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股市黑嘴自制山寨中证报忽悠投资者


From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stockaritcle/20090210/14135837973.shtml

收钱荐股都是骗人的 股民千万别上当

本报讯(记者邵泽慧) 这两日A股的走势有些疯狂,沪指冲破一个又一个整数关口,个股也是全面开花,被套了很久的小散们开始摩拳擦掌,有的想趁着这波反弹解套,有的想再借机赚上 一笔。记者发现,随着大盘的反弹,那些打着高收益旗号的非法咨询机构也开始蠢蠢欲动,在各大股吧里打广告,拉会员。业内人士表示,投资者千万别听信这些网 络“黑嘴”,以免损失钱财。

惊现“山寨版”中证报

昨天,股民张先生在浏览东方财富网的股吧时,无意中发现一张“雷人”的“中国证券报”。据张先生说,他当时在逛重庆啤酒(15.11,0.09,0.60%)吧, 其中有篇文章的标题是“明日重大利好消息出台《敬请关注》”,张先生好奇地点击一看,竟然是一个电子版的“中国证券报”,不过内容却是讲述一位建材老板炒 股赔了几十万块钱,后来加入某某股票咨询公司成为会员后,三四个月时间不但解套还盈利的故事。更为夸张的是,“报纸”上还有讲述人的照片和姓名,当然那家 所谓的股票咨询公司的名称也打在了最醒目的位置。记者看到,这篇帖子在短短时间内就达到近5000次的点击率,而且回帖的人竟然全部予以“支持”的字样。

“黑嘴”又开始忽悠人

记者按照网址登录了那家股票咨询网站,发现这家公司还是传统的“会员制”运营,并表示根据会员费的不同进行不同的炒股收益回报,比如一个月收费 1380元,保证10个交易日45%的盈利,总获利不低于90%;一季度收费4380元,保证15个交易日获利120%,总获利不低于360%。更夸张的 是还有涨停板股票服务,只要交3800元,就保证5只股票涨停。记者表示不相信能有这么神奇时,该公司客服人员却说他们拥有200多亿的短线游资,能确保 客户完全赢利,并且宣称他们是中国证监会首批批准的综合类券商之一。不过记者登录证监会网站查询,发现根本没有这号公司。同样,其他股吧里,类似投资公司 的“广告”也很多,目的都在忽悠股民成为其会员。

收钱荐股的都是骗人的

“股民们被套的太久了,最近大盘反弹,不少人都想借机翻身,于是又给了这些骗子公司钻空子的机会。”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凡是收钱荐股 的,都是骗人的,小散一定要当心。”一位曾经上过当的赵先生说。而专业人士则表示股市里没有“活雷锋”,那些“股神”“大师”们不会把“肉”随便地和散户 分享。华堂律师事务所杨兆全律师提醒投资者,对交钱入会的投资者,炒股赔钱的损失是无从弥补的,只能在证据齐全的情况下要求退还会员费。记者了解到,未经 证监会批准,擅自从事证券投资基金募集和管理,包括证券经纪、财务顾问、证券资产管理,都属于非法金融业务活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700

股歌之王首曝被骗往事 机构承认宣传暴富是忽悠


From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stockaritcle/20090423/12006141074.shtml


  被骗系听信机构荐股,机构“坦诚”回应:宣传暴富都是忽悠人的

  “15元买进,最低跌到三四元,亏了70%。”虽事隔多 年,但提起被“黑嘴”忽悠的这段经历,“股歌之王”龚凯杰仍记忆犹新。在本报3·15推出维权壹帮一栏目后, “股歌之王”《死了都不卖》的词作者、启东人龚凯杰跟本报记者独家披露了他被“黑嘴”的糗事。记者针对“黑嘴忽悠”事实随即采访了律师和机构,令人大跌眼 镜的是,机构自己都承认:说暴富那都是忽悠你。

  本报记者 马燕

  首次曝料

  听信机构荐股“股歌之王”亏七成

  龚凯杰1997年开始炒股,前面几年也未能免俗,跟普通股民一样希望有人指点快速致富。他认为,希望有人“带”着的心态,在熊市尤其强烈。

  2000-2001年间,A股从2245点高点跌下来,很多人深套其中,急盼解套;方法不是找“老师”(成为机构会员)就是找股票机。龚凯杰与 几个朋友合买了一台股票机——“看到某媒体上,广告吹得神乎其神”——这台股票机花了他们1400元,此后每月还要交120元月租费。交费后,就会有机构 定期提供股票信息,告诉你什么价位买进、什么价位卖出,稳赚不赔,“可事实证明,都是假的”。

  让“股歌之王”印象深刻的被荐个股是名流置业(4.95,-0.06,-1.20%)(000667)。“建议我买时刚好是最高点,15元左右,说很快会涨到30元。”他深信不疑,15元买入。可不仅期待中的30元遥遥无期,该股还掉头向下,一直跌到3、4元。“当时账面损失高达70%多。”

  2004年,他首只股歌《炒股泪歌》(《单身情歌》重新填词)中的一段歌词,其实能算作这一经历的真实写照:“找一个最好的、实在的、放心的、善良的人来帮忙解套”。

  只有自己真被蛇咬过,才知道蛇的可怕。龚凯杰介绍,反正自此以后他是不再听信任何机构、“黑嘴”忽悠了,由于写股歌,平时接触到不少网友,也听 到不少他们被骗的故事。有一个网友,在“带头大哥”最火的时候,交了8800元的会费,加入了“带头大哥”的QQ群,没想到,一周后“带头大哥”被抓了, 会费自然有去无回。“凯哥”“善解人意”地规劝:不要伤心了,你好歹只交了会费没投本金,想想那些既交了会费又听信“黑嘴”投入几十万却血本无归的,损失 岂不更大?

  律师析案

  被忽悠后能否索赔看两点

  机构有无资质、荐股有无承诺

  龚凯杰介绍,对这段糗事,尽管也萌生过维权念头,但总觉得比较麻烦,而且确实也有自己问题,一直就权当吸取教训了。不过身边类似事件屡禁不止,又恰逢本报推出“维权壹帮一”栏目,他觉得有必要藉此给广大股民再提个醒。

  日前,记者就此事采访了江苏涂勇律师事务所的主任律师涂勇。涂勇是著名证券维权律师,曾代理过南京股民诉东方电子(4.05,-0.20,-4.71%)等案件。

  他认为,被“黑嘴”“忽悠”后能否起诉索赔关键看两点:一、提供股票机的机构是否具有证监会核准的正规证券咨询资质。二、当时建议龚购买名流置 业时的措词,是“保证”何时涨到30元,还是个人“认为”、“估计”涨到30元、“仅供参考、具体投资风险自负”这样的措词,即是否属保证性条款。

  如果该机构有资质,那么就像律师打官司一样,对他们而言,推荐股票就是种职业,只要没有保证性条款,就算是大跌,风险也得投资者自己承担;如果 机构没有资质推荐股票,即使不是保证性条款,也算违规。如果机构既没有资质又拍胸脯保证收益,问题则最为严重,股民可以提出诉讼进行索赔。

  这些判断的依据来源于1997年的《证券、期货投资管理暂行办法》。涂勇介绍,综合来看,法律法规在荐股、代客理财方面认为属违规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四种:

  第一种:没有资质却推荐股票或代客理财。

  第二种:有咨询资质,但收取客户的账户、密码,约定分成,即代客理财,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第三种:有咨询资质,但进行证券咨询业务时对股票收益做出保证和承诺。

  第四种:有咨询资质,但所收取的费用超过证监会核准的标准,比如跟所讲股票业绩挂钩。

  现状调查

  从股票机到QQ群、演播室

  大户炒成散户,散户成破产户

  涂勇介绍,像“股歌之王”被忽悠的损失其实算少的。他只不过听信了荐股,并没有委托理财。更多入会委托理财的,才真是“大户炒成散户,散户炒成破产户”。

  前不久,涂勇接到过一名苏州股民反映,该股民看到电视台有所谓大师、股神忽悠,就听信所言入会,把股票投资账号密码一股脑全给了对方,结果从 2008年至今,90多万元本金亏得还剩20多万。多年以来,“黑嘴”不仅屡禁不止,手段还越发花哨。“早年是股票机,现在是网络、电视‘新技术’”。龚 凯杰告诉记者。

  涂勇也介绍说,比如通过网络上的论坛、股吧、QQ群;以及个别地方电视媒体被广告商买断时段推荐股票、咨询。“表面看正常,也提示风险自负,实际上内部也有代客理财。”还有的跟券商联手频繁交易赚取交易费。

  龚凯杰则举例说,股评家就这样在QQ群上骗人入会炒股:“10点涨停的某只股票,涨停后会马上发个信息来,说看,这只股票我9:50就提醒大家了,实际上发布的时间已经进行修改。”这时如果有人提出异议,会被“一脚踢出群”。

  机构回应

  代客理财是说不清的“是非地”

  赚钱有人捧赔钱遭人骂

  多年以来“黑嘴”忽悠为何屡禁不止?听取了当事人、律师的声音后,记者也采访了机构一方。这是一家曾经因违规被证监会处罚,但现在已经“改邪归 正”的机构。该机构老总一听这个话题就直摇头:一个说不清的“是非之地”。他首先跟记者证实,确如律师所言,不管有无咨询资质,机构代客理财在法律上都是 明令禁止的。但为何实际上机构代客理财却一直存在?他认为,这还是因为市场存在需求,只不过“牛市赚钱皆大欢喜;熊市赔钱就矛盾突出”。

  对头顶的“黑嘴”帽子,他也非常痛苦表示:银行有利差、保险公司有保费,我们真要老老实实光咨询哪够生存?他直言,像现在市场情况,他们也拉不到几个会员,都是靠非金融的关联公司业务维持品牌,希望牛市能再雄起。

  记者手记

  掌握好自己的“钱”权

  从股歌之王到普通小散,被“黑嘴”忽悠的股民在现实生活中屡有发生,很多纠纷最后都以不了了之了之。投资人受损的收益无法追索,可是,上当受骗的故事却仍然每天都在发生,为什么?

