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朱新礼:我为什么要卖掉汇源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80912/16465302040.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9

牛根生、宁高宁联手答疑:为什么卖?为什么买?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7-8/HTML_VDOUQUEHQCS0.html


【核心提示:宁高宁表示,他对牛 根生本人、蒙牛管理文化、管理团队的认同,是双方谈判如此迅速的原因。通过引入宁高宁这位“大股东”,长期以来,特别是2008年10月至今,困扰牛根生 的一个大问题得以解决:在此次交易前,由于蒙牛乳业股权非常分散,其被外资恶意收购的风险,始终未能彻底解除。】

7月7日下午2时,北京朝阳门中粮福临门大厦,蒙牛乳业(2319.HK)引资事件主角牛根生与宁高宁双双亮相,解答蒙牛引资事件中的未消疑问。

此前一天,刚刚搬迁至此的中粮集团总部,亦迎来新成员。

“我们是一拍即合,一洽谈,就触及到很核心的地方。”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说。据中粮内部人士透露,中粮与蒙牛的谈判始于2009年3月,其间双方谈判数次,也曾有反复。由于宁、牛二人熟识,双方合作并无中间介绍人。

“我和牛总第一次见面时,已经有了框架,再见面就有了细节,再见面就签字了。” 宁高宁表示,他对牛根生本人、蒙牛管理文化、管理团队的认同,是双方谈判如此迅速的原因。据了解,宁高宁不仅曾去蒙牛参观,还曾在牛根生家中做客。

蒙牛乳业总裁牛根生,同样乐于表达与宁高宁的良好关系。“我们都是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的会员,宁总是荣誉主席,我是轮值主席。去年,我们的交流比较频繁,所以能一拍即合。”

这宗7月6日刚宣布的交易,装点着牛根生与宁高宁的“友情”色彩,也暂时将来自资本市场的潜在“恶意”消弭于无形。

通过引入宁高宁这位“大股东”,长期以来,特别是2008年10月至今,困扰牛根生的一个大问题得以解决:在此次交易前,由于蒙牛乳业股权非常分散,其被外资恶意收购的风险,始终未能彻底解除。

白衣骑士中粮

“蒙牛乳业是一家比较特殊的在香港上市的内地公司,股权极为分散。”牛根生说。据他介绍,在他捐股之前,蒙牛持股10%左右的大股东几乎没有。

虽然,在此次交易前,牛根生及其一致行动人于蒙牛乳业的持股高达28%,但蒙牛高管在信托下面的股东有上千人,而每个人所持有的蒙牛股份只有零点几。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Angela Moh指出,“由于从个人股东融资,蒙牛自创业之初起,股权就很分散,我们过去已经看到了一些股东的套现行为(通过金牛与银牛进行)。”

“按照国际上的惯例,低于25%持股比例的警戒线,就有被恶意收购的危险。”据牛根生透露,在蒙牛高管去年持股量降到28%的时候,蒙牛曾把境内的股权转到香港,以保证所持股份不低于25%。

如何避免被外资恶意收购,一直是牛根生关心的问题。

蒙牛股东之一的老牛基金会,曾将牛根生所捐献的其中一部分蒙牛股权(此部分股权占蒙牛香港上市公司4.5%)抵押在摩根士丹利。

2008年10月,在蒙牛股票价格大幅下挫后,被抵押的股票亦大幅贬值,面临“被动出售”,从而引发了蒙牛被外资恶意收购的风险。当时,牛根生曾四处求援、希望赎回抵押股权,并且向其在中国企业家俱乐部和长江商学院的朋友和同学发布了“万言书”。

2008年11月,蒙牛乳业表示,老牛基金会通过“从联想控股等机构得到类似抵押贷款”的方式,解除了与摩根士丹利的抵押贷款。7月7日,本报记者从联想控股了解到,此前上述机构借给蒙牛的2亿元,蒙牛已经如期归还。

不过,老友柳传志的援手,虽然化解当时的风险,但对牛根生来说,蒙牛乳业股权仍然分散,被外资收购的风险并未彻底解除。

此后,牛根生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每年的八九月往往是股东卖股的时候,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已接近警戒线,而一旦低于这个警戒线,蒙牛就可能被恶意收购。但潜在的恶意收购方是谁,蒙牛并不清楚。

与其坐等,不如主动出击。牛根生找到了一种方法:引入白衣骑士,选择一家能够长期进行战略合作的伙伴,彻底规避“控制权旁落”的风险。

于是,中粮进入了牛根生的视野。“宁总我很熟悉,我对其他的人也不熟悉,谈的时候一拍即合。”牛根生说。据了解,从谈判之初,宁高宁就提出中粮方面至少持股20%。

在引入中粮这个控制20%股权的战略伙伴后,加上牛根生及其一致行动人仍持股15.18%,牛根生此前担心的“蒙牛乳业股权可能为外资恶意收购”的问题,终于彻底解决。

蒙牛“不缺钱”

“如果(蒙牛乳业)有资金链的问题,和宁总不会一拍即合,上市公司很多数字和报表很透明的,大家都可以看到。”牛根生澄清说。此前,有业内人士认为,蒙牛引资,源于三聚氰胺事件和“OMP事件”之后巨大的资金压力。

牛根生称,蒙牛现金实力有两个数字说明,2008年底的报表,蒙牛乳业的现金储备为12亿左右,到现在为止,至少在32亿以上。

7月7日,中银国际分析师赵宗俊指出,此前,虽然蒙牛手持现金30多亿,但“我们认为公司面临着融资需求,因为其今年资本性支出和贷款偿还金额将分别达到9亿和11亿元,而且公司必须为购买原奶准备更多的现金”。

中银国际还预测,2009年,蒙牛将因投资活动,将产生9.75亿人民币的负现金流,而经营活动期内只产生约8.11亿现金流。

但此番增发新股融资,蒙牛乳业将新增现金30.58亿港元。

“约31亿港元的净筹资金额,将解决公司的融资需求,为公司在乳制品行业中的扩张提供更多的资金。”赵宗俊称,中粮集团联手厚朴投资认购蒙牛乳业两成扩大后股本,为蒙牛“翻开了新篇章”。

“我们之前预计,蒙牛乳业到今年底将手持17亿人民币的现金,现在我们把数字上调到44亿人民币。”摩根士丹利分析师Angela Moh于7日表示,不过,“我们了解到,蒙牛乳业目前并没有对新资金去向的成型计划”。

