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已推荐到新浪首页,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一个行业集中全社会的资金,就如同人得了癌症 潘石屹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79dbbf0100h20q.html


一个行业集中全社会的资金,就如同人得了癌症
 



  1 《21世纪经济报道》田新杰:您如何看待大量企业和行业的资金涌向房地产行业?
潘石屹:人得癌症是因为癌细胞失去记忆和约束,疯狂生长、转移,最终导致生命枯竭,直至死亡。一个行业大量集中全社会的资金,就如同人得了癌症。1999年我去美国时,全社会的钱都在往互联网行业集中,很快互联网泡沫就爆了。


 

  2 《国际金融报》刘洋:政府最近会出台新调控政策吗?
潘石屹:有句老话:“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房价问题,房地产问题反映的是中国社会和经济的问题:贫富悬殊加大,实体经济苦苦挣扎,大学生就业困难,垄断企业和行业的存在,虚拟经济的泡沫化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单纯调控房地产很难奏效。


 

  3 《上海商报》 袁晨晨:中国楼市需要怎样的政府调控?
潘石屹:我希望政府能对房地产市场做出调整,但不要用力过猛,要走中庸之道,还应把房地产放在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大格局中通盘考虑。目前,全国房地产市场信号远远弱于政策信号,要培养市场,爱护市场,就要让市场信号逐步代替金融危机特别时期的政策信号。唤醒和培养市场、市场的信号。

 一个行业集中全社会的资金,就如同人得了癌症

 

 

 

三里屯SOHO全景

 

  4《新闻晨报》刘畅:楼市成交量大幅下降,但上海土地市场2月份依然连续出现地王,您如何看这种现象?
潘石屹:在这些现象背后,反映出中国经济和社会存在的问题,钱太多,实体经济中又没有地方投,只能去抢地王了。


 

  5 “网易地产”李丽:北京市规划委近日处罚了13家涉及违建的企业。您有何评价?
潘石屹:在北京房地产行业违法违规现象太多了。如果大家都不遵守规则,市场一定会乱。北京市规划委开了一个好头,对今后想违法违规的企业是一个很好的警示。我们希望政府其它部门也能向北京市规划委学习。在信息时代还有比公开更有效的治理违法事件的办法吗?


 

  6 《新京报》张家齐: “北京11条”中关于政策性住房用地占供地50%以上的说法对房地产市场有怎样的影响?
潘石屹:市场上涌入房地产的钱太多。开发商抢地让地方政府赚了不少钱;社会上抢房让房价上涨得太快。政府拿出大量的钱建保障房是为了缓解这个矛盾。从比例上来看,50%是非常大的数量。


 

  7  《中国证券报》林喆:今年SOHO中国将以什么心态来面对房地产市场?
 潘石屹:中国房地产市场在高速发展中还很幼稚,“招拍挂”土地市场也反映出这种幼稚。为了创“地王”,有超授权举牌的,有举牌后没有钱付的,有下属公司举了牌总公司不认帐的。
SOHO中国今年面对市场的心态是中庸之道,在具体措施计划的安排上要体现适度合理。

 

  8 《上海证券报》于祥明:龙湖昨天获得北京朝阳区常营地块,被认为拣了便宜。您是否觉得暗标方式有利于减少地王?
潘石屹:我个人认为“暗标方式”是个好办法,也叫“一翻一瞪眼”,可以避免拍卖中争强好胜,这也要求每家房地产企业必须更会算帐。我们公司十年来所有超过500万元的招标都是采用这种暗标的方式。


 

一个行业集中全社会的资金,就如同人得了癌症

 

 

 

 

 

SOHO中国基金会微博首页


 

  9 《新民晚报》房蓉:听说最近SOHO中国SOHO中国基金会都开通了微博?
 潘石屹:
@SOHO中国@SOHO中国基金会是我们的两支翅膀,是一辆车的两个轮子。我们开通这两个微博,是向@新周刊学习,通过它们为大家提供服务,建立沟通。各种媒介都有建立沟通、消除误解的作用,但微博是目前最快速有效的办法之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453

李寧為什麼得了最低分

http://www.cbnweek.com/Details.aspx?idid=1&nid=6849

災難面前,最具傳奇色彩的國內體育品牌為什麼最先被市場看空?


    據說上海世錦賽跳水比賽中國隊又夢幻了一把,不過我更關心在香港的另一場跳水比賽:幾家國內最優秀的體育用品公司的股票連連跳水。一年以來(截至8月 1日),安踏體育股價跌了14.31%、匹克體育跌了17.46%、特步國際跌了19.17%、361度跌了32.88%,最後的冠軍是李寧,跌了 62.64%。

  一直處於高速增長狀態的體育用品行業正面臨一場磨難。起因是最近幾年的過度擴張導致增長放緩、大量庫存和利潤下降,這正是耐克和阿迪達斯此前在中國市場的困境所在。
  但這也難以解釋為什麼投資者會更加不信任李寧。通常在一場災難來臨之時,投資者會更相信那些經驗豐富的團隊,而成立已經超過20年的李寧公司本應向投資者提供更多的安全感。
  看起來,李寧在過去幾年至少是和其他體育用品品牌採取了類似的戰略:通過不斷擴張的銷售網絡來推動收入增長。截至2010年底,香港上市的五家體育用品品牌都有7000家以上的零售店。
  那麼,李寧到底是為什麼受到更多質疑呢?最直接的答案是這家公司在一系列最基本的戰略性問題上,長期以來一直沒有好答案。
  我是誰。雖然李寧品牌已經有20年的歷史,但是這個品牌更多讓人聯想起來的還是那個知名的創始人。除此之外,這個品牌很難給人以強烈的歸屬 感。李寧最早的品牌詮釋是Everything is Possible,這看起來是阿迪達斯的「Nothing is Impossible」的另一種說法。去年李寧推出的新口號是「Make the Change」,看起來更像是公司本身的一個訴求,而非針對消費者。
  賣給誰。李寧最初的目標消費群是國內的70後人群。去年,李寧將目標消費者定位於90後人群,這是一個激進的策略,直接拋棄了70後和80 後人群,但90後似乎並不買賬。而且李寧的定價也不明確,其產品價格比耐克、阿迪達斯等國際品牌低20%至30%,但比國內品牌高35%至45%,消費者 難道想買一個既不是最便宜又不是品質最好的產品?
  賣什麼。上個月我和一個激進的互聯網創業者見面,他關於產品的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這是一個產品的時代,只要產品做得足夠好,口口相傳便 可。新技術使得信息流動和分享如此快速和便捷,SNS網站的普及也使得口口相傳成為了一個真正重要的營銷方式。相比耐克的傳奇系列和阿迪達斯的三葉草系 列,李寧似乎從未有一款經典之作。此外,李寧還意外地放棄足球和籃球產品作為核心,逃避性地將未來壓在羽毛球項目上。
  怎麼賣。零售店是李寧的核心渠道,但李寧並未在渠道管理質量上與競爭者有何明顯區分。摩根士丹利預期,李寧未來幾年僅用於庫存回購就需要 14.48億元。李寧宣稱已經完成整合256家低效率的店面,並且到年底將完成400家店面的整合,但這家公司並未改變依靠開新店推動的傳統擴張模式,其 戰略是三年內將零售店面從目前的大約8000個增加至1萬個。
 
  很難相信一家20年歷史、過去數年有兩位數增長的公司存在一系列基本的戰略問題。但這就是事實,而掩蓋這一系列問題的則是好得讓人難以清醒的中國市場。而戰略問題的罪魁禍首通常都是CEO。
  但這個問題更大的根源則是創始人李寧,他似乎不該把一個未達成熟期的公司交給一個財務出身的職業經理人張志勇。CFO背景的CEO並不少 見,但財務出身的CEO更適合成熟期的企業—品牌、產品和渠道都非常穩定,這時企業的業績增長更依賴於管理尤其是財務管理上的能力,收款,甚至企業併購和 資本運作。對於李寧來說,顯然它是處在一個產品為主和渠道為主的週期內,並不能靠管理和財務解決主要問題,而是需要夢想家來突破各種瓶頸。
  Google一度也曾陷入這樣的困境,偏於管理的CEO埃裡克·施密特讓Google從一個小公司在短短十年間成長為全球最大的公司之一,但強調管理也讓公司的創新活力難以展現,拉里·佩奇以重任CEO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人盡其用,用當其時,商業就是這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905

