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长期持股策略的本质 laoba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0if4u.html

    2008年的巨幅下跌使中国投资者刚刚建立起来的长期投资理念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大部分人不再敢提起长期投资。一些坚定的长期投资者也开始动摇,长期投资 几乎演变成为贬义词,批判的声音铺天盖地而来,各种名义下的波段操作占据了绝对优势,这完全是对长期持股策略的误读与误用。

    即使真正的伟大企业也不可能一夜之间数倍成长,企业的价值需要时间进行慢慢的释放。很多人认为伟大的企业稀少,长期持有容易导致因对标的的误判而产生巨额 亏损。其实长期持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非买入后就盲目不动,持续的跟踪以及某些时候动态调整是必要的。远期的变化的确难以预测,但在不同阶段根据企业护 城河的状况以及市场未来的发展空间进行分步判断并不困难,长期持股是由一个又一个的中期决策与一段又一段的持股累积而成的。对企业的护城河有深入的认知并 根据基本面动态调整投资策略,完全可以避免误判带来的长期损失。

    因此长期持有是一种结果而非目的,不能因为要长期而长期,本末倒置难免产生歧义,抛开估值和基本面空谈长期投资则更是以偏概全、断章取义。此外以低估的价 格买入股票后分享企业长期成长所带来的高回报,这种策略更适用于优质股票,而不适用于大多数股票。卖出与长期持有并不矛盾,只是要清楚卖出的依据。长期不 一定要达到某一年限,而是长得足以让企业显现其价值,足以覆盖企业的高增长期,从而使投资者获得高效的回报。长期还与估值密切相关,过早的卖出很容易错失 良机,若过度高估一直没有出现,就应该持股至企业基本面改变为止,而不应该随意做波段操作。但是只要出现价格远高于价值的情况,则无论持股五个月还是五年 都应该卖出,这是很简单的逻辑。决定是否卖出的不是持股时间的长短,而是价格与价值之间的关系。价值的兑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过度高估并不经常出现, 客观上就导致了长期持股的结果。

    清楚了长期持股的本质就很容易解读2008年的大幅下跌与长期持有之间的矛盾。07年的过度上涨导致股价过度高估,卖出应该是正确的选择。没有卖出优质股 票而阶段性降低了回报率(对于优质股票这并非长期总回报的决定性因素),并非长期投资策略有问题,而是误读和误用导致的结果。其他股票大幅亏损的原因也并 非长期投资策略,而是这些企业根本不适宜长期持股。

    大师们的经验也为长期投资策略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践支撑。以长期持股著称的巴菲特自不用说,投资者眼中的波段操作高手彼得林奇其实也是长期持股的坚定拥护 者,其动态调整持股结构更多是因为共同基金运作的需要,很多主要投资以及十倍股持股都是以数年计,离开麦哲伦基金后林奇进一步强化了其长期投资理念。人们 常常把另一位投资大师罗杰斯与投机联系起来,实际上在管理量子基金期间,他的大部分股票投资持股时间远超一年,绝非人们想象中的中短期波段炒作。离开量子 基金后他更把长期投资发挥得淋漓尽致,1999年开始买入的中国股票至今一股未卖就是强有力的证据。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使用不当却把失败归咎于长期投资策略显然是不明智的,未来将继续证明长期持股仍然是最佳的投资策略。

 

梁军儒2010051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59

讨论:投资的本质、投资的道与术及长期投资等 梁军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0mnkx.html

寂静山林

投资《或投机》的本质是逐利,逐利的前提是确定性和预期收益率。专注于企业价值和企业持续盈利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或等同于核心竞争力》的分析往往比以供求 关系导致的股价短期行为更容易把握,也就是确定性更高。原因不再累述。下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预期收益率了,而这个问题因人各异《秉性不同,眼界各异。》 不用争辩。
确定性和预期收益率虽然是一对弹性原则,前者包括了安全边际《股价和基本面》,技术分析,市场先生,供求关系等等因素。确定性最大的不确定就是他的不确定 性,那就要考验你的童子功了。这里要说的是投资的基本思维问题,循着这个思维,投资的长期〈价值与价格〉和短期〈供求关系〉问题应该迎韧而解了。
长期持有是一种结果而非目的,不能因为要长期而长期.说的非常好啊!我们做梦都在找能够长期持有的公司,但这样的公司毕竟凤毛麟角啊!那就找.找..找......吧!天道酬勤,希望有一天,上天会眷顾我们。

 

Yuanweiorng 

“心理控制第一,风险管理第二,分析技能的重要性再次之。”说得非常有意思,让我想起老头子对人性的强调。假如投资仅仅是一门科学,那么严谨的风险管理、 分析技巧,就足以应对一切。但投资的实践毕竟是人的实践,对人性把握确是投资实践不可或缺的一个支点。在仓位处理过程中,人性的重要性尤为突出,何时建 仓,建立多少仓位,已经不仅仅是风险管理了,还涉及要求回报、潜在回报以及个人的承受能力。之所以强调承受能力,是因为仓位的建立,似乎可以通过凯利方程 来平衡风险与收益,但事实上风险与收益均难以量化,只能给出模糊的估算。对这不确定性的把握已经不是科学可以解决,考验的是投资者对整体资产的把握能力。 那么如何测评自己什么样的仓位、杠杆合适呢,我想起两位大师的话,睡得好的仓位和杠杆吧。
在谋事与成事过程中,我与上文的观点有一定出入,认为没必要建立逻辑关系。谋事,不是打工赚去工资,而是处理风险(与收益),这过程中个人努力与成果并不 是一个因果关系,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成为成果(但不是因果)。“就长远和全部来看,成功必然来自于坚持正确的习惯方法和不断完善的性格修炼。”在投资 领域中,这是一个后验的事件,以及一个被持续证明的命题(希望自己也是个后验事件),但不是一个能预测未来的确定性命题。这话与“这个月努力工作(或不努 力工作)就可获得工资”完全不一样,况且未来的事谁知。谋事+缘分→成事,这个命题可以接受,但谋事+缘分⊃成事,这个命题在逻辑上行不通。(→表示可能 意味着,⊃表示蕴含)
我认为自律、耐心、冷静、独立(芒格语)很重要,但是否生在一个好时代已很重要,想想格雷厄姆两师徒的最终成果就知道了。而目前中国的境况,我水平有限,无法评估,但我想从保守的角度来说,这不是最好的时代,这也不是最坏的时代。
回归到具体投资,投资大背景个人无法选择,确实只能适应,自己所能做的也就只有自律、耐心、冷静、独立了。
 
                                           

 

水晶苍蝇拍

这本应该是常识,但确实被太多人误读。长期持有作为很多价值投资的外在表现,反而被过度解读,而忽略了价值投资的前提,重点和核心。

在我看来,价值投资的前提一定是对企业内在价值的识别,否则根本缺乏投资的基准;价值投资的重点,则是对内在价值与市场价格偏离程度的评估,偏离度越大则 投资机会(风险)越大;价值投资的核心,则是对风险机会比的感知,什么时候一定是风险大于机会,什么时候一定是机会大于风险,较好的平衡点如何把握,则是 非常艺术化的地方。

总之,缺乏基本的价值价格比较关系的认知和企业分析技能,就远离了价值投资,无论你是持股1个月还是1万年,都没什么区别。

如心

投资上诱惑多,人生不是也有很多诱惑吗?
多数人会为没有持有一个“戒”字而付出惨痛代价。
其根源在于人的文化属性,即弱者文化和强者文化。
弱者文化:期待救世主的文化,如赌博,买彩票。梦想一夜暴富,咸鱼翻身。君不见狂人穆里尼奥也经过了N年的堆积么?
强者文化:直接索取的文化,不在乎时间的长短,不会傻想元宝能砸头。如安心工作每月存自己收入的10%,十年后基本是百万富翁。
所以,技术投资基本上是赌博,因为没有涉及本质,也就是内因,失败在所难免;依据价值而进行的长期投资,很多时候目标仅仅是为了收取一点多数人认为的“可 怜的股息”,而且很慢很慢,何时才能发家呀?别忘了,概率告诉我们:往往高估一年,低估十年。定性的来讲,依据价值判断而做出投资决策,就是道。

 

ABB

安全边际难确定否?我认为不难,在08年年底之时黄金遍地,很多股票都已跌至个位数的市盈率,破净股不计其数,基金经理跳楼,炒股者跳楼等等,这些特征已 经显露出人心的极度恐惧心理和市场的极度低迷,此时的安全边际却极高。我觉得最难的是难在资金管理,因为即使那一天来临时,子弹也早已打光。彼得林奇的鸡 尾酒会理论对我的启发很大,这些年我也一直在揣摩,反思。经常去书城,注意到金融证券栏那边的书架,往往是人流驻足最多的地方。这些天竟然望到好多年轻女 孩(18,19,20左右)在看“杨百万”“擒住庄家”之类的书籍。个人认为,这个市场浮躁的投机气氛仍旧颇浓,安全边际当然就不复存在。 

 

 

新浪网友

投资这个东西,本来就是预测未来,都是想要通过“预测”来降低未来的不确定性从而获取超额收益。
基本面分析就不是预测吗?需要预测公司未来的业绩能不能持续增长。
这样的事情,本来就是少部分有天赋的人才能够做好的,说再多也没用。

 

如心

拥有适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时刻保持如履薄冰的谦卑心态并完善自己的原则,可能使自己离财富近些。说是近些,是因为财富不是你我用个什么投资原则或技巧就可以做到的,冰山露出来的一部分毕竟是需要另外九倍的冰山的衬托才可以的,无形财富的积累更加重要。
原则必须要有,而且要时刻完善;不要怕错,因为到达对的哪一点之前,你都是错的。

