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默多克入股博納 「插手」中國影業

http://www.21cbh.com/HTML/2012-5-15/xMNDE5XzQzMzgxMQ.html

在中國電影業資本層面暗流湧動下,首次海外資本股權投資也如期而至。

5月14日,民營電影公司博納影業(Nasdaq:BONA)對外宣佈,將引入來自傳媒大亨默多克旗下新聞集團的戰略投資。根據博納影業發佈的消息顯示,新聞集團將直接向博納影業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長於冬,購買博納影業19.9%的股權。

完成交易後,新聞集團將成為僅次于于冬的博納影業的第二大股東。於冬表示,新聞集團在全球範圍內廣泛的影響力、投資及發行經驗將有助於加速博納實施全球擴張戰略的步伐。「我們相信現在正是引入優秀的戰略投資者、實現股權結構多樣化調整的最佳時機。」

新影聯副總經理高軍評論稱,「近期圈內資本層面的事情非常多,沒有想到博納與新聞集團事情能如此迅速談成。引進戰略投資者一方面可能是博納要有大的動作,有一定的資金需求,另一方面是國內影業現狀需求。」

掘金中國電影業市場,可能是影業資本面活躍的原因。默多克曾在國內某電影節的產業論壇上表示,在中國每天都會增加2到3塊銀幕,沒有任何一個電影市場比中國市場更讓人激動人心。

「吃螃蟹」的入股

國內政策對於外資入股國內影業公司有諸多限制

新聞集團對博納影業入股,被認為是海外資本對國內影業最重要的一次投資。

博納影業發佈的2011年年報顯示,於冬持有博納影業37.1%的股權,風險投資機構海納中國基金、經緯創投中國基金和紅杉資本則分別持有博納影業9.9%、7.7%和10.3%的股權。

雙方交易預計將在未來15天內完成,彼時,新聞集團將成為博納影業的二股東。而於冬的持股總數降至約821萬股普通股(不包括期權約55萬股),佔公司流通股總數比例稀釋至27%。

為保證於冬的控股地位,於冬此次還向其參股股東「回購」了一部分股票。博納新聞稿稱,新聞集團是直接從博納手中購得19.9%的股權,於冬分別與海納中國基金、經緯創投中國基金和紅杉資本簽署協議,以每股11.4美元、相當於5.7美元每股美國存托股票的價格從前兩家公司各回購100萬股博納影業普通股,從紅杉資本回購150萬股博納影業普通股。

英國金融時報指出,儘管雙方都沒有透露新聞集團支付的數額,然而博納3.63億美元的市值意味著相應股權應不多於6000萬美元的估值。

對於新聞集團投資博納影業的原因,博納影業援引新聞集團高級副總裁兼新聞集團中國投資公司CEO高群耀的表述稱,博納區別於其他中國電影發行公司特有的優勢之一是其全產業鏈整合的業務模式,且中國電影市場正值高速發展時期,是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

光線傳媒有限公司總裁王長田表示,國內政策對於外資入股國內影業公司有諸多限制,而在大陸之外的上市公司,則可以通過VIE(協議控制)方式,引進海外背景股東。這也是在美上市的博納能成為第一家「吃螃蟹」的原因。

博納「出海」路徑

目前,博納影業在影片製作和發行、院線上都實現了資源佈局

2010年12月,博納影業以「中國最大的民營電影發行商」的概念,登陸美國納斯達克資本市場,成為繼華誼兄弟之後第二家中國電影上市公司。

此後,博納影業一直尋求國際化拓展。2011年10月31日,華誼兄弟傳與博納對外宣佈,兩家公司將共同參股北美華獅電影發行公司,以推進中國電影在國際市場的同步上映。

於冬表示,「博納聯手華誼參股華獅,可以更好地實現優秀華語電影在美國主流市場的落地、宣傳與發行,可以更好地擴大中國電影和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不管是聯合參股北美華獅還是引進新聞集團,博納影業一直致力於電影資源的垂直整合。目前,博納影業在影片製作和發行、院線上都實現了資源佈局。2011年博納影業的財報顯示,發行和影院業務營收佔比達到80%左右,公司整體的利潤率較為穩定。

公開資料顯示,1985年,新聞集團收購20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並使其進入穩定發展期。2009年,20世紀福克斯出品了《阿凡達》,為該公司獲取了巨額收益。

對於博納影業和新聞集團的合作,高軍認為,根據中美雙方就解決WTO電影相關問題的諒解備忘錄協議約定,外資進口大片將逐步增量進入國內市場,像《阿凡達》、《復仇者聯盟》對國內電影市場的殺傷力不言而喻,因此,尋求與國外資本合作,可以提高抗風險能力。

歸功於《龍門飛甲》和《桃姐》的票房貢獻,博納影業於5月10日發佈的截至2012年3月31日的一季報顯示,其一季度營收4370萬美元,同比增長126.8%,淨利潤為230萬美元,同比增4.5%。

中外聯合之勢

動作不斷的資本運作背後,是國內電影業不斷膨脹的市場規模

得益於票房市場的穩定增長,國內電影市場資本層面動作頻繁。

今年2月,SMG公佈的消息稱,已經與夢工廠達成合作協議,雙方將成立合資公司,致力於製作動畫電影。

而上週,國內最大的院線公司萬達院線斥資收購美國第二大院線集團AMC的消息不脛而走。去年,作為民營影業領軍企業的華誼兄弟,也曾與傳奇影業有過合作協議,後來因為各種原因,雙方最終取消了合作協議。

動作不斷的資本運作背後,是國內電影業不斷膨脹的市場規模。今年1月,廣電總局電影局的通報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生產故事影片558部,全國電影總票房達到131.15億元,較2010年增長28.93%。

高軍稱,優秀的進口大片有很好的國內票房,不爭取此類資源,將會使企業自己的國產片與進口片檔期重疊時,面臨票房被絞殺的被動;同時,外資公司在中國雖然已經被允許進入廝殺激烈的拍片環節,但發行和院線等收益穩定的環節,則對外資設定了限制。由此,雙向聯合成為了規避風險的有效途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598

默多克入股博納影業

http://www.howqee.com/yuedu/ydpage/?raid=1612
  2012年注定要成為中國電影市場走向開放的轉折點。


  5月14日,傳媒大亨默多克(Rupert Murdoch)執掌的新聞集團(News Corp)宣佈,已購買博納影業集團19.9%的股權。根據博納影業發表的聲明,此次交易所涉股權為新聞集團直接從博納影業董事長於冬手中購得。交易完成後,於冬持股比例降至27%,而新聞集團一舉成為博納影業第二大單一股東。


  默多克把傳媒帝國的版圖擴張到中國並不奇怪,全世界都在覬覦中國市場快速增長的龐大體量。根據中國廣電總局的最新數據,2011年中國的票房收入已經達到131億人民幣(約合20.8億美元),較去年上漲30%。而根據美國電影協會(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 of America)的統計,2011年美國和加拿大的總體票房收入下跌了4%至102億美元。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繼美國之後的第二大票房市場。一邊是兩位數的增長,一邊是下跌的蕭條,默多克自然要為新聞集團旗下的好萊塢六大電影集團之一—20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20th Century Fox)早做打算。


  默多克並不是第一個跨國掘金者。


  他的好萊塢同行、夢工廠CEO卡岑伯格(Jeffery Katzenberg)早在今年2月就同包括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SMG)在內的三家中國公司聯手創辦了總部位於上海的「東方夢工廠」(Oriental Dream Works),專門打造富有中國元素的動畫大片。


  與卡岑伯格大手筆地成立合資公司不同,默多克入股博納頂多算是「戰略投資」,似乎低調審慎得多。這也難怪,因為同其他好萊塢電影巨頭相比,默多克更早窺探到中國的潛力,同時也飽嘗其中的荊棘坎坷。


  早在1998年,20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的《泰坦尼克號》被引入中國內地後風靡一時,創下了3.6億人民幣的票房紀錄。自此,默多克就試圖憑藉《泰坦尼克號》的影響力,進入中國的影視行業。


  最初,他把重心放在電視業務上。他先是參與投資了鳳凰衛視並成為其最大股東之一,並極力促成集團旗下面向中國市場的衛星電視業務星空衛視在中國內地落地。


  然而這些努力卻最終化為徒勞。


  星空衛視自2000年初進入中國內地以來始終只能獲得在珠三角地區的「落地權」。2005年,默多克曾希望借與青海衛視合作的機會讓星空衛視曲線落地全國,僅三個月之後便被廣電總局叫停。這一事件讓他對中國市場幾乎心灰意冷。「我們在中國吃了閉門羹。」在2005年的一次會議上,默多克頗為失意地說。


