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孔子會否是史上首位經濟學家? 貓王炒股日記


http://ariesl0501.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2459925

 

生 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孔子把財富與生產及消費扯上關係,鼓勵人多生產,勸免人少消費,剩下來的當然就是積蓄 了。以貨幣作為財富累積、交易媒介及會計單位來看,積蓄相當於投資;從國民經濟核算來說,積蓄就相當於當地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它可提升生產能力,以至經濟 的增長潛力。孔子約為公元前500年(即2,500年前)的人,當時經濟的貨幣化程度想必仍相當低,金融體系亦幾乎不存在,假如孔子真的這樣想,那他豈止聖人?當想到阿當.史密斯(Adam Smith)在大約2,300年後才於其著作《國富論》(Wealth of Nations)「財富的累積」一章裏提出「節儉可增加資本,揮霍無度則減損資本」,他在經濟領域的權威性實在給孔子比了下去。

文述一段是前金管局總才任志剛於2007913日發表文中,這是金融海嘯萌芽的時候發表的,他引用了孔子及阿當.史密斯的之言,「積穀防饑」這是老新常談的事宜吧!大人之言怎會不對;然而,任總又在下文說到:“積蓄及投資過度,會引致經濟的生產能力遠遠高於社會對商品及服務的整體需求,因而造成失業率高企,甚或會導致通縮或衰退。在制定經濟政策時,又如何取捨可持續的經濟擴張以及經濟盛衰周期?”這真的天花亂墜,使人摸不著頭腦?一言以敝之,孔子及阿當.史密斯的時代都不可與今天同日而語,縱是一百年前,人類的生產力都嚴重不足,只要有生產就會有需求,這是金本位制度(Gold Standard)徹底崩塌之前的事,交易貨幣多是貴金屬,買賣活動基本等同物交物的交易(Barter Trade),而貴金屬亦可通過生產力而獲,就是多開闢礦場就是?資本主義狂熱最初追逐的是黃金,國家有了黃金資就是富強的象徵,當年西班牙及葡萄牙積極開拓殖民地,就是要搶奪黃金!

任總下文又謂,當時內地儲蓄率高達40%以上,以及市場對內地過度投資及急速擴張的經濟能否持續的憂慮。任總所指的投資,相信是指財政政策 – Fiscal Policy投放的資金,理論上經過投資可以創造就業職位,當新就業的人民賺取了收入以後自然會消費,如果這一批人民老是把收入儲蓄起來,則中央的算盤則打不響了,因當他們不消費則未富起來的人民無法賺取收入,資源分配自然不平均,今天距離金融海嘯的風眼兩年後,我們看到了,原來中央的投放的資金都跑去追逐泡沫經濟了,因由何在?貧民拒絕消費是因為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所需尚未解決,最低限度也要蓄錢購房子;另一方面,由於中國物價便宜,富民的衣食住行則太容易解決了,瘋狂消費之後仍然餘下太多,於是,對消閒性質的投資熱衷起吧,炒賣是二十一世紀的時尚,是以股摟炒過不亦樂乎! 

 

文中任總亦引用《大學》主要關乎人的品格培育:“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指出要對公元前500年的存量與流量作出清楚的區分,並了解兩者的經濟關係實在不大可能,我貓王多次提出,在貨幣信用發行(Credit Issue)的 制度下,貨幣不斷貶值,不消費者是傻瓜!中國人有土斯有財的觀念是聰明的!國家的外匯儲蓄雖然越來越多,卻大部份以非實債券投資,沒有保障,有學者指出可 以把儲蓄投資在外的礦場或公司等,可是中國始終未擁有這些礦場的主權,別人可以在我們投資的礦場上徵收暴利稅,當礦產運回時比直接與他們購入更貴,任總亦 引用了孔子之言「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此言的喻意深長,以身發財暗喻了以權力攫 取經濟利益者,今世界最容易以權謀私的是地產發展,任總認為財生財才,我提過中國要走「新經濟」的路,科技興國才是正路!此文拾人牙慧,我剪存任總很多文 章,覺得「孔子會否是史上首位經濟學家」這一文很有趣,不過仍有點官腔,我改寫之,望大家看得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787

投地先問考古學家

2010-11-11 NM




前此,新地郭家大少炳湘幫鋪頭去成都覓地,想似得香港同上海咁,整番座成都IFC國際金融中心,作為新地插旗地標。家吓郭大少已變作郭前主席,成都IFC亦變為成都環球貿易廣場,但新地只得四成權益,唔似得上海之 IFC咁,新地百分百全資擁有。

反觀吳光正之九倉就積極得多啦。三年前佢哋揮低新地、太古、和黃等香港大孖沙,以人民幣七十二億元投得成都市中心地王,單位價格每畝地八千八百元,紀錄至今未破。

不過,以高價投到塊靚地唔等於工程就可以順利展開噃。開工挑地腳,即發覺地下原來係幾條唐、宋朝留落嘅大街。古蹟文物攸關,工程當然馬上被喝停,而一停就停咗兩年幾至復工。

今後投地,除咗要搵識得計數之精算師,睇嚟更加要諮詢考古學家至好落疊,否則一涉及古蹟,分分鐘工程一拖就十年八載,到其時條數就認真襟計矣。

吳光正之九倉高價投得成都地王,但忘記咗諮詢考古學家意見,以致工程一拖就兩年幾,條數襟計也。(于港民攝)

成都開闢「新界」

四川素有天府之國之稱,作為四川之古都,唔使講成都歷史悠久,好有文化。但今時今日嘅成都,放眼四望,一個唔覺意,閣下可能仲以為返咗香港。

何以見得?Well,現今成都既有「禮頓山一號」又有「領峰」;「淺水灣」之外,更有個「銀鑼灣」 —— 銀矜貴過銅,銅鑼灣改為銀鑼灣,冇研究之至,但點解唔去到盡,改為「金鑼灣」?唔使咁謙噃。

不過,最是頂癮者,睇怕都仲係「新界」矣。今日啲成都人知唔知新界係乜呢?佢哋又識唔識搵番紅毛嚟管呢?少咗英國人冇咁馨香o架噃。

白頭局長凡間財神

動畫版《清明上河圖》公開展出前一晚,煲呔遠赴赤鱲角主持揭幕式,及後會場開放俾馬會之賓客參觀。煲呔鬆人後兩三個鐘,金管局前白頭局長施施然攜眷而至。係避開煲呔抑或費事同人逼,則佢老哥至知啦。

唔好以為佢睇得輕鬆噃。白頭前局長形象突出,一踏足展館就俾唔少女粉絲認出,將佢團團圍住同佢影相。有啲仲直接開口問佢攞投資貼士,當正佢係凡間財神咁嘅款。如果佢肯出山,啲乜嘢二叔、三叔、四叔、五叔、六叔冚巴冷企埋一邊。

金牙大狀講嘢

陪審團想講乜呢?

旺角嘉禾大廈大火,兩名消防員犧牲。死因庭作出裁決,兩者死於意外,但陪審團同時建議處方要加強設備。裁決或建議,是但一個錯,兩者不能並存也。

若然兩名消防員果如裁決所言,係死於意外,則設備顯無加強之必要,而陪審團加強設備之建議則謬矣。反之,果如陪審團所指,處方有必要痛定思痛,加強設備,則完善恰當之設備當可以免兩名消防員於死矣。既然建議改善設備,兩名消防員又豈是死於意外哉?

