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朱孟依家族拿下南方国际控股权


每经记者  李凌霞  发自深圳

        一直就有上市融资计划的广东珠光集团将以借壳的形式登陆香港资本市场。主要在广州市从事物业投资的南方国际(01176,HK)控股权易主,而广东珠光集团高管则是南方国际新的控股股东的主要持股人。

        南 方国际日前宣布,公司大股东熊嘉发及张素芊已与融德投资签订协议,据此,融德投资将以相当于每股0.1港元的现金代价向熊嘉发及张素芊收购其所持有的 6.65亿股股份,收购总代价约为6652.8万港元,涉及股份占南方国际总股本的约40.76%。另外,融德投资还将以0.1港元每股的价格,认购总计 6.37亿股的南方国际新股,认购总价约为6368.2万港元。

        昨天,南方国际股价因受到上述股权转让及认购消息的刺激而出现大涨,全天涨幅高达22.55%,报收1.25港元。

        据了解,在上述股权转让及新股认购事项全部完成后,融德投资所持有的股份将占南方国际经扩大后股本的约57.39%,成为南方国际的第一大股东。

        南 方国际表示,在上述收购及认购事项完成后,融德投资将对公司提名及委任新的董事,并在未来寻求新的投资或业务机会,其中包括可能考虑放弃或出售公司的资产 等。除此之外,公告还透露,在融德投资入股后,还有意将公司改名。不过,收购方将有意维持南方国际的上市地位。

        值得注意 的是,公告显示,融德投资分别由廖腾佳及朱沐之拥有60%及40%权益,其中,廖腾佳现在为广东珠光集团的副总裁,持有融德投资40%股权的朱沐之又名朱 拉伊。朱拉伊是广东著名的富豪家族朱氏三兄弟中的老大,他其中一个弟弟朱孟依就是香港知名上市公司合生创展(00754,HK)董事长。

        有意思的是,朱拉伊的另一个弟弟朱庆依则正是广东珠光集团的董事长。

        资料显示,广东珠光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房地产开发为主,建筑设计与施工、物业管理、进出口贸易、中介服务、品牌运作、酒店管理、仓储物流、医药为辅的综合性跨行业、跨地区的大型企业集团公司。


媒体转载、摘编本报所刊作品时,请注明来源于《每日经济新闻》及作者姓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36

南方航空湖南帮被调查 总工张和平被免职


http://www.21cbh.com/HTML/2010-6-11/zMMDAwMDE4MjAzMA.html


南方航空总工程师张和平

南方航空6月11日晚间发布公告,经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因工作变动,同意免去张和平公司总工程师的职务。南航在公告中未对此事作进一步解释。有媒 体猜测,张和平可能参与了民航包机案的运作。

湖南省检察院工作人员9日从南方航空办公室带走了7名员工,级别最高的包括公司总工程师张和 平,还包括了南航子公司——重庆航空总裁周英里和另一位负责货运的高层,被调查总人数很可能多达10人。这些人的一个共同点就是曾经在南航湖南分公司任 职。

南航在6月11日上午召开了内部会议,对此事件进行了小范围通报。一位南航中层表示,从现有信息看,来调查的是湖南检察院,带走的也都 在湖南分公司任过职,就要看这些人在湖南任职时段交集里发生过什么事情。这些人在公司内部被称为“湖南帮”。

资料显示,张和平2003年1 月至2009年5月曾任南航湖南分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2009年6月2日任职南航总工程师,在南航14名高管中位列第13位。

而周英 里在湖南的时间更早,在1998年之前就任分公司维修厂厂长,之后任副总经理,到2009年初调至子公司——重庆航空任总裁。而据称10日被在重庆带走的 周英里,当天上午还“坐镇”了公司模拟发动机空中着火的一个演习。

近日民航系统大案频发,首都机场原董事长张志忠日前被检察机关刑事拘留。 张志忠是继首都机场前任董事长李培英被判死刑,民航华北局原局长黄登科、民航局原副局长宇仁录和首都机场原常务副总经理黄刚被调查后,又一名出事的高层人 物。

