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巴菲特在Florida大學商學院與MBA學員的交流問答(1)

From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08mka.html

巴菲特:我想先講幾分鐘的套話,然後我就主要來接受你們的提問。 我想談的是你們的所思所想。我鼓勵你們給我出難題,暢所欲言,言無不盡。(原文:我希望你們扔些高難度的球,如果你們的投球帶些速度的話,我回答起來會更有興致)你們幾乎可以問任何問題,除了上個禮拜的Texas A&M的大學橄欖球賽,那超出我所能接受的極限了。 我們這裏來了幾個SunTrust(譯者注:美國一家大型商業銀行)的人。我剛剛參加完Coca Cola的股東大會(譯者注:Warren Buffet的投資公司是Coca Cola的長期大股東之一),我坐在吉米·威廉姆斯邊上。 吉米領導了SunTrust多年。吉米一定讓我穿上這件SunTrust的T恤到這來。我一直試著讓老年高爾夫聯盟給我贊助,但是都無功而返。沒想到 我在SunTrust這,卻做的不錯。吉米說,基於SunTrust存款的增長,我會得到一定比例的酬勞。所以我為SunTrust鼓勁。(譯注:巴菲特 在玩幽默) 關於你們走出校門後的前程,我在這裏只想講一分鐘。你們在這裏已經學了很多關於投資方面的知識,你們學會如何做好事情,你們有足夠的IQ能做好,你們 也有動力和精力來做好,否則你們就不會在這裏了。你們中的許多人都將最終實現你們的理想。但是在智慧和能量之外,還有更多的東西來決定你是否成功,我想談 談那些東西。實際上,在我們Omaha(譯者注:Berkshire Hathaway公司的總部所在地)有一位先生說,當他雇人時,他會看三個方面:誠信,智能,和精力。 雇一個只有智慧和精力卻沒有誠信的人,最終會毀了雇主。 一個沒有誠信的人,你只能希望他愚蠢和懶惰,而不是聰明和精力充沛。我想談的是第一點,因為我知道你們都具備後兩點。 在考慮這個問題時,請你們和我一起玩玩這個遊戲。你們現在都是在MBA的第二年,所以你們對自己的同學也應該都瞭解了。現在我給你們一個來買進10% 的你的一個同學的權利,一直到他的生命結束。你不能選那些有著富有老爸的同學,每個人的成果都要靠他自己的努力。我給你一個小時來想這個問題,你願意買進 哪一個同學餘生的10%。你會給他們做一個IQ測試嗎,選那個IQ值最高的?我很懷疑。你會挑那個學習成績最好的嗎,我也懷疑。你也不一定會選那個最精力 充沛的,因為你自己本身就已經動力十足了。你可能會去尋找那些質化的因素,因為這裏的每個人都是很有腦筋的。你想了一個小時之後,當你下賭注時,可能會選 擇那個你最有認同感的人,那個最有領導才能的人,那個能實現他人利益的人,那個慷慨,誠實,即使是他自己的主意,也會把功勞分予他人的人。所有這些素質, 你可以把這些你所欽佩的素質都寫下來。(你會選擇)那個你最欽佩的人。 然後,我這裏再給你們下個跘兒。在你買進10%你的同學時,你還要賣出10%的另外一個人。這不是很有趣嗎?你會想我到底賣誰呢?你可能還是不會找 IQ最低的。你可能會選那個讓你厭惡的同學,以及那些令你討厭的品質。那個你不願打交道的人,其他人也不願意與之打交道的人。是什麼品質導致了那一點呢? 你能想出一堆來,比如不夠誠實,愛占小便宜等等這些,你可以把它們寫在紙的右欄。 當你端詳紙的左欄和右欄時,會發現有意思的一點。能否將橄欖球扔出60碼之外並不重要,是否能在9秒3之內跑100碼也不重要,是否是班上最好看的也 無關大局。真正重要的是那些在紙上左欄裏的品質。如果你願意的話,你可以擁有所有那些品質。那些行動,脾氣,和性格的品質,都是可以做到的。它們不是我們 在座的每一位力所不能及的。 再看看那些右欄裏那些讓你厭惡的品質,沒有一項是你不得不要的。如果你有的話,你也可以改掉。在你們這個年紀,改起來比在我這個年紀容 易得多,因為大多數這些行為都是逐漸固定下來的。人們都說習慣的枷鎖開始輕得讓人感受不到,一旦你感覺到的時候,已經是沉重得無法去掉了。我認為說得很 對。我見過很多我這個年紀或者比我還年輕10歲,20歲的人,有著自我破壞性習慣而又難以自拔,他們走到哪里都招人厭惡。他們不需要那樣,但是他們已經無可救藥。但是,在 你們這個年紀,任何習慣和行為模式都可以有,只要你們願意,就只是一個選擇的問題。就象本傑明·格拉姆(上個世紀中葉著名的金融投資家)一樣,在他還是十 幾歲的少年時,他四顧看看那些令人尊敬的人,他想我也要做一個被人尊敬的人,為什麼我不象那些人一樣行事呢?他發現那樣去做並不是不可能的。他對那些令人 討厭的品質採取了與此相反的方式而加以摒棄。所以我說,如果你把那些品質都寫下來,好好思量一下,擇善而從,你自己可能就是那個你願意買入10%的人!更 好的是你自己本就100%的擁有你自己了。這就是我今天要講的。 下面就讓我們開始談談你們所感興趣的。我們可以從這兒或那兒舉起的手開始。 作者:tyrotan 回復日期:2008-2-3 16:38:04 問題:你對日本(經濟)的看法? 巴菲特:我不是一個太宏觀的人。現在日本10年期的貸款利息只有1%。我對自己說,45年前,我上了本傑明.格拉姆的課程,然後我就一直勤勤懇懇,努力工作,也許我應該比1%掙的多點吧?看上去那不是不可能的。 我不想捲入任何匯率波動的風險,所以我會選擇以日元為基準的資產,如地產或企業,必須是日本國內的。我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掙得比1%多,因為那是我資金的成本。可直到現在,我還沒有發現一家可以投資的生意。 這真的很有趣。日本企業的資產回報率都很低。他們有少數企業會有4%,5%,或6%的回報。如果日本企業本身賺不了多少錢的話,那麼其資產投資者是很難獲得好的回報的。當然,有一些人也賺了錢。我有一個同期為本傑明.格拉姆工作過的朋友。那是我第一次買股票的方法,即尋找那些股票價格遠低於流動資本的 公司,非常便宜但又有一點素質的公司。 我管那方法叫雪茄煙蒂投資法。你滿地找雪茄煙蒂,終於你找到一個濕透了的,令人討厭的煙蒂,看上去還能抽上一口。那一口可是免費的。你把它撿起來,抽上最後一口,然後扔了,接著找下一個。這聽上去一點都不優雅,但是如果你找的是一口免費的雪茄煙,這方法還值得做。 不要做低回報率的生意。時間是好生意的朋友,卻是壞生意的敵人。如果你陷在糟糕的生意裏太久的話,你的結果也一定會糟糕,即使你的買入價很便宜。 如果你在一樁好生意裏,即使你開始多付了一點額外的成本,如果你做的足夠久的話,你的回報一定是可觀的。我現在從日本沒發現什麼好生 意。也可能日本的文化會作某些改變,比如他們的管理層可能會對公司股票的責任多一些,這樣回報率會高些。但目前來看,我看到的都是一些低回報率的公司,即 使是在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時候。說來也令人驚奇,因為日本這樣一個完善巨大的市場卻不能產生一些優秀的高回報的公司。日本的優秀只體現在經濟總量上,而不 是湧現一些優質的公司。這個問題已經給日本帶來麻煩了。我們到現在為止對日本還是沒什麼興趣。只要那的利息還是1%,我們會繼續持觀望態度。

問題:講講你喜歡的企業吧, 不用談具體企業,而是什麼素質的企業是你最喜歡的? 巴菲特: 我只喜歡我看得懂的生意,這個標準排除了90%的企業。你看,我有太多的東西搞不懂。幸運的是,還是有那麼一些東西我還看得懂。 設想一個諾大的世界裏,大多數公司都是上市的,所以基本上許多美國公司都是可以買到的。讓我們從大家都懂的事情上開始講吧(巴菲特舉起他的可樂瓶), 我懂得這個,你懂得這個,每個人都懂這個。這是一瓶櫻桃可樂,從1886年起就沒什麼變化了。很簡單,但絕不容易的生意。 我可不想要對競爭者來說很容易的生意,我想要的生意外面得有個城牆,居中是價值不菲的城堡,我要負責的、能幹的人才來管理這個城堡。 我要的城牆可以是多樣的,舉例來說,在汽車保險領域的GEICO(譯者注:美國一家保險公司),它的城牆就是低成本。人們是必須買汽車保險的,每人每 車都會有,我不能賣20份給一個人,但是至少會有一份。消費者從哪里購買呢?這將基於保險公司的服務和成本。多數人都認為(各家公司的)服務基本上是相同 的或接近的,所以成本是他們的決定因素。所以,我就要找低成本的公司,這就是我的城牆。 當我的成本越比競爭對手的低,我會越加注意加固和保護我的城牆。當你有一個漂亮的城堡,肯定會有人對它發起攻擊,妄圖從你的手中把它搶走,所以我要在城堡周圍建起城牆來。 三十年前,柯達公司的城牆和可口可樂的城牆是一樣難以逾越的。如果你想給你6個月的小孩子照張像,20年或50年後你再來看那照片,你不會象專業攝影 師那樣來衡量照片品質隨著時間的改變,真正決定購買行為的是膠捲公司在你的心目中的地位。柯達向你保證你今天的照片,20年,50年後看起來仍是栩栩如 生,這一點對你而言可能恰恰是最重要的。30年前的柯達就有那樣的魅力,它佔據了每個人的心。在地球上每個人的心裏,它的那個小黃盒子都在說,柯達是最好 的。那真是無價的。 現在的柯達已經不再獨佔人們的心。它的城牆變薄了,富士用各種手段縮小了差距。柯達讓富士成為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贊助商,一個一直以來由柯達獨佔的位置。於是在人們的印象裏,富士變得和柯達平起平坐起來。 與之相反的是,可口可樂的城牆與30年前比,變得更寬了。你可能看不到城牆一天天的變化。但是,每次你看到可口可樂的工廠擴張到一個目前並不盈利,但20年後一定會的國家,它的城牆就加寬些。企業的城牆每天每年都在變,或厚或窄。10年後,你就會看到不同。 我給那些公司經理人的要求就是,讓城牆更厚些,保護好它,拒競爭者於牆外。你可以通過服務,產品品質,價錢,成本,專利,地理位置來達到目的。 我尋找的就是這樣的企業。那麼這樣的企業都在做什麼生意呢?我要找到他們,就要從最簡單的產品裏找到那些(傑出的企業)。因為我沒法預料到10年以 後,甲骨文,蓮花,或微軟會發展成什麼樣。比爾·蓋茨是我碰到過的最好的生意人。微軟現在所處的位置也很好。但是我還是對他們10年後的狀況無從知曉。同 樣我對他們的競爭對手10年後的情形也一無所知。 雖然我不擁有口香糖的公司,但是我知道10年後他們的發展會怎樣。互聯網是不會改變我們嚼口香糖的方式的,事實上,沒什麼能改變我們嚼口香糖的方式。 會有很多的(口香糖)新產品不斷進入試驗期,一些以失敗告終。這是事物發展的規律。如果你給我10個億,讓我進入口香糖的生意,打開一個缺口,我無法做 到。這就是我考量一個生意的基本原則。給我10個億,我能對競爭對手有多少打擊?給我100個億,我對全世界的可口可樂的損失會有多大?我做不到,因為, 他們的生意穩如磐石。給我些錢,讓我去佔領其他領域,我卻總能找出辦法把事情做到。 所以,我要找的生意就是簡單,容易理解,經濟上行得通,誠實,能幹的管理層。這樣,我就能看清這個企業10年的大方向。如果我做不到這一點,我是不會 買的。基本上來講,我只會買那些,即使紐約證交所從明天起關門五年,我也很樂於擁有的股票。如果我買個農場,即使五年內我不知道它的價格,但只要農場運轉 正常,我就高興。如果我買個公寓群,只要它們能租出去,帶來預計的回報,我也一樣高興。 人們買股票,根據第二天早上股票價格的漲跌,決定他們的投資是否正確,這簡直是扯淡。正如格拉姆所說的,你要買的是企業的一部分生意。這是格拉姆教給 我的最基本最核心的策略。你買的不是股票,你買的是一部分企業生意。企業好,你的投資就好,只要你的買入價格不是太離譜。 這就是投資的精髓所在。你要買你看得懂的生意,你買了農場,是因為你懂農場的經營。就是這麼簡單。這都是格拉姆的理念。我6、7歲就開始對股票感興 趣,在11歲的時買了第一隻股票。我沉迷於對線圖,成交量等各種技術指標的研究。然後在我還是19歲的時候,幸運地拿起了格拉姆的書。書裏說,你買的不是 那整日裏上下起伏的股票標記,你買的是公司的一部分生意。自從我開始這麼來考慮問題後,所以一切都豁然開朗。就這麼簡單。 我們只買自己諳熟的生意。在坐的每一個人都懂可口可樂的生意。我卻敢說,沒人能看懂新興的一些互聯網公司。我在今年的Berkshire Hathaway的股東大會上講過,如果我在商學院任教,期末考試的題目就是評估互聯網公司的價值,如果有人給我一個具體的估價,我會當場暈倒的(笑)。我自己是不知道如何估值的,但是人們每天都在做! 如果你這麼做是為了去競技比賽,還可以理解。但是你是在投資。投資是投入一定的錢,確保將來能恰當幅度地賺進更多的錢。所以你務必要曉得自己在做什麼,務必要深入懂得(你投資的)生意。你會懂一些生意模式,但絕不是全部。

