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人生是每時每刻的全力以赴 心悅向日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64b5010102dv5a.html

那一夜,她與他談了很久。

  

這是一場關於30歲與20歲的談話,也是一場兩種人生的談話。

  

30歲的是她,在一家電視台做記者,兩年前轉入幕後製作,生活過得相當閒適,當然,也無比優越,近兩百平米的大房子,先生是大學教授,兒子活潑可愛,換誰,都會覺得人生正是繁花盛開,別人為生活奔波的時候,她只需抬抬頭,便能看到幸福像花兒一樣一簇又一簇,剛剛好。

  

但是,偶然的機會,她接觸到了某知名直銷品牌,這個被很多人排斥的品牌推廣像是猛然間打開了她的人生。之前,她的人生,她一眼能看到頭,那樣的人生,不是 不幸福,但不是她想要的。她想要的,可以沒有很多錢,但一定要有夢想要不失卻激情要適時充實頭腦要讓自己閃耀出光芒。每節課她都去聽,跑大半個城市,有時 候還需要帶著無人看管的兒子。聽課的人很多,往往有數百個,但講課的人很少,一個,有時候是兩個,講一些自己是怎樣因了這個品牌走上成功之路的。聽課人與 講課人的比例,正是成功多少的比例,但她從未懈怠,哪怕家人反對,她都在暗暗告訴自己:家人可以給你愛,但給不了你未來,加油!

  

每個人都想成功,她也想,但通往成功的路總是在施工中,她給自己訂下目標,短期的,長期的,貼到牆上,每天出門前都要默念三遍。如果若干年後她成功,絕對是個精彩的勵志人物,到那時,她也會站在台上講課,用一句話或一件事來改變他人的人生。

  

她想改變他。他剛剛20歲,讀大一,暑假寄宿在她家,和她一樣,頂著烈日穿越半個城,不同的是,他是為了去學街舞。

  

很多人好奇地問他,學街舞有什麼用?言外之意是能減輕父母供他讀書的負擔?還是能在大學畢業後幫助他順利找到工作?問的人多是成年人,且在現實生活中披荊斬棘已多年。

  

她也問過。他的回答永遠是那一句:因為喜歡。

  

他學跳了一天街舞回來,有些疲累,但他常常趁她不用電腦向博客上傳課件時看別人跳街舞的視頻,一段三兩分鐘的視頻,他能研究半個小時,忘情時還會站起來跟 隨節拍舞動幾下,他在練習,每晚都不放棄。有次高燒,又逢大雨,她勸他不要去,他不從,他給的理由是缺一節課,便會落在別人後面。

  

他沒有像她一樣,將目標展示給別人看。她問他,畢業後想做什麼?他想了想,有點難為情地說,想有個大房子,接父母過來住。他的人生剛剛開始,未來有些遙遠,也看得不那麼清楚,但明確的是,他描述的未來裡,並沒有當下他正熱衷的街舞。

  

那一夜,她思忖良久,她無須再去試圖改變他,有些路,需要自己結結實實走一遭,才會知道哪條是正確的。況且,20歲還在花費時間與精力去學街舞並沒有什麼不好,就像30歲還在花費時間與精力去奔赴夢想也不需要他人嘲諷。

  

原來,30歲與20歲有著共同之處,那便是:既然選擇了自己要走的路,便只管全力以赴。當然,也有著不同之處:20歲時,目標在心裡;30歲時,目標需要在看得見的地方,因為總是會被遺忘。畢竟,20與30,不只是兩個數字那麼簡單,它關乎人生的一切夢想和選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795

什麼問題?心悅向日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64b5010102dwcu.html

感恩節那天晚上,和幾個姐妹一起去酒吧喝酒,因為其中一位過生日。過生日的主兒點了一瓶進口紅酒,外加一打啤酒,還有一些水果,準備慶祝31歲生日。舉杯 中,我因接電話而離席,這電話一接就花去了20分鐘時間。等再返回到吧椅上的時候後,酒杯裡已經被姐妹們倒滿了紅酒。她們說,接電話時間太久,需要認罰一 杯,由於自覺慚愧,所以說沒問題,於是一飲而盡。

 

紅酒嚥下去之後,就覺得後味有些苦,連忙問,這酒怎麼有些苦,味道不對啊?姐妹們說往裡面兌了些雪碧。我一聽就暈了,怎麼紅酒裡面要兌雪碧?這是哪種喝 法?姐妹們說,開心就好,還管怎麼喝?!好吧,於是我閉嘴,不再多問,繼續喝。喝了大約一小時後,桌上的一打啤酒還沒有開啟瓶蓋,但是我們這些人,牙齒和 嘴都變黑了,相互一看,媽呀,活見鬼!

 

取出化妝鏡子仔細一看,連舌頭都黑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會不會是假酒?會不會是雪碧根本就不能和紅酒勾兌著喝?而且我從來沒這樣喝過!那個晚上回家後,我就開始拉肚子,耳朵也疼。這個問題,到現在都想不通,有誰知道,請告訴我,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假酒中毒了? 

 

那天下午我們幾個姐妹一起吃的飯,飯菜包括:榴蓮酥,雞翅,煎魚,花椰菜,大蝦,土豆,飲料是:紅棗茶。有沒有什麼食物相剋的講究?還有就是,聽人說,中國酒吧裡銷售的酒大部分都是假酒,芝華士假的居多,紅酒假的更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545

GCash:手機裡的銀行 心悅向日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64b5010102dxaf.html

=====GCash模式相當於成立了一個新「金融機構」,一切活動都在這個系統內獨立完成。為監管帶來了新的風險和挑戰。所謂GCash是一種可以通過手機收款和匯款的方式解消費者的難題。通過GCash與銀行家的合作,消費者們可以通過GCash收款和向銀行賬戶轉賬,更重要的是,還可以通過手機給家人寄錢,而且這些都是實時到賬的。=====

 

GCash:手机里的银行     《中國經營報》

GCash是一種手機銀行業務,由菲律賓電信運營商Globe Telecom的全資子公司G-Xchange,Inc.GXI2004年推出。只要通過手機發送短信就可註冊成為GCash用戶,可以向GCash賬戶存款,以及轉賬匯款、取款、支付賬單、接收匯款、購物、話費充值、領取工資和補助、償還小額貸款等等。目前,GCash在菲律賓已經有120萬活躍用戶,2009年,GCash的資金流通量為600億比索(100菲律賓比索約合人民幣14.61元)。

 

破解銀行網點困局

 

GCash不僅為Macmac這樣住在城裡的菲律賓人帶來便利,更有意義的是,它可以為大量地處偏遠、不被金融機構所覆蓋的低收入人群服務。

 

菲律賓是個多山島國,有著規模巨大的沒有銀行賬戶的人群。全球移動通信協會(GSMA)的一項統計數據顯示,菲律賓的金融覆蓋率僅為26%。但另一方面,菲律賓手機普及率很高,GSMA統計發現,該國的手機使用率超過87%。這意味著超過50%的菲律賓人擁有手機,但卻無法得到基本的金融服務。

