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姜建清:大象也能做小微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11-11/100325094.html

近期,東部沿海地區部分小型、微型企業的經營困境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為此,國務院 總理溫家寶赴浙江溫州調研,隨後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確定了一系列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金融、財稅政策措施,其中特別強調銀行業金融機構要加大對小微企 業的信貸支持。近日,中國最大商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董事長姜建清接受了財新《新世紀》的專訪,詳細剖析了大銀行在小微企業金融服務體系中擔當的主力軍 和主渠道作用,闡述了他對大型銀行服務小微企業的戰略思考。

  姜建清說,許多年前,有人說大型銀行會變成「現代的恐龍」,指的就是企業規模大了,效率就低了。不過現代大型銀行並沒有出現這種狀況,原因就是 信息化。現代科技使企業變「扁」了,大象也能快跑了。而正因為大銀行具備這類優勢,他認為,才能做到不把小微企業當成一個獨立的經營實體來看待,重複地對 產業鏈上的企業進行授信、評估,有時候卻很難掌握到它真實的風險狀況,「而當我們把這些小微企業放到產業鏈裡面來看以後,馬上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主戰場

  財新《新世紀》:現在社會公眾和學術界有一種認識,那就是「大銀行服務大企業,小銀行服務小企業」。所以要真正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還是應該依靠發展小型金融機構,你如何看待這種觀點?

  姜建清:這是個流傳較廣的觀點,似乎也被不少人認同。但這是個片面、有誤的觀點,以此去指導中國金融體制改革,會導致走向錯誤和有害的方向。無論是從國際還是國內小微企業融資的實踐來看,這個結論都不成立。

  舉例者常以美國為例,說他們有6000多家小型銀行,比中國多出不少。小型銀行是為美國小微企業服務的主力軍。可實際上恰恰是美國幾家大銀行承 擔著為小微企業融資的重任。美國銀行是美國最大的銀行,也是美國最大的小企業貸款銀行,擁有430萬戶小企業客戶,2010年其消費者和小企業銀行業務部 門的收入佔到全部收入的43%,是該銀行最大的業務板塊。

  美國第四大銀行富國銀行,是美國10萬美元以下的微型企業貸款業務排名首位的銀行,市場份額超過了第二名和第三名的總和。

  有人會問,那美國六千多家小銀行不做小微企業貸款業務靠什麼生存?調查一下就會發現,美國絕大多數小型銀行由於資本金有限,從事的業務主要集中 在房地產金融領域,即向居民發放按揭貸款,然後再把這些貸款賣給「房地美」和「房利美」,他們從中賺取2個百分點左右的息差。之後,由「兩房」把這些貸款 打包資產證券化在金融市場上出售,回籠資金後再向這些小型銀行購買按揭貸款。這其實就是美國房地產金融體系一個基本的運行模式,這六千多家小型銀行是美國 「兩房」體系的一個起點。

  再看美國之外的市場,匯豐銀行的小微企業信貸業務做得也非常專業,在英國小企業信貸市場的佔有率高達20%。

  國內的情況以工行為例,中小企業貸款餘額已經有3萬多億元,佔公司貸款餘額的60%左右,其中小微企業的貸款餘額達到8953億元。不只工行如此,中國的其他幾家大型銀行情況也差不多。這證明大銀行完全可以在小微企業金融服務體系中起到骨幹和主導作用。

  財新《新世紀》:為什麼在印象中大銀行總是忙著支持大項目、大企業呢?

  姜建清:這有一個歷史傳承的問題。由於中國的小微企業發展起步與成熟相對較晚,過去大型銀行確實主要是服務於大型企業,並在長期合作的過程中結下了深厚的銀企關係。此外,在前兩年「擴內需、保增長」的過程中,大型銀行為支持基礎設施和國家重點建設項目,這類貸款增加較多。

  這就使公眾產生了一個印象:大銀行就是支持大企業、大項目。不過,應該看到這種局面已經發生了根本變化。首先,隨著中國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完 善,大型項目的業務資源總的來說會越來越少,這使得大型銀行不得不快速地進入小微企業信貸市場,尋找未來的增長點;其次,大型銀行支持大企業、大項目的格 局和過去中國金融體系發展不完善、不成熟有密切關係。從國際上看,大型企業、大型項目包括市政建設的融資需求應該主要依靠資本市場、債券市場去完成。隨著 中國直接融資體系的不斷完善和資本市場的快速發展,大型企業、大型項目的融資也將逐步轉向債券市場和資本市場,這會進一步促使大型銀行更快地將貸款主戰場 轉移到小微企業市場。

審批舉重若輕

  財新《新世紀》:對於大型銀行來說,由於小微企業單筆貸款的金額小、成本高,這會不會導致大型銀行不願意做小微企業貸款?

  姜建清:我也經常聽到這種說法,但它恰恰把問題給說反了。市場經濟不同於自然經濟,其很重要的特點就是講求 集約化、規模化,因為只有如此,才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面向小微企業的前台服務必須是分散的,需要成千上萬的信貸及營銷人員,面對千家萬戶的小微企業, 但是,中後台必須具有相當的整合性,信息化程度高,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如果沒有集約化、標準化和信息化的工作流程,只靠「人海戰術」,業務發展沒幾 年,銀行的中後台業務處理能力將會快速飽和。

  從這個意義上說,大型銀行由於在信息與業務的集中和處理能力上更勝一籌,加之有強大的信息技術平台做支撐,更具備大規模為小微企業提供金融服務 的實力。由於有現代網絡技術和大型數據庫系統的支持,可以將現場調查的視頻、照片傳送到遠程的終端,把電子的書面報告直接發送給審查審批人員,甚至可以依 靠視頻同基層信貸員或客戶面對面談話,直接瞭解客戶信息。

  財新《新世紀》:如上所說,你特別注重小微企業貸款的中後台環節,可在很多人眼裡,銀行批貸款只是簽個字而已,會有什麼成本呢?

  姜建清:完善、嚴密的流程管理,是控制風險的前提。可能有人會抱怨大銀行貸款審批的流程太複雜,我們也一直在千方百計地簡化審批手續。

  但無論如何簡化,基本的審批流程必須要有。因為放鬆信貸風險的把控必然導致壞賬的產生,由此造成的貸款本息的損失,對任何一家銀行來說,都是巨 大成本。所以,一筆小微企業貸款從貸前的調查、評估、授信、審查、審批,到貸款發放,再到貸後的管理,到抵(質)押品的管理,都要一絲不苟,而每一個步驟 都要耗費人力物力,所以要進行集約化的管理。除了在前台必須要有大量的營銷人員直接服務客戶外,中後台絕不能靠人海戰術來解決。

  財新《新世紀》:可是,如果實行遠程集中審批,僅貸款申請材料的傳遞就要耗費大量時間,可是小微企業的貸款需求都很急迫,恨不得上午提出需求,下午馬上就要提款,這個問題怎麼解決?