問題:就如你剛才所說,你已經講了事情的一半,那就是去尋找企業,試著去理解商業模式,作為一個擁有如此大量資金的投資者,你的積累足以讓你過功成身退。回到購買企業的成本,你如何決定一個合適的價格來購買企業? 巴菲特: 那是一個很難作出的決定。對一個我不確信(理解)的東西,我是不會買的。如果我對一個東西非常確信,通常它帶給我的回報不會是很可觀的。為什麼對那些你只有一絲感覺會有40%回報的企業來試手氣呢?我們的回報不是驚人的高,但是一般來講,我們也不會有損失。 1972年,我們買了See’s Candy(一家糖果公司)。See’s Candy每年以每磅1.95美元的價格,賣出1千6百萬磅的糖果,產生4百萬的稅前利潤。我們買它花了2千5百萬。我和我的合夥人覺得See’s Candy有一種尚未開發出來的定價魔力,每磅1.95美元的糖果可以很容易地以2.25的價錢賣出去。每磅30分的漲價,1千6百萬磅就是額外的4百80萬呀,所以2千5百萬的購買價還是划算的。 我們從未雇過諮詢師。我們知道在加州每個人都有一個想法。每個加州人心中對See’s Candy都有一些特殊的印象,他們絕對認這個牌子的糖。在情人節,給女孩子送See’s Candy的糖,她們會高興地親它。如果她們把糖扔在一邊,愛理不理,那我們的生意就糟糕了。只要女孩子親吻我們的糖,那就是我們要灌輸給加州人腦子裏的,女孩子愛親See’s Candy的糖。如果我們能達到這個目標,我們就可以漲價了。 我們在1972年買的See’s Candy,那之後,我們每年都在12月26日,耶誕節後的第一天,漲價。耶誕節期間我們賣了很多糖。今年,我們賣了3千萬磅糖,一磅賺2個美元,總共賺 了6千萬。十年後,我們會賺得更多。在那6千萬裏,5千5百萬是在耶誕節前3周賺的。耶穌的確是我們的好朋友(笑)。這確實是一樁好生意。 如果你再想想,關於這生意的重要一點是,多數人都不買盒裝巧克力來自己消費,他們只是用它來做為生日或節日的饋贈禮品。情人節是每年中最重要的一天。 耶誕節是迄今為止最最重要的銷售季節。女人買糖是為了耶誕節,她們通常在那前後2-3周來買。男人買糖是為了情人節。他們在回家的路上開著車,我們在收音 機節目裏放廣告,“內疚,內疚”,男人們紛紛從高速路上出去,沒有一盒巧克力在手,他們是不敢回家的。 情人節是銷售最火的一天。你能想像,在情人節那天,See’s Candy的價錢已經是11美元一磅了(譯注:又漲價了)。當然還有別的牌子的糖果是6美元一磅。當你在情人節的時候回家(這些都是關於See’s Candy深入人心的一幕幕場景,你的那位接受你的禮品,由衷地感謝你,祝福剩下的一年),遞給你的那位(6塊錢的糖),說,“親愛的,今年我買的是廉價貨”?這絕不可能行得通! 在某種程度上,有些東西和價格是沒關係的,或者說,不是以價格為導向的。這就像迪士尼。迪士尼在全世界賣的是16.95或19.95美元的家庭影像制 品。人們,更具體的說,那些當父母的人對迪士尼有著特殊的感情。在座的每個人在心中對迪士尼都有著一些情愫。如果我說環球影視,它不會喚起你心中的那種特 殊情愫;我說20世紀福克斯公司,你也不會有什麼反應。但是迪士尼就不同。這一點在全世界都如此。當你的年紀變老的時候,那些(迪士尼的)影像製品,你可 以放心讓小孩子每天在一邊看幾個小時。你知道,一個這樣的影片,小孩子會看上20遍。當你去音像店時,你會坐在那兒,把十幾種片子都看上一遍,然後決定你 的孩子會喜歡哪一部?這種可能性很小。別的牌子賣16.95,而迪士尼的賣17.95,你知道買迪士尼的不會錯,所以你就買了。在某些你沒有時間的事情 上,你不一定非要做高品質的決定。而作為迪士尼而言,就可以因此以更高的價格,賣出多得多的影片。多好的生意!而對其他牌子來講,日子就不那麼好過了。 夢想家們一直努力打造出類似於迪士尼概念的品牌,來同它在世界範圍內競爭,取代人們心中對迪士尼的那份特殊情愫。比如,環球影視吧,媽媽們不會在音像 店裏買他們的片子,而放棄迪士尼的。那是不可能發生的。可口可樂是在全球範圍內和喜悅的情緒關聯在一起的。不管你花多少錢,你想讓全世界的50億人更喜歡 RC可樂(譯注:巴菲特杜撰出來的飲料牌子),那是做不到的。你可以搞些詭計,做折扣促銷,等等,但都是無法得逞的。這就是你要的生意,你要的城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5

巴菲特在Florida大學商學院與MBA學員的交流問答(2)

From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08mkd.html

問題:在你購買公司的分析過程裏,是否有些數字會告訴你不要買?哪些東西是質化的,哪些東西是量化的?

巴菲特:最 好的買賣裏,單從數字的角度來講,幾乎都在告訴你不要買。你可能對(被購買公司的)產品的印象是非常之深,但是你對那套雪茄煙蒂式的廉價思維已經根 深蒂固。我曾經擁有一個風力發電公司。相信我,風力發電公司如同雪茄煙蒂一般廉價。我們買的也很便宜,只相當於公司流動資金的三分之一的價錢。我們卻實賺 了錢,但是這種收益是不可複製的,更像是一次性的買賣。你可不想做那樣的事情,但我經歷了那樣一個階段,在那個階段裏,我還買過租車公司等等一些生意。 談到質化的東西,我可能在接到電話的那一刻就能感受到了。幾乎我們買的所有企業,只需要10分鐘,15分鐘的分析。我今年買了兩個企業。 General Re(譯者注:全球最大的再保險公司之一)是一個180億的交易。我連它們的總部都沒去過。我希望它們的的確確有個總部(譯注:巴菲特在開玩笑)。在那之 前,我買了Executive Jet,主要做部分擁有小型飛機的生意(譯注:近年來,美國很流行私人擁有飛機。但畢竟花銷很大,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起。所以,買一部分飛機的擁有權,這 樣你可以有一段你自己的飛行計畫和路線,變得很實際)。在我們買之前,我也沒去過它的公司總部。四年前,我給我的家庭買了一個飛機計畫的四分之一擁有權。 我親身體會了他們的服務,我也看到了這些年它們的迅速發展。(在購買交易發生之前,)我拿到了它們的經營資料。 如果你不能馬上足夠瞭解所作的生意,即使你花上一二個月,情況也見得會有多少改觀。你必須對你可能瞭解的和不能瞭解的有個切身體會,你必須對你的能力 範圍有個準確的認知。範圍的大小無關大局,重要的是那個範圍裏的東西。哪怕在那個範圍裏只有成千上萬家上市公司裏的30個公司,只要有那30家,你就沒問 題。你所做的就應當是深入瞭解這30家公司的業務,你根本不需要去瞭解和學習其他的東西。在我早年的時候,我做了大量功課來熟悉生意上的事情。我們走出 去,採取所謂‘抹黃油’的方式,去與企業的用戶談,與企業以前的雇員談,與企業的供應商談,我們能找到的每一個人。每次我看到業界的專業人員,舉例來說, 我對採煤業有興趣,我會遍訪每一家採煤公司,問每一位CEO,“如果要在業界買一家公司,你認為我該買哪一家?為什麼?” 如果你把這些片段的資訊串起來,你會學到很多業界的資訊。當你問到競爭對手的時候,你會得到非常相似的答案。比如說,如果你有一個解決一切問題的良方,那 麼你首先要解決的競爭對手是誰?為什麼?通過這種手段,你很快會發現誰是業界最好的企業。 做投資的好處是你不用學習日新月異的知識和技能。當然你願意那麼去做,就另當別論了。四十年前你瞭解的口香糖的生意,現如今依舊適用,沒有什麼變化。 我認識一個人,他的岳父去世了,丟下一間他創建的制鞋公司。這個人托Goldman Sachs來賣掉這家公司。他和我的一個朋友在佛羅里達打高爾夫,提到了這件事。我朋友讓他給我打電話。他打了,結果我們用五分鐘談成了這樁生意。我認識 這個人,我基本瞭解制鞋生意,所以我就買了。質化的方面定了後,就是價格了。我的答案只有是或者不是,很簡單,談判的時候沒什麼圈子可兜。只要價格合適, 我就會買。不然的話,談判之前我很快樂,談判不成我也一樣。

