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我看《股票作手回忆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0a3un.html从文采来看,本书较为平淡,当然,此类并非小说类的作品更适合以这种口吻来阐述,架构和线索也清晰简单,循着Jesse Livermore投机生涯路展开,在此过程中他的理念也由感性走向理性和成熟,中间穿插着许多小故事,虽然有些足以令人惊心动魄,但作者照样没把精力放 在“扣人心弦”上,书中人物关系简单,以第一人称叙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记事本,中间夹杂着许多即时的心得。在投机(或投资)理念方面,道出了许多 非常朴素的经验(或者真理,至少到目前为止),并勾勒出Jesse Livermore的交易体系的框架,从中不难发现,虽然路有千万条,但很多根本性的东西却是相通的,文中的多条“规则”与江恩所推崇的不谋而合。

交易体系方面, 系统交易方法。

行文时未刻意区分Jesse Livermore和书中主人公,下面特意附了一文《股市行家杰西》,是关于Jesse Livermore的介绍,在Jesse Livermore自己所著《股票大作手操盘术》一书的末尾也有其人简介,对比之下可以看到,二者的经历非常近似,似乎没有必要刻意进行区分。但看到不少看好此书或看淡此书的朋友似乎都有以成败论书的倾向,或因Jesse Livermore曾有的成就而极其推崇,或因Jesse Livermore的终局而完全否定,如此一来,倒确实应进行一下区分,同时也明晰一下读书的目的。
如果一定要循着成王败寇的思路来批判,那也不妨来查看一下文中是否有蛛丝马迹给出L最终失败的潜因。我想,不能简单地说假如当初如何如何,就如何如何,一 方面,这立即就成了马后炮的典型案例,另一方面,仅仅从方法论去反推是没有建设性意义的。比如说L最后一次投机失败,我们当然不能说,假如在这次交易 中……那么……,如果失败是注定的,它只会换另一个时间、地点和方式来进行。一定要用假设的说法,假设L每次盈利后都提取一定的比例留存,假设L……,假 设L……,假设之假设之后会发现,那肯定不是L了,而且这个假设的L也许连曾经有的成就都会被假设所剥夺。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朋友就常用“假如”的句式来 解释失败的原由,这其实是逃避的做法,甚至在方法论上都难有进步。那么,在书中,失败的阴影到底藏在哪里呢?在方法论之前,还有个“世界观”,方法论是被 思想和理念指导的,我来推测(当然还有猜测)L失败的根源,在多次东山再起之后,L对失败的判断明显带有过多的乐观主义色彩。
其实,L的失败必然违背了他从前遵守的原则,这点是毫无疑问的。如此,人性的弱点又一次战胜了出类拔萃的人,和击败其他亿万普通群众一样。在对赌行,L总 是屡战屡胜,以至于几乎将对赌行视为提款机,如果不是对赌行通常规模较小,满足不了L大手笔操作的要求,同时,大大小小的对赌行都对L实施关门政策,甚至 在采用“替身战术”之后也被察觉并封杀,迫得L走上正规的投机路,并有机会“真正掌握了投机”。但L初入行却屡战屡败,不得不屡屡借款,并想方设法在对赌 行赢得利润后再次返身搏杀。在书中,L濒临破产或已经破产的情况出现的概率是比较高的,但,L是成功的,从谷底到高峰的历史重演了数次,尽管L再三强调吸 取教训、不再次犯同样错误,书中有这么句话:如果一个人不犯错的话,那他一个月之内就能拥有整个世界了,但如果他不从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的话,那就连上帝 所赐的东西都得不到一件。可是在太多的胜利面前,L对风险的认识确实在淡化,书中有轻慢风险的口吻,“我一直认为假如只花一百万就能得到教训,何必花去那 么多呢?不过命运之神不总是让你自己开价。她把受教育的乐趣让给你享用,然后把帐单呈上来,她知道无论数目多大,你不得不付帐。”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这句话听来是那么耳熟,在很多证券类书籍上都能看到,当然,它的渊源比三大假设中的历史会重演要早上N年。书中L也说了一句老话:华 尔街没有新鲜事。幸好,世事并不是简单地重复,否则该是多么无味,其实,丰富多彩的也许都只是形式,但已足以令人沉醉。无论是成败,也难以简单复制,理念 的形成有特点的环境,就象没有绝对的真理一样,我们只是力图寻找共性的东西。

《作手》中对于交易体系比较直接的阐述有以下章节,是框架性的。不过没关系,从L自己所著的书以及其他人评价和介绍性的文章中还可以继续了解,我记得有的朋友还根据其思路编写了公式。大家继续聊。

***********
我所说的一切说明了我交易体系的精髓就在于研究行情走 势。我只不过认识到了价格最有可能以何种方式运动,我会多 实验几次来检测我的判断。我是开始交易以后就观察价格对我 交易指令的反映。

当我买股票时我愿意以较高的价格买入,抛出时我必须低 价抛出时,许多有经验的交易商都表示怀疑,这实在叫我感到 惊讶。如果一个交易商坚持投机之道的话想赚钱不是难事,也 就是说,等着最小阻力线确定后,一定等行情走势说上涨时再 买,行情走势说下跌时再抛。他可以在上涨的过程中积累自己 的头寸,先买入总量的五分之一,如果没有利润的话,他就必 须停止增加持股,因为显然他从一开始就错了,他至少暂时错 了,而犯错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带来利润。

我做棉花期货一直很成功。我有我的一套理论,交易中我 以它为准则。假如我决定做四万到五万包,那么,我就会象我 告诉你那样去研究行情走势,看看到底该买还是该抛。假如最 小阻力线显示出上升趋势。那我会先买入一万包,我买了以后 ,如果市场又上升,我会再买一万包,是同样的道理,然后, 如果我能得到二十点的利润,或者一包赚一块钱,我会再买两 万包,这样我就满仓了,这就是我做交易的方法。但如果买了 一万或两万包以后,出现浮动亏损,那么就平仓,因为我错了 ,可能只是暂时的错,但我说过无论什么错,都无利润可言。

我一直坚持自己的系统,并由此一次大行情也没错过,在 建仓的过程中,总会先亏掉五六万美元去测试市场。这看起来 象是个过于奢侈的测试,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当真正的行情 开始时,这点亏损立即就赚回来了,只有抓住机会正确行动才 赚得着钱。

我已讲述了我做交易的系统方法。只在赢的时候才下大注,而 错的时候只亏一点探测性的赌注非常英明。如果按我说的方法 去交易,他就总可以持有有利润的头寸,赚得丰厚回报。

职业的交易商总是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有一些这样那样的系 统,其建立在他们对投机的态度上。我记得我在棕榈海滩遇到 一位老绅士,我一下想不起他的名字了。我知道他在内战期间 回来,在华尔街有些年头了,有人告诉我他是个非常聪明的人 ,经历了不少大风大浪,总是说世上没什么新鲜的东西,至少 股市上没有。

老伙计问了我许多问题,当我说完我的通常的操作情况, 他点点头说:“是的,是的!你做得很对,你创造的这种方法 ,你的思维方式使你的系统成了种对你有利的系统。我记起帕 特·赫尔尼来了,听说过吧?他可是个出名的运动员,他在我 们那儿有个户头。是个机灵的小伙子,爱激动,靠股票赚钱, 因而总有人向他讨教。他可从不说什么,要是他们直接了当地 求教,他会说出他最喜欢的跑道上的箴言:‘你不赌就永远不 知道。’他就在我们的办事处作交易,他会先买一百股某种正 火的股票,然后,如果上涨了百分之一,他就再买一百股,再 涨再买。他常说他参与这种游戏可不是给别人挣钱,因而他总 在最后一笔买单以下1点处放着止损单。价格要是涨上去他就 再买。有百分之一的回调他就平仓了。他宣称他觉得亏一点以 上就傻透了,无论这亏损是出自他原来的保证金还是他的浮动 利润。”

“你知道,职业赌家对长线不感兴趣,只想要稳妥的钱, 当然长线做对了还是不错的。帕特在股市上从不听信小道消息 ,也从不企图在一周就弄个二十点。他只想赚得能让他过得好 。我在华尔街遇到过的成千上万的外行中,只有帕特·赫尔尼 一个人把投机看成是和轮盘赌一样的概率游戏。但他却具有很 好的下注方法。

赫尔尼死后,我们的一个顾客,过去常和帕特一起作交易 ,学他的方法在兰卡万拿赚了十多万,然后转去做其它股票, 因为他赚了银多钱,他觉的用不着再用帕特的方法了,当价位 回调时,他没有砍掉亏损还反而听之任之好象损失是利润似的 ,当然钱全亏光了,他最后还时欠了我们几千美元。”

“他四处闲荡了两三年,钱赔光后他还兴奋了很久。不过 当他自我表现时我们也没有反对他。我记得他常公开承认他不 按帕特·赫尔尼的方式交易简直是太傻了。得了,有一天他十 分激动地跑来找我,求我让他抛些股票。他过去是个好客户、 不错的小伙子,所以告诉他我个人愿意给他作保一百股。”

“他抛了一百股雷克·索尔,那是1875年,比尔·特瑞威尔 斯正在抨击股市,我的朋友罗伯特最佳点位开始抛出,在下跌 的过程中,他就在一直抛出,就象他以前遵守帕特·赫尔尼的 系统时常做的那样,非常成功。”

“好了,罗伯特以金字塔式加码,成功地抛了四天,他的 户头就有了一万五千美元的利润。我发现他没放止损单,我就 提醒他,他说暴跌还没完全开始呢,他可不想被一点的反弹就 挤出去。那是八月份,到了九月中旬,他向我借十块钱去买一 辆童车,为他第4个孩子。他没有坚持已被他自己证实的系统 ,这就是大多数人的问题所在。”老先生向我摇了摇头。

他是对的,我有时觉得投机一定是种神奇的职业,因为我 发现一般投机商都趋于违背自己的本性。所有的人都有一种弱 点,这弱点对于投机成功非常致命,而正是这种些弱点才使得 他受同行欢迎。

投机商最主要的敌人往往是内心产生的,它与人性的希望 与恐惧是不可分割的。在交易中,当市场对你不利时,你每天 都在希望这是最后一天,但你失去的总比你估计的多,当市场 按你的方向走,你就怕了,也许第二天你的利润就没了,你就 撤了,太快了。恐惧使你不敢去赚你本该赚的钱,一个成功的 交易商必须同这两种根深蒂固的本能作斗争,他必须推翻这你 可能会称之为本能的冲动。别人充满希望的地方他该害怕,而 别人怕的地方他该充满希望,他必须害怕他的亏损会发展成无 法承受的亏损,他必须希望他的利润能增长成巨大的利润。象 平常人那样在股票上赌博是十分错误的。

我十四岁就开始了交易生涯。这就是我所做的一切,我想 我知道我在说什么。经过三十年的交易,赚几美元的交易做过 ,赚取几百万美元的交易也做过,我总结出以下结论:一个人 可能在某个时候可以击败一支股票,但没有一个人可以击败股 市!一个人可能以买卖棉花、谷物赚钱,但没人能够击败棉花 期货市场或谷物期货市场。就象跑马一样,一个人可以赢一场 赛马,但他胜不了跑马赛。

如果我知道如何使这些结论更有力、更显著,我一定会这 么做的。如果有人反对,也没什么区别,我知道我所说的这些 不可否定的结论是正确的。

先应该说我自己对杰西是崇拜的。不论别人怎么说,我在他的书中学到的东西比我在其他一百本书中学到的要多。
他是成功的。有些人会说他是个失败者。我不想多论,哲学上的生命的意义没有必要在这里争论什么。说说市场吧。