  姜建清:集約化管理的審批模式不但不會影響效率,反而能夠提高效率。

  首先,由於現代網絡技術的發展,文本、影像和視頻長距離傳遞所耗費的時間已可以忽略不計,審批人員與客戶經理還可以通過視頻進行實時的交流,這 使得從樓上到樓下、甲房間到乙房間的距離,和我們相隔一萬公里之外並沒有太大的區別;再者,專業化分工使審批人員可以專注於其熟悉的某個產業領域或市場, 對風險點的把握更加準確到位,審批效率也隨之大幅提高。

非零和遊戲

  財新《新世紀》:即使大銀行的中後台審批效率可以做得比小型金融機構更出色,可是小型金融機構出身草根,長期在當地的市場裡摸爬滾打,對客戶的信用狀況、家庭成員情況甚至個人愛好都瞭如指掌,這個大型銀行能做到嗎?

  姜建清:中國的大型銀行在縣域地區有大量的分支機構,經營網絡還延伸到一些鄉鎮,這些機構在當地經營了幾十年,員工和管理人員也是本土化的,對當地的情況十分熟悉。

  更為重要的是,對於小微企業經營情況的判斷如果只看一家企業本身,往往會「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無法全面把握企業的經營狀況。

  所謂「看森林」,就是要看這家企業在產業鏈條或產業集群中所處的位置。眾多小微企業分佈在許許多多不同的行業之中,並不是一個個孤立的經濟單 位。也正是由於大部分的小微企業都身處產業鏈條之中,而身處這些產業鏈條核心位置的大中型企業往往都是大型銀行的客戶,這為我們全面瞭解小微企業提供了非 常有利的條件。

  過去,我們往往把小微企業當成一個獨立的經營實體來看待,重複地對產業鏈上的企業進行授信、評估,有時卻很難掌握到它真實的風險狀況。而當我們把這些小微企業放到產業鏈裡面來看後,馬上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財新《新世紀》:其實小微企業對融資成本是很敏感的,特別是在當前這種情況下,大型銀行在這方面有何優勢?

  姜建清:現在工行對小微企業貸款的平均利率是6.75%,僅比一年期基準利率高0.19個百分點,加上一些合理的費率,大約是8%左右的融資利費率,大大低於民間融資的利費率水平,也顯著低於小銀行的利費率水平。

  現在商業銀行在進行貸款定價時,除了正常的經營成本、人力成本和資金成本,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風險。如果預期的違約率和預期違約損失率比較 高,自然需要更高的價格來覆蓋。而我們的小微企業貸款整體風險比較低,預期的損失很小,小微企業的不良貸款率只有0.72%,這樣我們附加在貸款價格上的 風險溢價就要少很多,相應的貸款利率也就低於小型銀行。

  當然,小微企業貸款的價格水平與市場競爭態勢有著密切的關係,這種競爭的結果就會導致貸款價格呈下降的趨勢,因為眾多的金融機構會提供更多的價格選擇。這是我們所樂見的。

  財新《新世紀》:如此一來,是否說大型銀行做小微企業就沒有短板,小銀行應該退出這個市場?

  姜建清:當然不是。大型銀行服務小微企業也有力不能及的地方,如我們的服務網絡目前還不能完全覆蓋小微企業經營的區域。

  其實,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市場非常大,其中又分為很多的層次,而且形成了很多非常豐富、非常多樣化的組合,所以在小微企業這個大市場裡,各家銀 行都會有自己的業務定位。從大型銀行來看,我們的比較優勢首先是可以通過做產業鏈金融或者是產業集群金融帶動一大批小微企業;其次,是通過標準化、集約化 的經營能夠有效降低成本;第三,由於我們的成本更低,我們的風險控制能力和定價能力更強,可以為小微企業提供更有競爭力的貸款價格,更全面的金融服務。

  財新《新世紀》:根據國家發改委披露的數據,中國的中小企業總量超過1000萬家。而工行的小企業貸款客戶僅有8萬戶,佔的比重還不到1%,是這樣嗎?

  姜建清:這主要是統計口徑的問題,準確地說工行小微企業貸款客戶數量應該是50多萬戶。

  因為,過去我們定義的小企業客戶是死板地按照公司貸款的口徑來測算的,實際上大量的小企業、微型企業都是以個人的名義在經營、以個體工商戶的形 式存在,其融資也是以個人經營貸款的形式存在,我們這一類型的小微企業有40多萬戶,再加上傳統統計口徑的小微企業客戶一共有50萬戶。這樣,如果其他幾 家大銀行的數據差不多,四大商業銀行加在一起至少有200多萬戶,佔到全部小微企業數量的20%。假以時日,銀行融資佔小微企業融資佔比達三分之一,是可 期望的。

因何「貸款難」

  財新《新世紀》:既然銀行對小微企業融資做了這麼多的努力,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可為什麼還有這麼多的小企業在抱怨貸款難?

  姜建清:最近,我注意到媒體上有很多關於小微企業陷入困境的報導,有不少企業主為了躲債甚至出走國外。應該說,造成這些小微企業經營困難和融資難的原因非常多。

  首先,小微企業處在產業鏈的末端,其營運資金容易受到上下游企業的擠壓,形成比較多的應收賬款,同時,通脹預期使小微企業的存貨增長較快,佔用 了不少資金,加劇了資金緊張;其次,由於國際金融市場持續動盪,國內外市場也在發生急劇的變化,市場變化導致包括人工、原材料在內的企業成本有所上升;第 三,資金價格上揚,如9月末貨幣市場利率明顯上揚,隔夜和7天期同業拆借利率均接近4%,同時社會資金面偏緊使一部分小微企業轉向了高成本的民間融資,成 本上升較快。

  此外,也不排除一些小微企業主為了牟取高額利潤,參與高風險的投機行為而造成資金鏈斷裂。

  財新《新世紀》:貨幣政策偏緊是造成小微企業目前融資困境的主要原因嗎?

  姜建清:我認為目前在一定意義上確實存在著社會資金面偏緊的情況,但這種偏緊更多地是結構性的。

  從整體看,流動性相對過剩的局面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今年上半年M2 (廣義)餘額同比增長15.9%,增速雖然有所回落,但仍在高位運行,通脹預期依然較強。與此同時,資金結構性緊張的問題也十分突出。比如,目前18%到 20%民間借貸利率較為普遍,有時短期票據的利率高達15%,這說明短期資金和小微企業的資金市場有很大的需求。市場總體上不缺乏資金,但缺乏很好的轉 化。這種轉化需要金融機構和市場共同努力。

  對於大型銀行來說,要充分發揮主力軍和主渠道的作用,應想方設法將更多的金融資源投入到真正需要資金的小微企業中去。

  另外,宏觀管理部門在繼續堅持貨幣總量調控的同時,可針對實體經濟的需求對貨幣政策實行具靈活性和針對性的微調,促使解決目前結構性資金短缺的矛盾。

  財新《新世紀》:有人認為大銀行並不是真的有積極性做小微企業金融業務,更多是迫於政府的壓力。你怎麼看?