 

這些人群並非不想得到金融服務。麥肯錫的一項調研顯示,在菲律賓,近60%未開設銀行賬戶的手機用戶有某種形式的儲蓄,他們或將錢放在家裡,或者存入某種形式的互助組,結餘額的中位數為40美元,約為日均收入的15倍,有近55%的低收入家庭對儲蓄產品感興趣。

 

高昂的成本是導致金融覆蓋率低的重要原因。傳統銀行在偏遠的農村地區覆蓋,需要承擔網點鋪設成本和頻繁的小額交易成本。而通過引入第三方代理商,手機銀行能節約大量硬件成本,同時覆蓋幾乎全部農村地區。

 

在手續費上,手機銀行也大大低於傳統銀行。據CGAP(世界銀行扶貧小組)介紹,菲律賓銀行渠道轉賬的平均成本是2.5美元,而手機銀行的平均成本是0.5美元。通過與當地運營商或電信企業合作,GCash還推出了跨國匯款業務,不僅費用低廉,而且到賬迅速。

 

舉例說,一名在日本工作的菲律賓人要匯款17000日元(100日元約合人民幣8.15元)給在菲律賓的家人,如果通過花旗銀行(Citibank)、日本郵政銀行(Japan Post Bank)等銀行,手續費為2000日元-3500日元,3-5日到賬;或者通過西聯匯款(Western Union)等匯款機構,手續費1000日元-1500日元,通常隔日到賬。而如果她通過GCash,手續費只需700日元,而且,實時到賬。

 

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大約8%的菲律賓人在海外工作,2008年海外勞工共往菲律賓國內匯入180億美元,相當於該國GDP11%。而很多勞工的家人住在偏遠地區,那裡沒有銀行沒有ATM機,郵局也很少見,每一次匯款都意味著一次家人的長途跋涉和不少的匯費支出。

 

6000家代理商網絡

 

代理商是GCash保持成本優勢的重要秘訣。CGAP在菲律賓的一項調查顯示,手機銀行及利用第三方代理商成本是建設銀行網點成本的1/30

 

阿奇·貝爾戴德在棉蘭老島北部的蘇里高省坎提藍鎮開了家藥店。除了賣藥,阿奇還是GCash的代理商。每年年底,都有很多人來找他從GCash賬戶中提現,到了第二年年初,又會回來往GCash存錢。

 

GXI公司總裁Paolo Baltao介紹,在菲律賓有超過6000個阿奇這樣的GCash代理商。代理商可以支持存取款、轉賬匯款等各項業務。用戶可以通過在代理商處購買手機充值卡存款,最小話費充值面值僅為10比索;取款同樣可以在代理商處完成。

 

代理商的種類多樣,不僅有藥店,還可以是銀行網點、郵局、便利店、加油站,或者Globe Telecom的營業廳、充值卡經銷商,以及村子裡的彩票點、雜貨店等。代理商存取款的手續費為1%-3%7-11商店的手續費為5%),但用戶無需支付這筆費用,手續費由GXI公司支付。

 

GCash還與數家鄉村銀行合作,在其與GCash賬戶之間實現轉賬。例如阿奇是坎提藍銀行(Cantilan Bank)的客戶,他可以在其銀行賬戶和GCash賬戶間轉賬。此外,用戶也可以直接使用GCash賬戶購物,例如許多人用GCash在卡倫的珍珠飾品店付賬。有超過6000家商戶支持這項業務。

 

GCash之外菲律賓還有另一種形式的手機銀行,由電信運營商SMART公司在2000年聯合五家商業銀行搭建,名為SMART手機支付平台。兩種模式的不同在於與客戶建立業務關係的對象不同。SMART由銀行主導,主要作為傳統銀行針對客戶的增值服務,客戶與銀行建立直接的合同業務關係,資金的存取款、轉賬等都是發生在銀行賬戶內,各種交易信息由銀行掌管和負責。銀行只是將賬戶開設、市場營銷和業務記錄等部分業務外包給SMART公司。

 

而在GCash模式中,客戶是與電信運營商即GXI公司建立直接的合同業務關係,資金的流動都是在GCash賬戶中進行,資金和各種交易信息由電信運營商掌管和負責,銀行等金融機構只是作為運營商的代理商。

 

靈活審慎監管

 

實際上,GCash模式相當於成立了一個新「金融機構」,一切活動都在這個系統內獨立完成。為監管帶來了新的風險和挑戰。

 

GCash模式下,手機充值卡具備充值存款功能,GCash實 際上成為了某種形式的貨幣發行機構。如果不加以監管,貨幣政策可能受到衝擊。同時,手機銀行可能被用於洗錢等犯罪活動。犯罪分子可能利用大量手機交易掩飾 巨額資金流動,手機銀行可以實時到賬,無法像傳統銀行那樣利用資金在途時間處理,只能事後核查。此外,運營商掌握大量用戶信息,又不像銀行受到審慎監管, 用戶隱私可能遭到威脅,而且一旦發生破產倒閉事件,存款人利益可能受到損害。

 

為此,菲律賓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規,預防上述風險。菲律賓對手機銀行的監管體系包括三方面:對經營者、對代理商和對用戶。

 

菲律賓央行20093月發佈《649號通知》,要求註冊為非銀行的電子貨幣發行商必須組建股份公司,最低註冊資本1億比索。電子貨幣禁止支付利息,不受存款保險。菲律賓央行還要求GXI公司向央行提供詳細的運營數據報告。此外為了保護存款人利益,GXI公司必須按照1:1的比例,在其開設的專用銀行賬戶中保持與手機錢包中相等的資金。

 

對手機銀行的代理商資格菲律賓央行也提出了要求。2005年發佈的《471號通知》要求,所有代理商必須向央行提出註冊申請,並且參加由央行組織的反洗錢培訓,代理商必須保留5年之內的交易記錄。

 

反洗錢培訓和保留交易記錄的要求,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代理商的發展,因為以往反洗錢培訓只能在首都馬尼拉進行,由菲律賓央行反洗錢委員會組織。但作為變通,自2008年開始,菲央行允許GXISMART公司自行組織培訓,2010年開始,允許GXI一次向央行進行批量的代理商註冊,條件是GXI承諾對這些代理商承擔全部責任。

 

此外,根據菲律賓央行的要求,註冊手機銀行賬戶時,用戶必須提供身份證信息、姓名住址,以及母親婚前姓。同時,對單個賬戶的交易額度進行限制,單筆交易額不得超過1萬比索,日交易額不超過4萬比索,月交易額不超過10萬比索。

 

「我們的戰略是在靈活的同時保持審慎,在良好、安全和可持續的方式下允許創新。」菲律賓央行行長泰譚柯(Amando M.Tetangco)在一次關於移動支付的大會上談到手機銀行監管時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973

讀菲利普·A·費舍《怎樣選擇成長股》——少意味著多 心悅向日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64b5010102dxkw.html

