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开源股东大会放行 52亿收购日照钢资产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5-20/HTML_WRWR3LU0JXXR.html


5月19日,开源控股(01215.HK)发布公告称,公司股东已全票通过了“以52亿港元收购日照钢铁部分股份”的决议。

根据收购计划,开源控股将通过增发新股的形式,以52亿港元的总代价,收购日照型钢公司及日照钢铁公司各30%股权,以及日照钢铁轧钢公司25%的权益。

收购完成后,开源控股将持有日照型钢、日照钢铁公司及日照钢铁轧钢各30%、30%及25%的股权,剩余的70%、70%及75%的股权,则由杜双华旗下的京华创新集团及日照钢铁控股集团持有。

目前,杜双华持有京华创新集团67.9%的权益,日照钢铁控股集团则是京华创新集团的全资附属公司。

将日照钢铁核心资产的部分股权注入开源控股,一度被外界解读为杜双华与山东钢铁业大重组的博弈。

2008年11月,在山东钢铁宣布重组日照钢铁之际,日照钢铁董事长杜双华便闪电收购了开源控股4.4亿股(6.18%);2008年12月初,杜双华又增持了2.6亿股开源股份,由此,杜双华在开源的持股量增至9.83%,成为开源控股最大单一股东。并且,日照钢铁董事兼副总经理薛健已加入开源控股董事会。

若此次收购最终完成,杜双华及日照钢铁有关人士将持有开源控股29.7%股权,成为开源控股第一大股东。

日照钢铁的一位内部人士曾对本报记者表示,杜双华将日照钢铁资产注入开源控股,目的是为了将资产“资本化”,以提高重组谈判的筹码。

对此,山东某国有钢铁集团一位高层人士表示,日照钢铁将部分核心资产注入开源控股,到时候,“山东钢铁集团重组成本将大大提高,多了资本市场那一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92

台湾放行液晶西进 友达“昆山恋”结果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2-23/wMMDAwMDIxMjIwMA.html

一段隐秘恋情浮出水面,一边是刚刚拿到赴大陆投资面板产业“通行证”的友达光电,一边是国家发改委批文两年有效期倒计时的龙飞光电。

苦等9个月后,台湾地区液晶面板巨头友达赴大陆投资7.5代液晶面板项目的申请于12月17日获得放行。此前韩国两大液晶面板巨头三星电子和LGD高世代线在中国的投资计划已经先行获准落地。

对于迟到的友达光电来说,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组织的“5选2”高世代线遴选结果已经揭晓,其独自提交投资方案即使有获批可能也要面临漫长审批,于是参股或控股早在2009年6月就获得批文的昆山龙飞光电就成为其现实选择。

“其实在2009年9月龙飞光电宣布开工时,友达光电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就已经到位龙飞光电,但始终在幕后运作,他们一直在等待台湾地区的通行证。”昆山光电产业园内部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

“龙飞光电的技术提供方就是友达光电,友达光电的几十位工程师早已进入了龙飞光电,而在友达光电今年向台湾地区当局提交了在昆山投资7.5代线的方案后,龙飞光电也将进行相应的股权和工商变更。”上述知情人士说。

隐蔽恋情

2009 年3月,龙飞光电取得了环境保护部《关于昆山龙飞光电有限公司第7.5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TFT-LCD)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批复文号 环审[2009]116号。虽然2009年9月龙飞光电举行了开工仪式,但是龙飞只是动土但未动工,目前连外部厂房都未兴建。

2010年9 月,由于龙飞光电出资方发生变化,即由原来的昆山开发区集体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与Grand City Developments Limited共同出资,变更为技术提供方出资,于是龙飞光电重新提交了环评资料,并于11月24日对环评内容进行了第一次网上公示。

根据 其公示的材料,龙飞光电项目投资额由原32.6亿美元变更为50亿美元;占地面积由原来333333.3平方米增加到890304平方米;厂房由原有设计 二层变更为一层;产量由原来90K/月,增加到156K/月。此外,项目工序组成也发生了变化,原有项目包括阵列、彩膜、成盒、模块工序,现变更项目取消 彩膜工序;原有项目为铝制程,变更项目增加铜制程。

知情人士告诉记者,龙飞光电将投资规模和产能都进行了扩大,主要考虑到竞争对手LGD和三星获批可能更快的因素。同时,由于龙飞光电方面意识到台湾方面的审批速度,直到今年9月才完成部分工商资料的变更,因此二次环评也就拖到了今年9月。

至于变更后的投资计划中放弃彩色滤光片,友达光电最近公布的一项消息也揭开了谜底。12月21日,友达表示将通过其子公司台湾凸版国际彩光股份有限公司向暂被称作凸版友达彩光(昆山)有限公司的一家彩色滤光片公司投资1.67亿美元。

龙飞股权安排

按照台湾地区的审批结果,友达在大陆液晶面板项目的总投资金额为30亿美元,其中12亿美元分三年汇出,另18亿美元将在当地融资支应。

另外,最近一次环评内容透露出来的信息也凸显了友达大陆液晶面板项目为规避相关政策而采取的迂回策略。

台湾地区对于友达液晶面板在大陆投资这样的案例,有着所谓的“新设”及“独资”条件,即不能以参股的形式进行。这样一来,友达在龙飞光电项目中的股权安排就面临100%股权的要求。

另 外,台湾地区企业投资大陆,世代N -1的限制也是其很难绕过的障碍。因此,友达取得登陆通行证的时间点比韩系企业稍晚,技术也落后一个世代。事实上,友达就一直吁请,“解除制程世代与购并 投资的相关限制,给予台湾业者在布局全球的策略弹性,以提升台湾面板产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友达全球业务执行副总裁彭双浪表示,“龙飞为友达的合作伙伴,双方将会商讨合作方式,但具体要看大陆政府部门如何安排,而且一定是两岸法律都要符合。”

不过昆山光电产业园有关人士表示,“在目前的情况下,资金和技术基本上是由友达来出了,我们会在土地、政策等方面提供支持。”

彭双浪还表示,友达将成立“友达昆山股份有限公司”,希望尽快量产,但是在中国大陆还有很多程序要进行,包括向政府争取设立及外围供货商配合等因素,其规划的目标是2012年第三季度投产。

台湾面板的反击

在友达7.5代线登陆计划获批后,台湾地区另一面板巨头奇美也宣布,将在2011年3月向台湾当局提交到大陆投资的计划。目前,其在成都的8.5代线计划由于没有获得通行证处于待定状态。c

显然对于台湾地区的面板巨头来说,争夺中国大陆这一全球最大的液晶面板市场已经刻不容缓。目前,在全球液晶面板的供应格局中,曾一度在市场份额上领先的台湾面板行业已经被韩国双雄甩在了后面,而且还面临着来自大陆面板厂商的竞争压力。

DisplaySearch 最新月度报告数据显示,11月份,从出货份额来看,LGD以27.4%市场份额居首,三星为24.5%,新奇美为16.5%,友达光电为15.5%。而从 营收上看,三星以25.5%的市占率领先,LGD为25.3%居次,友达光电为16.4%,新奇美为14.3%。

在韩系面板巨头占据52%市场份额的同时,台湾面板出货占比已经下降到37%,一年间双方的差距从1%拉大到15%。另外,大陆的京东方在合肥6代线投产后其11月出货量同比大增70%,而龙腾光电等出货量也同比大增。

京东方公关总监张宇表示,虽然大陆面板目前在全球占有率只有6%,但是到2012年这一数字有望增长到20%,就京东方来说,目前除了5代线依然亏损外,成都4.5代线已经实现了连续8个月盈利,而合肥6代线也有望明年全面达产并盈利。

不仅如此,韩国的三星苏州7.5代线和LGD广州8.5代线顺利获批,其投资步伐有望在明年全面启动,这又走到了友达等面板商的前面。再加上三星、LGD在LED背光面板和3D面板领域70%以上的市场控制力,台湾地区面板商必须在中国大陆市场寻求突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93

擬上市企業申請環評 環保部放行18家

http://www.21cbh.com/HTML/2011-9-16/1MMDcxXzM2NTE1MA.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70

地方債試點:疑慮中的放行

http://www.eeo.com.cn/2011/1022/214129.shtml

經濟觀察報 記者 席斯 一家預算和資產負債表都不完整的公司,可以發債券嗎?不能!一個預算不透明、甚至負債數據都可能成謎的地方政府可以發地方債嗎?可以試試。中國國務院上週試點放行了上海、浙江、廣東、深圳四個省市的舉債。