  姜建清:現在對於大型銀行來說,服務小微企業確實已經不是「要我做」的問題,而是「我要做」的戰略選擇。

  首先,小企業和小客戶是個大市場,隨著大企業、大項目從資本市場獲取融資的能力越來越強,大型銀行要想生存和發展,必須轉向小微企業市場。

  再者,按照巴塞爾新資本協議的監管規則,大企業貸款的資本佔用高,對銀行資本充足率的影響大。以工行為例,綜合算下來,大企業貸款資本佔用約為 6.7%;中型企業次之,約為6.57%;小企業最低,只有2.44%,尚不足大企業的二分之一。支持小微企業發展已成為大型銀行實現資本節約型可持續發 展的必然選擇。

  財新《新世紀》:小微企業對大型銀行來說是一個新興的市場,新市場也意味著風險和不確定性,你的信心來自哪裡?

  姜建清:小微企業對工行來說並不是一個陌生的市場,我們對小微企業的認識有一個過程,對小微企業業務的發展也有一個過程。

  在上世紀80至90年代經濟發展調整轉型的大浪中,我記得上世紀90年代末工行核銷損失類貸款時,就核銷了一大批小企業貸款,可以說當時我們投入小企業的貸款基本上全軍覆沒。

  從2001年、2002年開始,浙江分行根據市場環境的變化,積極主動地開展了一些小企業業務,慢慢覺得這裡面有機會,逐漸開始擴大試點進入。 到2002年時,浙江分行玉環縣支行對小微企業貸款支持力度大,又實現了零不良貸款,在全國金融界引起了很大的震動。許多部門還不太相信,專門派工作組去 稽查。這些成功的實踐使銀行對發展小微企業金融業務的認識越來越清晰、決心越來越堅定。從浙江逐步到整個東部,然後推到中部,又在全國推廣。

  當然,應該充分認識和把握小微企業金融業務發展中的風險因素。以前有個通俗的說法,把小微企業稱為開關廠,一會開,一會關。如果經濟週期出現波 動,不少的小微企業會產生問題,因為他們是整個產業鏈中比較脆弱的一環,經濟週期變化和宏觀政策調整對他們的影響比較大。因此,對商業銀行來說,做好小微 企業的金融服務非常重要,同時,對風險控制也不能放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293

工行姜建清:小企業貸款增加,工行壞賬必然上升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4329

工商銀行董事長姜建清表示,隨著政府放鬆對經濟的管制,中國銀行業的壞賬將不可避免的上升,一些弱小銀行也將被淘汰。

姜建清反擊批評者稱,工商銀行準備好迎接挑戰,但是不應採取難以忍受的高標準。

姜建清稱,工行目前的不良貸款比率為0.91%,狀況不錯。但是,隨著向小企業和家庭等高風險群體增加放貸,工行的不良貸款必然會增加。

在政府2008年實施刺激政策後,中國銀行業出現放貸狂潮。現在,中國銀行業的壞賬已經開始上升,但是全行業的壞賬比率仍然低於1%

在一個異常坦率的採訪中,姜建清告訴FT稱:

「看看其它國際大型銀行。它們的壞賬比率都是1%或2%,但是沒人對它們提出更高的要求。對中國的銀行而言,這是種奢望。」

「全世界似乎都認為,中國銀行業的壞賬比率必須低於1%,並要求以後每年遞減。我們能否真的把壞賬比率降至零呢?這在經濟上是不可能行的。」

姜建清補充表示,加快放鬆對利率的管制也使銀行面臨嚴峻挑戰,擠壓中國銀行業傳統的「擔保」利潤

因為政府也允許銀行破產,因此姜建清認為,銀行不能夠繼續指望從國家那裡獲得支持他稱:

「如果你經營失敗,你就會被淘汰。」

「問題的關鍵是,銀行的壞賬準備金是否充足。我們行的壞賬準備金非常充裕。」

姜建清還表示,房地產行業和地方政府借款的風險在可控範圍內。他舉例稱,在買房付款中,抵押貸款僅佔一半,剩下的用現金支付。

姜建清認為,因為政府鼓勵貸款給小規模私營企業而非大型國有企業,因此銀行資產質量面臨更大問題。他還稱,這種貸款的收益高,風險也高。

針對國外的批評,姜建清稱:

「你不應該對別人家的孩子要求過高。你應該看好自己的孩子。」

姜建清也不認為操縱數據。他稱:

「我們已經做出了最大努力,定期向分析師和投資者公開所有信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669

一代銀行家姜建清謝幕”宇宙行“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1422.html

“搞商業銀行就像跑馬拉松”,提起姜建清,大部分人都會在第一時間想起這句話。這並非一時興起的比喻,而是貫穿姜建清執掌工行16年生涯的精髓。

5月31日晚間,工商銀行發布董事長辭任公告,這位崇尚“馬拉松”精神的銀行家結束了他在工行的“長跑”。公告顯示,姜建清因年齡原因辭去該行董事長、執行董事、董事會戰略委員會主席及委員職務。

翻看姜建清的履歷,從櫃員到董事長,姜建清幾乎經歷了工行所有的業務管理崗位。執掌工行16年,他歷經中國銀行業從“技術性破產”到股改、上市,再到發展的“黃金十年”。

工行從一家虧損的大行成為“宇宙行”的發展歷程正是中國銀行業發展的一個縮影。姜建清不僅是參與者,也是改革者。然而,對於資產規模已達22萬億元的“宇宙行”,以及它的掌舵者姜建清而言,歷史並沒有留給他們太多踹息的時間。

高速發展後的銀行業進入到了一個平臺期,來自各方的壓力日漸增大:受經濟“三期疊加”因素影響,銀行資產質量持續承壓;受利率市場化、金融脫媒影響,銀行利潤增速不斷下降;再加上互聯網金融帶來的沖擊,銀行轉型又迫在眉睫。

如何應對時代和行業的巨變?作為中國銀行業的“老大哥”,工行正在努力探尋答案。目前來看,國際化發展、綜合化經營、互聯網金融三箭齊發,成為工行轉型突圍的新引擎。

“宇宙行”誕生記

新世紀伊始,中國的銀行業壞賬累積,被貼上“技術性破產”的標簽。這一時期,銀行業想要重振旗鼓,最重要的是消除“舊賬”。清理消化不良資產成為銀行業的主要工作。

正是在這樣的時間節點下,姜建清執掌工行,他面臨的是一個個“攻堅戰”。首先是不良貸款的化解,盡管從1999年到2000年間,工行向華融資產管理公司剝離不良資產及轉股債權4077億元,然而不良貸款率仍然居高不下。數據顯示,工行在2000年末,其不良貸款率高達34.43%。

2000年4月,工行召開黨建工作會議,這也是姜建清擔任行長以後召開的第一次全行性工作會議。在這次會議上,他提出了“效益、質量、管理、創新”,並定調3~5年是工行生死存亡的關鍵時期。

“八字方針的實施,對工商銀行信貸資產質量和經營效益狀況的根本好轉以及此後全行的經營轉型與可持續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姜建清後來稱。

