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不要問資本主義為你做了什麼; 巴黎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2236


巴黎:

.....要先問你為資本主義做了什麼!




巴 黎每次做股票買賣,都非常自豪,即使很多衛道之人、又或一些不稱職的股評人,痛罵資本主義,巴黎仍義無反顧,相信和擁抱它。

有人會不同意 巴黎,看看那些大銀行,弄得民不聊生,並認為制造海嘯的罪魁禍首,不就是因資本主義而起嗎?。

很多人對資本主義存有誤解,以為它是投機、破壞、邪惡的制造者
今天巴黎就 以簡單的數言,寫出資本主義的崇高之理想。
資本主義說:

1.工人可穫得工資,他的工資水平,決定在他體力移動貨物的數量有多少;
2. 職員可穫得薪金,他的薪金水平,決定在他智力能做的事業有多少;
3.機器可穫得租金,它的租金水平,決定在它生產量有多少;
4.公司可穫 得利潤,它的利潤水平,決定在它能協調上述的生產原素的能力有多少;
5.資本可穫得利息(股息),它的利息水平,決定在它投資的公司的利潤有多 少。

由此可知,資本推動公司做最好的協調;公司推動機器要優化、職員要增加知識、工人要勤力。

完美的資本主義是資訊要完全流通,智識要完全
即懶惰的工人、無腦的職員、 破爛的機器、無能的公司透過公開市場中比較,被人知道,所以資本主義是反壟斷、反造假。我們發覺美國人動不動就以此理由告人,其出發點是自私,其成就是完 美、公義的資本市場。

投機人的作業就是要制造別人的無知,做假!欺 騙
他們不會問公司過去是否很有協調生產原素能力、並以資金縱容沒有能力的公司、機器、職員、工人。投機人說,即使你公司賺錢,股 價跌也算是蝕了,這不是縱容邪道的証據嗎?投機、圖表與資本主義又何來關系?!

無論投資人或投機人的出發點都是自私自利,投資人卻能在資本主義中成就了公義
CKM001君可以賺數倍,巴黎可以賺 十倍,我們賺錢是天經地義。而投機人作業的後果卻是令努力的公司、機器、工人、職員得不到應有的報酬,所以他們輸死也得不到別人的可憐,因為他們背叛不了 一對.......

                                      上帝的無形之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176

讓錢為你去工作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3/707453.html

究人員發現,普通人對於收入和財富的概唸完全弄混了,一個人可能收入頗豐,但如果全花掉了,那麼他的財富並不 多。財富是指你積累下來的東西,而不是你花掉的東西。另外,普通人對於如何變得更富有也弄錯了,研究發現,運氣、遺產繼承、高貴出身,甚至高智力因素都不 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辛勤工作、堅持不懈、善於計劃,特別是嚴於律己的生活方式。這些低調的富豪們有些什麼共同特點呢?下面是最重要的四點:

一、過著顯著的多入少出的生活;

二、有效的分配時間、精力和金錢,致力於財富的積累;

三、相信財務上的充分自立是遠比展示自身高層次社會地位更重要的事;

四、在抓住市場機會並獲利方面,遠超普通人,換言之,財商一流。

現在我們知道了收入和財富是兩碼事,那麼我們具體應該怎麼做呢?太史公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說:無財作力,少有鬥智,既饒爭時。這句話的意思是: 在你年輕的時候沒有本金,那就只能靠體力去賺錢;隨著年紀的增長,在你財力尚不寬裕的時候就要靠智力去賺錢;等到了中年,在你財力雄厚的時候就要靠對時機 的把握來賺錢了。太史公這句話的精髓在於,他指出了你是可以通過錢去賺錢的,也就是錢生錢的道理,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投資」,通過投資賺到的錢就是「財產 性收入」。

《窮爸爸富爸爸》中對於富有的定義是「財務自由」,這指的是,在你完全不需要工作的情況下,憑藉你的「財產性收入」就足夠支付你當前的所有生活開 銷,還有大量的結餘,這就叫做「財務自由」。我們發現,要達到財務自由並不看你有多少收入,而看你有多少「財商」。只可惜這一最最關鍵的生活技能,你在學 校裡是永遠也學不到的。

中國有句古話叫「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那些未來的富豪們在生涯的早期就顯示出了極高的理財天賦。

巴菲特在六歲時就做了人生的第一筆交易,他用兩毛五分錢買六罐可口可樂,再以每罐五分錢,賣給度假的遊客。當同年齡孩子還在哭哭啼啼跟父母伸手要錢時,十一歲的巴菲特已在股市初試啼聲,買進三股「花旗」,這也為他日後投資生涯揭開序曲。

同樣的,大投資家羅傑斯小時候就不同凡響。他5歲開始經商,在棒球賽場上揀空瓶賺錢。6歲時從父親那裡借了100美元作為做生意的啟動資金,購買了 一台花生烘烤機,用小小的計謀獲得了在少年棒球聯合比賽中出售飲料和花生的特許權。5年後,還清欠款,留下烘烤機,在銀行的戶頭存上了100美元。

我們今天的教育體制已不能跟上全球變革和技術創新的步伐。我們不僅要教育我們的年輕人在學術上的技能,也要教育他們理財的技能,這不僅是他們在這個 世界上生存下去,而且是生活得更美好所必須具備的技能。傳統的教育方式只是在培養千篇一律的好員工,並不是在培養企業家和資本家,也從沒有告訴我們賺到了 錢之後應該如何保值增值,就這樣,許許多多人都在為錢而工作,成為房奴、車奴、卡奴,而不是讓錢為你去工作,成為一個財務自由的人。

(作者係財經作家、鉛筆經濟研究社理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85

群眾募資網「敲門磚」為你的創業圓夢 三十五歲華裔陳佩里打造臉書第二?

2012-11-05  TWM
 
 

 

全球最大的群眾募資網敲門磚(Kickstarter),被譽為「繼臉書之後,下一個極具上市潛力的公司。」創辦人陳佩里為圓音樂夢,向貝多芬借點子,因而發想出這個神奇網站。

撰文‧翁書婷

「沒想到這部片大受歡迎,連Google、Microsoft、Twitter 等國際企業都找我們去播放。」台北市仁愛路一個五坪大小獨立影像工作室裡,導演蔡牧民與創意總監賴佩芸看著自己拍攝的電影「Design & Thinking」臉上散發著興奮。

兩年前,當時剛從美國研究所畢業的蔡牧民和賴佩芸,想要拍攝全世界第一個講述設計思考的電影,但是「我們身上沒有一毛錢,只有腦中的idea,和兩台簡單的Cannon攝影機。」蔡牧民說。於是二○一○年他們把電影的預告片先拍好貼在一個網站上,神奇的事發生了,「短短兩個月我們就從全球三百多位網友身上,募到一萬八千美元(約五十三萬新台幣),成功籌到拍片資金。」蔡牧民說。

網站集資逾三億美元

台灣年輕人靠這個美國網站圓夢不是個案,在他們之前,一位台灣留學生Sam,也是透過這個網站,向一千七百名網友募集十六萬美元,成功創立一家觸控筆電公司Cregle。

這個神奇網站叫做敲門磚(Kickstarter),不僅台灣年輕人靠它圓夢,全世界更有三萬人成功靠它募集資金達成夢想,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網站?創立者又是誰?

「一開始這個平台是為了幫獨立電影人、音樂家與缺乏資金的藝術工作者成立的網站。」敲門磚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陳佩里●(英譯或本名?)(Perry Chen)說。

這些富有創意與想法的創作者,只要把自己的提案貼在網站上秀給網友看,就有機會從廣大的網友那兒獲得創作資金,「這是一種向群眾募資(crowding sourcing)的概念。」蔡牧民解釋。

創立自二○○九年的敲門磚,是全球最大的群眾募資網,會員數飆破兩百萬人,已經有三萬一千多件提案成功募集到資金,總金額超過三億四千萬美元,超過十個提案募集到百萬美元以上的資金。提案五花八門,從美食、音樂、電影、三C、生活用品,舞蹈、運動類型都有。

《時代雜誌》讚美敲門磚是一○年度最好的發明,是一一年度最佳網站;Twitter創辦人Jack Dorsey與Flickr創辦人Caterina Fake都是敲門磚的股東。而每個成功募資的提案,敲門磚會從中抽取五%費用,因此估計敲門磚已累積●?賺一千七百萬美元。也就是說,敲門磚的金達成夢想,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網站?創立者又是誰?

「一開始這個平台是為了幫獨立電影人、音樂家與缺乏資金的藝術工作者成立的網站。」敲門磚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陳佩里(Perry chen)說。

這些富有創意與想法的創作者,只要把自己的提案貼在網站上秀給網友看,就有機會從廣大的網友那兒獲得創作資金,「這是一種向群眾募資(crowd-funding)的概念。」蔡牧民解釋。

創立於○九年的敲門磚,是全球最大的群眾募資網,會員數飆破兩百萬人,已經有三萬一千多件提案成功募集到資金,總金額超過三億四千萬美元,超過十個提案募集到百萬美元以上的資金。提案五花八門,從美食、音樂、電影、3C、生活用品、舞蹈、運動類型都有。

《時代》雜誌讚美敲門磚是一○年度最好的發明,是一一年度最佳網站。Twitter創辦人Jack Dorsey與Flickr創辦人Caterina Fake都是敲門磚的股東。

每個成功募資的提案,敲門磚會從中抽取五%費用,因此估計敲門磚已累積一千七百萬美元營收。也就是說,創辦人陳佩里,早就從窮苦藝術工作者變成口袋滿滿的千萬大富翁。

向貝多芬借點子

今年三十五歲的陳佩里,出生於紐約羅斯福島(Roosevelt Island)的華裔中產階級家庭,雖然大學念的是紐奧良市杜蘭大學(Tulane University)商學院,但其實他對財務金融沒有太大興趣,反而醉心於紐奧良的爵士音樂底蘊。因此高大帥氣、留著一頭長髮,有著藝術家性格的他,畢業後沒有固定工作,組團比賽四處表演,曾在餐廳當服務生,也當過學前教育老師,偶爾買賣幾張股票,嬉遊度日。

