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徐旭東:背景雄厚 位列台電訊業三哥

2009-04-30  AppleDaily

背景雄厚 位列台電訊業三哥




 

遠 傳電信是遠東集團旗下的電訊旗艦,96年5月在元智大學教授建議下,遠東集團開始籌備在台灣發展電訊事業,98年正式開台營業,是首家開通中國內地漫遊的 民營電訊商,現時在台灣電訊市場排名第三,去年營業額513.41億元(新台幣.下同),按年升11.2%;純利101.61億元,跌12.5%。

遠東集團與香港早有淵源。99年4月中,市傳數碼通(315)有意入股遠傳電信15%,而數碼通本身是遠傳的網絡拓展顧問,但入股最終未能成事,因當年台灣當局並未放寬外資持股量超過20%的限制。

同系亞洲水泥港上市

作為台灣最大外省人經營的綜合集團,第二代掌舵人徐旭東一直沒有放棄來港集資,2000年他將旗下遠東化工分拆在香港創業板上市,但最終因成交量欠佳於05年底私有化除牌;去年5月在港掛牌的亞洲水泥(743)亦是遠東集團成員。42年上海出生的徐旭東, 是徐家二房長子,50年代曾兩度來港,並於赤柱名校聖士提反書院就讀,說得一口流利廣東話,其後負笈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讀經濟碩士,畢業後在紐約花旗銀行任 分析師,70年返台,93年後才從父親徐有庠手中,陸續接管遠東百貨、遠東國際飯店等逾十項業務。在政經長袖善舞的他,近年捲入台灣前總統陳水扁夫人的崇 光案,案件仍在審理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12

中環在線:徐旭東盼與中移合營勝結盟 李華華


2009-06-18  AppleDaily





 

中 國移動(941)「小三通」入股寶島遠傳電信,噚日遠傳老闆、台灣遠東主席徐旭東來港主持亞洲水泥(743)股東會,趁機同香港傳媒解釋o依家情況。佢話 現時台灣無大陸投資台灣電訊業嘅法規,所以無法可依,但希望年底可搞掂單刁。快人快語嘅徐老闆好坦白話,同中移動組結盟固然重要,但佢更着重同人家組成 JV合營,諗緊點樣可以快啲搞掂,因為喺台灣賣一個軟件只能服務二、三百萬人,但喺內地賣就唔同計法。至於遠傳會唔會將中移動嘅TD-SCDMA引入台 灣?佢話台灣做TD嘅可行性就唔大。唔講遠傳,徐老闆以前曾將啲生意拎嚟香港上市(例如遠東化聚),後尾除咗牌,而兩三年前佢亦諗過將百貨生意上市;總 之,佢鍾意將啲業務上市,因為上市可以令公司有紀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37

徐旭東 台灣最賺錢的海派掌門人

2010-1-11  今周刊




談購併、退休、交棒、藝術收藏……橫跨10大行業,集團市值近6000億元的遠東集團,是台灣少數挺過數次金融危機,又能枝葉繁茂的多角化經營集團。

上海第二代的徐旭東,靠著既現代又傳統的「海派」經營風格,率領集團邁向新世紀。

68歲的徐旭東仍在第一線衝鋒陷陣,跨年之際特別接受《今周刊》獨家專訪。

談布局:2010年是大購併年談中移動合作案:只等ECFA過關!

談接班退休:70歲要退休

談夢想:最想當建築師

令5萬名員工又怕又愛的徐旭東,他又有什麼不為人知的一面?

撰文‧張惠清 攝影.攝影組、遠東集團提供二○○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清晨七點,十度低溫下的台北,天空才矇矇亮,但是位在台北市敦化南路的遠企大樓卻燈火通明。遠東集團旗下九家上市公司總經理,早已陸續抵達三十九樓的大型會議室,同時來自美國、大陸、新加坡的主管們,也出現在視訊上,現場宛如一場聯合國會議,他們正在等著遠東集團掌門人徐旭東召開會議。

「講重點!這些我都知道,還需要你們花時間去研究、做簡報嗎?」董事長徐旭東臉色嚴肅,會議室裡不斷傳出他渾厚又激動的聲音,台下高階主管們個個都繃緊了神經。這就是他的管理風格,永遠情緒激動、聲調激昂!

海派領導

父親上海生意人風格影響至深﹁罵完人後,他常會私下安撫被罵的下屬︰『我不是罵人,我只是說話比較大聲一點而已。』﹂一位在集團超過二十年的老臣說,徐旭 東凶完後一轉身,又回到一位重情義的傳統大家長,員工甚至覺得他是一位能幹又慈祥的媽媽,而不是霸氣的大老闆。連旗下的專業經理人表現不佳,他也從來不願意開除人,這是徐旭東溫情的另一面。

相對於鴻海集團郭台銘的鐵血統御、台積電張忠謀的純美式管理、台塑集團王永慶的家長式領導,徐旭東的遠東集團可說是中西合璧式的管理風格。這種管理風格來自於徐旭東的成長過程以及父親徐有庠的上海式教養。

徐旭東可說是台灣最「海派」的企業老闆。靠著﹁海派式領導﹂,徐旭東帶領遠東集團二二四家公司、 五萬名員工挺過一九九七年金融風暴、○三年SARS危機,更在去年的金融危機中及早因應,遠東集團不僅未受重傷,還成為全台灣第四名最會賺錢的企業。據中 華徵信所○九年十月二十一日公布的最新排名,遠東集團○八年稅後純益三○七億元,排在鴻海、台積電與中華電信之後,較前一年的第七名往前推升三名。

什麼是﹁海派式領導﹂?徐旭東又如何靠著海派風格,讓遠東集團成為企業多角化發展的成功範例?

這裡的﹁海派﹂,並不是一般定義的為人四海、為情義兩肋插刀的豪氣,而是指老上海的﹁海派文化﹂,有如海納百川、融會中西文化,敢於嘗試新事物,又保守謹慎的老派上海生意人風格。這些特點都可在徐旭東做生意、管理員工、為人處世上看得到。

六十八年前,徐旭東出生在上海虹橋區的一棟小洋房中,七歲時隨著經商的父親到台灣定居,當年的小洋房如今已被上海市政府改建為虹橋西郊賓館,徐家的資產也早就被充公,但是上海生意人的性格,卻透過父親徐有庠滲透到徐旭東的每個細胞中。

敢為人先

喜歡引領風潮,有興趣的生意搶先做遠東集團創辦人徐有庠,早期跟著政府政策走,靠水泥、紡織等特許行業壯大,奠下今日遠東集團的基礎。而自稱﹁一代半﹂的 徐旭東,一九七○年回國就進入遠紡跟著父親打拚,準備接班的他,不僅要守成,還要開創新事業擴大父親的事業版圖,相對於其他集團第二代固守家業,徐旭東可 說是最有開創性的接班人之一。

過去與徐旭東一起到瑞典參加電信會議的一位企業家回憶說,「Douglas (徐旭東英文名字)精力充沛,白天忙了一天,晚上還有力氣跑去和樓下飯店員工研究附近的酒吧跟飯店!」當晚徐旭東就在地圖上畫出五條酒吧路線,一個人展開瑞典的探險之旅。

不喝酒的徐旭東,可不是去休閒消遣,他到了每家酒吧都只點一杯可樂,然後東看看、西看看,觀摩外國人如何營造餐廳氣氛,如何吸引年輕人上門消費,並拿出小筆記本做成密密麻麻的紀錄,回國後馬上拿給飯店部門主管執行。

目前擁有六百八十萬會員的HAPPY GO快樂購聯合集點卡,就是出自徐旭東的點子。當年他去土耳其參加MasterCard組織的董事會,看到當地有所謂的紅利卡概念,於是抱回一堆資料交給現任HAPPY GO營運長梁錦琳研究;如今,HAPPY GO擁有八百家合作廠商、六千個據點,台灣平均每十位消費者就有四位使用集點卡,透過卡片交易的點數多達二十億點。

這也就是遠東集團可以橫跨十大產業(紡織人纖、百貨零售、水泥、航運、石化、能源、電信、金融、觀光、社會公益),旗下事業超過二百二十四家公司,並且還不斷冒出新公司、新事業的原因。對徐旭東而言,掌握最新的商機,就等於是為集團找出新的發展命脈!

