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长虹海尔海信谋求入股国美 拟应付货款转为股权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hkstock/ggscyd/20090115/10215763979.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235

家电下乡助力海尔业绩飙升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8-13/HTML_4TQC7NF4T8LC.html


近年来由于业绩不佳每次都选择“扎堆”在最后公布日(4月30日、8月31日)发布年报、中报的青岛海尔(600690.SH),8月11日突然提前公布2009年上半年业绩报告,与此同时公布业绩的还有其在香港上市的“兄弟”公司海尔电器(1169.HK)。

青岛海尔6.66亿元的净利润,以及海尔电器1.63亿港元的净利润(同比增长27.15%)都创造了两家上市公司的历史新高。

青岛海尔净利润21.3%的同比增长,也达到了青岛海尔今年5月公布的管理层股权激励方案第一期的行权条件(2009年净利润同比增长18%),这意味着包括杨绵绵、梁海山在内的49名青岛海尔高管的股权激励有望兑现。

根据青岛海尔公布的半年报,受到国际金融危 机影响,青岛海尔2008年上半年的销售收入下降了12.15%(166.06亿元),其中海外销售收入同比下降了32.5%,空调业务却因为行业的深幅 调整而出现大幅下降,其中家用空调与商用空调营业收入分别为40.18亿和6.14亿,同比减少34.43%和30.17%,这也导致了原负责空调的副总 经理王友宁的调离。

虽然海外空调、小家电等业务表现不佳,但海尔集团的国内业务只出现了7.66%的下降,这是因为其最强势的冰箱(冷柜)、洗衣机、电热水器等业务的逆市增长。

青岛海尔的半年报显示,2008年上半年其冰箱业务实现营业收入80.37亿元,同比增长8.45%;冷柜业务实现收入14.89亿元,同比增长11.61%;而主营业务为洗衣机和电热水器的海尔电器的销售收入也达到了53.09亿港元,其中国内业务增长都在10%以上。

海 尔冰洗国内业务的增长,与其在家电下乡中的良好表现不无关系,根据商务部7月底公布的2009年上半年家电下乡销售产品情况汇总,海尔冰箱(冷柜)销售台 数达到227.2万台,销售金额超过46亿元,占所有冰箱下乡销售额的42.88%,而洗衣机海尔下乡销售超过70万台(销售额7.97亿元),销售金额 占比达到48.53%,电热水器销售占比更是达到92.56%。

记者了解到,海尔集团在2008年上半年的家电下乡中的销售额超过61亿元,显然海尔集团是家电下乡补贴政策的最大受益者。

除了主营业务和净利润的逆转增长外,青岛海尔的中报还显示,其期内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约为36.6亿元,同比增长1051.95%,而青岛海尔和海尔电器期末拥有的现金总量分别达到59.14亿元和11.64亿港元。

海尔集团企业文化中心有关人士表示,海尔集团从2007年开始大幅调整商业模式,由大规模生产向大规模定制零库存下的即需即供转变,改善订单体系,达到制造商的即需即制,目前冰箱、洗衣机等业务的资金和存货周转时间已经下降到3-4天,所以两家上市公司实现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的大幅增长。

虽然实现了逆转增长,但是由于宏观经济环境,以及空调等主营业务的季节性特点,青岛海尔要实现全年净利润增长18%的目标似乎并不容易。

对此消息人士告诉记者,“青岛海尔上半年的净利润有2561万元是其持有的海尔电器20%的股权带来的投资收益,下半年青岛海尔将择机继续增持海尔电器的股权,而海尔电器全年净利润有望超过3亿港元,这将对青岛海尔的业绩增长作贡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20

日日顺欲置入海尔电器 家电分销商渠道对垒


http://www.21cbh.com/HTML/2010-3-24/169905.html


家电零售分销行业的战火正向中国的三四级市场延伸。继苏宁电器推出300家的“城乡店”开店计划,以及扬州汇银家电本月25日 将登陆香港联交所后,海尔集团2003年开始打造的日日顺电器连锁(下称“日日顺”)上市也提上了日程。

3月23日,本报记者从海尔集团内 部获悉,今年第二季度开始,海尔电器(1169.HK)就接手总销售规模突破450亿元的日日顺电器连锁,其今后的主营业务也将从此前的洗衣机、电热水器 等白电业务转为三四级市场的家电分销。

此前,负责日日顺连锁业务的海尔集团BCG(商业渠道集团)负责人李华刚已经在2009年11月成为 了海尔电器的首席营运官,而负责海尔商流业务的高级副总裁兼首席市场官周云杰则成为海尔电器的执行董事。

这意味着海尔电器将成为海尔集团零 售业务的资本平台。同时,日日顺电器连锁正在成为开放的商业平台,包括美国惠普、GE、摩托罗拉,以及新西兰斐雪派克等在内的多家跨国公司已经将其在中国 三四级市场的分销交给了日日顺。

对于国美、苏宁等电器连锁来说,海尔是其第一大供应商,但日日顺却是其进军三四级市场的对手之一,这将使双 方的关系日趋微妙。

日日顺上市

3月17日,投行摩根士丹利第一次给予海尔电器 (1169.HK)“增持”投资评级,目标价6港元,其理由是海尔电器将在今年第二季度开始经营中国最大的农村销售网络日日顺,相信海尔电器2010年和 2011年的盈利将分别提高66%和1倍。

按照大摩的研究报告,日日顺庞大的分销网络和物流网络,以及完善的服务体系,将使国美、苏宁等竞 争对手进入三四级市场的门槛大大提高,而日日顺的销售产品阵容也将延伸到电脑等产品,并且将与更多在三四级市场缺乏渠道的国外品牌建立合作关系。

2003 年由海尔集团全资控股的境外子公司——香港汇邦在上海全资成立了“日日顺(上海)营销策划有限公司”,专门负责海尔集团综合电器专营店发展战略规划。

进 入2006年,上海日日顺又与自然人李华刚以合资方式成立河南日日顺电器有限公司(上海日日顺持股54.17%,李华刚先生持股45.83%),河南日日 顺下设合肥日日顺电器有限公司、江苏日日顺电器有限公司、青岛日日顺电器有限公司三家控股子公司。

此后的2008年,为了解决河南日日顺与 青岛海尔的关联交易问题,青岛海尔出资与河南日日顺成立了其控股51%的合资公司,作为其运营三四级市场的主要渠道。而2009年青岛海尔有超过40%的 销售收入是通过日日顺来销售的。

之后香港汇邦又与由三联商社原总经理崔葆瑾掌控的山东久联电器合资成立了山东日日顺(久联占60%的股 权),日日顺延伸出重庆日日顺等分公司。

海尔的日日顺连锁在过去几年取得了巨大发展,2009年其销售收入已经达到450亿元,其中销售海尔产品金额超过300亿元, 其拥有的网络超过6000家。日日顺已经将目标瞄准了国内第一电器销售服务平台。