十年前,陳佩里本來要在紐奧良爵士音樂節舉辦音樂秀,展現他的爵士才華,但因資金不足作罷。「這個挫折成為我創辦敲門磚的源頭。」陳佩里說。

學琴多年的他想到,莫札特與貝多芬未成名前,也曾為資金不足所苦,他們採用預購方式,先去找對他們作品有興趣的人士募集資金,當作品完成之後,這些提供資金者就會獲得一本寫上他們名字的樂譜。於是陳佩里向音樂巨擘莫札特與貝多芬借了一個二百年前的老點子:向群眾募資。

但這樣的好點子卻蟄伏在陳佩里心底長達十年。「當時我只想去外蒙古舉辦一場音樂會,對於創立網站一點動力也沒有。」他在部落格寫道。

充滿藝術家性格的陳佩里,滿腦子只有音樂,網路創業賺大錢這件事引不起他的興趣。

但九年後,想要穩定下來的他認真想,「現在是需要好好考量人生規畫的時候了,依目前的工作資歷來看,應該沒有人會雇用我,那為何不創業呢?」就這樣,○九年陳佩里和其他兩位創辦人,共同創辦了敲門磚。

剛開始, 敲門磚還沒沒無聞,為了試驗網站的運行,陳佩里自己也參與募資計畫。計畫內容是他在布魯克林飛到洛杉磯的旅途中,用飛機專用WiFi和別人聊天,「我認為在三萬五千英尺高空上和別人聊天是一件很酷的事!」搞笑的是,最後有六個人贊助他的計畫,並且募集到十九美元,超過設定的十二美元。這個無厘頭募資成功,讓他更加肯定這個網站的可行性。

不過,陳佩里並不是第一個做募資網站的人,早在敲門磚之前,市面上就已出現眾多雷同的群眾募資網,如專為教師設計的教案提案募資網DonorsChoose、專為電影工作者設計的IndieGoGo,為什麼敲門磚能脫穎而出?

無名小站創辦人、現在也是台灣募資平台flyingV創辦人林弘全觀察,「網站規範相當重要,太嚴格怕擠壓創作空間,太鬆散又怕提案人不當成一回事。」敲門磚拿捏得恰到好處,在BBC NEWS訪談中,陳佩里就強調,「這絕對不是一種慈善或博愛的行為,這是一種商業行為。」在敲門磚裡頭,提案者最後一定要以某種商品或服務回饋給資金提供者,如回贈T恤、感謝卡、手工禮物或是產品交換。

「陳佩里的概念就像買賣預售屋,提案者像是建商,先向想買屋的人收集資金,在房子蓋好後,才交給買屋者。」林弘全說,「早在產品賣出前,就已經有了買主,直接免除沒人要買的風險,這比做產品市場問卷更有效率。」而且募資還有時間限制,一般要在兩個月內募資完成,如果時間內未達到設定的資金,就是募資失敗,提案者一毛錢都拿不到,林弘全觀察到,「這樣的作法讓創作者卯起來做,向支持者負責,是贏過同業的重要關鍵。」

空頭支票風險高

台灣募資平台嘖嘖專業經理林能為指出,「提案被敲門磚拒絕的比率也很高,有四成以上的提案並不會過關。在高淘汰率下,去蕪存菁保持網站內提案的高品質形象,讓創作者認為在裡頭的提案都很酷!」在嚴格把關下開站兩年後,一支電子紙手錶引爆敲門磚的名聲。這由Pebble研發的手錶,強調運用電子紙技術,利用藍牙傳輸可以讓手錶介面變成智慧型手機的介面;創新設計引發六萬八千位網友共鳴,表示願意預購這支手錶,結果Pebble公司募到一千萬美元的資金。在Pebble之後,百萬美元以上的巨型募資案陸續出現,更打響了敲門磚的名號。

不過,暴紅的敲門磚卻也引來負面爭議。「Kickstarter正在變成一個空頭支票滿天飛的地方!」美國公共廣播電台NPR向敲門磚提出這個尖銳問題。

美國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研究敲門磚上的提案後就發現,只有四分之一的專案能如期完成,而且越受歡迎的專案,越可能因為爆炸性的訂單而無法如期交出產品。高居排行榜第一名的電子紙錶(Pebble)就是個例子,本來只想生產一千支錶,卻來了八萬五千支錶的巨量訂單,對這些經驗不多的創業者來說,也只能無限期延宕出貨日了。

敲門磚目前還拿不出完善的解決辦法,只能在平台呼籲創作者自律,「你們有義務告知網友自己的原創產品有哪些風險和挑戰,以及會如何克服這些挑戰。」而拿不出完善辦法的敲門磚,也只能加強審查機制,卻無法做出任何擔保。

敲門磚下一步是不是要進攻資本市場,在那斯達克上市?目前創辦團隊還未透露最新消息,但華爾街投資專家已經給了它一塊敲門磚,「繼臉書之後,下一個極具上市潛力的公司。」它的下一步備受市場關注。

陳佩里

(Perry Chen)

出生:1976年

學歷:杜蘭大學(Tulane University)商學院經歷:餐廳服務生、畫廊創辦人、音樂家現職:敲門磚共同創辦人與執行長

Kickstarter

成立:2009年

地點:美國

主要業務:募資平台

創辦團隊: Perry Chen、Yancey Strickler、Charles Adler

員工數量:46人

資本額:約1千萬美元(根據美國CrunchBase網站)累計營收:約1700萬美元網友集氣圓夢!敲門磚五大成功募資案

名募資總金額(美元)提案名稱創作者類別支持者

人數

110,266,845電子紙錶(Pebble)Pebble Technology設計68,928 28,596,475遊戲主機(Ouya)Ouya遊戲63,416 33,986,929遊戲軟體(Project Eternity)Obsidian Entertainment遊戲73,986 43,429,236遊戲軟體(Reaper Miniatures Bones: An Evolution Of Gaming Miniatures)Reaper Miniatures遊戲17,744 53,336,371遊戲軟體(Double Fine Adventure)Double Fine and 2 Player Productions遊戲87,142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653

八問八答,為你細細解析馬云的「菜鳥物流」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1964.html

馬云攜「菜鳥」網絡亮相,又一次給我們勾勒出一幅宏偉藍圖。一個覆蓋中國的智能物流網絡,未來將能實現中國任何兩個城市之間購物的24小時必達。

馬云說自己要做平台。大家紛紛議論,在猜想馬云下一步要幹什麼,他的計劃充滿著令人好奇的矛盾:

——阿里一方面大規模投資,有3000億元的計劃,另一方面卻對商業模式表達模糊;

——一方面口口聲聲說自己絕不做快遞,另一方面其投資規模暴露出比快遞更大的野心,3000億已經足夠再造出目前幾乎所有的快遞玩家了(2012年整個快遞業收入為1000億,其中圓通申通都不超過150億);

——一方面要提高時效和速度,另一方面又要將物流成本降低;

——一方面定義菜鳥是一家互聯網公司,另一方面又在物流建設上投入巨大的資本;

什麼是骨幹網絡?平台到底怎麼如何開放?……

凡此種種,大家都在猜測。而阿里關於菜鳥業務模式說的含含糊糊,說還沒有確定。但是一個一期投資1000億的項目,如果連最基本的模式是什麼都還不清楚,如何去獲得資本方和投資夥伴的信任? 與馬云做支付寶,做阿里巴巴從小到大摸著石頭過河不同,這次是一擲千金,模式能不事先評估清楚麼?這只能說明,要麼模式清晰,但有不能直接解釋的原因,要麼模式儘管不清晰,但是大方向是明確的,長遠效果是確定的。也就是說馬云的24小時任意達絕對不應該只是忽悠。

來源:虎嗅

作者:xinning370

筆者是物流從業者。以下就以八個問題,來剖析下菜鳥,多有揣度之處,不代表菜鳥官方聲音。

智能骨幹網的目的?

智能骨幹網首先要大幅度的提高時效。提高物流速度。阿里定下這樣的目標完全是被京東所逼。京東已經做到一日三送,一日四送。而未來京東幾個亞洲一號大倉完成之後,其高效的物流網將覆蓋更廣闊的的區域。相比之下目前阿里系電商物流實在不能讓人滿意。如果你不曾在快遞公司呆過,你很難想像24小時必達是什麼概念。今天的順豐即日到和次晨達只能在主要的一二線城市利用空運實現,要任意城市之間實現這樣的速度,別的公司且不論,有自由貨機的順豐也做不到。何況還有大量貨物只能走陸運,如何實現24小時到達。

但是另一方面馬云也要降低物流費用,「大家知道中國整個GDP中18%來自物流。但是發達國家在12%,這6個點如果降下來對整個國家經濟效益是非常高。」如果成本降低這麼多,效率提升至少要30%。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不僅僅是宏觀的考慮也是一個非常現實的選擇——中國買家不可能為了實現24小時到達支付更高的運費,就算是今天順豐標塊已經能夠做到2天或3天的穩定時效,絕大多數買家也不願意支付22元的運費。

必需條件是什麼?規模效益與專業分工

因此實現比目前快遞產品更廉價的24小時任意達不僅是阿里的夢想,也是阿里非常現實的需要,而兩者都頗具難度。馬云為何敢於同時提出大幅提高時效和降低成本的這兩個目標呢?顯然這一切的達成不能依賴於未來技術的出現,而是現有模式的改變。什麼樣的改變可以同時大幅度降低成本和提高質量呢? 除了規模效益和專業分工,恐怕沒有其他方法。

凡是網絡化的東西,都存在著一個規模優勢。郵政網絡如此,快遞行業也如此,在一個城市,可能四通一達都有分網點,每個網點都有自己的倉庫、接駁車、收派員、信息系統。在業務量不足的情況下,現有的資源沒有得到有效的利用,規模優勢是顯而易見的,這一點對於四五線城市尤為重要。即使當業務量大的情況下,規模優勢也是存在的。比如收派件環節,四個快遞公司出一個收派員,每個人都在四個小區中奔波收件,和每個人集中負責一個小區的方法比較。顯然後者收派員要輕鬆的多,效率要高的多。其他諸如中轉,分揀、信息系統也都是類似道理。例如物流企業的大貨整車運輸成本就要遠遠低於快遞企業的運輸成本。德邦的精準卡航能夠實現30公斤從瀋陽到深圳只要不到80塊,但是同樣走陸運的順豐特惠要遠遠大於此值。如果在幹線上,我們能夠將所有快遞企業的快件集中一起以大貨運輸方式運輸,毫無疑問這一塊就能省掉好大一塊成本。

何謂「骨幹網絡」?

