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多收了十来亿港元:香精女王朱林瑶的财技图谱


From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hkstock/ggscyd/20090407/02286068745.shtml


 赵奕

  昨日,摩根大通将华宝国际(6,0.01,0.17%)(00336.HK)的评级由“增持”降至“中性”,目标价维持6.2港元。摩根大通称,“主席”频减持添忧虑,即使计入上日跌幅,股价年初至今仍跑赢大市20%,但并不预期可持续。

  这里的“主席”即指董事长朱林瑶,她在2006年8月借壳上市以来已经进行了四次减持,所持华宝国际股权从最初的97.57%下降至56.46%。按照昨日收盘价6港元计算,加之此前4次套现所得,朱林瑶身家应在140多亿港元。

  但是直到今日,外界对这位中国最年轻的女富豪,除了那些代表财富的数字符号,依然知之甚少。

  隐形女富豪

  2007年,朱林瑶以135亿元的资产名列胡润富豪榜第44名。她1970年出生在四川,2008年,被《福布斯》评为全球最年轻白手起家十亿美元级女富豪。

  这位女富豪发迹后就甚为低调,不是2006年8月借壳香港上市,朱林瑶和旗下公司还在公众视野之外。胡润本人表示朱林瑶极其神秘,在公众视野中难觅此人信息。除了上市公司的公开材料,关于该女富豪的其他信息,胡润本人无法获悉。

  而据朱林瑶公司的员工对媒体回忆,和别的老板不同的是,她很少在员工面前诉说自己的发家史,也不喜欢讲自己的奋斗历程,而更愿意和员工一起探讨上市公司的业务,因此大家对于老板个人的发展轨迹知道得并不是特别清楚。

  根据资料,朱林瑶1990年在北京成立了自己的第一家香精香料贸易公司,开始了事业的起步阶段。并将自己的香精香料生意从上海带到香港。2004年成立华宝国际。2006年8月华宝国际借壳上市。

  为朱林瑶与其丈夫林国文 “做媒”的也是香精香料业。1963年9月21日出生于广东电白县树仔镇的林国文此前已在深圳创立了华宝公司。

  上世纪90年代,林国文投资2000万美元,成立了上海华宝公司,而朱林瑶1996年在上海嘉定成立了华宝香精香料(上海)有限公司,两人在上海因香精业务,结识并结合。

  2004年,华宝集团收购上海家化旗下一企业,并成立了上海华宝孔雀香精香料有限公司,一跃成为食用香精领域的重要生产企业。

  目前,烟用香精和食用香精已成为华宝国际最重要的两大业务。华宝集团已跻身内地最大的香料香精生产商之列,并在上海、云南、广东、德国设有研发中心。而4年时间,朱林瑶的财富金额通过资本运作从40多亿港元涨到140多亿港元,成为产业与资本运作的高手。

  “香精女王”

  华宝集团发展12年内,一跃成为亚洲地区市值最大的香精生产企业,与朱林瑶的企业运作能力分不开。其中,最主要的发展路径为与卷烟厂开展股权合作。

  烟用香精是华宝集团营收的主要贡献者,约占总营收的90%。华宝集团创立伊始,就开始涉足烟用香精市场,十年内发展成为内地最大的烟用香精生产商,这与其对烟用香精市场的判断密不可分。

  朱林瑶独具慧眼采取与卷烟企业开展股权合作、合资设立香料香精生产企业的模式。如2001年7月,华宝集团与红塔集团合资设立云南天宏,华宝集 团持股60%,云南红塔集团持股40%。目前,云南天宏成为红塔集团旗下各香烟品牌所用香精的主要供应商。此后,公司与颐中集团、中国烟草总公司广东省公 司都成立了类似合资公司。

  目前华宝集团成为全国十大烟草集团中8家的长期合作伙伴。考虑到烟草香精的成长性不足,2004年朱林瑶开始进入食用香精和日化香精领域,开始全面打造香精产业链条。

  2004年4月,华宝集团与上海孔雀香精香料有限公司合资组建华宝孔雀,正式进入食用和日化香精香料领域。2005年1月,华宝集团收购威海麦福绿色产业科技有限公司20%的权益,并将其更名为威海华元。

  中金公司分析师袁霏阳长期跟踪华宝国际,他向CBN记者表示,从目前公司营业收入结构来说,转型食用香精的过程还在进行中,食用香精所占比例仍为12%左右,占绝对少数。

  大显财技

  带领华宝集团发展成为内地最大的香精香料生产商后,朱林瑶依旧保持着低调的风格,至今从未接受过媒体的采访。不过,因为登陆资本市场,朱林瑶的财技也逐步浮出水面。

  2004年,朱林瑶选中的壳为在港交所挂牌上市的力特有限公司(下称“力特”,00336.HK)。力特的主营业务为电脑相关产品,连年亏损、资不抵债,管理层有意引入新的股东以增强资金实力。在内地香料香精市场已具规模的华宝集团,正好也有意对接资本市场。

  2004年3月,力特以每股0.1港元向朱林瑶控股100%的Mogul Enterprises Limited发行1.731亿股普通股、5.269亿股可转换累计无投票权优先股,并赋予其0.49亿股认股权证,并更名为华宝国际。朱林瑶因此拥有华 宝国际已发行股份的90.99%,朱林瑶以约7000万港元的成本完成借壳。

  由于朱林瑶的产业背景及资产注入预期,华宝国际借壳完成后复牌首日股价报收1.3港元,朱林瑶获得约10倍的账面盈余;长期来看,借壳为华宝集团后续资本运作铺平了道路。

  借壳上市约两年后,朱林瑶启动资产注入工作。2006年4月,朱林瑶在英属维京群岛注册100%控股的Chemactive Investments Limited(下称“Chemactive”),并将内地香料香精产业的核心资产悉数划转至Chemactive名下,产能达16000吨,占华宝集团 总产能的80%以上。

  2006年6月6日,华宝国际发布公告称,公司有条件收购朱林瑶持有的Chemactive,估值39.96亿港元,作为支付对价,公司将以 1.8港元/股的价格,向朱林瑶发行及配发2219731526股新可转换优先股。注资后,朱林瑶持股比例更是上升至97.57%。

  复牌当日,华宝国际大涨29.03%,报收2.4港元/股,同时,由于优质资产的注入,华宝国际盈利能力大幅提升,在股市转牛的助力下,其股价一路走高,2007年11月一度高达8.24港元。股价上涨令朱林瑶的财富大幅升值,跃级成为身家20亿美元的富豪。

  注资完成后,朱林瑶即开始套现,从2006年8月开始至今,朱林瑶先后减持4次,减持的41.11%股份共套现了43.96亿港元。套现总额加 上目前所持股票市值,朱林瑶身家应在145亿港元以上,倘若2006年其以内地资产赴港上市的方式来操作,即便按照今日26倍市盈率来计算,她的身家最多 也只有133亿港元。相当于朱林瑶平白多“收”了10多亿港元。

  分析人士认为全国香精香料行业总企业数约600家,其中2/3为香料生产企业,1/3为香精或香精香料并举企业,大量现金在手,朱林瑶将能在未来3~5年的产业整合中左右逢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147