「他︵徐旭東︶的個性直率敢言,也喜歡引領風潮,有興趣的生意一定要走在時代尖端。」現任外貿協會董事長王志剛與徐旭東認識超過十多年。王志剛說,徐旭東敢從紡織業跨到電信科技,還辦學校、蓋飯店,連現在最新的通訊技術WiMAX也搶先開台營運,甚至率先與「中國移動」結盟,創造台股大漲的契機,充分展現上海生意人敢為人先的特質。

徐旭東勇於嘗鮮的特質與上海生意人從上海一八四二年對外開放後,藉著引進西方新事物、新觀念而累積財富有很大的關聯性。當時英、美、法等國在上海陸續成立租界區,這個海邊的漁村一夕間成為與世界文化激盪、衝突的舞台,上海擁有全中國第一家百貨公司、第一條鐵路,甚至第一座電梯,快速興起的上海生意人也因此創造驚人的財富,徐有庠在一九三七年也成為上海創業家,在這樣的氛圍中致富。

在九個孩子當中,徐有庠對徐旭東最寄以厚望,不僅送他到美國聖母大學攻讀企管碩士,甚至把整個家族命脈交到他手中,就是看中他有上海人精明的特質。徐有庠曾在回憶錄中提及:「長子旭東在上海出生,是我所有小孩中對事業與管理最有才能、也最有興趣的一個!」

天生精明

只冒有計畫的風險,不搏過頭中國大陸早年流傳一則笑話,「一個外星人掉到中國,北京人會問:外星人『姓資』還是『姓社』(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上海人會把外星人拉去展覽賺門票;而廣東人則會把外星人給吃了!」具體呈現出上海人精明實際的性格。

但並不是上海企業家都是精明的,台灣多角化經營的企業集團,曾經在八○、九○年代風光一時,上海幫第二代中,如華隆翁大銘、中興紡織鮑泰鈞等,都曾叱咤風 雲,但這些企業家只能順風行船,當經濟危機來臨時,由於財務槓桿過高,都敗在周轉不靈。反觀遠東集團,雖然一樣是多元化經營,卻安度數次危機,主要關鍵就 是徐旭東在財務上的精明、謹慎。

﹁當時上海過來的企業,這六十年都沒有管理好,這些企業會倒,就是我們上海人說的『搏』過頭了!﹂徐旭東有一次對著台灣媒體分析,他說,﹁人家是拿一、二 塊錢做十塊錢生意,我起碼拿四塊錢做十元生意﹂,從不讓槓桿超越界限,是遠東集團可以在六十年後依然長青的重要原因。

「董事長十分謹慎,對每一項投資案,都是歷經長期的謹慎評估,還有精算風險,每次跨足一個新行業,並非外人想像是隨便投入」,跟在徐旭東身旁近十年的遠紡發言人鄭澄宇說。﹁別人給的報告還不夠,往往他自己還會跳下來做功課,該得的,他一分也不會讓!﹂一位幕僚分析。

「徐旭東從來不相信富貴險中求的哲理,因為太精所以總是小心翼翼,有時候也會在商場上錯失商機!」遠傳電信開台就加入團隊的一位資深電信員工說,當年徐旭 東曾經在半導體與電信業兩個領域抉擇,最後從電信業起跑,但在多起購併案上,總因為盤算太仔細而被競爭對手﹁整碗捧去﹂。

二○○○年,遠傳有意購併泛亞電信的合併案也讓外界看到徐旭東保守、謹慎的性格。當年泛亞電信有意賣給遠傳,但從二○○○年底談到○一年都沒有拍板,原來 泛亞獲利雖好,但徐旭東嫌價格太高,未能決定,○一年五月,台灣大哥大突然半路殺出,抱走金雞母泛亞,讓他十分扼腕。

注重細節

藉著跑步了解一個國家的競爭力上海生意人精明,雖然有時會精明過了頭,拘抳於小細節中而喪失先機,但是重視細節的嚴謹態度,也讓徐旭東磨練出敏銳的商業嗅覺及獲得別人的敬重。

曾經與徐旭東出國的資深媒體人、典藏文化社長簡秀枝就說,有一次徐旭東去韓國參加化纖會議,認真的他到當地的小吃店用餐後,還拿起帳單一筆一筆仔細看,然 後口中念念有詞地說,韓國這個VAT(附加消費稅)回去可以研究研究。大自裝潢、擺設,小到一張發票或是廁所角落,全都可能是徐旭東眼中的大商機。

重視細節的徐旭東,還有一套靠跑步發掘投資機會的方式。相當愛跑步的他,至今仍保持每天早上五點起床,跑步一小時的習慣,即使出國,他也一定帶著球鞋晨起 跑步。跑步對他而言不只是運動,也是親自觀察一個國家市場的好機會,﹁想投資一個國家最快的方法,就是腳踏實地感受這個國家的真實感!﹂他說,跑步就是去 smell(嗅嗅)當地國民的活力與體力,看看當地民眾臉上的表情是快樂還是毫無表情,就知道這個國家的動能與競爭力!

即使是寫一封介紹信,徐旭東也不馬虎,「徐旭東很嚴謹,凡事實事求是,很在乎自己的信譽,也喜歡幫助年輕人,他不是那種隨便給人方便的人」。一位媒體人對 當年邀請徐旭東幫兒子寫申請學校推薦函的情境記憶深刻!當時,這位媒體人以為,忙碌的徐旭東大概只有時間簽名,沒想到,徐旭東卻邀請他兒子去辦公室,闢室 面談快一個小時,接著甚至親自填寫推薦函資料。實事求是、注重細節的個性,讓這位媒體人看到了徐旭東不為人知的一面。

美國知名大學碩士、英文流利,徐旭東管理遠東集團不缺現代化的績效指標,更不用說他每天狂讀全球最新的管理書籍,比一般大學企管教授還積極接觸新知;但洋 派的另一面,他又是極度的傳統、重感情,將員工當作家人一般照顧,呈現遠東集團特殊的﹁中西合璧式﹂企業文化,而這也是他一直自豪的美式管理加上中國人情 義理的海派式管理風格。

在鴻海郭台銘、頂新魏應州的霸氣管理下,員工犯錯就是直接罰站,甚至裁員;徐旭東雖然也脾氣大、性格急,動不動就大聲責難下屬,但是他從不用粗話,也不輕 易裁撤員工。「外界都說徐旭東愛罵人,但只說對一半,正確地說,徐旭東罵完人之後就海闊天空,來得快去得也快!」一位在集團超過二十年的老臣說。

管理風格

美式作風與中式人情的矛盾重用及善待老臣是徐旭東繼承自徐有庠的管理風格,只要十年以上的幹部,不論表現如何,絕大多數可以安穩在遠東集團退休,遠東集團 高階幹部都知道,老闆是刀子口豆腐心。﹁他每次罵完人之後,下回見到你,還會跟你說,我不是生你們的氣,我只是覺得,我在外面看了一些事很生氣,說給你們 聽聽,﹂不少員工習慣之後也覺得,東哥(員工對他的稱號)宅心仁厚,儘管平常很凶,但還是願意留在遠東打拚!