他的失败是如何造成的,首先,我这里没有他失败的比较详细的资料,所以我说的东西很可能是不客观的。如果有哪位有他的失败资料,如你能给我,吾将不胜 感激!有些资料是没有价值的,比如说一般的书中写的索罗斯攻英镑等事例。只是我们的政府出于政治的需要,人为的丑化。使人们认为他就是个大赌徒,其实,我 们没有等到客观的资料而已。据集合多项资料而论,索罗斯在操作时赌性并不如许多人想的那么强。他做好了充分准备,并时时准备接受失败的人。

我认为杰西的失败源于“执著”。
能想起他在操作咖啡的事例中所讲的吗?它用自己的理性分析,得到的结论是要上涨,而由于书中介绍的原因。他失败了。不论当初他的分析是多么的正确,他 没有想到对手会用那么卑劣的手段,对吗?结果,他失败了。在这个事例中,没有看到他如以往的反思。而是在书中“指责”对方。他用的方法是什么,是比我们大 多数人用的自以为是的技术啊,基本啊更本质的东西。他对他的方法有信心吗?当然,可是就是因为这个他会失败。
当我们总结技术,等到一个操作上的技巧的时候,哪怕我们对了二十次,可能没有哪个理性的人会说自己掌握了十足的真理,都会在心里提示自己,可能也会有 错的。(这里以高手为分析对象,一般的股民连分析的必要都没有)因为自己知道自己的方法来自于并不“硬”的根基。可是当我们所用的方法不是这个线哪个线之 类的东西,而是基本经济分析时呢,自信心自然会更强些。知道自己的根基更“硬”些。如果自己使用的方法在很长的时间内等到不断的验证。成功次数非常多,你 对其信心呢?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这种经过实际的检验的分析方法。
长期资本公司的分析方法的理论基础扎实不扎实。结果呢?你说他是因何而死?坚持!
当物理世界的不确定性成为本质特性时,当数学的根基“集合论”也存在不可解决之悖论时,我们“确定”的是什么呢?
所以,我要时时提醒自己。当获利一定的成功时,不可执着。在世界面前保持小心。对未知的东西要有敬畏之心。
如果赌性十足,又是次次下重注。没有其他的结果,必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8

我看A股估值 Barrons


http://blog.caing.com/article/5151/


  现在A股的估值到底处于什么水平,底在哪儿?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我认为,对于一个市场的整体估值,应该采 用周期调整后市盈率CAPE(Cyclically Adjusted Price Earnings Ratio)。这个市盈率是采用格雷厄姆的分析方式,用过去若干年的经通胀调整后的平均盈利作为P/E中的E,来进行计算。耶鲁大学的Shiller教授 的研究发现,如果只用过去1年的E来计算P/E,无法对股市进行预测。但是,运用10年的CAPE却可以预测未来股市走向,而且可以解释30%的统计相关 性。他著名的《非理性繁荣》一书就是基于这个研究成果。    
我看A股估值


    如果用10年CAPE来衡量,2000年美国股市处于44倍的P/E,明显高于16.36的130年历史平均水平。当时的估值相当于4.2个Sigma 左右。这样的估值预示着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美国股市都会在回归均值的强大力量下处于
灾难性的下跌状态
   
我看A股估值


    与美国股市不同,A股历史非常短,根本没有130年的历史数据可以分析。而且,中国公司变化非常快,10年内一个公司可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周期 调整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所以,我采用了7年的CAPE来进行A股的整体估值判断。在7年CAPE中,我做了两个调整:第一,用CPI对历史盈利进行了调 整。第二,采用了过去7年的历史盈利进行平均。      为什么要做这两个调整呢?在格雷厄姆的 1934年的《证券分析》一书中,格雷厄姆认为,为了检验估值比率,应该用“不少于5年,最好7年或10年的平均盈利”(第452页)。格雷厄姆曾经在国 会作证,他判断股市整体估值水平的工具是P/E,但是包括过去1年的E,过去5年平均的E,过去10年平均的E。      由于A股的很多公司上市历史比较短,无法找 出过去7年的数据,因此我选取了上市历史比较长的41家公司作为代表。这41家公司目前市值约3.4万亿,占整个A股整体市值的约20%左右。由于历史数 据所限,我的7年CAPE计算最早从2005年1月开始,按月度计算,一直到目前。    
我看A股估值


    通过7年CAPE计算,我发现A股从2005年以来的平均P/E大约为41左右,大大高于美国130年历史平均16.36的水平。这可能有两个原因:第 一,中国发展较快,盈利增长更快。第二,中国的上市公司股份流通结构与美国不同。由于只有5年的历史,这个平均值在未来很有可能下降。    
我看A股估值


    A股最近5年的估值最高点出现在2007年10月,大约为114倍的P/E,这是一个3.4个Sigma的事件。考虑到未来均值的下降,这个估值很有可 能不止3.4个Sigma,有可能达到了4个Sigma以上的水平。这也就是说,从6000点开始,未来很长一段时间(7-10年),中国股市都会处于灾 难性的下跌状态。现实的发展似乎也正朝这个方向走去。      A股最近5年的估值最低点出现在2008年 底,2009年初,大约是23倍的P/E,这是一个负0.85个Sigma的事件。考虑到未来均值的下降,这个估值很有可能高于负0.85个Sigma左 右。而截至2010年6月8日的数据显示,A股目前的估值水平大约在24倍的P/E,是负0.77个Sigma的事件。如果A股回到2008年 底,2009年初的负0.85个Sigma的水平,大约还要跌10%左右。 





我看財經雜誌 雪明資產管理世界

http://thesnowshine.blogspot.com/2011/02/blog-post.html

   今日食團年飯,太早到達人又未見,所以走左去圖書館睇下財經雜誌,幾本上表達方式十分之多,包羅萬有,有些升幅是自建倉以來升了多少百個百份比,複 合增長率多少,有些則只表達年初至今,有些就選擇某一段時間內的升幅作為招睞,講真我也大可以大大大字寫住自2008年10月至今升幅為300%,不過有 任何意思嗎,這就是我們看財經雜誌要注意的事情,否則幾本上個個都可以好神,我在此重申我2011年度是負增長中,而2010年全年已經在過去說過了,也 就不便多說了,至於開倉至今,當然十分之可觀了。不過我知道要引起散戶注意,一定要有些招睞才可以,因此我的每日被閱次數較低是有原因的,但我又不想招遙 過巿,還是承蒙各位忠實讀者不棄。

        另外,幾本上推介2011年必買股也就是中字行頭,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長和系,問題是為什麼上一年長和在低位不叫人買進,反而大呼和黃 3G問題未解決而不值得買進,但今年已屆高位才叫人必買,這下子我真的搞不明白,還有騰訊200元叫人買進,但上年馬生因為衍生工具問題沽出股權就一味叫 人不要沾手,難道散戶投資者都這樣善忘嗎,我不明白了,你們明白嗎。只要稍為有些記性都會記得,現在推介的就是昨日被他們看淡的,為什麼還要相信滯後之言 呢,倒不如自己選擇一些被看淡的寶物吧,當然得自己花一點時間和耐性去搜尋吧,天下間沒有免費的午餐。

        最後想提一點,我認為如果將投資這樣理性的事情和感性的風水結合,我想大巿真的已經沒有什麼基本因素支撐吧,所以才需要用風水這樣虛無的 事物來支持股價發展。自從里昂推出風水指數,我已經呆了一呆,然後多本雜誌都請來風水師來講解兔年股運,最記得係吹風水吹左好耐既大師,幾乎令人雙目失 明,試問理性遇上感性事,有誰會好過呢,自古言道好,英雄難過美人關,說的就是理性遇上感性呀,我們價值投資人不得不慎之。

※ 本專欄將於2月7日才會再席開啓,大家好好享受一個農曆新年,在此祝各位春風得意過肥年,股運亨通勝舊年,對對對得麻麻,隨意吧。※


我看電信行業 小龍角

http://xueqiu.com/3773003357/22521087
從2009年到今天,世界四大電信運營商(AT&T, 中國移動, Vodafone, Verizon)遠遠的漲幅小於S&P的漲幅(圖1)。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電信運營和經濟運行情況息息相關,比別的行業更加能夠反映出經濟的變化情況。因此如果只從股票的漲幅來看,電信行業不具有很大的投資價值,因為買S&P指數基金就可以輕鬆跑贏電信行業。那電信行業的投資價值在哪裡?
查看原圖                                                   圖1
其實答案很簡單,那就是長期穩定不間斷的股息,以AT&T為例,他季度的股息從02年每股27美分到今天每股44美分,即使金融危機也沒有中斷。他的股息收益範圍是3.63% -6.43%,相比1%-2%的銀行存款年利率來說,確實很吸引人。所以電信行業的巨頭應該是作為保值的比較好的途徑,比銀行利率高很多。由於電信行業進入門檻越來越高,所需投資越來越大,形成了資本護城河。電信巨頭在各自市場的壓力相應比較小,也比較容易實現每年的分紅目標。

那電信行業的小玩家值得投資嗎?比如NiiHolding, MetroPCS, Clear Wireless.
查看原圖                                                  圖2

從此圖(圖2)看出,這三隻股票從2009年到今年為止都遠遠跑輸S&P。從圖上看他們都沒有太大的投資價值。那他們的投資價值在哪裡? MetroPCS 和 Clear Wireless屬於美國市場,NiiHolding 屬於拉美市場。MetroPCS 和 ClearWireless 最大的價值就是頻譜資源,是眾多電信巨頭收購的目標。而眾多投資者看好NiiHolding的很大原因是,拉美是新興市場,Nii Holding也會得益於拉美政府反壟斷,增加競爭的措施。不過其中蘊含極大的風險。所以對風險偏好型投資者來說,現在也許可以介入。但對普通投資者來說要儘量避免介入這些股票。

從我自己的角度來看,這三隻股票中,我比較偏向NiiHolding。有空我來分析一下Nii Holding的投資價值和風險。

中糧包裝(906),我看錯了 fatlone's investment paradise

http://fatlone.wordpress.com/2013/03/27/%E4%B8%AD%E7%B3%A7%E5%8C%85%E8%A3%9D906%EF%BC%8C%E6%88%91%E7%9C%8B%E9%8C%AF%E4%BA%86/

這篇是用來認錯。我個人的倉位早前就沽出了,只剩下家人那份,而那部份的倉位晚上看了令人失望(至少令我失望)的業績,今早立馬砍掉一半,如果今天就見底,那無話可說。

業績我暫時不著手分析,一來我根本不會分析,二來我有新目標要研究,但希望有高明能夠指導一下。

純利數字可受多個因素左右,但收入減少就是你的生意差了。不談增長,最令我失望是下半年的生意竟在大量二片罐產能投入下而下跌。

管理層沒有在業績中交代,又或者一日未見紅管理層慣常都不會交代。

誠實點吧,就算是更無知,也很清楚下半年是倒退了。我不是分析員,我沒有能力了解發生甚麼事。

看錯的代價就是輸錢(兼輸了時間)。我經常看錯,都不是第一次,亦不可能是最後一次。

今次的教訓是,管理層是慣常的隱惡揚善,這些以偏蓋全的做法,要提防。而自己未能確切真實掌握到銷售情況(或者基本掌握都好),千萬不要太過相信任何利好或利淡的資訊。

投資真的不能鬆懈,輸錢是自己能力不夠,我又要檢討了。

最不開心是累家人輸錢⋯⋯

努力發掘下一隻好股!