任先生的財技版圖


這幾日不斷的回留言,也不停的找到任德章先生的關係股票,經我調查後,發覺他真的持有不少股票。


據最新的Rojam收購稱,其資歷如下: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90811/GLN20090811128_C.pdf

任 先生,47歲,管理及經營一家私人紡織及針織公司逾15年經驗,彼為該家公司之控股股東。任先生為專業投資者,大額投資於多家聯交所上市公司之股份,包括 但不限於持有Green Global Resources Limited(綠色環球資源有限公司*)(股份代號:61)約45.15%股權以及江山控股有限公司(股份代號:295)約12.51%股權。
經過在港交所的查詢後,任先生的組合基本上以細價股組合為主,國企亦有涉足,間中甚或購入控股權,然後買殼後藉概念轉營炒高售出,又或是藉做世界資產以取得控股權,又或是買殼後做中間人,引入新主保留股權亦有。


至於他曾沾手以下的股票,包括前稱宏昌科技、宏昌國際的綠 色環球資源(61)、前稱紅寶石的中策集團(235)、剛重組成功的江山控股(295)、前稱高聲國際、新海國際、新海環保能源的新海能源(342)、前 稱東君化工、大慶石油化工的中國天化工(362)、前稱安歷士、華晉國際、中國鎂業的、晉盈控股的永保林業(723)、潤迅國際(988)、前稱安中資源 的雅域國際(1229)、剛剛購入的Rojam(8075)、前稱盛創企業系統、匯盛實業的名家國際(8108)、連較為正經的南粵物流(3399)也有 涉足。


較為重要的是,他個創業板殼王龐維新先生的關係相信也非常緊密,曾持有他旗下的兩隻股票,分別是前稱EVI教育的美聯工商鋪(459,已轉主板,前在創業板編號8090)豐盛創意、全美國際的田生集團(8136)。


至於往績方面,除了不是他強項的南粵物流(3399)及數隻經常被認為是不好的股份外,他基本上都無輸過。

大股東/董事之名稱 上市法團之名稱
任德章 EVI 教育亞洲有限公司
任德章 Rojam Entertainment Holdings Ltd.
任德章 大慶石油化工集團有限公司
任德章 中國鎂業資源集團有限公司
任德章 中策集團有限公司
任德章 永利控股有限公司
任德章 田生集團有限公司
任德章 全美國際控股有限公司
任德章 名家國際控股有限公司
任德章 江山控股有限公司
任德章 宏昌國際投資控股有限公司
任德章 眾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任德章 華晉國際控股有限公司
任德章 雅域集團有限公司
任德章 匯盛實業有限公司
任德章 新海能源集團有限公司
任德章 新海環保能源集團有限公司
任德章 綠色環球資源有限公司
任德章 廣東南粵物流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任德章 德祥企業集團有限公司
任德章 潤迅通信國際有限公司

 現在慢慢說他購入的時序。

在 2003年4月,披露持股量門檻降低至5%的一刻,他在德祥企業(372)的持股為46,666,667股,相信1998年供股後,是5送1紅利輪的緣 故。7.40%,即8日後,立刻減持3,000萬股,至16,666,667股,持股量即降至2.64%的不需披露水平,相信這次減持的時機不錯。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41008/LTN20041008084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40312/LTN20040312020_C.pdf


2004年4月29日,他以0.138元(即合股後的 1.38元)增持新海能源(342)5,001萬股,5.52%的需披露水平,又再以和2004年3月配股價相同的的0.145元(即合股後1.45 元),增持1,509萬股,至6.23%,持股量已增至3億股,不久股份10合1,持有的股票變成3,000萬股。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808/LTN20080808372_C.pdf


其後,該股股價根本停滯不前,在2007年前股市瘋狂時也沒起息,雖然有派息共4.3仙,使成本稍為降低,但是只是甜頭,使他沒有沽掉股票,在金融海嘯前後更極速下跌,更以30仙,每股1供1,發行4.82億股,集資約1.45億元。


任先生以此攤平成本,除認購所持的3,000萬股外,再多供2,000萬股,即認購5,000萬股,使股權增至8,000萬股,持股量亦增加至8.3%,以現時的股價49.5仙來看,他的股份仍未重回大約60仙-70仙的加權及扣除派息後成本價。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50124/LTN20050124076_C.pdf


2005年1月,他透過永利控股以每股4.90元配售935萬股,集資4,390萬之機,購入其中的700萬股,斥資約3,430萬。


其後該股份經1送2紅股及1送1紅股、股數其後增加至 4,200萬股,成本調整至0.8167元。及經派送紅股調整後派發54.7仙,即派送紅股後9.167仙股息後,中間雖稍有減持送紅股後40萬股,在 2007年4月以85仙全數沽出其餘4,160萬股,以套現購入其他殼股。


以該次交易來看,耗時兩年,僅獲利僅數百萬元,效率不太良好。


2005年3月,龐維新先生以3仙減持當時稱EVI教育的美聯公商鋪(8090,後轉主板編號459)的4.269億股,以維持股票25%的公眾持股量。


在這批新股中,任德章先生接了其中2.25億股,佔該批股份53%,但因為美聯的認購43億股的行動未完成,所以其持股量達8.34%,超逾5%的披露水平。

其後因認購行動完成,持股的情況已不復見,估計他已經趁機全數減持。以當時股價6-8仙計,這批股票應該賺了一倍多,獲利數百萬。


美聯認購43億股EVI 教育,成為公司大股東: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50127/GLN20050127005_C.pdf


減持公告: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50314/GLN20050314042_C.pdf


股價在第12頁(pdf第15頁)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60316/GLN20060316005_C.pdf

2005年10月,任德章先生相信以國際配售途徑,以3.45元認購新股南粵物流(3399)800萬新股,2007年1月,他以3.6元減持5.1萬股。


該公司雖股息豐厚,但在2009年卻跌至1元,可見他當時損失不少。現時股價雖升至2.19元,加上其時派息約32.2仙人民幣,但仍然每股損失約1元左右,估計在此股損失約740萬。


南粵物流招股定價公告: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51025/LTN20051025026_C.pdf


2006年7月,任先生購入前稱匯盛(8108)的名家國際的590萬元可換股債,每股換股價1.2元,可換4,916,667股。


其後他以均價4.149元及4.5分別減持75.4萬股及60萬,使持股量降至5.95%,取回5,828,946元,加上半年1%的利息,又取回59,000元,已取回成本,剩下股票已為無本。


其後因配售股份及拆股的關係,變成5,060萬股,如在高位全數沽出,約賺5,000萬,如近期沽出,則只賺約200萬至500萬不等。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60710/GLN20060710011_C.pdf


2006年9月,任先生及丁先生認購潤迅通信18億股,每股2仙,斥資約3,600萬。其後欲以2.4億收購的卡啦OK收費權,但失敗。其後欲注入越南地產業務,藉此退出又因前大股東因涉貪污案又告終。


