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瑞安房地产 重启新一轮内地扩张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0-21/wOMDAwMDIwMjEwOA.html

“尽管目前内地楼市调控政策密集发布,但瑞安依然对旗下物业的市场空间和表现充满信心。瑞安上海翠湖天地三期的最后18个单位绝版豪宅将 照计划入市。”瑞安房地产市务及销售(住宅)副总经理戴亚伦日前向本报表示,这批房源现楼示范单位已开放给早前预约的买家参观,并委托香港及台湾等海外代 理为楼盘宣传。

据本报记者了解,由于瑞安的上海翠湖天地高端公寓项目目前三期以后的土地尚未完成动拆迁,知情人士透露“最终完成拆迁的时间很难确定”,这批房源实际上已经是瑞安房地产眼前在上海最后一批顶级豪宅物业。

“选择此时出手,可以嗅到公司在战略层面的某些决策味道。”该知情人士表示,销售手头物业回笼资金的下一步,或许就是新一轮的扩张。据业内人士测算,仅这18套豪宅,售罄后瑞安就可套现约12亿元。

瑞 安房地产的新一轮扩张已然强势启动。该公司公布,集团近日以31.88亿人民币投得上海市虹桥商务核心区一期06地块。地块具有商业商务组团和商务贸易组 团功能,建设内容包括办公、商业、会议展览、酒店等。对此,摩根大通表示了支持的态度,将瑞安房地产目标价从3.80港元上调至4.10港元。

此次拿地在宣布瑞安房地产三年后重启内地购地大门的同时,另一个意义在于对该公司正在进行的融资举动的呼应。

9月8日,瑞安房地产宣布拟发行2015年到期按人民币计值以美元结算的4.5厘可换股债券,初步本金总额为20.4亿元。随后该债券融资本金总额增至27.2亿元,并于9月29日完成该笔债券融资。

瑞安在现有项目的投资方面也已开始提速。

瑞安集团主席罗康瑞日前在重庆披露,瑞安房地产旗下的“西部第一高楼”项目“嘉陵帆影”总共105层,楼高468米,即将破土动工。

瑞安房地产目前除上海外,在武汉、大连、重庆、杭州及佛山等有8个项目开发,土地储备达1290万平方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01

打新股為何從少數人的遊戲變成「抽獎狂歡」 IPO重啟新邏輯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2196

新股依然不敗,但監管層強力把過去少數機構享用的這塊蛋糕分給了更多散戶。在這一充滿爭議的新舉措背後,是保護中小投資者理念的悄然升級。

中國股市擁有全球數量最多、最為活躍的個人投資者,如何真正建立適應現實土壤的規則,關乎這個市場的未來。

中國股市迎來了一場空前的「打新」奇觀。

2014年6月26日,龍大肉食等三隻新股上市,攪動了整個股市。此前,暫停一年多的IPO曾在2014年初重啟,但受挫被迫再度暫停,直到此番重新開閘。

上市當天,「新股不敗」神話再度上演:三隻新股在集合競爭階段便因達到20%漲幅上限而在首筆成交後便臨時停牌,復牌瞬間又全部達到44%漲幅上限。

而在隨後的一週內,三隻新股創下的打新紀錄被屢屢刷新:7月1日上市的聯明股份以0.44%的申購中籤率創下「中籤率最低」紀錄;而一心堂則以2034.65億元的規模成為近期的「申購凍結資金」之最。

數據顯示,截至7月3日,9只新股上市申購凍結金額共計9221.98億元,這意味著平均每隻股票凍結資金超千億元。

歷年IPO發行規模和家數統計(2006-2014)。 (何籽/圖)

打新股「抽獎」狂歡

無論是打新機構的失落,還是散戶們的意外驚喜,均與監管層在新股重啟後的規則變化有著極大關係。

在空前旺盛的「打新」熱情背後,資本市場機構們的打新收益卻迅速縮水:數以百億計的打新資金面臨的是不足1%的申購中籤率——業內人士戲稱,「比押世界盃難多了」。

這是因為,在新的申購規則下,原先只有少數機構得以「入圍」的打新市場,變成了一個更多人參與的超級輪盤。

但對於過去很難中籤的散戶們來說,1%的中籤率卻成了刺激無比的「抽獎遊戲」:知名編劇六六在微博上「炫耀」道:「雪浪環境14買的,都34了還封停沒打開。要是每隻股票都這樣,我就笑暈了。」

