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女生投資周記:甚麼人應該「一注獨贏」? 王雅媛

2008-11-19  HKHeadline


上 次提到朋友的私人基金,買入一些跌了差不多九成的股票,如合生創展(00754 )及玖龍紙業(02689 )等。有讀者馬上提出不同意見,有人認為便宜的股票莫貪,因為股票便宜總有其理由;有人則認為一個組合不應該太分散,一個200 多萬元的組合不應買10 隻以上的股票,這樣的分散程度根本沒有實質意義。

過分折讓便宜可貪

首先,關於第一個「便宜股票莫 貪」的問題,我想我會這樣回答。一隻股票,如果其股價長期都比同行便宜,而其業務又沒有起色的話,我會建議投資者不要買入。但如果一隻股票之前的表現一直 都是良好,純粹是因某一次事件令其股價大跌,反而我們應該視之為買入機會。合生創展便屬於後者,九八年以來集團一直保持正盈利及股息水準,紀錄良好,這次 其股價跌逾90% ,純粹是因集團在樓市高位時看錯了市,過分借貸;這樣的情況下,毫無疑問股價是應該下跌以反映其利空消息,但其折讓的幅度,是否應好像那些只有數十億元資 產的內房股呢?這值得投資者思考。

我覺得,以合生創展這樣有着數百億元資產的地產公司來說,雖然其負債是重,但其折讓都不應該大於其他同樣負債重,但資產只有數十億元的內房股。

普羅散戶須分散風險

關 於第二個問題,因為現在市場波動極大,再加上市場上多了基金應付贖回而盲目沽貨的因素,即使你找到了一隻被超級低估的股票,也有可能因為其股價持續下跌而 要止虧,所以在現在兵慌馬亂之時,組合一定要夠分散。我知道有一些投資者習慣「一注獨贏」的投資方式,我認為對於一個普通的投資者來說,「一注獨贏」從來 都不是一個好策略。在股票的資訊上,我們普通投資者比起很多專業人士來說,都是十分落後,我更曾聽過一位較為極端的基金經理說,沒有內幕消息的普通投資者 投資股票,根本是一定輸的。所以當你認為已充分分析了一隻股票,打算「一注獨贏」的時候,其實有很多風險你是沒有把握到的。最簡單就如年報上的會計數字到 底是真是假,這個風險,你已經不能百分之百肯定了,因此,「一注獨贏」的投機成分是非常重。

德國股神科斯托蘭曾有一名句,「有錢的人,可以投機;錢少的人,不可投機;根本沒錢的人,必須投機」。對於一個人的組合應否採取「一注獨贏」的策略,我想可以這樣理解,「有錢的人,輸得起,可以一注獨贏;錢少的人,輸不起,不可一注獨贏;根本沒錢的人,必須一注獨贏。」

作者為持牌人士,並無持有以上股票(?)

王雅媛(Victoria )

曾勝出大學模擬投資比賽冠軍,現任職證券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16

筆論天下:今天應該很溫暖 陸日勤

2008-12-24  AppleDaily


 

各國政府救市方案涉及的天文數字,令人麻木。早前一份美國雜誌刻意將數字印在封面上──4,000,000,000,000,看來震撼,但相對美國全國總負債51萬億美元,政府的救市力量其實好有限。

4萬億救市杯水車薪

美 國政府以負債纍纍出名,不過相比以上總負債,8萬億元國債佔總負債不足六分之一;美國政府又以印銀紙見稱,但以流通貨幣加存款計算的貨幣供應(M2),亦 約為8萬億元。因此,面對龐大負債,政府的兩個重要救市板斧──發債和印銀紙──加起來的力量只是杯水車薪。要妥善處理沉重的負債,美國始終要靠生產力。 中國被視為世界經濟衰退中的重要火車頭,最近的經濟數據卻令人失望。工業生產倒退,雖然官方統計數據不可靠,但最簡單直接的電力銷售也倒退,顯示國內經濟 活動形勢急轉直下,經過幾年寬鬆的銀行貸款政策,貸款資產質素良莠不齊很難避免。錢易儲自然易使,即使沒有因此做出錯誤的投資決定,產能過剩也需時消化。 中美經濟差,香港金融服務業和貿易難免受衝擊。不過,香港有良好的基礎度過海嘯,金融業見慣風浪,由65年銀行擠提,到73年股災、84年信心危機、97 年及00年泡沫爆破,我們早已明白,股災風暴、金融海嘯,都是投資和經濟周期的一部份,並非世界末日。雖然東亞(023)曾經出現小型擠提,但沒有擴散至 其他銀行,說明普遍市民對本港金融體系有信心。

香港經歷風浪捱得過

見慣風浪而經得起考驗,對當時人來說,其實付出了沉重代 價,不過,如果不是當初付出沉重代價,今日後果更不堪設想。98年美國聯儲局協調下,避免了對冲基金長期資本管理(LTCM)可能觸發的衍生工具災難,想 不到造成更大惡果。07年,香港沒有出現97年的瘋狂樓市和過度借貸,也是我們經一事,長一智的表現。如果興衰是資本主義社會不能避免,香港這小島又像大 海上的孤舟隨波逐流,我們只好裝備自己。雖然前景不明朗,香港有較充足的準備面對挑戰,從這角度看,今天──平安夜,應該很溫暖。陸日勤 http://penandsky.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836

應該感激他自己 王雅媛

2009-01-09   HKHeadline


 

之前寫了一篇關於“不倒閉便發達” 基金的文章,事隔兩個多月,現在可以來一個小結。那時,基金的選股目標是那些因為某單一事情或行業由看好變成不看好,令到公司股價大跌,但其實又有實力度 過這次危機的股票。而當基金初成立時,便馬上買入了三只股票,分別是九龍建業(00034.HK),合生創展(00754.HK)跟玖龍紙業 (02689.HK)。買入的原因,這裡不再多說了,如果大家想知道,可以重看11月初的那篇文章。經過了兩個月,三只股票中,升幅最厲害的是合生創展。 由買入的一刻,直至現在股價回了下來,升幅亦達到了兩倍。相反,九龍建業跟玖龍紙業便遜色得多了。這次內房股大反彈浪,證明瞭利用基本分析選擇股票是非常 重要。如果基金一開始買的並不是合生創展,而是另一隻同樣跌了90%,但實際上並不便宜的碧桂園(02007),那麼基金的回報便相差得遠了。在這一段時 間里,合生創展反彈了兩倍,而碧桂園的反彈幅度連一倍也不到。