雖然號稱是美式績效管理,但是遇到表現不佳的專業經理人,徐旭東總是無法狠下心,例如集團中的遠傳電信,近年來獲利逐漸被對手拋開,落到第三名,但是徐旭東顧念舊情,就是不願輕易換人。

「董事長只要碰到人的問題,內心就變得很中國,他認為去年大環境不好,加上遠傳主管都是他找來的,他永遠給主管機會,但辛苦的卻是下面的員工。」一位遠傳主管說,這也是為什麼當年不少遠傳培養的優秀主管紛紛求去,還被台灣大哥大挖角。

「集團超過一百名總經理,東哥幾乎沒有fire(開除)過任何一名總經理!」一位在遠東集團超過十年的高階主管就說,「遠東的上市公司當中,有業績從第二名滑到第三名,也有做到減資的公司,東哥每天罵、每天凶,但是仍然不輕易換人。」據員工透露,有一次一位老員工私下把公司電腦搬回家,徐旭東也未嚴加處分,只把該名員工調離原單位。他認為,這位老員工年輕時,公司大火他還衝進去救人,一輩子服務公司,一定是老了頭腦一時秀逗︵短線︶,才會這麼做。另有一次,一位資深主管因身體健康因素打算離職,徐旭東親自慰留,還答應只上半天班但給全薪來留人。對員工來說,他或許是不錯的老闆,但是就企業經營的角度,就值得商榷了。

溫情的管理加上徐旭東事事親力親為的個性,也造成董事長成為集團裡最忙碌的人的奇特現象!相較於鴻海、頂新集團外顯的攻擊性,遠傳的員工顯得有些保守的大鍋飯心態,「在電信、銀行等競爭激烈的服務產業,就得設定清楚的成長目標,賞罰分明,否則只能當老二、老三!」一位離職的銀行主管指出徐旭東在管理上的矛盾。

相對於其他集團集中資源在少數領域,聚焦做到世界第一,遠東橫跨多項產業領域,靠著徐旭東辛苦拉拔才有今天的成績。展望下一個六十年的發展,要如何讓遠東更上一層樓,可能是徐旭東內心最深刻關切的挑戰。

超過20名特助的董辦幕僚制度,郭董也愛用!

一般企業家身旁頂多兩、三名幕僚特助或是外聘顧問,但徐旭東1978年接掌遠紡後,便設立了辦公室幕僚制度,個人擁有超過20位幕僚,集團內都簡稱他們為 董辦幕僚,其中有10個人專門負責watch(觀察研究)10大產業,為徐旭東分析內外經營趨勢,也是徐旭東掌控集團關係企業、對外進行擴張的智庫。就連 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兩年前也仿效成立董辦制度,希望藉此培養集團接班人才。

想進入董辦工作,要接受一定程度的身家調查,徐旭東不僅重視學歷,更重視忠誠度,這群幕僚不是台清交畢業,就是留美博碩士,也有從關係企業元智大學找來的優秀人才,他們一畢業就被網羅進入集團,是極受徐旭東重用的團隊。舉凡各關係企業呈報董事長的公文都由董辦處理,這個單位猶如遠東集團的神經中樞,出身此單位的主管也個個當紅。

遠東橫跨10 大產業

2009年營收超過5000億

紡纖人纖

遠東新世紀(遠紡)、全家福(服裝品牌)、宏遠興業

營收:1384億元

百貨零售

遠東百貨、太平洋崇光百貨、愛買、鼎鼎行銷

營收:1018億元

水泥、航運

亞洲水泥、裕民航運、亞泥中國

營收:925億元

石化、能源

東聯化學、亞東工業、嘉惠電力、亞東石化

營收:715億元

金融

亞東證券、遠東銀行

營收:209億元

電信

遠傳電信、全虹通信、遠通電收

營收:837億元

公益

亞東技術學院、元智大學、亞東紀念醫院

營收:112億元

觀光旅遊 遠東國際大飯店(營收未公告)「一代半」的徐旭東,將父親留下的基業發揚光大

徐旭東大事紀

1942年 徐旭東在上海出生1949年 7歲時,父親徐有庠於板橋創立遠東針織廠,為遠東紡織前身1965年 23歲前往美國聖母大學留學,後攻讀碩士學位1970年 28歲學成歸國,正式進入家族企業,從遠紡、東聯等工廠基層開始歷練,同時期與美國籍夫人徐瑪莉結婚1993年 51歲接下亞泥董事長, 全面接掌遠東集團核心事業,當時集團總市值約1000億元1997年 領軍遠東從傳產跨入電信產業,成立遠傳電信2000年 集團創辦人徐有庠去世2002年 取得太平洋SOGO與中國太平洋百貨經營權2003年 領軍10年,集團營收正式突破3000億元2006年 長子徐國安、女兒徐國玲首度進入集團,分別擔任裕民與遠百董事2009年 遠紡更名遠東新世紀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移動宣布入股遠傳

徐旭東

出生:1942年

現職:遠東集團董事長

學歷:美國聖母大學企管碩士

哥倫比亞大學經濟碩士

交通大學管理學名譽博士

徐旭東語錄

一、每個人都會走順風,但是只有一小部分人能走頂風!

二、全世界都在變,你必須去適應變革、參與變革,甚至創造變革!我們其實沒有什麼,一方面很傳統,一方面又要變變變!

三、我們不走簡單的路,簡單的路就是如何方便地做一些事情;如果不創新,沒有挑戰性,也不會走到現在!

四、埋首工作之餘,一定要抬起頭來看看行經方向,是否還在浪頭上,這可不是老生常談,而是力行實踐在事業經營上!

五、開會時基本上應該留一個位子給超人,超人代表法人,如果你做不對,就會被賣掉,做好就投資你,要時時提醒大家,背後有這一群超人。

六、現在的公司是無國界公司,股東也是,你不能把自己局限在這裡。

七、以不變應萬變最後必將導致失敗,因此,不要怕沒有做對決定,也不要害怕嘗試,做錯了才會有修正的機會!

八、如果要我許願的話,我不會要求財富與權力,而是渴望擁有滿腔的熱情,請賜給我永保青春和熱忱的雙眼,能夠看見可能的事。

(整理╱張惠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76

遭法院撤銷登記 徐旭東經營SOGO生變

2010-1-21  TNM





徐旭東 小檔案

生日:1941年8月24日

家世:遠東集團創辦人徐有庠的二房長子

學歷: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碩士、交通大學名譽博士

經歷:1970年進入遠紡任職,1993年接掌遠東集團,2002年入主太平洋SOGO百貨、遠傳電信,2006年因SOGO經營權案被起訴

現職:遠東集團董事長,旗下有8家上市公司,橫跨紡織、石化、水泥、營建、金融、百貨、觀光、通訊及運輸各領域

家庭:妻徐瑪俐為美國人,育有1子2女

遠東愛買基隆店十五日開幕時,該集團董事長徐旭東信誓旦旦說,遠東百貨不但持續在中國開店,還計畫在上海掛牌上市。這番宣示言猶在耳,隔天局勢竟有了一百八十度大轉彎,遠百在重大訊息公告,英屬維京群島(BVI)太平洋中控十一日遭BVI法院下令進行清盤。

高院裁定 入主屬違法

中控正是中國八家太百(SOGO)的控股公司,清盤命令等於對徐旭東的中國百貨版圖投下一顆震撼彈,陷入遭拍賣的險境。本刊調查,徐旭東取得國內SOGO經營權的合法性,同樣遭法院否定。