故此,一係兩名消防員意外犧牲,咁加強設備之議當然絕不成立。一係兩名消防員並非意外犧牲,乃由設備有欠完善所致,咁固然有必要依陪審團所言改善設備,更應有人要為兩名消防員之死負責也。

既有裁決復加建議,此又豈止畫蛇添足而已,更是矛盾犯駁,抑或陪審團另有所指?

代郵:口痕友見上個禮拜金牙大狀撐大家樂,話佢哋絕非魔鬼,由是有所非難,甚至懷疑金牙係咪食咗某人之下午茶餐。口痕友冇聽過凜於正義、抱打不平,係有pro bono呢味嘢乎?正一狗眼看人低也。

上等人劉夢熊

大家唔好睇全國政協劉夢熊今日意氣風發,就以為佢從來都咁掂噃。查實佢好似唔少人一樣,都試過有落難嘅日子者。話說當日佢一時周轉唔嚟,要去台灣行開吓。但落難都好,佢極有交帶。臨行佢俾電話債主之一,曰:「要去一轉台灣,欠你嘅十五萬還唔到啦!」

事隔五年,忽然有人上債主間公司,交低封信就轉身而去。接待員交封信俾債主,佢一打開,赫然見到內裡有張二十萬嘅支票,此外別無片紙隻字。債主好生奇怪, 乜嘢人咁樣送錢上門呢?翻睇CCTV錄影帶,發覺送信上嚟者並非別人,正是劉全國政協也。當時佢已經由台灣回流,更加進入上升軌。

於此可見,劉全國政協非但為人有交帶,更加係有借有還之上等人。利息雖然奀啲,但有錢收,債主已經開心到暈,換轉係第二個,十五萬之數早已撇賬矣。

鬍鬚‧曾拋歪書包

鬍鬚‧曾俊華最新之網誌,以「冰與火:緊縮與寬鬆」為題,論花旗「量化寬鬆」對特區之影響。大題目也。

可能因為咁,鬍鬚‧曾由是覺得有需要拋拋書包,故此一落筆,佢就話「寬鬆與緊縮,孰優孰劣,則是人人言殊。」

呢個書包拋得正唔正呢?上網查查就知啦。似乎太史公嘅寫法係「言人人殊」而非「人人言殊」噃。兩者差之毫厘,謬之千里。鬍鬚‧曾話佢篇網誌係落飛機當日寫者,書包拋歪咗,會唔會係時差所致呢,又?

本週圖片

不如拆紀念碑啦!

古語有云,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香港嘅野草一如香港人,生命力特強,雖然係深秋時分,敝欄特派專員目測發現,中環立法會旁紀念碑頂上又再長出野草矣。

一如專員再三指出,紀念碑長出野草係對捍衞香港之英靈極大不敬。建築署年來除草無成,皆因佢哋除草不得其法,只識拔草而不曉封石罅,此又豈為根治野草之道?

如斯求其是但,不如將紀念碑拆之哉,攞塊地出嚟拍賣呀,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07

經濟學家不害人...? 若缺齋

http://dodderer.blogspot.com/2011/04/blog-post_16.html

曾提到經濟學家害人不淺主要源於他們將不可測的人心以“科學方法”包裝而成偽科學,在討論區會計界名筆苦瓜兄提到另一更廣為人熟知的原因:經濟學家只強調“效率”而忽略其他一切(雖然往往單是這唯一目的經濟學家也往往弄得一鑊粥!);對此經濟學家常狡辯曰不要質疑他們理論的假設部份 – 當然包括了追求效率這唯一目的,那究竟是批評者“無理取鬧”、還是經濟學家的山埃意見的確非常有問題?

其實以往也提到問題主因:若經濟學作為其本質 – 一吹牛閒聊的學術玩意絕無問題,問題在於經濟學家偏生不安份,自以為可以將其吹牛用技倆用於現實,統治者最迷信偽科學化後的計量式經濟學...又或是像太祖高皇帝般採用“科學”意見後也能有所推托,亦因而板愈撞愈大!

(有 老朋友問太祖曰你也是耕過田的,怎會相信畝產萬斤的屁話,太祖苦口苦面曰他是相信大科學家錢學森的意見才推行大躍進的;錢學森固然是了不起,但術業有專 攻,太祖忘了他只是火箭專家,對於能量轉換只懂理論而對現實如何可沒什麼概念,當然一如經濟學家本家功夫吹牛技術自然熟練但“轉行”從事現實策劃往往全軍 覆沒,也是非其擅長也!)

     *          *          *          *

用 最易為香港人熟悉的例子領匯解釋應能最易令大家明白問題所在:若說是“效率”、又或最易表達的金錢回報,將其近“私有化”式的領匯的確比原來“有效”得 多:無論以租金收入計還是商場總消費數字看,領匯管理下的屋村商場的確如經濟學家所言非常“有效率”,這亦難免成為經濟學家自鳴得意的功績 – 雖然是建基於無數人叫苦連天上!

問題出在那裡?莫以為是繁文縟節,的確凡進行任何計劃的第一步是先定下目標(Objective):若果如經濟學家所願“效率”是施政唯一目的,經濟學家的確可能不是錯得太離譜;

然而單採用“效率”為目的只是停留於紙上的理論,當經濟學家不安於位、企圖由吹牛專家進而步入現實時問題便大大鑊了!雖然領匯化的確令帳面回報大增,但在其他範疇卻是一塌糊塗!無論是為屋村居民提供不同於各大型商場的產品(多元化)、令小市民能進行小本生意維生(就業)還是某方面質素(如不少村民批評保安人數好像縮了水)均問題多多!


除令小市民再難以靠開小店支撐家庭、令“獅子山下”故事不再外(又一上一輩常說他們舊時如何如何、但今人根本不可能實行的例子),另一常見令人媽聲四起的當為外判商政策;

的確以“效率”計領匯化後是“改善”了(控制成本),但究竟是利是弊真是不能一言下結論(生果日報視頻截圖);


     *          *          *          *

如果直言統治者應以“效率”為唯一目標、根本不用顧及社會多元化、小市民就業、服務質素...等肯定會被人罵沒有腦子,偏偏在經濟學家偽科學包裝下這種現實中絕不應出現的掛一漏萬目標卻變成現實!

顧 小培在信不信由你報說起癌細胞時曰不要以為癌細胞故意搗蛋,癌細胞擴散實為生物的本能:確保繁殖下一代而已,只是其繁殖的方法對外界包括寄主而言簡直是災 難,諷刺的是令寄主完蛋後自己也活不了;同一道理由經濟學家或會計師主政時,大多數經濟學家和會計師本身都未必故事想破壞社會河蟹,但偏偏他們的超短視距 遠見卻足以害死人!

(也令他們變相成為大殺傷力武器,如本文
《請給我獨臂經濟學家》。)

金 庸在《袁崇煥評傳》中提到一非常明確、但不少人往往會混淆的問題:以八股(或其他不相關準則)取士根本取不到良好的人材,碰上袁崇煥這種既會寫八股文也會 帶兵的只是完全撞彩,並不代表以八股選出來的人材會帶兵 - 事實證明選出非常不會帶兵的比會的多得多;而以經濟學家或會計師作領導則比八股更大鑊:作八股高手中還可能有例外,經濟學與會計的訓練已令兩者先天上排除 廣博的視野,能從中選出領袖的可能近乎零!