民航包机案爆发于2009年11月底,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日美航空旅游包机有限公司总经理庞汉章和民航华北地区管理局原局长黄登科相继 接受调查。有消息称,庞汉章通过贿赂黄登科,获得后者掌握的首都机场始发航线航班时刻,再将其中部分时刻倒手卖给南航。

南方航空同时在上海 交易所和香港联交所上市,今日其A股收报6.68元,上涨2.61%,领涨航空板块。H股今日收报3.41元,涨1.7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76

公司讨论:中国平安、茅台、南方航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0ktig.html

落日孤烟

不扩张平静的死去,疯狂扩张N年后壮烈的死去。这也许是行业的悲哀。
不否认中国的保险覆盖率低和国人保险意识的不断增强,但平安的保费增长率越是超越同业,就越是让人担心。不相信平安高保费增长的背后,能像巴菲特一般如教徒般严格遵守承保纪律。这个教徒般的纪律,又有信念,又有对业本质理解。

  

两粒米

收购富通有利益输送的可能吗?
1:为什么请一个外国人来运作?真的只是国际化那么简单?而且几百亿送完之后就辞职渡假去了。
2:为什么在次贷开始要大暴发的时候急忙完成收购?富通内部早就知道次贷将来把自己搞死吗?原来的股东只是想找一个垫背的。有这种可能吗?
行业再怎么好,最终投资者投资的是具体的个股。行业好不代表每个企业都会好。
按博主说的看远一点,就长期来说,平安不一定平安,反而可能非常不平安!
中国大陆这么多菲特。。。巴菲特的门还没有看到。
我没有和巴菲特吃过饭,但我相信巴菲特不太喜欢那种管理层花钱很牛B不对股东负责任的企业。

 

安全前进

搞金融的需要什么?保守,稳健,理智。只要不犯大错就是优秀企业,平安的投资水平看着想笑。那是血本无归啊。他其实是在玩庞氏骗局,新保单偿还旧保单。什 么时候新保单跟不上,什么时候玩完。当然,老马肯定捞饱喝足,股东肯定买单。投资金融需要十分专业的水平。要有拼死吃河豚的精神。买金融,我宁可买周期性 的资源股,只要有钱补,总能大赚。

 

新浪网友

国外投资者投资保险公司成功的例子,一是投入时保险公司估值较低(这些公司当时是小不点,不起眼),二是保险公司规模较小,成长空间大,三是公司在未来几 十年平稳发展。未来全球经济虚拟化程度在加大(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如中国),未来全球经济会更加动荡,对于金融业(银行、保险、券商),风险控制能力决定 是否长命。对于平安,我认为管理层薪水太高了,保险公司不定的在进行投资,到底赚了多少钱,不能看某一年的年报(马明哲依据07年净利润拿薪水太多了), 精算师都没有能力估准的事,谁能知道平安值多少,AIG难道没有精算师,怎么没有提前做好预防呢,什么新业务价值倍数,内涵价值多少,我看是胡诌。也不用 太相信港股,平安A比H 股低就说明平安一定低估,玖龙纸业金融危机后股价涨了10倍(好像差不多是这样),还有如蒙牛、比亚迪,你能说香港是一个理性的市场。

 

rain

我并并不认为平安是完美无缺的,不过您所说的问题我感觉有马后炮的嫌疑,平安投资富通的失败是确定的事实,但并不能说平安管理层激进啊,非理性啊,(我认 为即使从现在来看选择富通的理由和依据还是非常充分的!具体来说1、化解资金过于集中于一个市场的波动性风险,看看国外金融巨头的成长史我们可以了解全球 化资产配置是金融巨头的必经之路。2、富通经营发展模式可以和平安互补。3、富通所在的市场过去历史的波动性小,历史回报好,而且当然富通的股价已经腰 斩,已经是个位的市盈率,股息回报有7%)富通的失败管理层是应该负全责,但这并不能否定一切啊!