就在這一年末,工行將2001年定位為信貸資產質量攻堅年,並確定打好“確保新增貸款質量,遏制存量貸款劣變,盤活和消化存量不良貸款”三大戰役。

經過兩年多的時間,到2004年末,工商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已降至18.99%,比1999年最高峰時的47.59%下降了28.6個百分點。自1999年以後,工商銀行的新增貸款不良率也始終控制在1.6%以內。

此外,精簡原有機構、人員,調整總行、分支機構內部設置,全面改革經營管理體制,拓展優質業務市場,推進跨國經營、多元化經營等,讓工行在2000年扭轉連續6年的虧損。到2004年,工行境內外機構營業利潤已經達到了746億元。

2003年,銀行新一輪改革序幕拉開,這次是股改上市。前有中行和建行的股改上市樣本,工行在2005年正式啟動股改,不良貸款高企依然是沈重的羈絆,最後工行共剝離出去2460億元損失類資產,轉讓4590億元可疑類貸款。

姜建清表示,財務重組之後,工商銀行的撥備覆蓋率和資本充足率得到顯著提升,不良貸款率大幅降低,長期困擾工商銀行發展的資本金不足和不良資產問題得到了妥善解決。到2005年末,工行的不良貸款率大幅度下降至4.69%。

股改的完成,讓工行輕裝上路,2006年10月27日工行首開國內A+H兩地同步上市先河。此次上市在當時刷新28項新紀錄,被稱為“世紀IPO”,工行在上市當日的總市值,已經排名全球第五。

政策與商業平衡術

隨著大型商業銀行完成股改上市,中國的銀行業迎來發展的“黃金十年”,這也是銀行基礎規模迅速積累的十年。在這期間,商業銀行的資產規模不斷擴張,凈利潤飛速增長。

以一組數據為例,2011年底,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稅後總利潤達到了突破萬億元大關,2003年至2011年,年平均利潤增速為50%。在2014年之前,各家銀行凈利潤幾乎都是兩位數以上增長。

根據銀監會數據,截至2004年一季度末,中國銀行業總資產28.84萬億元,而到2016年一季度末,中國銀行業總資產已經突破了200萬億元,達到208.56萬億元。

被認為構築銀行業“黃金十年”基礎的是銀行信貸資產的迅猛擴張。“工商銀行成立後的發展歷程,具有顯著的信貸拉動和規模擴張的特征,這是與當時中國經濟發展的模式和規律相適應的。”姜建清如是稱。

實體經濟與金融之間存在共生共榮的關系,正如姜建清所講,金融是經濟的縮影,金融與實體經濟如影隨行,興衰與共,如果實體經濟不能健康發展,金融業經營必然不會穩健,銀行發展就會成為無源之水。

這“黃金十年”期間,銀行信貸的迅猛擴張,也可以預見到當經濟處於下行通道,給銀行所帶來的壓力。2015年以來,銀行不良貸款的加速暴露,正印證了這一點。

“正視銀行業需要服務實體經濟,與實體經濟共同進退的關系,銀行的經營者也需要平衡服務實體經濟需求與商業銀行的穩健經營。”姜建清曾不止一次地在公開發言中表示。

服務實體經濟作為銀行最為直觀的體現是信貸的發放,工、農、中、建四大行十年貸款平均增速均高於15%,十年累計貸款增長3.3倍。尤其是在“4萬億”投放的特殊時期,商業銀行的信貸投放更是大幅增加。

按照常理,工行作為國有大型銀行中體量最大的銀行,在特殊時期可能要背負更重的“政策任務”,從工行實際操作來看,其在政策需求與商業可持續發展之間亦有所平衡。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為支持實體經濟應對危機,以2009年和2010年被稱為貸款猛增的特殊年份為例,粗略對比五大行在這兩年的信貸增速,可以看到工行的信貸增長並未大幅放量。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根據Wind資訊數據統計整理,2009年五大行信貸增速中工行最低,為25.3%,而中行增速高達48.97%,農行和交行分別為33.48%和38.44%,建行則為27.04%。

就在姜建清卸任消息傳出之前,他發表的一篇文章還在探討構建信貸增量與存量並重的管理機制:“盡管當前‘盤活存量’常被提及,但社會公眾對貨幣信貸供應的關註焦點仍主要集中在信貸的增量和增速上。”

姜建清認為:“適應經濟提質增效對金融服務的新要求,必須深入研究金融領域的供給側改革,這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推動信貸經營從‘重增量’向‘增量與存量並重’轉變,並最終構建‘存量為主、增量為輔’的全流量管理模式。”

他在文章中寫到,要充分認識到存量管理的資源配置效率高於傳統增量管理模式。以工行為例,2015年新增人民幣貸款8863億元,而貸款存量到期收回後移位再貸1.88萬億元,是新增貸款的2倍多,二者相加,全年實際新投放貸款達到2.77萬億元,與各項貸款余額(10.9萬億元)的比例為1∶4,即每年有高達四分之一的貸款要重新進行投放。按此推算,全國近百萬億元的信貸存量調整盤活潛力極其巨大。

每一個行業,迅猛擴張總有終結的時期,銀行業也不例外。金融脫媒、利率市場化推進、互聯網金融攪局,都讓目前處於經濟下行通道中的銀行業有點“無所適從”。

目前,銀行業壓力重重。不良貸款加速暴露,銀監會最新數據顯示,2016年一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13921億元,較上季末增加1177億元,不良貸款率1.75%,較上季末上升0.07個百分點。不良率連續18個季度上升。凈利潤正在加速進入“零增長”時代,銀行轉型迫在眉睫。

從工行數據來看,2016年3月末,工行總資產22.88萬億元,同比增長3.03%,歸屬母公司凈利潤747.64億元,同比增長0.59%。同期,工行不良貸款2046.59億元,不良貸款率為1.66%,撥備覆蓋率141.21%。

“對於工商銀行這樣體量的國內金融航母而言,‘船大難掉頭’,我們不能等到市場形勢發生劇變時再考慮調整,而必須早作謀劃。”姜建清表示。

面對當前的嚴峻形勢,工行這艘航母要如何應對,這也是姜建清的繼任者最迫切的問題。

“金融航母”出海

盡管早在2007年工行已經成為全球市值最大的商業銀行,但從其國際化程度來看,工行距離成為一家真正的國際大行仍有一段距離。

彼時,正處於發展黃金期的中資行們躊躇滿誌,不管是從自身的商業發展來看,還是從國家戰略出發,加速“出海”都是一個必然的選擇。作為國內銀行業的“老大哥”,工行也加大了布局海外的力度。

中資銀行“揚帆出海”,首先需要設點、鋪路,拓展境外經營網絡,為業務的國際化打下基礎。在此過程中,可選的常見方式有兩種:一是自主申設代表處,境外分行、子行;一是並購境外金融機構。

從1992年設立第一家境外機構新加坡代表處開始,工行的國際化布局選擇了自主申設、並購“兩條腿”走路的策略。

姜建清認為,“僅僅做一些中國人在海外的業務,遠遠算不上是當地的銀行”,相比之下,並購的投入產出快,而且能直接獲取當地的網絡、客戶等資源,容易形成可持續的發展模式。

