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荣氏归来:一个百年家族的沉浮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9-28/HTML_O6S62EKRQ3HH.html


荣智健,已不再是中信泰富董事长,但他,仍是荣氏家族的第四代传人。

在搜索引擎中输入“荣智健”3个字,自动关联的词汇包括:荣毅仁、2009、中信泰富、败局、辞职。聊聊数语,将这个百年家族的波折悉数表达。

2009年4月,一向在资本市场顺风顺水的荣智健,遭遇职业生涯最大挫败。一笔巨额投资亏损,让他不得不从中信泰富引退。

不过,和荣氏家族百多年来的跌宕起伏相比,这并非最惊险的一次。而对荣智健来说,他的使命是,重建荣氏家族对中国商界的影响力。

15年前,荣智健曾对媒体说过:“假如我不是荣毅仁的儿子,今天,我不可能做香港中信的副董事长兼总经理。但假如我仅仅是荣毅仁的儿子,而自己没有能力来经营,香港中信也不会发展成今天这样的规模。”

15年后,荣智健宣布辞职的当天,一位目击其离去的记者称,在汽车驶离中信泰富大厦很远以后,他似乎回头凝望了一眼。

而在淡出公众视野5个月后,2009年9月,荣智健终于开口说话:年底之前,他将以个人名义成立一家公司,专营中国房地产金融业务,且不排除会与中信集团合作发展。

第四代的挫败

4月8日,67岁的荣智健引咎辞去中信泰富董事长,一时舆论哗然。

作为如今荣氏家族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中信集团的五号人物,荣智健黯然挥别为之奋斗20年的中信泰富,让镁光灯再度聚焦荣氏家族。

1999年,荣智健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说:“你可以叫我赌徒,也可以叫我斗士。我不会否认自己有冒险欲望。”但这一次,他为自己的“冒险欲望”付出了代价。

2008年10月,中信泰富公告称,为了降低西澳洲铁矿项目面对的货币风险,签订若干杠杆式外汇买卖合同而导致亏损。2008年,中信泰富因此直接亏损146.32亿元港币。

这也是中信泰富19年来的第一次亏损。

而荣智健是否被问责,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中信泰富是一家重量级的红筹公司,此举事关红筹公司在香港的形象。其次,对中信泰富来说,荣智健本人是重量级的人物,其拥有极深厚的人脉,事关投资者对红筹公司的投资信心。

在中信泰富首次披露损失时,荣智健曾将此次投资失误归咎于公司财务董事张立宪及财务总监周志贤,这两人随后被解雇。而荣智健37岁的女儿、中信泰富财务主管荣明方,则进行了职务调整,并降低了薪酬。

中信泰富大股东中信集团也曾出手施救。2008年11月,中信集团向中信泰富注资15亿美元,力图让其走出困境。中信集团持股中信泰富的比例也由从29%增至57.6%。

当时,一切似乎都在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而在得到大股东中信集团支持后,荣智健一度公开表示,中信集团的支持,是一个积极的解决方案,“现在,(中信泰富)可摆脱这一不幸事件,继续朝未来迈进。”他称,对公司的前途充满信心,并表示没有退休的愿望。

不过,香港警方的介入调查,让事态变得不可控了。几天后,香港警方商业罪案调查科下令进入中信泰富公司搜查,逗留一小时后,运走大批文件,公司股票紧急停牌,造成的巨大社会影响。最终,荣智健作出了“退位让贤”的决定。

在荣智健回望中信泰富大厦的一瞬,他的祖辈、父辈亦在对他凝望。

荣家的轨迹

这仅仅是这个百年家族的又一次波折而已。

20世纪初,荣智健的祖父辈荣德生、荣宗敬,曾经登报宣告破产,荣氏企业最后依然存活下来;60年前,荣智健的父亲荣毅仁,曾因为倒卖物资被国民党当局关押,开庭审判那天刚好上海解放……

翻开历史的页章,无数凶险难度远超此事的时刻一一呈现。在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看来,荣智健辞职,并不意味着荣氏家族的衰败。

作为中国企业史上仅存的几个百年家族之一,荣家于20世纪初崛起于无锡。无锡惠泉山麓的五里湖畔的荣巷,小桥流水、清风碧荷、吴侬软语、杏花缤纷,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小镇。

从留下“固守稳健、谨慎行事、绝不投机”训诫的曾祖父荣熙泰算起,荣智健已是荣家的第四代传人。但荣氏家族真正发迹,还是始于荣智健的祖父荣德生及其兄长荣宗敬。

荣家兄弟白手创业,贵为中国面粉和棉纱大王,一度控制了中国将近一半的面粉和棉纺工厂,被称为是“"中国的洛克菲勒”,是晚清和民国时期最大的民族资本家。

1902年至1949年,荣氏家族都是一个纯粹的私营资本企业。吴晓波指出,荣德生和荣宗敬这一辈,代表了早期中国“民族资本家”或者“民族企业家”最高点的成长状态。

荣氏家族的命运,在1949年迎来最重要的转折。

1949年,在国民党政权崩溃前夕,荣氏家族内部出现了大震荡。家族中多人远走海外,而资金外流,更是使留在内地的荣氏企业元气大伤。不过,荣毅仁的父亲荣德生认为,其“生平未尝为非作恶,焉用逃往国外”,在最后关头,荣德生和荣毅仁父子俩决定留在大陆。

显然,对于荣氏家族日后的发展来说,这一决定至关重要。主动选择留下的荣家,日后赢得了毛泽东“中国民族资本第一户”的赞誉。

在上海解放后,荣毅仁率先支持“公私合营”,将全部家产捐给了国家,这一举动对上海的私营工商业改造工作起了积极带头作用,也为他赢得“红色资本家”的称号。当时,北方的企业界代表人物是乐松生——百年药号同仁堂的总经理,荣、乐二人一时人称“北乐南荣”。

而在荣氏企业面临困难之时,党和政府对荣氏企业也予以了大力扶持,帮助其实现了新的复苏。

“跟着共产党,这条路我走对了。”——荣毅仁曾这样评价他同中国共产党合作。1993年,荣毅仁当选为国家副主席。

而1978年中信集团的成立,更是荣氏家族的重要一笔。

改 革开放初期,荣毅仁向邓小平提交了《建议设立国际投资信托公司的一些初步意见》,在邓小平的应允之下,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今中信集团的前身)成为了直 属国务院的投资机构,成为中国在对外开放中的一个窗口,扮演了中国引进国际资本的中介角色。这也是中国日后成立一系列“窗口公司”的发端。

重建影响力

1942年出生于上海的荣智健,乃家中独子。他的舞台,是他的父亲创立的中信集团。

1986年,荣智健加入中信香港,香港中信又于1990年先后收购上市公司“泰富发展”及港资第一大贸易行大昌行,并于1991年正式更名为“中信泰富”。

此后,中信泰富先后入股包括国泰、港龙、香港电讯等多间著名港企,并收购澳大利亚铁矿等,商业版图不断扩大。

正如前文所言,当时,就中信泰富的成就,荣智健对家族影响力的作用,认识颇为清醒。不过,他亦对自身的能力非常自信。

虽然,其父荣毅仁一直以“固守稳健、谨慎行事、决不投机”的荣家祖训警戒自己,并藉此在商场上建立了良好的信誉。但相比父辈,荣智健的风格迥然不同。

即便在富豪云集的香港,荣智健的奢华做派也非常突出。《荣智健传》曾援引了一段他的自述:“我决不想过清教徒式的生活。”他认为,富裕之后依旧过苦行僧的生活,是一种伪君子做派。

不过,在此次巨额投资亏损事件浮出水面后,荣智健的资产,已从2008年的35亿美元跌到7.5亿美元,损失高达75%。

而在吴晓波看来,荣氏家族在中信体系的出局,似乎是一个制度化的过程:中信集团为国资委直属企业,在一个国有垄断资本高度集中的集群中,私人得以拥有股份,且能以阳光化的方式成为中国首富,荣家确为仅有之孤例。而也正因为是孤例,所以,一定违背了某些规律。

经过这次高层大震荡之后,中信泰富可能需要重新定位。到底是回归成为一家纯国企,还是继续过去的“暧昧身份”?

不过,荣氏家族在中信体系的出局似已成定案。在吴晓波看来,荣智健迄今在中信泰富仍持有超过11%的股份,所以,荣家复起或有可期,但荣家对中国商界的影响力,正面临重建。

或许,这才是“荣智健辞职”对这个百年家族最大的影响所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08

星美系沉浮:娱乐大佬覃氏兄弟的商业变迁


http://www.21cbh.com/HTML/2010-7-22/yNMDAwMDE4ODEyNw.html


“创业期间大家提覃辉,但要想做百年老店,之后我希望大家只提星美。”作为覃辉的弟弟,星美集团老板覃宏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

7月20日,星美国际对外宣布,旗下的全资子公司SMIIC准备斥资5500万港元从覃辉手中拿下25间电影院,并已签订意向书。

按照规划,星美集团将抛弃过去数条业务并存的格局,将精力集中在电影产业方面。

而这个战略演变,覃氏兄弟经历了10余年的挣扎。

传说中的大佬

不管是星美系,还是那带着花边色彩的“天上人间”,覃辉似乎是个绕不开的环。

工 商登记资料显示,“天上人间”的前身北京长泰歌舞厅有限公司,于1993年成立。1997年5月,长泰歌舞厅经国家商标局核准取得“PASSION”与 “天上人间”中英文组合注册商标。1999年9月,国家商标局核准该注册商标的注册人变更为覃辉出资的北京长青泰餐饮娱乐有限公司。

正是1999年,覃辉开始了其成为传说的第一步。他将“天上人间”75%的股份置于自己所属的北京中外合资长青泰餐饮娱乐公司,工商登记出资额195万美元。在停业装修之后,“天上人间”从老式夜总会改成KTV式的经营格局,消费标准也随之飞升。

据知情人士表示,“天上人间”清淡时的账本上,记录的一天的流水就达到30多万。据估算,“天上人间”的年利润至少在2000万-3000万元。

如此稳定的现金流,催生了后来覃辉的“卓京系”,同时,也完成了覃辉从“顽主”到资本玩家的资本积累。

此 外,“天上人间”这一高端交际场,给覃辉带来了大量权势人物。在原建行行长张恩照一案中,检方的起诉书上就披露了这样的细节:2002年5月,在“天上人 间”停车场,张恩照第一次收受了覃辉给予的1万美元,之后,经历种种,换来了6.5亿元贷款。而与首都机场董事长李培英的结识也如出一辙。

面对媒体,覃氏兄弟对于曾经拥有“天上人间”并不否认,但却强调“早于5年前转让出去了”。

不过,正是5年前对“天上人间”的缔造,成就了覃辉这位传说中大佬此后的命运。

与之相印证,覃辉的“商业童年”虽然被外界所知的信息不多,但是多少带着点原始积累的力量。

1997年8月,覃辉透过卓京商贸,与其弟覃宏合作创办重庆长丰通信,投资800Z移动通信(CDMA前身),开始进入电讯业。

在 覃辉控制“天上人间”一年之后,凭借着每年2000万-3000万元的利润收益,2000年,投资入主上市公司重庆长丰通信(000892.SZ),建立 了国内第一个资本平台。同时,收购了一条覆盖全国的光纤骨干网,在四川、重庆、湖北、江苏建立了覆盖全省的宽带城域网。全网覆盖、四省接入的宽带网络平台 形成。

此后的2001年,覃辉的电讯版图在其经商7年后成形。为打造长丰通信的内容平台,对接长丰通信的网络终端用户,建立“电讯+媒体+科技”的产业模式,卓京投资和长丰通信共同组建星美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星美系”由此诞生。

跑马圈地

有了钱和“资本实力”的2002年,覃辉的商业扩张神经异常兴奋。

当 年10月,覃辉担任长丰通信董事长,开始大规模投资收购内容公司和媒体资产。旗下公司有中国电影资料馆的北京华夏文化传播公司、中影星美院线有限公司、飞 腾影视基地、星美影视文化有限公司、星美数字媒体有限公司、星美上海中录文化有限公司、英斯泰克视频技术有限公司等十几间。

“电讯+媒体+科技”的产业模式,一时使得星美集团成为业界的一匹黑马,其并购速度和商业模式引起瞩目。

2003年,覃辉发力资本市场。为整合海外娱乐内容,及布局香港资本平台,是年收购东方魅力(00198.HK,后改名“星美国际”)、旌旗出版集团(8010.HK,后改名“星美出版”)、流动广告(8036.HK)。

由此,覃氏兄弟掌控四家上市公司,以资本为龙头、以新媒体为核心、以内容为支撑的产业格局形成。

但 覃氏兄弟扩张的步伐并未停止。2003年通过收购旌旗出版,控制了香港历史最久的中文报纸《成报》。同时,收购阳光卫视,建立了内容制作播出平台。该年7 月与福建有线电视网合作开播了国内第一家数字娱乐频道;9月与中国电信签署战略协议,成为中国电信“互联星空”的首批13个战略合作伙伴之一。

2004年,覃辉依托星美国际(00198.HK)收购四川网吧连锁业务,并利用集团资源收购湖南湘计算器(SZ000748),布局数字终端设备业。

已经无法考证覃氏兄弟对于当时星美集团的看法。不过,在覃宏向本报记者回顾当初星美集团企业状况时,他称,“摊子铺得太大,对管理、人力和资金都形成很大的压力”。

事实上,在2004年左右,由于急速扩张,星美集团旗下已经拥有了17家各类公司,同时,形成了以卓京资本为投资纽带的四五家上市公司的资本平台,固定资产规模也达到了近20亿元。

不过,星美集团的现金流正面临拷问。覃宏清晰地记得,“当时集团的负债率很高”。而这直指星美集团当时扩张的痛处。

不出意外,覃辉把2005年仍然定义为他企业简史中的扩张年。

当年,覃辉出手收购长城宽带,意图以长城宽带庞大用户群与星美内容产业对接,建立电讯传媒的航母巨头。与长城宽带的股东中信集团和长城集团谈判明确合作结果时,中国建行行长张恩照案发,覃辉卷入其中。

虽然后来全身而退,但是,星美集团以及旗下相关子公司纷纷受到波及。2005年星美开始大规模剥离不良资产,偿还银行债务,出售阳光卫视,重组长丰通信。

也是2005年,覃辉办理了相关法律手续,正式退出“天上人间”。

无法从隐秘的已知信息中找到退出“天山人间”是否帮到了覃辉,不过,或许由于他的敏感,在2009年的首都机场董事长李培英案件中,他又逢凶化吉。

艰难重组

但这种波折对于这个娱乐业大佬的影响显而易见。

覃宏回忆称,“受困于当时的负面影响,2005年—2009年,我们一直处于重组之中。”

除2005年退出长丰通信、阳光卫视、“天上人间”外, 2009年,覃辉退出星美联合,由新世界集团主席郑裕彤的女婿杜惠恺接盘。2009年,覃辉与杨家成签署协议,退出香港《成报》。

确切的是,星美集团几乎剥离了电影产业之外的所有产业。

事实上,覃辉已经将星美集团主要业务交由覃宏打理。覃宏现在的身份是星美集团董事长,同时,今年3月,覃辉以大股东身份增持星美国际的股权至64.23%。几乎是在同时,王钜成将星美国际董事局主席的位子让给了覃宏。

覃宏在叙述整个星美集团构架时表示,“上市公司是我们操作整个战略的平台,因此,首先是我们历经4年的艰难复牌,到2009年下旬终于实现。”

对 于专注电影产业,覃宏对本报记者解释说,“从现实层面考虑,我们的星美传媒是为了数字媒体而建立的,后来才进入了传统媒体,到了2005年的时候,我们梳 理公司资产的时候,感觉电影板块是相对比较完整的。当时,作为先行者,星美传媒一直是国内排名第一、第二的院线,一直在这个段位。”

据相关信息显示,2009年整个电影票房市场规模达63亿元,而从整个行业整体收入,按照行业惯例的1:3计算,所有电影相关市场盘子达200亿元。

在覃宏看来,文化产业中的电影产业,从经济效益讲,是目前能看到的最后的一块未开发的大的产业。数据显示,电影产业票房每年保持30%的增长。

二次创业

“不管外界怎么理解,我更愿意把星美集团的这次转型看成是二次创业。”覃宏称,“而这一转型电影产业的想法,也是我与覃辉商量的结果。”

在覃宏的电影产业的盘子中,包括电影制作、院线发行、影院建设与经营、影视基地开发等。

2010年1月,覃辉“以杀回马枪”的姿态向星美国际注资。该公告显示,公司向主要股东覃辉发行本金额1亿港元可换股票据,所得净额9900万港元用作为可能进行的未来投资提供资金及一般营运资金。

由此,覃辉连同SMIL(Strategic Media International,大股东关联公司)共持有公司59.41%权益,若悉数转换可换股票据,合计持股量增至64.23%。

同 时,覃氏兄弟控制的星美集团向星美国际注入优质资产。6月底,星美国际公告称,星美国际将以代价约为12亿港元,包括向覃辉发行4.8亿港元的可换股票据 及约24.4亿股,收购其拥有的Admiral Team。而该公司已拥有GDL和SMIIC两家公司,这两家公司持有国内12家影院的经营公司相关股权。

在星美集团的影院版图中,覃宏称,“我们在北京明年7月是8家影院,上海我们有3家。我们实际上是想形成国内的4个影院中心,以北京为龙头的东北华北地区,以上海为龙头的华东地区,以广州深圳为龙头的华南地区,西南的中心。”






誰主投資沉浮?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10-21/100316269.html

財新《新世紀》 記者 於海榮 王長勇

 

  作為中國經濟主引擎之一,投資增長明顯放緩。四季度,信貸額度已耗盡、民間融資急劇降溫,來源於信託、委託貸款等自籌資金受阻,各渠道的流動性告急,項目投資資金緊缺,這些因素意味著投資將進入冬季。

  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前九個月的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同比增長24.9%,比前八月回落0.1個百分點,扣除價格因素後實際增長16.9%。

  三大需求中,投資仍是當仁不讓的主角。2011年前三季度,資本形成總額對GDP的貢獻率為53.4%,較上半年提高0.2個百分點。在出口不確定性增加、消費變化緩慢的大背景下,投資走勢的變化對中國GDP的意義不言而喻。

  比較普遍觀點認為,中國經濟軟著陸主要源於全球需求減弱。巴克萊資本亞洲新興市場首席經濟學家黃益平看法與此不同。他認為,中國經濟軟著陸更可能的原因是國內投資減速。

  9月投資減速的幅度仍在市場預期之中,但政府和市場擔心,隨著四季度銀行只收不貸、民間資本回籠,投資增速可能失速。

  雖然前三季度經濟增長平穩回落,軟著陸似乎成功在望,「但四季度有可能出意外,即資金流動性枯竭導致投資驟然下滑。」市場人士、學者和一些政府官員擔憂,後兩個多月,大量在建項目可能會因資金斷流停工。

  問題是,投資減速會持續多久,降幅有多大,經濟增長是否會出現持續回調,軟著陸演變成硬著陸?