但是,卡啦OK業務其後轉成他們的手上,持有2%股權,以更膨漲的2億美元注入眾彩控股(8156)成功,亦由此取得其股權。


此外,他們在46-57仙共減持246,167,578股,套現約3,592萬,基本上已取回成本。

另外,其亦成功配售1次認股證,約100萬元,亦以4.2仙發行新股配售4.7億股,集資1,949萬,其後因售出香港電訊話音業務予中信1616(1883),得款2.6億,所以派息0.71仙,取回1.1億。


然後購回公司其後業務物業及上海電訊,斥資1.941億,下一步估計為是賣殼,價格相信約為8,000萬。


在此次交易中,任先生和丁先生估計將會各賺得5,000萬左右。


買殼: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60911/LTN20060911043_C.pdf

買K場收費權系統及失敗: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104/LTN20070104061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329/LTN20070329208_C.pdf

買越南地產: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920/LTN20070920025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1206/LTN20071206380_C.pdf


同一項資產出現在8156,留意公司名稱及股權分佈: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80117/GLN20080117046_C.pdf

8156大股東之操守: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90218/GLN20090218019_C.pdf



售出香港電訊業務予中信1616: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831/LTN20080831046_C.pdf


大股東購回會展物業及上海電訊業務: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602/LTN20090602012_C.pdf


配售股份: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114/LTN20080114307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1201/LTN20081201578_C.pdf


2006 年11月,任先生趁大慶石化(362,後稱中國天化工)每股30仙供股之機,購入170,000,000股,持股量約5.22%,但兩個月後,以同價沽出 150,914,000股,至19,086,000股,減至0.16%,至不需披露水平,相信以其認購量來說,他的目的是想賺分包銷佣金,估計此項交易約 賺數十萬。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61124/LTN20061124058_C.pdf


2007年1月,龐先生購入仍稱當時豐盛創意的田生集團, 相信他在約10仙購入第一注,其後在35仙購入7,810萬股,增持至1.9542億股,持股量6.67%,估計其購入平均價約在20仙,其後股價一度迫 近1元,獲利超過1億,但他並無減持,喪失先機,不久股價因金融海嘯、大市不佳的影響暴跌至數仙水平。


因財務壓力大,在取得0.717仙股息後,以8仙減持3,027.2萬股,持股量降至4.98%不需披露水平,若他當時逐步把股票全部出售,虧損約2,000萬,但若他仍維持在該公司的股權至今,則獲利約3,000萬。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70123/GLN20070123008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80623/GLN20080623047_C.pdf


 

2007年5月,任先生以每股54.71仙購入原殼主梁金友先生的1.14億股,斥資6,520萬。


短短八個月間,在2008年1月,任先生找到新殼主安中資源,並以1.3元售出86,684,300股予安中資源,套現1.126億,淨賺4,749萬元之餘,尚有現時每股價值1.4元的股票3,000萬股,勁賺約8,949萬元。是暫時唯一成功退出的案例。


買殼: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509/LTN20070509148_C.pdf


賣殼: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128/LTN20080128443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410/LTN20080410337_C.pdf


2007年12月,任先生又投資5,016萬,以33仙,認購中策集團(235)發行的15.88億股及40億股可換股票據中的1.52億股,在2008年5月,又以同價沽售,相信都是賺分包銷佣金吧。


大發股計劃: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830/LTN20070830449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1105/LTN20071105353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108/LTN20080108180_C.pdf


同月,任先生又賣鎂礦予前稱安歷士、華晉國際、中國鎂業的、晉盈控股的永保林業(723),其後因該礦因地方人物反對,被迫還原。除了賺不到錢外,尚損失了一筆不少的購礦及前期費用。


另外,相信他本人以約10仙的價錢購入2,850萬股,其後股價暴升暴跌並無減持,但現時變成仙股,亦有數十萬的虧損,


兩項共計虧了數百萬吧。


任先生賣礦過程: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1210/LTN20071210138_C.pdf

公司賣礦回任先生: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903/LTN20080903007_C.pdf



2008年2月,任先生購入2,388萬股後,又認購宏昌 集團(61)的1.99億股,每股25仙(合股後的2.5元),斥資4,975萬,增持至2.23億股,其後相信減持約700萬股,至2.16億股,其後 股價大跌,又再以10.8仙(合股後1.08元)1供1,任先生作包銷,攤平成本。


最後供股認購不足,他又取得7.10億股,共供9.27億股,斥資約1億元。估計其成本約13-14仙(即合股後的1.3元至1.4元)。


其後股價又大跌,一度跌至3.5仙,任先生亦有浮虧約1.1億元,最終要10合1,集中集源,然後再買一礦,才能炒上至現時約2.2元的水平,暫時獲利約1億。但是其買礦的財技尚有所不足,需要補充少量資料。


認購: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227/LTN20080227100_C.pdf


供股: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617/LTN20080617355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808/LTN20080808342_C.pdf


合股: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121/LTN20090121480_C.pdf


買礦: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708/LTN20090708554_C.pdf


補充: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715/LTN20090715335_C.pdf


2008年12月,任先生以2.5仙認購在停牌中的江山控股7.56億股,作價1,890萬,復牌後股價暴升,現時股價8.4仙,尚賺4,460萬,但現時已經爆路,相信任先生要快點沽掉了。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90811/GLN20090811128_C.pdf


近來任先生又和丁先生合作,向日本人購入Rojam的1,232,490,000股,每股2.8仙,共斥資34,509,720元。


現時股價為12.8仙,暫時帳面賺1.23億,各賺6,160萬。





總的來說,他的投資是一筆過,投資細股和大股,以及賣殼都有不同方式。


投資大股,他死抱不放,除非有資金需求。


投資小股,他是先取回成本,又或是只賺分包銷佣金,但龐先生的股卻是例外。虧錢的股,就用方法攤平。


如果是買殼,則是快速把殼轉手,但可能其無甚財技經驗,導致做世界資產錯漏百出,購入殼股也有問題。但他們仍能把潛在價值釋放出來,然後賣殼賺錢。


其經紀為創越融資和金仔。


綜的來說,他賺的錢都是打平還好,賺的是實物,現金都有小量賺吧。


P.S. 由五時半寫到現時十點,一個晚上就這樣耗光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98

給價值投資者的信(二)──增加您的財商 林奇

http://hk.myblog.yahoo.com/lynch200705/article?mid=9131

 

散戶投資者常愛問林奇:怎樣才能投資成功?獲取厚利?又或像你一樣,能逆市而無懼地強烈推介買入蒙牛(02319)、新奧燃氣(02688)等。

林奇往往會不假思索地回答:趕快增加您的財商及對市場的觸覺吧!不二法門是透過大量的閱讀,每天盡可能把必要的資訊徹底看完,又或把自己當作一口枯井裡的海綿一樣,把外來的水份全面地吸收。

散戶投資者忙不迭追問:財商?什麼是財商?有財商,有用嗎?

