘋狂的狀態,有關部門徵收資本利得稅這一“殺手鐧”沒 有起多長時間的作用,台指就重新抬頭,繼續一路“高歌猛進”, 到1990年1月,臺北股市開始了最後的瘋狂,創出了12495點的歷史新高。到股市崩盤前的1989年最後一個季度,台股平均市盈率達到100,而同 期全球包括新興市場在內的其他市場市盈率都在20以下,當時的臺北股市已經談不什麼投資價值。
跌幅80%: 1990年2月,崩盤發生了,臺北股市從最高點12682點一路崩盤,一直跌到2485點才止住,大盤在8個月內跌掉了10000點,跌幅高達80%。截 至2007年7月12日,加權指數收於9354點,至今也沒能夠收復失地,十多年前的“傷口”一直留到了現在。
4、1973年的香港
1973年的香港股市,曾經狂升暴跌:恒生指數從300點上升至1700點(5.6)而跟著下跌至150點(91%)。
5、日本的八十年代
5年上漲3.2。 進入"平成景氣"以後,日經指數由1985年的12000點持續上升,在1987年10月17日"黑色星期一"的西方股市大風暴 中,短期下沉後率先"復活",從而帶動了全球股市的回暖。以後,股價一直呈強勢上升。直到1989年年底交易所最後一次開市日經平均股指高收38915 點。
回到原位,20年沒有回去。1990年10月日經225種股票平均指數跌破20000點。1991年半年略有反彈,旋即轉入更猛的跌勢。1992年 4月1日,日經指數跌破17000點的心理大關,8月18日日經指數再創14309點新低,基本回到了1985年的水準。1993年一季度仍徘徊於 16000-17000點之間,1994年年末略有上浮,摸20000點,以後直到1995年12月底,即又過14個月後才再次突破20000點,收盤 在20011.76點(12月28日)。2003年,甚至到達過7600點的點位。到2008年的今天,日經指數仍然匍匐在13000點的腳丫子跟

參考參考,比較比較,咱們是2年漲6倍,快趕的瘋牛了,要是不勒著點,再翻一番,就是12000點,那麼下跌也差不多要80%了,不管怎麼說,跌到2000——3000點,跟人家比起來,一點兒也不算過份。
、香港畢竟都是小經濟,中國的大塊頭,應該跟日本、美國比一比才合理:美國8年漲6倍,需要用下跌50%和10年來補償;日本5年漲3,用了20年還在腳底還賬!
我們呢?大家適當控制一下自己的貪婪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3

財技低手的結局-中科環保(351)

2008-04-09 AppleDaily


【本報訊】有「內地演唱會之父」之稱的「Ba叔」陳達志,其曾任主席的上市公司中科環保,疑遭高層挪用巨額資金案,昨日在區域法院正式開審,控方披露Ba叔與中科另兩名執行董事,以不同理由挪用公司資金,又多次調動公司資金掩飾罪行,涉款高達7,290萬元。記者:陳詠詩

案中三名被告依次為中科環保前主席兼執行董事韓明光(41歲)、兼任中科財政事務的前執行董事鄒浩東(48歲)及中科一間附屬公司前僱員賴錦彤(42歲),三人被控串謀盜竊、串謀詐騙及發表虛假陳述共14項罪名。

年報誇大未來收賬

控 方案情指,04年5月至10月7日間,Ba叔與首、次被告多次指示中科的會計陳桂芬開發支票,以不同理由支取中科資金,由100萬元至400萬元不等,包 括假稱中科一間附屬公司須購置手提電話及電腦器材,由第三被告負責開發假貨單,並指示一名銷售經理,將得到的中科資金,存進Ba叔持有的公司戶口或首被告 親人的銀行戶口,款項實供兩人自己使用。控方續指,04年中Ba叔與首、次被告多次開會商討,要在05年4月公佈中科業績前掩飾罪行,遂於12月間,假稱 須注資2,500萬元進中科與桂林中科合資項目,又要就梅州廢物焚化及加工工程支付800萬元誠意金,並要注資500萬元進梅州的項目,又向另一上市公司 中國環保附屬公司借貸500萬元,但所有資金到手後,大部份資金會回流至中科戶口,當作償還之前竊款,小部份資金則不知所終,並在年報中誇大未來應收賬達 1.07億元。

虛假協議挪用資金

此外,控方又指首被告為償還自己欠下的債務,利用虛假的合作協議,挪用中科資金700萬元,還款340萬元後,餘下350萬元袋袋平安。已認罪的Ba叔今日將出庭頂證三名被告。案件編號:DCCC661/06


2008-04-09 SingTao
「Ba叔」今以污點證人身分作供中科前高層涉挪用六千萬


上市公司中科環保電力前主席韓明光,涉嫌聯同公司兩高層,協助有「內地演唱會之父」稱號的「Ba叔」,挪用公款逾六千萬港元後,為了隱瞞真相,乃在公布的公司年報中作出虛假聲明,偽稱中科在梅洲發展垃圾焚化項目,及免息貸款予內地桂林中科環保電力等。案件昨在區院開審。

前 上巿公司主席韓明光等三人,在區域法院否認十四項串謀偷竊、串謀訛騙及偷竊等罪名受審,案中已認罪的「Ba叔」將以「污點證人身分」於今早出庭作供。三名 被告為中科環保電力前主席韓明光(四十一歲)、中科前執董事兼財務總監鄒浩東(四十七歲)及中科屬下宏科系統方案有限公司的前僱員賴麗芹(四十一歲)。

控方大律師鄧能昨透露,○四年十一月被告韓明光接替Ba叔陳達志為上市公司中科環保電力的主席,Ba叔則轉為中科的執行董事。中科屬下宏科是經營電腦產品,鄒浩東及Ba叔亦是宏科的董事,每當宏科需資金時均由中科環保電力提供。

款項存Ba叔私人戶口

控 方指,○四年五月至○五年一月,Ba叔為了支付個人的債務,指示鄒浩東着中科環保電力的會計陳桂芬簽發三張面額共值一千萬的支票給宏科,假稱宏科須向一電 訊公司訂購手機及購買電腦零件,但最終該三筆款項經由被告賴麗芹協助下,再存入Ba叔的私人戶口內,其中一百六十五萬元則是給予韓明光使用,而賴麗芹亦拿 走當中一百萬元,被告等人為了掩飾挪用公款,乃串同其他人製造虛假的收據,及會議記錄等。

○四年九月及十月,韓明光又假稱中科會借出兩筆貸款共五百四十萬元給他的兩名朋友,○五年三月及五月韓指示陳桂芬簽發兩張共面額三百萬元的支票給宏科,但事實上這些款項是存入韓、賴及Ba叔名下的銀行戶口內。三名被告為掩飾早前盜用公款的行為,乃於○四年中開會商討對策。

控方指○五年四月中科環保電力發布的年報中,假稱有二千八百五十萬元存入桂林一工程公司,另以一千九百萬元向北京旭策置業有限公司,買入北京中科通用能源環保的股份,又用八百萬元在梅洲發展垃圾焚化項目。○五年九月二十八日廉署採取「響箭行動」,將被告等人拘捕。

案件編號:區院刑事六六一──二○○六。
2008-04-10 東方日報
陳達志頂證盜四千一萬


中 科環保(00351 )前主席韓明光,連同中科環保另兩名職員,涉嫌串謀詐騙中國環保電力(00290 )及中洲控股(現稱中科環保)公款的案件,昨日續審。早前已承認部分控罪的中國環保前主席陳達志(Ba 叔)昨日以控方證人身份供稱,他與韓明光在○四年終已盜取中科環保共四千一百萬元公款。

案中其餘被告為中科環保前執董兼財務總監鄒浩東及中科環保附屬宏科系統方案有限公司的前職員賴麗芹(又名賴錦彤)。

曾借三千萬予韓明光

陳 達志供稱,他在九四年與韓明光相識,雙方一直有互相貸款予對方。韓及後取得中科環保及中國環保電力(當時稱耀生行控股)的控制權。陳在○三年初借出三千萬 元予韓明光,陳指與韓之間「講個『信』字」,故有關貸款未有書面協議證明。韓當時對陳表示,韓在上述兩間公司有「話事權」,可將中科環保以配股的形式轉讓 予陳達志。陳達志在○三至○四年間以四千多萬元購入中科環保五成多股權,並成為公司主席。

及後,陳向韓追討欠款,韓稱會從中科環保中調出資金清還。韓明光與鄒浩東指示陳尋找一些公司,假稱中科附屬宏科系統方案向這些公司買貨,有關「貨款」實際上用以清還韓拖欠陳達志的欠款。