投資者如何從並不詳細的政府預算中預測該省的未來收入、支出是否合理、信用狀況如何呢,對借款人的約束、監督在哪裡,如何避免出現「中央財政兜底」的發生,財政部出台的試點辦法並不能解答這些問題。

急於成長的地方政府太渴望對收入的支配權了,以至於地方發債試點雖然限制重重,但仍熱衷於此。

中國社科院財貿所所長高培勇認為,現在的地方財政並非完全意義上的政府財政,它沒有自衛能力,就像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一有機會它就淘氣,稍微放鬆就要生事,比如說地方債。所以他認為,必須進行深層次的體制改革,即給地方財政一定的自主支配權。

舉債,但無關預算

獲試點資格的四個省市曾為此多方爭取,雖然發債規模由財政部來定,但他們仍非常熱衷於自行發債。

此次地方自行發債試點,對試點省市發債規模定額管理,額度由國務院批准。財政部代辦還本付息,即中央財政還本付息,地方將本息及時繳入中央國庫。 「目的就是為了防止地方不按期還款的風險,中央代辦可以保證投資者利益,回過頭來,中央可以對地方進行財政扣款,不會出現中央兜底的情況。」河南省財政廳 官員分析。

雖然在借款資金的使用上,財政部要求地方上報債務使用情況,以免債務資金濫用,但地方政府顯然都有自己的想法,那就是資金支配權。

在廣東省財政廳一位官員看來,自由支配權是各省對地方發債最為看重的一點。他表示,現在地方政府就像個長不大的孩子,收入支出全要靠中央,收入靠轉 移支付,越來越多的支出由中央指定了用途和方向。而上海市財政局人士也認為,(自行發債)籌集收入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借債收入的使用上,地方有了支配 權,「雖然要求用於公共設施,但至少用於哪些項目地方自己說了算」。

不僅獲發債試點的省市這麼想,那些正在爭取自行發債的中部甚至西部地區,也有著同樣的看法。

河南省一位財政廳人士說,河南這樣中西部省市,幾乎一半以上的收入來自轉移支付。專項轉移支付都是專款專用,而地方自有收入還要為中央項目配套,地方覺得缺錢更多是指可支配收入太少。甘肅省財政廳人士則直言,甘肅也想自行發債,只是甘肅的財政狀況還沒有資格發。

據本報記者瞭解,地方自行發債試點辦法在各個環節上對風險進行了限制,也從事前防範的角度做了安排,但防範完全依賴於中央政府的權威,不論發債地方政府還是財政部文件都沒有提及投資者對地方政府的約束作用。

「沒有聽說今年的預算會因此有什麼變化,投資者買地方債看重的是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信用,至於地方財務情況可能不是主要因素。」上述廣東省財政廳人士解釋。河南省財政廳人士也認為,從現有的文件看,對地方政府的約束來自中央政府,而不是投資者。

而渣打銀行經濟學家王志浩卻覺得更大範圍公開地方政府預算是地方發債的先決條件,「看不到透明的預算報表,投資者怎麼預期你未來的收入和信用呢?」 財政部財科所副所長劉尚希表示,地方發債最需要注意的是透明,債務用途、使用、還款來源、程序以及該政府財務是否透明,透明公開也是最有效的監管手段。

但事實上,2011年的預算已經執行了10個月,預算進一步透明卻似乎仍舊無望。2012年的預算編制正在進行,上述廣東省財政廳人士表示,並未聽說明年預算的公開範圍會有大變化。

與此同時,試點四地的人大常委會對地方自行發債還未做任何表態。據瞭解,各地債務使用方案首先報本省(或市)政府審批,再保送財政部審批,但地方人大一直缺位。

廣東財政廳官員表示,地方自行發債是對《預算法》的突破。《預算法》是計劃經濟時期制定的法律,政府管理理念跟現在有很大不同,現在則更加強調地方 政府自我約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該人士還提出,地方政府管理權的擴大,也意味著地方政府承擔了更大的責任,有利於整個國家的有序管理,這是社會管理進步的 一大表現。

不會讓地方「破產」?

對於地方政府發債,財政部的籌備較早。

2008年財政部曾組織專家和各省官員草擬《地方債務管理辦法》。「當年我們就上報過財政這邊的政府債務數據,此後每月匯報債務動態數據,還建立了 償債機制,從財政這塊債務已相對規範,但後來地方融資平台貸款的出現,使得地方債又變得無法控制了。」寧夏自治區財政廳官員對本報表示。

今年審計署公佈地方政府債務10.7萬億元,其中4.97億元是政府直接債務,每年還本付息近3000億元。河南省財政官員說,河南債務還款情況還 比較正常,目前還沒問題,畢竟這幾年財政收入增速都比較高。但本報記者發現,「不會讓地方政府破產」仍是地方政府部門的定心丸。

這也正是王志浩在調研中感受最強烈的一點,「不論融資平台還是城投債,發債人總是很有底氣的認為中央政府會兜底」。王志浩認為,在中國這樣的強中央體制下,如何避免債務最終負擔者總是中央政府,這是地方發債面臨的最大挑戰。

事實上,財政部並非沒有考慮地方政府「破產」。財政部從2008年開始與世界銀行合作,對地方政府自行發債的相關模式、制度和法規進行研究,一份由 財政部預算司地方債務處處長張志華執筆的課題報告《中低收入國家地方債務監管框架》顯示,地方政府破產機制是化解地方政府債務危機的有效手段。

財政部預算司地方債務處是在2008年底成立的,專為管理地方政府債務及研究相關制度,近三年來,這個部門幾乎走遍了中國各個省份和市縣,調研地方債情況,聽取地方意見,並對國外地方政府債務進行考察研究。

一位接近財政部人士對本報記者說,一提地方政府破產,好像這個政府就不存在了一樣,其實從積極的意義來說,這是一個重組過程,也是重生過程。

通常防範地方政府債務危機需「兩手抓」,首先是事前控制,即控制借款,並對地方財政狀況進行監督;事後監管即地方破產機制,用於處置喪失償債能力的 地方政府。但由於政府服務具有公共性,地方政府破產如果簡單參照企業破產,就會產生保護債權人權益與維持必要公共服務之間的矛盾。因此,上述財政部課題報 告認為,地方政府破產機制只能是重新組織而非清盤全部資產。

財政自主權之爭

據瞭解,財政部發佈的試點辦法要求在各個環節上對地方自行發債進行限制,但事實上監管並不容易。「現在事前監管是重點,事後監管是研究方向,但目前 還不具可行性。」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學者表示,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規還太多,《預算法》不用提,對借款人的財政紀律、法律保護、投資者利益的保護、預 算透明度的提高、人大的作用、違約後的責任分擔都沒有明確的文件,現在全靠中央政府的信用去推動,「機構投資者也往往看在中央政府的『面』去購買地方政府 債」。

中國社科院財貿所所長高培勇分析,從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一直強調中央政府的宏觀調控權力,結果是地方財政過分依賴中央財政的轉移支付,中央 每年有30000多億的資金通過轉移支付撥給地方,用於各種支出。這有好處,便於中央政府實施宏觀調控,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但也存在一種引誘,地 方財政自己的收支平衡往往越來越難以自主操作。

地方沒有稅收立法權,不管是征房產稅還是其他方面的稅種,都需要國務院全國統籌,地方不能建立地方自己的主體收入來源。此外,沒有規範化意義的舉債權,錢不夠花,也不能去舉債。

高培勇認為,現在的地方財政並非完全意義上的政府財政,它沒有自衛能力,沒有自衛的結果就是它就像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一有機會它就淘氣,你哪一 天稍微放鬆就要生事,比如說地方債,之前從未允許地方舉債,但仍累積了10萬億的債務。所以他認為,必須進行深層次的體制改革,即給地方財政一定的自主 權。

其實地方這幾年只要有機會就在向上反映和要求這種自主權。比如每年的全國財政工作會議上,地方財政廳長們總是迫不及待的向財政部反映,地方專項轉移支付太多,配套太多,規定用途的撥款太多等。

上述河南財政廳人士認為,最近中央推動的資源稅改革、各種收費權的下放以及地方債試點,其實也可以看做是對地方政府管理理念的些許調整。「地方政府 不僅要有收入,還要有收入的支配權,畢竟這也是一級政府,也是一個成年人。」廣東省財政廳官員表示。不過本報記者採訪的學者均表示,地方自行發債肯定是一 個方向,但需要謹慎為之,不能讓現有負債雪上加霜。

財政部部長助理王保安在一次內部會議上表達了財政部對地方債未來發展的目標,「根據地方意願選擇若干省份開展自行發債試點工作,循序漸進、積極穩妥地發展地方政府債券市場,逐步建立公開透明、管理規範、運行高效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計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599

放行人民幣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4-20/100382345_all.html

  中國金融改革的聚光燈,正投向資本賬戶。

  2月23日和4月17日,央行調查統計司課題組先後發表兩篇關於中國資本賬戶開放的報告,認為應加快推進資本賬戶開放,並協調利率、匯率改革和資本賬戶開放。這報告引發國內外熱烈關注和討論,諸多媒體和研究機構紛紛揣測其政策意圖,甚至有分析認為這是央行的資本賬戶開放時間表。

  資本賬戶開放事關中國金融開放和安全,在決策討論中,尚未達成共識。爭議的焦點在於:其一,當前是否是加快推進的機遇期?其二,利率市場化、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和資本賬戶開放三項重大改革措施,應當遵循怎樣的次序?