菜鳥的模式雖然透露不多,但是從其名字「骨幹網絡」我們就可以窺見其大概的模式。

所謂骨幹網絡,我們聯想到的要麼是人體循環系統,要麼植物根莖,要麼是交通網。這三者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循環系統最易描述)。即首先通過毛細管道將運輸物集中起來,再在幹線上進行長距離運輸,然後到了末梢再通過毛細管道發散到大面積區域。如此我們便不難看出骨幹網絡的含義。

它將在中國主要的城市和交通要點上建設倉儲或物流中轉中心。這些中轉中心也許建立在機場,也許建立在高鐵樞紐,也許建立在高速公路交匯處。貨物首先在這些中轉中心之間集中流轉。訂單首先從賣家集中到中轉中心,再通過極有效的集貨運輸方式輸送至目的地附近的中轉中心,再派送至千家萬戶。這種模式將規模優勢充分利用,從而降低成本。其實這種模式一點兒也不新鮮,現在的物流企業就是這樣操作的。

但現有的物流模式是各個快遞公司都建有自己的骨幹網絡。這些網絡有些完整,有些殘缺,有些流通速度快,有些流通速度慢。但是有一點是很確定的,目前的包裹貨物總量分散到了十幾張網絡裡面輸送,這極大的損害了整體的規模優勢。今天四通一達,順豐、EMS等等都建有全國性的網絡,各自都有自己的系統,自己的一套車隊,一套派送人員,一套分揀系統,存在資源極大的浪費。倘若阿里能夠將各家的訂單集中起來,在一個統一的骨幹網絡中派送,原來兩個城市之間有五六家快遞公司十幾個轉運中心,現在只要兩個,原來兩城之間有五六家快遞公司車隊運輸,現在一兩家包攬。一輛車或者兩輛車就運完,這個效率會提升多少?

這樣看來阿里原來只是做個集貨的? 這也不完全。如果要實現規模優勢,實現集貨運輸,肯定還是目前的快遞公司。阿里自己不會去做物流的。它只搭建平台。

平台怎麼玩?

平台怎麼做?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阿里通過平台去招標,讓快遞公司在阿里的標準下去競爭阿里電商的業務。或者是根據數據去優化計算選擇最合適的,就像目前阿里物流根據路線推薦服務商一樣。一個電商包裹,如果這條線路圓通一直都是跑得最快的,報價又是最低的,我就讓圓通去做。如果晚上只有申通有車在跑,那麼晚上的件我就讓申通去做。如果過節放假只有順豐繼續營業,那麼我就讓順豐去做,如果韻達忙不過來,我馬上換下一家,如果圓通的服務突然很差,投訴率很高,那麼我就把圓通給踢出去。

這裡可參考某電商的第三方物流公司的KPI考評系統。它有近十家快遞公司為其服務,該電商制定各種考評KPI,根據時效,滿意度,報價,運力緊張情況等因素來分配訂單。所有的快遞公司在電商倉庫旁設有網點,訂單產生後,系統根據KPI和目前的運力情況,直接就訂單分到各家。這些對於菜鳥來說完全不是問題。它有大量的數據支持,它完全可以建立一套更完備的系統,不僅僅是某家快遞的選擇,還可以對整個環節各個節點進行選擇,在各個節點分配訂單。並且以業務量作為獎懲手段,逼迫物流商去改進服務,降低成本,提高時效。

以上是成本的節省。時效方面,競標必然導致快遞公司的錯峰,可以形成不間斷物流。以上面的某電商為例,眾多快遞公司轉運錯峰,發貨頻率大幅增加。舉例來說,以往北京到長沙圓通只有一趟航班。如果發貨晚錯過了只能等明天,要耽擱十幾個小時。但是在阿里的骨幹網絡,各家快遞公司競標。十家快遞公司,可能錯開成10個航班。陸運的話,可能原來北京到長沙兩城之間每家快遞每天有兩趟車,現在所有快遞公司錯開,也許每隔一個小時就有一趟車。以往每家公司在晚上9點之後會收到十幾票票,現在包裹集中起來可能就一兩百票,完全可以支撐某些快遞或區域派送公司以較低運費開通類似夜晚派送這種服務。這樣的話就會形成隨時可下單,隨時可發貨,隨時可轉運,甚至隨時可派件。件量呆在倉儲的「等待」時間,完全可以大幅度縮短。假想,一個包裹,在途的時間能達到派送週期的70%(其餘為分揀,轉運,等待),通過陸運、空運、鐵路,有14個小時的時間,已經完全能滿足我國幅員內送達要求。

專業化和競爭永遠是提升效率最強大的武器。競爭將帶來巨大生產效率的提升。通過KPI的考核,客戶評價,以及競標系統,迫使所有人改善服務,提高時效,降低成本,而專業化也將帶來生產率提升。菜鳥骨幹網絡已經創造了可控的節點,打破了原來的快遞形式,再也不是從收件到派件的全程包攬,而是集中做某一環節,集中做某一區域。派送快的,做宅配,善用貨航那集中做空運,善於分揀,則集中做分揀。快遞公司可以專注做自己擅長的環節,甚至社會上其他機構也可以參與進來。例如分揀環節,就可以找更自動化更有效的企業外包。經濟學中有「干中學 learning by doing」的理論,利用規模優勢,加大科技投入和人才培養、技能培訓,就能更快的降低成本,提升效率。許多人如果還覺得任何城市之間的包裹都能在24小時內達到有點匪夷所思。然而細想一下,如果所有環節都得到最優化處理,所有的參與公司都經過高強度競爭與專業化洗禮,所有資源都得到最優化使用,所有環節的停頓時間都降到最少,24小時真的很遠麼?

設想下未來模式?

我們不妨預想一下未來的模式吧。一個深圳客戶買北京的一件商品,下單時會被提示選擇快遞組合類型,有「時效最快」,「成本最低」,「最安全」,「服務最好」等等多種選擇。客戶給定優化目標之後,阿里云計算根據以往的快遞公司的表現、快遞公司各個分段的報價、即時運力資源情況、該流向的即時件量,甚至可以加上天氣預測,交通預測,進行相關計算,得到相關優化線路選項。客戶選擇之後,系統立刻將訂單數據發送到各個環節,並提醒相關環節準備接應。

快遞公司A的網點距離北京某賣家最近,且恰巧有一個收派員在附近,因此阿里安排快遞A收單,快遞公司A在收件後馬上轉運至合作的物流公司B的二級中轉中心,該二級中心分揀後馬上將貨物集中轉運至阿里自建的區域中轉中心。阿里區域中轉中心已經外包給分揀公司C負責分揀,分揀後交由航班時間最靠近的貨航公司D轉運至阿里在深圳區域中轉中心,深圳中心分揀業務又外包給深圳某家專業分揀公司E,其分揀後雖然已經深夜,但是仍然有F快遞開展業務,馬上轉給派送公司F,F趕在晚上10點鐘完成派送。阿里平台,提供統一的包裹追蹤號。並且對派送各個流程進行監控,快遞(物流)公司服務質量將影響其KPI考評,進而影響業務收入。客戶也可以對物流進行評分,這也將納入KPI考評。阿里平台,還將對各環節進行結算,收一票件給多少,分揀一票給多少,晚上給多少,白天給多少,假日給多少等等。根據快遞公司提供服務與報價支付相關物流費用。

會影響誰?衝擊誰?誰受益?

菜鳥的平台最終將是開放的,這也符合馬云的風格。那麼不僅僅是淘寶,天貓,未來所有電商都可以利用該平台。其實不僅僅是電商,甚至商務快遞,個人快遞都可以利用這樣的平台實現。業務量越大,越能發揮它的規模優勢。這就難怪為什麼馬云認為這是一項國家級工程,因為影響的不僅僅是整個電商行業,而是影響了整個物流行業。這樣的衝擊不僅對四通一達這種電商佔比高的快遞公司有影響,對於順豐這種電商業務佔比較低的快遞公司也有影響。

阿里平台未來有眾多物流公司參與,如陸運、空運、冷鏈物流、押運等等參與並共同優化,其多樣性、生態性是任何一家快遞公司都難以企及的:成本減少,費率下降,穩定性增加,客戶體驗提升。如果快遞公司獨立做不到全流程的絕對優勢,就難以有競爭力。不參與其中,則業務必然受到衝擊,且最重要的電商部分也可能就難以拿到。如果參與菜鳥平台,快遞公司未來將由一個全流程的獨立參與者,變成一個局部環節的平台參與者。不但業務量被阿里控制和決定,同時也要面臨阿里相應標準的考核和裁決。由目前相對獨立的地位,徹底轉變成阿里平台的一個「附庸」,變成一個必須不斷強化自我提升,以此爭相向阿里「乞食」的物流參與者。

影響最大的就是類似順豐這種賴以自豪的全國性的直營網絡。因為以後收件環節服務好,不一定能帶動你的中轉業務量,山西服務好,不一定帶來山東的業務量。原來完善的全鏈條控制在阿里平台將變得無用武之地,現有的資源配置,將被阿里平台扭曲到不成比例,再想回頭也已經沒有機會。

當然也有人或許從這樣的衝擊發現機會。對於在某一環節有優勢,或者在某一些區域有優勢的企業將獲得機會。比如在小範圍內有優勢的區域快遞公司,比如部分線路有優勢的物流公司,再比如某個流程有技術優勢的專業操作團隊,如善於運力管理的貨航或快遞公司,技術領先的分揀中心等等。在現有的業務模式下,快遞公司都做全套,他們是很難插入一腳的,但是一旦發生以上所說改變,他們將有機會大展拳腳。

這裡還不得不提各個快遞公司開展的各種增值服務。許多人看待快遞業務,只看到運費這一關。事實上增值服務,尤其是代收貨款、保價費用等為眾多快遞公司貢獻了大量的周轉現金和業務收入。未來大部分增值服務將上移到阿里平台。如代收貨款,收件派件公司都不一定一樣,收的是圓通,派的是韻達,如何代收貨款? 比如保價,全環節都有可能出現問題,保費到底給誰,出了問題找誰。因此最終極有可能菜鳥將利用阿里的支付體系,將這些大部分收走。

馬云為什麼讓快遞公司加入?為什麼只有1%?

