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環在線:亞博搞電子競技有錢又有面 李華華


2010-7-14  AD





 

世界盃落幕,好 多人就好失落,不過,有一個人例外,佢就係亞博科技(8279)老闆孫豪(圖右三)!孫總話,根據國家體彩中心數據顯示,由6月7日到27日嘅3個禮拜, 競彩(類似香港足智彩)分別突破1.2億、2.59億同3.13億人仔,幾乎每個禮拜增加1億人仔,平時每星期得一、二千萬人仔。o依家世盃踢完,亞博啲 生意都唔會太受影響,事關亞博同國家體育總局合作舉辦嘅首屆中國官方電子競技賽,下個月就喺深圳舉行。孫總話,全國有3億網民玩online game,其中4500萬人係電子競技愛好者;如果競技賽反應理想,配合埋周邊產品,硬件、軟件、賽事廣播同品牌贊助等等,可以發展一個龐大嘅產業鏈。o 依家亞博係官方賽事獨家承辦商,比賽收入會同體育總局五五分賬,有錢分又有得威,你話孫總點會失落?

李華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705

中環在線:大凌又有小股東同港交所打官司 李華華

2010-11-26  AD




 

停牌超過6個寒暑嘅大凌集團(211),又有小股東告港交所(388),仲要求賠償千四萬o忝!自稱「由毫子買到仙」嘅小股東胡錦波(圖)話,佢02年起入貨,買買埋埋有成四千萬股,足足用咗二百萬,等足6年幾都仲未等到復牌。

今 年初,佢去搵港交所理論,對方話要保障未來股民嘅利益,又無明確答因咩理由唔准復牌,只係叫佢耐心等候,激到佢一肚氣。胡生覺得公司有盈利同分紅畀股東, 證明運作正常,如果真係有問題,就應該搵廉署同商罪科去查,無理由停牌停咁耐,搞到小股東手上嘅股票貶值。佢話,「股票市場唔一定要贏,但係一定要公平買 賣。」所以決定入稟,告港交所上市科總監簡嘉穎疏忽同失職,要畀個警號港交所喎!

大凌小股東告港交所唔畀復牌,都唔係新鮮事。早幾個月,內地小股東周本菊就入稟小額錢債審裁處,索償3萬幾蚊,單官司到o依家都未開審,胡生呢次個額咁大,睇怕有排等。

李華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97

投資香港股市:又有消息股 384 中國燃氣

http://hk.myblog.yahoo.com/yomagyomag/article?mid=4794

 

      

 

有隻股票叫做0384中國燃氣,佢地自從十二月十八日,就開始停牌。理由喺:『待發股價敏感消息』。但喺一路無消息發佈,直到今日,先至有消息:公司董事總經理及執行董事劉明輝和執行總裁黃勇在12月17日於深圳辦事處被自稱是中國深圳市公安局的人帶走。

很好,即喺公司高層惹官非;讓我地首先睇吓間公司。

公司總值:149億

業務:燃氣,和燃氣管道設施分銷

2010年高低點:$3.34/$5.03

PE:31.81

盈利:唔錯,而且升緊

派息:多少喇

公司損益表如下:

       

咁拉左邊個呢?

阿牛比較單純,睇公司董事局,唔多知道乜嘢職銜高,乜嘢職銜低,淨喺知道好似睇電影咁,邊個名行先,邊個就喺大明星。所以拉左嗰個劉明輝就喺『老三』,黃勇就連董事局都唔入,阿牛估佢就喺跟住劉明輝後面嗰個。

       

阿牛分析就咁樣:

⑴ 公司好大間,唔會冧得。

⑵ 公司正行正業,而且賺緊錢,冇欠債,財務健康嘅。

⑶ 拉嘅喺老三,正副主席都冇事。但喺必然涉及工作,否則公司早已經發通告話佢兩個涉及私人事件被捕。例如醉酒鬧事,公眾地方攪基之類……

⑷ 公司十幾日都仲扮懵,話唔知乜事,証明公司好清楚乜嘢事,而且唔支持被拉左嘅兩個高層。如果喺支持嘅,當事人已經揾左公司攞料,證明喺『一場誤會』,公司亦都保番佢兩個出嚟,有事慢慢講。天寒地凍,要兩個同事踎監,點忍心呀。

⑸ 如果冇估錯,公司有份篤佢兩個出嚟添。

⑹ 極有可能牽涉有紀律違規之類。

                                  * * * * * * * * * * * * * * * * *

....

今年五月頭,忽然間話2688新奧燃氣嘅主席王玉鎖先生俾人拉左,股價急跌。後來澄清左,原來冇嘢;咁股價又反彈,由5月9日嘅$13.92,升上21日嘅$18.82,共35%

                    

                                    * * * * * * * * * * * * * * * * *

大家知阿牛想講乜嘢喇。

留意住先,如果有得玩,用亂炒基金買番多少。

亂炒基金往績如何?

時得時唔得!

哈、哈、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74

水務股又有政策風聲 fatlone's investment paradise

http://fatlone.wordpress.com/2011/05/05/%E6%B0%B4%E5%8B%99%E8%82%A1%E5%8F%88%E6%9C%89%E6%94%BF%E7%AD%96%E9%A2%A8%E8%81%B2/

要提醒大家, 今日傳出來的只是風聲, 並未有實質政策出台, 但我依然大注買回北控水務, 是賭性使然, 而且相信會有個小炒作跟進, 以下是在google找到的相關資訊:

水利部醞釀出台污水處理回用條例 (http://www.aastocks.com/tc/ltp/LTP_RT_Quote/HK6/RUM.110505_092408.html)

2011-05-05 09:24:08

《中國證券網》引述水利部人士處透露,污水處理產業於未來五年將駛入發展快車道,系列扶持政策現正制定過程中;水利部已和法制辦聯繫,醞釀出台一個 污水處理回用條例,現正於立法調研和起草徵求意見階段。同時,水利部還在爭取出台污水處理回用設施及再生水管網的以獎代補政策。

fatlone: 咦, 再生水管網? 中國聯塑會否受惠?