我看大陸影子銀行風險 名人堂

http://investhof.blogspot.hk/2013/06/blog-post_30.html

我看大陸影子銀行風險

坊間分析大陸的影子銀行風險時焦點多放在政府銀行、SHIBOR,我個人認爲,是捉錯用神。關鍵在水源。

整個信貸系統最缺水是地方政府和小型內房。爲什麼?陶冬先生的分析他們投入的項目是長期建設但由於政府的干預無法從正常的貸款渠道融資才會慢慢衍生出高息、不受監管的影子銀行體系(理財產品、信託產品)。他們是利率的price-taker除非把項目爛尾不然還得借用新債冚舊債。

至於整個信貸系統的水源不離兩個:國內坐擁現金但投資無從的存戶以及貪圖人民幣升值和高息的境外人士(就像我身邊的師奶朋友及報紙早排大幅報道的虛假貿易)。當然央行可以減存款準備率在水源量不增加時商業銀行也可增加放貸。

機理明白了要估計影子銀行風險時焦點就可以放在以下的關鍵點上:

  1. 社會融資總量。萬一社會融資總量急速下降代表流到水緊處的資金斷裂最爲危險。反之水流不斷有新錢續命爆炸便能延後。
  2. 理財產品息率。如果理財產品息率急升地方政府和小型內房每當roll-over新債時利息成本水漲船高爆煲機會只會高幾分。也代表了本地存戶的風險取態。
  3. 人民幣匯率。如果離岸人民幣匯價不升反跌外資流入放慢只能更靠塘水救塘魚。
  4. SHIBOR。分析SHIBOR如果用最恐慌的一殺那爲基準世界自然無限美好。但現水平是4月初息率的一倍季結後仍無法返回隔夜3%以下的水平應視爲異常。換句話說銀行間互相借貸利息也無法回到正常水平難道社會上做實業也好投機也好借貸成本能不居高不下嗎?
  5. 人民債券價格。可留意美國一隻叫DSUMETF


更壞的情形:

  1. 理財產品、債劵大規模違約存戶拒絕提供資金予影子銀行並要求取回已投入的資金。
  2. 銀行擠提(如08年的東亞擠提)。


借短錢(理財產品3-6個月到期)做長期基建(不動產建設)是歷史上不少金融危機的起因。如果讀過金融史類似情形就算政府、央行全力配合(減息、放寬銀根)也不一定能有08年的美國便是例子)我個人認爲出現大規模金融危機的機會比現時散戶估計的機率高很多。

每幾年一次集體撞邪忽然全民無視風險其實是常態。有空不妨重讀貝爾斯登(082月)9月雷曼、AIG出事時的財經版可能比讀個PH.D更有用。

我想這一輩子,有兩件事情,應該至死不忘:一是08年9月,陸東跟數千個散戶說,匯豐兩年必見百五元,全場雷動的歡呼。第二是某基金經理,08年中秋節重倉博反彈,結果雷曼爆炸,那雙惘然、悲涼的眼睛,彷如戰場中踏中地雷的士兵,望着一片血肉模糊的斷脚...



 

“Most people don't believe something canhappen until it already has. That's not stupidity or weakness, that's justhuman nature.”

― Max Brooks, World War Z: An Oral History of the Zombie War


圖:國內公司的短期借貸成本(票據貼現)

我看比亞迪2013(行業分析) 新能源觀察

http://xueqiu.com/4487759906/24721115
我看比亞迪2013(行業分析)

撰稿人:新能源觀察           時間:2013-8-6          地點:深圳

【我看比亞迪2013】全文分為四個部分:行業分析、公司分析(創始人、文化、產品、財務)、風險分析、總結和建議。

一 行業分析

 對我來說,投資股票,一般先看行業,看自己熟悉的行業和喜歡的行業,把行業大致弄清楚了,再去挑幾家公司研究研究,最後再選定1~2家重點關注。所以研究公司前先研究行業。

 BYD我是把他歸結到新能源行業的,重點其實是電動汽車行業。BYD的其他的產業,什麼IT零配件,傳統汽車我不是太關心,關心財務數據的時候關心一下而已。估計BYD也沒有把他們作為未來發展的重點,只是現在新能源需要這兩塊輸血。

 看一個行業是否有前途,有巨大潛力,我一般是看三點:一是蛋糕是否足夠大,二是是否已經開始但開始不久,三是是否有門檻。就像創業開始選方向一樣,找一個有前景的領域。我喜歡新新行業,對傳統行業我興趣不大,也搞不太明白,感覺都被大家啃得差不多的東西沒有什麼意思,感覺大牛股都在新新行業裡,哈哈,巴老他老人家不這樣看的,可能我還真的不太成熟,可能未來會有新的想法吧。

 一直聽說BYD(Build Your Dreams也不知道哪個人才想出個這麼好的解釋,為什麼不是那麼俗氣的Bring You Dollar)有三大綠色夢想:電動汽車、儲能電站、太陽能電站。夢很大,但想想和網上傳的TESLA的MUSK想帶大家移民火星的夢想相比還是小了很多。

 這三大綠色夢想裡,我比較看好電動汽車,電動汽車的發展才開始起步,醞釀了很久,但一直進步不大,但我始終相信未來10年將是電動汽車高速發展的10年,未來10年也將是電動車時代的10年。每當我想像公路上跑的絕大部分都是電動車的時候我就會很興奮。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也是一個巨大的機會。回過神來,掰掰指頭算算,呵呵,中國每年的汽車銷售量都有近2000萬台,換成電動汽車的需求,國內的產值每年都是好幾萬億的規模,哈哈。電動汽車市場如果BYD在在國內能夠佔有10%的市場份額,嚇死人啊(國外就更大了),至少也有200完輛,等待吧,想想,豐田都快上1000萬輛了,BYD的潛力好大!

 說大了,可能真的是一場產業革命,是未來10年全球經濟發展的新引擎。電動汽車將帶動新能源的發展,就像有人說未來10年將是新能源和移動互聯網唱主角的時代,我一點都不懷疑。

 電動汽車看起來很美好,但要做出來,要做好,要被大家接受真的不容易,可以說很難,像BYD在電動汽車領域耕耘了近10年,雖然出來了好幾款令大家驚嘆的產品,但依然壓力重重。他要面對諸多新技術的問題(動力電池技術、電池管理技術BMS,高效率電機技術,驅動技術,快速充電技術等等),要面對相關配套的問題(充電設施的問題,電網的問題,政府支持的問題),要面對和傳統燃油車和相關利益集團博弈的問題等等。因此為什麼那麼多的國內外的公司高調的叫囂了這麼多年,依然沒有可以量產的產品,很多還停留在概念階段的原因了。

 當大家還在猶豫徘徊,苦苦掙扎的時候,美國的TESLA奇蹟般的推出了一款驚世駭俗的產品Model S,受到的大家的歡迎和追捧。這一刻,要感謝TESLA and Musk,是他們讓我們相信,電動車的春天真的來了。也就這樣電動車這個行業已經具備了我上面說的三個條件。

每次想到產品,我都要想想新事物的發展規律,也貼個圖讓大家一起再回憶回憶,天時很重要,特別是這個時機點,不能太早,也不能晚,開始了但又剛開始才是剛好!

見下圖的成長曲線圖,估計電動汽車的發展在導入期快結束,成長期即將開始的時刻,即將帶來量的急劇增長和利潤的急劇上揚。

查看原圖

 其實除了看電動汽車市場,也可以適當關注一下其配套的市場,如動力電池、電池管理(BMS)、電機、電控、IGBT、充電器/樁/櫃等。這也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和巨大的機會。

 最後再來看看這個行業的競爭情況,國外的國際大廠都在做,日本有豐田的混合動力車Prius,日產的Leaf,美國GM的Volt都就出來了,歐美的戴姆勒-奔馳和寶馬都在做,最惹火的是TESLA的Model S。國內除了BYD的F3DM,e6,K9等,很多廠家都在做,但並沒有出來量產扎眼的產品。

 電動汽車,國內市場BYD是當之無愧的老大,除了F3DM, e6, K9外,今年10月份左右出來的DM2代的「秦」更是非常值得期待。國內其他廠商基本是抄抄BYD的產品,擺擺樣子。

 國外市場,電動大巴,BYD的K9估計還是老大,普通家用市場,TESLA肯定暫時是第一的,產品和營銷都是令人稱讚的。豐田的Prius應該說是很成功的,但純電動車還沒有出來,他雖然說短期要放棄純電動市場,我估計他肯定放的煙幕彈,在抓緊搞,不能小瞧的。GM和Ford還要再看看,老牌的汽車廠商比較臃腫,對新東西需要一些時間接受。戴姆勒和比亞迪有合作,看中了BYD的電池、電機和電控,2014年還要出來合資品牌的「騰勢」,可能會有一些看頭。寶馬前幾天出來了個i3,動靜很大,但我看了他們的電池,估計是拆了F3DM的車,完全是BYD那個前一代的思路,還比較失望。

 基本有些瞭解了,電動汽車市場未來很美好,BYD就身在其中,位置還很靠前,很值得期待。

 兄弟們,還在等什麼,趕快搭上電動汽車這趟駛向美好未來的新能源車。

(行業分析這塊內容沒有太多激動人心的東西,就當科普吧!太晚了,準備睡了,明天寫公司分析)

我看互聯網金融的現狀和未來 江南憤青

http://xueqiu.com/5564897980/24726640
一、互聯網金融的理想和現實

互聯網金融,已經是當下最熱門的話題,但是對於什麼是互聯網金融,我個人感覺目前為止,也一直缺乏很好的定義,雖然「互聯網金融」最早的概念提出者,謝平教授,曾經做過一個定義,但是顯然如果按照謝平教授的定義,目前看來還沒有真正的「互聯網金融」的出現,

他把互聯網金融定義為「在這種金融模式下,支付便捷,市場信息不對稱程度非常低;資金供需雙方直接交易,銀行、券商和交易所等金融中介都不起作用;可以達到與現在直接和間接融資一樣的資源配置效率,並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大幅減少交易成本。」

從目前市場上所出現的各種互聯網金融模式來看,符合這個帶點烏托邦性質定義的金融模式應該並不存在,所以,單純從概念提出的角度而言,中國不存在現實的互聯網金融模式。

那麼現在大家探討的互聯網金融到底是什麼呢?事實上,目前業內存在的各種互聯網金融的探討,其實也一直處於概念模糊之中,各種模式,千差萬別,很難用一個統一的定義來進行界定。所以有必要進行一定程度的梳理,否則大量的討論都建立在基礎定義不同的基礎之上,很難有實質性的意義。

總體而言,目前市場上,習慣把所有涉及到金融業務的互聯網化經營模式,都定義成了「互聯網金融」,當然業內還有一種傾向,其實是更直接、簡單的理解,就是只有互聯網企業,介入了金融領域,才是互聯網金融。而金融企業使用互聯網手段,則不是互聯網金融,而習慣性界定為「金融互聯網」。這種劃分,單純的其實就主體劃分,習慣性將金融機構和互聯網企業對立起來,這種對立的後果是引發了業內大量的口水,實質的意義卻非常有限,因為人為的排斥了兩者融合的可能性。

暫且撇開定義,我們就現象來看,目前最普遍定義為互聯網金融的模式,大概區分其實是四個模式,第一個模式是拍拍貸為代表的線上P2P模式,(當然P2P背後也開始了很大的分化,拍拍貸模式,人人貸等模式,陸金所、有利網模式等,至於宜信模式,我個人認為是屬於P2P模式,但是更多是線下運作的概念,跟互聯網關係不大,所以暫不為定義互聯網金融。),還有一系列眾籌網站(這個模式目前處於起步階段,國外發展有一定的成績,國內暫時沒看到太多的實質性業務網站,點名時間是個代表,但是帶有一定的公益特徵,還有待觀望),第二個模式是以阿里、京東為代表的電商介入金融領域,所形成的各自互聯網金融模式,阿里最具代表性,衍生的金融模式也較多。第三個模式其實是涉及到銀行支付結算體系的第三方支付,市場上存在了以支付寶、財付通為代表的200多家支付企業。第四,則是大量的互聯網企業介入的金融服務領域,他們更多還是以服務金融機構為主要運營模式,本身不介入金融領域,例如數米網、銅板街、東方財富網等基金代銷網站,還有如融360、好貸網的金融信息服務模式的網站。