=====費舍Philip A Fisher是成長型投資學派的先鋒人物。他的兩本著作 《非常潛力股Common Stocks and Uncommon Profits》(國內翻譯成《怎樣選擇成長股》)及《投資股票致富之道Paths to Wealth Through Common Stocks》我非常喜愛。現在轉載一篇老文章,大家一起分享。感謝朱文兄的前兩天評論所提。=====

 


读菲利普路A路费舍《怎样选择成长股》鈥斺斏僖馕蹲哦   陳理   中道巴菲特俱樂部


「曲則全,枉則正,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這是老子哲學思想的精華,一正一反,珠聯璧合,充滿了辯證法的思想。

 

幾千年後的1958年,美國投資大師、成長學派的鼻祖菲利普·A·費舍在其代表作《怎樣選擇成長股》裡,富有說服力地展示了「少意味著多」的辯證思想。

 

簡單實用的投資指南

 

本書所記,絕大部分都是費舍的原創思想、經驗之談,他把想講的事情以第一人稱的方式向讀者娓娓道來。全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怎樣選擇成長股」,包括調查上市公司的「閒聊法」、尋找優良普通股的「15要 點」、何時買進賣出、投資人「五不」原則和投資人「另五不」原則等內容。第二部分是「保守型投資人夜夜安枕」,具體分析保守型投資的四個要素,告訴新、老 投資者如何長期抱牢成長股而不必冒太大的風險。第三部分是「發展投資哲學」,詳述了作者如何從半個世紀的商業經驗中發展出自己獨特投資哲學的過程。

 

費舍是關注增長的先驅,他以增長為導向的投資方法,是價值投資的一個變種和分支,在半個世紀後的今天,依然是投資界的主流投資模式之一,足見其旺盛的生命 力。而這一旺盛的生命力,正來源於一個極富遠見的思想——少意味著多。雖然費舍在書中並未如此明確表述,卻在字裡行間洩露了「天機」。

 

對巴菲特的影響

 

費舍的思想影響了全世界幾代的投資者,其中包括巴菲特。巴菲特後來說:「我有15%像費舍,85%像格雷厄姆」,「儘管格雷厄姆和費舍的投資方法不同,但是他們在投資界是缺一不可的。」

 

巴菲特投資哲學的成形,得益於費舍思想的滋養,並在查理·芒格的幫助下,逐步完成了「昇華」。以筆者愚見,費舍「少意味著多」的思想內涵以及對巴菲特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1、時間是優秀企業的朋友,是平凡企業的敵人;只購買少數幾家非常瞭解的傑出公司股票,否則寧願不買。

 

2、不要過度強調分散投資,要集中投資;投資者的風險在於,熟悉的公司投資得太少,而陌生的公司又投資得太多;傑出公司的股票相當稀少,低廉價格買到的機會更少,因此平時絕不輕舉妄動,一旦遇到極好的機會就該大舉投資。

 

3、企業的類型和特質對投資很重要,經營管理階層的優劣能影響企業的內在價值,因此對企業經營管理狀況的調查研究和質化分析也是投資研究的重要課題。

 

4、真正傑出的公司股票要長期抱牢,不能輕易放手,忽略短期波動。

 

值得注意的是,巴菲特並沒有全盤接受費舍的思想。例如,費舍偏好科技型、研發領先的成長公司,巴菲特卻遠離高科技企業和過分依賴於研究的企業。雖然巴菲特 認為,隨著時代的變遷,格雷厄姆對研髮型企業反感的理由已經不復存在,但因為巴菲特從未能理解那些高科技企業,而且一點都不喜歡,所以一直遠離它們。

 

大師的金玉良言

 

前一陣子,我國一位學者呼籲,要讓兒童從三歲開始背誦《論語》、《道德經》、《孫子兵法》等傳統經典,為以後的成長奠定良好的傳統文化基礎和道德底蘊。對此,我贊成有加。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偷」,我自己也有一個體驗,熟讀投資大師的經驗之談,在遇到困惑和內心猶豫時,大師的告誡常常會從腦海裡跳出來,使我如釋重負。

 

希望費舍的諄諄告誡也能使你茅塞頓開:

 

1、投資想賺大錢,必須有耐心。換句話說,預測股價會達到什麼水準,往往比預測多久才會到達那種水準容易。

 

2、股票市場本質上具有欺騙投資人的特性。跟隨他人當時在做的事去做,或者依據自己內心不可抗拒的吶喊去做,事後往往證明是錯的。

 

3、不要過度強調分散投資。。。買進一家公司的股票時,如果對那家公司沒有充分的瞭解,可能比分散投資做得不夠充分還危險。

 

4、在股票市場,強健的神經系統比聰明的頭腦還重要。沙士比亞可能無意間總結了普通股投資成功的歷程:「凡人經歷狂風巨浪才有財富。」

 

5、我一直相信,愚者和智者的主要差別在於,智者能從錯誤中學習,而愚者則不會。

 

6、短期的價格波動本質上難以捉摸,不易預測,因此玩搶進殺出的遊戲,不可能像長期抱牢正確的股票那樣,一而再,再而三,獲得龐大的利潤。

 

7、集中全力購買那些失寵的公司。

 

8、抱牢股票直到:(a)公司的性質從根本發生改變,或者(b)公司成長到某個地步後,成長率不再能夠高於整體經濟。除非有非常例外的情形,否則不因經濟或股市走向的預測而賣出持股,因為這方面的變動太難預測。絕對不要因為短期原因,就賣出最具魅力的持股。

 

9、真正出色的公司,數量相當少。那樣的股票往往無法以低廉的價格買到。因此,當遇到有利的價格出現時,應充分掌握時機和情勢。資金應該集中在最有利的機會上。

 

10、卓越的普通股管理,一個基本要素是不盲從當時的金融圈主流意見,也不應只為了反其道而行便排斥當時盛行的看法。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儘管股市風向永遠變幻不定、「橋下河水翻滾不已」,指數投資、技術投資、組合投資等投資流派各領風騷一時,但在《怎樣選擇成長股》出版40年後,91歲 高齡的費舍卻依然初衷不改:「最優秀的股票是極為難尋的,如果容易,那豈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擁有它們了。我知道我想購買最好的股票,不然我寧願不買。」難怪 乎,席慕容在鳳凰衛視「世紀大講堂」作題為《成吉思汗與世界》的演講結尾時總結道:世界上所有的偉人,並不在乎人們說什麼,只在乎自己心中的信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079

新年——致朱文兄(及大家)——「投資」既聊之,就寫之 心悅向日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64b5010102dy3a.html

題記——2011年初的時候,寫了文章《關於2011年 銀行業》(系列一、二、三)。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每年年末和第二年年初的時候,都要登載新一年的宏觀經濟、銀行業的估值和業績報告,今年也不例外。目的 是為了讓大家多閱讀一些「信息」吧。既然是信息,就需要一定篩選,再加上每年中期業績報告,從個人角度來看,雖不是那麼完善,但是信息量也還算大。