其實于過去的兩個月中,基金亦曾經買入及賣出過不少股票。廣船 (00317)便是其中一隻,買入的時候大約是5元左右,經過了一個多月,其他股票狂升而它不升的情況下,最終基金于7元左右便沽了它。當然,事後當然十 分後悔,因為它竟然于這個星期兩天內升了差不多40%。有關這一隻股票,還有一點題外話,便是早幾天廣船狂升後,我收到了一封感謝電郵。他說因為讀了我一 篇有關廣船的分析,因此他便決定買入此股票。直到星期三為止,他賬面上賺了300多萬元。于星期三當天,他亦已經沽了超過一半,收回了所有成本,讓賺回來 的錢繼續滾下去。當我收到了這封多謝電郵時,當然是很開心,但其實他要感激及多謝的應該是他自己,而不是我。因為我相信于4或5元買入了廣船的人應該不 少,包括我自己。但是又有多少人可以一直持有,持有至最近狂升的兩天?因此,他賺大錢完全是他的本事,並不是因為我分析得夠詳盡。

其實,這也是分析員跟基 金經理或那些所謂股評人的分別。分析一隻股票,跟你讀讀那些年報上的數字,然後給它一個目標價有多難?我相信即使不是大學畢業生,只要有一點財務及會計上 的知識,任何人都可以做到。但是有炒股票的人都知道,一隻股票由1元升到10元,中間一定出現了幾十次的上上落落。于這幾十次的上上落落中,真正炒好一隻 股票,于它身上賺大錢的人又有多少呢?我想大家心中有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145

散戶要進步應該TA與FA並重 黃國英 (Alex Wong)


http://hk.myblog.yahoo.com/alexwongkwokying/article?mid=12804


上周寫蠱惑的槍週期: 人多擠逼, 要多留幾分戒心。話口未完, 到周五大量牛證斬頭, 早段散戶人踩人高速爆炸。中國疑似緊縮, 美國打擊投行, 希臘債務風暴, 好友被三夾(triple-teamed), 絕對不能off-guard趁反彈沽出弱勢股為上策。

事實上, TA(technical analysis,技術分析)不懂FA(fundamental analysis,基本分析)流於「浮」。長FA而拙TA,流於「實」。這個「實」字何解何義,大家自行參透。

 

很多「價格投資」者會跟你說,恆指從3萬點跌到1萬,再回升至2萬點,証明了「價值投資」的「威力」是「無與倫比」。但事實勝於吹水, 300元樓上買宏利(945),持有到現在的朋友,很難會有I am the King of the World指點江山的情懷吧?

當然,以基本分析為中心的「價值派」,雄厚自信並非無因:開山祖師葛拉罕的實戰績效,縱有被眾徒子徒孫誇大之嫌,但二代掌門巴菲特積滾的財富雪球,實無出其右。價值派淡然一句:「誰能炒期指,炒到成為地球首富?」道理堅實,難以反駁。

TAFA看似水火不容。TA的「趁勢派」(trend-followers)主張順勢而行,追漲殺跌。但價值派看來,不外是受市場先生愚弄的一群旅鼠(lemmings,傳說旅鼠到達一定數量時,會煩躁不安,開始集體遷移,日夜兼程,奔赴大海、懸崖,最後溺死海中)在東奔西走而已。 

投資投機,跟吟詩作對不同,絕對是戰績話事的results-oriented活動,$是唯一衡量對錯的單位。其實問TAFA何者更為有用,就像問閣下的手和腳,何者更為重要?Both

投資投機,所求何事?求財而已。如能結合兩派招式,絕對 更能勝過別人。就筆者而言,持股是先講價值,後趁勢。組合中打算長揸的股票,都會先經過選股的架構,認為公司的中、長期發展有大幅增加的空間。但好股未遇 吉時,可以長期紋風不動,大買死坐,壓死寶貴注碼,並非上策,最多下基本注就好。到股價開動,上升趨勢出現時才加注,可免陷入類似中移動(941)「愈平愈買,愈買愈平」的價值陷阱。

 

反觀業餘投資者,FA功力成疑,就算閉關苦讀<<証劵分析>>,一翻開財經版,苦於股票數以千計,而且每月遞升。七除八扣後仍隨時過百。逐一研究,結局不外兩款:一係未刨完年報,股價已火箭升空;一係任買,但郁都唔郁。為免辛苦刨書得個桔,可反筆者之道而行 - 先找出趨勢顯現的股票,尤其是數隻個股同時出現異動的熱板塊,先下注,後研究(invest first, investigate later),搶佔先機。下注後,要做的是尋找破位的FA因素:例如有利的政策、新產品或新業務。如無發現,以TA為止蝕基準;如基本因素有改善的證據,在股價破位後可考慮加注。先趁勢後研究,會是散戶捕捉倍升股的一種比較簡易的操作方法。在大型下降周期中, 原理相通, 升穿阻力, 代以插破支持即成。

 

(原載於東周刋1月26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14

為何應該投資你痛恨的公司


http://foreverchan.blogspot.com/2010/06/blog-post_22.html


文: SCOTT ADAMS
Source: WSJ

當我聽說英國石油公司(BP)正在破壞著地球上大片的環境﹐而且並未認真討論過削減股息問題的時候﹐我有兩個想法:第一﹐我憎恨他們﹔第二﹐這是買入英國 石油股票的最佳時機。於是我這麼做了﹐儘管我本該再等上一個星期。

人們問我在選擇道德墮落的時候心裡有什麼樣的想法。我的回答是:感覺好極了!謝謝你問我這個問題。做個滿腹愁怨的犧牲品感覺又如何呢?