史玉柱:回望過去 我懂得了制度和企業文化建設的精髓

http://xueyuan.cyzone.cn/guanli-wenhua/209494.html

我覺得消費品企業,尤其是營銷類消費品企業管理重點還是在兩個方面:一是制度的建設,二是企業文化的建設。我談談這兩個方面的體會。

21年前我剛下海的時候,產品研發之後的生產很簡單,很多人其實都在銷售。當時我們的公司還沒有100人,也就沒有什麼管理,因為什麼事都是老闆說了算,這也都還好,沒出什麼問題。但當公司員工有上千人之後,管理就出了問題,在體現在制度沒有跟上。比如我們當時還銷售了諸如電腦之類的產品,開始出現一些呆壞賬。面對這個現象,我第一次感覺到管理與制度的重要性,於是就開始進行制度建設,也確實制定了一系列制度。這些制度都很細,厚達一尺厚,表面上看都很完善,但現在回過頭來看,這些制度都形同虛設,並不可取。舉一個例子,比如一個分公司的經理晚上要請工商局局長吃飯,那他就必須先發傳真到總部,等得到總部許可之後才能請客。如此一來,這些制度就流於形式了,表面上看很合理,但到最後,當1997年初巨人倒下的時候,我們造成的呆壞賬非常多,最少有4到5個億。如果沒有這些呆壞賬,我們摔一跤的時間可能會往後延續幾年。

所以經過這個極左與極右之後,在開始做腦白金之前,我就開始思考這個問題,腦白金的制度應該怎麼建設?於是我選擇了一條既不極左也不極右的路線,這套制度主要從幾個角度去制訂:一個員工來你這裡做事,他想追求什麼?他的追求可能很多,但是最主要的還是兩點:第一點是他能不能得到他滿意的經濟回報,從而能改善他的生活,這是很正當、很合理的要求;第二點是他的個人價值能否實現。基於這兩點,我重新設計了一套制度,這套制度的第一點就是要充分體現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如果這個設計得合理,它的威力相當大。比如在鄧小平搞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前,中國多數地區的溫飽都存在問題,但在實行聯產承包之後,也沒聽說買多少拖拉機,開多少荒地,中國的溫飽問題很快就解決了,糧食也有了節餘。那個時候我在統計局裡負責統計,瞭解到了制度的力量,其實它就是將人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出來,同樣我們企業也是這樣。我前面所制定的規章制度其實是在壓制人的主觀能動性,後來進行制度改造之後,我明顯地感覺到企業員工的主觀能動性得到了提高,不用我太操心了。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就是這套制度要體現出充分授權。其實權利很燙手,能不在自己手裡就不要在自己手裡,只要能將權利、責任、利益充分合理配套,將它分散下去是最好的選擇。在充分授權的情況下,公司的每個員工都會覺得還有發揮的舞台,不需要事事都向上級匯報,可以在自己的權力範圍內做出決策。如果取得了成功,他就會有成就感;而如果失敗了,他會吸取教訓,這對鍛鍊他本身也有所幫助。第三點就是充分體現出簡單。剛做腦白金的時候,公司的制度是我寫的,只有一頁半紙,後來公司不斷擴大,制度也不斷豐富,變成20、30頁的紙。但我發現,20、30頁的制度不如一頁半的制度好用,越簡單越好,讓每一個員工看得懂,理解得透,那是最好的。另外,對於最基層的一些操作也是,越簡單,越明了越好。比如腦白金在終端的擺放方式,我們當初就有一個原則:腦白金在商店的擺放不得少於三盒,高度不得低於1.5米,不得高於1.8米。就這樣,越明了,越簡單,往往越有效。太深奧、太難理解的東西,它的效率不一定好。

關於企業文化建設,即使你的制度再完善,如果沒有企業文化的配套與補充,企業管理也將是徒勞。因為任何一個制度都可以鑽空子,所以只有將文化建設作為補充,這樣整個企業管理才是健全的,整個公司的氣氛也才是健康的。

如何制訂企業文化呢?我覺得,對於營銷類企業而言,關鍵就是針對自己的企業可能存在的制度上無法解決的問題,專門去制定一些文化,一些口號。這並不在於要有多高的調,適用就好。在啟動腦白金之初,我制訂了幾條,現在我們還在用,為什麼還在用?這說明它到目前為止仍然有效。比如我們企業文化中的第一條就是只認功勞不認苦勞,因為苦勞對一個企業沒有任何貢獻,它不會帶來任何利潤,但中國的傳統文化認同「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如果將這句話明確地提出來,只認功勞不認苦勞,並將之灌輸下去,一旦得到認可,企業的效率會有很大的提高。比如我們企業文化中還有一條,就是「做不到不要說,說了一定要做到」。我們不少中國人有這樣的陋習,喜歡拍胸脯,喜歡說大話,尤其是下級對上級說大話,也有上級對下級說大話,在這樣的氣氛下,企業上下級之間就沒有信任。而如果一旦將「做不到不要說,說了一定要做到」作為口號來提,那麼每次下級跟上級拍胸脯的時候,報告下個月即將完成的銷售任務的時候,他會慎重。我們情願他少報一點,但是你報了多少就一定要完成。一旦這個氛圍建立,它與制度配合後的戰鬥力往往也很強。

我們企業文化的最後一條相對空虛一點,就是艱苦奮鬥。我們不排除家庭富裕的員工,這是他自己家裡的事,但是一旦進入公司就一定要艱苦,一定要奮鬥。如果將富裕生活中的一套東西帶到公司中來,那這個公司也會受到影響。我過去帶的兩個團隊,保健品業務和網絡遊戲業務,這十幾年來中有很多人賺了錢,成為了千萬富翁,百萬富翁,但有的人過不了這個從沒有錢到有錢的檻,有的人在公司裡突然不能艱苦奮鬥了。既然這種情況有可能發生,那在這方面我們就應該在文化方面提前做一些工作。總而言之,對於如何管理營銷類企業,我的觀點是,一定要制定一套非常科學、有效的管理制度,服務於企業文化,這兩點做好,這個事就成了一大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005

1961年巴菲特致股東的信:我們取得了45.9%的年收益 投資博客精選:

http://xueqiu.com/3191943504/21685056

《巴菲特致股東的信》歷來是眾多巴菲特追隨者的經典學習範本,其中體現的大師投資理念值得投資者反覆研讀。本博客從4月11日起連載《巴菲特致股東的信》,每日兩篇,期待能對投資者有所幫助。


巴菲特給合夥人的信 1961


我們在 1961 年的表現


我不斷地告知各位合夥人,我們的預期,或者僅僅是願望(通常我們很難將這兩者進行準確的區分),是我們將在下降或持平的市場中有著較好的表現,而不是在上漲的市場。而在強勁上升的市場情況下,我預計屆時我們將很難超越市場的平均水平。雖然 1961 年毫無疑問地是一個市場表現很好的年份,而我們的絕對和相對收益也都有著很好的表現,但是我上述的預期仍然保持不變。


1961 年,包括分紅,道瓊斯指數上升了 22.2%,而我們的收益率是 45.9%。我們近五年的收益情況如下: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對於優秀合夥人的選擇和我與他們的良好關係將有助於確保我們使用同樣的價值/業績衡量標準。如果我的表現糟糕,我希望合夥人退出,而我也將尋找一個更適合的地方投放我自己的錢。如果表現良好,則我會努力表現得更好。


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要確定所有的合夥人對於什麼是好什麼是壞的都具有相同的理念。我相信如果在行動之前就先確定評判的標準,將有助於所有的事業最終取得一個較好的結局。


我一直以來都使用道瓊斯指數作為我們業績的評判標準。我個人認為 3 年是最最起碼的可以對於業績的做出評判的時間段。而最好的業績評判週期應該要經歷一個完整的市場週期,比如從業績評判當時的道瓊斯指數水平開始,直到該指數最終回到幾乎同樣的水平為止。


戰勝市場的平均水平並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實際上,光是長期跟上市場的平均水平就已經是一件十分困難的工作。雖然沒有確切的數據,但我認為即便是目前最好的幾家投資諮詢公司也只取得了與市場水平相近的回報。


Wiesenberger 收集了 70 只共同基金自 1946 年以來的表現。其中有 32 只平衡型的基金,由於它們沒有將全部資金投入股市,並且它們的表現也不如股票市場的平均水平,因此我將他們剔除。在剩餘的 38 只基金中,只有 6 只長期而言超越了市場的平均水平。而且它們中沒有任何一隻的年均複合增長率能夠哪怕是超過道瓊斯指數幾個百分點。


下面是近五年來四家有代表性的大型投資基金和道瓊斯指數以及我們的投資業績的比較:

查看原圖

Massachusetts Investors Trust has net assets of about $1. 8 billion; Investors Stock Fund about $1billion; Tri-Continental Corporation about $. 5 billion; and Lehman Corporation about $350million; or a total of over $3.5 billion.


