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兩岸三地:最壞時刻尚未過 Uncle Ray

2008-10-27  AppleDaily

過 去四星期,很多投資者,特別是新晉股神及年輕、未經歷過股災的新血,相信十分明白甚麼叫「貪婪」與「恐懼」。筆者有一位股齡超過二十年的朋友,大概每年通 電一兩次,相互問候。最近幾星期,幾乎每天都「市後凶鈴」,相信必定損失不菲。筆者離開戰場久矣,無貨在手,只能充當「塘邊鶴」,心理輔導一番。環球股市 大崩圍,的確打破了很多中港投資者的迷思。首先是阿爺一定會救市,不會任由股市下跌,使國內成千上萬股民「輸錢」,影響和諧社會。然而,實際情況是阿爺出 手也無用。上海A股一樣跌穿二千點關口,港股亦已高速度下跌。從中信泰富(267)事件就可以知道,原來阿爺管轄下,成千上萬的國企,可能都像中信泰富一 樣,投資不同的衍生工具,在目前情況下,需大幅撥備,阿爺欲救無從。長三角、珠三角,無論是港資、外資、內資、中外合資,總之倒閉潮一波接一波,除了罪魁 禍首的新勞動合同法外,出口定單大減亦加速中小企結業。今年廣交會未聞酒店坐地起價,相信是指標之一。至於刺激內需、失業大軍湧至,又不知可以怎樣處理。

套息交易影響待現

更 使人擔心的是近期日圓滙價波動。很多人都認為,自九十年代日本「零息」政策開始,投資者借日圓買高息資產的Carry Trade (套息交易)蔚然成風,經過十多二十年,因為這些利息套戥活動而累積的金額,相信會是天文數字,滙價持續波動對持有外滙衍生工具的投資者如銀行、企業,如 中信泰富之流的影響會是怎樣,似乎尚未出現,最壞的時間,尚未過去。Uncle [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58

独访20亿低调富豪袁德宗,“最坏时买入预期资产”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8-24/HTML_X76D6K9VJW29.html


如果没有光大证券(601788.SH)的上市,50岁的广东东莞人袁德宗或许没有今天这般“被知晓”。

光大证券挂牌8月18日挂牌上市当日上午,理财周报记者打通袁德宗的手机。其时,袁表示自己正在香港,“第二天一早8点要去内蒙古,实在没时间接受面访。”对于记者的相关提问,袁德宗不愿多说,但很礼貌地对记者的关注表示感谢。

8月18日,光大证券成为近7年以来继中信证券之后第一家以IPO方式上市的券商。袁德宗凭借旗下的东莞市联景实业投资公司对光大证券8000万 股发起人投资,单日财富增长数倍,账面财富20亿。

《东 莞时报》记者李前刚,是为数不多面见袁德宗的记者。“袁德宗个头不高,前额微秃,待人礼貌热情。”据李前刚介绍,袁德宗8月初的时候用难懂的广东普通话告 诉他说,“20多年来,我都没有太大的过失投资”。对于投资光大证券一事,袁当时也没多说,而李前刚也没能听清 袁的话。袁德宗投资光大证券的商业思维,一时间被历史沉淀。

袁德宗何许人也?他的成功仅仅是碰运气吗?光大证券上市后的翌日,理财周报赶赴东莞调查。

莞版“广汇系”

光大证券公开资料显示:袁德宗,大专学历,历任东莞附城中学教师、东莞市附城区党政办干部、东莞市广汇实业集团公司总经理。现任光大证券监事、东莞联景董事长,广汇科技投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东莞市君德富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记者拿到的一份广汇科技担保外宣材料显示,“袁德宗先生生于1959年6月,现正攻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信用担保行业硕士研究生。多年从事金融投资工作,具有丰富的项目投资决策经验,是光大证券五大股东之一,并担任其监事”。

媒 体早已高度聚焦袁德宗投资光大证券而获得的巨大资产溢价:2004年6月,光大证券改制,东莞联景以1000万现金出资认购1000万股;2007年光大 证券增资扩股,东莞联景又以2.75元/股、总计1.925亿元的代价,认购7000万股。光大证券IPO后,东莞联景持有其8000万股股份(占总股本 的2.34%),排名第五大股东。东莞本地某上市公司高层对记者说,“袁德宗是东莞本地东城区人,他买光大证券股权时,光大证券都快要破产了。今天回头 看,他还是很有投资眼光的。”

关于袁德宗的“神奇”财技,也被媒体“人肉搜索”出来:袁德宗和姚爱棠多次成为若干家上市公司的十大流通股股东,介入时机都较精准。此外,袁德宗在2007年还试图参股安信证券1.4亿股,但未获成功。

8月19日上午10时,理财周报记者来到位于东莞南城区中盛大厦的广汇科技担保公司。这里是东莞的商业中心地带,中盛大厦面对一片绿茵。宽阔的柏油大道,刺眼的夏日阳光,飘着白云的蓝天如洗。东莞会展中心傍依斜对面,稍远处可见貌似乌纱帽的市政府办公楼。

中 盛大厦大堂的楼层牌记录,11楼有6家公司办公,其中包括上文所述的广汇科技担保、君德富创投,以及科汇投顾、科润创投、广润实业、广汇科技小额贷款等其 他4家公司。但11楼电梯右手直走为广汇科技担保,左手为广汇小额贷款公司,并未悬挂其他公司的招牌。电梯口摆放的“易拉宝”宣传牌显示,广汇科技担保是 “广东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示范单位”。“广汇科技担保,科技企业一揽子系统化融资产品的供应商”四行鲜红大字,在蓝色的背景牌上异常显眼。

上述科润创投、广润实业等都不在中盛大厦办公。“科汇投顾、广汇融资顾问都是开展后续业务的,(没有挂牌)有其他原因吧。”一名广汇科技担保的员工透露,科汇投顾就在小额贷款公司里面,划出单独的一块地方办公。”

“担保-贷款-投资”链

不妨称袁德宗目前治下的产业为“广汇系”(与叱诧资本市场的新疆广汇同名)。其商业运作逻辑在于:以广汇科技担保为龙头,衍生出广汇科技小额贷款、科汇投资顾问、广汇融资顾问等下游关联金融服务公司,最终通过君德富创投,对优质客户开展直投业务,从而打通“担保-贷款-投资”产业链条。担保公司的客户资源因而得以深度开发,成本收益最大化。

记者特意查询了“广汇系”部分工商资料:广汇科技担保成立于2004年2月,法定代表人袁德宗,实收资本3亿元;科汇投顾成立于2008年8月,法定代表人也是袁德宗,实收资本1000万元;广汇融资顾问成立于2008年3月,法定代表人为袁志刚,实收资本100万元。

广汇科技担保的经营范围包括:以自有资金为企业、个人贷款提供信用担保,为各类经济合同提供担保,经济信息咨询,代客理财,实业投资及投资管理等。而广汇融资及科汇投顾均属咨询业,业务涉及有关经济信息咨询、信用担保信息咨询、市场营销及投资项目策划等。

目 前,“广汇系”旗舰公司——广汇科技担保共有7个股东,由袁德宗的“私人公司”东莞联景相对控股——认缴出资1.11亿元、占比37%。东莞联景系袁德宗 和姚爱棠分别出资6800万元、3200万元,于2001年设立,法定代表人仍是袁德宗。据称,袁、姚二人为夫妻(记者未就此向袁求证)。”据介绍,一般 类型的担保公司利润率并不高,“只有1-2个点,而且风险很高”,因此投资股权成为更好的商业选择。