大股东的新考虑

虽然,宁高宁7月7日已明确表示,“在可见的未来,中粮没有继续增持蒙牛的计划”。而此前,中粮已经明言,不会介入蒙牛的管理。“金牛与银牛目前的持股量减少,不会导致管理层的人事变动”。

但在资本市场看来,与蒙牛的牵手,中粮有融资之外的更多考虑。

中银国际分析师赵宗俊表示,中粮与蒙牛在未来的联系将深化。“我们认为,中粮集团最终将受让厚朴投资公司所持全部的蒙牛股权。毕竟,厚朴投资公司是一家私募投资基金,总会有退出蒙牛的一天。”

甚至,中粮集团的触角,已经深入到蒙牛乳业的实体层面。“事实上,中粮集团已经和蒙牛持股93.29%的内蒙蒙牛的部分少数股东进行了接洽。”

不过,与中粮的进一步融合,亦对蒙牛自身有利。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Angela Moh 说,“我们明白,中粮在整合一系列食品行业上游业务上表现活跃,包括饲料与肉类产业、粮食与酒类、软饮料等。拥有一个更大更强的集团作为合作伙伴,有助于蒙牛获得更多支持,因为中国政府正寻求整合乳业上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45

潘石屹为什么抢不着土地?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7-23/HTML_9U4L225W7HC4_1.html


如果余秋雨能称得上是文学界的大师,那么,潘石屹绝对是房地产界的大师——而且是公认的营销大师。假如老潘不愿意并列,后一句结论也完全成立。证明就不需要了吧?举个例子就可以了。他的中关村SOHO是从其他企业手里收购过来的一个项目,别人卖得艰难,他接过来,加价并不少,开盘一周就卖得没剩几套了。

但 鲜为人知的是,潘石屹还是房地产界典型的保守主义者。当然,他也是SOHO中国的保守派。早在2003年前后他就因为谨慎、保守,而被他自己公司的年轻同 事们腹诽。其时,他先是由于国土资源部取消土地协议出让、实行公开招拍挂,而称之为一场新的土地革命,静候着中央的进一步指示,而耽误了近一年的拿地良机 (同行们都以最后的疯狂在拼命抢地);接着,又由于当前的“非典”而悲观地认为房地产的大调整来了,也不敢去拿地,没想到当年下半年房地产就全面转暖。

这一次楼市调整,老潘又失算了。如你所知,宏观调控没多久,潘石屹就发出了“百日剧变”的预测,而事实上,不仅“百日”没有发生剧变,“三百日”也没有发生剧变,却迎来了令所有人惊诧的小阳春以及随后的房价暴涨。而去年一年直至今年一季度,老潘在做什么呢?

在 等着收购可能发生剧变的开发商,知名开发商。老潘有的是钱,2007年上市融来的100多亿根本没有花掉,原本准备收购前门项目后来也黄了。再加上去年三 里屯SOHO大卖,潘石屹手里差不多有接近200亿的现金,是所有上市公司里现金最充裕的地产商之一了。但他就是不去公开市场买地,而是等着收购那些撑不 住的地产商,尤其是少数扩张太快、被区域地王压得喘不过气来的知名开发商,他们手里有的是土地,而且为了变现,肯定会像当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一样打二三折。所以,去年年底、今年年初,当我委婉地建议老潘可以拿几块土的时候,他不置可否。

潘 石屹喜欢北京、上海这种城市的中心地块。像广渠路10号地和15号地,他是喜欢的。但富力争抢广渠路10号地的时候,SOHO中国甚至没有参与最后的竞 价。到15号地竞拍前夕,醒过味来的SOHO中国,又是发债28亿港币,又去拿来招行北京分行的100亿元授信,一副志在必夺的样子,到了最后关头,却停 了下来。因为老潘还是觉得地价太高,拿地的企业太不理性,太疯狂。

到目前为止,潘石屹还没有从公开市场竞得一幅土地。有些时候,老潘也买了标书,甚至也到了现场,甚至还参与了竞价,但结果仍然是,空手而归。

潘石屹错了么?古谚说:小心驶得万年船。从做百年企业的长时期来看,谨慎、小心甚至保守,其生命力往往要超过激进、张扬。因此,从这个角度说,潘石屹的保守、谨慎,没有任何错。

但从企业发展的层面看,潘石屹又错了。错在他失去了一些可以让企业加速的时机。譬如,老潘将停止土地协议出让、实行招拍挂,视为一种新的土地革命,而静观其变,但其他企业却趁机大肆囤积土地,当然是以协议方式。这个时候,他将政府部门的号令看得过于乐观了。

同 样,2007年底以来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潘石屹以为会有几家地产商死掉,而且有的烂企业也该死掉。他不仅发出“百日剧变”的预言,而且言行一致,储备一大 笔钱准备来低价收购这些可能倒下的企业的项目。但没想到楼市突然全面回暖,拯救了一批濒临死亡的地产商。没能收购到其他地产商,只好去公开市场拿地,但以 老潘的性格,测算了一遍又一遍,他也绝不会想到广渠路15号地的房价明年能涨到3万元,所以只有及时止步。

潘石屹曾将2007年大批上市公司肆意融资圈地的行为称为土地泡沫,如今,来势更猛、资金似乎也更多的国企加入了抢夺行列,不知他该如何形容这种现象?我在想,如果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哪天也成立了房地产公司,中国房地产界就更热闹了。

倘若非要我说一句结论作为收尾,那就是:潘石屹的谨慎、保守本没有错,错的是这个市场,有时候它基本就是疯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38

请听题:联想为什么,泛海凭什么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9-8/HTML_ELKCRCBMJ6EV.html


【核心提示:在柳传志看来,如果 不改变联想控股治理机制,不对联想控股市场化,企业管理者对企业没有控制权,不能操盘决策,那么联想控股就不会灵活,反应就不会迅速,不能适应当下的竞争 环境。联想内部一位人士称,充分市场化,完善的治理结构,全球化竞争,是未来的大势所趋。柳传志今天所作的一切,就是要让联想适应现在,或未来的中国商业系统,甚至未来全球的商业系统。引入泛海是第一步、接下来可能是上市,股份流通。】