投資「缺血」

  雖然投資同比增速仍保持較高水平,值得注意的是,經季節調整後環比數據,繼6月後再次出現負增長,9月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下降0.16%。

  從項目歸屬看,不僅中央項目投資持續低迷,地方項目增速也出現回落。中央項目增速由年初的6.3%降至前八月的-8.9%。因保障性住房投資加 速拉動,前九月這一增速降幅略有收窄,同比下降7.5%。地方項目投資則一直超過投資整體增速,由年初的26.9%升至前八月的28.1%。但到前九月, 增速初顯回落,同比增長27.7%。

  國家發改委投資司官員對財新《新世紀》表示,今年中央項目投資下降,地方投資增長比較平穩,這和「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的後續影響有關。

  雖然中央項目基本完工,但地方上馬的大量投資項目,仍處於投資高峰期。即便是中央「4萬億」投資項目,也將於2015年才能完全收尾。

  中國社科院經濟所副所長張平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中央項目投資的下降,是主動調整的結果,但地方項目投資增速下降,將是未來的趨勢。在地方融資平台受壓、城投債頻頻流標的情況下,地方投資能力的下降是顯而易見的。

  從主要領域的走勢看,投資在未來數月將逐漸走弱。

  政府投資的重要領域——基礎設施建設,其投資增速一路下滑,至三季度末,累計增速降至個位數。基礎設施投資在「4萬億」中佔比近40%,居首 位。 在投資中佔比在20%左右的房地產業,受政策和資金緊張的雙重壓力,增速大幅放緩。9月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降至29.98%,較8月放緩6.8個百分點。

  瑞銀集團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對財新《新世紀》記者稱,房地產投資的高速增長中,保障房起到支撐作用,商品房市場銷售疲軟,政策尚無鬆動,無論拿地還是新開工項目,開發商都非常謹慎。她預計,商品房投資和開工都會繼續走弱,可能會出現年度同比下降。

  今年1月至9月,民間投資同比增長34.2%,高出總體增速九個百分點以上,在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中的佔比上升到59%。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稱,這說明投資的內生動力增強。

  作為民間投資主要領域的製造業,投資持續強勁。今年前九個月,製造業投資完成額同比增長達到31.5%。

  中信建投證券測算私人部門投資,認為其增速穩定高於國有部門,且由於私人部門的效益持續好於國有部門,具有一定的持續性。不過,資金供給是變數,如果四季度調控不變向,私人部門投資增速將有回落,但不至於差。

  汪濤則認為,決定企業自主投資的主要因素是需求,考慮到目前下游需求無論內需還是外需都有走弱的跡象,製造業投資增速也將出現一定放緩。

  「沒有依據證明自主投資強勁。」張平稱,現在很少有人說投資回報率很高,「我見的那麼多的企業家,沒有一個人認為現在是實業投資的好年景。」

短期「痙攣」

  與中央投資的主動回調相比,地方投資此前一直保持強烈意願。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額,累計同比增幅快速上升。前三季度,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同 比增長23.4%,較前八月提高0.3個百分點,而今年前四個月還是負增長。以此判斷,對今年中央政府嚴控新開工項目的政策,地方政府置若罔聞。

  但是,進入四季度,地方強烈的投資衝動,開始真正遭遇資金瓶頸的考驗。今年以來,固定資產投資到位資金增速始終低於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增速。這預示著投資資金緊張,將影響下一階段投資完成額增速。

  到位資金來源中,國家預算內資金佔比,由年初的3.04%升至前九個月的4.19%,但遠低於去年全年的5.39%。

  財政部經濟建設司官員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目前預算內資金佔投資資金的比重不高,今年預算內資金下達比去年還要快。由於大多數資金已經下達,今年國家預算內資金佔比不會超過5%。

  其他資金來源中,貸款佔比由年初的19.95%降至前九個月的13.79%,低於去年全年的17.26%;與此同時,自籌資金佔比由56.1%升至前九個月的66.15%,提高了10個百分點。

  財政部科研所金融室主任趙全厚對財新《新世紀》記者分析,信貸佔比下降的程度,和自籌資金上升的比重相差不多,是因為規避信貸額度控制,以前通 過信貸投放的部分資金,轉為信託、委託貸款的形式提供給了投資項目。此外,自籌資金中,民間融資也是一個重要來源。近期溫州、鄂爾多斯出現的企業主跑路事 件,說明民間資本流動性也開始枯竭。

  因此,資金飢渴仍將持續。趙全厚稱,三季度保障性住房投資加速,消耗了大量地方資金,加之年底銀行信貸投放幾近停滯,民間融資枯竭,四季度因資金緊張,眾多在建工程面臨停工局面,地方投資增速可能會大幅下降。

  張平認為,投資面臨的難題是資金期限錯配。「4萬億」投資項目大多期限較長,但資金期限較短,尚未獲得收益時,就面臨著還貸壓力。加之銀監會對 地方融資平台的現金流風險看得較重,資金不足使得地方投資能力下降,「明年會更為嚴重,這也將是引起經濟增長速度持續下滑的最重要原因。」

  國家發改委財金司司長徐林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地方投資面臨的是流動性問題,而非償付問題。他說,往年的債務有很多可以展期和借新還舊,這樣的流動性安排,可以保證資金鏈不會斷裂,但今年信貸總量控制嚴格,限制向融資平台公司貸款,借新還舊很難實現。

  徐林認為,處理債務問題,不能造成資金鏈斷裂;禁止再融資不會緩解風險,反而會讓風險暴露、爆發。目前的地方投資資金,來自銀行的貸款極少是完 全的信用貸款,一般都有抵押或擔保,而且很多資產也有收益。「如果按目前的做法,到四季度和明年,地方投資下降的趨勢會越來越明顯。」

  為預防短期金融違約風險,張平建議,中央政府出台應新的政策,將期限錯配的問題調整過來,比如政策性銀行可以發債對地方融資平台進行置換。

  趙全厚則建議,嚴格控制新建項目,對在建項目則應設法提供必要的流動性。四季度貨幣政策需要權衡,如果通脹的確緩解,在貨幣政策保持既有基調的情況下,可以在銀行間市場,通過拆借增加流動性,緩解資金緊張的局面。「但不是融資性的釋放流動性。」

轉機在後

  按現行政策環境,四季度投資繼續減速已成定局,問題是在出口不確定性增強、消費增速變化相對緩慢的情況下,投資減速會持續多久。

  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的政府官員和專家認為,資金面是影響投資走勢的關鍵因素。未來數月,經濟增速將繼續放緩,如果出現增幅大幅下滑,貨幣政策可能轉向放鬆。

  中信建投證券的研究報告顯示,2012年一季度,若直接融資能恢復增長彌補資金需求,是最好的結果,否則信貸井噴壓力很大。私人部門投資的可能結果是在四季度回落後,在明年一季度恢復增長。

  從歷史數據看,在旺盛的投資需求推動下,最近三年一季度,新增信貸都出現了井噴。若此規律延續,明年一季度,因開始投放新一年的信貸額度,且年初投放規模較大,投資資金短缺可得以緩解。

  此外,四季度和明年初,政府在央行的存款開始開閘放水,即可提高市場資金流動性規模。對明年的財政政策,眾多專家分析認為,政府將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中央財政赤字規模預計將維持在7000億元左右,與今年持平。

  國家發改委官員稱,目前正在研究明年地方政府債券的規模,「預計將超過2000億元,但超過數額不會太多。」

  2009年至2011年,中央財政每年代理發行地方政府債券2000億元。到2012年,2009年發行的三年期地方債開始還本,新發債券能否用於償還到期債務,一些不發達地區地方政府異常關注。

  按財政部《2009年地方政府債券預算管理辦法》的規定,地方政府債券到期後,如果還本確實存在困難,經批准,到期後可按一定比例發行1年期-5年期新債券,分年全部歸還。

  在財政部代理發行地方債之外,經國務院批准,2011年上海市、浙江省、廣東省、深圳市將開展地方政府自行發債試點,期限分為3年和5年,規模在國務院批准的發債規模限額內。

  來自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的消息,債券資金的用途,主要是為中央項目提供配套,以及保障性住房建設、水利投資、普通公路建設等方面。

  長久來看,投資放緩在所難免。張平認為,中國僅僅依靠投資的增長模式,已壓力重重。連續數年大力度投資之後,已無力繼續維持投資規模,尤其是房地產調控後,現金流越來越緊,加之土地城市化遠遠快於人口城市化的速度,無邊界的擴張不可持續。

  財政部科研所研究報告稱,「4萬億」投資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在2010年達到峰值,約推動經濟增長0.92%,「十二五」初期,「4萬億」投資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將會明顯衰減。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應繼續實施以擴張性投資為主要內容的積極財政政策。

  但是,後危機時期的擴張性財政投資,需要調整投資重點和領域。該研究報告建議,為提高供給與需求管理銜接的有效性,財政擴張性投資應重點支持以 下六個方面,即大力扶持戰略性新型產業,引導市場投資和消費;加大水利設施的投資力度;提高保障房安居工程的投入水平;加大節能減排方面的投資,降低上一 輪擴張性投資帶來的節能減排壓力;大力支持農業生產和農產品儲備體系建設;繼續加大城市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推進城市化。

  這些領域的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可能不如基礎設施。張平稱,從目前保障性住房的建設看,其效果並不如基礎設施那麼明顯。

  在政府投資作用逐步減弱時,其在經濟增長的作用,誰來替代至關重要。張平認為,民間投資堪當重任。在危機程度比較高的時候,很多國家採取了出售政府投資項目的方式,不僅不增加新的政府投資,還從已有投資領域退出。

  「現在就是不錯的時機,如果保持適度緊縮,到明年二季度,政府縮減自身規模的壓力會很大。」張平說。

 



Pinterest發家史:沉浮四年磨一劍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5/03/226540.html

全文概要如下:

目前最炙手可熱的小型初創公司是照片收集站點Pinterest,它已經受到數百萬美國婦女的喜愛。

它到底有多炙手可熱呢?當Facebook在4月9日以10億美元收購Instagram後,科技博客AllThingsD記者彼得•卡夫卡 (PeterKafka)發微博稱,那麼Pinterest現在值多少呢?50億美元?100億美元?他的同事卡拉•斯威舍(KaraSwisher)回 應道,好大的數字。外界也有聲音稱Pinterest將會成為下一個Facebook。

它的成功似乎來得太突然了。如果你觀察過谷歌趨勢就會發現,搜索關鍵詞「Pinterest」直到2011年中才真正出現,之後就出現井噴。但 Pinterest不是成立於2011年,或2010年,或2009年。Pinterest開始於四年前,正好是經濟衰退開始的年份2008年。

當時網站有另一個名字,首席執行官也和現在不同。它有四個聯合創始人。其中兩個已經不在公司。第三個「聯合創始人」去年才加盟。

事實上與一位Pinterest投資者私交甚好的人士表示,Pinterest是四年磨一劍,一夜成名。下面就是這個故事的來龍去脈。

購物應用Tote慘遭失敗

2008年8月,保羅•賽拉(PaulSciarra)辭去了在紐約風險投資公司RadiusCapital的工作。在美國西岸,他的大學同學本• 希伯爾曼(BenSilbermann)也辭去了谷歌的工作。隨後他們一起創辦了一家名為ColdBrewLabs(低溫沖泡實驗室)的公司。這家公司還 有第三個聯合創始人,但他當時還是個學生。公司成立兩個星期後他就離開公司、重返校園。

希伯爾曼是身材瘦小、舉止安靜、皮膚黝黑,一頭短短的黑髮。他非常的瘦,有藝術家的風範。一位他的投資人表示,希伯爾曼是一個非常謙虛的人,說話柔聲細氣,但只要你側身認真聽他講話,就會發現他是個很有想法的人。

塞拉從身材和個性上都更高大。只要他願意,完全可以打扮地像個華爾街的資本家,但他不想,而是更喜歡加州的打扮:T恤、運動鞋加牛仔褲。塞拉還是一個非常具有活力的人。

由於具有風投的背景,塞拉擔任了公司的首席執行官。他的工作就是為公司融資。此外,他在加利福尼亞的住所雖然狹小,卻成為了公司的第一間辦公室。一位ColdBrewLabs的早期僱員表示,那間房子就的地板很髒。根本沒有地方坐,很黑、很髒,真的是個很糟糕的地方。

希伯爾曼在谷歌的工作是利用數據改善公司的產品。在ColdBrewLabs,他從一開始就負責產品規劃。他規劃的首款產品是iPhone應用Tote。這款應用從在線產品目錄中抽取數據,為購物者創建移動的元目錄。用戶可以從零售商中找到特定的產品,按照地點排序。

Tote足夠漂亮,創意也足夠有趣,因此ColdBrewLabs在2009年就獲得了紐約機構投資者FirstMarkCapital的投資。但發佈幾個月後的事實證明,顯然Tote遭遇失敗。一位早期員工就稱,這款應用徹底失敗了。

它存在的大問題有兩個。一是當時還沒有人使用移動應用來購物,它的理念太先進了。二是蘋果的AppStore當時還沒有為在平台內建立企業做好準 備,而且它的審核動作太慢。ColdBrewLabs將應用提交至商店後,一直苦等到下一個版本都更新完畢了才會收到蘋果的反饋。據悉,當時蘋果負責應用 審核的人只有2到3個。

不過,還是有人在使用這款應用,大多數人都是以一種特別的方式在使用它:他們發送特定產品的圖像給自己,然後將它們加以收集。

在2009年關注到這些用戶的行為後,希伯爾曼和一個小型技術團隊開始圍繞這種行為打造新產品。它是基於網絡的,更為成熟的一個平台。一位早期僱員表示,從移動應用Tote轉型到基於網絡的產品是一次逐步更新,而不是靈光一現。

開發團隊打造了一款產品,允許用戶將圖片集中到一起。希伯爾曼確保這個圖片收集的產品不僅僅是用於購物。一位早期僱員表示,希伯爾曼希望這款產品的目的模糊,因此任何人可以用它做任何事。他是從Twitter那裡學到了這個經驗。

2009年秋末,新產品接近完成。希伯爾曼已經說服公司董事,新產品是公司的未來。一位董事會成員透露,這不是一個戲劇性的選擇,而是基於已經學到的經驗,重新對產品進行規劃。在感恩節晚餐中,希伯爾曼的女友為這款產品想到了名字:Pinterest。

棄醫從商的希伯爾曼

Pinterest有許多聯合創始人,到目前為止已經有四個,經歷過兩任首席執行官。但要說誰是Pinterest的扎克伯格或喬布斯,那就是希伯爾曼。

知情人士透露,ColdBrewLabs首任執行官是塞拉而不是希伯爾曼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公司簽約獲取第一筆投資的時候,只有塞拉在紐約。但公司的投資者從一開始都將希伯爾曼視為公司產品的規劃者,是公司業務的領導人。