记者查询A股上市公司一季报发现,约30家的上市公司前十大股东中,出现有各式担保公司身影。

袁德宗为广汇科技担保请来“四大将”,其中两位有东莞本地金融机构管理经验,一位来自券商投行部门。记者与另外一位任职为董事会首席研究员的刘晓秋先生通了几次电话,后者当日正忙于陪同一家中央级投资公司的来莞人士。

刘 晓秋很真诚。“最终是什么样的战略,我们内部的想法还不成熟。我们企业毕竟还不大。外界只看到袁总投资光大证券这一件事,没有什么意义。这只是偶然的成 功,是虚拟的资产,而你要知道(直投)80%会投资失败。东莞90%是小企业,我们每年的担保余额也就五六个亿,按保费2.5%算,能有多少利润?中科智 事件你知道吧,有些(投资)单靠担保一项是覆盖不了成本的。我们始终处在市场的惊涛骇浪中,希望得到政府力度大的政策支持。”

今年8月初,袁德宗对李前刚表示,“老的担保公司面临着不少发展障碍,花了很长时间培养起来的优质客户被银行、新晋担保公司挖走。我们目前有200个左右的稳定客户,将来要在它们中间优中选优,找投资对象。为此我们计划另组新的引渡基金作投资主体。”

实业+投资

广汇科技担保的LOGO,是被串起来的两枚红、蓝色的铜钱。广汇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广汇与袁德宗私人控制的东莞联景又有何关系?

广汇科技担保官网说,为实践“担保与投资相结合”的创新理念,东莞市科技投资担保公司于2004年2月在市科技局牵头组织下成立,当时注册资本1亿元,其中市财政出资3000万元。2008年7月改制,为承载无形资产增加“广汇”商号,广汇科技担保因此得以成立。

至于东莞联景,系广汇实业集团演变而来。2002年5月,东莞市广汇实业集团公司(原东莞市东城区区属集体企业,成立于1986年7月,袁德宗一直 为该公司总经理)完成改制,全部资产交由政府收回,东莞联景应政府要求承继了广汇实业集团公司的所有业务和人员。“历经艰苦创业和资本运营的联景,在董事 长袁德宗的带领下,逐步成为一家集房地产开发、建筑工程施工、钟表生产及贸易、工业园区开发及管理、企业融资担保、金融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等为一体的、多元化的、资产规模较大的集团公司。联景旗下目前有7家控股公司和2家参股公司,经评估实际拥有资产净值已达30亿元。”

“ 联景旗下控股公司有:东莞市君德富创业投资、东莞市广汇建筑工程、东莞市盈峰精密电子元件、东莞市景天实业投资、东莞市景天物业管理、东莞市广润实业投 资、东莞市汇盈实业投资等公司。参股公司有:光大证券、东莞市科技投资担保公司,联景是东科投的第一大股东,也是光大证券的第五大股东。”

至此,袁德宗的资产和组织架构基本成型。资产方面,发展“担保-贷款-投资”及实体业务;组织架构上,袁德宗相对控股的“广汇系”与私人控制的东莞联景,并行运作。

这 正如记者和广汇有关人士所聊,该模式即是目前流行的“实业+投资”,一如雅戈尔的李如成所为。只不过,两者目前的投资体量相差较大: 56岁的宁波人李如成,单凭雅戈尔一只股票的投资市值财富就接近60亿;而50岁的东莞人袁德宗,目前对光大证券的账面财富仅20亿元(以8月20日收市 价计算)。知天命的袁德宗,是在复制李如成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61

招商局国际业绩20年首降 称最坏时刻已过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911/20090911030455632.html


每经记者  朱蔚淇

        招商局国际(00144,HK)昨日公布的中报显示,公司上半年盈利17.28亿港元,较2008年同期下降14.41%。该集团主席傅育宁昨日在记者会上表示,改革开放及港口业发展20年以来,公司业务在过去一年间首次出现下滑,但最坏时刻已经过去。

        傅 育宁表示,公司成功使得成本下跌幅度高于业务跌幅,毛利率维持稳定,而集装箱吞吐量在7、8月份环比已恢复正增长,分别上升11%及8%,累计跌幅已由约 20%收窄至15%。不过,他对本月及下月集装箱吞吐量同比跌幅能否显著改善表示关注,因为市场正是于去年9、10月份出现大幅下跌。

        期内,公司港口核心业务的EBITDA(除税费前盈利)比重由上年同期81.8%增至82.5%。上半年集团实现收入16.51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50.9%,其中港口业务收入为16.35亿元,比去年下降19.9%。

        傅育宁指出,鉴于欧美金融界需要时间消化不良资产,失业率仍会上升影响消费,因此相信环球经济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恢复;港口业于近年运力增长影响下,复苏情况将会更迟出现,下半年预料行业有80万标准箱的新运力投入,但费率则应该不会变动太大。

        他还表示,集团下半年将重点发展母港以及保税港区建设;而为配合深圳母港发展,集团分别于东莞、顺德及中山建设三个堆场,并将海铁联运由长沙伸延至江西及湖南。至于斯里兰卡的港口项目,他透露集团已经入标,将同当地政府展开谈判。

        就回归A股这一热点问题,他表态道公司未将回归A股纳入议程,短期内亦无融资需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92

最壞打算 黃國英 (Alex Wong)


http://hk.myblog.yahoo.com/alexwongkwokying/article?mid=12684






 


負面情緒大致可以分為不滿及不安兩大類,不滿是指對現狀而言,不安則是針對未知的結果,處理兩者的方向並不相同。



 


要解決不滿,是要改變現狀,例如不滿一隻股票的業績或股價表現,忍無可忍便止蝕,另外再找宣洩的渠道,大笑大哭以及找人傾訴等等。



 


相比不滿,不安的破壞力往往更大。不安的成因,是擔心真實結果會和預期出現極大分別,造成損失。要解決不安的狀況當然不是打上傳媒求救,而是事前的資料搜集工夫要做得足,亦要學會做好最壞的打算,有了心理準備,便不會被不安情緒弄至進退失據,窒手窒腳。



 


賭波賭馬的最壞打算,當然是全軍覆沒,這一點絕大部分人都明白,下注時想清楚賭注是否過大便可以,但股市投資者卻往往欠缺這樣的準備,稍稍處於逆境,便容易自己嚇自己,甚至被不安情緒纏繞良久,影響生活其他層面。



 


2010的股市,相信會是忽上忽落飄忽不定,假如不能駕馭不安的情緒,恐怕會左一巴右一巴輸到嘔血。要學會做足心理準備,買每隻股票之前,先問自己一個問題,假如在沒有特別新聞之下,股價忽然跌15%,自己會否夠膽加注,不敢的話,還是pass算數。用這個方法慎選出擊機會,可以大減後悔以及出現不安情緒的機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634

最坏的时刻,最好的时刻?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7/369772.html


这是令无数股民揪心的一周,从周一2561点到周五的2319点,大盘最大跌幅达到242点。周五午盘后上演的 绝地反弹,又给股民留下了希望:下周能否继续反弹并演绎出一波大反转行情?