說了這麼多,有人說,都是我的個人猜測,也許馬云沒有想這麼多,也許並不一定要將各個環節打散招標,只是如現在的物流平台一樣,客戶選擇快遞,阿里提供硬件支持。可是如果這樣的話,馬云大量投資中轉中心的意義是什麼?現有的快遞公司每一家都有這樣的中轉系統。馬云是投資給誰使用?如果骨幹網絡給快遞公司使用,快遞公司為什麼要用馬云的網絡?而且如果不能形成幹線的集中運輸,如何能夠大幅降低成本?如果不錯峰,減少靜待時間,如何大幅提高時效?如果要集中貨物發揮規模優勢,馬云不去建立標準分配,如何實現?如果要分配訂單,各公司運力有限,優勢不同,為什麼不在已經被阿里劃好的環節上分節優化?

以上的猜想,即使不全部成真,但是快遞由現在的客戶自由選取,無人監管,無法插手,轉變為馬云直接或間接控制,快遞公司對全鏈條的參與也將最終演變成分環節專業化競爭,這幾乎是必然的結果。

馬云將幾大快遞公司找來,給了一個象徵性的股東身份。我個人認為合作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安撫和戰略欺騙。

1%象徵性股權,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東西,試想今天的申通、圓通佔了阿里系快遞的2/3江山,順豐不到10%,如何會出現相同的股份呢。為什麼都給了這相同的1%呢。因為馬云要對這5家一視同仁。如果都給了2%,快遞就佔了10%,已經達到復星國際的水平了,考慮未來平台對快遞的衝擊是一致的,這10%可能聯合起來就能獲得一個董事會席位,如果能聯合其他幾家,已經對馬云戰略造成較大的威脅了。而馬云的開放式主張,又使得他絕對不可能對其中某一家偏心和偏愛。因而1%,就是一個象徵性水平,5家聯合起來也只有5%,成不了大事。1%是最好,2%就有了威脅,3%絕對不可能。有了這5個1%,馬云可以大肆宣揚,做的就是快遞而不是地產,做的是公開的平台,不是一家之私,獲得極大的關注度和支持度。

但申通董事長近日直接表明,投資就是給面子,菜鳥與申通的理念與方案完全不同,還得加強自身的物流體系建設。可見快遞公司非完全沒有意識到威脅或者異常。我想快遞公司之所以不會被馬云忽悠住,因為馬云的兩個方向已經是確定的,時效大幅提升、價格還要繼續下降,任意一個快遞公司老總想到此都忍不住發寒。只是現在還是或多或少有人在懷疑馬云到底能不能做到這兩點,因而有人總是心存僥倖的想著,頂多是目前的阿里物流模式的一種改進,或者馬云根本就是借此發展物流地產,意圖在資本上撈一把。

的確馬云說過自己不做快遞,菜鳥註冊業務也只有互聯網,現在看來其業務確實只是信息的打通,數據的計算,路徑優化。確實是一家互聯網公司,沒有做快遞。但馬云的夢想是改變商業形態,他認為要儘可能縮短生產者到消費者的環節。他用網購打垮了流通商,現在他又用互聯網,將快遞這個寄生行業的利潤和話語權壓到最小。最終實現他的商業理想。快遞業去年超過1000億元。無論是時效、費用、服務質量,都不讓人滿意,卻又打不了,罵不得。只有真正將最慘烈的競爭引入,最嚴苛的標準加以執行,最直接的厲害關係加以誘導,這個行業將出現洗心革面的變化。

快遞公司跟隨馬云這家互聯網公司,擊垮了多少傳統商業巨頭。今天馬云終於將他那所向披靡的槍口指向了「自己人的頭上」——快遞,這「勞動力粗暴型」,一個最具傳統特徵的行業。

當然,這絕對不意味著快遞行業就沒有機會。馬云說完成此項計劃預計需要5-8年。如果快遞公司在這期間加速提升,馬云未必能完全實現自己的「陽謀」。我不知道快遞公司戰勝的機會在哪裡,但是根據國家規劃,2020年要至少兩年快遞公司收入超1000億,數家超500億。如果到時候單家公司的收入額能夠超過1000億,那個時候馬云要馴服快遞,要實現起來可能還需要用些手段。

為什麼做這事的只能是馬云?

想像一下吧,良好的物流與電商高速發展互相助力,2020年,這樣一個叫菜鳥的網絡,每日支持著價值300億的包裹在同時運行!有冷鏈的、有生鮮、有3C,有大家電,在無數的機場、無數的高速公路,無數的鐵路上奔流不息,像一個人體沸騰的血液,這是一幅多麼宏偉的畫面!

這樣的事情,也只有馬云能做。馬云手握訂單來源,而電商這塊業務未來將絕對決定快遞公司的生死繁榮,因而快遞不得不就範。另一方面,馬云的支付平台,又絕對是未來物流的不二之選。未來,物流商在上面競標,收支運費,增值服務的開展,等等,一切資金流的往來可能全都要依靠支付寶這樣一個非常成熟的平台,今天快遞公司的支付系統都很可能邊緣化。其次是馬云的云計算能力。對線路的優化,對業務數據的分析,對快遞公司系統的集成,都將是馬云大數據戰略的一環,也是阿里團隊的強項。

最後,能忽悠到地方政府紛紛出錢出力,能夠集合這麼多家快遞公司合作而不造反的,能讓大家相信馬云這個夢,也能相信平台公正性的,只有天才夢想家、演說家——馬云。

馬云在中國缺乏電商土壤的基礎上,打造了阿里電商王國,在缺乏誠信基礎上,打造了網絡信用體系,今天又在中國物流如此低效的時候,又試圖以一己之力,實現物流業新的塑造。他與阿里將個人或單個企業對時代的作用,如此清晰顯著的證明體現。未來中國的電商發展果真能夠領先於世界,馬云則確實居功至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658

4個字 讓團隊為你往前衝


2014-03-17  TCW
 
 

 

情境1:會議尾聲,眾目睽睽,全場等著你總結

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這樣很好!

解析:一般人通常會說,「不對!我跟你們講……這裡……那裡……」,這種命令式說法,透露出主管的不信任,員工會越來越懶得思考,累死老闆。相反的,「這樣很好」短短四字,不僅鼓勵員工練習決策的精準度,還降低一人決策風險。

每週五王品集團固定開一整天中常會,董事長戴勝益平均講不到十分鐘、一百句話;他最常在集體表決完後,就迸出同樣的口頭禪:「這樣很好」,肯定部屬的集體智慧。

對戴勝益來說,「這樣很好」不是說說而已,背後代表他對每個決議的可容忍風險額度,也就是若結果不如預期,容許虧損多少。王品中常會都是高階主管,如果決議的專案負責人是中常會主管,風險額度是一千萬,經理級三百萬,店長級一百萬,連店舖工讀生都有十萬的風險額度。

只要通過的決議在這個範圍內,戴勝益一律說「這樣很好」;如果決議超過風險範圍,戴勝益會重新分析一次,然後讓員工再投一次票。「如果還是通過,我就認了」,戴勝益說。

事實上,「這樣很好」是戴勝益「忍」十幾年的成果。

一開始,他自己站在前線殺價、找資源,做得比員工好,所以每逢決策總會嘴癢手癢,脫口而出的口頭禪是「我跟你們講……,」結果自己越來越能幹,部屬就在旁邊聽指示。於是他開始要求自己「忍」,近五年才把「這樣很好」說得琅琅上口。

「我只能做一件一百分,他們可以做一百件七十分,不就七千分?」戴勝益說,「老闆要忍受瑕疵,才能製造空間給員工;是要培養他們能幹,又不是我要能幹?才能讓公司永續經營。」

情境2:業績難看,老闆帶著撲克臉,找你「聊一下」

雪芃廣告創意總監林智豪:我們還能做什麼?

解析:一般部屬常回應:「我們會自我檢討。」但公司表現不佳的理由老闆最清楚,不缺員工的分析,這樣只是再次回顧過去錯誤,頗有落井下石之感。「我們還能做什麼」可讓老闆知道你與他同一陣線,且透過思考後續做法,帶大家立即脫離悲觀氣氛。

公司的危機,也可能是你的轉機。當老闆宣佈壞消息,如何把握機會讓他對你留下印象?也為同事打氣?

林智豪建議,此時通常是展現領導力的時候,要讓大家拋開情緒、回到理性討論,最好的方法就是討論下一步以及現在的補救措施。首先,用「我們」,讓老闆知道你與他休戚與共;「還能做什麼?」則可帶大家開始思考可能對策,把話題拉到當下、未來。

他回憶,一次總經理召集他與一級主管,臉色凝重的告訴大家「上面說我們今年業績表現不好……」會議室頓時陷入沉默,他想安慰總經理,又覺太矯情,因此,他直接把安慰的話化作討論:「那我們還能做什麼?」

「我們曾經拿下某某客戶啊,和他同類型的廠商也可以試試看吧!」「我也可以去找我熟的產業……」頓時,氣氛從低潮轉向理性討論,總經理也開始分派任務。

林智豪形容,當會議結束,大家都像是「要出門找獵物」般積極,和剛開始開會的神情完全不同。

情境3:部屬面臨難題,找你給建議

台灣奧美集團董事長白崇亮:需要我的時候,隨時告訴我!

解析:一般主管常會說:「你想辦法解決」;但是,白崇亮這句話的力道,在於將主管和部屬綁在一起,創造「我群」(we group)之感,激勵員工放手去做。

這句話做為主管的口頭禪非常貼切,好說,好聽,卻很弔詭,因為它可以是口惠,也可以是承諾。

去年有家公司遭逢營運危機,找上奧美公關做危機處理,要求三天內止血;白崇亮知道後跟同仁說:「你們一定可以處理得很好,需要我的時候,隨時告訴我。」

週日早上七點半,白崇亮準備出門做禮拜前接到電話,要求他當天下午兩點出面說服對方董事長,他捨棄家庭聚會,下午早到兩個小時瞭解狀況,然後說服客戶,甚至跳脫原先傳播媒體領域,建議客戶調整內部流程,有助解除危機。客戶聽從白崇亮建議後,順利在三天內終止媒體追逐。

「說這句話必須不能讓他們失望,出手一定要能解決;真的解決不了就一起面對,」白崇亮說。原來,口頭禪是累積員工向心力的最小單位。

情境4:分派新任務給屬下,但他一臉猶豫

宇瞻科技董事長陳益世:怕什麼?