     *          *          *          *

坦白說這有點老生常談,但偏偏最簡單的問題卻最易被英明的政府忽略;

順帶一提擁有煲呔針美譽的鄭經翰常被認為有所立場,但莫因人廢言說到領匯化這一點他的確是當時議會內唯一有先見的,就算再不喜歡他老兄的人單說這一點也應還他以值有評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15

歷史學家認為企業家社會責任自古有之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7/912595.html

7

月1日,2011第一財經·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榜評選活動隆重啟動,這是繼2010年首創了「仁商」概念後,第一財經再一次啟動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榜評選活動,正式將「仁商」確定為該項活動的核心關鍵詞,並以「信達天下」作為2011年度主題。

在此我們不禁要問何謂企業社會責任?不僅僅是企業為慈善捐了款就是有社會責任。企業社會責任是指企業在創造利潤、對股東承擔法律責任的同時,還要承 擔對員工、消費者、社區和環境的責任。企業的社會責任要求企業必須超越把利潤作為唯一目標的傳統理念,強調要在生產過程中對人的價值的關注,強調對消費 者、對環境、對社會的貢獻。然而,現狀並不十分理想。隨著「塑化劑」、「染色饅頭」、「瘦肉精」等多次食品安全事件的曝光,公眾已對食品安全產生憂慮,甚 至爆出「我們今天還能吃什麼」的話題。這些都源於某些企業經營中的短視行為。

上海第一財經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第一財經日報》總編輯秦朔認為中國企業和商界發生的諸多違背誠信,不講質量標準,甚至很多觸及底線等問題,都是 不盡社會責任的問題,從管理的角度分析這是一種機會主義,是一種管理層的機會主義,機會主義形成的原因從邏輯上看,主要是對未來預期的不確定。

一個個實例無不證明我們對商人「無奸不商」的看法,但是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錢文忠在出席「第一財經·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榜」啟動儀式上卻語出驚人, 稱中國商人自古以來就具備社會責任。錢文忠說的有根有據,自古就有商人弦高智退秦師的故事。公元前627年春天,秦國大軍準備偷襲鄭國,當時弦高正要去賣 牛,看到大軍向鄭國潛行於是自稱鄭國使臣,說道:「我國國君知道你們要來,派我來犒勞大軍。」並將自己的牛獻給秦軍,秦軍誤以為鄭國已有所防備,就放棄偷 襲的念頭轉而攻打滑國去了。弦高為挽救自己的國家而放棄了自己的私有財產,顯示出我國古代商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范蠡也是中國傳統歷史當中著名的「仁商」。他曾經幫助越國滅掉吳國,離開越王后便改名換姓做了商人,獲得巨大財富,之後又將財富分散給親友鄰里。像范蠡這樣承擔了重大社會責任的「仁商」歷史上還有很多。

錢文忠認為如果我們能清醒地認識到中國商人自古就具備社會責任這個傳統,我們就可以知道,在中國傳統中一直存在著這樣的資源,企業家和財富不僅能擺 脫負面的形象和價值,而且還是實現道德載體或者說是道德的組成部分,企業家或商人和士大夫一樣,財富和知識一樣,都是推動社會前行發展的車輪,我們也可以 從中國傳統的文化當中重新認識發掘企業和財富的正面價值,用最簡單的話來概括就是「富」和「賢」兩個價值。對於讀書人來講沒有必要有「富」的價值,但是一 般人認為讀書人應該「賢」,但現在讀書人不一定「賢」,那企業家比較難,起碼承擔兩個價值,一個「富」一個「賢」。套老百姓一句話「富而仁」。錢文忠建議 中國企業家有空讀一讀日本近代產業先驅,工商業的精神領袖澀澤榮一撰寫的《論語和算盤》,澀澤榮一被譽為「日本企業之父」、「日本產業經濟的最高指導者」 以及「儒家資本主義的代表」。在這本書中,澀澤榮一論述了「論語」與「算盤」的關係,他認為「論語」講的是仁義和道德,而「算盤」代表的是「精打細算」的 「利」,但是兩者並不矛盾。傳統觀念把「義」和「利」對立起來,例如中國儒生認為「為富不仁」,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也說「所有的商業皆是罪惡」,這樣的觀 點不利於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事實上,孔子並不鄙視富貴,只是認為人不能見利忘義,不要取不義之財。澀澤榮一希望通過《論語》來提高商人的道德,使商人懂得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道理,可以放手追求「陽光下的利益」。經營和致富的根源在於:依據「仁義道德」和「正確的手段」,致富才能持續。

錢文忠解釋作者希望商人一手「論語」一手「算盤」,一手是「富」一手是「賢」,提倡「士魂商才」的觀念,這裡的「士」錢文忠解釋是指武士道的「士」,我們可以理解為士大夫的「士」,商人要有士大夫的靈魂和商人的才華。

錢文忠認為今天的商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反思自身,反思和自身相關的傳統,從中尋找歷久彌新的資源,努力有意識地使自己成為「士魂商才」的領袖, 錢文忠說﹕「 『士魂商才』是我能夠找到的對商業領袖或者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的最好詮釋,如果我們這個民族能夠擁有多一點『士魂商才』的人,我們的民族就能成為一個強 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64

失色的投行經濟學家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301552&time=2011-09-10&cl=115&page=all

海外投行的中國經濟學家群體,正進入一個「無英雄、無明星」的時代
財新《新世紀》 特派香港記者 王端

 

  8月的香港中環,上班族異常忙碌。上市公司的中報期來臨,又恰逢外圍市場的強烈震盪。「投資人不但關心公司基本面,而且比以往更多討論宏觀經濟,好像每個人都變成了經濟學家。」一名投資經理說。

近一年來,主要海外投行的中國經濟學家「大換位」正接近尾聲。圖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銀行大樓。Bobby Yip/Reuters


  此時,近一年來主要海外投行的中國經濟學家「大換位」正接近尾聲。任職於高盛的經濟學家喬虹,有望加盟摩根士丹利,彌補王慶離開的空缺;而一度 空缺的摩根大通中國經濟學家人選,也已於9月初內部公佈,花落曾於國際清算銀行任職的朱海斌。一名不願具名的投行經濟學家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說,在全球 經濟諸多不確定性面前,服務於機構投資者的投行經濟學家,也「到了考驗功底的時候」。

  現在,這個圈子裡耳熟能詳的名字不多了。相較於上世紀90年代謝國忠、許小年等人任職的時期,投行經濟學家的市場影響力正日趨減弱。伴隨著頻繁的跳槽換位,海外投行的中國經濟學家群體,正進入一個「無英雄、無明星」的時代。

變動趨定

  高顴骨、消瘦的面龐,幹練的短髮,這是外界對喬虹的初步印象。這位2000年自中國人民大學畢業的年輕女經濟學家,2005年於斯坦福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加入高盛。近期,她有望轉投摩根士丹利,接替今年6月離開的王慶。