問題:可口可樂最近發佈了對未來季度調低盈利預期的消息。你對可口可樂並沒有因為在美國之外的許多問題,包括亞洲危機,造成的負面影響而撒謊怎麼看? 巴菲特: 我很喜歡他們(的誠實)。 事實上,在未來20年,可口可樂在國際上的市場增長要比在美國國內好得多。在美國國內的人均消費量會增長,但在別的國家的增長會快得多。可口可樂可能 會有一段3個月,也可能是3年的艱難時期,但不會是未來的20年。人們在全世界的範圍內高效地工作,他們會發現換取一瓶可樂(巴菲特舉起手中的可樂瓶), 就占他們每天所獲得的勞動報酬的比例而言,實在是一筆很好的買賣。實際上,我是一天五瓶(笑)。在1936年的時候,我第一次用25美分買了6瓶可樂(單 賣是5美分一瓶)。那是6.5盎司的瓶子,2美分的瓶子押金,實際上是6.5盎司的可樂只要5美分。現在是12盎司的罐子,如果你在週末去買大瓶裝的,減 少一些在包裝上的費用,你基本上可以花20美分多一點買12盎司。你現在在每盎司上花的錢只是1936年的兩倍多一點點。相對於人們不斷增長的購買力而 言,可樂實際上在年復一年地變得越來越便宜。 在全世界的兩百多個國家裏,這個有著一百多年歷史的產品的人均消費量每年都在增長。它霸佔著飲料市場,真的是難以置信。有一件人們可能不懂,但卻使這個產品有著數以百億元的價值的簡單事實就是可樂沒有味覺記憶。 你可以在9點,11點,下午3點,5點喝上一罐,5點時你喝的味道和你一早上9點喝的味道一樣好。其他的飲料如甜蘇打水,橙汁,根啤都做不到這一點,它們對味道有著累積作用(譯注:累積使味覺麻木),重複的飲用會使你厭煩。我們在See’s Candy的雇員可以免費享用公司生產糖果。在他們第一天工作的時候,他們可著勁兒吃。但在那之後,他們再吃起來就跟要花錢買似的。為什麼?巧克力一樣有著味覺累積。 但是可樂就沒有味覺累積。這意味著,全世界的人們可以每天都可以消費很多次可樂,而不是其他的飲料,所以你得到的就是可樂之難以企及的人均消費量。在 今天,全世界範圍內可樂的日銷售量超過800億盎司。這個數目還在年復一年地增長。增長還體現在無論是以國家計還是人均計的消費量上。20年後,在美國之 外的增長講遠遠超過美國國內。我分外看好國際市場的前景。(目前可樂的國際危機,)短期來講對他們確實有消極的影響,但這不是一個大不了的問題。 可口可樂公司於1919年上市,那時的價格是40美元左右。一年後,股價降了50%,只有19美元。看起來那是一場災難。瓶裝問題,糖料漲價,你總能 發現這樣那樣的原因讓你覺得那不是一個合適的買入時機。一些年之後,又發生了大蕭條,第二次世界大戰,核武器競賽等。總是有原因(讓你不買)。如果你在一 開始40塊錢買了一股,然後你把派發的紅利進行再投資(買入可口可樂的股票),一直到現在,那股可樂股票的價值是5百萬。這個事實壓倒了一切。如果你看對 了生意模式,你就會賺很多錢。 切入點的時機是很難把握的。所以,如果我擁有的是一個絕佳的生意,我絲毫不會為某一個事件的發生,或者它對未來一年的影響等等而擔憂。當然,在過去的某些個時間段,政府施加了價格管制政策。企業因而不能漲價,即使最好的企業有時也會受影響,我們的See’s Candy糖果不能在12月26日漲價。但是,管制該發生的時候就會發生,它絕不會把一個傑出的企業蛻變成一個平庸的企業。政府是不可能永遠實施管制政策的。 一個傑出的企業可以預計到將來可能會發生什麼,但不一定會準確到何時會發生。重心需要放在“什麼”上面,而不是“何時”上。如果對“什麼”的判斷是正確的,那麼對“何時”大可不必過慮。

問題:談談你投資上的失誤吧! 巴菲特: 你有多少時間?(譯注:巴菲特的幽默在這裏表現得淋漓盡致) 關於失誤的有趣的一點是,在投資上,至少對我和我的合夥人而言,最大的失誤不是做了什麼,而是沒有做什麼。對於我們所知甚多的生意,當機會來到時,我 們卻猶豫了,而不是去做些什麼。我們錯過了賺取數以十億元計的大錢的好機會。不談那些我們不懂的生意,只專注於那些我們懂的。我們確實錯過了從微軟身上賺 大錢的機會,但那並沒有什麼特殊意義,因為我們從一開始就不懂微軟的生意。 但是對於在醫療保健股票上理應賺得的幾十億,我們卻錯過了。當克林頓政府推出醫療保健計畫時,醫療保健公司獲益非淺。我們應當在那上面賺得盤滿缽滿的,因為我懂那裏面的因果。80年代中期,我們應當在Fannie Mae(譯注:美國一家受政府支持,專做二級房貸的超大型公司)上獲利頗豐,因為我們也算得清個中的究竟。這些都是數以十億計的超級錯誤,卻不會被GAAP會計法則抓個現形。 你們所看到的錯誤,比如我買下了幾年前我買的US Air(譯注:巴菲特在這筆交易中幾乎損失了全部的投資——3.6個億)。 當我手裏有很多現金的時候,我就很容易犯錯誤。查理(譯注:巴菲特的合夥人)讓我去酒吧轉轉,不要總滯留在辦公室裏(笑)。但是我一有閒錢,又總在辦公室裏,我想我是夠愚昧的,這種事時有發生。 總之,我買了US Air的股票,雖然沒人逼著我買。現在我有一個800的電話號碼,每次我打算買航空公司的股票後,我就打這個電話。我跟他們講我很蠢,老犯錯,他們總是勸 我別買,不斷地和我聊,讓我別掛電話,不要倉促地做任何決定。最後,我就會放棄要購買的衝動。(譯注:真有這麼回事嗎?聽起來像是巴菲特在開玩笑) 於是我買了US Air的股票。看上去我們的投資要打水漂了,而且我們的投資也確實幾乎全打了水漂,(那筆糟糕的投資)理應全軍覆沒的。我因為價錢非常誘人而買了那些股票,但是那絕不是個誘人的行業。我對所羅門的股票犯了同樣的錯誤,股票本身價廉誘人沒錯,但那應該是杜絕涉足的行業。 你可以說那是一種犯錯的模式。你中意具體交易的條件,但不感冒交易公司所處的行業。我以前犯過這樣的錯誤,很可能將來我還會犯這樣的錯誤。但更大的錯 誤還是我一開始所講的因猶豫和遲疑所致。當我只有1萬塊錢的時候,我投資了兩千在汽修廠,而且肉包子打狗,那筆機會成本高達60個億(笑),是個大錯。當 Berkshire的股價下降時,我還能感受好些,因為那也降低了汽修廠的購買成本(笑),以及20%的機會成本。 當你聊到從失敗中汲取經驗時,我篤信你最好還是從他人的失敗中來學習吧,越多越好(笑)。在Berkshire公司裏,我們絕不花一點時間來緬懷過 去。我和我的合夥人是40年的哥們了,從沒有任何的爭吵。我們有很多事情上會有不同的見解,但從沒有過爭吵,我們也從不回顧過去。我們總是對未來充滿希 冀,都認為牽絆於‘如果我們那樣做了……’的假設是不可理喻的,那樣做不可能改變既成的事實。 你只能活在現在時。你也許可以從你過去的錯誤中汲取教訓,但最關鍵的還是堅持做你懂的生意。如果是一個本質上的錯誤,比如涉足自己能力 範圍之外的東 西,因為其他人建議的影響等等,所以在一無所知的領域做了一些交易,那倒是你應該好好學習的。你應該堅守在憑自身能力看得透的領域。 當你做出決策時,你應該看著鏡子裏的自己,捫心自問,“我以每股55元的價格買入100股通用汽車的股票是因為……”。你對自己所有的購買行為負責, 必須時刻充滿理性。如果理由不充分,你的決定只能是不買。如果僅僅是有人在雞尾酒會上提起過,那麼這個理由遠未充分。也不可能是因為一些成交量或技術指標 看上去不錯,或盈利等等。必須確實是你想擁有那一部分生意的原因,這一直是我們儘量堅持做到的,也是格拉姆教給我的。

問題:談談目前的經濟形勢和利率,和將來的走向? 巴菲特: 我不關心宏觀的經濟形勢。在投資領域,你最希望做到的應該是搞清楚那些重要的,並且是可以搞懂的東西。對那些既不重要,又難以搞懂的東西,你忘掉它們就對了。 你所講的,可能是重要的,但是難以拎得清的。瞭解可口可樂,Wrigley(譯注:美國一家行銷口香糖的公司),或柯達,他們的生意是可以拎得清的。 當然你的研究最後是否重要還取決於公司的評估,當前的股價等因素。但是我們從未因對宏觀經濟的感覺來買或者不買任何一家公司。我們根本就不讀那些預估利 率,企業利潤的文章,因為那些預估真的是無關痛癢。1972年,我們買了See’s Candy,那之後不久政府實施了價格管制,但那又怎麼樣呢,(如果我們因為價格管制的原因沒有買)我們就錯過了以2千5百萬買下一個現如今稅前利潤6千 萬的生意! 我們不願因為自身本就不精通的一些預估而錯過買到好生意的機會。我們根本就不聽或不讀那些涉及宏觀經濟因素的預估。在通常的投資諮詢會上,經濟學家們會做出對宏觀經濟的描述,然後以那為基礎展開諮詢活動。在我們看來,那樣做是毫無道理的。 假想Alan Greenspan(譯注:前任美聯儲主席)在我一邊,Robert Rubin(譯者注:克林頓時期美財長)在我另一邊,即使他們都悄悄告訴我未來12個月他們的每一步舉措,我是無動於衷的,而且這也不會對我購買Executive Jets飛機公司或General Re再保險公司,或我做的任何事情有一絲一毫的影響。 問題:在鄉下(譯者注:指Berkshire Hathaway所在地,Nebraska的Omaha)與在華爾街上相比有什麼好處? 巴菲特: 我在華爾街上工作了兩年多。我在東西海岸都有最好的朋友。能見到他們讓我很開心,當我去找他們的時候,總是會得到一些想法。但是最好的能對投資進行深思熟慮的方法就是去一間沒有任何人的屋子,只是靜靜地想。如果那都不能讓你想的話,沒有什麼可以。 (身處華爾街的)缺點就是,在任何一個市場環境下,華爾街的情況都太極端了,你會被過度刺激,好像被逼著每天都要去做點什麼。 錢德勒家族花兩千塊錢買了可口可樂公司,除此之外,就不要再做其他的事情了。事情的關鍵是無為而治,即使在1919年也不要賣(錢德勒家族在這一年賣掉了可樂公司)。 所以,你所找尋的出路就是,想出一個好方法,然後持之以恆,盡最大可能,直到把夢想變成現實。在每五分鐘就互相叫價一個來回,人們甚至在你的鼻子底下 報價的環境裏,想做到不為所動是很難的。華爾街靠的是不斷的買進賣出來賺錢,你靠的是不去做買進賣出而賺錢。這間屋子裏的每個人之間每天互相交易你們所擁 有的股票,到最後所有人都會破產,而所有錢財都進了經紀公司的腰包。相反地,如果你們象一般企業那樣,50年巋然不動,到最後你賺得不亦樂乎,而你的經紀 只好破產。 就像一個醫生,依賴于你變更所用藥品的頻率而賺錢。如果一種用藥就能包治百病,那麼他只能開一次處方,做一次交易,他的賺頭也就到此為止了。但是,如 果他能說服你每天更新處方是一條接往健康的通途,他會很樂於開出處方,你也會燒光你的錢,不但不會更健康,反而處境會更差。 你應該做的是遠離那些促使你做出倉促決定的環境。華爾街自有它的功效,在我回Omaha之前,每六個月都有一個長長的單子的事情去做,一大批公司去考察,我會讓自己做的事情對得起旅行花的錢。然後,我會(離開華爾街)回Omaha,仔細考量。