解析:一般主管可能會說:「這是你表現的機會,好好考慮吧!」讓對方自己去思考,徒增變數;陳益世這句話,在部屬猶豫不決的時候,立刻提出承諾、讓對方知道將能獲得哪些資源,斷絕所有「怕」的因素。

「怕什麼?」現在已經是陳益世鼓勵員工的口頭禪,但真正讓他知道這句話的魔力的,其實是二十年前的宏?硍偎帠郈鴗H施振榮。

當時,學管理出身的陳益世,被施振榮徵詢接下IT部門主管的意願,負責建構宏?皏?球的MIS系統。但是,陳益世因毫無技術背景,在驚訝之餘只能回答:「我可以嗎?」

「結果,Stan(施振榮英文名)很快就笑了,說:『你手下的人都是專家,你怕什麼?』」

陳益世回憶,施振榮只靠一句話,就給了他commitment(承諾)和支持。隔天,他接下新職位,從此改變人生。

他說,自己過去的個性相對謹慎,凡事沒有五成把握不敢出手。但接了MIS後,才發現有主管的支援,其實跨領域並沒有自己想的困難。

不過他也分析,「怕什麼?」這句話要能夠起作用,並且在正確的時機,為部屬推一把,更重要的是提供一個「不必害怕的理由」。

宇瞻科技現任營運長羅雪茹,就是「怕什麼?」所激勵出的人才。

十六年間,她從市場行銷部,換到採購部,再從半導體事業處處長,成為硬體廠中少數的女性營運長。

如果不是陳益世的支持,恐怕連她也無法相信自己能勝任這麼多種職務。

「怕什麼?反正有好幾個團隊都會支援你,有不懂的事,把供應商叫來簡報就行啦!」

二十年後,陳益世用同一句話,打造出自己的子弟兵,也證明要員工跳出舒適圈,比起階級、薪水等拉力,保證與支持,可能是更有效的推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024

投資能為你帶來什麼? 雷公投資筆記

http://xueqiu.com/9987866486/28455384
投資能為你帶來什麼?這取決於你帶著怎樣的心態來到這個市場。

有人說,主業不耽誤,拿一份薪水,把投資當做副業。想著小投一點,虧也虧不到哪兒去,幸許還能賺點小錢,也說不定人品爆發還賺了大錢。我相信有這種想法的業餘投資者佔比較大,人性使然嘛,不足為奇。倒不是說當做副業一定不行,但不一定行,沒有大量的付出那肯定不行。除非,你絕頂聰明,有意思的是,市場專門消滅這種「聰明絕頂」的人,血淋淋的金融史為證!

但是也須要避免另一種極端——全心投入卻鑽了牛角尖。這種人似乎也不在少數——自詡為「價值投資者」,或「投機者」、「趨勢者」……不論你來到這個市場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態,投資者也好、投機者也罷,不斷地試錯糾錯是基本素質。但卻有不少人固守著一種所謂的「理念」,為自己的失敗找各種藉口,這卻是萬萬要不得的,這幾乎是自我毀滅的最佳路徑。如果一種方法(或理念)總是不能獲利,就趕緊換一種,別死磕!這個時代的精髓是「迭代」,呵呵。切記:只有你去動態地適應市場,沒有可能讓市場適應你的投資理念。市場足夠大,足以消滅任何一種「不恰當」的投資行為。

投資是一場探求「真理」的戰爭,金錢不是戰爭的目標。

有很多朋友不理解,來市場不為了賺錢為什麼?說實話,我個人的願望能滿足社會平均生活水準即可,物質上要求不高。投資是我的愛好,我喜歡「戰爭」,彷彿我是一名將軍——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百萬雄師攻城掠寨、殲敵十萬繳械無數……我陶醉其中,享受著投資的樂趣。另外,我特別喜歡證明我是對的。多年前,我辭去國內名校副高教職投身股市,就為了證明「我是對的」。在體制內混過的人應該理解我這句話的含義。金錢,只是戰利品,不是戰爭本身的意義。市場,就是我的戰場!

至於這場戰爭怎麼打?關於策略、戰術、兵力佈局等等,有空我再細說,估計會顛覆很多人的價值觀……

有人說,投資是為了實現「財務自由」。以我個人的經驗,想要靠投資實現財務自由,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1. 要全心投入,必須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
2. 要全力投入,必須投入大量資金。

第1點很好理解,假設每年收入10萬元能實現財務自由,並且這是你的全部收入,那麼,既然投資承載了全部家庭收入,至少應該投入80%以上的時間在投資研究上(甚至我認為還不夠)。問題是,很多朋友期望通過投資實現大多數家庭收入,卻只願意或只能夠付出極少數的時間和精力,這顯然是低估了投資的技術含量了。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第2點有悖於很多投資經典理論。我的觀點是:必須拿出至少80%的家庭可支配資產去投資,才有可能通過投資實現財富增長和財務自由。當然,這裡講的投資包括股票、房產、債券、理財等多方面。舉例來說,某朋友家庭儲蓄200萬(現金),但僅拿出10萬做投資,即使年收益高達50%又如何?第二年收益只有區區5萬元,這點錢還不夠生活花銷,那就不得不去上班打工了。況且沒有人能有水平做到長期收益率50%!

假設拿出150萬(留足至少3年的生活費其餘的全部投入),這樣,只須投資收益率達到10%,第二年即實現15萬收益,這種收益狀況已經可以在上海這座國際化大都市過上非常小資的生活了(前提是沒有家庭負債)。況且,現在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普遍6%左右,要實現10%的收益率可以說是比較輕鬆的。以我的建議,定期結算(半年或一年),150萬本金不動,盈利取出,恭喜你,你已經實現了財務自由,可以去享受陽光沙灘了,告別上班一族!除非你喜歡上班。

在上海這座城市裡,有一點投資觀念的朋友,大多數還是能拿出200萬的,只不過大多數人把它沉澱在了流動性比較差、且不產生現金流的房產裡,不幸的成為了房奴,不得不朝九晚五上班還貸……辛苦的工作究竟為了什麼?我曾經勸一位「嚮往自由」的朋友把他的房子買了(遠不止200萬)去投資,跟他算了一筆賬,他非常激動。但是,遺憾的是,到現在他還在無奈地搖搖頭、嘴裡喊著「要自由」……當然,他這種情況很普遍,可以理解。

那些有勇氣拿出80%的資金去做投資的朋友,我相信,一定會投入100%的精力去研究,這差不多是他的全部身家了,他一定會認真對待。

投資能改變人生,投資能實現自由,並不是什麼難事,關鍵在於你的勇氣和你的心態。
祝福你,雪球裡勇敢的朋友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535

為什麼很多人讀不懂科通芯城?托比網為你解讀! 托比研究

來源: http://xueqiu.com/8756838586/31342140

如何解讀並評價$科通芯城(00400)$的中期業績,研究中我們發現這是一個相當難以完成的任務。在以傳統B2B平臺為核心的圈子里,科通芯城的模型是相當獨特的。我們希望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給出答案:

一、科通芯城與其他B2B上市企業模式不同,難以同類項比較

科通芯城無疑是一家B2B企業,無論是從企業對企業業務產生營收的商業模式上,還是通過互聯網開展電子商務業務俱是如此。但是將科通芯城和B2B第三方平臺,如阿里巴巴(B2B業務)、慧聰網、環球資源網、上海鋼聯、生意寶和焦點科技放在一張表格中進行對比,或許缺乏信服力,尤其是是在評判股票,並進行股價參照的語境下。

先秀一下各上市企業2014年上半年的營收情況及市值情況。

先說科通芯城的商業模式,與其他B2B上市公司相當不同。簡而言之,科通芯城是京東模式,自營意味著備貨,成本自擔,同時在營收中會錄入銷售售價,這也造成了科通芯城的高營收;而後五家B2B企業主要是第三方平臺模式,營收模型是會員費及其他增值服務費,本身不會產生實物貨品庫存,營收模式為輕模式。商業模型的不同,意味著把這些企業放在一起會形成錯配,難以對科通芯城的走向、趨勢形成借鑒意義。

這已不是先例。上海鋼聯加入鋼貿電商時,艾瑞的報告就曾在業內惹出不小動靜。上海鋼聯在接觸鋼貿後,實物計入成本,其營收數據出現大幅增長,在市場格局排名中直接前移了6個位次。艾瑞對此的處理方式是提供一張第三方平臺服務市場份額和一張總營收的市場份額兩張圖表。下圖是2013年第一季度艾瑞的兩張圖的對比。


這件事到後來是2013年Q2到Q4,艾瑞都只出一張餅圖。從2014年Q1開始使用柱狀圖進行展示,並將企業總營收作為唯一指標。

對上海鋼聯,這一行為最終被接受並認可。上海鋼聯作為B2B平臺起身,業務出現調整被認為是自然延續。但對科通芯城,這一根正苗紅的自營類、非平臺類企業而言,是否納入同一體系值得商榷。恐怕第三方數據機構又要撓頭了,呵呵。

顯然,不同的商業模式將難以通過類比看清楚其在行業的真實位置。那麽,我們如何看待科通芯城?