  儘管目前消息尚未公開,但高盛公關在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詢問中國經濟學家的簡歷時,只提供了另一位中國經濟學家宋宇的簡歷,間接印證了喬虹的離開。

  像個大男孩的宋宇,看起來更年輕,個頭約一米八左右,身材瘦高,棱角分明。宋宇的簡歷很簡單,「2004年加入高盛,負責中國宏觀研究,2011年7月1日起,任北京高華證券宏觀經濟學家。」此前在美聯儲、經合組織等機構實習,為愛丁堡學士及牛津大學碩士。

  在過去一年中,海外投行中國經濟學家經歷了一番大洗牌。出現人事變動的,不只高盛和大摩。8月初,英資投行巴克萊宣佈,將由黃益平接替去年10月轉投中金的彭文生,出任該行董事總經理及亞洲新興市場經濟研究部首席經濟分析師。

  曾供職花旗、在加入巴克萊之前在北京大學發展研究院擔任教授的黃益平,被「新生代」的投行經濟學家尊稱為「黃老師」。黃將掌管巴克萊的中國宏觀經濟研究,同時負責香港及台灣的海峽兩岸政治關係研究。

  而今年7月底,出身中金的經濟學家張智威,轉投野村證券,出任該行的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接替去年底離職的孫明春。孫明春目前擔任大和證券中國研究主管兼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

  另一位自中金出來的沈建光,在去年年中加盟瑞穗證券,出任該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一職。

  這輪「洗牌」終於將在近期告一段落。市場在等待摩根士丹利正式公佈對喬虹的任命之外,此前因王黔轉投內地國家級投資機構中投公司,而致中國經濟學家一職空缺的摩根大通,也於9月初公佈由朱海斌出任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及大中華區經濟研究部主管一職。

  投行經濟學家的人事變動在近年已成常態。他們的「出路」,一是依靠積累和廣闊的人脈,轉做投行業務。如摩根大通前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龔方雄,已轉 任該行的中國區投資銀行副主席;王慶今年年中在離開摩根士丹利之後,加入中金的投行部;前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哈繼銘,亦加入高盛投資銀行部。二是由「賣 方轉為買方」,創辦投資公司,這其中包括原高盛經濟學家胡祖六,他在轉做投行業務後又離開高盛,創辦了私募股權基金春華資本。

特質延續

  目前活躍在市場上的投行中國經濟學家,在資歷和穩定度上「碩果僅存」的,只有德意志銀行的馬駿、匯豐銀行的屈宏斌以及瑞信銀行的陶冬。

  陶冬外表斯文,個頭不高,1998年加入瑞信,主管亞洲區經濟研究。由於資歷較深,長年曝光於香港的媒體,加之外型儒雅,被暱稱為「師奶殺手」。馬駿和屈宏斌分別在2000年及2002年加入德銀和匯豐,一直未有變動。

  由於投行經濟學家不僅要撰寫報告,而且大部分時間在海外路演,會見投資者,他們的工作異常緊張和忙碌。陶冬每天的工作時間,長達14個到18個小時。週末的摩根士丹利辦公室,以前也時常可以看到王慶加班的身影。當年的王慶,在圈裡以「拚命三郎」著稱。

  長期「高壓」的工作,讓這些經濟學家看起來比實際年齡成熟得多。美銀美林中國經濟學家陸挺,1974年12月生人,今年還不到37歲。而根據公 開資料,外表老成的大和證券孫明春也是「70後」。沈建光、張智威等人,也不到40歲或是剛滿40歲。有投資人擔心,經濟學家過於年輕,可能經歷的週期還 不如他們自己多。

  「其實可能外界有誤會,當年馬駿是36歲進的投行,謝國忠也是37歲出任摩根士丹利亞太區經濟學家。」一名現任海外投行經濟學家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解釋。

  比較現任海外投行的中國經濟學家與其前輩的履歷,並未有太大分別,仍是以海外高校博士畢業為主,沈建光甚至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經濟系博士後。

  現任的投行中國經濟學家與其前輩的工作經歷基本相似,多是曾經供職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或者世界銀行等機構。彭文生、張智威曾供職於香港金管局,沈建光曾在歐洲央行工作。

  部分經濟學家,多有在象牙塔的工作經歷。如花旗的沈明高、巴克萊的黃益平,以及離開摩根大通的經濟學家王黔——這位經常紮著簡單馬尾的女經濟學家,說起話來鏗鏘有力,她曾經擔任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教授。

  也有從海外高校畢業後直接加入投行的。喬虹自2005年獲得斯坦福大學博士學位之後,便加入高盛,此前只是短期供職及實習經歷。但其學術功底深 厚,師從斯坦福大學被譽為金融發展理論奠基人的羅納德·麥金農(Ronald I.Mckinnon),此前從事美元本位下東亞經濟體匯率政策對本國國內貨幣政策的影響研究。其同僚宋宇則是於2004年加入高盛經濟研究部工作至今。

  投行經濟學家仍不是一個「巾幗不讓鬚眉」的位置。目前主要海外投行中,只有瑞銀證券的汪濤以及喬虹為女性。或許是工作性質的緣故,投行中國經濟學家仍是一個男性主導的行業。

「明星」消失

  投行經濟學家「本質是賣方的銷售。他們的觀點就是試圖影響市場,製造交易量」。陶冬在其博客中指出,對於投行經濟學家而言,他們的核心競爭力就 是對經濟形勢和政策的把握,預測準拐點來臨。但相較於海外部署中國業務早期的年代,如今海外投行的中國經濟學家,缺少符號化、代表性人物。

  一位在海外大型公募基金供職、擁有超過20年的投資經驗的投資者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說:「在90年代中後期,像許小年在美林的時候(後來去了 中金),謝國忠在摩根士丹利的時候,他們都是獨立思考的經濟學家。後來的胡祖六也還不錯,屈宏斌、薛瀾、陶冬,那個時候在中國經濟學家圈子裡,還是有競爭 的。但是你看現在,我都不知道找誰?」

  這名投資者更不諱言:「投行經濟學家影響力的下降是這個行業的悲哀。投行的研究水平這麼多年來,可以說是退化,研究質量這幾年來下降很多。」

  一個可被觀察的現象是,在過去,無論觀點對錯,這個圈子存在「永遠的大牛」,但現在,投資者開始抱怨投行經濟學家變得越來越標準化。

  這種演變的一個原因,與互聯網的發展相關。投行機構在20年前具有極強的信息優勢,它們相對普通投資者有更多的渠道和手段去獲取信息,在處理信息方面不僅有先發優勢,也技高一籌。

  但隨著互聯網高速發展,大部分的信息數據,經濟學家和散戶均有可能同步獲得。在信息處理方面,市場上具有經濟學背景的人士與投行的經濟學家差距不大。亦有投資者指出,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投資者越來越成熟和有主見,不再會輕易認同經濟學家的觀點。

  投行經濟學家對市場的影響力也與20年前完全不同。一名對沖基金的負責人說,由於信息獲取和處理的優勢,當年的經濟學家更容易獲得較有特色和新意的觀點,加上投資人對歐美機構亦有仰視的態度,投行的經濟學家能擔當市場「訓導者」的角色,影響市場。