陳在○四年中發現他與韓已盜取中科環保達四千一百萬元,他與韓、鄒二人開始商討掩飾方法,最終韓決定假借向桂林的合營批出一筆二千五百萬元的貸款,而該筆「貸款」最終被調回中科環保,掩飾之前陳韓二人盜取的款項。

被告︰韓明光、鄒浩東、賴麗芹(又名賴錦彤)
2008-04-10 MingPao

Ba 叔4000 萬入股當傀儡主席


【明 報專訊】人稱「Ba 叔」的中科環保前主席陳達志,昨日出庭指證生意伙伴韓明光等人,稱被告串謀挪用上市公司資產逾7200 萬元。「Ba 叔」自揭當年豪擲4000 萬元入股中科環保,出任公司主席,惟他不諳英語及普通話,故韓才是「真正話事人」,並暗中操控兩家上市公司。

3 名被告韓明光(40 歲)、鄒浩東(47 歲)及賴錦彤(41歲),日前否認串謀盜竊、詐騙及虛假陳述共14 項罪名。

「Ba 叔」陳達志供稱,當年欣賞韓在內地做生意的經驗,私人擔保對方向財務公司借了2000 萬元,他後來入股中科環保擔任主席,與韓的交往純粹「講個信字」。其後中科獲中信集團入股,令他對韓更為信任。

Ba 叔續稱,與韓等人累積挪用中科約4700 多萬,又協助韓籌措資金,令他自己身負巨債,至04 年初他被追債,韓由中科挪用公款還錢給他,但帳面上卻是Ba 叔向公司借款。案件今續。

2008-04-10 文匯報
Ba叔稱信錯韓明光 變成盜款人


【本報訊】「有內地演唱會之父」稱號的Ba叔陳達志,昨在上市公司中科環保電力前主席韓明光等3人的挪用公款案中出庭,指自己因過分信任韓明光,兩度出任 借貸擔保人,協助韓向財務公司借得3,000萬元,又被游說以4,000萬元購入中科的三份二股權,但公司「話事人」仍是韓,後來他被韓拖累遭財務追數, 韓獻計挪用公款還債,怎料公司賬目卻指是他1人盜用公款4,400萬元。

94年認識 屬普通朋友

現年61歲的Ba叔昨供稱,他於94年認識韓明光,屬普通朋友,至97年後韓明光參與上市公司東聯控股業務後,由於他是東聯的非執行董行,雙方經常在會議見面而相熟,韓對他透露自己擁有兩間上市公司的控制權,後來改名為中科環保電力及中國環保電力控股有限公司。

2000年開始,他和韓互相有借貸交往,03年初他應韓的要求,出任借貸擔保人,替韓向財務公司借款2,000萬元,當時韓還簽發了2,000萬元的期票及以其名下上市公司股權作抵押,亦簽出6張不同數額的支票,用來支付貸款利息。

講信字與無借貸協議書

Ba叔強調:「我倆講個信字,我和韓明光之間沒有任何借貸協議書。」故他後來又以擔保人身份,協助韓向他相識的財務公司借1,000萬元,當時韓表示,其名下的中科環保有1億元在河南有線電視合資搞生意,將來河南有線電視歸還款項,便有錢還給他。

Ba叔指:「韓並沒有依時清還上述共3,000萬元的債款,身為擔保人的我,只好不斷向韓追數。」於是韓建議他購入中科環保的股份,韓更揚言會以廉價配股 給他,而韓又表明他入股後,會設法增加投資項目及引入其他投資者,故與妻子成立Aimstar公司,再以該公司名義以1,800萬元購入中科環保五成二八 的股權,其後韓才對他透露中科欠下中國銀行2,000萬元債務。

韓未還貸 累他遭追數

韓明光又對他表示,若要得到中科的控制權,必須要佔公司三分之二的股份,結果他向多名朋友籌錢2,000多萬元,再買入中科兩名股東的股權,結果他共花上4,000萬元才取得中科的主席及執行董事職位。

Ba叔指,韓明光向財務公司的借貸根本沒有清還,連累他遭財務公司追數,結果韓等人和他商量後,決定把河南有線電視歸還的2,000萬元分3期給他,後來 又虛構多個項目交易或假稱中科屬下的宏科系統方案公司須要訂購手機及電腦零件等,先後再將2,200萬元給他,其間韓明光亦藉假交易,挪用了公司近 2,000萬元。

greatsoup:
上市公司用多種手法套取公司款項,屢見不鮮。較好的,是會利用公司派息及以「低價」購入私人公司的資產,以套取公司現金,不過可以谷大盈利能力。

中手的是加大自己的人工,不過這方法太慢,亦影響公司的估值。


不好的就會隨時以「高價」買入一堆關連人士的資產,或者好像本案的犯人一樣,以收購資產掩飾偷取款項的行為,而該堆資產是無或低盈利能力的,或者在採購方面「過河濕腳」。

無咁大個頭就唔好戴咁大頂帽,這就是教訓,又要心大,又要手緊,他們不還就會破產,所以顧不得這樣多,所以就偷公司錢,來解決個人問題。不過個人問題又如何出現?就是自己貪心。

其 實,只要搞好間公司,又何必偷錢呢。這個世界永遠就是太多短視的人,只想著眼前的小利,放棄自己的信譽、人格,為了少量的金錢,以身試法,若好好心機搞好 一盤生意,十億幾十億慢慢就來,好像李嘉誠一樣,他雖搞財技,但也專注本業,甚至以本業為先,但多少人像李嘉誠?總有許多人為一億幾千萬做這樣的蠢事,結 果連累半生,我真是為他們擔心,香港上市公司大部分就是這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39

支付寶大結局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87878&time=2011-08-05&cl=115&page=all

由支付寶股權轉移而爆發的較量告一段落,雅虎和軟銀選擇承認既成事實,看緊淘寶成為未來的主要任務
財新《新世紀》 記者 王姍姍 舛友雄大

 

  北京時間7月29日晚間,阿里巴巴集團、雅虎和軟銀就支付寶股權轉讓的後續補償問題正式簽署框架協議。

支付寶股權轉讓的補償已定,馬云表現出了對阿里巴巴的實際掌控力。木森/東方IC


  補償的核心,是支付寶的控股公司——也就是由馬云和謝世煌兩位自然人以80︰20股比持有的浙江阿里巴巴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承諾在支付寶上市時 予以阿里巴巴集團一次性的現金回報。回報額為支付寶在上市時總市值的37.5%(以IPO價為準),回報額將不低於20億美元且不超過60億美元。

  此外,在上市之前,浙江阿里巴巴還承諾通過給阿里巴巴集團支付知識產權和技術轉讓費,金額為每年利潤的49.9%。

  該協議明確指出,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批准阿里巴巴重組支付寶的股權結構、終止有關控制協議的有關行動,這些行動後,阿里巴巴集團將不再合併支付寶報表。這表明,雅虎和軟銀已主動放棄對馬云單方面取消VIE這一飽受爭議的行動進行法律追訴。

  至此,在阿里巴巴集團層面,由支付寶股權轉移而爆發的較量告一段落。集創始人、最高管理者和小股東三重身份於一身的馬云,表現出了對阿里巴巴的 實際掌控力,持有多達70%股權的兩大外資股東,則在利益博弈中呈現弱勢。這種格局能否持續,取決於兩家大股東是否會為了淘寶而調整身位,結成可與管理層 抗衡的新利益聯盟。在支付寶轉移之後,淘寶已成為雅虎和軟銀對阿里巴巴投資中最後也是最主要的一塊待收穫之地。

給「補償」數字找個說法

  7月29日晚間,雅虎CFO蒂姆·莫爾斯(Tim Morse)與阿里巴巴集團CFO蔡崇信聯合就補償協議召開分析師會議。問答環節中,分析師詢問的第一個問題便是:支付寶這一補償計劃的種種數字和百分比的設定理由是什麼?