  此後,他把手頭持有的鳳凰衛視的一大半股權轉讓給了中國移動的母公司中國移動(香港)集團。2010年又把星空衛視賣給了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CMC)。


  就在人們以為這個傳媒大亨要全面撤離中國市場時,默多克把目光投向了電影市場。他那位長袖善舞的美籍華人妻子鄧文迪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2007年,鄧文迪就和中影集團推出了青年導演計劃。四年後,她更是帶著自己擔任製片人的第一部電影《雪花與秘扇》在戛納電影節亮相。該片囊括了全智賢、休·傑克曼等國際大牌明星,讓鄧文迪一下子在中國電影圈內樹立了能帶來國際資源和影響力的形象。


  默多克顯然很樂於為妻子「撐腰」。「全世界除了中國,已經沒有哪個電影市場能令人興奮了。」他在2011年的上海電影節演講中稱讚道。但隨後,他便開始抱怨中國每年僅20部的進口電影配額以及對於外資進入這一市場的種種政策壁壘。「對我們這樣的美國電影製作公司來說這是巨大的挑戰。並且從長遠來看,這將鼓勵盜版行為,並最終影響中國電影市場的發展前景。」


  不知默多克是否在當時已經捕捉到了蛛絲馬跡才出此言,但今年2月轉機便真的出現了。


  中美之間最新達成的協議表明,中國將在每年20部進口電影的配額上,新增14部美國進口大片,以IMAX和3D電影為主,同時美方的票房分賬比例從13%提高到了25%。更令默多克摩拳擦掌的,大概是協議中提出今後要將進口片發行權限進一步放寬,從目前的中影、華夏兩家壟斷,擴大到允許民營企業進入。


  這意味著未來像博納、華誼兄弟這樣的民營企業也能參與發行進口大片。入股其中任何一家都可能為20世紀福克斯打開中國市場起到幫助。


  投資博納影業是默多克精心選擇的結果。除了博納是一家註冊開曼群島並在海外上市的企業,便於操作之外,從製作、發行到院線,博納的產業鏈比華誼兄弟更完整。


  博納憑藉其與香港電影圈的深厚關係,出品的影片近年來屢屢展露頭角,從最早的《十月圍城》到近期的《桃姐》,蟬聯近三年香港的電影金像獎,《桃姐》更是在威尼斯電影節上斬獲影后桂冠。


  2011年,博納發行的15部影片票房總額佔到了當年國產電影票房總收入的近16.5%,發行收入達到了創紀錄的9480萬美元,在民營電影公司中排名第一。


  更重要的是,博納還擁有自己的院線。2011年7月,博納收購了博納星光,截至2011年年底,這家公司共擁有11家影院;到2014年這一數字將提高至約40家。


  「博納區別於其他中國電影發行公司特有的優勢之一是其全產業鏈整合的業務模式。」新聞集團高級副總裁兼新聞集團中國投資公司首席執行官高群耀在聲明中表示。全產業鏈模式是目前國內外電影集團都一致認同的發展方向。電影製作前期投入成本巨大,風險往往無法預估,而打通院線則意味著源源不斷的現金流將不斷湧入。這也是於冬敢於在賀歲檔拿自己出品的《龍門飛甲》同《金陵十三釵》叫板的原因:有院線就能掌握主動權。華誼兄弟兩年前也開始建立院線,發展全產業鏈模式。


  未來,一旦政策放開,新聞集團旗下的20世紀福克斯就會通過博納的這條全產業鏈,源源不斷地把新片一路暢通地輸送到中國,直接放上博納影院的大銀幕,賺取票房收入;而博納在製作方面的經驗,也能幫助20世紀福克斯拍出更多符合中國觀眾口味的影片。而即使廣電總局遲遲不下放這項權利,默多克還是可以通過這19.9%的股份分得來自中國這塊票房沃土的紅利。


  而博納創始人於冬的算盤則打得更加實際。「新聞集團在全球範圍內廣泛的影響力、投資及發行經驗將有助於加速我們實施全球擴張戰略的步伐。」於冬說。近幾年,博納希望借助自己的海外發行資源將國產電影推向美國市場。今年9月,由博納出品、徐克導演的《龍門飛甲》將在北美地區IMAX影院上映。有了默多克的加入,博納至少在北美能佔得先機。


  不過,一部好的電影和一個偉大的電影公司並非完全是資本造就的。電影同文學一樣不只有商品屬性,核心還在於藝術價值。當然,一個自由開放的中國電影市場將是一切的前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36

對話博納影業於冬:中國電影,洗牌階段如何保持不敗?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6085.html/

導讀:下文是一篇專訪,推給大家。雖然從一個人的角度看產業動態也許不夠準確、公允,但是博納也算是行業中的巨人之一,站在他的肩膀上我們多少可以對中國電影業的變幻窺探一二。

從北影廠發行科的一個實習生,到好萊塢大片商持股、納斯達克上市的影業總裁,於冬在電影行業闖了20年。同時,這也是中國電影從慘淡低谷到飛速變革的20年。

這個圓臉、說話慢,做事有熱情、喜歡聽評書的小夥子,是北京電影學院管理系第一批畢業生,他熟悉內地電影發行最原始的一套生存法則:包裡背著拷貝,走到全國任何一個地方,都是跟當地的院線或者電影公司喝大酒。陳凱歌曾經說:「你這弄不好叫『推銷員之死』。」

這個電影推銷員沒死,他抓住了中國電影發展的大勢,還把自己的影業大廈一步步推向海外。2010年,博納影業成為首個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民營電影公司,發行過近200部電影,票房曾連續6年佔全國市場份額的20%。過去3年,香港金像獎的最佳影片都是出自博納出品,新聞集團也持股博納影業。今年,好萊塢六大公司之一福斯也正式確立跟博納影業達成戰略合作。

中國電影市場變化太快,遍地是黃金,也是挫折。14歲博納,已經是現在存活下來民營影視公司中的老大哥之一。對於市場變化,於冬的嗅覺很敏銳。他承認,在2013年這股突如起來的行業洗牌變局中,像博納這樣的大影業公司,以及一些大導演,會有很大壓力。他會直接跟下屬檢討:「處在移動互聯和新媒體的時代裡,我們還固守那套營銷方法,已經過時了。」「人家都在找新的類型片題材了,我們還在做翻拍老片的事情,這都太保守了!」

在產業大洗牌的當下,博納影業的產業佈局戰略求穩,「只要還在桌上,就有機會胡牌」。於冬認為,博納仍然要快速完善產業鏈,在未來2年裡,博納會用各種方法在全國搶佔商業地產,建立100家博納影院。電影製作上,繼續跟固定、成熟的合作班底合作,每年出品10部以上的影片。

於冬喜歡念叨自己的理想。他人生的第一個理想是,40歲成為紐交所的座上賓;3年前,他做到了,在美國喜極而泣。

接下來的這10年,他的規劃是每年至少拍10部電影。 他的50-60歲,希望是在北京電影學院中度過。他希望,那時候的名片上寫著:「博納電影公司創始人、北京電影學院副教授於冬」。

「跟福斯合作跨國警匪大片」

記者:博納影業能夠獲得新聞集團的注資,跟福斯電影確立合作,能吸引全球最優質的合作夥伴,這是否得益於博納是唯一在美國上市的民營電影公司的優勢?

於冬:海外上市的唯一性是給博納帶來一個巨大的機會,就是投資者也會把目光投向中國的電影娛樂產業。上市的時候,我記得我做了88場的一對一的投資者的訪談,還有至少12場的午餐會面對更多的投資者的推薦。講的是什麼呢?中國電影的成長,中國電影的未來。

我記得有一個投資者問我,在波士頓的一個很大的基金。他很直接地問了我一個問題:「我們研究了所有的娛樂產業的公司,你一個中國的來自共產黨國家的一個公司,你怎麼可以成為跟好萊塢競爭的公司,我怎麼能夠相信呢?」

記者:你怎麼回答他?