随着日日顺逐步盈利,将其放入海尔电器已经提上了日程。海 尔集团内部人士表示,“随着周云杰和李华刚入主海尔电器,海尔电器成为日日顺的资本平台即将实现,海尔电器2011年的利润有望超过12亿港元。”

海 尔集团的分销蛋糕

在2009年的家电下乡中,海尔集团以超过200亿元的登记销售额,成为家电下乡的最大赢家,而今 年年初(截止到3月15日)家电下乡257亿元的销售额,海尔集团的销售额已近90亿元。

日日顺成为海尔称雄家电下乡市场的关键。中国家电 行业协会秘书长徐东生告诉本报记者,如果说海尔的冰箱、洗衣机在家电下乡中取得优势是因为其自身品牌的优势,那么在电脑、彩电、手机等海尔的弱势产品领 域,海尔依然取得不错的成绩,日日顺连锁店作用非常明显。

记者了解到,在短短5年内日日顺已经在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湖北等地收编了 6042家门店,不过,日日顺强调传统的三四级和农村“夫妻店”模式,正面临着国美、苏宁渠道下沉的威胁。

日日顺的资料显示,国美、苏宁在 一二级市场饱和的情况下已经拉开了渠道下沉的步伐,其中国美提出了未来建立区域性物流中心50家(7家全国性物流中心)的计划,而苏宁也计划到2015年 建设60家区域性物流中心,并计划在农村市场建设5000-8000个零售网点。

日日顺有关人士告诉记者,“海尔将向加盟的客户提供商圈保 护、产品质量保障、采购价格优惠和促销战略培训等服务,按照我们的估算,一家面积在500平米的旗舰店需要投入100万元,但是年利润将达到93万元。”

依 靠自己的91家物流中心,以及超过10万人的服务团队,海尔在很短时间内已经将家电下乡的核心区域山东、河南等地完成对分散的家电零售商的收编,而作为分 销商的日日顺也获得了相应的利润回报。

海尔内部人士告诉本报记者,“日日顺已经成为海尔集团内部发展最为迅速的业务单元,而且其正在从海尔 产品的单一销售平台成为开放式的零售平台。”

记者了解到,基于海尔产品在2009年家电下乡中的突出表现,2010年初惠普、GE先后与日 日顺签署了年度代销协议,而海尔集团控股20%的斐雪派克则与重庆日日顺签署了到2024年的15年代销协议。

其实此前日日顺已经与三星、 飞利浦、摩托罗拉等建立了合作关系,而包括TCL、康佳、美的、海信科龙、九阳在内的国内企业也通过经销商与日日顺建立了合作协议,日日顺正在成为其代销 平台。

苏宁电器总裁孙为民告诉记者,“日日顺是目前在三四级市场最为成功的批发分销平台,也是海尔集团打造的第二个面向三四级市场的 海尔工贸,但是零售主要是依靠收编社会资源,其管理上还面临挑战。”

不过大摩的研究报告指出,相信国美电器及苏宁均不能对日日顺的分销店造 成威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844

转贴:海尔、美的坏榜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d5d75d0100kfxc.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d5d75d0100kfxf.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942

海尔电器收购海尔物流 欲向服务业转型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9/407280.html

海尔电器(01169.HK)总经理兼执行董事周云杰昨日在香港记者会上表示,未来将努力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公司将积极拓展三四线城市网络以推动业务增长。

据悉,海尔电器8月末以7.63亿元人民币收购了青岛海尔物流有限公司全部股权,完成收购后,后者将成为海尔电器全资附属公司。事实上,海尔电器在8月底有两项重大变动,除收购物流公司外,还与母公司青岛海尔旗下子公司海尔股份达成7.866亿港元的可换股债券认购协议。

联想到今年以来公司一系列股权变动与内部资产重新配置,业界普遍关心海尔电器的战略发展方向,特别是是否会步联想等企业后尘,从制造业转向资本控股 与投资业。就此,周云杰向《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公司目前并无考虑要转向资本控股方向,此次收购海尔物流主要是基于深化海尔电器渠道综合服务业务的考虑, 而通过可换股债券募集到的资金将主要用于拓展综合服务项目。

他强调,公司现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努力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由原先的单纯卖硬件产品转向向客户提供服务解决方案和渠道综合服务。而要发展综合服务,物流很关键,公司此次收购意在为综合服务的发展提供一个基础。

同时,周云杰认为,这次收购将深化海尔电器作为海尔集团的国际化平台的角色,收购之前海尔物流的主要业务是面向海尔自己的产品,收购后海尔物流将增加非海尔的业务量。除电器外,也会涉足一些快速消费品,比如饮料和食品。

据海尔提供的资料,现阶段海尔物流的运输及物流中心已拓展至三四线城市,有9个供应商管理库存中心及36个零件中心。周云杰表示,未来公司有意继续扩大三四线城市的营销网络以推动业务增长,海尔物流计划数年内管理超过91个运输物流中心。

当被问及未来是否有进一步的融资计划时,周云杰表示,公司要发展综合渠道服务业务,一定要同时拥有营销网络、物流能力以及服务能力,为发展上述能力公司可能进行收购,也可能委托第三方代理。现在正在进行研究规划,目前还无结果。

近期国美内部的股权纷争使得海尔这个国美最大的合作伙伴也同样受到关注,昨日,周云杰就此对本报表示,海尔作为国美电器第一大供应商,希望国美将来 仍可以发展得很好,海尔对其内部事务不作评论,但希望国美对消费者的承诺没有变,也相信海尔作为国美的最大合作伙伴的地位不会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953

海尔地产模块化促3年16倍增长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2-16/0NMDAwMDIxMDk0NA.html

混迹8年地产业的海尔地产终于“出道”。

2002年进入房地产,2007年销售额仅有10亿,2010年预计销售额将达80亿,2011年力冲200亿。这是海尔地产董事长卢铿在接受记者专访时透露的数字。

当千亿万科总裁郁亮提出“向制造业学习”的口号,执掌三年海尔地产的卢铿认为,海尔地产早已将制造业思想嫁接到地产业上,海尔想要完成的显然不仅仅是利润的追逐。

地产高增长诉求

海尔电器掌舵人张瑞敏在2007年曾说,“按照我的想法,2011年,海尔地产销售目标为120亿。”

尽 管海尔地产2010年至今仅有60亿销售收入。但在卢铿看来,这不过是适应性的调整。但也不否认这当中的挑战。“海尔地产在几年前还是一个很小的公司,但 去年销售额已经有了3.8倍左右的成长,今年在去年的基础上还将有20%左右的成长,明年在今年的基础上将力争达到3倍以上的成长。这样就实现了差不多三 年16倍的成长,而且每年增加100亿左右。”在他看来,如果做成了(100亿)一定是个奇迹。“2013年要达到400亿,这将形成三年16倍,五年 30倍的成长,这个数字在行业内至少是罕见的。”