我展示上述結果的目的並不是要控訴這些投資基金。由於資金總量較為龐大,而且受到各種條款的限制,即便由我個人來管理這些基金也不見得會取得更好的結果(如果不是更壞的話)。我只是想要說明:道瓊斯指數做為投資業績的衡量標準,是很多共同基金很難超越甚至哪怕是接近的。


我們的業績表現則跟道瓊斯指數和其他共同基金的表現有很大的區別,其主要原因是我們的投資方法也同樣跟大多數共同基金有著很大的區別。


我們的投資運作方法


我的投資組合主要由三部分構成。每一部分的投資方式都各有不同,因而我們資金在這三部分中的分配比例將會對我們的投資業績有很大的影響。對於資金在各部分中的分配比例,我們有著一個大概的計劃,但同時也由於時機的不同而有所變化。


第一部分主要由價值被低估的證券組成。對於這一部分證券我們既不能影響公司的政策也無法推進公司做出某種決策的時間表。這是我們投資組合中最大的一部分。通常我們對於持有量最大的5-6只證券會分別投入佔我們總資產5-10%的資金。而對於其他持有量較小的10-15只證券則會投入佔我們總資產更小的比例的資金。


有時價值的修正將會非常快,但大多數時候需要一年甚至數年的時間來實現。我們在買入時往往很難確切的知道為何某隻股票將會在現有價格水平上增值。但也正是因為市場上缺乏對於該問題的解答而導致我們有機會買入價格大大低於其價值的股票。無論如何,基於證券固有價值並且以低於該價值的價格進行買入的行為是具有令人感到舒適的安全邊際的。在具有相當的安全邊際的前提下買入的股票將具有較大的升值潛力。長期以來,我們對於買入時機的選擇都要優於我們對於賣出時機的選擇。我們並不指望能夠賺到可能賺到的每一分錢,我們將十分滿足於以很低的價格買入,然後在該證券的價格能夠大概正確地反映其價值時(意味著這對於一個私人持有人將是一個較為合理的價格)將他賣出。


我們持有的這些股票雖然便宜,但是一件東西的價格便宜並不意味著它的價格就不會繼續下降。當市場下跌時,我們的這一部分也同樣將下跌。1961 年的市場表現很好,因而我們的這一部分投資是在三個組成中表現最好的。但是如果市場下跌,那麼這一部分投資也將很可能會是表現最差的。


我們投資組成的第二部分是 WORK OUT. (套利性投資)他們是那些漲跌結果取決與公司的特定行為而非市場對於該證券的供求關係的股票。這些證券具有我們可以預期的時間表(當然也可能會有意外出現)。諸如合併、清算、重組、分拆等公司事件將會構成 WORK OUT。


最近幾年石油生產商將自己出售給主要的一體化石油企業是 WORK OUT 的一項重要來源。這一部分將會構成年復一年的較為穩定的利潤,且很大程度上與道瓊斯指數的表現無關。如果我們將大部分資產投入這個部分,而剛好當年的市場情況不佳時,顯然我們將會有非常好的表現,反之亦然。在任一時期,我們都可能會有 10 到 15 項這樣的投資,有的所對應的事項才剛開始,有的則是已經進入了快要結束的階段。由於這一部分的投資相對而言較為安全,我相信可以利用借來的資金作為這一部分投資的一種補充。這一部分的投資收益率(不包括因借貸而產生的槓桿作用)一般在 10%到 20%之間。我個人設定的借款上限是不可以超過我們淨資產的 25%。多數時候我們沒有借款,如果我們有,則只是將其作為 WORK OUT 投資的一種補充資金來使用。


第三種情況則是獲得目標公司的控制權或者通過持有其較大比例的股權對該公司的政策產生影響。這種行為肯定將需要一年以上或數年時間才會見到成效。在某一年中,這種投資可能對我們的利潤沒有任何的貢獻。而這種投資也跟道瓊斯指數的表現沒有什麼關聯。有些時候,當我們買入一隻價值被低估的股票時,我們可能從長期而言計劃對其擁有控制權。當然當它的價格上漲時我們可能將其拋售,否則我們可能在一個較長的時間裡不斷增持其股票,直到擁有該公司的控制權。


Dempster Mill Manufacturing Company


我們目前正在進行對於 Dempster Mill Manufacturing Company 的控制。我們第一次買入這家公司是在五年前,作為價值被低估的股票買入的。之後我在 4 年前得以成為該公司的董事。


在 1961 年八月,我們取得了主要控制權。這可以說明我們的大多數投資並不是「一夜情」式的投資。


目前我們擁有其 70%的股份。其 10%的股份被一些合夥人持有,另外的股票持有人則只有大約 150 人,因此該股票在市場上的交易額幾乎是零了。因此我們在市場上的行為將會大大影響該股票的開價。


因此,我將很有必要估計一下我們所擁有的該股票的價值。因為新的合夥人將以此價格買入該股,而原有的持有人將以此價格賣出手中的部分股票。所估算出的價格不應該是我們所期望的價格,或者是在一個熱切的買入者看來值得的價格,而是如果我們在一個合理的較短的時間段賣出我們持有的股份所能獲得的價格。我們所努力達成的正是去儘量實現在這種情況下的一個較高的價格,而我們對能實現此目的的前景表示樂觀。


Dempster 是一個農業器具和灌溉系統的生產商。其在 1961 年的銷售收入為 9 百萬美元。該公司的運作只產生了名義上的利潤(跟其每年的新增資本投入相比)。這反映了公司所處行業的困境和公司本身的管理不良。目前公司的資產淨值約為 4.5 百萬美元,約 75 美元一股。


全部的流動資本約為 50 美元一股。在年末我們將每股的價格評估為 35 美元一股。我感覺這是一個對於新舊持有人而言同樣公平的價值。當然如果溫和的利潤能夠被取得,則公司的價值應該有所提高。我們持股的成本約在 28 美元左右,如果按照 35 元的價格計算,則該公司的股票價格約在我們淨資產的的 21%左右。


當然,我們這一部分資產絕不會僅僅因為 General Motors 或者是 U.S.Steel 之類的公司在以一個相對更高的價格賣出而增值。在牛市中,通過擁有控制權而實現公司的價值來賺錢要比直接買入市場的指數基金賺錢來得困難。但我同時也充分認識到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中,風險比機遇要大。而上述控制公司的行為則可以在這種環境中減少我們面臨的市場風險。


關於保守的問題


從上述的評論你們應該可以看出我們的投資組合是多麼的保守。很多人認為購買中長期國債或者類似的產品才算保守,但是這種投資最終可能導致投資組合的實際購買力下降。也有許多人認為購買所謂的藍籌股是一種保守的投資,好像只要買的是藍籌股,就可以不用仔細考慮其市盈率或者分紅的情況。我認為這種行為充滿了危險。


僅僅因為很多人在一段時間內與你的看法相同,或者因為某些重要人物贊同你的觀點,並不意味著你的觀點就是正確的。


如果你的假設是正確的,你掌握的事實是正確的,你的推論是正確的,那麼經過許多次的交易後,你將最終是正確的。


因此,通過對比我們的投資組合和市場的所謂保守的投資組合並不能夠判斷出我們的投資組合是否保守。判斷一個投資組合是否保守只能通過對其投資方法和結果的檢驗來進行。


關於規模的問題


除了被問到我死了以後我們的合夥企業怎麼辦,我最多被問到的一個問題就是資金規模的快速增長對我們的業績表現會有怎樣的影響。


對於一些我們投資的證券而言,買入一萬股比買入一百股要困難得多,有時甚至是不可能的。因此增加的資金規模絕對不利於我們的投資結果。這種情況包括我們的 WORKOUT 和一般性的投資。


然而對於以取得控制權為目的的投資而言,資金增加的影響將會是正面的。我認為隨著資金的增加,我們能夠把握的這類投資機會也會增多。因為一般被投資公司的規模增大,那麼關注於控制它的競爭者將會大大減少。


那麼總體而言到底資金的增加是好是壞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取決於我們在特定時間段內的投資模式。而我可以確定的是,即使在 1960 年和 1961 年我們只有相等於 1957 年那樣的資金規模,我們的投資業績也不會變的更好。


一個預測


一般的讀者將會認為我這種做預測行為肯定是很有問題的。因為我一直避免去預測。

我的確對於未來一兩年間市場的情況一無所知。


我認為我們可以確定將來十年間市場會有在一年中上升 20%或者 25%的時候,也會有下降同樣幅度的時候。當然更多的時候市場的波動會小於這個幅度。而對於長期投資者而言,上述的情況都是沒有太大意義的。


對於任何一個較長的歷史時期而言,我認為道瓊斯指數應該會取得一個總體在 5%到 7%的年複合增長率(包括上市公司的分紅)。對任何一個報有超出該幅度的希望的人而言,他都會面臨失望。(美國 70 年的股票長期平均收益率有西格爾統計為 6.7%)