我有一個理論﹐那就是你應該把錢投入到你最討厭的公司。人們討厭一家公司的理由通常是因為它太強大了﹐以至於它一邊可以讓你花掉很多錢﹐一邊又在乞求得到 它的產品。像英國石油這樣的石油企業事實上並沒有乞求過你購買它們的石油﹐但我想我們都認識到他們有能力這麼做。這一點從燃氣價格上就可以看出來。

我討厭英國石油公司﹐但同時也仰慕著他們﹐就像我敬佩連環殺手的職業道德一樣。我忘不了當我知道英國石油使用了一只潛水艇……上面還裝有數字攝像頭……從 海底一英里處……向世界傳回這場災難的實時視頻圖像。我的頭腦在尖叫著﹐“不要努力讓我愛上你!必須……想……到那些死鳥來保持憤怒!”我那令人厭惡的一 面讓我有點兒愛上了這家公司﹐但我仍然討厭他們把佛羅里達州變成了一把量油尺。

顯而易見﹐英國石油擁有自己的海軍、一支小規模的空軍以及足夠多的錢去建造海上城市﹐而且這些東西大部分仍然存在。如果月球上有石油的話﹐英國石油會第一 個把輸油管道送上太空﹐然後在月球上吸個不停﹐直到把月球吸成西柚一般大小。作為一名投資者﹐我願意站在英國石油一方﹐而不是和失敗的月球為伍。

或許你認為﹐僅僅因為討厭一些公司就對它們進行投資很是荒誕。那就讓我們把我的方法和可以決定你投資方向的所有其他方式作一個比較。

技術分析

技術分析包括研究一段時間的股價走勢圖﹐從而預測股票未來的走勢。這是華爾街普遍使用的方法﹐它的科學性與你假裝巫婆並通過雞糞來預測股市走向完全相同。

投資於管理有方的公司

當公司盈利的時候﹐我們會認為它們管理有方。這種想法會得到這些公司首席執行長們的強化﹐他們會很樂於告訴你為了實現盈利他們所做的一切精明之舉。依靠這 種信息來源的問題是﹐首席執行長非常熟練地掌握一種特殊的說謊形式──領導藝術。領導藝術包括使員工和投資者相信﹐首席執行長具備一種叫做遠見的東西,而 這種樂觀的錯覺只有在首席執行長得到過度補償、員工們學會不那麼自私利己的情況下才會美夢成真。

歷史記錄

或許你可以安全地投資於一些有著長期盈利記錄的公司。這聽起來既安全又合情合理﹐對嗎?但問題是每個投資專家都明白關於投資的兩條真理:一、過去的表現無 法代表未來的走勢﹔二、你需要考慮一家公司的歷史記錄。

是的﹐沒錯﹐這兩點相互矛盾。而且這可能是人們對投資的全部瞭解。一個職業投資者可以通過有選擇地忽略其中之一而對任何投資決定進行辯護。為此﹐不論你的 投資回報如何﹐你每年都需要向他們支付投資組合總價值的1%到2%。

投資喜愛的公司

如果不按照我建議的那樣向你討厭的公司投資﹐或許你可以把資金投向你喜愛的公司。我曾經聘請了富國銀行(Wells Fargo)的職業資金管理人來為我做這件事。作為服務的一部分﹐他們允諾要聽取職業騙子們(首席執行長)的甜蜜謊言﹐然後代表我來上當受騙。富國銀行的 專業人士們為我買進了安然公司(Enron)、WorldCom以及很多其他深受喜愛、但不久以後就破產倒閉的公司的股票。正因如此﹐我討厭富國銀行。但 是我的確希望我在最討厭富國銀行的時候買入它的股票﹐因為富國銀行自己的股票表現極佳。明白這是怎麼一回事了吧?

自己動手做研究

由於我對人類與生俱來的不信任感﹐我沒有讓富國銀行管理我全部的投資組合。我自己對另一半投資組合作了研究。(想象一片土地上插滿了迎風招展的警示小紅旗 ﹐但我沒有注意到它們。)我最得意的一筆投資就是投向了一家我喜愛的公司:我喜愛它們的商業模式﹔我喜愛它們的業務﹔我喜愛他們如何計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 更便捷。單憑他們努力去改變一個墨守成規的產業這一點﹐他們就讓人喜愛。公司領導層報告稱他們在一個關鍵領域最終實現了盈利﹐從而證明他們的商業模式行之 有效﹐公司的前景一片美好。於是我加倍投入了資金。我說的這家公司就是網上零售商Webvan公司﹐祝它平安。

(現在正是提醒你不要根據漫畫家的智慧做出投資決定的好時候。)

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如何?

如果巴菲特能夠以合理的價格買進優秀企業的股票﹐然後長期持有並成為億萬富翁的話﹐那麼你也行。你知道誰會最先告訴你﹐因為你不夠聰明或者你的消息不夠靈 通而不能實現這一理想嗎?他就是沃倫?巴菲特。是的﹐他也許太過好心不會說出這樣的話﹐但我確信他一定會這麼想的。但是﹐他也許會告訴你﹐他能賺到錢是因 為他知道別人不知道的東西﹐買得起別人買不起的東西﹐比如整個公司。

人們喜愛伯克希爾哈撒韋(Berkshire Hathaway)﹐這家公司一直以來表現不錯。

我並不是說﹐你喜愛的公司無一例外地都是不良投資。我的意思是﹐比起向你討厭的公司投資﹐向你喜愛的公司投資的風險更大。

第二﹐看一看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持有股份的那些公司。這些公司真是形形色色﹐包括垃圾食品經銷商、銀行、保險公司以及──沒錯﹐還有高盛(Goldman Sachs)和穆迪(Moody's)。伯克希爾哈撒韋持股數量第二大的公司就是……等一下……富國銀行。

(信息披露:我之所以持有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股票正是因為我上面提到的原因。而且﹐我在大學畢業後供職的第一家公司就是後來被富國銀行吞併的 Crocker National Bank。)

讓我們來談談道德的問題。持有正在給地球造成災難的公司的股票﹐你能找到正義的理由嗎?當然可以﹐但是這需要開動腦筋。我可以幫助你認識到這一點。

如果你購買了一家卑鄙公司的股票﹐這意味著從前持有該公司股票的投資者把股票賣給了你。如果股價上漲的幅度高於市場平均表現﹐那麼你就成功地擊敗了這家公 司此前的股票持有者。這就相當於實現了正義﹐而且還要更好﹐因為你獲得了利潤。然後你就可以賣掉手中的股票﹐再把賺來的錢用在做好事上﹐比如加強自己孩子 的教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22