制造业现金流较好,可以说房地产是发挥海尔集团现金流最好的途径之一。据卢铿透露,海尔集团每年拥有1400亿左右的现金流。

海尔地产的全国布局也在进一步完善:目前海尔地产山东省6个城市,省外3个城市。而现在正在积极进入长春、长沙、成都、西安、合肥、天津等城市。

“明年我估计会再进入8个省份。”卢铿透露,而未来,他希望海尔地产能做到海尔集团利润贡献率最高的分支行业。

据卢铿透露,为了推动海尔地产的扩张计划,应对可能出现的市场风险和变化。海尔地产正积极筹备自己独立的基金。

而海尔地产商业地产也在积极筹备中,预计明年将在烟台建成一个,另外在青岛、威海、济南开工三个。总投资规模预计在20万平方米。此外,海尔也涉足工业地产。

“如果一切发展顺利,海尔地产计划明年启动上市。”卢铿预计,2012年将完成上市计划。“海尔地产将会单独IPO,而不是注入到现在的两个上市公司中。但IPO可能不是以房地产公司的名义,可能是以‘海尔云社区’这一超越房地产的概念。”

4倍利润差异之惑

海尔地产急速扩张背后,仍然存在着家电与地产的价值对接的质疑。据了解,家电业的利润在5%左右,而房地产利润则高达20%以上。

“海 尔集团实际上是为自己搭建了一个舞台,让自己唱戏。”卢铿说,海尔有很多舞台,但按照张瑞敏的规划,海尔地产不只是做家电。“海尔需要一个地产平台,不是 因为地产赚钱多,而是海尔需要一个跟终端客户交流的平台。海尔地产就是形成这个需求的终端平台,相当于市场探测器、研发中心,集成这个行业所有资源,把海 尔的制造业向服务业完整过渡”。

按照卢的解释,制造业主要是标准化、模式化。当产品需要大规模复制时,还将形成模块化。

“比 如说海尔产品中有几类,高端、中高端等,但有些创意思想并不一样,但是我们把它模块化以后,利用工业思想、制造业思想,把它做成几个模块,比如小户大家是 个模块,大户大家是个模块,我们最近研究出的海尔地产云社区是一个模块。这样就可以将模块定型,大大的缩短了创意的过程。另外一方面是工业的标准化,当你 的规模扩展比较快的时候必须要有标准,完全标准化。”

张瑞敏认为,制造业之所以比房地产管理高明,就是制造业的标准化、模式化。据了解,海 尔地产最近推出的“云社区”设计便是其模块化的重要一项。而其模块的核心仍然嫁接了海尔家电、家居多产品的综合优势。主要是将海尔自主研发的“U- Home智能家居”物联网系统和外部“云计算”平台对接,搜集和分析社区业主的生活内容及应用,生成“云社区”数据库,从而智能响应社区业主的相关查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04

虧本也要搶市 擊退海爾和三星

2012-05-14  TCW



如果市場上有一些規律是禁得起時 間考驗的,那麼,「老大永遠不要懷疑有一天老二會超越你」,這一條應該可以列進鐵規則裡,而且還是生死交關的鐵則。

家電龍頭的海爾、微波爐龍頭的格蘭仕與豆漿機的九陽,都見識到美的這個老二死纏爛打的求勝意志。

二○○○年,中國第一大白色家電製造商海爾的營收,幾乎是美的四倍;○四年,海爾成為中國第一家營收破人民幣千億元的家電公司,規模仍是美的三倍;然而, 不過才十年工夫,二○一一年美的營收人民幣一千四百億元,已是二○○一年營收約十倍,與海爾的差距,也只剩下七%。

這樣的追趕速度,海爾的老大地位還能高枕無憂?

空調大戰:趁海爾策略轉向,坐上老二地位

攤開兩大集團近年營收,○五年清楚的劃下分界線,當時海爾因獲利成長率連年跟不上營收成長率,決策大轉彎:淡出低毛利產品,集中火力攻打高毛利產品。在那 之前,海爾平均年營收成長率超過二五%;之後,只剩下六%不到。反觀美的,營收仍持續以兩成多的速度增長,人民幣五百億元、一千億元、一千四百億元的大 關,陸續攻克。

海爾要毛利率、美的要市占率,這條分界線,重組了中國空調市場的版圖。

○四年之前,中國空調市場裡,海爾、美的、格力勢均力敵,各擁一成多的市占率。海爾策略轉向後,格力與美的分食它留下的市場、乘勢坐大,現在格力占有率超 過三成,美的約有二三%,兩家合計已囊括中國半壁江山。海爾一年空調產品雖仍出貨六百萬台,但只有美的的四成,落居老三地位,已無法撼動兩強。

從策略成效而言,海爾並非毫無斬獲,在提升品牌價值與毛利率上,以出口營收來看,海爾超過八成都由自有品牌貢獻,美的卻不到兩成,營運模式仍以代工為主。 以獲利能力來看,海爾毛利率在○五年碰觸一一%的谷底後,○七年逐步上升,去年高達二三%,美的則多低於兩成。

「海爾的強點是品牌,它的溢價能力很好,高出市場很多,現在慢慢調下來,但已經阻礙了它的發展,」美的家用空調事業部總經理吳文新直率的說,「海爾走了一 個彎路,比方說過分強調售後服務,而不是產品品質。」

要市占率,還是要毛利率?「很難說到底哪個是對的,但在大陸來說,市場還沒飽和,很多還是認為要搶market share(市占率),」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案例研究中心主任蔡舒恆認為,「慢慢有人說market share搶到,賺不到錢也沒有用,這個是一個debate(辯論)。」

對美的來說,這個答案是:先搶下市場龍頭,再提升毛利率。最經典的例子,就是微波爐。

微波爐大戰:殺價虧七年,逼三星等對手棄守

美的擁有四十四年的歷史,但很多日用小家電如微波爐、豆漿機,它卻是後進者;後進者搶市,殺價是最短的捷徑。

十年前,格蘭仕就是「中國微波爐的同義詞」,它囊括了一半以上的市場,一台能賣到人民幣七、八百元,但美的二○○二年成立事業部大舉進軍,不到兩年,就把 最低價摜破人民幣三百元大關,口水戰、價格戰全都來,最後還打起贈品戰;最瘋狂時,「你買一台微波爐,能開一台拖拉機去載贈品!」美的微波電器製造公司總 經理朱鳳濤大笑回憶。

「這個行業應該說,從出生那天就在打仗,」朱鳳濤說。殺到後來,海爾砍出人民幣一百九十九元的市場最低價,價格亂成一團,通路、品牌、供應商全都賠錢,龍 頭格蘭仕毛利率還不到五%。○七年,三星(Samsung)、樂金(LG)早已相繼退出中國市場,海爾終於宣布棄守,停產微波爐。