我們的目標是在一個較長的歷史時期取得超過道瓊斯年均複合增長率的回報,而不關心我們是否在某一年中超越了或者低於道瓊斯的表現。許多合夥人對此表現出了成度不同的贊同。


然而我希望大家能夠真正的明白這一點,你們對此所表現出的贊同和理解應當不僅僅是表現在我們的表現超越市場的時候,更要在我們的表現低於市場的時候。


如果我們的表現能在長期而言戰勝道瓊斯指數十個百分點,我將會感到滿意。


如果未來市場在一年中下跌 35%或者 40%(我個人認為這種情況是很可能在未來的十年中的某一年出現的,當然我不知道具體是哪一年),我希望我們的投資只下跌 15%或者 20%.如果市場保持不變,我希望我們的投資能賺 10%左右.如果市場上升 20%以上,我們將掙紮著達到市場的平均水平.在預期道瓊斯的長期年均複合增長率在 5%-7%之間的話,我希望我們的增長率將會在 15%-17%之間。


上述的預期可能有些草率,而且在將來也有可能被證明是錯誤的。然而我認為合夥人有權利知道我的想法的預期。1961 年的情況就顯然跟我預期有著很大的出入。幸好這種差異偏向於好的一面。然而,這種差異不會總是向好的一面傾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645

十年牛熊親歷記【第七章 成功地取得了失敗】 神農陳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e4d25f01015xvp.html
經過幾個月的奮鬥,招商局A終於拿到了可轉債的發行批文。
這裡先對可轉債作個簡單說明。可轉債的全名兒是:可轉換公司債券。這玩意兒首先是一種公司債,投資人買去,相當於借錢給上市公司,那公司是要還本付息的。而且這個債還可以按事先約定的價格轉成股票。對投資人來說,幾乎就是個「保本股票」。如果股價跌了,就拿著債吃利息。如果股價漲了,就換成股票吃差價,可算是進可攻退可守。
不過自古買的不如賣的精。在美國,上市公司的可轉債通常利息非常低,甚至可以是零。轉股價格呢,則要比可轉債發行時的股價高很多。這樣一來,上市公司也比較划算。如果公司股價漲的不多,那麼可轉債就不會轉股,公司等於近乎零成本借了筆錢。如果公司股價大漲,可轉債轉股了,公司就等於高價增發融資。
可惜好東西到了中國,一般剛開始的時候都會上吐下瀉一陣子。可轉債也是如此,起初上市公司和投資人對這個產品都沒吃透。
按西方的理論,可轉債的定價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債券價值,用等期無風險收益率作為貼現率,可以估算出可轉債的債券價值。簡單說,就是拿可轉債和國債比,假設同樣拿五年,利息收益肯定比國債低,那麼拿這個可轉債就吃虧了。所以可轉債的債券價值是低於面值的。
另一部分,是期權價值。可轉債有在存續期內轉為股票的權力,通過對過去股價波動性和公司業績的估算,基本可以算出一個期權價值。簡單說,如果可轉債是5年期的,而且股價在5年裡有可能超過轉股價格,那麼投資人就有可能把可轉債轉換成股票,然後賣掉賺錢。這個可能性是值錢的,就跟買彩票一樣。
所以可轉債的價值就是債券價值加上期權價值。
其實,投資人不妨把可轉債看作是用轉股價格買的股票,而且下跌空間為零。如果發行可轉債的公司業績成長性特別好,轉股價格定的比較低,利息率比活期存款還高,那麼投資人等於沒有冒任何本金風險就可能賺了大錢,這樣的可轉債是不是該搶破頭來買呢?
投資老手對可轉債總是情有獨鍾,格雷厄姆在投資聖經-《證券分析》中就有專文論述。而股神巴菲特則經常大手筆買入目標公司的可轉債。這使他總能立於不敗之地。
遺憾的是:中國的股市那時候更像個大賭場。股民們多數隻想衝進去,炒一把就走。投資人腦子裡滿是:眼前的暴利!對可轉債這種要解釋上一通的洋玩藝,大家興趣不大。更何況2002年股市正在綿綿不絕的下跌中。
於是就悲劇了。
招商局A,業績與資產價值快速增長,5年後股價將上漲超過20倍的超級大牛股,在2002年公開發售保底的可轉債。要是誰慧眼識真買了這個轉債,過5年幾乎不用冒任何風險就可以在自己的財富後面加個零。馬後砲地看,這純屬天上掉下來的特大號餡餅,可砸到頭上竟然幾乎沒有人願意接。
記得那是2002年的9月,瑟瑟秋風中,我拎著皮包,往來穿梭於「北上廣深」四地的各大基金和保險公司。進行所謂的發行路演,其實就是沿街兜售可轉債。
當時市場冷清,招商局A此前又顯然在基金沒有什麼粉絲。我雖然鼓動如簧之舌,在每一家基金竭盡全力地推銷,但卻收效甚微。
屋漏偏逢連夜雨,同期發行的燕京啤酒可轉債在發行後不久即跌破了面值。於是我們一路推銷下來,卻應者寥寥。時至今日我還清晰記得,路演的時候,台下基金經理們菜青的臉色,木然的表情和墓碑般僵硬的姿勢。他們就坐在那裡,呆呆地望著我這送財童子,眼睛裡空蕩蕩卻什麼都沒有。
僅僅不到兩年的下跌,就使專業投資人對於一個保本的,具有高收益可能的投資品視若無睹。那是我第一次大範圍接觸國內的機構投資人,也是第一次較為深刻地意識到專業投資人的群體弱點。能夠克制人性的弱點,穿越時間的迷霧,在相對收益比拚的壓力下做出準確價值判斷的公募基金經理,永遠是少數。
好在我的確遇到了這樣的幾位少數派。印象最深的,是當時華夏基金債券投資負責人,這位朱經理和我談了10分鐘,就很淡定地說:「陳總,你們的轉債,我們認購2個億。」我有點吃驚,因為此前走遍全國,總共才賣出去不到2個億。我們可轉債的發行規模是8.8億元,要是當時全國有四個這樣的基金經理,那豈不是通吃了。
可惜,中國只有一個華夏基金而已。
8.8億可轉債,基金預認購不足50%,照理剩下的部分由散戶網上認購,最終沒賣掉的餘額由券商包銷。於是我們似乎該指望券商鼎力相助。
可是當時中國哪有幾個券商有銷售能力,或者包銷能力呢?即便有,誰又願意包銷呢?於是可轉債主承銷商見勢不妙,立馬掉了鏈子。隨即使出了一記拖字妙訣。無論怎麼催促,就是不肯接招,除了讓我們繼續提高利率水平,壓低轉股價格,既沒有像樣的承銷能力,也拿不出什麼好法子。事情就此一拖倆月。
此後招商局集團終於表態,願意全額認購可轉債發行的剩餘部分。但卻為時晚矣,因為時間拖進了12月,證監會發行在年底已經排不上號。因而只好轉到來年,等補充了新的年報數據後,再發行。
到了這一步,出了大問題。可轉債發行,需要最近連續三年的財務指標滿足發行要求。其中一項硬指標是三年平均淨資產收益率(ROE)不得低於10%。如果是2002年發行,連續三年的指標就是指1999年-2001年。如果在2003年發行。那麼指標就會修改為2000年-2002年。
因為沒有足夠的經驗,而且對在2002年內完成發行有所僥倖,再加上國企反應機制的緩慢。公司對2002年的業績沒有做出相應的準備。在用2002年的財務指標替換1999年後,連續三年的平均ROE略微低於10%。其實2002年不是擠不出利潤,只要適當加快樓盤的結轉,或者處置一些資產。這個指標完全可以輕鬆達標。
可惜事實卻是,2002年過低的ROE拉低了整體指標,剛好差零點幾不夠標準,不再滿足可轉債的發行要求。一開始,我們還寄希望於證監會法外開恩。這事情不怪我們啊,市場發不出去,而且業績也只差了那麼一丁點。可是,無論我們怎麼解釋,發行部都不同意破格發行。最後,相關領導給我們出個建議:要麼回去推倒重來,要麼改成配股。
無奈之下,8.8億可轉債終究改成了3.5億的配股。融資總額和價格都打了大折扣。
您說這冤不冤?回頭想來,一點都不冤。瓷器活愣給辦砸了,完全是自己笨,怪不得別人。入職第一次融資就光榮地取得了失敗,雖然自己當時在這件事上還是個配角。但作為董秘,終究難逃其責。
本人對此深以為恥,並暗下決心,必為招商局扳回此局。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2003年底,招商局A漲了近50%,有基金經理突然打電話來說:「陳總,你們不是發行可轉債麼,我們有多少要多少。」聽了他的話,我還略感欣慰,原來沒帶金剛鑽,卻攬了瓷器活的,真不止我一個。
 
(下期預告:臥薪嘗膽)

 

 

 

——————北京神農投資版權所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09

防雷行業大變局:避得了雷,避不開新政策

http://www.infzm.com/content/78960

廣東的防雷企業被一項新規定「雷」倒了87家,政府又被指責「內外有別」。一場全國行業洗牌正悄然鋪開,這是整肅行業亂象,還是政府部門的「壟斷」?