污水處理系列扶持政策醞釀出臺 水利股或爆發
(
http://news.cnyes.com/Content/20110505/KDWR6BEG2D9EA.shtml)

fatlone: 原文很長, 不轉載於此, 內含大行報告和內地水務個股股評

污水处理扶持政策正加紧制定 水务股迎良机
(
http://zixun.wlstock.com/zixun/002001/2011/05050947341800.html

) 

fatlone: 又是很長篇,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一讀, 多數如此長篇的東西, 有很多成分是「炒冷飯」, 所以早前沒有跟進的朋友可以藉此溫故知新

如果仍有其他消息, 歡迎大家留言分享, 始終水利股較少人跟進, 我還未見過有其他博客如小弟, 會為水務個股寫長篇分析, 可能水務股現階段還未顯現出價值, 只停留於炒作的階段… 關注水務股的朋友, 一起來討論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16

基金捕鼠風暴升級 華夏又有兩基金經理被帶走協助調查

http://www.zentrust.cn/jijin/20140505/4534.html
沉寂半年後,基金圈再次風聲鶴唳。一大批資產管理行業的投研人員面臨調查,普遍涉及「老鼠倉」行為。
 
上週,華寶興業基金經理牟旭東涉嫌老鼠倉被協助調查,且涉案金額巨大。4月23日,牟旭東接受《財經》記者電話採訪時並沒有否認,但表示「自己情況特殊,那是七八年前做研究員時的事情,目前正在等監管層的最終認定」。
 
據《財經》記者瞭解,華夏基金亦有兩名基金經理被帶走協助調查,其中一名為女性基金經理羅澤萍,目前羅已不在國內。
 
更有甚者,滬上某基金公司被協助調查的基金經理高達5人之多,其中4人已於2013年10月至2014年3月間離職。記者致電其中數人,均未對被調查傳聞進行直接反駁,而是給以「我沒什麼事情」、「沒什麼好說的」等說法。
 
隨著監管層調查的深入,資管行業投研人員涉案範圍越來越廣,不只是基金,保險公司等資管行業多位從業人員亦有涉案。
 
平安資管投資部門負責人張治民被傳在接受調查,目前手機處於關機狀態。平安資管董事長萬放對《財經》記者表示,張治民在一年多前因業績太差已離職。此外,人壽等另外兩家險資資管亦被爆老鼠倉。
 
據悉,本次調查人數總計不下50人。5月份,或將有更多的「老鼠倉」案件被披露,涉案人數仍有進一步增加的可能。
 
近年來基金業老鼠倉頻發,涉案者級別越來越高,涉案規模越來越大,不斷挑戰著監管層的底線。證監會多次表示,對於「老鼠倉」在內的各類違法違規行為,保持「零容忍」態度,一經發現,嚴懲不貸。事實上,自2013年以來,監管層加大了查處力度,手段也不斷改進,日漸成熟的大數據系統正在成為捕鼠神器。
 
一位長期研究基金行業的人士稱,一方面賦予基金從業人員投資的權利,另一方面,不斷增強監管,加大處罰力度,疏堵並舉或才能改變資管行業碩鼠頻出的困境。
 
多人涉案
 
牟旭東的涉案源自交易所從「大數據」中獲得線索,稽查部門順藤摸瓜通過銀行賬戶轉賬的三角關係確認了涉案的相關各方。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調查方並非上海證監局,而是由成都證監局負責。
 
稽查部門通過大數據篩選發現,在牟旭東曾經管理的基金下單前後七天內,基金投資的股票與外界某賬戶所投資的股票高度重合。其涉嫌將非公開信息透露給外界以獲取一定報酬,金額在百萬元級以上。業界有猜測稱,其涉案的金額可能高達八位數。
 
4月23日,牟旭東接受《財經》記者電話採訪時並沒有否認「接受調查的事實」,他強調自己的情況比較特殊,跟目前爆出來的老鼠倉是兩碼事。「那是七八年前做研究員時做的事情,早期相關法律並沒有明確規定,很多東西是有爭議的,比如給別人薦股。」
 
「其實,現在並不是說所有接受調查的都會有問題,有些事情在沒有結論之前,不好判斷。」 牟旭東告訴《財經》記者,「之後會休息一段時間,未來可能會考慮去做私募,因為做公募太辛苦了。」
 
與此同時,華寶興業基金相關人士對記者表示,牟旭東今年初已經從公司離職,公司尚未接到監管部門的任何正式通知,一切業務正常運轉,未受影響。
 
資料顯示,牟旭東自2003年1月加入華寶興業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歷任高級分析師、研究部副總經理、研究部總經理,曾擔任華寶興業強債A/B、華寶興業寶康靈活、華寶興業多策略等基金經理。
 
此外,《財經》記者獲悉,近期華夏基金亦有兩名基金經理被帶走調查,其中一名為女基金經理羅澤萍,目前羅已不在國內。華夏基金內部人士告訴記者,該基金經理今年3月已經離職,「因為生孩子的緣故」。
 
資料顯示,羅澤萍於2004年加入華夏基金,歷任研究員、基金經理助理、興華證券投資基金基金經理、華夏行業精選基金經理等,一度被媒體評為「最會賺錢的5大女基金經理之一」。
 
據接近證監會的人士告知,目前監管部門調查了部分上海基金公司的研究員,發現其老鼠倉的涉案金額比一些基金經理還大。他並稱,證監會目前會將重點案件優先立案。據《財經》記者瞭解,此次調查涉及案件和協助調查人數有50人之多,除了公募基金相關人員,保險公司等資管行業的投研人員亦有不少。
 
據悉,已有部分案件轉至上海經偵總隊,處於立案偵查階段。
 
「業內對此事已屢見不鮮,現在看到有人悄然離職,極有可能就是被調查到差不多就走了。」一位基金經理私下感嘆。
 
4月28日及29日,保監會資金處要求各家險資主管風控的副總到北京閉門培訓。據悉,險資近期風險排查重點之一即內幕交易和利益輸送, 保監會前數週下發文件要求各公司自查股票、債券和非標資產投資過程中的風控情況。
 
大數據顯威
 
與以往老鼠倉的曝光不同,此次一眾投研人員被查的線索多來自交易所的「大數據系統」。
 
該系統是業內人士對滬深兩市交易所一系列監察系統口語化的統稱。
 
據悉,滬深兩大交易所對「老鼠倉」等交易行為建立了專項核查和定期報告制度,目前交易所已建立實時監控機制、專項核查機制、聯動監控機制、智能化監控機制四位一體的監控體系。
 
此前,博時馬樂老鼠倉亦由監管系統挖出。當時深圳交易所在監控時發現,有異常賬戶重倉的小盤股和馬樂掌舵的博時精選高度重合。進一步追查發現,馬樂通過操作自己控制的三個股票賬戶,先於或同期與其管理的博時精選基金買入相同股票76只,成交金額人民幣10億餘元,獲利近2000萬元。
 