就用梁老师推崇的巴菲特来说吧,难道巴菲特没有出错过?巴菲特投资所罗门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所罗门也是当时的金融巨头啊,巴菲特投资后所罗门管理层 就出现巨大的问题啊(而且还是诚信方面的问题,这是不是对巴菲特所说的选择信任的管理层是莫大的讽刺啊),濒临破产啊!股价也是暴跌啊!我想巴菲特的这个 投资决定肯定是错误的,但这能说巴菲特非理性或者没能力吗?巴菲特出的错还很多啊,但他的伟大已经通过时间证明给我们了!至于激进来说,我还是以巴菲特为 例吧,大家可以翻翻资料,巴菲特所控股的保险公司的股票投资占总投资的比例是多少?具体数据我记不清了但它的股票投资比例是美国普通保险公司的10倍以 上,等于对于股市的风险老巴的公司比普通公司要大十多倍啊,这个风险有多大啊,几十年后你的投资结果非常好我们可以说你是对的,但当然谁能对这样激进的保 险公司有信心啊!我们不可能短期对一个公司或一个人很了解,但时间会证明给你看!我认为观察一个公司是否优秀甚至伟大要看出现大问题时它的表现或者对于危 机的应对能力!从平安过去二十年的发展来看,我感觉就是一部危机发展史啊,高息保单,连投险风波等,每次平安都能化险为宜!

 

如心

目前中国平安A股股价48.5元上下,约合2.2倍09年内含价值,17倍09年一年新业务价值。      
   如果中国平安一年新业务价值能够取得20%-25%的年增速,那么未来5 年一年新业务价值分别为1.86元,2.23元,2.68元,3.21元,3.85元。(以20%作为增速),并简单的将逐年内含价值仅加上一年新业务价 值(极不严谨的做法,仅仅是为了计算简单),那么未来5年中国平安当前股价对应逐年一年新业务价值倍数为13.2倍,10倍,7.3倍,5.1倍,3.3 倍。事实上考虑内含价值的增加不仅仅是一年新业务价值,随着年限的后推,内含价值增加值远远大于一年新业务价值,可以看到5年后中国平安一年新业务价值倍 数将低于3.3倍。
 
   从这个角度上看,中国平安也许价格应该再高一点的,因为我们以按照保诚收购AIA估值计算出来的5年后中国平安合理股价:内含价值+10.3倍一年新业务倍数=87.5元来折现,我们给予12%的年复合必要收益率,贴现合理股价为49.65元上下。
 
   由于对于未来的内含价值估计仅仅考虑了一年新业务价值带来的 新增因素,而这时候得到的合理折现股价和目前A股股价接近,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当前A股股价意味着中国平安未来5年新业务增速低于假设值20%,那么接下来 我们需要考虑的是中国平安或者说中国市场上的寿险公司未来5年的一年新业务倍数能否保持在20%以上呢?换句话说,如果承保利润率保持不变,中国寿险保费 收入能否录得20%的增长呢?根据瑞士再保险的公司的研究成果,人均GDP为1000美元-10000美元的这段时期,保费增长速度极快,犹如倒S的上升 区,几乎呈几何级数增长。而过去几年国内几大巨头的保费收入增长(09年平保具有典范意义)也证明了这一点。而且根据该研究显示,寿险保费收入的增长与 GDP增速呈现一个正比例关系,该比例为2.5,即当GDP增长10%时,寿险行业将获得大约25%的增长。当前国内人均GDP约为2500美元,正处于 该研究的加速期。则更加理论化的认为当前中国GDP在未来5年能否取得8%以上的增长呢?
 
   答案有点不言自明了

 

大海的唇

我不谈平安股价合理与否,仅谈谈企业本身。
从营销的角度,平安是一家比较优秀的公司,我想以我在此行业10几年的经历可以客观的认定。产品的开发和创新能力还不错(当然其他公司与平安的这种差距在 缩小),所以和平安有接触的人在和其他同行公司进行比较时,平安寿险的印象会更好,其实很正常。我相信大多数人对平安的了解都是从外部,比如业务人员的专 业能力、形象,公司产品的喜好,广告、媒体介绍等,我觉得这是一个方面,很重要的一点应该还有从内部进行了解、分析。我讲几个现象:
1.经过前几年的市场洗礼,平安的A类干部已趋于稳定,内部员工对平安的认同感越来越强,我想这种趋势对平安长期发展应该是有利的。
2.在经历了投资富通失败、再融资丑闻后,平安08、09年,包括今年一季度保费收入都很强劲说明了什么?
3.甚至有离开平安的高官“倦鸟归巢”这说明什么?
好了,就说这些。不过以上并不代表我盲目看好,事实上投资富通失败在我看不是偶然的(老马个性多少有点数),对一个立志成为世界保险业百年老店的保险公司 来说,这一冒进的风格甚至是致命的,平安需要改变过去过于激进的风格,创业之初至今,平安的确靠着惊人的速度创造了太多传奇,但现在平安需要的是稳健,否 则我也同样很担忧!