 

飘泊

有道而无术,亦不可取,信仰是必须的,但如果没有正确的投资方法谈再多的信仰又有何用?亦如春秋战国赵括一样的夸夸其谈者,到头来害人害己!道与术是相辅相成的,价值投资亦然。

 

汉尼拔

信仰从何而来?不是无中生有,也不会一点就通!
信仰,是在自己的实践中,在分享别人经验教训中,一点一滴和总结,积累,慢慢强化。
不论你信仰的是什么,一切都得在实践中检验。

 

大象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股票投资的信仰。每个人的信仰应该来自自己的岁月磨练,岁月沧桑留给你的深深教训。信仰,不是人云亦云。 信仰,是用适合自己内心的投资方式。每个人的根基不一样,这不妨碍每个人在股市上都有成功可能。世界应该有包容性和多彩的一面。投资者肯定要有信仰,没有 信仰,不管那种方式,都难成功。有信仰,就去不断完善自己的投资方式。

 

投资僧

真正的投资者是和价值做伴一生的,就是说和能够产生价值的价值在一起,而不会和损失价值的财富在一起。严格区别于那些有钱的体育文艺明星们还有其他有钱者 -----的。价值是他们的信仰和追求,是生活的内容,为此他们尽量减少消费,没有奢侈的消费。----为此他们不会为了奢侈消费而卖的。为此,为了享受 和奢侈而进行投资者的人不会成为好的投资者。因为投资和消费谁都需要钱,成功投资的最低标准是二十年的复利,就是说即使你很有钱也拿不出来消费。你可能说 我会拿出适当的部分消费,可是我会问你是谁,想减肥就减肥!能持否?

 

一枝春

本人反对大量的奢侈消费,但主要适度消费,特别是少量的“奢侈”消费,因为对于奢侈,每个消费者的理解不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对自己和身边人好一些是很 应该的,要让自己舒服一些、舒适一些,适当地享用投资的成果,不然生命和投资都失去了价值和意义。最终,钱都是要花出去的。只不过花的方式不同。如果太 多,可以捐赠、馈赠。最终消费还是要占很大一部分。只不过可能是延迟的。但生命充满了不确定性,所以过度为将来牺牲现在也不是很划算的,很可能失算。因为 有些享受享用是随着年龄而递减的,老了,再多的钱,再多的资产,价值恐怕不是特别的大,那时候,反而是健康才更重要。这还不考虑通胀和涨工钱的影响。目前 价值看,拥有1千万和1亿的差别,恐怕不是大家想象的大。如果有了1千万,过度牺牲了生活,只为了得到1亿。一枝春认为这样的想法很傻很疯狂。为将来打算 是值得的,但活在当下,更重要。对自己好一些,不要辜负了生命,辜负了青春。

 

飘泊

现在有很多人有这样的观点,就是价值投资者如果在投资过程中犯了错误就不是价值投资,就是投机,就是打着价值投资旗号的投机行为。
 
      我对这种观点倒是很不屑的,我国的道教对信仰一说早有诠释:“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这段话再明白不过的解读了信仰的重要性,道是内心的境界如信仰,术为外在的修为如投资. 信仰是投资的基础,投资是信仰的表现.有信仰才能成就更高的投资方法,有方法而无信仰只能沦为普通人,换个现代人更容易理解的说法,如果说信仰是战略层面的问题,那么投资方法就是战术层面的问题。
 
      不要管别人说三道四,继续坚持我们的价值投资信仰吧,虽然我们会 在这个过程中犯各种各样的战术错误,但这不并不影响我们对价值投资的追求,正是这些在实践中出现的错误,在不断的纠正我们的思路,在完善我们的投资方法, 在为我们指出问题之所在,所以只要不断的修正自己的轨迹,不断的完善我们每个人心中的“术”,就能够真正的贴近价值投资的本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56

打理錢途 兩個美國人眼中的理財師本質

http://www.p5w.net/newfortune/texie/201107/t3720249.htm

  在全球財富管理市場,理財的本質正加速從向客戶提供金融產品向提供服務轉變。作為在行業中打拚了近20年的資深理財師,曾先後出任過美國理財師 協會主席的丹尼·莫桑和理查德·薩蒙,用他們的親身經歷闡釋了金融理財師職業的本質—通過幫助其他人實現更美好的生活,「實現了自己所有的夢想」。
美國金融理財學院(College for Financial Planning)2011年新出爐的調查顯示,入職1-4年的國際金融理財師年薪接近16萬美元,擁有10年以上經驗的則突破23萬美元,而美國中產階 級收入的平均年收入在5萬美元左右,最高標準也不過10萬美元。
理財師是一個非常年輕的職業,哪怕是從1969年芝加哥那場僅有13人參與的 國際標準委員會發起會議算起,國際金融理財師(CFP)這個職業迄今也不過42年的歷史。按照《理財規劃通史(The History of Financial Planning)》一書的提法,理財師是近400年來首個出現的新的職業分類。但如今,在其誕生地美國,理財師已經成為與醫生、律師等一樣受歡迎的高薪 職業。
「成為一名成功的理財師,收穫的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回報,還有心理上的滿足感,因為幫助其他人實現了更美好的生活。」作為美國現今6.2 萬名CFP中的一員,擔任過2007年美國理財師協會(Financial Planning Association, FPA)主席的丹尼·莫桑(Daniel B. Moisand)毫不掩飾作為一名理財師的滿足,「通過幫助我的客戶,我自己的所有夢想也都實現了。此刻,我坐在北京大飯店和你一起聊天,昨天還登了長 城,這些事情是我此前從未想到過的,是理財規劃這個職業把我帶到了這裡。」
受中國金融理財師2011年會暨「中美金融理財高端對話」活動的 邀請,莫桑和他的同行理查德·薩蒙(Richard C. Salmen)共同出任團長,率領來自美國、由近50名資深理財師組成的「People to People」代表團訪問中國,與中國的金融理財師交流和分享經驗。
事實上,不僅理財師的回報不能單純用物質來衡量,理財規劃的收益也絕不僅是金錢上的。從最初的替人打工到如今成為各自公司的合夥人,莫桑和薩蒙在金融理財這個行業中都已經積累了近20年的經驗,因此對於理財規劃的重要性,說來都頭頭是道。
「我不清楚中國的情況,但在美國,離婚的最大誘因就是錢,圍繞錢而引發了各種糾紛。如果夫妻雙方能有一個專門為他們設計的財產規劃,彼此都能對婚姻有更多的信心,減輕雙方的壓力,一起實現目標,支付孩子上大學的費用,安排好退休後的生活。」
2009-2010年擔任美國理財師協會主席的薩蒙,對理財規劃的理解也同樣與家庭有關:「對一個家庭而言,金融理財是廣泛而綜合的與錢打交道的行為, 它不僅是指保險,也不單是指投資,而是囊括了與錢有關的方方面面。金融理財師的工作就是幫助客戶認清他們的目標,他們想從生活中獲取什麼,然後合理運用金 錢去實現這一切。這是理財規劃極為重要的一面。」
道理說起來很簡單,聽起來也十分在理,然而,即便是在理財規劃遠比中國普及的歐美成熟市場, 吸引、教育消費者也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任務。「追求高收益零風險,這是人的本性,全世界人民都是如此。」說完這句話,薩蒙自己也忍不住大笑。從這個意義上 來說,理財師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與人性進行的一場博弈。

  「用軟技能管理客戶預期」
  「我的客戶絕大多數都受過 良好的教育,這既是指他們的學歷,同時也是指對金融相關知識的掌握,可是他們依然會無比嚮往高收益零風險的金融產品。」2000年開始自立門戶的莫桑,如 今與另外兩位合夥人經營著一家與他們三人姓氏命名的理財規劃與財富管理公司Moisand Fitzgerald Tamayo。
「我們不能 預測未來,這個世界上並沒有水晶球,也沒有巫師揮舞著魔棒讓我們心想事成。所以,大家都現實點吧。」在莫桑看來,美國人不擅長儲蓄,所以他們通常都對投資 回報寄予了厚望,也因此背負著巨大的壓力。而他的工作就是需要向客戶解釋,如果提高儲蓄比例,就意味著不需要依賴投資去賺取高額的回報,兩者其實都可以達 到類似的目的。而對任何一個潛在的客戶,莫桑都會先讓他們明白理財是一個怎樣的過程,什麼是合理的預期,與理財師合作會取得怎樣的結果。「管理他們的預 期,設法讓他們變得更加現實與實際」。
因為需要與貪婪的人性博弈,作為理財師,莫桑與薩蒙時常會遇到與客戶意見不統一的時候。「我的工作只是 建議,最後的決定還是由客戶自己來做。」雖然薩蒙說得很輕鬆,但是在市場持續向上的時候,要說服客戶關注下行風險並不是件容易的事。莫桑給出了自己的例 子:「現在美國經濟的復甦形勢不錯,如果這一勢頭再持續幾年,那麼以健忘而著稱的美國人很快又會恢復從前的投資熱情,在股市上漲時前仆後繼地殺入市場。典 型的『好了傷疤忘了痛』。」
在為客戶進行理財規劃時,類似的情形不在少數,有時是客戶強烈希望配置某類資產,有時是他們想減少對某類資產的配 置,轉而配置其他產品,但理財師的專業素養告訴他們,這並不是個好主意。「我的方法是引導客戶從另一個角度來審視問題。」 莫桑說,「在一個沒有賣家的市場上,自然不會有買家。如果這真的是一個絕佳的投資機會,那為什麼還會有人願意賣出呢?如果客戶可以花更多的時候來理清這其 中的關聯,他們就越有可能抑制住自己的一時衝動,也就越有可能做出更理性的決定。」
而在薩蒙看來,要想管理好客戶的預期和行為,金融專業知識 必不可少,而與人溝通的軟技能同樣至關重要。「我知道有些理財師由於得不到客戶的認可而充滿了挫敗感,造成這種情況的多數原因就是他們把重點單純放在了技 術層面,而忽視了軟技能。要知道人與金錢的關係是非常個人的,也是非理性的,這個時候如何與客戶溝通就變得十分關鍵。」
他的這一觀點與金融理 財學院的調查頗為吻合。在該項調查中,溝通技巧被選為成為一名成功金融理財師最重要的因素(圖1)。「譬如,對每一位新來的客戶,我都會請他們描述一下父 母是如何打理財產的。」薩蒙透露了他的小「秘訣」, 「這個問題相當於『你如何看待金錢』,但更具體、更容易回答,能透露許多有用的信息。過去幾十年的經驗告訴我,子女的行為要麼完全與父母一致,要麼完全相 反,居於中間、兩邊不靠的情況基本很少。」