 

今天這篇文章絕非回憶篇,只是記得小屋那天說:「你應該寫寫投資總結」。記得我的回覆是:「寫,不如觀!很多朋友的總結寫得都非常棒,尤其是好友「朱文」兄的,你可以看看,我再寫,就是多餘了,呵呵呵!」其實2010年末和2011年初,也分別寫了總結和希望,只不過與投資無關,寥寥數語的文章表達了自己的心境。而如今,博文裡有了那麼多關於宏觀經濟和銀行業的分析與估值,就不用再去重提那些已經發生的或者沒有發生的事情與數據了。

 

呵呵,我自己不寫總結,不等於說別人不寫總結。尤其朱文兄在前日寫的那篇博文《2011年投資小結》,就寫得很好!他的這篇文章用時3個月,而我也認真的將這篇文章讀了3遍。儘管客套話有時候稍顯多餘,但此時此刻,不得不頂一下朱文兄這麼好的文章!本來應該在朱文兄那裡進行評論的,但是衡量再三,可能又要東拉西扯,估計一時半會兒收不住尾,索性在這裡說一說吧,還望朱文兄見諒!

 

曾經確實與朱文兄交換過關於巴菲特對於他自己的價值投資體系遵循為「85%的格雷厄姆+15%的費舍爾」這一模式的看法。在仔細閱讀朱文兄前日的文章之後,依然支持朱文兄,即——「當然,我是一向認為這個比例有問題,巴老的中後期應該是費更重要一些,尤其芒格,幾乎就是費的翻版」。(引用朱文兄文章原話)

 

下面說說支持朱文兄的看法。首先朱文兄和我都不是青梅煮酒的英雄,但是更支持朱文兄的觀點「巴菲特更趨於費舍爾」。儘管巴菲特確實說過「我85%的格雷厄姆+15%的費舍爾」但實際上,巴菲特中後期的投資確實更像費舍爾。

 

我們知道,關於「價值投資」的爭論一直喋喋不休,而且市場上很多觀點認為「價值投資」就是去模仿類似於巴菲特這樣的優秀投資大師的投資手法,去買入一些業 績優秀、發展良好的公司,因為此類股票皆是明星股,不僅因為此類股票本身業績增長良好,更因為此類股票是名家投資大師所持有的重量級資產。這種追捧,實在 不值得效仿,一個投資人,一定不能盲目的效仿他人投資標的,尤其是發生在股市下跌的時候,又或者從牛市轉變為熊市的階段。

 

「價值投資」是在20世紀大蕭條的30年 代產生的,當時,市場處於極度的萎縮狀態,造成了很多股票價格非常低廉。在這些低廉的股票中,尤其以業績下滑或虧損的垃圾股,最為便宜。此時,格雷厄姆和 多德看到了當時市場中的機遇,那就是,那些低廉的垃圾股其市場價格要低於其淨資產。他們的方法是,大量買入這些低廉價格的垃圾股,然後通過股東權益對淨資 產進行折賣。這就是原始的「價值投資」,是以低於淨資產的價格買入垃圾股票,然後將其淨資產賣出,獲得利潤。

 

這也叫作「煙蒂投資」,就是說,被人扔在地上的煙蒂,幾乎不需要什麼成本,但將煙蒂裡的煙絲取出來,再賣煙絲或者包裝成新的香煙,進行出售獲利。這很好理 解。因為當時在美國大蕭條時期,格雷厄姆和多德的這個「價值投資」,非常容易找到很多低廉的垃圾股,進行套利操作,也正是在那個階段,「價值投資」達到了 最輝煌。

 

但是,當時間推進到美國二戰以後,19501960年 代的美國股市是一個成長活躍期的產物,那些垃圾股也漲起來,不再是低廉的價格,哪怕是「煙蒂」價格也高的很多。這個時候,按照傳統的「價值投資」方法,已 經找不到可以買入的股票了。在這樣的情況下,曾經輝煌無比的格雷厄姆的投資成績,卻並不理想。經常發生的情況是,他買入的股票,都是最差的股票一路下跌; 而他賣出的股票,卻是後來的大牛股一路上漲。也正是在這個時期,師從格雷厄姆的巴菲特,開始感覺到了傳統「價值投資」已經不再適用新的市場。

 

所以,在這個時期,巴菲特完成了一個重要的轉型,這個轉型直接影響他後來的巨大成功。我們暫時在這裡比較一下「價值投資」和「成長型投資」。「價值投資」 除了「煙蒂式」買入低廉垃圾股票的方式外,也可以以低於賬面價值的方式買入優質股票,等價格回升到價值時賣出。比較而言,「價值投資」注重的是對企業現有 賬面價值,而「成長型投資」則注重企業未來的複合增長價值。

 

傳統「價值投資」最大的弊病,是出在:當其買入的垃圾股票,無法快速控股以清算的情況下,由於其繼續虧損,造成其賬面價值下滑,也即最初的判斷失去效用。這即是格雷厄姆在60年代遭遇的問題:買入後的垃圾股票,繼續下跌;而賣出的優質股票,由於其未來成長性卻繼續上漲。

 

可以這樣簡單地說,傳統「價值投資」分析,是靜態的。沒有注意到變動,所以,當企業繼續虧損,則造成賬面價值下滑,使原來計算的賬面價值實際下降了。而「成長型投資」則是動態的。它更關注變動,也即是關注企業未來持續的、復合的業績增長。

 

當然「價值投資」也不是低價買進業績好的股票。很多人認為,在熊市或者股市非正常性暴跌的時候,趁低價買進業績好的股票。事實上,如果操作得好,這樣的投資方法拋開名詞的侷限,是可以做得很成功的。雖然,按照嚴格的投資理念來說,這是典型的「成長型投資」。

 

在這一部分,所要表達的意思,就是大眾將「成長型投資」誤當作為「價值投資」。這容易走進誤區。所謂「成長型投資」,簡單地說,即指尋找那些在未來幾年, 主營收入能持續增長、市場份額逐步擴大、淨利潤持續增加的公司進行投資。其核心是「複合增長」,也即是,企業能夠以一個穩定的比率每年復合地為股東創造利 潤。所以說,「成長型投資」的關鍵,除了在熊市或者是在股市非正常性暴跌時買入外,在選股上不能單看業績好壞,更重要的是看企業複合增長的能力。

      

對「成長型投資」的經典著作,我和朱文兄都認為是費舍爾的《怎樣選擇成長股》,並且也一再認為費舍爾是成長型投資的殿堂級人物。不能忽略的是,這部著作最初出版於1958年,當時正是美國經濟發展的活躍年代。費舍爾作為「成長型投資」大師的原因,就是他在1950年代的時候,就清晰地看到傳統「價值投資」因為市場變化已經失去效用,而投資更重要的是看企業的發展,不是現在的淨資產,應注重動態的價值增長,而非靜態的價值分析。

      