大企业更应该向小企业学习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7/373277.html

成功的大企业,往往会成为有进取精神的中小企业的参观、学习对象。甚至一些已经很大的企业,还要组团前往更大的 超级企业取经。
有些成功大企业不是很喜欢被参观学习,而另一些成功大企业则敞开大门,随时派专人接待“朝拜者”。

其实,大企业值得小企业学的东西不多,可是反之,小企业值得大企业学的东西不少。可惜,几乎没有一家大企业,肯“屈尊”向小企业学习。

大企业自己清楚,自身的问题太多了。企业大到一定程度,就会染上大企业病。大企业病的核心症状,国外管理学者称它为bureaucracy,我们一 般翻译成“官僚主义”,按照这个术语的真实含义,我倾向于把它翻译成“制度-流程主义”。

“制度-流程主义”的优势,是通过标准化,减少人为的误差。但是有一利必有一弊。“制度-流程主义”的问题表现为:第一,组织结构复杂。传统金字塔 结构和现代矩阵结构,在复杂程度上,难分伯仲,其后果,就是效率低下。

第二,同级钳制。由于很多制度,是由特定部门掌握的,又由于很多流程,是跨越不同部门的,所以,一个部门往往成为另一个部门做事的“绊脚石”。这种 “绊脚石”,有时是必要的,有时则是有害的。

第三,制度严明,流程漫长。制度、流程的初衷,是避免主观因素的干扰,提升质量和效率。其核心是impersonal,即客观化。但是事与愿违,由 于制度、流程过多,整个企业对环境变化的知觉和反应速度迟缓。

第四,人浮于事。人比事多,事情本来很快就可以做完,但是员工不愿很快做完,否则,就没事可做,如果没事可做,那岗位就成为多余。因为人比事多,所 以人就成了事。与人打交道,比做事重要。正所谓“小公司做事,大公司做人”。

判断一家公司有没有“制度-流程主义”,只要细心观察,很快就可以诊断。诊断“制度-流程主义”,有“三看”。

第一, 看会议室。“制度-流程主义”的迹象表现为开会次数多,每次开会人数多,每次开会时间长,开会的内容在重复,开会定的计划没有执行,没有执行也没有人追 究。

第二, 看文件柜。规章制度和流程多到用脑子记不住,所以,必须形成文件。由于文件特别多,即使长期从事一个岗位的工作,也记不住。所以,每次办事需要查阅。文牍 主义是“制度-流程主义”的明显特征。新文牍主义因为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而有了新的生命。有趣的是,电脑比人更忠实于制度和流程。例如,因为系统设计的失 误,有时即使不相关,也必须编造一个内容输入电脑,否则,整个流程就会中断。

第三, 看决策速度。两个月前,我推荐一位优秀人才给三家企业,三家企业都表示急需这样的人才,但是反应速度完全不同。第一家企业收了简历,直到如今还在走流程。 第二家企业,立即见面,表示强烈的用人意向。但是用人单位的领导必须向上级请示。直到如今还在等待批示。第三家企业第二天就见面,一周内就决定用人。如 今,这个人才已经报到了。决策慢是“制度-流程主义”的特征。

Bureaucracy的反义词是adhocracy,我们姑且称之为“灵活型企业”。管理学大师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推崇这个词所代表的管理理念。他认为,“制度-流程主义”已经out了,而“灵活型企业”代表未来管理的趋势。“灵活型企业”善于解 决问题,善于创新,更容易在多变的环境中生存。

现实中的“灵活型企业”,以房地产开发商和管理咨询公司为代表,这些企业,采用基于项目的组织模式(project- based management)。一些巨型的制造企业,也推行项目小组(task force),目的是保持活力。

企业正如人一样,是有生命周期的。企业也要经历出生、成长、成熟、衰老、死亡的历程。卓越的企业能够重生,是因为保持了新生企业的活力。

很多小企业希望从大企业学习的,却正是让大企业苦不堪言的“制度-流程主义”。

而事实上,在灵活性方面,大企业应该要向小企业学习。

无论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在完善制度流程和保持企业活力之间,必须达到平衡,这正是中国智者倡导的中庸之道。

(作者本名李峰,香港大学心理学博士,风里领导力创始人,效度邦测评机构共同创始人,他刚刚出版了《五大品质:卓越领导力心理基因解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639

价值投资者应该如何看待绝对收益 孙旭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d5d75d0100j9hl.html

2010年上半年对大多数投资者来说并非好日 子——上证指数下跌了26.82%,沪深300指数更是下跌了28.32%。在这种情况下,仍然能够取得绝 对收益的投资者、投资机构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令人遗憾的是,这其中少见价值投资者的身影。

作为价值投资者,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毕竟,巴菲特有两条投资原则,第一条是“不要亏损”,而第二条是“不要忘记第一条”。按此来推,价值投资者似乎 更应该取得正收益。

短期业绩报告可能误导投资人

我认为,半年的时间太短了,不足以对投资者的能力作出结论。我们以巴菲特的经历来作说明。

1966年, 巴菲特合伙企业创造了历史最佳的成绩,收益率高达20.4%,而道琼斯指数下跌了15.6%。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佳绩,主要是 因为四类投资中的Generals-Relatively Undervalued 类:

 

其收益主要来自于一项投资。此项投资是合伙基金1965年和1966年的最大单项投资,其业绩大幅超越了持股期间(196419651966年)的市场平均业绩。我认为它在未来3-4年内取得超额收益的可能性也非常大。这只股票的非凡吸引力和相对确定 的收益使我在196511月新加入了一条“基本原理”:允许持有单只股票不超过合伙基金资产的40%

 

……这种集中投资的策略肯定会导致短期收益大幅波动,更中可以肯定的是,有些波动并不 让人高兴。在某些较短的期间内(短于合伙基金的报告期半年或一年),合伙基金的业绩已经出现过这种令人不悦的波动。所以,我认为频繁的业绩报告不仅愚蠢,而且会误导投资人。