  「如今是個人人都可以做經濟學家的時代。」上述對沖基金負責人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說。他指出,簡單的宏觀數據分析,投資者甚至可以自己做到。只有一些深入的市場調研,「可能會對投資者有些幫助。」

  另一個導致經濟學家「明星」消失的重要因素是經濟格局變化。「當年對中國宏觀經濟分析是非典型的分析,有的時候甚至一種價值的判斷。」1998 年進入中銀國際擔任首席經濟學家、目前在中國銀行擔任經濟學家的曹遠征說。20年前,中國的經濟沒有現今的複雜,相對封閉,因此對於經濟走勢和大方向的判 斷相對容易。

  但如今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中國經濟也在融入全球,與全球經濟互為影響。「非典型分析變成了典型分析,或者說是規範分析。」曹遠征說。由於外圍 因素的複雜性,對宏觀經濟判斷較以往不那麼容易了,因此經濟學家也經常判斷錯市場,這也間接導致了他們影響力的下降。「這些經濟學家壓力蠻大,有時意興闌 珊,還不如轉做企業投融資或者其他業務。」

  實際上,目前投行經濟學家面臨的競爭也遠遠超過從前。除了海外投行的同行,逐漸壯大的國內券商亦設立首席經濟學家,「如今發聲的人多了,自然每個人關注度就會降低。」沈建光向財新《新世紀》記者分析說。

  海外投行的費率下降,資金優勢不在則是另一誘因。有市場人士分析稱,投行不能出更有吸引力的價錢,降低了「明星」經濟學家出現的幾率。由於投行是盈利機構,投行經濟學家的分析容易以關注短期的波動和預測能力為導向,對長遠經濟發展的獨立思考不足。

  詩人北島曾說過,「在一個沒有英雄的年代裡面,我只想做一個人」。對於「英雄」難求的投行經濟學家而言,恰須回歸「本分」。

  陶冬曾在他的博客裡寫道,經濟學家預言未來,可大可小。「小的可以是下一個公佈的經濟數據,經濟學家各顯身手,或用模型,或靠關係,每人每天都 在做,都在競爭。這些預言是市場的一部分,做得好會贏得客戶的讚譽,甚至可能直接影響價格和市場情緒。」但對於大的預言,可以是今後十年經濟的大趨勢、產 業的新規律。這類預言難得多,功力在於從一片噪音中過濾出真音來,很難通過關係和模型獲得。這更需要經濟學家堅守獨立思考之本分。

  從另一個角度上理解,經濟學家則真正卸下「光環」。「其實作投行經濟學家的好處就是出路很多,因為宏觀經濟學的分析是自上而下的,對大勢的把握,因此之後可以有很多行業選擇。」沈建光樂觀地說。

  財新《新世紀》記者劉衛,實習記者蘇昕琪、呂凱霏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32

經濟學家的數據錯誤 歲寒知松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a300f0102dzen.html

剛才看兩個經濟學家的幾篇帖子,發現他們的數據並不是太嚴謹。比如李迅雷寫:

「從資產配置的比例看,中國投資者配置最多的資產是商品房,中國商品房總市值應該超過100萬億,而股票總市值只有20多萬億。從過去10年各類資產的年均漲幅看,房地產因各地漲幅不一,沒有權威統計,估計年均漲幅20%應該有的。」


經濟學家怎麼能在這麼重要的數據上用估計呢?我自己上次就用統計局公佈的商品房銷售面積和銷售額計算了過去10年的全國房價,年均漲幅沒有20%,應該是 10%左右。而李迅雷估計的商品房總市值超過100萬億也不對,把城鎮非商品住宅也算進去的話,那100萬億差不多,據我推算,城鎮的非商品房是超過商品 房的,因為目前城鎮存量住宅是212億平米,99年福利房退出至今新建商品房才72億平米,2011年全國商品房銷售均價是5378元/平米。

看陶冬的文章,也有錯誤,比如頁岩氣的問題:

他說自己是經濟學家分析能源,肯定不合適。結果我還真發現他一個數據錯誤了,並且他的整個分析都太樂觀。

美國2010年的頁岩氣產量他寫成48億立方英呎,而中國2015年規劃產量是65億立方米,我一看就知道數據錯了。前邊的單位是立方英呎,後邊是立方米,中國怎麼可能是美國的50倍產量呢?中國現在連勘探都沒搞呢。我搜索資料發現美國2010年的產量是1378億立方米,我把它換算成英呎,是4.8萬億立方英呎,多一個點和一個萬,我想這應該不是筆誤,應該是陶冬對數字不夠敏感。

 

陶冬和李迅雷的水平我是非常佩服的,很多觀點我都非常認同,他們是我學習的榜樣。我寫上邊這些東西,其實並不是有意要挑人家的刺,人有錯誤在所難免。但做 為名人,我認為說話寫文章可以儘量嚴謹些,因為很多人會把這些數據當成權威來學習和運用,所以名人會有一種責任和義務。不像我這種沒文化的草根人士,吹得 天花亂墜寫得錯誤連篇也沒多大關係,呵呵。像郎咸平這種所謂的經濟學家,我發現他就常常信口開河,數據錯誤那真是不計其數,害人不淺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556

投資札記【435】基金經理約翰-赫斯曼:投資界的氣象學家 佐羅股飛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4cdd300102e5qy.html

基金經理約翰-赫斯曼:投資界的氣象學家

投资札记【435】基金经理约翰-赫斯曼:投资界的气象学家

  如果把基金經理比作農夫,在資本市場這一「土地」上辛勤耕作,作物的收成受到品種(基金種類)和能力(投資水平、勤勞程度等)的影響,但對其影響最大的,還是天氣(宏觀經濟)因素。風調雨順之年收成頗豐,如果遭遇了自然災害(經濟危機),那麼再好的種子和技術也會造成歉收。這種比喻並不是玩笑,著名的基金經理約翰·赫斯曼(John Hussman)將自己的投資理念命名為「市場氣候」原理,10年來,他憑藉自己對「市場氣候」的準確判斷,成功的創造了「高收益、低風險」的投資奇蹟。

  在從事管理基金前,赫斯曼擁有斯坦福大學的經濟學博士學位,在美國密歇根大學擔任國際金融和經濟學專業教授。2000年,他創立了赫斯曼投資諮詢顧問公司和赫斯曼投資信託。現在,赫斯曼旗下管理4只共同基金和1只對沖基金,並將自己的幾乎所有流動資產投入到該基金中。

  共同基金中的赫斯曼策略增長基金(Hussman Strategic Growth Fund – HSGFX)和赫斯曼戰略總回報基金(Hussman Strategic Total Return Fund – HSTRX)是兩隻旗艦型產品,前者主要投資於美國股票,後者主要投資於美國國債和政府機構債券。自2000年7月成立以來,截至2009年底,赫斯曼策 略增長基金年均收益為8.19%,累計收益達119%,這聽起來似乎並不激動人心,不過,同期標準普爾的累計收益為-10%,年均收益僅為-1%。

  赫斯曼的核心投資理念為「市場氣候」理論。他按照股票估值和市場行為兩個因素,將市場氣候分為兩者都佳和兩者都不景氣等四個維度。他會根據當時的市場 氣候來決定自己的倉位和投資策略。例如,當股票估值較低,市場參與度活躍時,赫斯曼會採取較為激進的投資策略,充分利用槓桿操作,購買代表市場平均收益水 平,如標準普爾500指數的看漲期權,放大自己的收益。而在最不利的市場環境中,他會採取例如降低組合久期或者買入看跌期權的辦法來避險。