截至7月3日,一共上市的9只新股連續漲停,換手率極低,中籤的中小投資者們意外地發了一筆「橫財」。

無論是打新機構的失落,還是散戶們的意外驚喜,均與監管層在新股重啟後的規則變化有著極大關係。

在今年1月奧賽康上市因高額超募引發市場對老股東「高價套現」的質疑後,監管層對因高價超募帶來的老股減持比例進行了嚴格限制,從而使得承銷保薦機構在市場詢價時,主動剔除大量高報價,以便達到標準。

這意味著最終的IPO上市價格大幅下降,從而給二級市場留下了更大的上漲空間。而原本可按照流程高價上市,並由上市公司獨享的IPO超募收益,則變成了以「抽獎」形式由成千上萬家市場機構和中小投資者分享的「IPO蛋糕」。wind數據統計,年初首批上市的48只新股,在上市後10個交易日內股價平均漲幅翻番。

正因為如此,這一近乎「歡樂大抽獎」遊戲,也因違背了「市場化定價」原則而引來了多方爭議。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種意見認為:監管層不允許IPO公司超募,實質上意味著「管制發行價格」。而對發行價格的管制,不僅會引來二級市場「爆炒」新股,更重要的是破壞了證券市場的價格信號,因此該舉措是從註冊制向審核制的「倒退」。

但另一種意見則認為,在國內股市的現實結構下,既然一開始就是因為控制IPO數量導致上市公司供不應求才造成「新股不敗」,那麼便沒有理由只讓上市公司和機構投資者獨享這塊蛋糕。

在中國向市場經濟轉型的漫長道路上,股市應該如何從複雜的現實出發走向彼岸,依然未有定論。

這也讓此前被認為是市場化風向標的一項重要舉措——IPO從審核轉向註冊制——帶來的效果變得模糊起來。

據會計師事務所德勤中國的統計,截至2014年6月30日,中國大陸股市共有52家公司完成IPO,募資總額353億元人民幣,比2012年同期下滑50%左右。與此同時,香港股市則以813億港元的募資總額,創下2011年以來的最高紀錄。

對此,德勤中國合夥人李渭華認為,監管部門引入IPO發行註冊製為市場注入更多動力「仍需時日」,「IPO發行制度的改革紅利完全釋放將需要更長時間」。

鏈接:「奧賽康」事件

「奧賽康」是2014年初重啟IPO時在創業板上市的一家公司。

1月8日,由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下稱中金公司)保薦和承銷的奧賽康確定了發行價格並刊登發行公告。

然而次日的申購結果顯示,原本計劃募資7.94億元的5500餘萬股股權,在高達67倍市盈率的踴躍申購下,預計募資將超過40億元。

根據此前發佈的《IPO意見》規定,超募資金將以減持原始股東股權的形式增加市場流通股權。按此計算,奧賽康巨額超募帶來的直接後果,是老股減持規模高達發行總額的近80%。

上市伊始老股東便高價套現數十億元,一時引來輿論大嘩,最終奧賽康發行被緊急叫停,並引發了監管部門其後的大規模稽查,剛剛啟動的新股發行也由此再度陷入停滯。

規則為什麼改變

股市苦苦尋找的「市場價格」尚未形成,投資者的信心卻已幾近崩潰。正是在這樣的現實背景下,重新啟動的新股發行制度改革,以空前的力度重新提起了「中小投資者保護」的命題。

在此輪IPO重啟過程中引發爭議的「超募管制」政策,其實是源於創業板推出時的「超募泡沫」。

於2009年10月底正式登場的創業板,誕生伊始便以其開放式的規則體系成為了證券市場制度創新的「試驗田」:儘管仍然保留著與主板相似的盈利要求,但是在獨立的發審委體制下,無論在IPO發行的節奏,還是發行詢價等環節上,都充分體現出不同的市場化風格。

在早期的創業板監管理念中,也體現出了推動市場化改革的決心:為打破IPO市場長期因「供不應求」而形成的新股發行「三高」(高發行價、高市盈率、高超募額)現象,創業板從一開始,就以密集的發行節奏和大規模的上市企業數量,把大量企業推上市場。

但事與願違的是,創業板推出三年多時間裡,上市企業已達近400家,帶來的卻是愈演愈烈的「三高」現象,以及突擊入股式的「Pro-IPO」造富、造假上市等市場怪象。

更糟糕的是,監管層大幅放鬆管制,原本期望的市場機構們互相博弈並沒有出現。在中國的土壤裡,他們實際上變成了製造IPO高價的「共謀」,而佔市場投資者比例90%以上的散戶們則成為高價接盤者。