问题是,国内的投资人能否都像巴菲特那样幸运——令人不悦的波动发生在半年之内,恐怕未必。事实上,即使是巴菲特本人,后来也曾有了买入一只股票(华盛顿 邮报)后浮亏两年以上的经历。

从上面的论述我们还可以知道,投资集中度越高,业绩波动越大,巴菲特的搭档查理·芒格就曾经深受其害[1]。今年上半年,知名价值投资人 李驰先生担任投资顾问的几只信托产品业绩排名靠后,也是因为集中度高,而重仓的金融股又表现不佳。

当以长期业绩为重

与芒格相比,巴菲特投资的集中度低一些,按我的理解,他更照顾合伙人们的感受。但是,在内心中,巴菲特还是更重视长期业绩。我们看同样是在1966年 度合伙企业报告中他是怎么说的。

1965年 年末,我们在该项目上共投入1,956,980美元,持股价值 达到2,358,412美元,收益401,432美元。股票价格的上升阻碍了我们的投资计划。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希望股票价格降至成本线以下,这可能会影响合伙基金1965年的业绩,也可能会影响各位有限合伙人的好心情,但这会增加合伙基 金的长期收益——因为我们的收益源于不断地买入,而非卖出。

1966年,短期业绩和长期业绩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我们以前毫不知情的另一个股东,提出了收 购要约,这样合伙基金基本上已无可能进一步买入。在这种情况下,最佳的选择就是出售持股。

 

这看似增加了1966年的业绩,但我一点也不高兴,一座金矿转眼变成了一个土丘。如果1966年股票市场价格下跌5%,我们将能以更低的价格买入,合伙基金的长期业绩将更加理想。

手中的股票逆市上扬,巴菲特不喜反忧,估计有人会骂老人家得了便宜还卖乖。问题是,如果你着眼于长期收益,那么巴菲特的反应是理所当然的,然而,大多数人 恰恰是追求短期收益的。

正确理解“不亏损”

与巴菲特相比,塞思·卡拉曼似乎更加重视绝对收益。他曾经大力抨击机构投资者的相对表现定位。

相对表现是指不是以一种绝对值标准来评估投资业绩,而是根据与股市指数,如道琼斯工业 平均指数或标准普尔500指数,或者其他投资人的业绩的比较来 衡量业绩。多数机构投资者以相对表现来衡量自己的投资是否成功。希望取得较指数或者其他经理人更好表现的资金管理人可能不会关心自己的投资是否诱人,甚至 不关心投资的绝对回报。

在我看来,投资者完全不看相对表现也是不可能的,巴菲特本人早年曾这样阐述他的业绩目标:

我们致力于扩大合伙基金相对道琼斯指数的长期优势,而不关注基金某一特定年份的绝对收 益。在我看来,如果道琼斯指数下降25%,而合伙基金仅下降15%,这样的结果比基金和道琼斯指数同步上涨20%要好得多。

……我希望,长期来看,我们的年收益率超过道琼斯指数大约10%。也就是说,如果市场下降35%40%(我认为这在未来十年内是很可能发生的),我们大约只会下降1520%;如果市场基本持平,我们的业绩大约会在10%左右;如果市场上升20%或 者更多,我们将尽力达到这个水平。

我认为巴菲特阐述的这个目标相当合理,并且将它作为我自己的目标来努力。在巴菲特致伯克希尔股东的信中,每年也总不会忘了将当年的业绩与指数作个比较。

其实,尽管对衡量业绩标准的看法略有分歧,卡拉曼对“不要亏损”的理解和巴菲特是一样的,并不偏执:

我也认为防止出现亏损应是每个投资者的主要目标。这并不意味着投资者应永远也不要承担 任何可能出现损失的风险。实际上,“不要亏钱”意味着经过几年之后,投资组合中的本金不应出现明显损失。

根据这样的理解,价值投资者在今年上半年出现了暂时性的亏损并不可悲,而如果有人为了追逐短期收益而放弃了价值投资理念,那才真正可悲。




[1] 参见《巴菲特为什么比芒格更牛?》一文。







价值投资者应该如何追求绝对收益 孙旭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d5d75d0100jiku.html


  在弱市中取得正收益是每个投资者梦寐以求的事情,巴菲特早年经营合伙企业时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不过,在认真研读了相关资料后,我认为,可以借鉴他的投资思路,但没有必要过于执着地追求绝对收益。

图1:巴菲特合伙企业1957-1968年收益率

价值投资者应该如何追求绝对收益


 

我们的环境更恶劣


    从追求绝对收益的角度来看,A股市场的环境比美国股市要恶劣。

图2:上证指数、标准普尔500指数2001-2010年上半年收益率

价值投资者应该如何追求绝对收益



 

    从图2中可以发现,上证指数的波动幅度比标准普尔要大得多,这无疑给投资者取得绝对收益造成了更大的困难。其实,对比一下图2和图1还可以发现,与巴菲特 职业生涯的早年相比,最近10年美国股市的波动也更大了,于是就连巴菲特也不能幸免于亏损:2001年和2008年伯克希尔账面价值分别下降了6.2%和 9.6%。

    另据学者们的研究,中国股市的股价同步性(即所谓的“同涨同跌”现象)的程度在全球不是第一,也是第二,这就是说,中国股市的投资者在熊市时找到不跌反涨的股票难度要比世界上其它地方要大得多。

    在这样的环境下,价值投资者试图在熊市时获取绝对收益可能需要比巴菲特更高的水准。我有自知之明,不会狂妄到自以为比巴菲特还高明。

    当然,如果我们不投资股票,将资金全部投入到定期存款之类的品种上是可以稳获正收益的,不过,这是无赖的做法。无论如何,作为价值投资者,我们不能忘记我们的目的是长期收益最大化。

我们的武器更少


    巴菲特早年之所以能在指数下跌时还取得正收益,是因为他的投资种类更齐全。巴菲特合伙企业的投资可分为三类:Generals(低估类投资)、Workouts(套利类投资)和Control(控制类投资),其中后两类投资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与指数没什么关系。

    1962年,道指下跌了7.6%,而巴菲特合伙企业的收益率为13.8%,巴菲特的总结是:“1962年业绩表现最佳的是“Control”类投资——持股比例达到73%的Dempster公司。”