  蒂姆·莫爾斯顯然有備而來,他儘可能輕描淡寫:「交易回報額是基於很多不同的複雜因素做出的。」

  阿里巴巴集團在事後發布的新聞通稿中稱,補償談判堅持了兩大原則:確保支付寶和淘寶的關係結構可以維持淘寶的價值,從而確保阿里巴巴集團的價值;同時,阿里巴巴集團將獲得合理的經濟回報。

  此前外界猜測的有關雅虎將借此談判,以更優厚條件向集團管理層出讓阿里巴巴股權的內容,並未出現在29日公示的補償協議中。日本軟銀的一位媒體 接待人士向財新《新世紀》證實,整個補償談判從未採取過「雙邊」模式,自始至終,三大股東都同時坐在談判桌前,從各自的角度開出價碼。

  從這份框架協議來看,一旦支付寶上市,阿里巴巴集團可獲得一次性的現金回報。按最多60億美元計算,分別持有阿里巴巴39%和29.3%股權的 雅虎和軟銀將分別獲得約23.4億和17.4億美元現金;按最少20億美元計,雅虎和軟銀拿到的補償金額只有7.8億和5.8億美元。

  協議並未公佈IPO時間表。雅虎提交給美國證監會(SEC)的8-K文件中僅顯示,「支付寶將在十年之內上市」。

  這很難被直接解讀為一個「好消息」,補償真正落袋可能要等上十年光景,誰會是最「等不及」的人?恐怕當屬阿里巴巴集團兩大外資股東——雅虎和軟銀的投資者。

  如何解決支付寶遲遲不上市對集團利益的影響,協議中提出兩條看上去更現實的補償內容。

  首先,支付寶公司及其子公司在上市前,將以知識產權許可費用和軟件技術服務費形式向阿里巴巴集團支付報酬,金額為支付寶及其子公司稅前利潤的49.9%。這個百分比會因支付寶和其控股公司的股本稀釋而減低,但依然不會低於30%。

  其次,協議約定由馬云和蔡崇信通過一家在開曼群島註冊的特殊目的公司——IPCo,向阿里巴巴集團開具一張本金額度為5億美元的7年期無息期票。馬云與蔡崇信以個人持有的5000萬股在港上市公司阿里巴巴B2B(01688.HK)普通股及其他抵押品作為抵押。

  這意味著,7年之內如果支付寶還未上市,集團至少可以先從支付寶的控制公司拿到5億美元的現金補償。雅虎方面稱,「這樣至少有希望能(在支付寶上市前)回籠現金」。

  此外,如果在協議生效日滿10年後變現事宜沒有發生,且支付寶的權益價值或企業價值超過10億美元,阿里巴巴集團有權讓支付寶的控股公司及其股東強制變現。

誰的勝利

  阿里巴巴集團管理層對外發佈的新聞通稿中,對有關支付寶重組的補償方案評價稱,這令兩大外資股東賺得「盆滿缽滿」。

  這篇新聞稿給軟銀和雅虎算了一筆賬。2000年、2004年軟銀分別以2000萬、6000萬美元入股阿里巴巴,此前已先後在雅虎進入集團和 B2B業務上市時套現1.8億美元和5.5億美元;加上從最新補償方案中將得到的潛在回報,以及每年按比例和其他股東分享支付寶49.9%的經營性利潤 (上市前),還有在淘寶的利益(目前業內對淘寶的估值最保守估計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按最保守的估計,軟銀約從阿里獲得超過90倍的投資回報」。 而2005年8月以10億美元現金和雅虎中國資產置換獲得阿里巴巴集團約39%股份的雅虎,折算其在淘寶和支付寶兩家公司未來潛在的獲利,雅虎對阿里巴巴 的投資收益至少超過60億美元。

  集團管理層進一步展望稱:「如果如此前所說阿里巴巴集團能整體上市,兩者獲得的收益將可能在上述兩個數字上翻番。」

  但是,市場並未被這筆細賬打動。7月29日週五當天,雅虎股價下跌3%至13.10美元,8月1日週一開盤後再下滑0 .02美元,已非常接近去年8月以來52周的最低點12.94美元。軟銀的股價也在8月1日後連續兩日下挫。

  美股市場上,花旗、瑞信、摩根大通等公司的主流分析師在談到這一協議對於雅虎業績的影響時,普遍認為協議的積極一面在於消除了一部分不確定性, 但對於補償的實際價值並不樂觀,多數分析師僅僅對雅虎給出「中性」或「持股觀望」的評級。摩根大通分析師安穆斯(Doug Anmuth)的說法具有代表性:「這次支付寶協議有好過沒有,但並沒有說的那麼好。」瑞信和高盛則認為雅虎和軟銀在此次交易的回報額低於此前預期,「考 慮到支付寶的非淘寶業務規模有限,支付寶不大可能會在近期上市。類似的,阿里巴巴集團獲得支付寶稅前利潤的49.9%利潤分享金額可能並不大」。

  對於誰賺誰賠,資本市場有另一套算法。在支付寶未被轉移出阿里巴巴集團之前,集團對該公司享有100%的股東權益,其中,雅虎和軟銀作為在集團 層面合計持股70%的股東,對支付寶擁有等比例股東股益。而按照這份補償協議,到支付寶上市時,集團僅能從IPO總估值中拿回37.5%的現金補償。從 100%的權益到37.5%的落差,加之開給兩大外資股東的這張支票真正兌現可能還要等上10年,雅虎和軟銀這筆買賣並不划算。花旗銀行分析師馬哈尼 (Mark Mahaney)評價稱,「雅虎顯然被迫出售了它最重要的亞洲資產之一」。

  相反,原本在集團持股份額在「個位數」的馬云,因為持有支付寶當下全資控股公司——浙江阿里巴巴電子商務有限公司80%的股權,而順理成章地分走支付寶50%的股東權益。因此,業界風評認為,馬云實現了一次非典型意義的MBO。

  馬云運作MBO的方式最神奇之處在於「先轉移,後埋單」,而且還不必「現付」——等到IPO之際,支付寶引入新股東之時,自然會有投資人為這次MBO埋單。誰賺誰賠一目瞭然。

  值得注意的是,管理層和員工在阿里巴巴集團持股約30%。如果未來馬云和謝世煌控制的浙江阿里巴巴中沒有安排管理層和員工的股份,後者也將是這次支付寶轉移交易的受損者。不過,阿里巴巴集團一位內部人士對此表示樂觀。

「兩寶」關係待重塑

  支付寶單飛後的前景,至少從目前的業務結構上來看,依然很大程度將取決於其與淘寶日後的利益關聯。

  在7月29日的分析師會議上,有分析師質疑淘寶是否也會因為相似的監管理由而在未來被轉移出去,蔡崇信表態稱:「支付寶的事情是非常特殊的例 子,儘管每個市場都有監管原因引發的股權變動風險,但淘寶將不會遇到如支付寶一樣的敏感問題,因此未來不存在VIE協議也會被終止的可能性。」

  但毫無疑問,已經丟失支付寶的雅虎和軟銀,未來將會對淘寶的利益盯得更緊。補償協議中顯示,支付寶同意給阿里巴巴集團及其子公司(包括淘寶集市 以及淘寶商城)以優惠商業條款提供服務,有效期50年,到期自動延續。這個優惠條款將考慮阿里巴巴旗下各公司乃支付寶重大客戶,以及參考市場狀況,每年由 雅虎和軟銀指定的阿里巴巴集團董事進行審批。

  支付寶最早即源於淘寶網C2C交易對信用和轉賬的需求,二者之間的業務粘連甚密。

  支付寶2005年從淘寶拆分、成立獨立結算公司以來,一直試圖從公司組織架構和業務框架上捋順與淘寶的關係,成為一個既服務於淘寶、也可服務於外部更多電子商務機構的平台級支付工具。

  不過,據阿里巴巴內部人士透露,目前來自淘寶的交易額仍佔到支付寶整個交易額的50%,交易筆數更是一個極為龐大的數字。

  該內部人士透露,目前淘寶與支付寶之間的結算模式,是參考交易筆數來談一個整體的「打包價格」,這一價格的定立,僅以「保本」為原則。

  「交易筆數決定銀行成本,也就決定服務費用。目前支付寶給淘寶的服務價格,基本上只是稍稍高於支付寶為業務結算支付給銀行的成本,總之不讓支付寶賠錢就行。」該人士表示。

  在雅虎和軟銀兩大股東的密切關注之下,「單飛」後的支付寶顯然不僅要繼續扮演好服務於淘寶的角色,還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照顧好淘寶利益。而反 之,淘寶對支付寶的收入貢獻卻只能放在二者關係中的「次要地位」,支付寶日後想要做大做強,恐怕要向淘寶之外尋找更為廣闊的電子商務市場。在華爾街的分析 師看來,支付寶的獨立倒是為這種開拓創造了條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861

柯達 諾基亞 格力,都曾落後,結局迥異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d66b010102dwza.html

柯達的沒落,令人歔欷不已。

而諾基亞也為自己曾經的自大和固步自封,付出慘重的代價。

諾基亞,曾經準確的定位,讓自己坐上了通訊手機老大的位子,回顧20年前的諾基亞,是一場賭博,也是一個選擇,賣掉電纜業務,賣掉當時在歐洲都舉足輕重的電視業務,專供通信業務,不得不說是一個賭博,也不得不說,當時的領導人具有前瞻性。

但是,20年後,當蘋果推出iphone時,諾基亞的評價是:一個不懂手機的公司推出的產品,不足為據。

可惜,時代在變,與其說是蘋果打敗了諾基亞,不如說,諾基亞敗給了移動互聯網。

這是對手機這一產品屬性的定位已經於10年前乃至5年前發生了巨大變化。

同理,當初柯達造出第一台數碼相機時,也是將其束置高閣,當時的原因之一就是利潤率不夠,也有一個原因就是當初的配套不足以普及數碼產品,有幾個領導人有魄力扔掉自己盈利的大頭而專攻前途不明的產品?