  但在討論未見定論之時,與資本項目開放相關的幾項重要措施已次第出台:QFII(合格境外投資者)投資額度增加500億美元,RQFII(人民幣合格境外投資者)投資額度增加500億元人民幣,開發獨立的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日波幅從0.5%擴大至1%,放開商業銀行結售匯綜合頭寸下限、允許銀行持有負頭寸⋯⋯

  從近期頻繁的政策動作中,市場嗅到了資本賬戶開放加快的氣息。專家們指出,這些舉動都有助於加速人民幣完全可兌換。

  對於資本賬戶開放的爭議尚存,但各方對漸進式推進的思路一致。具體到推進策略,有學者指出,金融開放應積極推動,系統推進,「如果什麼地方容易推就往前推,可能帶來隱性風險。」

辨認機遇期

穩健還是進取,理論層面的爭論仍在繼續

  央行調查統計司2月23日發佈的報告題為《我國加快資本賬戶開放條件基本成熟》。報告明確提出「當前中國正處於資本賬戶開放戰略機遇期」,並提出了未來十年分短期、中期、長期三步基本實現資本賬戶開放的安排。

  在宏觀經濟學家黃益平看來,報告總體給人的印象是「要往前推的意向非常明確」。他覺得,通過十年基本實現資本賬戶開放,能接受這個步驟的人應該已經很多。

  對於開放時機,目前擔任巴克萊資本亞洲首席經濟學家的黃益平看法相對進取:目前可以積極地往前推進資本賬戶開放;在放開的過程中,變化的環境也會促使一些基礎性條件慢慢出現;一直「關著」,也許永遠都不會準備好。

  春華資本董事長胡祖六,也贊同央行報告中「過分強調前提條件,容易使漸進模式異化為消極、靜止的模式,從而延誤改革的時機」的見解。近一年,這位素有影響的經濟學家在多個場合和文章中強調推進資本賬戶開放的必要性與緊迫性。

  央行報告認為目前是開放的戰略機遇期,因為此次金融危機重創了西方金融機構和企業,使西方國家經濟衰退、失業增加、財政困難,當前西方企業的估值水平較低,為中國企業提供了難得的市場機會。開放資本賬戶,有利於中國企業對外投資,也有利於中國經濟結構調整。

  不過,另一位重要的國際經濟和金融專家對此持保留意見。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余永定近期發表的「資本項目自由化之我見」一文中,認為應當說明當前的國內外經濟形勢發生了什麼變化,或我們對資本自由化和資本管制的認識發生了什麼變化,使得原來不能開放的項目現在可以開放了,或原來可以不開放的項目現在必須開放了。

  對於海外金融資產價格下降,余永定認為難言是機遇期。他擔心,價格下降同時意味著風險的增加,因為中國金融機構在海外投資和管理風險的能力還十分薄弱。

  這位曾在2004年至2006年出任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的學者直言,資本項目開放應該繼續穩健推進,但不應該被提到不適當的高度,對於造成中國在這方面有什麼大動作要做的印象。

  在央行研究人員看來,現在資本管制效力不斷下降,非法逃避管制、通過經常賬戶和其他資本賬戶逃避管制的現象並不少見,部分資金可能繞過資本管制,流出境外。這也是應該加快資本賬戶開放的理由。

  黃益平也認為資本管制越來越無效,而且對經濟的負面作用逐漸突出。

  余永定則稱,資本管制的效率的確在下降,但依然有效。否則在盯住美元或對美元緩慢升值的匯率制度下,中國根本無法維持貨幣政策獨立性。

改革順序之爭

利率、匯率改革和資本賬戶開放沒有先後順序?

  關於資本賬戶開放,爭議的關鍵還不是時機,而是開放本身與匯率和利率等重要改革的先後次序。

  長期以來,學界普遍認為利率市場化和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是進一步開放資本項目的前提。這一觀點的理論基礎是諾獎得主蒙代爾的「不可能三角」和利率平價理論。做為開放宏觀經濟學的基礎理論,「不可能三角」認為,一個國家在固定匯率、資本自由流動和貨幣政策獨立性三者之間不可兼得。

  來自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的張斌研究員即指出,中國目前採取的是半開放的資本項目、管制的匯率,以及依託於行政手段的相對獨立的貨幣政策。按照「不可能三角」的邏輯,如果加快資本項目開放,必須要做出犧牲。而用犧牲貨幣政策獨立性換取進一步的資本項目開放,代價太大,大國經濟不會做出這樣的選擇。

  「用彈性的匯率形成機制,換取進一步的資本項目開放,是惟一選項。」張斌認為,如果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仍不到位,不建立能夠自動緩解投機衝擊的浮動匯率形成機制,進一步的資本項目開放只會招致更多的短期資本衝擊。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長夏斌也認為,資本賬戶「完全開放」,必須以人民幣匯率完全浮動為前提。

  對於蒙代爾的「不可能三角」,央行研究人員認為有侷限性:一是「三角」的絕對狀態並非常態,現實情況往往是資本不完全自由流動或不完全管制,匯率也並非完全固定或完全浮動,也就是存在著中間狀態;二是沒有充分考慮大國經濟規模龐大,其貨幣政策能對其他國家的政策選擇產生較大影響。

  很多研究者以利率平價理論為基礎進行分析,擔心跨境套利資金對國內市場的衝擊。在央行研究者看來,利率平價理論也有侷限性,因為大國國內資金一般遠遠多於套利資金,利率和匯率及其變動基本不取決於套利資金的流動,而主要受國內經濟金融條件的影響。日本、美國和英國的歷史案例都顯示,利率平價理論並不一定總是導致大規模套利資金湧入、利差縮小。

  基於此,央行調查統計司的報告提出,利率、匯率改革和資本賬戶開放沒有固定的先後順序。從中國實踐看,「先內後外」的改革次序只是一種理想化設計,而實際情況往往是內外協調推進並相互促進。利率市場化、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人民幣國際化與資本賬戶開放是循序漸進、協調配合、相互促進的關係。「具體的改革開放措施應該成熟一項,推進一項。」

  黃益平認為,利率平價從理論上來說應該是成立的,歷史上曾出現過有利差但沒有套利資金問題的情形,可能有一系列的原因,例如其他投資回報的問題、風險問題、管制問題等。此外,黃益平特別提醒,介於大國和小國之間的一些國家,在全球危機時同樣經受了非常激烈的資本流動的衝擊,面臨資本流動,即使是大國也可能有風險。

  在此基礎上,黃益平主張,資本賬戶開放的確應當積極推進,但還是得講一定的邏輯順序。「如果在匯率價格方面一直沒有做大的改革,但資本項目一直在開放,會有很大風險。」

  其實,儘管認為資本賬戶開放應當以利率市場化和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為前提,夏斌和余永定都認為,這並不意味著在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完成之前,完全不能進行任何放鬆資本賬戶的改革,只是不宜全面開放。

  「三者同時在往前走,是交錯並進的。」剛剛卸任央行貨幣政策委員的夏斌說,資本賬戶具體開放部署,必須與匯率的相應改革相輔相成,具體如何相輔相成,不排除在此過程中相機抉擇與藝術運用的重要性。

  但張斌不認為匯率和資本項目同時動會相互促進,而是會讓兩個都動不起來,增加改革難度。「匯率改革基本完成後,才能逐步放開資本項目,包括做出人民幣國際化為名但事實上是開放資本項目的舉措。」

提速,然後呢?

