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大買家系列之】阿里巴巴:只投自強者,不做接盤男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2459.html

【大买家系列之】阿里巴巴:只投自强者,不做接盘男

【導讀】阿里與其他巨頭戰略投資部最大的不同在於,阿里巴巴選擇投資對象時有一個「自主生存能力」的優先考慮項。這項標準的內涵是:作為阿里投資的標的公司,即便公司未能整合入集團中,也能獨立健康地發展。由此可見,若想把阿里巴巴作為一個「接盤男」看待,恐怕將成為泡影。

來源:i黑馬網     作者:吳澍 (本刊記者胡采蘋對此文亦有貢獻)


阿里投资

大買家檔案—阿里巴巴

投資部門:集團投資部

關鍵決策人:馬云(創始人)、蔡崇信(集團董事局執行副主席)、張鴻平(財務投資負責人)等

與VC/PE關係:密切,張鴻平加入後增強了與投資圈的關係

投資風格:趨於穩健,但在上市關口較為激進;兼顧戰略價值和財務投資;喜歡選擇行業頭名,通常保持增持權利

併購效果:對公司上市前的估值貢獻明顯,但整合難度大

意向領域:物流、移動互聯網等


 

5月10日的「退休」大典之前,馬云放出了兩發重磅導彈。一發是2.94億美元收購國內最大地圖服務供應商高德軟件28%股份;另一發是5.86億美元砸向國內最大的社交網絡平台新浪微博,佔股18%。多位投資業界人士透露,在高德軟件、新浪微博雙響炮過後,阿里還會有大手筆。

五年前,馬云在阿里一次高層會議上提出要上「云計算」,彼時就連微軟的云計算業務Windows Azure都沒揭開面紗,反對聲音自然很強烈。但馬云毅然拍板:「需要的時候,我們不但可以用牛刀殺雞,還可以把導彈當鞭炮放。」如今,阿里要上市,要成為千億美金市值的公司,顯然正是需要大手筆收購的時候。

這種時候,阿里內部有一台極為重要的發動機在運轉,那便是它的投資部。

 

從門外漢到科班戰隊

 

阿里是否要成立投資部?在阿里成立的早期,內部曾有過爭論。隨著2005年8月那筆針對雅虎中國的10億美元收購達成,阿里巴巴集團投資部也在第二年正式成立。當時,其主要職責是戰略投資,財務投資尚未在公司考慮範疇之內。

2009年之前,阿里可追溯的投資案例並不多。除了雅虎中國的投資,僅有2005年12月的一拍網,2006年的口碑網,2007年的百世物流,2008年的PHPWind等幾樁案例。除了與阿里自身業務關聯度較高的百世物流,一拍網、口碑網、雅虎中國等注重運營與整合的公司,命運大致相同。一拍網將用戶導入淘寶後徹底關閉,口碑在幾次輾轉後無疾而終,雅虎中國的現狀更是不必再提。阿里用這一樁樁失敗的案例書寫了自己早期的投資併購故事。

公司總是要成長的。2008年年中阿里資本成立,這是帶有典型財務投資色彩的公司化VC。通常,財務投資者更看重投資回報率而非產業鏈地位。阿里分散在B2B、淘寶等各個子公司的戰略投資部,則承擔起產業鏈佈局的重任。

這之後至2011年年末,阿里的投資進入了一個高峰期,市場上公開的項目接近30個,美團網、搜狗、丁丁優惠券、華數淘寶、名鞋庫、萬網、星辰急便、易圖通等大手筆盡皆出自這個階段,而投資總額也超過6億美元。

這一階段的投資特點大致有三:其一,與馬云的概念相關。馬云在2011年1月提出「物流戰略」,其核心是倉儲平台和信息管理系統。其二,嘗試財務投資。對搜狗的1500萬美元投資便是最好的例子,易圖通和UC優視科技也多少帶有這方面的色彩。其三,依然不夠專業。阿里當時的投資團隊中,謝世煌是阿里十八羅漢之一,並無太多投資背景;張飛燕加入阿里前任職德勤財務顧問部,有一定財務背景,但並非科班出身;而公司戰略投資部負責人張蔚是主持人出身,加盟阿里前的職務是星空傳媒中國區首席運營官。在此期間,阿里投出了多個精彩的案子,但仍處於摸索階段。

到了2012年,一位資深投資人士降臨阿里資本,那便是前北極光創投副總裁張鴻平。他擔任阿里資本董事總經理兼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張蔚則被調往集團參謀部「輪崗」。同時阿里巴巴集團十八羅漢之一、阿里巴巴副總裁謝世煌同樣需要向其匯報。有趣的是,張鴻平與阿里結緣於美團的投資案。美團B輪5000萬美元融資中,除了主投方阿里巴巴,跟投方北極光的投資主導人正是張鴻平。

此後阿里的投資有了更專業的感覺。經緯創投管理合夥人徐傳陞告訴《創業家》:「(大公司)以前投一點錢就有各種限制條款,例如優先收購權,侷限公司必須優先考慮賣給大公司;但現在願意讓企業自行決定上市,賣給其他公司也可以,心態變得很不同。例如,阿里對陌陌唐岩非常禮遇,允諾未來不否決陌陌自行上市,阿里未來願意百分之百收購等。」

2012年下半年起至今,除了高德軟件和新浪微博,阿里先後投資丁丁網佈局O2O,收購蝦米音樂成為集團第25個事業部,成立眾安在線介入互聯網金融,加上尚未公佈的友盟、陌陌、UC優勢科技等一系列移動互聯網投資,阿里巴巴迎來第二波投資併購高峰期。

在組織架構上,隨著阿里巴巴集團從原有的淘寶、一淘、天貓、聚划算、阿里國際業務(ICBU)、阿里小企業業務(CBU)和阿里云的「七劍」,到25事業群戰略的轉換,阿里的投資部門也進行了一定變革。此前分散在阿里B2B、天貓等子公司的戰略投資部,加上獨立在外的阿里資本,統一劃歸「阿里巴巴集團投資部」管理。但在職能上,依舊維持財務投資和戰略投資的劃分。

根據《創業家》對部分阿里接觸過的創業企業的不完全統計,目前阿里投資部的高層中,謝世煌、張鴻平負責財務投資,張飛燕、紀綱和剛峰(花名)是負責戰略投資的董事總經理。除了直投部門,內部同樣有研究團隊,設有10名左右的分析師,並提供報告給直投部門做判斷之用。

在項目決策上,除了特大項目要馬云經手,其餘均由阿里巴巴投資決策委員會評定。委員會中,並無阿里投資部人員參與,馬云、蔡崇信、陸兆禧、曾鳴則是其中的首腦。公司CFO蔡崇信及其他一些高管也會參與。顯然,阿里的投資成熟了。

 

敢買、敢丟

 

投資的公司與金額,僅僅是一種賬面上的表象。投資的邏輯和文化,是更為實質的內容。在蝦米音樂CEO王小瑋的眼中,阿里的投資團隊相比純粹LP/GP模式的VC,多了幾絲「人情味」。

「那些比較知名的VC,與我溝通一開始都拿個本子記,然後做盡職調查,一項一項,一條一條,很標準化。百度的投資部也類似,一上來就會有一個模板。騰訊雖然沒那麼標準化,但也喜歡直入主題。阿里(投資部)就是坐下來,敞開了聊,會在細微的過程中來找對位感,到一定程度後再去深入溝通。當深入到一定程度,無論是投資團隊,還是他們請過來的業務部門,又會非常非常專業。」王小瑋說。

