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理智與感性!終於買了匯豐(5) 紅猴股評


http://redmonkeyblog.blogspot.com/2008/12/8-dec-2008-5.html

究竟投資股票,需要理智還是感性?理智的投資者,牛市時賺得較少,熊市時亦蝕得較少!感性的投資者,牛市時賺得較多,熊市時亦蝕得較多!筆者的傾向算是理 智投資者,但資訊泛濫下,理智亦經常會受到考驗,作出感性的行為,或可稱為非理性行為。但是作出非理性行為亦未必是錯,因股市難測,有誰知道自己理性的分 析是對還是錯?

那麼,若能牛市時感性,熊市時理性,豈非賺盡?事實上,談何容易?筆者會嘗試以理性為主,但有時會作出感性的行為,雖冒的風險大了一點,但目的自然是更佳的回報!

有投資者問為什麼筆者先前沽清人民幣,其後人民幣便顯著下挫。筆者答不到真正原因,亦不是什麼預測準確,當時是感覺要沽,這感覺有可能源自人民幣已停滯了一段時間,更大的其實是筆者的十多年投資經驗!

於 投資道上過份理性其實需要很高道行,是頗辛苦的,筆者自問道行未夠,有時亦會放縱一下,以感性決定買賣。所以不少投資者反映筆者的投資組合回報,尤以經歷 金融海嘯後仍然不錯,但變化多端很難根隨!但筆者需重申寫這Blog的目的是分享投資心法及正確投資態度,登出投資組合只是用來證實筆者的投資心法是對或 是錯,是參考性質,從沒叫大家根隨!其實大家亦不應根隨任何人投資,而需參考各家大成融合成自己一套投資哲學,去作出屬於自己的投資決定!

好像廣告創作,最重要不是得到什麼大獎,不是受到萬千稱讚,而是要令廣告客户生意顯著上升,才會有更多廣告客户幫襯!投資一樣,就是分析技巧講到天花龍鳳,深受歡迎,最重要的最核心的還是投資回報理想與否!可惜很多投資者仍是本末倒置!


筆 者定期審視各種股票,過往半年往往徒勞無功,選不上有幾隻可於現價投資,只因筆者的理性使自己定下的投資門檻太高。但筆者最近的感性(投資經驗?)告訴自 己要開始買點貨,所以昨天提到「忽然想買些二三線股」,而今天亦於早上付諸行動,還終於買了筆者數年來未買過的匯豐(5)!另外,筆者重開中線投資組合, 買入了金蝶國際(268)、昆明機床(300)及中海石油化學(3983),暫時會撥出10%資金於此。


筆者的投資組合更新如下,以現值計,長線投資佔59%,中線投資暫佔4%,現金仍達37%。長線投資的成本相等恒19,000點。

事實上,今天恒指及國指一舉升破50天平均線,為今年5月以來的首次,雖尚待確認,但氣勢良好;最近日元再升至先前高位卻未觸發新一輪拆倉潮,拆倉活動似暫時收斂。

跌 了這麼多,跌了這麼久,什麼壞消息已變得痲木,預期下年經濟更差亦人所共知,只是大家不知差到那個地步罷!投資氣氛亦暫時轉好,但經濟低迷兼不明朗因素還 多下,市場的理智還是大於感性,今次縱是一次不錯反彈,亦需步步為營,不斷審視形勢變化,考慮善價而沽。於經濟不景這客觀大前提下,不要想得太理想,感性 的反彈過後,理智還有可能要大市再試低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82

巴菲特最近一年投資一百多家報紙:理智還是情感? 劉建位__學習巴菲特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c8e9ab0102e7p2.html

巴菲特最近一年投資一百多家報紙:理智還是情感?
作者 劉建位
來源 第一財經日報
時間 : 2012-07-07

新聞的最主要來源一直是報紙,而最近很多報紙自己成了最大的新聞,自己撐不下去了。根據美國國會的報業研究報告,從2008年到2010年,全美有8家主 要報紙宣佈破產,數十家城市報紙關門,有些報紙不得不停止印刷版轉型為網絡出版,只有報沒有紙。原因很簡單,網絡現在成了人們瀏覽新聞的主要來源,導致報 紙的廣告收入大幅度減少。