於冬:我跟他講了三點。第一點,你所研究的那些市場,人口最多四五千萬人口。中國是什麼人口,13億人口。中國人一年一人看一次電影,30塊錢票價,就是300個億。

第二,中國的文化。中國本土市場的需求,文化的需求不同。美國電影再強大到中國,尤其是到二三級市場,並不是完全能夠進入的,中國還是要看本土電影的。

第三個,中國政府跟西方國家的意識形態的差距是不會允許進口影片,或者是美國電影全面放開的,因為意識形態的問題,所以它會支持本土的公司。這三點是博納會成長為世界級企業的基本條件,他聽懂了,我覺得我說服了他。

記者:新聞集團跟博納合作,是基於這樣一個共同需要的前提。我很好奇你們之間第一步會做什麼?

於冬:前不久新聞集團做了一個拆分,分為新聞集團和21世紀福克斯兩個獨立的上市公司,默多克本人兼兩個上市公司的董事長。我們的股票是從新聞集團上市公司,轉到了21世紀福克斯。這也意味著未來我們跟好萊塢的核心電影公司,是一種拍檔的關係,未來會一起合作拍攝很多電影。我們在策劃一部警匪電影,叫《莫斯科任務》。應該在今年或者明年的上半年會投入拍攝。這是一部警匪片,以當年1993年中俄列車大劫案這樣一個故事背景的警匪大戲。

「拍3D華語片並不貴」

記者:看今年博納公佈明年10部新片計劃,大製作的港產合拍片是主流,且多部都是3D製作。這樣的佈局是出於什麼樣的考量?

於冬:每個電影公司都要有自己的一些特色。除了這些電影之外,電影公司要做的事情是關注年輕導演,開發系列產品。像《桃姐》的成功,就是說我還不完全算是一個純商人,我還是有點文化素質的商人。所以我就歸納為,我說電影無外乎三個層面:

第一,商業。既然是商人,不管是什麼商人你要賺錢,你要養活電影公司,你要維持可持續生產。這種商業屬性是必不可少,企業要賺錢,投資人也要賺錢。所以電影首先是商業。

第二,藝術。離不開藝術,電影的魅力。

第三,技術。我跟徐克導演,說服我拍3D,《阿凡達》之後《龍門飛甲》拍3D,他來組織本土的3D創作公司,我就支持他。

記者:徐克導演的確給國內3D電影帶來生機,在跟他合作的時候,你是技術、商業考量多一些,還是個人情懷更多?

於冬:徐克對於香港電影,對於武俠動作片這個類型的開拓,是到現在沒有人能夠超越的。我記得我剛入行的時候,我拿著第一個片子發行,是1993年的《黃飛鴻之三:獅王爭霸》。當時我正在北影廠拎著拷貝,做實習生呢。

所以當他拍《龍門飛甲》的時候,我說,來拍一次李連杰吧,你再不拍,你們倆永遠都沒機會合作了。徐克說,我沒問題,你去找李連杰。我就真把李連杰給叫來了。除了商業考量之外,我還有這份情懷,就是當年的《獅王爭霸》,是徐克和李連杰的合作。在我手裡,他們能再合作了一次。

記者:徐克的新片《林海雪原》、《三少爺的劍》、《白髮魔女》都是3D大片,在好萊塢,3D已經開始退熱,你還看好中國3D電影的發展?

於冬:現在拍3D電影很容易了,也不貴。當年拍《龍門飛甲》是很貴的,因為大家都是第一次拍,包括器材,包括後期的調光、配合都花很多錢的。拍的時候也慢,一個鏡頭要做很長時間。中間經歷過這些過程後,整個劇組,包括很多技術團隊都得到了培訓。

記者:有研究數據顯示,二三線的觀眾可能對3D電影的接受度可能不如一線城市。這個會不會對內地3D電影發展有影響?

於冬:不會,二三級市場恰恰是國產電影廣闊的內陸縱深市場。隨著我們的二三線,三四線城市影院的興起,中國電影的票房還會有一個很大的增長。現在全國2800個縣城,還有2000個縣城沒有電影院。有300多個地級市,這些地級市還有1/3還沒有電影院。那這些地方有一個四個廳的數字影院,都是至少500萬元起步的電影院。所以這一塊增長起來,又是100億市場,又是一個絕大的空間。

「2年內中國電影院市場飽和」

記者:過去大家都是把北上廣深作為一線城市,博納這幾年也在快速佈局二、三線城市的影院,現在全國已有20多家影院。

於冬:博納的影院絕大多數都在大城市。西安是大城市,鐵嶺都是大城市了。北上廣深是超大型城市,上千萬人口。但是像武漢三鎮,武漢900萬人口,南京700萬人口,光一個城市,成都900萬人口,怎麼是二三線呢?這些都是中心城市。一個河南省,鄭州是小城市嗎,鄭州絕對是大城市,一億人口,河南省,是全國30個省會裡最大的省份。

記者:現在國內電影院競爭已經非常激烈,一線城市已經很難找到立足之地,多數二線城市都已經近乎飽和。博納接下來在電影院上的佈局,戰略上是否有調整?

於冬:電影院我估計再有兩三年就飽和了,因為商業地產沒了。萬達這種大型的購物中心的模式,大家都在複製,這些大的地產商已經到了極限了。從政府的批地,拿貸款這些都受到了很多的限制。所以商業地產沒有了,電影院的動力沒有了,基本上就形成這樣的競爭格局了。

博納這幾年在影院發展上速度還是比較快的。我們在未來的兩三年之內,我希望能夠通過併購和重組,能夠達到100家電影院的規模。除了自身建設之外,達到100家電影院,800張銀幕的市場規模。這就是上市所帶來的,資本的槓桿跟你運營平台的建立之後,能夠快速整合。

記者:影院形成規模之後,博納會考慮自組院線嗎?

於冬:其實現在你不叫院線,就已經是院線了。博納還是一個以發行為主的公司,還需要跟現有的院線保持一個平衡。另外,作為一個上市公司,你的關聯屬性的問題是要被質疑的。所以你拍的電影,你有自己院線你的結算數據是可能會被質疑的。這樣你通過一個第三方院線結算,這個是我們在美國審計當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要求,所以博納不做院線也使基於這一點。

「中國電影市場變天了!」

記者:今年是很有意思的一年,整個電影產業升級、大洗牌來的特別快,徐崢、郭敬明、趙薇這些新導演出來,營銷方式變了,迅速刷新了票房記錄,帶來的觀眾群也跟過去完全不同。你是否認同,現在整個電影產業已經處在大洗牌的過程中?

於冬:這個其實對於現在的電影公司也好,包括這些大導演也好,都有很大的壓力。這個現象是非常有意思的,使得電影現在空前的熱鬧,關注度空前的提高。平時不進電影院的人開始湧進電影院,來體驗現在的電影消費,所以整個電影工業被帶起來了。郭敬明更多的是網絡資源,或者是文學資源,他們進來電影界實際上是玩票來的,但是他帶進來的是其它行業的資源。

製作成本大幅度下降,對現在這些大導演來講,是一個考驗。對這些大明星來講,你的片酬還漲,漲就不用了,這些大家都有一個重新的考量。過去那種模式就是一個影帝不夠,八個影帝;八個影帝不夠,再配六個影后……這種所謂的大片模式,被顛覆了。顛覆的是這種理念,而不是拍電影,電影還是要好看,回歸到電影,講故事。電影首先是一個故事,故事好看。

我覺得最好用個詞「變天了」,中國電影變天了。你現在要研究今天的觀眾市場。但是最終產業是要靠紮紮實實的好作品來保持它的關注度,熱鬧歸歸鬧,但是最終還是要好的電影進來。

記者:我是否可以理解為,像郭敬明、徐崢,包括趙薇執導的作品,其實是不太具備工業可複製性?

於冬:你不能問我這個問題,好像我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似的,這個有點挑逗我評價人家了,我從來不評價這幫人。但是我是希望他們都好,這也是電影的多樣化,我還希望韓寒出來拍電影,我還希望支持這些人來拍電影,挺好的。整個市場現在大家都面臨著這種競爭,其實壓力,我沒那麼大壓力。我覺得今年壓力比較大的應該是馮小剛吧,馮小剛跟葛優組合,這個是常勝不敗,大家再看他們今年年底的表現。《私人定製》已經完成了,所以我沒那麼大壓力吧。

記者:這個熱鬧的局面也是最有爭議的地方,它有積極面,也有可能給產業帶來傷害性。現在這種局面,是否真的會影響到博納的決策層,該怎麼去適應現在的觀眾市場?