費舍爾的「成長型投資」,其典型代表人物就是彼得·林奇。在彼得·林奇撰寫的著作中,詳細地列舉了他選擇成長型股票的方法,以及由於選股操作帶來的數十年的成功投資。彼得·林奇將他對「成長型投資」的選股思路,具體分為6種類型:緩慢增長型、穩定增長型、快速增長型、週期型、隱蔽資產型以及困境反轉型。關於如何在這6種不同的股票中,採用不同的成長型投資方法進行操作,以及如何進行資金的配置,他在書中都有詳細的介紹。

      

回到本文的主題。也即是說,在熊市時期,或者在股市非正常性暴跌時,買入利潤能夠持續複合增長的公司,這樣的投資方法,不是「價值投資」,而是「成長型投 資」。在這樣的投資操作時,關鍵就不是公司是否大、現在業績是否好,而是企業是否能夠給股東未來幾年帶來持續利潤增長,以及可計算的穩定利潤增長。

      

現在大眾一說到「價值投資」,就把巴菲特舉出來,並將他的成功完全歸功於「價值投資」。這是個誤讀,應該說早前巴菲特是價值投資人,而中後期的巴菲特則是一名「成長型」投資人。(趨於朱文兄的觀點。)

      

還是倒回頭去,看看巴菲特一路是怎麼走過來的。巴菲特早年在哥倫比亞大學以及畢業後的一段時間,師從格雷厄姆先生,這形成了他早年的投資理念「價值投資」。直到1970年巴菲特解散合夥公司之前,其大部分的投資操作,大多數採用傳統的「價值投資」方法,不過已經有所改變。

      

這種方法投資的典型代表,從現在公司名字伯克希爾·哈撒韋就可以看到,它就是「價值投資」的產物。當時哈撒韋是家落後的紡織公司,隨著當時國際勞工市場打開,美國紡織企業業績大幅下滑,走在破產邊緣。當時巴菲特以14.86美元每股買入哈撒韋的股份,而該公司營運資金(流動資產減去負債)價值19美元每股,還不包括固定資產價值(廠房和設備)。巴菲特買入後,哈撒韋的紡織業績繼續下滑,最後他將資產逐漸變賣。

      

如果巴菲特照傳統的「價值投資」操作下去,他就會像格雷厄姆在1957年那樣找不到可以買的股票,不得不解散公司和宣佈退休,而我們也看不到世界首富的巴菲特。正是在這個時候,有兩個人對他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他們是寫作《怎樣選擇成長股》的費舍爾和後來成為他搭檔的查理斯·芒格。

      

費舍爾關於「成長型投資」的思想,為巴菲特打開了新的投資思路,所以,他稱自己是費舍爾的忠實讀者。查理斯·芒格對巴菲特的影響,也有類似費舍爾的地方,不同之處在於,芒格多了從思辯和哲學層面的影響。

      

1970年代之後,尤其是進入到1980年代以後,巴菲特後來為世人稱道的幾乎所有成功投資案例,都是「成長型投資」的經典。比如,他投資可口可樂,就是脫離了傳統「價值投資」的思路,他看重的是企業長期利潤的穩定增長,是年復合利潤。對吉列的投資,也是類似。

      

至於在市場發生錯誤時買入的思路,則受芒格影響成分較大,巴菲特也承認此點。比如,在所羅門債券危機事件時,巴菲特的力挽狂瀾,比如在美國運通卡發生危機時,親自到餐廳觀察後繼續買入股票等等。同樣,在2007年次貸危機時,突然性的暴跌後買入金融銀行資產,也是同樣的理念。

      

我們回到具體的案例上,比如巴菲特對可口可樂的投資,其實,巴菲特購買的是 「可轉換債券」而不是普通股。按照「可轉換債券」的規則,如果他買入後股票價格沒有上漲,那麼,他可以獲取穩定的債券收益;而如果股票價格上漲了,他則可 以將持有的「可轉換債券」換成普通股。也就是說,在這樣的操作情況下,無論是股票上漲還是下跌,他都絕對賺錢。這就是巴菲特經常使用的「套利」,也就是他 的「安全邊際」的經典展現。

      

另一個可以說明巴菲特不是「炒股」的經典案例,是對吉列的投資。在19897月,巴菲特購買了6億美元的吉列「可轉換優先股」,按照合約,他可以固定地收到每年8.75%的收益,而且這些優先股轉換成普通股的價格能夠達到50美元(當時股價為40美元)。在1年半後,吉列股價上漲到了73美元,他進行了優先股轉換,獲取了巨額的利潤。

      

通過巴菲特經典的對可口可樂和吉列的投資案例,我們可以明確地看到,他不但不是使用「價值投資」,而且也不是「炒股」,而是使用「無風險套利」。在熊市 時,他大膽地借錢買入可轉換債券,或者可轉換優先股。為什麼,他敢於借錢買入?那是因為,那是穩賺不賠的呀。因為,可轉換債券或可轉換優先股本身就有固定 收益,如果這個收益高於借款的利率,那不管買入後股價是漲是跌,都是無風險套利。

      

除了從買入證券不同品種上,說明了巴菲特不是「炒股」獲得財富之外,還有另外更重要的一點,可以證明他不是「股神」:資金管理。實際上,巴菲特除了上面講到的「無風險套利」外,更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資金管理。

      

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除了證券資產外,重要的是還擁有全資控股的公司,以及幾十家保險公司。他全資控股的公司,最經典的代表可以是內布拉斯加家具城和喜斯 糖果。巴菲特收購這些公司,是因為它們能夠貢獻現金流,而不需要資金投入。在收購之後,他只要求管理者維持原有經營即可,但不能將利潤投入研發和營銷,而 是抽出來歸他掌管。至於巴菲特掌管的保險公司,就有幾十家之多,尤其以再保險公司為主。

      

為什麼巴菲特要把控股公司的利潤抽走,拿到自己手上而不讓企業去研發、營銷、拓展?為什麼巴菲特要擁有那麼多的保險公司和再保險公司?因為他將控股公司的現金、保險公司收取的現金,全部收集起來,用於再投資了。。。


好了,關於投資這部分,也說完了,正如朱文兄在他文章中提到的一樣,「大家的眼睛也看累了」,為了不至於看起來枯燥乏味,特意配了音樂,好好休息一下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96

印刻效應 心悅向日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64b5010102dyb7.html

 

1910年,德國習性學家海因羅特在實驗過程中發現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剛 剛破殼而出的小鵝,會本能地跟在它第一眼看到的自己的母親後邊。但是,如果它第一眼看到的不是自己的母親,而是其它活動物體,它也會自動地跟隨其後。尤為 重要的是,一旦這小鵝形成對某個物體的追隨反應,它就不可能再對其它物體形成追隨反應。用專業術語來說,這種追隨反應的形成是不可逆的,而用通俗的語言來 說,它只承認第一,無視第二。

 

這種後來被另一位德國習性學家洛倫茲稱為「印刻效應」的現象不僅存在於低等動物裡,而且同樣存在於人類之中。幾乎所有的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都知道,人類對最初接受的信息和最初接觸的人都留有深刻的印象,他們用 「首因效應」等概念來表示人類在接受信息時的這種特徵。