這個時候,巴菲特卻大舉收購報紙:伯克希爾公司過去35年僅擁有一家日報,就是1977年收購的《布法羅新聞報》。2011年12月份他買下家鄉的《奧馬 哈世界先驅報》。今年5月,他宣佈注資1.42億美元給Media General公司旗下63家報紙,現在又買下了「Bryan-College Station Eagle」和《韋科先驅論壇報》。今年一季度,巴菲特還買入了擁有48家中小型地區報紙的Lee Enterprises (LEE)公司210萬美元。總體來看,最近不到一年巴菲特就投資了115家報紙。

在報紙行業一片蕭條一片悲歌中,巴菲特卻逆勢大量買入100多家報紙,是情感,還是理智?

毫無疑問,從13歲開始送報的巴菲特對報紙有著非常深厚的情感,但這位最成功的投資大師始終非常強調理性,20年前他就預言到報紙的衰落,但是最近報紙收購價格的大跌,使報紙投資的性價比大幅提高,進入了巴菲特投資的安全區。

第一,巴菲特對報紙的情感:不做投資就做記者。

巴菲特說:「我一生都熱愛報紙,將來也會一直熱愛。」他曾經說過,這輩子他不做投資的話,就會做記者。

巴菲特的人生第一桶金,來自於送報紙。他12歲就開始送報紙,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要送500份報紙。結果這個中學生每個月賺的錢比他的老師還要多。

巴菲特的投資第一桶金,也來自於報紙。1973年,巴菲特買入《華盛頓郵報》102萬美元,一直持有到現在,長達40年, 2004年底市值增加到16.98億美元,30年的投資利潤為16.87億美元,賺了160倍。

巴菲特投資最主要的消息來源,是報紙,他每天要看5份報紙。他甚至特意讓郵遞員晚上就把《華爾街日報》給他送到家裡,他有時竟然會等報紙等到半夜也不睡覺。

第二,巴菲特20年前的預言:報紙走向衰落。

20年前,在1991年度致股東的信中,巴菲特分析了傳媒企業的經濟特權從強到弱的轉變:

「由於零售業經營模式的轉變加上廣告與娛樂的可選擇數量激增,傳媒企業的經濟競爭力過去一直非常強大,現在卻持續受到嚴重的侵蝕。」

「事實是,報紙、電視與雜誌這些傳媒企業,在其經濟行為上開始變得類似於普通企業,而不再是經濟特權企業。讓我們快速地看一下,把經濟特權企業與一般企業 區別開來的特點是什麼,不過請記住,很多業務介於二者之間,所以最恰當的描述應該是較弱的經濟特權企業或是強大的普通企業。」

「一種經濟特權來自於具有以下三個特點的一種產品或服務:( 1)客戶確實需要或期望得到;( 2)客戶認為沒有與其非常近似的替代品;( 3)不受政府的價格管制。產品或服務具有以上三個特點,就會體現為公司具有定期對產品與服務進行攻擊性定價的能力,從而能夠獲得更高的投入資本收益率。而 且,經濟特權能夠容忍錯誤不當的管理。不適合的經理人雖然會降低經濟特權的盈利能力,但是並不會造成致命的損害。」

「與經濟特權企業相反,『普通企業』想要獲得遠遠高出平均收益率水平的盈利,只有成為低成本經營者,或者是趕上市場非常緊俏供給嚴重不足的好時候。但是這 種供給嚴重不足的情況通常不會持續很久。通過超一流的管理,一家公司可能持續保持低成本經營者的地位相當長的時間,但是即使是如此,還是持續不斷在面臨競 爭對手攻擊的可能性。普通企業,不同於經濟特權企業,會被糟糕的管理徹底毀掉。」

「直到最近,傳媒企業還擁有經濟特權企業的三個特點,因此還能夠既進行攻擊性的定價,又能容忍寬鬆的管理。可是,現在的消費者尋找資訊與娛樂(他們的主要 興趣是後者)時,對於資訊與娛樂的來源可以享受到極為寬泛的多種選擇。不幸的是,消費者的需求並不會隨著新的供給巨幅增長而相應擴大:兩億五美國人,還是 五個億眼球,一天還是只有24 小時,需求不可能再增加了。結果只能是,資訊與娛樂供應商之間的競爭變得更激烈,市場因此分割成碎片,傳媒行業因此喪失了一部分經濟特權企業的競爭力,盡 管遠遠不是全部。」

第三,巴菲特最近3年的突然改變:從堅決不買報紙到大量收購報紙。

在2009年的股東大會上,巴菲特表示:「對於美國大多數報紙,我們不會以任何價位來收購它們。」

過了3年,巴菲特卻開始大量收購報紙。從堅決不買,到大量購買,是什麼讓巴菲特做出如此大的改變?