一位Pinterest投資者表示,對於工作,希伯爾曼舉止得體。他與其他人交流的方式會讓人想起谷歌的佩奇和Facebook的扎克伯格。

「希伯爾曼穩重、溫良恭謹,幾乎像個書呆子,有點社交障礙。」

「他就像機器內部的齒輪,高速運轉,外面卻看不到。」

「跟他說話的時候,他不會給你很多口頭上的滿足,但是他會聽取所有意見。當你和他交談的時候,他不會說這很有趣。他只會點點頭,然後轉移到下一個話題。但你下一次和他交談的時候,他會提起上次說過的事。」

希伯爾曼出生在德梅因一個醫生世家。他的父親、母親、姐姐、爺爺和奶奶都是醫生。他認為自己也會成為一位醫生。

作為一個孩子,希伯爾曼崇拜迪斯尼和喬布斯那樣的企業家。但他並沒有將自己和他們等同起來。今年年初,希伯爾曼在鹽湖城的一場主題演講中表示,我崇拜他們就像是崇拜邁克爾•喬丹一樣。

隨後希伯爾曼上了哈佛,開始讀醫學預科。到了大學三年級,他決定從商。不知道從哪裡開始,他進入華盛頓特區的CorporateExecutiveBoard當了一名顧問,做了大量的電子表格。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接觸到了公司的IT部門,一切皆從此開端。希伯爾曼也開始閱讀科技博客Techcrunch。他在鹽湖城的主題演講表示:「我感 覺這是我所在時代的故事,我待在了一個錯誤的地方。講述喬布斯和蓋茨故事的電影《硅谷海盜》激起了他去西部的衝動。其中的一句台詞使他感觸良多:「加州可 能正在進行一場變革。」

因此他去了加州。但希伯爾曼沒有馬上創辦ColdBrewLabs。首先他去了谷歌工作。在谷歌,他參加了著名的硅谷初創公司孵化器Y-Combinator的課程。Y-Combinator資助的初創公司包括Airbnb、Instagram和DropBox等。

希伯爾曼稱他的谷歌歲月令人沮喪,因為谷歌不讓他開發產品。對此他抱怨很多。最終他的女朋友,就是想出Pinterest這個名字的那個,對他說:「別在抱怨,放手去做吧。」因此2008年,他真的放手去做了。隨後Tote出爐,然後是Pinterest。

Pinterest騰飛

當ColdBrewLabs決定在2009年末撤下Tote,發佈Pinterest時,公司並不指望這個網站能在兩年內成為網絡15大網站之一。

「公司沒有這麼宏大的目標。」

這是好事,因為2009年末2010年初,當希伯爾曼和塞拉向他們的親朋好友展示Pinterest的時候,他們的反應是:「啊?」希伯爾曼說:「沒人理解。」2010的頭幾個月,Pinterest也沒有多少用戶。

更多的人開始每天使用Pinterest,但當Techcrunch在紐約舉辦Disrupt大會期間,它的接受率依然非常有限。Pinterest團隊發現他們位於一個展位內,與主舞台上的初創公司根本無法競爭。

在隨後的陣亡將士紀念日,希伯爾曼和他的團隊獲得強烈信號,他們的產品引起了別人的共鳴。IACM&A前老闆沙娜•菲舍爾(ShanaFisher)主動致電,稱喜歡他們的產品,如果可以的話她想投資。

這樣,已經改名為Pinterest的公司完成了自己的第二輪融資。重要的是,在線票務公司Eventbrite首席執行官凱文•哈茲 (KevinHartz)作為天使投資人也參與了本輪投資。哈茲是一名PayPal的老兵,他的介入讓硅谷最有權勢的投資者網絡瞭解Pinterest。

到了2010年末,Pinterest的發展非常健康,平均每個月的增長率是50%。

「聯合創始人」夏普加入公司

即使到現在,Pinterest也只有30名僱員。因此也可以很容易說出哪名僱員對公司的成功做出貢獻:答案就是所有人。但2011年初,希伯爾曼做出了一項很關鍵的人事僱傭:他從Facebook那裡挖來了埃文•夏普(EvanSharp)。

為了能讓夏普放棄業內最有價值的公司的「金飯碗」,希伯爾曼、塞拉和Pinterest董事會一致同意給予他聯合創始人的頭銜,哪怕他是在公司成立了三年後才加盟。一些內部人士暗示,夏普在Facebook期間就已經為Pinterest工作。

指數曲線

2011年是Pinterest騰飛的一年。就在放棄Tote和iPhoneAppStore兩年後,今年3月初Pinterest發佈了iPhone應用。

一位投資者表示,可以看到這裡有被壓抑的需求。

「就在應用發佈24小時後,大家都去讀iTunes中的評論,用戶們真的很喜歡這款應用。」

5月,BessemerVenturePartners以4000萬美元的估值,向Pinterest投資1000萬美元。包括藍籌股投資者羅恩• 康威的公司SVAngel也加入了本輪投資。整個夏天,Pinterest的用戶數量還在不斷增長。一位投資者表示,網站的增長曲線就好像是人為畫出來的 那麼完美。

也是在那年夏天,在Paypal時就相互認識的Pinterest天使投資人哈茲和Yelp首席執行官傑裡米•斯多普爾曼 (JeremyStoppelman)策劃了一個方案,為的是吸引硅谷頂級的風投公司安德森•霍洛維茨(AndreessenHorowitz)參與對 Pinterest的投資。

哈茲同安德森•霍洛維茨合夥人,曾經擔任過OpenTable首席執行官的傑夫•喬丹(JeffJordan)同在一個董事會。因此當年夏天的一次 季度會議上,他建議喬丹關注下Pinterest。幾小時後喬丹收到了斯多普爾曼的電子郵件,也是叫他關注Pinterest。

這個計劃一直進展順利,直到遇上了一個障礙。和現在一樣,Pinterest在去年夏天也是只能邀請註冊。所以當喬丹決定聽取意見關注下 Pinterest時,他做不到。因此硅谷最強大風投公司的合夥人也必須像普通用戶那樣,等待進入網站。最終喬丹還是進入了網站,他被吸引住了,決定聯繫 希伯爾曼和塞拉。

一位早期投資者稱,整個過程的時間非常短暫,就發生在2011年的8月。在秋天來臨之際,安德森•霍洛維茨向Pinterest投資2700萬美元,對它的估值也達到了驚人的2億美元。

突然,Pinterest成為自Facebook以後,業內的最大事件。

塞拉離開Pinterest

到2012年3月底情況開始明了,Pinterest第一任首席執行官,希伯爾曼真正的聯合創始人塞拉將不再留在公司。根據許多內部人士的說法,此次分手是非常友好的。一位投資者透露,不管塞拉做什麼,都是遂自己的心意。他獲得了許多股東權利。

那麼為什麼他要離開Pinterest?

似乎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對於Pinterest投資者來說非常明確。塞拉也要去開創自己的事業。

第二個原因則很難確定。一些人士表示,就在Pinterest的估值上升到2億美元之後,塞拉的健康出現了問題。但具體是什麼情況目前還不得而知。塞拉本人也沒有做出回應。

Pinterest的下步打算

Pinterest投資人透露,對於怎麼讓Pinterest盈利,希伯爾曼已經有了一些想法,一些可能和購物有關,但在用戶群再擴大之前,他沒有 興趣去嘗試這些想法。相同的消息來源再三保證,希伯爾曼的計劃不是要成為下一個凱文•希斯特羅姆(KevinSystrom),他剛剛以10億美元的價格 將自己的初創公司Instagram賣給Facebook。

他們應該沒有說謊,因為希伯爾曼現在就可以把Pinterest賣給谷歌。因為Pinterest起源於購物網站,亞馬遜可能也有興趣對其收購。關鍵是Pinterest會被誰收購。

早在2010年,就有投資者慫恿一家紐約的雜誌出版公司邀請希伯爾曼和塞拉見面。投資者希望將Pinterest出售,但這家雜誌出版公司不想參加 這種會議。他們的企業發展部門沒有看到Pinterest的潛力。自那時起,Pinterest的估值增加了20倍。這也不能怪他們。Pinterest 一夜成名,沒人可以預見。



手機江湖的廝殺與沉浮:沉寂者能否爆發?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7/31/230478.html

諾基亞宣佈關閉在芬蘭的最後一座工廠,市場份額王座讓給三星,蘋果利潤下滑,HTC發力追趕

諾基亞27日宣佈,將於9月份關閉公司在芬蘭的最後一座工廠。這個手機製造領域的霸主,近期屢次傳出裁員和關閉工廠的消息。在手機市場份額王位上坐了14年的諾基亞,今年一季度交出了頭把交椅,三星成功登頂。就如同1998年,諾基亞取代摩托羅拉一樣。

如今,摩托羅拉和諾基亞這兩個帶著厚重感的名字已失去了昔日的光環。蘋果憑藉著創新也一時風頭無兩;三星在不斷的模仿學習中憑藉著迅猛的身手搶佔了市場;年輕的HTC在快跑追趕,LG、索尼在重新定位尋找方向;國內手機品牌也在推陳出新,爭搶市場份額。

手機市場勃興不過10餘年,在如此短暫的時間裡,這個江湖紛呈崛起、沉淪、追趕、沉寂、消失的故事,每個廠商都在廝殺中書寫著自己的命運。誰會成為下一個王者?三星硬件強勢,但軟件被認為是短板;比起市場份額,蘋果更看重利潤;年輕的品牌HTC正在後面緊追……

諾基亞讓出王座

摩托羅拉沒能在2G時代續寫輝煌,諾基亞則在3G時代折戟沙場,蘋果和三星後來居上。

在手機銷售行業裡幹了近十年的迪信通高級副總裁齊峰,回顧這些年手機市場的變化時表示,「變化很大」,先是摩托羅拉不可一世,到了1997年之後,諾基亞取代摩托羅拉迎來自己的巔峰時刻。但到了2009年,格局再次發生了變化,蘋果、三星、HTC開始嶄露頭角。

1998年,諾基亞取代摩托羅拉坐上全球手機老大的寶座。這一坐就是14年。14年裡,摩托羅拉還在消化親手種下的苦果,索愛徹底消失,波導、TCL國產品牌起來又倒下,黑莓已經成了小眾化產品,三星還在苦苦追趕,蘋果在手機領域一開始也只是個無名小輩。

每個人都能說上諾基亞風光時的情景。齊峰說,2007年,諾基亞贏來了它的巔峰時刻。「在迪信通裡,諾基亞當時的產品達到了上百種,其中有很多明星產品,如諾基亞5230。在迪信通終端銷售的份額最高曾一度達到了50%。」

數據顯示,在全盛時期,芬蘭1%的人在諾基亞上班。截至2006年,諾基亞在中國帶動的就業人數超過45000人。在全盛時期,諾基亞曾為芬蘭貢獻GDP的4%,即便是現在,也能每年為芬蘭貢獻GDP的1%。

就像摩托羅拉沒能將輝煌持續到2G時代,諾基亞則在3G時代折戟沙場。當3G時代到來,諾基亞曾不屑於蘋果iPhone的挑戰,認為這個價格昂貴、經不起摔的產品不會受到市場追捧。

如今,諾基亞的智能機市場份額只剩下6.6%,沒一款智能機能幫助諾基亞重新披上王者的戰袍。蘋果和三星後來居上,分別在利潤和規模上豎起自己的大旗。

瑞銀此前發佈研究報告稱,蘋果公司和三星公司將獲得今年全球手機行業利潤的90%,營收則佔據全行業的50%以上。

重塑尚需時日

諾基亞市場份額從40%跌落至20.8%,虧損一直在持續,關閉工廠、裁員成為「常規動作」。

市場研究機構IDC報告稱,今年一季度,諾基亞全球手機老大地位被三星取代。諾基亞市場份額只有20.8%,在鼎盛時期,這一數字曾高達40%。齊峰稱,現在在迪信通終端銷售裡,諾基亞的市場份額已經不到10%。

諾基亞為扭轉困局,開始「刮骨療傷」,每一個動作都讓業界震驚。放棄塞班系統轉投微軟懷抱,聯手打造windowsphone手機;在全球裁員一萬人,關閉部分地區的工廠和設施;高管團隊大換血,包括最近爆出的關閉芬蘭最後一家工廠,終結諾基亞的「芬蘭製造」。

諾基亞中國區諮詢經理王繼秋對本報記者表示,未來諾基亞還是會按照去年年初定下的三個方向前進,一個是和微軟合作windowsphone系統的手 機,放棄塞班系統。一個是用功能手機連接下一個10億用戶,原因是還有很多地區的人沒有用上手機,這一市場有待發掘。一個是實現突破性的技術創新。

不過,新的戰略並未讓諾基亞翻身。自從去年宣佈和微軟結盟,打造安卓和蘋果系統之外的第三個生態系統後,諾基亞就開始了虧損,並一直虧損到今年第二個季度,而第三季度,諾基亞CEO埃洛普說「仍然艱難」。

埃洛普曾說,諾基亞要像北京的永定門一樣重塑自己。但獨立電信分析師付亮認為,WP系統應用還很少,不夠完善,整個產業鏈沒有做起來,重塑自己還需時日。

HTC「轉型陣痛」

代工起家的HTC曾主打「機海戰略」,如今向「精品戰略」轉型初見成效,利潤下滑被認為是陣痛。

在蘋果和三星背後,同樣在追趕的還有HTC。這個年輕的品牌曾經迅速躥紅,出貨量一度超過蘋果、三星,成為美國市場上出貨量首位的廠商。不過,由於缺乏專利技術等方面的積累,HTC的快速奔跑遭遇「轉型陣痛」。

HTC的轉型,是產品戰略從「機海」轉向「精品」。

「我們又在經歷轉型陣痛。」HTC中國區總裁任偉光說,今年財報上的利潤下滑,是HTC預見到的,也是從「機海戰略」向「精品戰略」轉變必須付出的代價。

HTC靠代工起家,「機海戰略」源自HTC代工時期的文化心態。去年四季度,HTC定下了「精品戰略」的路線,全力衝刺高端機型HTCOne系列產品研發的同時,也放棄了此前規劃好的一系列產品。

「機海戰略會讓一個品牌缺乏明星機型,不利於品牌的長遠發展。面對這樣一種大環境,HTC選擇再次轉型走精品之路。」任偉光表示,這是HTC做品牌的第二階段。

HTC的一系列努力在中國市場似乎收到了成效。任偉光透露,根據賽諾諮詢的市場調研數據,HTC在1500元以上價位智能手機市場中,5月市佔率為13.3%,相比4月的6.4%增長一倍多,僅次於三星和蘋果。

羈絆HTC的專利問題也有了進展。HTC近期在英國贏得了與蘋果的官司,在美國也已經完成海關標準審查程序,被認定產品都符合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的終審判決,HTC產品將依正常程序進口美國,HTC正在逐漸摒除干擾,恢復正常的市場運作。

沉寂者能否爆發?