难!几乎所有的参与方都对大反转行情不抱太大信心。就连此前孤胆唱多一个多月的中信证券,近期也信心不足,悄然转向了。然而,春天的希望总是萌芽于 酷寒的严冬,像2008年末一样,大反转行情总是在信心最崩溃的时刻就来临了。

单周最高下跌9.45%

本周,沪深两市连续出现四根大阴线,周五盘中也出现大跌,最后勉强拉红。周二上演了“黑色星期二”的行情,上证综指单日下跌108点,跌幅达到 4.27%。此后,周三、周四仍然没有扭转低迷之势,继续阴跌。继周二跌穿2500点关口后,周三再度跌穿2400点关口,到了周五早盘,甚至一度逼近 2300点关口,最低跌到2319点。从周一最高位2561点到周五的2319点,盘中最高下跌242点,跌幅达到 9.45%。

周五的行情上演了“冰火两重天”的一幕,先是早盘单边下跌,午盘后沪指一度大跌逾50点。但是随着地产股上演绝地大反弹,银行股紧跟着上扬,两大权 重品种强拉着股指翻红了。

“我认为周五的表现只是跌深了后一个小的技术性反抽,难以持续。”深圳市麦盛投资有限公司首席分析师肖雄文认为,周五上演的反弹行情可能持续不了三 天,至少5天均线位置会是一个重要的阻力位置。

肖雄文看空近期行情最主要的因素还是对宏观经济感到悲观,从五六月份的PMI(采购经理指数)看,制造业对经济的信心出现明显下滑,这是经济危机后 的首次信心下滑的状况。另外,目前流动性状况也不能支持一波反转行情。

大成基金也关注到PMI指数的变化。大成基金认为今年6月份PMI下滑幅度远高于以往的季节性回落。它们认为这至少说明,中国经济已经开始由升转 稳。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它们认为不用再担心经济过热,而且通胀的压力或许能够得以缓解。

止跌条件仍不成熟

此前长期唱多A股的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最近也转向了。昨日下午,李大霄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财商》记者电话采访时称:“虽然跌穿2500点平台 后的风险要比上次跌穿3000点的风险少很多,但是目前止跌的因素并不成熟,市场仍将维持一段时间的弱势状态,难以构成反转行情。”

李大霄认为,A股如果要止跌需要达到四个条件:其一是欧债危机获得初步解决;其二是房价下跌;其三,宏观政策转向;其四,政府出台稳定市场的措施和 举措。从目前的情况看,这四个条件都还不成熟。对于目前A股,他认为低估品种的机会和高估品种的风险并存。

李大霄也发现目前A股存在一些利多的因素,比如:目前股价已经比前期跌穿3000点时低很多了,整体估值的压力有所减缓。另外大股东增持潮的出现, 也在某些方面提振市场信心。5月份以来,增持投入股市的资金超出了减持退出的资金,这些信号表明产业资金有进场抄底的趋势。如果大股东增持面继续扩大,可 能成为市场信心扭转、增加市场资金供应,并引发A股反弹的重要诱导因素。

最坏的时刻,最好的时刻?

上证综指2500~2600点横盘震荡时还在唱多A股的人,当大盘跌到2300点附近后也自觉闭口了。典型者如中信证券,此前孤胆唱多一个多月的中 信证券,近期也信心不足,悄然转向,再也不提“大反转”了。

如今在深圳喊出看多最强音的是从港股市场“海归”的双子星基金董事长袁毅强。袁毅强称:“像工商银行(601398.SH)这样的股票,投资分红率 能达到4%,动态PE只有10倍左右,A股还比港股便宜10%以上,我实在想不到不买它的理由。”在袁毅强看来,投资分红率是价值投资的本源,实在想不通 A股的基金经理会对这种机会视而不见。目前银行股占市场总量的比重约在25%以上,而基金配置的银行股处于严重低配状况,占基金仓位水平还不到10%。据 此,恐慌过后,将会有数千亿的基金资金流向银行板块。袁毅强笑着说:“我现在就等着机构从我手中以15倍PE抢着买银行股,现在它们10倍PE还不要。”

袁毅强看好的品种还包括资源股,比如煤炭股。袁毅强认为中国是一个资源短缺国,在担心货币贬值的时代,购买资源股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更重要的是,原 本甚嚣尘上的煤炭股,如今被各路机构忽略而趴在地上。“原来有外资投行宣称中国神华(601088.SH)值120港元/股,现在为什么不喊了?”正是机 构的集体性忽略才会出现质优价廉的机会。目前,袁毅强关注的品种还包括有铁矿石资源的钢铁企业,甚至一些高速公路股票。以现代投资(000900.SZ) 为例,动态PE只有9倍,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1%,预计分红率也能达到4%,这些都是袁毅强喜欢的品种。

总结自己的投资策略,袁毅强称:“对于很多好股票,别人越怕,我就越喜欢;最悲观的时刻,就是最好的时候,证明我有了买到便宜货的机会。对于好股 票,我不怕亏钱,即使阶段性亏损10%~20%我也不担心,大不了拿的时间长一点。”

高估品种要注意止损

李大霄认为A股不能止跌的根本原因是:一部分低估品种和许多高估品种并存。那么该怎么找到那些高估品种,并防范它的下跌风险呢?

前期四五月份遭受资金爆炒的中小盘股中很大比例的公司就被认为是高估品种。重阳投资合伙人李旭利就认为目前市场对于成长股给予太高溢价。事实上,6 月份以来,金融地产股已经出现了触底迹象,而众多中小盘股则是最近数周内主要的下跌品种。

高估品种的估值回调已经明显体现在医药股上,作为被各路机构集体看好的行业,医药股兼具消费概念和成长概念,获得众多资金追捧。但是,在金融地产股 出现深幅回落并引发市场整体估值重心下移后,再好的品种也会出现估值下调。

更大的风险还出现在一些伪成长股身上。袁毅强称:“30倍以上市盈率的公司最需要止损。因为它们估值高,跌下来同样也会跌得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388

最好的準備,最壞的打算 巴黎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4696

巴黎:

前天,前任總說美國大發銀紙會引發泡沫,提醒投資敢者小心。

老實說,即使不亂發銀紙,隻股幾十倍P/E,你都要小心,我不會理呢D宏觀理論,邊D人理呢?看圖表分析的人、投機客吧!

張五常教授說,他不懂宏觀經濟理論,他只是把微觀的加起來。這是什麼意思呢?
我舉一個例,如果你是微觀中的一條光棍,聽到中國的銀行要大開水喉,你會點??

我們偉大的祖國2008-2009年放了一萬億,遇不到光棍?
當然,我不是說中國沒有優質企業,你們應該不買中國股票,而是,至小做一些準備,例如,買一些少點借貸的企業,雖然小了槓杆效應,股票上升的潛力少了很多,例如中綠要比超大借貸大,所以即使中綠的資產回報不及超大,其槓杆效應令股本賺得多過超大,因而跑勝後者。

以這種微觀看經濟、選股,你就不會怕明天突然一些銀行出現大量壞帳,自已的股票借貸會受影響而大跌,無覺好睡!

回頭說,為什麼美國要大發銀紙呢?!情況和任總說的相反,美國經濟一點泡也沒有!股票市值大幅被低估。政府要吹起個市回到正常合理水平。

奇妙的是,所有的分析員都說,美國印的錢會撲入亞洲,是嗎?你以為那些是愚蠢錢?現在亞洲貨幣已經如此強,亞洲股票估值"相對"美國也如此高,你以為那些基金經理是白癡兒童?!你以為他們印銀紙是為亞洲的傻瓜利益?!