 

於是我們發現,人類對任何堪稱 「第一」的事物都具有天 生的興趣並有著極強的記憶能力。 不經意地你就能列出許許多多的第一。如世界第一高峰,中國第一個皇帝,美國第一個總統,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等等,可是緊隨其後的第二呢?你可能就說不上幾個。看來,人類確實像那隻小鵝那樣,承認第一,卻無視第二。

 

在生活中,人同樣對第一情有獨鍾,你會記住第一任老師;第一天上班;初戀等等,但對第二則就沒什麼深刻的印象。在公司中第二把手總不被人注意,除非他有可能成為第一把手在市場上第一品牌的市場佔有率往往是第二的倍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398

綜合考慮利潤與估值的系統性投資體系 心悅向日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64b5010102dyaf.html

《金融務實》的書上看到這篇文章。 感謝作者  微光破曉(點擊,看作者博客,原文更精彩)

 

一個投資者的長期成功,絕不是單靠找到成長股來實現的,而是要擁有一套完整的投資體系。對於股市投資,即使不存在「絕對真理」,也存在若干「相對真理」,比如價值投資。但若沉迷於某個相對真理,將其誤認為是絕對真理,而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放鬆警惕,則難免嘗到苦果。

  

筆者進行企業研究多年之後,逐漸意識到:一個投資者的長期成功,絕不是單靠找到成長股來實現的,而是要擁有一套完整的投資體系。

  

投資者不能把未來寄託在「自己比別人正確」上,在投資生涯中,可以肯定人人都會犯錯誤,關鍵在於,如何不被這些錯誤毀掉。建立在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敬畏基礎 上的完整投資體系,雖然不保證不犯錯誤,但在錯誤發生後,它能幫助投資者從心理上到行為上更快地警覺、正視、承認錯誤,最終落實到改正錯誤的操作上。

  

投資之道:把握均值回歸

  

歸納的投資規律性總結有三條:

  

1.信息在流動中逐漸失去其「客觀性」,產生理解上的謬誤,而人的決策全部依賴於信息,所以大眾認知與現實必然出現偏差。

  

2.市場在自我強化中形成反饋環。認知改變現實,被認知改變(從而更符合認知)的現實又反過來強化認知。若存在偏差的認知所影響的趨勢得不到及時修正,必然走向極端。

  

3.《道德經》曰:「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不過,雖然在短期內人之道悖於天之道,但物極必反、均值回歸,才是根本的規律。所以,股市中趨勢有時看來不可抗拒,「這次不一樣」,但都不可能無限放大。

  

如何既承認和接納當前趨勢(人之道)所構成的現實,不輕言反轉和逆勢操作;又對均值回歸(天之道)抱有信心,不被當前趨勢所裹挾而失去理性。其關鍵,仍在對未來不確定性抱有敬畏,即絕不自信掌握絕對真理而不會犯錯誤,這樣就可隨時觀察現實、調整認知、修正策略、落實操作。

  

瞭解了均值回歸的必然性,接下來要回答的問題就是何為「均值」?

  

如果從價值投資出發,承認股票代表著企業的一定權益比例,那麼均值就是合理的經營性回報。換句話說,以當前的市值收購整個企業,是不是合算。對合理回報的 衡量方法,每個人在理解上有差異,其中現金流折現是一個比較流行的方法,而根據實際情況的適當調整(例如風險折價、成長溢價),其運用更具複雜性,因此與 投資者個人經驗有很大關係。

  

合理經營性回報之所以可以作為均值回歸的標準,其根本邏輯之一,是當股票定價過度低於該標準時,實體經濟中的產業資本,發現購買股票的回報率,高於擴大再 生產的回報率,他們必然會轉向購買股票。這不但構成了金融資本以外的超額股票需求,其中有影響力的買家更帶來關於股票「合理價值」的暗示,對股價起到四兩 撥千斤的作用。

  

立足於合理經營性回報的策略看似保守,卻更有機會獲得超額的投資性回報。因為股市在人群貪婪與恐懼的推動下,往往大起大落。一家公司二級市場10PE時,按照獲取合理經營性回報的策略買入,則將來很有可能以20PE賣出。而這在實業經營中是不可能的。

  

這一策略所面臨的風險,一是公司經營出現大的波動,二是股市波動造成估值下跌,前者實業經營中也會碰到,而後者則是實業經營中沒有的。這同樣涉及對未來不確定性的認識:儘管價值投資者掌握了相對真理,仍要對不確定性抱有敬畏,其體現,就是格外強調「安全邊際」的作用。

  

越是穩健的投資者,選擇的安全邊際越高,可以安然渡過股市波動的驚濤駭浪,而不必承受太大的心理考驗;相對進取的價值投資者,選取的安全邊際低一些,雖然 往往也能渡過危機,取得高的投資收益,但心理所受煎熬與所獲收益兩者相抵的得失結果,難言「至善」。況且從長期而言,選擇高安全邊際者的收益率未必低於後 者。

  

資本市場誘人之處也正是它殘酷之處。股市表面上放大的是收益和風險,實質上是放大參與者的貪婪與恐懼。在運用價值投資方法時,作出了在當時看來是正確的決 定之後,似乎需要、也值得承受對心理的考驗來堅持,但不要忘了,所謂「戰勝人性的弱點」,首先是指在作出決定時,就考慮到未來最壞的可能,因而具備足夠的 緩衝餘地可以改正錯誤、調整操作;而不是比較輕率地作出決定,把自己投入到風險中去,讓自己經受心理上的考驗。若為後者,即使最後的結果並不壞,但其過程 中的懷疑與焦慮,都將損害投資上的自信。以巴菲特為例,就是因為他以「一生只有20次機會」的謹慎態度對待投資,因此「無憂無懼」,一直保持著健康、自信的成功者心態,其結果當然也有目共睹。

  

投資之術:戴維斯雙擊

  

有一個流行觀念貽害甚廣,即「風險與收益成正比」。若果真如此,那只不過是一場公平的賭博罷了,何來投資?投資,就是要尋找風險和收益嚴重不對稱的機會。 而之所以有此錯誤觀念,與投資者主觀感覺與客觀事實之間的偏差有關。例如,在資產泡沫運行的末期,股價已經遠遠偏離基本面,客觀事實所揭示的風險巨大;但 市場上人人賺錢,貪婪之風盛行,主觀來看充滿了機會,於是有「風險與收益成正比」之感。而在熊市末期正相反,與基本面相比股價已經低估到一定程度,客觀上 具備了獲取超額收益的條件,但過去一段時間人人賠錢,心存恐懼,主觀感受是風險巨大。

  

所以,要在投資而不是賭博,關鍵在於讓自己的主觀感受與上市公司基本面同步,而不要與多數參與者形成的市場氣氛同步。此即所謂「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在別人恐懼時貪婪」。

  