本刊調查,高等法院去年十月二十六日二審判定,八年前遠東集團入主SOGO控股公司太流的增資案,太流並未召開股東會與董事會,卻偽造議事記錄,向經濟部變更登記,台灣高檢署去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發文給經濟部,由檢察長顏大和具名,通知經濟部撤銷這項變更登記。因茲事體大,經濟部仍在公文簽核中,另將召集專家學者研議太流董監事與運作等後續方案。

高 院的判決與高檢署的撤銷通知,等於宣判遠東集團取得SOGO經營權,在司法上屬於違法,而當年太流增資案(股本從一千萬元變更為十億一千萬元,後又二度增 資至四十億一千萬元)、修正章程及解任章民強等三項變更登記,將依法撤銷。連帶地,遠東集團分三次增資取得太流九九.八%股權及兩屆董監改選與派任,均一 併撤銷。

回復原狀 衝擊經營權

而撤銷後,太流將回到變更前原狀,即章民強持股六成、太百四成。至於SOGO經營權是否回到太設章家的手上?遠東徐旭東是否丟失SOGO這塊江山?由於情勢非常複雜,存在著各種可能。

法界人士指出,其實章家有個祕密武器,就是祭出「假處分」,向法院聲請假處分,凍結目前太流董事會及董事所有職權,讓被遠東控制的太流董事會無法召開,再另提一項民事確認官司,確認當初決定增資的董事會決議無效,且一併拿下董事會主導權。如此一來,章家藉由「以戰逼和」的方式,才能讓遠東吐出非法取得的利益。

知情人士分析:「章家曾把太流六成股權委託給李恆隆,後來發現他亂搞,又將六成股權申請假扣押,目前官司還沒確定,所以須等民事官司判定,才能重掌太流及SOGO。而在這之前,太流董事長仍是李恆隆,若李恆隆以太百的四成持股,逕自召開太流股東會,補正及追認增資程序,或直接處分太百股權,遠東集團仍有機會保住經營權。不過,這些都是險招。」

尋回失物 章家大叫好

增資案雖違法,但遠東集團入股太流是事實。一位會計師說:「一般會計原則是,遠東對太流的長期投資改列債權,等於太流欠遠東錢,太設章家可加計利息返還,雙方若談和,也可以債做股,完成SOGO股權交易。」

對此,章家次子章啟明說:「買回也可以,共治也行,一切以不影響SOGO營運現狀為原則。」章家很清楚,回復SOGO經營權原狀工程浩大,現正與律師研擬各種策略。

章啟明對父親章民強創辦的SOGO,丟失又找回,沒有一絲雀躍心情,唯恐又橫添變數,但對司法判決拍手叫好,「他們(指遠東徐旭東)一直說『合法』取得SOGO,如今司法判定『不合法』。」

當年太設章家因財務困頓,找上友人李恆隆、林華德等,不料竟丟失SOGO經營權,由遠東集團入主。

這樁撲朔迷離的經營權之爭,還捲入扁家,形同醜聞。直到高等法院去年十月二審判定,十二月十二日厚達二百頁的判決文出爐,才揭開貪婪的真相。

一人會議 決定增資案

依判決文,二○○二年九月間,章家原打算將太百股權賣給寒舍蔡辰洋及仙妮集團陳得福,取得一百億元挹注太設財務,但李恆隆等竟違背章家託付,反與遠東集團法務長黃茂德、財務長李冠軍簽密約,由遠東增資太流,將寒舍與仙妮集團摒除在外,使遠東順利取得太百經營權,藉此牟利。

而全案最關鍵的一天,也就是九月二十一日(中秋節)當天,李恆隆在北市仁愛路二段家中召開太流股東臨時會及董事會,決議太流增資案、解除章民強董事資格,但「實際上太流並無股東臨時會及董事會議程」,也未通知法人代表章民強,另一太流董事、太百董事長賴永吉另有行程。

當天下午四時,李恆隆到同樣位在仁愛路二段的林華德家,與林華德、賴永吉碰面,告知開完會,並將董事出席簽到簿拿出來給賴永吉簽。

遠東集團旗下遠紡副理郭宗明依集團法務長黃茂德指示,前往李家看開會情形,「僅見李恆隆一人在場」,李將兩會議事錄草稿交郭攜回繕打製作,十一月十一日向經濟部完成變更登記。

郭明宗與黃茂德明知九二一會議未召開,反與李恆隆偽造會議記錄,決定讓遠東增資。郭明宗被判偽造文書,不得上訴。

遠東集團 兩岸百貨事業架構

資料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

註1:遠百透過旗下公司,間接投資台灣太百、中國太百和遠百。

註2:香港的太平洋中國控股(簡稱中控香港)透過子公司中控(維京群島),控有中國8公司。

中控清盤 徐旭東大驚

這 幾年來,遠東靠著SOGO百貨獲利不少。截至今年一月為止,單現金股利就進帳三十六億元,股票股利則達九千多萬股,以太流每股淨值十七元計算,總市值超過 十五億元。由於遠百、遠紡的太流持股超過二成,依法採權益法,須編合併財務報表,如今投資股本遭撤銷,這對二家財報均有重大影響。

最令徐旭東措手不及的,則是中控遭清盤。由於中控欠太設章家所屬的香港太控債務及利息約十八億元,去年八月經國際仲裁應清償,雖中控在財報上有提列,但未償還,遭太控申請清盤,BVI法院上週判准。

也就是說,徐旭東口中的中國百貨事業,SOGO的控股公司目前已被BVI法院指定的清盤人監管,接手公司大小印章及財務,待中控上訴確定,如終止清盤,清盤人將退出;但如未終止清盤,清盤人將處分中控資產,即中國SOGO百貨,以便償還債務。

太平洋建設近來推出很多成功建案,為公司賺了不少現金,如今章民強(右圖)又在SOGO案中打贏一仗,算吐了一口悶氣。

兩岸布局 因司法打亂

這樁官司跌破國內法界人士眼鏡,因中控資產大於負債,國內律師壓根想不出到BVI打清盤官司的討債策略。

據熟知BVI司法制度的人士透露,BVI非常重視商業誠信,一旦認定一造違反誠信,BVI的法院可以很快就作出裁決。

同樣的,徐旭東也沒想到,兩岸SOGO經營權,同時遭到國內外法院挑戰。

回應

針對高檢署發文撤銷增資太流的登記一案,經濟部商業司表示,收到高院檢察署公文,會先就撤銷或廢止登記範圍進行了解,若有疑問則再發函請高院釐清說明後,即依法進行後續處理程序。

至於遠東百貨公司表示,沒有聽過這件事,無從回應。

SOGO太百經營權爭議史

2001.9

太百原經營者太設集團章家爆財務危機,找李恆隆等人協助。

2002.1起

章家委李恆隆設太平洋流通(簡稱太流),再將太百78%股權,和控有中國8家太百的中控香港6成持股,集中到太流。太百握太流4成股權,章民強有6成,信託登記給李。

2002.7、8

章家要賣太百,徐旭東致電章家表明意願,但章家已先和寒舍蔡家談妥,徐洽蔡談合作不成,轉與李恆隆等密謀增資太流,入主太百。

2002.9.21

李恆隆在家開1人董事會和股東臨時會,通過太百資本額從1千萬增至10.1億元案。知情的遠東集團人員幫忙李偽造會議記錄,後續又拿會議記錄去經濟部變更公司登記。

2002.9.24

李恆隆發函邀遠百參與太百增資。

2002.9.26

遠東集團匯10億元增資款入太流帳戶,取得99%太流股權、掌太百。

2003.2起

章家不甘太百被盜賣,狀告李恆隆、徐旭東。李、徐也生履約爭議,自此三方纏訟至今,官司從國內打到海外,李、徐後都遭起訴。

2008.8.29

地院判徐旭東無罪,但言明遠東集團不能以10億元入主,須另付款。

2009.10.26

高院判2002年9月21日的太流董事會和股東臨時會議記錄是偽造。高檢署12月31日發函經濟部要求依法撤銷或廢止登記。

2010.1.11

中控香港在維京群島的子公司欠章家近6千萬美元,遭當地法院判清盤還債,官司上訴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35