問題:投資人如何來給Berkshire或微軟這樣從來不分紅的公司估值? 巴菲特: 這是個關於Berkshire從來不分紅的問題。Berkshire將來也不會分紅,這是一個我可以擔保的承諾(笑)。你能從Berkshire得到 的是將(紅利)放進安全的存款箱,每年你可以拿出來好好地把玩一翻,然後再把它放回原位。這樣,你會得到巨大的自我滿足感。可別小瞧了這樣的自我滿足感! (譯者:像不像葛朗台數錢?) 當然,這裏的核心問題是我們能否讓截留下來的錢財以可觀的幅度升值。這是我們一直孜孜以求的。查理和我的立身之本也在此處。當然,這項任務正變得越來 越難。我們管的錢越多,就越難做到(以可觀的幅度升值)。如果Berkshire的大小只有現在的百分之一,我們升值的幅度要比現在好得多。如果我們能做 到不斷地升值,那麼派發紅利自然是不明智的。到目前為止,我們做到了讓截留下來的紅利再投資勝過直接派發紅利。但是,沒有人可以保證在將來還能這樣。在某 一個階段,總會有物極必反的時候。 保持持續增長是我們努力的目標。那也是唯一衡量我們公司價值的尺規。公司總部的大小等等都不能用來衡量公司的價值。Berkshire有4萬5千名雇員,但在總部只有12人和3千5百平方英尺(譯注:300多平米)的辦公室。這一點我們不打算改變。 我們用公司的表現來評估自己,我們也以此來謀生。相信我,比起從前來,(保持持續增長)難得多了。 問題:什麼時候你會認為你的投資已經實現了它的增長極限? 巴菲特: 理想的情況是當你購買生意的時候,你不希望你買的企業有一個增長極限。我買可口可樂公司的時候,我不希望10年,15年後看到可樂彈盡糧絕。不排除有這個可能,但可能性接近於零。 我們想看到的是,當你買一個公司,你會樂於永久地持有那個公司。同樣的道理,當人們買Berkshire的股票的時候,我希望他們打算一輩子持有它。 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這可能行不通。我不想說,這是唯一的購買股票的方式,但是我希望依據那樣的方式來購買股票的一群人加入Berkshire,因為我 不希望總是看到一群不同的股東。我實際上對Berkshire股東的變化更替實行跟蹤。 舉個例子,如果有一個教堂,我是行禱告之人,看到做禮拜的人每個星期都換掉一半,我不會說,這真是太好了,看看我的成員流動性有多強呀(笑)。我寧願在每個星期天看到教堂裏坐滿了同樣那麼一批人。 當我們考量生意的時候,這就是我們的原則。基本上我們尋找那些打算永久持有的生意。那樣的企業並不多。在一開始,我的主意比資金多得多,所以我不斷地 賣出那些我認為吸引力差些的股票以便來購買那些新近發現的好生意。但這已經不是我們現在的問題了。(譯注:我們現在不缺錢,而是缺好生意)
購買企業的五年後,我們希望彼時如同此時一般的滿意。如果有一些極其龐大的兼併機會,也可能我們需要賣出一些股票(來籌措資金)。當然,我很樂於擁有那樣的問題。 我們在購買企業時從來不預先定下一個目標價。比如,如果我們的買入價是30,當股價到達40,50,60, 或100時,我們就賣,諸如此類。我們不再如此的行事。當我們花2500萬買私有公司See’s Candy時,我們沒有“如果有人出5000萬我們就賣”的計畫。那不是一個考量生意的正確方式。我們考量生意的方式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是否買下的企業會帶來越來越多的利潤?如果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肯定的,任何其他問題都是多餘的。 問題:你是如何看待對所羅門的投資的?類似的,長期管理資金的買賣? 巴菲特: 我們投資所羅門的原因是,在1987年9月,所羅門公司是一家9%資產被證券化的企業,道指在這一年漲了35%, 之前我們賣了很多股票,一下子手裏有 了很多現金,並且看上去我們暫時不會用得到它們。所以,在這個我通常不會購買股票的行業裏,我們採用了這種有吸引力的證券形式,購買了所羅門。這是一個錯 誤。最後結果還不錯,但那不是我應該做的。我應該再等等,這樣一年後我會多買一些可口可樂公司的股票,或者我在當時就該買,即便可樂那時的賣價真的不便 宜。 對於長期管理資金,我們,隨著時間的推移,積累了對和證券有關的其他生意的瞭解。其中一個就是套利。套利,我做了45年,格拉姆做了30年。套利是必 須靠近電話,我自己也必須東奔西跑地做,因為它要求我跟緊跟大市的脈動。現在我已經不做了,除非出現我自己看得懂,又是極大的套利機會。 我這一輩子可能做了300樁,可能更多,套利的交易。套利本身是很好的生意。長期管理資金有很多套利的頭寸,它前10名的頭寸可能佔據了90%的資 金。我對那前10名的頭寸有一些瞭解。我雖然不瞭解其中所有的細節,但是我已經掌握足夠多的資訊。同時,交易中我們將得到可觀的折扣,我們也有足夠的本錢 打持久戰,所以我們覺得交易可以進行。我們是可能在那樣的交易中賠錢的。但是,我們佔據了一些有利因素,我們是在我們懂得的領域作戰。 我們還有一些其他的頭寸,不像長期管理資金那麼大,因為像那麼大規模的確實不多。那些頭寸或涉及到收益曲線的關係(譯注:Yield Curve),或跟不同時期發佈的政府債券有關等等(譯注:on the run, off the run)。如果在證券業足夠長的話,這些品種都是要接觸到的。它們不是我們的核心生意,平均大概占到我們年收益的0.5% 至0.75%,算是額外的一點驚喜吧。 問題:談一談投資多元化吧。 巴菲特: 如果你不是一個職業投資者,如果你的目標不是遠超大多數人表現的話,那麼你就需要做到最大可能的投資多元化。98%,99%,甚至更高比例的人需要盡 可能地去多元化,而不是不斷地買進賣出。你們面臨的選擇就是管理成本很低的指數類的共同基金了。(譯注:指數類的基金指用電腦模型來類比股票指數,如道 鐘斯指數,納斯達克指數,所包含的股票,權重,和走勢。投資者可以將指數基金當成普通股票來投資) 如果你認為擁有部分美國是值得的話,就去買指數基金。你擁有了一部分美國。對此我沒有任何異議,那就是你應該的做法,除非你想給投資遊戲帶些懸念,並 著手對企業做評估。一旦你進入對企業做評估的領域,下定決心要花時間,花精力把事情做好,我會認為投資多元化,從任何角度來說,都是犯了大錯。 那天我在SunTrust的時候,有人問了一個問題。如果要做到真正懂生意的話,那麼你懂的生意可能不會超過6個。如果你真的懂6個生意的話,那就是你所需要的所有多元化,我保證你會因此而賺很多錢。 把錢放在第七個主意上,而不是選擇投更多的錢於最好的主意,絕對是個錯誤。很少有人會因他們第七好的主意而賺錢,很多人卻因為他們最棒的主意而發財。我認為,對任何一個擁有常規資金量的人而言,如果他們真的懂得所投的生意,6個已經綽綽有餘了。 在我最看好的生意中,我只擁有一半左右。我自己就沒有去做所謂的投資多元化。許多我所知曉的做的不錯的人都沒有多元化他們的投資。唯一的例外是Walter Schloss(譯注:同巴菲特一樣,也是本傑明·格拉姆的門生。他的基金收益50年來一直領先大市),他做到了多元化,投資了方方面面。我管他叫諾亞,因為他在每個行業都投兩個企業。(笑)(譯注:來自《聖經》諾亞方舟的典故,每種動物都放了兩隻) 問題:你如何區分P&G(寶潔公司)和可口可樂公司? 巴菲特: P&G是一個很好的公司,有著很強的行銷網路,旗下有很多名牌,等等。如果你告訴我,我要離開20年,這期間我們家族的資產都放在了P&G上面,我不會感到不高興的。P&G是我5%的選擇之一。20年的時間,它不會消亡的。 但是,未來20年,30年的時間裏,相對於P&G,我對可口可樂公司的單位增長率,定價能力更看好些。目前可樂的定價能力可能差些。設想以 下,數以十億計的日均消費量,多一分錢,那就是一千萬。Berkshire擁有8%的股份,那就是每天80萬。看上去不是不可能,不是嗎?現在就想漲價, 在很多市場是行不通的。但假以時日,二十年後,可樂在單位消費量裏一定賺得更多,並且總量上也會賣得更多。我不確信這個漲幅會有多大,但是我確信一定會增 長。 我不認為P&G的主要產品有可樂這樣的統治力,有這樣的消費量增長率,但是P&G依舊是好公司。即使我可能會更中意其他一些公司,但是那樣的公司鳳毛麟角。 問題:麥當勞未來20年的前景如何? 巴菲特: 麥當勞的情況裏,許多因素都起作用,特別是海外的因素。麥當勞在海外的處境比在美國國內要強勢一些。這個生意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越來越難。人們,那些等著派發禮物的孩子除外,不願每天都吃麥當勞。 喝可樂的人,今天喝五罐,明天可能還會喝五罐。速食業比這要艱難得多。但是,如果你一定要在速食業裏,世界範圍裏這個行業規模是巨大 的,選擇一家的 話,你會選麥當勞。它有著最好的定位。雖然對小孩子雖是美味,對成人而言它卻不是最好吃的。近來,它進入了用降價來促銷的領域,而不是靠產品本身來銷售。 我個人更中意那些靠產品本身就賣錢的公司。在這一點上,我更喜歡吉列。人們不是因為還有一些附送的小禮品而買Mark 3。在本質上,吉列的產品更強勢些。Berkshire擁有很多吉列的股票。當你想到幾十億的男人臉上每天每夜長出的鬍子,更好的是,還有女人的兩條腿,你晚上的睡眠一定會很香甜。那才是你要的生意。 如果你想的是下個月我要用什麼降價策略來壓制漢堡王(譯注:Berger King),如果它們和迪士尼簽了協議,而我卻沒有……等等。我偏愛那些獨立的產品,不需要做降價促銷這些噱頭來讓它更有吸引力。雖然你可以用那些伎倆來做好生意,比如,麥當勞就是一個非常優秀的企業,但它終究不像可樂那樣,像可樂那樣的幾乎也沒有。 如果你一定要在那個領域買一家企業,就買乳酪皇后吧!我是開玩笑的,還是買麥當勞吧。一段時間以前,Berkshire買了乳酪皇后,所以我在這兒給乳酪皇后不知羞恥地做廣告(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6

商学院院长:CEO还是教授?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8/383789.html

根到底,商学院是属于教授的,对一家成熟的有历史的商学院而言如果一名院长不能得到教授们的信任、推崇,无法凝聚教授团队向同一个目标前进的时候,他注定要离开。
前些日子有消息说,上任两年的IMD(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院长John Wells辞职了,Robin Buchanan 在伦敦商学院呆了一年半也不干了,Frank Brown,INSEAD的院长也将于首个5年任期后不再继续任职。

“非学术背景”院长,是这三家商学院的共性。毫无疑问,这三所位于欧洲的独立商学院都相当成功,它们拥有世界级别的企业赞助伙伴、每年数千万欧元的 高层经理培训项目收入,一流的教授团队,令人羡慕的硬件、软件,客户口碑;良好的现金流。作为独立的不依附于大学的商学院,人们寄希望于这些商学院能够在 管理上有所突破。

事实也证明,显然一个“职业化的”院长会给商学院带来不一样的领导力变革:比如,伦敦商学院主管高层管理教育的副院长被炒,IMD甚至有教授被炒,INSEAD的全球化策略和双校园的管理变革等等。

与这三家学院任用纯职业化的院长不同的是,哈佛商学院最近也是前任院长任职期满,新院长上任,但这家全球最知名的商学院可能会坚守一个底线,那就是永远不会请非学术出身的人做哈佛商学院的院长。

在基本上类似CEO的职业化院长与学术背景过硬的院长之间,商学院要作何选择?

教授面前“不吃香的CEO”

刚上任时,John Wells曾经踌躇满志,作为Peter Laurange的继任者,这个角色显然不容易,他面对的是教授团队和客户很高的期望值,毕竟Laurange做了15年院长,所有的体系、文化已然形成。

基于笔者对IMD的了解,John极有可能在以下方面没有做好:他本来打算至少做满五年的任期,这样离开肯定是出于无奈,最重要的问题可能就是,他低估了教授们渴望被倾听的欲望,渴望被尊重,渴望参与决策的心理。

John很有可能认为他是来到IMD继续他的“CEO生涯”,2008年底他上任半年不到时笔者在他的办公室和他见面,谈到日本市场,他在一分钟之 内从电脑中调出了关于日本的数据,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有几家日本公司成为IMD的客户,对IMD的财务贡献金额分别是多少,哪位教授上的课,课程日期, 历年分别有几位来自日本的MBA学生等等等等,如数家珍!