二、科通芯城在行業中的地位

我們必須把科通芯城放回到IC元器件自營電子商務的領域里來看。

下圖反映了行業的基本情況,其中,艾睿和安富利是IC行業中最頂級的通路商,而歐時、e絡盟、力源信息則是目錄經銷商,相對艾睿和安富利體量較小。為什麽把科通芯城放在中間,因為在筆者看來,科通芯城正好彌補了頂層和下層中間的空間,這是筆者曾經在硬件集成企業從事采購工作的經驗之談。這是幾家企業的相關信息:





上面的圖,明顯得把科通芯城的位置和對應市值進行標記。各位請對號入座,概不構成投資建議。這類電子元器件銷售類企業我個人認為是科通芯城真正的參照物。個人觀點,科通芯城的股價已經很對得起這一營收規模了。


三、科通芯城的未來發力點在哪里

大家眼中這個營銷第一的B2B代表究竟怎麽樣,我們先看下科通芯城的數據。

圖中可以看出,2013年第4季度科通芯城出現了一次營收的巨額增長,這是收購關聯企業Envision Global所致。此後其營收增速又降回20%-30%的基本區間上。同時要註意的是科通芯城模式的一大特征——高營收、低毛利率。這一特征與B2C行業中的京東商城極為相似,科通芯城的毛利率維持在6%-10%的區間。

這一營收增速反映了什麽問題?科通芯城的既有營收模式——自營電子元器件銷售已經比較成熟,這代表著1.這一業務會持續貢獻穩定收益;2.這一穩定收益帶來的投資價值相對來說顯得吸引力不足。這一點科通芯城如何突破?科通芯城給出了四個方向:

1.      增加中小企業采購商的規模

科通芯城中報顯示,其自營業務中藍籌客戶營收占比達56.4%,中小企業客戶營收占比43.6%。藍籌客戶是科通芯城的傳統客戶,但這一客戶的高占比,以及客戶群的稀缺,顯示這一營收的增長動力有限,同時面臨大客戶流失對營收產生嚴重影響的風險。

從上表可以看出五大藍籌客戶,尤其是最大客戶對科通芯城業績的重要性。這五大客戶在藍籌客戶占比較高,其2013年平均貢獻營收1.99億人民幣,除此之外的藍籌客戶(91家)平均每家貢獻1172.93萬。而大量的中小企業則平均貢獻71.72萬元。這也解釋了為何科通芯城平均每單交易價值達14.7萬之高。

在元器件交易市場,大企業在交易中話語權極強,往往銷售額越高,利潤率就越低。相對應,科通芯城對中小企業則具有定價優勢,增加中小企業采購商的數量將能夠大幅提高科通芯城的利潤。這也就解釋了為何科通芯城會與慧聰網、神州數碼達成基石投資協議。慧聰網上的中小企業客戶如能與科通芯城深度合作,將進一步完善科通芯城的營收結構。不過,目前為止暫未看到雙方就業務層面披露過合作信息。

2.      增加第三方平臺的規模

對科通芯城而言,第三方平臺業務(傭金收入)利潤率極高——

“該增加主要由於自營收入增加及毛利率為100%的第三方平臺銷售增加。”

顯然,科通芯城熱衷於推動第三方業務。2014年上半年第三方業務的GMV占比達全站的19.20%,較2013年下半年大漲17.9個百分點。
第三方平臺對科通的利潤改善不言而喻,很多人擔心科通如何維持高價值客戶是否會遷移,而科通的答案在於其向客戶提供的免費增值服務——技術咨詢與支持。對普通銷售商來說,這是一條堅不可摧的護城河。

3.      供應鏈金融服務
對科通芯城來說,供應鏈金融服務同樣值得期待。藍籌客戶與中小企業本身就有不同的賬期,以及不同的采購周期,大價值采購本身對企業帶來的資金流壓力為科通芯城提供這一服務制造了良好的條件。

科通芯城與慧聰網、神州數碼的合作在這里也有合作的機會,後兩家公司成立的重慶神舟慧聰小貸拿到的小貸牌照極具價值——第三張全國性牌照,其兩家分別為阿里小微金融旗下的阿里小貸,和蘇寧雲商旗下的小貸公司。這一牌照僅可在重慶這一試點地區審批。三方的合作有望解決科通芯城開展對應業務的資質問題。

4.      硬蛋生態系統
科通芯城是一個成功的B2B企業,無論從營收規模上看,還是營銷上看。近期的營銷重點是科通芯城推出的硬蛋平臺。根據董事長康敬偉的說法,科通的目標是打造一個全球性智能硬件平臺。科通芯城更是希望借此平臺推出類似Kickstarter的眾籌平臺。這一生態系統的構建對科通芯城整體營收將產生不小的協同效應。科通為此也已做好準備,對硬蛋的推廣仍將是後續獲得行業、互聯網高度關註的主要陣地。科通芯城運營成本中銷售及分銷開支不斷上升。招股說明中,35%的上市融資將用於擴展營銷和宣傳服務,其中硬蛋的支出將達到125.4萬港幣。



結論: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認為科通芯城無論從行業角度還是投資者角度,都應該更多與IC行業電子商務這一垂直模式以及行業模式掛靠,而不要與傳統B2B平臺相互參照。科通未來的發展模式將主要通過提高中小企業占比、第三方業務占比,以及供應鏈金融服務的展開、硬蛋的推動效應而進行。

對企業對企業電子商務這一範疇來說,下一個科通芯城在哪里?值得行業和投資人思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892

【幹貨】美股職業炒家為你解析美股的T+0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692

【幹貨】美股職業炒家為你解析美股的T+0
作者:微眾金融





微眾金融上線以來,受到很多朋友的關註,許多網友紛紛投稿了一些炒美股的幹貨,好的東西,微眾金融特此分享出來!感謝朋友們的支持!

本文是匿名網友告知,留言是“不要問我是誰,我叫雷鋒”,這位朋友真是萌萌噠!

以下為原文:
我從2008年11月19日開始炒美股 ,且從第一天起就是職業炒美股。我先後經歷美股的三種賬戶性質和相對應的交易制度,可以說,我對美股的交易制度和交割制度了如指掌。

看到大家討論T+0無比的熱烈,我一激動就在別人的帖子里跟了個帖子,然後原文發表了個新帖,但是因為一時激動,講的並不清楚,引來很多質疑,雖然我在跟帖里都講清楚了,但是很多人依然視而不見。所以 ,我在這里再發一個新帖系統清楚的講講美股的T+0到底是什麽樣的。

首先,我肯定非常歡迎A股T+0,這樣我就不用熬夜了,爽了不說。以我四年多的經驗,絕對可以在A股實施T+0的初期占得先機。作為對交易公平權利的爭取當然是理所應當。但是大家對T+0的理解太過簡單,尤其對美股T+0的理解更是很多錯誤。

我要說, 美股的T+0根本就不如大家想象的純粹,而且給我帶來了無數障礙。

美股的資金交割制度是:T+3。

美股有三種賬戶性質和對應的交易制度:

現金賬戶(Cash Account):賬戶總值一般低於2000美元。只有在資金已經交割的情況下,才可以T+0,否則必須等待資金交割方可賣出股票,否則將被禁止交易90天。

比如,你的資金已經交割,當天買進的股票,當天就可賣出,然後你再用這筆資金繼續買進 ,對不起,等三個交易日資金交割之後方可賣出。三個交易日之內,無論股票跌成什麽樣,你都不可以賣出,不要忘記:美股不限漲跌幅,三天跌上了80%都正常。如果違規賣出,被禁止交易90天。

普通融資融券賬戶(Margin Account):賬戶總值超過2000美元,但低於25000美元。交易制度是T+1,但在5個交易日之內,有三次當沖機會,即T+0機會;如果做了4次,賬戶會被禁止交易3個工作日等待資金交割,資金交割之後會自動轉為現金賬戶,並在現金賬戶狀態維持90天,90天之後,重新申請融資融券。

當沖賬戶(Day Trading):賬戶總值超過25000美元。在普通融資融券賬戶超過25000美元時做了4次當沖,就自動定義為當沖賬戶。交易制度是T+0;你可以在一天之內所無限次當日沖銷。且當沖購買力計算,是以前日你賬戶的現金額度為基礎乘以4.也就是說。當沖賬戶狀態下,你最好只做當日沖銷,而不做任何持有。因為如果隔夜持有的話,在任何一天賣出,所得資金都沒有任何購買力。如果是滿倉隔夜後賣出,那麽賣出當天購買力為0.當沖賬戶下如果90天不做一筆當沖,會自動轉為普通融資融券賬戶。

當然美股隔夜風險也不小。在中國各個大中小城市都有做美股當沖的專業公司。Day Trade,簡稱DT公司。他們大量招收剛畢業的大學生,進行免費培訓,每天進行數百次當沖交易,賺取傭金和交易利潤。由美國公司總部提供資金,收益一般以五五開上下徘徊。當然個人也可以繳納一定保證金在DT公司開一個當沖賬戶,這樣交易者獲的收益分成就高很多,一般超過70%,但賠光了你的保證金的話也就over了。培訓者每天都有最大虧損限額,達到穩定盈利或者總盈利超過一個數額後就算DT交易員畢業了。

他們做當沖交易,必須當日了結,不可隔夜。做當沖交易,極其耗費心神,且常常整晚熬夜,對身體的傷害很大。而且除了極其個別的人之外,成功率極低,且眼中只看微利的交易方式,我覺得前途不大。



隔夜的風險有多大的呢?

至少我自己在4年多的經歷中,就有三次滿倉遭遇腰斬的悲劇。這並不是最讓人痛苦的。因為最痛苦的是,每次市場最強勢的日子,我的賬戶就可能不得不有意或者無意的違規,而導致被禁止交易。4年多的經歷里,共有6次違規,4次被禁止交易,2次進入當沖賬戶狀態,但我根本不願意做當沖,且當沖隔夜賣出沒有購買力,我賣出持股通常就是為了新的機會換倉,如此之下我更不能用當沖賬戶了。為了防止賬戶被禁,以及被定義為當沖後能進行轉賬。我不得不開了三個美股ViewTrade(匯財證券)賬戶。

被禁和定義當沖後就要進行轉賬,但轉賬需要等待3個交易日資金交割之後方能進行,且還需要一個交易日的轉賬時間。那麽在這4個交易日里,我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屬於自己的大把機會性感的飄過。那才是真的痛心不已。所以,我只能選擇普通融資融券賬戶,且小心翼翼的守護著難得的5個交易日里3次當沖機會 ,用來不得已的認錯和換倉。

綜上所述,有朋友說美股資金是T+3,股票是T+0,一樣是錯的離譜,股票能否T+0是跟著資金交割和賬戶性質來的,根本不是任意T+0。還有朋友對美股T+0的誤解更甚,竟然說賣出後必須3個交易日內買同一個股票,無稽之談。賣出之後想買什麽買什麽,但想賣的話,悠著點。

我在美股中以超短為主,潛伏、持有為輔。我想要的交易制度是:想什麽時候買就什麽時候買,想什麽時候賣就什麽時候賣。遺憾的是,在最自由的美股里依然不存在。美國人的解釋是:普通公路和高速公路開車的區別。所以,我也只能咒罵著在這樣讓人不爽的制度里繼續交易。