价值投资者应该如何看待绝对收益 孙旭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d5d75d0100j9hl.html

2010年上半年对大多数投资者来说并非好日 子——上证指数下跌了26.82%,沪深300指数更是下跌了28.32%。在这种情况下,仍然能够取得绝 对收益的投资者、投资机构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令人遗憾的是,这其中少见价值投资者的身影。

作为价值投资者,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毕竟,巴菲特有两条投资原则,第一条是“不要亏损”,而第二条是“不要忘记第一条”。按此来推,价值投资者似乎 更应该取得正收益。

短期业绩报告可能误导投资人

我认为,半年的时间太短了,不足以对投资者的能力作出结论。我们以巴菲特的经历来作说明。

1966年, 巴菲特合伙企业创造了历史最佳的成绩,收益率高达20.4%,而道琼斯指数下跌了15.6%。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佳绩,主要是 因为四类投资中的Generals-Relatively Undervalued 类:

 

其收益主要来自于一项投资。此项投资是合伙基金1965年和1966年的最大单项投资,其业绩大幅超越了持股期间(196419651966年)的市场平均业绩。我认为它在未来3-4年内取得超额收益的可能性也非常大。这只股票的非凡吸引力和相对确定 的收益使我在196511月新加入了一条“基本原理”:允许持有单只股票不超过合伙基金资产的40%

 

……这种集中投资的策略肯定会导致短期收益大幅波动,更中可以肯定的是,有些波动并不 让人高兴。在某些较短的期间内(短于合伙基金的报告期半年或一年),合伙基金的业绩已经出现过这种令人不悦的波动。所以,我认为频繁的业绩报告不仅愚蠢,而且会误导投资人。

问题是,国内的投资人能否都像巴菲特那样幸运——令人不悦的波动发生在半年之内,恐怕未必。事实上,即使是巴菲特本人,后来也曾有了买入一只股票(华盛顿 邮报)后浮亏两年以上的经历。

从上面的论述我们还可以知道,投资集中度越高,业绩波动越大,巴菲特的搭档查理·芒格就曾经深受其害[1]。今年上半年,知名价值投资人 李驰先生担任投资顾问的几只信托产品业绩排名靠后,也是因为集中度高,而重仓的金融股又表现不佳。

当以长期业绩为重

与芒格相比,巴菲特投资的集中度低一些,按我的理解,他更照顾合伙人们的感受。但是,在内心中,巴菲特还是更重视长期业绩。我们看同样是在1966年 度合伙企业报告中他是怎么说的。

1965年 年末,我们在该项目上共投入1,956,980美元,持股价值 达到2,358,412美元,收益401,432美元。股票价格的上升阻碍了我们的投资计划。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希望股票价格降至成本线以下,这可能会影响合伙基金1965年的业绩,也可能会影响各位有限合伙人的好心情,但这会增加合伙基 金的长期收益——因为我们的收益源于不断地买入,而非卖出。

1966年,短期业绩和长期业绩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我们以前毫不知情的另一个股东,提出了收 购要约,这样合伙基金基本上已无可能进一步买入。在这种情况下,最佳的选择就是出售持股。

 

这看似增加了1966年的业绩,但我一点也不高兴,一座金矿转眼变成了一个土丘。如果1966年股票市场价格下跌5%,我们将能以更低的价格买入,合伙基金的长期业绩将更加理想。

手中的股票逆市上扬,巴菲特不喜反忧,估计有人会骂老人家得了便宜还卖乖。问题是,如果你着眼于长期收益,那么巴菲特的反应是理所当然的,然而,大多数人 恰恰是追求短期收益的。

正确理解“不亏损”

与巴菲特相比,塞思·卡拉曼似乎更加重视绝对收益。他曾经大力抨击机构投资者的相对表现定位。

相对表现是指不是以一种绝对值标准来评估投资业绩,而是根据与股市指数,如道琼斯工业 平均指数或标准普尔500指数,或者其他投资人的业绩的比较来 衡量业绩。多数机构投资者以相对表现来衡量自己的投资是否成功。希望取得较指数或者其他经理人更好表现的资金管理人可能不会关心自己的投资是否诱人,甚至 不关心投资的绝对回报。

在我看来,投资者完全不看相对表现也是不可能的,巴菲特本人早年曾这样阐述他的业绩目标:

我们致力于扩大合伙基金相对道琼斯指数的长期优势,而不关注基金某一特定年份的绝对收 益。在我看来,如果道琼斯指数下降25%,而合伙基金仅下降15%,这样的结果比基金和道琼斯指数同步上涨20%要好得多。

……我希望,长期来看,我们的年收益率超过道琼斯指数大约10%。也就是说,如果市场下降35%40%(我认为这在未来十年内是很可能发生的),我们大约只会下降1520%;如果市场基本持平,我们的业绩大约会在10%左右;如果市场上升20%或 者更多,我们将尽力达到这个水平。

我认为巴菲特阐述的这个目标相当合理,并且将它作为我自己的目标来努力。在巴菲特致伯克希尔股东的信中,每年也总不会忘了将当年的业绩与指数作个比较。

其实,尽管对衡量业绩标准的看法略有分歧,卡拉曼对“不要亏损”的理解和巴菲特是一样的,并不偏执:

我也认为防止出现亏损应是每个投资者的主要目标。这并不意味着投资者应永远也不要承担 任何可能出现损失的风险。实际上,“不要亏钱”意味着经过几年之后,投资组合中的本金不应出现明显损失。

根据这样的理解,价值投资者在今年上半年出现了暂时性的亏损并不可悲,而如果有人为了追逐短期收益而放弃了价值投资理念,那才真正可悲。




[1] 参见《巴菲特为什么比芒格更牛?》一文。







现金多是价值投资的结果,而非起因 孙旭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d5d75d

对我写的《价值投资者应该如何看待绝对收益》一文,有读者评论道,“巴菲特那么说是因为他永远有很多现金在手上。”我想,这应该是针对“当以长期业绩为 重”部分我所引用的巴菲特的话。类似的意见,在我讨论价值投资者的买卖时机选择问题时就有朋友发表过。由此来看,这确实是一个值得专门探讨的问题。

巴菲特为什么总是有很多现金在手上?对这个问题,我想很多人会回答——这是因为伯克希尔旗下有很多保险公司,这些保险公司为巴菲特提供了大量的浮存金。

这个答案很对,但并非全部。

总是有很多现金在手上,首先是因为巴菲特对公司财务安全的重视。在1980年致股东的信中,巴菲特这样说:“无论如何,我们都期望保持适当的流动性,负债比例与结构适当并保留充裕的资本实力,虽然这种保守的态度将使得我们的投资回报率因此而打了点折扣,但这也是我们唯一能让我们感到安心的一种方式。”

总是有很多现金在手上,也体现出了巴菲特的投资标准之高。如果老人家也像某些投资者一样,没有耐心等到心仪的上市公司股票的价格回落到足够低的位置上就大肆买进,那么有多少现金也不够。

总是有很多现金在手上,还是价值投资实践的产物。我在《价值投资者应该如何看待绝对收益》一文中“当以长期业绩为重”部分引用的是巴菲特早期经营合伙企业时的陈述,那个时候,巴菲特还没有大笔的浮存金可用。