溝通風格的輕鬆,帶來的卻是投資風格的穩健。這種穩健大多是基於公司早期投資失敗的教訓。作為業界巨頭的阿里也曾「傲嬌」過,投資收購時「不求最優只求最貴」。如對於PHPWind的投資,便看重它是康盛被騰訊收購後業內的最大品牌,結果以業務整合失敗而告終;口碑和雅虎同樣如此。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早有統計,經歷橫向合併後能產生協同效應的公司,不超過30%。

而今,一切完全需要整合的業務在阿里看來大概都是紙老虎。即便更有長遠戰略意味的入股,阿里也希望多一些財務投資的考量。王小瑋對《創業家》表示阿里與其他巨頭戰略投資部最大的不同在於,阿里巴巴選擇投資對象時有一個「自主生存能力」的優先考慮項。這項標準的內涵是:作為阿里投資的標的公司,即便公司未能整合入集團中,也能獨立健康地發展。

類似投資案例的代表,除了蝦米音樂成為獨立的音樂事業部,猛獁科技則在被收購之後從事阿里云OS開發。

相比純VC,阿里給王小瑋另一個印象深刻的地方在於,「互聯網買家很關注你們怎麼做,你們具體的戰略目標,是先做小而優,還是先做規模化,就是你這個路徑怎麼走。(阿里)他們特別有經驗,這麼大生意都是他們做出來的,所以他們會來判斷你這個創業家的思路,你會不會走一些彎路,或者預計到你的風險。」

阿里內部也會評價一個項目的投資更傾向於財務投資,還是戰略投資。每項投資在投資負責人心中通常都會有一個評價比例,譬如有些項目可能是「40%的財務+60%戰略」,另一項投資則可能是「80%的財務+20%戰略」。

凡事都有例外,特別是在上市這個關卡上。最近的阿里似乎有些激進,有投資人這樣評價最近阿里的動作:「投資總比不投資好;可能有投錯,但不會錯過。錯過比投錯的風險更大。如果某一個環節被競爭對手掐住,將無法形成完善的生態。」

在具體的投資手法上,阿里除了儘量選擇行業頭名,通常會保留增持的權利,並排除競爭對手投資該公司的可能。最明顯的例子是,新浪微博這樁投資中,雖然初期阿里以5.86億美元已購入新浪微博18%股份,但在投資合同中依然標明未來有權將持股比例提高至30%。在高德的投資中,公開信息中並未有類似新浪微博的增持期權,但知情人透露雙方協議中亦存在類似條款。

近期,阿里的投資不再限於既往電商產業鏈的佈局,而更多放在整體生態系統的構建上。數據層面投資友盟、高德、快的打車,SNS方面投資新浪微博、陌陌,用戶入口方面投資UC,無一不是為了上市有更好的故事可講。

在逐漸變得激進的同時,阿里對既有投資的「沉沒成本」也敢於放棄。高德軟件在移動端用戶過億,而它最有價值之處在於強大的線下採集能力和POI(興趣點)數據庫。細心人會發現,阿里2010年8月注資的易圖通亦有類似價值,但易圖通無論從市場份額還是數據庫完善程度皆遠遜高德。2012年下半年阿里所投資的丁丁網,特點亦與高德相似。

在純財務投資方面,阿里也開始有一些較早期的佈局。旅遊應用「在路上」、打車應用「快的打車」,均是阿里資本在天使輪便已入駐。而對於陌陌的投資,阿里更多也是基於財務回報的考慮。

「對於戰略投資,阿里巴巴通常更著眼於當下的環境,相關事業部的負責人也會參與其中。譬如無線端產品吳泳銘就會參與討論,由投資部和業務部共同磋商。而財務投資通常是投資部全權負責,業務部門僅僅提供參考價值。至於偏財務投資的項目最終能否形成戰略價值,要看行業格局的發展。譬如過去的UC,如今的快的打車,均為阿里巴巴的未來發展提空了一定想像空間。」一位經手過阿里項目的財務顧問向《創業家》表示。

 

阿里的風險

 

新浪微博的5.86億美元貴不貴?高德的2.94億美元貴不貴?從賬面來講都不便宜,高德的投資甚至溢價高達100%。「如果從上市的角度看就便宜多了。假如此前阿里巴巴集團的估值是600億美元,收購後估值瞬間提升到800億美元,用10億美元現金換200億美元的想像空間,是不是這筆投資顯得廉價了許多?」一家著名VC的合夥人說。

果不其然,在阿里和高德投資協議宣佈後不到一週,5月14日,高盛就宣佈對阿里巴巴集團的估值大幅調升一倍,從早先的350億美元升至700億美元。這一估值已經超過FACEBOOK目前的股票市值。

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一書中曾經提及,「美國的商人們早在我們之前就已經發現,商品的質量和用途,在展示商品的技巧面前似乎是無足輕重的。」「展示商品的技巧」,需要的是商品基本面足夠有迷惑性。實際上,阿里的一系列投資動作隱藏著如下風險。

首先,依舊是整合。雖然「自主生存能力」是阿里投資佈局前的一大考慮選項,但資本市場更關注你能否帶來預期的現金流。正如前雅虎中國總經理謝文談到的那樣:「阿里巴巴投資新浪微博和高德地圖,的確增加了整體的數據種類和數據間的關聯度,但挑戰在於如何整合各種服務,建立一個完整,系統和強大的平台。否則,空有若干垂直領域的優良服務,卻很難做出大創新,創出大效益。中國網絡業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個真正的網絡平台,今後產業整合的成敗關鍵在於種種收購兼併是否有助於這一平台的產生。在平台缺失的情況下,收購兼併越多,企業崩盤的風險越大。這和蓋房差不多,地基打不好,樓蓋得越高越容易倒塌。」

其次,上市前公司利潤存疑。即便有了足夠好的概念,未來也可能有效整合,但IPO對於阿里巴巴這樣的成熟企業終究要看財務數字,來進行P/E(市盈率)核算估值。目前,無論是新浪微博還是高德,都並非現金流產品,前者甚至還有虧損可能。這樣的大背景下,阿里能否在招股書公佈之際,用過去一年的淨利潤來獲得上市的好價格,是極大的懸念。

其三,移動互聯網佈局仍有缺陷。隨著消費者在移動端消費的頻次和規模逐漸提升,雖然有了高德地圖這樣的法寶,但移動互聯網除了關注現存用戶量,渠道同樣是一大關鍵。恐怕這也是業內風傳阿里巴巴計劃投資91無線的原因。

馬云退休後,阿里的投資併購如何走?阿里很難找到合適的人物來接手這位精神導師的權杖,彭蕾、陸兆禧、甚至蔡崇信?恐怕馬云自己也沒有一個合適的答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135

一封投資人的來信:我只投現在就能賺錢的電商!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9674.html

很榮幸參加《創業家》發起的討論。我現在也在做投資,得益於電商經歷良多。

創業10多年來,我一直相信自己商業嗅覺。2007年,我從傳統的箱包外貿轉做電商的時候,很多人認為電商應該做標準化的產品,比如圖書、電器、襯衫,但麥包包是非標準化的產品,事實證明,這個方向對的。