林 奇:連財商也搞不懂,便一頭栽進去投資,把真金白銀買入連公司業務是在經營什麼的上市公司之上,每天總是守株待兔,望天打卦,奢求無良大鱷或金牌莊家能慈 悲為懷,好讓閣下買入的超圾股會大升特升,長升長有,兼極速暴富;又或像處身於資本主義的社會下而惘惘然而不自知,每天只能擔當著輸家的角色。而所謂的輸 家,更隱含「被騙」的意思。只要您們(各散戶投資者)再這樣下去,一輩子都會「被騙」呢!(像昔日的佳寧和電盈、今天的洪良和中青。)

畢竟,這個社會是有「規則」存在的,人必須活在規則之下,但是所謂的「規則」,都是一些別有用心的聰明人所訂定的。

 

您們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嗎?這表示這些規則都是為了聰明人的方便而訂定出來的。

相反地,對他們不利的部分,他們也會巧妙地隱藏起來,讓人無法看穿或加以改變。(像雷曼苦主。)

不過,在這些遵循規則的人們中的聰明人,則會巧妙地利用這些規則,例如稅項、生果金、強積金、保險、醫療制度、薪資系統等等.....

這全都是那些聰明人所安排好的,好讓人不容易理解,再從不好好調查現狀的愚者身上大量剝削錢財的制度。

也就是說,您們這些不願意動腦筋、只怕麻煩的人將會被他們欺騙一輩子,持續為此而支付高昂的代價。

林奇嘗言:惟「智者不惑!」聰明的人不容易或絕少、甚至不會被騙,得到好處就會馬上藏起來。

笨蛋則是會持續被騙、一而再,再二三地老是吃虧,這就是當今社會的結構。

如果您們不想被騙、不想繼續吃虧,就請給我努力讀書、努力學習,增加財商吧!

謹記:

您不理財,財不理您!

謹祝:

風物長宜放眼量!

共勉之。

林奇上


延伸閱讀:

《地產霸權》
http://www.cp1897.com.hk/product_info.php?BookId=9789881921871

《富爸爸,窮爸爸(十週年紀念版)》
http://www.cp1897.com.hk/product_info.php?BookId=9789861853253

《理財有辦法--理財專家李兆波首部力作《理財有道》(增訂版)》
http://www.cp1897.com.hk/product_info.php?BookId=9789628960514


《慳出你的第一桶金》
http://www.cp1897.com.hk/product_info.php?BookId=9789626784464

《讓退休金逆市增值》
http://www.cp1897.com.hk/product_info.php?BookId=9789626785911

賺進你的第一桶綠金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24602

聰明女人致富七招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159567

自動千萬富翁 ──全美首席理財大師的一步致富法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17762

起步晚,照樣致富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4251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005

任先生的財技版圖(2)

上一輯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10298

上一輯講到他是—玩好多細股,近一年來他的投資手法沒多變,並進軍Pre-IPO,現在談談他一年來的買賣:

(1) 賣出北亞資源(61,前宏昌集團、宏昌科技、綠色環球資源)

上一輯講到,2008年2月,任先生購入2,388萬股後,又認購宏昌集團(61)的1.99億股,每股25仙(合股後的2.5元),斥資4,975萬,增持至2.23億股,其後相信減持約700萬股,至2.16億股,其後 股價大跌,又再以10.8仙(合股後1.08元)1供1,任先生作包銷,攤平成本。

最後供股認購不足,他又取得7.10億股,共供9.27億股,斥資約1億元。估計其成本約13-14仙(即合股後的1.3元至1.4元)。

其後股價因買中鐵資源的礦炒上,並引入大量資本,股價由約3元開始下跌,至2010年6月,可能後來已沒有新消息了,故任先生於1.3-1.4元陸續減持其持股,至11月已減持至不需披露水平,這次交易投入大量資金,並持股約2年,但並無收獲。

(2) 減持Rojam(8075)

上一輯講到,任先生又和丁鵬雲合作,向日本人購入Rojam的1,232,490,000股,每股2.8仙,共斥資34,509,720元。

其後公司經過大手配售後,股價大升後慢慢回落,但並無一單交易有實現過,之後不斷減持股權,在8仙減持5.5億股,套現4,400萬,初步收回成本。其後在21.1仙、23仙及23.3仙各售出3,000萬股,套現2,022萬,兩次共套回6,422萬,加上零星的減持,已賺約3,000萬。

現在還剩下562,490,000股,約值1.05億,這次交易可謂勁賺。

(3) 購入福邦控股(1041,前大福國際)及中策(235,前紅寶石)

兩者屬類似的配股,前者配售8億股可換股票據,換股價1仙,可換800億股,後者兩次配售合共118億的可換股票據,換股價10仙,可換1,180億股。

前者,任先生購入2,000萬股可換股票據,其後換股,以4.7仙拋出4億股,套回1,880萬,剩下16億股,成本僅120萬,以現價1.7仙計算,該批股份值2,720萬,即現時賺2,600萬。

後者則因為告吹,雖認購4億的可換股票據,但後來因收購南山告吹,最後未能認購。

(4) 購入眾彩科技(8156,前蜂蜂天然生命、蜂林天然生命)

此前他以想把這卡啦OK注入和丁先生旗下的潤迅(989),但後來因為貪污案告吹,並和張桂蘭小姐合作注入眾彩股份(8156),換取公司股權,所以這批股份可謂淨賺。

其後他以15仙購入9,400萬股,投入1,410萬,可能是為未來投資吧。

(5)認購江山控股供股(295)

上一輯稱2008年12月,任先生以2.5仙認購在停牌中的江山控股7.56億股,作價1,890萬。其後他並無減持,股份因20合1,變成3,780萬股,其後2供1,每股25仙,他投入472.5萬認購1,890萬股,共投入2,362.5萬。

以現時價格31.5仙計,股票共值1,786.05萬,即他現時虧了576.45萬。

(6) 認購兩隻Pre-IPO股票- 中國信貸(8207)及中國新材(1887)

中國信貸的大股東為石志軍,曾和他合作購入潤迅及Rojam的夥伴丁鵬雲的姐姐的愛人就是他了,根據招股書稱,他曾在2008年墊款500萬予公司,其後償清。

潤 迅(989)附屬潤迅概念於2007年3月購入該公司經營實體中國銀通2.5%股權,作價100萬,相等於估值4,000萬元,其後在2008年11月又 同價轉予丁鵬雲,丁鵬雲又轉予石志軍。如潤迅當時不賣,現時這批股份應值3,450萬,為何要造成股東資產損失,港交所有否處理?

其後,據招股書稱,「任先生乃由丁先生轉介給本公司」,並以3,200萬認購當時的10%股權,經上市後,剩下7.5%,即1.2億股,現時價值1.38億,他勁賺1.06億,但他的股票有6個月禁售期,所以暫時只是帳上財富。

另外,中國新材亦獲得任先生的青睞,他認購1.2億的可換股票據,並在上市後持股1.2285億股,以上限價3.33元計算,他又勁賺約2.89億元,最低價2.33元也有約1.67億,億但因為他為主要股東,亦有6個月禁售期限制,故也是紙上財富。

另外,旭光(67)的索郎先生也在8月以上市價入股78,975,000股,但在11月的旭光收購中國高分子後,因兩者也屬塑膠業務,應屬同業,但在收購公告上並無披露其競爭性權益,究竟港交所有否深究?