从国有到民营的道路上,多年上下求索的柳传志再下一城。

这次,他选择了与相交已久的朋友——泛海集团的卢志强联手。

9月8日,联想控股宣布,泛海集团接手国科控股29%的股份,成为除国科控股、联想员工持股会之后第三大股东。

这么做,联想为什么?业内人士认为,柳传志目前已经将联想集团打造成IT界世界顶级企业,但是巨亏的阴影还需要一步步清理,而其接下来重点要做的就是做大联想控股,使其成为一家以金融、投资为核心,包括地产、能源等在内的多元化公司。引入泛海就是为了有更多的腾挪空间,打好“下半场”。

泛海凭什么?分析人士认为,此前中科院挂牌时列出的苛刻条件,似乎是为泛海专门定做的;卢志强与柳传志也私交甚笃。9月7日,卢志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联想与泛海合作将会产生协同效应。泛海目前在金融、地产、能源方面都有布局。

9月7日,本报记者致电泛海集团董事长卢志强。他刚从外地出差回到北京,劳累加上最近天气变化无常,声音有些嘶哑。他表示现在说话都困难,再加上准备明天的发布会,不方便接受采访。

目前可以确知的是,联想控股将宣布新的董事会构成,泛海集团将派人进入董事会。

同样可以确知的是,在改制路上经历多次蜕变的联想,以当年的员工持股会为切入口,到如今国有股东持股降至36%,留给柳传志的腾挪空间越来越大。

对柳传志而言,这是开始下半场的重要一步棋筋。

泛海凭什么

说到为什么选择泛海,泛海集团负责投资的副总裁马志军认为这不是偶然的。

他向记者透露,柳传志、卢志强私交甚笃,两人私下除了分享企业管理经验外,还经常交流其他各种问题。

柳、卢是同一代企业家,有着相似的经历,甚至有类似的身份:都是工商联副主席,卢志强是政协常委,柳传志是人大代表,柳传志创业25年,卢志强创业20年。他们有很多共同的兴趣与爱好。

这次国科控股出售联想控股股权,给了他们更进一步合作的可能。马志军透露,由于国科控股对于受让者要求严格,特别是要求接牌者在金融、地产、新能源等方面均有布局,因此最终摘牌的企业只有泛海集团一家,没有其他竞争者。

按照北京产权交易所相关规定,对即将交易的国有资产进行挂牌后,进行20天的价格公布,有资格,愿意摘牌的都可参与摘牌。国科控股出售这部分联想控股股份后,仍然是第一大股东。

马志军告诉记者,泛海集团在地产、金融、能源方面都有布局。在地产领域,泛海集团在湖北、浙江、上海、深圳都有大量土地储备。目前,除北京东单附近面积达25万平方米的民生金融中心外,旗下地产业务均归属泛海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泛海建设。

“与其他地产公司相比,泛海集团许多土地都是实行‘招拍挂’以前获得的,价格便宜。”马志军说。

1998年,泛海集团的地产业务主要集中于山东省。1998年其收购南油物业后,地产业务上市,随即开始全国大规模拓展。

卢志强以其擅长的资本腾挪术,在金融领域也早有布局。泛海集团旗下金融资产包括民生银行、海通证券、民生证券、民生人寿、民生典当、民生保险经纪、广西北部湾银行。卢志强是民生银行最早的发起人,早于张宏伟、刘永好等人。在海通证券,卢志强任董事,同时任民生人寿副董事长。

以金融企业股权为抵押,为地产业务的发展获得大量资金,这曾是卢志强做大的秘诀之一。

看中了新能源巨大潜力,卢志强也果断切入。泛海集团在内蒙古包头投资了一个煤化工项目,首期投资超过6亿元,接下来将会有更大规模的投资。包头项目主要是煤制甲醇项目。甲醇是最基础的化工原料,但泛海集团最看重的,是甲醇作为新能源的产业潜力。

马志军认为,甲醇经过加工后,可以代替汽油、柴油,是未来的新能源方向,与金融、地产一样、新能源是泛海集团重点关注的方向。

在这三个领域的运营,使泛海完全符合国科控股的挂牌要求,同时也与联想控股目前重点业务领域相合,除神州数码与联想集团外,联想控股旗下资产分别为联想投资、弘毅投资、联想直投、融科置地。前三者为投资公司,新能源是重点关注的领域。

“联想投资了许多新能源项目,但有些是前期投资,有些是股权投资,比较低调,不为外界所知。”马志军透露。

卢志强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今后,联想控股与泛海集团将在上述领域产生协同,联想控股在上述领域的目标与泛海集团十分一致。

联想为什么

而对于联想来说,引入泛海是联想控股未来发展的第一步。

金融、投资,将是柳传志在人生的下半程关注的重点。柳传志复出任联想集团董事长时曾对本报记者表示,今后将把30%的精力放到联想集团,70%的精力放在联想控股。联想渡过目前的危机后,将会把全部业务放回到联想控股。

记者了解到,9月8日,联想还将宣布联想新战略,联想新战略将重点推出一个人及一个公司。此人是现任联想副总裁吴亦兵,重点推出的公司是联想控股旗下的直投公司,直投公司将由吴亦兵领衔。

这样,联想控股旗下六大子公司,即联想集团、神州数码、联想投资、联想直投、弘毅投资、融科置地,其领军人物分别为杨元庆、郭为、朱立南、吴亦兵、赵令欢、陈国栋。联想投资、联想直投、弘毅投资是柳传志关注的重点。

五位领军人物已众所周知,唯独吴亦兵从未走上前台。

事实上,吴亦兵一直是联想幕后最重要的人物。早年,其在麦肯锡任顾问,帮助制定联想的互联网战略、联想分拆战略、神州数码的IT服务战略。联想分拆后,任联想集团首席战略官,主导了联想并购IBM。

在联想系早期发展中,柳传志是总指挥,曾茂朝是政委,李勤是“总理”,而在最近十年发展过程中,柳传志是总指挥,曾茂朝是政委,吴亦兵则担纲总参谋角色,领衔联想智囊团,在联想系内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神秘的是,吴一直隐身幕后。

此次吴亦兵浮出水面,标志着柳传志第二阶段的战略正式启动。柳传志的下半场布局也已经明了。

马志军认为,泛海集团参股联想控股,追求两方面的协同,一是中长期,二是中短期。从中长期来看,联想有很好的品牌,有完善的产业布局,柳传志也有足够的个人影响力,而泛海集团在金融、地产、新能源领域有足够的经验,两者可以互补、分享。