  「理財和信任是一對同義詞」
  在金融理財學院的調查中,來自客戶的推薦成為眾多金融理財師心目中通往成功之路的第二要素,僅排在了溝通技能之後。而莫桑與薩蒙也一致認為,「金融理財是一個不太適合廣告的行業」。
「我已經從事這個行業20年,絕大多數的客戶都來自以往客戶的推薦,口口相傳。」 薩蒙以自己的經歷來證明口碑在這個行業裡的重要性,「以這種方式介紹來的客戶,由於推薦人是他們相信或尊敬的熟人,因此被推薦人和理財師之前就有著天然的 信任存在。」莫桑和他的合夥人在當地的報紙輪流寫專欄,討論有關金融理財的話題,以此來增加自己和公司的曝光度,展現專業形象;另一個樹立品牌、吸引新客 戶的方式,則是參加類似此次「中美金融理財高端對話」的活動,「我經常出席各種會議和論壇,發表公開演講,事後會將媒體報導的鏈接發送給客戶,而他們則有 可能轉給自己的朋友。」而不少客戶也會依據美國理財師協會和全美個人理財師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Personal Financial Advisors, NAPFA)網站上的推薦,找到相應的理財師。
雖然表現形式有所不同,但莫桑與薩蒙都強調,只要重 視自身所提供的服務,就不愁沒有生意上門。「好好照顧你的客戶,他會幫你宣傳,告訴身邊的朋友你有多可靠、多有價值,然後朋友又會傳給朋友的朋友。」這是 理財師招攬生意的最佳方法。因為,這是一個一切關乎信任的行業,沒有信任,理財師與客戶之間的關係就沒有任何的基礎,「理財和信任是一對同義詞」。
與中國的客戶不習慣於向理財師全面而詳細地介紹自己的財產情況不同,在美國,當客戶去尋求理財師的幫助時,他們會很自然地把所有的財產情況都擺上桌面, 「錢投在了哪些地方,分別各有多少」。掌握客戶的這些信息是理財師展開工作的基礎,只有瞭解這些情況後,理財師才能進行詳盡的分析,提供有用的建議。薩蒙 介紹說:「很多時候我替客戶打理的錢只是他們財產的一部分,但我知道他們其餘的錢有多少,分配在哪些資產上,這樣有利於我更好地決定手中這部分資金的去 處。」
正是基於這種信任,當客戶被解僱、離婚或是家庭中有人生重病,金融理財師通常會在第一時間收到通知,這是因為「任何與錢有關的事件都會 影響到理財規劃」。「客戶想找的機構或理財師是能夠掌握全局的,熟悉投資、稅務、保險的運作,瞭解他們的工作、目標和狀態。」相反,這些事情並非需要由一 家機構來執行,「我的公司並不直接出售保險,但如果認為客戶有需要,我們會把他推薦給值得依賴的人選。客戶認可的是我們為他們處理全方位金融事務的能 力。」薩蒙如此道來。

  「金融危機改變了美國理財市場」
  美國金融服務公司First Command Financial Services編制的金融行為指數顯示,雖然美國經濟運行在復甦的軌道上,但2011年一季度,該指數明顯下滑,顯示與兩年前相比,美國的中產階段在金 融財產上的安全感明顯缺失。這也驗證了莫桑與薩蒙的共同看法,一場金融危機給美國理財市場帶來的最大變化在於,消費者的風險規避意識尤勝於以往任何時候。
「2008年以前,美國人在經濟上普遍都很有安全感,而如今他們的經濟生活中充滿了各種不確定性。」說著這句話的時候,莫桑臉上掠過一絲無奈。然而,事 實上,對金融理財師來說,這並不能完全算得上是個壞消息,正是因為對未來缺乏安全感,所以越來越多的美國中產階級傾向於向金融理財師尋求幫助,更合理地安 排自己的財產。
更為重要的是,消費者心態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理財師與他們之間的關係,他們希望與理財師之間能展開更多的互動與交流。「我認為金融危機重新定義了『什麼是真正的理財師』。」 薩蒙特意加重了「真正」一詞的語氣。
儘管經過數十年的發展,美國的金融理財市場已經過了眼下中國正在經歷的「以產品導向為主導」的階段,但「賣產品」的現象並不會輕易絕跡。「一個所謂的 『理財師』會直接向客戶推銷金融產品,這個產品很可能是該機構唯一推介的,也不管是否適合客戶。」金融危機終結了那些單純兜售金融產品的所謂「理財師」與 他們客戶之間的關係,而客戶與真正提供服務的理財師之間的關係則變得更為緊密、不可動搖。
在薩蒙看來,正是金融危機讓「理財的重點從金融產品 逐步向為客戶提供服務的過程轉移」。「我的工作是和客戶一起經歷一個完整的過程,瞭解他生活中和錢有關的方方面面,隨後才決定客戶需要什麼樣的產品。金融 危機發生期間,專業的理財師會花大量的時間與客戶面談或進行電話交流,向他們解釋正在發生的事情,並且確保他們的財務不會出現危機。而那些只是兜售金融產 品的『理財師』不會這麼做。」
薩蒙口中的這一趨勢,其實並非新鮮事物,而金融危機的作用就在於催化並加速了這一變化的進程。莫桑指出:「美國 金融理財市場一個最大的趨勢就是,湧現出越來越多獨立的理財機構。」這裡的「獨立」指的是它們不與任何發售金融產品的金融機構掛鉤,沒有人指揮他們銷售某 種特定金融產品,可以根據客戶的需求為他們挑選任意的金融產品,並且不會從發行機構處獲得任何的佣金激勵,完全依賴向客戶收取服務費而生存。
儘管資料顯示,接近90%的金融理財師都直接或間接地為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打工」,但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金融理財師走出「圍城」,通過自行創業擺脫這 種「受制於人」的局面。而保險公司、銀行等傳統的大型金融機構則越來越傾向於將金融產品出售給一些小型的第三方理財機構而不是個人客戶,然後借獨立理財機 構之手把產品賣給客戶。對客戶來說這顯然是件好事,一方面這樣的分工可以促使大型機構致力於研發更具競爭力的金融產品,而另一方面第三方獨立理財機構可以 提供一對一的個性化服務,而在大型機構,同等級別的客戶卻未必能受到同樣的待遇。
莫桑所服務的Moisand Fitzgerald Tamayo,以及薩蒙所服務的GTRUST Financial Partners都是這類獨立理財機構的代表。據莫桑介紹,絕大多數第三方獨立理財機構的規模如今還比較小,其中70%的員工人數在10人以下,他所在的 機構算上合夥上一共11名員工,服務於300個客戶。薩蒙的機構規模稍大,有23個員工,下設5個辦公室,約有客戶750名,不過他依然笑稱自己的公司是 家「大的小公司—從客戶數量和資產規模而言是家大公司,但從員工數量而言則仍是家小公司」。
這些獨立理財機構的客戶主要是美國的中產階級,用 莫桑的話來說,就是「有一些資產,但不是十分富有」,他們中有些人通過創業致富,而絕大多數就是拿薪水的普通上班族,依靠長年工作累積下來一定的財富,但 「一定不是通過繼承所得」。雖然理財服務在不同國家的分級標準不一致,但西方銀行業通常將擁有100萬美元以上資產的客戶劃入私人銀行服務,而莫桑和薩蒙 所服務的獨立理財機構則把目標客戶的資產標準鎖定在了百萬美元以下,瞄準了中端人群,這到是與《新財富》提出的「財富管理鏈中端價值理論」不謀而合(詳見 本刊2010年11月號《中國式財富管理鏈 中端價值》)。