这些的确让我感受到他和其他商学院院长的不一样,职业背景决定了他关注与客户关系和销售结果。但是他肯定忽略了管理一家以做企业内训课程为主的商学 院在本质上和一家公司是不同的,最大的不同是他不仅要面对客户,更要面对直接创造价值的教授团队,关注教授们的需求,他的准备是不足的;变化对教授来得过 快会使教授的“自我”被伤害,教授最不愿意见到的就是一个“外来者”不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在教授看来这是最大的不尊重。

而这样的问题很有可能也会发生在其他把自己角色定位于“CEO”的院长身上。毫无疑问,教授们可以把“神”请进来,当然可以在不满意的时候把“神” 送走,想当初这一院长发表就职演说,教职员工拥抱全新的、非学术出身的院长,并渴望新的变化,到后来从期待到失望,我很难想象他们离开校园的背影,到底做 好院长需要做些什么?

对上述三位“职业院长而言”,他们曾经给商学院带来了不同的价值,不管属于被迫辞职或被炒,表面上看来和很多职业经理人的际遇何其相似: 在老板、同僚很高的期望下来到公司,却无法融入公司文化,于是就力图改变现有文化; 大刀阔斧的变革带来的负面影响逐渐累积; 建立自己的变革同盟的同时和“保守派”、“怀旧派”、“老臣子”日益对立;到最终失去老板的信任。 IMD目前已经任命了Domique Turpin教授作为继任者,不知道这是众望所归还是命运的安排, 据我了解Peter Lourange刚离开时,Turpin就曾经是热门的人选, 他是一位服务于IMD二十多年的教授,对IMD的了解和忠诚度非同寻常。

称职的院长是啥样的?

商学院院长,应该是CEO还是教授?可能要回答一下下述问题:

商学院属于大学?属于校友?属于社会?属于政府?属于出资人?院长对谁负责?

若这些问题是在大学体系下则很简单,我们都知道答案。但上面的三所欧洲独立商学院则不然,有董事会或理事会或基金会,往往在选择院长时先征询意见,然后有专门的search committee(搜寻委员会)来完成任命。

如果没有一个清晰的、具备问责机制的治理结构,根本无法保证院长所作的一切决策都正确、正常,无法保证决策都对学院发展有利而没有一点私心杂念(院长也是人)。

在笔者看来,归根到底,商学院是属于教授的,对一家成熟的有历史的商学院而言如果一名院长不能得到教授们的信任、推崇,无法凝聚教授团队向同一个目 标前进的时候,他注定要离开。否则后果是相当严重的:教授会私下里做很多不利学校的事情,他们完全可以做到而且丝毫没有内疚和负罪感。比如除了规定的工作 量和研究任务以外去别的公司上课赚钱,当一个追求知识创造和教书育人为己任的教授变得非常需要用钱来衡量身价的时候,他其实对组织已没有任何归属感和使命 感了,这正是院长离职的前兆。从过去的经验看,一名称职的院长必须具备以下素质和经验:使命感、责任感;成熟、正直、坚韧、宽容;必须是教授(海外名校博 士毕业)出身而且应该是被学术界相当认可的教授,属于“圈内人士”;最好是出身营销、战略、组织行为学、金融财务等学科(因为这些学科研究的是管理问题, 必须和公司企业打交道), 而这是很多经济学出身的院长不具备的素质;丰富的经验、广受同事和学生的尊重、爱戴;筹资的能力(善于与校友、企业界朋友打交道);卓越的领导能力(不能 像奥巴马那样光靠嘴,但演说能力要好);广泛的学术网络,熟悉国际范围内商学院的圈子。

这肯定是非常理想化的标准。 如果我们拿上述标准看一下国内现在各大商学院的院长们,到底有多少院长符合这些标准?当然我们办商学院的历史实在太短,哪里来的师资呢?多数国内学校靠的 是东拼西凑半路出家的老师,或者靠国外聘请“飞机教授”和一些“走穴教授”(在各家商学院都上同样的课程)苦苦支撑着教学,研究根本谈不上,我们具备培养 管理类博士的条件和财力吗,他们毕业有人招聘吗?博士生导师合格吗?那些招聘回来的“海龟教授”留得住吗?我们到底招回来多少个在国外拿了终身教职的教 授?以中国商学院对教授的需求量,把目前美国前50名的商学院华人教授汇总一下,就算他们全部回国可能都不够用的,可是为什么没有合格的教授我们却催生了 世界上最大的EMBA市场呢?谁从高昂的学费中获益了?

上述这些问题,对中国的商学院院长不能不说是一张难以得到高分的考卷。不管是纯CEO背景的商学院院长,还是纯学术背景的商学院院长,若能够答好这张考卷,那么我们离建成全球最好的商学院可能就不会太远了。

(作者为商学院教育资深研究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161

EMBA学生罢课折射商学院可持续发展难题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2/687117.html

徐平回忆起那一幕,仍然觉得有点不可思议,教授在讲台上讲到正酣处,几位中年学生突然起身打破了课堂的平静。

其中的一位一边快步走上讲台,一边伸出手来,做了一个毋庸置疑的“请”的动作,“您讲的内容我们无法接受,与其耽误大家的时间,还不如先请您离开教室吧。”教授呆呆地看了他几秒钟,神情复杂地走下了讲台。

他径直向大门走去,很快消失在走廊的尽头。

商学院的EMBA学生罢课,正成为困扰商学院决策者的重大问题。

请走教授为哪般

“在没有上EMBA课程之前,就听说这家商学院的学生经常会将教授请下讲台,这次是眼见为实了。”徐平说,他没有料到这些身经百战,深谙人情世故的高管们会选择请走教授这样的方式表达他们对教授或者课程安排的不满。

对于罢课,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去年年底,就读于国内一所知名商学院的刘晓斌就曾经上过一堂将罢未罢的课。

“学校为我们配备了两位教授联手讲授一门课,德高望重的那一位似乎没有特别为课程进行备课,而另一位教授则讲授了非常精彩的内容。”出于中国人传统的“面子”考虑,很多学生虽然深感不适,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忍耐。

就读于另一所商学院的王开倩和她的同学也最终选择了“谈判”来表达对课程安排的“不满”。“临时更换教授,更换课程内容,学校方面没有对我们进行详 尽的告知,与此同时,教授方面讲授的内容也不尽如人意,暂且不提我们花费了大量金钱,更重要的是无法承受机会成本,每个人都有自己重要的工作,时间上耽搁 不起。”作为谈判代表,王开倩认真地搜集了班上所有同学的意见,汇总成一段精炼的语言,与校方进行谈判。

结果当然是一种“平衡”,校方承诺为所有同学补上一节课,但对于已经被浪费的时间,校方只能以致歉作为解决方案。

“商学院里的罢课,现在并非新鲜事儿。”一位商学院资深观察人士说。

不满足消费者需求?

随着学生识别能力的提高,他们对教授、授课内容、同学的构成等等都提高了关注度。

“进入商学院,对于身为企业高管的EMBA学生来说,可能有这么几个主要目标。”上述资深观察人士称,其一是将知识系统化,其二是建立良好的同学圈,其三是发掘好的教授帮助企业做咨询。

在知识系统化方面,商学院需要根据学生的需求设置自己的课程体系,并且配备优秀的师资力量。

在同学圈方面,一方面商学院要在招生时严把招生关,在学生的资历、来源、学习目的等方面进行深入了解;另一方面,商学院要有意识地形成校友圈,使得学生的沟通能够纵深化。

在教授方面,商学院必须下决心寻找顶尖的教授,使得他们能够为学生提供“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的授课内容,在可能的情况下,教授与学生之间达成某种共识,向学生所在的公司“输出咨询”。

上述几个目标,对于商学院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如果将商学院视为一家公司,学生视为消费者的话,如何能够准确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是商学院面临的真正挑战。

“我是创业者,自费读书,就是为了获得知识和积累人脉,两者中有一项不‘达标’,就等于浪费了机会成本。”王开倩并不避讳自己的不满。

目前国内一线商学院的学费大多已经达到或者超过40万元人民币,更有甚者,已经接近50万元人民币。

高额学费的来源,除了学生自付以外,也有很多是其所在公司支付,还有一部分是学生与所在公司共同支付。

有人形容中国顶尖商学院的EMBA项目是“没有应收账款”的“生意”,一般而言,学生必须缴付所有费用后方能入学,对于校方而言,不存在“应收账款”问题。

以每班30~40名(或许更多)学生来计算,每个班级缴纳的学费往往达到或者超过千万元人民币。

早期,由于信息的高度不对称,即便是对配备的师资或者课程设置的内容有异议,大多数学生还是会选择“韬光养晦”的方式;随着学生越来越多地接触到来自培训公司的高端培训或者商学院的高管培训项目后,加上自身在企业实际运营过程中积累和总结的经验,他们的识别能力大大增强。

随之而来的就是要求“商家”(商学院)提供优质的“产品”(课程)。

商学院应对挑战

毋庸置疑,“罢课”背后,是中国商学院的EMBA项目正面临着挑战。

由于政策限制,境外商学院不能在内地单独办学。境外商学院的EMBA项目曲线进入的方法大多是与中国内地商学院合作办学,一些较有实力的境外商学院还有机会与部委合作办学,此外,还有部分境外商学院大打“擦边球”在内地落地。

这些商学院在某种程度上占有了一部分的EMBA生源。

在中国内地,商学院也形成了不同的阵营,其中EMBA项目竞争最为激烈的无疑是第一阵营。其中包括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长江商学院、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清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等等。

内地商学院在20年左右的时间里,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商学教育体系。在EMBA办学上,更是走在全世界的前列。(一个重要的标志是,由于此前中国管理教育的缺失,高管急需提升管理水平,EMBA项目适应了这样的需求,中国的EMBA项目几乎是全球最大的。)

但对比欧美成熟商学院,中国商学院缺少师资、缺少研究,直接导致了提供给“消费者”的“产品”不尽如人意。

在商学院的EMBA项目的运营上,同质化的趋势较为明显,没有形成鲜明的“差异性”。“尽管有商学院被认为是娱乐化倾向严重,但在我看来,这也是一种‘差异性’,有人乐于为此埋单,就说明其定位是成功的。”一位负责在中国开拓市场的境外商学院管理者对《第一财经日报》说。

在世界级一流教授的吸引和保留上,中国商学院往往缺乏竞争力。

而在生源上,此前被默认的“国企三分之一(包括部分政府官员)、民企三分之一、跨国公司三分之一”的格局渐渐被打破,更多时候迫于招生压力,“先招来再说”的倾向明显。

“照此趋势,中国商学院的EMBA项目接下去很难谈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文章开头提到的商学院资深观察人士称。

一方面,尽管境外商学院无法取得许可,但它们能够通过高管培训项目曲线进入中国。比如哈佛商学院就在上海设立了一个学习中心,其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等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对于高管而言,如不考虑学位问题,高管培训项目也是不错的选择,更何况还冠之以‘哈佛’的名号,成为哈佛校友的吸引力确实不小。”上述观察人士称。

另一方面,压抑的不满情绪很可能影响到商学院办学的“口碑”,要知道,“校友推荐”在商学院EMBA招生过程中起到的是举足轻重的作用,更何况对于不少公司而言,往往是最高决策者先“试读”,再向其身边的高层主管推荐。

以往的案例表明,有不少董事长、CEO级别的管理者本人就读一家商学院后,将自己的高管都送往了另一所商学院就读。这些决策者,是最为精明的投资者,他们的选择就意味着对EMBA项目的认可或否定。getty图

(文中被采访者均为化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572

與哈佛商學院學子分享 華碩成為國際品牌的祕訣 施崇棠傳授年輕人 創業前該做的五件事

2011-11-05  TWM




一場施崇棠在哈佛商學院的演講, 分享華碩如何從小公司成為全球NB第五大品牌,他又如何從小工程師到品牌領導人。施崇棠用六十歲的人生智慧,與年輕人分享創業前該做的五件事。