短期效应则是可以在业务上进行合作,比如共同投资一个项目,共同发展某项业务。

市场化联想

除了关乎未来产业布局,联想此次引入泛海,还可视为是联想改制路上的又一次表演。

马志军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更重要的是,泛海还有体制的优势。所谓体制优势,即泛海集团是民营体制。

打造更有竞争力的体制,是柳传志引进泛海更重要目的。

在柳传志看来,如果不改变联想控股治理机制,不对联想控股市场化,企业管理者对企业没有控制权,不能操盘决策,那么联想控股就不会灵活,反应就不会迅速,不能适应当下的竞争环境。

联想内部一位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充分市场化,完善的治理结构,全球化竞争,在未来是大势所趋。柳传志今天所作的一切,就是要让联想适应现在,或未来的中国商业系统,甚至未来全球的商业系统。引入泛海是第一步、接下来可能是上市,股份流通。

引入泛海集团,让人回想起柳传志当年对联想集团的处理。

当 年,为解决体制问题,柳传志引进港商吕谭平入股香港联想。引入吕谭平之后,香港联想上市,再将北京联想业务整合进香港联想,实现上市。随后吕谭平出局,员 工用绩效及奖金购买联想股份。截至2000年,员工持股会获得的35%分红权转变为股权。历时十年,联想创业者才持有联想集团股份,套现致富。

互联网泡沫时,联想集团股价达到60多元,联想为数众多的员工身家上百万、千万,是那个年代最疯狂的致富神话,远超后来的百度、阿里巴巴。

对于联想控股上市一说,马志军表示不排除这种可能,但得看具体发展状况。他强调说,泛海集团尽管持有29%的股份,但还是最小的股东,最终决策需要国科控股,联想控股员工持股会一起协商,看他们的态度才可能决定。

泛 海集团入股后,国科控股、联想控股员工持股会及泛海集团分别持有联想控股36%、35%、29%的股份。但按照中科院对旗下企业(包括联想集团)改制的要 求,所有公司的持股比例都要低于35%。预计国科控股将继续减持联想控股股份,而联想控股员工持股会、泛海集团有机会进一步增持,获得更大的话语权。

马志军告诉记者,明天联想控股将宣布新的董事会构成,泛海集团将进入董事会。

目前,联想集团共7名董事,分别是董事长曾茂朝、副董事长柳传志、董事杨柏龄、董事邓麦村、董事李勤、董事朱立南、董事陈国栋。董事长曾茂朝、董事杨柏龄、邓麦村代表国科控股,其余四人来自联想系。泛海集团入主后,董事会结构将再次发生变化。

上述联想人士认为,泛海入股后,柳传志有了更大的制衡空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97

为什么“超人”是李嘉诚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9-28/HTML_NNJMR6MT3N15.html


8月12日,和电国际(02332.HK)宣布,以107亿港元出售其在以色列通讯企业Partner Communications的53%股权,这将为母公司和记黄埔(00013.HK)带来高达45亿港元的税前盈利。

这丝毫没有降低和记黄埔的国际化程度。摩根大通Steven Li表示,和记黄埔有约一半的收入来自欧洲市场,投资者甚至可以将该公司视为欧洲景气复苏指标来看待。

“ 我经常想,中国这么多年来,除了向东南亚发展外,比较少大规模到西方国家开创事业,我相信我现在所做的,可以为香港和内地提供更多投资外国的机会,让我们 的事业不止局限于自己的国家,还可扩张到全球。”作为长江实业(00001.HK)与和记黄埔这两大香港华资旗舰企业的实际控制人,亚洲首富李嘉诚的这番 话,道出了华资在全球化时代下的雄心。

香港发迹

1938年,距离新中国的成立仍有十年之遥,当年李嘉诚刚读初中,却遭遇日军的飞机轰炸潮州。一年多后,赶在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前夕,李嘉诚与父亲来到香港,没多久,他父亲就患上肺病。

“在我爸爸过世的前一天,他已经没有什么能告诉我的了,于是反过来问我有什么事可以跟他说。若细想,你会觉得这个情景很悲哀,但我当时很自信地安慰他说,我们一家一定会过得很好。”李嘉诚在某些采访中回忆说。

为了不失信于父亲,在工作之余,李嘉诚开始用旧课本自修。1945年,香港在战后废墟中重建,不断涌入的内地难民给香港带来了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南下逃难的资本家则给香港重建提供了资金与技术。当年,李嘉诚开始推销塑胶,并在5年后开设了自己的塑胶厂。

上世纪30年代才刚刚发展加工业的香港,在1950-1960年代迅速成长,李嘉诚也在1960年代成为香港风云人物。

1967年,在内地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进入第二年,而香港则在当年爆发了历史上最严重的劳资骚乱。这场动乱被香港部分极左派人士利用,而内地会否趁乱强行收回香港,也引发香港部分菁英阶层的担忧。与之对应,香港楼价大幅探底。

李 嘉诚承认,看到骚乱发生的时候,自己同样出现信心动摇。但“一晚之后,我想通了一个简单的道理——若中国要收回香港,毋须用这种方法。”他回忆说。于是他 逆市抄底,用多余的资金买入不少房产。后来,李嘉诚承认当年因此赚了不少钱。阴差阳错,内地因素成就了李嘉诚资本积累的重要一环。

转型地产

“到1970年代,李嘉诚仍然经营工业,不过他也明白工业越来越难经营。”前潮侨塑胶厂商会会长张华达说。这一商会李嘉诚有份设立,并一直保留会籍。与此同时,香港的人口从二战时的60万增加至400万,这成为香港地产业迅速发展的动力。李嘉诚于是从实业转投地产业。

1972 年,李嘉诚的长江实业上市。为人津津乐道的故事之一,是李嘉诚在某次会议后,对长江实业的“开国元老”之一洪小莲说,公司的业绩,将要比置地(SGX: H78)更好。作为当时香港两大英资巨擘之一怡和集团旗下的地产旗舰,置地当时拥有的地块是长江实业的十倍不止,实力甚强。

然而,在1977年,长江实业通过高度有利于当时的地铁公司(今称港铁,00066.HK)的竞标条件,击败置地,取得了中环地铁上盖的物业发展权。此事可谓“将不可能实现的事也实现了(洪小莲语)”。