  「理財是一場對未來的投資」
  1989年,當莫桑還在 讀大學的時候,只有大型金融機構提供與金融有關的工作崗位。於是,他在畢業後進入了美國運通的一家下屬公司工作,「當技能有所提升、經驗有所積累之後」, 他跳槽去了一家金融中介公司,於2000年開始自行創業。與之不同的是,薩蒙在獲得金融工商管理碩士學位之後,當年即以理財師的身份出道,從一家出售金融 產品的理財機構起步,6個月後就開始自己當老闆。儘管起點、經歷各不相同,但最後殊途同歸,莫桑與薩蒙都成為了第三方獨立理財機構的負責人,在幫助客戶實 現他們的人生目標的同時,也實現著自己的夢想。
在理財行業浸淫了數十載,他倆同樣見證、也感受著這一行業的變遷。美國的第一代CFP主要源自 證券業的投資顧問和保險公司的保險顧問,1969年發起時的13個人中絕大多數都來自保險業,上世紀70、80年代,理財在很大程度上和賣保險是同義詞, 「是一種花哨的賣保險的方式」。第二代CFP則主要來自於各專業領域,如註冊會計師、證券分析師、稅務規劃師、壽險顧問師及律師等,可以幫助客戶解決更多 的綜合金融問題。如今,第三代的CFP很多是剛剛獲得理財規劃專業學位的大學畢業生,他們在學校系統學習了金融專業的知識。莫桑介紹說,「美國有好幾所學 校設有理財規劃專業,這在我畢業的那個年代是不可想像的。我們公司現在有三名30歲以下的員工,都是應屆畢業生招進來的。他們在實踐中不斷學習理財規劃的 過程,而不是單純地兜售金融產品」 。
「整個世界的金融體系正在變得越來越複雜,因此今後對理財規劃和金融理財師的需求都會更加旺盛。大眾也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明白理財規劃的價值所在,雖然不是所有人都明白理財規劃要經歷的過程。」對於金融理財市場的發展前景,薩蒙的樂觀寫滿臉上。
而且,這種樂觀不單單是對於美國,也是對於新興的中國理財市場。「與美國理財市場發展初期的情況不同,中國理財市場已經擁有了一批受過專業培訓、並且擅 長金融理財的專業人士。當美國理財市場只有7歲的時候,根本沒有專業的培訓課程,大家都是邊學邊做,憑經驗做事。因此,中國理財市場所具有的最大機遇,在 於成長初期就已經擁有了類似的培訓,並且有其他市場的過往經驗可以學習。」薩蒙如是道來。
儘管信心十足,但薩蒙和莫桑都為中國未來的理財市場 描繪了一幅機遇與挑戰並存的畫面。「在與中國理財師的交流中,他們的年輕讓我印象深刻」。與中國理財師充斥著30歲上下的年輕人不同,美國的金融理財師絕 大多數都在30-50歲之間,不管是人生經驗還是從業經驗都十分豐富(圖2)。顯然,要讓一個30歲左右的小夥明白50歲左右客戶的人生需求,並不是件容 易的事情。「他自己都沒有經歷過,又如何設身處地的為客戶考慮?」 薩蒙接著說,「當我在1992年加入金融理財行業時,已經有一群人在這個行業裡浸淫了15-20年,遇到困難或者不明白問題的時候,我可以向他們求教,他 們在我職業生涯的早期扮演著導師的角色,而中國這一代理財師們卻沒有這樣的前輩可以求教,他們自己就是第一代的理財師。」


而在莫桑看來,中國的理財師隊伍偏年輕其實並不難理解,「剛剛富裕起來的人群和剛剛成長起來 的第一代理財師,有一天他們也將成為可以向下一代傳授經驗的老一代理財師。這是一個典型的機遇與挑戰並存的場景。如果這些年輕的理財師不能為他們的客戶提 供很好的服務,尤其是從道德層面來衡量,理財師這一行業就無法在中國獲得很好的口碑,從而『一夜回到解放前』;相反,如果他們能以高水準的服務贏得好名 聲,不僅僅是簡單地出售金融產品,而是為客戶量身設計適合他們的理財規劃,這一行業必將在中國獲得飛速發展」。這其中,最關鍵的問題在於,「是否能充分掌 握作為一名理財師的道德準則,並嚴格恪守,這是中國理財師行業能否健康成長的關鍵所在」。
面對亞洲財富快速增長的誘惑,老牌歐洲財富管理公司已在努力鞏固自己的地位,它們在亞洲設立了「在岸」前哨,試圖獲得中國和印度企業家部分財富的管理權。而現在,服務於中端市場的莫桑和薩蒙們也為在中國所感受到的一切興奮不已。
「我有幸去過全球許多大城市,北京是個奇妙的城市,現代、繁華,當然過馬路對我來說有點困難,除此以外的一切都讓我感覺這是個可愛而美好的城市。」第一 次來中國,莫桑毫不掩飾自己的喜愛之情。而來北京前剛去過東京的薩蒙,同樣也是初次踏上這片土地,「讓人著迷」、「令人稱奇」、「極度興奮」,他搜索著各 種詞彙來描述自己對中國的印象。讓他們興奮的,不僅僅是金融理財市場,而是整個中國以及其中蘊藏的諸多機會。正如他們所言,「理財是一場對未來的投資」, 不管是對客戶還是對他們自己,抑或是中國年輕的金融理財市場。
對於本文內容您有任何評論或補充,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006

論企業的本質 王海平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d69cd2b0100ygre.html

論企業的本質

人的本質並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Karl Marx

生產關係,是最基本的社會關係——Karl Marx

 

自然人如此,作為法人的企業,也是如此。

企業,不是抽象物,也不是孤立物,它在與全社會的普遍聯繫(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中成就了自己的本質,而所有的這些聯繫中,或者說社會關係中,與客戶的 關係是最基本的關係。所以我們分析企業的時候,應該從分析企業的各方面社會關係入手,特別是客戶關係,如此,方能把握企業的本質。

那麼,企業有哪方面的社會關係呢?

 

供應商;客戶;競爭對手;潛在競爭對手;互補品及替代品;股東;董事、監事、經理及普通員工

政府;債權人;債務人;其它(會計師事務所、新聞傳媒、業內權威人士等)

 

上面的內容是我在Michael Porter競爭結構的五力模型上加以改進,姑且命名為競合結構十力模型吧。以上的每一種關係都有其深刻的內涵,比如與供應商的關係,會涉及到:企業的採購戰略、供應商集中度、戰略性原材料的供給問題、戰略性原材料的定價權問題、企業的成本費用結構、應付賬款、預付賬款、存貨周轉率、現金轉換週期在採購及庫存階段的天數、供應鏈管理等等,如果通過公開信息,或者親自調研,把上面的各種關係(特別是與客戶的關係)儘量的量化,落實到企業的經營數據及財務數據上面,那麼對企業的理解便逐漸深化,能力圈便逐步形成。

王海平 2011-9-1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778

《萬曉西專欄》以貸款創造貨幣是金融海嘯中各央行救市的本質

http://slamnow.blog.163.com/blog/static/19931823620120133211443/

作者為路透中文新聞特邀撰稿人,本文僅代表本人觀點)

 

作者 萬曉西

 

在中國人民銀行工作已達15年之久的孫國峰先生最近出版了理論書籍-《第一排——中國金融改革的近距離思考》。

 

這 是孫國峰同志的論文集,其內容發端於貨幣理論、以金融改革為主線,論及貨幣政策、貨幣市場、債券市場、外匯市場和股票市場,體現了作者的學識和駕馭能力。 這些文章從一個近距離觀察者的角度,為讀者展示了波瀾壯闊的中國金融改革的一個側面,也為關心研究中國金融改革的同志們提供了討論的議題,有助於拓展思維 和決策參考。

 

信 息大爆炸,書籍氾濫,時間有限,如何選擇?我的一個深切體會是讀歷史,讀真正的歷史,也就是政策制定、參與者未作更改當時文件選編。我就是認真閱讀思考 《陳云文選》三卷和《陳云文集》三卷,才真正打下我的經濟理論和中國國情的基礎框架,才有底氣對一些學術功底淺薄的知名專家不以為然。《朱熔基講話實錄》 四卷也很好。因此,孫國峰先生這本書揭開了中國近年來較為神秘貨幣政策決策執行過程中的一絲思考脈動,雖然這些個人研究思考不一定正確和未見得成為最終決 策,但是十分有助於瞭解中國貨幣市場、債券市場和外匯市場的歷史和現狀,投資研究或許能夠更上層樓。特別是最近人民幣匯率成為熱點,如果不瞭解外匯市場和 公開市場操作的歷史以及外國貨幣當局的經驗,而預測評論恐怕失之毫釐、謬之千里,而孫國峰先生書中對上述問題都有涉及,是可以用來參考的。

 

更 為重要的是1995年孫國峰先生提出了貸款創造貨幣的新貨幣創造理論,完全顛覆了傳統的存款創造貨幣理論,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已逐漸被投資 界、金融界和理論界所接受,並進一步擴展出外匯佔款創造貨幣、創造存差等推論。貸款創造貨幣,簡而言之,銀行發放貸款的同時便創造了存款,也就是創造了貨 幣。而且遍讀貨幣史,存款創造貨幣從未發生過,只是專家學者為了自圓其說的意淫,所謂創造意味著新增,當一筆存款發生的時候,不論是存入現金,還是從其他 銀行轉帳,都沒有增加貨幣。只有貸款和政府透支,才會創造存款,從而創造貨幣。尤為難得的是孫國峰先生對理論的執著追求,依據貸款創造貨幣理論,2003 年他用三個小時時間說服了基於存款創造貨幣理論較早提出存款派生循環的哥倫比亞大學米什金教授,米什金教授表示將在修訂教科書《貨幣金融學》中刪除這個例 子 。

 

其 實貸款創造貨幣的最新例子就是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以來,各國央行各種各樣的救市行動。央行救市,本質就是"貸款"給銀行,即回購注資或直接買入不良資 產,從而注入流動性,之所以能夠救市,是央行主動通過"貸款"創造了基礎貨幣,暫時或永久修復了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如果是存款創造貨幣,央行能把資金存 入商業銀行嗎?如何存入?其實當我們救助企業時,是給予它貸款還是存款呢?只有給予貸款,企業便有了存款,便能夠支付工資、貨款,就能起死回生。所以,中 央銀行貸款的同時就創造了基礎貨幣,商業銀行貸款的同時便創造了貨幣,貸款創造貨幣顯而易見。無論是單式記賬法還是複式記賬法。複式記賬法只是更加簡明意 了地揭示而已。遠一點的例子,二戰後偉大馬歇爾計劃不也是貸款創造貨幣嗎?通過約130億美元基本無需償還的援助貸款(2006年值1300億美元)對西 歐各國進行經濟援助、協助重建,從而美元主宰全球,人民幣國際化也必然是以貸款方式,貨幣互換隻是初級階段。