用點腦吧,做一點最好的準備,永遠不會遲,而最好的準備,就是認真分析要買的股票的基礎!!

基礎的股票不會在大跌市下跌的嗎?這是投機客窒基礎分析人最興用的說話。

財富是相對的,人地下跌5成,你下跌2成,和人地升2成,你升9成,你的財富效應都是相同地高於眾人6成,你應該無論升跌市也一樣開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86

全球電鋸龍頭──最壞的時刻 還是堅持發高薪

2011-4-25  TWM




德國工業大城斯圖加特的市郊,衛柏林根(Waiblingen)小鎮上,坐落著一家全世界電鋸市占率第一名的企業。這家公司今年三月,才登上了美國《時代雜誌》(Time)的報導。

「製 造電鋸並沒有什麼特殊的技術……,中國人已經開始製造電鋸了。但是這並沒有阻止德國電動工具製造商斯蒂爾(Stihl),在全世界行銷電鋸,即使它的頂級 產品是市場上最貴的。」《時代雜誌》如此形容這家公司,並以它為例,解釋德國如何成為高品質產品中的「歐洲的中國」。

斯蒂爾,在全球電鋸市占率三分之一、電動切割機市占率超過五○%。它最頂級的專業電鋸,在德國要價新台幣七萬元,是市面上普通電鋸的十五倍之多。

留住最好的人! 用「時間帳戶」,保障工作權

可 賣好價錢,是因最專業的產品,全都在德國由最專業的工人生產,品質保證。相對一般德國企業的產品自製率約在二○%,斯蒂爾的自製率可高達六○%。該公司須 使用的一千八百個塑膠零組件,九○%都自行在衛柏林根生產。「在德國,我們只生產專業產品,」帶我們參觀工廠的銷售部主管伯克(Jochen Burke)強調。

因為幾乎全程在自家工廠生產,不隨便外包,斯蒂爾反而達成了競爭對手難以取得的經驗和效率,因為魔鬼就在細節裡。

「很 多跟製程有關的好的解決方案,是因為我們在自家工廠製造,而發展出來的,」斯蒂爾執行長肯希爾拉(Bertram Kandziora)對我們強調,「有一段時間,產業間大家都希望減少製造的深度。我們當時並沒有這麼做。現在大家再次學到,製造的深度是可能替我們賺錢 的……,如果你有know-how,把這個能力留在自家廠裡,然後可以靠這樣的能力賺錢。」

於是,斯蒂爾建立起了一個好的循環圈,在德國生 產最專業的產品,透過高技術、專業生產得以賣到好價錢,公司也才能負擔得起德國高昂的工資。「我們提供最好的產品、最好的服務。所以我們需要最好的員工。 我們也必須找到最好的人。所以這意味著我們得給他們好的薪水,」肯希爾拉強調。

為了留住「最好的人」,斯蒂爾即使在二○○九年金融海嘯、出 現十八年來的首度營收衰退(衰退四‧九%),成為二十億三千八百萬歐元(約合新台幣八百五十六億元),仍然做下一個重大決定:不減薪、不裁員,改採「時間 帳戶」(time account)管理員工,並且保證到二○一五年前,不會裁員。

當時的斯蒂爾有兩種選擇,一是「縮短工時法」,員工工時減少、薪水也減少,部分差額由政府支付。另一則是「時間帳戶」,薪水不減少,不足工時記入帳戶裡,待景氣回溫員工再加班補回。

最後,他們選擇了當下看似對公司成本壓力較大的「時間帳戶」制度。「我們送出的訊息是,如果你是好員工,在斯蒂爾,就會有安全。你必須在最壞的時機送出這樣的訊息,」肯希爾拉強調。

二○一○年前八個月,斯蒂爾營收大幅成長一六.九%,證明當時不妄下決定,保障員工的工作權,對斯蒂爾來說,反而達到了日後的效率。當我們去參觀斯蒂爾工廠時,當時某些生產線已經回復一天三班、且週末要加班的水準(金融海嘯時最糟一天只有一班)。

懂 得保護人才! 不讓工人扭傷手,流程自然縮短 這裡大部分員工,都是由學徒訓練起,在肯希爾拉眼裡,是「優秀的工匠」,「我們的工匠都是由我們的訓練中心訓練出來的……,我們有自己的訓練中心。我們持 續有二百一十個學徒在我們這裡訓練。」為了確保這些從基礎培養起的優秀工匠能持續替公司工作,斯蒂爾就要更能確保在德國生產能持續獲利。

因此,公司花費極大的力氣與時間研究如何簡化流程、同時保護員工,一舉一動都不浪費力氣,這種「以慢擊快」的策略,重新定義了效率,許多打底的工作流程設計,短期看似讓企業成長較慢,其實卻在累積長期的競爭效率。

在這個工廠裡,處處都是精密的自動化設備,連電鋸後面抽拉引擎的繩子,都有專門的打結機器。高度自動化,才能讓斯蒂爾達到高效率。

「因 為我們的薪水很高,我們得要更降低成本。降低成本不可能跟員工說,請你們做快一點!這不是解決之道,」肯希爾拉強調。舉個例子,他們發現,電動螺絲起子在 停止使用時,會形成一道扭力,傷害工人的手腕。於是就設計了一款護具,包在電動螺絲起子的外面,扭力會直接加到護具上,員工就不會受傷。這樣的設計,看似 與效率無關,保護了有經驗的資深員工,公司才可能生產高品質的產品。

斯蒂爾就是透過詳細研究每一個動作、每一個流程,讓組裝的過程更有效率。但重點是,這得先花時間徹底研究,工程師得要詳細計算,「降低成本的方法是,找到正確的解決之道,讓一個人可以很正常的完成他的任務,不需要趕。然後我們的生產流程就可以自然縮短。」

這種先看清問題本質的思考模式,造就了斯蒂爾的德式效率,也是這種以慢擊快的德式思維,讓它得以在廉價勞工競爭激烈的今日,仍能維持市占率第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72

作最壞打算 CKM001

http://hk.myblog.yahoo.com/ckm001/article?mid=53746

十月是股災經常發生的月份,全球股市跌多升少,十月一開市,恆指已經跌7百幾點,收報16822點。長線投資的你與我會問,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令 港股跌得那麼慘烈,是國內房地產泡沫爆破,或是國內私貸市場爆煲,定話香港樓市急速回調,種種傳聞,都得不到證實,不過作為長線投資者,應該對各種壞趨勢 做最壞打算。

以現階段恆指計算,恆指往績市盈率已經跌至9倍,如果市盈率見8倍,恆指會見1萬5千點,再跌可以嗎? 未日博士麥嘉華預期,恆指會跌至萬二點,港股再跌當然可以,但大家請注意,除非世界未日來臨,或是中國經濟急速崩潰,港股未來必定回升,並繼續一浪高於一 浪,今天,我幫大家做最壞情況的心理準備。

現在全球風眼在歐債問題,假設希臘脫離歐盟,希債全面違約,最後波及意大利、西班牙等國家,歐盟被迫解體,歐羅消失,德國再用之前的馬克,歐洲出現 銀行危機,並引發另一波金融海嘯,歐美股市,以致全球投資市場,都出現歷史最大的股災,但當危機漸被化解,中國這個經濟增長強勁,而且外匯儲備豐厚的國 家,必定能夠回復過來,雖然金融風暴是經濟災難,但也促進了全球各國汰弱留強,加速中國在全球各國之間冒起,歐、美各國走向衰落,中、印等新興國取而代 之,在歷史上,興盛國家的資產必然有價,中國優質企業的價值遲早顯現,雖然今天你我繼續要捱價,但市場最終會回復平衡,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28