在這幾項交易中,和丁先生有關的大賺約1.5億,其它約賺1,000萬,但不及一隻中國新材勁賺,但這隻中國新材有淨現金其實根本無資金需求,非常像多年前的同是山東省的群星紙業(3868),其實為何要上市,非常令人費解。會不會是福建省翻版?

其實另外金活醫藥和金滿堂的帳目其實是教材,有時間要分析一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24

以HOGS众品的财报来对比1068雨润食品 岁寒知松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a300f0102dt6n.html

今天看了一上午河南众品的财报,因为众品在纳斯达克上市,报表是英文的,而我英文极差,所以只能看些基本数据。我发现众品的资产、收入、利润等构成及增长趋势和雨润很像,两者有基本相同的生意模式,它们都是以上游的冷鲜冷冻肉为主,不同的是,众品的冷鲜肉占比不到6成,雨润占7成,冷冻肉众品有27%,而雨润只有16%,由于冷冻肉的毛利率低于冷鲜肉,所以雨润的整体毛利率略高于众品。

 

众品和雨润都是93年左右开始进入这个行业的,众品是06年赴美上市的,雨润于05年赴港上市。但从资产规模、销售收入及利润来看,现在的众品只相当于 07年雨润的水平,尽管过去10年众品一直在高速增长(众品自06年上市后,连续5年都有增发融资,与此同时,资本支出一直很大,与雨润如出一辙。雨润 25%的派息率,众品一直未分红),但它与雨润的差距始终有4年左右。

 

众品在纳斯达克的代码为HOGS,市值2.825亿美金,市价7美元/股,动态PE3.9倍,PB0.58倍,对比一年前20美元的股价,如今也是跌去了 三分之二。雨润目前股价8港元/股,动态PE4.5倍,PB0.92倍,比众品略贵,所以如果大家觉得祝义材不厚道,雨润的财报不可信的话,不妨考虑一下 众品,并且众品最近还在回购股份,大股东也在增持。下边是众品和雨润的财务数据对比:


图一:雨润与众品的主要财务数据
以HOGS众品的财报来对比1068雨润食品

 

图二:雨润与众品的ROE分析(红色标记表明众品上市时曾对05年度的财报进行粉饰)
以HOGS众品的财报来对比1068雨润食品

 

图三:众品的收入利润增长图
以HOGS众品的财报来对比1068雨润食品

 

 

图四:雨润的收入利润增长图

以HOGS众品的财报来对比1068雨润食品

 

从上边的数据可以看出,雨润在扣除财政补贴和负商誉后,ROE与众品差不多,净利润率比众品只是高出了2个百分点。如果我们假设这2个百分点是雨润作假虚增了,那么过去10年累计虚增的利润也只有17亿元,与今年中报的16亿净利润相当,这个绝对额并不大。要注意的是,就算它真的虚增了2个点的净利润率,其收入和利润的高增长率并不受影响!

 

但是,当我们再对比两者的毛利率时,我们发现雨润比众品毛利率高完全是正常的,原因如我前文所述,是众品低毛利率的冷冻肉比例高过雨润造成的。所以,与众品对比,雨润高出2个点的核心净利率并没有造假虚增。当然,我的逻辑有一个前提,就是众品没有连续8年造假虚增利润。

 

刚才我还花了二个小时,看了百度贴吧里双汇、雨润、众品的相关帖子,我发现这三家公司的帖子内容相差不大,负面消息居多,主要集中在对工资低、工作苦的抱怨上,还有就是男多女少离家远。质疑卫生和食品安全问题的很少,有两个关于低温肉不卫生的带图帖不好确定真实性,但有一张雨润公司在小巷子里卸货的照片,确实不卫生,见下图:

以HOGS众品的财报来对比1068雨润食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56

新世界無端供股的財技上的原因何在?

其實昨晚在寫周大福上市集資能使鄭氏家族相關成員後,我還在想這個小問題,結果終於全部想通,並相把它加入上一篇文章,但因篇幅實在太長,故獨立成篇。

正如上篇所言「仍可認定利用周大福的銀行借貸得來的資金來應付新世界供股」這個地方,其實已透露出今次新世界的供股的資金來源所在,2011年11月1日信報的高仁雖點出一些端倪,但因資料所限,並未觸及核心。

如果細心發現,
今次新世界供股除是負責認購本身部分外,另需要額外包銷9,000萬股,即需要供股898,158,778股,以供股價5.68元計,差不多 就是51.015億,和周大福和銀行簽訂的貸款合約的融資額相同,由此筆者有合理的理由相信,今次周大福企業供股所需的資金,其實就是周大福動用這筆銀行 貸款來償還關連貸款,然後用來供股及包銷,所以包銷團所稱「一則不想配股攤薄持股量,二則現時貸款收緊,「公司預計未來12至18個月會有很多『便宜貨』可撿,故集資留作準備。」,你可以自行評價他們的說法是否誤導。

亦從而得知,實際上亦可以知道這筆錢並不是只是用來減少關連方往來,只是把周大福珠寶的資金挪至新世界的一個步驟,而鄭家純所謂「大股東在現時環境都不惜動用一大筆錢供股,證明我們認為這樣對公司最有利」,都只是說對了一半,因為他們並無真實地動用過「一大筆錢」,資金來源只是快上市的周大福珠寶向銀行貸款而矣。

在 這個交易中,周大福企業除不用出一分一毫外,在包銷貨源之下,亦可以順機拿得約1.275億的包銷佣金,實行任食任拎,另外由於新世界是具有折讓,他實際 上用一個折價購入這堆資產,獲益更大,另外因為同時新世界中國同時供股,部分資金亦同時輸送至新世界中國,所以之後其向基金界所稱「為了令新世界發展再成為香港地產市場主要參與者,將進行數個收購,故有籌集資金的需要,並誓要重奪地產龍頭」,論據的支持性亦因而有所削弱,也是一個煙幕來掩飾其利用周大福珠寶的銀行借貸來增持折讓的新世界的目的。

那為何他們不盡用周大福珠寧銀行貸款增加新世界發展呢 ,並全部解決關連方往來呢? 其實在供股開始時,包銷團人士已說得很明白,在《收購及合併守則》的其中一個重要條文,「因為周大福持新世界僅36.7%,要遵守持30%至50%之內主要股東,每年增持不逾2%自由增購率的規定。」,如果增持超過2%,這就觸發了全購,要準備一大筆資金購入其他股東的股權,這就違反他們不出一分錢的原則。不然,他一定會盡用這筆銀行貸款全部償還關連方往來,來解決關連交易的問題。

但可以預料到,如果周大福這筆關連方往來在下一年未全部還清,周大福珠寶仍會利用銀行貸款償還關連方借款,來增持旗下一間股價大折讓的股票,如新世界股價仍呈折讓,故此,周大福仍有機會以賤價認購股份或者利用供股增持新世界,以達成其利己的實際目的。

另外根據「
與控股股東的關係
」的一節中稱,這筆借貸是有周大福珠寶的大股東,由周大福企業為主要東的CTF Holding及鄭家純的擔保,以及提供新世界股權作抵押品,我有理由相信這批股份就是供股得來的股份。