只有家族公司,只有企業創始人,具有這種膽識和魄力,以及勇往無前的能力,他們不懼其他股東以及董事會的指手畫腳。

 

同樣,3、4年前開始,當海信、美的們宣傳變頻空調時,格力還是沉迷於定頻空調,可是,幾年過去了,格力依然追了上來,重新奪取行業龍頭。

個人認為,不是格力太優秀,而是行業屬性不同而已,產品的耐用性救了格力。

 

自己專業就是機械製造業,記得大學入學時,看得宣傳資料,很多都是80年代乃至60年代的音像資料,實習時,很多設備都是70~80乃至更加久遠的設備。

畢業後,到很多企業去看,比如他們的壓力機還是傳統而古老的開式曲柄壓力機。看看中國有多少機床廠,還是靠這些傳統的壓力機依然可以獲得滋潤,有多少老闆們依然靠這些老傢伙掘取第一桶金。

自己的重點是說,我還是傾向於選擇產品的核心部件是塑料件或者金屬件的產品。

產品核心屬性是金屬或者塑料的行業,一半具有幾個屬性(可能為優勢,也可能為劣勢):

1、重資產行業;

2、產品使用壽命長;

3、產品更新慢;

4、科技發展為其錦上添花而不是雪上加霜;

這一些,在家用電器上面表現明顯,比如洗衣機、冰箱、油煙機、熱水器、空調是典型代表。

在工業領域就更多了,比如壓力機、車床、CNC等等,可能至少10年的壽命期。

反過來看手機,5年前,幾人聽說過小米手機、oppo手機、魅族手機?5年前,海爾手機、tcl、夏新、步步高等,多半早已明日黃花了吧?

金屬是產品核心,還有一件好處。就是科技的發展必將帶來成本的降低。比如,冷卻管銅的可以改為鋁的,不鏽鋼的可以改為不鏽鐵的,同理,工藝的提升可以帶來厚度的減少,科技的發展可能帶來塑料或者塑化零件代替金屬零件等等。

 

耐用性產品的屬性,最終將使消費者回歸屬性,產品質量敏感性替代價格敏感性成為首要因素。比如,誰也不希望今天買了一台冰箱,後年廠家推出了一種鑲嵌3D電視的,你就把冰箱換掉,但是,手機,你卻可能一年後就更換了。

耐用品的升級,很大程度是被迫的,對於個體消費者而言,可能是基於能源價格,比如當電費上漲到一定程度,變頻空調的優勢就會顯現;也有可能是舒適性或者便利性。

而工業耐用品的升級,多半是性價比、質量和安全、法規因素。比如,舒勒的伺服壓力機在中國就很沒有市場,但是,在歐洲就很有市場,為什麼?德國人工費用比中國貴多了。節省相同的工時,德國的回收期更短,對企業更有吸引力。

同樣,現在的包裝行業也有類似的屬性。比如利樂包裝,塑料包裝、煙酒的包裝。

當然,液體或者類液體、固體為產品屬性的更好,可惜,價格多半高高在上。比如化妝品、飲料、酒類、食品等等,都是具有這些因素。

而時尚行業,自己則不太敢碰,因為自己是一個傳統的人,不太趕時髦,把握不住。

我把電子類產品歸類為時尚行業,比如手機,電腦、時尚服裝等等,這些多半是來去一陣風,很難把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903

雷士大结局?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2163

  雷士照明又有了新劇情。


  8月28日,獨立非執行董事Alan Russell Powrie因對雷士未來戰略存在意見分歧而請辭,這家公司看起來更加風雨飄搖。這已是自今年5月以來,連續辭任的第3位董事。目前,董事會還剩下5人,分別是代表吳長江一方的執行董事穆宇,代表投資方的非執行董事閻焱、林和平以及朱海,以及獨立非執行董事王錦燧。


  目前的名單已不符合港交所的上市規則,雷士不得不尋找合適的補充人選。


  這並非易事,吳長江與閻焱之間的信任危機,短期內難以平息,而補充人選,將可能成為雙方談判的重要籌碼。不過,好消息是,他們又開始重回談判桌前了。根據此前的幾輪談判來看,閻焱不會輕易讓吳長江重新執掌雷士,不過,他最終可能不得不這麼選擇。


  據知情人士告訴《第一財經週刊》,閻焱與吳長江雙方的談判已接近達成。但未透露雙方的協議條件。閻焱在接受《第一財經週刊》採訪時則稱:「暫時不能確認上述信息。如果達成協議,將會發佈公告。」


  事實上,在「辭職、逼宮、和談、失敗、繼續和談」後,吳長江一步一步將自己的底牌亮了出來—對於這家公司的把控能力。


  吳長江及其親屬、好友控制的公司超過十家,分佈在雷士照明的上下游產業鏈上,包括供應、生產與經銷。比如,吳長江岳母陳敏持股均超35%的聖地愛司、重慶恩林、山東雷士;岳父吳憲明持股近50%的重慶恩緯西;他本人控制的齊天照明等公司,以及其表親殷研擁有的長鑫五金。


  這些公司中,僅其岳母持股超35%的三家公司去年支付「商標許可費」為386.4萬美元,以銷售額的3%為「商標許可費」推算,這三家公司銷售額近1.3億美元。當年雷士照明的銷售收入約為5.9億美元。


  此外,雷士照明的一些高管,也在上述那些公司中任職,比如,雷士電工事業部總經理熊大勇,長期出任重慶恩林法人代表。今年3月吳長江新成立的兩家公司—重慶雷士科技、重慶雷士光電工程,其法人代表也分別為雷士工業照明事業部總經理姬海榮與雷士的一名供應商。


  這些對閻焱來說都是「燙手的山芋」。


  閻焱一方擁有董事會中具有控制力的席位,他可以名正言順進行高管任命、薪酬激勵,甚至結合各方力量運營公司。但要理順這樣一家上下游有諸多牽連的公司,並非易事,時間並不站在他這一邊,更何況這與他的投資者角色完全背道而馳。


  閻焱方也可以選擇出售持有的股份,但上次停牌前,雷士的股價已跌去不少。即使他願意出讓,能否找到接盤者也是一個巨大的問號。如果接盤者願意接盤,對他來說,也不失為退出的一個辦法,但這畢竟不是最好的辦法。


  如果吳長江回歸,股價上升,閻焱套現離場,這對雙方來說可以算雙贏,但這種信任在雙方的口水戰中已經消耗殆盡。閻焱需要考慮的是,如果吳長江回歸,還是按照他理解的「不按規則與契約辦事」,那麼,一切的努力還是會付之東流。


  對吳長江來說,回歸是最好的選擇,無論對於與雷士相關的上下游公司,還是員工以及當地政府。


  當然,對雷士更加重要。這個公司在發佈中期業績前已發佈盈警,表示中報業績同比將會出現顯著下降。在盈警中,董事會分析的原因有三個,即產品成本增加、消費者需求及銷售額降低,還有一個便是今年5月吳長江辭職,這點強化了吳長江對公司的負面影響。


  這些蝴蝶效應還表現在雷士的股價上。8月15日,雷士復牌,股價暴跌,重要原因就在於此前一天,董事會表達了重新委任吳長江為董事長及董事不妥的意見。其後,股價便在吳長江的回歸與否傳聞中漲漲跌跌,側面反映出資本市場對這家公司的態度。


  不過,回歸並不容易。至少在回歸前,吳長江還需要學會如何與資本方打交道,以及加強對契約精神的理解。


  他們都在等待一個雙贏的契機。

 

雷士照明董事會變動


執行董事
吳長江  2006年3月上任,2012年5月辭任
吳建農  2008年8月上任,2011年6月辭任
穆宇  2006年10月上任

非執行董事
夏雷  2006年10月上任,2011年8月辭任
閻焱  2006年10月上任,2012年5月任董事長
林和平  2006年10月4日獲委任
許明茵  2008年8月上任,2012年8月辭任
朱海  2011年10月上任

獨立非執行董事
Alan R.Powrie  2010年4月上任,2012年8月辭任
Karel R.Den Daas  2010年4月上任,2012年8月辭任
王錦燧  2010年4月上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136

高朋網的大結局:1年9個副總離職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5770.html

這九名已經離職的高管名單如下,離職時間上無先後順序。

市場VP溫京軍、銷售VP謝宥林、技術VP王永祥與姚立強、高級VP趙一、行政財務VP石磊、客服VP吳超、分管部分區域銷售的VP林鐘潤、以及騰訊派過來的QQ團購技術負責人ivan。

我們綜合了多位內部人士提供的信息,將高朋網這一年多發生的故事和運營情況向讀者呈現。

為方便閱讀,核心內容以問答式呈現。以下僅為一家之言,不代表我們的觀點和立場。

Bianews:9位高管離職情況是否屬實?原因是什麼?