经此一役,李嘉诚将目光聚焦于一度被视为不可逾越的英资洋行。他说道:“踏入1970年代,我的实力比较好,开始注意外资控制的机构,发现他们用很 少的股份,便可控制庞大的资产,假如我能够收购这些公司,不但能获得庞大的资产,也能得到非常有用的人才,有助于我开展跨国公司的运营。”

对于当时完全没有跨国业务在手的长江实业,李嘉诚的想法可谓大胆,更何况,自香港开埠以来,英资洋行便一直掌控当地的经济命脉。然而,在经过周密的策划后,李嘉诚在1979年9月25日宣布,从汇丰银行手上买入第二大英资财团——和记黄埔。

然而,今日已成国际巨头的和记黄埔,尽管在李嘉诚收购之初已拥有多元化业务,但却并无任何香港以外的业务。与此同时,对香港而言封闭了数十年的庞大内地,却于此时突然打开了大门。

1984 年,和记黄浦旗下的百佳超市在深圳蛇口开张了其在内地的第一家门店,成为首个登陆内地的外资零售商;1989年4月,和记黄浦旗下的屈臣氏在北京开设了内 地第一家店,成为最早进驻内地的超市和个人护理品连锁企业。迈向1990年代,和记黄埔在1993年10月与深圳盐田港集团的前身深圳东鹏实业合资,建立 了YICT(盐田国际),李嘉诚由此敲开了内地港口业的门户。

探路多元国际化

购入和记黄埔这一多元化控股集团的算盘,李嘉诚在多年后的解释是,地产当然是香港最赚钱的生意,但没有一个行业可以永远兴旺下去。“到了某个时候,市场会饱和,或者政府会有新政策,这方面我一早就预计到了,所以公司上市后不久,我已经开始一直寻找外面的投资机会。”

这令李嘉诚踏上华资海外并购的重要一步——若不算是第一步的话。1986年,李嘉诚投资34亿港元,收购加拿大综合能源企业赫斯基能源的一半股权。对赫斯基的重整,花费了李嘉诚巨大的精力。“(赫斯基)初期的管理确有松散之处。”李嘉诚承认道。

对赫斯基的收购令和记黄埔的业绩大幅下降,且负债攀升,当赫斯基再次出现问题后,为避免和记黄埔负债再上升,李嘉诚动用私人资金35亿港元,全盘收编赫斯基,彻底掌握管理权。

国际化的步伐迈开了就一路不停。

1991 年,李嘉诚开始进军英国货柜码头业;1994年,他全资拥有当地第一货柜港Felixstowe。和记黄埔当时拥有的Orange电讯在英国 Darlington的客户服务大楼开张时,时任英国首相布莱尔亲自致辞表示欢迎,因为Orange电讯将成为当地最大的雇主。1999年,李嘉诚以 146亿美元的天价将Orange电讯售予一家德国公司,这表明在开放型经济体制下,华资完全可熟练地掌握西方商业世界无情而高效的资产买卖方式。

李嘉诚在国际化道路上高歌猛进,却并没有远离内地: 2000年,内地成为和记黄埔全球投资组合中的第二大投资地。

而在中资大举海外扩张的时代,李嘉诚的海外资本传奇故事还将书写下去。事实上,就在和电国际8月上旬宣布那起海外交易不足一个星期,就传出长江基建(01038.HK)、港灯(00006.HK)或联手收购法国电力巨头EDF能源资产的消息。
(鸣谢RTHK对本文的重要贡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07

中国企业家为什么特别值钱 张化桥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0gvti.html


   关于中国的创业板,我从来没有听到过一句好话。 我只听说 “它是一个大泡沫, 一个赌场,人们在博傻,很不理性” 。虽然媒体和观察家们经常讽刺创业板, 可股民们全然不顾。而且,我斗胆预言,这些公司的估值永远会让观察家们看不懂的。究竟为什么呢?

    窃以为,我们要问自己两个问题,企业和企业家的价值在哪里,中国企业和企业家为什么特别值钱。我认为,企 业和企业家的价值在于他们想出了一个赚钱的主意。他们组织一个系统,竖起一竿大旗,号召人们跟随,敢于承担资金,时间和声誉等方面的风险。有些企业家是被 逼出来的,有些是自愿的,但结果都一样: 做企业就是对人的组织能力 (或系统集成能力) 的召唤,调动,锻炼和提升。遗憾的是,绝多数人出于畏惧,患得患失,缺乏自信,或其它原因,一直让自己的组织能力沉睡和荒废。当然,其它领域的事业 (比如学术,政府,甚至家庭生活) 都需要组织能力,但那是不一样的组织能力,企业家赚钱是因为他们有超群的组织能力 (当然运气也很好)。

    中国企业家特别值钱是因为他们要承担很多额外的风险,攻克更多的障碍 (包括政策,监管,市场等等),而且失败的概率特别高。所以对于那些脱颖而出的企业和企业家, 甚至包括还在成功的路上苦苦探索的企业和企业家,市场愿意付出很高的代价。这种代价是一种补偿和认可。 而且也反映了一个现实,如果别人想创办一个类似的企业来加入竞争,门槛会越来越高,他和他的家庭会需要付出越来越大的代价。 这些因素是我们在市盈率,市净率或其它指标中找不到的。我跟基金经理们推介股票时经常说,这个公司的市值 (或企业价值) 是三十亿元, 但它的重置成本 (如果该业务值得重置的话) 远远高于三十亿元。这就多少避开了短期利润变化, 经济周期更迭和会计上的小把戏对估值的影响。这种方法至少可以作为传统指标的补充。

    杰出的组织能力在全世界都属于稀缺资源,尤其是在中国。 高估值是这种稀缺性的表现, 也是对未来的企业家的诱惑: “站出来吧! 你固然将劳你筋骨, 苦你心智, 但你会得到很高的报偿! ”  中国企业的高估值不仅是在创业板,也反映在中小板和主板。 这反映了营商之艰,组织能力之难求,当然也反映了股票的相对稀缺性。 关于营商之艰, 请大家看看拙作, “中国股民为什么特别多?” (2008年6月11日刊登于《财经网》) 。