至 現時為止,其中CTF Holding 的擔保已解除,至於鄭家純的擔保「在融資協議的條款規限下,鄭家純博士提供的擔保(「鄭家純博士擔保」)及新世界發展股份抵押擬於上市日期起計12個月內 解除。」,更能令人相信今次供股的目的實際上就是善用周大福珠寶的銀行借款償還關連方的資金的方法之一。在周大福上市後,周大福企業企業亦可解除對周大福的借款擔保,順利解決對債務的承擔,這就成功空手套白狼。

因為抵押擬於上市日期起計12個月內解除,故可以預測下一步的新世界發展或其他折讓股票認購 行動或會在周大福上市後12個月後的一段時間出現,以使關連方的借貸問題完全解決

至於港交所負責上市審批的人是否知道此事? 在招股書中需要看到他們曾經問過新世界供股付款期限的11月22日的借款動用金額這個問題,筆者相信他們是有這樣的疑問的。

其實整體來看,即是鄭氏家族利用周大福上市之機,利用銀行貸款解決周大福珠寶的償還關連方的借款,並利用這筆錢去購買折讓的新世界股票,除了不費一分一毫外,並賺得包銷佣金,亦因為周大福珠寶上市可以不用再對銀行貸款作擔保,真是一箭四雕。而銀行一來一回並沒有存款的數量,借貸的資金又收到利息,並因供股的關係增加了存款,亦可以賺包銷佣金,也獲益不少。但小股東供股的話,只能保住自己的應份,但不供股就對自己的應份有損失,並且沒機會賺包銷佣金,誰得誰失,大家都應該明白了。

所以有錢的人愈有錢,沒錢的人就愈沒錢,真是有理由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995

方大系 方威收編國企的財技

http://www.xcf.cn/newfortune/fmgs/201203/t20120314_289539.htm
在短短5年的時間裡,遼寧方大集團在中國資本市場大顯身手—頻繁收購陷入困境的國企,之後通過改善公司治理、重新配置資產等手段,令其煥發出新的生機。伴隨其對方大炭素、方大特鋼、ST化工的收購完成,A股市場上的「方大系」已經儼然成型。
   國有體制下代理人缺位導致國有資產嚴重受壓的背景,為遼寧方大併購模式的不斷複製提供了土壤,使其得以低成本收購國企。當然,方大屢屢「蛇吞象」,實現 低成本快速擴張,離不開兩個「神秘」槓桿:其一是非完全市場化的協議收購;其二是非市場化或半市場化的行政力量的強力介入。這是方大財技的核心,正是依靠 這兩個槓桿,方大在低價獲得國企資產後,再以市場化的方式高額定價,於是,我們看到一個個方大系「點石成金」的故事不斷上演。
*黃張凱為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金融學副教授,牛津大學金融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是公司金融、制度經濟學、商業模式、私募股權等。

  2011年11月17日晚間,ST化工(000818)發佈公告稱,其控股股東遼寧方大集團(簡稱 「方大」)於11月16日將其所持ST化工266177757股股份辦理完畢過戶手續。民企方大由此成為ST化工第一大股東。加上此前收購的方大炭素 (600516)和方大特鋼(600507),方大在A股市場上已經控制了3家上市公司,至此,其已完成在炭素、礦業及煤氣、鋼鐵、化工、房地產領域的佈 局,一個國內資本市場上的「方大系」儼然成型(附圖)。在當前眾多民營系紛紛隕落之際,「方大系」的悄然崛起顯得頗為另類。


  伴隨著「方大系」的快速壯大,其1973年出生的年輕掌門人方威自2008年以23.6億元 的身家登上「新財富500富人榜」以來,個人財富節節攀高。在2011年「新財富500富人榜」上,方威以95億元的財富額躋身富人榜的前100位,同時 位列針對40歲以下富人排名的榜單—「2011新財富青年富人榜」第9位,名次甚至高於陳天橋、李兆會等著名少壯派富豪。
  除了方大集團董事局 主席,方威頭上還有諸多「光環」:遼寧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遼寧省人民檢察院檢察監督員、遼寧省教育基金會理事會理事、撫順市「明星民營企業家」等 等。不過,這位年輕的富豪低調異常,他沒有在上市公司擔任高管職務,也極少出現在媒體面前。而對於方威的第一桶金,網上較為一致的說法是:「方威最早發家 於遼寧撫順,開始的時候做的是廢鐵收購的生意,收購廢鐵賣給當地的鋼鐵廠,後來,因為一家鋼鐵廠欠了他的錢還不上,便用一個鐵礦抵債,當時的鐵礦並不值 錢,但沒想到過了幾年,鐵礦的價值飆升,方威由此發家。」
其後,方威領導下的方大集團進行了一連串的國企併購:
  公開資料顯示,2002年,方大集團成功重組撫順炭素有限責任公司(簡稱「撫順炭素」),開始進入炭素行業,並於當年實現扭虧為盈,初步確立了炭素業務的發展方向;
  2003年,成功重組撫順萊河礦業有限公司(簡稱「萊河礦業」),開始進入資源行業,再次實現當年扭虧為盈;
  2004年,成功重組瀋陽煉焦煤氣有限公司(簡稱「瀋陽煉焦煤氣」),在冶金行業產業鏈再次佈局,並進入了公共服務行業,將方大業務與城市民生直接關聯;
  同年,成功重組成都蓉光炭素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蓉光炭素」),完成了西南區域的佈局,產品技術的整合帶來了新的增長空間,其炭素板塊業務進入技術提升階段;
  2005年,成功重組合肥炭素有限責任公司(簡稱「合肥炭素」),完成了東南區域的佈局,其炭素板塊進入向規模化發展階段,在產品系列、技術儲備方面完成了基礎準備工作。至2005年末,方大集團總資產達到13.95億元,當年實現淨利潤2769萬元。
   但真正給方威帶來財富傳奇的,卻是方大在A股市場一系列「點石成金」的困境國企併購。2006年6月,遼寧方大接手海龍科技(後改名方大炭 素);2009年8月,接著併購長力股份(後改名方大特鋼) ;2010年7月又將*ST錦化(後改名ST化工)收歸麾下,成為*ST錦化的實際控制人。
   研究發現,「方大系」所併購的這些國有上市公司,無不存在嚴重的治理結構問題。公司治理不力、業績每況愈下,而公司的風險卻在不斷加大,最常見的是層出 不窮的違規擔保、濫用職權、貪污腐敗,最終,企業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雙雙惡化。在這種獲利能力被扭曲、風險被「人禍」放大的情況下,國企資產嚴重受壓,企 業價值也相應地被市場嚴重低估,方大正是借此機遇,通過左右騰挪,對三家瀕臨絕境的國企實施低成本收購,之後通過改善公司治理、重新配置資產等手段,使它 們又煥發出新的生機。
  究其根本,「方大系」爆髮式增長離不開兩個神秘槓桿。
  非完全市場化的協議收購,是方大低成本快速擴張的第一 個槓桿。協議收購是指投資者在證券交易場所之外,與目標公司的股東(主要是持股比例較高的大股東)就股票價格、數量等方面進行私下協商,購買目標公司的股 票,以期達到對目標公司的控股或兼併目的。由於中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的特殊性,協議收購是中國併購市場最為多見的交易方式,這種交易模式的市場化定價程度 遠不及諸如惡意收購之類的公開市場收購。關鍵的問題是,對國有資產進行協議收購,這往往會更加嚴重低估本已受壓的標的價值。
  非市場化或半市場 化的行政力量的強力介入,是方大擴張的第二個槓桿。政府「無形的手」始終在幕後影響著收購的整個進程,這些政府機構位高權重,手握生殺大權,他們的偏好和 喜愛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最終左右結果,使得協議收購的傾向性更加明顯,甚至公開競價的過程也變得非市場化或半市場化,這樣就更有利於和政府關係密切的收購 方,他們也可以借此低價和便利收購,這是「方大系」擴張的第二個成功要素。
  實際上,這兩個槓桿的存在,就不可避免地帶來了如何對非流通的國有股股權定價問題、如何防止內幕交易和以權謀私問題,以及如何保護中小股東權益和其他利益相關方的問題,這些問題也往往是收購方併購國企的可乘之機。
  正是依靠這兩個神秘槓桿,「方大系」能夠低成本快速獲得困境國企,並順利借槓桿作用解決併購重組的難題。
   「方大系」的這種槓桿擴張,本質是制度套利。由於中國市場化進程中的不完善,導致了某種程度上的雙軌制,股市之外更多的是行政定價,股市之中是市場定 價。當然,隨著公司治理、政府法規及體制、資本市場的逐一完善,這種雙軌制最終必然要消失,而類似方大系的暴利神話,亦會隨之消失,但這將是一個漫長的過 程。受壓資產、協議收購和政府強力介入將還是國企併購的最大議題,「方大系」也正是依靠這兩個槓桿在低價獲得受壓國企資產後,再以市場化的方式獲取高額定 價,實現了個人財富神話,於是,我們看到遼寧「方大系」一個個「點石成金」的故事在中國資本市場不斷上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97