銀行最壞的情況會如何 梁軍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2dus4.html

銀行業最新動態:

監管層研究地方平台有條件展期,說明地方債問題將漸漸浮現,部分地方政府還款有較大問題,但也可以看出政府要解決問題肯定會有辦法。展期雖然把問題拖後暴露,一些貸款最終還是會成為壞賬,卻為地方政府籌集資金爭取了時間,減少壞賬的兌現。

全國各地已經出現了不少中小型開發商跑路的現象,房價下跌剛剛開始,跌多少仍難確定,未來出現批量房企倒閉幾乎是必然的事情。

 

高高的

一直都想寫銀行的文章,但總是沒時間,思路早就在09年買銀行的時候形成了:平台貸和房地產肯定會影響一部分銀行,受影響大的應該是那些風險控制差的銀 行,如果已經上市的這16家會受影響的話,我想會有更多沒上市的各種銀行受影響程度更大!上調存准金是對所有銀行而言,如果上市銀行有融資壓力,那沒上市 的壓力是不是更大?他們為了生存,不知道是不是會犧牲一些風險控制來保利潤甚至生存?另外,銀行是關係到國家金融安全和社會穩定,至少在中國的現在尤其是 這樣一個關鍵時點,會出現大的動盪嗎?不論是平台貸款還是房地產調控或者對銀行資本充足率要求,都是國家一攬子政策,一個組合拳,國家推出這些政策的目的 是什麼?如果真會造成大批銀行出現大批壞賬的話,我想國家是會首先在內部進行一些清理和調整而不會作為一項公開政策進行大刀闊斧的動作,反言之,既然已經 開始,那麼即便問題十分嚴重,也會讓結果處理的圓滿,清理平台貸為例,如果真會有很多無法覆蓋的貸款,國家會要求在短時間清理完畢嗎?我想這項政策更可能 是銀行業(或監管部門)首先已經發現平台貸發展下去的風險(但風險應該還可控)才層層通報到上層,上層又會進行調研後再推出清理政策,而不會是腦子一熱就 開始進行清理平台貸。房地產調控也是一樣,為何在08金融危機的時候還在鼓勵購房?當發現金融危機對中國實際影響程度後(應該是各方面信息綜合確認後), 才出手房地產調控。

其實大家來股市,賺錢是第一要務,至於什麼價值還是技術只看各人喜好,有人喜歡折騰,有人喜歡沉穩,但很不可思議的是一些以為自己是價值投資的人,看到銀 行明顯出現低估符合價值投資的時候還在考慮能賺多少,還在算什麼翻一番需要多少資金(且不說算法是否準確),實在讓人有些匪夷所思!這個世界有多少確定的 東西?相反,我到以為大家都看好的消費恐怕未必漲得過銀行(長期而言,這個時間應該放到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長來看),為什麼?任何一個行業的公司要保持 30%以上增長十年,甚至更長時間,恐怕是很確定的不可能任務!而銀行目前的估值反倒很有利於讓銀行保持10%甚至更低的複合增長,而且能保持較長時間。 當然有人會說我會在這五年挑選30%以上增長的公司,五年後再挑下一批30%以上增長的公司,這就想說你能保證3,5年自己的股票市值能翻一番一樣,難道 每次你都能挑准嗎?都能兌現嗎?如果這樣,恐怕有個10來年股齡的投資者都該有不錯回報了。什麼是確定什麼是不確定?這就好比一個哲學問題:變是絕對的, 不變是相對的。看似不確定的東西,恐怕是確定的,而看似確定的東西,恐怕才不確定。見仁見智吧。

再囉嗦一句(不好意思,借用博主寶地),銀行為何是週期性行業,銀行為何不屬於消費?這次加息還看不出管理層對銀行的偏袒嗎?為何不是非對稱加息?一定是 權衡利弊後的決定!其實目前的中國更適合的是非對稱加息,但如果這樣勢必會影響到銀行和金融企業,畢竟中國銀行是靠利差過日子!也許很多人在叫喊什麼中國 銀行業同質化,要知道如果都像歐美銀行難道就好嗎?更何況現在差異化發展已經開始,這就是中國特色,中國正在探索一條中國特色的銀行業發展之路,有創新有 傳統,有市場有監管,符合中國文化,符合中庸之道的路。

 

新浪網友

投資分析是一門推斷的藝術,你要證明某個觀點,必須拿出論據來,論證過程要慎密,以上幾位的發言我就看到了論點,真沒看到多少論據,都是些我覺得,肯定之類的話,你們哪來的那麼大的底氣?
我覺得看多銀行股的都犯了一個行為學稱之為「錨定」的錯誤,簡單點說就是拿過去的眼光看問題,比如05年至07年從1000點漲到6000點時不斷看空,然後從6000點到2000點又不斷看多。可大環境變了,就像地球環境變了,恐龍就滅絕了一樣。
首先,中國銀行業這幾年的利潤佔上市公司總利潤的很大部分,這根本就是畸形的,是實體經濟的利潤反哺金融系統,在座的各位有誰覺得中國銀行的管理水平很高 的呢,恐怕沒人覺得吧,既然如此,它們憑什麼得到這麼多的利潤?仗得不就是政策的支持嗎,中國現在還沒有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現代銀行體系,可轉型迫在眉 睫,越拖延越危險,中國政府會盡快實施利率市場化的,而中國銀行的競爭力在那,我看不出,同質化十分嚴重,嚴重依賴息差收入,我看不出當環境改變時它們有 什麼生存能力。不要太高估政府的能力,大環境的改變不是政府所能左右的,譬如勞動力的拐點到來,工資的上漲,外部需求的減少,以及中國的資產泡沫,都使得 中國轉型十分緊迫,而且中間肯定充滿坎坷與波折。而市盈率反映的是未來超額利潤的增長速度,如果一倆年內利潤大幅下滑或者競爭優勢期的縮短都會導致市盈率 的大幅減小。事實上,我覺得,除了少數行業或企業,中國股市的整體市盈率都應該下調。
投資銀行股,等到壞賬,利率市場化等不利消息過後,個別銀行成功轉型,不再嚴重依賴利差時吧

 

最快的烏龜

總有退潮的時候,儘管我們不知道是否就要開始退潮了,但何不在還沒退潮之前先開溜呢。銀行業面臨的本身就是好多年的景氣積累下來的風險,豈能就歷史指標和目前的指標來說明是否值得投資。銀行業因為槓桿,退潮時將放大風險。

 