早期的電商創業者有一個共識:多融資,快速擴張,先不急著賺錢。從2009年到2011年,麥包包先後做了四輪融資,總額近9000萬美元。在這個過程中,對麥包包的評估,基本上就是看我的預算。2010年一年,我就做過三次預算,第一次是1.5億元,第二次調到2億元,第三次就到了3億元。

那時候創業者的夢想很容易獲得現金支持。我記得,麥包包獲得第一次融資的時候,投資人的判斷是,中國電商在社會零售總額的佔比比美國低很多,必然有巨大機會;第二,在服裝服飾這樣的非標準化產品領域會出現大電商。現在回過頭來看,這個判斷也是正確的。

2010年,麥包包第二次融資。那正是電商全行業高速增長的階段,麥包包的增速更是超過了行業平均水平。那段時間,不像現在是創業者找投資人,而是投資人在找創業者。

2011年,麥包包的銷售額已經接近6個億。但到了2012年下半年,投資人對電商的投資就好像一下子斷流了。儘管我不認為第四輪融資是麥包包最後的晚餐,但電商的環境的確發生了很大變化。

對於麥包包在過去一年裡的增長緩慢,我一直在反思。當麥包包做到五六個億的時候,曾經有兩條路徑可選,一個是做平台,解決消費者在哪買的問題;一個是做品牌,解決消費者買什麼的問題。很遺憾,當時我們把這兩件事都放在了一個事業部裡,造成了方向上的不清晰。

我是做傳統行業、做箱包這個產業起家的,對做品牌有天然的好感。只是,迄今為止,電商還沒有走出低價為王的時代,絕大多數都是在做平台,力求用戶規模最大化;而品牌,則是要精確尋找最個性化的人群。真的不能混著做。

還有,我不是財務出身,對數字不是很敏感,往往憑著商業直覺去做事,這造成了麥包包在財務和流程控制上的不嚴密。一個直接的後果是預算做得不准。比如說,員工規模,一開始是幾十個,到2010年,就到了好幾百。郝鴻峰說的是對的,這裡頭顯然有不小的浪費。

今年初,我的崗位從CEO轉成了董事長。我尊重投資人的意見。之後我做了兩件事情。第一件,不停地去學習、拜訪企業,包括去中歐商學院學習。在中歐,我最喜歡的課程是財務和內控,這對我來說是補課。第二件我做得最有感覺,我發起成立的一個電商孵化器,半年時間,先後投資了8個項目,都很不錯。

如今的新電商已經不用做我們當年那種建大平台、搞物流、做支付、花大錢做廣告等等挖壕溝的事情。中國的電商有三撥機會。第一撥機會是2008年以前的巨型機會,最大贏家是淘寶。第二撥是大機會,在2008至2012年之間,贏家以京東為代表。第三撥,則是在整個產業鏈成熟、消費者也成熟了的基礎上做精準匹配的電商。

如此看來,不賺錢與賺錢的階段劃分的確是存在的。我現在做投資針對的就是這第三輪,我的投資原則是:第一,低成本運營,創業者不可以再像以前的電商那樣,依靠大資金把業務支撐起來;第二,高毛利;第三,在小規模上盈利。總之,這一輪電商創業不是靠投資驅動,而是靠盈利驅動,我只投現在就能賺錢的電商。

與各位共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765

【每週投資人】豐厚資本楊守彬:我只投狂熱的創始人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403/60139.html

四個理由,讓我們堅強舉牌搶頭籌

我不是土豪,我們豐厚資本也不是一支很大的人民幣基金。不是土豪的我們,為什麼有豪氣參與這個競拍?花了這麼多錢呢?

第一個原因,你可以說我們這叫惺惺相惜。豐厚資本是一家新銳的投資機構,剛成立時間不久,但是我們有幫助中國中小企業的夢想,而克萊斯勒和創業家聯合發起的薪銳創富基金,也是一個新成立的基金,想要支持的同樣是那些燃燒著創新之火的項目。我們樂其發展,文化共鳴。

第二個原因是資金用途很靠譜。我知道這個拍賣所得款項將用於支持2014年黑馬大賽上湧現出的優秀創業者,免費支持他們進入黑馬營學習。那我們肯定更加支持。我也是在2011年加入黑馬營的學員,並且逐漸在這個過程當中,成為黑馬大賽的評委和主持人,然後有幸成為黑馬會的常任副會長和秘書長……等於說這三年多來,,一路徹底「涉黑」,在黑馬營學習的過程中,我重新發現了我自己,找到了我自己的社會定位,找到了更符合我的性格和能力所長的方向。我個人的轉型也是在這個過程當中完成的,我在這個過程中也清楚認識到自己的能力所及是什麼,興趣所至是什麼,以及我心中的幸福是什麼?並且得到了黑馬的導師們,同學們,以及創業家牛社長的啟發。可以說我個人的發展和成長也基本上是和「涉黑」同步的。

(創業家&i黑馬:楊守彬曾說過我認識到人要認清自己,我們創業也好,投資也好,你要想有所成就,那麼最好的就是你想幹的和你能幹的是完全匹配的,就是這件事情就是正好是符合這個人能力所及和興趣所向。這個最高境界可以叫做人劍合一,古往今來多少做成大事的人,無比如此。因此很多人參加黑馬營後的重要收穫之一便是重新發現自己,定義自己。)

我在黑馬商圈這三年。其實我既讀了三年書,也行了萬里路,也閱人無數,最後還有高手指路。最終的結論就是,我更加清楚的認識到自己其實是一個適合做投資的人,所以就是打算去做投資啦。所以能夠完成這樣的認知和轉型我是特別感恩和感謝創業家和黑馬營的,而且這個過程當中讓我認識了那麼多好的導師,同學和朋友。對我個人的發展也都非常有幫助,因為參加黑馬大賽,進入黑馬營,主持黑馬大賽,然後又一起來參與發起和運作黑馬會,這一切的過程對我個人的能力也是一種促進和成長。所以,我就特別願意,通過自己影響更多的人加入到中國實戰商學院——黑馬營中來,我們也願意盡我們的微薄之力,來支持那些在創業路上的人有機會能夠以公益的方式加入到黑馬營來學習和交流,因為在創業的路上,在哪和跟誰在一起是非常重要的。

(創業家&i黑馬:關於黑馬營是否能夠提升一個人的社會地位,楊守彬也曾打過一個比方,他說同樣都是一瓶礦泉水,它如果在街邊小賣部,它只能賣兩塊錢。如果放在高檔超市它可能賣到五塊錢。如果放到五星級大酒店裡,可能賣到20塊錢。所以說同樣是一瓶礦泉水你在哪很重要,同樣是一個創業者你在哪也很重要。因為路能走多遠,關鍵與誰同行。)

第三個原因,我個人也是克萊斯勒轎車的喜愛者。我是克萊斯勒300C進入中國後的第一批用戶,並且我當時買的那款克萊斯勒300C,也是全球限量三百輛的定製款,所以我覺得雖然這個車並不多見,並不是滿大街都是,並不是一款特別普通的車,但我正是因為喜歡它的不普通,喜歡它車本身和車背後宣揚的創業者「成就不循常」的精神。我不太想做人人可吃可不吃的香蕉,我願意做有的人可能會喜歡也可能有人討厭的永遠不吃的榴蓮。所以這款有個性的車,不平常的車是我喜歡的。而且它又加入了許多藝術家的個性化的思考,很文藝范。