  赫斯曼的組合中通常會有100-200只股票,持股分散程度很高,在最大限度上降低了個別股票的非系統性風險對組合整體收益帶來的影響。赫斯曼對全球 經濟形式和重點事件每週發表評論,但除了法定披露的信息外,很少討論對個股的看法。不過,這並不等於赫斯曼不擅於選股。通過跟蹤發現,剔除掉組合中的對沖 收益,股票組合帶來的直接收益高達年均6.53%,而同期標普500指數僅為-0.87%。同時,他的組合風險程度則低於市場平均水平,赫斯曼驚人的做到 了「高回報低風險」。

  赫斯曼的涉獵範圍廣泛,青年時曾為了減肥而研究過營養學,後來,他的兒子不幸被診斷為自閉症。他開始研究這一課題,並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他作為第一作 者的論文提出了判斷自閉症基因的新方法,並被刊發在專業期刊上。他出資成立了自閉症基金,並開始為更多的自閉症患者和家庭提供幫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207

美國白宮最倚重的經濟學家羅伯特‧席勒 非理性市場中 最理性的聲音


2012-10-29  TWM  
 

 

憑著鑽研歷史、開拓閱讀視野,羅伯特‧席勒培養出和市場與眾不同的獨到觀點。

如今面臨QE3與美國大選的衝擊,這位曾二次準確預言股市、房市泡沫的經濟先知,將為你揭開二○一三年全球經濟真相。

製作人‧楊紹華

撰文‧莊 芳 研究員‧楊政諭美國康乃狄克州紐哈芬市的耶魯大學校區內,有一條被十九世紀英國文豪狄更斯稱為美國最美麗的街道Hillhouse Avenue,即使入秋,仍有整片綠蔭圍繞,一幢又一幢超過百年歷史的古典建築則是佇立兩旁。

耶魯大學經濟系所的位置就在這裡,而其中一棟三層樓的低調白色建築,正是耶魯大學著名經濟學教授羅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辦公室的所在之處。

建築物的外觀稍有斑駁痕跡,進門前得穿過小小拱廊,室內老舊的木製樓梯則被往來腳步踩得喀吱喀吱作響。「這棟屋子是一八八四年建造,近一三○年歷史,但還不算最久的。」處在四周皆古蹟的環境,席勒相當熟悉且自在。

一邊走著,席勒一邊介紹身旁各個「古董」的典故,倒不是因為他在這裡任教已有三十年的時間,而是因為席勒本身就對歷史有著相當程度的狂熱。「我很喜歡歷史,當下的事情往往無法掌握,但歷史卻可讓你從過去的軌跡,找到未來可能發展的途徑。」

蒐集資料

準確預測網通泡沫與次貸危機他能不斷在經濟研究上獲得印證,正是仰賴歷史。一九九○年代,他與同事共同創立的凱斯席勒房價指數(S&P/Case-Shiller Home Prices Indices),就是因為發現,股市指數可追溯至一世紀以前,房價卻毫無歷史數據可言。所以起初,只有翻遍舊分類廣告,找出部分毫無紀錄的城市房價,才得以建立起資料庫。現在這個指數已經成為國際媒體、金融機構,最為廣泛採用的房市景氣指標。

憑著大量蒐集歷史資料與數據的功力,席勒還準確預測了網通泡沫以及次貸危機。代表作《非理性繁榮》(Irrational Exuberance),甚至將時間拉回至一八八一年,追蹤過去股市本益比與報酬之間的關係,加入人們從眾心理對股市造成的影響,直指當時的股市高漲已形成投機泡沫。

二○○○年三月推出此書之時,各界批評聲浪立刻湧現,有人毫不留情地嘲笑、謾罵,沒想到,當月即發生網通股泡沫化,股市一路走跌,再也沒人笑得出來,這本書則躍升︽紐約時報︾暢銷書。○五年,他再次運用歷史數據預測房市泡沫,並指出不只房價會崩跌,甚至可能引發一場衰退,隨後即發生眾所皆知的次貸風暴。

歷史成為他尋找未來方向的重要根據,而不斷追查真相的那股動力,則是受其超乎常人的理性頭腦影響。

他的理性思考,是童年養成背景的無限延伸。

「我的父親很久以前說過,千萬不要沉迷於體育節目,看別人運動沒什麼意思,只是浪費時間。」席勒聽了以後覺得很有道理,看別人運動不如自己起身運動來得有益,所以他從來不看體育頻道。後來,甚至連其他電視節目也漸漸不看了,「我不懂,看別人的故事到底意義在哪裡?過好自己人生不是比較重要嗎?」

實地觀察

找到成為經濟學家的人生志向求學時期,曾經和同儕一起到場觀看足球比賽,他對場上的賽事一點興趣也沒有,反倒是拚命觀察場邊的群眾。「觀眾們的反應實在太有趣了,只是一場比賽,卻可以牽動每個人心情起伏,這種『非理性』的怪象太有趣了,讓我看得目不轉睛。」席勒並非從小立定志向要成為經濟學家,直到十八歲,他都尚未決定大學主修的科目。「我實在不知道自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有段時間,我幾乎什麼課程都想聽,總覺得自己什麼都能做,就是不想失去任何學習的機會。」他說,無論如何都要避免成為畫地自限的人,在開放的社會,應有無限的選擇空間。

感到徬徨的席勒,為了不輕易做出決定、不隨便找答案,在那段時間,徒步走遍附近大學校園,每一步都在思考自己的未來。「我在想自己是否要當醫生?就繞到醫學院大樓,上上下下、來來回回地走遍各個角落。」最後,竟然走到雙腳疼痛不已,必須到醫院求診。醫生告訴他,「你實在走太多路了!」不過,席勒卻沒專心聽,因為他一直忙著觀察醫生們在診間的事務。

當時席勒難以抉擇未來方向,卻很確定不要與父親一樣,成為企業家。席勒的父親是位工程師,後來自創公司,專為工廠建造工業爐,可惜生意不太理想。「我從他身上學到很多事情,但並非所有的價值都合理。」他認為父親有時太過為人著想,「或許並不適合創業、擔任企業領導者。」席勒說,父親對他人生影響頗多,曾告誡他:不要相信名人或權威所說的話,而要相信自己的研究。他聽從了建議,也徹徹底底將父親的忠告烙印在自己的腦袋裡,「有多徹底呢?到後來,我連父親的話也不完全相信了。」說到這裡,席勒起身翻了翻書架,找到強調個人主義的美國知名哲學家安.蘭德(Ayn Rand)著作《自私的美德》,「我父親非常崇拜她,甚至,我們全家都是她的粉絲,但我就是不認同她的理念,所以也常和父親對她的理念有所爭辯。」

大量閱讀

奠定行為財務學的卓然地位除了經濟、歷史、哲學的書籍在席勒的辦公室裡隨處可見,他的書櫃上,還有許多關於心理學、行為學的研究,廣泛的閱讀與吸收,開啟了他對行為財務學的研究領域,成為早期推動此概念的學者之一。