原來不買的原因很簡單,報紙競爭優勢大幅減弱,導致其估值大幅下降。巴菲特20年前就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

「傳媒行業的經濟特權由強變弱,馬上直接影響到傳媒企業的短期盈利,但對傳媒企業的內在價值的影響要遠遠大於對短期盈利的影響。而過去同樣是一塊錢的收 益,股票買方對於傳媒企業的一塊錢收益的估值遠遠高於鋼鐵企業,是因為他們預期傳媒企業的收益將會持續增長(而股東不需要為收益增長再額外投入更多的資本 ),而鋼鐵企業的盈利明顯屬於那些圍繞正常盈利水平上下波動的企業類型。」

「可是,現在市場對於傳媒企業的盈利預期也轉向圍繞正常盈利水平上下波動的企業類型。正如我們前面所舉的簡單例子描述的那樣,盈利預期的修正必然會導致估值的巨大變化。」

巴菲特現在大量收購報紙,不是僅僅出於情感,而是理性。因為最近10年傳媒企業的價格大幅下跌,很多傳媒股跌到只有原來股價的十分之一,遠遠超過其內在價 值的下跌,投資吸引力變得大多了。巴菲特投資的《華盛頓郵報》從2007年至今5年跌幅過半。《紐約時報》從2007年至今5年跌幅超過70%。巴菲特這 次收購其63家報紙的Media General公司的股價只有5年前的1/10。Lee公司股價只有5年前的1/20。

而且我們要注意,巴菲特集中收購的不是全國性大報,而是社區性中小報紙。

巴菲特的投資邏輯是社區性報紙具有更加穩定的經濟特權:「儘管從我收購水牛城日報以來報紙的基本面出現了巨大變化,但我相信那些集中報導他們所在社區新聞的報紙將有一個很好的未來……沒有人會在閱讀一個有關他們自己或者他們的鄰居的故事時中途停下來。」

「未來幾年伯克希爾可能將會收購更多的報紙。我們偏愛那些喜歡具有強烈社區意識的小鎮報紙或城市報紙,類似於我們即將運營的這26家報紙。如果市民對他們 所在的社區漠不關心,他們最終也不會關心所在社區的報紙。一般說來,對社區事務的興趣大小與人口規模成反比,而與社區人口居住年數成正比。於是,我們將集 中關注屬於歷史悠久社區的小型和中型報紙。」

金融危機後,美國報業持續低迷至今。但地方報的情況似乎比全國性大報要好一些。根據全美報業協會的統計,2011年,全國性報紙和地方性零售報紙的廣告收 入分別是38億美元和119億美元,比2006年分別下跌50%和46%。地方性報紙的廣告收入相比高得多,收入下降速度也更低一些。社區性報紙的客戶黏 性更強,忠誠度更高,這是巴菲特只收購地區性報紙的重要原因。

需要注意的是,巴菲特說他收購報紙是為了長期持有,因此巴菲特的做法並不一定適合於那些只想要幾年甚至更短的投資者:「我不相信它們會一直虧損下去,我不會糟蹋股東的錢。」

巴菲特在接受《華盛頓郵報》的採訪時說他投資報紙不是出於情感而是理性:「我投資報紙並非是由於心腸軟而做出的商業決策,這些報紙投資將來也不會為伯克希 爾公司貢獻多少利潤。如果這是一種生產小飾品的公司,我絕對不會投資。儘管我們從旗下報業資產所獲得的利潤,將會只是我們從伯靈頓鐵路那裡獲得的利潤的很 小一部分而已,但從投資收益率的財務角度來看,這當然不是一個愚蠢的決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084

獨家 | 高虎城:貿易戰不是中美雙方的理智選擇

全國政協委員、原商務部部長高虎城周六在全國政協會議場外回答第一財經記者關於特朗普上臺對中國外貿企業影響的問題時表示,貿易戰並不是中美雙方的理智選擇,要把中美貿易關系往深層次看。