巴菲特合伙企业的投资可分为三类:Generals(低估类投资)、Workouts(套利类投资)和Control(控制类投资)。

先来看低估类投资。对于此类投资,巴菲特的做法是,“我们愿意以买入价格和内在价值(私人投资者愿意支付的公允价值)之间的价格卖出这类投资,而不是一直持有至‘最后一段甘蔗’。”显然,当巴菲特卖出了某只此类的股票时,就获得了一笔现金。

再来看套利类投资,巴菲特在1961年的报告中说,“在任一时点,我们都会持有10-15只这类股票,一些可能处于套利初期,而另一些可能已处于套利末期。”显然,当一项套利类投资了结时,巴菲特就又多了一笔现金。

最后看控制类投资,在巴菲特控制下的企业当然会为其贡献自由现金流以供其投资。不过,这些企业未必是保险公司,甚至可能大多数都不是保险公司。

综上所述,我更倾向于认为是巴菲特的经营理念和投资理念决定了其始终有充裕的现金在手,而非手中充裕的现金决定了其投资理念和经营理念。

其实,源源不断的现金流就真的只是巴菲特的专利么?当然不是。对信奉价值投资的个人投资者来说,把收入的一部分节省下来,定期补充投资的本金(不是马上把它变成股票),这难道不是很自然的事情么!




价值投资者应该如何追求绝对收益 孙旭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d5d75d0100jiku.html


  在弱市中取得正收益是每个投资者梦寐以求的事情,巴菲特早年经营合伙企业时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不过,在认真研读了相关资料后,我认为,可以借鉴他的投资思路,但没有必要过于执着地追求绝对收益。

图1:巴菲特合伙企业1957-1968年收益率

价值投资者应该如何追求绝对收益


 

我们的环境更恶劣


    从追求绝对收益的角度来看,A股市场的环境比美国股市要恶劣。

图2:上证指数、标准普尔500指数2001-2010年上半年收益率

价值投资者应该如何追求绝对收益



 

    从图2中可以发现,上证指数的波动幅度比标准普尔要大得多,这无疑给投资者取得绝对收益造成了更大的困难。其实,对比一下图2和图1还可以发现,与巴菲特 职业生涯的早年相比,最近10年美国股市的波动也更大了,于是就连巴菲特也不能幸免于亏损:2001年和2008年伯克希尔账面价值分别下降了6.2%和 9.6%。

    另据学者们的研究,中国股市的股价同步性(即所谓的“同涨同跌”现象)的程度在全球不是第一,也是第二,这就是说,中国股市的投资者在熊市时找到不跌反涨的股票难度要比世界上其它地方要大得多。

    在这样的环境下,价值投资者试图在熊市时获取绝对收益可能需要比巴菲特更高的水准。我有自知之明,不会狂妄到自以为比巴菲特还高明。

    当然,如果我们不投资股票,将资金全部投入到定期存款之类的品种上是可以稳获正收益的,不过,这是无赖的做法。无论如何,作为价值投资者,我们不能忘记我们的目的是长期收益最大化。

我们的武器更少


    巴菲特早年之所以能在指数下跌时还取得正收益,是因为他的投资种类更齐全。巴菲特合伙企业的投资可分为三类:Generals(低估类投资)、Workouts(套利类投资)和Control(控制类投资),其中后两类投资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与指数没什么关系。

    1962年,道指下跌了7.6%,而巴菲特合伙企业的收益率为13.8%,巴菲特的总结是:“1962年业绩表现最佳的是“Control”类投资——持股比例达到73%的Dempster公司。”

    问题是,大多数投资者(包括机构投资者)是没有能力做Control类投资的。所谓Control类投资,是指要么控制了这家公司,要么买入了相当多的股 份,从而可以影响公司的经营管理政策。从会计角度来讲,当控制了一家公司后,我们就不以市价来计量它了。但是,这对投资者资金的要求之高是可以想象的,个 人投资者难有这样的财力;基金作为机构投资者,财力足够,却又受法规所限不能做这样的事情。

不对套利抱过高期望


    既然控制类投资做不了,对一般投资者而言,能够借鉴的巴菲特的投资方法就只有套利了。

    然而,对巴菲特的套利案例进行分析后,我对套利并不寄予太大的期望。

    首先,套利的收益率并不高。巴菲特1962年报告的总结是——如果剔除借款所带来的好处,这类投资的年化收益率一般在10%—20%之间。我算了一下,巴 菲特合伙企业1957—1962年的平均收益率为26.0%,也就是说,从中长期来看,套利类投资其实是拖了合伙企业收益率的后腿。

    巴式套利的收益率之所以不高,是因为他从不根据谣言或是内幕消息行动,“我要一直等到从报纸上得知此类公开信息后才采取行动……这类投资的利润率一般都非 常低。一位朋友形容这就像是别人拿走了95%的部分,而我们在捡剩下的5%。”听消息或许可以牟取暴利,但这不是价值投资者做的事情。

    其次,巴菲特本人也从不刻意地将套利作为在熊市获取绝对收益的手段。

    最完美的事情就是在牛市中持有100%的“Generals”类投资,而在熊市中持有100%的“Workouts”类投资。但是我无意通过猜测股票市场 的走向进行资产配置。我认为,尽管这三类投资的短期表现会因市场情况大相径庭,但长期来看,它们都是很好的投资对象。而依靠猜测各类投资在未来市场的表现 进行资产配置,以防范市场波动风险,是非常不明智的行为。

    巴菲特在1988年致股东的信中的一段陈述就更能表明套利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有时我们的保险子公司也参与套利,代替持有短期现金等价物。我们当然偏好长线投资,但我们的现金时常比好主意多。在这种时候,套利有时比国库券的收益高得 多,而且同样重要的是,它可以使我们抵御可能必须放松长线投资标准的诱惑。(在我们讨论完套利后,查理通常会总结道:“好了,至少它能使你不在酒吧里浪费 时间”。)

    按照这样的思路,在熊市后期,可以找到很多可长期投资的品种时,我们是不用考虑套利的。只是在熊市前期,套利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问题是,我们很难准确地在刚进入熊市就明白所处的位置吧?

    对于套利,巴菲特其实是着一种随缘的态度:

    很幸运,去年我们在这类投资[1]上的比重比较高。我刚才已经讲过,这并不是由于我预计到了去年市场的走势,而是因为我正好找到了更多的这类投资而非“Generals”类投资。同样的,对“Workouts”的集中投资使我们没能充分享受到下半年市场的强劲反弹

    因此,我们也大可不必过于强求通过套利在熊市中取得绝对收益,更打击人的是,我们在A股市场上可能难以发现巴式套利机会。





[1] 指套利。







无惧大萧条 ——评《格雷厄姆华尔街教父回忆录》 孙旭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d5d75d0100jt7c.html

格雷厄姆给我们留下的不只是《证券分析》和《聪明的投资者》,他的这本回忆录也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对投资者来说,这本书的大部分内容可能都没有什么意义,不过,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格雷厄姆在大萧条期间的所作所为和后来的反思,这本书有其独特的价值。

眼下,有一些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极不乐观,影响到一些投资者也开始惴惴不安。在这种情况下,回顾一下格雷厄姆在美国大萧条时期的经历,有助于价值投资者坚定信心和防范风险。

大萧条没那么可怕

曹仁超先生曾经以格雷厄姆在大萧条中的惨痛经历为例阐述价值投资不可行[1],而格雷厄姆在书中告诉我们——其实,大萧条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可怕。