消息人士:屬實。這一年多來,相繼發生了很多人事變動。我們作為公司的一員,對這樣的情況也非常的痛心,本該屬於共同創業共同打拚,但現在已經各奔東西。

Bianews:是因為9位高管業務和素質出了問題還是?

消息人士:正常來說,一個兩個這樣的高管業務有問題可以理解,但他們9位高管同時都出了問題,這本身就很難讓人信服,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Bianews:你覺得核心原因是什麼?

消息人士:CEO林寧根本不懂團購業務,他本身是半路出家。但這其實也沒問題,做企業你是要聚人,共同創業,各司其職。但從2012年開始,林寧已經聽不見任何意見,始終堅持自己的看法,下屬如有頂撞和不同意見,將被打入冷宮,不再和你做任何溝通。從內部管理來講,經常莫名其妙發生這樣的事情,你突然被通知你部門明天會來一個總監協助你工作。林寧一般會說,這個人我費了好大勁才挖過來,你們要好好的相處,有了他,我們這事兒就成了。但實際上,經過兩三個月的磨合,很多塞進來的員工無法達到預期,然後又開始這種更換。

Bianews:你是說問題的核心在於CEO林寧?

消息人士:我們是這麼認為的。不懂業務你可以找懂業務的人來抓,放權,但他又不放權,什麼都要控制。從2012年開始,他每天琢磨的不是業務與規劃,而是研究毛選和個人威望的樹立,和高管很少有溝通,個人內心開始膨脹。

Bianews:投資方不可能看錯人和看錯業務吧?

消息人士:說實話,高朋網的兩個主要投資方,一個遠在美國海外,美國總部已經自顧不暇,中國區業務也就停留在匯報階段。一個是中國富主騰訊,團購這點塊八毛的業務根本不看在眼裡。

Bianews:經過這麼多輪融資,高朋網股權結構是怎麼樣的?

消息人士:機構大股東是Groupon、騰訊、聯想等,林寧和另外一個孫姓創始人現在最多也就7%-8%的樣子。聽說那些高管一直到離開,都沒有拿到一分錢的股票和期權,更別提我們這些員工了。

Bianews:目前高朋網運營數據如何?

消息人士:每月淨虧損在1500萬元左右。目前還剩下不到10個分站。這兩年,基本上是拿融資沖業績,但內部混亂和消耗使得一直原地踏步。

Bianews:你剛才說的內部管理混亂是什麼意思?

消息人士:舉例來說,高朋內部運營有一陣劃分為B1和B2運營部,雙方運營理念不一,但這對財務、法務、售後等職能部門來說,一個班子要應付兩套一模一樣的編制,但風格和體系都不一致。

Bianews:內部員工情況如何?

消息人士:據我瞭解,高朋網未來將把全國員工縮減至500左右,員工都希望被優化。一個連高管都不尊重的公司,更別提普通員工。

Bianews:縮編裁員的背後是指資金出了問題?

消息人士:據上海那邊的同事說,目前賬戶上不超過3000萬人民幣左右,目前每個月的虧損在1500萬元左右。所以,現在一個是節流,另外是開源。從哪裡開源?林寧還想從大股東Groupon身上搞到融資。

Bianews:業務這麼大的虧損,大股東Groupon這麼好忽悠?

消息人士:Groupon現在也就聽聽匯報,對中國具體情況也完全不瞭解,而騰訊根本也看不上這塊業務,一直無所謂。現在林寧採取的辦法是沖上海的業績,包裝上海的銷售額去向大股東融資。講的故事是,你看我現在在上海做到了第一,如果有了這筆錢,我很快會將成功模式複製到全國。Groupon一看書面報告,還真是這樣,可能二話不說,那邊又注資2000萬美金過來了。

問答結束。

這確實是一個奇葩的網站。從F團創辦成立,再到與騰訊和Groupon合資的高朋網合併成新高朋網,兩個巨頭支持的網站甚至沒有殺進中國團購五強,投資機構中還包括聯想投資,騰訊還送上了自己的QQ團購業務。

大浪淘沙,高管飲恨。

一年之內九大高管離職,是公司業務出了問題,還是內部管理出了問題,經歷的人才更清楚,外人無從下結論,我們只是綜合相關信息,請讀者自辨。

我們也不止一次接到高朋網內部人士的留言,說現在高朋網已經重新上路,開始為商戶提供微信賬戶開通運營的事情,過往歷史就翻過去吧。

翻過去也好,但留下的經驗教訓,卻足夠深思。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因此,這篇文章將作為高朋往事連載之大結局,就這樣結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8022

為什麼大多數投機者的結局總是失敗?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8743

本文來自JOSHUA BROWN。

我最喜歡的故事,是Jack Schwager's《 Hedge Fund Market Wizards(對沖基金市場智慧)》一書中描寫Larry Benedict在成功之前不斷失敗的故事。在成為超級成功的榕樹資本管理創始人之前,Benedict不斷地重複著失敗再失敗的故事,但他始終堅守著一條正確的紀律,即確保失敗的交易不會讓他從此出局,並且從不尋找彌補損失的捷徑。

以下是他分享觀點:

我們知道大部分投機者往往以失敗而告終,那是什麼原因讓你如此成功?

自從我開始投資事業,我看到過許許多多投機者慘談的結局,要麼自殺要麼無家可歸。他們共有的一大特點是身具有賭徒本性。他們一旦損失,總是試圖尋找一樁能夠彌補損失的交易。而我很早就知道不能這麼幹。從事投資事業需要你不懈的工作。這也是我所做的。每天,我都要做上百次交易。慢慢積累收益。如果你查看我的每日收益統計,你會發現很少有收益很大的日子。

許多投機者(或者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總是懷揣著這樣一個想法,即只要1到2次「大」的交易將改變他們的生活;或者在一系列小損失之後,只要一次關鍵一擊就能彌補損失甚至賺上一筆。當然,這種想法的確有實現的可能性,但可行性很低。更多的時候,你會發現每個冒著巨大風險賭博成功的背後,有著無數悲慘的故事。

Larry Benedict上述評論讓我想起了我的朋友,Dragonfly 資本的Greg Harmon。

自Greg於2011年開啟博客以來,他始終能夠擊敗S&P 500,Greg的成功正如Benedict所評論的是磨出來的,他從沒指望能夠一擊打出個本壘打,他的成功是慢慢磨出來的。

在他最近貼出的Dragonfly交易記錄中,Greg指出在過去2年,他一共做了765次交易,其中484次以盈利告終,其他要麼損失要麼持平。他總是非常精確地使用入市和出市策略,在市場多空雙方同時交易著股票或期權。對他來說,投機並不是朝九晚五工作或業餘愛好,這是他的事業,他是職業投機者。

在投資交易這個行當裡,你必須努力工作。Larry Benedic是這樣告訴你的,Greg Harmon也會這樣告訴你,而且任何在這個行當裡成功的人士都會重複同樣的話。史上最偉大的投機者之一,Bernard Baruch,他的首條投資紀律便是「除非你把它當成是你的全職工作,不然不要去投機。」幾十年過去了,這句金玉良言依然管用,事實上,對於業餘愛好者而言,今天的市場已經變得更為困難。

對任何人而言,本壘打都有隨機打出的可能性,但這又能說明什麼呢?你能重複打出第二次?第三次嗎?很可能不行了吧。所以真正的問題來了,慢慢「磨練成就」是不是你願意做的,是不是你能夠做的。也許統計數據會說你在體力和情緒上都不是適合,但沒有人為因為你去嘗試而指責你。

所以你只需要確認自己是不是真的願意「慢慢磨練」成功,因為你的成功來自於你不懈的工作,你值得擁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147

尚德結局懸念

2013-10-28  NCW  
 

 

市場化重組是本輪光伏製造業整合中常被提到的字眼,卻實踐寥寥◎ 本刊記者 蒲俊 文pujun.blog.caixin.com 盡管順風光電(01165.HK)拋出了一個看起來相當優厚的競標方案,並得到了重整管理人的認可,但無錫尚德的未來之路仍然充滿不確定性。

10月8日,順風光電公告稱,其全資附屬公司江蘇順風光電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江蘇順風)向無錫尚德就收購其股權以及後繼重組提交競投文件。無錫尚德是尚德電力(NYSE :STP)的全資附屬公司。