如果還有一塊互聯網金融模式的話,那就是比特幣的出現,很多人把比特幣跟q幣等同,我認為兩者夏截然不同的。事實上q幣背後其實是等值人民幣作為信用基礎的,所以q幣的誕生過程是不創造信用的,社會總體貨幣體系是均衡的。無論你怎麼玩q幣,都不會給社會貨幣總量產生衝擊。而比特幣不是,比特幣其實理論上是創造了一種貨幣體系,他存在的信用基礎是人們基礎於對恆定貨幣總量的預期,這種貨幣體系,創造了信用,理論上可以理解為發行了新的貨幣,規模如果足夠大,對社會邊會產生各種衝擊,我自己對金融的理解,首先金融的背後第一屬性絕對是政治屬性,是政治社會裡對社會整體控制措施的一種。也就是意味著社會不可能產聲明脫離政治屬性的金融體系,比特幣的悖論就出現了,如果自娛自樂,那跟金融本質是無關的,一旦影響社會貨幣體系,必須納入監管,去中心化的比特幣,也就只是政治體系裡發行多元化貨幣的一種,所謂的顛覆也就無從談起。

目前市場上,最熱門討論最多的互聯網金融模式是P2P模式和阿里模式,P2P的發展從07年開始,到09年之後發展非常迅速,引起的關注也越來越多,由於進入門檻較低,監管空白,使得這個模式從一開始就處於了充分競爭的格局,為了保持各自的競爭優勢,P2P開始了出現各種分化,分化的背後使得大量的P2P模式,總體而言,已經脫離了其最早誕生時候的初衷,現在的P2P的本質其實已經是批了互聯網外衣的金融機構了,只是這樣的金融機構沒有牌照準入,也沒有監管涉及。

二、P2P的分化和實質

目前P2P在國內主要是三個模式,第一個而是拍拍貸模式,從誕生起一直堅持做平台模式,算是最純粹的P2P模式,這種模式下,平台不參與擔保,純粹進行信息匹配,幫助資金借貸雙方更好的進行資金匹配。這種模式其實本質是直接融資的概念,是金融脫媒的一種表現形式。改變了資金原先都通過銀行等中介媒體彙集在給予資金需求方的模式。應該算是一種創新的金融模式,這種模式其實是符合謝平教授對於互聯網金融的定義的模式,但是現實中要達到謝平教授的可以純粹脫媒,估計還要很長的時間要走,而且更為關鍵的是,類似拍拍貸這種堅持做平台模式的P2P,大概全國僅此一家,在大量帶擔保的P2P的圍剿下,生存難度日益加大,最終使得拍拍貸模式可能也會最終走向擔保模式。

很多時候,我自己認為,一開始所謂的不規範的市場,最終其實是會扼殺創新模式,扼殺的方式就是簡單直接的「劣幣驅逐良幣」,現在全球來看,為什麼就單獨中國的P2P發展迅猛,絕對不是中國的市場空間大,而只是因為也就中國的P2P市場存在空白監管,沒有規範的監管之下,大量的P2P都以互聯網的方式從事金融機構的業務,P2P進行了異化所導致的局面,國外的P2P,有嚴格的監管要求平台不介入資金交易,不進行信用擔保,從而規避了P2P異化的可能性。美國的PROPSER曾經就被停業一年之多,在監管入駐調查之後,核實了業務模式後重新放行,是因為其堅守了平台的本質。

第二個也就是提供本金甚至利息擔保的P2P模式,這個是目前P2P的主流模式,一個本金擔保和不擔保,看上去的一個微小的差異,最終形成的差異卻是截然不同的,交易性質發生了本質改變,本金擔保的P2P模式實質已經是間接融資的概念了,他的運作模式由平台成為了一個擔保機構,而大量的投資人本來基於自身能力和借款人的公開信息的借款行為,就成為了更多依賴於對P2P機構的信賴基礎上的一個借款行為,而P2P機構負責尋找客戶,篩選客戶,提供擔保,然後匹配資金,這個一系列的行為使得P2P在這個層面上成為了所有的風險聚集點,不但成為了交易的信息中介,資金中介,也更為了風險中介,這三大中介其實,本質已經是典型的金融機構所履行的業務職責了,P2P這個時候異化成為了一個金融機構。而且還是異常強大的一個金融機構,當前大量的P2P註冊資本都非常小,一家註冊資本100萬的P2P,最終能夠形成幾億的業務規模,而與此同時,一家註冊資本一個億的小貸公司,卻只能操作上限1.5億的業務,兩個強烈的反差所表現的是,P2P很多時候其實是在進行監管套利的行為。

我們其實很多時候在談互聯網金融的本質的時候,其實是希望能夠依賴互聯網進行金融脫媒,利用互聯網的技術,能夠讓大量金融機構的職能不斷的分化甚至消失,這個是互聯網金融的核心意義。但是顯然這種P2P的模式,已經偏離了這種模式,他本身又承擔了金融中介的職責和功能,從這個邏輯上來看,這樣的P2P跟傳統的金融機構其實本質是一樣的。無非只是叫法有所區分而已。所以,帶了本金擔保的P2P的本質就是沒有牌照的金融機構。

從P2P的現實操作來看,當前大量的P2P模式之中,互聯網其實在當中所扮演的角色只是一個吸儲的角色,是資金流量入口的概念,而在信貸交易的核心領域:信用風險的控制領域,這類的P2P機構採取的又是跟傳統金融機構幾乎是一致的模式,都普遍採取線下審核的模式,都沒能體現出互聯網的優越性出來,也就注定了P2P的悖論,運營跟傳統金融機構的幾乎一致,但是卻沒有獲得傳統金融機構的制度性保障的優勢,例如傳統金融機構對抗風險很大程度上是可以採取幾乎零成本獲得期限錯配的方式來對抗極高壞賬率的情況下依然成生存的情況,而顯然P2P缺乏這樣的制度性保障,更容易引發系統性風險。為了對抗這個風險,就使得目前的P2P模式之中,普遍存在通過構建虛假借款人的行為來搭建資金池的行為,從而獲得資金,以解決現實業務運行中的流動性問題,通過這個方式,大量的P2P都宣稱沒有壞賬的同時,規模不斷上行,這個上行其實並非業務的增長,而是因為被資金池的成本推著上行的結果,如同肖鋼主席曾經說的,這種資金錯配的存在的背後其實就風險的不斷堆積,本質上就是個龐氏騙局。

針對P2P是否是互聯網金融模式,我個人的觀點是相對清晰的,我一直認為區分金融的核心點在於如何更好的風險控制的競爭,這種競爭一種是制度性的競爭,一種是技術性的競爭,如果無法在這兩個層面都體現出互聯網優勢來,顯然是不能界定為互聯網金融的,P2P如果進行拆解顯然就是線上拉儲,線下放貸,這种放貸的審核行為的線下化行為的本質必然不能界定為互聯網金融的。

第三個模式是陸金所、有利網等類P2P模式,他們的模式其實是將金融機構或者准金融機構的信貸資產通過互聯網的方式以極低的門檻對外銷售的方式,這個低門檻分為金額拆的比傳統金融機構更零散,期限比傳統金融機構更靈活。我個人感覺這種模式本質跟第二類的P2P一樣,也是屬於監管套利的行為,理論上金額更小,期限更靈活的產品更容易進行銷售,但是反過來,由於傳統金融機構收到嚴格的風險監管,使得無法進行類似的操作,才衍生出了類似的模式,如果在雙方監管一致的情況下,很難說這種模式會體現出更優越的特性來。

這類P2P,本質上屬於信貸資產證券化的模式,前者更多其實是平安擔保產品的證券化的過程,規模的大小其實是受到平安擔保的擔保規模和擔保能力的限制,壞賬率直接取決於平安擔保公司的運營能力,而有利網更多則是將大量的小額貸款公司的信貸資產打包成理財產品的形式對外銷售,這種模式,前面說了其實是帶有一定的監管空白地帶。按照我國對理財產品的銷售所進行的一系列管理辦法來看待的話,他們的優勢不在於互聯網的優勢,實質在於突破了監管。

現在到傳統金融機構購買理財產品會相對繁瑣和麻煩,而且還帶有極大的門檻特徵,需要一定的金額之上才可以購買,但是這個並非是傳統金融機構自身的意願,而是收到了嚴格的監管所致,但是同樣的行為,通過互聯網的方式卻可以得到規避,這種規避的核心並不是因為互聯網提供了更好的風險控制水平,因為他們的最終產品風險度是一致,區別僅僅在於互聯網的理財產品銷售方式,暫時沒有納入監管體系,屬於空白地帶,隨著監管的日益介入,個人感覺這類模式的整體生命力會相對有限。

而且,我自己感覺這個模式和上述第二個模式,可能也不太適合定位為P2P,我們對P2P的理解,更多還是要建立在個人對個人的基礎之上,第二個模式,其實更多是建立在個人對平台,然後平台對個人的基礎上,借款人和出資人都是相對隔離的,不單信息隔離,風險也是隔離的。而第三個模式則是個人對平台,平台對機構,機構在對個人,信息隔離,風險認知隔離都更為遙遠。所以把這類產品定義為P2P,顯然是不合適的。這種模式應該是金融產品的銷售渠道或者是金融機構的資金吸儲模式。回到最後的核心其實是金融機構本身的運營能力和風險控制能力,規模受到這些金融機構本身的約束。

監管上來看,更多的關注點則必然放到了對金融機構的監管之上,跟平台關係不大。例如對陸金所的產品的監管,可能要更關心的是按照融資性擔保管理辦法,到底平安擔保能做多少擔保,擔保餘額多少,是否及時公佈給投資人?例如小貸公司通過網絡進行證券化是否合適,小貸公司能否不經過主管部門同意進行信貸資產的對外銷售,因為網絡銷售都普遍需要帶回購或者加擔保,那麼這樣的形式表外,實質表內的規模,是否可以超過1.5倍的限制?