33年來的金融改革就是矛盾暴露法,交錯推進,在人民幣開放的問題上亦同此理

  近期,與匯率形成機制、資本賬戶開放和人民幣國際化相關的改革措施密集出台,走在了理論之爭前面。

  4月16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日波動幅度翻倍,從0.5%擴大到1%。同日,國家外匯管理局調整商業銀行結售匯綜合頭寸管理政策,對銀行結售匯綜合頭寸實行正負區間管理,允許商業銀行持有負頭寸。

  多位外匯交易員認為,結合匯率波幅擴大和結售匯頭寸政策調整看,「外匯市場活了」。一位廣西城商行外匯交易員即表示,原來只能隔夜做多,現在多空都可以,商業銀行人民幣對外幣兌換頭寸管理有了根本性的改變。

  這位外匯交易員告訴財新記者,因為通知剛發,目前市場還沒有能充分體現銀行的頭寸額度變化。「短期內我們是謹慎對待,減少敞口,觀察市場變化再定策略。長期來說隨著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的可能性增加,是不是持有負頭寸要看市場。」

  夏斌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說,外管局對商業銀行結售匯頭寸管理的調整,正是資本項下開放的步驟,意味著藏匯於民。

  資本項下開放還有一個重要動作:中國證監會於4月3日宣佈,QFII(合格境外投資者)在之前300億美元的基礎上,新增500億美元;在香港募集人民幣資金的RQFII(人民幣合格境外投資者)投資額度增加500億元人民幣。

  在夏斌看來,最近一連串政策舉動恰恰說明匯率改革的重要性,「匯率改到一定份上,什麼東西動都沒有事的,都能接受。如果匯率不改,資本項下開放,簡單的結果就是東南亞金融危機。如果匯率改了,資本項下開放了,利率一定得改,否則就會有很多套利資金進來。」——一個連環扣。

  央行行長周小川2011年末接受財新記者專訪時曾指出,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還有一個條件,就是人民幣匯率還是要接近均衡水平,如果相差太多,敞開後套戥的口子會比較大。

  其實,人民幣國際化近兩年真正邁出的實質性步伐,就是中國央行與其他國家或地區央行的雙邊本幣互換、跨境貿易以及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截至目前,已經有近20個國家和地區與中國央行簽署雙邊本幣互換協議。今年3月,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擴大至所有具有進出口經營資格的企業。

  去年12月,在日本首相野田佳彥訪華時期,中日雙方同意將加強合作發展金融市場,其內容除了促進人民幣與日元在兩國跨境交易中的使用,並支持發展人民幣與日元的直接交易市場,還包括日本政府準備購買中國國債等。這是中國首次與發達國家簽署關於人民幣的綜合性協議。

  人民幣國際化及由此產生的境外人民幣回流機制,事實上已經對資本項目開放形成「倒逼」。這也是人民幣國際化受到質疑的改革順序顛倒問題。

  不過,夏斌認為,中國的金融開放,沒有很細的、環環相扣的次序。33年來中國的金融改革,就是矛盾暴露法,交錯著逐步推進。

  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波幅擴大之後,下一步改革的方向指向哪裡?

  社科院張斌指出,波幅擴大是完善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一部分,孤立地來看其意義並不突出,只有與進一步的改革舉措配合起來,才能讓整個鏈條轉動起來。因為擴大日波幅,並不意味著市場供求對價格起到決定性作用。在目前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下,貨幣當局在每個交易日開盤之前,都會給出一個當日的基準匯率。

  張斌建議,保持交易日收盤價格和下一個交易日開盤價格的連續性,減少對外匯市場的數量干預,並明確外匯市場的干預規則。他認為,這是匯率改革之必須。

  在改革提速的同時,防範風險也不容忽視。

  瑞穗證券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即提出,按照新規定,外匯指定銀行為客戶提供當日美元最高現匯賣出價與最低現匯買入價之差,由不得超過當日匯率中間價的1%擴大至2%,這將加劇銀行結售匯價格雙邊波動。

  「因此,避免匯率波動風險十分重要,銀行的頭寸管理應該先嚴後松。」沈建光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921

只看兩項數據 颱風天也敢放行 復興空難給台灣的三個教訓

2014-08--04  TWM
 
 

 

復興航空澎湖空難造成四十八人死亡、十人受傷的慘劇,學者認為,僅以能見度、雲幕高兩項標準作為起降判斷標準,有所不足,應考慮將風速、風向納入機場起降標準,也讓飛機起降與否回歸飛航專業,不受外力干擾影響。

撰文‧何欣潔

七月二十三日晚間七時,麥德姆颱風海上警報尚未解除,復興航空自高雄飛往澎湖馬公的GE-222班機,在馬公機場降落時,墜毀於機場附近的西溪村民宅前院,造成四十八人死亡、十人受傷,是台灣近年來最大空難事件。

「天氣這麼差,為何還要飛?」這不但是台灣所有民眾的質疑,甚至連CNN、NHK等國際知名媒體也都如此追問,認為航空公司冒險出航,導致意外發生。

誰讓機師不能專業判斷?

回顧事發當時,中央氣象局雖在下午五時三十分取消澎湖的陸上颱風警報,但自下午四時至六時之間,澎湖地區的陣風平均達九級以上,已達台北捷運「減速或調整班距」的標準。直到飛機出事的晚上七時,陣風仍有七級強度,時雨量也高達每小時二十六公釐,當地雷雨交加,天氣相當惡劣。但根據民航局的標準,只要能見度達八百公尺,便可合法放行,其餘交給航空公司自行規範。

「何時不能飛?」這個問題需要基於高度專業作出最嚴肅的判斷,容不下一絲一毫的「非專業」考量;在幾種「不專業」的可能性當中,首先可討論的,是「誰讓機師不能專業判斷」?

空難發生後,「有人關說要求起飛」的耳語傳出;對此,當晚有航班降落馬公機場的華信、立榮,以及復興航空等均一致否認。澎湖縣唯一一席的立委楊曜則強調自己上任之後,「從來沒有做過這種要求!即使是趕著開刀、急救的鄉親要讓軍機後送高雄,我都不曾要求軍機飛,更不可能要民航機飛,絕不會拿鄉親、旅客的安全開玩笑。至於前任立委是否曾在惡劣天候施壓航空公司,我並不清楚。」而澎湖縣前立委林炳坤方面也表示,從未給航空公司任何壓力,一向尊重專業、安全第一。

然而,在一連串的否認聲中,也有某業者員工私下透露:「若不飛,民代會來施壓,這早已是常態。」他並表示,即使不是民代施壓,單是消費者「拍桌子瞪眼睛抗議」,難免也會讓航空公司做出「專業上打折扣」的決定。

起降標準為何不含風速?

其次,現行的「起降標準」是否有欠專業,亦是各界討論重點。航空運輸專家、逢甲交通運輸管理系副教授李克聰指出,這次的空難事件,顯示台灣現行的規範有所不足,「目前僅以能見度、雲幕高兩項標準作為起降判斷,未來應考慮將風速、風向納入機場起降標準,並建立航空公司、機長、航管的三方溝通機制,讓飛機起降,回歸真正的飛航專業。」李克聰分析,颱風天的天氣「瞬息萬變」,雖然能見度符合起降標準,「但也許側風很強,導致飛機降落時無法順利逆風下降,造成低空風切現象,進而發生危險。」事發後,有人將本次空難與二○○○年的新加坡航空空難相比擬,當年十月三十一日晚間,桃園機場因象神颱風風雨過強,導致新航SQ-006班機衝出跑道,爆炸起火,釀成八十三死、四十四傷的悲劇。當晚天氣同樣符合起降標準,卻仍然造成意外。前立委王昱婷曾據此向行政院提出書面質詢,認為起降標準僅考慮能見度,有所不足,應將風速大小納入機場關閉標準,但最後仍未見相關規範出爐。

對於外界的呼籲,民航局副局長李萬里回應表示,各機型所能承受的風速不同,民航局過去已要求各公司必須訂定內部規範,針對各機型明訂不同的風速起降標準,以ATR-72型為例,馬公機場二十跑道只要飛機尾風不大於十五浬、頂風小於五十浬、正側風不大於三十五浬,即符合降落標準。民航局會以「抽查」與「接受檢舉」的方式,處罰「偷飛」的航空公司。李萬里並點名,「遠東、復興航空過往曾有多次違規紀錄。」至於本次復興空難發生時,各航空公司是否也有違反風速起降標準、逕行偷飛的情形?李萬里僅表示,一切等調查結果出爐才能確定;相關內部規範、裁罰紀錄文件,也不方便對外公佈。

機場警報系統不足?