  在采访中,记者深深感到,虽然投资者被“黑嘴”忽悠投资受损,但真正追究“黑嘴”责任时,却难以真正认定。涂勇律师说,从法律层面看,我国对委 托理财,10年来一直没有出司法解释,法律上是滞后的。从监管层面看,对上市公司的监管有诸多认定,但对咨询业务监管却模糊不清。实际上咨询业如果出了问 题,影响面可能更大。“上市公司是点的问题,而代客理财问题涉及到一个群体。”

  在涂勇的印象中,湖南省2000年曾有过被证监会处罚的严重事件。当时是好几个有资质的咨询人员联名推荐个股,对具体收益做出承诺,导致很多人 跟风购买,“做托”、收取费用,造成大量损失,引发诉讼。龚凯杰则形容,“如果说炒股是一道菜的话,那股评家、‘黑嘴’的推荐就是调味品。有他们味道会鲜 一点,但过头搞不好出事;没有他们这道菜也能填饱肚子。”因此,他建议股民不要老想着借别人的力去快速致富,炒股还是得靠自己,想避免被忽悠,自己要先清 醒设防。耐人寻味的是,不仅律师涂勇与他想法一致;连咨询机构老总也兜底:股市上哪有神啊?那些说能让你一夜暴富的,都是骗人的。

  所以,要想不被“黑嘴”忽悠减少上当,最重要的还是投资者自己要有清醒的头脑,把握好自己的“钱”权,科学投资,才是避免上当最有力的防火墙。

  <<<链接 何谓“黑嘴”

  从法律意义来讲,“黑嘴”指那些没有正规证券咨询职业资格、却给股民提供证券咨询甚至代客理财业务的。而百姓普遍意义理解的“黑嘴”,除了没有资格证书却给人推荐股票的机构,也指那些尽管有咨询资质,却经常为了种种利益给庄家“做托”、蒙骗小散户的机构和股评家。

  识别“黑嘴”四招

  第一招,看其是否“挂牌经营”。按照证监会《暂行规定》要求,会员制机构在开展会员制业务时,应在相关栏目及业务发生场所,以醒目方式公示或公告机构全称及业务资格证书号码、参与栏目的执业人员姓名及其执业资格证书号码。

  第二招,看其是否招收异地会员。由于异地会员在投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困难,给了“黑嘴咨询”以可乘之机,对此,《暂行规定》有明确的禁止规定。

  第三招,看合同签订情况如何。一是合同的格式要统一印制;二是合同首页应载明投诉电话、收费专用银行账户账号、户名及开户行;三是合同首页有醒 目的风险提示:“本公司承诺提供专业服务,不承诺投资者获取投资收益,也不与投资者约定分享投资收益或分担投资损失”及“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四是 未签书面合同前不向投资者收取咨询服务费用。

  第四招,看其是否“推荐黑马”或自吹自擂。《暂行规定》禁止会员制机构及人员在开展会员制业务时以“黑马推荐”等方式明示或暗示投资者一定获得投资收益,或直接代客操作,或与客户约定分享投资收益及分担投资损失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52

我对任志强《别听小潘瞎忽悠》的回应!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79dbbf0100l1go.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52

阚治东说的忽悠人的动力电池是谁? value9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4dc8080100ocld.html

阚治东在这篇文章中http://money.163.com/10/0726/10/6CGV5SEQ00253G87.html 提到深圳一家忽悠人的动力电池高人,不知指谁,是比亚迪还是雷天?还是其他的?

 

他在合肥的一个讲座中提到是“深圳龙田电池”,见下面链接。

http://www.hfhouse.com/dirsee/inc/textshow.asp?/=1035&w=1-

因为文字是根据录音整理的,我怀疑是“雷天电池”

 

雷天我几乎可以肯定是吹大牛,还吹嘘模拟人体生命原理

http://sztqb.sznews.com/html/2009-03/25/content_560768.htm

这哪有一点点科学态度,整个一个跑江湖卖假药的。

 

但不知比亚迪是否如此,老巴的背书不会有假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95

不忽悠,下一个大机会是物流--马云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077750100p3yd.html

谢谢大家!感谢大家在这么忙 的时候,快过年参加我们物流会议。我今天是带着非常崇敬的心情来看大家,因为我觉得你们创造不仅仅是中国奇迹,也是世界奇迹。这一两年整个物流产业发展超 越我们想象,这是相当了不起事情。我跟马局长今年估计35亿包裹,美国快递业70亿包裹,原计划我们要想15年、20年超过美国,按照现在状态中国三年、 五年一定超过美国物流行业。短短两三年我们创造这么多机遇、创造这么多就业机会,我非常敬佩大家。近百万人就业涌入物流行业,任何一家公司短短一两年就业 人数、员工人数翻两三番,非常难管理。我自己问自己,阿里巴巴这十年,我感到骄傲的不是阿里巴巴有这么多业务,挺骄傲的是拥有22000名员工,这 22000名员工培训、成长非常难,在座能够管理上百万员工相当了不起。

    尽管今天有很多抱怨、投诉对物流行业。我觉得让他干也好不到哪里去,都很艰难。下雪天要把快递送到,而且新培训的员工,我由衷感谢,我为中国物流进步、为整个电子商务所做出巨大贡献,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感谢,我也代表淘宝CEO、淘宝所有买家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另外我也在想这个行业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个行业变革之大可能会超过在座所有的想象,我前几天跟人谈电影行业的发展、互联网的发展,五年以前我投资华谊的时 候,我判断中国电影五年以内超过100亿市值,100亿电影市场,今年中国刚好102亿。十年以前我判断电子商务十年以后一定很大的市场,中国有机会行业 很多很多,但是你确保这个行业一定会成长、而且成倍数增长的行业并不多。但是我觉得物流就是这么一个,未来十年内增长速度超过在座所有人想象,坏的结果是 今天最成功的物流公司绝大多数不会成为十年后最成功的物流公司,这就是对行业重新洗牌。这是一个结果,而且大家可能觉得轮到他,很有可能轮到你,这就是行 业的变革。

    十年以后我一定相信,中国快递一定有100亿包裹,美国还是70、80亿包裹,几年以前我在美国说中国互联网人数一定会超过美国,他们觉得不太可能,我说 你们总共3亿人,生孩子生2000万人,还不准死人。我们13亿人口搞五六亿人上网也就五六年。但是能不能诞生对社会有贡献、对人类有贡献的公司,有很多 的挑战。中国移动用户过亿用户,但是中国没有诞生苹果。中国那么多快递公司,有没有一家叫板UPS,假如国家不保护你、假如政策不保护你,100亿包裹是 最简单的,但是你能拿到多少。

    这一两年变化,淘宝现在每天订单800万,明年这个时候可能一天2000万订单,明年一天淘宝制造包裹1500万,我们准备好了没有?十年以内中国在快递 行业我的预计至少增长1000万就业、1000万的员工,我请问我们组织、我们管理、我们领导力、所有管理培训体系我们是否准备好?这都是机会,我也坚信 十年以后全中国所诞生,由于电子商务发展所诞生UPS一定有几家,一定超过美国的UPS,这个我深信不疑。

    为什么美国不可能?美国电子商务很难做,因为其他商业环境太好,银行很好、配送很好,所以电子商务非常难做,中国是因为什么都不好,电子商务才好做。中国 移动为什么能够超越美国,不仅仅我们有人口,而是由于我们当年固话太落后,所以有线一下条约的发展。行业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这个变化可能三年五年,大量 资金进来,只要钱进来问题就出来。准备行业发生巨大的变化。

    第二阿里巴巴为什么做物流?我们准备怎么做物流?该做什么东西?其实我们11年投资电子商务,我们像做疯了,当时没人相信,我们自己相信。坚持十年发现信 息流太难做,支付宝出来以后发现物流堵住,我们以为只要做信息流就行了,没有资金的平台没有办法做,我们就做资金,我们刚刚缓过气,我们发现所有抱怨、投 诉都来自物流,没有用我们必须共同参与。其实我们资金流也抱怨过,没有支付宝之前,我们天天说银行你们该做什么,人家不是不愿意做,觉得这个东西没有意 思,结果搞大以后发现很有意思。

    对于阿里巴巴来讲,我们不是外资企业、也不是私有企业,我认为我们是社会企业,是国家拥有、是社会拥有,谁也不能说我拥有阿里巴巴、拥有淘宝。阿里巴巴能 关掉、支付宝关掉吗?不能关掉,这个是属于这个时代、属于这个社会、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也是属于全世界向往新的商业模式的人,所以看成真正的社会企业, 今天很多国有企业其实是政府企业。

    再一个我在想,我为什么做物流?因为我自己讲过这句话,有一天通过努力,超过沃尔玛全世界的营业额,是4000亿美金,按照汇率再涨下去我们机会还是很 大。我跟沃尔玛副董事长交流,我们每年增10%,十年差不多。我们打这个赌我们肯定赢,他想卖更多的不知道搞多少场地、建楼,我们只要多几台电脑就够了。 沃尔玛影响上一个时代的商业模式,大规模采购、形成标准化、流水线作业、形成大规模集装箱、低成本,他影响商业形态,我们希望淘宝也好、阿里巴巴也好,有 一天也成成为影响社会商业形态的公司。在公司内部,我说佩服新浪、网易、搜狐这些企业,他们改变很多人阅读习惯或者新闻习惯,淘宝还没有,只是说大家购物 可以,但是一定要上网还没有到。这一天我们要做到。

    我想淘宝明年冲1万亿,我们看不到大灾难让淘宝出灾难,但是1万亿到3万亿最大的障碍就是物流,假如我们不参与,其实有的时候行业一定需要行业外面人搅一 搅,做支付宝不是金融的人,淘宝里边没有人搞过零售的,必须外面人整一整,这样对行业有好处。但是我们不做什么?我们不做民营物流企业想做、能做、可以做 的事情,我们自己定位阿里巴巴进入物流,做现有物流民营企业不想做、不肯做、不得不做的事情,我觉得所有国有企业都应该这样就对了。

    我们自己也分析很长时间,我们管上百万员工做快递太辛苦了,无论是安全问题。那不是我们公司做的,而且即使要做、即使可以做我们也不能做,因为社会上永远 不能把别人饭碗捅了,这是做企业的原则。别人想做就让别人做,我们自认为两套系统是我们强项,第一信息系统,第二仓储,今天仓储由于城市化的推进,将来仓 储的挑战会非常之大。我们理想仓储跟政府谈、搞地全部硬件投入,又要花钱、又要建立这些东西的话,可能很多民营企业不愿意投,我们希望把投仓储的钱省下 来,花在员工培训、成长方面这个更好。

    所以我们将会在仓储和信息体系上边花很多的工夫,这些仓储建起来以后,我们里边会给所有快递公司、物流公司共同开放、共同发展。我记着在集团内部战略会议 上做物流的决定,这是我今年2010年做的唯一、最重要的决策做物流。定了几个原则,第一原则不以赚钱为目的,这是我们第一个原则;第二原则不能亏本,亏 你撑不起,你怎么走下去;第三做大部分民营企业不想做、不肯做、不得不做的事情,并且真正诞生中国的UPS。