這場血戰最後由美的獲勝,它先是在○九年外銷台數超越格蘭仕,隔年登上全球微波爐出貨王,一一年出貨二千六百萬台,比○一年的四百萬台大增五.五倍。但它 為這場戰役付出的代價是,微波爐從九九年到○五年,連七年虧損。

美的敢宣戰,道理很簡單,「美的還有空調這些賺錢產品撐住全局,」美的證券部投資者關係經理葉鳴琦解釋,但格蘭仕獲利主力就是微波爐,還新增投資空調想回 頭打美的,卻讓自己財務腹背受敵。對市場老大來說,這場仗就像一腳踏進泥淖裡,不能待太久,否則兩隻腳都會陷下去。

美的致勝關鍵有二,一是集團董事長何享健堅持投資設新廠,二是美的靠「外」力拉升平均售價,改善獲利能力。

○八年金融海嘯的低迷氣氛中,何享健逆勢拍板微波爐馬龍新廠計畫,以人民幣十五億元(約合新台幣七十億元)的投資額,創該公司設廠紀錄。「為什麼老闆(何 享健)明明看到我們虧本,也願意支持?第一個微波爐是全球化的、產業鏈很大,」朱鳳濤回想決策過程,「第二個,○二年開始,我們的市場開拓、產量,每年都 跳一個大台階,○六年微波爐銷量就超過一千萬台了,開始賺錢。」

四十歲出頭的朱鳳濤鬥志高昂,十年前邊打價格戰,邊招募樂金工業設計專家金在壎,準備打「品質戰」。與東芝技術合作,讓微波爐加入蒸、烤三機一體,售價將 近人民幣一萬四千元,在大潤發等通路卻是顧客搶著要。很難想像十年前它的主力產品只不過人民幣三百元。

質感的提升,讓國際品牌紛紛找上美的合作ODM(委託設計製造),生產效率提高,讓微波爐產品從賠錢貨變小金雞;朱鳳濤得意的告訴我們,今年第一季家電業 普遍慘澹,但這個事業部不僅出貨比去年同期增加一成、營收增加兩成,獲利數字更翻了一倍。

豆漿機大戰:短短兩年,搶走九陽近三成市場

美的低價搶市、後來居上的故事,也發生在豆漿機上。山東九陽小家電靠豆漿機在全球華人圈打響名號,毒奶、食品安全等事件後,更讓台灣許多家中都買了一台九 陽豆漿機。

○八年之前,九陽豆漿機市占率高達八成,更是它七成營收來源。但美的○八年祭出價格戰搶進後,中國媒體就以「狼來了!」為題,寫九陽幸福快樂的日子即將告 終。果不然,短短兩年,美的就搶走九陽近三成市場,豆漿機品牌家數也從最多時的八百個,一路降到一百多個,有不少管理學者以原本近乎壟斷的九陽為題,討論 強者為何無法續強。

另一個中國管理學者喜愛的議題是,海爾靠冰箱與洗衣機起家、九陽發跡於豆漿機,或是格蘭仕之於微波爐等等,多年後這些品牌除了起家的產品外,並未能讓其他 多角化產品也登上龍頭;只有美的靠風扇起家後,還能把龍頭地位往電鍋(電飯煲)、微波爐等小家電延伸,他們甚至還起了個「美的式擴張」的名詞,形容成功的 產品多角化模式。

不過這成功模式正面臨修正,中國總體經濟成長放緩,讓何享健從「搶市場、增營收」改為「獲利導向」,不再高速擴張。

但內部眼見海爾的前車之鑑,「現在我們也怕成為第二個海爾,就轉型嘛!規模放在第二位,這邊收一點、那邊收一點,慢慢的溫水煮青蛙,也怕被格力抓住了,越 來越大,就變成第二個海爾,」吳文新坦承,內部現在更加戒慎恐懼,要隨時在市占率與毛利率的翹翹板中,尋求最佳平衡位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60

海爾變形記:漫長曲線MBO全解析 郎咸平

http://xueqiu.com/3533335030/21961105
第一次變形 內部持股會軟體尋海爾投資硬殼

  獨立於海爾集團之外的海爾內部持股會控制的海爾投資掌 握著海爾資產中最有價值的兩部分——原材料採購公司和商標所有權。政策上的限制造成了持股會難以進行資本操作,海爾內部持股會必須尋找一個投資工具或者說 「殼」。海爾投資正是這樣一個殼。通過海爾投資,海爾內部持股會可以將賬面收益轉變成資本用於再投資

  2004年4月上旬,內地和香港各大媒體紛紛報導海爾集團將把其洗衣機業務,以及持有的飛馬通訊(青島)有限公司35.5%的股權注入海爾中建(1169,HK)—【編者註:該上市公司後更名為$海爾電器(01169)$】的消息。

  在海爾中建發佈公告的其後幾天,很多股評家對此事作出了積極的評價。主要觀點是,由於海爾股票已經在上交所上市,此次海爾如果能成功地借殼進入香港資本市場,將實現海爾一中一外的「雙資本運作平台」,極大地提高海爾的融資能力,促進海爾國際化的進程。

  事實是不是如這些評論一樣呢?海爾進軍香港的真正目的是什麼呢?

  通過仔細翻閱海爾中建關於此次事件的公告,我們發現了一張股權結構圖,清楚地標示出了本次注資後海爾集團和海爾中建之間的股權關係。在這張圖中,一家名為「海爾投資」的公司浮出了水面,他直接和間接地控制了海爾中建35.84%的股份。

   海爾投資是一家什麼樣的公司,和海爾集團是怎樣的關係呢?從海爾中建披露的材料看,海爾投資有兩個股東,一個是海爾集團,佔了1.4%股份,而另一個是 海爾內部持股會,佔了98.6%的股份。這樣的股權結構有兩個引起我們關注的地方,其一,海爾內部持股會到底是個什麼樣的組織,為什麼獨立於海爾集團公司 之外?其二,持股會和海爾集團之間的持股比例為何相差如此懸殊?在以下的部分中,我們將詳細分析海爾內部持股會及其變遷的歷史。

  在研究海爾的內部持股會之前,我們有必要先瞭解一下「內部持股會」的定義。

  根據國家民政部、國家工商總局、國家體改委等相關部委聯合發佈的一個文件(民社發1997 28號),持股會定義如下:

   「職工持股會是專門從事企業內部職工持股資金管理,認購公司股份,行使股東權利,履行股東義務,維護出資職工合法權益的組織。職工持股會會員以出資額為 限,對持股會承擔責任,職工持股會以其全部出資額為限,對企業承擔責任。職工持股會的資金不能進行本企業以外的其他投資活動。」