據接近證監會稽查局的人士介紹,現在去現場檢查,用電腦直接能查出嫌疑人的所有電話。電腦文件的數據恢復功能很強大。用一個與U盤類似的東西插上電腦即可。有參與調查的人士說,「看到這種數據恢復能力,自己都嚇出一身冷汗。」
 
監管層利用大數據調查老鼠倉,主要是通過模型在海量的交易數據中,調查違規行為。「哪些賬戶有聯動性,很快就會被發現,往往操作越頻繁越容易露餡。」 業內人士表示。
 
深交所總經理宋麗萍曾在今年的「兩會」期間公開表示,深交所有一個幾十人的監控室,通過200多個指標進行分析,倘若股價偏離了大盤走勢,會立即核查該上市公司是否有特殊的信息公佈。如果有投資者在公司還未發佈「高送轉」、重組等利好消息之前,首次買入相關股票,隨後該股出現異動,則深交所會立即監控到此行為並上報證監會。
 
在大數據監管實行之前,金融行業的老鼠倉事件基本都來源於舉報和監管層的現場檢查。比如楊奕案的爆出是由於情人反目;而中郵基金原冠軍基金經理厲建超則是因為同行的舉報。
 
對於越來越多的高智商涉案者,僅靠舉報已經不能完全覆蓋。隨著「老鼠倉」的陣地逐步轉移到基金專戶等信息披露不足的區域,根本難以追蹤。
 
近年來,基金公司已採用多種措施防範從業人員進行違規交易,但效果難言樂觀。比如,在容易產生內幕交易的崗位如基金經理、投資總監的座位上方都安裝了攝像頭,採取處處有監控、每個環節人盯人的方法來防範。
 
「但這並不能完全堵住死角,如果有人處心積慮想做的話。」一位公募基金員工說,比如有的人準備兩部手機,一部工作時間上交,一部手機關機揣在兜裡,必要時去廁所裡面下單買賣股票,或者使用別人名下的賬戶。
 
老鼠倉與內幕交易有所不同,內幕交易指利用證券內幕的信息優勢賺取股票差價,作為公募投研人員領先於市場接觸到信息頗為正常,而老鼠倉是指用公募資金拉升股票之前,先以自有資金在低位建倉等,情節更為惡劣。老鼠倉另有形式是勾結私募和游資,通過薦股、抬轎子等方式獲得分成,則更為隱密。
 
查處老鼠倉的工作非常繁瑣,一般需要查看長達三年的交易數據,隨著「數字稽查」的不斷升級,案件線索發現、報送的及時性和精準度也在提高。剛剛完成宣判的馬樂案,證監會於2013年4月11日啟動對相關賬戶異常交易案的初查工作,2013年6月21日立案稽查,交由深圳證監局承辦,僅僅兩個多月的時間。
 
制度日趨成熟
 
基金老鼠倉屢禁不止,已經嚴重影響了行業的信譽。
 
在基金觀察人士看來,相對於基金經理『老鼠倉』的巨大收益,他們的違規成本並不高。
 
2007年上投摩根唐建、南方基金王黎敏「老鼠倉」案,兩人僅被處以取消從業資格、50萬元罰款和市場禁入的行政罰單。
 
2009年關於「老鼠倉」的刑法修正案出台後,情況略有好轉。按照《刑法》第180條的規定,基金經理從事「老鼠倉」活動,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
 
2011年,長城基金原基金經理韓剛因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年,成為中國基金業第一個因老鼠倉獲刑的基金經理;2013年,著名基金經理李旭利因 「老鼠倉」案交易金額2億多元,獲利數千萬元,最終被判有期徒刑四年,罰金1800萬元人民幣,頗具震懾效果。
 
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從去年開始基金經理們投奔私募、保險的人員逐漸增多。「一方面是壓力大,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規避危險。」有業內人士如是說。
 
一位長期研究基金行業發展的人士認為,儘管老鼠倉為基金經理個人行為,但實際上暴露了基金公司自身內控的嚴重不足。目前的情況是老鼠倉出來之後,基金公司一句「已經離職」就將責任撇得乾乾淨淨。他建議,應該加強對基金公司的追責。
 
去年9月,針對馬樂案證監會通報了對博時基金採取責令整改六個月等監管措施。證監會認定該公司存在內控制度不完善、相關規定執行不嚴格等情形。博時基金隨後回應,將嚴格按照證券監管部門的要求認真完成整改。
 
對於基金公司來說,老鼠倉不但會讓旗下涉事基金遭遇異常巨額的贖回,對品牌、公司形象帶來致命的打擊。而且隨著監管趨緊,很多資格會被取消,比如社保年金業務被停。
 
其實,從國際成熟市場經驗來看,嚴格禁止從業人員買賣股票並不有利於解決「老鼠倉」等問題。2013年,新《基金法》修改後,允許基金從業人員經過備案等流程後炒股。根據新《基金法》第十八條規定,公募基金從業人員及其配偶、利害關係人進行證券投資,應當事先向基金管理人申報,並不得與基金份額持有人發生利益衝突。
 
去年底,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發佈了《基金從業人員證券投資管理指引(試行)》的通知,文件指出,基金管理人應當遵循合法性、審慎性、有效性的原則,對基金從業人員本人、配偶、利害關係人的證券投資行為進行管理和監督。
 
雖然政策開了口子,但據《財經》記者瞭解,國內基金公司推進員工證券投資仍不多。「之所以不敢放開員工參與證券投資,考慮到敏感時期別在合規上出現閃失」。而且,為了減少不必要的風險,不少基金公司甚至通過嚴格的規則,讓從業人員及家屬自動放棄炒股。
 
前述長期研究基金行業的人士稱,從目前的情況看,資管行業的管理制度正逐步走向成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255

止凡又有訪問見報 止凡

來源: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5/01/blog-post_38.html

不知道大家今天有否看東方日報,上星期止凡跟記者做了一個簡短的電話訪問,今天登出來了。今次比上次低調得多,連相片都沒有,只是短短幾句,算是幫記者朋友交稿吧。



很有趣,在上次的報導,見《接受報章訪問》,我被標籤為「一名blog友」,而今次則是「網上投資網誌作者」,感覺好像小學生獲升班了。在接受了第一次訪問之後,我還有跟記者保持連絡,可能他們因此開始明白原來我都有寫blog的,而所寫的文章都有一點點人會看,所以今次介紹名稱不同了。