據財新記者瞭解,為收購無錫尚德,順風光電給出了30億元的對價,大約超過其競標對手無錫國聯1倍,同時承債態度也很積極。按最近一次披露,無錫尚德的債務達107億元。

“ 條件好到非理性的程度了。”一位市場人士評價道。

順風光電在當晚的綜合評分中勝出,被暫定為戰略投資候選人。至10月23日收盤,順風光電股價從競購消息公佈時的3.30港元/ 股上漲至5.33港元/股。但投資者候選人的出現並沒有提振市場對尚德電力的信心,其股價在10月9日短暫高開至1.87美元/ 股,隨後進入下跌通道,10月22日報收1.48美元/ 股。

順風光電大股東鄭建明自去年年末開始密集投資光伏領域,對象還包括賽維LDK(NYSE :LDK)以及海潤光伏(600401.SH)等,但這幾家企業近期市場及財務表現慘淡。鄭建明更多地被視作資本市場玩家。有無錫市政府人士向財新記者表示,無錫尚德的重組進 程不會那麼快,對鄭建明也瞭解不多。

尚德電力的債權人對這一收購並不買賬。部分可轉換債權持有人于10月14 日向紐約一家地方法院提請對公司強制破產。上個月,他們從法院獲得了追索尚德電力美國資產的權利。

對於無錫政府來說,既要解決債權 人訴求,又要保住這曾經風頭無兩的企業品牌,難度依然巨大。

意外收購者

順風光電此番出手十分迅速。在它之前,傳出過收購重整無錫尚德意向的包括英利(NYSE :YGE)、天合光能(NYSE :TSL)以及中國西電集團等。

今年6月,無錫尚德重整管理人開始公開招募戰略投資人;7月,開始與戰略投資者談判,兩輪後確定四家企業;8月,戰略投資者開始進行盡職調查。

英利董事長苗連生曾向媒體表示,尚德對他最大的吸引力並不在市場、製造和品牌,而是希望接手尚德後,能夠實現企業間產能的兼並重組。

英利的盡職調查隊伍在無錫工作了兩個多月。有接近英利的人士告訴財新記者,盡調隊伍感覺在當地不受歡迎。

今年早些時候,一家組件企業的負責人曾向財新記者分析,無錫市政府方面對外地企業並購曾經的當地明星企業存在顧慮,很難表現出積極意願。相比之下,政府希望自己主導,再造尚德。

而從今年3月已經負責管理無錫尚德重整期間營業事務的無錫國聯,其實已經準備好了一套相當市場化的方案以盤活無錫尚德,關鍵是通過下游電站開發來帶動。此前,無錫國聯投資了無錫聯盛合衆新能源有限公司,成為其大股東,這原本是一家從事光伏電站開發的創業公司。今年7月,無錫國聯董事會主席王錫林還曾去甘肅武威考察當地新能源發展情況,尋找光伏等領域的投資合作機會。據財新記者瞭解,隨著無錫尚德重組的進程,無錫國聯將重新討論 其光伏業務未來的發展戰略。

一位不願具名的行業分析師對無錫國聯的方案抱有一定的信心,認為其金融和實業投資兼具的視角比較可行,同時具有電力資產運營的經驗,但方案的嚴苛程度不易讓債權人接受。曾有知情人士透露,“ 國聯計劃投資無錫尚德的優質資產,並不打算接手其巨額債務。”除迅速拋出的優厚方案,此前並不在競標者之列的順風光電還繳納了5億元的保證金,並表態收購成功後會保留尚德品牌——這是政府願意看到的。

順風光電並非國內光伏行業的大玩家,其主要業務是電池片生產,由此擴展至上游硅錠、硅片生產以及下游組件業務,但產能很小。在2011年上市前後,也未受到市場和資本的充分認可,2012年其全年電池片出貨373.4MW,組件出貨僅13.4MW,與尚德電力的產能根本不在一個數量級。

鄭建明在去年11月底通過其一家全資公司收購了Peace Link Services Limited 的全部股權,成為順風光電單一最大股東,持股29.65%,當時順風光電股價僅為0.30港元/ 股。

鄭建明早年在海南及上海投資房地產起家,十年前到香港炒賣寫字樓,後進入股市,曾在國美大股東與管理層大戰時出手增持並表態支持黃光裕。

鄭建明開始在光伏領域密集投資,對象還包括去年財務危機全面爆發的賽維LDK。去年12月,他控股的錢江實業曾謀求收購賽維LDK 的合肥基地,但這一交易最終未獲政府批准。隨後,鄭建明以逾5000萬美元的對價獲得了賽維LDK 的4200萬股股份,成為其主要股東,但其入股並未給賽維LDK 帶來 改觀,財務處境仍然十分困難。

因為國內政策對光伏支持力度較大,不少非光伏類企業以及資本在謀求“ 抄底”進入光伏行業。天合光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 高紀凡曾提醒稱:“ 這實際上會影響光伏行業健康發展,如果這種情況大規模發生,結果就是幾年以後光伏行業格局沒變化,只是一些企業名字變了,未來兩三年可能又會有一輪新的企業倒閉或者一些問題重演。”

結局仍不明朗

和無錫國聯的思路一樣,順風光電收購尚德,看似成立的邏輯也是在下游。

這家製造企業從今年開始顯示出了轉向下游的勢頭。順風光電的半年報預期,簽訂(但尚未完成)的項目總年度設計產能將於今年年末或之前超過1GW,同時,還在與其他各方磋商收購其他光伏發電項目,預期完成時的年度設計產能將為640MW。

7月,順風光電旗下江西順風光電投資有限公司與海潤光伏協議收購後者499MW 電站項目。不過,海潤光伏的下游項目也一直受到質疑。

順風光電在國內大舉收購光伏電站“ 路條”,也引起了業內爭議。有行業人士認為,國內路條價格半年內漲了一半,就與順風光電的“ 炒”法有關。也有熟悉下游電站業務的人士指出,順風光電手頭的成熟項目只有數十兆瓦,其餘不少是尚未得到核准的“小路條”。

要完成對尚德的收購,最緊要的問題顯然是錢從哪兒來。“ 董事會現打算以債務融資、股權融資、合營企業或合伙等若干種方式,為可能的收購提供融資。”順風光電公告稱。

9月17日,順風光電公告稱,擬以每股2.50至2.80港元認購最多4億股,集資10億-11.2億港元。較前一日收市價折讓11.11%-20.63%,但市場反應冷淡,當天股價跌逾5%。當時順風光電稱,配售的95% 所得款項,將用作為發展及興建太陽能發電站所需的資本開支撥資。

這一配股募資終在收購無錫尚德意向披露後三天重啓,定價2.80港元/ 股,募得11億港元。2.80港元/ 股的價格較當時順風光電的股價有約六折折扣,但有市場人士認為,通過競購無錫尚德拉升股價後再配股,“假打折”色彩強烈。

此外,順風光電10月10日還宣佈獲得來自香港銀行的貸款9.8億港元,用途仍是拓展其光伏項目開發業務。

即便是這樣的融資規模,也難保收購無錫尚德和電站項目同時進行。1GW 的電站項目,以30% 資本金計算,也需30億元,而30億元對價收購無錫尚德,再加上對債務的處理,資金要求更高。

意向戰略投資人做盡職調查僅僅是第一步,主要為是否投資以及支付對價做準備。進入更晚的順風光電迅速拋出高價,的確讓人看不懂。也有分析認為,暫定順風光電,可能是無錫政府為對債權人有所交代採用的緩兵之計。

包括銀行、供應商和擔保在內,無錫尚德最終確認的債權是107億元,其對應的資產不足債務的四分之一。自去年8月開始深陷危機後,無錫尚德市場份額下降、管理層動蕩、人員流失,也都使得尚德在光伏行業的位置愈發邊緣。按GTM Research 對2012年市場份額的統計,英利取代連續兩年的冠軍尚德,成為第一。2013年上半年,按照IHS 的統計,尚德出貨480MW,排名第十,在它前面的中國組件企業包括英利、天合、阿特斯、晶科以及昱輝陽光。

無錫尚德的P4工廠作為一條全自化生產線,生產成本低,盈利能力較強,被看作較優質的資產。但無錫尚德並非P4工廠的大股東,僅持有其40% 股份,最終這部分資產的去向仍不確定。

對於尚德電力來說,除了主要資產 無錫尚德,另一部分償債資產GSF 也麻煩不斷。這是一家主要投資歐洲光伏電站項目的基金,尚德電力現在擁有GSF 約88% 的股權。由於在意大利投資的多個太陽能電站在獲取建造許可權方面可能存在不當操作,尤其是在環評、設計和獲取電價補貼方面存在犯罪嫌疑,已經有約占GSF 擁有的太陽能電站總裝機容量26.9% 的資產被查封。