席勒的妻子吉妮(Ginny)是位心理醫生,她受訪時說:「他熱愛閱讀,對任何事都感興趣。我讀研究所時,他就和我一起研究心理學。」因此,他的觀點往往異於一般經濟學家,常探討人類情緒與心理對市場造成的影響。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就曾表示,席勒比同期經濟學家做了更多研究,證明金融市場非理性的一面。

目前就讀耶魯大學經濟系四年級的學生凱文形容,席勒的授課內容和其他老師很不一樣,「除了引用很多歷史資料,有時聽他講授經濟學,又像是在上心理學或人類行為學的課,滿有趣的。」「我從小就愛閱讀,整天就跑圖書館。」席勒說,讀小學時,母親因為腳傷而借了一本保健腳部的書籍回家,卻丟在一旁沒認真看,「我將這本書從頭到尾讀了一遍,然後再教媽媽怎麼治療。」席勒幾乎「無書不讀」,一般人覺得無聊的書,他都來者不拒。之所以接觸到經濟學,還是在高中時,隨手翻了哥哥放在桌上的︽經濟學理論︾一書,「經濟影響人類生活的力量之大,讓我充滿好奇。」

極度理性

推出可對房價走勢避險的期貨在知識領域上勇敢、無止境地闖蕩,並不表示他在生活中同樣喜好探險。席勒形容自己是個極為「謹慎」的人,這充分呼應了他的「極度理性」頭腦。

他從不喝酒、也不喝咖啡,因為不願對酒精、咖啡因產生依賴;在冬日盛行的滑雪運動,他覺得太過危險、無法控制而極少參與。「連開車的時候,我腦子裡浮現的全是來自四面八方的潛在風險。」正因人類行為難以預期,在他眼裡,每位行人、駕駛者皆暴露在風險之下。一個不小心,就有可能對自己或他人造成傷害,所以在人行道與街道上,他選擇盡量放慢腳步與車速。

從說話語調沉穩、言談字字斟酌,都可感覺得出他謹言慎行的態度。現在他與友人共同成立的MacroMarkets金融科技公司,在芝加哥期貨交易所推出房價指數期貨合約,讓人得以針對房價走勢高低避險。

「其實我並不喜歡對市場進行預測。」席勒說,當他在多數人中,持有不同意見觀點,都要做好被質疑、挑戰的心理準備。

其實早在兩次對於股市、房市泡沫提出警告之前,一九八○年代初期,席勒就曾大膽發表論文說明「市場效率」理論是經濟思想中最大的錯誤,引發當時相信股市投資人行為理性、市場總是正確無誤的經濟學家們猛烈抨擊。「所以我不是被笑兩次而已,應該是三次,」席勒挖苦自己說。「最後事實證明,人們並沒有他們想像中聰明。」席勒坦言,發表的言論一開始沒人相信,的確相當挫折,「可我經過徹底研究,才說出認為對的事情。」尤其他面對的全是經濟學家、華爾街的金融專業人士,必須提出詳盡的研究與舉證。「我知道要打敗他們很難,但就算是聰明人,也不可能永遠都是對的。」輕忽不同的聲音,這就是人性,「而我所有的研究,就是為了超脫人性。」席勒頗有自信地說。

羅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

出生:1946年

現職: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宏觀市場金融科技公司(MacroMarkets LLC)創辦人經歷:美國經濟協會副主席

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教授

學歷: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

密西根大學文學學士

席勒重要紀事

1946 美國密西根州底特律市出生1972 取得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展開教學生涯1976 與當時研究心理學的吉妮結婚1982進入耶魯大學任教,開始積極寫作、發表研究論文1991 與友人共同創辦Case Shiller Weiss公司,正式發表Case Shiller房價指數,成為觀察房市的指標1998 憑藉︽宏觀市場︾(Macro Markets,1993)一書,獲得第一屆薩繆森(Paul Samuelson)傑出學術作品獎2000 出版《非理性繁榮》一書,預言股市投機泡沫。隨後網通泡沫破滅、當年那斯達克指數重挫五成2006預言房市泡沫已形成,未來不僅房價大幅下跌,還將引發衰退。○七年美國爆發次貸風暴2011被彭博選為全球金融界五十位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標普/凱斯席勒房價指數(S&P/Case-Shiller Home Prices Indices):標普/凱斯席勒房價指數是席勒及其同事凱斯在1980年代末期一起研發完成,資料時間追溯至1987年。目前由標準普爾每月發布,指數涵蓋全美20主要城市房價,廣泛受到全球各大金融機構引用,是公認最權威的美國房市指標。

博士之家極度理性的感性生活席勒喜愛探索各種領域知識,自然期望孩子也像他一樣博學多聞。在兒子10歲左右,他就拿通貨膨脹、CPI物價指數的線圖給他們看,並解釋給他們聽,雖然不太可能完全理解,「但我希望他們能試著懂得一些基本概念,或是產生興趣也好。」如今,他的兩個兒子各為30歲與27歲,都已獲得博士學位,將分別擔任經濟學與哲學教授。

已經無須為孩子操心的席勒夫婦,於2009年在距離紐哈芬市10英里外的一座小島上,買了一棟度假別墅。每個周末,夫妻倆就一同搭船來到這裡,坐在岸邊聆聽海浪起伏的聲音,分享彼此所見所聞。

「遠離塵囂是這房子的美麗之處,」吉妮說,席勒不喜歡開車,這樣的度假方式最為恰當,「雖然他還是經常窩在屋子裡閱讀、寫作。」吉妮忍不住小小抱怨一下,但其實她相當了解先生的喜好:這幢房子建於1840年,年代久遠,甚至沒有傳統電力供應。

「這大概算是我人生中的一趟冒險吧!」席勒笑說,偶爾回歸19世紀的生活感覺很新鮮。只是極度理性的他,在乘船上岸的短短途中,仍會忍不住思考掉入海中的可能性。對他而言,就連嘗試感性地過生活,都有風險必須承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397

轉載 如何偽裝成一個經濟學家? 黑貓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1c5f7c301015j8c.html

現在都在講經濟學帝國主義,經濟學家成為時髦,請問,我該怎麼做,才能在談吐上更像一個經濟學內行,或者經濟學家呢?

 
書生意氣:

 來,告訴我,你喜歡哪些經濟學家?