關於怎麽買賣才算當日沖銷也是有點講究的。如果你掛兩個單子買進同一只股票,當天一個賣單全部賣出。那麽這樣算兩次當日沖銷。如果你掛的買單成交了一部分,而你對剩下的部分做了修改,不好意思,這樣就是兩筆訂單,兩筆交易了。

美股有盤前和盤後交易,如果當日盤中的買進,在當日收盤之後的盤後交易里賣出,依然算一筆當日沖銷。我被這兩條整了三次。第一次因為盤中滿倉買進,早晨起床後看到盤後已經腰斬了,fuck,嚇得我趕緊就賣了 ,結果恰好是在5個交易日內3次當沖機會用光的時候做的。不但賬戶腰斬,而且還被禁止交易,此時我開始開第二個ViewTrade(匯財證券)賬戶。

第二次是根本不知道兩筆買進的同一只股票,一筆賣出算兩次當沖。無意之間違規了。

第三次是雖然知道,但是交易時精神緊張,一看不行,就忘了股票是分兩筆買進的,而一筆市價賣光了。結果違規了。不知道將來A股實施了T+0之後,會不會同時取消漲跌幅限制,希望如此啊。

可能出乎大家意料的是,我雖然做美股超短,但是我卻有一個交易準則:當天的買進,當天不要賣出、次日盤前和次日開盤附近也不要賣出。因為這三個時間段是洗盤最猛烈的時候。而且很多大牛,既然啟動當日就翻倍,次日還能繼續高歌猛進。

好了,就說這麽多了。接受任何質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826

【转发】是谁为你接盘,还是你为国接盘? 骑行夜幕的统计客

http://xueqiu.com/2480001764/44204741

骑行客引言:新开户数是一个多月前曾研究过的话题(http://xueqiu.com/2480001764/39512524)。随着一人多户放开,开户数井喷,就好像二胎放开后人口曲线不能用30年前的老经验。所幸,我们还有一码通用于检测实际自然人数量。本轮牛市有过去二十五年A股所没有的几大新现象:“合法杠杆与灰色杠杆并存;合法坐庄与无需派现并存;基金赚钱不赚名,股民依旧井喷,中国离美国的机构消灭散户越来越远。”精美的数表向来是我最爱,与球友分享。
———————————————————————————————





侠之大者,谁为你接盘?
(转自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 辛继召 )

多年以后,当人们回想起2014年至2015年,中国A股那轮荡气回肠的牛市时,一定会有人想起那句妙语,“侠之大者,为国接盘”。彼时,现在才刚刚入市的“小鲜肉”,或许已经在市场的轮番蹂躏下,蜕变成一坨油盐不进的“老菜帮”。

我们现在就可以预言,在此轮牛市见顶后,会有不计其数的“接盘侠”矗立在A股高高的山岗上,望眼欲穿的渴求更多的“接盘侠”来解放他们。而新的“接盘侠”或许还会出现,也或许永远不会再有。

即使以全球视角来看,A股的投资者构成也是一个另类。在这样一个虽不完全是零和游戏,但“击鼓传花”性质深浓的市场,总是会有数以万计的非职业投资者,踏着牛市的浪头而来,在狂欢中沾沾自喜,并以为自己能够成为博弈中逃顶的那一部分,却最终还是要为投机的心理交出高昂的学费。

根据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公布的数据,截至2015年3月,上海股市的A股自然人账户数为9455.6054万人,深圳股市的A股自然人账户数为9369.0476万人。也就是说,差不多每14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人拥有股票账户。

而在这9456万的股民中,有超过752万的股民是在2014年7月,也就是本轮牛市启动以后入场的。牛市短短9个月的时间,吸引新鲜入市的股民,就占到了当下股民人数8%的比例。在A股股民存量如此庞大的基数下,这一膨胀速度也是惊人的。

正是在这一波又一波涌入A股的生力军的带动下,A股总市值从30万亿膨胀到超过60万亿。以国家的名义,牛市似乎成为托底中国经济的“接盘侠”

我们无意对当下股市的走向做出悲观预测,进而担忧以百万计的新股民会成为股市的“接盘侠”。我们需要的,是建设一个稳定的、能够对中国经济起到牵引作用的资本市场,而这样的市场,必然不可能容下太多投机而来的非专业股民。

“侠之大者,为国接盘”,人们可以以此自嘲,也可以以此自勉。牛市仍在继续,狂欢才刚刚开始。但我们希望,在盛宴落幕时,不会留下一地鸡毛。(编辑 郑升)

牛市“侠胆”:
每月入场一座“中等城市”

导读:
在中国,一般把城区人口50万至100万的称为中等城市,100万至500万的称为大城市,500万以上称为特大城市。换句话说,从2014年中开始,平均每月新入场投资者接近一座中等城市的人口规模,高峰时接近大城市。

自2014年7月,A股牛市启动以来,平均每月近60万新股民进入股市,数量相当于一座中等城市的人口

2014年以来,国内经济基本面、宽松的宏观政策环境变化不太大,股市变化最大的变量就是资金流向。增量资金(新开账户数)、存量资金(期末持仓账户数)和杠杆资金(信用账户数)显著上升。

新开户投资者汹涌入场,券商营业所彻夜长龙;新入场资金源源不断,推动指数不断创出新高。

截至2015年5月8日,上证综指收盘报4205.92点,比一年前上涨了105.21%;深证成指收盘报14481.25点,比一年前上涨92.86%;创业板指收盘报2973.60点,比一年前上涨120.07%。

A股牛市翻腾,谁在角逐新一轮财富大洗牌中领先?这个问题的答案很有可能是广东上海。两省市在A股账户新增开户数、已开户数量位列前两位。

不过,不是所有人能在股市中全身而退,全民炒股“一赚二平七亏”,原本“散户化”的A股市场结构开始“机构化”。本轮牛市是由100万以上的“高净值土豪”带动,这些富豪群体在拥有信息优势的同时,又敢于通过杠杆融资博取收益。

截至2015年一季度末,A股投资者已占全国总人口的5.6%。回到初心,缺乏实体经济的支撑,未来的潜力还有多少?

“新韭菜”涌来:每月入场一座中等城市

随着牛市启动,新股民开始以每月百万级别涌入股市。

根据中国结算的数据,截至2015年3月底,A股账户开户达1.99亿户,期末有效账户数达1.50亿。由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开户的投资者数量大约各占一半,以2014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3.68亿计算,A股投资者占全国总人口的5.6%。

“现在到营业部开户的不多,年轻人可以通过网上开户和手机app开户,目前数量仅次于2007年6000点的大牛市”。银河证券北京一营业部人士表示。

在经历长达七年的熊市,随着牛市启动预期确立,A股投资者数量呈现爆发增长。




2014年7月本轮牛市启动前,在上交所、深交所开户的A股投资者数量一直在每月30万户左右及以下徘徊。这种情况在9月起了变化,当月两市新开户数量突破40万户,并在11月双双突破50万户;2014年12月,两市新开户数量突然暴增,突破140万户,其中上交所新开户突破150万户,达151.76万户,深交所也高达146.01万户。

在中国,一般把城区人口50万至100万的被称为中等城市,100万至500万的等为大城市,500万以上称为特大城市。换句话说,从2014年中开始,平均每月新入场投资者接近一座中等城市的人口规模,高峰时接近大城市。

2015年1月,两市新开户数量有所回落,但仍在100万户徘徊。受春节因素影响,2015年2月,A股新开户数量大幅回落至去年11月的水平,但即便如此,开户数量仍维持在50万户以上,远超去年上半年的水平。

此时,A股的“赚钱效应”已吸引大批投资者纷至沓来。2015年3月,两市投资者开户数量创下新高,双双突破240万户。其中上交所达246.13万户,

中国社科院金融市场研究室副主任尹中立的调查显示,2007年的牛市,单日新开户数量超过20万户的盛况曾经持续了7周。而今年3月以来,同样的盛况已持续6周。

新入场者汹涌,推动指数澎湃上涨。以当月平均收盘点位计算,截至2014年3月,上证综指平均点位达3483.94点,比牛市启动前的2014年6月上涨70.5%,比2014年底上涨了16.3%;深证综指平均点位1787.51点,比2014年年中、年底分布上涨了67.7%、23.6%。

股民“孵化器”:沪深交易所带动开户效应

2015年第一季度,新增股票账户同比增长433%,达795多万户;投资者交易活跃,两市交易金额41.18万亿元,同比增长238.4%。全民炒股大潮中,广东、上海、江苏、浙江等东南地区是主力。




全国各省市中,广东新增股民最多。截至2015年一季度,广东新开股票账户85.8万户,其次为浙江74.4万户,上海67万户。广东省深圳市新增57.4万户,是全国新开户最多的城市之一。

股票账户开户总数来看,各自坐拥一座证券交易所的广东、上海不相上下。截至到2015年一季度末,上海开户总数达2084万人,而2014年上海常住人口超2425万,开户人数约占常住人口的43%,这意味着上海市接近一半的常住人口已是“股民”。

广东省开户总数达1907万户,而2014年年末广东常住人口为1.07亿人,这意味着:广东股民占常住人口的17%,每七人就有一人炒股。

其中,深圳市开户总数达1362万户,虽然股民总数不及上海,但股民人数约占2014年深圳市1078万常住人口的64%,远超上海,深圳或许是全国最爱“炒股”的城市。相比之下,截至2015年一季度末,青岛共有股票账户数208.5万户,占青岛2014年常住人口的23%。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上海、广东分别为其所拥有的证券交易所的最大股民来源地上海股民占上交所开户总数的13.22%,广东股民占深交所开户总数的10.37%。

从全国来看,股民最多分布在广东和长三角的浙江、上海江苏,西北、西南各省市人数较为落后。截至2015年一季度末,江苏、浙江开户总数分别为1531万、1210万,分列第三、第四位。北京市开户总数1160万户,位列第五位。此外,山东省股票账户开户总数也超过1000万,达1144万户。