  上述文件非常明確地給出了內部持股會的定義。內部持股會不具有法人資格,持股會資金不能進行本企業以外的投資活動。

   瞭解了持股會的性質之後,我們來看看海爾內部持股會的變化。1997年,海爾內部持股會浮出水面,人們開始注意到這樣的一個組織。2000年,海爾投資 發展有限公司成立,內部持股會控股98.6%。2001年開始,內部持股會通過海爾投資開始間接持股香港上市公司海爾中建。

  通過進一 步研究海爾內部持股會,可以發現海爾內部持股會從成立之初,就和通行的內部持股會有著顯著的不同:通常企業的內部持股會僅是職工權利的代表,只作為企業的 普通股東之一存在,本身不直接掌握實體資產。但是,海爾內部持股會從成立之初就和海爾集團公司相對獨立,並直接掌握著大量的實體資產。比如海爾原材料採購 公司、海爾商標所有權等等。

  海爾持股會在海爾控制了如下產業:

  1.零部件採購

  海爾集團於 1998年進行了業務流程的重整,成立了上游負責原材料和零部件採購的零部件採購公司、下游負責產品分銷的42家工貿公司。其中零部件採購公司由海爾持股 會全額控股,工貿公司由海爾集團公司全額控股。內部持股會通過零部件採購公司控制了整個海爾集團的零部件採購。集團下屬的各個生產廠都要向該公司採購生產 所需的零件和原材料,而零部件採購公司享受購銷的差價。

  2.海爾商標所有權

  從青島政府官方網站(青島政務網)上發現,海爾這個品牌的所有權屬於海爾投資有限公司。相關文字表述如下:

   「海爾商標所有人目前為青島海爾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地址在青島市高科技工業園海爾路,商標註冊日期為1989年10月10日,該商標的前身「琴島—利勃 海爾」於1991年9月19日被國家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1995年7月5日國家工商總局認定「海爾」為「中國馳名商標」。

  通過上面兩項內部交易,海爾內部持股會積累了大量的利潤。

   通過推算,從1999年開始到2003年,持股會從零部件內部轉手貿易上獲利約11.54億元。另外由於海爾投資享有海爾品牌的所有權,海爾集團下屬各 家公司每年都要向海爾投資繳納可觀的商標使用費。從1999年到2003年,僅商標使用費一項,海爾內部持股會即可收入22多億元。

  如何將這些利潤收入轉變為資本以達到保值增值的目的,這是持股會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可是,中國對職工內部持股會的資本操作有很嚴格的限制,相關政策如下:

  國家民政部2000年7月印發了《關於暫停對企業內部職工持股會進行社會法人團體登記的函》,規定職工持股會將不再具有社會法人團體資格;

   中國證監會2000年12月11日在《關於職工持股會及工會能否作為上市公司股東的覆函》中也明確指出,職工持股會不能成為公司股東,中國證監會暫不受 理工會作為股東或發起人的公司公開發行股票的申請。2000年12月,中國證監會法律部24號文明確了「職工持股會將不再具有法人資格」,「職工持股會不 能成為公司的股東」。

  鑑於上述的政策限制,海爾內部持股會很難將自己在內部交易中的獲利做進一步的投資。為了繞過政策壁壘,海爾在2000年成立了海爾投資有限公司,內部持股會佔有98.6%的股份,海爾集團佔有1.4%。通過股權比例的控制,海爾持股會達到了兩個目的:

  1.海爾投資有兩個發起人,符合公司法的要求;

  2.海爾內部持股會實際上控制著海爾投資,享受海爾投資的收益,這樣最大限度地維護了海爾內部持股會的利益。

  政策上的限制造成了持股會難以進行資本操作,海爾內部持股會必須尋找一個投資工具或者說「殼」,繞過政策壁壘。海爾投資正是這樣一個殼。通過海爾投資,海爾內部持股會可以將賬面收益轉變成資本用於再投資。這次尋殼是海爾的第一次變形。

  如上文所述,海爾投資成立於2000年8月。海爾的內部職工持股會這個軟體動物有了第一個實體的殼,從此開始了一系列的運作,使它通過海爾投資不斷發展壯大,以至最終需要一個更大的殼才能容納。

第二次變形 海爾投資操作資產變現與壯大

  海爾投資在將手中資產變現獲得流動資金之後,在國內不斷投資新的項目,而且增加了金融類公司的比例。保守估計,海爾投資的總資產(包括海爾品牌)已經超過650億元。優良資產包括商標使用權所帶來的利潤,為海爾投資及內部職工持股會的海外運作打下堅實基礎

  海爾投資要進行大規模運作,資金從哪裡來呢?我們從公開信息中發現兩大重要渠道:

  溢價變現家電

   海爾投資剛剛成立一個月後,即2000年9月,青島海爾股份有限公司(60069,青島海爾)董事會就通過了收購海爾投資掌控的青島海爾空調器有限公司 股權的決定。隨後,2001年1月21日,青島海爾利用增發募集資金和部分自有資金共計20億元(其中青島海爾增發1億新股,募集17.48億元),向海 爾投資溢價收購青島海爾空調器有限公司74.45%股份產生的股權投資差額,20億元一次性轉讓給海爾投資。這樣通過變賣海爾空調器公司,海爾投資手中有 了運作的「第一桶金」。

  品牌增值

  海爾投資的另外一個主要資金來源是收取海爾這一品牌的使用費。前面已經提到,海爾的品牌商標所有權在海爾投資成立後就歸屬了海爾投資,而海爾系內各個公司每年按照當年的銷售收入的0.8%向海爾投資支付商標使用費,從1999年到2003年的總值約為22億元。

  而且,隨著海爾品牌價值的逐年增長,海爾投資的該項收入也隨之大增。根據海爾公佈的資料分析,由權威機構共同評出的中國品牌價值排名中,海爾品牌連續三年(2002至2004年)榮登榜首,海爾過去5年中各年份商標價值也從330億元一路飆升到612億元。

  手中有了錢,躊躇滿志的海爾投資,開始了蓄謀已久的多元化擴張,在金融和產業領域「兩條腿走路」。

  ★海爾投資的金融資產擴張

  由於羨慕GE成功的產融結合模式,海爾高層也正式吹響進軍金融控股的號角。短短幾年間,海爾投資便打造了總交易金額達18億元的包括:信託、證券、銀行、保險及保險代理、財務公司在內的龐大金融鏈條。

  期間的重大事件包括:

  2002年1月,海爾集團在長江證券增資擴股中以4.7億元,獲得20%控股權,成為第一大股東;長江證券2000年稅後利潤總額在全國排名第19位;2001年則躍居全國同行業前8位。

   2002年11月28日,海爾投資和美國的紐約人壽保險公司共同出資設立了海爾紐約人壽保險有限公司,總部設立在上海,註冊資本金為2億元,中美雙方各 佔50%的股份。藉海爾的品牌號召力和紐約人壽的經驗,海爾紐約人壽成立時間雖然短,卻取得了令同行業中外合資壽險公司們羨慕的業績——2003年公司運 營的第一年保費收入就達到8300萬元,是預期的兩倍!