  郎咸平?你也太庸俗了!哈耶克?天哪,這年頭誰還不知道《致命的自負》!
  沒錯,這些耳熟能詳的名詞都過時了,在21世紀,要把自己偽裝成新一代的經濟學家,你應該喜歡的人是羅斯巴德(「維克賽爾和米塞斯是奧地利學派的先驅,改變了這個學科的定義,可惜他們還是太古典主義了」)、布蘭查德(「我上次看他的文章中一個範式,太精彩了!讓我懷念起了丁伯根的風格」)或者是綱納·繆達爾(「瑞典學派的貢獻一直被忽視了!唉,經濟學家就是這樣一直在做著「創造性的毀滅」的工作」)。
  
  如果你想要在和別人談話時把自己變成一個與眾不同、格調高雅的經濟學家,我們強烈建議,一定要記住以下有關名詞:
  【經濟學家】記住,馬歇爾要和邊際革命一起說出來,凱恩斯與管制和社會主義是親家,而馮·哈耶克與自由主義是命中注定的情人。考慮到這篇文章面向的讀者是中國人,我們還建議你背熟下面這段話:「其實CCP的御用學者/西方自由主義學者一直深深地誤讀了卡爾·馬克思和他具有時代意義的《資本論》,你知道麼,其實科斯定理沒有考慮時間這個重要變量,但是馬克思敏銳地看到了這一點!」科斯是誰?別擔心,只要你的同伴也看過這篇文章,就不會問出這麼愚蠢的問題。
  
  【經濟學術語】時刻提醒自己,你從不說「貨幣」,你更喜歡用M1或者M2;你不使用通貨膨脹這樣大眾化的字眼,反之,你的口頭禪是「流動性」和「量化寬鬆政策」(「狗娘養的美聯儲!」——記住,在任何時刻這句話都是對的)。你不說」壟斷經營「或者是」人們喜歡購買某種商品「,你應該用的詞句是」制度性的租金加上價格歧視導致了我們買不起PSP「以及」人們被觀察到的偏好和顯示的偏好不一定一致,所以商家才會需要市場反饋和廣告調查「。
  
  此外,為了保持住高貴的、真正的經濟學家氣質,你不應該喜歡:
  任何有中國名字的經濟學家,除了楊小凱和張五常,當然,我們更建議你使用Steven N. S Cheung來稱呼後者。
  博客日訪問量超過5000的經濟學家,包括但不限於曼昆、克魯格曼、弗裡德曼。
  流行的大學經濟學教材的作者,比如保羅·薩繆爾森、羅伯特·巴羅以及斯蒂格里次。
  那些在媒體上大出風頭(本文作者願意以尼古拉斯·卡爾多的名義發誓,我不是出於嫉妒才這樣說的)的經濟學家,伯南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相反,你最好喜歡:
  一個非西方的經濟學家,例如「嘿,你知道大阪大學的秀野克仁嗎?他在上個月的一個討論會中提出了對凱恩斯理論的一個新的見解」,或者是「我不明白人們為什麼一直忽視拉丁美洲的貢獻,聖保羅大學略·胡恩薩教授在新制度經濟學上的貢獻完全配得上諾貝爾獎」。放心吧,沒有人會關心大阪或者聖保羅究竟在哪兒,你只需要引起別人崇拜的目光就行了。
  要不然,一個死了150年以上的經濟學家也是不錯的選擇:比如魁奈、馬爾薩斯、密爾或者戈森(斯密和李嘉圖太出名了,當然不在此列)。在這個時候,你不需要對他們的理論作出評論(因為「太陳舊了」,實際上你也根本不知道),那麼,講一點八卦和趣事就自然可以使談話氣氛變得活躍起來,比如」嘿你知道麼,李嘉圖死的時候給馬爾薩斯留了一大筆錢,因為他擔心馬爾薩斯因為生活費不夠導致不能專心學術。他們的朋友老密爾的兒子小密爾不僅在經濟學上有著傑出的成就,還順便收養了後來的諾獎文學獎得主羅素。「
  
  萬一,萬一你遇到了真正的經濟學人,不要慌張!記住,正如剛剛所說的,先狠狠地痛罵一遍狗娘養的美聯儲(你的同伴一定會表示贊同,這就為你整理思路贏得了時間),接著,你可以再痛罵一遍宏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家(你的同伴會再次表示贊同,並開始和你一起痛罵宏觀經濟學家們),然後,在無意中憤憤地表示」我覺得數學的引入已經毀了經濟學這個學科「之後,你可以用「方法論的演化和行為心理學的革命」來結束這個話題,畢竟每個人都知道這是必然的趨勢——當然了,至今仍沒有人知道該怎樣去做。
  
  
  相信我,讀到了這裡,你已經成為一個卓越的經濟學家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082

建議某些投資人改行當經濟學家 狩獵中國資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f1d7b2e0101apiu.html

我搞研究時的一位同事,是我尊敬的老師,現在快七十歲了。最近在路上碰到他,跟二十多年前一樣,帶著一副厚厚的眼鏡,講話語速特別快,我根本沒有插話的機會。聽他講話,看著他專注的面孔,我總擔心他眼珠會蹦出來。顯然,他對自己研究的內容充滿熱愛,也樂於跟我分享。終於等他有個小小停頓,我告訴他,有點急事要走,他才停止話題,匆匆告別。

我總以為,他是具備經濟學家天才素質的人,對經濟學充滿興趣,總有各種奇思妙想。跟他談話,需要具備很高的功底。一般人聽不懂他在講什麼,能聽懂一點的人都會對他「嘖嘖」稱讚。他自己也說,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幾個人能跟他對得上話,真正能對得上話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楊小凱,不過已經去世了,另一個是美國波士頓大學的教授,他講了一個名字,我沒記住。可惜他年輕時沒有進到一所知名大學或研究機構任職,不然真的能夠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他告訴我,現在的年輕人以後將生活在戰火中,世界大戰在未來二三十年內不可避免。呵呵,危言聳聽吧。這個結論我是聽明白了,論據他講了很多,我似懂非懂。

現在,經濟學家是一個非常時髦的行業。他們總是用專業的詞句告訴世人未來的世界會怎麼樣,論據裡堆砌很多普通老百姓不知道或不懂的史料、數據,他們似乎掌控了世界未來運行的秘密,還不打算都告訴你,除非你花點錢。

正是因為時髦,而且還賺錢。所以,很多人自詡是經濟學家,到處坑蒙拐騙。講兩個小時出場費就是幾十萬。我原以為,就我稍微清醒點,知道他們中不少人是騙子,這兩天看到有人說某人是經濟學界的「王林」,我才發現,明白人其實不少。需要說明的是,那些經濟學界的「王林」,論水平,自然遠在我前面說的同事之下。唉,可惜啊,我的那位同事,還是不太會「賣東西」,說話太深奧了一點。

我也常讀經濟學家的文章。讀多了,我發現,經濟學家其實是「賣東西的人」。我的那位同事也不例外。他研究經濟學確實很專注、也充滿興趣,每天不停地閱讀、思考,想著他研究的課題。但他做所有這些事情,都會有一個他可能都意識不到的目的,那就是想把他研究的成果告訴別人,所以,只要見到人,不管別人能不能聽懂,他都會侃侃而談,別人能聽懂最好,可以互相交流,別人聽不懂也行,能顯出他的高明。

 「語出驚人」、「把別人說服」成了經濟學家追求的方向。至於是不是能被實踐驗證,反而很不重要,只要自圓其說就好。你會發現,那些所謂的「經濟學家」,尤其是「知名」的,說話都具備「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本事,「損人」的功夫尤其高,也很會討好聽眾。這,不就是「賣東西」嗎?明白了這一點,他們說的話你就知道該怎麼聽了。自然,如果按經濟學家的話來做投資,賠多賺少是肯定的,歷史也證明了這一點。

做投資才是真正追求真理。投資不是比口才,而是要看結果。所以,你會發現,天才投資人常常話很少,也很孤獨,甚至不會跟人打交道。上帝很公平,讓你發現了真理,別的方面能力就會稍欠缺些。

某些投資人口才好,業績差,我建議他們改行當經濟學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05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