於冬:每一家電影公司都要想,怎麼在今天這個洗牌的階段能夠保持立於不敗。其實,最終還是要把市場放大了,成為全球電影市場的一個鏈條,融入到世界電影去。美國電影本土市場100億美元,我們說我們2018年我們可以達到100億美元。但是美國的後電影市場300個億,美國本土以外的市場300個億,人家是700個億美金。我們的海外出口呢,我覺得今年海外出口超不過30億人民幣,我可能都多說了。

「紐約人愛看,全世界才愛看」

記者:博納這幾年專門設立了海外發行的團隊,在海外出口這邊有什麼收穫?

於冬:衡量一個電影強國的標誌,第一是本土電影在本土市場上具有絕對優勢。第二就是你的出口能力。我們現在覆蓋東南亞沒問題了,亞洲市場沒問題了,除了日、韓之外,我們進入亞洲市場,這是我們中國地區的市場。但是我們進入歐美市場,還有很大差距,我們在人家商業院線裡放不到。我們去年投資了華獅電影公司,我們一年在北美的票房不到1000萬美金。這已經是因為我們做了華獅之後,原來100萬美金都沒有。

記者:華語片海外出口額最近幾年跌倒谷底,在你看來原因是什麼?題材不夠國際化?電影不夠好?

於冬:這是策略和方法的問題,是拍電影的做法不同。你要拍全球化的電影,實際上是按照全球化電影的思路來做的,你拍的觀眾卻是不一樣的。我跟福克斯的老大交流,他給我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他說凡是我的電影在紐約票房好的,全世界都可以賣。

因為紐約就是全世界移民的最大的城市,這裡邊有,美國人之外有黑人有白人,有歐洲人,有任何國家的人,有亞洲的日本韓國的都有,中國人也有,俄羅斯人也有。紐約票房好,我全世界都賣。為什麼紐約是世界第一大城市,電影票房、人口這些都是。所以我覺得它也是一種衡量的標準,它說我要拍給紐約人看。在紐約能上的電影,全世界都能賣,韓國肯定能放。

記者:現在本土市場這塊,現在最感興趣的是哪塊?

於冬:還是要堅持一種類型化生產。我們現在只有一個片種是成熟的,就是愛情喜劇。我們這幾部,包括《致青春》、《西雅圖》的成功都偏重輕喜劇的類型。包括《中國合夥人》也很輕喜劇的風格。所以我覺得這是片種是贏了,我們贏在什麼,內容和文化上。

「不存在導演中心制」

記者:陳可辛導演就認為,現在的電影格局下,內地導演中心制已經開始開始受衝擊,開始瓦解。作為老闆你怎麼看導演中心制和製片人中心制,到底哪一個更適合現在的中國市場?

於冬:我只要談定了這個項目,從創意上,從題材上,大家認可了這個項目,從劇本開發,到劇本完成,到投入籌備,演員選擇,都是一套班底共同完成。我得保證這個戲的製作,這怎麼叫導演中心制呢?當然是以導演領軍的一套班底。

所以我就很納悶,現在有些公司提出來換導演這種說法,或者是讓演員做導演。我覺得這些都可能是嘗試,都值得鼓勵,也希望他們拍好。但是這個終究還是不成熟,或者是不放心,或者說你並不具備可持續化生產。我這個班底我可以源源不斷的拍戲,它不但自己拍,它可以監製。徐克兩年拍一部,但是他並不是兩年才出作品。

徐克的電影工作室,是現在香港電影工作室裡獨立的導演公司裡,產量最高的公司,現在60部電影。30年不到拍了60部電影,一年至少兩部戲出品。這是徐導的公司對整個亞洲電影和華語電影的貢獻。

記者:我很好奇,去年《大上海》讓你虧了錢,為什麼今年,同樣的班底,繼續是王晶導演、周潤發主演,博納又推出了一部《賭城風雲》。你怎麼看待去年的票房教訓?

於冬:《大上海》失利有很多原因。一個是檔期的選擇,是我的失誤。對《泰冏》估計不足,除了我估計不足,我估計全行業都估計不足,所以沒想到,這麼一個奇葩電影。但是我覺得他們的認真程度和操作的成熟度,班底的完整,是令我信服的。

劉偉強、王晶,我給他們搞互助組,王晶製作上比較粗糙,偉強幫他把製作補上。製作精良這是起碼拿出手的東西,《大上海》成功,我不認為這個戲拍得不好,這個戲是成功的,這個題材只是因為受了審查一部分的限制,沒往黑幫片的走得太多。那麼從製作從演員,所有配搭是完整的,是王晶電影裡拍得最好的一部戲。所以我跟他們講,我說今年再來。

「還在桌上,就有和牌的機會」

記者:你一直認為自己不是純粹的商人,還算是電影藝術青年。但在公司上市之後,你必須學習金融管理公司的知識之後,是否會影響你對電影藝術的判斷?

於冬:上市之後,一定程度上的確會被金融、資本市場綁架。你為了要完成多少任務,為了要多少業績,或者是為了這個季度的票房,所以你就要把這個片到這個檔期上。所以這個就造成了一些偏差。其實《大上海》如果放任何一個檔期,不在12月上,都可能會比現在成績要好。

但是因為這一年是博納製作的小年,又沒有大片在賀歲檔出,所以只能沖這個檔期,但是又沒想到碰到像《泰囧》這樣一個小片的爆發,所以我覺得有很多原因。任何一個電影公司它都有潮流潮落,波峰波谷。我覺得江志強說得挺精闢的一句話,就像打麻將一樣,你只要不下桌,你總有胡牌的機會吧。沒錢了,你下桌了,那你就輸了。所以這幾年手風好一點的也不要驕傲,做得差一點的也不要氣餒,堅持不下桌,我覺得總會有好的機會。

記者:其實國內的影視公司上市,背負的壓力挺大,畢竟電影生產有特殊的地方,有高低潮,有大小年,跟其他工業產品還是完全不同。你個人怎麼去化解這種金融壓力?

於冬:電影公司的企業做法跟資本市場的需求是不一樣的。資本市場是要你的成長性和你的規模可複製,可用數字來套用的模型。拍電影怎麼可能用模型來套呢,所以這也是博納為什麼從拍電影,從發行開始做影院,做產業鏈。

這幾年博納做得是比較穩健的,除了做好發行,做好影院增長。然後拍電影,我們儘量用更多的其它的項目融資的方式來平衡投資拍電影的風險。好萊塢六大全是上市公司,所以博納是在複製好萊塢的運行模式。好萊塢六大電影公司,首先是六大發行公司。50%是自由生產,50%是掛標發行,獨立製片。所以它一年就12部戲最多了,一個月一部,六大電影公司。佔了全美70%。

中國電影產業會形成中國本土的十大公司,十五大公司。慢慢會聚攏在寡頭會形成六大公司,甚至是八大公司。最終,你還能在這八大公司裡頭就沒下桌要保持在這個台上,就有和牌的機會。但是歸根到底要把電影拍好,要做好的電影,這是你的產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9329

美國政壇僵局的背後:博納的困境與共和黨的出路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8881

約翰·博納,這個愛抽煙、愛梅洛酒,也愛時不時在公眾場合掉幾滴淚的男人錯過了本該屬於自己的勝利,而這都要怪那個來自得克薩斯的野心勃勃的共和黨參議員。

在這場最終導致政府關門的鬥爭之前,博納和很多保守派的共和黨人的目標僅僅是在預算談判中保持強硬立場;只讓短期支出法案得以通過,而繼續保持讓民主黨人頭痛不已的自動削減開支法案。

就在政府關門前,這的確正是民主黨竭力想讓共和黨接受的方案,然而博納沒有接受。

在一幫強硬不羈的茶黨議員慫恿下,博納似乎變成了受害者。這幫由參議員Ted Cruz領銜的議員集團打亂了博納的預算談判的策略,要求他去針對似乎沒有勝算的「奧巴馬醫改法案」進行鬥爭。 茶黨要求只有在推遲醫改法案的前提下,共和黨才能通過預算或抬高債務上限。 

Cruz令博納陷入了困境。Grover Norquist接受華盛頓郵報採訪時表示:

(Cruz)表態稱如果你不同意我的策略...你就是壞人。他將眾議院的共和黨推向困局,自己卻拍拍手走開了。

那些認為博納是個務實的談判專家的人起初對處於困境中的博納表達了同情,但這種情緒隨後就變為憤怒,而民主黨要求博納控制好自己的黨派。

博納的困境在於,為了結束預算談判僵局以及更為危險的債務上限危機,他究竟願意付出什麼樣的代價。只有他能夠將議案交付眾議院表決。但他是否願意依賴20幾個溫和派的共和黨眾議員以及所有民主黨眾議員來結束政府關門甚至通過提高債務上限的議案呢?