他說:“貿易戰並不是中美雙方的理智的選擇。中方並不想打貿易戰,我也希望美方的政府、企業和任何有識之士仔細看建交將近40年來,中美關系歷經風雨,始終前行的這段歷史,就會對發展有信心,很可能還會遇到這樣那樣的挑戰,不要被這個所動,我們經歷過比這更為嚴峻的事。”

他表示,中美之間貿易在2016年已經將近5200億美元,其中還沒有將相互轉口貿易納入。中美之間相互的投資關系也在快速增長,美國對中國投資目前大概是870億美元存量,中方對美國投資近年經過快速增長也超過500億美元。

他認為,觀察中美貿易關系還應往深層次看。尤其在人文交往、服務貿易、航運、旅遊、留學等方面,取得了非常快的發展。隨著簽證的便利化,將來平均每17分鐘就有一趟航班往返於大洋彼岸。

(第一財經實習生王天然對本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182

胡孟青﹕胡應湘的理智與情感

1 : GS(14)@2018-01-15 01:50:01

【明報專訊】合和實業(0054)以逾98億元的作價,將持有的合和公路基建(0737)全數權益拱手相讓予深圳市政府旗下的深控投,整項交易或多或少會叫人意外。胡應湘亦毫不諱言,對出售感到不捨,這肯定是真心話。至於配合大灣區發展而決定出售,很大程度上是客套說話吧!

時移世易,環境已變,兼且落實徹底交棒,也許是胡應湘最後決定割愛的主要原因。無疑,合和公路基建旗下項目,部分涉及面對經營權屆滿問題,但似乎並非是導致要將整間公司出售的原因。胡應湘近年已鮮有在合和公開場合露面,當日父子兵上陣宣布合和公路基建有新主人,大有標誌着一個時代終結之感。

華資的交棒部署,的確是影響到很多商業決定。子女或家族成員繼承,往往限於管理權、財富擁有與分配,惟上一代累積多年的人脈網絡及政商地位,新一代是難以照單全收,更何况他們亦有自己的想法。合和變相撤出內地基建公路項目,套現回饋股東,事實上在近年華資上市企業當中,類似安排亦屢見不鮮。

愛工程多過地產 令人欽佩

胡應湘絕對是值得尊敬的商人,眾所周知,合和原本主打地產,論資排輩,在香港地產界早就有相當影響力,現在部分活躍於本港樓市的大企業,根本就是合和的後輩。一派工程佬本色的胡應湘,可能既出於一份堅持、天真,但他亦明知,在香港搞地產才是搵大錢的行業,倒可以於早年就轉軚變陣。事實上,假如時光可以倒流,又如果當日合和仍然主攻地產的話,胡家財富肯定更水漲船高。

港珠澳橋倡議者 大橋建成無角色

胡應湘的執着,利用自己的視野與眼界,全情投入基建,有vision更有mission,非單純向錢看,更多是一份遠見,廣深高速公路與羅湖聯檢大樓的設計與規劃,均屬真材實料,多年以後,容量與承受能力仍綽綽有餘,堪稱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工程。可惜,合和亦曾飽嘗時不我與,連番遭遇滑鐵盧,20年前泰國曼谷高架公路與鐵路一役,債台高築,當年更要被逼出售亞洲電力。也許最令他耿耿於懷者,並非是泰國、或內地公路項目的發展,而是港珠澳大橋。大橋項目,標誌的並非是三地貫通,而是胡應湘本人,他一力倡議,親自劃下多份圖則,撰寫計劃,更曾因構思疑似觸動既得利益者的神經而掀起一番舌劍唇槍。現在大橋快通車了,胡先生在項目上卻沒有一份角色及參與,實在遺憾。

港地位式微 身分愈來愈朦朧

幾十年前,內地開放,香港角色既是引資,亦是利用港商的觸覺及商業構思去主動獻計、從而牽頭及推動項目,省市或部委的角色是和應。現在情况當然已是一百八十度轉變,港資極其量是擔當和應的角色,資金與規劃力量更是形勢比人強。這個角色上的降級,胡應湘亦未必願意再擔當,趁全面交棒之際,功成身退,除此之外,別無他選。

著名獨立股評人

[胡孟青 青出於婪]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696&issue=2018010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58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