第四個原因:我們是新興的,剛成立不久的人民幣投資基金嘛,我們也想借此機會讓更多的創業者認識到我們,瞭解到我們。我們競拍這輛車,是豐厚資本所有創始人一致同意的結果。我們會有我們獨特的價值觀,我們獨特的投資理念,這也是與克萊斯勒的價值觀是吻合的。

基金募集:要錢,更要資源

我們在資金募集方面,非常重視設立合理的門檻。因為我們不需要純投錢的LP,因為創業者在很多時候需要的不是錢。從投資上來說,因為我們四個人都有投資和創業十多年經驗,在各自領域都算是一個佼佼者,這麼多年我們有一個廣大的人脈圈子,也有很多人在這個過程中對我們十分認可。所以實際上我們資金的募集是沒有問題的,反而因為我們想做的資金規模不想太大,所以我們比較嚴格的遴選,限制投資人入資。因為對我們來說,不想把早期投資規模做得太大,投資節奏太快。

(創業家&i黑馬:楊守彬解釋說:所謂投資節奏太快,就是你的資金募集量太大,每一個資金都有一個募集期限,基本上都是5+2,基本期是5年,特殊情況可以延長2年,這是一個基金的生命週期,但實際上資金的投資期也就2年左右,如果你的資金募集特別大,2年投不完,你就要做一個快速的投資決策,這樣項目失敗風險會增加。我們是做早期投資不是做後期的PE。PE一般投成熟的快速發展的大公司,而我們是投小型的創業項目,每個投資項目都不會太大。所以很多投資項目沒有調研清楚,那失敗率太高。所以我們要保證較高的成功率。募集少一點,投得也慢一點。)

另外,純粹有錢而沒有其他資源的人,他的錢我們就不會要。我們要除了錢還要經驗,行業的資源。這樣做的目的是把我們的基金變成一個強大的能量池,這樣就能帶給創始人除了錢之外,更多有價值的東西——包括和創始人創業團隊去梳理商業模式,去打磨產品,去制定戰略,一起去做市場,一起去找我們需要的資源。實際上我們在用一個創業的心態去做投資。

出錢支持我們的人各具特點,大致分為四類:一類是IT互聯網上市公司和擬上市公司的創始人;一類是大型企業的高管;另一類是社會和傳媒界的名人;還有就是國際精英。一共有這麼四類人和我們一起創立這個基金。為什麼要這些人和我們一起出資來成立這個基金呢?因為我們要給創業者更多戰略的支持,資源的支持,資金的支持,經驗的支持,力求要做到扶上馬送一程。再就是,我們四個合夥人有三個有創業成功的經驗。所以從這個角度講,我們也是從草根做起來的,我們比較屌絲,所以我們這些GP就比一般人更懂創業,更懂創新,更懂創始人。我們知道什麼是該幫助創業者的時候。

豐厚投資經

1、看穿創始人的「基因」

我們投資分行業,我們去看是否是一個值得投的項目,就是看投資三要素:

第一就是合適的基因,我們要去判斷創始人要做的這個事情是不是他能力所及,就是他過去這些年沉澱在身上的能力是不是適合做這件事情。因為每一個領域,每一個行業,每一個項目,對創始人能力的要求是不一樣的。就比如說,一個純技術行業的項目就要求創始人是一個技術大拿,其他的領域可能就要求創始人能做營銷。有的是一個跨界整合的創業項目,需要創始人有創意整合的能力,他必須是一個開放的能和別人交際的人。就是說不同的創業項目對創始人的能力要求是不一樣的。那我們就要去做一下匹配,去看看這些創始人的能力核心是什麼,創始人是不是具備足夠能力。

第二個基因就是創始人創業的動機是興趣所致。創始人並不是為了創富才去創業,是他真正喜歡這些東西,無論是不是有人投資賺不賺錢也要做這個事情。因為我喜歡這個事情,一幹就激動一幹就忘我,我有一種用不完的熱情。就是興趣所致。

第三個就是幸福所向。就是一個人去創業的本質和他人生的終極追求是什麼關係,是不是吻合的。如果滿足這三點,就能通過我們的第一關審核。

2、找準風口,和創業者一起在最肥沃的土地找糧食。

所謂風口就是基於現在和未來的發展,哪個是風口,哪個是主流的舞台,哪個是巨大的市場,這就是我們需要關注的。目前,我們只投互聯網大消費、泛娛樂和金融創新領域。這三個領域是我們強烈關注的領域,但是前提是基於互聯網,太傳統的我們就不投了,因為這些領域容易找到風口,我們要和創業者一起在最肥沃的土地找糧食。

所謂互聯網的大消費包括B2C生意,O2O生意,A2B生意,社群電商,消費升級、換代和創新等等。這些都是我們關注的,還有我們的衣食住行領域的消費,都是我們關注和投資的。這是第一類的項目。

第二類項目叫泛娛樂:包括遊戲、動漫、文化創意這些產業。

第三類就是金融創新,P2P方面,眾籌方面,以及其他小微金融方面的項目等

3、創始人是否堅持

我們要去判斷這個創始人和他的團隊能不能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誘惑。有一個一萬小時理論,就是你是不是專業的,取決於你在這個事情上花費的時間。因為創業的核心就是你對這個行業,這個項目理解的程度。你花的時間越多理解的越深刻,同樣你花的時間越多,你累積的能量就越多。所以我們就要去找專注和堅持的創業者,真正成功的都是長跑選手而不是短跑選手。所以我們要找一個事情一做就是5年8年10年的人。所以一句話就是,如果你打算用一年的時間去做一件事情那你會遇到很多困難,如果用5年去做,你依然會遇到很多挑戰,但是如果你用20年去做這個事情,恭喜你,你今天已經成功了。

我把我的職業定位成投資家,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這次要舉牌去參加克萊斯勒(轎車)的競拍,其實目的之一就是要讓更多的創業者瞭解我們。為什麼我參加那麼多社會活動呢,就是要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一定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知道我們,瞭解我們,認可我們。我們定位是影響有影響力的人。所以我們也更多的參加一些社會活動。瞭解我們的價值,瞭解我們的理念。今年我們打算投40個項目,現在已經投了10個左右。

我們現在正在投的是天使為主的基金,大概在明年下半年會專門募一隻更大規模一點的人民幣或美元基金,來專門投A輪或者B輪。但是還在規劃中,還沒啟動,我們主要的還是這個天使基金,先把它投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038

【傳道】優秀的VC不會說:「我們只投十億美元級別的初創公司」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891

本文作者Ryan Caldbeck是CircleUp公司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也是一個專注於消費零售公司的眾籌平台授信投資人。在創立CircleUp公司之前,他曾在私募投資公司TSG Consumer Partners和Encore Consumer Capital工作。
  
在過去幾年中,在正式和非正式的場合下,我見過許多風險投資人,而且我也和其他創業者交流過多次,談及他們與風險投資人之間的經歷。正是有了這些機會,讓我深刻地理解到,如何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風險投資家。如果你也是一名風險投資人,並且想脫穎而出,那麼下面這五條簡單地規則可能會對你有所幫助:


規則一: 顯示誠意
有些風投公司在投資的時候,會邀約一些其他可能有潛在投資機會的初創公司,而這麼做的目的也就是為了多獲取些信息。這種做法很不尊重創業者,會讓他們對VC的印象大打折扣,因為這麼做違反了一個基本的原則,那就是,我們應該善待他人,而我們也希望被他人善待。那些不尊重創業者的風險投資人,以為自己一開始能夠佔到一點兒小便宜,到最後會發現失去的反而會更多。而且,就算你得到了投資初創公司A輪融資的機會,一旦你失去了信譽,那麼以後的B輪、C輪….等等可能就沒你的份兒了。
  
規則二: 千萬別說「我們只投十億美元級別的初創公司」
「十億美元級別」
的初創公司絕對是鳳毛麟角,如果有一家風險投資公司只投資這樣的公司,那麼整個投資市場都會被扭曲。此外,這種說法,貌似也會給大眾製造了一種錯誤印象,因為無論從哪個角度聽這句話,好像都會讓人覺得風投公司所做99%的交易都是失敗的。創業者需要構建的,應該一家令人信服的公司,而不是盲目追求財務數據達到10億美元這麼一個數字。
  
規則三: 要準時
舉個例子,當我安排了下午兩點開會,那麼我會在兩點準時開始。畢竟,要求別人抽出時間參加會議,會給他人帶來不便,與會者往往需要重新安排自己的日程。如果無法準時出席,很可能會給他人穿戴一個很不好的信息,那就是不夠關心,或是不夠尊重與會者。
  
這麼說吧,在頂級投資基金公司裡,80%的風投資本家開會都不準時,而且往往會拖到很晚才到。有一家風投公司卻是個例外,它就是紅杉資本(Sequoia Capital),他們不僅僅意識到這個問題,而且還制定了一套有趣的內部政策,那就是,凡是遲到的風險投資人都必須要接受罰款,而這筆款項將會支付給參加路演的創業者。許多參加紅杉資本路演的創業者們都說過此事,實際上,他們並不是看重罰款這筆錢,而是覺得自己真正得到了投資人的尊重。
  
規則四: 要尊重自己不懂的事情
投資市場的範圍很廣,有社交領域,有移動領域,還有組織行為,招聘,產品開發,平台,等等。作為投資人,你不可能是所有領域裡的專家。實際上這根本沒關係,即便你不是行業專家,創業者也不會覺得你很遜。事實上,你應該做的,就是不要再給出一些「建議解決方案」啦,如果你能夠放下身段,向創業者諮詢一些問題,然後虛心學習,那麼就會受到創業者的愛戴。
  
作為一個投資人,你需要提前發現初創公司存在的業務挑戰點在哪裡,如果創業者們同樣也發現了類似的問題,並且提出尋求你的意見,那麼效果會更好,因此投資人可以通過這一過程,瞭解創業者是如何思考問題的。
  
規則五: 說不,而且,要把「不」從嘴裡直接說出來
有時候,創業者們只想要一個明確的回答。我們都是成年人,被拒絕的次數也都不少,每天,從客戶嘴裡,從供應商嘴裡,從其他創業者嘴裡,當然還有其他投資人嘴裡,我們都會聽到許許多多的「不」。我們完全可以慢慢來,而且你知道嗎?如果在與創業者首輪會晤時被拒絕,別著急,實際上以後的機會還多著呢。
  
筆者自己的授信投資人眾籌平台CircleUp在融資的以後也遇到過被拒絕的情況,有一個投資人直接對我說了「不」,雖然我心裡不服氣,但是卻非常欣賞他的真誠和他的直接,我也因此非常尊重他,因為無論是投資人還是創業者,時間都是我們最寶貴的財富,誰都不希望浪費。
  
你可以直接對創業者說「不」,放心,創業者們會欣賞你的,而且他們還會希望與你再次見面交流。我的經驗是,可以給對方一個正式的拒絕,比方把「不」直接說出來,但是如果創業者希望得到一些反饋,你可以告訴他們,日後會電話與他們聯繫。
  
希望上述這五點規則能為您帶來幫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479

【人物】國內著名“天使” 徐小平:不投熱點只投人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1/4742448.html

【人物】國內著名“天使” 徐小平:不投熱點只投人

第一財經日報 金慧瑜 2016-01-21 21:02:00

“我發自內心地感到,我不是60歲,明年才到60歲。在時代的這種召喚下,我真的感受到了比30年前更加澎湃的生命活力。”

曾經,他是新東方的“三駕馬車”之一,以青年導師的身份聞名全國;如今,他已轉身成為國內最著名的天使投資人之一,徐小平也成為一個能令創業者興奮和飽含期望的名字。如果要將他身上的諸多角色做一個濃縮,也許是一位始終對所處當下抱有最大熱情和樂觀精神的開拓者。

“創業是中國青年人的人生解放運動、價值解放運動。十年以後再來看,搭上歷史這個火車的人是這個時代的驕子和寵兒,是實現了人生價值的人。而在旁邊擔憂、觀望、徘徊的人很可能就是時代的棄兒。”2015年末的一個上午,在徐家匯附近的一個畫廊里,天使投資人徐小平對第一財經首席顧問、複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張力奮說。

在與《第一財經日報》持續近兩個小時的對話中,徐小平情緒飽滿,詩一般的語言肆意盛開,沙啞的喉嚨里不時爆發出洪亮的笑聲。

這位即將60歲的天使,正迎來他最好的時光。

徐小平

恐懼與貪婪

“我還沒有到60歲,估計一個月後就要60歲了。”談話中,徐小平按捺不住正式的坐姿,揮舞著雙手說,天使投資讓自己保持著無限的活力,每天都生活在興奮、狂歡之中,比那些正在創業的年輕人還覺得年輕,“起碼在他們拿到錢之前。”

“他們拿到錢以後,歡呼、跳躍,生命最沖動的力量、最狂野的活力在我面前綻放,我其實每天都經歷著這樣青春的洗禮。”徐小平說,十年前,在達到某種意義上的功成名就後,自己失去了掙錢的動力,也沒有一個值得自己去投入的事業,走到了人生最艱難的時刻,而天使投資讓他在五十高齡時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青春的激情,以及比在新東方時更甚的成就感。

徐小平現在平均一天看十來份商業計劃書,最多的時候能看20份——還是看很多,但隨著真格團隊越來越大,自己手頭工作、社會事務越來越多,他看計劃書的數量一年不如一年多。

“我知道這是作為一名天使投資人危險的地方,還是應該重拾創業的熊熊烈火,和更多創業者見面。”徐小平說,這是他對2016年許下的一個心願。

徐小平坦承了自己最狂野的夢想:投出一萬倍的項目。

這樣的目標也促成了真格基金的風格:從2011年到現在,真格基金投資了超過300家企業,在2012年、2013年每年投了50家,2014年投了八九十家,2015年則投了超過了100家。也就是說,第一期3000萬美元投了100個項目,第二期5000萬美元在2014年全部投出。

“真格從來不追求數量,成功也不在過去,而是下一個團隊、下一個創業者。每天醒來,我就懷著這樣一種期待和瘋狂等待來到我辦公室的創業者。”徐小平沒有透露過往基金的成績,是因為他準備寫一本書,叫作《真格2014》,向創投界公布他們投資的所有項目。

“別人貪婪時我恐懼,別人恐懼時我貪婪。”和所有偉大的投資人一樣,每一刻都既貪婪又恐懼的徐小平,最怕自己犯的錯誤就是錯失。

因此,“寧可錯投不可錯過”成了徐小平眼中天使投資人最偉大的精神。

“你要有異想天開的追求,才能創建偉大的事業。我鼓勵團隊投那些最不可思議的、覺得最有風險但是一旦成了,就有可能成為最大項目的創業者。”

此外,他認為天使投資人也應當有足夠的耐心。因為今時今日的創業者,再也不是沒有選擇的人,“他們有著百萬年薪的選擇、五百強企業的誘惑、無數種機會。這樣的人,資源會向他匯集,在這種資源的匯集下,沒有理由做不成事,一件不成再來一件嘛,對吧?”