投資札記【438】喚醒你的財商潛能 佐羅股飛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4cdd300102e5wl.html

@證券時報網    題記:《窮爸爸富爸爸》的作者羅伯特·T·清崎認為:很多時候金錢就是力量,同時金錢也是一種觀念。

http://www.sina.com.cn  20120910 01:59  證券時報網

  如果你去參加一場考試,卻對考試的內容一無所知,你是會充滿信心,還是會恐懼呢?答案每個人心理都清楚。考試前我們知道要充分準備,但投資理財之前,有多少人想過也要做好準備呢?

  投資理財的過程,可以看成是伴隨人生財富課題的考試,如果你不進行任何研究就貿然加入,那麼結果只有兩種:一是蒙對了選題,僥倖獲利;二是沒得到上天的眷顧,慘敗而歸。從概率上講,不準備就參加考試,蒙對一次的可能性很大,但每次都能蒙對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

  其實,投資理財本身不是一件複雜的事情,無非就是買入和賣出。然而,要想投資賺錢,你就還得琢磨應該買什麼,什麼時候買,什麼時候賣,怎麼買,怎麼賣,買和賣之間應該做什麼等等……這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兒,從頭到尾,你必須得找到一個科學合理的邏輯,讓一個整體思路貫穿始終,而這些就是我們所說的財商

  IQ(智商,代表智慧)反映人作為自然人的生存能力;EQ(情商,代表控制情緒的能力)反映社會人的社會生存能力;而FQ(財商,代表管理金錢的能力)則是人作為經濟人在經濟社會中的生存能力。智商能令你聰明,但不能使你成為富有的人;情商可幫助你尋找財富,賺取人生的第一個100萬元;唯獨財商才能為你保存這100萬元,並且在保存過程中實現增值。在現代社會,經濟及金錢現象無處不在,人們對金錢的態度、獲取和管理金錢的能力,對於人們生活的富足、幸福影響越來越大。換句話說,財商對於人們來說,其重要性可能將超過智商、情商。

  《窮爸爸富爸爸》的作者羅伯特·T·清崎認為:很多時候金錢就是力量,同時金錢也是一種觀念。因此在投資前我們應該靜下心來問問自己:我做好投資的準備了嗎?在回答這個問題時,答案千萬別是只準備了錢而已(華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471

專業人仕的財商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3/blog-post_12.html
與電力公司的一位工程經理同枱食飯, 席間多是討論工程之類的事情。同時, 這名經理分享了一次到港鐵交流的經驗, 大讚港鐵管理屬世界級, 而他分享期間, 令止凡察覺到一件事。

這位經理講述有關他到港鐵演講, 演講時曾有港鐵職員當眾問他:「中電與港燈都是電力公司, 所做的生意也差不多, 利潤管制的准許利潤率又一樣, 而中電的供電版圖又比港燈大, 為何中電的股價比港燈的股價還要低呢?」

這位經理分享這個問題的意思, 是因為他覺得工程師突然問出這個有關財經的問題很奇怪, 而他又不懂答, 當時只能「吹水」了事。事後他回公司問其他部門的同事下一次遇見這個問題應該如何回答, 很明顯他覺得這真的是一個很高深的問題。

令我不解的是他公司同事教他下次回答時可以說:「由於港燈老闆是李嘉誠, 所以除了准許利潤外, 海外投資回報可能比中電做得比較好...」, 這就是答案? 我連問題成立與否都還未確定。但這位經理已經繼續大談財經之類等東西實在非他的本行, 同事教他的答案實在令他恍然大悟等等。

實在弄不清楚, 錯誤概念的問題遇上錯誤概念的答案, 怎能出現這個情況呢? 我忍不住追問:「等等, 哪名工程師在問的是總市值? 還是股價? 拿股價來比較沒多大意義, 因為要看有多少股數...」, 明顯這位經理完全不明白我在說什麼, 只回應說:「譁, 想不到你是股票高手, 厲害!」

聽得出, 這是「打完場」的說話, 根本他不太明白股票, 所以連人家的一個門外漢問題都當成是高深問題, 對我的追問亦躲避, 怕在眾人面前出醜, 於是我亦一笑之置, 沒有再追問了。

多年來, 我發現工程界以及不少專業人仕對股票多沒有正確概念, 財商亦很低, 這就是為何他們傾向相信基金經理或投資顧問, 因為他們實在連基礎的財務知識也相當缺乏, 同時又不會虛心找機會學習。可能這就是中產的一大危機, M型社會慢慢形成, 中產一族向上游還是向下沉, 就決定在財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593

專訪和民社長:忘掉你的財報!

2013-07-29   TCW
 
 

 

你可以想像,一個原本是賣啤酒、賺上班族錢的企業,竟能轉身一變,做起養老院生意,而且一做,就做到年營收破新台幣百億元?