  ★海爾投資的非金融資產擴張

  首先,海爾系中部分原來產權歸屬集團或者歸屬不明的重要業務明確轉到海爾投資旗下:

   1.海爾投資成立之後,它即獲得海爾空調電子、合肥海爾及合肥洗衣機的控股權;2.青島海爾設備管理有限公司,註冊資本200萬元,其中80%股權由海 爾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持有;3.全面負責海爾上市公司銷售的遍佈全國的40餘家海爾工貿公司,原來隸屬集團,但是也有蛛絲馬跡顯示至少其中的部分如今已經歸 屬海爾投資。

  其次,在產業多元化方面,海爾投資也在許多新領域進行了大規模的開拓:

  1.原工程塑料國家工程研究 中心於2001年11月改製為海爾科化工程塑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由中科院化學所、海爾和公司管理層及骨幹共同持股。2001年4月,海爾科 化以技術入股的方式,與海爾投資合資成立了總投資額為1.2億元、生產能力達2萬噸/年的「膠州海爾新材料研發有限公司」。

   2.2001年10月,青島海爾向農行青島市南區第三支行借2億元短期貸款,用於與海爾投資共同投資設立大連海爾電冰箱有限公司和大連海爾空調器有限公 司,並以此建設大連出口加工區投資建設出口電冰箱、出口空調器生產基地項目。青島海爾在這兩個公司佔股份均為90%,可以推測出海爾投資的股份均為 10%。

  3.2002年12月,海爾投資與德國歐倍德合資成立「中國歐海家居有限公司」,總投資1.8億歐元,雙方各持股50%。雙方的合作實現了德國品質和海爾服務的完美結合。雙方的優勢互補直接促成了兩大品牌在家居產業上快速契合。

  4.2003年3月14日,海爾投資與台灣精成科技集團共同組建海成(上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註冊資本1000萬美元,全權運作海爾電腦,其中青島海爾出資400萬美元,佔40%;台灣精成科技集團出資600萬美元,佔60%。

   海爾投資在將手中資產變現獲得流動資金之後,在國內不斷投資新的項目,而且增加了金融類公司的比例。保守估計,海爾投資的總資產(包括海爾品牌)已經超 過650億元。優良資產包括商標使用權所帶來的利潤為海爾投資及內部職工持股會的海外運作打下堅實基礎。至此,海爾投資已經迫不及待地開始尋找更大更堅固 的「殼」了。

第三次變形 海外資本操作讓資產變流動的股票

  由於缺乏一個有效的資 本運作平台,內部持股會所擁有的大量資產並不能轉化為在資本市場上自由流通的股票,不能變成持股會成員手中的現金,同時也不能在名義上成為海爾集團的真正 主人。在這種情況下,海爾內部持股會的下一個目標,是尋找一個上市公司作為有效運作的資本平台,並理順海爾錯綜複雜的產權關係。

  通過對海爾最近幾年在香港股市的一系列動作的研究,我們可以看到,從2000年10月到最近,海爾主要的海外資本操作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2000年海爾投資與香港中建電訊合資組建飛馬青島和飛馬香港,專門從事手機業務。

  第二階段:2001年,中建電訊旗下的另一上市公司中建數碼開始收購飛馬香港和飛馬青島。此次收購後,海爾投資換得中建數碼29.94%的股份,成為第二大股東,中建數碼更名為海爾中建。

  第三階段:2004年4月,海爾集團對外宣稱計劃將其優質的洗衣機業務以及飛馬青島剩餘的35.5%股份一起注入到海爾中建。根據外界媒體的報導,海爾集團將擁有57.26%的股份而成為海爾中建的第一大股東。

  在這一系列資本運作背後,海爾得到了什麼?海爾的持股會在考慮什麼?籌資?

  在飛馬青島和飛馬香港這兩家合資公司中,海爾投資共投資了近6000萬港元(註冊資金),但是通過上述的一系列的資本運作,海爾投資最多只能獲得5000萬港元的現金。坐擁600多億元資產的海爾投資缺這區區5000萬元嗎?

  顯而易見,不是的。這也直接否定了海爾集團入主海爾中建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取得海爾融資平台的傳言。

  國際化?中建電訊既不是白電的經營者,同時在手機方面也不具備絕對的技術資金優勢。以海爾的價值和品牌,中建電訊並不是一個最理想國際化合作夥伴。

  那麼在這一系列眼花繚亂資本運作背後,海爾投資到底得到了什麼?

  第一步:2000年,成立海爾投資。海爾內部職工持股會佔有98.6%股份的絕對大股東。

  第二步:同年,海爾投資與香港上市公司中建電訊在香港和青島分別成立合資公司飛馬香港和飛馬青島,從事手機業務。

   第三步:將手機業務注入中建數碼,獲得中建數碼股份。2001年,中建電訊的控股上市公司中建數碼向海爾投資和中建電訊全購飛馬香港並簽訂飛馬青島 100%股權認購書。飛馬香港的交易價是8億港元,以股權置換的方式完成。海爾投資因佔49%股權,所以分得19.6億股。同年,中建數碼行使青島飛馬 64.5%的認股權被注入中建數碼。海爾投資所佔51%股權作價13.20億港元,以股權置換方式進行。先執行15.5%,換得的是中建數碼的10.23 億股股票。剩餘35.5%可以在2004年7月底之前認購。

  通過這兩筆交易行為,海爾投資總計獲得中建數碼29.83億股,佔29.94%的股份,成為中建數碼的二股東,後者易名為海爾中建。

  第四步:2004年4月是最新的注資計劃。根據公告,海爾集團計劃將海爾的洗衣機業務及海爾投資所持的35.5%的飛馬青島的股份注入到海爾中建。

查看原圖
   從這個股權圖,我們看到BVI控股公司由海爾集團和海爾投資各持50%股份,BVI-1公司則由海爾集團100%控股,BVI-2公司由海爾投資 100%控股。根據我們前面的分析,海爾投資即代表海爾持股會,因此BVI-2是代表海爾內部持股會的利益,控制80%合肥海爾的股份。因此,在整個計劃 中,海爾投資直接注入的是飛馬青島35.5%的股權和合肥海爾的80%的股權。根據海爾中建的年報披露,海爾投資將直接、間接持有海爾中建35.84%的 股份,最終成為海爾中建的最大控股股東。

  這就是一系列資本運作後面的故事。海爾內部持股會找到一個有效的資本運作平台,將其持有的海爾集團的資產和股份轉化成資本市場上流通的股票,並且通過第一大股東的地位,成為海爾集團真正的主人。