記得上次訪問,面談說了兩個多小時,最後只寫一小段文字,內容沒有我所說的十分之一。有了上次的經驗,今次電話訪問就有問有答,點到即止,不說太多,了解記者想報導的方向,說夠了就行。其實多說了,記者都不一定理會,感覺他們好像很專註工作要求,只要在我的訪問中找到他們想要的資料就夠,多說的都未必會太上心。

其實,做財經記者,能接觸財經專家的機會都比常人多,所以不容易得到對市場及對財務知識的不同思考角度,如果能好好掌握、過濾及消化,必將練成不錯的功力。他們的工作有這個優勢,如不把這工作只看成一份工作,而是好好吸收當中的精華,必將前途無限,亦能提升報章質素。

今次在訪問所討論的是美股投資,這是我拿來當成一個另類儲蓄的戶口。有人會買保險保障家人,有人會買黃金收藏家中,有人會供基金以籌劃未來,這些舉動都很有趣,就是某程度上使資金在你眼前消失了,到你急用錢時又會跑出來。我本身主要的投資都在港股,但偏偏多年前在etrade開了投資美股的戶口,金融海嘯時還因AIG及花旗蝕過不少噢。這多年來就拿這個etrade戶口作儲蓄動作,不時讓部份資金從我眼前消失了。

買賣美股有個有趣的操作,就是本身可以1股去買,沒有碎股的問題,正因為這個操作,就算普通自己散戶作買賣,也可以定期定額買股,做到供股計劃的效果。例如定期買入2萬元的美股,股價低時自然會買更多股數,股價高時會買入更少股數,自然做到「平均成本法」的操作。

其實,以上這些觀點我都有在訪問中略略解釋過,但記者及續後的專家們都總是集中描述買入什麼股,如何看後市,應投資什麼市場。坦白說,看完整篇報導,我不覺得太有可閱性,可能我們這班blogger比較另類吧。

唯一值得欣喜的是有個概念被報導了:「會揀選業務簡單易明、盈利有可持續性的美股投資」,希望能借傳媒分享這類投資概念予更多人。給股票號碼、預測後市、短炒投機,還是留給「專家」吧。


理財Campus:專家開年貼士 理要睇 - 東方日報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finance/20150106/00269_001.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309

北大方正與政泉控股,從共謀到惡鬥果然又有“內幕”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6971

2014年12月8日,政泉控股高管及員工三十余人,來到北京方正證券總部進行維權。 (請圖片作者與本報聯系/圖)

政泉控股與北大方正這兩個超級資本玩家,在長達兩月的惡鬥中,揭出了雙方在一起券商並購案中的合謀式內幕交易。

這種無視市場規則的財技秘術,在中國資本市場屢屢發生,且多以當事者自曝其醜的方式才被外界所知。

一連串舉報、訴訟,加上滿天飛的謠言,政泉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政泉控股)與北大方正集團(下稱北大方正)之間的惡戰持續兩月有余,直到2015年1月5日才決出了第一局輸贏。

當天,方正集團官網發布通告,公司董事長魏新、首席執行官李友、執行總裁兼CFO余麗於1月4日應相關部門要求協助調查。北大已任命新的負責人。方正集團旗下上市公司北大醫藥也發布公告稱,公司董事長李國軍應相關部門要求協助調查,暫不能履行董事長職責,暫由公司董事趙永凱代理行使董事長職責。

這是兩個超級資本玩家之間的戰鬥。北大方正是“中國最大的校企”,1986年依托北大教授王選的漢字激光照排系統起家,後引入前凱地系悍將李友等一眾資本高手,變形為中國資本市場的龐然大物——擁有五大產業集團、六家上市公司、三萬五千余名員工,人稱“方正系”。

政泉控股及其背後的控制人郭文貴此前神秘低調、鮮為人知,但其過往的資本騰挪之術不得不令人稱奇——2005年其以股權質押方式獲得資金,將爛尾的摩根廣場打造成京城第一豪宅“盤古大觀”,六年後再以16億元超低價將民族證券控股權攬入懷中。

從政泉控股2014年11月2日舉報北大方正李友等高管開始,雙方迅速展開對攻,互揭對方黑幕,並訴諸法律。

雙方之所以走到撕破臉的地步,是因為要爭奪總市值達1078.41億元(以1月6日收盤價計算)的方正證券(601901.SH)控制權。北大方正與政泉控股目前分列方正證券第一和第二大股東。

而在這場風波愈演愈烈的同時,兩個資本玩家曾經密切合作的“內幕交易”也漸漸浮出水面。

詭異的借款並購

方正證券的融資並購從一開始就蒙上了“內幕交易”的陰影。

政泉控股與北大方正是在2013年走到一起的。當時,他們分別掌控著民族證券和方正證券的控股權。

雙方各有各的算盤。北大方正希望通過方正證券吃下民族證券,讓方正證券的資產規模跨入行業第一梯隊,而政泉控股則試圖通過換股收購的方式將民族證券“借殼上市”,從而獲得方正證券的第二大股東位置以及來自北大方正的資金援助。

2013年8月26日,方正證券突然停牌,數日後發布公告稱,公司將通過重大資產重組交易對民族證券進行吸收合並。

這場被稱為“國內首個上市券商的同業並購整合案例”隨即引來市場高度關註。市場普遍認為,並購後雙方在地域、業務方面的互補優勢,將使兩家券商及其股東從並購中直接受益。

但這樣的並購並不是輕易能夠達成,北大方正首先要幫助政泉解決資金難題,以完成民族證券的增資擴股計劃——2013年5月,北京市證監局通過政泉控股等股東向民族證券增資的申請,身為控股股東的政泉控股計劃出資額高達42億元之巨。

吊詭的是,政泉控股拿不出這筆42億的增資款。政泉控股發言人曾明確向媒體表示,政泉控股通過北大方正幫助以抵押、質押等形式所融資金中,有37億元“明確指向用於民族證券的增資款”。

政泉控股2014年12月31日在其新浪官方微博上披露的信息顯示,2013年7月政泉控股與方正東亞信托簽訂《信托貸款合同》等系列合同中,方正東亞信托為政泉控股提供了49億元貸款。政泉控股正是利用這筆貸款中的37億元完成了對民族證券的增資。

南方周末記者為此查詢了方正證券在收購期間發布的民族證券審計報告,發現在2013年8月民族證券的股東增資中,政泉控股經審計後的投資總額約為37.9億元,並以此投資持有民族證券84.4%的股權——這一持股比例恰好與方正證券收購時的換股數額相符。

這意味著在2013年8月的那次股東增資中,政泉控股不但沒有按照監管部門批準的增資計劃,向民族證券註入42億元資金,反而利用北大方正的幫助融資37億元資金,將自己前期在公司的全部投資“置換”了出來。

既然政泉控股拿不出這筆增資款,又為什麽必須進行這次增資呢?