2012年過半,葉佩生的公司還沒有接到一單防雷工程施工的活兒。在深圳幹了十多年,葉佩生至今想不明白:「一直擁有乙級專業施工資質的,怎麼說沒就沒了?」

和葉佩生同病相憐的,還有廣東佛山的蘇展昌。蘇所在的天業綜合防雷工程有限公司(下稱「天業公司」)此前持有防雷工程專業設計和施工的「雙乙」資質。2012年3、4月份,天業公司在廣東肇慶市的多名客戶單位接到公函通知,稱該公司未通過年審,承接防雷工程屬非法行為。

同樣被撤銷或註銷資質的還有廣東87家防雷企業。一位廣東省氣象局2011年防雷工作會議與會者稱:「按照新規定,全省有資質的防雷企業超過七成不合格。」

廣東防雷企業進入有史以來的「嚴冬」。

防雷企業從事的工作主要是從事防雷工程專業設計和專業施工。全國防雷行業的企業數量有兩萬多家,市場規模上百億。

雷擊尤其在中國南方地區頻繁發生。據全國雷電防護研究會不完全統計,中國每年造成100億元損失,死亡人數700-800人,而一個大中型以上城市每年雷擊造成直接經濟損失超過6000萬元。

中國防雷行業一直推行資質分級認定。氣象主管部門對防雷企業實行甲、乙、丙三級資質認定:甲級資質由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認定;乙級和丙級資質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氣象主管機構認定。資質採取一年一審和三年一次換證的制度。

這是75歲的葉佩生從未遇到的窘境,公司成立於1997年,以前年審都安全通過。2012年7月18日,在深圳公司的辦公室,他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如今數次申訴未果,「我不想玩了,我躲總可以吧。」

重新洗牌

這場突如其來的變故源於2011年9月13日的一次年審通知。廣東省氣象局防雷減災管理辦公室(下稱「廣東防雷辦」)通過官網要求93家防雷企業在兩週內按要求接受資質審查,「逾期不接受審查的,將嚴肅處理」。

一個月後,「關於防雷企業資質認定的通知」正式公佈。廣東重新認定全省防雷企業的專業資質。

與以往相比,廣東防雷辦正在力推《防雷工程專業資格管理辦法(試行)》,該辦法對從業人員有了新規定,防雷工程專業技術人員應當事先取得《防雷工程資格證書》並辦理註冊登記後方可在本省行政區域內從事防雷工程。

深圳市防雷協會有關人士說,這一條看似簡單,實則影響不小。要取得防雷工程資格證書並不容易。

「這是對上級規定的延續和加強。」深圳防雷協會有關人士說,如此一來,對防雷企業就是重新洗牌,沒有能力過關的,將直接被淘汰。

早在2010年6月,中國氣象局就擬定了《防雷裝置檢測管理辦法》(討論稿)。一年後又出台了《防雷工程資質管理辦法》。後者對具有乙級資質的公司在防雷工程總額、技工人數等方面都有具體規定。

然而蹊蹺的是,另一些廣東企業卻獲得了「特殊照顧」。這令蘇展昌他們很氣憤。新年審規定之一:廣東公司的技工須持有本地的社保,「就這一條規定,廣東省氣象局下屬的企業公司就可以豁免,這明顯有失公平。」

這是廣東防雷辦的下屬企業廣東天文防雷工程有限公司,企業地址在廣州市越秀區福今路6號,也就是省氣象局資料樓一樓。據廣東防雷辦官方網站顯示,該公司註冊資金150萬元,在全省僅有的五家「雙甲」資質公司中,其註冊資本列末位。據該公司網站介紹,「廣東天文防雷工程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成立於1995年的廣東省防雷中心工程部。」

同樣憤憤不平的,還有深圳多家防雷企業。深圳防雷協會一位要求匿名的負責人士頗感無奈:「新政的實質是內部整頓,但難免產生矛盾。雖然不少企業鳴冤,可協會也不好介入,否則,日後難以(在省裡)開展工作。」

南方週末記者試圖多次聯繫採訪廣東省氣象局,但直到截稿日,還沒有收到回覆。

整肅還是壟斷?

在深圳市防雷協會副會長張帆看來,整頓防雷行業,有利於該行業可持續性發展,因此,省防雷辦要提高行業門檻也就不難理解。

然而,行業亂象成跨不過去的坎兒。防雷工程的驗收報告,氣象與電信、電力、鐵路等部門並不互認。「假如我們承接了電信、鐵路、郵政和石化等領域的防雷工程,哪怕有了這些部門的竣工驗收報告,若按照新規定,驗收報告必須由氣象部門出具,否則氣象部門不予認可,我們也就拿不到年審資質。」葉佩生說。

「與其說整肅,不如說是想壟斷。」在中國防雷界頗有聲望的關象石如此評價廣東省防雷行業新變局。

關象石是中國氣象學會防雷委員會原副秘書長。1998-2000年為中國氣象局防雷辦「防雷管理辦法編寫小組」(專家組)成員。據關介紹,廣東防雷新政推行後,多家在粵企業對此頗為不滿,認為廣東省防雷辦是「有意搶飯吃」。

一場防雷新政引發的爭議,就此而起。

早已退休多年的關象石長期關注廣東防雷行業,自廣東省防雷辦更換負責人之後,他從業內得知廣東省防雷辦準備做大下屬天文公司,打算在全省設立分公司。

不過,廣東防雷網上仍有防雷企業年審通過的公告,數量多達60家。

葉佩生的同事李德根告訴南方週末記者,2011年秋天,廣東防雷辦召集年審未通過的企業開意見徵求會,十餘家到會企業在會上與省辦官員吵得很凶,「認為不應該修改年審規則,尤其不該內外有別,參會者直指防雷辦就是壟斷」。最後雙方不歡而散。

在中國氣象局《防雷裝置檢測管理辦法》(討論稿)出來後不久,大連金港華云雷電防護工程有限公司負責人滕連堂便向國務院法制辦農林城建資源環保法制司上書。滕在建議中說:「氣象主管機構其所屬的雷電防護中心不應身兼數職,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既有執法證,又有資質證。」

包括廣東省在內,全國防雷新局正朝著這一趨勢演變中。

最後一搏

與葉佩生萌生退意不同,蘇展昌希望最後一搏。

2012年2月,蘇展昌在廣東防雷辦得到年審不過關的消息後,開始向中國氣象局政策法規司反映情況。在掛號信中,「我列舉了廣東省防雷辦有違行政許可法等法律法規的做法,有八九條之多。尤其在給我門公司的不通過意見書上未具名機構單位,也未加蓋公章,這是讓人無法理解的。」

然而幾經波折,天業公司的資質問題依然遙遙無期。「再忍一忍,走投無路時我將訴諸法律。」蘇展昌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想狀告廣東防雷辦的遠不止蘇展昌。佛山市順德區倫教金盾實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曾一鳴在電話中說,公司業務量驟降五成以上。「同樣遭遇的還有很多,我們正在起擬材料,準備聯名上書省人大省政府。」

在曾一鳴看來,因年審問題,很多防雷企業可能熬不到年底。

深圳一家註冊資本高達2000萬元的防雷企業,至今沒有獲得專業設計資質。其公司負責人電話告訴南方週末記者,按註冊資本金來說,公司並不算小,可一直申請不到防雷工程的設計資質,實在令他不解。後來,公司與國家局溝通後獲得希望,「哪知廣東省一改政策,我們又被打回了原形。」

杜峰是德國某防雷品牌公司中國區的經理。為了讓公司產品順利進入廣東,他與廣東省氣象局多次溝通。按照廣東防雷辦的新政策規定,所有進入廣東市場的防雷產品必須對其產品專利進行審核備案,費用不菲。直到一週前他才得到答覆,可以不額外繳納產品專利費用,但必須答應局辦派人去南京檢查工廠。

「即便廣東省氣象局派三四個人去廠考察、檢查所帶來的差旅、住宿、接待費,相比之前十多萬的產品備案成本,還是要低得多,這就是我們不斷努力的結果。」盤算這筆賬時,杜峰有些無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496

理性投資 - 論周期;謎題;跟得了,跟不了(14) 港股博弈

http://clcheung.wordpress.com/2012/12/15/%E7%90%86%E6%80%A7%E6%8A%95%E8%B3%87-%EF%BC%8D-%E8%AB%96%E5%91%A8%E6%9C%9F%EF%BC%9B%E8%AC%8E%E9%A1%8C%EF%BC%9B%E8%B7%9F%E5%BE%97%E4%BA%86%EF%BC%8C%E8%B7%9F%E4%B8%8D%E4%BA%86%EF%BC%8814%EF%BC%89/

不知不覺理性投資系統已經寫到14篇,愈來愈不像是談理性投資。

 