如果這麼做會與所謂的「哈斯特爾特規則」相牴觸,即該議案不能被多數共和黨議員支持,就不能對其進行投票。當然博納也曾在過去違反過這條規則。

博納的發言人表示:「博納一直在說美國不會債務違約。他也總是表示眾議院不會就「無條件」債務上限議案投票。所以我們需要一份包含削減開支和改革的議案。」

這意味著博納只有在出現大範圍的預算協議的時候才會提高債務上限。而看起來他已經放棄修改奧巴馬醫改方案的堅持。

政治分析師Charlie Cook表示

「奧巴馬總統已表態他不會就債務上限問題進行談判。但如果博納現在或這兩天就同意讓眾議院對「清潔版」法案進行投票,那他可能馬上就會被踢下眾議院議長的寶座,成為眾議院歷史上第一位在任職期間被趕下台的議長。」

Cook認為,

「在共和黨中有所謂「中間1/3」的中間派,他們雖然同情茶黨保守派議員的強硬路線,但有轉而變成溫和派的可能,在這個群體轉變之前,博納是不會讓眾議院對法案進行投票的。除非他已經準備好交出權利權杖了。」

已有20位共和黨人表示會支持「清潔版」的支出議案,而且很可能支持無條件上調債務上限。這20位中除1人之外,其餘都來自奧巴馬2012年大選獲勝的州。絕大多數來自東海岸,包括紐約、新澤西、賓夕法尼亞和佛羅里達。

來自紐約的共和黨國會議員Peter King,表示,

上週三有10個共和黨人和博納見面時,表達了他們對政府關門的關注,另外還有15個人表示他們覺得政府應該再次開門,但是他們都「不太情願」直述他們和博納相反的觀點。

而Rand Paul,另一位有著競選總統野心的頑固共和黨保守派人士,處理問題比Cruz更為老道。他邀請每位參議員在國會大廈的台階上「邊喝咖啡邊聊天」。這表明即使是最強硬的共和黨人也正在尋找出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366

保利博納於冬:電影公司都將給BAT打工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203
市場有了新方向,行業思維尚不匹配

這十年,有兩個快速增長:電影產業(大銀幕)迅猛發展;小屏幕迅猛發展——客廳、iPad、移動互聯網,這十年發展迅猛,尤其是近三年。電影院現在正向著IMAX巨幕、體驗式視聽感受的方向發展,小屏幕正在走向碎片化的內容,提供更強烈的信息量,幾乎淹沒了我們的生活和的消費時間。

未來的十年會是什麼樣的?現在還沒有清晰的答案。

現在,萬達已經佔到將近20%的電影市場份額,最近它投下去100億元建電影院,還不算購物中心。但它的票房在一年之內就被類似像格瓦拉售票系統這樣的在線售票追趕。去年光格瓦拉在江浙滬地區的售票就接近10億票房,超過了很多院線,很快它可能會超過萬達的銷售額,在線銷售將超過門店銷售。

中國有20%的電影票去年是通過在線銷售的,今年可能會達到40%,這些是給這個行業帶來的新的衝擊和變化。

越來越多的電影公司現在在考慮,我們是不是還硬要請明星製作電影,今年《爸爸去哪兒》四天半拍攝的電影衝擊了春節票房市場,拿走了7億票房,這是令導演們、製作人們很氣憤而又無奈的事情。今年又來了《爸爸去哪兒2》,還要來!電影同仁們是否做好準備迎接它的挑戰了?因為輸了會很難看,對傳統電影的衝擊是有的。

還有一個現象,今年導演協會的頒獎特別有意思,有兩項大獎空缺,一個是最佳影片,一個是最佳導演。馮小剛是評審主席之一,李少紅導演是非常令人尊重的優秀導演,他們覺得一批新電影衝擊市場帶來票房的成績,《泰囧》、《北京遇上西雅圖》都帶來了榮譽,比如新導演獎,比如突出藝術貢獻獎,但為什麼不能給最佳電影和最佳導演?因為他們認為這還不完全是藝術的代表,他們的成績不能以票房來衡量。

雖然馮小剛沒有給自己的《1942》最佳電影,但是兩個空缺還是體現了現在電影語境的變化、評獎標準的變化。導演們還在堅持過去從電影學院學來的第四代、第五代傳承藝術表達的語言和表達方式,但是市場、年輕人選擇了新的語境方式、新的表達方式。這些都是以前我們所不屑一顧的表達方式,為什麼在今天這個市場可以取得7億的票房?沒有答案,我也很困惑。

我預言:未來內容產業將給BAT打工!

現在是一個多屏時代,對於內容產業公司來說,要牢牢抓住內容生產製造這個環節。作為一個有規模的集團影業公司,應該滿足三個方面的內容需求:

一、院線電影,這是迅猛增長的潛市場;
二、電視劇,這是中國非常龐大的製造群體,也有龐大的播出平台;
三、網絡劇。

我總是分不清什麼是電視劇,什麼是網絡劇。《紙牌屋》不是網絡劇,是美劇;《來自星星的你》也不是網絡劇,是韓劇,只是我們沒有引進,在網絡上播出的。

我覺得網絡劇和電視劇的區別就是,電視劇的女主角如果死了,她不可能再活,網絡劇可以根據粉絲的要求讓她再活——這就是互動,網絡劇可以互動,電視劇不能互動,因為產品已經生產完了。

未來的電影公司的發展,就是滿足BAT(百度、騰訊、阿里)三家的需求,BAT要什麼我們就干什麼!院線是我們的基礎陣地,線上線下賣票都可以,剩下的就是電視劇和網絡劇。

未來BAT三家統領的視頻、多屏產業的發展,內容差異化是必然的。不要覺得現在阿里在迅速佈局產業,騰訊也在佈局,百度也在做。

今天我把話放在這裡,最終內容產品的差異化,一定不是所有的平台都放同樣的節目,這是我們行業未來十年可能會發生的變化。未來平台鋪完之後,剩下的就是內容產品的爭奪和人才的爭奪。

我們傳統是靠簽約、靠片約或者靠分股份、靠交情,將來這些都沒有了。未來這些平台化公司直接去地裡摘棉花,哪塊棉花種得好,直接下地摘,不需要合作社,不需要供應商,所以這對我們傳統行業影響巨大。

我覺得今後中國的「八大公司」可能最後變成三大公司,就是BAT的三大電影集團。內容是一個創意產業,需要更多的人才創意,但是要形成規模化、平台化的產品線。BAT已經給我們確定了平台受眾——我們叫「觀眾」,他們叫「用戶」,如果把兩個打通,BAT已經是未來最終的歸屬。

我們現在僅存的優勢是什麼?就是現在要迅速把規模做上去,沒有規模的電影公司是沒有未來的,獨立製片最終都會歸屬到BAT去,因為他們是用顛覆式的方式在梳理整個產業。下一步是內容產業的重組。現在這個產業是真正的機會到來了,未來的十年是互聯網引領產業革命的十年。

未來的行業發展引擎是內容,需要政策支持

現在是一個院線快速增長和互聯網用戶的階段,未來我們需要更多的內容產品。

現在要積極佈局全球化的產品,而不是很本土的電影。現在有一點爭論,就是我們是不是拍小成本或者所謂「接地氣」的電影,就放棄了大銀幕市場?這有很大爭議。從《爸爸去哪兒》之後,包括《同桌的你》取得的好成績,使得很多公司轉型拍這類電影。等航母大片來的時候,我們會束手無策。

中國蓬勃發展的院線市場,很快建立了這麼多IMAX巨幕、3D巨幕,很快變成了國外大片的快速通道。這個問題上沒有辦法——不去從內容產品上去解決問題,就沒有辦法。

從內容上解決,實際上有很多問題。我們的電影產業改革已經到了深水區,所謂深水區,就是過去十年我們能改的都改了,我們摸著石頭過河,所有簡單的問題、不觸及利益集團的問題我們都改了,現在真正觸碰利益集團的深度問題,沒有辦法改。