日本居酒屋龍頭──和民集團(簡稱和民)就做到了。當台灣也踏上日本經歷過的經濟不景氣、老人化社會趨勢後,和民的轉型故事,值得台灣參考。

一九九六年,日本居酒屋產值達到新高後,一路往下滑,去年剩下高峰期的七成。面對同業的低價競爭,和民集團社長桑原豊認為,「年輕人會越來越少喝酒,外食產業的規模還是會繼續縮小,」與其在紅海競爭,不如跨入成長產業。和民轉進了高齡照護市場。

二○○五年,和民跨入養老院經營,現在已經是日本第三大養老院企業,旗下有九十三棟養老院,年營收達三百三十八億日圓。也幸好,和民及早轉型,相較於居酒屋生意的衰退,和民養老院事業一路爬升,由○五年占總營收不到一%,至今和民有四五%以上營收來自高齡市場(見延伸閱讀)。

二○一三年居酒屋經常利益率(類似台灣的稅前淨利率,但不含非經常性收入)五‧○八%,養老院為一一‧六%。桑原豊預估,以高齡者為目標市場的項目,將在二○一七年占和民集團總體營收六一%。

這確實並非容易的轉型,第一挑戰是資金,建設一棟養老院需要八億到十億日圓,遠高於居酒屋。和民先購併養老院,再利用政府土地或者與建設公司合作興建老人住宅。

如何選擇市場?比起外食產業,老人花費最不受景氣影響

第二挑戰是人力。根據統計,日本高齡照護人力成本占總成本七成。找人也難,曾經八千位來應徵養老院職位,聽完解說還願意留在和民工作者僅有一百五十人。和民則利用垂直整合餐飲,從農場做到便當,降低餐飲成本,去因應高人力成本的問題。

不過,桑原豊卻認為,對於一個經營者而言,要成功經營高齡市場,最難的事,其實,是要先忘掉獲利,這也是他對於台灣服務業者後續打算搶老人商機時,最重要的建言。以下是專訪摘要。

《商業周刊》問(以下簡稱問):和民在二○○五年選擇跨入完全無經驗的養老院產業,為何會有這樣的選擇?

和民集團社長桑原豊答(以下簡稱答):以經營角度來看,外食產業是最不好經營的產業。

居酒屋的進入門檻低,消費者使用的現金來自於薪水,並不是存款,你可以花,也可以不花,這是最容易受到景氣影響的花費。景氣不好的話,業績第一個受到影響的就是外食產業。即使經濟恢復,到最後才會復甦的產業。

日本外食產業跟高峰期比起來,市場規模已經縮小到剩下七成。

但是,到二○二五年,日本高齡者市場會一直成長,這部分長者是花自己的存款,而且這是必要花費,不會受到景氣的影響。

過去三年,我們的宅配便當或是高齡照護做得很好,成為公司的新引擎,條件最不好的外食,我們專注在品牌的打造(指針對分眾市場推新品牌)。

老人產業雖然有競爭,但還是成長的市場。

如何跨業管理?一樣講求效率,適時調整人力與作業方式

我們養老院的機構裡面,希望給予長者自尊心,稱為「四大零」,第一,不給他包尿片,讓他自己上洗手間;第二個是不讓他坐輪椅,讓他用自己的腳,走到洗手間;第三是不使用流質食物,盡量讓他能夠用自己的嘴巴咬;第四,不是擦澡,我們用比較特殊的洗澡方法,讓他能夠慢慢洗,不是像機器洗三分鐘就出去,

問:居酒屋和高齡照護產業,是兩種不同的領域,居酒屋講求效率,但和民的照護事業希望給予長者尊嚴,怎麼同時管理兩種不同營運邏輯的事業?

答:我們(在高齡照護)經營方面,還是講求效率,原本,在這種照護業界裡面,他們沒有工作表(work schedule),這個是什麼呢?

比如說,我們需要人手多,作業非常多的時候,我們就投入多一點人進去,然後需要工作量比較少的時段,我們人就配少一點,為了達成這個,一天在機構裡面工作,我們會做調配,或是很簡單的作業,我們把它聚集在一起,請打工或是臨時工人讓他們來做,來改善工作方法或是工作時間,讓我們去挑戰達成「四大零」。

如何保有領先?垂直整合優勢,靠六次產業模式壓低成本

問:和民跨入老人領域的競爭力是什麼?

答:我們只看人事費的話,可能比其他照護機構貴一點,和民集團最大的武器,叫「六次產業」的Model(模式)。

我們有自己的農場、畜產、酪農(編按:和民在日本擁有十座農場,是第一大有機栽培集團),自己有製造工廠,這是第二次產業,第三次產業就是服務(1x2x3,稱為六次產業),我們有送便當到家裡的宅配事業,有照護產業,從源頭到最後送餐,這一連串都自己做。

我們如果沒有工廠,必須雇用更多人做餐點或者外包,這都非常貴的,這是我們已經有先計算好,可以進入這個高齡者產業的優勢。

我們還可壓制其他的成本。跨入養老院,挑戰是投資金額非常鉅大,我們找了有土地的地主合作,他們負責建築,我們向地主租賃,我們現在有九十三個機構,不用一開始就自己建築,所以我們的建築成本會少很多。

另一個優勢是聯合採購,我們現在總共有六千四百位長者在我們的機構(和民是日本第三大高齡照護機構),可以採買(品質)好的、但低價格的東西。

問:外食跟老人照護產業相比,你認為哪個進入障礙較高?

答:後者,進入障礙首先是技術方面,看護技術,另一個是它有國家限制、法規的限制。

如何長久經營?別光想著賺錢,嚴禁做不好就不做的心態

問:台灣現在也進入老年社會,也很多人想投入高齡產業,你認為要經營好這個事業,最重要的心理準備是什麼?

答:我們開始要參與看護事業的時候,把長者當成自己的父母的心情最重要。

長輩整個人生都寄託在我們的手裡,一定要負責到最後,我們也不可能倒閉,沒有辦法因為這個事業做得不好就不做,必須要有這樣的心理準備。

和民的看護不是一開始起步就非常順利,一開始養老院的入住率大概是八○%左右,如果一直停留在八○%的話,等於是赤字經營,即使這樣,我們最重要的並不是減少人事費用,也不是讓財報轉成黑字,而是讓入住的長者到走為止,幸福快樂(養老院業務在第四年入住率才穩定維持九成以上)。

用這樣的思想做事業,本來是八○%的入住率,提高到九五%,現在已經達到幾乎每個機構的床位都滿了,口碑相傳,現在還有地主來拜託我們說,我建給你們,你來幫我們經營好嗎?

問:外界看和民的照護事業這麼賺錢,但是你認為不能一開始想著怎麼損益平衡、獲利,要先忘掉財務報表?

答:對,要是以這種心態(想獲利)開始的話,絕對不會成功,當然,business(經營)必須要有持續性,產生利益是最大前提,可是和民進入這個產業的時候,我們成功最大的理由,就是要做一個想要讓自己爸爸、媽媽入住的機構。

另外,日本有介護保險制度,由政府支付養老費用,因此法規限制特別嚴格,台灣今後如果要跨入介護保險產業,經營者必須要好好研究國家對此事業的制度。

【延伸閱讀】居酒屋衰退,老人生意營收飆逾45%—─和民3大事業體營收占比

資料來源:和民集團年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81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