滾雪球人生_曾毅

上面發貼的,想必絕大多數人並沒有銀行工作經驗,或者與銀行的實質業務接觸甚少。而本人目前就是在從事銀行信貸工作,為一家國有上市銀行某支行的信貸科 長。我覺得投資最關鍵的一條,就是一定要深入瞭解這個行業的盈利模式和競爭態勢,用企業主的心態去分析和考慮,換了銀行股,就是要用銀行家或者支行行長的 心態去分析。綜合考慮銀行這半年的情況,其實盈利情況非常之好,我們分行今年的對公存款已創歷史新高,儲蓄存款受到一些影響(多種因素),利潤情況我覺得 也非常可觀。表面上看,除了利率水平上升(普遍上浮10-30%以上),還通過財務顧問費等中間業務收入進行「變相」提價,目前我個人(我這個科長也有業 績任務)半年收取的中間業務收入已達500萬元。另外,今年銀行理財產品、委託貸款等多種產品都很火,對利潤帶來很大保障。另外,儘管銀行信貸規模受限, 但企業基本上都是每月排隊來提款,銀行則根據利率高低和存款貢獻的大小來排隊,很多企業還經常提不上款,只能看下月的額度情況。另外,銀行的風控是非常嚴 密的,層層把關。從我行的情況來看,首先支行進行小組討論,看是否可做此筆信貸,然後報分行審批,分行要經過貸審會集體審議,通過之後放款要經過風控部放 款中心嚴格落實授信條件(把關非常嚴),分行對貸款出現逾期和欠息考核非常嚴,對客戶經理和支行行長影響非常大,所以都不會掉以輕心,如果出現不良苗頭, 會在第一時間作出反映。

現在又加息,活期未加,照道理銀行股應該漲才是(息差擴大),但銀行股仍在盤整,為何?很多人擔憂地方政府平台出行難危機,其實,大家都是在瞎猜,問題並 沒有媒體(包括國外媒體)渲染的那麼玄乎,因為我們分行(包括總行)這段時間頻繁檢查、要分支行匯報情況(內部檢查多也是銀行目前的一大特色,顯示風控制 度還是很嚴格的),其實平台問題並沒有那麼嚴重。換個角度想一下,萬一地方政府整體都出現支付問題了,那麼很多基建項目、很多投資都會受到影響,而中國的 GDP到目前仍然大頭依賴投資,那麼GDP就會出現較大降幅,同時影響就業(如京滬高鐵提供了很多就業機會),這不是中央政府想看到的。當然,我對政府在 2008年拚命搞「鐵公雞」也覺得欠妥當,這直接導致了現在的流動性過剩和高通漲,但我們千萬不要懷疑中央政府解決問題的能力。30年的改革不也是磕磕碰 碰遇到很多難題和危機過來的嗎?中央政府有幾大優勢:第一是精英政府,領導水平普遍較高(芒格也有讚揚),第二是執行力很強;第三是改革開放已形成共識, 不可能倒退,基本的大政方針基本確定,不可能大肆折騰。說到這裡又轉到宏觀了,其實從微觀上講,銀行真的沒有那麼讓人憂慮,甚至我感覺今年應該是個很好的 買點,但大家都在憂慮,我覺得有點霧裡看花。另外,請同志們好好到銀行做做調查再發言吧,投資是嚴肅的,需要嚴格的調查和論證,想當然是不可取的。

 

飛泥翱空

以目前銀行股的估值,我不懼怕怕2012年銀行股利潤下降變到高PE,但是我十分懼怕銀行出現大規模虧損,從而損害銀行股的淨資產。虧損意味資本金繼續不 足與再融資需求,意味著有一大批投資者可以在問題爆發後,以更低的價格加入到銀行中。你現在享有的每股收益,到那時就面臨被迫的攤薄,而原股東會成為輸 家。對於銀行股,要麼以一個極慢的速度,比如2、3年,緩緩買入。要麼就留有足夠多的資金,在問題慢慢明朗後,政策信號發出後再進行補倉

 

長江川流不息

80年代末花旗差點破產,2008年花旗又差點破產,這好像偶然,卻是必然!銀行業如果不把風險控制作為第一位,那它將隨經濟週期變化而經常瀕臨破產。

 

何純

中國GDP佔世界的9.5%,而中國銀行業利潤佔世界的25%。未來五到十年中國GDP翻一番達到世界的20%,銀行業利潤能夠翻一番達到世界的50%? 若中國GDP再翻兩番呢,銀行業利潤能佔世界的多少?在行政壟斷不斷弱化、國內金融逐步開放的大背景下,中國銀行業利潤的高增長還能維持多久?利率市場化 乃至股份制銀行、地方性城商行農商行的崛起更是給全行業帶來越來越多的競爭壓力。何況,中國銀行業的頭頂上,還懸著地方債務這把達摩克利斯之劍!
 
      銀行業究竟有多寬多深的護城河?我個人的體會是,某銀行讓我不爽 了,我一個下午的時間可以將所有業務(存款、股票期貨三方乃至公司賬戶,貸款除外)全部轉走。2003年以來我就經歷了建設銀行--工商銀行--招商銀行 和北京銀行的幾次轉變。我以為,銀行業的護城河不夠寬,不夠深,未來定價能力將無法保持,壟斷利潤將不可持續。
 
      我國銀行股目前從PE、PB來看估值較低,PE平均7-8 倍,PB平均1.4-1.8倍。但如果參考國外經驗,那就只能說處於合理偏低水平了。歐美銀行股PE歷史平均水平就在10倍左右,極端情況能達到5倍乃至 破產。而對於PB,台灣、韓國、新加坡等新興市場國家和地區,1998年以來就基本沒有超過2倍(個別銀行能到2.5倍),極端情況能到0.5倍乃至破 產。國內有部分人還幻想著我國銀行股未來能有20倍乃至30倍的PE,未來還有2007年那麼波瀾壯闊的行情。我認為,在全流通銀行股總市值已達6-7萬 億的情況下,這是不可能會發生的事情。歷史上美國銀行股曾經好幾年時間維持6-7倍的PE,誰能斷定中國銀行股不發生這樣的情況?你願意等嗎?這是賭博還 是價值投資呢?

 

中校草根

彼得林奇說過:華爾街的人在做和古希臘人一樣的事情,寧願在陽光下討論三天馬有幾顆牙齒,也不願意花3分鐘去牽上一匹馬過來數數有幾顆牙齒。外國人什麼時 候把中國的事情看準過辦好過?無論是李德和28個半布爾什維克,以及共產國際,還是美國人認真選擇國民黨蔣介石而不是共產黨毛澤東;無論是改革開放初期還 是東歐劇變後西方人看空中國的政治和經濟,他們太低估了我們中國5000年的歷史積澱形成的文化、傳統和理念、方法。包括當年非典沽空中國和索羅斯香港做 空的鎩羽而歸,他們不懂中國,不懂得中國人發明了國有經濟,不知道漢武帝重用桑弘羊把冶鐵、鹽業國家專營的本質是國有經濟的開始,不知道國有經濟那無形的 巨大基礎和調控能力。中國的銀行,主要的盈利是個人的房貸,你去看看除了少數富人炒房者以外,有幾個不還貸的?這部分是世界上少有的優質資產。別忘了工、 交、建、農、中五大行的真正老闆是誰?是國家財政部,不是地方政府和國資委、銀監會,你知道今年財政收入截止到六月增長多少?34%!!!看輕五大行,走 著瞧吧。呵呵。

 