 

新浪网友

看过上面这么多的观点,我终于理解价值投资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因为很多人根本没有能力去做,尤其是那些抱着财务报表就以为是投资的,非常幼稚
我罗列下面几个问题,这些都不清楚的人还是研究别的公司去吧,省的观点让人看了发笑
中国保险业和日本等国家相比处于什么阶段,人均保单相当于日本什么水平,国内市场规模多大,成长性什么情况
国内保险公司的行业情况,第一集团是哪些,占有率什么情况,未来趋势什么样
中国平安的领导层有哪些,马明哲是什么样的人,张子欣是什么类型的人,公司的企业文化怎么样
中国平安的长期战略是什么,战略是否合理,执行力怎么样
保险公司的利润来源和占比情况,目前有两个投资渠道将要打开,是哪两个
。。。。。。
连上面那些基本东西都搞不清的,保险业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外,还是省省吧,人云亦云真挺可怕的,也算是羊群效应了,没办法,大部分人都是在做错误的和无效率的事情,二八定律随处可见
如果现在手边还有100万资金需要投出去,在中国平安和贵州茅台当中选择一个,毫无疑问我会选前者,即使后者掉到120也是如此

 

wlq3141

看看平安的一系列事件,我们可以称之为成长的烦恼。一个成长中的公司,遭遇了成长的烦恼,也没有什么,巴菲特也有成长的烦恼,撒哈韦去年也跌得够惨的。如果因为有一些缺陷就否定它,那你去找一个十全十美的人吧!神就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
所以我认为,平安的缺陷爆发时恰恰是你的投资良机到来之时。巴菲特也说过,一个好公司出事的时候,正是你下手的最好时机。否则,你怎么花4角钱买到1元的东西?
再看看我们的市场先生,他们冲进去,花十元买一元的货,现在的创业板就是这种情况,却不愿意花4角钱买一元的货。你说,天下最傻瓜的是谁?
看平安,要看十年,不要在现在厚此薄彼,妄下结论

 

李斌

一个如此激进的保险公司和机构投资者。拿着客户的养老金,医疗金,教育金等等钱去亏损200亿的保险公司就算保费收得再多又能如何?一个对“小股民”解释 巨额融资时回答融资总比不融资好的公司老总年薪拿再高又如何?一个片面追求保费规模而先误导业务员再误导客户的公司就算建所谓的深圳第一高楼又能如何?

1.  中国人寿没有摔跤但发展的更好。投资亏损会让偿付能力减低,使客户的分红保险分红受影响。怎么会没有关系?你懂保险吗?2。融资没有问题。关键是要给股东 合适的回报和分红。以中国平安股价50左右每股3毛的分红我看不出对股东的丰厚回报。中国人寿是股价28左右分红每股7毛。你可以说巴菲特也不分红。但是 平安拿着钱投资能力有巴菲特的十分之一吗?如果那时融资成功它会去国外亏损更多。3。越高的楼并不是越赚钱。高楼维护成本非常高。深圳的第一高楼地王大厦 就让几任拥有者亏钱。高楼只是充面子而已。进地产应该是要赚钱而不是充面子

 