現在到了關鍵時刻,比如說分級制的問題,人家色情網站早就解決了,用戶登記然後收費,就是分級制。

電影票房從過去的9億到去年的217億,今年有可能突破280億,甚至300億。未來十年,我們的產業可能會達到1000億,五年後我們將超過美國。產業規模迅速擴張的基礎,未來十年,是靠內容。

過去十年我們靠兩樣東西:一個是房地產,是王健林這幫人先把購物中心的大殼子建立起來,迅速增長的動力靠房地產拉動;第二個動力是數字化的低門檻,我們過去傳統拷貝的時候,沒有辦法做到全國同步,傳統輪次排片膠片非常昂貴,現在北美改造速度緩慢,我們是新興市場,一步到位2K,拉動了電影市場迅猛發展。

現在大殼子建不動了,購物中心模式在萎縮,三四線城市靠社區型影院,不需要那麼大的萬達廣場,可能是社區超市生活必需品,或者是餐飲和電影院休閒娛樂方式的集群,這種方式更適合三四五線城市。

下一個電影動力就是內容,就是分級制,就是內容產業的鬆綁,或者更多不同需求的內容產品的出現,包括進口影片的數量。

來源:廣電獨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557

博納影業於冬:互聯網“圍剿”式滲透,中國電影進入3年洗牌期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0917/145848.html

I黑馬:3個月前,博納影業CEO於冬在上海電影節期間有關“未來的電影攻絲都將為BAT打工”的言論引來業界一眾熱議,在藝恩咨詢主辦的“第五屆中國文娛產業年會”上,博納影業CEO於冬作為主題論壇日的嘉賓出席,再次拋出新觀點,於冬表示,互聯網公司對傳統電影企業的沖擊是圍剿式的,中國電影從2014年開始進入洗牌期,到2017年這三年間,能適應互聯網時代的高速發展,並懂得借資本的力量突圍的才是真正的勝利者。

 
以下是博納影業CEO於冬的現場分享整理:

中國電影產業在自身還沒有做好準備,很多問題亟待解決的情況下,已進入到了深水區。並且迎來了互聯網高速發展和金融資本不斷湧入的時代。

2003年到2013年這十年,中國電影整體票房從9億人民幣躍升至217億,產業規模進一步放大。最近幾個月來,很多互聯網公司以一種近乎“圍剿”的攻勢滲透到電影行業。同時並購資本熱潮的出現,截止目前今年共有63起資本並購在文化傳媒領域發生,涉及金額超過500個億。過去十年,電影行業的資本主要靠房地產商和煤老板來拉動。十年後的現在,大家面對的是同一個幾百甚至上千億的資本市場,這時候考驗的是企業借助資本實現騰飛的能力,同時,還要想辦法插上互聯網思維的翅膀,借勢成長。

目前,電影市場的增量大部分來自三、四線城市,而在線售票會超過電影院門店的銷售。今年1—8月份,貓眼的銷售額已經突破50億,格瓦拉有近17億,今年中國電影票房總體如果突破300個億,在線銷售將超過50%,這個將改變產業結構,在線票務的銷售將在今年迎來一個拐點。

在線銷售的在線選座和團購基本上涵蓋了所有的年輕觀眾的購票觀影習慣。如果電商平臺從前期眾籌、營銷到在線銷售這個閉環打通後,電影行業產業鏈條上的一些傳統企業將被淘汰,包括獨立的宣傳公司、純粹的財務型金融投資公司將會被顛覆,但是我認為,互聯網還不能顛覆的是內容創意。所以有強大的內容生產能力的制作型公司會借助互聯網的優勢生存的更好。

去年有近700部影片報審,其中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影片能在市場上發聲。中國電影市場目前在產品結構,題材方面都有很多限制,這也是未來十年中國電影要接受的最大挑戰。下一個十年增長還要靠電影本身的魅力,就是內容。

在2017年以後,好萊塢的電影會更加大規模進入中國市場,從2012—2017年中美電影量解備忘錄的有效期是5年,5年之後中美電影的引進的數量和分成比例只會增加不會減少。所以未來,國內有內容制作能力的公司如何跟好萊塢的制作公司形成緊密合作。2018年,中國電影將迎來怎樣的變化?中國內地票房或將突破600億。好萊塢一定不會忽略龐大的600億的中國市場,中國市場足以吸引全球最優秀的制作商來中國拍電影,這其中有半數仍將以美國電影為主。

國內的300億票房由三大塊組成:中國優秀的老中青導演;港臺合拍片;中美合拍片。這300億中有一部分是美國制作的合拍影片,對於中國的電影公司而言,尤其是在這幾年還沒有做好產業布局的公司來說,將會面臨著好萊塢未來席卷式的沖擊,大量航母級大片的介入將是新的挑戰。

2014年五大民營公司(萬達、光線、樂視、華誼、博納)今年8個月創造的票房已經超過了中國影片總票房的70%以上,這是市場競爭的新變化。還有大批影視公司要在這一輪洗牌中突圍,就看他們能不能站在風口浪尖上,借勢起飛。重新洗牌期指的是2014年—2017年這三,如果不能適應互聯網時代,不懂借勢資本市場的企業將被淘汰,若能在2018年時仍做到行業前三名,意味著你將成為世界的第七、第八、第九。

你不願意承認,不願意看到也好,中國電影市場已經迎來洗牌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381

參與博納私有化,阿里影業要打造平臺化影視生態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216/153288.shtml

導讀 : 博納影業的私有化交易啟動於今年6月。“公司價值被嚴重低估”被認為是其下決心進行私有化,從美國退市的最大原因。

i黑馬 昨日,阿里巴巴影業集團(HK:01060)刊發公告宣布,阿里影業將通過旗下全資子公司加入買方財團,參與博納影業(NASDAQ:BONA)的私有化交易。交易完成後,阿里影業將投資約8600萬美元,間接持有博納影業約10%的股份。

博納影業於2010年12月登陸納斯達克,是首家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影視公司。今年前三季度,博納影業集團營業總收入為2.68億美元,較2014年同期增長33%。

今年前三季度,博納影業已經出品發行了包括《澳門風雲2》、《智取威虎山3D》、《殺破狼2》、《我是路人甲》、《新娘大作戰》、《烈日灼心》和《暗殺》等在內的13部影片,累計獲得28億人民幣票房收入,占同期中國電影市場國產片票房總收入的14%。

博納影業的私有化交易啟動於今年6月。“公司價值被嚴重低估”被認為是其下決心進行私有化,從美國退市的最大原因。目前,博納影業總市值約8億美元,而在A股上市的華誼兄弟、光線傳媒總市值則分別是博納影業的10倍多和9倍多。博納集團總裁及創始人於冬曾對媒體表示,美股都是機構投資者,他們不懂中國電影公司的投資價值。

6月12日,博納影業收到來自於冬、紅杉資本及複星國際提交無約束力的私有化交易要約,報價為13.7美元/股,距離前一個交易日的收盤價格12.86美元溢價約6.5%左右。

有趣的是,在博納影業6月份的私有化交易公告中,並未提及阿里影業的名字。此番阿里入局,也引來業界紛紛猜想。

從博納影業的股權結構看,博納影業第一大股東是於冬,持股比例32.3%,第二大股東是複星集團,持股比例20.8%,而博納影業私有化交易完成後,阿里影業投資入股的比例約為10%,並無意爭奪博納影業的控制權。

今年4月,阿里影業以8.3億元人民幣收購粵科軟件,11月初又以5.2億美元並入淘寶電影和娛樂寶。阿里影業資本動作頻繁。如今與博納影業結緣,業內認為雙方在戰略方向上存在一致性。

在國際化方面,博納影業已成功投資《X戰警:天啟》、《猩球崛起:終極之戰》以及《火星救援》等好萊塢大片,11月份其還向TSG娛樂金融有限公司投資2.35億美元,用於投資20世紀福克斯出品的6部主流商業大片。同時,阿里影業今年也加緊國際化布局,先後投資了《碟中諜5》、《REAL》等海外大片,並且與迪士尼、派拉蒙等好萊塢電影巨頭陸續達成合作。

此外,兩家公司合作將有利於實現業務互補。博納影業是中國領先的影視集團之一,強項是制作和發行;阿里影業背靠阿里生態體系,擁有海量用戶基礎、豐富的運營經驗和傳統影視公司並不擅長的雲計算、大數據技術。而且,阿里影業定位於“娛樂全產業鏈平臺”,未來方向是提高行業性服務能力,與影視公司不存在競爭關系。博納影業引入阿里影業,看中的即是後者的平臺化運營能力。雙方聯手將有利於打造覆蓋全產業鏈的平臺化影視生態體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260

阿里影業參與博納影業私有化 註資8600萬美元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2/4726540.html

阿里影業參與博納影業私有化 註資8600萬美元

一財網 陳漢辭 2015-12-16 17:37:00

博納影業私有化之後,董事會依然會以於冬和博納的創業團隊為核心構成。業界分析,之所以引進阿里影業,於冬更多還是看重其平臺的業務,與博納影業是互補的。

互聯網公司正跑步進入影視界,未來,電影公司、電視劇公司都將為“BAT”(百度、阿里、騰訊)等互聯網公司打工!