1. 論周期

 

基本經濟周期有庫存周期,資本投資周期,房產周期等等。而股市周期,商品周期,及債市周期又跟經濟周期有密切關係。當中,股市周期中,不同板塊又有不同周期。能掌握周期,比什麼獨孤9招,每月一策略要強得多。

 

會計仔兄今年比所有分析員早了多個月已推斷出煤炭周期下跌對相關板塊影響,(不過他很遲才發表文章:http://accountboyhk.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3669293),單單一個人所共知的事實,加上報表分析,正確示範了如何利用基本分析去輕鬆獲利。可見基本分析不是有問題,只是你接觸到的價值投資大師有問題而已。懂基本分析的,都發了,大概不會blogblog去。

 

2. 謎題 1

 

恆指及國指5年比較:

 

image

 

恆指及國指從前沒有多少股票重疊,結構上現在也有很多不同。為何價格相關性那麼高?指數有除淨因素,用2800 2828 比較可能清楚一點:

 

image

 

這個謎題如你能清楚解釋的話,對你以後操作可能有很大用處。

 

 

道指及標指5年比較:

image

 

 

3. 謎題 2

 

之前寫過多次隨機指數 通常領先 # 0806惠理集團:

image

這個可不是謎題,謎題是:

 

image

為何 # 1203廣南(集團)跟隨機指數那麼接近?

當然起始點是有關鍵作用,不過自從數月前用程式發現這個關係之後,似乎相關性沒有改變。是一個巧合吧?這個問題我也沒有答案,請多多指教。

 

4. 股價周期

 

由價格中找尋背後周期,可是一厢情願?:

http://clcheung.wordpress.com/2012/09/23/hidden-cycles/

http://clcheung.wordpress.com/2012/10/27/hidden-cycles-2/

 

今年國企指數被A股拖著,所以周期落後了。結合謎題1的作用,上証的數據周期,及美股周期,12月策略就是如此。

 

 

5. 跟得了,跟不了

 

近日 # 2018 瑞聲科技大跌,網友問應否止蝕和我是否仍然持有?首先不少人希望同坐一條船,不過以別人是否已然止蝕去作出買賣決定肯定是不理智。大家買入前都應該有一個賣出的策略,當然如果你的策略就是跟隨我的決定,那麼我也無話可說….

 

以今月策略及之前避險式所言,Apple只能做淡,不能做好,或是看好的話可以慢慢吸。# 2018 是跟Apple有很高相關性的股票,所以不應有幻想。要表現的話,買2828算把喇。

 

image

 

 

通常我也不會看年報作仔細分析,以是是但但投資法,看年報後,我對股票分類為:

  1. 極度懷疑,死都不會買

  2. 有懷疑,在牛市中可能會因為技術因素買入微量

  3. 輕度懷疑,在牛市中可能會因為技術因素買入少量

  4. 沒有懷疑,在牛市中會因為技術因素買入,或是加碼

  5. 完全沒有懷疑及數據良好,會因為技術因素而狂買

 

所以我沒有跟本月策略去賣出2018,反而小量吸納中。而股價繼續下跌對我的影響不同對你的影響。一般投資者可能持股520隻,一支股票下跌12%,即是整體表現下跌0.6-2.4%,這個對很多人是一個大打擊,尤其是今星期指數大升,對心情影響很大。

 

市場永遠是有人在止蝕,有人在吸納,沒有答案。誰也不知結果如何。

 

例如# 1988民生銀行:

 

image

 

95日怒插後見底,當日我也有少量加碼。當日新聞是:

內銀資產質量轉差持續衝擊市場信心,9行中以民生銀行(1988)上半年的壞帳情况最被市場「牽掛」,其盈利飈升的亮麗中期業績亦遭懷疑,在券商下調評級及股東大手出貨「雙管齊下」之下,民行股價大幅插水。該行自823日晚公布業績以來,股價累計下跌19.4%,昨天更出現洗倉,一度跌近一成,管理層匆匆出面解畫,仍未能挽救投資者信心。

 

摩通降目標價22%:繼瑞信前日唱衰民行後,摩通昨天亦加入行列,大幅下調目標價22%7.25元,降級至「中性」。受此影響,民行股價昨天裂口低開逾4%,一小時後更有大量沽盤湧現,股價一度瀉近一成,有市場消息稱,內地曾傳出民行有大筆壞帳曝光。

 

民行昨天收市跌3.67%,成交額高達12億元,並拖累內銀板塊,中小型銀行如招行(3968)、中信行(0998)、重農行(3618)跌3%5%不等,四大行跌幅則在2%左右(表)。

 

上交所公開資料顯示,93日,民行A股股東以5.24元人民幣出售500萬股該行股份,較上周五收市除息後股價5.82元人民幣折讓10%,按照內地規定,大宗交易價格不得低於前一個交易日收市價的10%,即民行股東以最低價拋貨。

 

市場永遠是有人在止蝕,有人在吸納,沒有答案。誰也不知結果如何。

 

例如 # 2333長城汽車:

 

621日新聞:長城汽車將召回12340輛汽車。

image

 

 

就如有錢人僭建問題一樣,所有車廠也有召回的問題。我的是但策略當然是吸納而不是減持。

 

較好的策略可能是先走人,突破後再追也不遲。正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跟得了,跟不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101

理性投資 -續 謎題;跟得了,跟不了(15) 港股博弈 clcheung

http://clcheung.wordpress.com/2012/12/16/%E7%90%86%E6%80%A7%E6%8A%95%E8%B3%87-%EF%BC%8D%E7%BA%8C-%E8%AC%8E%E9%A1%8C%EF%BC%9B%E8%B7%9F%E5%BE%97%E4%BA%86%EF%BC%8C%E8%B7%9F%E4%B8%8D%E4%BA%86%EF%BC%8815%EF%BC%89/

似乎源自Stupid Data Miner Tricks一書,沒有看過,應該是說明過份相信相關性的危害。不過我有些看法:

  1. 相關性是巧合還是有因由?

  2. 你覺得沒有因由的話,真是巧合還是你遺漏了主因?

  3. 你覺得有因由的話,是有理據還是你一厢情願?

  4. 真有因由的話,因由是互動還是單向?

  5. 相關性是暫時性還是長期性?是基本因素還是心理因素?是市場偏見/偏好?

- 可看freakonomics 的姓名研究

- 可看# 2020安踏體育 及 # 0215和記電訊香港由20109月至今年的走勢

- 可考慮如何利用數字去玩弄大眾,如:

保險公司吹噓癌症死亡率不斷上升,不過底因是壽命不斷延長。

你是奶粉商人的話,如何使用數據去說明食用奶粉的兒童較為健康及聰明?

跟得了,跟不了

之前舉的例子,在牛市中你會發現很多相似的,反之轉熊的話情況則相反。所以不能以同一套的方法去處理。簡單地說,在牛市中長倉的錯誤操作較易改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244

貝索斯:如果我們推薦錯了,就送給用戶得了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20/58063.html

亞馬遜去年12月獲得了一項名為“預測式發貨”的新專利,可以通過對用戶數據的分析,在他們還沒有下單購物前,提前發出包裹。有人質疑這種技術的效果和可行性,貝索斯說道:“如果我們錯了,就送給用戶!”i黑馬分享本文,和創業者一起一探究竟。這項技術可以縮短發貨時間,從而降低消費者前往實體店的沖動。亞馬遜在專利文檔中表示,下單到收貨之間的時間延遲可能會降低人們的購物意願,導致他們放棄網上購物。所以,亞馬遜可能會根據之前的訂單和其他因素,預測用戶的購物習慣,從而在他們實際下單前便將包裹發出。根據該專利文件,雖然包裹會提前從亞馬遜發出,但在用戶正式下單前,這些包裹仍會暫存在快遞公司的轉運中心或卡車里。亞馬遜表示,為了決定要運送哪些貨物,亞馬遜可能會參考之前的訂單、商品搜索記錄、願望清單、購物車,甚至包括用戶的鼠標在某件商品上懸停的時間。目前,亞馬遜都會在正式收到訂單後,再通過自有倉儲中心將商品打包,然後等待UPS等快遞公司的卡車前來取貨,最後將商品直接送到用戶家中,或者通過中間渠道轉運到最終目的地。該公司一直在努力縮短配送時間,擴大倉儲網絡的覆蓋範圍,以便實現隔日送達或當日送達。亞馬遜去年表示,該公司計劃利用無人機將包裹從倉儲中心直接配送到用戶家中。不過,亞馬遜並未在專利中透露,這項新技術有望縮短多少配送時間。該專利凸顯出一大行業趨勢:科技和消費企業都在通過種種方式提前預測消費者的需求。如今的智能冰箱已經可以預測何時需要購買更多牛奶,智能電視也能預測哪些節目需要進行錄制,而Google Now軟件則試圖預測用戶的日常規劃。亞馬遜的這項技術將於何時部署尚未可知。亞馬遜發言人拒絕對此置評。但該專利文件證明,該公司希望充分利用其積累的龐大用戶數據,以此獲取競爭優勢。“亞馬遜似乎在充分利用他們龐大的數據。”美國市場研究公司Forrester Research分析師蘇查里塔・穆爾普魯(Sucharita Mulpuru)說,“根據他們對用戶的種種了解,他們便可依據多種因素來預測需求。”專利文件顯示,亞馬遜可能會填好大概地址或郵政編碼,以便將商品運送到接近用戶的地方,之後在運輸途中將這些信息填寫完整。亞馬遜稱,對於暢銷書和其他一些可能會在上市時吸引大量買家的商品而言,預測性送貨方式可能比較合適。另外,亞馬遜也可能向用戶推薦正在運輸途中的商品,以便提升成功率。不過,亞馬遜的算法難免會出錯,導致退貨成本增加。為了將這一成本降到最低,該公司可能考慮給用戶一定的折扣,或是將預測不成功的已發貨商品作為禮物贈送給用戶。該專利稱:“我們可能將這些包裹作為促銷禮品,以此提升公司美譽度。” 相關公司: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作者:佚名 | 編輯:luhaitian | 責編:陸海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487