在這24年中,工行共進行了16次海外並購且全部成功,加上自主申設部分,目前工行已建成覆蓋42個國家和地區、由400家境外機構組成的牌照完備、運營高效的全球網絡。

在姜建清執掌工行的16年間,工行海外業務發展迅猛。公開信息顯示,工行海外總資產從2000年至2014年增長了64倍,至去年底達2360億美元,同期海外凈利潤增長了87倍。

半年報顯示,截至2015年上半年末,工行境外機構總資產達到近2700億美元,比2014年末增長14%,實現稅前利潤17.06億美元,同比增長13%。這一增速是全行利潤增長的18倍,國際化發展作為工行“新引擎”的效應明顯。

2015年末,工行境外機構總資產達2798.3億美元,比上年末增加438.34億元,增長18.6%。報告期稅前利潤31.6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7%。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長遠來看,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提速、“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都為中國銀行業深化“走出去”經營創造了更多機遇和更廣闊的市場空間,但同時也帶來新的挑戰。

姜建清認為,當前全球經濟仍處於波動之中,歐債危機和量化寬松的影響還在持續,但經濟調整和發展過程中也有不少機遇。對工行而言,堅持國際化發展方向更重要的是根據形勢變化不斷進行適應性調整。

經過24年的國際化發展,工行已初步實現從本土傳統商業銀行向全球大型綜合化金融集團的轉變,從最新的業績報告來看,國際化經營對集團的價值貢獻日益顯現。2015年末,境外機構總資產在工行集團總資產的占比較上一年提高1.1個百分點至8.2%。

在推進國際化的過程中,工行也從全球市值最大的銀行走進了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的行列,這意味著中國的銀行業在全球銀行業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最新公布的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當中,工農中建四大銀行均有入列。

不過,盡管近年來,中資行在海外機構數量和整體布局上成效顯著,但從整體的境外資產、營收和利潤占比來看,包括工行在內的中資銀行依舊遠低於國際大型銀行,並且五大行海外機構近一半在亞洲,分布依然較為集中。

從數據上看,近8年五大行平均境外資產、營收和利潤占比分別為8.09%、6.12%和6.30%,而相應的花旗銀行數值為60.29%、50.59%、50.32%,匯豐銀行為48.36%、62.35%、69.05%,約為五大行平均值的8倍。

同時,全球經濟金融的不穩定性,也給銀行全球經營帶來挑戰。從工行2015年業績數據來看,其境外機構客戶存款出現下降,期末客戶存款867.58億美元,減少56.91億美元,同比下降6.2%。

國際化對於中資銀行而言,有機遇和誘惑,同時也不乏挑戰。在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工行未來如何保證“宇宙行”的地位以及提高全球影響力,都是下一階段的重要挑戰。

再造一個E-ICBC

告別“黃金十年”的銀行業進入到一個高速增長後的平臺期,既有內憂亦有外患。

一方面,全球經濟金融一體化深入推進,新的金融監管改革日趨嚴格,國內金融脫媒和利率市場化加速演進,商業銀行正面臨著經營管理模式、業務運行模式、客戶服務模式的變革與沖擊。

與此同時,以互聯網、大數據為代表的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正深刻改變著商業銀行的生態系統,過去依靠信貸擴張和利差收入實現增長的傳統經營模式變得愈發難以為繼。

而另一方面,互聯網金融公司們快速崛起,以第三方支付、P2P借貸、眾籌、大數據征信為代表的新興金融服務機構不斷沖擊著傳統銀行的存貸匯核心業務,“分食”著銀行用戶。

面對互聯網金融變革浪潮帶來的沖擊,2015年3月23日,工行正式發布了其互聯網金融品牌“e-ICBC”和主要產品,“融e購”電商平臺、“融e聯”即時客服平臺和“融e行”直銷銀行三大平臺齊齊亮相。

而僅僅時隔半年之後,升級後的e-ICBC 2.0版也隨即登場。工行的目標要求是三個平臺(“融e購”、“融e聯”、“融e行”)、一個中心(網絡融資中心)擁有億級以上客戶,交易額均要在市場中名列前茅。

從最新的數據來看,工行全力轉型互聯網金融的成效顯著,以業務領域涵蓋B2C、B2B、B2G(集團采購)的電商平臺融e購為例,其用戶數已經突破3000萬人,在去年第一個完整的經營年度內實現交易額超過8700億元,成為國內第二大電商平臺。

工行的目標是三大平臺都要形成億級客戶群,並成為全球最大的網絡融資銀行。

然而,對於工行大刀闊斧進行的自我革命,外界的質疑聲也不絕於耳:亮眼的數據是變革的成效,還是既有沈澱用戶遷移的假象?大行轉型是浮於表面,還是真的改頭換面了?面對來勢洶洶的互聯網金融公司們,老牌大行如何競爭?

姜建清認為,互聯網金融並未脫離金融的基本功能和屬性,改變的只是實現載體、渠道和手段。金融機構對金融本質的滲透和把握,是在經濟周期波動和市場風雲變幻的嚴峻考驗中日積月累形成的,這種內功是銀行發展互聯網金融的獨特優勢。

對於不絕於耳的“互聯網顛覆銀行說”,姜建清篤信,金融是行穩致遠的行業。“決定一家金融企業能否屹立不倒且基業長青的,從來不是技術本身,而是能否在恪守金融基本規則的前提下,依托技術來變革思維、改進管理、創新模式。”

姜建清曾撰文稱,無論是跨界從事金融業務的互聯網企業,還是利用互聯網技術創新服務的金融機構,決定興衰成敗的關鍵在於能否深刻理解並審慎把握好金融的本質特征,控制好創新的界限,平衡好效率與風險、便捷與安全的關系。

“今天的世界變化之快已遠超人們的想象,互聯網日益成為引領變革、驅動發展的重要力量。成功應對變革的方法,就是要主動變革。”姜建清在2015年9月的品牌發布會時,談及e-ICBC從1.0到2.0的成長思考與理念時提到。

面對日益壯大的互聯網巨頭們的圍剿,傳統銀行業機構的轉型態勢依舊嚴峻。姜建清認為,未來互聯網金融的競爭力在於對大數據的應用,生命力在於對客戶體驗的改進。

此外,順應移動互聯網發展的大趨勢。在他看來,打通線上與線下、交叉引流,形成全方位、全觸點的O2O價值鏈和完整的金融生態閉環,實現“任意一點接入、全程響應”的一體化服務,兩者之間將會產生新的、更強大的聚合效應。

互聯網金融的變革之路剛剛開始,“大象能否起舞”還有待時間的驗證。而這場商業銀行轉型的“馬拉松”已經進入中段,如何帶領這家22萬億元規模的“宇宙行”繼續加速奔跑,這是留給姜建清的繼任者最大的命題。

根據5月31日工行發布的公告,工行原行長易會滿將接任工行董事長一職,同時他將辭去行長職務。在新行長到任前,易會滿還將代為行使行長職權。目前,工行行長的繼任者尚未確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251