一年前,於冬心曾如此預言,一年後,他自己也走上了這條道路。

12月15日,於冬一手“拉扯大”博納影業集團(NASDQ:BONA)宣布,已與Mountain Tiger International Limited(母公司)以及其全資子公司MountainTiger Limited達成最終私有化合並協議。

根據合並協議,母公司將按照普通股每股27.4美元或美國存托憑證ADR(每2股美國存托憑證等於1股普通股)每股13.7美元的價格收購公司。在交易中,公司估值約10億美元。以上交易價格較2015年6月11日,即博納於2015年6月12日宣布收到私有化邀約前的最後一個交易日的收盤價12.86美元溢價6.5%,相比6月12日之前30個交易日均價溢價20.4%。

合並完成後,母公司的股東也產生一定變更,新投資者包括UranusConnection Limited,阿里影業集團,Willow Investment Limited以及All GainsVenture Limited。

同日,阿里巴巴影業(1060.HK)宣布,將參與博納影業集團的建議私有化,出資額約8600萬美元,待博納影業私有化交易完成後,阿里影業將間接持有博納影業約10%的股份。

“喝”出的“副鄉長”

電影制片人王璐對於冬的印象是中國最成功的制片人之一,他深愛著電影。這一點,影視圈內鮮有人持不同意見,而這樣的評價背後有酸楚、有不懈、有青春、有奮鬥、有成熟與理性。

2011年,本報記者當時在北京電影學院某投資班上課,作為老北電人,於冬曾被邀請到該班授課。

或許是回到母校的原因,平時采訪時較為克制的於冬當天還主動講起了自己當年背著拷貝做“推銷員”的經歷。話語間可以聽得出於冬的酒量不錯,經常是一杯酒賣一個拷貝,一個拷貝能賺1萬塊錢。到1999年,於冬從一個意氣風發的發行人員“喝”到了發行科副科長,相當於副鄉長。

但杯酒之間更多的是一位深愛電影的年輕人的無奈。這種無奈一在於這並非是真正意義上的發行,二在於民營企業發展速度超乎想象。

1993年,當時的廣電部就發布了《關於當前深化電影行業機制改革的若幹意見》及其《實施細則(征求意見稿)》。主要改革的就是將國產故事片由中影公司統一發行,改為由各制片單位直接與地方發行單位見面,通過出售地區發行權、單片承包、票房收入分成及代理發行等方式進行結算(進口影片仍統一由中影公司向各省、市、自治區公司發行),二是電影票價原則上放開,具體由各地掌握。

這一浪潮推動著社會資本的湧動,到了1999年,更是達到了高潮,新畫面的張偉平投資拍攝了張藝謀的《我的父親母親》,王中軍投資拍攝了馮小剛的《沒完沒了》,而於冬則是在北影廠的臺階上曬太陽。

1999年,於冬成立了北京博納文化交流有限公司,做的仍舊是發行,當時的政策還未給予這樣的民營公司相應位置。

2001年,公司獲電影局頒發的《電影發行經營許可證》,為新中國成立以來首家持有電影發行許可證的民營公司,如此一來,於冬可按照自己的一套營銷戰略做電影發行了。

2001年,於冬首次約請全國20多個城市媒體同時開始宣傳,並打破傳統排期模式協調各地發行公司共同推動電影上映檔期。一部成本只有200多萬元的《我的兄弟姐妹》最終在內地獲得了2000萬元票房,這成了於冬的成名之作。

通過這部電影,於冬結交了該片制片人——香港電影人文雋,此後,博納逐漸成為香港電影在內地的主要發行商。

2003年,意在擴大文化產業的國有大型企業——保利集團,選擇了北京博納文化交流有限公司,成為保利博納電影發行有限公司的大股東,博納文化占49%的股份。

到2005年,保利博納占據了整個香港片在內地發行的85%的市場份額,包括合拍片、港產片的引進,曾經註冊資金只有800萬的小公司迅速成為內地知名的民營電影公司。

資本高手的對賭遊戲

“盡管阿里影業10%的股份並不算多,但阿里的身影出現在博納影業的公司里,還是很讓我們意外。”但王璐也表示,“於冬也是一個資本高手。”

從2005年到2006年兩年期間,國有資本、民營和社會資本,以及外資的進入,使得混合資金運作已經成為電影投資的主要形式,民營機構逐漸取代國營機構而成為中國電影市場的主力軍的局面已經不可避免。

在此背景下,必須進行產業鏈的整合,而要做到這點,就需要整個管理層必須在公司的發展戰略上能夠一致,最終,因種種原因,於冬選擇通過股權回購控制權,讓博納脫胎換骨。

博納國際影院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於2005年成立,依托博納電影強大的影片資源和營銷力量,博納廣告公司和博納演藝經紀公司先後宣布成立。

從2007年到2010年6月,博納已完成三輪融資。

2007年初,在投資高增長和文化類企業方面最具影響力的兩家風險投資公司——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和SIG海納亞洲創投基金順利向保利博納註資,此舉使得保利博納成為中國第一家成功和資本對接的內地民營電影公司。這一融資不僅在2007年的傳媒投資領域引起廣泛關註,更把保利博納推上資本關註的前臺。

紅杉資本的進入對於保利博納而言是一次洗禮,無論是對於冬本人還是對公司的管理架構的梳理。當年,博納投入1.2億元人民幣拍攝了《三國之見龍卸甲》、《兄弟》、《赤壁》、《江山美人》等影片,成功躋身電影投資制作領跑行列。

2009年,金融危機末期,風投又群體出擊亞洲,尤其是中國的企業,不過,還是經過一番對賭遊戲,博納引入了新的國際投資者,金額為1億元人民幣,投資方包括原股東紅杉資本中國基金、SIG海納亞洲創投基金,以及新加入的經緯創投中國基金。

2010年,已正式更名的博納國際影業集團在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管理的短短三年後,已經發展成為“拍片數量第一,票房總收入第一,海外出口銷售額第一,海內外獲獎第一”的中國最大的民營電影公司。同年,博納國際影業集團納斯達克上市,於冬是最大股東,成為美國資本市場的中國影視傳媒第一股,也是中國大陸第一家在境外上市的影視公司。

能夠與這些頂尖投資者合作,於冬曾對本報記者表示,也是一場既簡單又刺激的對賭遊戲。

互補型的合作

雖然上市當天股價破發,但影視界還是相對感性一些,包括王璐等制片人記得的依舊是在華爾街敲鐘那一刻於冬的喜極而泣,“那年,於冬應該是39歲,算是中國電影界最年輕、最成功的電影企業家。”

對於在美國的上市,於冬曾表示,電影產業鏈的藍海充滿了拓展機會,隨著本土電影海外影響力不斷增長,國際銷售也必然帶來增長。十年後,中國電影的市場接近600個億,這就是全球第二大市場,全球第一大市場和第二大市場的合拍,這會形成一個潮流。“就是你去美國上市幹什麽。通過迅速增長的中國電影產業尋求和美國電影的合拍。”

當年於冬用“吼三聲”來形容其布局,也就是發行、制片、院線建設,上市後的博納也是按照如此布局發展。但電影的世界悄然發生了變化,“互聯網+”的時代里,影業公司的全產業鏈遠不止傳統三樣,而是泛娛樂時代下的整體布局。

對於這一點,華誼兄弟算是典型案例。

首先是與互聯網企業的相擁。2012年,通過收購,華誼兄弟成為掌趣科技的第二大股東;2013年華誼兄弟並購廣州銀漢科技,在遊戲業務上的布局再下一城;日前,華誼兄弟發布公告稱,擬擲19億元投資英雄互娛,持股20%,成為其第二大股東。

頻繁出手以及年報可喜的數據使得華誼兄弟的“四輪驅動“(電影業務、藝人經紀、電視劇業務、遊戲產業)相對穩固。加之IP以及衍生業務的布局,華誼兄弟的市值一度到790億,而博納市值僅為50多億元左右。