 

存 款創造貨幣理論之所以能夠謬傳已久,暗含信用創造貨幣的基本認知,銀行只有獲取存款,才代表銀行有了信用,有了信用的銀行才能進行下一步的貨幣創造。貸款 創造貨幣的實質也是信用創造貨幣,企業有了信用,貸款才會發放,存款才會產生,貨幣才會出現。而企業願意通過貸款取得貨幣的信心來自於中央銀行的承諾,也 就是企業可以將存款隨時兌換為中央銀行發行的貨幣——現金。美國國會曾諮詢大銀行家摩根:"商業借貸的決定因素是貸款者的現金還是財產?"他回答:"是品 德……一個我不信任的人,即使他以整個基督教世界做抵押,也不可能從我這借走一分錢。" 所以信用貨幣體系是建立在政府的信用、中央銀行的信用、商業銀行的信用、政府、企業和個人的信用等一系列信用的基礎上。當全社會信用都在收縮時,當中央銀 行的信用也不被社會接受時,中央銀行最多只能提供流動性支持,而不能主動新增貨幣。如果政府強行通過財政赤字透支濫發,最終人民會拋棄貨幣,回歸其他貨幣 或金銀。濫發的貨幣最終是要受到市場的嚴厲懲罰。

 

如 果更深入思考一些,貸款創造貨幣理論的隱含前提條件是什麼?存在邊界限制嗎?如果貸款無限創造貨幣,會發生什麼?中央銀行如何確定這種邊界?兩宋時,信用 貨幣紙幣交子、會子就成為法定貨幣 ,中國成為最早在市場上流通使用紙幣的國家,比歐洲早600多年。然而,歷史同樣告訴我們,當1840年英國的堅船利炮轟開中國國門的時候,英格蘭銀行的 紙幣已經通行於世界,而中國卻還在使用白銀和銅錢作為貨幣。中國的紙幣上哪裡去了呢?原來,到明中葉弘治年間(1488—1505),鴉片戰爭之前中國使 用的最後一種紙幣大明通行寶鈔就已在市場上停止流通,銅錢和白銀再次主宰流通市場。原因是什麼?馬克思講貨幣是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在1971年才 真正開啟的全球信用本位貨幣時代,如何理解和修正?

 

唯因如此,孫國峰先生關於貨幣創造的重大理論創新告訴我們,在信用貨幣制度下,在貸款創造存款的現實條件下,商業銀行不僅有擴張的衝動,更有擴張的能力,中央銀行更加有責任管理好全社會的貨幣。

 

無論是貸款創造貨幣還是信用創造貨幣,衷心希望孫國峰先生能夠追溯歷史,展望未來,根據陳云同志"不惟上、不惟書、只惟實、交換、比較、反覆"的哲學思想 ,全面深入辯證地研究闡述新貨幣創造理論,更有力地推動我國貨幣政策和商業銀行運行的實踐。

 

(作者為第一創業證券執行總經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46

聚划算閻利玟:團購必須回歸營銷本質

http://www.chuangyejia.com/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24&id=6072

 2月16日上午消息,聚划算總經理閻利玟今天上午在微博上表示,行業未來的發展必須回歸營銷本質,團購是商家促銷的通道,通過自己的存在讓消費者享受到物廉價美、驚喜不斷的商品或服務;讓商家持續不斷地推陳出新、滿足消費者日益成熟的需求。

  近期,領團網《2011年全國團購網站普查數據公報》等諮詢機構的數據報告顯示,2011年,全國範圍內已有千家團購網站關閉,佔團購網總數的 1/3。另一方麵糰購交易額卻不斷攀升,2011年中國團購交易總額超越北美市場高達216.32億元,同時還幫助消費者節省了282億元以抵抗高企的 CPI。速度和利潤的矛盾日益突出。

  在高速的發展過程中,忽略了傳統產業進入電商時代面臨的多重挑戰,包括交易信用體系的缺失、用戶體驗的良莠不齊、基礎交易平台的低成熟度,導致消費者 的投訴不滿直線上升;另一方面,團購行業長期處於無序競爭的狀態中、部分從業者急功近利的心態和過度透支供應商資源的非良性循環導致利潤率的不斷下降和獲 取流量成本的不但攀升,讓團購行業陷入「低門檻進入,高風險運營」圍城之中。

  因此,從年初開始,眾多團購網站紛紛尋求轉型,目前轉型商城的團購除拉手網著手B2C商城化之外,糯米網也推出了網購頻道,24券的「精品商城」,窩窩團則上線新域名窩窩商城,以更多優惠券的形式挽留用戶更多的駐足,多呈現出類似天貓的形態。

  團購轉型商城,是畫貓不成反類犬。知名導航網站領團網CEO王啟亨表示,聚划算的成功是因為淘寶構築了一個目前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互聯網消費者、中介和 商家交易交互的平台,這使得聚划算可以用創新營銷模式將緊耦合團購3.0平台做成跨產業的大平台(經濟)和大舞台(文化)。

  2011年團購報告顯示,聚划算更是風景這邊獨好。2011年度聚划算團購交易額為101.8億元,佔整個團購行業的半壁江山。聚划算的成功是「生態鏈」優勢:淘寶海量用戶、網絡信用(支付寶擔寶模式)、配送、物流、淘寶上的海量賣家。

  「上述資源是「電子商基礎設施」,其他網站需要重構這些基礎設施,因為阿里系的關係,聚划算「與生俱來」」。阿里巴巴集團秘書長邵曉峰表示,「其他團 購網站需要天價買流量,平均單個用戶獲取成本甚至超過商品單價,而在聚划算這裡不同。與搜索引擎、網址導航、硬廣(位置拍賣)的「通用型」營銷產品不同, 聚划算不是比誰投的錢多,而是比誰愛玩、會玩,營銷成本就會很低。」

  隨後記者致電閻利玟,其表示,聚划算在過去的2年中,每天有上千個商家申請,是商家促銷的通道之一,2011年關聯銷售率30%,另外還有30%的消 費者會選擇收藏商戶店舖。2012年聚划算將進一步加快市場化,在這個過程有困難和挑戰,驅動模式創新和公司活力,採用市場門檻進行調控。

  在業內人士看來,單純追求流量的時代已經過去,團購網站的轉型一定要回歸到精細化運作上,成為商家的高營銷價值的平台。提高平台的影響力以及用戶忠誠度,通過不斷創造差異化的增值點,提高消費者的用戶體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414

[轉載]德國阿爾迪超市:體會零售的真正本質 潘潘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51bc6c0102dwxg.html

2012-2-5

  我在創業的過程當中,因為聯商網而研究零售業,在全球的無數的零售商中,德國的阿迪,對我的影響最大。

  早在2002年的時候,我就開始研究這家公司,非常的吃驚。我在互聯網上儘量將關於他們的材料找出來。還和一個阿迪公司前董事進行了溝通。這家公司讓我對企業經營的理解,甚至對人生的一些東西產生非常大的影響。

  阿迪是一家德國的超市連鎖零售商,創始人是兩兄弟。阿迪開的店非常小,500到700平方米左右,單店的單品數量也有限,大概是500個。沃爾瑪推崇一站購足,一個門店的單品可能超過了20萬。

  2009年度的福布斯的富豪排行上,第一是比爾蓋茨,第二是巴菲特,阿迪他們兩 兄弟都進入到前十位。我記得2009年比爾蓋茨個人財富是400億美金,他們兩兄弟加起來超過了比爾蓋茨。小小的阿迪所創造的財富是驚人的,但是他們公司 非常低調。他們公司有一個原則,就是禁止公司最高層到最底層的人接受媒體的採訪。所以,如果你去互聯網上搜索他們兩兄弟的照片,幾乎是沒有的。福布斯雜誌 當年為了拍兩兄弟的照片,在德國待了兩個月,還是一無所獲。從這家企業上,我體會到企業真正的本質。

 

  第一是關於價廉物美。

  整個商業的本質價值所在就是物美價廉。物美這個概念,肯定是指商品品質非常好。價廉就是價格便宜起來。那麼兩個東西統一起來就是價值,而價值公式的分子是質量,分母是價格。如果你質量越好,價格越便宜,性價比一定越好,這是幾乎所有人都覺得很樸素的常識。

  我們很多做零售的有時候會忘記這個分子,就是關於質量的定義,而去關注價格。我 們有很多的價格競爭,包括今天很多的零售商在做自有品牌。我會嘗試去買自有品牌,我穿的牛仔褲就是沃爾瑪的自有品牌。其實中國企業做自有品牌的時候,放棄 了一個很重要的原則——質量原則。自有品牌的質量非常糟糕,只關心價格,做自有品牌就要價格便宜。錯了!