對於平台的監管而言,在這個層面需要關心的是,到底什麼樣的網站具備進行產品銷售的資質,目前對於一般的理財產品的銷售都有極為嚴格的監管要求,在宣傳等方面都給予了非常苛刻的監管,那麼對於風險更高的金融產品的證券化領域,是否因為批了互聯網就可以放寬監管?我感覺顯然是不合適的,通過互聯網的方式進行銷售,面更管,人數更多,引起的糾紛必然更為麻煩,我曾經看到一筆四十萬的借款,有近800多人出資,這種帶有極大的外延性的銷售方式,是否可以獨立於傳統的銷售管理辦法之外?都是需要值得探討和分析。

三、P2P的興起的背後

P2P的三種模式的快速發展,是有一些大的背景的,我個人認為,這是目前我國的金融機構都處於牌照管理,同時實行長期分業監管和利率管制的狀態下,所必然出現的金融畸形業態,我在很多年前就提出過「夾縫金融」的概念,無論何種形式的P2P,民間借貸,乃至現在的所謂信託、私募股權等相對正規的金融機構,其實都是典型的「夾縫金融」,由於以銀行為代表的傳統金融機構無法滿足大量的社會性借款需求的同時,也因為存款利率管制,所以無法滿足存款人更高的利息需求,從而形成錢多和錢少並存的局面,一方面是大量的資金無處可去,只能獲得遠低於通貨膨脹存款利息,一方面則是大量的實體企業缺錢,到處以極高的價格到處借錢。幾個因素交疊下,夾縫金融是必然興起的,P2P只是其中的一種。

所以,就從本質而言,P2P在我國的異化,很大程度上是對我國扭曲的金融體制的一種市場化訴求,但是這種訴求在大的制度性體系不發生變化的情況下,雖然對於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有一定的意義,但是實質性的意義還是相對有限,一方面是因為這種模式的更多還是我國金融信貸化以及全民高利貸的一種互聯網的表現形式,在我國資金整體流動性氾濫的情況下,P2P的資金成本一直居高不下,P2P的吸儲成本都基本接近甚至超過民間借貸的成本,最終也是助推了我國的「貨幣空轉」的現象,而且從實際的情況來看,現在的P2P最大的風險不是集中在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跑路事件上,而是集中在P2P規模日益上行的同時,P2P的壞賬卻一直處於不透明的狀態,從目前能看到的數字上來,在一千億左右的P2P餘額之中,在能被看到的壞賬率數字卻維持在1%以下,甚至很多P2P宣佈零違約率,我們說,一個不違約的市場其實是非常可怕的。因為這個現象的背後就必然是大量風險的堆積然後容易集中的大規模釋放,會極大的加劇了金融市場的不穩定,產生的後果更為嚴重。

因此放任P2P當前的狀態,一方面是對於真正的金融創新進行了遏制,很多人以P2P是金融創新為由,認為對待P2P要儘量寬容對待,我恰恰不認為是如此,目前的P2P狀態,其實是扼殺了真正的P2P模式的產生,謝平教授的互聯網金融的設想,如果在這種情況下,壓根無法開展,因為在普遍給予本金擔保的情況下,是沒有人會去本金不擔保的P2P平台的,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非常嚴重。所以對P2P的監管要求無論是從現實風險角度考慮,還是金融市場創新角度考慮,介入監管已經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在如何監管P2P上,難度的確很大,將是放在監管層一個非常重要的難題,現在的P2P很多都已經既成之事實,已經形成大而不能倒的局面了,所以,純粹的一刀切,可能會引發太大的社會問題,而且事實上在大的背景不消除的情況下,也很難相信這類模式就會因為勒令取消就不再出現別的模式,如同高利貸在我國綿延不絕的發展了兩千多年一樣,單純的進行取締靠壓制意義不大,進行整體性的金融體制改革可能才是問題的關鍵,當前對P2P的監管也可能只是過渡性的權宜之計。從當前的P2P的整體情況來看,核心資本管理可能會非常有意義。其實可以參照融資性擔保公司管理辦法進行監管和實施。對P2P所能操作業務規模跟核心資本進行掛鉤,不宜超過4倍。其次,對P2P的債權的分拆標準進行設定,個人感覺嚴格控制在三十人以下會比較合適,避免債權過於分散,同時還要限制債權的轉讓次數,避免借新債還舊債的情況的出現。最後,嚴格監控虛假債權的情況,虛假債權的本質已經到了集資詐騙的成分,而且虛假債權是構建資金池的核心,這個部分的業務是堆積金融風險的核心點。

而對於平台模式的P2P,在確保資金和平台隔離以及無相關關聯債權的存在的情況下,個人感覺不但適當寬鬆,還要進行政策扶持,支持和鼓勵創新技術的運用,但是要嚴格的排斥擔保行為的存在。

對於陸金所等平台的模式,監管則可以考慮適用證監會關於理財產品銷售的管理辦法,確保網絡銷售和實體銷售的監管一致性,而事實個人感覺網絡銷售的監管要嚴於網下。另外這種模式的核心還是要放在相應理財產品發行主體上的監管,例如現在不少P2P平台開始發售私募股權的產品,以及一些私募機構的產品,這些產品的發行其實是要嚴格遵守特定公眾群體,網絡化銷售必然是突破了這個界限,而且這些產品的發行主體的發行資格可能都是存在嚴重的監管問題。

四、阿里、京東金融模式

阿里金融基本上已經成為了繼P2P模式外互聯網金融的代表類型了,仔細劃分下阿里金融,可以發現阿里金融基本上涵蓋了互聯網金融四大類型的除P2P模式外的三塊業務,一塊是以放貸和擔保為特徵的風險業務,一塊是以支付寶為核心的第三方支付業務,還有一塊是基於淘寶和支付寶基礎上的基金銷售業務和數據分享業務。

同為銷售平台的其他電商,如京東、敦煌網、網盛等,就目前情況來看,可能最終採取的模式會跟阿里有較大的區別,業務範圍也小了一些,一方面因為平台還是相對較小,體系不如阿里,另外一方面則是沒有支付寶,雖然目前京東等平台也開始構建第三方支付體系,但是要到介入金融,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而且就風險業務比較來看,雙方也是有較大的區別,京東等平台,可能並不直接介入實質性的風險領域,也就是說他們不直接進行貸款發放,而更多還是跟傳統金融機構合作,讓自己的業務模式鍥入傳統金融機構,雙方展開合作,共同服務他們的平台客戶。

當然,我自己感覺他們還可以更進一步,甚至可以開放給數據給更多的資金方,走入到P2P領域去,因為傳統金融機構的相對效率較低,風險容忍度非常小,因此可能並不一定能適合這些網站的平台需要,或許會陷入阿里巴巴最早跟建行、工行合作的老路上去,利用P2P的方式,同時依託他們平台的控制力的優勢,或許可以更快,更便捷的實現資金對接,真正實現直接融資的概念。

憑藉體系內還是具備一定的風控的優勢基礎上,相比於第一種毫無根基的P2P而言,這種模式的P2P,或許更有優勢,同時,我自己的感覺也比跟傳統金融機構合作可能還要更靠譜點。之所以,是走異化的P2P模式還是走純粹的P2P模式,個人感覺一方面取決於監管政策,一方面取決於這類電商平台自身的總體考慮,很難說那種模式更好,當然走異化的P2P模式,可能就跟阿里小貸和阿里擔保就最後走到一條路上來了,都是附加了自身信用之後的風險行為。

所以,從目前情況來看,雖然同屬於電商介入金融領域,其實也是有分化的,阿里走的是自建金融機構的概念,而其他電商走的是純信息服務加數據分享的路線,前者承擔實質性的風險,而後者不承擔風險,至少目前是不承擔,僅提供融資的信息,技術服務,區別還是很大的。孰優孰劣很難說,如果建立在具備極大的風控優勢的基礎上,個人感覺,前者更好,但是由於風險帶有極大的不確定性和滯後性,因此會不斷堆積風險,而且風險都堆積在體系內,雖然可以通過證券化的方式進行不斷分攤,但是總體而言,實質風險還是很高。

這種模式其實跟金融機構目前雖然暫時看不上太多的正面性競爭,因為更多還是在體系內發放貸款,但是隨著銀行不斷下沉,也隨著阿里金融體系成長,雙方會形成直接的對抗,取決於阿里金融的野心和實踐的結果。當然也取決於銀行下沉至該領域的時間和效率。從純概念上而言,我個人感覺,阿里金融的這塊業務,實質是金融機構業務,跟傳統金融機構是實質性的正面競爭,都是屬於金融機構之間的同業競爭,但是由於阿里的小貸和擔保業態,其實在貸款層面的競爭必然是弱勢的,制度的不對等的情況下,阿里金融要對抗銀行等金融機構,難度很大,所以,也只是概念上的正面競爭,很多專家都在說阿里已經利用證券化和餘額寶變相吸儲了,已經完全可以顛覆銀行了。我只能說這些專家挺扯淡的。我一直想表達的是,我們在討論任何問題的時候,基本性定義先弄明白,在這個基礎上衍生不同的觀點,其實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行為,但是基本定義都弄不明白,就只能說是扯淡的了。餘額寶哪怕是存款,也跟阿里沒關係,更別提餘額寶不是存款。所謂證券化是可以理解為變相吸儲,但是跟吸儲相比,成本太高,效率過低,完全無法相同比較。所以,我自己理解的阿里金融跟傳統金融機構的競爭,必然是在阿里獲得銀行牌照之後,這個更具體的,放在後面闡述。

當阿里成為了一家銀行,可以預見到的是阿里可能更多會成為一家專營銀行,切入的是以淘寶為基礎的電商市場,阿里銀行的規模大小取決於電商規模的大小,畢竟金融作為借貸交易的核心是其背後的信用風險控制能力,就目前而言,阿里金融的核心風控都是來自於淘寶和天貓,無論是對體系內的控制力,還是大數據下的風控模型,其實都還是更多依賴於其掌握的淘寶交易數據,就這些數據而言,即使形成長期風控能力,也是必然立足於其實體本身。

所以,不論如何做結論,阿里金融雖然批了金融的外衣,但是他的內核其實還是帶有互聯網的特徵,因為在阿里金融的特性裡,他的信貸交易核心風控特點,已經形成和體現了互聯網化的優勢,這種優勢在體系內是具備了可批量複製的可行性的,的確使用了互聯網降低邊際成本的概念,對於阿里來說,構建了風控模型之後,理論上就可以隨著淘寶的成長而不斷的擴大規模,這種帶有典型互聯網特徵的金融體系,雖然批了金融的外衣,但是他的實質是互聯網金融。

但是阿里金融正因為是構建在體系基礎上的金融衍生,這個是他的優勢,使得他風險可控,相對有優勢,但是也是他的劣勢,只有構建不斷擴張的淘寶和天貓的基礎,才有金融業務的不斷衍生,所以,問題也隨之而來,首先是這種金融模式本身是不具備可複製性的,因為事實上,我們不可能在複製一個淘寶和天貓,然後再來誕生所謂的互聯網金融模式,其次,淘寶和天貓的邊際擴張也是需要不斷的投入和維護的,目前淘寶面臨的問題也日益複雜,建立在一個虧損面超過80%的商戶基礎上的淘寶體系,也面臨著擴張衰竭的趨勢,使得在此基礎上衍生金融的可能性在降低,同時,五六年的阿里金融實踐之後的阿里小貸、擔保的整體規模和壞賬率都與設想中的規模差距甚大,阿里小貸的規模大概不會超過三十個億的規模,這個顯然跟他號稱一萬億銷售額的數字是不匹配的,阿里小貸面臨著雙重邏輯困境。要麼就是體系內有效需求不足,導致規模無法上行,要麼就是風控措施過嚴,雖然存在足夠的有效需求,但是滿足其量化放貸模型的客戶太少。也就是說規模一旦上行,其壞賬率還會攀升,兩個邏輯悖論下,使得阿里金融的發展難度其實也非常大。

最後,我個人感覺阿里小貸也好,阿里擔保也好,本質的核心其實還是在於良好的風險控制能力,但是由於這兩個金融模式在金融業態中而言,個人感覺都屬於過渡性金融業態,很難是長期業態,特定時期下的產物,隨著金融管制的逐步放鬆,以及利率市場化趨勢大加快來臨,這兩個業態的生存基礎其實都在被打破,必然也面臨著轉型的趨勢,下一步,我個人感覺阿里申請銀行還是必然的趨勢,時間節點的問題。也只有申請牌照,阿里也可能跟傳統金融機構有一致競爭的可能性,否則即使握有淘寶和天貓,也很難對抗銀行的帶有制度性保護的流動性優勢。轉型銀行的阿里金融,所面臨的問題,一方面可能是形成體系內的排他性競爭,另外一方面還是要逐步走出自身的體系,跟傳統金融機構的進行正面對抗,否則,光淘寶和天貓還是很難滿足一家銀行的生存性需求的。畢竟電商領域的整體容量有限,很難養活一個龐大體系的銀行,雖然現在誰都在做電商,但是實際而言,貿易流通行的以消費品為特徵的商品流通領域的實質性需求很小,普遍都是現金流很充足,對周轉率要求很高的商戶,不太會有多大的實質性業務需求。但是走出淘寶和天貓的阿里金融,要跟傳統的金融機構的對抗,到底如何,個人暫時看不到太多的優勢。