一位曾供職於美國華爾街所羅門兄弟公司的投資界人士對南方周末記者分析說,采取這種“資本置換”方式,往往是由於原股東出資不實,導致並購過程中無法通過資產審計,因此以“增資”方式引入外部資金以“做實出資額”。

作為收購方控股股東,北大方正給政泉控股提供的融資幫助令這場收購實質上變成了一場詭異的“資本遊戲”:收購方幫助被收購方借錢增資擴股,然後以遠高於出資額的市場溢價,以“換股收購”方式把對方借錢投資形成的股權資產納入上市公司。

在2013年短暫的蜜月期,北大方正與政泉控股還進行了另一場代持交易。這成了日後政泉控股向北大方正發難的第一炮。

2013年6月13日,北大方正旗下的北大醫療集團,與民族證券控股股東政泉控股簽署了股份轉讓協議,約定政泉控股以每股9.2元的價格受讓北大醫藥(000788.SZ)4000萬股股權。

一年半後,政泉控股在其官方網站上發布舉報函稱,其所持北大醫藥股票系北大方正集團CEO李友請求政泉控股代北大資源持有,指控北大方正集團CEO李友、副總裁郭旭光等人涉嫌內幕交易,炒賣股票。

面對政泉控股的指控,方正集團董事長魏新公開回應稱,代持行為是“被迫”。由於政泉原本宣稱即將獲得一筆巨額貸款,但在正式受讓股份時卻稱上述貸款計劃失敗,資金緊張,無法支付全部款項。如果放棄受讓,則將直接導致減持項目失敗,影響股價。彼時,轉讓計劃已獲北大、教育部和財政部批準。

“我們只好為其協調資金,支持政泉完成了股份受讓,才會有這樣的結果。”他解釋,“被迫代持”僅僅在信息披露上存在問題。

客觀發生的代持行為雙方均未否認。政泉控股隨即曝光電子郵件,反駁魏新的上述說法。政泉提供的北大醫藥李國軍(方正集團CEO李友的弟弟)發給政泉控股的郵件顯示,在北大醫藥大股東公開征集受讓方之前,政泉控股就收到了約定受讓股份數量和價格的協議,其中明確寫著政泉控股以9.2元/股的價格受讓4000萬股,這與後來的公告內容一致。

根據公開信息,目前尚無法判斷這筆“代持”交易是否屬於政泉與方正東亞所簽訂的系列融資合同的一部分,但從實際效應而言,北大方正無異於以“代持”方式為政泉控股提供了一筆高達數億元的變相融資。

北大方正CEO李友和他的小夥伴們。 (CFP/圖)

共謀式內幕交易

在明知實際控制人披露不實的背景下,北大方正把所有參與者都卷入了一場共謀式的內幕交易。

2014年8月,方正證券與民族證券重組資產交易完成,並完成工商登記變更。方正證券三季度報告顯示,政泉控股成為方正證券第二大股東,持股21.86%,第一大股東仍為方正集團,持股比例30.55%。

對於過去十年中在資本市場“長袖善舞”的北大方正管理層而言,這一精心設計的“資本運作”模式顯然是一個“雙贏”結構:民族證券的實際控制人在無需投入真實出資的情況下,便可坐享巨額收益;對北大方正而言,可以順利將民族證券納入囊中,使方正證券由此一舉跨入券商“第一陣營”行列。

而換股收購的模式,更使得雙方控股股東在“雙贏”方案中獲益,變成了由全體方正證券股東共同承擔的收購成本。

但與此同時,另一個致命的風險因素卻從方案設計之初便存在,那就是:收購雙方明知民族證券控股股東政泉控股另有“實際控制人”,卻依然在收購報告書中聲稱公司“無實際控制人”:這意味著從方案實施的那一刻起,整個並購交易中的所有相關當事人,實質上都成為了一樁內幕交易中的“共謀”。

北大方正發布的聲明顯示,直到2013年底民族證券實際控制人郭文貴因“不明原因”突然離境並滯留境外之前,他實際上一直以“控股股東”或“股東代表”的名義參與整個並購談判。

但交易各方依然在最終發布的收購報告書中,聲稱作為民族證券控股股東的政泉控股“無實際控制人”,顯然已涉嫌虛假信息批露。

作為這場並購交易的主導方,北大方正首席執行官李友及其多名管理搭檔,均出自當年以資本運作而著稱的“凱地系”。

2000年後代表北大執掌北大方正的董事長魏新,在接受網易采訪時曾表示,自己當年力排眾議引入這支管理團隊時,曾一度在北大內部引來眾多爭議。

1990年代末,以張海、李友為核心的“凱地系”以深圳凱地投資為財務運作平臺,在短短兩年時間內控股或參股十多家上市公司,市值超過百億元,成為證券市場中呼風喚雨的“資本新貴”。

在“凱地系”掌門人張海因爭奪健力寶股權失敗而入獄後,另一個核心人物李友則擔任北大方正集團總裁,並召集了多位原搭檔,在此後十多年中,以一系列並購為北大方正重新搭建起了以IT、醫療醫藥和地產金融為核心的新業務架構,資本市場稱之為“方正系”。

在這一背景下,方正證券對民族證券的收購方案與資本運作過程中,依然明顯體現出中國資本市場早年的“江湖氣”。

皆大歡喜的結局變成魚死網破

政泉控股突然發難,以“舉報門”的方式發起一場魚死網破的決戰。

2014年8月13日,方正證券與民族證券這起交易完成的第二天,政泉控股就迅速將持有的方正證券股權進行質押貸款。

而其股權質押的對象上海銀行北京分行,正是此前東亞信托49億元信托融資的接盤者:在東亞信托向政泉控股提供49億元貸款後,上海銀行北京分行便以49億元出資受讓了東亞信托的相關出資及收益權。

這意味著上海銀行北京分行成為了此前政泉控股49億元融資的唯一“債主”,而政泉控股剛拿到手的方正證券股份馬上成為“抵押品”。

一位銀行業人士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按常規計算方式,股權質押價格一般不超過一年內股價平均值的50%:這意味著政泉控股通過股權質押能夠獲得的資金也在50億元左右,恰好與此前東亞信托的49億元融資相抵。