姜建清:助力基礎設施建設 有利於金融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7-30/1026667.html

7月30日,中國工商銀行原董事長姜建清在“2016年互聯網金融外灘峰會”上表示,目前我國投資尤其民間投資下行過快,通過助力基礎設施建設,有利於金融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______1_.thumb_head

每經記者 朱丹丹

7月30日,中國工商銀行原董事長姜建清在“2016年互聯網金融外灘峰會”上表示,目前我國投資尤其民間投資下行過快,通過助力基礎設施建設,有利於金融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數據顯示,1~6月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僅增2.8%,低於1~5月的增速3.9%,這就意味著,6月民間固定資產出現負增長,為多年來首次。

姜建清還進一步表示,基礎設施具有帶動效應,加強基礎設施投資將是國內經濟穩定的重要推手,基礎設施投資可以給經濟帶來供給和需求效應,同時改善民生提高福利等。

根據麥肯錫全球研究所(MGI)最新發布的報告,目前全球每年投資基建2.5萬億美元。

其實,一直以來金融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發揮引領作用。

對此,姜建清表示,金融在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信貸資金支持,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末,到2015年末,我國21家主要銀行業的金融機構的基礎設施行業貸款余額,19.4萬億元。比上年增長5.4%。

不過,他還進一步分析指出,當前中國基礎設施存在大量缺口,需要政府提供有效支持,營造公平競爭的環境等。

姜建清亦表示,金融基礎設施方面,要加強金融機構合作,信息交流,風險共擔,建立包容的金融體系;加強金融產品的創新,鼓勵投貸聯動,鼓勵民間資本、養老基金信托資管等機構參與基礎設施建設等。

姜建清還坦言,基礎設施具有複雜性,面臨經濟,匯率波動,政策差異等風險,所以要註意統籌好法律,投融資方案,建設運營等方面問題。

  • 每日經濟新聞
  • 張喜威
  • 每經記者 朱丹丹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021-60900099轉688
讀者熱線:4008890008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網友評論 0
Default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並不表明每經網立場

Sumbit

最新評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866

【CFV十年·最佳銀行家組合】姜建清和楊凱生:銀行業“黃金搭檔”

如果列一份“中國最傑出銀行家”的名單,或許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答案和排序。但如果要列一組銀行業的“最佳拍檔”名單,大部分人可能都會把這兩個人放在第一順位,那就是工商銀行前董事長姜建清和前行長楊凱生。

在兩人搭檔的八年間,他們帶領工行打下了股改、上市的“攻堅戰”,完成了從“技術破產”到“宇宙大行”的華麗蛻變,抵禦住了信貸擴張期的壓力,推動了工行的國際化發展……

銀行業的“黃金搭檔”

姜建清和楊凱生都是工行元老級的員工,前者在工行成立之年便加入,一路從櫃員到董事長,幾乎經歷了工行所有的業務管理崗位;後者晚一年進行,也歷任工行監察室副主任、規劃信息部主任、深圳分行行長、工行副行長等多個職位。

2005年10月,楊凱生正式擔任工行行長一職,就此開始了與姜建清搭檔的八年。而這也恰好是這家銀行完成蛻變、化繭成蝶的八年。

楊凱生升任行長的那一年,工行正式啟動股改。盡管前面幾年工行已經剝離了大量的不良資產,也逐漸控制住了不良貸款的增長,但對於一家準備登陸資本市場的商業銀行而言,不良貸款高企依然是它沈重的羈絆。

最後,工行共剝離出去2460億元損失類資產,轉讓4590億元可疑類貸款。到2005年末,工行的不良貸款率大幅度下降至4.69%。同時,引進高盛等戰略投資者,股改、財務重組為上市掃清了障礙。

由於在1999年~2005年期間,楊凱生還擔任了華融資產管理公司總裁一職,其間主導了對中國最龐雜的金融產業“德隆帝國”的風險處置和重組,外界普遍認為,德隆一役也為楊凱生日後在工行上市前的不良處置積攢了經驗。

2006年10月27日工行首開國內A+H兩地同步上市先河。此次上市在當時刷新28項新紀錄,被稱為“世紀IPO”,工行在上市當日的總市值,已經排名全球第五。姜與楊的組合搭檔一年多便打下了一場完美的“戰役”。

此後,隨著大型商業銀行完成股改上市,中國的銀行業迎來發展的“黃金十年”,這也是銀行基礎規模迅速積累的十年。在這期間,商業銀行的資產規模不斷擴張,凈利潤飛速增長。

以一組數據為例,2011年底,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稅後總利潤突破萬億元大關,2003年至2011年,年平均利潤增速為50%。在2014年之前,各家銀行凈利潤幾乎都是兩位數以上增長。

盡管趕上了中國銀行發展的黃金時期,但姜建清和楊凱生卻並沒有太多時間喘息,相反,他們面臨了更多艱難的抉擇和挑戰。事後來看,正是這期間他們的默契配合和果斷決策為日後工行成為全球最大商業銀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堅守與創新的八年

被認為構築銀行業“黃金十年”基礎的是銀行信貸資產的迅猛擴張。

根據銀監會數據,截至2004年一季度末,中國銀行業總資產28.84萬億元,而到2014年末,中國銀行業總資產已經突破了172.3萬億。工、農、中、建四大行十年貸款平均增速均高於15%,十年累計貸款增長3.3倍。

尤其是在“4萬億”投放的特殊時期,商業銀行的信貸投放更是大幅增加。按照常理,工行作為國有大型銀行中體量最大的銀行,在特殊時期可能要背負更重的“政策任務”。

但從工行實際操作來看,其在政策需求與商業可持續發展之間亦有所平衡。

以2009年和2010年被稱為貸款猛增的特殊年份為例,2009年五大行信貸增速中工行最低,為25.3%,而中行增速高達48.97%,農行和交行分別為33.48%和38.44%,建行則為27.04%。

這“黃金十年”期間,銀行信貸的迅猛擴張,也可以預見到當經濟處於下行通道,給銀行所帶來的壓力。2013年以來,銀行不良貸款的加速暴露,正印證了這一點。而當年工行在信貸擴張上的“克制”也被視為商業銀行市場化決策的經典案例。

多年之後,楊凱生在一次內部交流會上曾提到,當時是董事長姜建清支持、要求他,在信貸投放的“大躍進”壓力下保持清醒和定力,按照商業原則嚴格貸款發放。

盡管在信貸擴張上有所“克制”,但上市之後的工行在業務創新和戰略轉型上的積極舉措無一不顯現出這對“黃金搭檔”的深謀遠慮。

以國際化為例,姜建清認為,“僅僅做一些中國人在海外的業務,遠遠算不上是當地的銀行”,相比之下,並購的投入產出快,而且能直接獲取當地的網絡、客戶等資源,容易形成可持續的發展模式。