    说到这里,不能不谈谈中国股民对中小股票的偏好与香港市场形成鲜明对比。 香港市场以基金为主导, 大股票的估值一般高过中小股票 (因为大基金买卖小股票有困难), 可是在大陆股市, 散户居多。而且这里的大股票几乎全部是国有企业。它们的兴衰主要不取决于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 而是取决于政府的意向。 加上它们的增长潜力有限,因此它们的估值普遍比较低。

    媒体和观察家们往往把中国小公司 (包括ST公司) 的高估值归结为“不理性” ,我看这未免过于简单化了。虽然每个散户也许很不理性,但作为一个集体,他们长期以来对中小公司特别是 “坏公司” 的执着追求可以说明一个问题: 在中国,企业和企业家特别值钱。 尽管他 (它) 们破产的概率很高, 最终不能大富大贵的概率更高,但资本市场铁了心要追捧他 (它) 们。股民们买的是大富大贵的可能性。

    由于全球经济的潜在增长能力的下降, 赚钱机会的减少, 人们对一般企业的回报率的期望值在不断调低,这会导致各种资产的市盈率的上升。如果以前大家认为15-20倍的市盈率可接受,未来大家都会对30-40的市盈率习以为常。


本文所述观点是作者个人的看法,不代表瑞银投资银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11

为什么巴菲特难以被复制 Barrons


http://blog.caing.com/expert_article-5598-2684.shtml


  联想控股的新战略是复制巴菲特模式,成为一家伟大的投资公司。但是我认为他们不可能成功。      巴菲特的模式是什么?低成本的现金“Float”+ 伟大的投资 =伯克希尔哈撒韦。对于这个公式的前一个部分比较容易复制。钱不是问题。我相信联想控股比刚刚创业的巴菲特在钱上要充裕的多。但是这个公式的后一个部分几 乎无法复制。尤其是巴菲特无法复制。      巴菲特无法复制    投资不是体力活,更不是劳动密 集型的活动。在投资上,人多力量也不大。巴菲特投资决策的核心就是他自己和芒格。而联想控股缺少的就是这样一个核心人物。      老柳搞企业是很行。但是老柳连财务报表都读 不懂。而且老柳的强项在于对中国特色的理解与利用,善于协调各种关系,善于沟通。巴菲特曾经是一个非常木讷的人,要不然他也不会去上卡耐基培训,刻意锻炼 自己的沟通能力。但巴菲特的强项在于投资的深入思考,在于对数字的敏感,在于对商业的精明。这些才是做投资所必需的天生素质。所以巴菲特说自己是赢得了 “子宫彩票”的大奖。而且,科班出身的巴菲特曾求学于沃顿、哥伦比亚,从师于格雷厄姆,精通会计与财务。我不相信一个与巴菲特100%相同的孪生兄弟不经 过系统的财务与会计学习就能成为今天的巴菲特。      有人认为联想控股本身就是非常成功的PE私 募股权投资者和风险投资者。但是,有多少联想控股的投资成功是靠了中国特色,靠了国企转制变相MBO呢?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联想集团并购IBMPC这个 老柳的命根子投资,集中了联想系的所有财务精英,外加高盛与麦肯锡的鼎力帮助,最后老柳还是被老谋深算的国外PE投资者给耍了。就在泛海入主联想控股的同 一天,TPG抛售联想集团股票,使股票大跌5.7%,TPG获利推出,联想集团股东受损。如此水平的投资者,如果脱离了“中国特色”,根本无法施展。      巴菲特的环境不可复制    如果说巴菲特难以复制,那么巴 菲特所处的环境则更难复制。公平的制度,独立的司法,良好的商业精神,这些都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复制的。正因为中国的“特色”,老柳才可能在过去获得成功。 但是,正是这种特色,才会阻碍老柳的进一步成功。在这种特殊环境下,只有某些垄断企业才能拥有一切,而民营企业的道路一直很窄。最简单的,巴菲特所投资的 很多行业,老柳在中国都是不可能触及的。这样一来,就失去了很多非常好的投资机会。      联想控股复制巴菲特模式?我看不靠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820

为什么资产折价股难以估值 value9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4dc8080100hxws.html


许多人喜欢资产折价股(包括折价基金),但此类股实际上难以估值,多数情况下折价是 完全合理的。

这样说,理由如下:

1 资产本身的会计价值是否真实反映现在的市场价值。

   所以你要搞清楚到底是什么资产

2 资产何时兑现

  有些公司资产就是现金或可变现的证券,此类折价股要考虑公司是否会现金分红,多数公司永不分红或很少分红,股东根本享受不到折价好处。

  即使公司可能会分红,还要考虑是明年、后年。。。。,哪一年分红。分红时间拖得越久,年收益率就越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97

价值投资为什么不会越来越受欢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077750100hjyu.html