蠟燭兩頭燒5年後  我得了憂鬱症……

2014-10-20  TCW
 

二百二十萬人,這是冰冷的數字,但當中的每個人,都曾經歷過工作與親情的兩難拉扯。選擇哪一端,心中都有虧欠。

當我們尋找這些人的面孔,發現他們就在四周;他們雖有年齡、性別、職位、收入的差異,但當他們說出自己的故事時,每一位都閃著淚光。

以下受訪者雖願意分享經驗,卻因考量親族壓力、主管眼光,不願真實姓名與工作單位在媒體上曝光。

不願曝光,也反映出上班族面對這兩難的抉擇時,傾向自我壓抑;檯面下的問題,比企業所能掌握的嚴重許多。以下是他們第一人稱告白:

上櫃公司前高階主管:我要照顧父母,才開始學時間管理

黃先生,現年五十歲,已婚,父母生病時,任職科技公司歐洲業務主管兼發言人,後辭職開個人工作室:

三十五歲時,我在上櫃科技公司上班,當時年薪破百萬、待遇非常好,媽媽卻罹患大腸癌第三期,切除七公斤腫瘤,開始化療。

某天早上十點多,媽媽第四次化療時,我姊打給我說:「老弟,我沒辦法,媽說她不做化療了,太痛苦,寧願死也不化療,」我只好跟老闆請假趕到醫院。

同年年底,一個星期六,我要回家時,看到姊姊匆匆忙忙的跑出來,她說爸在電台主持節目時突然倒下,她現在要衝去台大醫院。

當時,我剛從蘇格蘭出差回來,沒簽到一億二千萬元訂單,很沮喪。儘管心裡覺得不妙,還是上樓繼續喝酒、吃花生。喝完酒,我知道已無路可逃,下樓,坐計程車到台大急診室。

到急診室時,我爸西裝已被剪開,腦幹出血、意識不清楚,從此成了植物人。爸爸過去脾氣暴躁,我的脾氣也非常壞;練身體是為了打架,父子從小關係緊張,視如仇寇。一講話,不用三、五分鐘就翻臉,後來我照顧他直到他過世,整整十年五個月零九天。

我爸一生病,隔年一月,我就簽到義大利一億二千萬元的訂單,破公司紀錄。當時我早上六點多進公司,處理到早上十點先離開,趕台大第一班加護病房十一點、和下午三點開放探視時段。一結束,衝回公司是下午三點半,剛好是歐洲早上九點,處理完,晚上六點半再離開公司,趕醫院七點探視。這種彈性,同事會在背後講話,我業績好,老闆願意挺我。

但這並不是長久之計,不能不出差又持續高業績,還要天天跑醫院,因此我決定辭掉工作,改開工作室。沒想到案子越接越多,越來越忙,蠟燭兩頭燒,五年後得了憂鬱症,甚至得去看精神科醫生。

後來我提醒自己,人不要忘了初衷,當初是要照顧父母才離職,想通了就改當自由工作者。我讓自己工作、生活彈性,不管再忙,一早先把爸媽照顧好,心才會安,才可以開始一天的工作。

時間管理很重要,我要照顧父母才開始學時間管理,只要時間管理好,就一定會管理好情緒。這牽涉價值判斷,因為誰都可以做選擇,區別在於你認為哪個選擇更有價值。

所有人一輩子都在追求快樂,快樂的前提是無悔。我的判斷標準是,當你做選擇時,不要讓自己後悔。有的人覺得工作很重要,父母被排在後面,但我不是,我的選擇是如果必要,工作拿掉、錢拿掉,父母不能放掉。

人最可怕一件事就是後悔,辭掉工作照顧父母,最大的好處是問心無愧。父親走那一天,我很難過,可是我對父親沒有虧欠。

●他的自救Tips1.藉高業績,向老闆爭取彈性工時2.把照顧父母安排在自己每天的行程中3.透過時間管理,做到情緒管理

月薪五萬單身OL:我們靠開家族會議有了協調機制,不至於崩潰

許小姐,三十八歲,未婚,在知名研究機構任職,須朝九晚五上班,月薪約五萬元:

爸爸快九十歲、年紀大了,身體整組壞了;媽媽六十出頭,早年做女工身體不好,心臟比一般人大四倍,有嚴重慢性心臟衰竭,前不久還住院開刀。

我跟姊姊都沒結婚,姊姊住台北,做藝人經紀,收入不穩定,我因為工作關係住新竹,只有我弟跟爸媽住三峽。弟弟結了婚又離婚、有一個小孩,之前跟朋友合資做生意失敗,一度要「走路」,在爸媽健康惡化這幾年,我是家裡唯一固定領薪水過活的,真的很辛苦。

爸媽過去十年開始頻繁進出醫院,最近這三年更加明顯。他們習慣去台大醫院看病,自己沒辦法搭車、爬不上公車,坐計程車嫌太貴,一定要人陪。我有好幾次在辦公室接到電話,說老人家已經在救護車上,還有一次甚至是鄰居打來,說媽媽不行了,要坐計程車去台大,聽到時我是會掉眼淚的。

那天才剛吃完飯,接到電話臉都綠了,馬上衝到長官那說下午要請假,但會把工作交代好。以我們家狀況,經年累月都是這樣,沒有什麼不好意思或丟臉,把事情公開講清楚是必要的,如果隱瞞人家也不會體諒。

爸媽不是我能控制,我不是故意要請假,也沒出去玩,我已經四、五年以上沒出過國;主管是會忍耐,但若同意請假,(主管)會不安、沒安全感,擔心妳不在,東西掉在地上(指工作疏失)。

出勤率差,專業度就必須顧好

我最長一週請三天假,請假前把現在手上正在進行的工作列好清單,請職務代理人簽。例如,有十項工作,五項誰幫我顧、五項誰幫我顧這樣。請假期間也要記得接電話,帶電腦、看Email(笑)。等於不在辦公室,也在辦公。

受影響的也許是我出勤狀況,但工作專業表現絕對不能受影響,耽誤到事情,最後倒楣的還是自己。丟了這份工作,家裡沒有經濟收入來源,只是本末倒置。

主管曾好心說,請外傭看護,可是老人家不願接受,第一關過不去,第二是經濟關卡。請外傭包吃包住要三萬元,以我們家不穩定的經濟狀況,請不起。

我們靠開家族會議有了協調機制,不至於崩潰。首先,盤點手上的資源,兄弟姊妹就是人力資源,大家能share(分)出來的時間,就是時間資源,再來金錢資源。姊姊和弟弟收入不穩定,可是時間彈性;我時間被綁死,但薪水穩定。我六、日一定free(有空),姊姊做藝人經紀,週末要出棚、跑通告,剛好搭配,其他中間時間我弟來補,互相支援。

金錢上,一開始講好三分之一,但有人要賴帳,妳也不能怎麼樣(笑)。

坦白講真的滿ㄍㄧㄥ。今年年初我爸走了以後,講難聽點,少了一個要跑醫院的理由,卻換來媽媽身體跟精神狀況惡化。除了處理自己的工作、情緒,還要處理媽媽的病、媽媽的情緒。她這半年常講:「我活夠了!不想成為你們的負擔。」

我也有很多很想做的事,但現在必須要在這守著一份薪水,才能付家裡的照護費。我常常講,哭也是過一天,笑也是過一天,都是自己的選擇。

●她的自救Tips1.開家族會議,盤點人手、時間、金錢資源2.詳細列出工作代辦事項、準確交接3.手機電腦不離身,照護時仍盡速回信

已婚頂尖保險員:越來越多的衝突,反而是在兄弟姊妹間

徐先生,現年四十八歲,已婚,保險公司首席壽險顧問,工時彈性:

我三十三歲時,第一個打擊是父親中風,至今已經十五年了。

當時,我進保險業剛滿五年,正準備大展鴻圖,接中階主管時,聽到消息第一時間很震驚,問:「為什麼會是我父親?」

一開始真的一團亂,能逃就逃,我的人生還是要往下走,不可能因為這樣全陷進去不要工作,因此決定請看護。

我父親是南部人,中小企業主,他要求看護一定要會講台語。本國看護照顧一天二十四小時收費是二千三百元,一個月看護開銷約七萬元,不誇張。家裡還要煮飯,又再加請一個外勞,一個月算兩萬元,再加上食材費一萬元,一個月開銷十萬元。

一年十二個月,乘以十五年,就一千八百萬元,已經可以買一棟房子了,裡面沒有一塊錢可以從我的所得去抵扣。假設我今天沒做好財務規畫,我怎麼敢生小孩?怎麼敢結婚?怎麼敢買房?所有經濟活動都被迫中止。

父親中風五年後我結婚,現在有一個小孩。以「三明治」概念來說,你可以想像上面是父母,下面是我、我太太,再下面是小孩,我得扛四個人,你看壓力多重。

財務最難安排。子女選擇自己照顧是孝道,可是他們其實是被懲罰的。對我們來講,當下如果沒有穩定現金流,這個家庭肯定垮更早。

十五年前,怎麼能夠知道父親會中風十五年?這根本是個無底洞。必須先檢視如果收入中斷,可以持續多久,建議(面臨類似狀況者)可變現的緊急週轉金,至少要夠一年。

父親中風九年後,母親發現癌症,又是第二個打擊。媽媽跟我同住,道義、情感、工作上我都應該給她支持,很多時候我陪著她去醫院。

弟失業出時間,有收入者分擔財務

再來,心態調整。照顧長輩也會影響工作。儘管請了看護,外界還是期待子女孝順要在長輩住院時表現出來。你現在開會,可是今天輪到你要趕到榮總,總不能說老闆對不起,爸爸在醫院,一次、兩次可以,但職場沒辦法體諒你這麼多次。

我的業務工作彈性較大,時間分配自己能掌握,先把要去醫院的時間劃掉,還請一個助理幫忙,但初期業績還是會掉;誠實跟客戶講,不用閃躲,讓對方知道發生這樣情況很抱歉,可不可以另外改時間,客戶會體諒,不體諒的可能也不是你要的客戶,就這樣量減少、質卻會逐漸提高。

雖然我很有企圖心,升遷上,也有得先調整好步伐,爬得慢一點的心理準備。保險業不像一般企業升遷的金字塔窄門,只要做得好,都可以繼續往上走,相對不衝突。

但,越來越多的衝突跟摩擦,反而是在兄弟姊妹之間。

我有一個姊姊、一個弟弟,和我各差兩歲。姊姊結婚嫁人了,弟弟也成立一個家庭。弟弟原本在父親公司上班,父親這大樹倒了,我弟也沒辦法工作。他成為三個兄弟姊妹裡,最先去顧的。

弟弟因為沒工作,一直陷在其中,認為「自己本來好好的,我哥逃掉、我姊逃掉,就剩我(自己)。」他離開職場已經一段時間,怎麼銜接?他的家庭也被拖下去。

他會想,一到五都他顧,六、日你總要來吧。可是我平常上班已經很辛苦了,六、日是不是也想休息。就算我六、日都來,弟弟也會抱怨自己照顧五天,我只照顧兩天……,衝突到一定極點,我們還是得坐下來溝通。

坐下來溝通不是罵對方,一定是先體諒,同理心很重要。沒同理心,衝突只會越來越多,到時候彼此疏離。討論出來,我弟沒上班,由他專門照顧,所以他出時間,我和姊姊就要各分攤二分之一財務支出。

我們家的台籍看護住到家裡已經十五年,現在也已六十五歲了,是三個小孩的阿嬤。萬一她說我已經照顧十五年,夠了,要回去過退休生活,攔得住嗎?我父親今年七十八歲,明明照顧穩定,看護如果離職,打破既有平衡後,又是另一不定期炸彈。

●他的自救Tips1.隨時準備好12個月緊急預備金2.用金錢換取時間、空間,月支10萬元請台傭、外傭全方位照料3.與手足討論人力分配,出時間的不負擔財務支出

育有三子女創業老闆:那段時間去看心理醫生,慢慢接受要長期抗戰

楊先生,四十歲,已婚,有三名子女。自行創業做咖啡設備代理,公司年收破億元:

三年前,八十一歲的父親得了失智症,一年多前過世了。

父親現在走了快兩年,我到現在還不敢看他的生活照,一看到趕快跳過去。父親生病那一年真的很掙扎。我根本不了解什麼是失智症,有聽到老人出門忘記回家,不曉得是那麼可怕的東西,惡化速度之快,我們反應不過來。

一開始爸爸半夜不睡覺很亢奮,對著牆壁尿尿,然後半夜穿著內衣內褲開門要走出去。

父患失智症,月薪六萬沒人要顧

我跟爸媽一起住,晚上根本沒辦法睡覺,第一個想法是找看護。一開始沒想到申請外勞,是請台籍幫傭。我爸會臭罵、摔東西、疑神疑鬼,狀況非常多,台傭很有尊嚴,大概一、兩個禮拜就不幹了。

二十四小時看護,一個月六萬元還找不到人。這種病症台傭不願意接,要乖乖躺在那邊才願意,前幾個月一直換人,至少換了十個,同步趕快到處問,急著找外傭,三個月的銜接期間甚至用過非法的。

有人生病當然全力照顧,可是那個照顧太辛苦,你想想看,一個禮拜七天,一個月三十天,這樣持續三個月,晚上不睡覺,敲敲打打,在那邊一直叫,你也不可能把他嘴巴捂起來、關起來,家裡都聽得到,拿他怎麼辦?

到了一個程度,他大小便幾乎失禁,家裡瀰漫味道,洗了又洗,三個月下來,真的受不了。

爸爸八十幾歲,以前不管去哪都穿西裝、打領帶,很注意形象。我沒辦法接受他癱軟在那邊,大小便沒辦法控制,對我來講那已經不是我的父親。

有一次我父親又一次全身發抖、冒汗,送急診後一量,白血球飆高,原來是積太多大便。臥床、活動很少的人,八十幾歲沒力氣排便,只能戴手套去挖,挖了又再流出來,整天流。怎麼辦?在家裡,一直有那味道,你怎麼吃飯,小孩子回到家,又在那邊跳來跳去。大家都已經沒力氣。

包括後來餵父親吃東西,我們餵一、兩個小時,一罐亞培還喝不完,對我們一般要工作、要生活的很痛苦。插鼻胃管,又怕爸爸會拉,手要綁起來,一個環節卡一個環節,不曉得應該怎麼辦。

他會拖到活著的人身體健康,老媽媽也被拖累到,老婆帶小孩為主,當時又懷孕,根本不可能去照顧。曾經不得已考慮送外面養護機構,我們能做的,就是常常去看他。

沒想到,台灣失智症專門養護機構非常缺乏,叫我們等,說要排一年;怎麼可能排一年?排一年全家都瘋了。真的不行我花錢,問題是花錢它也不願意收,而且你太吵是要把你退回去的。他們不歡迎失智症,有錢都解決不了怎麼辦?

接著我們找一般私立安養院,很高檔那種,費用很驚人,一個月大概十萬元出頭。不跟你簽約,先進來住住看,失智症還要配外傭,不然不收。外傭在外不好管理,我們怕她不曉得給爸爸吃什麼東西,我們不放心,於是作罷。

那段時間比較崩潰,還特別去看心理醫生。之後慢慢接受事實,失智症是不可逆的,要有長期抗戰準備。後來也慢慢開始接受,懂得怎樣過生活。早上通常是父親睡覺時間,晚上不太睡覺,漸漸知道哪些時間能稍微離開,就帶媽媽出去走走,外傭在就可以。

有句話真的不好聽,那時候真的可以親身經歷到「久病無孝子」,日復一日,月復一月,不曉得終點在哪裡。我們不曉得,父親大概就剩下半年,或者是五年、十年,那個時間之下,多少有點逃避的心理。

當時感受最深的是時間。以前覺得時間短、不夠用,還有好多的事沒做,父親生病時卻覺得怎麼有這麼長的時間,一直幻想怎麼過才能過完(嘆氣)。

●他的自救Tips1.自己全額負擔照顧長輩的金錢支出,避免家庭成員因錢而爭吵2.看心理醫生,建立長期抗戰心理準備3.掌握可抽離的時間,讓照顧者可喘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07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