最後,則是機場的設備是否專業不足?在本次空難中,最有機會扮演關鍵角色的設備,就是國內目前僅有桃園、松山機場配備的低空風切警報系統(LLWAS)。

根據民航局研究指出,低空風切是「航機的隱形殺手」,不易偵測,也不易掌握。當航機遭遇低空風切時,輕則發生顛簸,重則可能造成航機重落地甚或墜毀。

根據一三年的招標資料顯示,汰換桃園及松山機場低空風切警報系統的招標金額達四四三六萬元;雖然所費不貲,但人命無價,李克聰建議,各機場均應添購低空風切警報系統,「除了有助防止空難,當面臨外界壓力時,若有清楚的規範、儀器的數據,也可以幫助專業人員在關鍵時刻堅持自己的判斷,拒絕不合理的要求。」他強調,民眾霸機、民代關說現象時有所聞,但起降標準規範不足,也讓各方的非專業意見有了干擾機會,影響了專業判斷的空間。

「話雖如此,但就算今天有更嚴格的標準訂出來,政府、民代、民眾能不能全力支持?如果不能,再多的規定也沒用,航空公司也得『偷飛』。」這是某位業者的私下心聲。

說到底,屢見不鮮的機場櫃枱抗議畫面、民代關說施壓的潛規則,這些「非專業干擾專業」的常態,恐怕才是釀成巨災的隱形兇手。讓飛機起降完全回歸塔台與機師決定,則是基本、正常、想當然耳的合理要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036

零關稅放行 廢五金島惡夢襲台

2014-09-22  TCW
 
 

 

九月四日,警政署南部打擊犯罪中心破獲國內史上最大的餿水油事件,引爆出來的食安風暴迄今越演越烈,還釀成國際事件。同一天,行政院院會通過「海關進口稅則」部分修正草案,調降部分產品稅率,並送交立法院等著審議。兩件不同的事,卻有一個共同點,「毒」。前者是跟吃的食物有關,後者則是跟空氣、環境有關。

進口量兩年增六.五倍政府還在幫業者提升競爭力

行政院送交立法院的稅則修正草案,特別要挑出來看的部分是,將「其他混合五金廢料」每噸課徵七百五十元,或五%從高課稅,改為零。行政院院長江宜樺說,調降部分產品稅率有利於降低業者營運成本、提升競爭力。加上「具有PVC等有害物質有環保疑慮之廢電線、電纜及化學品等亦為免稅」,其他混合五金廢料還要課稅,不盡合理。

什麼是「其他混合五金廢料」?簡單的說,廢水表、廢電表、廢電線電纜(非以物理處理法處理者)、廢電鍍金屬等,包含的產品共有四十六項。「這些五金廢料中含有害物質,進來國內若處理不當,等於是把污染留在國內。」長期關注環保議題的中華醫事科技大學護理系副教授黃煥彰說。

二○一一年,其他混合五金廢料的進口量為九百六十六噸,二○一三年快速上揚至七千二百一十八噸,兩年成長六.五倍。二○一四年截至六月底,進口量為三千四百八十六噸,預估數量將持續創新高。

二○一三年,政府收取的「其他混合五金廢料」進口稅,以每噸課稅七百五十元計算,可收到五百四十一萬元的稅。金額這麼小的稅收為什麼要特別關注?

三個理由,你一定要關心這個議題。首先,進口的其他混合五金廢料是否依照政府的規定,妥善處理,不會污染土地、製造空氣污染。

其次是,每年進口的地區,幾乎都由美國、香港囊括一、二,這個項目政府規定大陸物品不准輸入,為何年年可從香港進口這麼多?

第三,今年上半年進口前兩大國分別是美國和日本,日本福島事件過後,進來台灣的五金廢料增加,日本輻射五金是否暗藏其中?

毒溪事件被拋諸腦後有人協調,法令就不停放寬

行之多年的關稅,為何要修改?「通常都是業者反映,立委進來協調,才會做成修正稅則的提案,」財政部關務署人員說。對進口廠商來說,成本越低、利潤就會增加,自然會極力爭取免稅。「廢電線、電纜根本沒有進口,怎麼會說它是免稅,其他混合五金廢料就應該跟著免稅,沒道理啊!應該還要提高關稅才對。」立委田秋堇說。

一旦免稅勢必會有更多的其他混合五金廢料進來台灣,只要有一項處理不好,留下來的污染就會威脅到人民健康,「整件事就是餿水油的翻版,台灣會變成廢五金島。」黃煥彰說。

追溯過往,赫然發現政府是有計畫性的放寬混合五金廢料,怎麼說?去年九月,環保署預告修正放寬十二項「混合五金廢料」認定標準,準備從「有害」事業廢棄物,放寬認定為「一般」事業放棄物。這些原本不准進口的東西,一旦修改成功,未來只要透過申請——核可就可以進來。

這十二項「混合五金廢料」包括廢電線電纜、廢電壓器、光碟片、通訊器材、電子零組件、廢電腦、廢家電、廢印刷電路板。「這些電子、家電廢棄物含有氰化金鉀,重金屬類污染物鈹、汞、六價鉻、鎘、鉛、鋇,塑料相關污染物聚氯乙烯與溴化阻燃劑等,會影響到人的神經、血液與生殖系統疾病。」黃煥彰說。

早期,這些混合五金廢料是可以透過申請進口,自從一九九三年發生二仁溪污染事件後,成了禁止進口的項目,為了復原被重金屬污染的溪水,政府花了三十億元整治。二十一年來,廠商不斷要求政府開放,增加廢料處理量、提高業績,如今環保署準備鬆綁,幫民眾健康把關的防線,隨時失守。

而這些列為「有害」項目中的產品,其實已經從各種「小門」夾帶進來。譬如,廢電線電纜不准進口,但在「其他混合五金廢料」中,廢銅、廢鋁、廢鋅、廢鉛、廢鎘中夾雜被覆廢電線電纜,重量達百分之一以上的,只要申請核准就可以進到國內。可以想見,未來一旦進口免稅,合法的、非法的,進來的數量會更多。

環保署挺進口垃圾鍊金異常處分率1.9%標準夠嚴?

元月,立委曾針對將有害事業廢棄物放寬認定標準召開公聽會,現場的環保署官員說,國內資源再生業者的技術相當先進,卻苦於缺乏回收料源。挪威因為國內的垃圾不夠多,不符合處理經濟效益,還遠從英國運送垃圾來處理。回收一噸電子廢棄物約可提煉出三百克黃金、一公斤銀、一百五十克銅,垃圾因為整理得宜,翻身變黃金。

問題是,這些被拆解、提煉過後的廢棄物,丟到哪?「大多數電子業的五金廢料都是價格從高標售,誰出的價格高就給誰做」專做印刷電路板廢棄物處理的金益鼎公司發言人楊堯馨說。依照規定,合法的回收業者車輛要配有GPS(衛星導航系統),環保局可以隨時追蹤車輛行蹤,避免隨意傾倒。在利益考量下,得標的廢棄物處理廠會不會合法處理、掩埋,沒有人管。

二○一二年三月,環保署查獲合法的廢棄物處理業者昶昕實業,涉嫌利用合法掩護非法,出售工業級硫酸銅給飼料廠,還疑有亂倒工業廢液等行為。今年五月,環保署更查獲曾是合法土資場的華棋公司,非法堆置印刷電路板、廢塑膠等事業廢棄物。

此外,二○一二年,環保署透過事業廢棄物處理申報管制系統進行勾稽稽查,發現異常的有五千三百一十七家次,移交各地方環保局稽查,結果僅處分九十九家次,處分率一‧九%。業者的業績與人民的健康,如同天秤的兩端,政府則是中間的秤準,秤準的高度拉對,才能拚經濟還能顧及全民健康。

【延伸閱讀】21年前禁止進口,一朝破功——打算開放進口免稅的12項五金廢棄物1993年全面禁止廢五金輸入1997年將有害廢棄物的國境及轉口納入管制2002年強化有害廢棄物種類認定及管制能力2013年環保署準備將「混合五金廢料」中的12項,從「有害」廢棄物改為「一般」2014年擬開放「其他混合五金廢料」進口零關稅

◎開放項目分類:

●廢電線電纜(非以物理處理法處理者)、含油脂之充膠廢電線電纜》不當處理對健康的影響:電線電纜外包覆、產品包裝、電子零件可能會用到PVC(聚氯乙烯)塑膠,且燃燒會產生世紀之毒戴奧辛

● 不含多氯聯苯(低於50ppm)但含油脂之廢變壓器、廢電容器》不當處理對健康的影響:可能含鉛,急、慢性鉛中毒會引發腹痛、貧血、急性腎衰竭及神經腦部病變,會降低智商且可能致癌