  首先你必須要有好的質量,在這個前提下,你再去追求價格。阿迪就是這麼做的,他 500個單品,每一個單品的質量跟在德國市場上賣的一流品牌產品一樣好,乃至是更好。因為德國是商品質量檢驗非常嚴格的國家。第三方獨立的質量檢測往往表 明阿迪的東西比一流產品只會好不會差。在一流質量的基礎上,他們想盡一切辦法把價格降下來。阿迪將這樣的經營準則堅持了幾十年,無人能敵。沃爾瑪以前進入 德國,後來又退出,因為競爭不過阿迪。

  物美價廉。低價是殺手鐧。我們來分析價格構成。假設一罐可樂的市場零售價格是4 塊錢,其實是由4個部分來構成的:第一進貨成本;第二運行成本(包括人員店舖等等);第三稅收(被國家拿走);第四股東分紅。簡單起見,假設一罐飲料採購 成本1塊錢、運營成本1塊錢、稅收1塊錢、股東分紅1塊錢。為了尋求真正的低價,阿迪這四部分都在降。這跟傳統的商業思維邏輯產生了巨大的背離。MBA的 課堂上告訴我們太多的商業邏輯和方法,但是阿迪幾乎都說了「NO」。

  首先,降低進貨成本。阿迪只賣自有品牌的東西,不賣品牌的商品。阿迪在全球範圍 尋找生產商,按照一流品牌的產品品質生產,但是貼阿迪自己的品牌。阿迪認為1塊錢進價的飲料,真正的生產成本可能只有2毛錢,更多的成本其實不是生產環節 的:可能是被CCTV拿走了2毛錢廣告費、被姚明代言拿走了1毛錢、公司高管的飛機頭等艙五星級酒店、形形式式的市場活動等等,最終都會加到這罐可樂的進 貨價格上去。阿迪認為這是不合理的,顧客不應該為CCTV買單,不應該為姚明買單。所以,他希望採購的是裸體產品,他要的是產品本身,不附加任何品牌溢 價。所以阿迪商品的進價成本就天然地比其他零售商要低。

  其次,降低運營成本。

  比方說MBA課程告訴我們,零售商最重要的是選址,位置是第一位的。他說不,他覺得那些租金是不對的,最後都會加到那罐飲料的零售價格里。所以,他選偏僻的地方,把租金降下來,阿迪的門面裝修也非常的樸素,同時把零售價格降下來。

  比如信息技術。他們早期甚至沒有POS機,他認為這樣會增加商品的成本。所以阿 迪的收銀員需要記住所有500個商品的價格。後來經過測算工作效率,所以增加了POS系統。阿迪是沒有貨架的,他認為貨架也會增加成本。他所有的商品都是 直接用箱子堆在那裡。我們現在所有的商品包裝箱都是嚴嚴實實的,他所有的紙箱包裝只有一半,也就是半截商品露在外面,不用花人工時間去切那個箱子,而且箱 子只有一半,所以成本更低。

  比方說他的物流,商品都是自己直接從生產廠商那裡去運。乃至運貨的車輛,所有的輪胎定期打磨,這樣可以跑更遠的路;甚至修改擋風玻璃的傾斜角度因為這樣減少風阻降低油耗。

  比如他們拒絕市場推廣,他們沒有廣告,認為廣告都會增加商品的售價。包括他的創始人,從不接受任何採訪,他認為接受電視採訪的時候還不如去理貨,我坐在電視鏡頭前誇誇其談幾小時,這都會增加到商品的成本上。

  比如退貨這個領域,如果你想退貨,他肯定會退。他認為如果糾纏,要客服要律師,就會產生成本,就會加入到商品的零售價格當中。他不提供顧客門店的諮詢電話。消費者你有問題不要打電話,直接拿東西來都給你退,裝電話接電話都要成本。

  比如人員上,一般的零售商一個門店可能要6個人,阿迪只要3個人。員工的效率非常高的,但是薪水是同行的150%,他願意付出比同行更高的薪水。

  再是減少稅負和分紅。阿迪採取了一些措施來降低稅負,不過這個借鑑意義不大。至於減少股東分紅,這不僅僅涉及到商業問題,而涉及到創始人的價值觀。

  他們兄弟兩個是在二次大戰以後,接手了父母留下的一個小賣部。他們秉承了德國那 種嚴謹執著的精神。阿迪所有的一點,就是把物美價廉發揮到極至。物美就是我商品的質量是一流的,價廉就是追求成本更低。他們偏執地認為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 在為顧客著想,事實上他也是這麼做的,一直這麼做,從二次大戰以後到現在。憑著阿迪堅持不懈的高性價比的商品,最後不僅德國消費者接受了他,後來開到歐洲 其他國家,現在開到美國,開到澳大利亞,在很多國家,也非常具有競爭能力。

 

  第二是上帝的方式。

  創始人是近乎以「上帝的方式」在運營管理阿迪。上帝是怎麼管理這個世界的,管理 人類、鮮花、大象、蚯蚓等等世間萬物?我琢磨上帝只做了兩樣事情,第一是提供了一個環境:有春夏秋冬,有風雨雷電,有高山流水,通過變化的環境來讓適者生 存。第二是提供了競爭,生物之間有競爭,會有食物鏈。羚羊和獅子要競爭奔跑速度,獅子和獅子要競爭配偶,通過競爭達到優勝劣汰。除了上述兩件事情之外就是 無為而治,他從來不用管我龐小偉到底是去做老師還是從事風險投資;是生活在杭州還是到倫敦;開什麼車,穿什麼衣服,理什麼髮型,給兒子起什麼名字,都不去管。

  阿迪的方法就是基於環境和競爭的無為而治。比如今年公司應該做多少銷售?他從來 不說,一般做企業到12月份就要做年終計劃。他們企業是沒有年終計劃的。他有8千多家店。他怎麼做呢?比方說每家門店都有電的損耗。他把8千多家店的用電 量統計出來。比如平均化費了5萬,可能表現最好的店化了1萬塊,最多的花了10萬塊。花了10萬錢的人自然而然就感受到,平均是5萬,為什麼我是10萬。 所以,他們想盡辦法去省電費,可能就降到7萬。當他降到7萬的時候,平均線可能就從5萬降到4萬了。所以這相當於沒有時間刻度的競爭。大家那麼多店一直在 比拚這個指標,不需要目標電費達到5萬了,我完成了5萬就可以停下來了。所以,他這樣的無為而治,反倒是持續的進步,而不是說今年達標了,給明年留一點餘 地。你做得不好的人可能就淘汰了。

  阿迪的無為而治是基於競爭這樣一個平台去做的。我覺得這是做企業非常重要的一 點,一個好的管理者,就是要授權授權再授權,監督監督再監督。授權到最後就是無為而治,但是一定是有監督,這個監督其實是有一種氛圍,一種競爭的機制。你 表現好的人留下來,不好的人自然會被淘汰掉。阿迪對競爭的推崇,甚至到了股東層面,阿迪一分為二,南北阿迪,兄弟各管一塊,相互比較經營效率和業績成果。

 

  第三是企業為何?

  繼續把零售價格降下來的話題,最後一點是股東分紅。當經營者股東為了將顧客的一 罐飲料售價降下來,都願意把屬於自己的分紅砍一半,這時競爭對手幾乎是絕望的。絕大多數商人絞盡腦汁去想省錢,其實是為了自己多賺錢,去過上甜美的生活。 阿迪是為了給顧客真正省錢,將自己的分紅也省了,這兄弟倆本來要的就是清教徒式苦行禁慾的生活。

  省到最後就是省自己。這不是商業上的問題,這是價值觀和哲學的問題。阿迪的創始人本身就不追求名,不追求利,但是到最後在市場競爭中能力越來越強,反而給他們帶來了更多的財富。

  今天的中國也在導入類似資本主義這樣的模式和道路。今天在這條道路上,可能更多 看到的是原始資本主義的味道,或者原始資本主義夾雜了很多權貴資本主義的味道。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講到資本主義是非常罪惡的,萬惡之源,是指原始資本主 義。今天的資本主義已進入到現代資本主義的階段。資本主義從原始到現代,發展到今天,非常重要的推動力量就是基督教尤其是清教的影響,這些清教徒在做企業 的時候所表露出來的苦行禁慾的操行。上帝把那些財富交給我,這個財富終究回歸給大眾,而不是花天酒地耗費在自己的身上。最後比爾蓋茨最終會把財富捐出去。 巴菲特比比爾蓋茨更牛,他錢不如蓋茨多,但是他勇於將畢生的財富捐給蓋茨基金會,他不僅把錢捐出去,連名都不要了,那不是更超越了嗎?

  所以,阿迪對我們的最大的啟發,是一些從競爭中留下的成功企業,他們有著非常樸素的價值觀。這些樸素的價值觀,使得有內在的持續的力量在驅動他們去奮鬥,而不僅僅是拚命賺錢拚命消費。

  相同的,這樣的觀點在阿迪得到了很好的貫徹。阿迪公司從來不上市,不想上市。因為上市以後,個人財富可以倍增很多,但是他認為上市會增加成本。上市是要成本的,要有無休止的會計費用、法律費用、公告費用等等,他覺得這都增加了成本。

  所以反過來說,一個商品最終的零售價格能不能降下來,也包括你的股東是不是一個好的股東,是不是一個願意為顧客去犧牲的股東。如果你是這樣的股東,你是這樣的創業者,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是非凡的。

  有很多的創業者都以獲得風險投資為驕傲。事實上,對這些風險投資,你也要判別他 是不是好股東。這些風險投資需要回報,過高的股東回報一定會增加到這罐飲料的零售價格上去。一個不好的股東就會使你的零售價格漲上去,這樣你的競爭能力就 會下降。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引入貪婪的風險投資,長遠而言不僅無助於企業的競爭能力的建立,可能還削弱。

  所以,一個真正有競爭能力的企業,從採購到運營,到創業者內心的價值心願,都堅持著服務用戶回饋大眾,最後就做出一流企業來。

  阿迪文化是它最核心的競爭能力。阿迪文化所有的關注點都在於最好的質量,最低的 價格。企業文化跟樸素真理不應該是背道而馳的。顧客到店裡,就是要優質的東西,更低的價格,企業文化也應該是服務於這個,而不要講那麼虛的東西。阿迪沒有 那些標語式的企業文化,一切就是首先確保物美,然後儘可能的價廉。他們老闆開會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燈關掉,看看在關燈的情況下,是否還能開會。

  所以,無論你是做零售商,還是互聯網公司,還是開一個路邊的小攤,本質上都是一樣的。
(作者:龐小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879

轉載:科學研究在於探明問題的本質 劉建位__學習巴菲特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c8e9ab0102e3ww.html

轉載:科學研究在於探明問題的本質

來源:infzm.com

作者: 李航 最後更新:2012-04-04 11:03:43
http://www.infzm.com/content/73693

1.「這是問題的本質嗎?」

我是在日本京都大學讀的本科和碩士,從大四開始接觸研究,導師是長尾真(Makoto Nagao)教授,方向是自然語言處理。長尾先生在自然語言處理領域做了一系列開創性的工作,在學術界很有影響。他後來成為京都大學校長,現在是日本國會 圖書館館長。長尾先生是我的啟蒙導師,我從他身上學到許多東西,讓我印象深的是他經常強調做本質研究的重要性。在研究例會上,我們向他介紹研究的進展,他 經常會問這樣一個問題:「你覺得這是問題的本質嗎?」當時,我對這一點理解並不很深。後來在自己的研究工作中,越來越體會到它的重要,對問題本質的探索其 實是做科學研究的精髓!