    移动没有诞生苹果,我相信中国物流,未来中国超越全世界物流公司人也许今天就坐在这里。十年以前我听IT领袖说,十年以后那个哥们就是我。十年以后全世界现代物流发展一定是我,我们只要有这个勇气和信心。战略除了想法,贵在于战略谁都可以划。

    今天我另外想跟大家沟通的想法,今天电子商务B2C风起云涌,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泡沫时代,我们有没有错。我在两年前集团大会说,中国电子商务发展好 跟阿里巴巴集团没有关系,中国电子商务发展不好跟阿里巴巴一定有关系,一年以前淘宝开始做B2C,淘宝第一起95%都是B2C,只是哪些B大的像C一样。 去年以前在上海大买家大会,有很多大卖家跟淘宝座谈,他们说我们是大卖家,我说多大?一个月卖五千块人民币,这就是变化和变革。今天B2C怎么参与投资, 使B2C行业发展更好。

    今天泡沫不亚于1999年、2001年第一次互联网泡沫,绝大多数B2C企业十年以后会消失。至少30%企业会都有网站、都卖东西。可是今天假如建一个网 站、请一个工程师,买一个服务器摆脱淘宝控制,第一淘宝不想控制你。阿里巴巴放弃商业帝国的思想,什么叫商业帝国?你要么加入我,或者我废了你。我觉得 21世纪人们不应该想这样的心态,什么是21世纪心态?就是生态,一个生态的环境,大家都是商业生态中的一部分,我们要建立整个商业生态体系,所以这是我 们觉得阿里巴巴要做的事情。

    我们觉得由于我们社会企业、我们是国有企业,我们应该成为整个中国电子商务发展基础建设,你要流量我们提高流量,你要数据我们提供数据,你要物流我们帮助 物流建立起来。很多公司走法觉得是我们的失败,什么意思?今天很多人做电子商务,有点像几年前开工厂一定门口挖一口井,一定做火电站因为不相信国家电网。 很多企业说办厂一定要发电站、自来水管。现在大家用的全是统一。

    我们没有帝国思想,这个公司不是我的,我也不会传给我的儿子,我只是公司的参与者,我们感恩荣幸在这个年代,拥有这个机会可以做出与上一代不同的企业。赚 来的钱我也不能拿来口袋,钱越多你责任越大,给了我这个钱还建几个仓库、再搞好的支付宝,有的时候资金越多麻烦越多、压力也越大。精力、体力很有限,在座 很多人都比我年轻,你们再搞五万员工没有问题,我再整五千员工受不了。我们希望不成为帝国,而是成为小商业公司成长、发展过程当中垫脚石。

    也许大家觉得我讲话好像“忽悠”大家,我们是真这么想,而且就这么在做。所以物流我们是一定要进。我在去年做的唯一重大决定,全部进入物流第一期资金是 100亿人民币,我们不要考虑赚钱,就是考虑怎么完善,否则到1500亿和2000亿时间淘宝和电子商务会发展,当然整个仓储系统、物流系统我们是开放 的。第三方所有物流服务公司在这个平台用好它,我有一个朋友在淘宝开店,卖服装挺好,也不知道听别人说,万一被淘宝控制怎么办。赶快自己整一个网站,结果 那个网站流量不够,每天还在加人。我会一年以后等他痛才讲,我要是他我会集所有资源先搞客户,了解客户以后再成立自己的网站。因为你是阿里巴巴集团所以这 样想,我还没有小气缺一个客户。

    所以今天跟大家交流想法,我们一定支持、扶持物流行业,第二我们是开放做,第三我们自己进来我们还希望看见更多PE、VC进来,毫无疑问中国能看到未来五 年内有十倍增长的市场,确定有十倍不多物流一定是一个。所以我们会参与投资,我们会做大家不愿意做的事情,并且最希望看到明年、后年、大后年物流的发展, 让淘宝上买家、让中国所有买家由衷感谢。那个时候我相信我们做成功,那个时候如果有人还抱怨企业的时候,我相信客户会惩罚你、你的对手会打败你。未来拼的 是管理、拼的是服务、拼的是创新能力。

    我想我今天来,因为很多外面传言非常多,说阿里巴巴抢物流快递行业的饭碗,我们是要做但是不抢大家饭碗,我们一定培养和支持如果这个市场上最优秀的快递公 司。几年前我跟银行行长说,高度注意支付宝,我相信有一天支付宝对银行冲击很大。那个银行行长说我不信。这几年这个行长很生气,但是也没有用,我今天跟大 家讲,十年以后最成功的物流企业一定不是今天前十名,一定会诞生新的物流行业领军者,他们善于学习、提升管理、他们有远见、为客户着想、为社会着想,因为 中国缺这么几家公司,也必须有这么几家公司。

    如果今天是物流行业研讨会,我相信十年以后一定看到这些公司。所以再次感谢大家,感谢大家以前所做出对中国电子商务、和成千上万买家做的贡献,也表示敬 意。但是你们今天玩的“业余”,只是有人不想进来干而已,既然干就应该去日本看看、去欧洲看看、去美国看看。我自己去看过,回来我特震撼,但是我说我们有 机会,有时候越成熟的模式越难改,在座绝大多数模式不成熟,所以感谢大家,期待大家!并且我相信明年抱怨声还会越来越多,这就是我们的成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62

徐小平:歡迎忽悠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12-09/100336420_all.html

 「他戴著眼鏡,雖然眼睛不大、但一直迸發出智慧的光芒⋯⋯」聚美優品的「80後」創始 人陳歐,在台上講述自己幾年前第一次在北京海淀翠宮飯店見到徐小平的情景時,聽眾席裡迸出了一片笑聲。

  在朋友圈裡,徐小平是一個在長相上充滿「喜感」的人——最大的喜感來自於他的眼睛:大多數時候都是笑容可掬到眯成一條線;講到興奮處,又會瞪得 溜圓。在朋友眼裡,「他常常被好故事感動,決定掏錢的過程往往十分草率;等到給錢的時候,心情又會有點陣痛。但掏完錢後,他馬上會去看事情好的一面。」這 麼一個愛感動、熱衷於當人生導師的人,最後玩成了一個天使投資人,投了蘭亭集市、聚美優品等一批創業公司,這讓他的朋友們很意外。

  陳歐2009年即獲得徐小平18萬美元的天使投資,首輪項目失敗後,改做垂直團購網站聚美優品,2011年獲得紅杉資本300萬美元的A輪融 資。

  從2006年始,徐小平陸續給創業者投資。直到2010年秋天以前,他都不認為自己是一個專業人士,但當最初撒下的種子開始發芽——那些被投公 司中有的已拿到C輪融資、馬上要上市,還有的拿到了過億元的A輪或B輪投資,徐小平放下「玩投資」的想法,開始把投資當做「正經事」(Be professional)。

  2011年初,徐小平結束美國高校創業演講之旅後回國,不久便宣佈成立真格基金,正式以天使投資人身份亮相。2011年12月1日,徐小平與紅 杉中國創始人及執行合夥人沈南鵬共同宣佈,合資成立真格基金二期,規模3000萬美元,其中,徐小平個人資金及吸收多位前新東方同事出資1530萬美元, 紅杉出資1470萬美元。該基金計劃在兩年內投資上百家早期創業型企業。用徐小平的話說,真格基金進入「2.0時代」。

「不相信模式」

  徐小平最欣賞的天使投資人是雷軍。不過,他們的風格截然不同。

  雷軍有一條出名的投資原則,「只投熟人推薦、自己熟悉的領域」,而且對自己看中的項目,恨不能與創業者「同吃同住同勞動」。

  到了徐小平這裡,標準變成了:「這個人能不能感動我」。

  徐小平不怕投陌生人。作為天使投資人,這種勇敢來自於他實在見過了太多來找他談理想的年輕人。嘗試用自己的經驗去幫助他們,改變他們的人生命 運,正是徐小平在新東方時期的主要工作。對人的判斷,特別是對年輕創業者的判斷,徐小平自認有經驗。儘管徐小平對於自己參與創辦新東方卻最後出局的經歷仍 耿耿於懷,但他的天使投資之路深深打上了那一段經歷的烙印。

  1996年1月,彼時已經40歲、在加拿大鬱鬱不得志的徐小平,受俞敏洪的邀請,回國共同創辦了北京新東方諮詢公司,從事出國留學指導。這次創 業讓徐小平獲得了最大的能量釋放,「最忙的時候,一年做上百場講座」,幫他們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專業與院校,以及未來人生、事業的發展方向。

  從1996年到2001年,因與俞敏洪政見不合被趕出新東方董事會前,徐小平堪稱閱人無數。也正是這段經歷,讓徐小平體會到了幫助改變他人命運 過程中的成就感。後來進入投資圈,徐小平依然更願意「視自己為一個青年事業輔導者——從學業、職業到創業」。

  蘭亭集市的創始人郭去疾,曾這樣描述徐小平投資的經過,「2006年秋天的一個晚上,我打電話給小平,講了我非常複雜的創業設想,之後小平就說 『我聽不懂,但你要多少錢?』第二天小平讓秘書把現金給我送了過來。」類似的故事不勝枚舉,幾乎每一個獲得徐小平天使投資的創業者,都會提及「我就是和他 喝了一杯咖啡」「我只見過他一面」,或者「我們就聊了半小時」。

什麼樣的人能打動徐小平?