因此,徐小平從不把創業者的轉型視為失敗,而是把它們視為成功的前奏、前奏、再前奏,只要創業者善於學習,天使就有耐心。

為了籠絡到好項目,外界曾流傳的一個說法是,徐小平曾在一個活動上跳芭蕾舞來吸引創業者。

“假如跳芭蕾能夠吸引來更多更好的創業者,我願意跳肚皮舞。但事實上那只是我逗那些協會里朋友們一笑的玩笑話。”徐小平認為,真正好的創業者最看重的不是錢,而是投資人背後的經驗、智慧,是否也有過創業經歷。而天使投資本質上都是一樣的,只是有些是以砍價砍得狠出名,有些是以分析得準出名,有些是調研、審計出名,真格最大的特點在於,和創業者的關系最好,對創業者最為信任。

在創立之初,徐小平就給真格基金設下了一個口號:真格基金,we believe。翻成中文是:“真格基金,信則靈”。

“唯愛與信任不可辜負,我覺得創業者們都有這麽一種美好的品質。做人、做事,對社會、對自己,要有真格,要有integrity。”徐小平說,當你給了創業者信任,他們就會以百倍的努力來回報這番信任。

只投資“人”

關於徐小平的另一個傳言是:在做投資的時候,他會憑一個人的面相來判斷。

這其實又是一個笑話。事實是,他會看創始人的學習能力、做事能力,還有影響人、籠絡的能力——這也是最重要的能力:“這個人走過來,能不能把我忽悠到,能不能把我侃暈,頭腦發熱,最後沖動之下給他投資。”

“你要知道,我在新東方或者說我一生所幹的活就是‘忽悠’,就是營銷、影響他人。所以一個人如果能夠影響我,這個人一定是非常厲害。”徐小平笑說。

除了曾給真格基金帶來最高回報的聚美優品創始人陳歐以外,徐小平還愛談的一個例子是蘭亭集勢的創始人郭去疾。

“他在長相和智商上跟我有一拼,你知道我的意思,很帥對不對?且智商極高。其實他就帶我在市場中參觀了兩個教室,我就準備給他投資了。他都沒有說小平我要創業,我就說Alan,你明年回國,要創業的話就給我打個電話。”後來發生的劇情是,郭去疾給徐小平打了個電話,徐就派司機給郭送去了十萬美元。

創業、投資看起來神秘,而徐小平則把它們用日常生活中共通的一些東西來解讀。

“一個農村的大隊長,一個街道的居委會主任,往往在酒桌上散發著不可征服的魅力,也就是在人群里能夠影響他人的能力,這是創業者非常重要的一點,對於這一點我有火眼金睛,我能看得出來。”

劉強東說,創業終極的失敗都是人的失敗。但是創業的成功是創業者與人打交道的成功。人與人的交流溝通能力是創業者最重要的能力。

類似的例子還有Everstring的創始人楊文傑。

“他當時在我面前,二十幾分鐘的presentation行雲流水,至今還繞梁三年,讓我特別震撼,我是新東方的老師,他居然講得比我還好!內容、語言、表情、動作,都有無與倫比的強大的影響力。”徐小平說。能打動他的,還有楊文傑強大的學習能力:交大的優秀學生,畢業後在美國PE里工作,在“全洋人的基金”里幹了幾年,成為業績最好的人。在讀完MBA、拿著徐小平等給的100萬美元兩年後,他帶領公司拿到1000萬美元的投資,在創業三年後又拿到了6000萬美元的現金投資。

“這樣的人讓我深感自豪。當他走到你面前,你要看什麽BP呢?我覺得那就是愚蠢,先生們摘帽吧,這是一個天才。當然發現天才的也是天才。”徐小平興奮地說道。

因為有著百萬級、千萬級的經驗教訓,徐小平逐漸摸到了看人的規律:可以從今天一個衣衫襤褸、神情恍惚的年輕人,看到他未來成為哈佛博士、成為科學家;從今天只有一個夢想、狂熱野心的人,看到他是未來的另一個馬雲。

這種看人的哲學還在不斷提升。徐小平還在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的偶像是誰,他最喜歡的做事模式是什麽,作為一個創業者是否有狼性,面對市場是否貪婪,面對員工是否仁慈……

也許正因為能把握住“人”,真格基金在創立之初就定下,決不投任何特定行業和領域。

“我只投人。當一個人帶著計劃來找我,我覺得這個人吸引了我、征服了我,我就投他,這是真格始終不渝的一字真經。”

“有人投風向、趨勢什麽的,其實這都是表面的,因為風向、趨勢、熱門的東西,都是人做的。一個來自矽谷的PHD,他如果要創業,必然是做矽谷最熱門的東西;一個從谷歌回來的人,他想做的項目,也一定是矽谷的前沿。”徐小平說。

征服未知的世界

回到當年自己創業的上世紀90年代,徐小平覺得,那個時代,對創業者太難。

但當有人屢次表露對當下“運動式創業”的焦慮時,徐小平直接指出,“所有的問題背後都懷著一種對無知的恐懼,對未知世界的恐懼。而創業,恰恰是要征服未知的世界。”

“我們錯過了大航海的時代,沒有像不列顛一樣征服全球,成為日不落帝國。但是創業又是一個大航海運動,中國現在有許多企業家,面對飽和的國內市場,直接選擇了去往中東、印度、歐洲、非洲,這樣的項目挺多,以傅盛的獵豹為代表。”他認為,在這樣的一個時代面前,一切擔憂都像是對計劃經濟和傳統意識的吻別,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意義相當於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

“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擺脫了一些條條框框和枷鎖,喚醒了中國人的活力,國人開始走向了一個神聖的長征,目的地叫作市場。”徐小平說,而“雙創”是第二次釋放了一代人——從六七十歲到二三十歲的這幫人,擺脫了五千年以來種種價值觀帶來的枷鎖。

不論學歷高低,是不是政府官員、高薪人士、大小企業,將對外在因素的膜拜轉而到對自己內心深處的一種信仰: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夥伴的力量,在投資人的幫助下與命運決戰,去實現自己的價值。

這或許也是創業浪潮的終極價值:徹底、持續不斷地改變中國,讓一代代的有識之士在市場上展現風采,實現自我的價值,驗證“市場是決定性力量”。

每談及此,徐小平總能拋灑出詩歌一般的語句:

“每一個時代都有每一個時代的幸運者,也有每一個時代的寂寞者。我希望每一個青年人執行我的‘三要三不要主義’:去中小微企業,尤其是微型企業,少去政府、國企、事業單位。”

“創業不分出身,這也是創業最美好的地方。無論是高官的子弟,還是民工的孩子,都能在這個時代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歸宿,實現自己的價值。”

“創業是人生資源的總爆發。你的語言能力、說服能力、對客戶的理解、對政府官員的溝通能力,都是創業者的人生資源。一個沒有在本土經過多年熏蒸的人,很難做到這一點。”