新浪網友

談及平台貸「壞賬」問題,可追溯到1999年政府成立信達、華融、長城和東方四大資產管理公司,收購經營處置來自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及國家開發銀行約1.4萬億元不良資產,
而這部分不良資產後來被證明實為優質資產。
地方政府利用國家配套的2800億資金進行了部分一級土地開發和公共工程開發,長遠來看對經濟發展有利,而且在工程剛剛建成 
甚至尚在建設之際,談論其為「壞賬」顯然是一個偽命題:1.地方政府利用國家配套的2800億資金進行了部分一級土地開發和公共工程開發是民生工程,符合民眾利益,值得民 眾支持和政府堅持;2.銀行體系是一個信譽體系,如果政府平台貸都是"壞賬",那哪種貸z不是壞賬?政府有能還貸都賴賬,政府信用到哪去了?誰來執政都不會帶頭賴賬.資本 市場對商業銀行的地方政府融資平台悲觀過度。我接觸幾個商業銀行決策者,他們均認為政府平台是他們最最優質客戶,有土地打折抵押,有還款來源,有信譽保證。3.審計,銀監 會重視平台貸宗旨是適度控制地方過多舉債,防範風險,是負責任的政府.不像希臘那種不負責任的小國政府.4.現在國內外機構和輿論反覆放大此偽命題,可能是集團利益驅動. 因此對債務問題不需悲觀,平台貸的「壞賬」將被證明實為優質資產 !!!目前國際投行分析師們突然一致唱空中國經濟,是對中國實際情況缺乏基本瞭解,歷史上也無數次低估中國政府對經濟的把控能力。
 
   \此一時彼一時。當時的資產價格全部在地位,所以隨著資產價格的上升,不良資產有部分變成好的了,而且許多通過股市融資脫困了。現在能行嗎?繼續讓房價飛?對於未來地方呆賬風險 我覺得只要不是拿錢去弄鬼城政績工程 基本是沒事的。還賬方式來源是多樣的 如增加稅種賣完土地還可以收房產稅 通貨膨脹 借新賬還舊賬。最重要的是國家手裡有一大堆企業股權,如果國家真的缺錢了 就賣點股權就夠了 轉讓經營權和減持股份很簡單的.西方多少國家已經把大部分資產歸還給民間。我國各行各業多少企業還死死抓在國資委手裡 

 

千金散盡

個人理解,前一段國有四大行不能算是高質量增長,會以一定形式倒退回來。記得馬蔚華在美國路演就專門回答了招商銀行如何看待地方債務,這是2009年吧。
有人害怕銀行股市值太大以至於股民不能贏利,我看會出現1-2家匯豐控股級別的大傢伙,不然不正常。

 

新浪網友

在這個錢很珍貴的年代 你要是能向銀行借到8%年利率的貸款很不錯了   民間借貸一般不會低於40%年利率  中國平安的無抵押易貸險年利率在25%左右
 
 高山流水說的很對,國有銀行是政治銀行,是服務於政府意志的。國有銀行不會倒閉  如果出現上一輪類似壞賬風波,國家肯定會注資 不過你的股權會被稀釋

 

東方真人

對銀行股存在糊塗認識的人還真不少。巴菲特增持銀行股就說明沒問題了?請問巴菲特增持的是中國的銀行股嗎?不是吧?即使是美國的也不是隨便抓的吧?據說有個名人的基金三年前就買入銀行股了,現在虧得一塌糊塗。現在準備買入銀行股的同志們,自認為比那個人水平高是吧?呵呵!

 

隱藏實力

投資銀行股,等到壞賬,利率市場化等不利消息過後,個別銀行成功轉型,不再嚴重依賴利差時吧

聽過「等到知更鳥報春,一切都晚了」這句話麼
比的就是誰有眼光、耐性,在別人恐懼時貪婪買入錯殺的優秀企業,是的,等到一切都明朗了,人人都認為銀行好了,你就在6000點和市場上大部分的烏合之眾接貨吧

 

新浪網友

那你聽過,「同樣一句格言,在一個飽經風霜的老人和一個乳臭未乾的年輕人口中講出,有著不同的含義」這句話嗎
同樣是置之死地而後生,韓信的背水一戰就大獲成功,而馬謖也來個置之死地,結果真把自己給弄死了。這就是活學與死學的區別。正如兵法說的,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巴菲特當時投資美國運通,看中的是它的信用卡業務,為此他還專門調查了運通信用卡的使用是否收到了影響,在確信沒有受衝擊時才投入的。他的內在邏輯在於色 拉油醜聞只是一次性的衝擊,而信用卡業務是美國運通的核心競爭力,足以應對惡劣的外部環境。也就是美國運通自身有著強大的競爭力這點打動了巴菲特。
回到國內銀行業,國內銀行業有很強的競爭力嗎?管理混亂的要命,嚴重依賴息差業務,這就叫競爭力?銀行股根本就是沾了政策紅利的光,要知道中國現在的金融系統還並不是完全市場化的,競爭也並未全放開。
看多銀行股根本就是犯了「錨定「的錯誤,其理由無非就是銀行股在上一輪牛市大放異彩,企業利潤很多。問題是過去的創造利潤能力很強能代表未來嗎?當大環境 改變時,原來很適應環境的企業在新環境中可能舉步維艱,它們可能要經過艱苦的調整才能適應新環境。壞賬只是一次性的衝擊,而這足以讓銀行股的短期估值大幅 下滑。至於利率市場化,我想不出哪個銀行企業突然受到此衝擊能不受影響。也許,總有幾個企業能夠調整過來,問題是,你知道是誰?這中間存在太多的不確定 性。好比你看一部偵探電影,剩了30分鐘你猜出兇手是誰,這說明你有本事,能夠根據劇情合理推斷。你要演了十分鐘就去猜兇手,不管對與錯,那都是在瞎矇, 因為缺少足夠的線索。

 

新浪網友

「在別人恐懼時貪婪買入錯殺的優秀企業「,這話都被說爛了,你在漂亮50崩盤時買入也可以說這種話,然後你就等著被套20年吧,你也可以在思科暴跌是買 入,用這句話來安慰自己,那麼現在你也解不了套。你還可以用不到十位數的市盈率去買雷曼公司,然後看著手中的股票變成廢紙。盲目的照搬大師的理論是無法成 功的,成功的投資靠的是批判的思維方式,慎密的邏輯推理,深度的思考。
還有一點,看多銀行股的人並不少,甚至比看空的多,可銀行股就是不漲,這難道不值得人思考嗎?市場就那麼沒效率?看多銀行股的人,你們就沒有重新審視一下你們的分析過程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462

公訴人說:「他為人生做了最壞的資源配置」——「史上最大的老鼠倉」李旭利案上海開審

http://www.infzm.com/content/77000

根據起訴書,李旭利老鼠倉涉案金額超5000萬,獲利超1000萬,刷新公募基金歷史上最大的老鼠倉紀錄。

「被告人李旭利曾經是基金管理行業中的明星、傳奇。除去2009年4月的行為,調查發現其違規交易行為貫穿其職業始末。此次是李旭利為其人生做了最壞的資源配置。」公訴人一連串的惋惜語氣針對的是昔日金融行業的著名基金經理李旭利。

2012年6月12日,被稱為「史上最大老鼠倉案」——李旭利內幕交易案首度開庭審理。一早在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門口,場面頗為壯觀,多位來自新聞媒體、金融機構的從業人員要求入庭旁聽,有限的旁聽證很快發完,一些人仍怏怏不願離去。

由於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此案曾三次延期判決,而現場因為申請旁聽的人數眾多,一中院還特意開放了可容納數百人的大會議室以供旁聽。

涉案的李旭利少年成名,是當年和「王亞偉」齊名的明星基金經理,業內人士評價:「北有王亞偉,南有李旭利。」他26歲成為基金經理,30歲當上投資 總監,36歲時直接管理的基金規模超過百億,影響的基金規模則達到千億——這個金額跟有些中西部省份全省一年的財政收入差不多,單從資本權力來看,李旭利 堪比幾個省長。