摩托羅拉、LG處在沉寂狀態,索愛從此消失,被「索尼」完全替代,未來究竟如何仍待市場檢驗。

與諾基亞的自救和HTC的追趕行為不同,同樣在智能機時代失意的摩托羅拉、LG等處在沉寂狀態。索愛則從此消失,被「索尼」完全替代。

摩托羅拉被認為遭到谷歌「雪藏」。谷歌在收購摩托羅拉時曾引發了很多猜想,有一種是谷歌的安卓系統將不會繼續完全免費。一些舊的基本版本會繼續提供 給其他廠商,但谷歌會將安卓變成半封閉性的,為摩托羅拉提供一些特殊的好的版本。但實際情況是,谷歌只看上了摩托羅拉的豐厚專利積累,並未對摩托羅拉做出 任何「偏愛性」舉動。

「摩托羅拉現在一直沒有大動作,不求大抱負。我的判斷是和谷歌收購、內部變動有關」,齊峰迴憶稱,以往摩托羅拉每推出一個產品都會喊「王者歸來」、 「重塑輝煌」這樣的口號,但現在不喊了。以往迪信通每週都會和摩托羅拉的人碰面,制定月銷售計劃、促銷計劃等,「現在半年也不見一回。」

付亮表示,被谷歌收購後,雙方之間的關係怎麼處都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解決方案,影響了摩托羅拉的戰略。「摩托羅拉還是在為歷史買單。」

和摩托羅拉一樣,LG也在沉寂。

同樣是韓國企業,LG與三星手機業務可謂冰火兩重天。三星在2003年就開始進軍智能機市場,LG反應過慢,一直到2010年才推出智能機產品。進入智能機市場後,LG卻一直萎靡不振,失去了功能機時代的風采。

此後,LG就像如今的諾基亞一樣,被評級機構相繼下調信用評級。LG的應對舉措是投資5億美元到持續虧損的智能手機業務。但投入沒有帶來回報,今年二季度其手機業務依然虧損。

索愛則徹底從市場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索尼。索尼也將目光聚焦在利潤相對較高的中高端市場上,未來究竟如何仍待市場檢驗。

[次頁標題=手機江湖的廝殺與沉浮:國產品牌低價搶灘導航短標題=]

專利之戰無休無止

大品牌之間陷入無休止的專利戰。專利戰被認為是一種商業競爭手段,可以此拖延對手產品的發售時間。

對於處於第一陣營的國際大廠商來說,競爭不僅要靠每年一次的旗艦新品,還要靠自己多年積累的專利來限制對手。這些大牌們相互之間的專利糾紛錯綜複雜,從未間斷過。

在HTC節節上升的關鍵時刻,蘋果起訴HTC了。HTC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最近又狀告蘋果侵犯它去年12月收購惠普的兩項專利。

有豐厚的專利積累的諾基亞今年6月份也在美國舉起了專利大錘,這次中招的是HTC和RIM。而HTC也不甘示弱,找來了谷歌做靠山,共同起訴諾基亞侵犯了專利。

作為針鋒相對、不相上下的兩個手機老大,蘋果和三星之間的專利糾紛也沒能倖免。這場專利戰持續時間之長、涉及國家之廣、訴訟請求量之大都屬罕見。以至於法官不得不要求兩家CEO見面談判,以減少訴訟請求量。

與蘋果打官司的還有摩托羅拉、柯達和諾基亞。

「通信是一個非常嚴謹的行業,不像互聯網行業。」電信業專家項立剛表示,一個小小的專利就有可能牽制對方。打專利戰是一種商業競爭手段,通過專利戰可以拖延競爭對手的產品發售,為自己的新品上市爭取時間。

國產品牌低價搶灘

曾經佔據半壁江山的國產手機沉寂許久,在智能機時代再度加入市場混戰。互聯網企業造手機多被認為是攪局。

就在第一陣營之間為專利鬧得不可開交的同時,中低端市場上也湧入各種品牌,企圖分食僅剩的一點兒蛋糕。

有華為、中興這樣的通信設備商,它們起初靠著運營商渠道大打低價牌,推出了多款千元智能機。只是,過度地依賴運營商也使得它們的品牌不為消費者所熟悉,它們更像是幕後工作者。

還有海信、海爾、TCL這樣的家電廠商。它們在本世紀初曾風光了一陣子。齊峰表示,2003年他剛進入這個手機銷售行業時,國產手機品牌佔據了半壁江山,只是很快沉寂了下去。

還有金立、天宇朗通、酷派這樣的「草根型」廠商,它們從山寨起家,成功轉正。

另外是聯想、宏碁這樣的電腦廠商。由於PAD、大屏手機影響,全球PC市場疲軟,空間有限,PC+成了它們轉型的方向。

小米、360、盛大這樣的互聯網廠商也加入了手機市場的混戰。在項立剛眼中,很多互聯網企業都是被小米觸動的。「這些互聯網企業中有一部分是真心誠意在做,還有一部分只是表表態,攪攪局。真正做手機是需要技術、研發、服務的,只有銷售手段是不行的。」

至於未來手機市場會不會再次大洗牌,齊峰表示「很難說」。在他看來,有三個方面很重要。一個是注重消費者體驗,這一點最為關鍵。一個是和運營商合作定製機,一個是要有新功能推出。如果做不到這些,很可能步諾基亞後塵。

■延伸

即將到來的戰國時代

沒有永遠的王者。即便是現在風頭無兩的蘋果和三星也各自存在著隱患。分析認為,隨著國產品牌的崛起,手機市場的爭奪將進入戰國時代。

蘋果利潤下滑

縱觀蘋果2012財年三個財季的業績可發現,其營收和銷售額一直在下滑,增速也在放緩。

第一財季,蘋果營收463.33億美元,淨利潤達到130.64億美元。到了第二財季,蘋果營收為391.86億美元,淨利潤為116.22億美元。剛剛過去的第三財季裡,蘋果的營收下滑至350.23億美元,淨利潤下滑至88.24億美元。

在增速方面,蘋果第一財季營收和淨利潤增速分別達到了73%和118%,到了第二財季有所放緩,分別為59%和94%,到了第三財季,增速僅為23%和21%。

與此相對應的則是三星運營利潤不斷創造歷史紀錄,其增幅也一直保持在高位。雖然三星目前利潤只有蘋果一半,但這種差距卻在不斷縮小。如果保持這個速度,在利潤上超越蘋果或許就是兩年內的事情。

市場依舊充滿變數,目前尚不知道下一代iPhone會給智能機市場帶來什麼新的變化。依照以往的經驗,蘋果每一款革命性的新產品推出來後都無疑會帶動其業績達到一個高潮。

國產品牌步步緊逼

與蘋果不同,三星已經掌控了整個硬件產業鏈,從顯示屏到存儲器,從應用處理器到芯片。在價格和時間上都有絕對優勢。

「未來的3-5年,可能智能手機市場老大位置一直是三星莫屬,三星除了整機,在智能手機整個領域包括芯片、屏都做了全面部署,現在的力量無人能比。」電信業專家項立剛表示。

三星的短板在軟件。三星日前宣佈將於2013年內徹底結束對自主打造的Bada平台智能手機的開發,運行Bada系統的設備也會逐漸淡出市場。依賴谷歌的三星未來面臨著各種不確定性。

就在蘋果、三星上演龍虎鬥的同時,還有一大批廠商冒出來。例如華為、中興這樣的通信設備商,它們採取「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從低端市場起步,步步緊逼中高端市場。

「現在是春秋時期,之後就是戰國時期,再之後就會是幾個大廠商一統天下了。」獨立電信分析師付亮這樣歸納未來智能機市場的趨勢。

「活著就有機會」

今年一季度,華為超越諾基亞成為我國智能機市場上僅次於三星的廠商。而在全球市場上,中興也早已經是排名第四的手機廠商,並在今年二季度成功擠掉黑莓,登上智能機第五名。

項立剛認為,「以後能夠奪取三星老大地位的最有可能的企業是中國的華為,中興也有機會」。

齊峰認為,格局是否會再次改變還很難說。不論哪一個廠商,要成為下一個王者最基本的是要注重消費者的體驗,這一點尤為重要,然後要推出革命性的新功能,並加強與運營商合作。

也許就像TCL通訊副總裁李冰曾經說的那樣,「只要你活著,就有機會」。



光伏業十年一夢——光伏業沉浮錄

http://www.21cbh.com/HTML/2012-9-7/1MNDE3XzUxNjg1Mg.html

8月酷暑,炎炎烈日將無錫新區尚德路上的行人驅趕得無影無蹤,只剩下聒噪不休的蟬鳴攪動著滾滾熱浪,令人倍感煩悶。

這條彎彎曲曲的小路原本叫新瑞路,只因當年落戶於此的光伏組件老大尚德電力成為首家在紐交所上市的中國民企,無錫新區政府遂決定將之更名為尚德路,以「紀念公司給無錫乃至國家創造的多個第一」。

放眼全國,以大型光伏企業命名道路的城市還有不少,如與無錫相鄰的常州就有條天合路、江西新余則有條賽維大道,皆因天合光能與賽維LDK進駐當地,地方政府為彰其功,將道路更名。

不料,數年後的今天,賽維與尚德有可能破產的傳聞倏然來襲,這些路名也隨之變得前途未卜:如果連企業都不在了,這些以企業名稱命名的道路又何以為繼?

就在昨日,歐盟正式啟動對華光伏太陽能產品反傾銷立案調查,範圍包括晶體硅光伏組件、電池片和硅片。由此,佔全球光伏市場70%的歐盟和佔比10%的美國,都有可能將對中國光伏產品關閉大門。

對國內光伏企業來說,真正到了命懸一線的時候。

\

彷彿南柯一夢,中國光伏產業在短短十年間經歷了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盛極而衰的起伏跌宕。

這十年恰如一面鏡子,映照的是中國產業發展無法擺脫的低價競爭、無從迴避的盲目擴張以及難以治癒的地方保護沉痾。窺一斑而見全豹,打開光伏浮沉啟示錄,也就是打開積重難返的中國產業困局之門。

管中窺豹:

被「颱風」擊中的尚德

在無錫新區尚德路與新華路的交界口有一棟橢圓形的建築,樓頂上佇立著四個大字——「創業大廈」。這裡曾經被用作尚德公司的總部,因此又稱「尚德創業大廈」。

本報記者近日來到創業大廈調研時,卻意外發現主樓門廳前豎起了三排腳手架,工人們正在忙碌修補門廳吊頂上幾塊支離破碎的天花板。

往前追溯一週,颱風「海葵」登陸後從上海一路呼嘯至無錫。一片狂風驟雨肆虐下,創業大廈的門廳吊頂終難扛住最高十四級的風力,天花板轟然碎裂。同時受損的還有屋頂上鋪設的部分光伏組件和電池板。

如今雨過天晴,「海葵」給尚德留下的印記也在漸漸消散。然而,就在過去這年中,一場比「海葵」破壞力更大、持續時間更長的商業「颱風」一直在猛烈衝擊著尚德。目前為止,這場「颱風」對尚德的影響非但沒有消散的跡象,反而呈愈發風雨飄搖之勢。

尚 德先後爆出「與美國硅片大佬MEMC解約並賠償2億美元」、「5.6億歐元反擔保被騙」、「施正榮卸任CEO」、「在美遭遇集體訴訟」、「信用評級降為 0」、「被控在意大利非法修建太陽能電廠並詐取該國政府補貼」等一連串負面新聞,至於「裁員」、「破產」等消息更是不斷浮出。

在記者打車前往無錫新區的路上,出租車司機聽說記者要去尚德,第一句話就是「這家公司呀,要沒有政府扶持,早不行了」。

更離奇的是,近期有商業銀行還一度以「公司負面新聞過多」為由凍結了尚德員工的信用卡。

記者從業內獲悉,8月20日當天,多名尚德員工發現所辦理的興業銀行信用卡都被凍結,理由是「您的單位近期負面新聞較多導致信用評分不合格,暫凍結您的信用卡業務。」被凍卡的甚至還包括已離開尚德的員工。而在持卡人強烈的質疑聲中,銀行最終在第二天對部分信用卡解凍。

作為中國光伏業的一面旗幟、當今全球最大的光伏組件生產商,尚德的際遇可謂是一個縮影,濃縮的是中國光伏界種種光怪陸離、匪夷所思的現象。如果能將這些現象的內在因果及背後推手梳理清晰,或許就能理解光伏產業之所以會從皇冠上跌落的真實背景。

在美上市光伏中概股一覽(據不完全統計)

股票名稱 股價(美元) 2011年利潤(萬美元)

尚德電力 0.82 -101,800

大全新能源 0.83 3,332

晶澳太陽能 0.87 -8,966

韓華新能源 0.97 -14,778

賽維LDK 1.33 -65,545

昱輝陽光 1.36 33

中電光伏 1.37 -9,429

英利綠色能源 1.56 -50,983

阿特斯太陽能 2.63 -9,080

晶科能源 2.91 4,342

天合光能 4.19 -3,782

註:截至北京時間9月6日21點

企業:一個誰都想當老大的光伏圈

其實在光伏企業中,尚德並不算境況最差的。

之前,外界關注更多的是位於新余的另一家光伏大鱷——賽維LDK,後者上半年的資產負債率高達80%,負債總額則達211.6億元人民幣。之前傳出的地方政府緊急「輸血」20億及財政「兜底」等消息,無不暗示著這家昔日全球硅片「老大」如今正在經受著資金鏈緊繃的煎熬。

兩家「龍頭」級的光伏企業竟「同為天涯淪落人」,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絕非偶然,背後恰恰折射出貪大求全的「老大」心態對中國產業大亨們的傷害有多重。

「我們之前一直主張,尚德不要做老大。因為在中國一直是『出頭的椽子先爛』,但有人卻一直在邊上鼓動他(施正榮)做老大,或許也的確迎合了他內心的某些訴求,導致最終還是以行業老大的形象出現。」尚德一位高管向上海證券報記者透露了這段頗為隱秘的內情。

在此前的多次行業論壇上,施正榮的發言也的確給不少人留下「以老大自居」的印象。甚至在某年一次新能源峰會上,因痛心於行業害群之馬,施還向一些經營不規範的同行說出「你們回去好好反省一下」這樣的狠話,儘管說者無意,聽者卻有心。

至此,施正榮自信、強勢甚至有些狂傲的性格也飽受詬病。

而伴隨這種「老大」心態的萌生,企業對規模的追求也愈加盲目。「因為規模要和『老大』的身份相匹配。國內很多企業家之所以一味求大,也基於同樣的理由。」上述尚德高管說。

以尚德來說,在2005年底到2008年短短三年間,其產能從100多兆瓦一路猛增至1000兆瓦,由業內新兵躍升至全球第一,甚至計劃到2012年要增至5000兆瓦。

賽維也是如此。2010年9月公司創業5週年慶時,賽維向全球客戶介紹了一個5000兆瓦的硅片擴建大計劃,從2011年起平均每年擴增1000兆瓦。

此外,以硅片起家的賽維還上馬了1.6萬噸多晶硅項目,目標直指當時已成功投產的國內多晶硅老大——保利協鑫。而後者也隨即「還以顏色」,拋出一個6.5GW(1GW=1000兆瓦)的硅片建設計劃作「回應」。

「最後已經不是為了做好企業,而是為了消滅對手。這樣的傾向非常危險。」一位行業專家如是說。

而在皇明太陽能董事長黃鳴()看來,貪大對企業的誤導很嚴重,光伏業產能過剩等弊端,就是當年尚德的「首富效應」所致。

「誰做到最大就是榮耀,這些財富榜樣使得所有人都往這個方向走。而且只要你坐不上老大,佔有率小,就覺得臉上沒光,大家都看不起你。」黃鳴說。

某種程度上,這也是中國創業者的通病——「寧為雞頭,勿為牛尾」。

「很多尚德員工掌握了一點點技術就自己出去拉一幫人成立新公司。反觀韓國三星,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是我們不能比的。」上述尚德高管說。

而幾乎每家企業都大干快上的結果就是產能無序擴張,光伏業曾經的「藍海」迅速轉為「紅海」。

\

行業:那些年一起追過的光伏

老企業大肆擴產,投機性新增產能又大量湧入,過剩幾成必然結果,光伏產品價格也隨之一落千丈。後者還給海外對華反傾銷提供了口實。

國內一家大型光伏企業管理人士告訴本報記者,不少房地產商自政府啟動調控後就帶著大筆熱錢湧入光伏,「但不料市場急劇變化,這些習慣快進快出的地產商根本沒有成本和價格觀念,任何價格都拋,由此造成了恐慌,組件價格隨之出現更快速地下跌。」

除了房地產商外,前兩年還有大批紡織、代工企業也大舉殺入光伏。

「很多從其他行業轉行過來的光伏企業連設計資質也沒有,畫的圖紙根本不符合要求,常令電力系統啼笑皆非。有些企業托關係找路子,讓自己的設計通過審核,結果並網運營後就經常會跳閘。」國內最大的光伏系統集成商中環光伏副總經理徐永邦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

在此期間,大量低質、低劣的光伏產品充斥市場,加劇了市場環境的惡化。

「光伏原先我們是兩頭在外,現在很不容易建起一批原料大軍了,但一些無序進入的小廠卻從國外進口了大量的廢次硅料,因為成本更低。」上述管理人士說。

記者瞭解到,這些廢次料通常會從中國香港特區或越南走私進口,其大多是半導體廠或多晶硅廠淘汰出來的次品,價格大概只有正規硅料的一半左右,一年的進口量約有2萬噸。

「這對光伏產品的25年質保帶來非常大的挑戰。」上述人士表示,用這些廢次料生產的光伏電池和組件短期內看不出影響,但幾乎可以肯定其無法正常運轉25年。

而國內此前採取的最低價中標做法,某種程度上更充當了這種低價低質產品生存的土壤。

據上述管理人士介紹,在海外,銀行通常根據光伏企業過去幾年的安裝記錄來認定其資質是一流還是二流,再考慮給多少貸款。但在國內卻是採取最低價中標的方式來選擇光伏產品供應商。在這種情況下,各種不正常的情形都可能發生。

「最低價中標導致一些報低價的企業在選擇設備時什麼便宜用什麼,如為了能中標把逆變器一些應有的功能削弱了、性能降低了,只要能達到國家的最低指標就行了。最後,一件原本和汽車發動機同樣重要的高精尖東西賣出了白菜價。」徐永邦說。

在國內首次光伏特許權招標中就曾出現過0.69元/度電的超低價,並為此受到各方的集體「炮轟」。

另一方面,徐永邦認為,由於國內相關指標訂得過低,幾乎所有企業都能達標,這也在客觀上導致價格成為唯一的競爭砝碼。

國內:地方政府與銀行成幕後推手

一邊是企業盲目擴張,另一邊卻是地方政府與銀行在背後推波助瀾。

事實上,如果沒有政府與銀行的推動,中國光伏產業不可能在短短數年間就成氣候。

2009年次貸危機後,光伏市場再現井噴,給外界一個行業已見底回升的錯誤信號:於是,企業瘋狂擴產,政府和銀行則對光伏項目大開綠燈。

熟料,這只是行業即將變局之前的「迴光返照」。

「目前光伏產業呈現的發展困境,不是政策造成的,是我們的企業家和金融推手共同造成的。比如我們的銀行,在這些年光伏行業的盲目擴張中,是『罪魁禍首』之一。」國家發改委能源所副所長李俊峰對此一針見血。