就以今日為例,博納影業的股價為13美元,市值8.16億美元(折合人民幣53億元),而華誼市值為40.63元,市值560億元,是博納的十余倍。但博納近幾年的制作、發行電影的能力與華誼、光線等不相上下。

“互聯網+低估值,促使我選擇回A股。”今年上半年,於冬曾在某論壇上表示,“博納這5年一直專註做內容上下遊,去年互聯網融合加速,我們也在觀望,但內容始終是互聯網生態系統的一環,我們不需要去建生態系統,我們要成為其中最重要的內容一環。接下來博納的目標是要把內容做到最好。”

除了內容,於冬曾表示,博納在做好內容的同時要做好自己的小循環,包括制片發行放映,這個小循環做好了以後放到BAT的任何一環都是可以的。

“從博納影業的股權結構看,博納影業第一大股東是於冬,持股比例32.3%,私有化交易如果完成,阿里影業投資入股的比例是10%,只是小股東,於冬還是有控制權的。”文化產業投資人吳誌堅表示。

於冬也曾表媒體表示,博納影業私有化之後,董事會依然會以他和博納的創業團隊為核心構成。

業界分析,之所以引進阿里影業,於冬更多還是看重其平臺的業務,與博納影業是互補的。

編輯:姚君青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293

阿里影業談投資博納影業:並非競爭關系 無意取代控制權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2/4726295.html

阿里影業談投資博納影業:並非競爭關系 無意取代控制權

一財網 關健 2015-12-16 11:22:00

阿里影業方面對記者表示,阿里影業與博納影業等傳統影視公司之間並非競爭關系,也無意取代其控制權,而是嘗試用互聯網思維共同打造一個娛樂服務平臺,為影視生態鏈中的各角色提供服務。

繼今年4月以8.3億元人民幣收購粵科軟件,11月初以5.2億美元並入淘寶電影和娛樂寶後,號稱一年只拍三部大片的阿里影業又在資本層面打出一記重拳。

12月15日,阿里巴巴影業集團(HK:01060)刊發公告宣布,阿里影業將通過旗下全資子公司加入買方財團,參與博納影業(NASDAQ:BONA)的私有化交易。阿里影業將投資約8600萬美元,待博納影業私有化交易完成後,持有博納影業約10%股份。

阿里影業方面對記者表示,阿里影業與博納影業等傳統影視公司之間並非競爭關系,也無意取代其控制權,而是嘗試用互聯網思維共同打造一個娛樂服務平臺,為影視生態鏈中的各角色提供服務。

阿里影業無意控股

先來看看阿里影業對此的官方表態,“博納影業是中國領先的影視集團之一,在中國以及全球電影市場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在推動中國影視產業發展上,阿里影業與博納影業有著相同的使命和願景,阿里影業希望與博納影業攜手,打造一個覆蓋全產業鏈的平臺化影視生態體系。”

盡管同屬於影業公司,但《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阿里影業方面了解到,參與這次私有化並非為了取得博納影業的控制權,阿里影業的定位也不是影視公司,而是要和後者一起打造娛樂生態。

博納影業的私有化交易啟動於今年6月。6月12日,博納影業收到來自於冬、紅杉資本及複星國際提交無約束力的私有化交易要約,報價為13.7美元/股,距離前一個交易日的收盤價格12.86美元溢價約6.5%左右。

在博納影業6月份的公告中,參與私有化交易的各方並不包括阿里影業。博納影業引入阿里影業,不禁讓人聯想到於冬的“電影公司未來都將給BAT打工”觀點,不過博納影業未來不僅不會給BAT打工,反而是阿里影業有可能為博納影業的發展助力。

從博納影業的股權結構看,第一大股東是於冬,持股比例32.3%,第二大股東是複星集團,持股比例20.8%,而博納影業私有化交易如果完成,阿里影業投資入股的比例是10%,只是小股東。

事實上,阿里影業對於自身的定位並不是影視公司,而是“娛樂全產業鏈平臺”,未來方向是提高行業性服務能力,此次參與博納影業私有化交易也證明,阿里影業與影視公司並不存在競爭關系。通過一系列整合,阿里影業將成為一家以互聯網為核心驅動,擁有粉絲運營、投融資、內容生產制作、宣傳發行和院線服務能力的全產業鏈娛樂平臺。

博納影業引入阿里影業顯然不是出於財務方面的考慮,而是看中了阿里影業的平臺化運營能力。阿里影業旗下的娛樂寶、淘寶電影、粵科軟件都屬於平臺化業務,博納影業的強項是制作與發行,兩家公司在業務方面互補性非常強。背靠阿里巴巴生態系統,擁有海量的用戶基礎、豐富的運營經驗和傳統影視公司並不擅長的雲計算、大數據技術,這些都是博納影業未來在影視內容制作方面可以利用的資源。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入股華誼兄弟、光線傳媒和華數傳媒等均是馬雲個人投資或阿里創投,此次參與博納影業私有化是由阿里影業擔綱,這表明阿里影業作為阿里巴巴娛樂業務的旗艦,開始在馬雲布局娛樂生態的版圖中走向臺前挑大梁。

中國影視公司的華爾街撤退

在2015年中概股從華爾街退市重返A股的潮流中,先後有遊戲公司、分類信息網站等行業回歸,影視公司也在中外資本冷熱不均的背景下加入這一行列。

博納影業2010年12月登陸美國納斯達克,是第一家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影視公司。赴美上市以來,博納影業一直保持了良好的業績表現。今年前三季度,博納影業集團營業總收入為2.68億美元,較2014年同期增長33%。

截至今年9月,博納影業共出品發行《澳門風雲2》、《智取威虎山3D》、《殺破狼2》等13部影片,累計獲得28億人民幣票房收入,占同期中國電影市場國產片票房總收入的14%,在中國民營電影公司中居領先地位。

博納影業認為,公司價值被華爾街投資者嚴重低估。按12月10日收盤價12.52美元計算,博納影業總市值約7.8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0.59億元),而在A股上市的華誼兄弟最新市值為535.43億元,光線傳媒為463.07億元,分別是博納影業的10倍多和9倍多。

“我問過王長田,也問過王中磊,你們覺得博納和華誼、光線的差距真的能有十幾倍嗎?”於冬曾對媒體表示,美股都是機構投資者,他們不懂中國電影公司的投資價值,這是博納影業下決心進行私有化,從美國退市的最大原因。

阿里影業與博納影業結緣,一個重要方向是國際化。截至目前,博納影業已成功投資《X戰警:天啟》、《猩球崛起:終極之戰》以及《火星救援》等好萊塢大片,11月份博納影業還向TSG娛樂金融有限公司投資2.35億美元,用於投資20世紀福克斯出品的6部主流商業大片。

阿里影業今年先後投資《碟中諜5》、《REAL》等海外大片,並且與迪士尼、派拉蒙等好萊塢電影巨頭陸續達成合作。阿里影業CEO張強近日表示,公司未來重要方向是國際化,阿里影業與博納影業聯手之後,未來必將在國際化方面開展合作。

編輯:邊長勇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308

博納影業完成私有化,於東持股升至50%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413/155174.shtml

導讀 : 按照私有化協議,博納將以27.4美元/普通股的價格收購全部股票,根據總股本估值達到8,6億美元,合人民幣55.56億元。

i黑馬訊 4月11日,博納影業對外發布公告,稱公司已於4月8日完成私有化,正式退出納斯達克。據悉,博納於去年年底發布退市公告,當時稱將回歸A股市場,而此次退市完成後,博納影業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於東的持股比例由30%躍升至50%。

按照私有化協議,博納將以27.4美元/普通股的價格收購全部股票,根據總股本估值達到8.6億美元,合人民幣55.56億元,此價格對比與其市場份額相當,在國內上市的華誼兄弟估值有不少差距,後者總市值達396.5億元。而在於東之前的言論中也透露,和國內上市的同行相比估值差距太大,也是他選擇私有化的重要原因。

在此次回歸過程中,之前的投資方複興國際和紅杉資本的所持比例分別降至4%和5%,阿里影業的持股也由10%稀釋到8.94%。消息稱,買方財團包括阿里影業、騰訊、金石基金、賽富資本、紅杉資本、複星集團等股東的持股比例分別約為9%、6%-7%、13%、6%、5%、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30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