  我們設想,如果海爾洗衣機業務的注入計劃能夠通過,下一步將會發生什麼故事:

   根據海爾中建的年報,海爾集團的全部白色家電業務有可能歸海爾中建,並且海爾中建將更名為海爾電器集團。我們認為這一過程應該理解成海爾中建向海爾集團 反收購的過程。海爾投資希望在海爾中建保持第一大股東地位,所以海爾中建預計將採取非股權置換的方式進行收購。在海爾中建完成了對海爾集團的大部分優質資 產的收購後,海爾集團完成集體上市,海爾投資就將成為海爾集團最終的控股股東。海爾持股會,成為了海爾集團真正的主人。而到了這裡,持股會的高層利益將得 以顯現,曲線MBO取得成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277

青島海爾:分部數據疑有誤 孫旭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d5d75d0102egmj.html

(本文發表在《證券市場週刊》2013年第5期)

 

   《企業會計準則》規定,企業存在多種經營或跨地區經營的,應當披露分部信息。在企業經營業務多元化、產品多樣化的今天,分部數據的重要性日益增強。然而,部分上市公司在披露分部信息、尤其是涉及到內部交易的分部信息時,披露的數據質量不能令人滿意。   

青島海爾

青島海爾(600690)季度報告披露,「20123季度單季度,空調業務收入同比增長38.53%、洗衣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2.75%、熱水器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2.91%、冰箱業務收入同比增長2.56%。」

僅僅根據上述信息,我們可能猜不到青島海爾2012年第3季度的營業收入同比只增長了6.49%,有網友為此特意請我分析一下為什麼會這樣。

我們先來看一下青島海爾在半年報「管理層討論與分析」部分中披露的業務分部信息。

1:青島海爾2012年上半年主營業務分產品情況

單位:億元

 

2011年上半年

2012年上半年

收入

成本

毛利率

收入

成本

毛利率

收入增長

毛利率增長百分點數

空調

82.47

63.55

22.94%

91.81

66.79

27.25%

11.33%

4.31%

電冰箱

142.15

99.45

30.04%

138.83

96.42

30.55%

-2.34%

0.51%

小家電

9.02

6.61

26.72%

9.55

6.98

26.91%

5.88%

0.19%

洗衣機

51.61

37.92

26.53%

55.23

40.21

27.20%

7.01%

0.67%

熱水器

17.54

10.62

39.45%

19.34

11.46

40.74%

10.26%

1.29%

裝備部品

41.90

38.21

8.81%

38.79

35.34

8.89%

-7.42%

0.09%

渠道綜合服務業務

32.93

31.06

5.68%

48.03

46.22

3.77%

45.85%

-1.91%

合計

377.62

287.42

23.89%

401.58

303.42

24.44%

6.35%

0.56%

 

從表1中可以發現,除了空調、洗衣機、熱水器和冰箱業務外,青島海爾還有小家電、裝備部品和渠道綜合服務等三項業務。因此,即便3季度空調、洗衣機和熱水器業務收入增幅較大,但如果其它業務收入增幅小甚至為負,也會導致總體業務收入增幅收小。

與上半年相比,3季度青島海爾的空調、洗衣機、熱水器和冰箱業務的收入增幅更大,但總體收入增幅卻極其接近,據此,我懷疑其它業務的收入增長情況可能遜於上半年。

小家電和裝備部品也就罷了,我比較關注青島海爾的渠道綜合服務業務,這是張瑞敏先生極其看好的一項業務。不久前,張瑞敏接受了《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的採訪,記者問了這樣一個問題,「目前海爾在資本市場共有兩家公司,分別是在上海上市的青島海爾(600690.SH)以及香港借殼上市的海爾電器(1169.HK),他們將來的分工是怎樣的?」張瑞敏的回答如下:

從內部來講,基本上大家比較明確了,製造業務會逐漸集中到上海上市公司平台,而渠道、物流、服務等則會集中到香港這個平台。以這兩個平台,作為我們下一步發展的主要發展方向,內部一些資產都由這兩個平台來整合。有些業務,比如金融,不一定能整合進去,但是也要支持整個集團戰略的發展。

按說,像現在互聯網時代這麼發展,香港這個平台應該是可以超過上海的。在現在的市場機會下,其實它應該發展得更快。當然,上海平台也就應該逐漸轉到服務型製造上來。

雖說如此,青島海爾的股東並非不能分享海爾渠道、物流、服務業務的發展,這是因為海爾電器其實是青島海爾合併會計報表範圍內的一家子公司,青島海爾持有其52.16%的股權。青島海爾的渠道綜合服務業務就是由海爾電器來經營的。

然而,從表1中可以看到,青島海爾渠道綜合服務業務的毛利率很低,與2011年上半年相比還有所下降。如果3季度該業務收入增長再放緩,則意味著張瑞敏極其看好的這項業務,其發展並不能令人滿意。

在這種情況下,我更願意看看海爾電器在半年報中對渠道綜合服務業務的陳述,畢竟這項業務對它比對青島海爾更為重要。

在海爾電器的半年報中,我們看到的則是另外一番景象。

2:海爾電器經營分類資料

                                                          單位:億元

洗衣機業務

熱水器業務

渠道綜合服務業務

總計

2011年上半年

2012年上半年

2011年上半年

2012年上半年

2011年上半年

2012年上半年

2011年上半年

2012年上半年

分類收入:

向外間客戶銷售

17.32

19.01

4.35

4.66

221.07

239.36

242.74

263.03

分類間銷售

34.29

36.28

13.19

14.72

3.24

3.84

50.72

54.84

合計

51.61

55.29

17.54

19.38

224.32

243.20

293.46

317.88

調整:

對銷分類間銷售

-50.71

-54.84

分類收入

242.75

263.04

 

從表2中我們發現,海爾電器的渠道綜合服務業務收入高達243.20億元,其中對外銷售也有239.36億元之多,這遠遠超出了青島海爾半年報中披露的46.22億元的水平。

海爾電器的半年報中還分析了渠道綜合服務業務的毛利率:

2012年上半年渠道綜合服務業務毛利率為8.0%,相比2011年上半年的4.7%(重列)提升了3.3個百分點。渠道綜合服務業務毛利率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在於,為深化渠道綜合服務業務的服務內容,本集團增強此分類部分三、四級市場銷售職能,承擔了更多營銷與促銷支持工作,此安排相應導致的毛利率增加與銷售及管理費用率提高。