阿特斯陽光電力董事長瞿曉鏵則告訴本報記者,2009-2010年,全球為應對次貸危機紛紛推出刺激政策,如中國的4萬億和美國復興計劃,這些都對新能源行業帶來大量的政府擔保貸款,導致當時很多資金進入產業,光伏出現了產能大擴張。

「很多地方政府將光伏當作新興行業和發展方向,但並不意味著全國這麼多的地方都需要設光伏產業園。」瞿曉鏵說。

更嚴重的是,當大型企業出現問題時,地方政府又一再出手施救,於是陷溺逾深,負債益甚。

美國投資機構Maxim Group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最大10家光伏企業的債務累計已高達175億美元,約合1110億元人民幣,國內整個光伏產業已接近破產邊緣。

「中國地方政府對企業的保護比較低級,是輸血,不是造血。」上述尚德高管對此點評說。

李俊峰也不讚成政府給所有企業繼續輸血,「目前要響應國家特別是國務院的號召,要自覺地限制產能快速發展。市場是有限的,不是無限的」。

國際:野蠻生長遭遇貿易保護大棒

如果說中國各地的「光伏大躍進」早早為行業埋下了危機地雷的話,那麼,國際上貿易保護主義再度大行其道實際上真正點燃了地雷的引線。

「貿易保護主義是導致行業困境的一個重要因素,如今年已公告的公司情況看,二季度美國市場遠低於預期,顯然和『雙反』所帶來的不確定性有關。」阿特斯陽光電力董事長瞿曉鏵說。

他認為,最大的風險不在政府補貼少了,而是貿易保護主義。如光伏產品不能全球流通的話,對這個行業將是毀滅性打擊。

「歐盟立案,國內市場很難彌補失去的那部分市場。因為歐盟佔全球市場的70%,相當於20GW。中國『十二五』規劃也只定了22 GW -25GW,具體怎麼實現還有待政策出台。」

瞿曉鏵認為,「一年20GW的市場一旦關閉,將是非常大的衝擊!嚴重點說滅頂之災也不過分。」

而從更深層次看,過去兩年中國光伏產業的星火燎原與地方政府的火上澆油都是國際上「錯誤的凱恩斯主義」思潮煽風點火所致。

「光 伏產業已經是一個過度膨脹的產業,而且膨脹的時點非常不好,是在2009年全球陷入『錯誤的凱恩斯主義』並導致政府負債泡沫之後。當時歐洲特別明顯,非但 沒有降低槓桿,而且還加大了政府負債。等到二次探底時後果就出來了:政府負債已到頂,只能取消對光伏的補貼。」華東師範大學國際關係與地區發展研究院研究 員余南平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

在他看來,如果當初不是4萬億,而是2萬億或者1萬億,則可能情況大有不同。

某種程度上,光伏已經走上了和鋼鐵、紡織、彩電等諸多傳統行業相似的老路,所不同的是,傳統行業在貿易戰與價格戰之後還有巨大的國內市場,而光伏的市場又在何方?

「光伏已經不是藍海,甚至不是紅海,而成了黑海。」一位曾在尚德創業過程中起過關鍵作用的高層的這個比喻,代表了目前光伏產業界普遍存在焦慮與黯淡的心態。


李亞鶴沉浮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10-19/100449333.html
因涉深圳前市長許宗衡案而被調查的深圳市金光華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下稱「金光華集團」)董事長、深圳地產界「黑馬」李亞鶴,近期再遭打擊。其旗下最大資產——金光華廣場項目,面臨被沒收的處罰。

  深圳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委員會(下稱深圳市規土委)在「深規土行告[2012]1號行政處罰告知書」中稱,因金光華集團和深圳南國影聯股份有限公 司(下稱南國影聯)未經批准,以「假合作,真買斷」形式非法轉讓土地,屬非法轉讓土地行為,因此擬沒收金光華廣場地下空間和地上所有建築物,沒收南國影聯 「非法所得」2.15億元,並處罰款1.075億元。

  此前的2012年8月9日,深圳市規土委就此案召開了聽證會。金光華集團和南國影聯均申訴稱,該項目合法有效,依法取得了土地使用權,前述行政處罰沒有事實依據。目前,最終的處罰結果如何,尚無公開消息。

  深圳市規土委在聽證稱述中提及,「金光華集團相關負責人」也承認了相關事實。據金光華集團內部人士透露,該「相關負責人」即是指目前仍被羈押於北京的李亞鶴。

  1964年11月出生的廣東商人李亞鶴,與許宗衡關係密切。2009年6月,許宗衡被「雙規」,如同推倒了多米諾骨牌,引發深圳市官場和商界地 震。除了原深圳市龍崗區委書記余偉良、原龍崗區政協主席陳勝興、原福田區委書記李平、原深圳市政協副主席黃志光等官員紛紛「落馬」,深圳市一批地產商界代 表均被調查。之後,這些商人多數「平安歸來」,惟獨李亞鶴一去不歸。

  2011年5月9日,許宗衡在河南省鄭州市中院一審獲刑死緩。法院認定許宗衡在2001年至2009年擔任深圳市委常委、組織部長、市委副書記、常務副市長、市長等期間,受賄3318萬餘元。後許宗衡未上訴。該案看似塵埃落定,實則餘波未息。

  關於李亞鶴案,自2010年立案以來,除2011年7月底他被以行賄罪被公訴至北京市東城區法院時,有簡單信息披露之外,至今未見任何公開信息,顯得頗為神秘。財新記者獲悉,李亞鶴案尚未結案。

  而據深圳相關執法部門一份關於金光華廣場案的調查報告,對該項目查處的線索,來自於2012年7月前後上級有關紀委部門轉來的指導意見和相關資料。

  該指導意見對金光華廣場項目涉嫌非法轉讓土地行為一案的基本定性以及處理意見,均給出了較為明確的建議。

交易始末

  在李亞鶴髮家史中,金光華廣場項目舉足輕重,它成就了李亞鶴從包工頭到「地產大佬」的華麗轉身。

  李亞鶴是汕頭人。在與他早期打過交道的人眼裡,他是個「幹大事的人」,讀書不多,但有魄力,肯吃苦,「講義氣」。來到深圳後,憑著個人能力做了 小包工頭,事業逐漸做大。金光華集團所涉地產項目多為舊城改造,打點政府關係成了李亞鶴的家常便飯。據其公司內部人士透露,其一貫「出手大方」。

   金光華廣場項目起始於2000年,是由南國影聯出地、金光華集團出資合作建設的舊改項目。

  項目用地在開發前由兩地塊相連組成。第一塊是南國文化廣場用地,土地面積12874平方米,權屬單位為南國影聯,為1987年3月批准的行政劃撥用地,用地開發前現狀主要是綠化、廣場用途。

  第二塊地是南國影聯用地,土地面積5040.2平方米。地上有一棟名為南國影劇院的6層綜合樓,於1992年投入使用,土地使用年限從1984年8月至2004年8月。

  上世紀90年代,地處深圳商業核心羅湖國貿地帶的南國影劇院繁華一時,放映港台影片票房火爆。

  及至2000年前後,情況急轉。據南國影聯一位高層向財新記者透露,彼時正趕上高清電影進入國內市場,老影院票房下滑明顯,加上亞洲經濟風暴來臨,南國影聯陷入絕境。

  而這一時間節點,恰是深圳地鐵一期工程獲得國家批准立項後不久,作為1號線東段直經站點的國貿區域,南國影劇院拆遷在即。「為償還即將到期的2000多萬元銀行貸款,填補虧空」,南國影聯決定與金光華集團合作開發。

  2000年8月7日,金光華集團與南國影聯就南國文化廣場用地簽訂合作開發協議,即由南國影聯提供土地,金光華集團出資,建成後對物業進行分 配,南國影聯佔三成,金光華集團佔七成。當年8月18日,雙方又簽訂補充協議,約定金光華集團以5500萬買斷地下開發權。2001年3月1日,兩者向深 圳市規劃國土局申辦合作建房。但後來深圳市官方的調查顯示,這次申辦合作建房提供的材料僅包括第一份協議,未提及上述補充協議。

  2002年2月8日,雙方就第二塊地簽訂「重建南國綜合電影院」合作協議。

  協議就建成後三七分成比例進行更改:無論經批准的新建物業建築面積為多少,南國影聯應擁有新建物業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作為電影院使用,另加30平方米票房一間;若地面以上建築超過八層,南國影聯另擁有超過部分20%的建築面積;其餘建築面積歸金光華集團所有。

  作為交換,金光華集團同時支付南國影聯拆遷補償及經營損失共計人民幣1.61億元。

  這一協議內容後被解讀為所指明顯。根據紀委部門後來查實,金光華廣場存在違法改建、加建行為,其超規定建築面積達到7355.8平方米,也就是說總建築面積近10%屬於「違建」。深圳市規土委的調查還顯示,這一合作協議亦未報相關部門審查備案。

  深圳市規土委據此認為,金光華集團與南國影聯雙方簽訂合作開發協議第一次時間是2000年8月7日,而僅過了11天,雙方就上述同一塊地第二次簽訂協議,由此認定,「正是當事人隱瞞合同才導致國土部門批准了合作建房的申請」。

  有關該案的調查報告還稱,當事人雙方的資金往來、收款收據等票據記錄予以證明,雙方並沒實際上履行第一份合同關於房屋按3:7比例分成的條款,而履行了後兩份「陰合同」。

  就如何獲得國土部門批准,「金光華稱他們想辦法搞定。」上述南國影聯高層說。但在走程序過程中,還是由南國影聯出面。2002年3月,南國影聯向市國土部門遞交了南國綜合電影院項目和南國文化廣場項目用地合併整體改造的申請,半年後獲得批准。

  2002年12月8日,深圳市規劃國土局將土地面積10670.7平方米的合併地塊出讓給金光華集團和南國影聯,用地性質由文化產業改為商業用地,使用年限40年,截至到2042年12月8日。為此,金光華集團補交了4.1億元土地出讓金。

  金光華廣場總建築面積達10萬平方米,據保守估計,如今,價值也在20億元以上。

處罰爭議

  深圳市官方該處罰引起的爭議焦點,主要圍繞金光華集團和南國影聯簽訂的6份協議展開。

  深圳市規土委認為,通過上述多份合同可以認定,金光華集團以5500萬元買斷土地地下開發權,以1.65億元買斷地上空間開發權,實際上以總價2.15億元買斷項目地塊的地上和地下開發權。

  據此,南國影聯不承擔風險,獲取固定收益,即建成後獲得2502.16平方米建築面積。深圳市規土委認為,雙方簽訂的合作開發協議符合最高法院《關於審理涉及國有土地使用權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24條規定的情形,應認定為土地使用權轉讓合同。

  此外,當事人沒有提供真實、完整的合作建房協議,可以認定存在以欺騙的方式騙取合作建房批准文件的事實。這種「假合作,真買斷」的方式非法轉讓土地,違反了《土地管理法》的規定,屬非法轉讓土地行為。

  深圳市規土委由此擬沒收金光華集團和南國影聯非法轉讓的金光華廣場地下空間和地上所有建築物,沒收南國影聯2.15億元違法所得,並對南國影聯處50%罰款,即1.075億元。

  最高法院2005年出台的《關於審理涉及國有土地使用權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24條的規定是,「合作開發房地產合同約定提供土地使用權的當事人不承擔經營風險,只收取固定利益的,應當認定為土地使用權轉讓合同」 。

  一位不願具名的資深律師認為,該解釋的意旨,與最高人民法院1996年《關於審理房地產管理法施行前房地產開發經營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第18條的規定相近。

  後者指出,簽訂合作建房協議是土地使用權有償轉讓的一種特殊形式,除辦理合建審批手續,還應依法辦理土地使用權變更登記手續,否則一般應當認定 為合建合同無效。但雙方已實際履行了合同,或房屋已基本建成,又無其他違法行為的,可認定合建合同有效,並責令補辦土地使用權變更登記手續。

  該解答第22條又規定,名為合作建房,實為土地使用權轉讓的合同,可按合同實際性質處理。如土地使用權的轉讓符合法律規定的,可認定合同有效,不因以合作建房為名而認定合同無效。

  合作建房也為法律所允許。《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第28條規定,「依法取得的土地使用權,可以依照本法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作價入股,合資、合作開發經營房地產」。

  「既然是一種土地轉讓的特殊方式,過程中經過登記,補交了4億多元的地價,你說它有多大問題?」上述律師反問道。

  北京煒衡律師事務所深圳分所合夥人肖文全亦認為,從目前的材料看,金光華集團和南國影聯開發過程合法,「審批程序中,市政府部門還專門開會,國土局有批覆。」

  肖文全還認為,行政機關無權對合同效力進行認定。最高法院的前述司法解釋主要解決的是合同的性質和效力問題。即使認定合同無效,主要後果也是民事處理,而非行政機關刑偵不過處罰;即使存在違規,如此重罰也沒有依據。

  金光華集團和南國影聯的申辯,基本上如前述意見。

許宗衡的影子

  值得注意的是,金光華廣場後來與當時深圳地鐵1號線建設接軌,成為一個與地鐵無縫連接的超大型地鐵上蓋設計物業。深圳市發改局也頒佈文件,將金光華廣場項目納入深圳市2002年固定資產投資計劃。深圳市政府2003年127號文件將該項目明確列入深圳市重大項目。

  這一系列來自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否有許宗衡插手暗助,成為外界關注焦點。金光華廣場項目始於2000年時,許宗衡就職深圳市委常委、市委組織部 部長不久,從職權範圍看,他尚不具備插手機會。金光華廣場項目被納入深圳市重大項目,發生在2003年後,而這一時間節點,恰是許宗衡走上深圳市常務副市 長、市委副書記、市長等職務的開始。

  許宗衡案發8個月後,廣東省政協在2010年2月召開的十屆十次常委會上,以涉嫌行賄罪為由,撤銷李亞鶴的廣東省政協委員資格。當時有消息傳出,李亞鶴事涉許宗衡案。

  許宗衡案在2011年5月結案,但判決書和相關詳細案情至今並未對外公開。

  財新記者從多個信源獲悉,李亞鶴被指控的行賄事實主要是向深圳市兩位區級幹部行賄。其中之一是深圳市原福田區委書記李平。李平後來獲刑,法院認 定其在2008年至2009年間,利用職務便利,為金光華集團獲得華新村改造項目等提供幫助,接受李亞鶴賄送港幣400萬餘元。

  華新村項目與華強北商業片區相鄰,地段價值不菲。深圳市一位不願具名的官員向財新記者透露,金光華集團早於2004年即向福田區提出該片區舊改申請,但直到李平就任區委書記後,才著手推動該項目。不過,因所涉地段產權複雜,又不在危房改造範疇,而被以暫緩開發否決。

  李亞鶴被調查的2009年11月底,金光華集團以及其七家下屬或關聯企業涉及的業務交易和股權轉讓等,被相關部門緊急叫停。

  這七家公司中的深圳市天然投資有限公司(下稱天然投資)引人矚目。其業務涉足龍崗區橫崗項目,時間節點恰為深圳獲得第26屆大學生大運會舉辦權前後。大運會主要場館地址在橫崗,深圳地鐵3號線拆遷工程最大的區域,也在橫崗。

  許宗衡案發當時,被調查的重點也指向大運會場館等與土地有關項目。原深圳龍崗區區委書記余偉良和龍崗區政協主席陳勝興,也於2009年10月涉案被調查。不過,迄今為止,余偉良和陳勝興的涉案詳情,以及處理結果,尚無公開消息。

  在外界看來,李平以及余偉良、陳勝興等人案發,皆源自許宗衡的倒台。而牽引他們之間關係的,則是李亞鶴這個貫穿始終的隱形人。

  對李亞鶴案的查處,持續經年,至今未結案。為何在2012年年中,表面上看起來問題並不嚴重的金光華廣場項目,面臨嚴厲清算?