  「有氣質,有口才,有思想,有人格力量,有說服力,有個性!」一口氣總結出六個「有」,讓徐小平講到了興奮處,宛如一個氣質非凡的創業者已站在 自己眼前。「懸的標準是看我頭熱不熱,我愛不愛他,我動不動心。」說到這裡,情緒亢奮的徐小平兩眼放光,一隻腳有力地蹬在椅子架上,幾乎要起立,同時下意 識地揚起一隻手在半空中不停劃動。

  但旋即,他的語調又冷靜下來,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說,自己的標準其實是「一懸一實」——「實的標準就是看他有沒有做這件事所需要的教育」。

  出身於教育世家,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之後任職於北大、創業後又從事留學指導的徐小平,最熟悉的環境是校園,最瞭解的人是學生,特別是留學生。 其圈中好友都知道,「美國名校留學生」身份的創業者最能讓徐小平「中招」,其中,他尤其欣賞斯坦福大學MBA專業的畢業生,如從他這裡拿到第一筆創業資金 的陳歐、郭去疾。

  但徐小平在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時迴避「學歷」,只強調創業者應有必要的教育。在他看來,「教育」包括了創業者求學及工作經歷,這些經歷 將會訓練一個人的說話能力——「一個會說話的創業者,會讓人看到這人有沒有誠信,是鬼鬼祟祟的小人還是君子」。

  從事投資六年來,曆數從徐小平手中誕生的作品——化妝品團購網站聚美優品、跨國B2C蘭亭集市、在線相親平台世紀佳緣,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徐小 平稱對很多投的項目「根本聽不懂」。

  「我就是拍腦袋,發暈的時候我就投了。在新東方的時候我是『忽悠大家』,如果我能被忽悠,那說明這人一定也是大家。」徐小平說,自己對項目其實 沒有更多的理性判斷,「有經驗嗎?有團隊嗎?」這些內容全都不考慮,因為他從來不相信「模式」。

  「凡是被模式打動的,一般都不成功。模式是不被保護的,能發明模式的人,也未必能做成功。我幾個最慘的投資都是『被模式』。」徐小平說。

投資「職業化」

  一旦遇到一個讓自己「心動」的人,徐小平會以最快的速度拍板投資。「閉著眼睛就投了,投了死活就不管了。」徐小平描述說,每每扔錢的那一刻, 「既激動又痛苦,因為扔出去的每一分錢都是自己的錢。」

  從2006年到2010年,像陳歐這樣的創業者,徐小平投資了有30個左右,其中絕大多數是歸國留學生,他卻始終沒把自己歸入「職業投資者」的 行列,甚至每到了制定新年目標的時刻,他反覆告訴自己的一句話會是——「今年不再做投資了」。

  但是,每次過完年,在北京又見到被他稱為「青年野心家」的那些創業者,徐小平又會立刻忘記了「花自己的錢」的那份心疼,再次沉入那種「用投資來 改變他人命運」的激動之中。

  事情的轉機發生在2010年下半年。徐小平早年投資的企業中,有幾家已經開始獲得更多VC或PE的追捧,「有的公司已經拿到C輪融資、馬上要上 市,還有公司是拿到了過億的A輪或B輪投資」,這一成績單,終於讓徐小平第一次有了放下「玩投資」的想法。

  他開始主動拜訪本土投資圈的明星人物——雷軍、沈南鵬、包凡,尋找投資夥伴,嘗試聯合投資。如果說雷軍是天使投資人中的婉約派代表,徐小平的投 資作風則是十足的豪放派。2010年8月至今,徐小平都異常忙碌,他赴美國名校進行巡迴創業演講,每到一地,甚至會慷慨地邀請留學生吃一頓價值上千美元的 海鮮大餐。2011年5月,他還邀請100多位留學生回國參加創業論壇,全程負擔他們的五星級酒店食宿和往返美國的雙飛機票。

  「中國最精英的一群孩子成了我的客人,真讓我激動,讓我感動。」徐小平說,自己就是要讓這些創業者提前先感受一下什麼是成功的幸福感。

  說到成果,在過去短短18個月中,徐小平領導的真格基金已經一口氣完成了對40多個項目的投資。

  「徐小平只要投的一個公司上市了,他就可以繼續投60個。」俞敏洪這樣評價。

 

  徐小平簡歷

  1956年生於江蘇泰興,1983年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1983年至1987年,任教於北京 大學;1987年至1995年,在美國、加拿大留學、定居。1996年1月回國,創建新東方諮詢處,從事新東方出國諮詢和人生諮詢事業。2005年後淡出 新東方,轉做天使投資人。2011年初,成立真格基金。截至2011年末,投資了中國內地近80家初創型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889

電商融資「皇帝新衣」:誰在忽悠誰?

http://www.21cbh.com/HTML/2012-1-14/2MMDcyXzM5NTk2Mw.html

品聚網與盛大集團的一紙爭端,脫下了電商企業融資額的「皇帝新衣」:電商企業普遍融資額誇大。

事實上,不止品聚網,一些非常知名的電商企業,如凡客誠品、拉手網、窩窩團、走秀網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融資額誇大。

記者最近調查了多家電商企業的工商資料以及包括VIE結構在內的協議,發現不少「融資額誇大」的疑雲。而電商業內和VC投資人士都告訴記者,電商企業融資額普遍誇大,這是業內「公開的秘密」,想「忽悠」的是電商企業的供應商和目標用戶。

「畝產萬斤」之電商融資版

2011 年7月,原盛大金酷遊戲CEO葛斌斌殺入電商江湖,成立了C2C電子商務網站「品聚網」。一開始,葛斌斌就對媒體宣稱,盛大集團將聯合其他兩大投資方,投 資20億元人民幣給品聚網。於是,品聚網冠上「盛大品聚網」的頭銜。對此,盛大集團保持沉默,既未承認亦未否認。

半年過去,正式運營僅3個月的品聚網走到了倒閉解散的邊緣。當「盛大品聚網」即將倒閉在瘋傳時,盛大集團出面否認,聲稱從未投資過品聚網。隨後,葛斌斌放出了與盛大集團董事長陳天橋的聊天記錄。

1 月12日,盛大集團新聞發言人張瑾告訴記者:「盛大集團肯定沒有跟品聚網簽過投資協議;哪怕是框架協議都沒有簽過。以前品聚網宣稱盛大集團投資時,我們沒 有專門發公告澄清過,但有人問起時,我們都明確告訴對方,盛大集團沒有投資品聚網。現在要澄清,是因為『盛大品聚網』倒閉的說法,對盛大的品牌是很大的傷 害」。

記者聯繫過葛斌斌,但截至發稿時,葛尚未回應。從雙方各自的發言來看,葛斌斌僅跟陳天橋聊過,希望盛大集團投資1.8億,且未獲得陳首肯。

無獨有偶。最近酒仙網董事長郝鴻峰開始活躍在媒體,聲稱酒仙網在2011年5月和11月,分別獲得投資2000萬美元和5000萬美元,11月這一輪投資者是紅杉資本和東方富海。

1月11日,郝鴻峰接受記者採訪,確認了上述數據,並表示酒仙網第三輪融2億美元,已經在跟一些很大的私募基金在密切接觸。郝鴻峰告訴記者,酒仙網2010年銷售額為1億元人民幣,2011年將是5億元,這一數據比其他紅酒網站加起來還多;

酒仙網人士向記者確認,酒仙網的實體運營公司為北京酒仙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酒仙」),酒仙網的銷售額、利潤皆在北京酒仙名下。郝鴻峰雖另外擁有公司,但那家公司跟酒仙網的業務和財務獨立,沒有關聯交易。

北京工商局提供的資料顯示,北京酒仙2011年3月以前,註冊資本為200萬元人民幣,出資方為郝鴻峰和賀松春;2011年3月15日,北京酒仙註冊資本變更為1000萬元,除了原股東增資外,廣東粵強酒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粵強酒業」)貨幣增資150萬元人民幣。

2011 年11月,北京酒仙的註冊資金變更為1225.8萬元人民幣,其中粵強酒業的出資額變更為197萬,粵強酒業和郝鴻峰、賀松春的出資總額仍為1000萬 元。同時,天津紅杉聚業股權投資合夥企業認繳112.9萬元人民幣,東方富海(蕪湖)股權投資基金、東方富海(蕪湖)二號股權投資基金分別認繳76.8萬 和36.1萬元人民幣。

此外,北京市工商局還提供了北京酒仙的「投資者註冊資本繳付情況」、「章程修正案」和「交存入資資金報告單」等表格,皆顯示,兩傢俬募股權基金的實際出資就是100來萬。

一位會計師事務所合夥人告訴記者,會計師事務所是以公司章程為基準來驗資的,如果公司章程中寫,投資人實際繳付的註冊資本為100萬元,那麼就算投資人出資大於100萬元,也不視為是股權投資,而會處理成「股東借款」。

工商資料還顯示,北京酒仙2010年的營業收入為145萬元,是郝鴻峰聲稱的1億元的幾十分之一。

而 且,北京酒仙是純內資公司;縱觀其工商資料的內檔,並無將股權質押給其他公司的現象,也就是說,北京酒仙沒有VIE結構公司,它無法接受美元投資。此外, 投中集團的數據資料顯示,東方富海集團此前沒有募集美元基金,2012年才開始進行募集,擬在年底募集完成,規模為1.5億美元。

綜上可知,北京酒仙若不能提供其他相關實體獲得融資的證據的話,那麼,它在2011年兩次融資時,獲得的真實融資額,分別僅為197萬元和225萬元人民幣,和郝鴻峰宣稱的2000萬美元和5000萬美元相差甚遠。

電商行業的「集體浮誇」

據記者瞭解,電商企業誇大融資額似乎已經成了行業的「潛規則」,電商企業和投資人各方,大傢俬下心知肚明,明面上卻不戳破。

記者在多位電商從業人士和VC人士處瞭解到,其他電商企業的誇大幅度還是以真實融資額為基礎,在此之上「稍作潤色」,但這一現象非常普遍。

他們告訴記者,一般來說,一家電商企業,A輪融資往往為幾百萬美元,多也不會超過1000萬美元;B輪漲到2000萬美元;如果企業繼續表現良好,C輪再漲到5000萬美元或更多一些。京東商城在自主式B2C企業中一家獨大,才有最近一輪十多億美元的融資額。

一位VC人士表示,融資額誇大集中出現在電商、團購等過去兩年非常熱門的領域,就是因為多家企業獲得融資,所以才爭相高報融資額。

這位VC人士表示,作為投資人,他對各企業的融資額大多心裡有數,「只要不要吹得太厲害」,並不介意企業家稍做修飾。他認為企業家誇大融資額,主要是想「忽悠」經銷商和客戶,讓對方覺得自己實力強。

從投中集團提供的2009年以來的電商融資表來看,單筆投資額大於4000萬美元的有20多家,該表中所列數據均為電商企業宣佈的融資規模。

其中,拉手網宣稱B輪和C輪分別融資5000萬和1.11億美元。拉手網去年末遞交過上市申請,其招股書顯示,拉手網B輪融資4120萬,C輪融資如其宣稱。

凡 客誠品宣稱其D、E、F輪融資分別為5000萬、1億和2.3億美元。而凡客誠品的關聯VIE結構公司北京凡庫的工商資料顯示,在對應時間裡,北京凡庫的 投資總額分別增加了3000萬、5000萬和1.91億美元。接近凡客誠品人士亦指出,北京凡庫投資總額數據的變動,與凡客誠品獲得融資的數據頗為吻合。 (參見本報1月2日報導《凡客真相:一年虧損6億 利潤率負20%》)

所謂A公司的VIE結構公司B,往往是一家外商投資公司,外資基金 將要投資給A的金額注入B公司,並佔有B公司的部分股權;A公司的股東將A公司的所有股權質押給B公司,然後A、B公司之間有一個協議,由B公司通過此協 議來控制A公司的運營。通過查閱B公司的融資情況,即可獲知A公司的真實融資額。