    问题是,大多数投资者(包括机构投资者)是没有能力做Control类投资的。所谓Control类投资,是指要么控制了这家公司,要么买入了相当多的股 份,从而可以影响公司的经营管理政策。从会计角度来讲,当控制了一家公司后,我们就不以市价来计量它了。但是,这对投资者资金的要求之高是可以想象的,个 人投资者难有这样的财力;基金作为机构投资者,财力足够,却又受法规所限不能做这样的事情。

不对套利抱过高期望


    既然控制类投资做不了,对一般投资者而言,能够借鉴的巴菲特的投资方法就只有套利了。

    然而,对巴菲特的套利案例进行分析后,我对套利并不寄予太大的期望。

    首先,套利的收益率并不高。巴菲特1962年报告的总结是——如果剔除借款所带来的好处,这类投资的年化收益率一般在10%—20%之间。我算了一下,巴 菲特合伙企业1957—1962年的平均收益率为26.0%,也就是说,从中长期来看,套利类投资其实是拖了合伙企业收益率的后腿。

    巴式套利的收益率之所以不高,是因为他从不根据谣言或是内幕消息行动,“我要一直等到从报纸上得知此类公开信息后才采取行动……这类投资的利润率一般都非 常低。一位朋友形容这就像是别人拿走了95%的部分,而我们在捡剩下的5%。”听消息或许可以牟取暴利,但这不是价值投资者做的事情。

    其次,巴菲特本人也从不刻意地将套利作为在熊市获取绝对收益的手段。

    最完美的事情就是在牛市中持有100%的“Generals”类投资,而在熊市中持有100%的“Workouts”类投资。但是我无意通过猜测股票市场 的走向进行资产配置。我认为,尽管这三类投资的短期表现会因市场情况大相径庭,但长期来看,它们都是很好的投资对象。而依靠猜测各类投资在未来市场的表现 进行资产配置,以防范市场波动风险,是非常不明智的行为。

    巴菲特在1988年致股东的信中的一段陈述就更能表明套利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有时我们的保险子公司也参与套利,代替持有短期现金等价物。我们当然偏好长线投资,但我们的现金时常比好主意多。在这种时候,套利有时比国库券的收益高得 多,而且同样重要的是,它可以使我们抵御可能必须放松长线投资标准的诱惑。(在我们讨论完套利后,查理通常会总结道:“好了,至少它能使你不在酒吧里浪费 时间”。)

    按照这样的思路,在熊市后期,可以找到很多可长期投资的品种时,我们是不用考虑套利的。只是在熊市前期,套利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问题是,我们很难准确地在刚进入熊市就明白所处的位置吧?

    对于套利,巴菲特其实是着一种随缘的态度:

    很幸运,去年我们在这类投资[1]上的比重比较高。我刚才已经讲过,这并不是由于我预计到了去年市场的走势,而是因为我正好找到了更多的这类投资而非“Generals”类投资。同样的,对“Workouts”的集中投资使我们没能充分享受到下半年市场的强劲反弹

    因此,我们也大可不必过于强求通过套利在熊市中取得绝对收益,更打击人的是,我们在A股市场上可能难以发现巴式套利机会。





[1] 指套利。







勝利管道CEO口中的"上半年業績應該不俗" 原來等於要發盈警 精工窮人


http://www.aastocks.com/tc/ltp/LTP_RT_Quote_Stock/HK6/NOW.395373.html

勝利<01080.HK>5月增10萬噸產能,擬拓深海油管
2010-06-18 16:04:58

 
 
勝利管道<01080.HK>執董兼行政總裁張必壯表示,上半年業績應該不俗,主要因市場需求旺盛,

由於中緬管道、西氣東輸二期及中亞管道等多個項目先後開工,相信今後數年管道項目會較多。去

年公司市佔率22%,相信隨著產能增加,市佔率會進一步擴大。

價格方面,預計相對較為平穩,惟比較波動的是原材料價格,但該部份的採購風險並非由公司承擔,

而工資所佔成本比例很少,相信工資上調對公司影響有限。

他透露,公司於5月底已將部份產能提升,令產能額外增加10萬噸,此外正在建設36萬噸的產能,

未來會逐步將產能增至100萬噸,屆時會成為國內最大的SSAW焊管生產線企業。

他又表示,有意拓展深海油管,會繼續物色併購對象,但現時並無可以公布訊息。(ia-su/w)

----------------------------------------------------------------------------------------------
23/07/2010  21:27   盈利警告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00723/LTN20100723642_C.pdf
 
本公佈乃根據香港聯合交易所證券上市規則第13.09條而作出。勝利油氣管道控股有限公司(「本公司」)

董事會(「董事會」)欲知會本公司股東及潛在投資者,基於董事會之初步評估及根據管理賬目,預期本

公司及其附屬公司(「本集團」)於截至二零一零年六月三十日止六個月(「中期期間」)之未經審核綜合

純利,與二零零九年同
期相比,預期下跌約50%

----------------------------------------------------------------------------------------------
 
短短35日,由業績應該不俗至發盈警,雖然說生意本身就難於預測。
 
半年生意賺多少,到6月中一定心中有數,絕對不可能相差這麼遠。當中會否有人故意發放假消息誤導市場影響股價來謀利呢?
 
證監會應該有所行動!!!
 

亦萬分同意WEBB的建議,所有上市公司每季度發放一次業績報告,以減少錯誤信息傳遞




争夺国美:家族企业应该如何“立宪”

http://www.21cbh.com/HTML/2010-8-27/0OMDAwMDE5NDU0OA.html

大股东黄光裕与国美电器(00493.HK)的董事会之争,到底有没有回旋的余地?