整理‧辛曉昀

華碩從主機板起家,打著「堅若磐石」口號的的筆記型電腦,到二○○七年掀起小筆電熱潮的Eee PC,華碩董事長施崇棠總是用產品力向市場證明,華碩堅持「精采創新、完美品質」的核心競爭力。

即使在蘋果iPad寡占平板電腦市場的情勢下,今年四月華碩推出的平板電腦「變形金剛」異軍突起,被《華盛頓郵報》推崇勝過第一代iPad,更被視為科技 業的「台灣之光」。

隨著華碩品牌名揚國際,市值逼近新台幣一千五百億元,施崇棠也成為全球科技業風雲人物,去年三月,他受邀前往美國哈佛商學院演講,與青年學子分享華碩如何 從小公司變成國際品牌,並建議年輕人創業前要做到的五件事。

施崇棠給準備創業的年輕人的第一個建議是 Sharpen the sword(精益求精),「我的建議是,選對目標,不要朝三暮四。」施崇棠認為,找尋你的範疇領域、技術能力,和能夠盡其發揮所能的地方去精益求精。把大 學時期的電磁學念二十幾遍,就是要從基礎的東西,來決定這一切。

施崇棠出生於彰化的公務員家庭,從台大電機系畢業後,再進入交大管理科學研究所進修。二十七歲進入宏碁帶領研發部門,當時,以施崇棠為首的工程師團隊興起 創業念頭,「我們都對電腦技術瘋狂,認為自己是天下無敵的那種人。」華碩成立初期,施崇棠和另四位同樣是工程師出身的創辦者──童子賢、徐世昌、謝偉琦和 廖敏雄,就選定以主機板為業務,並製造出最快速、最可信賴的主機板,才讓華碩得以在○六年一躍成為全球最大主機板廠商,榮登股王。

在專精的領域發揮才能外,施崇棠認為跟對潮流(Ride the right wave)是第二個重要議題。華碩開始營運的資本額並不多,大約只有三十萬美元,其中施崇棠出了六○%的資金,至今他仍是華碩的最大股東。「即使我們沒有 強大的財務作為後盾,但是至少我們能有開闊的視野。」施崇棠和他的團隊在一九九○年即預見主機板模組將會引領潮流,且個人電腦都會使用標準化的主機板,勢 必能打造一個大市場。「我們就是有那個膽量,認為進攻主機板市場將會有一番作為。這對宏碁這樣的大公司而言或許不算什麼,但是對於像我們這樣的小公司卻很 重要。開拓你的視野並且抓住重要的機會。」有技術,看準市場抓住機會後,施崇棠認為年輕人下一步,應該要選擇對的工作夥伴(Choose the right partners),「別只看員工的工作能力,你必須去一一分析他們與生俱來的個性,他們將會成為你終生的工作夥伴,他們的個性與專業能力一樣重要。」施 崇棠相信,一個人的素質影響公司最後的體質,好的素質會帶領公司走向新的里程碑。但急需用人的時候,往往找到的人並不是那麼的適當。「華碩在招聘的時候, 首先看人,而不是看事情,因為人才很重要,所以一定要對的。」所以,越早找到最優秀的團隊(Recruit the best team leaders at the very beginning),是施崇棠給年輕人的第四個建議。施崇棠為了找到最優秀的人才,逐一打電話給台大的學生,說服他們到華碩上班,像華碩執行長沈振來、 和碩執行長程建中都是畢業於台大電機系。施崇棠認為:「這對華碩是相當重要的一環。」最後,施崇棠給年輕人的忠告是執行正確策略,正視殘酷的現實 (Drive the right strategy and confront the brutal facts)。施崇棠屬於以策略為導向的規畫者,仔細研究市場、勘查差距,並想出華碩的解決之道。施崇棠是虔誠的佛教徒,他認為正視事實是典型的佛教經商 之道,他想了解所有事情,不論好壞。藉由直接面對問題,華碩能快速做出反應,在必要的時候改變路線。華碩善於嘗試,即使遇到挫折也能繼續前進。

「那時只是夢想開創一家小而美的公司,沒想到現在搞到幾千億元的規模。」 當時施崇棠毅然決然地離開工作十五年的宏碁,轉戰有經營危機的華碩,但認為「困難就是機會」的他,至今仍是堅持創業要走困難的路,唯有遇到困難,才能磨練 真功夫。

紐約獨家專訪施崇棠語錄精選● 揣摩高手傑作 不要不好意思如果我們只是在蘋果的基礎上去做,這樣沒有design thinking(設計思惟)觀念,沒有從根做起。華碩一定要有自己的路,你要破、要理。我沒有exclude(排斥),像上次王雪紅(宏達電董事長)去 買那個東西(蘋果產品),不要不好意思,好好地、大膽地用,這才是揣摩高手傑作。

●太會考試 拿不到諾貝爾獎為什麼丁肇中(諾貝爾獎得主、中研院院士)到台大物理系去演講,說他們都拿不到諾貝爾物理獎?就是你太會考試是沒用的,因為你們並沒有了 解,公式不是關鍵,而是第一步為什麼想到這個點子,那一步還是要靠右腦。

●連天才都要苦練 不須與別人比!

小時候很多人都被制約,認為自己數理不行、藝術不行,這其實傷害很大。你何必跟別人比,現在最糟糕的是,你可以進步的,卻沒有進步。莫札特在第七號鋼琴奏 鳴曲創作出來之前,也不算大師,連天才都要一萬個小時練習,十幾年才能變大師。

●消費者無法告訴你真正的創新!

現在我們遇到的問題是,把消費者的話當令箭,這是錯的。為什麼賈伯斯會說,他根本就不理focus group(市調訪談),他講的其實也對。消費者只不過iterate(重複),他沒有辦法幫你integrate(整合),當你要做那種真正的創新,有 時候消費者並沒有辦法告訴你。

(整理.賴筱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770

捐款政大六億 打破國內商學院最高金額 三十年情緣 周俊吉為企業倫理扎根

2012-03-26  TWM




信義房屋董事長周俊吉,上周以個人名義捐款六億給母校政大商學院,不僅創下政大創校八十五年最大筆個人捐款紀錄,也打破國內商學院最高捐助數字,未來金華街政大公企中心將成為台灣最頂尖商管教育基地。

撰文‧梁任瑋

三月十六日上午,政大校長吳思華在舜文講堂主持的「躍升計畫簽約典禮」,吸引眾多政大商學院的老校友們,如副總統蕭萬長、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前滙豐中華投信董事長宋文琪等人前來觀禮,當天,另一個話題人物是信義房屋董事長周俊吉。

周俊吉以個人名義捐款六億元給母校政大商學院,這不僅是政大創校八十五年最大筆個人捐款紀錄,也打破國內商學院最高捐助數字,而這筆巨款也將為政大商學院「躍升計畫」注入豐沛的活水。

其實,周俊吉捐款的機緣,要從三十年前,一群企業家勤學的故事說起。

一九八二年,每晚深夜十點過後,台北市金華街一八七號,常看到一群剛剛下了班、上完課的企業家離開公企中心準備回家,這個場景,深刻勾勒出台灣經濟快速起飛的關鍵因素,也清楚說明政大公企中心在當時扮演的角色。

感念培育 捐六億催生﹁躍升﹂在這群事業、學業蠟燭兩頭燒的企業家老闆中,信義房屋董事長周俊吉也是其中一位利用公餘時間進修的學生。

周俊吉是一九八二年進入企業家管理發展進修班就讀,一九九○年又攻讀政大企研所企家班,成為企業家第十屆校友,與政大結下不解之緣。

一年多前,周俊吉接下政大企管所校友會長,有感於培育過國內無數優秀企業管理人才的政大公企中心,在歷經五十年的作育英才後,目前已處於軟硬體設備需要汰舊換新時刻,得知學校面臨外在競爭急需提升的迫切性,就燃起推動公企中心升級的系列計畫。周俊吉因而動念捐款六億元,催生「躍升計畫」。

在這個計畫下,政大公企中心將整合商學院資源的專業經營管理書院,並命名為信義書院,公企中心現址將改建為結合國際會議中心、以及專業MBA(工商管理碩士)教室,甚至還會有零售商場與充足的停車位。由於鄰近政府推動的「華光特區都更案」旁,將集結觀光旅館、金融管理園區與數位科技園區,因此,政大公企中心一旦轉型升級完竣,則可和這起國家級的「台北華爾街」結合,成為台灣最頂尖商管教育基地。

捐款給政大,只是周俊吉的手段,他真正的目的,是要喚起社會重視「企業倫理」教育的重要性。周俊吉推動企業倫理教育的時間,可回推到二十年前,而這些年來,也證實他的企業倫理理念,是促使信義房屋成長的原動力。

推動企業倫理 信義贏信賴周俊吉創立信義房屋時,他就立下要藉專業知識、群體力量以服務社會大眾,提供良好環境讓同仁獲得就業安全成長的成立宗旨。長期以來,一直秉持「企業社會責任乃是企業本分」,回歸基本功,透過人才培養、品質提升、創新服務,讓服務講話,真正滿足顧客需要、獲得顧客認同。這也正是政大躍升計畫的積極內涵。

一九九二年,信義房屋即成立基金會,推動企業倫理工作價值觀,當時,台股進入大空頭,連帶影響房市,房仲業平均衰退三到四成,但信義房屋卻逆勢成長了五○%。「因為消費者信任我們。」周俊吉說,信任是需要投資的,當時他有鑑於不動產交易並沒有標準流程,充斥著爾虞我詐,信義又秉持著「企業倫理」製作不動產說明書,結果當景氣翻轉時,這套制度為交易安全把關、建立消費者知的權利,反而贏得消費者信賴。

「做生意誰都想賺錢,但利有長短期之分,長期的利就是義,心中沒有別人的利其實最後會證明只能是短利而已。」周俊吉說,做好事並不是做傻事,以善為出發點會有好的回饋。

二○○四年,信義房屋又開始推動「企業倫理教育扎根計畫」,鼓勵各大專院校老師投入企業倫理教案的研究。在信義房屋支持下,八年來已有一二九位老師發表一二九篇教案,為各個學校在推行企業倫理課程時提供豐富的教材與個案,解決了「企業倫理」在教育實務上「曲高和寡」的難題。

「有老師告訴我,若不是信義房屋提供了這個平台,他們真有種『不知要怎麼教下去』的感覺。而目前,甚至已有研究生以企業倫理教育作為論文題目了!」周俊吉的遠見,更在近期獲得印證。以○八年全球金融海嘯後來說,由於嚴重摧毀民眾對企業的信任感,「提升企業誠信與倫理」瞬間成為全球商界的「顯學」。於是○九年,信義房屋又協助籌組「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由孫震先生當選理事長,周俊吉、行政院政務委員曾志朗、元智大學管理講座教授許士軍等產官學界知名人士當選理事,同時定期舉辦「企業倫理教學研討會」,推廣教師的教學經驗與努力,建立完整的企業倫理平台,讓學術界能更容易取得所需的資訊、分享彼此的研究成果、教學內容,讓倫理觀念更深植於學子心中。

許士軍表示,信任是建立在倫理之上,如果學生在求學時期就上過倫理課程,當他們進入職場後、成為主管時更會把企業倫理當作自己的責任。

值得一提的是,一二年初,信義房屋率先設立「倫理長」,甚至成立「企業倫理辦公室」。政大校長吳思華認同周俊吉的理念,政大商學院今年起也已經將「社會責任與倫理」列為學士班全院必修課程,創國內大學先例。藉由「躍升計畫」的推動,周俊吉暨國內企業界大老正執行企管教育的革命計畫,希望台灣的經營體質能得到質變和量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254