大家都能从报纸上了解到,在1929年 的市场恐慌中,据说一个又一个投机失败者从经纪公司的窗口跳楼自杀。当然这种故事是夸大其辞的,它们只是为了迎合公众的恐怖心理或所谓的“绞刑架式幽 默”。但在那段该死的日子里,确实有不少人失去了理智,这是因为他们自认为已经完蛋了,其实有些人的境况并没有像他们想的那样糟糕。我的第一位情人珍妮的 叔叔就是其中的一例。他做鞋子生意赚到了一大笔钱,接着就投资于房地产市场。但是由于害怕要蒙受各种各样的损失,他把自己锁在车库里,喝了瓶威士忌,并把 车子的引擎发动起来,就这样结束了自己无穷无尽的烦恼。但实际情况是,他完全有能力偿还债务,所以他实际上给家里人留下了不少遗产。而且通过在我们账户上 的投资,后来他们的财富达到了好几百万美元。

那么,格雷厄姆自身的情况又如何呢?同样没有一般人想象得那么糟。

即使在我事业的最低谷,我也没有破产,而且当时剩下的财产在10年前看来还是相当可观的。财富和贫穷是个相对的概念——纽约的穷光蛋可能是加尔各答的富翁。而且对几乎所有人而言,当他失去五分之四的财富后,不管他还剩下多少钱,他都会认为这是一场灾难。

因此,即使未来几年中国的经济真的很糟糕,我们也大可不必先自己吓自己,更何况,关于宏观经济预测有一句名言是——经济学家预测出了过去5次衰退中的9次。

更进一步,大萧条不但没有那么可怕,而且还未必是坏事。格雷厄姆这样说,“如果没有这些痛苦经历,我能不能形成今天这样的性格,能不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功呢?”

虽然如此,我还是更愿意从格雷厄姆的痛苦经历中学到东西而不愿意亲身承受苦难。

始终保持理性

 

曾经有记者问巴菲特:你是如何走到现在这一步,成为比上帝还富有的人的?巴菲特答道:我 怎样走到这一步说起来也很简单。我的成功并非源于高智商,我相信你们听到这一点一定很高兴。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理性。我总是把智慧和才能看作是发动机的马 力,但是输出功率,也就是发动机的工作效率则取决于理性。那么,为什么一些聪明人在做事情的时候却不能获得他们应该得到的结果呢?这涉及习惯、性格和气质等方面因素,涉及行为是否合乎理性,是不是自己在妨碍自己。就如我说过的,这里每一个人都完全有能力做我所做的任何事情,甚至做比我多得多的事情。

看过格雷厄姆回忆录后,我总觉得巴菲特的上述想法最初来自格雷厄姆的经历。书中有这样一段故事:

还是让我们回到1929年来吧。巴鲁克发来通知,说他想在办公室接见我……他说他将向我提出一个以前从未向任何人提过的建议。他希望我成为他的财务合伙人。“我现在已经57岁 了,”他说道,“到了我该轻松一下,让像你这样的年轻人分挑我的担子并分享利润的时候了。”他又说,我应该放弃目前手头的业务,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合作事 业中来。我回答道,他的建议让我受宠若惊——事实上,我对他的建议感到无比震惊——但我认为我不能如此突兀地结束与现有朋友和客户间的融洽关系。由于这个 原因——另外一个原因后面再解释——这件事就告吹了。如果当时我不考虑其他人就接受他的条件的话,我随后7年的遭遇就会完全不一样,就会好得多了!

之所以认为接受了巴鲁克的条件就会完全不一样,是因为巴鲁克这位当时著名的投资者成功地避开了1929年的股市大崩盘,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过他的自传,书名就是《在股市大崩溃前抛出的人——巴鲁克自传》。

巴鲁克之所以能全身而退,最主要的原因是他认为当时的股价太高了,“我在股市操作中,一次又一次地当股票尚在上升途中便抛出股票——这也是我一直能守住财富的一个原因。”“东西看起来价钱足够便宜,我就买入,看起来价钱足够高,我便卖出。”

看起来很简单,难道格雷厄姆不知道当时股价过高么?非也!书中有这样的记载:

我们在他(巴鲁克)的办公室里进行过几次交谈……我们都认为股票市场已经被炒得太高了……我记得巴鲁克批评过这种荒唐现象:银行对股票投资的定期贷款利率为8%,而股票的收益率却只有2%。我的回答是:“确实如此,根据报酬法则,可以预计这种情况将会逆转——出现2%的定期贷款利率和8%的股票收益率。”1932年的情况与我的预言大体上相差无几。

区别在于,巴鲁克完全按照他们的理性分析去做了,而格雷厄姆没有。由此来看,始终保持理性是多么的重要。

不要使用杠杆

众所周知,巴菲特一直反对在投资中使用杠杆,而格雷厄姆在经营其共同账户时却使用了很高的财务杠杆。

1929年中期的情况是这样的:我们的资本是250万美元;1929年上半年只赚到一点点利润(我本来应该认识到这是后来麻烦的预兆)。我们手头持有巨额的保值和套利头寸,即250万美元的多头头寸,以及用来冲销操作、金额大致相当的空头头寸。据我们的计算,这些操作不会引起净风险,因此只需一点点资本。除此之外,我们还有450万美元的真实多头头寸,即各式各样的投资,因此我们还有200万美元的资金缺口。就当时的保证金比率而言,我们计算的结果大约为125%,这一比率比经纪公司要求的最低比率高5倍,比公认的保守比率高2倍。

1930年是我33年基金管理历史中最糟糕的一年……巨额借款更使我们雪上加霜,欠现在已完全受制于贷款人。这三年里我们一直努力偿还债务,同时又要避免作出太大的牺牲,因为我们相信我们所持有的证券的内在价值是高于它们的市价的,尽管由于普遍的经济萧条,它们的经营业绩也很差劲。

其实,真正保守的投资者不但不使用杠杆,还非常注意资金管理,巴鲁克总结的投资原则中有一条就是——始终以现金储备的形式保留一部分适量资本。永远不能将所有资金投资出去。从巴菲特的投资记录来看,他也是非常注意保留适量的现金的。

生活要俭朴

格雷厄姆在大萧条来临前追求奢侈的生活,1929年股灾高峰时格雷厄姆一家搬入了富丽堂皇的新居,还雇了好几个佣人,其中一个是男管家,兼做他的个人男仆,每天为他按摩一次。

 

后来,格雷厄姆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追求物质满足的关键在于为自己订一个比较低的生活标准,一种在绝大多数经济状况下都能轻易实现的生活标准。

过俭朴的生活有什么好处?我认为,这样可以保证在萧条来临时你仍然可以衣食无忧,甚至还有闲钱追加投资,而这时的投资未来的回报会相当丰厚。当格雷厄姆的共同账户大亏特亏时,很多客户全部或部分抽回了本金,其中有的人是为了偿还其他债务。

我想,在那些困难的岁月里,只有一个人向我们的基金增加了投资。这就是伊莱亚斯·赖斯,杰里·纽曼的岳父。他在我们的事业处于最低谷时投入了5万美金。这意味着由于他独到的精明眼光,他对我们的信任获得了非常丰厚的回报。

杰里·纽曼是格雷厄姆的合伙人,对于他,格雷厄姆在书中有这样一段陈述:

表面上来看,杰里的生活比我一帆丰顺得多。他善于理财,在1929年之后的几年大危机中并没有遇到真正的麻烦。当我们的事业重新开始欣欣向荣时,他的财务状况要比我强得多;也由于这个原因,他最终积累的财富也比我多得多。

行文至此,突然想到格雷厄姆所犯过的这些错误,巴菲特都没有犯过,他真不愧是格雷厄姆的好学生啊!