作為一個高度利用杠杆的基金,如果不能將項目變現,償債能力非常有限。這些電站的資金來源是國開行提供的5.5 億歐元貸款,尚德電力作為擔保。按當初協議,如果電站無法按期完成並獲得資金償還貸款,尚德電力作為第二還款來源將承擔擔保責任。一年多以前,尚德電力聲稱,GSF 一般合伙人的母公司GSF Capital 涉嫌“反擔保”欺騙。

尚德教訓

尚德的故事伊始,就和無錫市政府關係密切。2000年,澳大利亞籍的太陽能電池科學家施正榮回國,以技術和少量資金創立尚德電力,持股25%,總投資絕 大部分來自無錫當地國企。高科技、新能源,這樣的故事吸引了無錫市政府,施正榮本人也頗長袖善舞,長于說服。

前述組件企業的負責人曾評價,這樣的開端使得獲取政府的支持成為尚德的一個重點,企業經營管理、投資決策都讓位於此。甚至在尚德危機全面爆發之後,施正榮仍然試圖使投資者相信,自己能夠取得無錫市政府的幫助。

在光伏製造行業中,不止尚德一家按如此思維行事。地方政府在GDP、工業總產值等政績激勵下,很容易鼓勵企業做大,銀行也態度積極,管理者自身在企業中的實際投資並不很大,也會在企業可持續發展和迅速擴產中選擇後者。尚德危機爆發後,施正榮更被指通過尚德電力向其家族持有的其他資產進 行利益輸送。

作為一個典型案例,尚德的破產重組也具有標誌性意義——“ 作為行業調整的開始,尚德像是個良性腫瘤,當然它需要被切除。”前述分析師認為。

盡管無錫市政府兜底尚德的預期一直存在,但從無錫國聯開始介入,市場就做出了無錫市政府至少希望以較為市場化的方式解決尚德問題的判斷,這與江西省政府直接介入賽維LDK 和債權 處置的做法有所不同。

但從3月20日無錫尚德進入破產重整之後,境內外債權人的利益訴求不同,使得局面更加複雜。

境內債權人所對應的資產,是尚德電力的主要資產無錫尚德,其現金資產 占尚德電力的60%。由於無錫尚德已申請破產重整,在法律關係上切斷了和母公司尚德電力債權人之間的關係。尚德電力5.4億美元的可轉債,債權人主要是包括對沖基金在內的境外機構投資者。

8月30日,尚德電力的公告稱,其重組方案的方向將主要包括:由尚德電力保留關鍵資產,從而保證尚德在合理的規模上持續運營;將尚德電力未償還 的債務轉換為公司股權;對尚德電力運營的下屬公司設置最高債務水平;引入新戰略投資者來完成重組流程。

其中難點在於是否將尚德電力未償還的債務轉換為公司股權,即“ 債轉 股”;以及對尚德電力運營的下屬公司設置最高債務水平,即對無錫尚德的債務進行削減。

一位長期從事破產的律師分析,“債轉股”是對尚德電力債權人的保護,但這必將影響尚德電力現有股東的持股比例,影響最大的將是尚德電力的創始人和大股東施正榮。

可轉債到期處置有幾種可能:或轉換成股票,或讓公司清償,若清償不了,公司可能申請破產保護;債權人也可以申請破產重整,失敗則再進行清算。對於主要是機構投資者的境外可轉債債權人,不少手中亦有看跌尚德電力的股票期權,以對沖風險。一位參與重組談判的知情人士曾據此分析,“ 他們更願意接受削債的重整方案。”主要問題在於尚德電力的主要資產在國內,而國內的債權人並不願意接受削債。

國內債權人的這種態度,也與無錫尚德戰略投資者的利益存在很大分歧。

對債務重組的共識,可以說是新的戰略投資者進入的前提和必要條件。但目前難見這種共識的出現。“ 無錫市政府也很難的。”有業內人士感嘆。

7月15日發佈的《國務院關於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3〕24號),被認為是給跌入穀底的中國光伏產業的一針強心劑。這份文件強調,利用“ 市場倒逼”機制,發揮市場機制在推動光伏產業結構調整、優勝劣汰、優化布局以及開發利用方面的基礎性作用,鼓勵企業兼並重組。然而,市場化重組這個本輪光伏製造業整合過程中經常被提到的字眼,實踐寥寥。即便是在無錫市政府有限參與的策略下,仍然殺出了順風光電這樣迎合政府訴求、但實際意圖不明的“ 攪局者”,哪怕它遠不滿足此前對戰略投資者設置的“ 總資產規模不低於50億元,淨資產不低於20億元”的條件。在尚德日落之後,我們還會看到另一個尚德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454

【小敗局】猜得到開始猜不到結局,一個港人的十年創業路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317/59612.html

我是陳君,在國內創業十多年的香港人,2000年創辦了國內第一家Flash動畫公司—— ShowGood;2005年由於種種原因我離開了,現在創建了奇寶。從ShowGood到奇寶,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經歷,希望能給現在和我一樣走在創業路上的夥伴一些啟發,也希望奇寶能夠得到大家的支持。

一、相信互聯網會改變世界——ShowGood.Com

1996年,我在朋友家第一次接觸網絡,當時我就覺得這個神奇的東西能改變世界,我很希望自己能投身到網絡中去,成為用它改變世界的一份子。

1999年,網絡經濟席捲全球,其中一家美國藍山電子賀卡公司非常火爆,在他們的網站上,用戶可以互相發送設計精美的電子賀卡。這種互動的形式使得信息一傳十、十傳百,全球性的傳播,絕對是病毒式的,快速而猛烈。我就在想,如果我能在電子賀卡中設計一系列人物造型被大量的發送,從而吸引到足夠的眼球來聚集一定的知名度,就像迪士尼裡的動畫人物一樣,形成一個品牌,這樣的商業前景無疑是巨大的。

所以在2000年的時候,我來到廣州成立了一家做電子賀卡的網絡公司,希望有一天能擁有屬於自己的「米老鼠」。

二、《大話三國》的火爆——從網絡公司變成動畫公司

在開發一系列電子賀卡的過程中我就在思考:塑造怎樣的形象能更加受到大眾的歡迎?我在很多的想法中選出了四個主題,包括了我哥哥提議的Q版三國主題,然後找來了不同的人分別開發。當時有一批廣州美院的學生在幫我們製作電子賀卡,我就挑選了其中一個學生負責三國這個主題。在開發的過程中,我的要求也在不斷地改變升級,慢慢地開發的內容超過了一個電子賀卡能承載的範圍,不知不覺的形成了超過一分鐘的網絡動畫片。

完成後的作品就發佈在公司的網站上,反饋信息很快來了,最受歡迎的是三國系列,考慮到當時資源的不足,我就停掉了其他三個系列的內容開發,全力開發三國系列。

經過2000年到2003年這三年多時間沒日沒夜的開發,過百人對這個項目做出了不同的貢獻,使得《大話三國》系列獲得了很多人的支持,甚至有很多國外網友都非常喜歡我們的作品,延伸開發出來的作品包括MV、《小兵的故事》、《三國外傳》等等,產品有公仔、圖書、DVD和授權開發的網絡遊戲等,網易曾經提供數據:《大話三國》單一的作品月瀏覽量超過1.6個億。另外,漫畫出版第一本就熱賣十萬多冊,動畫片更是有很多的電視台爭相盜播,ShowGood也從一家原意只是發行電子賀卡的網絡公司搖身變成了原創動畫公司。

三、再次嘗試——網絡電視台(SGTV)

2001年,伴隨著《大話三國》的流行,我更相信網絡經濟的潛能是巨大的,在對網絡自由傳播的力量和傳播速度進一步思考之後,我產生了一個更大膽的想法——SGTV。

SGTV就是搭建一個自己的內容發佈平台,在這個平台上給我們的會員提供自主開發的原創精品內容以及優質的服務。而我們則通過收取廣告費和一定的會員費來支撐這個平台更好的運轉。網絡的世界是自由的,所以,大家可以隨時觀看,不受時間限制,從而產生足夠的眼球經濟,這就是SGTV最大的價值所在。(這個商業模式和現在國內的樂視TV以及國外的Netflix推出的會員付費觀看頻道的是一樣的。)

但這個想法在當時來說太超前,參與公司日常運作的人和投資方沒有一個人能理解。曾經有一個投資人當場反駁我:「你知道搭建一個電視台需要多少錢嗎?」然後他就直接走掉了。很無奈也很可惜,像現在的樂視TV以及Netflix的股票已經達到幾百億,SGTV的大方向是正確的,如果當時有足夠的資金支持以及團隊的共同努力的話,我想現在大家的回報都是很可觀的。