“在管理层内部一直有主张双方和解的声音。”一位接近国美高管团队的人士在24日对记者透露说。

“虽 然高管团队力挺陈晓,但是在内部,他们并不愿意看到大股东与董事会直接走向对决,还是希望有回转的余地。”该人士说。据其透露,对于董事局目前回应黄光裕 诉求的方式,国美高管团队并不全然赞同,并认为处理方式也有欠妥的地方。事实上,高管团队的主流意见只是希望黄光裕家族回归大股东的本位,而让国美的“去 家族化”进程继续下去,而此事也凸显了中国家族企业规范化运营探路过程中的复杂和艰难。

“君主立宪派”

自从黄光裕家族与董事会矛盾公开后,国美管理层的态度有些微妙。

最 具代表性的一幕发生在8月13日,北京鹏润大厦国美电器总部的一间会议室内,李俊涛、孙一丁、牟贵先、何阳青四位副总裁,以及首席财务官方巍集体亮相,公 开表态支持公司董事会。其中被黄光裕动议点名要排挤出董事会的孙一丁更直言,“我们只做正确的事情,如果看不到企业未来的发展,留下就没有必要了。”此 前,国美总裁王俊洲、执行董事魏秋立均已公开表态,对“大股东行动很失望”。

高管层的态度,外界则将此形容为“集体倒戈”,毕竟,高管成员基本皆黄的旧部,深受信任,尤其是王俊洲和魏秋立两人,曾在黄光裕出事后被指定为其私人代表,授权可“按照有关董事会的指示签有关的文件”。

至 于倒戈原因,外界普遍的解读是,陈晓为首的董事会给予了这些高管股权激励,实现了利益捆绑。2009年7月7日,国美电器推出了“管理层股权激励计划”, 共惠及了国美各级高管105人,由黄光裕家族推荐的4名董事王俊州、魏秋立、孙一丁、伍建华,皆在“被激励”之列。在黄光裕家族看来,该方案目的则是“连 横争取全体国美高管”。

在“金手铐”之外,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吕良彪对此有着另一层的解读,“管理层的态度未必都一致,但是,他们有 共同的责任,就是如何尽快将国美稳定下来,在黄光裕与陈晓的对决之间,管理层最佳策略就是抱团取暖,一致行动。在这种前提下,某种仪式性的表态就成了一个 可选项。”

前述接近国美高管团队的人补充了另外一个重要细节,即高管团队和黄光裕家族其他成员存在利益冲突,尤其是黄光裕的两个胞妹。

据悉,早在黄光裕出事前的2005年,虽然其妻子杜鹃仍然担任CFO,但黄就曾开始试图主推“去家族化”,将两位胞妹逐步边缘化,其中黄秀虹出任上海大区总经理,负责地区业务。

而 在黄光裕身陷囹圄之后,此前部分已日渐远离决策圈的黄氏家族的成员希望再次进入董事会,这让国美管理层非常紧张,他们担心黄光裕家族成员再次介入国美的实 际运营,会破坏既定的职业经理人维持日常运作的架构。在该人士看来,这一为人忽视的因素,成了国美管理层集体倒向陈晓为首的董事会的一个重要诱因。

而 在黄、陈两人对决的态势下,其实部分高管团队更倾向于走有点“君主立宪”意味的第三条道路,一方面,他们并不乐见黄家重新介入执行层面,干预日趋规范化的 运营,无论上市公司还是自身利益、话语权,都会因此严重受损;另一方面,他们愿意尊重黄光裕家族的大股东地位。无奈目前大股东与董事局势同水火,这种“立 宪派”的声音在双方对垒的舆论声势下被掩盖了。

忠诚于谁?

国美大股东和董事局的争斗,无疑具有戏剧性和偶然性,然而,在大成 律师事务所资本市场部主任、大成纽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董华春看来,不应该太过意外。“双方都是在利用公司法律的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正当行使自己的权利,这 是一场正常的公司治理结构中控制权争夺战,在成熟资本市场经常发生”。

只是,对于一贯视董事会和管理层为控股股东“傀儡”的中国企业而言,这却还是一个新鲜课题。

根据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邓峰的介绍,由于历史因素,在中国的整个商业和法律文化氛围中,都一直倾向于把公司看成是股东的“手臂”和“私产”,董事会的独立地位和权威并没有得到足够的保证。吕良彪评述说,中国企业更习惯于“一元制”的权利架构体系。

在 大股东“一元制”管控的思维影响下,国内企业对于董事会独立地位和权威的漠视则属常事。邓峰就曾在国内法院里见过不少这样的纠纷案例:董事会发起前,众股 东就开始约定,大股东多少名董事席位,二股东多少。如果选举结果和约定的不一样了,就会产生纠纷。这种股东约定瓜分董事会席位的做法在我国并不鲜见,但若 放诸欧美,则属违法。

“董事必须经过选举产生,不能由股东瓜分名额,而且,不能说谁掌握了多少股权,就要有几个席位来向他负责。无论是谁担任了公司董事,都要向公司负责,或者全体股东负责。”邓峰说。

事 实上,按照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一般原则,董事会作为公司权力的最高行使者,对公司的经营全面负责。因此,一般而言,股东不应该越过董事会来直接管理公司, 如果股东直接越过董事会操纵公司的管理经营,那么常常是会被宣布为非法的。在邓峰看来,在上市公司中,董事会之于股东的关系,就像“代议制政府”一样,尽 管主权在民,但人民不能越过政府直接管理国家。

而在董事会,董事分为执行董事与非执行董事,非执行董事中则根据董事与公司之间是否存在关联 关系,而分为独立董事与非独立董事;其中,只有非独立的非执行董事与其所代表的部分股东间存在代理关系。在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教授丁远看来,一家公司的 执行董事,他在公司领薪,其首要职责是公司经营任务,不应该只代表某一部分股东的利益。

因此,当一个家族企业开始逐步成为公众公司,掌舵的 家族就需要将自己对与企业的部分控制权,让渡给董事会,从“一姓之天下”的企业掌控者,向一个企业大股东的角色转变。其中,虽然大股东拥有董事的提名权, 但经选举程序产生的董事却要首先服从于“公司利益”,代表整个股东乃至所有利益相关方,而非控股股东。

对于国美电器而言,自从其借壳上市开 始,黄光裕家族不断减持股份,客观上推动了国美向一个公众公司转变的进程:2006年4月,黄光裕向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等出售股份,套现12.46亿港 元,持股比例下降至68.26%;2006年7月,国美电器换股收购永乐。黄光裕持股比例被摊薄至51.18%;2007年9月,黄光裕再度出售股份,套 现23.36亿港元,持股比例下降至42.84%;2008年1-2月,在黄光裕掌控之下的国美电器,高价回购了黄光裕所持的部分股份,黄光裕持股比例下 降至39.48%。