最後談談,我自己對阿里的風控體系的認知和理解,目前大數據被炒作的異常火熱,而大家都認為淘寶和天貓擁有別人不可企及的數據優勢,所以推定阿里金融無可戰勝,我自己感覺這種邏輯過於簡單了,事實上,從阿里小貸的風控體系來看,未來的趨勢想走基於淘寶體系內數據的量化交易之路,這條路其實是具備極大的風控革新的思路在裡面的,阿里指望通過體系內龐大的數據基礎進行大數據的應用,來更為便捷和低成本的實現客戶群體辨別,從而實現為體系內的客戶進行更好的金融服務,互聯網的優越性就體現在了有效進行數據整合,以及降低成本上,讓本來存在了很久的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有望得到實質性的解決,將以往銀行無法覆蓋和顧及的業務,進行有效覆蓋。所以,阿里小貸很大程度上是符合互聯網思維的,只是想說的是,理想很美好,現實很殘酷,大數據的運用在信用風險控制層面,其實難度相對較大,大數據其實是概率論的一種表現形式,通過對各種維度的數據集中處理來統一計算可能潛在的違約概率,只要讓違約概率低於收益率,模型就是成功。

這種概率論為基礎的信用風險,個人感覺難度非常大,首先從概率的基礎上來看,我們一直認為概率在金融領域是很難進行使用的,因為概率要求基礎是有規律的隨機事件,在大量重複出現的條件下,呈現必然的統計特徵,所以樣本的選擇必然是那些有規律的隨機事件,這種隨機事件要求是事件發生是相互獨立事件的,就是A發生違約跟B發生違約沒必然的聯繫,但是小微企業必然是不符合這樣的特徵的,他的違約既無規律,也不隨機。跟金融機構的風險篩選能力是正相關的,這樣的樣本極具備篩選難度,所以,我自己是不認同,貸款的客戶數越大,其風險就越小的說法。另外,還有所謂的概率其實是需要一定的基礎量的在整體規模覆蓋面不夠廣的情況下,其實最終的概率都少0.1事件,違約率會忽高忽低,實際的意義不大。從數學角度來說,只有數量足夠足夠多,才能讓偶然性事件變成必然事件,從而達到理想狀態的一個壞賬率。如果家數做的不夠多的情況下,隨機事件無法變成必然事件,那麼這樣的貸款壞賬率就是個隨機事件,什麼是隨機事件,就是你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就給你出個大風險。

另外,從阿里金融的數據構成來看,現在的阿里的數據的有效性是不足的,我們講大數據首先是全,也就是維度要多,其次是大,現在阿里能依賴的排他性數據也就是淘寶的交易數據,依靠這單一維度的數據,構建信貸風險控制模型,個人感覺難度還是非常的大,單一維度的真實性以及反映背後的邏輯難度還是很大,更何況目前的淘寶存在極為嚴重的數據失真的行為,目前幾乎所有的淘寶賣家都參與到了刷磚的模式之中,已經儼然形成了利益鏈條,還有專門維持好評的公關公司等等,其實都極為嚴重的干擾了正常的交易型數據的真實性,這種基礎上所形成的數據分析,雖然也是具備一定的意義的,只是意義不大,因為混淆了交易本身真實性的特徵。會加劇模型參數失真的情況出現,再加上系統風險控制過程中的反身性理論的存在,會讓系統本身也出現較大的自我顛覆的情況,讓系統的設定的難度加大,這裡面還有量化模型裡最可怕的黑天鵝事件的出現,都會讓這種模型出現非常龐大的系統性風險,帶來極為致命的風險性事件。就更別提在中國普遍存在的尋找系統BUG的行為了,在金融系統裡,量化放貸的背後就是意味著認數據而不做具體的分析,符合標準就排除人工干涉行為,這種情況下,會出現大量圍繞數據為核心的造假行為的發生,基本是沒辦法屏蔽的。所以,總體而言,基於此而形成的量化放貸模型,我個人並不是看好。

另外,前面闡述過的還有個重要的點是淘寶到底能做多大?離開了淘寶的阿里金融的優勢在哪裡?舉個例子,阿里金融針對B2B,就一直缺乏很好的風控手段,採取的方式跟傳統的金融機構幾乎一模一樣,同樣屬於阿里體系內卻明顯不同的信用控制方式,其實也說明了信用控制必須有所基礎,離開了這個基礎,阿里金融跟傳統金融機構的優勢可能就蕩然無存,所以,論述淘寶和天貓到底能做多大成為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這裡不但是誕生他的金融業務的基礎,也是他信用風控的基礎,離開了這個基礎,阿里金融可能就意義非常的有限了。淘寶的規模,一方面取決於我們零售商品的總體規模有多大的同時也取決於其他電商機構的成長速度,從佔比上來看,淘寶的雖然絕對份額在增加,但是佔比份額其實都是在下降的,而且資本也不斷湧入,都在分流阿里的金融基礎。這個其實是很致命的問題,而與此同時,淘寶自身也開始嚴重分化,好的越來越好的同時也越來越少,淘寶成為了個普遍性虧損的地方的時候,一方面使得淘寶規模很難繼續前行,另外一方面也大大的降低了淘寶商戶的金融需求的同時,還極大的抬高了風險,因為虧損下的商戶要麼無信貸需求要麼就是有騙貸需求。

事實上,我個人感覺,即使,我國去年十八萬億的零售總額都網絡化了,最終會形成的金融需求應該都不會特別大,我自己調研過很多種小商戶,也看過全球類似的報告,商貿流通行業更多應該是理財性需求多餘信貸類需求的。而且信貸類需求的特徵更多還是零散性的週期性的需求,其實阿里金融自身已經反映的很明顯了這個特徵,他的貸款總量可能突破了一千億,但是餘額一直未能有效上行,大概還是維持在二三十億人民幣左右,總體而言,實質性的收益是有限的,反過來其實也證明了,實質的有效需求不足。但是餘額寶的規模卻能短短一個多月事件突破一百億的規模,則證明了理財需求的旺盛。

也因為這個點,所以很多人會在這裡說,阿里一旦成為了銀行就可以通過電商可以獲得了較為便宜的資金沉澱,從而有相比較於銀行的資金成本優勢,怎麼說呢。理論上是有可能,但是實際我們要考慮到幾點,這裡先提一點,就是淘寶的支付便捷其實是建立在各家銀行卡都支持的基礎上的,一旦阿里自身介入了銀行業,我感覺各家銀行業作為競爭性的對手,很難繼續維持目前的合作關係,即使有,也會提高各類收費,大大增加阿里的成本,因為畢竟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阿里的資金沉澱,跟銀行業的龐大資金量相比較,還是過小,作為非同業競爭,可能更多是合作關係,但是作為同業競爭,可能就是競爭性關係。很難說維持目前的關係了。

而以京東、敦煌網、生意寶等為代表的平台,更多還是優化生態的角度考慮,金融是優化其平台的策略和手段,所以更多還是金融服務的概念,他們本身不介入具體的金融運作,所以,這種模式雖然也被認定為互聯網金融,但是個人感覺他們扮演的模式更多還是信息初篩,數據分享等基礎性工作,核心的風控必然還是由銀行等金融機構來實現的,所以我還是可能把這個模式界定為互聯網金融服務的模式,當然,如果他們最後撇開了銀行金融機構,走入到P2P模式,我到是感覺那應該是很好玩的事情,反倒帶有很大的互聯網金融的特徵了。這裡隱含的前提是我前面一再的強調,不得介入擔保和資金交易,否則又是個危險的事情。

如何評價這兩類的模式,首先,由於這些平台做到現在其實都已經是非常的完善了,規模也很大,因此法律邊緣地帶,他們基本上不會涉足,所以他們目前為止在P2P上都出奇的保持了謹慎態度,另外,我自己的感覺由於阿里金融也好,京東金融也好,從信用控制的邏輯來看,雖然我對量化放貸表示不樂觀,但是總的來說,我感覺這類平台還都是具備風控基礎的,這種基礎未必體現在單純的交易信息更為安全的基礎以及信息數據更完善的基礎上,還體現在他們對生態圈內的借款方的較強掌控性上,他們都能通過自身體系的控制力讓商戶有很強的違約成本,所以他們的金融不是如同P2P而言憑空而起的,他們具備天然的金融發展的基礎,事實上,金融都衍生於實體之中,而且金融的風險特徵也呈現出了與實體越近風險越小,越是遠離實體,風險越大的特徵,所以這類電商金融幾乎天然的就是切合自身實體而生的,如同汽車金融,衍生於汽車銷售一樣,從這個角度上而言,阿里金融、京東金融等金融模式,雖然不符合謝平教授的互聯網金融定義,但是在實踐中,可能更契合我國當下互聯網環境下的金融體系和模式。

而隨著互聯網模式的不斷衍生發展,各種平台電商和垂直電商,以及新的交易模式都會不斷的產生和發展,互聯網也一直處於顛覆和自我顛覆之中,不斷的進化,這種進化,催生了更多交易模式的同時,也必然催生更多的金融模式,我總的核心的看法是,只要基礎於實體之上,立足於風控創新的金融模式,都是有旺盛的生命力的,而脫離這個環節尋求金融創新,就沒有太多實際的意義,往往還會造成極大的後果。我一直說,在當前的體系環境裡,我國的金融創新,更多還是立足於擴槓桿,立足於更快更迅速的發放貸款,而非風控模式的創新,因此,這種金融創新最終的結果會非常的破壞性,這方面有太多的教訓,互聯網金融必然也是要繳納一些學費的,估計用不了多久,必然會有越來越多的所謂互聯網金融的破敗案例出現,這些都是任何一個行業成長的必然邏輯,也不需要太見怪。

五、第三方支付和基金銷售

互聯網金融的第三、第四個部分,其實可以合在一起分析,事實上來看,第三方支付本身是非常悲催的行業,目前250張支付牌照可以想像絕大部分都是虧損甚至乾脆只是拿了牌照並不進行業務操作的,只有極少部分在運營,這個行業最終,大概也就是形成幾家支付行業寡頭壟斷,大部分都是名存實亡的格局吧。支付行業的投入很大,單純依靠支付本身盈利,難度很大,事實上,如果支付寶離開了淘寶的這個基礎,支付寶本身的盈利也是個非常大的困境,這個行業短期來看,雖然已經突破十萬億的規模,但是相比較2、3000萬億的銀行業務處理規模而言,這個數字要給銀行產生太大的衝擊還不太至於。

目前大抵談支付對金融的衝擊,主要是指支付行業隔離了銀行跟客戶的關係,讓銀行遠離了客戶,這種隔離使得支付企業佔據了渠道的優勢,從而獲得了跟銀行一致的渠道競爭的可能性,餘額寶是這種衝擊的主要代表,餘額寶橫空出世給業界極為震撼,大家都在研究餘額寶。回到餘額寶的本質而言,我自己梳理的邏輯其實是,通過淘寶做大了支付寶,而支付寶停留住了更多的支付客戶,從而通過讓其購買貨幣基金,讓支付客戶更願意在支付寶中停留。本質上而言,其實是阿里生態的自我優化的必然過程,讓更多的人在體系內沉澱,是幾乎每家互聯網公司所必然的邏輯,如果不能讓人沉澱在自身體系內,那麼就意味著互聯網模式的失敗,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號稱開放、共享的互聯網模式,其實也只是個口號而已,實質的互聯網其實也是處於人為的分裂,分割狀態,封閉性很強,合作性很差幾乎是所有的成功的互聯網企業的特性。如何容納更多的用戶成為了互聯網競爭的唯一考慮點,直接體現在流量層面。