在姜建清、楊凱生搭檔的幾年間,工行加快了國際化的步伐, 頻頻出手接連完成了對印度尼西亞Halim銀行、南非標準銀行、加拿大東亞銀行等幾家外國銀行的並購重組。

姜建清和楊凱生是為數不多獲得業內和媒體一致認可的中國銀行家,他們用一流的專業知識和管理能力,卓越的遠見與膽識讓工行完成了市場化的轉型,讓這家中國的商業銀行走向了國際市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971

獨家專訪中國-中東歐基金董事長姜建清:打造“一帶一路”區域性支點

剛剛過去的2016年是中國與中東歐互動合作十分活躍的一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在3月和6月分別出訪了捷克、塞爾維亞和波蘭;波黑和捷克等國舉辦多個“16+1”經貿和投資論壇;11月,“16+1”峰會在拉脫維亞首都里加召開,峰會期間正式成立中國-中東歐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並由其發起設立了規模為100億歐元的中國-中東歐基金,計劃撬動項目信貸資金500億歐元,成為中國第一個政府支持的非主權類海外投資基金,也是“16+1”合作框架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和中東歐的經濟金融紐帶空前緊密背後,活躍著一個熟悉的身影——中國工商銀行原董事長、中國-中東歐金融公司(中國-中東歐基金)董事長、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院長姜建清。曾經一手打造和領導了“宇宙大行”的他,在功成身退後開始了“金融外交和實幹家”的新征程。

春節前,由中國-中東歐基金和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聯合發起設立的中東歐經濟研究所在上海正式成立,通過研究中東歐16國及相關國家的經濟、金融、產業、投資、貿易及人文和社會領域,為中國企業投資中東歐市場提供智力支持和科研服務。就中國-中東歐的合作和發展前景等問題,姜建清接受了第一財經的獨家專訪。

“中東歐16國中11個是歐盟國家,5個是歐元區國家。因此應該與歐洲整體研究結合起來,深刻認識到中東歐國家有別於‘老歐洲’的歷史、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獨特性,才能了解其差異性、多樣性政治、經濟政策的緣由。”姜建清如此表示。

中國-中東歐“新格局”

第一財經:大家一直在期待你離開中國工商銀行後的華麗轉身,現在謎底揭曉了。為什麽選擇中國-中東歐合作作為你下一個大的目標和方向?

姜建清:據中方統計,中國和中東歐16國貿易從2010年的439億美元已經擴大到2015年的562億美元,占同期中歐貿易額的9.1%。去年1-11月份雙邊貿易額便達到529億美元,由此可見,和中國與歐美的貿易情況相比,中國與中東歐的經貿合作逆勢增長明顯。

中東歐國家憑借獨特的區位優勢和良好的資源稟賦,始終在中國與歐洲大陸之間發揮著橋梁作用。在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中國-中東歐合作日趨成為區域合作的重要組成,更是響應“一帶一路”倡議、推進中歐合作發展的關鍵媒介。同時,中東歐國家與中國經濟特別是中國產業結構的互補性強,具備合作的內在驅動,有利於實現協同發展。雙方可在基建、裝備、新能源、消費等諸多領域開展對接,推動國際產能合作和優勢產業對接,進而帶動管理、技術、人才的充分交流,解決經濟、貿易、就業等領域的諸多問題。

第一財經:你在金融業深耕幾十年,打造了中國工商銀行這樣的宇宙大行。在中國與中東歐國家長期經貿和投資活動中,你的老本行金融將發揮怎樣的作用?

姜建清:中東歐國家市場化程度較高,法律監管體系繁複,環保和工會組織影響力大,無論是開展投資活動,還是提供融資支持,都面臨著較高的準入門檻。因此,必須通過創新金融服務模式,遵循歐盟的貿易投資規則,才能更好的與中國企業和資本攜手“走出去”,將廣闊的市場潛力、強大的制造能力和堅實的金融實力充分結合,達到互利雙贏的結果。

在2016年11月拉脫維亞舉辦的第五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議上,中國-中東歐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及其發起的中國-中東歐基金正式成立,李克強總理親自為金融公司揭牌。金融公司和基金致力於以商業化和互惠互利的金融模式撬動全球資本,吸引來自中國、中東歐16國、歐洲以及全球的合作夥伴共同參與。

通過全球資本嫁接和中國動力註入,搭建區域性的產業和資本平臺,提供領先的“投資+投行+商行”一體化金融解決方案。這是“全球化”和“金融創新”的一次重要實踐。

第一財經:中國經濟學界對中東歐國家其實並不陌生,這些國家就是所謂“轉型經濟體”。在上世紀90年代,中國經濟學家在研究自身的轉型時,也深入研究和比較了這些轉型國家。當時的總體感覺是,中國的轉型比這些國家更成功。從今天的情況看,中東歐經濟體發展的瓶頸在哪里?

姜建清:從市場現狀看,中東歐迅速增長的發展渴求,面臨財政和金融資金短缺的制約。歐洲複興開發銀行和歐洲投資銀行每年能提供的債權和股權投資遠遠滿足不了中東歐國家的現實需要。該地區跨國直接投資與資本市場還處於發展初期。據歐洲私募和風投企業協會“投資歐洲”統計,2015年中東歐地區股權及風險投資整體規模僅16億歐元,以中東歐為主要投向的基金募資規模不足5億歐元。華沙證券交易所作為中東歐區域內最大的證券交易所,2015年一級市場首次公開發行募資規模4.4億歐元,二級市場股票日均成交量2.1億歐元,分別為總市值的0.2%和0.1%,融資能力和交易活躍度有限。

總體來看,缺乏國際股權投資人的關註,企業股權融資難,諸多產業投資機會乏人問津,既是制約中東歐快速發展的關鍵問題,也是市場開發的潛力所在。因此,結合中東歐的區域特征和發展訴求,創新金融服務模式,以商業化、市場化模式為主,以股權投資基金為突破口,帶動信貸資金跟進,帶動全球投資人關註中東歐市場。相信會逐步形成金融投入、市場開發和價值創造的良性循環。

第一財經:那麽,作為亞歐大陸經濟帶的重要組成,中東歐國家和中國合作共贏的區位優勢又體現在哪里?