最直觀來看,股價等於每股收益乘以市盈率,所以股價變化可以簡化為公司經營與估值兩者升降的不同組合下的結果。

  

假設以10PE買入股票,五年後它的利潤增長一倍(年復合15%),同時PE提高一倍,便獲得了3倍的投資收益。而能以10PE買入年複合增長15%股票的原因,多半是市場定價失誤:一方面是市場整體低迷,拖累了該股;另一方面是市場對該股的基本面認識出現了偏差,低估了該股的成長性。

  

此時買入該股所獲收益來源於三個方面:一是每股收益上升;二是估值隨市場整體回升而上升;三是業績表現的超預期令市場給予該股更高的估值。利潤增長與估值提高形成正反饋,這就是戴維斯雙擊。若反之,熊市過程中,利潤下滑與估值下降形成正反饋,則是雙殺。

    

對利潤趨勢的判斷體現了「選股能力」,而對估值趨勢的判斷體現了「選時能力」。前者主要依靠專業能力,即對產業、企業以及財務信息的認知能力;後者所涉及 的信息和所要求具備的能力則寬泛得多,比如對人性的瞭解也包含在內。但估值波動的風險,仍可以通過紀律來規避。即在市場平均估值高於一定程度時總體減倉, 反之加倉。

  

只要買入的PE足夠低,投資者在擁有雙擊可能性的同時,卻沒有遭遇雙殺的危險。綜合考慮基本面和估值,得到的必然投資邏輯,是尋求建立一套「低估+成 長」的投資模式。具有一定專業能力的投資者,不必過分拘泥於某一量化的估值標準。企業的穩定性、成長性以及成長的確定性等正面因素,都可適當給予溢價。但 不能因為任何原因突破安全邊際的原則。有無安全邊際考慮是決定行為屬於投資還是賭博的原則問題,對安全邊際的判斷是投資者的個人能力問題。

  

在充分重視估值變化並把握其相對規律的前提下,選股的重要性與危險性被降低,只要不選到業績衰退的公司,投資收益就有保障。借鑑歷史經驗不能完全消除未來 的不確定性,但可以降低不確定性的傷害。筆者傾向於投資於傳統行業,以及這些行業中已經被證明了的好公司。通常,這將保證業績的穩定性。

  

也就是說,最高的投資收益來自於對利潤趨勢和對估值趨勢均有上佳把握。若不可得,卻要取得一定的投資收益,那麼提高單方面的把握能力,對另一方面能力的要求就可以低一點。

  

鑑於普通投資者(包括相當比例的專業投資者)並不具備卓越的選股能力,所以,對他們來說「低估值」的意義遠大於「高成長」。

  

強調安全邊際是為了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建立和嚴格執行倉位管理同樣是為了應對不確定性。

  

在極端情況下,即使處於股價被低估的階段,現金佔總資產比例不得低於20%;處於股價高估的階段,股票佔總資產比例不得低於20%。股價低估階段,若因股價上漲而導致現金比例低於下限,不必減倉;股價高估階段,若因股價下跌而導致股票比例低於下限,不必加倉。

  

倉位管理包含著情緒管理。20%的現金/股票比例,不僅為了應對極端的市場波動,更重要的是,降低自己情緒的波動,以避免在焦慮和浮躁中做出愚蠢的決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400

城商行財富之路 心悅向日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64b5010102dykm.html

=====目前雖然一些城商行業績不俗,但不容否認的是,這些城商行中還是存在發展參差不齊的情況,除了個別業績、資產規模、風控完善後的城商行才存在登陸A股 的條件保障。同時,城商行還普遍存在著同質化嚴重的情況。而除了差異化經營需要加大擴展外,未上市城商行的員工持股問題則是另一道無法繞過的檻。此前上市 的城商行屢屢曝出的員工持股問題,正是城商行上市第二梯隊遲遲未能成行的主要障礙。由於歷史原因,許多城商行股東人數超過200人紅線以上。直至2010年9月, 隨著《關於規範金融企業內部職工持股的通知》的頒佈,這一難題才有瞭解決的途徑。而近年來,眾多城商行的增資擴股,也是為了達到降低員工持股比例的目地。 對於銀監會對城商行上市的正面表態,這對於苦苦等待上市大門開啟的城商行來說,是一個利好,對於他們股權轉讓及拍賣價格也將起到很大的提升做用。=====


城商行财富之路    《證券日報》 


經過多年發展,中國城商行隊伍運作已趨規範,業績穩定增長。近年來,產權交易所、拍賣公司與各城商銀行的關係愈發緊密,城商行股權轉讓、拍案公告頻現。

 

據銀監會的統計數據,截至201111月底,全國140多家城商行的資產總規模為91822億元,比2010年同期增長26.1%,佔全部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規模的比例為8.5%;城商行的總負債為85412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5.3%,佔銀行業金融機構負債的比例為8.5%

 

目前城商行的利潤總額接近900億元,這是2003年的16倍。資本利潤率21.88%,有10多家資本利潤率超過了40%,其中有五六家城商行資本利潤率超過了50%。從資產利潤率看,城商行總體資產利潤率為1.42%,總體上高出四大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其中有30多家城商行總資產利潤率超過2%,有五六家城商行超過3%,最高的城商行甚至達到了3.8%。如此優良的業績增長,確實不容忽視。

 

從數量上看,全部城商行的資產規模尚不抵一家國有商業銀行的資產規模。但是,在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紛紛完成改制和上市的故事後,中國銀行業改革的主角便由這些充滿向上生長力量的城商行來扮演了。

 

這將吸引更多資金加入到爭搶城商行股權的行動中來,特別是那些已進入上市實質操作階段的城商行,其股權會更受青睞。

 

與此同時,數據顯示全國城市商業銀行系統對於小企業貸款的餘額1.38萬億,佔全部城商行企業貸款的46.8%,城商行今年的小企業的貸款增速比年初增長了21.82%,比各項貸款平均增速高5.66%。城商行的小企業貸款佔整個銀行業系統小企業貸款的15%,而城商行整個的貸款份額佔銀行業貸款份額8.4%,這表明城商行對於小企業的投入遠遠高於對於其他企業的投入。

 

而據深交所綜合研究所發佈的一份《關於城商行發行上市問題的調研報告》顯示,當前部分城商行已經在支持中小和小微企業方面形成了核心競爭力,發展空間較 大。當前形勢下,城商行發行上市有利於充分發揮資本市場對中小和小微企業的支持作用。為當地小微企業身服務正是城商行的強項所在,隨著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升 溫,支持城商行上市融資,從而更好的為小微企業融資服務已成為市場各方的共識,而這將是城商行上市的鑰匙。

 

隨著中小企業融資環境的艱難,那些主要服務對象為當地中小企業的城商行們也迎來了發展的新機遇。而2011年底銀監會官員公開表示對城商行上市的支持,也令徘徊在A股市場外已久的多家城商行看到了希望,2012年也有望成為城商行上市破題之年。

 