而當下,除了“青年導師”以外,徐小平還承擔了越來越多的社會角色:中國青年天使會榮譽主席、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天使投資專委會主席等。

他正為了“市場是決定性力量”這一信條而奔走。

有一次,一個決策機構邀請他去演講,徐小平只說了一句話:“把中國的企業變成我國的企業。”

“你想想,全球有哪一個國家會把自己最好的互聯網公司趕到國外去上市?這是沒有道理的。中國經濟這麽一大塊紅利,中國民眾自己沒有享受到。盡管背後的原因錯綜複雜,但只要是對中國社會有利的,有什麽是不能夠改變的?”他反問道。

而實際上,這些都不會妨礙他對當下的樂觀。

“我20歲的時候,是絕望的。但22歲時,國家恢複了高考,我獲得了希望。我要對今天20歲的青年人說,努力學習,積累知識,廣泛閱讀,廣泛參與各種校園活動:實習、實踐活動,去發傳單、去送樣品、去貼海報等等,要在20歲的時候,活出200%的青春出來。現在的青年人生活在一個無限美好而且還會繼續更好的時代。我羨慕他們。”

也許正是懷揣著這樣的信念和樂觀精神,花甲之年的徐小平始終談笑風生,透出比年輕人更強勁的生命力。“我發自內心地感到,我不是60歲,明年才到60歲。在時代的這種召喚下,我真的感受到了比30年前更加澎湃的生命活力。”  

(本文主訪談人為第一財經首席顧問、複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張力奮,電視節目在第一財經電視《首席評論》播出)

編輯:彭海斌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341

李豐首次披露所投VR項目,稱應用爆發至少需等到明年下半年,現階段只投關鍵技術節點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526/156095.shtml

李豐首次披露所投VR項目,稱應用爆發至少需等到明年下半年,現階段只投關鍵技術節點
VR君VR君

李豐首次披露所投VR項目,稱應用爆發至少需等到明年下半年,現階段只投關鍵技術節點

峰瑞資本創始合夥人李豐對VR圈獨家透露,目前完成交割的所投VR項目共四個,包括Unity,Insta360,RockVR以及Mintmuse

李豐透露,目前完成交割的所投VR項目共四個。

在5月26日的VR產業發展論壇上,峰瑞資本創始合夥人李豐在《VR投資新賽道前景與現狀》的主題演講中,首次披露了日前峰瑞資本在VR領域所投項目,並指出,現階段消費層面的應用還遠沒到爆發期,現階段主要關註能解決關鍵技術節點的公司。

就此,VR圈也對李豐做了更為詳細的專訪,探尋其投資邏輯。

以下根據李豐演講及專訪整理:

為什麽不投應用

應用最根本的商業模式就是占用更多時間。

而目前,無論是VR固有的特點,還是人體機能的適應性,關鍵技術的遠未突破,都導致VR設備不可能長時間占用人的時間。

而技術想要突破門檻並不那麽容易,這是一個聯動的過程。

舉個例子,在顯示技術上,4k就是一個坎。

並不是說沒有4k屏幕可用,而是即便用了4k屏幕,其他相關的問題也解決不了。

比如,使用4k屏幕,那就意味著每一幀的計算量都會以平方級的量級增加,而計算量的增加又產生兩個需求:

第一,需要信息采集的敏感度和精度大規模

第二,後臺的計算能力需要大幅度提高

只有這兩個問題解決了,使用4k屏幕才變得真正可行。

推而廣之,想要真正呈現更精細的VR畫面,就需要更強大的信號處理能力和圖像計算能力。另外,還有賴硬件傳感器精度的提高,包括動作、位置、方向等傳感器的技術成熟。

這是事物進化的邏輯,只有A具備了,才有B,B具備了才有C,同樣的道理。

只有等所有的關鍵性技術都解決了,才有可能使得用戶長時間在VR里停留,長時間停留才為大規模爆發提供了基礎。

因此,從這個層面看,目前離應用離爆發還有比較長的距離。

由於投資應用隨機性比較強,離爆發越近越好。應用投資就是,投中了就是1,投不中就是0,賭的成分很大,賭贏了就贏了,輸了就輸了。現階段不做重點考慮。

我認為,至少明年上半年之前,都不會出現爆發。

現階段的投資邏輯

目前,主要會從兩個方面進行投資:

第一,平臺

第二,關鍵性技術節點

平臺已經所剩不多,僅有的也搶得厲害。我們以6000萬美金領投了全球最大的遊戲引擎平臺Unity的C輪融資。

關鍵性的技術節點包括展示技術、圖像拼接、傳感器技術、音頻、對焦、捕捉等。

目前峰瑞資本已在這方面布局兩家公司:

一家是做VR視頻播放技術的公司,解決圖像飄移等問題,其創始人曾在Oculus工作;

另一家為球形聲場的公司,與現階段的2D聲場不同,這是VR世界里的聲音解決方案。

看好真正有技術儲備,做過很長時間的技術研究的團隊。

大疆是典型例子。早在無人機變成商業模式前,大疆的創始人就已經在飛行控制上做了非常長的努力和研究。

就VR來看,技術其實並不僅限於軟硬件技術,還需要結合生物、心理、人體機能生理做研究。Oculus目前的研發人員就有不少來自其他領域,結合VR做研發。

將目光聚焦在這兩個領域,也更容易看清楚當下整個行業的發展狀況,以及技術的發展階段,這樣就能感知到,是否到了應用快要爆發的階段,為投資應用做鋪墊。 

唯一投過的消費應用

目前,峰瑞唯一投的消費應用只有做消費級相機的Insta360,從天使輪開始,一直到B輪,峰瑞均有投資。

之所以投資這家公司,從投資邏輯來看,目前全景圖片及全景視頻領域已經具備了應用的條件。

為什麽這麽說?

這個領域既可以通過2D的屏幕用裸眼來觀看,也可以通過VR 設備來看。並且,這個領域不需要強烈的交互,這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暈眩感。

而從創始團隊來看,其有著比較強的技術基因,一直埋頭在視頻和圖像拼接領域,也推出全景相機。全景和全景設備的本質,就是拼接技術。

目前,Insta360已經在內容上與各大視頻平臺建立了聯系,解決內容從產生到落地的問題。

總結來說,我對VR新賽道投資的觀點是:

一、應用現階段不會暴發

二、關鍵技術節點值得關註

三、VR周邊、交叉領域可以關註

李豐峰瑞資本VR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807

張泉靈:紫牛基金只投有商業頭腦的內容創業者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630/157085.shtml

張泉靈:紫牛基金只投有商業頭腦的內容創業者
甄不多甄不多

張泉靈:紫牛基金只投有商業頭腦的內容創業者

紫牛基金只投資兩種人,第一種叫做懂技術的藝術家,第二種是有商業頭腦的內容創業者。

i黑馬訊 6月30日消息,在騰訊科技內容創投論壇上,紫牛基金創始人張泉靈發表“我為什麽要投內容創業和網紅經濟”的主題演講時表示,”我只投資兩種人,第一種叫做懂技術的藝術家,第二種是有商業頭腦的內容創業者。“

以下是張泉靈演講,經i黑馬編輯:

我今天分享的是關於內容創業的看法。現在內容創業到底屬於什麽“天”?我最近看文章時發現,大家對春天、夏天、秋天、冬天都有過表述。

羅振宇把內容創業者帶進了春天。最早羅胖出來做內容創業時,大家突然發現如果一個媒體人脫離原來的環境到一個新流量平臺,把原來的知識、人脈、邏輯重新整理,有可能會成為一家新的公司,而且這家公司還有可能成長得很好。這時,很多人抱著等等看的眼光,看著羅振宇把內容創業帶進了春天。

到了papi醬時,很多人對“炎熱”到來的速度嚇了一跳。papi醬從微博上發第一段視頻到變成所謂2016年最大網紅,時間不到一年。當papi醬被真格、羅振宇投了1200萬時,網上有各種各樣的爭論,討論這樣的網紅是不是值得投資,未來的出路在什麽地方。但是當papi醬第一條廣告拍賣到2200萬元時,所有的論調就發生了一些偏移,大家意識到也許網紅與內容的價值會超過你的想象,特別是網生內容的價值可能會超過你認為的增長模式和增長速度。

為什麽把馬東放在了秋天?馬東原本也是春天一族,出來時跟羅振宇差不多,當大家沒有意識到網絡頭部的經濟利益時,他們最先走了出來。但是最近馬東的內容創業讓別人感覺到了秋天的寒冷,因為在喜馬拉雅做收費的“好好說話”第一天賣了500萬,10天賣了1000萬。這時你會發現絕對的大頭部才有資本上的價值,中部可能能做個不錯的生意,長尾可能只能做個創作者。

所有內容創作者都在想能不能找到一個新的流量平臺,在新平臺起來時跟它一起成長。但馬東在愛奇藝上可以作為頭部,換個視頻平臺還可以作為頭部,在聲音平臺上還是頭部,這時你突然發現大頭部的內容創業者也許能贏家通吃,他們無論如何遷移都能站在第一位,那後面的人就會變得極其痛苦。

最後是關於冬天,盡管我們已經說了一年資本寒冬,但是好的項目依然可以獲得投資,許多投資機構依然願意幫助看好的項目快速成長。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當下的氣溫的確有點低,此時,內容創業會面臨更多困難。

第一,如何獲取用戶,用什麽方式才能獲得精準用戶?如果說羅振宇趕上了整個微信平臺的爆發,早期微信平臺給了羅胖一些特權,比如當時每天可以發不只一條微信,基本上流量都會被他收入囊中。但現在,新的內容創業者在微信平臺上快速獲得用戶變得非常困難。

第二,如何變現?內容變現方式包括寫軟文、硬廣告、做電商、IP等途徑。但這些都面臨一些問題。硬廣告變現存在平臺之間沖突和條條框框的約束問題;做電商交易面臨的問題是,供應鏈如何獲得?用戶願意為文章花時間,但是願意為創作者推薦的東西買單嗎?轉換率有多高?第二次購買率有多高?關於IP變現,誰都希望“我”本身成為一個強IP,可以通過自己的強IP獲得商業變現,但是,幾乎只有最頭部的內容創業者才有這樣的可能性,小火一段時間是沒有機會的。

第三,如何長大?即便像羅輯思維這樣的平臺,投資人還會問你怎麽繼續長大?對於內容創作者來說,這似乎天然是一個永遠要被投資人問的問題,你能夠持續產生內容嗎?你能夠把你的用戶群持續做大嗎?

第四,如何更長壽?大家都不希望變老,但是內容創業者真的要問問自己,我有機會成為一個更長壽的內容平臺嗎?我有機會提供長壽的內容嗎?如果沒有相對長的生命力,那你所謂的資本價值、投資價值在什麽地方?

內容創業的投資邏輯

我之前投了兩個方向,一個是內容相關,另一個是黑科技、人工智能、機器人相關,每當我說投內容時,很多人會問你們是投新媒體嗎?

對於紫牛基金來說,新媒體是我們非常謹慎去“沾染”的投資標的。我對於投資內容的理解,可能跟大家說到內容的第一反應有所差異。我自己做了很多年內容,對於我來說,做內容有一個非常痛苦的事情,即,一旦開始做內容就意味著今天要做,明天要做,後天還要做,沒有停下來的任何機會,因為你就是靠內容去吸引人。這造成了你的邊際效應很難增加,邊際成本很難下降,這跟投資軟件是完全不同的邏輯。

我投資內容創業的邏輯有兩個。第一,內容創業有沒有“長期有效性”的特質?內容創業可不可能跟軟件一樣可以把邊際成本做低?我喜歡投趨近軟件特質的內容,它們具有生命力、長期有效。對於這類內容,今天你願意讀,明天你也可以讀,你讀完一年後其他人還可以讀。在這個方向上,我們其實更多的會看到一些跟教育相關的內容。原本的線下教育公司大多是銷售類型的公司,以銷售作為核心競爭力。但是在線上時,以內容為入口的教育機構就有了新的爆發點和生命力,而且教育類內容有非常接近軟件的特質,有很長的生命力。

我們小時候的教科書和諸位在座的教科書沒有特別大的差異,跟我兒子現在的教科書也沒有特別大的差異。你會發現即便時代變化很快,但有些變化非常有限。這就是我投資內容創業的第一個邏輯,我們會非常關註內容創業有沒有長期有效性這個特質。

第二個邏輯是,你能夠通過你的內容獲得用戶,而且能夠黏住用戶。

內容創業到底是內容為王還是渠道為王?出現新的技術、新的用戶平臺時,大家都說渠道為王,渠道流量分得差不多時就又說內容為王,其實這兩個王從來都是並存的,只不過在不同階段哪個顯得更加重要一點而已。媒體經營的從來不是內容,內容只是一個你吸引用戶的入口,媒體真正經營的是用戶。媒體要讓用戶進來,然後留住用戶,最終通過用戶來變現。

在網絡端這個邏輯也一樣,當我要投資一個內容創業項目時,我不會關註我是否喜歡你的內容,“我很喜歡你的內容”不能構成我的投資。構成我投資的邏輯是你能夠通過你的內容獲得用戶,而且能夠黏住用戶。

做投資以來,我一直對外說內容是我們重要的投資方向,所以接觸到了很多相關的創業者。在這些創業者中,我聽到了兩種最容易發出的聲音,第一種是“賣很掉價”,當我說你要檢測用戶是否是願意為你買單時,他會說我作為高大上的內容創業者,如果“賣”的話會很掉價。第二種是“等一下再考慮商業模式,先獲得用戶”,這種話沒有全錯,但是開始的點還是非常重要的,我勸大家盡量早點開始考慮商業模式,因為跟商業模式相關的用戶才更有價值。

現在我要投的內容會有兩個主要方向。第一,哪里有真正的下一個流量平臺,不是簡單的下一個產品,而是下一個可能誕生的流量平臺。舉個例子,如果機器人爆發,機器人會不會是一個新的內容載體?機器人所承載的內容跟手機端閱讀完全不同,手機端閱讀跟PC不一樣,PC跟紙媒不一樣,新的內容是否要搭上人工智能的車?第二,什麽樣的內容產生是有門檻的?圖文最簡單,視頻相對來說有一定技術門檻,再下一步什麽樣的內容產生本身有技術門檻,而這個技術門檻又搭上了流量的平臺?這就是下一波值得去投資的內容。

在未來,我要投資的就是這兩種人,第一種叫做懂技術的藝術家,第二種是有商業頭腦的內容創業者。

內容創業張泉靈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63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