[1] 可参看《巴菲特只是幸运儿?》






投资与交易:闪光的共同点 ——评《海龟交易法则》之一 孙旭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d5d75d0100l21d.html


投资与交易:闪光的共同点

——评《海龟交易法则》之一

作为一名价值投资者,我看《海龟交易法则》纯粹出于好奇。在读书过程中,我惊讶地发现,投资与交易其实是有相当多的共同点,这些闪光的共同点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在书的第一章,作者柯蒂斯·费思就明确指出了投资和交易之间存在着区别:

投资者买东西是为了长远目标,他们相信,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许多年)之后,他们的投资会升值。他们会买实物,也就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沃伦·巴菲特就是个投资者。他买的是企业,不是股票。

交易者们却不会去买像企业这样的实物,他们也不会买下谷物、黄金或白银。他们买的是股票、期货合约和期权。他们不会太关心管理团队的水平,不会太关心寒冷的东北部地区的油料消费趋势,也不会太关心全球咖啡产量。交易者只关心价格。从本质上来说,他们买卖的是风险。

虽然如此,书中的许多观点却与价值投资理念不谋而合。例如,对预测的看法。

海龟们从来不去预测市场的动向,而是会寻找市场处于某种特定状态的指示信号。这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优秀的交易者不会试着预测市场下一步会怎么样;相反,他们会观察指示信号,判断市场现在正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事实上,如果你大多数时间都是错的,赚钱反而容易得多。如果你的大多数交易都是赔钱的,这说明你并没有试图预测未来。

很多价值投资者都知道巴菲特是不做短期预测的,在这一点上,优秀的海龟与真正的价值投资者是相同的。与此相反,很多“投资者”包括机构“投资者”却乐此不疲地做着预测游戏。

再如,不追求短期业绩。海龟核心原则有四条——掌握优势、管理风险、坚定不移和简单明了。所谓掌握优势,就是“找到一个期望值为正的交易策略,因为从长期来看,它能创造正的回报。”而“简单明了”则是指“从长久来看,简单的系统比复杂的系统更有生命力。”这就是说,海龟交易法则并不是什么“短线法宝”。在书中,为了测试一种交易策略是否能够获得优势,费思使用了长达10年的数据(19961月至20066月)。

又如,对理性的重视。

里奇和比尔从不依赖直觉,相反,他们的方法以实验和调查为基础。

海龟们还有一个共同特征:他们都有赛局理论[1]和策略方面的背景,而且都对赌博游戏中的概率学颇有研究。

费思在书中讲了他是如何评价一些投资策略的,其中用到了相当多的数学知识,且逻辑极为严谨。

价值投资者中,格雷厄姆和巴菲特都有着深厚的数学修养。然而,很多人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这一点。我个人的观点是——如果一个人的感性甚于理性,那么他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价值投资者。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认为价值投资是一种符合海龟核心原则的交易策略。价值投资讲究以远低于内在价值的价格买入资产,从长期来看这不正是一种能够获得正的期望值的策略么?安全边际的出发点不正是为了降低风险么?价值投资理念又是多么简单明了!

在这里我想重点说一下“坚定不移“原则,费思认为,”唯有坚定不移地执行你的策略,你才能真正获得系统的成效。”书中的一个例子表明,如果自19984月开始按照海龟们学到的“突破法”在可可市场进行交易,在11月的那个大获成功的赢利交易之前,连续有17个交易是赔钱的。

连续17次交易赔钱恐怕是绝大多数人无法面对的,价值投资者不会那样频繁地买卖,但也极有可能在某一段时间处于低谷。巴菲特的好友比尔·卢昂甚至曾经连续4年跑输标准普尔500指数,随后才大幅超越,而巴菲特认为那4年是“以价值为导向的投资者相当难以运作的情况”。

由此来看,无论是价值投资还是海龟交易法则都无法保证人们在短期内赚大钱,甚至会强烈地折磨人们的神经。因此,这本书封面上的推介词——“历经24年时间考验,普通人也能轻松赚钱的神奇期货交易系统”显然是言过其实了。事实上,费思在书的结尾部分这样说,“海龟法则是很难坚持的,因为它们以捕捉相对罕见的大趋势为基础。正因为大趋势难得一见,所以你在赢利期之前可能要等上好多个月,有时候甚至是一两年。”

总的来说,《海龟交易法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能够帮助我们对投资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我依然愿做价值投资者 孙旭东

我依然愿做价值投资者

——评《海龟交易法则》之二

承前文,尽管《海龟交易法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但我依然愿意做一个价值投资者而非交易者。

首先,尽管这本书的封面推介词有“1983届原版海龟首次揭密适用于任何市场的交易策略”这样的字眼,但作者费思并不这样认为:

 

在我看来,市场实际上分为三大类……这三大类市场是:

1、               基本面市场:比如外汇市场和利率产品市场……这些市场的流动性最高,趋势最清晰,最容易被趋势跟踪者们把握。

 

2、               投机者市场:比如股票市场和咖啡、黄金、白银、原油这一类期货市场。在这些市场中,投机者的影响力要大于政府或那些大的对冲者。价格是由市场态度决定的。这些市场对趋势跟踪者来说较难把握。

3、               综合衍生市场……对趋势跟踪老师为说,这样的市场是最难把握的。

费思在这里将主语定为“趋势跟踪者”,事实上,海龟们最初使用的就是“中期性突破法趋势跟踪系统”。这也就是说,股票市场对海龟们来说尚且不是一个好市场,更不用说普通投资者了。不过,在国内,虽说期货市场一直在发展,股票市场依然是投资者最主要的投资市场。

从书中我们可以发现,费思非常欣赏趋势跟踪的交易策略,“大多数大投资者都很难忍受对趋势跟踪者来说司空见惯的大衰落和价值波动。正因为这样,趋势跟踪系统在长期内始终有效。”

费思列出了趋势跟踪策略为什么不容易坚持的具体原因:

第一.               大趋势很少出现,这意味着趋势跟踪策略的失败概率要远大于成功概率。对一个典型的趋势跟踪系统来说,可能有65%-70%的交易是赔钱的。

第二.               第二,趋势跟踪系统不仅会在没有趋势的时候失效,在趋势逆转的时候也会失效。

第三.               第三,趋势跟踪法需要动用相对较大的资金量才能确保合理的风险控制,因为这种方法的入市价位与不利局势下的止损退出价位有很大的差距。如果资金太少,使用趋势跟踪策略会大大提高破产出局的概率。

与趋势跟踪策略相同,价值投资也是很少有人能够坚持的,因此也是长期有效的。我们知道,如果有很多人都使用同一种交易策略或者说持有相同的投资理念,则效果会大打折扣。这是因为存在费思所谓的“交易者效应”——交易行为本身有可能改变交易赖以成功的潜在市场状态。

与趋势跟踪策略不同的是,价值投资不需要频繁交易,因此不会有那么多的交易成本,在最终赚大钱之前也不会产生实实在在的亏损。如果我们发现一只股票的价格 远低于它的价值,买入并持有就是了,我们需要的只是耐心而已!除非我们对全部或者大部分股票的内在价值判断错误了,我们很难有破产风险。

其实,就算都有“交易者效应”,价值投资也是更好的选择。如果市场上都是价值投资者,想买物美价廉的股票恐怕是不太容易了,这固然不是什么好事。然而从另 一个方面来说,价值投资者应该都是股东主义者,大家都来关心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和经营管理,督促公司管理层努力使股东价值最大化,不也同样能提高投资者的 回报吗?但是,如果市场上都是趋势跟踪者,我实在想不出会有什么好事情发生。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