不管其他人怎樣想,我還是繼續堅持。在2002年的時候,為了能夠推出SGTV,我專門成立了一個項目組來開發專門的收費內容,就這樣,《小兵的故事》系列動畫誕生了。

經過辛苦的籌備,到了2003年,我們終於搭建了一個短信付費觀看平台(當時還沒有支付寶、小額付費等網上支付渠道),《小兵的故事》第一個月的收入兩千多,第二個月三萬多,到第三個月就已經達到九萬了。但是,就在這個平台剛盈利的時候,政府碰巧在這個時候發佈了一個紅頭文件:所有的SP公司不可以做代收費業務。在當時申請一個全網SP牌照需要一千萬的註冊資本,國內的牌照申請也不對香港人開放,所以沒辦法繼續做了。

當然,作為一家內容公司,我們還可以通過電視台、音響和圖書出版這些傳統途徑去發佈動畫內容,但總是年頭賺年底虧,因為和我們合作的出版發行公司總是在簽訂一份正規的合同、付過一兩次版權費之後,就名正言順的盜版了。最後其他的股東也對國內的政策和商業環境失去了信心,沒有了再投入的意願。我一直苦苦撐過了2004年。到了2005年,經過好幾次融資之後,我已經失去了控股權,對公司的日常運營也沒有了話語權,加上和其他股東經營理念的分歧,我選擇了離開。

四、總結與反思

第一,偏離初心。

其實ShowGood的願景是一家網絡科技公司,而《大話三國》的成功使我在運營的過程中太偏向於內容開發而忽略了網絡平台的經營,在SGTV這方面沒有足夠的投入。

第二,對內地員工心思的不理解。

剛回國的那幾年,我不太能理解國內員工的思想價值觀和思考問題的邏輯,絕大部分的員工不明白期權、股票對他們的意義,都只是抱著打工的心態,更不相信網絡經濟,反而是我說得越多他們越覺得我在騙人,如果當時我能找到一群願意和我共同奮鬥的人的話……俱往矣!(前段時間看到一個新聞,在十多年後的今天,土豆網創始人王微先生在北京新創辦的追光動畫公司裡,也遇到了同樣心態的動漫員工。)

第三,管理團隊缺失。

我本身讀的是市場營銷,對美術製作和網絡技術這些方面並不瞭解,當時也沒有找到認同我的理念並且具備專業能力的人一起來經營公司,所以在這些方面管理起來很辛苦,也吃了很多的虧。

第四,資本運營。

2000年3月份,網絡經濟泡沫爆破,全世界的網絡公司基本上都融不到資,在那個階段我非常艱難的找到了一些小的天使投資人,大的投資公司那幾年基本退出了市場,而且我接觸的投資人都在香港廣州那邊,而當時絕大部分香港的投資人不願意「投資」互聯網公司,只願意做傳統的「買賣」,所以很難有資本來落實這件事。

第五,政策和商業環境的侷限。

像上文的關於SP公司代收費的紅頭文件、國內盜版猖獗等等,這些我沒有辦法改變。

最後,在這些內因和外力的影響下,有這樣的結果也是必然的。不過幸運的是,我做出了《大話三國》這個受到大家喜愛的動漫品牌,這也證明了我對網絡科技大方向的把握是正確的。

五、新的起點——奇寶控股有限公司

在2007年iPhone推出的時候,我隱約嗅到這個平台或許能實現SGTV。直到2009年iPad推出的時候,就選擇了去做幼教的內容發佈在iOS這個平台上,然後一步步地做幼教版SGTV。不過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在iOS這個平台上展現不了我所有的想法,很多功能我們無法實現,其次是我們在提供應用的時候大部分家長不願意去付費下載,甚至會選擇盜版。

2010年我決定在安卓的平台上做幼教SGTV。同時,我想加入新元素——硬件銷售(平板電腦)

為什麼要加入硬件銷售?

第一,伴隨著iPad的流行,我想在未來平板電腦的市場中它發展的方嚮應該會有細分,會出現不同功能、不同目的的平板,那其中一個一定會是幼教。

第二,國內的消費習慣上,大部分的消費者不太願意為應用付費,但他們會為一個硬件買單,如果我們把自己開發的內容打包在自己的硬件中,再加上互聯網的增值服務來提供給大家,這種「互聯網+內容+硬件+服務」的捆綁銷售更容易打開國內的消費市場。

第三,更幸運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小米誕生了,它的成功幫我證明了「互聯網+內容+硬件+服務」這種商業模式有很大的發展前景,成為了我說服投資人和團隊的有力武器。

在這個項目運作的過程中,不管是在投資人還是團隊方面,我還是遇到了很多和以前相同的問題,不過這一次我沒有妥協。

在團隊方面,發現有和我理念不同無法談得來的人,我會請他離開,一個團隊的理念必須保持一致,之後,才是共同的努力奮鬥。

在資本運營方面,我碰到了很多不同風格的投資人,香港投資人大部分看上了一個項目就想要控股,一些國內的投資人對起步階段創業團隊的要求很多。

但怎樣也好,我只選擇那些願意放手讓我去運作的投資人,他們只會在我有需要的時候給我提供幫助,基本不參與公司的日常運作,這一次我寧願拿少一點的錢也要把控整個公司發展的權利。

直到現在,產品改了好幾個版本之後,馬上就要面臨市場的審核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538

牛散的結局 12碼

http://xueqiu.com/1722423554/28925205
近期聽聞江湖的徐老大要從上海搬到北京去了,一時間眾說紛紜,碼哥在感嘆之餘,突然覺得這麼多年過去了為什麼沒有人去研究散戶的終極呢?什麼是散戶的終極呢,換句話說,散戶這輩子的目標是什麼,是賺N多錢嗎?好像是又好像不是。

這幾天讀了一篇所謂327國債後的那些一夜之間暴賺者的下場大多很悲慘的文章,曆數了魏東、袁寶璟、劉漢等人的結局,他們的這種結局其實不能事後來看,在當時走上這條路是歷史的必然。說到底,資本市場是舶來物,到了中國一直都是野蠻生長,在他們看來股市不是投資的地方,更多是可以運作的賭場。十多年前,碼哥也認識那麼一位仁兄,從政府部門下海,膽識過人且富有前瞻,對於股票只有兩個字:運作。一開始他沿著這個思路而行,可謂順風順水,但是一次小小的意外讓他在一個票上失手,再加上四年熊市,他幾乎失去一切,從某種意義上他還是要不得不感謝熊市,沒有熊市的洗禮,我估計他跟前幾位的路徑也不會有太大區別。

在06-07年的大牛市當中,牛散不斷湧現,以至於還挖出了一直以來的股神,那位長期持有茅台的股神號稱從8000塊起步最終身家超過十幾億,但是當他宣講他的投資理念時,碼哥只能仰視,後來該仁兄出手陽光私募,我認為是一大敗筆,因為他的做法其實是不適合做產品的,長期持有不考慮回撤,不管客戶壓力,那只能自己玩自己的錢,而絕不是一位好的資產管理人,後來08年的熊市充分見證了這一點。

所以碼哥在那個時候也一度在想,這難道就是牛散的結局?在實現財務自由之後進行所謂的超長線價值投資?就目前來看,應該不是,因為在A股這個奇葩的市場裡面,這種超長線價值投資失敗的例子比比皆是,倒是超長線的投機從沒失手過。

超長線投機印象比較深的是有那麼幾位牛散,擁有的是幾乎一樣的獨立絕技,即博ST股重組。就目前來看,這個絕技也基本是成功的,有的成功案例甚至需要苦等幾年等退市的ST股重新改頭換面上市來換取超高額的暴利,這種隱忍也是不容易,就心理承受能力來說絲毫不比那些價值投資者差,相反要強很多倍,從另一個角度看,也只有實現了真正財務自由的牛散才玩得起這樣的遊戲。不過話說回來有這樣的成功反倒恰恰證明了A股的奇葩,如果以後真正引入退市制度的話,這個絕技估計也就作廢了。

到後來看到的就是徐老大的路徑,他是交易型選手,適合做產品,從現在的路數看,似乎在學老巴了,開始玩公司了,這種路徑在中國對不對現在不好下定論,但是確實值得探索,對於大資金的選手來說,如果在牛市沒來之前還苦逼逼地在二級市場掙扎的確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牛散望到頭也就是那樣了,投資說起來是馬拉松,但其實比馬拉松更慘,這是沒有終點的馬拉松。大多數人可能會是西西弗,少部分人會勝出,但是會被時代裹挾,在得到他得不到的東西之後又失去了他不該失去的東西。這時候突然想起一則新聞,說的是去年美國一位不到四十的對沖基金經理在財富積累到數億美金後毅然解散基金,永遠地離開了市場,這樣的選手如果以後沒有再回來的話,那真的是一個最好的結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685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