尽管有很多价值投资者获得巨大成功,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采用价值投资的基金经理和个人投资者并不多。他们不愿采用价值投资的原因是价值投资并不总是管 用,无法保证投资者每一天、每一个月、每一年都能获得正收益。
价值投资是一种长线投资策略,需要很好的耐心。即使是巴菲特买入的股票,价格也可能下跌一半,在金融危机中,下跌的幅度可能会更加惊人。
进行价值投资需要对股票价格进行合理的估值,这对于专业投资者而言并非易事,对一般个人投资者而言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尽管这种方法长时期内非常管 用,但很多人都无法坚持。他们宁愿寻找其它可以永远赚快钱的方法,或者至少看上去是可以永远赚快钱的方法。现在尽管很多人宣称自己是价值投资者,但是真正 在实践中能够坚持价值投资的人少之又少。
现在的华尔街上充斥着各式各样的技术投资者,他们采用复杂的数学公式和超级计算机来寻找各种各样的市场价格偏差,并从中获利,而不是根据估值、管理层 素质、和行业竞争情况等对单个公司进行基本面分析。由于采用这种方法找到的市场价格偏差往往很小,在很多时候,这些投资者需要用很大的杠杆———即借钱来 放大他们的收益。从好的一面看,这种策略在大部分时间都是管用的,所以才能如此受欢迎。一旦这种策略失效,即使可能仅有1%概率失效,结果都可能是灾难性 的。这相当于用一支可以装一百颗子弹的左轮手枪玩俄罗斯轮盘赌,其中只装了一颗子弹,每一次扣动扳机的时候,如果没有碰到那颗子弹,就能赢很多钱。但是, 一旦有一次碰到了那颗子弹,那就必死无疑。
在这种情况下,你还愿意玩这样的游戏吗?我不愿意。但是华尔街上有些绝顶聪明的脑袋正是用这种方法来管钱的,当然他们大部分管理的都是别人的钱。《华 尔街日报》记者斯科特·帕特森在他的新书《定量交易员》中认为虚张声势的数学家和计算机专家是金融危机的幕后始作俑者之一,他们创造的那些看上去妙不可言 的数学公式几乎摧毁了整个华尔街。
但是令人惊讶的是,这些投资者显然没有从过去的失败者身上吸取教训,例如长期资本管理公司。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在1994年由约翰·梅利维泽创立,他之 前是所罗门兄弟公司的副总裁和债券交易部门的负责人。梅利维泽还聘请了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伦·斯科尔斯和罗伯特·默顿,以及曾经担任哈佛大学 经济学教授的已退休美联储副主席戴维·莫里斯。这只基金使用的交易策略包括:固定收益套利、统计套利、以及配对交易等。他们的想法是寻找市场中非常细微的 价格偏差,并从中获利。由于这种价格偏差非常小,所以他们需要使用很高的杠杆来增强收益。当一切都正常运作的时候,这只基金在扣除各种费用之后每年能够给 投资者创造40%的回报。但是当俄罗斯政府发行的国债出现违约时,这只基金遭遇灭顶之灾,而且几乎把整个美国经济拖入深渊。最终,美联储不得不出手挽救他 们。
那么,价值投资未来会不会在投资者中越来越受欢迎呢?情况可能不会如此,而且一般的价值投资者也不希望很多人使用这一方法。因为一旦使用价值投资的人 太多,用这种方法赚钱的难度就会变得很大。现实生活中,总是会有一些新的投资者认为高等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甚至占星术可以帮他们找到稳定获得高额回报 而且几乎没有风险的方法。这可能就是投资界永恒不变的规律,也是价值投资者能够长期获得超额回报的源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143

中国动漫业为什么出不了《功夫熊猫》?


http://www.21cbh.com/HTML/2010-5-5/2NMDAwMDE3NTU2Ng.html


5月1日,杭州萧山,骄阳如火,湘湖之畔的第六届“中国国际动漫节”现场,簇拥的人流甚至令手机信号一度“失踪”。除了一家老 小前来看个热闹的动漫迷,不远处的酒店内各种洽谈会、交易会次第上场,大家互相打探着消息,尤其是一些厌倦了传统行业艰辛的江浙老板们正在试探着动漫这一 新兴产业的机会。

在这个据称已是“全球最大”的动漫节上,动画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以数百万元的投入收获数亿元的票房的传奇故事,屡屡被 人提起。刺激着业界兴奋神经的还有中国动漫业的增长速度。据国家广电总局副总编辑金德龙介绍,2009年全国共制作完成322部国产电视动画片,共计 171816分钟,比2008年增长31%。

此情此景,面临着区域产业升级压力的各个地方政府亦跃跃欲试,争相建设动漫产业基地,出台动漫 产业发展扶持政策。

但繁荣是表面的。

高产低质怪圈

“《喜羊羊与灰太狼》如果放到 国际上就是一部三流的动画片,在国内却获得了超一流的收益。”来自香港地区的动画片采购商李伟生表示,在国内迅速增长的动漫产能面前,他看得上眼的国产动 漫实在有限。

李伟生是香港多莱宝授权有限公司总经理,自称在内地做了十几年的动画片生意,包括奥特曼、蜡笔小新、怪物史莱克等动漫片就是由 他一手引进到内地的电视台播出。

在今年的杭州动漫节的投资交易会上,他照例被前来推销动画片的厂商围住,面前堆满了各种国产动漫的宣传资 料,但他的眉头却似乎很难舒展开来。

李伟生指出,由于政府规定黄金时间优先播出国产动画片,导致了国外动画片在大陆市场暂时出现很难看到的 局面,这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喜羊羊与灰太狼》等片的成功,然而就是这样一部国内最好的动画片,走出国门就很难再有人问津。

这几年李伟生曾 运做过《阿凡提》等多部国产动画片到东南亚等地的电视台播出,但“都不赚钱”,用他的话说,国产动画片近几年产量大幅上升,但质量却依旧乏善可陈,在出口 市场的销售目前很多仅以低价促销,让对方先了解中国的动漫为主要目的。

迅速增长的数量背后,怎样提高动画片质量却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李伟生看来,中国缺的正是《功夫熊猫》这样的优质动画产品,好的动漫产品对于提振一个国家的创意产业出口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动漫产业 还缺乏好的作品,尤其是缺乏具有好策划和创意的动画作品。”杭州动漫节节展办公室宣传活动部部长徐建华也坦承,目前的动漫业还缺乏像《功夫熊猫》那样传达 共同价值的作品。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随着近几年网游业的快速发展,与游戏业具有天然关联的动漫人才,大量流失到网游业中。

“网 易这样的网游企业,开发一款网游的市场推广费用竟然有2个亿,一年的网游收入高达几十个亿,这是动漫企业根本不敢想象的。”上海漫唐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副 总经理邓天乐分析道,与之相比,动漫企业则显得寒酸许多,因此国内最优秀的人物造型师纷纷进入网游行业,而动漫行业则只能招收到质量较差的人才。

政 府扶持悖论

近年来,从珠三角到长三角,从环渤海到中西部,各地方政府在巨大的转型压力下,都纷纷将动漫列为重点发展 的行业。

据统计,2009年全国共制作完成共计超过17万分钟国产动画中,创作数量排名前五位的省份是江苏、浙江、广东、湖南和辽宁,前十 位的城市则是杭州、无锡、广州、长沙、沈阳、苏州、北京、南京、深圳和重庆。

与此同时,各地推出的动漫补贴措施开始越来越优惠。例如杭州市 规定,从2010年起,该市本级财政在每年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资金中安排动漫游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7000万元,并根据实际需要适度增长,这些资金主要用于 支持动画片播出补贴、人才奖励等。

各地政府的扶持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动漫行业的信心,并且吸引了中南集团、奥飞这样的传统行业企业投资进入 动漫产业,PE、VC的投资也一度活跃。

不过在李伟生看来,近年来许多动漫投资人砸在动漫上的钱都血本无归,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扶持模式 就有许多要反思的地方。