故事通常會在這里結束:在完成換股與股權質押之後,政泉控股實際控制人郭文貴實際上已經到了“獲利出局”的階段,一年質押期滿後,政泉控股完全可以通過第三方融資贖回所押股權,並獲得高達數十億元的市場溢價。

而對北大方正而言,政泉控股股權一年的質押期也成為控制收購整合的一顆關鍵棋子:如果政泉控股在收購後不配合方正證券對民族證券的整合,作為關聯方的上海銀行北京分行可以隨時以違約理由扣押所質押的股權,甚至將其轉讓給包括北大方正在內的第三方。

但到了2014年11月,政泉控股卻突然向北大方正發難,以“舉報”的方式發起一場魚死網破的決戰。

按照政泉控股的說法,在方正證券收購民族證券過程中,作為方正證券控股股東的北大方正通過其下屬和關聯公司,為當時民族證券第一大股東政泉控股提供了高達80億元的融資,政泉稱自己為此將評估總值約260億元的資產進行了抵押和質押。但因北大方正不配合其按約還款,並解除前期質押資產,嚴重影響公司後續融資安排。政泉控股因此質疑北大方正以此手段逼迫公司債務違約從而“侵吞資產”。

但從雙方披露的公開信息來看,政泉控股所聲稱的“260億元資產”極為可疑——除非它將換股後方正證券飆漲後的市值計算在內。

事實上,政泉控股如果擁有這些資產,根本無需通過北大方正幫助融資,即可完成整個交易。

那麽政泉控股為什麽著急?他們真正擔心的是上海銀行北京分行以“違約”名義扣押並處置其所質押的方正證券股權。

據政泉控股新浪官方微博披露的文件顯示:在2014年9月12日,上海銀行北京分行致函政泉控股稱:“我行獲悉政泉控股被最高人民法院列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同時政泉控股有違約行為,並在9月的貸後檢查中無法提供能按期支付利息的資金實力證明。我行或考慮采取聯合其他債權人對政泉控股啟動重整程序措施。”上海銀行北京分行還表示,若出現違約,自己將有權利處置政泉控股在其處質押的方正證券股票或將貸款利率提高至20%/年。

這意味著原本“空手套白狼”獲得數十億元賬面收益的政泉控股,可能因為上海銀行北京分行的“違約處置”而失去自己所質押的方正證券股權,被迫在這場資本遊戲中“凈身出局”。

北大方正與政泉控股的股權關系圖 (李伯根/圖)

爭奪方正證券

一旦政泉控股與原民族證券董事聯手,即可在董事會中形成6∶5的格局。

政泉控股又為何要被逼出局?因為另一場更隱秘,也更激烈的方正證券“控制權爭奪戰”悄然展開:那就是方正證券董事會席位之爭。

在持股比例相差不到10%的情況下,政泉控股不但可以通過後續股權收購與北大方正爭奪控股股東的地位,而且其多年“盟友”民族證券管理層,也將在管理權之爭中發揮作用。

據《中國新聞周刊》最新報道顯示,方正證券與民族證券重組交易完成後,政泉控股與方正證券在董事會重組過程發生了巨大分歧。

政泉控股希望把董事會成員由現在的9人擴大到11人,政泉控股占5席;而方正證券希望維持9人,政泉控股占3席。為協調此事,2014年中秋節前後,北大領導、方正高管都曾親赴香港與郭文貴協商,但未能達成一致。

其間的關鍵在於,一旦按照政泉控股方案擴大董事會後,政泉與方正證券的董事席位僅差一席,而合並後的民族證券管理層可能會在方正證券內獲得一席董事席位。一旦政泉控股與原民族證券董事聯手,即可在董事會中形成6:5的格局,身為控股股東的北大方正則可能失去對方正證券的控制權——這也正是北大方正在回應中怒斥政泉控股圖謀霸占方正證券“狼子野心”的真正原因。

北大方正的反擊也如期而至。

2014年12月3日,方正證券第二屆董事會第十二次、十三次會議以9票全票通過相關議案,直指民族證券拒絕被審計的行為,並要求政泉控股就另一樁其與北大物業的9億元公寓房產交易進行說明。

12月15日,方正證券向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以損害股東利益責任糾紛為由起訴公司全資子公司民族證券,理由是民族證券不配合年報審計相關事項,導致公司的審計工作無法正常開展。

一位投資界人士對南方周末記者分析說,方正證券之所以加緊對民族證券進行審計,是擔心政泉控股會從民族證券抽資歸還那筆質押貸款。

但是,在董事會名額之爭未獲滿足後,政泉控股的“舉報”,讓此次並購中的違規與違法操作,乃至“方正系”多年資本運作過程中所留下的種種“舊帳”,變成了市場輿論關註和譴責的焦點,更將國資背景的北大方正管理團隊逼入絕境。

現在,監管部門已經介入此事。此次“舉報門”的主角之一北大醫藥因涉嫌違反證券法律法規,已被證監會立案調查。

2015年1月1日,方正證券發布重大風險提示公告稱,政泉控股通過仲裁保全財產,使得方正證券17.73億元的自有資金被凍結。

而北大方正一眾高管1月4日被帶走協助調查,更令未來撲朔迷離。

(南方周末記者張玥對本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896

繼小米和樂視之後,又有新人上跑道!中國版特斯拉易到造?!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203/149076.html


黑馬說:繼小米和樂視之後,又有新人來“造車”!2月3日,中國最大的互聯網出行服務平臺——易到用車,聯合奇瑞汽車、博泰集團,共同出資成立全新公司,計劃在未來2年內推出首款“互聯網智能共享電動汽車”——易奇汽車by iVokaOS。為何是“互聯網智能共享”電動汽車?易到用車的創始人兼CEO周航說:“這臺車是不用鑰匙開的。” 據悉,該項目於2015年啟動,計劃2016年產品上市。


 \文/i黑馬
編輯/i黑馬


樂視和小米都想搶跑
 
小米和樂視是兩家最早傳出進軍智能電動汽車的互聯網公司,手機業務開拓上樂視面臨不小挑戰,但在汽車計劃上,樂視卻通過搶跑獲得先發優勢。
 
小米之前曾屢次被爆料要進軍汽車市場,去年雷軍還拜訪了特斯拉電動車的CEO馬斯克,並表示對“特斯拉電動車很感興趣”。不過,去年4月雷軍曾對外表示目前小米沒有任何造車的計劃與跡象,包括以車聯網或車載設備的方式進入汽車界。
 