姜建清:中東歐是全球新興市場的重要板塊,區位優勢明顯。作為亞歐大陸經濟帶的重要組成,中東歐在“一帶一路”倡議中發揮著區域性支點作用。從地理位置看,中東歐處於歐盟一體化市場和俄羅斯、中亞地區的結合部,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向西延伸的必經之路。從經濟發展看,相比西歐市場,中東歐具有經濟活力強、勞動成本低、市場潛力大的優勢;相比俄羅斯、中亞地區,中東歐受益於歐洲產業升級和資本轉移,經濟轉型早、進展快,已建立起較為完善的市場機制和生產要素配置體系,市場發育更成熟,產品競爭力更強。從產業結構看,中東歐各國產業分布多元化,在資源、技術和管理等方面大都具有獨特的優勢,如:捷克、匈牙利的汽車制造業;匈牙利、斯洛伐克的電子產業;捷克、匈牙利、克羅地亞的旅遊業;波蘭、塞爾維亞、保加利亞的農業,均是所在國的支柱產業,也具有較高的外部市場競爭力。

在全球經濟複蘇緩慢的大背景下,中東歐經濟依然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2015年,中東歐16國的整體名義GDP為1.35萬億美元,位列全球第十二位,是歐盟區的8.3%,全球的1.9%。其中,波蘭、斯洛伐克、羅馬尼亞的GDP增速均高於3.5%,捷克的經濟增長率為4.5%,達到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的最好水平,並有望在2016-2017年間加速發展。

過往五年,我國與中東歐國家不斷深化合作。在貿易方面,雙邊進出口額保持年均兩位數增長,貿易總額翻番,達到602億美元。在投資方面,我國對中東歐國家的直接投資由3億美元上升至17億美元,投資方向也拓展至基建、裝備、技術、新能源、消費等諸多領域。在金融方面,中資銀行已在波蘭、捷克、匈牙利等國設立分支機構;中國人民銀行與匈牙利、阿爾巴尼亞、塞爾維亞等國簽署貨幣互換協議,開展人民幣清算;中國也加入歐洲複興開發銀行,進一步加強金融合作。總體來說,中國與中東歐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實現貿易便利和產能合作方面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中東歐經濟研究所“新願景”

第一財經:說說中東歐經濟研究所吧,作為和中國-中東歐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中國-中東歐基金密切協同的智庫,中東歐經濟研究所的定位和願景是怎樣的?

姜建清:中東歐是“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自2012年建立中國-中東歐合作機制並舉行領導人首次會晤以來,中國與中東歐各國不斷加強友好往來,拓展合作領域,建立起多層次、常態化的合作機制,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但是,相對於西歐,我們對中東歐國家的了解還遠遠不夠。

中東歐是一個既反映自然地理又具政治地理特征的地區。該地區國家政局劇變已經28年了,期間經歷了“轉型”和“回歸歐洲”。我們對中東歐的研究存在非連續性和政治化,缺乏全面、深刻的認知。目前中東歐16國中11個是歐盟國家,5個是歐元區國家。因此應該與歐洲整體研究結合起來,中國與中東歐合作是中歐合作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同時要細分研究,深刻認識到中東歐國家有別於“老歐洲”的歷史、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獨特性,才能了解其差異性、多樣性政治、經濟政策的緣由。尤其當前歐洲形勢的複雜多變和特朗普政府對歐政策調整言論,更要關註和尊重中東歐國家維護自身利益的訴求和行為。

在此背景下,中國-中東歐基金和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聯合發起成立中東歐經濟研究所,通過研究中東歐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才能做到合作理念一致、發展戰略一致,找到利益契合點,找準適合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合作的模式,實現合作發展的可持續性。這就是中東歐經濟研究所成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東歐經濟研究所由中國-中東歐基金和中歐國際商學院共同發起,內設於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將專註於對中東歐16國及相關國家的研究,不僅對單個國家進行研究,而且將其放在中東歐地區及整個歐洲背景下進行研究。註重基礎研究、比較研究和跨學科研究。研究所定位為專業、開放的現代化智庫,旨在通過對中東歐各國的經濟、金融、產業、投資、貿易等進行持續深入的研究,為中國企業投資中東歐市場提供智力支持,為加強雙方經貿往來和全面合作建言獻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377

[貼圖]姜建清

1 : GS(14)@2010-12-26 14:37:20


工行董事長姜建清說,該行淨息差按季上升趨勢,料可持續
2 : GS(14)@2011-03-31 22:03:10

NO.7

与2009年排名比较:下降1位
综合得分:4.153


就能力评价而言,“最赚钱银行”的褒奖显然比“市值最大银行”更具含金量,但既然两张牌都在手里,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可能不在乎个中区别。2010年7月,工行以245亿美元的盈利,在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的2010年全球银行排名中位列榜首。要知道,同期内,全美银行业刚刚摆脱2008年910亿美元的亏损噩梦,攒下375亿美元盈利。
能在金融危机的急弯中占尽超车之利,中国市场之大、政策环境之保守、政府的刺激计划及人民币升值帮了工行大忙,除此之外,姜建清本人的能力胆识不应被忽略。在姜的推动下,工行在金融危机中提速完成了南非标准银行、加拿大东亚银行和泰国ACL银行的股权收购后,2010年继续推进在阿布扎比、葡萄牙等地的国际化。工行已初步实现协同,借助标准银行,它获得了加纳可可局12亿美元筹组和贷款分销、安哥拉财政部25亿美元贷款托管账户业务等大单。
2010年,姜建清对工行启动了有机盘整。在中国人口结构老龄化、消费升级的背景下,他先斥资12亿元从AXA安盛、中国五矿手中购得金盛人寿60%的股权,踏入保险业;继而,又乘人民币升值之势将在12月完成对其控股金融机构工银亚洲的108亿港元规模的私有化。
考虑工行今年前三季度就已实现1278亿元净利润,这几项大手笔动作背后毋庸担心资金支撑。不过,工行仍借资本市场回暖时机完成了两笔“弯道吸金”:今年8月,工行在A股市场发行250亿元可转债,A+H配股又募资近450亿元。
今年9月,姜建清接替任国家开发银行行长蒋超良成为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委员之一。11月,他在一个论坛间隙受访时评论说,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这明显是解决流动性问题和防范通胀压力的举措。”他预测,若这种趋势继续,恐怕央行必须继续采取相应举措。
这是姜加入货币政策委员会以后,首次就货币政策发表见解。新的央行智囊身份,没准有助于他看清工行的下一个弯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247

姜建清﹕人幣最快5年可自由兌

1 : GS(14)@2015-01-20 19:15:55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50120/news/eb_ebc1.htm
【明報專訊】人民幣走向惹全球關注,昨天在亞洲金融論壇上,中投兼中金公司董事長丁學東表示,人民幣國際化仍需長期時間,而近期波動是走向國際化的必經過程,[url=javascript:KeywordsURL_financeKW('HK001398');]工商銀行[/url][url=javascript:KeywordsURL_financeKW('HK001398');](1398)[/url]董事長姜建清則預計,人民幣5至10年內可自由兌換。

丁學東暗示告別單邊升值

丁學東指出,人民幣國際化是一個長期過程,這個過程已經開始,而且要持續很多年。但他預計人民幣將加快國際化步伐,因為在美元不確定性增加的情下,有些國家為了分散風險,願意跟人民幣交換。他續指出,人民幣兌美元走勢在未來將有升有降,意味已告別單邊升值時代,但他稱這本身也是人民幣走向國際化的過程,這應當是一個很正常的過程。

姜建清則預計,人民幣可在5至10年內實現自由兌換。他表示,人民幣在貿易項下已經有自由兌換了,在資本項下已經有很大部分自由兌換,但還有幾項沒有完全自由兌換。

他相信未開放的幾項根據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金融體系和法治的完善,會逐步地放開。他又提及內銀股估值過低,強調工行盈利能力較外資商行為佳。對於昨天A股大跌,他笑言可能是「前兩天漲得太快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738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