由此看來,拉手網和凡客誠品的融資額可能都會有一定的誇大,拉手網的誇大幅度很低,基本上反映了真實融資情況。

此外,接近窩窩團人士告訴記者,窩窩團上一輪的估值為4億美元左右,融資額為6000萬美元,不到其宣稱的2億美元的1/3。

除 了上述融資額超高的企業,記者通過上海工商局,查閱了兩家上海電商企業的工商資料,它們公開宣稱的融資分別為:也買酒於2011年5月獲得C輪融資 4000萬美元,加上A、B輪,融資總額為5300萬美元;鑽石小鳥2011年3月宣稱獲得融資5000萬美元,加上A、B輪,融資總額為6200萬美 元。

也買酒的實體運營公司為上海眸世貿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眸世貿易」),眸世貿易的股東將所有股權質押給也買(上海)商貿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也買商貿」)。也買商貿為眸世貿易的VIE結構公司。上海工商局網站顯示,也買商貿的註冊資本為2000萬美元,實收資本為1120萬美金。

這一數額與也買酒宣稱的5300萬美元相差頗大。記者就此致電眸世貿易。對方表示,董事長袁疆在外出差無法接受採訪,並回答「我們宣佈的融資額都是真實的。」用以「融資是一個很大的概念」來解釋兩個數額的差距。

記者進一步詢問,眸世貿易是否以股東借款也充作融資。眸世貿易發言人默認了,並表示具體情形不便向記者公佈。

一 位熟悉VIE結構的律師告訴記者,外資基金投資本土企業時,其股權投資主要以註冊資本和資本公積出現。比如,外資基金以3000萬美元認購1000萬的註 冊資本,那麼1000萬作為註冊資本,剩下2000萬則進入資本公積;如果1000萬美元認購1000萬註冊資本,則全部進註冊資本。但如果以股東借款方 式投入公司,則不是被投公司獲得的股權融資。

鑽石小鳥的實體運營公司的VIE結構公司,是上海溯天珠寶貿易有限公司。公開信息顯示,其註 冊資本為4175萬美元,實收資本為3975萬美元。與其宣稱的6200萬美元略有差距。1月12日,記者致電鑽石小鳥就此詢問,對方表示隨後會給出答 覆。但截至發稿時,仍杳無音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34

那些年忽悠過我們的公司 高手圈

http://xueqiu.com/3046049733/21661606

又到了年報披露季,一些陌生又曾經熟悉的名字出現在信息披露平台和媒體上。坑爹的不在少數,一抓一大把。

「尋找內心的感動」發佈了若干微博,簡單摘錄如下:853微創醫療,算是雷的年報吧,分部利潤3億,去年2.99億,同比無增長,靠匯兌收益等的修飾才實現了數字上的10%利潤增長。毛利率跌了不少,利潤同比實際每股收益是倒退的。四環醫藥財報出來了,巨大的無形資產增加,現金迅速減少,神奇的兩年一樣的財務費用,資本玩家的財報想做的完美無缺還是比較難哦。好孩子國際,比較坑爹的年報啊,收入,毛利率,存貨,現金,樣樣都不理想。公司引以為傲的研發並不能保持自己的毛利率,市場熱炒的消費概念也是亂來,公司主要還是以工業為特徵的一支股票,再加上上市時間不長,打個對折才接近合理啊。

 

粗略回顧了一下這些年上當受騙的、將信將疑的、一眼看穿的忽悠公司,大致有一些特點,或者說我們容易在一些陷阱裡掉進去。

 

它們的共性是小股票,小市值。在A股醬缸裡滾久了的人,一是不會做空,二是極容易給高估值,(所以從這個角度看,A股的估值重心怕還是要持續下降的,尤其當資金面持續跟不上的話)。隨便一個ST的公司,都大幾十億市值,看到港股迷你的幾億市值的公司,還往往行業聽上去很sexy,空間老大老大的,能不動心麼?上當受騙只是時間而已。A股的制度性弊病實在太大啊。

 

其次,都打著大陸生意的幌子,有著無限的想像空間。通用的比方可以套用這樣的說辭:微軟的office佔行業99.9%的市場份額,俺們wps才零頭都不到,中國這麼大一個國家,需要自主知識產權、關鍵部門不能受制於人,所以空間巨大!!中國十三億人口啊,多麼大的誘惑。但事實上,已有的大企業佔絕大部分市場份額是有歷史原因和背景的,即便是將來很多行業──尤其是製造業,中國是會慢慢崛起的,類似如今的華為中興、家電、工程機械等等。但一來這個過程很漫長,二來是否就是我們關注的標的能勝出呢?萬一前浪死在沙灘上呢?啥子都拿華為中興說事,忘記了當年「巨大中華」的另外兩家大唐和巨人,早已沉淪。我們看見的是成功的極少數,沉默的大多數是不會提醒我們的。而恰恰是這沉默的大多數,靜悄悄的墳場,正等待著吞噬我們。

 

其三,隨便一家製造業公司,都往品牌消費上面靠。確實這幾年白酒股的牛氣很吸引眼球,毛利淨利潤率都很高。大量的代工企業都想轉型,確實它們的品質、製造能力在海外是得到驗證的,估值也不是貴上天。但品牌的打造,渠道的拓展是耗資巨大,而且極有風險的。我們又只看到了王老吉的成功、百麗的風光,忘記了它們從出生時刻起,就不是代工的基因。

 

第四,把週期性的繁榮當成企業的能力。給予週期性公司高估值。

 

第五,忽略博弈關係、供求關係。很多時候,由於缺乏行業沉澱,看不清重要的細節,又沒有學會提煉出關鍵性的要素,例如上下游的博弈關係,產能和需求的供給等等。公司出來忽悠的時候,說的並沒有錯,行業巨大,前景誘人,企業也多少有點自己的亮點、特色。但這個亮點是否足夠有競爭力?未必啊。

 

第六,產業背景、能力圈很重要。例如港股A股都有很多醫藥股,但坦率說,行業門檻很高。即便是深入調研,即便是企業跟你說實話,都無從判別其信息的深度和有效性。更何況假如企業存心誤導,則更不知所云,被賣了還幫人數錢。

 

凡此種種,結果無一例外是業績不達預期,股價腰斬算是客氣的。

 

簡單地說,所有失敗都可以歸結為:買錯了,買貴了。通常不幸的是兩者皆有,因此雙殺。當然,所有搞對的事情也是兩點,買對了,而且持有時間足夠長。(當然,也有同行能買得便宜、買得對,而且還暴風驟雨般迅速盈利,催化劑恰到好處,這個本事,俺是萬萬不具備的。)

 

投資重要的是第一不要買錯,第二不要買貴,而不是所謂的,第一永遠不要虧損,第二記住第一條。(不知是哪個腦子進水的人想出來忽悠大眾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16

轉帖:如何不被上市公司忽悠 厚德載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faa7a970102dzlv.html

從戰略上建立防忽悠的意識。

從本質上說,上市企業vs流通股東,大股東vs小股東,管理層vs外部股東,賣方(券商)vs投資者(買方),是有利益衝突的。往大里說,國家-集體-個人,政府vs百姓是有利益衝突的,因為資源就那麼多,國家政府拿得多了,百姓個人就拿得少了。只有在極少數時候,通常在國家民族危難時刻,才會有利益一致性。這大概就是股市中所說的底部的深淵時刻吧。在熊市底部,上市公司回購,算是跟投資者在一個戰壕裡吧。

 

上市公司跑來上市,受那麼多約束和騷擾(稅收、法律監管、投資者騷擾),如果不為圈錢,實在是冤大頭。象FB的小扎,為了創投資金的退出,不為圈錢的,那是罕有少見的。咱A股,不曾出現過。港股有零星,那也是鳳毛麟角。既然為圈錢,並且此後還有持續再融資,有意無意把公司亮點、好處放大是人之常情。新娘上花轎,哪個不塗脂抹粉?哪有蓬頭垢面、衣衫襤褸的新娘子?所以大股東、管理層、賣方(券商),合力打扮上市公司是可以理解的。

 

有的時候,大股東或者管理層的首領,從本意上說未必是想誤導投資者,但人性的弱點,使得他們自己放大了曾經的輝煌,過往的優勢,傳達了錯誤的信息。其實時代是進步的,江山代有人才出,保不齊那豪氣干云,揮斥方遒的當家人,正處於頂峰的拐點處呢。可圈可點甚多,早年的倪潤峰是典型。週期性行業裡,這樣的誤區最多。颱風裡的豬,都以為自己有翅膀的。國企每每標榜自己的壟斷地位,也未必真是好事。

 

買的沒有賣的精,這是古話。牢牢銘記在心。但一直到很晚才建立起這樣的意識,蓋因過去十多年大牛市經歷烙印實在太深,我們真是牛市的孩子。上市公司忽悠習慣了,大牛市中投資者其實並非靠企業利潤和業績,而是靠M2的增長擊鼓傳花,只要有由頭炒作就行了,哪管事實真相?

 

還有就是文化制度和宗教傳承上的問題了。按基督教(如今地球上最主流的宗教)的說法,人是有原罪的,人是軟弱和有巨大缺陷的。因此,孔教所謂的「仁」,所謂的道德治國,根本就是烏托邦。為何西方在金融、醫療等專業領域要制定「舉證責任在辯方」?就是假設專業人士客觀上有能力欺詐。我們的教育,從小都是在欺騙小孩子,從未告訴他們真實的世界是如此豐富,完全不是童話中的真空。所以小孩子長大面對真實的世界,惶惑之餘,多半變得非常虛偽。因為大人們從未有勇氣正視、好好理解、認真對待這複雜的世界。這代代相傳的虛偽,不真實,軟弱,屈服,實在是非常非常的可怕。

 

扯得太遠。在頭腦中建立防忽悠意識後,需要一些具體的措施方法。例如:

1、交叉驗證。好在現在上市企業多了,大多數公司都有同行業的參照或上下游的比對。勤快點,多看多想多問,總共會發現企業是否誠實,是否刻意隱瞞真相。

2、常識,草根調研。如果10多年前的投資者像現在這樣有常識,會做一點點草根調研,藍田股份、銀廣夏的騙局就不會得逞。因為世面上從未見它們的產品,這造假的技術含量太低。可見投資者在進步,上市公司必須道高一丈才可繼續忽悠投資者。

3、財務稽核。在上述兩點之後,花點時間,靜心把財報看看,尤其是報表附註。相信能發現很多信息。絕大多數人既貪婪,又懶惰。不騙他們騙誰?神祇拯救自救者。

4、連環畫──歷史跟蹤。巴菲特說,要買有10年以上歷史的公司。這當然不是絕對的教條,但意思是我們可以通過歷史的跟蹤來驗證企業的方方面面。例如誠信,一個謊言需要N個謊言來掩蓋;例如企業是否習慣性自大,是否從來都不達預期;等等,包括經驗性的很多數據,都可以通過歷史跟蹤來獲得。如果一間公司,不是強週期行業,持續10年穩定盈利,穩定分紅,資產負債表健康,那至少是值得一看的。

5、學會做減法。人的能力是有邊界的。並不是說做了上述動作之後就能防忽悠了。大多數的行業,還是需要專業知識的,並非我們普通人能覆蓋。否則證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就不需要那麼多高薪的研究員了。對於好多高難度領域,例如保險,就算看十遍財報和報表附註,我也昏昏然。還是放棄拉倒。我一再說過,連巴股神都不賭長期利率,不買壽險公司,我們有何德何能去挑戰這1000米高的欄?