2015年1月20日,樂視在北京正式發布了樂視智能汽車LeUI系統,聲稱將基於樂視雲打通智能手機、電視和汽車的操作體驗。早在去年11月26日,賈躍亭便在微博中透露了樂視和汽車相關的SEE計劃;樂視控股集團副董事長劉弘 表示,“SEE計劃”是樂視的重要戰略,經過一年布局,超級汽車團隊已有260多人,他還同時宣布,樂視超級汽車中國公司成立,原英菲尼迪中國總經理呂征宇加盟擔任副總裁。
 
但小米和樂視兩家卻始終只有消息,沒有動作,讓主做租車共享業務的周航搶了先。
 

\易到:造一臺“不用鑰匙的車”

當易到用車的邀請函打出:“易到不僅僅是用車,奇瑞不僅僅是汽車”後,所有人都忍不住猜測:這一次,易到要用怎樣的方式打破傳統造車思維?
 
易到用車周航說,易奇汽車by iVokaOS 的第一個核心主張是:共享。“共享精神”是易到用車一直以來的信仰,“1億人共享1萬臺車”是易到的理想,也是此次造車最重要的策略。
 
首先,易奇汽車by iVokaOS是一臺生來就沒有鑰匙的汽車,它是一臺“生來共享”的汽車。並且,易到宣稱該款汽車“只用不賣”。用戶只能夠通過互聯網的方式租用,而無須購買,從而實現真正的共享。
 
其次,易奇汽車by iVokaOS將實現世人對於互聯網汽車的全部想象。在易到看來,未來汽車就應該是一臺電腦加四個輪子。國內車企領軍企業奇瑞,及車聯網領導企業博泰的合資參與,能夠將互聯網汽車的概念執行到極致。
 
最後,它肯定,以及必須是一臺不用加油的電動汽車。
 

\2015年啟動,計劃2016年產品上市
 
與傳統車企對於一款新車從構思到上市通常需要歷時幾年的規劃不同,易奇汽車by iVokaOS連造車的時間規劃都非常“互聯網”。該項目於2015年啟動,計劃2016年產品上市。
 
為打造世界第一的電動汽車,易到用車聯合中國汽車領先品牌奇瑞汽車、中國最大的車聯網解決方案博泰集團,共同造車。一個擅長互聯網思維、移動互聯網技術、搭建共享平臺,一個是中國最具實力的研發造車集團,一個是中國最領先的車聯網領軍企業——易奇汽車會成為中國第一臺真正的互聯網電動汽車嗎?公司計劃到2018年,易奇汽車不僅將成為中國最大的電動車公司,更將以全球第一的年銷量引領世界電動汽車暢銷榜。
 
當然,汽車是一個需要高資金支持、高人才、高技術的行業,一個完整的汽車生產和上市流程,從研發、生產、上市、營銷、售後以及增值服務等環節,至少需要百億級別資金的支持。
 
對於易到來說,吹牛還是真牛?走著瞧。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又有投資者中伏個案 止凡

來源: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5/02/blog-post_10.html

星期一聽收音機,電臺請了一位比特幣投資者,同時又是受害者作訪問,加上一位立法會議員陪同。話說有間投資比特幣的公司出事,無聲無色地結業,負責人「走佬」,投資者考慮集體報警求助。聽到受害者及立法會議員在電臺上的言論,令止凡又有感而發。


讓我嘗試總結一下這位投資者的個案,一開始她重點投訴的是這家出事的投資公司在她沒有買入指令的情況下替她買入比特幣,而且持續了一段時間,總投資額達130萬元。起初她以為月結單上所增加的數字是每月收息,誰知這都是新增的買入指令,而這更是在她戶口沒有足夠資金的情況下買入的。

據這位投資者所講,買入一定額的比特幣之後,每月有0.64個比特幣增長,按這家投資公司所提供的列表,投資後四個月就能回本,她本身不喜歡每天都買賣及經常地檢查戶口,只想一次過等到足四個月才取回所有投資本金及回報,誰知她等不到四個月就出事。

一直聽著這位投資者的說話,感覺她是受了不少教育,高學歷、高收入一族,更是醒目女一名。因為在訪問中她偶然運用的英文詞彙發音很標準,在投資這公司時亦不時能看出不少「蛛絲馬跡」,例如她發現該投資公司網站內不用"deposit"及"withdraw"這類銀行常用的英文字,看來這公司連基本英文也寫不好,本來已經起了疑心。不過,因為投資合約都在律師樓簽訂的,而該律師亦表示有在該投資公司投資比特幣,所以放下了疑心。

出事之後,這位投資者有去找過那位律師問個究竟,可惜那位律師表示自己的損失更慘重。加上這位投資者沒有「下線」,而該名律師更有不少「下線」,所以更要向親戚朋友交代。所指的是層壓式的「下線」,原來這比特幣投資公司更是層壓式的推銷,吸引新客戶時還展示不少「上線」獲得一架Benz房車,又有一些獲得40萬現金之類,這位投資者起初還以為這都是投資得宜所得,誰知原來是層壓式推銷的獎勵。

整個故事,受害者也好,立法會議員也好,專註點都在於這投資公司的問題,描述其騙術有多可惡,受害者有多可憐,又質疑政府為何不監管,但沒有考究投資者本身為何會上當。大家可以看到,有知識的,甚至是專業人士,包括故事中的律師,面對這類個案之時,面對財務、投資理財的事宜之時,是多麼的無知。

故事中的受害投資者,提到過不少「蛛絲馬跡」,主要也是看其公司有否騙人,是否正常合理,例如留意人家的英文用字,簽訂合約的地方之類。我好想問一些問題,在她決定參與這類投資之前,她有否想過她能賺的錢是從何而來呢?這項投資所提到的回報是怎樣做到的呢?投資所利用的比特幣又是什麼一回事呢?