2.什麼是本質的研究

真正的科學研究是探明問題本質的研究,其成果應該有以下幾個特點:

(1)經得起實踐檢驗;

(2)有堅實的理論基礎;

(3)簡單明了;

(4)實用的(僅限於工學)。

因為如此,本質的研究才是有生命力的。

波普爾(Karl Popper)是二十世紀最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之一,他的「可證偽性(falsifiability)」理論在西方產生了巨大影響。波普爾認為任何學說 要成為科學理論,其必要條件是它必須是可證偽的,也就是說我們可以通過反例來驗證其真偽。「天鵝是白的」這個命題是可證偽的。如果找到一隻黑色的天鵝,這 個命題就會被證明是錯的。「如果我從小開始學鋼琴,現在一定能夠成為一名鋼琴家」,這個命題是不可證偽的,現在的「我」無法重新走一遍人生,也就無法驗證 其真偽。只有經過無數次驗證,不能被推翻的理論才能成為科學。即使是成為科學的理論,某種意義上仍然是假說。萬有引力定律也好,相對論也好,只是目前沒有 被推翻的、現在暫時被大家承認的「假說」。亞里士多德的學說被人們當作真理達一千多年,後來發現它是錯的。誰能保證我們現在堅信的學說將來不被證偽?科學 家的正確態度應該是,不斷試圖推翻自己建立的學說,尋求對自己學說的批評,探究更正確的學說。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斷接近真理。波普爾的哲學因此被稱為批 判的理性主義。

我們現在談到科學,往往意味著真理。好像科學就是真理,真理就是科學。其實,十八世紀產生於歐洲的科學,即所謂的science,是狹義的科學,僅 指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科學是數學化的自然學,工學是數學化的技術學。科學的目的在於探求自然的奧秘,工學的目的在於改變人類的生活。但是,兩者都需 要抽象,都需要建立數學模型。中國歷史上有很多了不起的工匠,完成了長城、大運河、故宮等偉大工程,但是缺的是把技術總結上升為理論的想法。工匠們死了, 他們的手藝也就失傳了。

科學與工學需要抽象,就是說把最核心的概念提取出來,忽略其它要素。在考慮物體運動時,我們把物體看作「質點」,因為這時物體的其它特性都是不重要 的。抽象也意味著一定的近似。做萬有引力實驗的時候,是不可能造出一個只有兩個物體相互吸引,而沒有其它物體干擾的實驗環境的。如果我們要精確地驗證萬有 引力定律,往往發現實驗結果與理論並不完全相符。因為世界錯綜複雜,研究中的近似總是必要的。同時,科學與工學需要數學模型化,只有建立在數學理論基礎上 的科學、工學才具有普遍意義,因為數學是系統的、嚴格的。

本質的東西往往是簡單的。所謂奧卡姆剃刀原理,主張在所有可能解釋現象的理論或模型中簡單的理論或模型是最好的。

愛因斯坦說:「Make everything as simple as possible, but not simpler」(儘量把所有事情變得簡單,以致不能更簡單)。他的 E = m c^2 公式是個典型的例子。為什麼會有奧卡姆剃刀這樣的普遍原理存在,不得而知。從統計機器學習的角度來看,是可以解釋的。複雜模型往往會對已有數據進行很好的 預測,但對未知數據的預則就會有很大誤差,相反,簡單模型對已有數據的預則並不那麼好,但往往擁有更好的推廣能力,對未知數據的預測會更準。

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研究不需要考慮實用,但是工學研究是要考慮實用的。這裡有一個笑話:一個醉鬼天黑時在路燈下找東西,別人問他:「你在找什 麼?」他說:「我在找鑰匙。」問:「你在哪裡丟的鑰匙?」答:「那邊。」問:「那為什麼在這邊找?」答:「因為這邊比較亮。」實用研究切忌「在已有的燈光 下找東西」,它必須是因所要解決的問題而驅動的。

抓住本質的研究是有生命力的。波爾茲曼提出了熵的概念,闡明了熱力學第二定律的統計特性,是熱力學的奠基人。但是,最初他提出這個理論的時候,得到 的卻是同行們的猛烈抨擊;大家並不認同他的學說。波爾茲曼晚年憂鬱沮喪,用手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波爾茲曼長眠於維也納,墓誌銘非常簡單,僅寫著熵的定義 式:S = k log W;但這是對他一生最好的總結。波爾茲曼的生命是短暫的,但他的理論卻是永恆的。

3.如何做本質的研究?

怎樣才能做本質的研究呢?前輩們曾分享過他們的觀點。

胡適提出: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這句話很好地概括了研究的兩個基本步驟。首先要能標新立異,不斷提出新的問題、新的想法。之後,要能對提出的假 說做嚴格的論證或實驗,去偽存真。曾在博文《科學家的小故事》中談到科學家的基本素質,其中包括想像豐富,思想深刻。這兩點是科研工作者必備的,也是科研 工作有別於其他工作的地方,因為只有想像豐富,思想深刻,才能去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卡耐基·梅隆大學金出武雄(Takeo Kanade)教授著書《像外行一樣思考,像專家一樣實踐》,提出同樣的想法,並給出很多具體實施方案。

笛卡爾提出:懷疑一切。在他的《方法論》中,笛卡爾說: 「我相信的第一個法則是,如果不是確信如此,不承認任何事情為真」(The first law I believed was never to accept anything for true which I did not clearly know to be such. )不能因為是權威人士說的,大家公認的,就一定正確,並不加思索地接受。懷疑一切的態度在研究中是不可缺少的。

有一位日本教授總結了做研究的三階段:守、破、離。對科研工作者,特別是研究生有很好的啟迪作用。研究在於創新,但是上來就否定已有的理論、方法,多半會走彎路,因為你對已有的科研成果理解不夠。應該採取的策略是:

1.守,先假設已有的理論、方法是正確的,謙虛地學習並掌握它們;

2.破,發現已有理論、方法的問題缺點;

3.離,建立自己的新理論、新方法,甚至是全新的理論、方法。

另外,功底紮實也是做好研究的必要條件。

可以看到:做研究不難,做好的研究難!正如開發產品一樣:做產品不難,做好的產品難。

(作者介紹:李航博士,微軟亞洲研究院互聯網搜索與挖掘組高級研究員及主任研究員。日本京都大學電氣工程系畢業,日本東京大學計算機科學博士。研究方向包括信息檢索,自然語言處理,統計機器學習,及數據挖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82

領導力本質上是經驗

http://xueyuan.cyzone.cn/guanli-lingdaoli/226355.html

「領導人才稀缺已經是中國企業面臨的一項最大挑戰,領導力發展成熟度急待提高也已經成為中國企業的一種共識。」

德勤領導力學院在今年春天發佈的《2011德勤中國企業領導力發展調查報告》,第一次為中國企業領導力發展給出了詳細的調研數據和分析,並做出如此結論。

那麼,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究竟應該如何開發、發展企業的領導力呢?我們需要建立新的思維繫統和方法。

領導力發展的五大問題

德勤的這次調查,涵蓋近180家在細分行業中處於領先地位的中國國有、民營和跨國企業。而調查發現,多數中國企業在領導力發展方面存在著五大問題:

第一,領導力發展的成熟度不高。這體現在企業主要通過培訓來提升領導力,而培訓通常又是給予員工福利的一部分。做得好一些的企業,有了幫助人員發展 的概念、人才素質模型和課程,但仍然沒有對於領導能力標準的清晰設定和人才管理系統的整合,更忽視了與業務戰略的緊密關聯和領導力文化氛圍的營造。中國 71%的企業目前就處在這樣的初級階段。

第二,領導力發展的效果喜憂參半。調查發現,接近60%的企業認為他們的初級管理人員與崗位要求存在一定差距,接近50%的企業認為他們的中級甚至 資深管理人員也未達到公司的期望。有老闆談到:企業裡80%的人員每天都在做錯事,另外20%的人每天再把事情糾正過來。企業就是這樣反反覆覆、緩慢地前 進,組織效率極其低下,各層級管理人員的流失率持續攀升。當然也正因為此,許多企業在領導力發展上進行了投入,它們意識到了需要各層級領導增強執行力和具 備變革創新的能力。