這與中國股市獨特的市場結構有關,二級市場90%以上由散戶投資者構成。而歐美和香港等成熟證券市場中,個體投資者僅佔30%左右,整個市場大體處於「機構pk機構」的制衡狀態。

在那些市場上,遊戲規則也不一樣,機構投資者還擁有做空等多種制衡工具。一旦價格不合理,他們可以通過融券做空、創設期權等多種方式,令發行方和高價申購者陷入破發虧損的結局。

但在中國,被詢價機構爭相報出高價以博取新股申購「入圍權」,同時配合種種包裝,激起散戶們在股市上「擊鼓傳花」。

這種「剪羊毛」式的打新機制,在創業板推出後迅速達到了高潮:

數據顯示,僅僅在2012年前三季度,228家新上市公司募集資金2177.58億元,其中超募資金便高達1033億元。

與創業板市場這一超募奇觀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國內股市的一路下滑:上證指數從2009年8月的3478點左右,跌到2012年的2000點左右,成為金融風暴之後全球證券市場中的「大輸家」。

股市苦苦尋找的「市場價格」尚未形成,投資者的信心卻已幾近崩潰。IPO於2012年底被暫停,直到2014年才得以再度重啟。

正是在這樣的現實背景下,重新啟動的新股發行制度改革,在繼續強調以信息披露為核心的註冊制改革的同時,以空前的力度重新提起了「中小投資者保護」的命題。

IPO體制改革。 (南方週末資料圖/圖)

IPO的兩條軌道

本次IPO的重啟實際上是遵循著兩條並行的改革邏輯:一是以信息披露監管為核心的審核機制改革;二是以投資者保護政策體系的建立為核心的監管機制的建立。

2014年7月1日,在公佈證監會2013年年報時的致辭中,證監會主席肖鋼回顧了過去一年中重啟新股發行的歷程。早在2013年6月證監會便已著手準備重啟IPO,但因為金融市場「錢荒」帶來的資本市場大幅波動,重啟工作不得不推延。

直到2013年11月,證監會發佈《關於進一步推進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意見》(下稱《IPO改革意見》)後,重啟才再度「重啟」。

肖鋼同時指出,此次新股發行重啟「為建立健全以信息披露為中心的新股發行體制,推進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做了準備和鋪墊」。

這一「準備和鋪墊」體現在兩個綱領性的文件之中,一是以《IPO改革意見》為標誌的發行機制轉型:相比於2013年6月發佈的徵求意見稿,正式發佈的文件中首次明確提出不再對發行人的盈利能力、投資價值做出實質性判斷,只審核申請材料和信息披露的合規合法性,同時加大了保薦機構的責任,並明確創業板不得借殼等規定。

另一個文件則是國務院於12月底發佈的《關於進一步加強資本市場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保護工作的意見》(下稱《投資者保護意見》),意見開宗明義地提出處於「信息弱勢、抗風險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較弱」的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易受侵害,因此「維護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是證券期貨監管工作的重中之重」。並提出了包括保障投資者收益回報權、知情權、參與監督權和求償權在內的多項意見。

在年報致辭中,肖鋼強調中國擁有「全球數量最多、最活躍的個人投資者群體」,股票期貨等市場中的投資者,99%以上是投資金額少於50萬元的中小投資者,並提出在「保護中小投資者就是保護資本市場、就是保護全體投資者」的監管理念下,構建符合中國實際的投資者保護政策體系,將成為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從這個意義而言,本次IPO的重啟實際上是遵循著兩條並行的改革邏輯所展開:一是以信息披露監管為核心的審核機制改革;二是以投資者保護政策體系的建立為核心的跨市場監管機制的建立。這兩條並行的改革路徑共同承擔起註冊制改革的「準備和鋪墊」重責。

然而在多年以融資為導向的證券市場內部,從研究人士到市場參與者,大多陷入了「註冊制改革」所帶來的巨大震撼之中,卻有意無意地忽略了被肖鋼稱為「重要里程碑」的投資者保護政策體系的改革路徑。

監管層依據「中小投資者保護」這一市場宗旨,以行政管制的方式將打新收益這筆巨大的「市場紅利」強行轉移至二級市場,在讓中小投資者分享紅利的同時,亦期望借這一市場激勵機制的轉變,令「無利可圖」的發行定價機構,回歸到理性定價的IPO發行模式中。

儘管監管層的這一政策意圖,仍然有待新的市場博弈機制檢驗,但是「中小投資者保護」的監管理念,勢必成為中國證券市場中日益重要的一個政策出發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93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