 

最近持續參加業績發佈會有感。

 

錯過花期
 

大米如果不是合適的水分、恰當的火候,一旦煮成夾生飯,再怎麼弄都不會好吃。

一個人,如果少年時候不曾懷春,青年的時候沒有戀愛,恐怕終身未知啥叫憐香惜玉,什麼是浪漫情懷──縱然他有一堆後代,不過是動物一枚。

 

錯過花期,頂多是一隻長僵掉的果子。

 

20多年前華為、萬科、招行、中集等一大批如今的優秀企業誕生、成長。20多年後,就算有比任正非、王石、麥伯良等能力強10倍的人,如今也未必能成大事。環境已然不同。絕大部分傳統行業已經沒有了創業的機會。

5-8年前,張裕、雪花等開始做消費品品牌,認真去開拓終端、深度分銷。現在隨便一個面向個人消費者的公司,都會談及這些,這已經成了標準配置了。但問題是,如今的人工成本、租金、營銷費用、消費者的精明程度,已經和5年前有本質的不同。除非毛利夠高,否則成本費用打下來,恐怕不賺錢。大概率上看已經有品類代表的細分產品,再出龍頭企業難度很大。所以看恰恰,在葵瓜子以外的拓展都費力,曾寄予厚望的薯片就不給力,因為已經有大塊頭佔據了消費者心智,再怎麼弄,都不成。已經佔據消費者心智的那些公司,無論大小,日子應該是有的過。

 

5年前,當商業地產的價格還比較低,租金還比較便宜的時候,中國也沒有能夠形成全國性的零售企業,百貨絕大部分是區域性的;零星幾個跨區域發展的也不成氣候。連沃爾瑪這樣的巨頭都未能在中國形成足夠大的規模和覆蓋,到底是中國地方政府的阻撓,還是分稅制的干擾?當物流成本和商舖租金、地價持續高漲之後,啃連鎖零售這塊硬骨頭,沒有血拼的資本就免談了。擔心永輝,圍觀京東。

 

消費品中,高毛利的那些,多半是老祖宗(前輩)留下來的品牌知名度、美譽度,其實淨資產是低估的。算上品牌重置成本,ROE沒有那麼高。它們是幸運的,在股價低的時候買入持有這些的人是有眼光的。

 

但大部分消費品都不可能具備高毛利,必須靠走量,才能覆蓋各種費用──高昂的費用。如果不具備廣闊的市場空間,不能做大的,今後會怎樣呢?謹慎、悲觀。

像旺旺這樣,本不應該高毛利的,靠的是欺騙小孩子,它家的乳飲品,那叫一個甜,甜得膩人!那些膨化食品,真真是垃圾食品,做父母的實在不應該給孩子大量吃這些東西。所以它居然有60%以上的毛利,營收還幾百億的規模。真是難得!!做股東是幸運的。不過千億市值,新股東的前景會如何呢?不好說。

 

成長陷阱──續那些年忽悠過我們的公司
 
藍籌股不給力,新興行業始終有誘惑,但先要排雷,做減法。至少要在行業空間、生命週期、博弈格局(行業內的,相關上下游這兩方面)、以及估值等方面做一票否決。轉帖南方基金邱國鷺的博文《成長陷阱》。他在微博中總結:市場上的許多「偽成長股」,只要進行簡單的波特五力分析,就能清晰地看到其增長速度的不可持續性:有的是行業沒有足夠門檻去阻止跟風者,有的是公司對上下游沒有足夠議價權,更多的是相對競爭對手沒有足夠的比較優勢。

成長陷阱by邱國鷺

許多人認為,買股票就是買未來,因此,成長是硬道理,要買就買成長股。的確,最牛的牛股一般都是成長股;然而,最熊的熊股也往往是「成長股」。許多國家(包括A股)的歷史數據表明,高估值成長股的平均回報遠不及低估值價值股。原因就在於成長陷阱(GrowthTrap)比價值陷阱更常見。

成功的成長投資需要能預測新技術走向的專業知識,需要能預判新企業成敗的商業眼光,以及能預知未來行業格局的遠見卓識。沒有多年摸爬滾打的細分子行業研究經驗和強大的專業團隊支持,投資者就很容易陷入各種成長陷阱。

【1、估值過高】最常見的成長陷阱是過高估值(Overpay)--高估值的背後是高預期。對未來預期過高是人之本性,然而期望越高,失望越大。統計表明,高估值股票業績不達預期的比率遠高於低估值股票(今年中小板/創業板的中報就是例證)。一旦成長故事不能實現,估值和盈利預期的雙殺往往十分慘烈。

【2、技術路徑踏空】成長股經常處於新興產業中,而這些產業(例如太陽能、汽車電池、手機支付等)常有不同技術路徑之爭。即使是業內專家,也很難事前預見最終哪一種標準會勝出。這種技術路徑之爭往往是你死我活、贏家通吃的,一旦落敗,之前的投入也許就全打了水漂,這是最殘酷的成長陷阱。

【3、無利潤增長】上一輪互聯網泡沫,ProfitlessGrowth大行其道,燒錢、送錢為手段來賺眼球。如果是客戶黏度和轉換成本高的行業(例如C2C、QQ),在發展初期通過犧牲利潤實現贏家通吃,則為高明戰略;如果是客戶黏度和轉換成本低的行業(例如B2C電商),讓利所帶來的無利潤增長往往不可持續。

【4、成長性破產】即使是有利可圖的業務,快速擴張時在固定資產、人員、存貨、廣告等多方面需要大量現金投入,因此現金流往往為負。增長的越快,現金流的窟窿就越大,極端情況導致資金鏈斷裂,引發成長性破產(GrowingBroke),例如拿地過多的地產商和開店過快的直營連鎖(特別是未上市的)。

【5、盲目多元化】有些成長股為了達到資本市場預期的高增長率,什麼賺錢做什麼,隨意進入新領域而陷入盲目多元化的陷阱。因此成長投資要警惕主業不清晰、為了短期業績偏離長期目標的公司。當然互補多元化(例如長江實業/和記黃埔)和相關多元化(橫向完善產品線和縱向整合產業鏈)另當別論。

【6、樹大招風】要區別兩種行業,一種是有門檻、有先發優勢的,Success begets moresuccess(成功導致更大的成功);另一種是沒門檻、後浪總把前浪打死在沙灘上的,Success begets morecompetition(成功招致更多的競爭)。在後一種行業,成長企業失敗的原因往往就是因為太成功了,樹大招風,招來太多競爭,蜂擁而至的新進入者使創新者剛開始享受成功就必須面對無盡跟風和山寨。例如團購,稍有一兩家成功,由於門檻低,一年內中國就有3000家團購網站出現,誰也賺不到錢。即使是有門檻的行業,一旦動了行業老大的奶酪引來反擊,一樣死無葬身之地,例如網景瀏覽器(Netscape)的巨大成功,樹大招風,引來微軟的反擊,最後下場淒涼。

【7、新產品風險】成長股要成長,就必須不斷推陳出新,然而新產品的投入成本是巨大的,相應的風險也是巨大的,而收益卻是不確定的。強大如可口可樂,也在推新品上栽過大跟頭。穩健的消費股尚且如此,科技股和醫藥股在新產品上吃的苦頭更是不勝枚舉。科技股的悲哀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開發出來的新產品常常不被市場認可,醫藥股的悲哀則是新藥的開發週期無比漫長、投入巨大而最後的成敗即使是業內專家也難以事前預知。

【8、寄生式增長】有些小企業的快速增長靠的是「傍大款」,例如,有的是為蘋果間接提供零部件,有的是為中移動提供服務,在2010年的「中小盤結構性行情」中都雞犬升天,在2011又跌回原形。其實,寄生式增長往往不具持續性,因為其命脈掌握在「大款」手中,自身缺乏核心競爭力和議價權。有些核心零部件生產商在自己的領域內達到寡頭壟斷地位讓下游非買不可,提高自己產品的轉換成本讓下游難以替換,或者成為終端產品的「賣點」(如英特爾),事實上自己已經具備核心競爭力和議價權、成為「大款」的,另當別論。

【9、強弩之末】許多所謂的成長股其實已經過了其成長的黃金時期,卻依然享有高估值,因為人們往往犯了過度外推(Over-extrapolation)的錯誤,誤以為過去的高成長在未來仍可持續。因此,買成長股時,對行業成長空間把握不當、對滲透率和飽和率跟蹤不緊就容易陷入成長陷阱而支付過高估值。

【10、會計造假】價值股也有這個陷阱,但是成長股中這個問題更普遍。一個是市場期望50%增長的成長股,另一個是市場期望10%增長的價值股,哪個更難做到?做不到時,為避免戴維斯雙殺,50倍PE的成長股和10倍PE的價值股,哪一個更有動力去「動用一切手段」來達到市場的預期?

各類價值陷阱的共性是利潤的不可持續性,各類成長陷阱的共性是成長的不可持續性。成長是個好東西,好東西人人想要,想要的人太多了,就把價格抬高了,而人性又總把未來想像得太美,預期太高,再好的東西被過度拔高後就容易失望,失望之後就變成陷阱了。成長本身並不是陷阱,但人性的弱點中對未來成長習慣性的過高預期和過高估值卻是不折不扣的陷阱。

2012年1月27日

 

 

正確地做減法 
 

《那些年忽悠過我們的公司》,說的是小公司陷阱,買貴又買錯,死在哪裡都不知道。血的教訓。

《藍籌殭屍成為大概率事件──續《回望沃爾瑪》》,要警惕「價值投資」,明白藍籌的價值在於箱體,在於波段。它們真的是過了高速增長階段了。包括中國經濟。那麼多人不承認這一點,該心痛還是欣喜?