在这个过程中,公司利益与家族利益即有可能出现矛盾,甚至产生法律诉讼。国美董事会在8月5日,决议对公司的间接持股股 东及前任执行董事黄光裕提起诉讼,诉称黄光裕在2008年初后回购公司股份中违反信托责任,并要求黄进行相关赔偿。“董事会此次起诉行为具有合法性。董事 会作为受托管理机构,有权代表股东利益对于违反信托责任的董事提出诉讼。”董华春评点说。

公司属性发生变化,职业经理人的行事逻辑也自然随 之发生转变。在北大纵横咨询公司合伙人熊浩看来,评论国美高管层是否道德上有亏,需要从国美四类利益相关方的角度综合考量:第一是股东;第二是企业自身发 展;第三是消费者、供应商和内部员工;第四是对社会的公众利益。虽然民间普遍对于黄光裕家族持有同情态度,受访的专业人士则基本一致,这件事不能简单做道 德评价。

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企业的创始家族就不得不考虑自身的定位。据清华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宁向东教授介绍,在美国,一般认 定一个企业是否为家族企业的标准是30%的股权比例,低于30%就被认为是公众公司。“那么,家族企业持续的生命力何在?主要是对于家族品牌的忠诚,而家 族成员之间的经验、知识传递也是无保留的。”

“立宪共治”

在吕良彪看来,国美控制权的争夺,是创始家族与强势职业经理人的利益争夺。一个需要正视的现实是,未来不少创始家族都将不得不学习如何与职业经理人打交道。

唯一不同的是,国美是因为黄光裕深陷牢狱之灾而发生剧情突变,而对于绝大多数家族企业而言,其创业一代无法逃脱自然的法则,不得不将控制权移交出去。

然 而,能够带领企业走向新高度的接班人个人素质要求很高。宁向东将一个成功的接班者的品质归结为四大要素:判断力、组织驾驭能力、商业机会以及政商关系,其 中,“判断力和组织驾驭能力的承袭非常困难,相当依赖个人素质与长期培养,有些人由于性格缺陷,天然地不能承担其掌舵者的角色”。

遗憾的 是,由于中国内地的独生子女政策,家族企业希望传承控制权的时候,接棒的选择面很狭窄。丁远与宁向东都对此表示担忧。让宁向东记忆犹新的是,1990年 代,他曾参与了香港地产巨头新鸿基(00086.HK)的家族子女培训,郭氏家族第三代几乎可以坐满一个教室,而他参加的国内某知名公司的培训,偌大的教 室只有两个人,“一个二代,一个职业经理人”。丁远则援引欧尚公司的家庭控制者,他们在家族内部建立了一个股票交易机制,并严禁家族股票外流。

由于国美是一家香港上市公司,事实上是可以通过设计优先股、普通股的区别来保障黄光裕家族对公司的投票权的控制,丁远认为包括黄光裕在内的中国企业家还不熟悉上述的游戏规则,亦导致其权杖的失落。

在宁向东看来,如果未来中国的家族企业不能顺利将控制权传承,就只有两条路可以走,“要么资产变现走人,要么学习如何做股东”。如选择成为股东,就不得不精心去设计、维系一个“立宪”体系,处理好与职业经理人微妙的关系。

事实上,随着公司的成熟壮大,家族创始人或者家族的影响,整体会从有形的公司影响逐渐向无形的方式来进行转变,虽然仍可能是一个家族企业,但是同样会成为透明、规范的、公正运作的家族企业。

在罗兰贝格咨询公司合伙人丁杰看来,国美的成长某种意义上到了这样的阶段,“草根系的生长可能要转化为更精细、更有规划的成长,这背后需要人本身的转换”。

而 黄光裕在这方面其实是有考虑的。宁向东曾与黄本人有过接触,“我们曾经问过他,如果他重新去南城开电器铺,有没有可能做到国美今天的规模?黄的回答是不会 了,他很明白自己的成功具有偶然性。很多企业家其实看不到这点,这妨碍了他们规范化运营公司的视野。”而按照前述那位知情人士的说法,黄光裕早在2005 年就开始了国美职业化运营的进程,然而在家族内部却有完全不同的声音,也有不同的利益诉求,这种异议在黄光裕入狱后被放大了。

“为什么欧美发达国家创始家族可安心做甩手掌柜,因为他们法制环境更为成熟,股东中往往以长期投资的机构投资者为主,能缓解创始家族在这方面的压力。”宁向东分析说。

从这个角度来说,对于很多中国家族企业而言,国美控制权的争夺只暴露了冰山一角,而还不是最糟糕的情况。对于准备或者已经踏上企业向“两权分离”、“公开化”转轨的道路的家族而言,一个现实的焦虑是,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保持家族对于企业的合理控制。

据 邓峰介绍,事实上,在欧美,在相关法律制度的设计上也有相应的安排,如分类股份,将公司股份分成AB股,投票权不一样,可以使得家族在公司的股权或者表决 权不被稀释,这样对其创始家族,有一种制度保障。但中国的公司法没有相应的制度安排,而是采取了高度规制的方式,同股同权、一股一权等。所以在邓峰看来, 家族企业创始人或者创始家族在企业转轨、公开化的过程中也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相应的“焦虑感”。

“好的解决方案是公司法应当放松规制,允许公司自行探索一些制度创新,在法律的框架下形成一些大家都可以接受的做法和制度安排,以满足不同的利益群体的诉求。”邓峰说。

就 在国美股东争夺正酣的时候,有意思的是,8月26日,苏宁电器(002024.SZ)在深交所发布《苏宁电器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股票期权激励计划(草 案)》,苏宁电器拟向248位司龄达到或超过五年的员工推出首期股票期权激励计划,本次股权激励计划拟授予激励对象8469万份股票期权,占激励计划公告 日公司股本总额的1.21%,行权价格为14.5元。

其实,无论国美还是苏宁,在家族企业传承、维系未来可能不得不面对的“立宪共治”局面,思考仅仅是一个开始。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