同一業務為什麼在青島海爾和海爾電器的半年報中會大相逕庭?鑑於海爾電器披露的收入情況更為詳盡,我更傾向於認為它披露的數據是正確的。從表2中可以發現,洗衣機和熱水器業務有超過一半的收入來自向其它分部銷售,而這其它分部最有可能是渠道綜合服務業務。然而,在表1中我們看不到分部間有內部交易的跡象,例如洗衣機業務,表1中顯示2012年上半年收入為55.23億元,而按表2,洗衣機業務收入為55.29億元,但其中有36.28億元為內部交易收入。

在這種情況下,我懷疑青島海爾披露的渠道綜合服務業務的收入實際上是總體對外收入減去其它分部收入(包括內部交易收入)的結果。這樣拼湊出的數據顯然不具有實際意義,不能準確地反映該業務的實際情況。事實上,失真的情況不只體現在收入金額和毛利率上,還體現在收入增長情況上——按表1渠道綜合服務業務收入2012年上半年同比增長了45.85%,而按表2計算則只增長了8.42%

2012年,青島海爾的營業利潤增幅遠高於營業收入,這表明其盈利能力提高。但是,如果公司寄予厚望的渠道綜合服務業務在半年報中給人以發展欠佳的印象,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如果渠道綜合服務業務對海爾真的很重要,我們希望青島海爾能在會計報表附註中像海爾電器那樣進行更詳盡的披露。事實上,這也是會計準則的要求,《企業會計準則第35號——分部報告》第十四條明確規定,「對於主要報告形式,企業應當在附註中披露分部收入、分部費用(虧損)、分部資產總額和分部負債總額等。」然而,青島海爾不僅在2012年半年報中未按上述要求去做,在2011年年度報告中也是如此。

京威股份

有網友在京威股份(0026622012年上半年審計報告中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根據分部數據,每個業務分部的營業利潤率均為23.99%。因此,這位網友懷疑數據是人工加工的,不是真實的數據。

3:京威股份2012年上半年分部信息

單位:萬元

內飾件

外飾件

其他產品和服務

抵消

合計

營業收入

5,011

103,840

16,079

45,170

79,760

其中:對外交易收入

5,011

65,604

9,144

79,760

     分部間交易收入

38,236

6,935

45,170

營業費用/成本

3,979

82,440

12,765

45,415

53,769

營業利潤

1,202

24,908

3,857

2,358

27,609

營業利潤率

23.99%

23.99%

23.99%

34.62%

 

更進一步,我們還發現,表3中各分部及合計數中,營業利潤不等於營業收入減去營業費用/成本。例如,內飾件收入為5011萬元,營業費用/成本為3979萬元,按理說營業利潤為5011-3979=1032萬元,表3中卻為1202萬元。

另據京威股份的半年報「管理層討論與分析」部分中披露,內飾件業務的毛利率為23.86%——低於23.99%,這是不應該的,分部的營業利潤應低於毛利潤。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判斷京威股份審計報告中的分部信息披露有誤,而且是低級錯誤。

那位網友在發現這樣的錯誤後,甚至對公司合計欄中營業利潤率高於各分部產生了懷疑,懷疑公司實際利潤率沒有那麼高。但是,這個懷疑不成立。由於分部間存在內部交易,合併抵消這些內部交易後利潤率提高是正常的。

不過,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公司財報數據出現低級錯誤後果的嚴重性,那就是本來正確的部分也更容易受到懷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474

張瑞敏要把海爾做成什麼。。。心燈永續William

http://xueqiu.com/9273139325/23592668
$青島海爾(SH600690)$ 美國的大片有時能給我們很多投資的啟示,特別是一些科幻片。《鋼鐵俠》裡有一個片段很有意思,它講到一家公司計劃讓每一個家庭使用自己生產的電子產品,這些產品雖然品類不同,但這家公司將這些電子產品「物聯」起來了,家庭成員只要用一個控制板就可以讓他們智能化起來,一個總控就控制了所有的電子產品,他們包括洗衣機、冰箱、電視機、電腦、消毒櫃、熱水器、空調等等你能想到的所有電子產品。最後,公司通過對每個家庭的電子數據的掌控,對你的生活瞭如指掌,並最終控制了你的消費和你的生活!

這不是科幻,是真實的。因為JOBS領導下的蘋果就是來幹這事的。以前我講過, IPHONE和IPAD彼此之間有什麼關聯? 兩樣配合起來又是什麼關係,有什麼結果?微軟偉大之處在於通過它的入口,利用各種軟件讓人們彼此之間聯繫了起來,也通過軟件讓這個世界聯接了起來。蘋果的出現,顛覆了微軟,也顛覆了世界。通過蘋果的入口,它打破所有軟件的壁壘,它要實現的目標是:「物與物」之間的聯接。「物與物」聯接的結果是什麼?我認為也是蘋果的終級目標:通過物物聯接,實現對人的控制,最終控制世界。還好,JOBS走得早。

聽說,海爾的張瑞敏對蘋果的JOBS還是蠻佩服的,大家可以多看看張瑞敏在不同時期的講話,尤其是近期的講話,他都在說什麼? 好像更多是在說產品服務的問題,他講到,海爾不是賣產品的,是賣服務的,是賣一攬子解決方案的。他特別講到了要建立不同產品之間的關聯性的問題,這個說白了就是「物聯」的概念。如果他把家用電器都給物聯了,那麼海爾就掌握了大量的用戶數據,這些數據的重要性可不得了,國家能源部需要知道用戶的用電量、用水量、節能環保等數據,都要找海爾了。

這可不是我的想像力有多好,這是真的。問題是海爾的張瑞敏能不能做成,有沒有能力做成。我們看一個企業的實力和它的未來,看什麼?我舉個例子,一個人能不能做成事,先得身體要好要健康。財務分析就如一把手術刀,我剖開企業的身體裡看個究竟。但這只解決了外在的東西,身體再好,這個人的精神內在的品質不好,也沒有用,還得這個人的本質也要好,心身都健康了才具有了做成些事的基礎。最後能不能成,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還得研究這個企業所處的大環境,行業怎麼回事?時機很重要。要在正確的地方,正確的時間,出現正確的人,才能成事。你看,真正要投資一家企業有多難,就算你看明白了這個企業這個企業家,這還是不夠的,你得超越企業家,看到企業家還沒有看到的,但遲早要看到的事,你的投資才能獲得大利。

海爾現在特別注意研發,這是好事,但對投資者來說,不要以為研發強企業就真的強。人類的大腦還是有限的,至少海爾科研所的工作員工的研發實力是有邊界的,既使投再多的資金,科研人員只能做到那個邊界了,再多投入也是沒有用的。張瑞敏在這點上是看明白了,所以他說海爾將來是賣服務的。因為研發有邊界,服務是無邊界的。這個服務,可不是格力的「我要省電30%」這麼低境界的服務,這個服務的內涵上面說了,它是能控制你的消費和生活的。@刺蝟偷腥 ;@陌塵上 ;@滾著玩 ;@唐納德 ;@海陽之星@盧山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61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