● 電鍍金屬廢塑膠(含光碟片)》不當處理對健康的影響:可能含六價鉻,六價鉻具基因毒性,長期吸入會導致肺癌,皮膚接觸則會過敏

● 廢電腦》不當處理對健康的影響:電腦零件都不易分解腐化,且在焚化過程中可能會產生戴奧辛之類的毒氣

● 廢家電》不當處理對健康的影響:電腦零件都不易分解腐化,且在焚化過程中可能會產生戴奧辛之類的毒氣

● 廢電話交換機、廢電子零組件/下腳品/不良品、 廢光電零組件/下腳品/不良品、廢通信器材(不含機械式)、含金屬之印刷電路板廢料及粉屑、 附零組件之印刷電路板》不當處理對健康的影響:塑膠外殼、纜線、連接器、印刷電路板等可能會添加溴化阻燃劑。溴化阻燃劑是環境荷爾蒙,會影響腦部發育,且燃燒會產生溴化戴奧辛

資料來源:看守台灣協會、廢棄物處理業者整理:吳美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457

審查委員會如同橡皮圖章 美國船開了 台灣緊急放行 一顆黃豆 揭開基改食品恐怖真相

2015-05-11  TWM
 

這顆黃豆,它的父母,是國際基改公司,它的親戚,是你從未見過的細菌,它不怕害蟲,甚至不怕農藥,像是黃豆中的「鋼鐵人」,它就是基因改造黃豆;去年,台灣進口243萬噸,99%,它都進了你的肚子,它的基因,會提高你過敏的風險,台灣過敏兒越來越多,是環境的錯,還是它在作怪?

醫師認為,有過敏體質的人吃下基改食品,會間接提高致癌風險,基改黃豆也是台灣和美國,政治博弈的籌碼,在政治舞台上,推過來,推過去,卻沒人能對你保證,吃下基改黃豆,絕不會有任何問題!

撰文.林宏達 研究員.吳沛璇你吃了多少基改產品?

玉米和黃豆,是台灣常見的基改作物,即使你不吃豆腐、不吃玉米片,只要你吃冰淇淋、醬油、沙拉油,甚至糖果,還是會接觸到基改食品,要控制基因改造食品的風險,並不容易。

玉米基改99.77%(426萬噸) 非基改0.23%(低於1萬噸)黃豆基改98.99%(243萬噸)非基改1.01%(2.5萬噸)註:數據為2014年進口數字

資料來源:農委會、糧商

基因改造技術

小辭典

基因改造,就是將某些生物的基因截斷,移植到另一種生物的基因上,改變其特性。全世界第一個上市的基改作物,是美國1994年上市的基改番茄。

目前已可以將來自細菌、病毒、昆蟲甚至人類的基因移植到植物體內,製造出基改作物或藥劑。利用同樣的技術,人類可以將基因植入酵母菌內,製造人類黃體素,用來生產避孕藥。

運用基改技術,以黃豆為例,就會衍生出多種不同特殊用途的黃豆,有些產油量特別高,有些能對抗害蟲,現在台灣許可多重基因改造作物,同一作物上,有多段基因被改造,同時提供多種不同功能,現在已有多達8段基因被改造的基改作物出現。

6/1起,豆漿、豆腐都須標示是否為基改食品

——台灣基改大事紀

1987台灣第一個指標性的基因改造作物——基改木瓜,開始進行研究1994孟山都的抗農藥基改黃豆,通過美國政府許可之後,開始輸台1996台灣廠商開始以契作方式進口非基改黃豆2003台灣實施基因改造食品強制標示制度,但並未落實基改木瓜流出實驗室,造成汙染,台中衛生局抽查發現基改木瓜流入市面2014/1/28食安問題頻傳,促成食管法修正案在立法院過關,新法通過包括基因改造的新條款2015/6/1基改食品標示新制上路,第一階段針對黃豆穀粒、黃豆粉,自2016年1月開始,攤商、早餐店賣的豆漿、豆腐等產品都必須標明是否為基因改造產品你知道嗎?台灣去年進口二四三萬噸黃豆,糧商估計只有二萬五千噸是非基改黃豆,約九十九%是基因改造,市面上卻充斥標榜「非基因改造」的黃豆製品,二百多萬噸基改黃豆,進了誰的肚子?

台灣的過敏兒越來越多,是環境的錯?還是我們食物中的基改黃豆或玉米在作怪?專家沒告訴你的是,基改食品裡可能含有誘發過敏的因子。

你以為吃素食健康?許多台北市的小學,固定推行「蔬食日」,鼓勵小朋友多吃蔬菜豆腐,他們卻不知道,吃進口裡的,是不是基因改造的產物?

台灣進口基改黃豆的農藥殘留標準,比本土生產直接食用的同類產品高出五十倍!誰又能保證,這些黃豆,不會變成食物,出現在你家桌上?

很少人知道,台灣是依賴美國孟山都等公司的實驗報告,審查基改食物的安全性。有誰敢擔保,這些基改食品,未來不會有任何風險?

在美國基改黃豆、玉米,是主要做榨油和飼料用的作物,到了台灣變身為豆花、珍珠奶茶等國民美食,一顆小小的基改種子,背後是台灣、美國和巨型跨國生技公司之間,錢與權的博弈。

台灣進口的基改黃豆,大多數是孟山都生產的抗蟲品種,經過基因改造,即使噴上除草劑,雜草死光了,黃豆仍生長茂盛,美國農夫開小飛機噴農藥,黃豆長得又大又漂亮,科學家告訴你的,是農夫生產力上升,獲利增加,卻沒告訴你,農藥殘留風險上升,要消費者承擔。

故事,要從今年六月一日,台灣將實施新的基因改造(簡稱基改)食品標示制度開始說起。

六月一日之後,只要基改作物製成的食品原料,如黃豆、玉米粉,都必須標示,第二階段自十月一日開始,食品業者賣的基改加工品,如豆腐、豆花都須標示,第三階段是明年一月一日,到時候,連攤商、豆漿店都要標示自己賣的是基改還是非基改產品。標示不實,可依︽食安法︾處四萬到四百萬元罰鍰。

台灣想改變基改食品的管理規則,卻牽動跨國公司的利益網,甚至影響台美經貿關係,一顆基改黃豆,揭露了一個說不出口的真相,本刊深入調查發現,光標註基因改造食品無法解決問題,台灣基改食品的把關過程,疑點重重。

關鍵1.基改食品安全大辯論基改食品能吃嗎? 專家:恐致過敏場景:二○○五年十二月三日基改食品安全性的研討會,一場可能引起過敏風險的大辯論。

這一天,台灣研究塵蟎過敏的專家──台中榮總免疫風溼科主任蔡肇基、台大毒理學研究所教授、現任行政院食安辦公室主任康照洲,和台大生化科技學系教授潘子明等人齊聚一堂,他們都是台灣最頂尖的專家,這場關鍵會議裡,引起最多討論的,是基改食品可能引起的過敏風險。

蔡肇基先拋出敏感問題,他直指,基因改造食物可能導致過敏,他說,「舉兩個例子,第一個例子是有肝炎病毒感染的帶原者,不管B型肝炎或是C型肝炎病毒,在體內過久就有可能嵌入肝細胞而導致肝癌(編按:指病毒基因可能進入人體肝細胞)。第二個例子就是植物經病毒感染之後,也會產生致病蛋白,這些蛋白對有些過敏體質的病人來講,就有可能會引起過敏反應。」這意味著基改食物中,人工植入的基因,可能會產生消費者預料不到的風險。一九九六年︽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曾報導,植入巴西核果基因的基改黃豆,在人體實驗中,會讓對巴西核果過敏的患者,產生過敏反應。這種大豆最後取消上市。

基改食品有塵蟎過敏原 只能靠美國公司檢驗蔡肇基更進一步說,台灣審查基改作物的過程有漏洞,審查美國基改玉米時,「發現該轉殖基因中有與歐洲塵蟎一樣的過敏原,因此我們提出,必須在國內檢驗是否會造成塵蟎過敏病人的反應。」結果,台灣的作法,是把過敏病人的血清及塵蟎過敏原寄到美國,由美國基改公司提出檢測報告。

最後,美國公司報告認定,基改作物不會引起過敏,但蔡肇基認為「我覺得台灣應有能力,且有必要自行來做這種檢驗工作,而不需要由美國來執行此檢驗。」他更直言「每個人種的過敏病罹患率都不一樣,絕不能用歐美的標準當作台灣的標準。」在歐美花粉是主要過敏原,在台灣塵蟎才是主要過敏原。

這一次,本刊採訪榮總臨床毒物與職業醫學科主任楊振昌,和台大醫學院副教授、中華民國毒物學學會祕書長姜至剛,他們都同意蔡肇基的看法。

弔詭的是,「塵蟎事件」後第二年,美國農業部、環保署和FDA(食品暨藥物管理局),前所未有地派最高層官員拜訪台灣,「討論」台灣基因改造食品安全評估政策。

關鍵2.基改食品把關很嚴?