(大概率來說,和固定資產投資相關的板塊,過了最輝煌的階段,估值相應下調。傳統行業接下來應該是整合、兼併收購,留存幾個大公司。即使是留存的大公司,也難以給高估值了。)

剔除上述兩類,剩下的不多。大消費算一個,新興產業算一個,只不過分分鐘墜入小公司陷阱。考眼光。

 

正確地做減法,而不是盲目做加法。

 

更多的時候是不做什麼,把該做的那點做好,而不是非要做點什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623

VC十大忽悠用語:創業者,我看好你!

http://xueyuan.cyzone.cn/chouzi-vcangle/233231.html

編者註:這是一篇三年前的「舊文」。有趣的是,這些「忽悠術」即使今天看起來仍不過時,「我一會兒還有個會」、「很看好你,可惜內部討論沒通過」……這些話好像總在哪裡聽過。最近在微博上被翻出重提,看得人十分歡樂,仔細想想又全是經驗之談。重新發佈,並歡迎補充。

創業者在向VC融資的時候,會面臨VC對企業、對創業者、對所在行業和市場的質疑和調查,有些創業者會耍小手段,忽悠和欺騙投資人。但更多的創業者在跟VC的接觸中,常常被VC忽悠了。下面就列舉VC常用的十大忽悠用語,以備創業者在融資時參考使用,明白自己的處境,不要被VC忽悠之後還說句:「謝謝哦!」

1、保持聯繫。

這句忽悠用語的頻率是最高的,一個活躍的VC也許一天就要用這句話忽悠10個創業者,幾乎可以成為他們的口頭禪了。

在某個會議論壇上,一群創業者將某個大牌VC團團圍住,VC逐一分發名片之後,有一兩個幸運兒拉住VC要溝通一下他們的商業計劃,3分鐘之後,VC為了盡快擺脫,跟創業者握手及揮手:「保持聯繫!」然後一路小跑溜之大吉。

在VC的會議室,你和你的創業團隊給VC做融資演示,1個小時之後,你們興高采烈地邁出VC大門,依依不捨地跟VC道別,VC握著你的手說:「保持聯繫!」

這個忽悠用語極具迷惑性,初次接觸VC的創業者通常會非常興奮,以為VC真的還會跟他保持聯繫,其實這純粹就是一句禮節用語,跟「再見」一個意思。如果VC真的對創業者的項目非常感興趣,他們會馬上查一下級別更高的「領導」的時間表,盡快安排下一次會面,要是跟VC演示完之後,他們說:「張總,我們基金的主管合夥人本週五下午有空,到時候我們再詳細溝通一次,您看時間方便嗎?」再VC送創業者離開時,一定不會說「保持聯繫」的。

跟這個忽悠用語類似的還包括:「我們研究一下再跟你聯繫。」「稍後給你電話。」通常情況下,潛台詞是:「有多遠走多遠,以後別再來煩我了!」

2、我還有個會。

VC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開會了,他們的日程通常被各種會議塞得滿滿的,而跟創業者見面、溝通項目的會則是最多的一種,也是他們用來忽悠創業者常用的一個藉口。

還是在VC的會議室,你和你的創業團隊給VC做融資演示,100頁的PPT,你激情澎湃地講到第30頁,對面的幾個VC卻開始面色呆滯了,2個資深的VC打斷你的話,說:「抱歉啊,張總,我們後面還有一個會,先過去一下,你們繼續。」於是只留下一個投資經理、分析員之類的小角色陪你們繼續後面的演示。

要是真的是好項目,VC攆都攆不走。VC要是這麼忽悠你,證明他已經對你的項目失去興趣了,這要麼是項目本身的問題,要麼是你演示得太爛。在你做融資演示過程中,要是VC不斷提問,根本不讓你有機會按部就班演示PPT,甚至2、3個小時還意猶未盡,到吃飯的時間就叫外賣盒飯邊吃邊聊,那你就離成功拿錢不遠了。

跟這個忽悠用語類似的還包括:「我出去打個重要的電話。」「好……恩……不錯……行……再見。」通常情況下,潛台詞是:「什麼爛項目嘛,浪費我時間!」

3、我們內部討論沒有通過。

VC要看大量的項目,但通常只會投很少的項目,比例可能為小於100:1。所以要拒絕99%的項目,對於VC來說,就是要讓99%的創業者不高興了。按說一天到晚拒絕創業者,那VC得口碑和人品應該遭到很多創業者的唾棄才對,但通常很少有VC會讓創業者因此而憎恨自己,那他們是怎麼做的呢?

很簡單——推卸責任。即便是某個VC自己覺得某個項目不好,他拒絕的時候,也會跟創業者說:「我很喜歡你們公司和你們的團隊,但是我們內部討論沒通過。」這樣拒絕,會讓創業者覺得他人不錯,認可你的公司,但VC公司的「其他人」不認可,所以不要怪他。當然還有其他理由,總之,VC會讓創業覺得,不是某個VC讓你受委屈,而是背後的VC公司的項目決策機制的原因,要怪就怪VC公司吧。因此,常常會聽到很多創業者罵VC公司,但罵具體某個VC合夥人、投資經理的卻不多。真正挨罵的VC可能是兩種人:一種是VC圈最善良的人,他們願意告訴你VC拒絕的真實理由,並給你提出一堆建議;另一種是確實啥也不懂的一幫VC混混。

跟這個忽悠用語類似的還包括:「這個項目太早期了。」「我很喜歡你們公司,但合夥人投票3:2沒通過。」「你的融資額度太低了,我們不投1000萬美元以下的項目。」通常情況下,潛台詞是:「這是個爛項目,我老早就Pass了!」

4、如果有人領投,我們跟。

眾所周知,VC都是非常貪婪的,他們整天都夢想著能夠投資下一個Google,獲得幾百、上千倍的投資回報。可現實是,真正獲得超過10倍回報的項目都可以被VC稱之為「明星」案例了。既然VC是貪婪的,那麼遇到好項目的時候,只有獨享才能保證利益最大。VC說願意跟投就如同是婉轉拒絕,這種忽悠話,比「保持聯繫」更加赤裸和討厭。

VC還有一個特性,就是在投資前,儘量做足工作,避免出現投資風險,對擬投資項目做盡職調查就是VC避免投資風險的一個慣例手段。但有很多懶惰的、水平和眼光很差的VC也有自己的方法,那就是跟著大牌VC走,或者隨大流。像紅杉資本、鼎暉投資、IDG、賽富投資等大牌VC都看好的項目,他們一定哭著喊著要跟投,但是就怕人家不會帶他玩。所以,如果有VC跟你說「我們還需要討論一下,但是如果你能夠讓紅杉資本領投,我們願意跟投」,你就直接跟他拜拜,頭也不要回。

對於創業者來說,如果某家VC知道你同時還在跟很多其他的VC溝通,這家VC願意獨自投這一輪,創業者的融資額度他可以獨自消化,不願意或不需要其他投資者的參與,那麼創業者才有理由相信這家VC是有誠意的。或者有VC說「如果你們還沒有人領投,我們願意。」這樣的VC也是真正認可你的公司的投資人。

跟這個忽悠用語類似的還包括:「我們對這個領域很感興趣,但是想跟一家更瞭解這個行業的VC一起做。」「我們的單筆投資額度沒有這麼大,你要是能找一個聯合投資者,我們就投。」通常情況下,潛台詞是:「你這個爛項目,能找到VC投資,那是活見鬼了!」

5、我們最看重的是團隊。

每家VC都有自己的投資準則,包括投資領域、投資額度、投資階段、等等,也有各自的評判項目的標準。可是,幾乎所有的VC,都會聲稱自己評判項目的標準中,最重要的是「團隊」。

這句忽悠話不知道讓多少創業者誤入歧途,很多創業者為了便於向VC融資,創業之初就拼湊所謂的「夢幻團隊」,這樣的團隊絕大部分是很難產生預期的公司經營方面效果的,當然也對融資沒有幫助。現在VC基本都一窩蜂地看傳統行業的成熟項目,這些項目的創始人團隊和管理團隊很多甚至是農民企業家,沒什麼學歷,不懂什麼管理學,有的是一身的市場打拚經驗、膽子和魄力。他們在5年前、10年前創業的時候,沒有人會說他們「團隊很強」。甚至像Google、騰訊、百度、等成功企業,當初創業的時候,又有誰說過他們的團隊很好,VC投資的時候,這些創業的毛頭小夥怎麼看都不是「團隊很強」。

所以,「團隊很強」其實有點兒「事後諸葛亮」的意思,對一個成功的企業,說不清它怎麼成功的,就可以歸功於「團隊很強。」另外,從那些成功的企業裡出來的人,在VC眼裡,也可以作為好的團隊的必要條件,可是這些所謂「團隊很強」的團隊,除了拿VC的錢方面比較成功之外,到底有幾家把公司做成功了呢?連續創業成功的創業者又有幾個呢?

VC說「我們看重的是團隊」,其實這不是一句完整的話。儘管他們也許確實是投資這個團隊,但創業者千萬不要以為VC不會炒掉你,也許VC是因為你和你的團隊才決定投資,似乎沒有理由炒掉你,但VC隱去的後半句是:「如果公司運作良好,我們是投資你們的團隊,否則,我們會炒掉你,因為沒有誰是不可缺少的。」

VC看項目就跟姑娘相親找對象一樣:VC說看重的是團隊,就像姑娘說看重的是小夥兒的人品;VC說你的團隊不錯,就等於姑娘說小夥子「人好」。可大家都知道,只有沒錢、沒好工作、沒好家境、沒長相、沒學歷……什麼都沒有的人,才會被姑娘用「人好」來「誇獎」的。因此,當VC真的這麼「誇」你的時候,你也就知道他其實是想說什麼了。

跟這個忽悠用語類似的還包括:「我們不會幹預創業者對企業的管理。」「我們評估項目主要看三點:第一是人、第二也是人、第三還是人。」「我相信你們的團隊可以把公司帶到上市。」通常情況下,潛台詞是:「你們這幫傻帽,要是能把公司做大,算我瞎了眼!」

6、我們的基金投過xxx等很多成功的項目。

幾年前,VC在國內還是新鮮事物的時候,拿著大把美元的外資VC是大爺,融資的企業得求爺爺告奶奶才能找到機會跟VC見上一面。現在的世道反過來了,在國內A股和創業板的催動下,滿世界都是投資公司、VC基金、個人投資者。只要是好項目,就輪到項目方做大爺了,該投資人、VC做自我推介,說服創業者來接受他的投資、拿他的錢。