2009年5月,李旭利轉投私募基金,他領軍的新重陽投資首隻產品就大賣11.5億,刷新了陽光私募產品首發的最大募集金額。而此前,陽光私募單只產品規模多在1億元以下,新重陽的管理規模甚至超過了百億,就管理規模而言,業界評論李旭利將私募做成了公募,足見其號召力。

正當李旭利憧憬著在新重陽的平台上實現人生理想時,2011年8月13日,在北京,他以涉嫌非公開信息交易罪被上海公安局刑事拘留,8月26日,被執行逮捕。

被捕10個月後,再次回到公眾視野的李旭利似乎變化不大,他身著休閒條紋T恤出庭,聲音低沉,神情輕鬆。庭審中,他曾數次向觀眾席回望,娃娃臉上似乎閃過一絲笑意。

在此後共計4小時的庭審中,自舉證階段起,法庭上就充溢著濃重火藥味,這番唇槍舌劍一直到法庭辯論結束還顯得意猶未盡。

老鼠倉獲利1071萬

在12日的開庭中,公訴人宣讀了起訴書,根據起訴書,李旭利所涉的非公開信息交易罪主要發生在他執掌交銀施羅德基金公司期間。

公訴人稱,2009年4月7日,在交銀施羅德公司旗下藍籌基金、交銀施羅德成長股票證券投資基金進行股票買賣的信息尚未披露前,作為投資總監,李旭 利指令時任五礦證券深圳華富路證券營業部總經理李智君,在李旭利控制的「岳彭建」、「童國強」賬戶內,先於或同期與李旭利掌管的藍籌基金、成長基金買入相 同的「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股票,股票交易累計成交金額達5226萬元,同年6月,李旭利直接將上述股票拋出,交易累計獲利899萬餘元,並分得紅利 172萬餘元。

公訴人稱李旭利利用職務便利獲得該基金公司尚未公開的信息後,一共違法獲利1071.6萬元,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罪追究其刑事責任。

所謂的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罪就是通常而言的「老鼠倉」,是指基金經理在使用公有資金買入、拉升某隻股票之前,先用個人(機構負責人、操盤手及其親 屬、關係戶等)的資金在低位「建倉」(即買入該股票),或者明示、暗示他人建倉,待公有資金將股價拉升到高位後,個人倉位率先賣出獲利,而公有資金則可能 被套牢或者損失應得利益。

然而,根據刑法規定,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罪的構成要件極為複雜,司法機關必須證明犯罪嫌疑人同時符合以下條件,才能構成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罪: (1)實施的老鼠倉交易行為系「違反規定」;該交易利用了「內幕信息以外的其他未公開信息」;(2)未公開信息的獲取是基於「職務便利」;(3)交易行為 必須與未公開信息「相關」等。

在證券期貨犯罪的司法實踐中,上述構成犯罪的核心要素都是很難證明的,並且,由於現階段司法解釋沒有明確「違反規定」、「未公開信息」等犯罪構成要件的操作標準,司法機關根據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罪起訴或者審判基金「老鼠倉」犯罪,在實踐中勢必引起極大爭議。

因此,在李旭利的庭審中,控辯雙方的交鋒也主要集中於此。

李旭利是活雷鋒?

是否利用非公開信息,成為控辯雙方交鋒的首要焦點。

檢方認為當時李旭利作為投資總監,利用職務便利,引導下屬基金公司經理買入「工商銀行」、「建設銀行」,滿足非公開信息的未公開性和價格敏感性兩個特徵,構成利用非公開信息行為。

李旭利的律師金城同達律師事務所朱有彬律師則認為,沒有證據能證明李旭利「利用」未公開信息。針對「利用」兩字,該律師表示,利用的意思是以獲取利益為目的;除了李旭利的口供沒有其他證據證明。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46條,大意是在沒有直接證據證明的情況下,僅以被告人口供不足以證明。而作為唯一證據的口供也有漏洞。

朱有彬律師同時給出了在情理上不可能的理由:若是李旭利真有心牟利,就不會買獲利排位比較低的大盤股,根據同期交銀施羅德基金的持倉情況,在獲利排名中,工行排第八,建行排名第十。可以買獲利更高的股票。因而他考慮得更多的是資金的安全,並不是利用非公開信息牟利。

「李旭利簡直是個活雷鋒。」這位律師說。因為他的賬戶購買股票的時間是2009年4月7日之後,但李旭利名下的基金是在3月底和4月初買入工行建 行,基金的拋售時間是在4月21日,而李旭利直到5月底離開交銀施羅德基金之後才拋售這兩隻股票,這個交易行為對股票有正面意義,未損害公有資金利益。

爭鋒的焦點之二,在於李旭利是否實施了老鼠倉的交易行為。由於檢方未找到李旭利直接操作賬戶的證據,論證的關鍵在於李旭利是否指令了李智君進行交易。

檢方提出,李旭利、李旭利妻子袁雪梅、李智君都承認李旭利曾和李智君通電話,且時間正好在買入股票前後。2009年4月7日,時任交銀施羅德投資總 監的李旭利,接到五礦證券深圳華富路證券營業部總經理李智君電話,在電話中李旭利指令買入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股票,成交額5226.38萬元,獲利 899.92萬元,並分得紅利172.33萬元。

但被告律師指出,李妻、李智君的口供都說是記不清楚,特別是李智君的口供,通話時間點無法確認,無法證明對方令其買入。他的口供說,記不清電話說什 麼了,只說了是拋出,所以不排除是李智君為了打交易量自作主張購買股票。而且李智君口供中說的是拋出,與指控其買入的行為大相逕庭。

被告律師還指出,李旭利當時只是建議,並非主觀故意,該營業部是否買了以及買了多少他並不知道,並且檢方沒有提出李旭利下指令的證據,無法以此量刑。

「瞧不上旗下基金經理的水平」

非法獲利如何計算,股票分紅是否算獲利,也成為本次庭審控辯雙方爭論的第三個焦點。

檢方稱,只要利用非公開信息交易,不論是否賣出,所涉資金都應為涉案金額,紅利亦應包含在內。

辯方律師稱,計算非法獲利金額,應從李旭利2009年5月27日從交銀離職算起,而當日的股票價格遠低於賣出價格,工商銀行的172萬元分紅不應計入獲利金額。

除上述三點,辯方律師還就問詢筆錄的可信度及案發後是否曾逃匿做出辯護。

而根據李旭利的最後陳述,他否認了之前媒體所稱的逃逸,「兩年前知道被調查時,正和家人在美國度假。並沒有逃走,而是回國配合調查。」

李旭利也為自己沒有投案自首做了辯解:「一直想投案,但不知道後來由證監會轉由經偵調查,一直在等證監會的消息,失去了投案自首的機會。」

李旭利表示,在此期間自己一直積極還原事情真相,並坦承:「自己不是無辜的,但並沒有主觀惡意。否則有太多的機會可以買更賺錢的股票,而不是工行和 建行。同期盤子較小的煤炭股和地產股漲幅遠超銀行股。讓基金賣出工行的決定也是自己做出的。」李旭利的辯護律師也稱,李的賣出行為不在基金之前,並非典型 的老鼠倉行為。

「我並不關心基金是否買入,坦率地說,自己不太看得上旗下基金經理的投資水平。」李旭利在最後陳詞中依然一顯自己當年作為明星基金經理的傲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44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