所以,如果非要定義餘額寶,可以舉個例子來進行比較,可以理解為某個銀行網點,由於有極多的存款客戶,為了讓這些存款客戶不流失,某個銀行針對這些客戶設計了一款收益更高,安全性也相對較好的理財產品,從而避免了這些客戶流失到別的銀行去的行為。這種行為算不算創新兩說,但是是合理的生態邏輯。所以餘額寶的成功,並不是在於什麼技術創新,而是在於其龐大的客戶體量,我們以前說銀行幹啥都行,也不是因為銀行有多技術上優勢,也是因為銀行有足夠龐大的客戶量,有了這些基礎,是快速做大規模的基礎。這種能力也體現為邊際成本很低,是個搭順風車的行為。前提是基礎客戶量,其次才是所謂的技術創新,而事實上,技術創新也不是餘額寶的事情,匯添富09年就實現了這種功能,而互聯網企業如同銅板街,數米網都比餘額寶之前實現了類似的功能,而美國的PAYBAL在1999年就實現了這個功能。但是最終卻是餘額寶大放異彩,是因為支付寶的基礎性優勢太強,而支付寶的基礎性優勢則又是來自於淘寶的一枝獨大,所以單獨以餘額寶去理解第三方支付給金融行業帶來的衝擊,個人感覺意義有限,畢竟大量的第三方支付其實是無法形成這種衝擊的,所以第三方支付對銀行的衝擊要結合著第四個部分一起來看,單純就支付行業而言,我個人感覺對銀行的衝擊是相對有限的,因為第三方支付首先最終端口都在銀行,需要銀行的支持,兩者更多還是共贏的關係,而且第三方支付雖然實現了去紙幣化,但是最終的存款都還是體現在銀行賬戶之上,不會影響銀行本身的運營,無非以數字貨幣替代了現實貨幣,所以衝擊也相對有限,而衝擊較大的可能是以第三方支付的賬戶為基礎的貨幣基金銷售等其他金融服務,這個衝擊主要還是體現在銀行原先基本上是唯一的理財產品銷售渠道,基本得銀行渠道就得天下了,大量的基金公司都是圍繞著銀行而生存,現在有了餘額寶的出現之後,互聯網的第三方支付行業也開始日趨體現其價值,一方面是削弱了銀行的代銷的中間業務收入,另外一方面也讓銀行的存款減少,這個衝擊是隨著銷售規模增加而增加的。

我們先回到基金銷售的模式本身進行界定,首先,互聯網在其間扮演的角色是渠道特徵,他們本身是不介入金融領域的,因為最終的收益產生和實現都是需要他們所代銷的理財產品的發行機構的運營能力,是虧是賺都是這個機構的能力,而非基金銷售方的能力,反過來銷售渠道還會受制於運營方的制約,例如餘額寶如果最終給客戶造成了損失,給阿里帶來的負面聲譽將是極其大的,甚至可能會引發再一次的十月圍城的格局,我自己理解的這塊業務的本質,其實,與其說是互聯網給銀行帶來了衝擊,還確切的說,應該是銀行的核心業務面臨著來自同業的競爭,雖然渠道在這期間也扮演了一定的角色,但是最終的競爭對手還是金融機構本身。

其次,回到銀行的非核心業務來看,也就是基金代銷的業務來看,過去幾年銀行銷售佣金可謂喜憂參半,一方面大面積的壓榨了基金行業的管理的利潤,部分銀行收取了基金的管理費的一半以上,很爽,讓基金業很痛恨。但是另外一方面,由於基金行業在過去幾年裡的極其差的業績表現,讓銀行面臨了客戶極大的怨恨之心,弄的銀行也灰頭土臉,反過來也就更嚴格的要求基金的同時,也更苛刻的收取基金的費用,現在互聯網來參與到這個行業的競爭了。幾個結論性的論述,第一個是互聯網的基金銷售,怎麼說呢?估計條件只會比銀行更狠,無論在收費方面,還是客戶服務方面,肯定是比銀行更加苛刻,因為銀行能做的都做了,做不了的,也就只能被互聯網企業給壓榨,只要基金業的業績一天不得到體現,那麼必然就是這個格局。第二個是互聯網企業也必然面臨銀行一樣的煩惱,甚至比銀行面臨的問題更複雜,因為互聯網面對的客戶群體更加的多元化。

單純從基金等金融產品銷售的實質來看,我自己個人認為互聯網是更具備銷售優勢的,因為互聯網專注客戶體驗,同時能用互聯網更低成本更好的拓展和複製客戶,互聯網在這個領域內是身經百戰的,提高客戶粘度和體驗幾乎是他們每天必然要去考的問題,否則他們就無法生存,尤其是電商網站,在這個領域內幾乎已經把客戶體驗做到了極致,所以從純商品銷售角度來看,互聯網帶有極強的優勢,傳統金融機構的優勢其實是網店多,客戶群更集中,同時信用背書更強,前者更適合網絡用戶,後者則適合網下客戶,當然這幾年金融機構也做了很多的改進,不斷的提升自身客戶粘性,但是短期內,難度還是很大。

但是一旦結婚金融產品的風險特性,我們就要同時看到,互聯網的劣勢也非常的明顯,金融產品帶有的極大的風險性,是長期滯後的,也會不斷累積,而且還無法進行有效辨別,辨別成本很高,需要很強的能力,互聯網顯然在這個層面的劣勢就非常的明顯,如果也都需要配備專業的人士進行這方面的工作,互聯網企業就很難是純粹的互聯網企業了,而轉型成為了金融企業,這種配備專業人才的模式,一方面是能力無法批量複製,另外一方面也導致了銷售的邊際成本並不是遞減的,顯然這點跟互聯網邊際成本遞減的特性是違背的。從基金產品的銷售角度來看,客戶最終真正的核心體驗,其實是資金安全,如果無法保證資金的長期安全有效,那麼再好的其他客戶體驗,都是會喪失意義,而且基金銷售越多,所帶來的長期負面性其實是越大的。所以,可以基本理解為這類型的互聯網金融模式,必須要有能力確保客戶在長期體驗和短期客戶體驗上進行良好的匹配的能力,才有可能確保更好的運營和發展。顯然當前的互聯網金融模式裡面在這個層面還沒有體現出來。

最後,我們從監管上來看,由於互聯網具備極大的外延性和擴散性,可以很快將金融產品予以擴大至全球範圍,但是金融產品的銷售則受到較多的硬性監管約束,全球範圍來看都面臨這樣的問題,如何讓互聯網的擴散性和金融產品銷售的相對嚴謹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也是這類模式的需要考量的地方,前段時間,餘額寶橫空出世,擴大宣傳,把貨幣基金存款化,風險提示不到位所引起的業界非議,就是集中體現了互聯網機構對金融認知的不足,央行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局長就提出了餘額寶風險提示不足的委婉批評,也是需要互聯網對這個領域加強認知和學習的。互聯網企業目前暫時可以脫離監管,形成法外之地,但是最終必然是進入一致性監管領域的,到了這個時候,其實才有可能真正的優劣勢比較的可能,也才有了競爭的基礎。也就只有在同一水平線上的競爭,才能起到通過競爭,加快了我國金融機構整體實力的上行,加速兩者之間的融合,所以,現在最大的問題其實是對於如何有效的把互聯網金融的相應機構納入監管之中,即保持其具備開放、效率的互聯網特性,但是也要接受金融的嚴謹保守的核心理念,不會因為互聯網的極大便利性所帶來的風險的快速擴張。這個是放在監管層上的難題所在。

六、互聯網金融對銀行機構是否構成了衝擊?

在談這個話題之前,其實我們要先認清一個基本性的問題,那就是由於我國的金融體系其實長期是在相對封閉的體系裡完成的,我國過去十多年一直高速增長的環境和競爭性保護壁壘,兩個因素的助推下我國的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取得了飛速的發展,這個發展其實是大而不強的,更多是一種壟斷下的產物,尤其表現在銀行體系,可以說,我國未來的任何一步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發展也好,還是民間金融機構的發展也好。必然是建立在對銀行體系的削弱基礎之上的,而金融改革的一系列手段也必然是圍繞這麼個趨勢而制定,畢竟我國銀行業一枝獨大的格局對我國的整體性金融業形成了太強的擠出效應,讓其他金融機構處於極為尷尬的境地。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未來銀行業面臨各種衝擊是必然的,面臨著同業的競爭也面臨著跨界的競爭,而且競爭的力度也會隨著管制的逐步放鬆而更加激烈和觸發實質。互聯網金融其實只是大量的競爭中的一種,也並非是最強烈的一種。目前資管領域對銀行的挑戰可能還要遠高於互聯網金融機構的挑戰。互聯網金融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還會處於夾縫金融領域,哪怕擠入了金融機構領域,也還是更多面對著小額零散領域,這個其實是互聯網的特性所決定。

互聯網的優勢主要是體現在對大量小額的分散的人工辨別成本極高的領域具備降低成本的優勢,但是對於大額個性化的金融產品是不具備優勢的,簡單的例子,一百筆五十萬的信貸業務,如果採取人工逐筆審核的難度是遠高於審核一筆五千萬的信貸業務的,所以前者可能適合用互聯網的方式進行共性化的審核標準,而後者則適合採取人工審核,因為收益遠高於成本,沒必要用互聯網來解決,整體意義不大。所以,互聯網金融可能更適合在小微企業層面發揮既定的優勢。也正因為如此,我個人感覺互聯網金融要改變太大的結構的可能性其實是不大的。因為從任何一個國家的生態結構而言,金融的本質其實都是「借屌絲的錢給高富帥用」這個核心,大量的屌絲的更多特性還是給錢方,而不是借錢方。高富帥其實被證明了有賺錢的能力,而且也積累了更多的資源去創造更多的財富,越是發達的基本社會,財富逐漸掌握在少數人手裡也是特性,只是國家採取一系列手段讓財富進行再分配來保持社會的整體平衡,這個基本的邏輯體系也就決定了大量的屌絲更多還是資金入口的概念,而高富帥則扮演了更多的資金創造財富的角色。所以,互聯網金融要改變大的格局的可能性並不大。

就實質性的衝擊來看,目前由於互聯網金融都扮演的還是資金入口的概念,所以,我還看不到太大的實質性業務衝擊,即使有,也更多還是觀念上的衝擊,當然也包括了技術革新性運用的可能性。觀念上的衝擊主要體現在互聯網對客戶的極端體驗的偏執狂般的追求上,金融機構由於過去十多年的順風順水,體制呵護,展現了過於強勢的特徵,形成了目前普遍性的輿論一邊倒的趨勢,當然這個有時候也很難說誰對誰錯。因為銀行的一系列規章制度的背後都是血淋淋的教訓的沉澱,而互聯網企業作為攻方,則可以無所顧忌,也讓銀行有時候無處辯駁,但是總體而言,銀行在客戶體驗上的確可以做的更好。但是要說道實質性的衝擊,個人感覺還是過早了,互聯網企業獲得牌照後,一直監管下的兩個業態的競爭就回到一個業態上的競爭了,更多還是效率和運營的競爭以及核心資本的競爭,從全球這麼多年的發展歷史來看,雄厚的資本、豐富的經驗、以及豐富的網點資源,乃至戰略佈局都是經過大量的時間沉澱和累積出來的。指望一種帶有那個共通性的技術來獲得突破性的進步,然後超越這些,基本上難度是很大的,可能性不大。當然不排除個別銀行在競爭中犯了致命性錯誤然後退出歷史舞台的可能性,但是總體而言倒下比超越要容易。

所以,我個人的核心觀點是,銀行業的顛覆必然不是來自互聯網的跨界入侵,顛覆銀行業必然是來自於一些基礎性的金融制度和框架,我自己歸納了我國的銀行業面臨最大的幾個基礎性變革,個人感覺首當其衝的可能是利率市場化的進程加速,這個是構建銀行壟斷的一個主要的基礎性制度,另外,金融牌照制度管理的逐步放鬆,以及存款保險制度的推出,在加上貨幣發行體制的改革、資管行業的全面放開,這幾個制度性的變革出台,才是對銀行業的實質性衝擊,銀行與其擔心互聯網給銀行帶來這個哪個的衝擊,還不如多考慮這幾個大變革下的銀行業生存的基礎可能更合適。理論上,這幾個基礎性的制度框架開始之後,所謂的夾縫金融的基礎則會逐步的消失,互聯網金融的概念可能才會真正出現,而不是目前的這種批這互聯網外衣的金融機構的本質,那時候可能才有真正的可競爭性,。當前談互聯網金融的意義都不是特別的大,也只有這個時候,互聯網金融可能才有正面的積極意義。

否則在當前的整體體系下,單純通過互聯網金融,來改變我國的金融亂像甚至作為金融補充的意義都不是特別現實,無論是互聯網金融,還是金融互聯網,他們的本質也是屬於金融,也是必然從屬於金融邏輯的,在這些大的框架制度性變革不改變之前,互聯網金融即使顛覆了當前金融機構,也一樣會跟目前的銀行機構一樣,並不會有太大的變化,趕走一個暴君在來一個暴君的概念。

七、銀行做電商?