  一位跟李亞鶴打過交道的律師稱,據他瞭解,許宗衡案的司法判決內容肯定沒有涉及李亞鶴及金光華集團,但這並不表明他們之間沒有事情。這位律師說,他們之間的那點事上不了檯面,但事實又擺在那裡。

  一個廣泛流傳的說法是,李亞鶴及金光華集團為許宗衡在官場上鋪路充當了「提款機」,而李亞鶴則從中得到事業擴張過程中政府關係的背書。

  這種官商同盟益發讓李亞鶴覺得「金錢可以搞定一切」。一位曾與李亞鶴早期一同打拚過的朋友稱:「勾連太深,總有一天要出事。」■

  本刊記者賀信對此文亦有貢獻


中國遠洋沉浮 折射中國經濟粗放發展時代

http://www.xcf.cn/ztlb/201306/t20130607_449059.htm
 2000年,中遠集團就制定了躋身世界500強的目標。在中國經濟粗放型高增長的推動下,干散貨和集裝箱航運的快速「上規模」令中遠集團得償所願。

  

  2007年,中遠集團傾力打造資本平台—中國遠洋。雖然干散貨和集裝箱航運讓中遠集團的經營更上層樓,但由此形成的粗放型擴張模式也為其今後的慘敗埋下了伏筆。為了實現在高收入規模上的繼續增長,中遠集團選擇一味擴張干散貨和集裝箱兩個航運船隊,結果是上市5年融資過千億的中國遠洋頻繁「觸礁」,業績慘不忍睹,三度成為A股「虧損王」。

  

  與中國遠洋慘敗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同期母公司中遠集團除了在2009年受到嚴重衝擊外,仍保持了相對較為穩定的發展,並沒有被中國遠洋拖下「泥潭」。

  

  中國遠洋的潰敗是中國經濟粗放發展時代的縮影,在中國經濟由擴張期進入緊縮期的轉折中,如何改變盲目投資、粗放經營的運作體系,正成為包括中國遠洋在內的眾多企業需要面對的生死攸關的重要命題。

  

  本刊主筆  楊智全/文

  

  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公司(簡稱中遠集團)成立於1961年4月,歷經52年的發展,目前主業覆蓋航運、物流碼頭、修造船。據其網站公開資料,中遠集團擁有和經營700餘艘商船,5100多萬載重噸,年貨運量超4億噸,遠洋航線覆蓋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500多個港口,船隊規模中國第一、世界第二。

  

  在「船長」魏家福的帶領下,中遠集團一度乘風破浪。但2008年突如其來的金融危機讓龐大的中遠集團船隊開始一次又一次地「觸礁」。

 

  

  2009年,中遠集團的「資本旗艦」公司—中國遠洋(601919)首現75億元虧損、並墊底所有A股上市公司;2011和2012年,中國遠洋又分別以104億元和95億元的虧損蟬聯這一紀錄,這是自中國遠洋回歸A股5年以來三度問鼎A股「虧損王」。由於連續兩年虧損,自2013年3月29日起,中國遠洋正式被「ST」,成為A股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ST股。

  

  按照A股相關制度,已戴上「ST」帽子的中國遠洋如果再虧損一年,2014年後將被退市,命懸一線的中國遠洋必須在2013年完成自我救贖。2013年一季度,中國遠洋又虧損20億元,按目前低迷的航運行情估計,其2013年很可能又將經歷一次巨虧。此時,中遠集團的巨額關聯交易救助已然緊急展開,在年初中國遠洋將旗下中遠物流溢價36億元賣給中遠集團後,5月21日,中國遠洋又宣佈將旗下中集集團21%的股權溢價29億元賣給中遠集團。即便這樣,業內人士指出,這並不一定能夠100%保證中國遠洋扭虧。

  

  中國遠洋的「慘敗」到底緣由何起?要正確理解中國遠洋,必須瞭解中遠集團的戰略佈局、中國遠洋在集團中所扮演的角色。

  

  粗放模式打造航運霸主

  

  1998年,中遠集團的業務涉及「下海、登陸、上天」,即經營航運、房地產、航空貨運三大領域,但經營業績堪憂,當年集團營業收入為325億元,而同期利潤僅為4億元。

  

  彼時剛剛接掌中遠集團帥印的魏家福隨即請來一大批專家為中遠集團制定了十年發展規劃,這個規劃後來被他濃縮成兩句話:從全球航運承運人向以航運為依託的全球物流經營人轉變,從跨國經營向跨國公司轉變。

  

  2000年,魏家福在《財富》世界500強高峰會上首次提出,中遠集團要進入世界500強。按當時中遠集團的收入,與500強門檻還相差甚遠,但其逐步剝離了中遠集團的房地產等業務,並加快打造干散貨船隊與集裝箱船隊。

  

  干散貨航運是指運輸礦石、煤、糧食、化肥等大宗貨物,進入20世紀以來,中國逐漸成為全球能源和資源消耗大國,中國鐵礦石、煤炭佔全球海運貿易量的比重增長迅速,所以中遠集團首先劍指干散貨航運霸主地位。而受益於中國進出口貿易及經濟的快速增長,中遠集團也同時打造集裝箱航運船隊。

  

  2001年,中遠集團收入450億元,已較1998年飆升了近40%。但中遠集團的雄心顯然遠不止於此,當時全球集裝箱航運執牛耳者為馬士基航運,而干散貨航運領域則為日本郵船,它們都是百年企業。魏家福早年接受採訪時就說過,要比肩馬士基和日本郵船。

  

  正所謂時勢造英雄。2004年,中國鐵礦石消費佔全球比例從2001年的20%增長到40%,「北煤南運」也推動當時國內煤炭運量以16%的年複合增長率增長,甚至年年豐收的中國糧食也越來越依賴於進口。這些都極大刺激了中國乃至全球的干散貨航運市場,中國因素成為主導全球干散貨行情的最重要因素。

  

  中遠集團憑藉與寶鋼、鞍鋼、首鋼為代表的鋼鐵企業的戰略結盟,以及與大型煤加工企業的良好關係,干散貨運輸業務急速擴張(表1),2004年中遠集團就控制了375艘干散貨船隊,規模一舉超越了有著120年歷史的昔日龍頭老大—日本郵船,而其集裝箱航運規模此時也位居全球第七。

 

  

  但對於干散貨航運而言,規模越大,經營風險越高,這是由其獨特的行業特點決定的。首先是強週期性。相關資料顯示,1873-2000年,干散貨航運市場大致經歷了16個航運發展週期,伴隨一輪輪低迷、復甦、繁榮和回落的週期,大大小小的企業倒閉或被兼併在這個行業已司空見慣。其次,進入門檻較低,屬於完全競爭市場。買方集中而賣方分散,即便是規模最大的龍頭企業,其市場份額對全球而言不過是個零頭。相關資料顯示,全球前20大干散貨航運公司合計佔有的市場份額不到全球的30%。在這樣的行業特徵下,一味擴大規模的風險可想而知。

  

  並且,中遠集團著力打造的干散貨船隊與日本郵船在佈局上也有顯著的不同:中遠集團干散貨船隊配置過重,在2004年,中遠集團包括油輪、客輪等總計639艘船舶中,375艘干散貨船舶佔近60%,而當時日本郵船這一比例僅為33%;其次,中遠集團的干散貨船隊偏好於自有船舶,自有與租入干散貨船舶各佔一半,而日本郵船當時216艘干散貨船舶中,租入的達153艘,佔比70%。中遠集團如此佈局,無疑有較高的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

  

  而集裝箱航運進入門檻較高,與干散貨航運的營運存在較大差異性。集裝箱航運市場集中,這種「門對門」的物流服務買方數量眾多,而有實力的賣方卻不多。公開數據顯示,全球前十大集裝箱航運公司所佔市場份額高達60%。因此,賣方可以憑藉自身品牌、競爭優勢形成較大的市場份額,如馬士基航運近幾年就一直保持15%的全球市場份額。

  

  但集裝箱航運不是簡單的規模競爭,一味追求船隊規模的擴大並不一定帶來豐厚的收益和競爭優勢的提升。

  

  2007年7月,中遠集團終於以154億美元的收入、排名488位首次跨入《財富》世界500強,按當時的數據,干散貨和集裝箱船運至少為其貢獻了625億元的收入,可以說,正是規模龐大的航運船隊載著中遠集團駛入了這一「殿堂」。

  

  此時,為了使自身規模繼續保持較快增長,中遠集團推出了醞釀已久的大資本佈局。

  

  借力資本更上層樓

  

  建造龐大的干散貨和集裝箱船隊需要龐大的資金支持,對中遠集團來說,通過資本市場融資無疑是不二之選。此外,將高風險且處於整個產業鏈「微笑曲線」底部的基礎運輸重組上市,對中遠總公司(中遠總公司是指處於中遠集團頂層的控股公司)而言意義重大。「通過成功的資本運作,使得中遠的全球化業務有充分的資金保障」,「通過撬動資本市場把中遠做大做強,把資本市場用得淋漓盡致。用資本市場帶來的利潤去發展核心業務,再以核心業務創造的盈利回報股東,以此形成企業的良性循環。」魏家福談及資本佈局時如此說道。

  

  魏家福早在1993年就擔任中遠總公司旗下首個上市公司—中遠投資(COSCO CORP)的第一任總裁,之後,其又見證了中遠總公司旗下中遠太平洋(01199.HK)等4家企業的上市過程,利用資本驅動成為中遠集團快速發展的有力引擎。

  

  於是,中國遠洋的上市被提上日程,其被定位為中遠集團的「資本平台」。中遠集團希望,通過中國遠洋這個旗艦上市公司,將中遠總公司旗下其他4家上市公司整合起來,形成資本市場的另一個中遠集團,使得集團發展的資本來源結構為5:4:1,即50%來自資本市場、40%來自銀行、10%來自自身積累。

  

  2005年,中遠集團就將集裝箱航運重組並注入到中國遠洋於H股上市,但中國遠洋作為集團的「資本平台」真正發揮重大作用是從2007年6月開始,彼時中國遠洋回歸A股上市,中遠集團又將龐大的干散貨航運資產注入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正是在這一年7月,中遠集團首次跨入「世界500強」。

  

  中國遠洋的A股上市,堪稱中遠集團的資本大戲(附文),其中干散貨船隊資產的注入尤為值得關注,中遠總公司竟然選在了波羅的海乾散貨指數(BDI指數)有史以來的幾乎最高點,此舉可謂一箭三雕。

  

  其一,中遠總公司通過出讓干散貨船隊資產的少數股權,獲得了5倍於少數股權淨資產的207億元現金,同時快速實現了「資本增值保值」;其二,中國遠洋日後對中遠總公司及其附屬公司的巨額關聯交易,有力支持了中遠總公司的其他業務發展(圖1);其三,將強週期性板塊獨立出去,中遠總公司本身也降低了營業和財務風險。

 

  

  中國遠洋A股上市後,資產規模一直佔據著中遠集團的半壁江山,魏家福親自坐鎮兼任董事長,這在中遠總公司旗下上市公司中也就獨此一例,中國遠洋對中遠總公司的意義非同小可。

  

  中國遠洋A股上市後不久的2007年,中遠集團收入同比增長430億元達到1585億元,而干散貨和集裝箱航運居功至偉,在分別貢獻了220億元和61億元的增長額後,收入也分別達到496億元和410億元的新高度。

  

  對中遠集團而言,也面臨著一個新挑戰,如何在高收入規模上繼續增長,此時,中遠集團再度聚焦在中國遠洋的兩個航運船隊上。

  

  逆勢擴張,資本平台下的業績豪賭

  

  行情大好時,中遠集團對幹散貨下大注,而行情開始逆轉時,其依舊逆勢擴張。

  

  H股和A股上市後,中國遠洋股權融資共計350億元,但這遠遠不能滿足「資本平台」的使命。中國遠洋在回歸A股之時,銀行借款及債券餘額為190億元,隨著其規模的不斷擴大,如今這一數字已升至千億元,這意味著其5年融資過千億。與此同時,中國遠洋資產負債率從51%飆升至如今的77%,歸屬母公司的淨資產卻從2007年的450億元縮水至如今的230億元。也就是說,1000億元的融資換來220億的淨資產損失。

  

  與中國遠洋慘敗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同期中遠集團除了在2009年受到嚴重衝擊外,保持了較為穩定的發展,並沒有被中國遠洋拖下「泥潭」(表2)。

 

  

  兵敗干散貨航運

  

  2008年,中國遠洋的營業收入一度達到716億元,而到了2012年,這一數據僅為161億元。僅僅兩年的時間,干散貨航運就虧損150億,成為中國遠洋的「重災區」。

  

  2007年巨無霸的干散貨船隊上市時,中國遠洋手中還握有高達52艘總運力650萬載重噸的新船訂單,而此時其自有船隊總運力不過為1400萬載重噸。其中僅與中遠總公司旗下的中遠船務和南通中遠川崎造船公司,新簽或改簽29艘干散貨與集裝箱造船合同,金額就高達23億美元。

  

  2008年,BDI指數在5 月20 日創下11793 的歷史最高點後,在年內最後3個月暴跌至1000點以下,遠低於公認的盈虧臨界點的2500-3000點,干散貨航運暴風雨即將來臨。但中國遠洋的高層似乎並未完全覺察。這一年,中國遠洋新船訂單升至58艘,這意味著在該年接受8艘完工的訂單後,中國遠洋又下了14艘新訂單。

  

  在行情最好的時候生成的大量新船訂單,帶來的結果是在行情跌入綿綿無期的低谷時,這些已下單的船舶還在不斷加入龐大的干散貨船隊。一艘船舶從下單到交船需要數年時間,這些船很可能在行情下滑時開始交貨,此外,58艘的訂單需要佔用大量的資金,2008年年報顯示,佔用資金高達120億元。

  

  在巨資打造干散貨船隊之時,中國遠洋同時又在對總運力貢獻有限的條件下以超高租金租入船舶。2008年,中國遠洋租入了16艘船舶(表3),在租入總運力僅比2007年多1.7%的情況下,中國遠洋為此支付了335億元租金,比2007年的214億元租金足足高出57%。2007年,中國遠洋收購中遠總公司旗下全球最大規模的干散貨船隊時,其自有船隊賬面固定資產淨額不過137億元,而335億的租金足可以再買下2.4個這樣的船隊,即便常人看來,中國遠洋管理層的決策也不免有草率之嫌。

 

  

  波羅的海交易所等機構公開數據顯示,2007年好望角型船平均租金高達11.6萬美元/天,及至2008年好望角型船的日租金最高時超過20萬美元/天(圖2),之後所有船型租金一路震盪下跌,2012年好望角型散貨船平均運價已暴跌至7680美元/天,不及2007年平均水平的7%。

 

  

  更糟糕的是,中國遠洋以高價並且是以長期合同的形式租入了大量船舶,其結果是,在行情發生逆轉,船舶租金跌去十之八九時,中國遠洋還在為超高租金埋單。

  

  早在中遠總公司將干散貨船運資產注入中國遠洋時,BDI指數已處在本輪上漲週期的第4年(圖3),長期繁榮的背後必然是隨時的回落,這一點中國遠洋的管理層應該是有認識的。從中國遠洋上市後頭幾年的年報披露可以看出,管理層對公司干散貨海運貨物周轉量(航運總海裡×總載重)的預計就非常保守,而實際發生數往往比預計下限多出40%-60%。

 

  

  但干散貨航運曾給中國遠洋帶來太多的「光環」,加上2007年這一業務毛利率高達37%,中國遠洋繼續放手一搏或許完全在情理之中。另一方面,中國遠洋管理層對幹散貨航運的認知看來也有不足。

  

  2008年報中管理層表示,在市場爬升通道中,租入運力,通過鎖定敞口頭寸(有租出合同鎖定的租入船合同),擴大收益。他們甚至認為,「實踐證明,在當前市場大幅度下滑時期,公司毛利和租金水平受到影響比較小」。

  

  令人扼腕的是,行業形勢給了中國遠洋數次降低損失的機會,但卻一次次被其「無視」。

  

  實際上,2008年的金融危機已經嚴重影響了中國遠洋業績。年報顯示,2008年底中國遠洋僅鎖定2009年18.4%的營運天數,而2007 年這一數據為54%。此後,又因過高價格租入船舶,大量未鎖定的敞口頭寸暴露,中國遠洋在2008年計提了52.5億元的營業外支出。此外,中國遠洋還放棄執行與船東已簽訂的COA合同(大宗貨物進出口商與船方簽定的長期租船方式),並為此支付違約金1.2億元。

  

  儘管風險已經來臨,但中國遠洋的管理層依舊發出了「把握低成本擴張機遇,波段操作,及時補充運力,降低持倉成本」的經營策略。這如同股票投機者被套牢後,通過低價補倉,並寄希望於在大反彈之際彌補虧損,但要是股價長期萎靡下跌,只會越補越虧。很不幸,中國遠洋遭遇了後面的情況。如果其提前執行收縮戰略,或許可以避免更大的損失。

  

  中國遠洋的管理層漠視干散貨航運的巨大風險,從其遠期運費協議(FFA)的操作也可窺一二。

  

  FFA是一種基於BDI指數的遠期合約,合約雙方先約定好交割時間及價格,屆時與BDI指數價格相對比,收取或支付差額。國際干散貨航運市場價格波動難以把握,公司通過FFA可以配合散貨船隊運作,有效對沖租入船舶價格風險,起到風險平抑和套期保值的作用。

  

  中國遠洋在2008年顯然是高價租入干散貨船隊,現貨市場強烈做多,按照慣常邏輯,FFA應該買空,但是隨著2008年末BDI指數的暴跌,中國遠洋的FFA公允價值竟然損失高達52億元。有專業金融人士指出,中國遠洋很可能利用FFA進行了投機操作,這樣不但喪失了最後的對沖機會,而且加劇了中國遠洋的虧損。

  

  2009年,BDI指數的暴跌,中國遠洋收入由2008年的716億元跌至274億元,最終巨虧63億元。並且,這還是在2008年大幅「平滑」利潤的情況下,否則虧得更慘。