第三,對於領導力發展投入的資源分配,有待優化。調查顯示,已經超過70%的企業有專門人員負責領導力發展工作,每年也都有相應的資金投入。從基數 看,企業基本是對初級管理人員的投入最多,為34%,因為初級管理人員的數量大;而資深管理人員的投入佔19%,核心管理人員的投入佔23%,總體看,越 往高層,投入的比例越大。這沒錯,但是企業更應該關注根據業務戰略和人才戰略來細分培養的目標群體,靈活配置資源。

第四,對目標領導力行為的期望明確度,有待提高。這涉及到企業對領導力行為到底要開發什麼能力?標準是什麼?我們不能僅僅在市場上找個標竿,模仿別 人的做法。從調查看,絕大多數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門制定了一定的標準,但還沒有與戰略發展目標、崗位要求、行業對標等因素相匹配的「能力標準」設計和較為科 學的「素質模型」指導。

第五,人才培養和領導力發展體系缺乏整合和系統性。多數企業在領導力培養對象的選擇上主要靠晉陞、報名+審批、人力資源部門提名等方式,大中型企業 尚採用正式和非正式結合的方式,小型企業則以非正式方式為主。因此,企業極其缺乏針對不同層級、不同發展需要的培養方法的組合,對不同人才的管理模塊也沒 有形成一致的體系。

「領導力」到底是什麼

一位企業的總經理曾回憶他的職業生涯。十幾年前他大學畢業後入職一家企業,並很快被調到老闆身邊做助理。上班第一天,老闆明確指示他:第一週,你的 工作是到各部門去轉悠,把公司裡中層以上的70多位管理者名字都記熟,一週後,見到誰,你都必須能叫得上他的名字來。這位助理便照此去做了,努力一週後, 他認識了80%的管理人員。第二周,老闆交代他依然是到各部門去轉悠,但必須蒐集上來大家的意見,要詳細。這位助理又照此去做了,一週後,他瞭解了公司內 部運營的方方面面。第三週,老闆要他拿出公司在管理上改進的書面報告,他如期地完成了任務……多年後,這位總經理依然讚歎自己曾經遇到了這樣的老闆,其領 導力令人佩服。

從「領導力提升」看,這其中顯然有導師制培養、中高層幹部入職培訓、提供崗位挑戰性機會、注重經驗積累、能力反饋等等多種訓練手段。但是,畢竟具有成熟的領導力培養意識和計劃的企業,目前在中國的比例還遠遠不夠。

「領導力」一詞是舶來品,中國傳統文化中沒有這個概念,而領導就是掌權的那個人。我們的組織工作也曾形成一套「幹部培養任用」制度,但在對接市場經 濟的轉型中,還不具備體繫上的科學性。德勤中國人力資源諮詢服務合夥人王拓軒談到,在西方尤其在美國,特別強調領導力,認為所有的成功都歸根於領導力。喬 布斯改變了一個甚至幾個行業;肯尼迪在總統任期的1960年代就推行登月計劃,這事從沒有人想過,這就是領導力。

領導力的內涵是非常寬泛的。首先,領導力不是領導才有,而是所有管理者都必須提升的能力;其次,領導力確切地說是「領導力發展」的動態概念,是根據 組織特定時期的既定戰略目標,推動組織發展而需要管理者具備的最佳管理行為和領導能力的總和,這更指向一個「管理者團隊」的領導水平和能力。無論喬布斯還 是肯尼迪,他們背後都會有一個企業或國家的領導力系統做支持。

我們再看《從優秀到卓越》,其實回答的就是,到底什麼因素影響了從優秀到卓越,是領導力。而對於領導力的研究,就是要找出「傑出與一般」的差異因素在哪裡,從而形成組織自身的、科學的「領導力發展」模型或系統。

領導力發展需要系統架構

那麼在企業領導力發展上我們該怎麼做呢?從系統思維和人才培養方法出發,德勤人力資本諮詢服務合夥人王拓軒、副總監戴軼給出了他們的建議。

領導力本質上是經驗

沒有人是天生的領導者,人們後天所積累的經驗及其拓展,塑造了自己的領導力。領導力也很難講就是知識和技能,本質上它就是經驗。經驗,則主要來自領 導者的經歷。比如鄧小平留學法國的經歷、戰場決策的經歷、人生三起三落的經歷,使他對人性有著很多獨到的見解和解決中國問題的思維、方法,由此形成他的領 導力。因此企業應該為未來的領導者創造他們的工作經歷,創造有益於他們增長經驗的機會。

建立領導力的整合系統

建立一個系統來支撐企業的領導力發展,從而創造商業價值,是可以帶來超出預期的效果和回報的。這個整合的系統表現為:首先,有企業高層親自參與和推 動的「領導力發展項目」,這能對所有領導層級進行授權和激勵。其次,有人才成長的制度與流程,這能激發員工關注自身的成長,加之專門團隊對領導力發展項目 進行管理,則可以建立起領導力組織文化;第三,建立人才庫,這能幫助企業發展競爭優勢和改善人才儲備;第四,建立領導力戰略,高瞻遠矚地關注市場、業務和 企業領導力發展,讓業務戰略與領導力戰略匹配,將培養人才與企業的戰略目標和個人目標掛鉤。

建立領導力素質模型

領導力是可以定義的,就是你需要培養什麼樣的領導人。對於目標領導力行為,企業應該有明確的期望標準,要知道,領導力能力標準的建立是領導力提升的 基礎。因此,對於領導力素質模型的設計就非常重要。例如,要善於解決企業日常工作問題,就需要有支持和指導的能力;要善於處理危機,就要有把控局面的能 力;要著眼未來,就需要高瞻遠矚的思維能力和執行力。同時,企業還要根據各自業務發展情況選擇不同的切入點來關注對人才的長期投入。如此次調查中,有 42%的企業會在未來三年內繼續招聘稀缺人才,這就要尋找和培養具有關鍵技能和技術應用的人才;約有40%的企業將向全球擴張和進軍新市場,那麼,人才素 質模型中就要考慮全球化和本地化相結合的優先切入點。可見,業務需求不一樣,人才需求的標準也是不一樣的,領導力素質是跟業務掛鉤的。

不拘一格開發領導力

對於領導力發展,當然要看你花了多少錢、多少時間、多少人力去做領導力開發;同時更該關注的是,企業最終是否持續地產生了管理人才、領導人才,這是 對領導力發展成熟度的真正考量。因此,領導力發展要依據戰略設計方向,還要重視具體的開發方式。企業大致可以分為四個層級來開發領導力:初級領導層、中級 領導層、資深領導層、核心領導層。一句話,不同的人,用不同的開發方式。如對於高管核心層領導力的開發,課堂培訓幾乎是無效的,他們很難專注,效果也就很 難保證。除了培訓,如測評、全球性派遣、海外任職、跟隨諮詢公司一起做項目、輪崗等,都是必要的方式,尤其導師制的教練方式,實踐證明非常有效。

所有這些歸結到重要的一點,企業一定要有「領導力發展計劃」。惟有當企業真正為員工發展考慮,為管理者不斷拓展成長空間,企業才可能持久地經營下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988

逆向投資的本質(一) 程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2e44d001018cr5.html
 據說,唐代有個皇帝和一群武將喝酒,喝多了,談起了「怕老婆」的話題。皇帝說:「今天我們都喝了酒,不許撒謊,你們中怕老婆的,站到左邊來,不怕老婆的站右邊。」將軍們陸續都站到左邊了,只有一個將軍還站在右邊。皇帝很奇怪:「難道你不怕老婆?」站在右邊的將軍說:「出門時老婆有交待,人多的地方不要去。」

這則笑話,很有趣。那麼請問,這位兄台,到底是怕,還是不怕老婆呢?

 

如果將此笑話與股市投資聯繫起來,則更是有趣。

笑話中,人人都怕老婆。現實中,在股市裡面做投資的,人人都「以為」自己在做「逆向投資」。

注意,這裡就形成了一個悖論:人人都愛的「逆向投資」,是不是真正的逆向投資?

這讓筆者不得不感嘆,借用一句俏皮話,「科學啊,科學,多少謬誤假汝之名?」

同樣的,「逆向投資啊,逆向投資,多少人假汝之名?」

記得在2008年3月份時,A股大盤從最高6124點,下跌到4000點附近,身邊的很多朋友都很興奮激動,他們紛紛引用股神巴菲特的名言「在別人恐懼時貪婪,在別人貪婪時恐懼」,要做「逆向投資」。

而當時的媒體報導,也是不乏類似的情況。如:新浪財經,理財週報,到處都可以看到類似這樣的新聞報導《六大頂級私募絕地抄底》,這是2008年3月份的新聞稿,從鏈接點擊進去可以看出很多知名私募投資人都非常樂觀。如某私募基金經理說「我現在只喜歡討論買東西,而不是賣。」他表示,「目前A股市場最抵買的就是銀行股。」這些人物可以說,都是「價值投資」在中國國內的「知名」代表,據說都以做「逆向投資」而聞名於世。

現在5年的時光,靜悄悄地過去了。

回過頭去看,當時的4000點,還真的就只是半山腰。如果說「股市短期是個投票器,長期是個稱重器」。那麼5年的時光,夠不夠長久?是否算是稱出了「某些企業」的重量呢?

 

從這裡,我們可以引出一個話題:為什麼很多人學巴菲特;學鄧普頓;學彼特·林奇;搞價值投資,搞「逆向投資」,現實結果與理想的差距,咋就這麼大呢?

筆者認為,這裡面有一個小小的概念問題,需要去釐清:

1.到底什麼是真正的「逆向投資」?

2.什麼是順方向?什麼是逆方向?

3.為什麼要做「逆向投資」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27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