目前各地最典型的动漫补贴方式便是按照播出时间和播出电视台级别计算,例如有些地方规定到央视播出的动漫一分钟补贴 2000元钱,出口的动画片一分钟补贴2500元钱等等。这让许多国产片商趋之若鹜,纷纷动用各种关系渠道不惜低价送片往电视台播出。

“一些片商到我们这里来卖片子,第一个问题就问我们能不能开播出证明。”一家省级电视台少儿频道的内部人士告诉记者。

在 中国当前的体制下,电视台仍处于半垄断的强势地位,因此一些国产动画片要想在有影响力的电视平台播出,难度可想而知。与此同时,在一些少儿频道,播出着制 作水准仍然欠佳的国产动漫作品。

甚至发展到,许多制作水准颇为低劣的动画片被送到一些省、市级电视台播出,出现一些堪称奇特的现象,一些动 辄在凌晨2点播放、根本谈不上收视率的片子,却能够凭借与电视台的播出合同从相关地方政府或部门领走补贴。有业内人士认为,长此以往,就很容易形成依托电 视台资源播出劣质动画片,从而获取政府补贴资金的投机产业链。

“这很容易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结局。”上述业内人士表示,在此过程中,一些真 正技术和创意的动漫企业,反而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我们近期也一直在反思政府的补贴模式,原来是不计时段的补贴,现在则改为在黄金时段播出 的动画片,给予更高的补贴,而对于那些收视时段差、根本没有收视率的片子,则很少给予补贴,以鼓励企业提高动漫质量。”杭州市委副秘书长、宣传部副部长、 中国国际动漫节节展办主任汪小玫告诉记者。

盈利模式之困

《喜羊羊与灰太狼》的电影版热映,一度 让国内的动漫产业看到了希望,其前后两部电影的制作成本为1000多万元,而电影票房加起来却超过了2亿元。

不过,并不是每一部动漫影片都 有《喜羊羊与灰太狼》那样的成功。

2006年,投资8000万元的《龙刀奇缘》全国票房仅为26.8万元,投资1.3亿元的“国产巨制” 《魔比斯环》票房为340万元;2007年,投资1000万元的《闪闪的红星》票房为41万元;2008年创下当时国产动画电影3300万元票房纪录的 《风云决》,其投资近8000万元;由北京电影学院某教授投资的动画电影大片《小兵张嘎》,甚至由于缺乏营销预算一直迟迟未能公映,难以获利。

据 业内人士介绍,《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成功,离不开其背后上海文广等投资商出色的营销推广和雄厚的资源。

目前,大部分国产动画片仍然以面对 12岁以下低龄儿童为主——这一年龄段的人群并没有消费自主权,因此在电视台播出后广告收益并不理想,因此这更加促使电视台压低国产动漫的播出版权价钱。

在 国际上,全龄化动漫日益成为趋势。例如梦工厂推出的《功夫熊猫》、《马达加斯加》,除了炫丽的动画特效外,都包含有大量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不 同年龄段的观众可以从中看到不同的东西,小孩子可能看不懂故事,但是他们可以看热闹,而大人则能从《功夫熊猫》里看出人性的光辉、异域文化等东西来。”派 拉蒙集团中国首席代表陈喆表示。

在播出版权难以提升的情况下,一些有实力的动漫企业开始将目光放到开发主题乐园、动漫地产方面。

例 如深圳华强集团在安徽芜湖投资的方特乐园项目,就曾经在国内引起较大反响。而杭州动漫产业龙头中南集团,则正计划在国内上马几个大型动漫主题乐园项目。

然 而目前国内动漫主题乐园的定位与迪士尼乐园高度雷同,在迪士尼已经高调宣布进军上海的情况下,这些动漫乐园的竞争能力引起了业内人士的普遍担忧——更何况 仅在长三角就挤着欢乐谷、常州恐龙园、苏州乐园等多个其它类似主题乐园。

衍生品: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很多业内人士将国内动漫 业盈利能力缺失的原因归结于衍生产品的开发不力。按照国际惯例,玩具等衍生品的销售往往占到一部动漫收入的60%以上,一些好的动画片甚至能占到80%。 但目前国内动漫业的现状是,营收主要来源于票房。

事实上,国内动漫与衍生产品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又陷入“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悖论。

“衍 生品销售是个非常复杂的工作,风险较大,而且需要企业在销售渠道、品牌运营、资金实力上都有较强的积累。”香港多莱宝授权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伟生告诉记者, 即使是在国外如迪士尼、梦工厂这么大的动漫企业,也都是外包给专业公司去运作衍生品的销售,而在国内动漫业在衍生品开发上的成功鲜有先例。

2006 年10月,湖南宏梦卡通公司推出的《虹猫蓝兔七侠传》获得巨大成功,于是该公司大举发展直营零售店,销售衍生产品。不过这些直营店并没有获得市场认同,因 为多数消费者不知道宏梦是什么,只有少数消费者知道虹猫蓝兔这个卡通品牌。结果30家直营店多数亏损,公司原来制定的2008年4季度纳斯达克上市的计划 夭折。

“宏梦泡沫的破灭在业内引起了很大反响,成为今年动漫节大家议论最多的一个话题之一。”上海漫唐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邓 天乐分析说。

对此,李伟生也指出,《虹猫蓝兔七侠传》衍生品销售的失败在他的意料之中,他认为国内动漫企业应该多与专业的品牌代理、授权公 司合作,因为这些公司熟悉复杂的衍生品销售市场。

衍生品反过来又对动漫企业的动漫原创产品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动漫企业前期的开发一定 要让我们这样的合作伙伴知道。”李伟生指出,需要衍生品开发的动漫形象、故事情节都很有讲究,需要合作伙伴们高度参与前期的动漫制作,并且给出修改意见。

中 国首家动漫上市公司——2009年在深圳中小板上市的奥飞动漫原本是玩具企业,在进入动漫行业后便开发出了独具特色的“奥飞模式”。奥飞动漫引进日本《四 驱小子》动画片的营销方式,带动了四驱车在全国的热销;其原创动漫作品《火力少年王》的热播又带动了“悠悠球”风靡全国大街小巷。

然而奥飞 模式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即动漫作品的播出在奥飞产业布局中更多地起到广告作用,因此奥飞这样的企业会不惜压低电视台版权售价以起到播出的目的,这样的 “恶性竞争”则进一步压低了整个动漫行业版权的售价,让部分动漫企业颇有微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42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