這個時候就是投資人之間的競爭了,他們比拚的是什麼呢?除了投資價格之外,主要就是所謂的「實力」和「業績」了。說到實力,最重要的就是資金規模了,這個外資基金有優勢。一般的外資VC基金動輒3、5億美元,有些甚至超過10億美元。而本土的大部分人民幣VC基金,盤子只有3、5個億人民幣,超過10個億也不多。於是乎,VC在各種場合,鼓吹自己的時候,開口就會說自己手下管理著幾隻基金、合計有多大規模。可是這家VC管理的基金是面對全球投資、還是專注中國?真正可以投資在中國的比例有多少?單個項目能夠投資額度有多大?這些才是創業者關心的。

另外,VC的業績不是表現在管理多少錢、投了多少項目,而是成功了多少個,回報情況怎麼樣。很多VC就靠著5年前、10年前的某個成功項目賺足名聲,滿世界忽悠,可是從此再也投不到一個像樣的項目了;還有很多VC就靠著「傍大款」,跟著大牌VC屁股後面投,也能僥倖揀點漏;也有很多「成功」的VC,只做2、3輪投資,甚至只做pre-IPO投資,1、2年之內沒有上市可能的項目根本不看。不要看VC吹噓自己的投資業績有多麼成功,只需要問他幾個小問題:「您公司上一個成功的項目是幾年前上市的?是在第幾輪投資進去的?投資後多久上市的?您本人有過成功的項目嗎?」

跟這個忽悠用語類似的還包括:「我們有20家公司IPO了。」「我們正在募集一個20億的人民幣基金。」「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投資失敗的案例。」通常情況下,這類忽悠的潛台詞是:「這麼牛逼的VC,怎麼聽起來不像我們自己啊!」

7、我們能夠給企業帶來很大的幫助。

VC的錢其實跟別人差不多,比如山西煤老闆、江浙富二代,但VC自己絕對不會這麼看,他們常常號稱他們的錢更有價值,除了錢之外,他們還會附上「增值服務」。

VC的商業模式裡,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如果把雞蛋放在10個籃子裡,即便打翻了9個籃子,打碎了9個雞蛋,只要有個1個雞蛋孵出小雞,他們就算成功了。實際上,絕大多數VC公司不會只把「雞蛋」(資金)放在10個「籃子」(被投資企業)裡的,通常甚至VC公司的一個合夥人都需要做「照顧」10多個左右的「籃子」——做企業的董事會成員。VC合夥人要是能夠為每家企業每月花5到10個小時去瞭解企業經營狀況,幫助企業出謀劃策,就算是謝天謝地了。這些VC每天還要忙著見一大堆新項目,國內國外、省內省外、飛來飛去的,能夠帶來的「增值服務」可能僅僅是為企業省了一點兒廣告費而已。

當然,也有少數真的能夠提供增值服務的VC,但數量少得可憐,應該不超過十分之一。如果某個VC碰巧剛好瞭解企業所處的行業,或者認識某個不錯的職業經理人,也許還真的很給企業提供一點幫助。這些有價值的VC通常有過多年創業並成功的經歷,但他們中的大部分遠離企業經驗多年,對市場的感覺已經與實際脫節。絕大部分VC所謂的「行業經驗」,真實情況是這樣的:你做新能源的,他也認識一個煤老闆;你做醫療器械的,他投資過保健品公司;你做B2C電子商務的,他看過十幾家垂直B2B網站。最可怕的是那種投行出身或VC公司成長起來的VC合夥人,他們毫無企業經營管理經驗,卻可以拿被投資企業做試驗田,給企業提供所謂「戰略規劃」方面的「增值服務」,常常會把企業整到溝裡去。

跟這個忽悠用語類似的還包括:「我們在這個行業有很多經驗。」「我們能夠給公司帶來戰略價值。」「我們跟紅杉、鼎暉這些VC也很熟,跟摩根、高盛這些投行的人很熟,以後的融資、上市我們很容易搞定。」通常情況下,這類忽悠的潛台詞是:「我們其實都是MBA出身,做過幾年投行券商,沒有經營過企業,什麼行業發展、戰略、市場、營銷、人力資源我們統統不懂!趕緊上市撈一筆就好了。」

8、這是標準的條款。

創業者在拿到VC的Term Sheet的時候,是既高興又發愁的。高興的是,終於得到VC的一個書面的投資承諾(儘管沒有法律效力,並且還有一些前提條件),融資成功就近在眼前了;發愁的是,Term Sheet裡的條款稀里糊塗的,搞不明白其中的奧秘啊!

自己搞不懂那就請律師幫忙吧,可是律師的費用對於創業者來說實在是太貴了,動輒幾萬美金或者幾十萬人民幣。於是VC就說了,「其實這些條款都是標準條款,也沒什麼好談的,要不讓我的律師給你解釋一下就行了。」有一些對法律語言本來就感覺囉哩吧嗦的創業者,稀里糊塗就答應了。VC說得沒錯,他給你的條款基本都是標準條款,但是這只是VC保護自己的標準條款,這些條款都是大量的VC、通過大量的案例、經過費用昂貴的律師設計出來的,這樣的條款確實是可以「標準化」地維護VC的利益,可以創業者的利益呢?這也是為什麼創業者也需要自己的律師。

其實,大部分的條款都是可以協商的。如果有律師幫忙解釋和溝通會讓你更有針對性,另外,如果你手上能夠拿到好幾家VC的Term Sheet會讓事情更為簡單,相互對比一下,你就能夠在談判桌上有更多的底氣。項目足夠好的前提下,同時又有其他VC的爭奪,這個時候,沉不住氣的VC會主動鬆口的,很多苛刻的條款會被放鬆。

如果創業者是在做第二輪融資,最好是請第一輪VC聘請的律師,因為他最清楚他當初為了第一輪VC的利益,他給創業者設置一些什麼樣的條款,對創業者有什麼樣的限制。這個時候一旦他掉轉身份,要維護創業者的利益的時候,就會在所有條款上想方設法跟第二輪VC「對抗」。這個時候,創業者就會發現:原來,所有的Term Sheet條款都是可以談的呀!

跟這個忽悠用語類似的還包括:「我們所有項目的投資協議都是這麼簽的。」「這個條款絕對是不能修改的,這是行業慣例。」「其實,這些都是標準條款,沒有什麼好談的。」通常情況下,這類忽悠的潛台詞是:「我們就指望這些條款保護自己的利益了,你千萬別找個高手律師來幫忙啊,不然就露餡兒了!」

9、現在估值太高對公司沒有好處。

估值問題通常是創業者在向VC融資時,最為關注的一個問題,也是他們最為迷惑的問題。一方面他們不懂估值方法,另一方面對於VC提出的估值結果,他們也不知道是否合適。VC儘管有自己的一套估值方法,但估值通常是一件藝術性和科學性相結合的事情,對初創、沒有利潤、沒有收入的企業,更是藝術性大於科學性,也就是所謂的「拍腦袋」。既然是拍腦袋,VC拍的和創業者拍的一定是不同的腦袋,雙方得結果也會相差十萬八千里,企業估值的最終確定通常是雙方協商的結果。

VC的夢想是入1000萬到一個投資前估值為2000萬的公司,並因此持有下一個Google公司的33%股份,最終獲得超過100倍的投資回報!VC非常看重回報的數額,同樣也以回報倍數來衡量投資的質量。如果某VC一直持有上面這家公司33%的股份直到上市,如果公司市值是30億,那麼VC股份的價值就是10億,他就賺到了100倍。假如當初投資的時候,公司估值為4000萬,他還要佔33%股份的話,就要投資2000萬,那麼公司30億市值情況下,VC的回報只有50倍。很顯然,兩種情況下,VC都賺了約10億,這是千年不遇的情況了,但回報倍數卻相差很大。

其實,VC一旦決定投資,是認為項目有很大的把握成功,這種情況下,多投100萬僅僅只會讓最後的回報總額降低一點兒而已;即便是看走了眼,投資失敗,也只不過再多損失100萬而已。可是VC仍然會在投資的時候,儘量壓低公司的估值,告訴你「估值太高對公司沒有好處」,以便能在獲得同樣股份比例的情況下,儘量少投資,這樣可以獲得更為好看的回報倍數。

對於企業來說,向VC融資一次,相當於是經歷一次磨難,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和資金,另外,融資的時機不是什麼時候都有的,一旦能夠抓住一次融資機會,企業還是要把估值儘量抬高些,儘量多要些錢,省得以後還要受一遍罪。所以,VC通常比較討厭企業方聘請的融資顧問,因為顧問是按融資額度拿佣金的,他們有動力幫助企業炒高價格。

跟這個忽悠用語類似的還包括:「現在估值低有利於後續融資。」「現在的P/E倍數最多只能做到5倍。」通常情況下,這類忽悠的潛台詞是:「你要的價格也太TMD高了,我還怎麼賺100倍啊!」

10、我們投資以後咱們就是一家人了。

談判結束了,文件都簽署了,VC和企業雙方得慶祝一下,VC免不了要拍著創業者的肩膀,語重心長得說:「以後咱們就是一家人了。」真的就是一家人了嗎?當然不是!

如果把VC與企業的「結合」比作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結合的話,那VC跟企業「結婚」的唯一目的是盡快「離婚」,並瓜分家產。他們甚至都不願意跟企業多培養幾年感情,因為他們不是長線投資者。VC基金的生命週期只有8-10年,這就決定了VC不可能跟企業真正成為過日子的「一家人」。他們如果高興,可能雙方能夠一起過上3年、5年,如果不高興,1年都會嫌長。

VC想要讓創業者認為自己以後是一家人,無非是想創業者以後不要把他當作外人,公司經營管理、業務、財務、等等方面的信息不要對VC有隱瞞,日常的事物定期匯報、重大事項單獨匯報。因為中國公司做假賬、欺瞞VC的事非常常見,VC是防不勝防的,那VC希望投資進來以後,就不要對他隱瞞了——大不了大家一起做假賬嘛!

其實,在VC投資之前,想得最多的根本不是怎麼幫助企業做大做強,而是有沒有機會跑路、怎麼跑路。要是一旦發現短期內企業上市、被併購沒有指望,就會千方百計忽悠別的VC進來,多個「朋友」多條路嘛!一旦有上市機會,管他是NASDAQ、香港創業板、英國AIM、還是其他什麼人跡罕至、沒有融資能力的資本市場,只要能讓自己的股份可以流通變現,VC也會逼著企業去上市;一旦有買家感興趣,VC因為有優先權的保護,通常可以廉價將公司賣掉還能有不錯的收益,但可能就給創業者剩不下什麼了。

跟這個忽悠用語類似的還包括:「咱們的利益是一致的。」「公司以後遇到困難,我們會盡力提供幫助的。」通常情況下,這類忽悠的潛台詞是:「只要公司按照你說的方向和速度發展,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否則,別怪我TMD翻臉不認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98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