長江商學院邊八卦邊漲價 明年學費漲到70萬

http://www.21cbh.com/HTML/2012-11-2/yONDIwXzU1MzkyOA.html

「長江商學院EMBA 2013級報名結果出來了,沒有男生!」昨日,這條被稱為「商學院悲劇」的段子在微博上不脛而走,引來轉發過萬次。

長江商學院「躺著中槍」。因地產大亨王石與女演員傳說中始於在這裡的一場「豔遇」,高高在上的長江商學院墜落八卦界,成為坊間調侃的對象,被冠以「單身女青年福地」的稱謂。

不過,「純女生」的陣容應該是網友的惡搞。昨天,記者就2013級報名結果向長江商學院求證,被告知2013級EMBA班報名尚未開始。「報名預計這個月開始,你關注下我們的網站,截至2013年3月31日。」商學院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成為各種緋聞的發源地,對長江商學院利弊兼有。被調侃沒有男生,隱藏著「嚇退」某些生源的可能。不過,長江商學院顯然並不為此擔心。在長江商學院官網上,2013級EMBA班的學費是68.8萬元,再加上2000元申請費,總計近70萬元。而據資料顯示,長江商學院EMBA班2009年學費為52.8萬,2010年為58.8萬,2011年為62.8萬,2012年為65.8萬,學費年年看漲。

與長江商學院風格迥異的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在學費漲價這件事難得地與對手保持了一致。據瞭解,中歐2012級EMBA班學費為53.8萬元,而2009年學費僅為36.8萬元,3年上漲了17萬。

高昂的學費並不能阻擋人們對商學院的熱情擁躉。 「去那裡不是讀書的,是建立關係的。」一位知情人士一語道破天機。該人士曾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EMBA班深造,擁有美國紐約斯特恩大學金融碩士學位,年僅33歲,身家上千萬,是當時班裡最年輕的學員。上述人士透露,自己能夠被錄取很大一部分源於名校背景和央企工作經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474

讀不讀商學院? 百樂門小豔紅

http://xueqiu.com/6721636532/23514948
2007年我在國內一個小縣城做IPO項目,那家企業的老闆是中歐的EMBA, 在我們工作之餘,他時不時發表一些睿智的見解,在那個偏僻的小城市裡顯得鶴立雞群。至今我還記得他看著我們用兩台打印機瘋狂打印IPO申報材料時,慢悠悠地說了一句: 「現在不是無紙化辦公時代麼,怎麼紙費得比從前還多了?」在這家企業做盡職調查期間我們發現,企業的幾名董事、入股的風投公司,都是老闆在中歐的EMBA同學以及同學所在的公司。這位老闆很自豪地說,他們EMBA班的同學聚會,說的最多的就是班上哪個同學的企業最近上市了。他同班知名的企業家包括紫金礦業的老闆陳發樹,九陽股份的老闆王旭寧等。這是我第一次見識了商學院的力量——知識和人脈。

    在剛剛進入港大商學院讀MBA的時候,我曾以為這是一個在職場上中場休息的機會——經過了前些年律師、投行、PE工作的身心折磨,現在終於可以回歸校園喘一口氣了。事實證明,是我自己沒有做好盡職調查,誤解了MBA教育的模式。MBA教育與傳統的碩士培養教育過程不同,強度極大,它把一個未來職業經理人在職場上可能需要的各種知識技能精煉壓縮後以最快的速度灌輸給學生,同時,為了保證學習的質量,每個教授都會給學生佈置大量的案例討論和作業以使學生能真正消化和懂得如何在實踐中運用所學的知識。有些老師在第一次上課就說不要抱怨課業太重,我就是來折磨你們的,你們應該學會時間管理的技能。

    此外,現在很多知名商學院都提供了一年制的MBA教育,相比傳統的兩年制MBA教育而言,一年制MBA滿足了職場人節約時間成本的需求,但課程強度更大。

    在香港與同學及校友社交時,聽說我原來是做投行的,大家都紛紛表示說那你原來工作一定很辛苦吧。我忙說哪裡哪裡,那時不過偶爾加班到一兩點,現在讀MBA我幾乎每天做功課到一兩點,並且還沒有加班費!我真的有點懷念原來在投行工作的日子。

    也就是在讀了MBA之後我才知道,知名商學院的MBA畢業後為什麼能在國際大投行工作而不懼長期加班的折磨——MBA教育的一項基本內容就是折磨學生,讓大家在經歷了這個過程之後超越自我的極限,徹底地脫胎換骨。商學院是個煉獄。

商學院是人生新視野

    商學院另一個吸引人的地方在於它彙集了全球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工作經驗的學生在一起交流和互相學習。作為一個標準的土鱉,初次置身於一個完全國際化的環境裡帶給我不小的震撼。不同年齡、不同生長經歷、不同文化和不同職業背景的同學在一起很有趣,但也有不少衝突。我時常會想,如果在這樣一個國際化的環境裡工作,我如何才能和這些各色各樣的人進行最有效的溝通?我之前的處世經驗在這裡充分暴露它的侷限性。商學院是一種人生的新視野。

    雖然都是抱著功利主義的心態來到商學院,不同的人在商學院學習的過程中還是有不同的訴求。有人從進商學院的第一天起,就開始為找工作做準備,他們忙著申請各種實習機會、參加招聘宣講,希望通過獲個MBA學位給自己的職業生涯開闢新的天地。有人則忙著社交,在香港這個國際化的城市裡,每天都有機會認識各色各樣的人,如果你花大量時間去參與社交的話。也有人認真學習商學院的每門課程,希望從中得到職場需要的技能。

    針對這種種訴求,商學院都盡其所能提供了各種資源。商學院的職業發展中心每天都在更新各家公司的招聘信息,聯繫各大公司的校園招聘宣講;商學院也時不時組織了各種校友社交活動,都是在CBD的各高檔酒吧舉辦,還有不定期到國際大公司的參觀機會等;當然,商學院每年更是花了不少心思改進它的課程內容,以適應時下商業社會對人才的實際要求。簡言之,知識,人脈和機遇就是商學院給它的學生提供的最核心的價值。

投資商學院文憑的回報

    當然,不可否認,也有人是來商學院混日子的。只要你能達到商學院的入學標準,商學院從來不拒絕「捐錢」的人——如果你只是買個文憑的話,進了商學院之後怎麼學習、學不學習完全是你自己的事。

     如今,「泛娛樂化」之風也刮到了商學院。隨著王石先生八卦緋聞的傳播,有好事媒體打出了「長江商學院借王石婚變漲價」的新聞題目。一時間,讀EMBA傍大款成了熱門話題。關於那則木子美寫的EMBA女同學給男同學塞房卡的故事,我向一位某商學院在讀EMBA女高管求證真實性,她意味深長地回了我三個字:誇張了!

    後來我和港大商學院一個職員私下聊起這件事,開玩笑地問她EMBA班上是不是真的有美女或明星,她說:「她們想來可以啊,不過她們要能通過我們的EMBA的簡歷篩選和面試過程才行。」港大MBA之前確有錄取過一位香港歌星,不過他本人確有知名大學過硬的本科學習成績。「所以,花瓶肯定是進不來的,除非她們真有好的經歷和背景。來讀EMBA的絕對都是重量級的人物。」

     香港大學的EMBA教育為兩年制,學費約14萬美金(約合109萬港幣),是香港大學與倫敦商學院及哥倫比亞商學院聯合教學的課程,EMBA學生第一年的必修課要在香港、倫敦和紐約這三個國際金融中心飛來飛去完成,學費僅包括三地的酒店住宿,不包括機票錢。因此,整個EMBA讀下來要大約150萬港幣。港大商學院的職員對我說:「他們來讀書的人都很辛苦,要上班還要在世界各地上課,不是一般人想得那麼輕鬆。」

     至於長江商學院在這個當口學費漲價,我相信跟王石先生沒有什麼必然聯繫。其實今年各家知名商學院都或多或少提高了學費,以香港大學為例,2013年MBA的學費是45萬港幣,而2012年這一數字是40萬港幣,2011年則是39萬港幣,2013年的漲價幅度很大。這一現象完全可以用商學院的核心課程之一管理經濟學的理論來解釋。通常來說,MBA的申請人數是與經濟週期反向而行的。經濟不景氣的時候,人們讀商學院的意願更加強烈,在供給相對穩定的狀況下,由於需求增加,必然導致商學院的學費漲價。湊巧的是,王石的緋聞出在了商學院的招生季。

    幾十萬的MBA學費不是一個小數目,然而捨得花這筆錢的人如何看待這筆花費又是完全不同。在我們MBA的會計課上就有同學問老師, MBA的學費在個人的財務報表上是應該記作費用還是能夠資本化?老師很曖昧的笑了笑,說,也許你們有的人真的覺得這筆錢是對自己未來的投資,不過,如果我是審計師,出於審慎的原則,我可能會給你們記作費用。

    讀MBA是投資還是消費,這完全是個案判斷。總體來說,就讀MBA的中國學生普遍比外國學生年輕,有些人工作了三年達到MBA的最低工作經驗要求之後馬上就申請商學院了,不少人還是靠父母出錢來交學費的。因此,有些中國學生既沒有還貸款壓力也沒有MBA學費投資回報壓力,把MBA當碩士來讀,畢業後的投資回報率自然不理想。

    在我看來,MBA學歷不過只是個人履歷上的一個係數,如果你之前的工作經歷和個人能力都不錯,乘上這個係數才可能能對個人履歷有較高加分,否則,MBA學位對個人職場競爭力的貢獻度有限。

商學院文憑與真實能力

     總而言之,MBA和EMBA教育都是當下快速消費時代的產物,是完全實用主義的速成教育。關於這一點,商學院及其教授們也早已心知肚名,儘管教授們挖空心思給同學佈置各種課題,讓大家反覆練習如何把課程上學到的理論變成自己的實用技能,但到了最後一節課,老師往往都會說,我知道等你們工作之後,現在學會的很多東西可能早就忘記了(比如怎麼做模型計算最佳資產組合、怎麼用統計知識來分析市場調查結果),但我希望你們能運用這些課上的基本理論形成工作中的處理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正確思路。

    商學院的課程設置是建立在培養未來職業經理人假設的基礎上的,如果你從商學院畢業後只是為了轉行去知名的大公司做一名普通員工(比如許多理工科背景的人希望通過讀MBA進入國際大投行),那麼商學院課程對你的幫助也許很還不夠,你還需要自學更多的專業知識。

    2008年金融危機後,國際媒體上有輿論批評商學院「培養出大批只知賺錢而不具備跨學科思考能力的畢業生,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此次金融危機」,商學院也因此調整了課程設置,增加了一些與商業道德、人文科學和創新精神有關的課程。但不可否認的是,只要給商學院排名的那些功利主義的指標還在,商學院教育就不可能真正代替傳統大學教育成為培育社會精英的搖籃。

     記得在管理經濟學課上,教授講信息不對稱理論時問我們:為什麼高盛、摩根士丹利、匯豐、渣打這些知名的金融企業都租在最貴最好的寫字樓?這種行為說白了就是展示自己實力的一種廣告。這些國際金融企業租用最貴的寫字樓,就像是在公開場合燒錢,以此向公眾宣告他們很有錢很有實力。同樣,你們辭職讀MBA和高盛租最貴的寫字樓道理是一樣的。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人們會認為,只有對自己個人能力和未來前途充滿信心的人才會辭職花大價錢到商學院讀書。所以放心好了,無論你們學到了什麼,無論你們成績如何,都不用擔心你們在職場上的競爭力,因為你們已經在公開場合燒錢了。

    當然,你自己的真實能力究竟幾何?只有你自己心裡清楚。我相信這是教授沒有最終說出來的一句潛台詞——商學院文憑只不過是你花錢做的廣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381

【新財商 之2】杜克大學商學院院長:父母才是最關鍵的「領導力大師」 東方愚

http://www.zhanghua.cn/?p=5203

我之前關注威廉 博爾丁(William Boulding),不僅因為他是杜克大學福庫商學院(Duke University's Fuqua School of Business)院長,也不僅因為他是管理學和領導力學大師,而是因其他追根溯源的精神。看過他寫過的一些文章和講過的話,一脈相承的,就是獨立思考,不人云亦云特點。