  

  船舶過高的租金是造成本次巨虧的重要原因。根據2010年中國遠洋提供的各種型號的干散貨船舶市場租金水平的變化,如果按現貨市場推算的話,2009年干散貨船舶租賃費大約為90億元,而實際是,該年干散貨航運261億元的營業成本中船租費就高達199億元。這意味著2009年合約價較市價高出100億元,即使到了2010年,合約價還較市價高出30億元。

  

  但隨後2010年航運市場出現暫時的反彈,中國遠洋的管理層誤認為「全球經濟將持續復甦」,於是又「賭」了一把。雖在2010年中國遠洋有所斬獲,但隨後為此付出的代價卻更大。

  

  2009年本已開始收縮的租入船隊在2010年又新租入了5艘船舶,此時中國遠洋干散貨船隊達到了空前的450艘、運力合計3856萬噸,將日本郵船的干散貨船隊遠遠甩在了後面。

  

  但干散貨行情接著就開始了新一輪持續暴跌, 2011年BDI指數大跌44%,中國遠洋揮刀砍掉了81艘租入船舶,並提前還船,為此支付違約金5.2億元;2012年BDI指數繼續暴跌,中國遠洋再度砍掉大約42艘租入船舶,並又一次提前還船支付違約金等11.3億元,中國遠洋規模龐大的干散貨船隊開始急劇「瘦身」。

  

  兩年來,干散貨航運累計虧損150億元,在BDI指數短期內回升無望的情況下,干散貨航運處於幹一單、虧一單的狀態,而中國遠洋為何不多歸還些租入的船舶呢?業內人士認為,很可能是因為其中部分船舶的租期被牢牢地鎖定。在運費極度低迷、運量又減少的情況下,龐大的中國遠洋船隊無法調頭,至今還在為多年前高價簽下的船租埋單。2012年底,中國遠洋預計2013年還有大約14億元因高價租入船舶而未鎖定的風險敞口。

  

  除了BDI指數的暴跌外,期間還發生了讓中國遠洋的高層始料未及的重大事件—大客戶自建船隊。中國遠洋的大客戶—控制上游鐵礦石的供應商淡水河谷,也自建船隊加入了干散貨航運,這也是源於2007-2008年鐵礦石運費的暴漲。淡水河谷運往中國的鐵礦石航運「首秀」發生在2011年11月,從這一刻起,淡水河谷與中國遠洋開始「翻臉」,2012年已拒用中國遠洋干散貨船,它們之間的矛盾已是公開的新聞。淡水河谷每年生產3億多噸的鐵礦石,有1億多噸運往中國,如果淡水河谷自產自運,對中國遠洋的打擊可想而知。

  

  再從目前行業所處的大環境看,也較中國遠洋最初制定幹散貨超級航母決策時發生了三大變化,中國傳統經濟模型轉型下導致對礦石及煤炭需求增長放緩、干散貨船隊無序擴張、貨主自建船隊已成趨勢,這些都造成了干散貨船供需嚴重失衡。

  

  此外,對比全球干散貨船隊規模第二的日本郵船與中國遠洋,二者間的差異直指業務結構和股權結構等更深層次的問題。

  

  從中遠集團干散貨船隊規模快速超越日本郵船,到中國遠洋揮刀「瘦身」的兩年,日本郵船干散貨航運規模卻穩步發展,截至2012年3月,其規模增至354艘,已超越「瘦身」後中國遠洋的332艘,大有超越中遠集團(除中國遠洋外,中遠集團還有其他公司經營較小規模干散貨航運業務),重奪全球霸主的態勢。2009、2011和2012年,在中國遠洋干散貨船隊巨虧的年份,日本郵船散貨業務在收入受到巨大衝擊之下,僅在2012財年出現6000萬元的虧損,日本郵船相對穩定的收入和沒有陷入巨虧泥潭,除自身經營不同外,與其船隊結構也有關係。

  

  中國遠洋散貨業務專注於干散貨航運,而日本郵船除了354艘干散貨船舶外,還配置了全球規模最大的121艘汽車運輸船舶、85艘油船等船舶。中遠總公司旗下的油船並沒有注入到中國遠洋,而汽車船、雜貨船等卻分佈在中遠航運(600428)及其他附屬公司中。但即便是剔除這些差異因素,幾乎可以肯定的是,日本郵船干散貨的航運收入,也不會像中國遠洋那般慘烈(表4)。

 

  

  在股權結構上,日本郵船前十大股東僅佔股權比例30%,金融機構和其他法人合計擁有47%的股權,MasterTrust信託銀行、日本Trustee服務信託銀行、東京海上日動火災保險公司等著名投資機構赫然在列。這些金融公司背後則是更多的財團以及鋼鐵等實業公司,如MasterTrust信託銀行就是日本豐田的大股東,它們共同組成了一個利益共同體,日本郵船無論是在企業決策、業務拓展還是風險控制上,有著中國遠洋不可比擬的優勢。

  

  集裝箱航運的盲目擴張

  

  相比干散貨船隊,中遠集運(中國遠洋旗下集裝箱航運公司)船隊規模擴張得更快也更大。中國遠洋H股上市時,旗下共經營集裝箱航運船隊119艘,總運力為30萬TEU(長度為20英呎的標準箱)。上市後經過多年擴張,截至2012年底,總運力上升至76萬TEU的174艘,規模增長150%後,目前居全球第四。資產規模也由當初的228億元膨脹到如今的520億元,比干散貨航運總資產的456億元多出14%。

  

  但中遠集運盈利卻一直是個問題,截至2012年底,中遠集運淨資產僅28億元,資產負責率高達95%。

  

  集裝箱航運受中國因素影響相對較少,從反映中國港口出口的集裝箱運價指數CCFI也可以看出,雖然波動較為頻繁,但總體上遠沒有干散貨航運那樣劇烈。2007-2012年,中國遠洋集裝箱航運在規模不斷增長的支撐下,基本上保持了400億元的收入。集裝箱和干散貨航運收入約佔中國遠洋總收入的86%以上。在干散貨船運業務大幅萎縮之際,集裝箱運輸收入已佔中國遠洋總收入的大半江山,成為中國遠洋收入的穩定器。

  

  在集裝箱航運的全球化競爭格局中,全球規模第四的中國集運和第一的馬士基航運同台較量能否勝出?在干散貨航運大勢已去之時,集裝箱航運能不能成為中國遠洋未來之星?從目前的情況看,答案都是否定的。

  

  2009 年全球金融危機時,馬士基航運雖創下了21億美元的虧損紀錄,但其-10%的淨利潤率卻至少比同期中遠集運高出15個百分點。2011年馬士基航運業務逐漸走出低谷,最終在2012年重返盈利之路,而中遠集運依舊陷在虧損的泥潭中,與行業標竿的盈利能力相差甚遠。

  

  自2008年5月以來的數據看,船運公司在燃油費不斷上漲的壓力下,利潤空間受到嚴重擠壓。但馬士基航運毛利率一直保持正數,而同期中遠集運毛利率波動幅度非常之大(圖4)。 假如中遠集運能在2011和2012年取得和馬士基航運一樣的毛利率,中國遠洋集裝箱的營業利潤可以增加近90億元。

 

  

  從僅有的2011-2012年的公開數據看,中遠集運兩年累計虧損84億元。如果按馬士基航運8%-10%的間接費用(管理費用、營銷費用等)佔總成本的比例推算,中遠集運如果作為一家獨立化運作的公司,那麼這5年來應該也是虧損纍纍,其高達95%的負債率也就不足為奇。

  

  業內人士認為,中遠集運在國內及基於國內的國際航線有一定的優勢,但在全球範圍內,與馬士基這樣的巨頭比,明顯不具競爭優勢,中遠集運「軟實力」的成長明顯跟不上其規模的成長。

  

  中遠集運與馬士基巨大盈利能力表現在它們不同的模式上,而這背後是它們關鍵競爭要素的巨大差距,而更具競爭性的馬士基航運,其2012年的扭虧之路更是見證了其可持續的平衡發展之道。2013年5月17日,馬士基集團公佈一季度業績,其中馬士基航運盈利再次逆勢增長,而根據中國遠洋一季度報表,中遠集運很可能依舊處於虧損,相比之下,馬士基航運的競爭優勢顯露無遺。

  

  難以完成的自我救贖

  

  由於連續虧損兩年,2013年中國遠洋正式更名為「ST遠洋」。2013年度中國遠洋必須盈利,否則就將退市。但按照目前航運市場持續萎靡的情況判斷,內憂外困之下的中國遠洋完成自我救贖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在其他「非常規」手段救助前,中國遠洋首推之計還是「瘦身」。自2011年以來,中國遠洋開始急劇「瘦身」以求自保,2013年一季度,干散貨船隊再度減少9艘,此外,就是從未停止擴張腳步的集裝箱船隊在2013年首季度也罕見地減了2艘。

  

  「瘦身」的同時,中國遠洋將重點放在圍繞「增收入、調結構、抓管理、控成本」展開自救,但這12字方針並無特別出彩之處。關鍵問題是,行情持續低迷下,「瘦身」的中國遠洋又如何能做到增收又增益?

  

  2013年一季度,中國遠洋干散貨航運再度遭遇量價齊跌,與此同時,BDI指數依舊在千點以下,離2500-3000的盈虧臨界點遙遙無期,而此時中國遠洋尚有144萬噸的15艘新船訂單在手,如果行情不好轉,它們的加入將加劇中國遠洋干散貨航運的困境。令情況更為惡化的是,大宗貨物需求增長放緩下,貨主以及上游資源商的進入將使干散貨航運行業競爭更為慘烈。

  

  同時,中國遠洋的集裝箱航運前景也不容樂觀,2013年一季度CCFI指數(航線平均價格)還處於2012年5月以來的下跌通道中。儘管集裝箱航運收入有14%的增長,但這是在運載量同比增加11%、CCFI指數同比增長14%的情況下取得,依舊反映了嚴峻的市場行情。至於扭虧之道,中國遠洋即宣稱將和其他船運公司加強聯盟合作,加大運力和航線調整,但鑑於其在全球競爭格局中的地位及話語權,單憑這些也難以扭轉其困境。

  

  由於斷臂「瘦身」,中國遠洋預計2013年干散貨船隊租金將同比下降30億元。而根據2013年一季度財報,儘管中國遠洋營業成本同比下降9億元,但最終還是巨虧20億元。

  

  儘管如此,中國遠洋似乎對扭虧還是信心滿滿。中國遠洋在2013年3月28日發佈的兩則關聯交易公告,體現了其母公司—中遠總公司的「護犢心切」,讓投資者看到了中國遠洋扭虧的「曙光」。

  

  一則是中遠總公司計劃溢價36億元買入中國遠洋旗下盈利性最強的資產;二是因為本項交易的發生,中國遠洋將再向中遠總公司提供總金額為4億元的相關勞務。值得注意的是,這一金額是2012年同類業務發生額的160倍。有了這兩項交易,中國遠洋2013年扭虧的概率增加不少。

  

  但這種母子公司之間資產的循環交易不過是騰挪遊戲。中遠物流最初就是中遠總公司旗下資產,中國遠洋H股上市時,49%的中遠物流股權被安置在中國遠洋控股的中遠太平遠洋旗下。2007年中國遠洋A股上市時,中國遠洋又以17億元的代價將51%的中遠物流收之麾下。2010年3月,中國遠洋又以20億元從中遠太平遠洋收購了另外的49%股權。如今,在中國遠洋決定賣出中遠物流之際,其管理層稱不排除未來中國遠洋在合適的機會再度買回。

  

  中遠物流是中國遠洋旗下盈利性最強的資產,是中國遠洋航運產業鏈條前端和末端的有力補充。2011和2012年,中遠物流分別為中國遠洋貢獻了17億元和18億元的毛利。在中國遠洋本就缺少對衝風險業務的情況下,將中遠物流剝離出,足以看出中遠總公司的無奈。但缺少中遠物流的中國遠洋更加跛足、經營風險也將更大。

  

  不僅如此,僅憑與中遠總公司這兩項交易,還並不足以保證中國遠洋2013年一定可以盈利。

  

  此外,中國遠洋通過控股43.2%的中遠太平洋還控制了中集集團(000039)21.8%的股權,目前這部分賬面價值為50億元。儘管中集集團的業務範疇也是中國遠洋非常重要的一環,如果中國遠洋窮盡上述所有手段都不能扭虧,不排除中遠總公司會溢價收購這部分股權。

  

  果不其然,中國遠洋在2013年5月21日宣佈,高溢價將這部分股權轉給中遠總公司,本次交易將給中國遠洋帶來大約12億元的稅前收益。值得一提的是,中集集團最早本就是中遠總公司旗下資產。但有業內人士指出,鑑於與中遠總公司之間的大量關聯交易,中國遠洋扭虧手段還有「控成本」。

  

  2011-2012年,中國遠洋和中遠總公司及其附屬公司之間就燃料、修船、碼頭服務費、集裝箱船舶租賃費年均關聯交易190億元,佔中國遠洋航運業營業成本的30%,中遠總公司在「一般商業條款」下,關聯交易價格哪怕是做出細微的調整,都將帶來中國遠洋利潤的不小改善。

  

  如果最終中國遠洋大力借助於關聯救助「摘帽」,那麼中遠集團很可能處於兩難境地。如果不救,中國遠洋將被摘牌退市;如果過多依靠關聯交易救助,中遠總公司的短期利益將受損。

  

  中國遠洋:扭曲的資本平台

  

  現在看來,中國遠洋更多的是充當中遠集團的「糧草官」,與市場化的「資本平台」相去甚遠,它或許無法成為一家真正市場化獨立運作的企業,更無法承載實現中小股東利益最大化的責任。

  

  在中國遠洋慘敗後,有投資者質疑,中國遠洋過千億元的融資額,為何不效仿馬士基投向能源等反週期或無週期行業,以對沖其巨大的航運強週期風險。在中國遠洋新出爐的2012年可持續發展報告中,中國遠洋的管理層道出了「委屈」:「由於國家各類相關政策的限制,中國遠洋只能專注經營航運物流及相關產業……」

  

  將原因歸於「國家限制」,中國遠洋的管理層有推卸責任之嫌。爭論的重點不在於行業限制或多元化,而在於企業能否將核心競爭能力複製並擴張到新領域,正如國資委研究中心宏觀經濟戰略發展研究部部長程偉指出的那樣,央企多元化發展是否基於企業價值創造,如果可以,國資委沒理由阻止企業的市場行為。事實是,從央企到央企旗下上市公司的相關或不相關的多元化都屢見不鮮。

  

  但關鍵問題是,中國遠洋是否具有這樣的核心競爭力?

  

  中國遠洋的潰敗是中國經濟發展舊模式時代的縮影。而這一切必須隨著新的全球競爭環境改變而改變,在中國經濟由擴張期進入緊縮期的轉折中,如何改變盲目投資、粗放經營的運作體系,提升運營效率與競爭力,正成為包括中國遠洋在內的眾多企業需要面對的重要命題。

  

  在一片質疑聲中,近期,中遠集團制定了兩個十年戰略,新的戰略能否為中遠集團帶來新的增長,尚須拭目以待。對廣大中小投資者而言,他們更關心的問題是,中國遠洋未來如何百年?