別讓美國不高興,審查還配合糧商時間場景:台灣的審查還沒過,美國的玉米已裝船啟程,專家必須帶著塵蟎過敏患者的血清,到美國的實驗室做檢驗,趕在貨船進口前完成檢驗。

台灣究竟如何審查基因改造食物?本刊記者採訪了衛福部基改食品審議小組召集人潘子明。他透露,台灣審查基改食品的過程裡,還要小心不要成為國際貿易之間的障礙。

潘子明說,有一次,台灣的審查還沒過,美國的玉米已經裝船開往台灣,「我們很緊張!」潘子明說。如果船到台灣,審查還沒有過,作物只能放在倉庫,多出的成本就要廠商負擔,而美國糧商就會透過美國政府對台灣施壓。

最後的決定竟是,由台灣政府出錢,派專家帶著塵蟎過敏患者的血清,到美國的實驗室做檢驗,最後審查委員還加開臨時會,趕在貨船抵達台灣之前,發出許可證。後來,台灣的基改審查委員會還會事先調查美國糧商基改食品預定上市的時程,排定審查時間,以免耽誤進口的商機。

「我們不想造成貿易障礙,」潘子明說,這些作法,是要「避免造成國與國之間的緊張。」「為什麼這些實驗不在台灣做?」本刊記者問,潘子明表示,「沒有必要」,因為接受委託的都是通過GLP(Good Laboratory Practice)認證的優良實驗室,但,這就代表實驗結果不會受到人為影響嗎?潘子明說,只要實驗室通過認證,就算這些實驗室是廠商投資的,實驗結果也會被接受,「變成(就看)他們自己的良心啦」。潘子明表示,十幾年來都是用同樣方法審查。台灣生物技術早已大幅進步,卻仍然不能用自己的實驗室檢驗基改食品安全性。

廠商沒把台灣放眼裡,要二年資料只給九十天現在的評估方式夠完整嗎?連潘子明也不滿意。他坦承曾建議政府,用抽檢的方式,讓學術界抽樣評估基改食品的安全性,「但沒有被接受」。他還曾向孟山都的代表提出,「要提供二年的動物實驗資料」,但孟山都只提供九十天的實驗資料,說服力仍然不足。

現在,孟山都把重心放在中國市場,向台灣申請基改許可的資料,甚至是由簡體直接轉為繁體,他向對方抱怨,「錯字太多,有損食藥署的門面」,他也認為,政府應更詳細地公開基因改造食品的審議過程。

只用廠商提供的資料做審查,適合嗎?「當然不妥」,義美食品總經理高志明認為,力量夠的國家一定會自主審查,「這是歷史共業」,台灣審查經常都找立場和官方接近的學者擔任,缺乏反對聲音,會讓外界懷疑審查的公正性。

一顆黃豆和政治有什麼關係?穀物商陳國慶解釋,美國會種這麼多黃豆,是因為二次大戰時發現,黃豆做的沙拉油可做生質燃料,能替代汽油,是重要的戰略物資。平時,黃豆是可以賺外匯的產品;戰時,就是可用的生質能源。

過去台灣人慣用花生油、豬油炒菜,但戰後物資缺乏,隨著美援進入台灣,黃豆做的沙拉油才開始普及,「韓國、日本,也是一樣。」陳國慶說,戰後台灣曾經和美國簽訂協定,買賣麵粉、黃豆等大宗物資,都必須以美國為第一優先。

關鍵3.一顆黃豆掀起糧食戰爭農產品採購案,成台美關係敏感議題場景:二○○七年為促簽台美自由貿易協定,台灣承諾兩年買下一千五百萬噸的黃豆、玉米和小麥。

後來,黃豆採購變成台灣和美國協商時的「籌碼」,台灣曾多次派採購團到美國採購農產品,最近一次,是○七年時,台灣為了促簽台美自由貿易協定(FTA),還曾派代表團到美國,承諾兩年買下一千五百萬噸的黃豆、玉米和小麥。每年,台灣的公會還會組團,表面上是參訪農業設施,到了當地,重點是參加參眾議員出席的酒會,在觥籌交錯之間,由台灣廠商當場以高於市價的價格,下單大量買進農產品,替美國民意代表做業績,台灣進口美國基改作物背後,還有濃濃的政治盤算。

陳國慶估計,進口黃豆以每噸四五○美元的價格計算,一年市場規模就高達三一三億元台幣。

三百億元的黃豆交易,為什麼這麼敏感?高志明觀察,這與美國的政治結構有關,他解釋,再小的州,也有兩個參議員席位,美國農業人口對政治有重要影響力,美國窮的州也能外銷的產品,就是農產品。「美國政府官員也要績效」,高志明觀察,農產品採購,就成了台美關係的敏感議題。

但這幾年台灣進口黃豆市場出現了新的競爭。

非基改食品需求增加,加拿大等國糧商積極搶攻市場,看準美國玉米、黃豆超過九成為基改作物,無法提供溯源系統,也難確保不受基改汙染;他們努力宣傳加拿大擁有黃豆非基改專區,可明確追溯黃豆來源。台灣新上路的標示制度,就將採行溯源系統。

但是美國在台協會也向本刊澄清,美國有提供溯源(IP)服務的黃豆商,雖然沒有區分基改和非基改作物,仍有自願加入的有機農業計畫,農業部不提供非基改認證,但州政府和私人團體仍會提供相關認證。

四月二十一日食品GMP協會邀各方代表開會討論基改食品的標示規範,與會的主婦聯盟祕書長賴曉芬回憶,會議一開始,GMP協會人員就表示,美國在台協會來函「如果基改的高層次加工品,像沙拉油、醬油,要標的話,會違反TPP協定。」意思是,如果台灣要求沙拉油標示是否為基改成分,就會影響台灣加入自由貿易協定的機會。

關鍵在沙拉油市場,根據農委會一三年的公告,台灣進口的黃豆中,絕大部分是基改黃豆。一三%用於飼料,一二%供食品用,七五%用來榨油,榨油剩下的副產品又變成醬油的原料。陳國慶觀察,路邊的豆漿店、做豆腐的小工廠,都是基改黃豆主要用戶。

強制標示上路,專家憂會造成貿易障礙美方頻頻關切台灣基改食品規範的原因,因為黃豆用量最大的沙拉油市場,幾乎都是基改黃豆,強制標示將嚴重衝擊美國的黃豆市場。

潘子明也認為,標誌是否為基改食品「這會造成貿易障礙,很麻煩……,這也是鼓勵造假。」他認為,沙拉油裡殘留的基因蛋白,根本就驗不出來。

基改食品標示受阻,生產基因改造作物的大型公司,轉向要求台灣開放種植實驗用基改作物,這是因為,為了避免基改作物汙染,美國過去將基因改造作物實驗田設在夏威夷,去年,夏威夷立法,不再允許在當地種植基改作物,大公司急尋實驗場地。

高志明觀察,在行政院領軍下,台灣差點就要開放,「這個條例差點就過了,」他生氣地說,「反對政府讓國際基改商業霸權,把台灣當試驗場。」成功了,商機是別人的,基因作物汙染,對台灣農業的負面影響,卻是要台灣農民承擔。

十幾年來,台灣核准八十一項基因改造食品上市,只有近年有二項產品被退件,退件率只有二%。

台灣市面上最常見的基改黃豆,是孟山都的抗除草劑基改黃豆RRS(Roundup ready soybean),連法國科學家一度認定有致癌風險的孟山都基改玉米品種NK603,在法國公布報告後,台灣還發給五年許可,雖然這份報告被認定實驗設計不夠完備,但在台灣,事關民眾的健康風險,在網路上,卻看不到衛福部公布相關的評估細節。

一顆基改黃豆,背後其實是國家利益、商業盤算和科學論述的層層布局,科學不只是客觀理論的討論,更是國家實力的展現。

要真正保護民眾的消費權益,除了標示,台灣應該要建立獨立的審查系統,針對台灣人的體質特性做檢驗,並公開審查的討論內容,否則,台灣民眾永遠不會知道,自己吃的基改食品,風險究竟有多大。

台灣偷種基改作物

最高罰500萬元!