最近他寫了一篇文章,談商學院應該培養哪些方面的領導力」。你猜怎麼著?他通篇講的,皆乃他自小從父母身上學到的品質。「不可否認的是,他們的言傳身教影響了今天的我。」

沒錯,父母是最重要的學校,父母才是最關鍵的人生導師。「墨點兒」想傳遞的理念之一亦是如此:我們和孩子一起成長,我們對孩子的影響之大超乎想像;而在讓孩子成為一個人格健全、富有創造力的好苗子之前,我們自己應當也必須成為一個「精神富足者」。

博爾丁教授的一句口頭禪是:「我們最好把它弄明白。」

言歸正傳。我梳理了一下博爾丁文章提及的父母潛移默化傳輸給他的幾種能量。可能有人會說,他的父母分別是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這麼富有學術氛圍的家庭,並不具有普適的代表性。這些有一定道理。但你必須承認,好的父母——不論職業或是層級——優點是相通的,普通的工薪階層或農民家庭,培養出全球化良才的案例不勝枚舉。

1、目標感。

我母親的目標感在納粹德國侵佔她祖國挪威的那一刻就變得十分明確。正如紐約時報對她的訃告上所言,她將畢生獻給了她認為我們所有人都與生俱來的「愛慕和平的行為」上。我父親的例子則顯得更加複雜一些。紐約時報在對他的訃告中,將他形容為「極受尊敬但並非正統的經濟學家、哲學家和詩人」。在他臨終前我們最後一次交談時,他用極其簡練的語言解釋了他的目標感:這個世界要麼從好變得更好,或者從壞變得更壞,而他一生的工作就是將好結果的可能性最大化。

2、合作制勝。

當我們與價值觀、文化和制度規則非常不同的人、組織和社會群體共事的時候,這些不同就會導致潛在的和實際的衝突。我們是應該相信雙方之間的差異不可調和而選擇退出,還是應該帶著建立橋樑的希望繼續努力?我的父母不相信不可調和的差異,他們相反認為不斷增多的多層面的的接觸將有助於發現共同的利益訴求。從情感上而言,他們更多關注愛而不是恨,並試圖找到所有人和事的優點。只要繼續共事以達到協同合作,爭論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3、深入求證。

對我父母而言,一個論證反對一件事情是不足夠的;他總是會問,「你會支持些什麼以讓事情變得更好?」同樣,如果一個人沒有想通那些並非本意卻可能造成的後果,簡單的支持一件事情也是不足夠的。他就是這樣陶醉於複雜之中,並認為那些植根於自身利益的單純的「支持」和「反對」的立場是滑稽可笑的。

4、創造性顛覆。

對傳統界限進行重新思考。我的父親年輕時便從英國移民到美國,因為他希望對觀點的評價是建立在價值而非社會地位或者資歷之上。他經常以幽默的方式將任何一個組織推向顛覆性的創新領域。他也感覺到經濟學缺少了其他學科的豐富性而不能有效地推進人類的行為和體制。「數學讓經濟學變得嚴謹。不幸的是,它也帶來了一片死寂」,他曾這樣說過。我母親在45歲的時候重返學校攻讀博士學位;在那個年代職業母親是非常罕見的。

5、全球公民。

我父親,當然也包括其他人,提出了「地球就像宇宙飛船」這樣的概念,以提醒人們這樣一個事實:我們所有人依賴共同有限的資源去創造共同無限的未來。共同未來的思維方式會消除創造性的解決問題的諸多障礙。

在這篇文章最後,博爾丁總結道:「我思考著我父母的例子,以及學生和商界領袖或許能從中領悟到的道理:擁有目標感去為他人的生活創造不同;打破障礙去建立協作和推動創新;不要以簡單化和狹隘的個人利益為出發點去確定立場;成為一名全球公民。這些要素構成了有擔當的領導力,一種在我們這個互相依存的世界裡去驅動積極進步的力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964

長江商學院校友推薦40本書單 吳青霖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f6ca920101c0mz.html
1、《浪潮之巔》(五星推薦)
去年看得最有收穫的一本書,講述了整個美國科技史,對於理解科技行業非常有幫助,如果只能讓我推薦一本,那一定是《浪潮之巔》。

2、《傑克韋爾奇自傳》
看了以後才知道,阿里巴巴的管理在很多方面原來是學習GE的。結合真實經歷的管理學著作,值得一看。

3、《品類殺手》(做電商、零售業必看)
雖然主要寫品類殺手,但是作者是在整個美國零售業歷史的背景下分析的,對於理解零售業幫助很大。電商也屬於零售業,如果瞭解一下傳統零售的歷史,才能知道自己在坐標中的哪個位置,強烈推薦。

4、《窮查理寶典》(個人最愛)
查理·芒格唯一的著述,無所做什麼行業的都推薦讀,這是活著的人當中,在智慧方面我最佩服的一個人。學會查理·芒格的思維方式,是一件讓人終身受益的事情。

5、《偉大的博弈》
一部美國金融史。大力推薦。

6、《影響力》
本來是部心理學著作,愣是被中國人包裝成了營銷學著作。Anyway,這本書對於所有人都值得一讀,心理學,是理解這個世界最最重要的一個理論武器。

7、《一個廣告人的自白》
大衛·奧格威的經典,做廣告、營銷的必讀書目之一。

8、《引爆點》(做品牌必看)
馬克西姆的這本書,是我看到的最實用、最有解釋力的一本傳播學大作。希望建立自己品牌的人,一定不能錯過。

9、《網絡營銷實戰密碼》
Zac的大作,系統的講述了網絡營銷的種種工具,非常具有實戰性。適合那些需要瞭解網絡營銷的人做入門讀物。

10、《創業的36條軍規》
孫陶然著,一看就是真正創過業的人寫的,非常實在,非常耐看。

11、《三體》(看了停不下來,慎看)
說它是中國最偉大的一部科幻小說應該不會有人反對。一部令人看時欲罷不能、看過悵然若失的小說。其對科學、對人性的反思,非常具有哲學高度。

12、《格魯夫給經理人的第一課》(接地氣的管理書,強力推薦。)
因特爾前總裁安迪·格魯夫的著作,實戰性非常強,適合職業經理人閱讀。

13、《一勝九敗》、《一天放下成功》
優衣庫創始人柳井正的著作,要瞭解優衣庫,必要看這兩本書。

14、《失控》(個人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哲學著作)
有些哲學的一本書,而且很厚,看起來會比較累,但有時間的話,真的值得讀一讀。

15、《野蠻生長》(接地氣,大力推薦)
不裝逼的一本書,對於理解中國的商業,極有幫助。大力推薦。

16、《黑天鵝》(個人最愛)
又是一本哲學書,個人非常非常喜歡,當時還做了很多批註呢。

17、《玩法變了》(淘寶人必看)
每一個做電商的人都應該讀,前淘寶小二胖胡斐大作,目前國內專門寫電商的書裡面最好的一本。

18、《MBA教不了的創富課》
阿芙精油老大雕爺的作品,一本讀起來輕鬆、讀了以後獲益匪淺的管理書。

19、《天才在左瘋子在右》
與電商無關,屬個人推薦,而且是極力推薦。看了你就知道了。

20、《從9億到179億像百麗那樣瘋狂成長》
書名起得超爛,內容卻很不錯。要瞭解傳統零售業的經營方法,這本書做入門很不錯。

21、《高級品牌管理:實務與案例分析》
飛利浦科特勒的《營銷管理》太長,很少有人能夠全部讀完。這本《高級品牌管理》篇幅不大,理論性和可讀性都不錯,推薦。

22、《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彼得德魯克的一本小書,很棒。

23、《給你一個億》
瞭解VC,瞭解融資,瞭解創業。

24、《自由與市場經濟》
許小年的著作,很值得一看。

25、《當代中國經濟改革》
吳敬璉著,梳理了中國經濟改革歷程,有些學術。

26、《出軌:娃哈哈與達能的中國式離婚》
一部非常紮實的商業案例書。

27、《大敗局》
在中國做生意,不能不看看別人是怎麼死的。

28、《金領:21世紀職業生涯完勝之道》(個人最愛,對我人生影響很大)
衛哲唯一的一本書,也是我個人最最喜歡的一本書,超5星推薦。不過這本書現在買不到了,可以到我的微盤去下載電子版。

29、《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資》
不投資的人也可以看看,看看大師是如何去評判一家公司的好壞的。

30、《我在通用汽車的歲月》
比爾蓋茨、彼得德魯克推薦的管理學著作,值得一看。

31、《倒轉的紅輪:俄國知識分子的心路回溯》
這本書是一個我敬愛的長者推薦的,還沒看,據他說是他最近看過的最好的一本書。大部頭,分析俄羅斯革命歷史的。革命很危險,不建議讀者在沒有大人指導的情況下擅自嘗試。

32、《大數據時代:生活、工作與思維的大變革》
一說起大數據,網絡上立馬會分出兩個陣營:一個陣營認為大數據非常牛逼,但是說了半天也沒說明白它到底為什麼牛逼,於是另一個陣營就嘲笑說這就是忽悠,無非是換了個概念又炒一次冷飯罷了。要我說,還是先看看這本書再說吧,大數據確實非常重要,如果說我們現在是一個互聯網的時代,那馬上要到來的就是大數據時代,它會徹底顛覆我們的生產方式和思維方式。建議和《失控》一起來看。

33、《隨機漫步的傻瓜》
說起《黑天鵝》大家應該都不陌生,這是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的另一本著作,黃若老師跟我推薦的,也是我過年回來帶的唯一一本紙質書。還沒看,過幾天再來做書評吧,先推薦上。

34、《論中國》
這是令人尊敬的亨利·基辛格最近的著作。他知識極為淵博,而且親歷了許多重大的歷史時刻,因此他能夠把中國放在整個歷史的時間維度上和東西方文明的空間維度上進行對比、評析,比單純的就中國論中國或者站在西方視角看中國,都更加有穿透力。

35、《技術元素》(大力推薦)
「技術元素」是凱文·凱利的個人博客的名字,這本書就是他博客文章的合集。與《失控》那樣的大部頭相比,這本書讀起來更加輕鬆,文章的覆蓋面也更廣,不僅有他對於技術的哲學思考,還有關於新經濟和商業模式的創新想法,過完春節我會轉載幾篇其中的作品給大家。

36、《商業的常識》(接地氣,大力推薦)
申音出品,必屬精品。本來有紙質的,後來在多看上又花6塊錢下載了一本電子版,準備有空的時候再看一遍。

37、《中國改革年代的政治鬥爭》(瞭解中國現代史的必讀書)
如果有朋友去香港或者台灣,可以請他們順道帶一本回來,楊繼繩著。另外,他的《鄧小平時代》(與傅高義版同名了,不過楊的版本在先)也非常棒,大學時看了兩遍,比《交鋒》、《變化》要高一個層次,據說比傅高義的版本也要好上很多,沒看過傅版,不評論。

38、《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
高華著。理解了延安整風,就能理解57年的反右和66年的文革了。為了避免重犯歷史上已經犯過一次的錯誤,我們應該去瞭解那一段時間裡到底發生了什麼。紙質版應該買不到了,上網下電子版吧。

39、《論美國的民主》、《舊制度與大革命》
法國思想家托克維爾的著作,近來後者被炒成了暢銷書。這兩本都是大學時候看的,真心是好書,現在有些遺忘了,準備重新看一遍。

40、《二號首長》
我看過的唯一一本官場小說,雖說作者的一些觀點未必認同,但是這本書對於我這個常年掉書袋的書呆子來說,可謂開拓了眼界,瞭解了管理我們這個龐大共和國的首長們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讀書雜點沒有壞處,不能光看托克維爾、凱文凱利這類嚴肅的,適當增加一些流行文學可以讓我們更理解我們所處的時代。(by浙大同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316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