  

  對於本文內容您有任何評論或補充,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附文]中國遠洋上市背後

  

  中遠集團「精巧」設計的資產龐大的中國遠洋上市,讓投資者驚呼,原來大象也可以起舞。

  

  2005年,從事集裝箱船運的中遠集裝及中遠太平洋股權從中遠總公司中剝離,重組成中國遠洋,中遠總公司按評估值63億元作為出資並折成65.42%的股本,另外34.58%作為公眾H股,中國遠洋首次發行共募得83億港元。

  

  2007年6月,中國遠洋轉戰A股,成功募集150億元,其中60億元用於購買集裝箱船舶,本次A股發行後,中遠集團持有中國遠洋的股權下降到51.07%。

  

  在A股成功發行3個月後,中國遠洋二次非公開股票定向增發,中遠總公司將旗下全球最大的干散貨航運船隊——中遠散貨、GOLDEN VIEW 等資產注全部入到中國遠洋(附圖)。這些干散貨公司在2006年底賬面淨值為80億元,最後中國遠洋按評估估值382億元展開收購。

 

  

  中遠集團對本次資產注入的安排頗具「匠心」。首先,被收購的目標公司在收購前向中遠總公司進行了37億元的現金分紅,這部分金額幾乎相當於目標公司淨資產的50%。由於收購後中遠總公司依舊間接持有干散貨船運資產50%以上,因此對中遠總公司來說,收購尚未展開,中遠總公司就先將「本錢」落袋為安了。

  

  37億元現金從目標公司抽離後,中國遠洋相應的收購價從382億元減為346億元,而此時干散貨公司的賬面淨資產僅有50億元,346億元的收購價相當於高達7倍的市淨率,價格不可謂不高。中遠集團接著在同年9月4日公佈了分兩步走的非公開定向增發方案。

  

  第一步是中國遠洋按18.48元/股向中遠總公司發行8.64億股,中遠總公司將中遠散貨、青島遠洋100%股權及深圳遠洋運輸41.52%的股權作為對價認購,收購之後,中遠總公司持有中國遠洋的控股比例至少上升至53.04% 。

  

  第二步是向包括中國人壽在內的機構最終按30元/股再次非公開發行股票,其中,中遠總公司出資16億元認購了其中5367萬股,最終中國遠洋募得127億元。本次高估值高價發售得到了財力雄厚的國企追捧(附表 )。在鎖定期滿12個月後至今,中國遠洋股價最高也不過20.21元,目前大多數認購方早已「割肉」認賠。

 

  

  按照中國遠洋和中遠總公司先前的約定,中國遠洋尚需支付186億元用來收購中遠總公司旗下的Golden View及另外6.35%中國遠洋的股份(186億元=目標資產估值382億元-現金分紅37億元-第一步對中遠總公司增發股票作為對價,即18.48億元×8.64)。

  

  這樣,中國遠洋將剛募集到的127億元外加自有資金59億元支付給了中遠總公司。在整個交易過程中,中遠總公司得到的現金是207億元(37+186-16),本次收購完成之後,中遠總公司對中國遠洋的持股比例由51.07%上升到53.04%,干散貨船運公司依舊在中遠總公司的控制之下。

  

  中遠總公司為此付出的代價是失去了46.96%對中遠散貨等公司的控制權,按賬目價值計算,這部分股權對應的淨資產為38億元。就中國遠洋A股上市及定向增發,有財務專家按中遠總持股比例變化保守估計,中遠總公司大約「保值增值」200億元。

  

  中國遠洋雖然前後H股和A股上市,但離真正市場化上市公司尚有距離,除了飽受指責的行政色彩外,中國遠洋和中遠總公司、中遠總公司的全資子公司及控股公司(簡稱中遠總公司及其附屬公司)金額巨大的日常關聯交易也頗受詬病,儘管中國遠洋表明這些關聯交易均按照「一般商業條款」進行。

  

  中國遠洋的日常關聯交易支出集中在以下幾個領域,以2011和2012年的平均交易額為例:中國遠洋與中遠總公司及其附屬公司發生船舶服務支出(燃料、修船及物料等)165億元,碼頭服務費支出19億元(其中支付給其旗下控制的中遠天平洋的碼頭服務費3.4億元),集裝箱船舶租賃支出5億元,此外,中國遠洋期末存放在中遠財務的金額高達百億元。

  

  中遠總公司旗下的中遠船務工程集團和南通中遠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為中遠集團內部公司建造了不少船舶,中國遠洋2005年6月H股和2007年6月A股上市後,中國遠洋與它們有高達23億美元的新簽或改簽造船合同,中遠總公司借助中國遠洋這個「資本平台」,極大促進了其船舶製造業的發展 。


圖說比特幣沈浮史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81080

比特幣的新聞滿天飛,今年更是因為曾經的全球頭號交易平臺Mt.Gox破產而處於風口浪尖。比特幣是貨幣嗎?高盛本月的宏觀研究報告說:不是。 既然不是貨幣,它到底是什麽,又憑什麽能讓全球的投機客為之瘋狂? 高盛這份報告說,答案很簡單,比特幣是一種點對點的網絡,它無需可信的第三方就能證明並轉交所有權。 面對同樣的問題,比特幣的鐵桿“信徒”與對比特幣疑慮重重的懷疑派當然回答有天壤之別。 走訪了上述兩類人以後,高盛的分析師總結認為,比特幣可能無法像貨幣那樣發揮作用,但有人認為,比特幣存儲在名為blockchain的總賬里,這種技術依據正是比特幣未來的希望。 從不足100美元微不足道的單價,到總市值足以與整個美國的GDP比肩,高盛的報告用圖表直觀地呈現了比特幣由興起、火爆到大起大落的沈浮史。 也許再多的文字和數據都沒有圖表那麽簡單明了,華爾街見聞在此依然用圖表方式呈現這份報告的精華。 以下可見高盛相關比特幣報告全文。

「管資本」VS「管人管事管資產」 200萬億國資改革誰主沉浮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2558

中國巨額國資的改革誰來主導,走向如何,萬眾矚目。

2014年7月15日,國資委召開新聞發佈會,宣佈在其所監管的中央企業開展「四項改革」試點工作:包括在國家開發投資公司、中糧集團開展改組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在中國醫藥集團、中國建築材料集團開展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試點,以及在其他數家公司開展董事會和紀檢工作試點。

在人們期待國資改革總體方案出台的當下,這次發佈會多少顯得有些讓人意外。

一是它由國資委單獨召開,而非多部委聯合召開;其次,國資委宣稱此次試點在其管轄的幾家央企中進行,外界並不清楚這次試點是否會左右國資改革的總體方向。

國資改革被視為新一屆政府推動的經濟改革領域最重要而敏感的一環。但現在,對於中國巨額國資究竟應該怎麼改,出現了微妙的分歧。

財政部屬意淡馬錫模式

這一設想與現行體制安排的最大不同,是國資委淡出出資人代表職責,由若干新組建或改組的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行使出資人職責,國資委只做專業監管者。

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後,國資委其實一直處在相對沉默的狀態之中。直到2014年2月,副主任黃淑和在《求是》雜誌上撰文表示正抓緊研究深化國企改革意見。

與此同時,財政部多有舉動。

2013年11月14日至21日,財政部企業司司長率團考察了新加坡淡馬錫、以色列財政部國有企業局。在隨後的報告中,財政部企業司認為,兩國的經驗對我國深化國企改革有著重要啟示,「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部門必須加快轉變職能,由現行『管人、管事、管資產』的多重身份轉變為專業監管者,由財政部門會同有關部門負責研究制定國有資本存量管理、動態調整規劃、收益收繳和支出管理、財務管理及防範內部人控制等方面的政策法規,履行公共管理職責」。

報告也提出了具體的建議:將現有特大型中央企業集團近120家(其中國資委直接管理的113家)分為一般競爭類企業集團和公共保障、戰略性、國家安全類企業集團。組建或改組成立若干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行使國有資本出資人職責,依法行使對出資企業的股東權利。

淡馬錫模式在中國成名已久。淡馬錫公司由新加坡財政部全資擁有並負責監管,財政部主要通過推薦公務員任職,行使高級管理人員任免以及審核財務報表等監管職責。淡馬錫最高權力機構是董事會,新加坡政府不干預淡馬錫在營運或商業上的各種決策。

在財政部之外,淡馬錫模式也被很多官員學者看作三中全會所提「管資本」的典型樣本。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前,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和中央財辦主任、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劉鶴擔綱撰寫的「383改革方案」中也提出,國資改革要參照新加坡淡馬錫資產管理公司模式,建立和完善出資人制度和職業經理人制度。

國資委首任主任李榮融也曾對淡馬錫模式頗為認可,2003年他上任之初就親自率隊赴新加坡考察,回國之後多次強調要向淡馬錫學習,還曾在寶鋼等7家央企試行外部董事制度以及決策權(董事會)和經營權(總經理)的分離。

在南方週末記者獲得的一份今年3月發出的《財政部關於加強企業財務管理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中,財政部也提出,以管資本為主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由國有投資運營公司履行出資人代表職能,以股東身份從事國有資本投資運作,制定並實施財務規劃與發展戰略。投資運營公司主要從事資本投資運營,不直接干預實體企業的經營活動,「破除行政化管理等各種體制機制弊端」。

在財政部企業司的設想方案中,將來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的主要負責人均屬中管幹部,由中組部管理,中央任免;國資預算政策、預算編制和預算信息的公開由財政部負責並報國務院和人大審批,戰略性、安全性、公共保障類政策及發展戰略由發改委和工信部制定並報國務院和人大審批。財政部、發改委、工信部等公共管理部門應當按照「一企一策」原則研究制定各投資運營公司的經營目標、考核辦法等,國資委根據「一企一策」的要求對若干家國有投資運營公司進行監督。

這一設想方案與現行體制安排的最大不同,是國資委淡出出資人代表職責,由若干新組建或改組的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行使出資人職責,國資委只做專業監管者。

如果淡馬錫模式成為國資改革的方向,無疑財政部將在改革中扮演最重要的角色。

 

2014年7月15日,國資委召開新聞發佈會,宣佈在其所監管的中央企業開展「四項改革」試點工作。 (CFP/圖)

新匯金與老國資委

「國資委不參與分紅,匯金參與分紅;國資委不派出董事,匯金派出董事。」「匯金是近股東,國資委是遠股東」。

在中國,最接近淡馬錫模式的是金融國資的「匯金模式」。

2003年12月國務院批准設立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動用外匯儲備註資金融企業,代表國家行使對重點金融企業的出資人權責。十年間匯金公司挽救了危機重重的中國國有銀行業,使金融資產保持高速增長,至今掌控了金融資產的半壁江山。

曾任匯金公司董事長的現任財政部長樓繼偉2013年對「匯金模式」的定義是,匯金公司探索形成的一種市場化的國有金融資產管理模式,即根據國家授權,遵循市場化方式,積極履行國家注資改制平台和國有金融資產出資人代表兩大職責。重要特徵之一是始終堅持市場化的履職行權方式,「只做股東,不做婆婆,沒有任何行政審批色彩」。

「既做股東又做婆婆」,正是多年來外界對集出資人與監管者兩種角色於一身的國資委最常見的批評。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副部長魏加寧有過很形象的比喻:你是出資人,又是監管人,自己監管自己?

曾有人將匯金公司稱為「金融國資委」,但匯金公司與國資委的區別是,前者是一家公司,後者是正部級特設機構。匯金公司原總經理謝平曾對媒體解釋過,匯金是家公司,不是「金融國資委」,「國資委不參與分紅,匯金參與分紅;國資委不派出董事,匯金派出董事。」

北京師範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鐘偉專門撰文比較過匯金模式和國資委模式,他認為匯金所扮演的股東角色離其控股國有企業非常近,是「近股東」,而國資委則是「遠股東」。兩者的主要區別有,匯金本身是投資公司,國資委則屬於行政序列;匯金不以行政命令約束派出董事的投票,但國資委系統仍用行政化的「紅頭文件」來管理企業,其派出的董事或者監事服從的是行政紀律;匯金的治理結構相當清晰,中央和地方國資委兩級所有制結構則很難實現各司其職。

鐘偉的結論是,「近股東」模式嚴格優於「遠股東」模式。

十八屆三中全會前後,中石油窩案爆發,國資委原主任蔣潔敏因涉嫌受賄罪被立案偵查,使人們再次審視現有國資監管體系。

據《財經》雜誌報導,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後,國資委的領導層還沒有想清楚怎麼具體落實,到春節後只拿出一個「約六頁紙」的綱領性文件。新一輪改革明確以國有資本管理為主,使國資委目前處於一個非常尷尬的位置,現有的國資管理體制走到了盡頭,「在以『管資本』為改革目標的歷史新階段,國資委成了國資改革的天然障礙,不排除傳統意義上的國資委將退出歷史舞台的可能」。

十八屆三中全會後,南方週末記者曾在多個場合聽聞政府官員和學者談論,國資改革將從「管人、管事、管資產」的國資委模式,切換到「管資本」的匯金模式。

「匯金模式為藍本的國有資本運營公司會大行其道。」證監會上市公司一部副主任周健男就認為,與國資委模式和「管人管事管資產管導向」的文資辦(國有文化資產監督管理辦公室)模式相比,匯金模式更加市場化,更符合長期趨勢。

如果淡馬錫模式成為國資改革的方向,財政部將在改革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CFP/圖)

國資委的反駁

「有人認為以管資本為主,就是要求國資委不再管企業、不再管國有資產了,甚至有人認為就是去國資委化,諸如此類不是對三中全會決定的誤解,便是主觀臆斷或惡意曲解。」

進入2014年,國資委開始頻頻對外傳遞聲音。

今年4月,前國資委副主任、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邵寧在「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座談會」上講到,匯金公司還不是國資改革體制樣板,「匯金本身的職能非常有限,所以能做的事情也非常有限。如果認為匯金公司是體制樣板的話,就意味著要回到多頭管理、無人負責的狀態」。

「完善國資管理體制不可以虛化國資委的作用。」2014年5月,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王絳在《現代國企研究》上發表題為「別曲解國資監管改革的手段與方向」的文章,為國資委正名。「有人認為以管資本為主,就是要求國資委不再管企業、不再管國有資產了,甚至有人認為就是去國資委化,諸如此類不是對三中全會決定的誤解,便是主觀臆斷或惡意曲解。」

2014年7月17日,國資委研究中心副主任彭建國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評價「國資改革走淡馬錫模式、匯金模式都行不通,很不合適」,甚至是「開歷史倒車」。

「全國人民都不會答應。」在彭建國看來,國資委設立的初衷就是為了結束政企不分、「五龍治水」的局面,淡馬錫模式是重回老路。「國資委11年來通過管人管事管資產的模式,國有資產從7.6萬億增值到40萬億元,營收、利潤同步增長。對此十七大、十八大都是肯定的,這個大框架要堅持,不能推倒重來。」

彭建國說,匯金公司監管的金融資產與國資委監管的實業資產有巨大的區別,在實業資產中推行匯金模式不符合國有資產「分類監管」的原則。中國國有資產的體量與新加坡也不可比,新加坡只有1萬億元國有資產,中國的實業資產40萬億,金融資產160萬億,加起來是新加坡的200倍。「這麼龐大的國有資產,政府部門哪有時間來管?必須有一個專門機構來監管。」至於李榮融之前倡導學習淡馬錫,他指出學習的是管理模式,而非體制安排。

也有媒體報導稱,之前財政部在制定國資改革方案時,隨著問題的深入研究,發現對產業國資的問題估計不足,匯金模式難以推行。

南方週末記者獲知,財政部傾向方案的一大難點,是在央企之上新組建若干投資運營公司,央企集團母公司股權直接轉入。但如今的央企個個財大氣粗,誰都不願跟人合併或被重組。

相對而言,7月15日公佈的國資委的方案則主張以現有大企業集團為基礎形成國有資本運營公司,比如邵寧也提出把目前113戶央企通過重組壓縮到70戶左右,再授權這些大企業作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

國資委的方案是在實踐中用教訓買來的。邵寧介紹,10年之前,深圳市國有資產監管體制改革起步就是三層結構:深圳市國資辦——深圳市投資管理公司——市屬國有企業。但在運行中發現體制不順,矛盾和摩擦很多,企業意見非常大,最後不得不變為兩層結構。

李榮融時代,國資委也曾試圖在國資委與央企之間建立淡馬錫式的國有資產經營公司,並先後成立了國家開發投資公司、誠通控股集團,但效果並未達預期,一個主要原因是企業都不願意進入資產管理公司。

對於外界始終擔心的,由國資委主導的國資改革將無法解決其角色衝突和去行政化問題,彭建國坦承以前國資委管得過多過細,很多時候是替其他部委承擔了社會公共管理職能。

「國資委就像一個漏斗,經常被叫去開部門聯席會。」他說。現在正在把審批事項分成「不該管的、可管可不管的和應該管的」三類,對前兩類要「堅決取消或下放」。將來國資委「管資本」的職能將通過「章程管理、戰略管理和預算管理」來實現,包括向央企派出總會計師等,「這些工作都不能等不能拖」。

誰也說服不了誰

「國企怎麼分類,部委裡面也是吵得不可開交,大家都有一套說法,誰都說服不了誰」。

截至目前,國資改革究竟如何辦,並沒有定論。

於是,大到究竟採用何種國有資本授權體制,小到國有資本分類問題,各方都各執一詞。

比如,對國企的分類問題,就是誰也說服不了誰。

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後,一位國資專家被財政部邀請去提建議,討論「國有資本加大對公益性企業的投入」具體怎麼實施。這是三中全會決定中的一條,後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將這一提法的方案起草任務交給了財政部。

但這位專家尷尬地發現,財政部其實難以主導方案。因為決定並未對何為「公益性企業」作出界定,而「加大對公益性企業的投入」意味著要用非公益性國企的利潤提成來補貼公益性企業,這就涉及利益的重新分配。正因為如此,財政部、國資委和各大央企,在國企分類問題上分歧巨大。

「圍繞分類問題部委裡面正吵得不可開交,大家都有一套說法,誰都說服不了誰。企業這邊,不同的公司對自己的認定也不一樣。」一位證券分析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目前全國各地對國企分類的標準也五花八門。比較常見的分法包含了公益類和競爭類,實際上這並非一個層面的劃分標準,比如中石油、中石化這類大集團,它們旗下公司往往兼具了公益性、壟斷性和競爭性。對這些央企來說,不同的分類涉及是否可以獲得財政補貼,或薪酬體系是否要向公務員看齊等,它們的態度也隨之搖擺。

「現在的改革一旦涉及部委既得利益,往往屁股指揮腦袋,」財政部財科所副所長劉尚希評論,「基於部門權力與利益的改革不是真改革,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提到政治的高度。」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