——各國管理制度比較

國家台灣*歐盟日本美國管理原則標示基因改造作物成分,讓民眾自己選擇基改食物從農地到餐桌的所有程序,都須嚴格管理和台灣接近認為基因改造作物和傳統作物性質接近即可上市,無須標示

基改成分

占比標準3%0.9%5%未規定

哪些食品

要標示初級加工品(例如豆漿)、高層次加工品、食品添加物、散裝食品初級加工品、高層次加工品、食品添加物、散裝食品初級加工品全部免標

違法種植

罰則若查到違法偷種基改作物,將課罰金新台幣100萬至500萬元德國規定基改食品如果造成損害,最高罰款8500萬歐元,約29億元新台幣無相關罰則在知情的情況下進口

違反植物保護法的基

改產品最高判刑5年

註:*指台灣今年6月1日上路的新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4411

劉世錦:新發展理念下的“一帶一路” 企業不達標不放行

“貴陽的天空很有穿透力,夜晚的天空還能看到星星。來到這里發現生活質量提高了,(生活質量提高)需要清潔的空氣和綠色的植被。”

2016年7月8日下午,在貴州貴陽舉行的生態文明國際論壇2016年年會之《新發展理念下的“一帶一路”戰略》分論壇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這樣分享了自己在這座富饒卻並不富裕的城市的直觀感受。

在演講中,他將中國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擺脫貧困的第一階段。“都說窮則思變,在貧窮的階段,環境問題有時候感覺都不是問題了。”劉世錦還記得人們當時的心態,“當時看到黑煙囪的時候是很振奮的,因為工業化來了。”

第二階段是開始把環境問題看成經濟發展的成本。“上世紀80年代後,有些企業的生產不錯,中國的GDP增長也很快。那時候企業把環境問題看成生產成本的部分。”他表示,最初提綠色GDP,是把環境汙染作為負值,在經濟增長中減去這一部分得出最後的增長。

而如今,中國已經進入了第三階段,即綠色發展階段。“這是一種新的發展觀,甚至是新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綠色產品開始成為人民群眾生活質量提高越來越重要的因素。”

劉世錦表示,在這一綠色發展的階段,中國在推進“一帶一路”的倡議中需要做到三點。

首先,要用新的發展觀和發展理念去推動企業的“走出去”。“這是經濟學所說的後發優勢。中國很少用到後發優勢的機會,但這個後發優勢我們得(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中)利用一下。”他舉例稱,非洲雖然經濟落後,但環保和綠色的理念卻很強。

第二,“走出去”的中國企業需要成為有長期穩定競爭力的企業。“不達標不放行。” 劉世錦認為,任何要“走出去”的企業需要先在國內整頓,達到綠色標準再放行。

第三,整體大環境需要從一個新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來推進“一帶一路”倡議和企業的國際化發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765

面對全球信貸機構之爭 美國進出口銀行苦等國會放行

曾因美國國會保守派政治博弈而被迫暫停經營權的美國進出口銀行(U.S. Export-Import Bank)在經歷了5個月的冷凍期後,在去年年底獲得了期限至2019年的再次授權,不過仍在其提供貸款能力方面受限,導致目前約有200億美元的貸款申請被擱置。

更重要的是,由於上述暫停事件發生,通用電氣公司曾立刻宣布將原本在美國的約500個工作崗位遷至海外,以避免業務流失到外國競爭對手之中。而一個能力受限的美國進出口銀行的回歸,能將制造崗位重新吸引回美國麽?

美國進出口銀行董事長兼總裁弗雷德·霍赫貝格(Fred Hochberg)在8月9日訪華期間接受《第一次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希望美國國會可以盡早打破僵局,恢複美國進出口銀行的放貸能力,為美國創造更多就業。

“與此同時,美國進出口銀行與世界上其他進出口類政策銀行的關鍵不同在於,如果外資能夠在美國本土創造就業,他們就會對其提供貸款,然而大部分其他此類進出口銀行只對本國企業放貸。”霍赫貝格對記者表示,比如中國企業如果在美創造就業,美國進出口銀行也會對其提供貸款。

美國進出口銀行外景

貸款之爭殃及就業

盡管重新得到授權,然而對於美國進出口銀行是“福利企業”還是“裙帶資本主義”的爭論仍未結束。

霍赫貝格表示,他們目前仍有大概數十筆一千萬美元以上的交易需要得到董事會的批準,這其中還影響到其全球貸款業務中的中國業務部分。

霍赫貝格所指的董事會原委來源於此:去年7月,當美國進出口銀行的經營權到期後,美國眾議院共和黨議員阻止美國國會就重新授權舉行投票,導致美國進出口銀行業務處於癱瘓狀態,直至去年12月,參眾兩院終於對延長美國進出口銀行的經營權投出贊成票,並將經營權延期至2019年,規定中,一千萬美元以上的貸款需要美國進出口銀行五名董事中的三名成員確認,而美國參議院銀行委員會主席、阿拉巴馬州參議員謝爾比(RichardShelby)通過阻止確認董事名單的方式,一直令美國進出口銀行無法進行大額貸款業務。

霍赫貝格表示,希望參議院可以在未來的“跛腳鴨”政府期間打破僵局,令美國進出口銀行恢複正常放貸,與此同時他們也正在提前審議一些主要的出口放貸案例,以便可以在破局之後迅速恢複放貸。

“損失當然是有的。”霍赫貝格表示,由於全球有85家出口信貸機構,並相互競爭,在等待期間他們就輸給法國兩個項目,也輸給加拿大一個項目。

當美國進出口銀行去年被迫“歇業”之時,立刻就被法國出口信貸機構科法斯(Coface)搶去了生意,後者通過發放貸款及減稅等方式,成功吸引了通用電氣,將此前在美國的500個制造業崗位轉移到能夠提供出口融資的法國。

美國進出口銀行董事長兼總裁弗雷德·霍赫貝格(Fred Hochberg)

美國進出口銀行本身也認為,在全球商業銀行都在不斷收緊對長期出口項目的貸款之時,全球的出口信貸機構正在為大型出口項目融資保駕護航,在新興經濟體中更是如此。

客觀看到的是,在美國貿易保護主義思想上行,對出口信貸機構產生民粹式意識形態之爭時,全球出口信貸機構正在激烈競爭。“這其中不僅僅是中國,還包括德國、韓國等等。”霍赫貝格表示。

根據美國進出口銀行的數據,2015年,全球所有出口信貸額度的一半來自於中國、日本和韓國。

霍赫貝格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同中資出口信貸機構既存在競爭,又存在合作關系,實際上中美曾經在一個澳大利亞液化天然氣放貸項目上緊密合作過。

不過他也指出,中國在2015年的出口融資額度是美國的十倍,這個數字在2014年是八倍。

美國一直希望能說服中國加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因為OECD對於出口融資額度等有一定的監管和紅線。不過此次霍赫貝格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希望中方能就創立公平競爭環境的國際協議方面簽署文件,但對進展“有些失望”,窗口機會曾經在2014年出現,但已成過去式。

貸款對中資同樣開放

霍赫貝格此行目的在於同中國進出口銀行和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等中國同行舉行例行會議,目前中國業務排在墨西哥和沙特阿拉伯之後,是美國進出口銀行的第三大業務。

他指出重要的一點是,無論國籍,只要在美國投資,且產品達到一定份額,該企業就可以申請美國進出口銀行的投資。

譬如,在今年四月份,空中客車集團(下稱“空客”)就宣布將獲得美國進出口銀行貸款。

美國進出口銀行為何將貸款授予波音公司的競爭對手?其原因在於空客向美國阿拉巴馬州的新工廠投資了約6億美元,並計劃組裝空客A320系列中的A319、A320及A321等機型。

彼時,美國進出口銀行表示,如果該機型產品能含有50%美國成分,那麽該銀行就為交易的50%提供融資。

對於中國企業亦如此。

霍赫貝格解釋道,只要中國在美建設的企業所生產的出口產品達到50%~85%美國制造的水平,就可以獲得該行所提供的中長期投資,而對於想取得短期信貸的企業來說,只需要其產品達到50%左右的美國制造就可以。

2015年,美國進出口銀行的整體信貸業務中,30%的貸款提供給商業飛機制造,41%提供給小型企業,9%的貸款提供給油氣行業,7%則用於制造行業。但這也令共和黨保守派抓住了把柄,認為30%的高額比例都授信給了波音公司為主的飛機制造業,這不僅沒有惠及中小企業,還扭曲了市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43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