聽了節目大半小時,感覺到受害者本身的常識很強,感覺到她是知識份子,但完全感情不到她的財商。她所考慮的就只是放錢進去之後,人家話每月有多少息,人家話多少個月回本,拿出一堆看不明白的圖表及數字,就假手於人地進行投資了。對投資項目本身是什麼原理,什麼東西,對整個遊戲規則可謂完全沒有概念,甚至連自己戶口不停增長的投資項目及不停買入的指令都不察覺。

立法會議員出手幫忙是好事,但總是把茅頭指向政府,話政府要監管這個,強調個案中連專業人士都中招,小市民根本沒有能力去分辨。聽來很有趣,把一般投資者說成完全沒有責任似的,投資賺了就袋袋平安,投資出事就找政府,話人誤導自己,要求賠償,這事件可能會發展出另一個雷曼事件。

全心行騙,理應受罰,問題是投資者應該增長財務知識以作自保,人家設的騙局,為何自己會上當呢?這是因為什麼呢?無知?貪心?懶惰?這是需要反思的,沒有反思,沒有改變,只會一次又一次中招。我很好奇,不知今次有多少位受害者同時是上次雷曼事件的受害者呢?她們又是否繼續認為問題在於別人而不是自己身上?

在電臺節目中,有專家學者提醒,比特幣本身的面值都大上大落,由高位1200元到今天值200多元,一些國家可能把它當成是交易貨幣,拿來買賣東西,又或者作點小炒賣,賺部iphone就算,但不時在外國都沒有出事的投資產品,來到香港很多時都會出事,因為香港人的投機心太強。好像今次的個案,個人買賣這些比特幣都拿出七位數字的數額,實在不可取。

雖然今次不算是比特幣本身的問題,而是某投資公司出事,但投資比特幣本身亦要註意風險,不少專家學者都多次提醒比特幣的本質及作為投資項目的合適性,我以前亦發文討論過我的觀點,見《對比特幣的看法》,大家不妨看看,交流一下。

證券從業人員必看! 又有券商員工炒股遭罰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4-22/1000178.html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廣東證監局網站獲悉,近日,前證券從業人員宋某因直接或借用他人名義買賣股票,遭到廣東證監局處罰。

P015107_01.thumb_head

每經記者 王一鳴

又有證券從業人員炒股遭處罰。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廣東證監局網站獲悉,近日,前證券從業人員宋某因直接或借用他人名義買賣股票,遭到廣東證監局處罰。另一個較近的案例是,2015年9月江蘇省證監局在官網上披露的行政處罰決定書顯示,曾在西南證券任職的葛某利用同學和朋友的賬戶進行操作,4年多時間獲利200多萬元,之後被監管部門沒收違法所得。

一方面證券從業人員炒股現象屢禁不止,另一方面,近年來,關於證券從業人員能否直接入市的問題也一直是外界關註的熱點。

在2015年4月20日,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證券法(修訂草案)曾提出,擬修法允許證券從業人員買賣股票。這一度引起市場熱議;不過,截止目前,證券法的修法進程尚未有新進展。

罰沒款共計7萬余元

4月18日廣東證監局發布的行政處罰決定書顯示,該當事人名為宋某,出生於1983年11月,於2011年7月25日至調查日(2015年9月10日),任職國泰君安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期間,利用其本人名下賬戶交易股票金額達261.78萬元,其中買入成交金額125.0718萬元,賣出成交金額136.7085萬元,本人名下賬戶虧損9615.78元。

監管部門調查,宋某從業期間還利用其配偶名下賬戶交易股票金額138.45萬元,其中買入成交金額85.469萬元,賣出成交金額52.983萬元,宋某操作其配偶名下賬戶有關交易的盈利為33033.18元。宋某利用本人名下和其配偶名下的賬戶交易股票的總盈利為23417.40元。

上述違法事實,有勞動合同、社保記錄、相關證券賬戶資料、證券交易記錄、銀行賬戶流水、電腦查勘筆錄,以及相關人員詢問筆錄、情況說明等證據證明,足以認定。

廣東證監局認為,宋某的上述行為違反了《證券法》第四十三條有關“證券交易所、證券公司和證券登記結算機構的從業人員、證券監督管理機構的工作人員以及法律、行政法規禁止參與股票交易的其他人員,在任期或者法定限期內,不得直接或者以化名、借他人名義持有、買賣股票,也不得收受他人贈送的股票。任何人在成為前款所列人員時,其原已持有的股票,必須依法轉讓”的規定,構成《證券法》第一百九十九條規定的違法行為。

據當事人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與社會危害程度,依據《證券法》第一百九十九條的規定,廣東證監局決定:沒收宋某違法所得23417.40元,並處以5萬元罰款,罰沒款共計73417.40元。

證券法修訂引關註

“證券從業人員炒股遭罰的案例不在少數。”有資深證券從業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相較之前,宋某的行為還不算嚴重,有不少案例還往往伴隨內幕交易行為的發生。

記者查閱相關資料發現,較近的案例還有,在2015年9月,江蘇省證監局披露的行政處罰決定書顯示,曾在西南證券任職的葛某利用同學和朋友的賬戶進行操作,4年多時間獲利200多萬元。江蘇證監局對這一事件進行了披露,並對葛某作出沒收違法所得191.87萬元(扣除涉嫌內幕交易的吳通通訊違法所得20.47萬元),並處以20萬元罰款的行政處罰決定。

多位業內人士受訪時認為,證券從業人員通過他人賬戶炒股、代客理財等情況較為普遍。近年來,關於證券從業人員能否直接入市的問題也一直是市場關註的熱點。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為了防範內幕交易,我國證券法一直對於證券從業人員買賣股票采取全面禁止的態度。

不過,至2015年4月20日,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證券法(修訂草案)曾提出,證券經營機構、證券交易場所和證券登記結算機構的從業人員、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的工作人員以及其他證券從業人員,應事先申報本人及配偶證券賬戶,並在買賣證券完成後三日內申報買賣情況。

這令業內燃起“解禁證券從業者炒股”的希望。

“如今隨著證券市場機制不斷完善和誠信程度不斷提高,解禁和規範證券從業者炒股也在情理之中。”獨立經濟學家宋清輝在接受采訪時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在國外的成熟市場,從業人員合規合法持有股票是正常的,而我國當初在這方面作出限制,主要是由於當時市場環境不成熟、為了防範內幕交易。但證券從業人員買賣股票並不能等同於內幕交易行為。也就是說,證券從業人員可能是某個股票信息的內幕人,也可能完全不是,如果是屬於前者,關於內幕交易的法律規定完全可以追究其法律責任。

關於證券法修法進度,3月22日,在博鰲論壇上,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吳曉靈曾表示:“證券法修法今年肯定進入二審,按計劃來說是這樣。”

  • 每經網
  • 杜宇
  • 王一鳴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021-60900099轉688讀者熱線:400889000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或 028-86740011 廣州:020-89660257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