在洶湧而至的互聯網大潮之下,銀行業要去思考的地方的確很多,但是目前自己感受下來,感覺銀行過高的估計了互聯網金融帶來的影響,處於非常茫然和徬徨的局面,主要體現為各家銀行都在設電商,我自己就感覺有點非常詫異,當然我並不是說否定去做電商這樣的行為,但是要建議銀行做電商之前,要先弄明白,做電商的目的是什麼?電商對金融的滲透到底有多大,是否只有介入電商才是互聯網金融?

第一點我個人感覺銀行去複製一個淘寶出來實際的意義也是非常有限的,可以說電商進入金融領域是較為自然的事情,因需求而導向的模式是正確的,但是金融進入電商,個人感覺不是很能找到合理的邏輯,基礎性優勢在哪裡呢?暫時沒想明白這個問題。但是前面論述了,電商對金融的整體貢獻會非常有限,至少我是看不明白銀行期望從電商身上獲得什麼?如果指望重新再造一個淘寶出來,實在是可能性很低,從做金融的角度來看,意義也很有限。

但是換個邏輯看問題,如果能通過電商,讓銀行更好的能理解和認識市場,可能意義就非常大了,銀行這幾年有危機意識其實是很不容易的,至少在前幾年幾乎是不可想像的。一直在體系內的銀行高官長期不貼近市場,坐南朝北慣了,不懂民間疾苦,現在讓他們有危機感,總歸是好事情,更好的認知和瞭解市場,通過電商的運作更明白和理解互聯網邏輯,對銀行的持續性發展的好處還是極為重大的。而電商又是互聯網競爭最激烈的地方,在這個領域內能有所學習,縱然失敗,也是值得嘗試的。我一直說無論我如何不喜歡馬云,但是不能否認的是馬云是極其優秀的,能在這個毫無門檻和壁壘的行業裡殺出一條血路,是極其不容易的事情,每天都是在為生存而戰鬥是互聯網行業,顛覆和被顛覆是每天的主旋律,甚至還要自我顛覆,難度極其大,這種競爭狀態下的企業才是有戰鬥力的,到這個市場上,去轉轉,總歸不是壞事情。

另外一方面,銀行做電商,雖然邏輯的確不是很看的明白,但是有一點立足於銀行龐大的客戶群,本著為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角度,尤其是客戶基數極大的銀行,在銀行的客戶體系內形成資源的充分挖掘和使用,也未必不是不可行的道路,雖然規模未必能做的很大的,但是精細化生產之後的效益也會非常的明顯,把最終的目標定位於優化銀行生態體系,為客戶提供更好的差異化服務,提高客戶的粘性,而未必要電商盈利從而讓客戶更喜歡停留在銀行體系內,如果真能以這個為目標精耕細作,或許也是條道路也未嘗不可。事實上,招行曾經有過非常成功的案例,就是信用卡積分電商公司,只是後來被打趴下了而已。

我看Quamnet顧問服務 楓葉資料室

http://danielkyip.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4367721

近日港股難玩,一如chatroom主持人C兄講,港股現在有四大運作模式,分別是①追落後mode、②莊家mode、③創業板mode及④套利mode。不過,投資者能看透這四大運作模式,亦未必能保證獲利,因為市場步伐太快,幾日可以炒完。面對這等市況,有人轉炒美股,有人暫離股市;而我本人則進入半休模式,幸好有寫blog的慣例,無形中迫自己繼續緊隨市場步伐(雖然已經慢了兩拍),希望這段困難日子過去後,自己可以從容返回市場。

處於半休模式,首要解決累積的讀者留言,在此要先說對不起;再要處理Yahooblog的關閉事宜,按blog友建議,會在内地博客網開楓葉圓内地分店。同樣由於Yahooblog的關閉,我決定將其早期有用文章搬到sina分店,希望所需時間不多。

日前有chatroom股友問Quamnet提供的各類投資顧問服務的評價,這令我想起在寫blog早期,我以半玩笑型式評論過當年的部分股市評論員,今天回看仍覺有趣。這提醒我以類似的方法評一評部分Quamnet投資顧問服務,效果應該很不錯?!

以下是我對部分Quamnett投資顧問服務的個人評語:

林少陽:投資技巧不斷進步的基金經理,Quamnet王牌投資顧問服務。雖然仍是價值投資、基礎分析為主,但基本上已練就全天候應市技巧。文章除了個股分析,還有投資趨勢分享,Q&A服務是Quamnet選擇中最好的,不時贈送投資者心態教育。

黃國英:另一成名本地基金經理,投資手法跟林少陽是南轅北轍,剛剛整合其Quamnet投資服務用戶至全攻型「冒險家版」。這個服務主sell即市短炒,劈劈劈,切合這位強於估市、跟勢左穿右插的「賭徒」。要留意的是,黃氏不喜歡「浪費」時間在為用戶解釋其操作理據,用家要有準備被要求「不要問,只要信」!

艾薩(Isaac Sofaer):Quamnet總編輯東尼(Tony Measor)的接班人,投資理念與東尼相似,善於以理據和數據,深入淺出各股票的優、劣及其競爭性。跟東尼一樣,若對某股份的看法與市場共識相佐,艾薩會拒絕接受市場看法,這讓他經常找到具有安全邊際(Margin of Safety)的股票。

KL與紅猴:跟艾薩的理念相反,這兩位新晉股評人一心要以最快的速度,從資訊上找到市場口味的變化,希望快人一步,以較佳的Timing,為自己的投資創造安全邊際。他們的Q&A較接近一般大眾媒體的問股環節,提供操作股票的止賺、止蝕指示,可能較適合入門級投資者。

陳志尚:經濟數據miner,從中判斷長期大趨勢。由於抗拒市場看法,經常不屑市場主導的投資者言行。跟隨者要有準備其選股須經一或兩年時間才會反映在股價上。

最後,我要強調,Quamnet的投資顧問服務雖有不少猛人,但公司的管理文化與運作皆非高質,這一點,其股價反映一切。

我看575. iki01

http://xueqiu.com/4762760963/25788594
  買575是因為@hnj_hu , 他在今年元旦時打了一個小時的電話給我,討論575的價值,由於出售BCI的收益都接近於當時的股價,在他的驅動下,大家一起做了575的第一波,很順利,低點進去,公佈消息後出來。

本來是個很不錯的ONS,但我又犯了喜歡YY的老毛病,仔細看了575歷年的報表和公告,還買了JM那本《未來10年的10大投資》。由於入戲太深,二次殺入575,明知道Peh Kong Wan在不斷大手筆減持,卻不斷買入,直至被套。[哭泣]

在我看來575不是一個老千股,至少不是一個傳統的老千,原因如下:1.沒有合股拆股配股, 2.真金白銀的進行分紅。

575現有的主要資產有以下幾個部分

A: 黃金相關資產,這是575資產組成的主力, 主要的VXR , CONDOR GOLD,Endeavour, 這三家公司, 其中VXR中575是控股地位,其他兩家比例較小, 黃金資產在分步在中南美洲、澳大利亞、巴西, 所以JM是全球佈局的,但我們都知道黃金近期大跌,是否是JM走眼了? VXR已經數次配股了,不知道能不能有足夠的資產撐到開始生產,在BCI中有參與的寧波恆厚也有參於VXR的配股,是否是JM忽悠的水魚不得而知。VXR的股價最近跌得很慘,反到是賣掉的BCI節節高了。

B. 有色+煤化, 有色只是VXR的銅鋅礦的,還沒投產, 以前在云南的銅礦,在內蒙古的煤礦都在2012年前清理得乾乾淨淨,大家可以自己查報表,都是賺了大錢的,而且進入及退出的時機都非常好,看看云南銅業的現況,就知道JM跑得多及時了。

煤化的資產主要是曲靖大為的制焦廠,這個是當年大價錢從掌過TOM 集團的王兟手裡拿到的,大股東是A股上市的云維股份。最近云維在重組,不知道會不會和575有關。這是個賠本的買賣。

C. 外匯交易的賭博平台, 以前有人提過, 這個在575的年報中一直是輕描淡寫的,實際上是非常牛B的,半年能賺300萬USD,575佔一半的股份。575是買的發明人的專利,這個專利就是一串串的公式,反正這個網站只有賺的。好像UBS也抄了這個公式,被575起訴了,也沒有公告後來是如何了。 這麼好的東西,給個20倍PE不為過分吧,就這一個東東,就值回票價了。

D.其他資產, 以前公告的有投了千里達的海上石油之類的,但從來沒有提過這次配2000萬股前有投3800萬股的醫藥公司,可能之前投的非常便宜,不值一提。但這個公司,近三個月已經有2P漲到了15P, 575是10P配的,加上已經投的部分,至少也賺了幾千萬的紙面財富了。 大家都知道這個公司是做什麼的,哈,這個歐洲的藥監局已經推薦了,男人好女人才好,重要的,前途無量啊。

主要的資產就是以上, 負債基本為0,固定開支除了香港的一個辦公室及JM要拿的錢基本為0, 市值就是一個殼的價錢。我想不開啊。

至於出千,確實也有一些痕跡, 主要就是JM是股東加經理人,丫有在高價位減持, 低價位利用公司的錢回購,然後獎勵給自己大額股份(高達10%,3億多股), 我認為這是小事,JM並不是靠這個賺錢,就像在這個藥公司,JM自己約20%的股份,還有VXR裡面也有JM自己的股份,丫還有一個香港上市公司什麼宏利資產管理之類的,不是一個缺錢的人。再說你們不覺得一個能寫書的老千很可愛?

這次醫藥公司的575配股,在醫藥公司的公告裡都沒有575的名字,只是說是JM關聯的基金,也就是說,575也就是靠著JM的名氣才吃得開,不然誰會給你投。

另外說下,JM的投資思路是很廣的,從他的書中就看得出來, 575近年來的投資是從 互聯網 ->煤炭 有色 鐵礦 ->黃金 -> 醫藥?, 前面丫都成功了,黃金還沒定輸贏。

     JM的會計水平也很NB,所以丫的年報也要細看,對於虧錢的大為焦化,他一次提了巨額的損失,採用的是未來現金流估值法,導致大為焦化的投資淨值比對應資產的淨值都低很多。而對於大筆現金流入的外匯賭博網站,丫就不用未來現金流估值,估計還是用的原始投資價值入賬(原始投入只有百多萬刀)。
      對一個週期性的行業,用未來現金流估值法計提投資損失,也只有JM玩得出來了

今天股價動了,很開心,接近於成本了,不過沒計劃出,準備跟著JM博一把。如果被丫坑了,也是個高級坑,認了。[大笑]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