在以往,在各地頻頻上演的城商行股權交易一次次傳遞著這樣的訊息:買下城商行!當年,城商行求人買股票。那是怎樣的光景。當時有的投資者基於各種各樣的顧慮,未能出手。在看到與自己擦身而過的城商行股票發行上市後,只能感慨。

 

2011年下半年以來,股權轉讓或增資擴股頻頻,城商行股東變化趨於頻繁。總體看,近年來城商行的股票行情看漲,有上市預期的城商行股權轉讓價格更高。但是,也有的城商行股票由於上市預期不明朗等原因,在經受市場的考驗。

  

2007年南京銀行、寧波銀行和北京銀行上市前後,城商行股權變動曾熱極一時。在那個記憶中的牛市年代,這三家城商行的眾多股東們第一次體驗了一夜暴漲的財富神話。這種財富效應也感召著後來的想成為城商行股東的投資者。

  

經過三年時間的沉寂,20109月,《關於規範金融企業內部職工持股的通知》確立了城商行上市的內部職工持股規範標準。城商行IPO重燃希望之火。此後,城商行股權交易頻頻,轉讓價格也超乎想像,股東也隨之轉換。

  

2011年年初,城商行的跨區域經營開始受限,上市也基本處於停滯狀態。但情況也在發生微妙的變化。據報導,在201112月召開的第九屆中小企業融資論壇上,銀監會監管二處有關負責人稱,城商行上市符合各方利益,只要符合標準銀監會就放行。

  

監管部門的這種表態,讓一些籌備上市的城商行看到了希望,也重新點燃了民間資本進入城商行的熱情,無疑會讓城商行的股權流動及股權價格也水漲船高。

 

儘管2011年也曾受上市銀行估值屢創新低影響,城商行股權價格一度出現下滑。但眾多城商行股權的流動再度變得較為密集,且股權價格也已走出低位逐步走高。以2011年底掛牌的福建海峽銀行為例,儘管該銀行並非處於籌備上市城商行的第一梯隊,但由於轉讓方對於此筆5445萬股權僅報出了每股2.71元的掛牌價,因此還是受到了了熱捧,最終的總成交金額較掛牌金額溢價5000萬元。

    

由於歷史的原因,城商行的股權結構中往往含有較多的地方財政或具有地方財政背景的國有股權。在某種程度上,地方財政背景能給銀行帶來諸如低息財政性存款等 優惠業務,但從長遠發展看,減少這種地方財政背景的股權佔比,優化公司治理結構則是未來的變革方向。一般認為,地方國有背景的股權穩定有餘,活力不足,其 持股比例不宜過高。目前中、農、工、建四大行國有控股比例基本在70%左右,地方政府對一些城市商業銀行也多有控股權。  

 

財務指標當然是投資者投資參股城商行的重要考量。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因素值得關注。

  

處於城商行第一團隊的上海銀行、江蘇銀行、平安銀行、徽商銀行、杭州銀行、大連銀行等銀行的股權結構中,地方財政性質的股東已經弱化。在上市前,發生大幅度股權變化的可能性存在,但比較小。

  

而值得投資者注意的是地方財政背景仍較為濃厚的一些城商行,隨著地方財政性質股權比例的逐步減小,民營資本獲得或增持這些城商行股權的機會比較大。這些城商行大都處於二線甚至三線城市。比如,廈門銀行的股東中廈門市財政局持股比例為28.90%;九江銀行股東中九江市財政局持股比例為21.06%;鄭州銀行的股東中鄭州市財政局持股比例為34.23%;晉商銀行的股東中,山西省財政廳持股比例為19.45%,太原市財政局持股比例為12.97%

  

除了地方財政的持股比例這一指標可以參考外,城商行的業務特色也是值得投資者關注的。雖然城商行一般都以中小企業或小微企業為自己的服務對象,但業務發展的同質化現象也很嚴重。投資城商行當然要投資真正具有業務特色和發展前景的城商行。

  

「立足本地、服務小微、打牢基礎、形成特色、錯位競爭」,是監管部門給城商行提出的發展要求。投資者對差異化、特色化、社區化特色比較突出的城商行可以不斷完善公司治理機制,改善績效考核,加強董事會建設,進一步優化股權結構,強化信息披露和透明度。

  

140多家城商行股東情況的梳理認為,民營企業正成為城商行的重要股東力量。民營性質股東也必將成為城商行未來發展最重要的推動力量。比如,通過增資擴股或股權轉讓的途徑,一些民營性質的上市公司成為城商行的股東,在公司治理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

  

城商行的業務發展還需要另一類股東——管理經驗和發展思路都超前的戰略投資者的參與。實際上,一些城商行在出讓國有性質股權的同時,還想達到另一個目的:通過股權轉讓尋找適合自身發展的戰略投資者。

  

城商行上市的財富效應值得期待。但是,城商行的股東們或希望成為城商行股東的投資者,不能僅僅憧憬一時的財富效應。諸多案例已經說明,城商行的風險控制水平仍需提高。

  

同時,城商行在自身股東的引進和轉換中也應保持理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41

1.企業的併購與分拆 心悅向日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64b5010102dymw.html

=====整理了與最好的朋友之前探討的一些關於企業、價值、人生、為人、處世的觀點。一共49個觀 點,有時候我的觀點僅限於一句話。說來很奇怪,探討僅限於他簡短博文所涉及的問題,而我只是負責評論。沒有說明朋友的名字,是因為他很謹慎,今日起,拿出 來一起分享。=====


1.企业的并购与分拆    企業併購的動因有很多,可以是為了追求規模經濟,可以是為了實現多樣化經營,也可以是為了獲得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等,但其目標只有一個,即追求企業利潤的最大化。

 

然而,隨著國際標準化的進程加快,企業資產的特定性程度應當越來越少,企業的縱向一體化在資產特定性達到一定程度時,市場交易的各種潛在成本就會阻止企業 繼續依賴市場,這時就會出現縱向一體化。一個產業中資產特定性越高,縱向合併的現象應該越多,反之就應該越少。這時應當解體,進行適當的分拆。

 

而一個適當的分拆,則會使企業在一定時間內所掌握的經營資產規模絕對或相對減小,或者使業務種類和跨度減少,以達到資源優化配置、資本增值最大化或資本損 失最小化的一種行之有效的經營模式。企業分拆的目的主要是讓企業從負協同效應中解脫出來,強化核心業務,把企業做強、做大,為企業創造價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42

2.大道至簡 心悅向日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64b5010102dymx.html

 

=====整理了與最好的朋友之前探討的一些關於企業、價值、人生、為人、處世的觀點。一共49個觀點,有時候我的觀點僅限於一句話。說來很奇怪,探討僅限於他簡短博文所涉及的問題,而我只是負責評論。沒有說明朋友的名字,是因為他很謹慎,今日起,拿出來一起分享。=====


2.大道至简    投資視為「道」。所謂「為學日增,為道日減」,當我們意識到「少而精」,可能才能真正做到——大道至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4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