各省市股民数量当地上市公司数量的排名较为一致,显示投资者与上市企业之间存在某种“相关关系”。在《21世纪经济报道》国家经济地理2014年8月9日的报道中,曾统计了各省市IPO上市公司状况。其中,截至2014年7月,全部已上市公司第一队列为广东省,比第二名浙江省多1/3;第二队列为浙江、江苏、北京、上海。长三角(苏浙沪)和珠三角(广东)在中国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正在日益强化。

牛市玩家:“高净值土豪”成市场主力

为人所熟知的是,A股市场是个人投资者——“散户”数量占绝对统治地位的股票市场。截至2015年3月,A股自然人账户数量达1.88亿,占A股账户总数的99.62%。

散户之外,机构账户包括证券公司、证券公司集合理财、证券投资基金、基金公司专户理财产品、社保基金、企业年金、QFII、RQFII、保险、信托一般机构等专业投资者,占比仅0.38%。




兴业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张忆东在其2014年7月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散户化”的投资者机构,对应的是A股的估值体系不断偏向“更小、更能讲故事、更没有机构参与”的股票,推动A股市场存量资金的极致博弈。

“散户化”的投资表现在市场上,是主板“蓝筹股”的“被抛弃”创业板“白马成长股”的估值疯狂演绎。深交所的数据显示,截至到2015年5月8日,创业板平均市盈率最高至104.95倍;相比之下深市主板的平均市盈率最高位35.88倍。

市值观察,截至2013年年底,A股市场以公募基金、保险机构、QFII等为代表的9类专业机构投资者合计持有A股市值为2.58万亿元,仅占两市总市值的10.87%。其中,2007年牛市主力的公募基金持股从2007年的27%以上回落到6%,QFII持股仅占1%。

2014年中开始的本轮牛市以来,与此前不同的是,高净值散户大幅增加。

其中,以个人投资者而言,虽然股民总数持续增加,但是持仓市值1万元以下的过票账户从2014年10月开始突然锐减。2014年7月至9月,持仓账户1万元以下的账户市值在1700万至1700万户之间,2014年10月后锐减至不足1000万,并在持续减少。

1万元以下账户是A股投资者的最底层,其账户数量一直与行情走势呈负相关。这是由于投资者账户会因为股市行情上涨而市值随之增加,1万元以下账户数量进入1万-10万元市值账户区间。

但实际情况是,1万元-10万元市值账户从2014年9月的2400多万的数量下降到2015年一季度的1800余万。在更长的时间内,2011年5月的2882.46万户顶点开始,这一级别账户数量不断下降,意味着散户在熊市压力下选择离场走人。

本轮牛市以来,10万-50万、50万-100万账户数量保持相对稳定,但是100万-500万市值账户数量迅速增长。

2014年7月至8月,100万-500万市值账户数量尚在60万左右,至2015年一季度末已增长至120万。这些“高净值账户”数量的迅猛增加,成为本轮牛市中最大的资金来源之一。

不仅如此,截至2015年一季度末,1000万以上市值账户数量也比2014年终增长一倍,达6.4万户,1亿元以上市值账户也增长了近2900户。




瑞银证券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富裕阶层在过去三年基本不考虑股票,但在辨明地产、信托等资产未来“经风险调整后的回报率”可能有限后,他们重新入市。我们认为,这些资金是理性的,改革预期催生多种投资主题,股权推动的兼并重组,他们具有信息优势。

但其又警告称,这些资金也是“狂热”的,通过银行券商双层融资,部分杠杆可以达到6倍,并且背负8%融资成本。股票上涨固然获益颇丰,但若下跌可能快速到达止损位。




中国结算数据显示,2014年12月,个人和机构新开信用账户达到42万户,是2014年7月的3.7倍,引发市场担忧两融风险
——————————————————————————————
@今日话题 @方舟88 $上证指数(SH000001)$    $创业板指(SZ399006)$    $中小板指(SZ399005)$    $深证成指(SZ399001)$    $恒生指数(HKHSI)$    $道琼斯指数(DJI30)$    $纳斯达克综合指数(NASDAQ)$    $沪深300(SH000300)$    $上证50(SH000016)$    $中证500(SH000905)$   

看更新的数据,读更长的历史,听异于市场的观点,关注骑行夜幕的统计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5361

韓冰:即使免費,用戶也不一定會為你的商品買單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17/161933.shtml

韓冰:即使免費,用戶也不一定會為你的商品買單
韓冰韓冰

韓冰:即使免費,用戶也不一定會為你的商品買單

對於凝聚消費者這一點,線下可能更具優勢。

從正式成立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天使投資機構寒武創投就投資了40多個項目。

在3月14日的UPDay上,寒武創投創始合夥人韓冰分享了投資策略,即“海量投資”、“低持股比例”等。去年,寒武超過一半項目的估值是在3000萬以內,超過30%的項目,持股比例不到3%。

在談到投資機會時,韓冰認為,線下能夠多元刺激吸引用戶,相比線上有更多的投資機會。此外,他還分享了免費失靈等觀點。

以下為韓冰分享節選,經i黑馬編輯。

我們主要看消費升級、B2B等方向。在40多個項目中,1/4進入到了下一個輪次,1/4實現正現金流,兩個項目退出了。我們這一年做的成績我自己打的分是61分,就是比及格高一點。

我們投什麽?我們只投那些自己能幫上忙的企業。我們在開會的時候經常會在內部討論會說,這個企業挺好的,但我能幫他什麽。如果幫不上的話,那我們的錢和其他機構的錢就沒有區別,所以這種項目我們就寧願不投,我們也放棄過很多這樣的項目。

對於天使投資機構來說,投中獨角獸主要依靠運氣,不是實力。所以我們不能把投中運氣這件事,作為我們的核心競爭力。沒有人拿中彩票來作為他的核心競爭力一樣。所以我們主動放棄了獨角獸的這個投資方法,但是不排除我們可能投中。

在一些熱門行業,我們基本上是在這個行業開始有大量的錢湧進來的時候,就開始撤了。我們認為在這樣的一個熱門行業里面,我們的價值是不能被體現出來的。

我們怎麽投?主要有兩個點,一個是海量投資,另一個是低持股比例。

我們去年超過一半項目的估值是在3000萬以內。此外,在每一個不同的輪次,我們給這個項目提供的價值,需要和我們所占的利益是一致的,而不應該在他已經發展到後期的時候,還有一個很高的持股比例。我們有超過30%的項目,持股比例不到3%。有3個項目是免費贈送給我們股份,他更看重額外提供的價值,而不是那點錢。

接下來,我想分享一下對體驗升級的理解。

在很多年以前,有一本暢銷書叫做《免費》。在最近的一段時間,免費這件事開始失靈了。那麽究竟是什麽導致?

首先是成本結構。並不是說商家和消費者的事情成本,而是指一個消費者來購買,擁有使用某一類商品或者服務的成本。

首先是空間成本。現在一平米的房子有多貴啊,這一平米我們用來放東西,它的成本有多高呢?我舉一個例子,我想再送一樣東西,這個東西價值1萬塊錢,但是它的大小是一立方厘米。那麽我如果把它繼續擴大,一立方分米,你選擇要還是不要?來繼續擴大一立方米。總有一個限度,是你選擇這個東西,白給你都不要。這就是這個空間成本在你的接受範圍的臨界點。隨著我房價還繼續高漲,空間成本還會繼續上漲。

心理成本,這個很難衡量。我送你一件物品,前提是你要在你的朋友圈里轉發一下。這個東西價值多少錢,你才會選擇去轉發。或者你會選擇不轉發,這個臨界點可能就是你的心理成本的那個價值。所以如果商家沒有搞清楚這些成本下的變化,那即便是免費,甚至倒貼錢,你也不一定發出去。還有就是時間成本、機會成本,這兩個很好理解。

還有就是性價比。性價比在電子產品里面會出現的比較多,因為有比較明確的性能的質量。直到我們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這是在創新者的總結里面會提到一個概念,就是講技術的發展速度,會超過人的需求的發展速度。那麽很快在同樣一個賽道里面,人不會接受到這種技術帶來的便利,那麽技術在高處的那個部分已經是浪費掉了。所以如果想來繼續搶占消費者,那可能只能去朝更小更快,更便捷,更美觀,更人性化,這些方向發展而不能通過簡單的參數。這就是性能過剩導致的。追求極致性價比可能到最後碰到一個天花板。

另一個失靈的地方是多樣性。幾年前,物質稀缺的時候,我們還會去淘寶上會搜很多的東西,我們需要更大的信息、多樣的產品。那現在其實有變化了,我們現在是處在一個購買商品的渠道,以及獲得商品信息的渠道都極大豐富的時代。我們其實並不需要很多選擇。那麽現在稀缺的是什麽?其實是我們人類自己的探討。

從遠古到現在幾十萬年,人類大腦的註意力都非常有限。盡管我們給它成千上萬商品的選擇,但是大腦接受不了那麽多。那我們必須要考慮到我們不能再以提供更多的稀缺性作為競爭力,而應該是考慮如何能更加充分有效地吸引住我們。

我們看到很多商品去引進IP。每一個IP都是一個高度濃縮的信息集合。比如我說,歡迎所有到場的各位投資人朋友。這個大家聽起來可能就是很普通的一句話。但如果說歡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共聚一堂,這就會區分出一些小眾人群,比如一群人是看過三生三世的。這就是一個非常好的增加新衣裳的一個例子。

引進IP其實就是這樣一個邏輯,會再增加我們大腦的負荷,調動更多的註意力。在傳統消費領域里面經常會碰到,就是商業地產。商業地產、品牌和消費者,這三者其實是一個非常微妙的關系。

我們投資的一些項目,他們因為有非常強的凝聚消費者的能力,吸引新客戶的能力,所以對於更大的弊端,商業地產來說產生了額外的心理,那麽可以拿到更優惠的條件,他們可能很大一塊利潤是來自於B端,因為讓利,這也是我們看到的新的機會。

我們去年決定投資方向的時候,就在線下部分花了大量時間,也投資也投資了非常多的企業。線下的特點很明顯。如果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說,它對於大腦的刺激,提供的體驗與線上相比更加多元,對人的五感都可以提供到刺激的。

而線上目前我們能提供技術手段,也能提供大量的信息,但是還沒有提供更多維度的刺激,線下可能做得更好。對於凝聚消費者這一點,線下可能更具優勢。

投資寒武創投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72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