新浪网友

中国人寿是比较老实没摔跤,但比中国平安发展的更好?何以见得?占有率?成长性?这是在考验我的智商么
平安分红少,我觉得挺好,要是冲着分红多就买那些工商那些老爷车了,至于留存下来能不能创造更多价值,可以走着看,投资个富通子公司亏了点钱,这家伙激动 的,一个个群情激昂,如果那时融资成功,有可能去收购保诚或英杰华,可惜没走到那步,忘记你的理解能力了,说了你也不知道
盖个大楼抱怨,高管拿高薪抱怨,这心都不够操的,我很不理解的一点是,平安高管拿高薪究竟触动了多少人的心理伤疤,你拿不了那样的薪水就眼红别人拿么,中 国平安薪酬激励机制我感觉挺完善的,管理团队素质也比较高,请些个能人付点代价还是值得的,某些位置十个臭皮匠也顶不了一个诸葛亮
真的建议你去增加点基本的分析能力,弄清楚平安的未来战略方向,目标,各业务所占比重,弄懂平安是否有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有的话会是什么,各业务协同效应 究竟多大,1+1+1能否大于3,平安的企业文化和执行力大概是怎么样,可预期的未来业绩增长爆发点在哪里,投资渠道多久能放开,等等等等。

 

新浪网友

1。关于人寿和平安的成长性我们就从2003年-2004年两家公司上市时间段算起吧。平安2003年净利润21亿。2009年138亿中国人寿2003年净利润9亿。2009年328亿。
2。保诚可以用350亿美元收购友邦亚洲的业务。平安有本事收购保诚完全是笑话。同样管理和运作保险司的资金,巴菲特的年薪是10万。巴菲特90%的资产在伯克希尔和所有股东共存亡。那个司机能做到吗?
3。作为保险从业者。我自认为对平安比你了解多。至少在某些方面吧!

 

崔永远

其实巴菲特用保险公司的资金杠杆加上收购公司的现金放大效应,使他控股的伯克希尔公司的盈利持续稳定地增长,再加上股市对盈利增长在股价上的放大效应,使巴菲特的持股市值不断增长,他的个人财富不断增长,成就了他世界首富的地位。

哪个保险公司有巴菲特式的投资高手在,那还可以适度考虑20%的资金投资保险公司.
现在看保险公司的投资价值远不如中小银行,特别是本人偏喜欢的招行

研究巴菲特早期的投资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甚至更有借鉴意义。巴菲特现在投资范围和规模更大,公司总资产2000多亿美元,净资产 1200 多亿美元,很多过去适合做的小规模投资尽管上涨很多倍,但对于现在庞大的资产规模的影响连一个百分点也没有,已经不值得巴菲特考虑,他开始与时俱进,做更 庞大的收购,做更复杂的期货期权等新型投资,越来越难以为普通投资者所模仿。相比而言,他早期侧重于选股的小规模投资更适合我们普通投资者分析学习和借践

 

安全前进

事实上我对高杠杆的公司都保持警惕。不管什么行业,杠杆越高越危险。安全第一,不要亏钱。金融是个很容易亏钱的行业。不然国家设什么银监会?保监会?不就 是怕他们乱搞。可是这样,他们还是乱搞。行长的老婆在地产公司拿百万年薪,行长和地产公司老总称兄道弟。这种事情都是亲身经历的,这银行放贷还能审慎吗? 还不是乱放一气。而保险公司把大量资产都放在银行股票上,银行出问题了,保险能脱身吗?中国的金融建立在地价上,地价涨,都是安全资产,地价跌了,嘿嘿。 看中央调控房价的手段多温柔。

 

两粒米

1:平安集团现有的800多亿净资产是赚的,有多少是发行股票圈的?
 
 还马菲特呢!看看巴菲特发行股票圈了多少钱?典型的传销型股票!不知道老巴同志持的股票当中有多少公司是靠增发来为老股东增利的。
2:房地产都成怎么样了?还投资房地产,保监会是大英明,否则中国平安还会踩到中国富通。
3:跟日本比?中国的老年化加速了,看死亡率逐年提高了,江湖前辈说: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4:无论如何在金融行业这种高杠杆的行业,激进的公司总是不如保守稳健的公司让人放心。
5:段永平先生教导我们:如果估值能够用计算器算出来,他当年就会贷几倍押网易的一百多倍。不能轻易地因为亏钱了而不卖股,也不能轻易地因为赚钱了而把股票卖掉。
6:老巴同志的持股清单里面保险公司占了多少比例?玩保险,,还想玩过他,还奋斗二十年呢!人家奋斗五十年了。如果没有巴菲特式的人物,保险公司就不是一个最好的投资标的。
7:富通?还国际化?野心?扔掉200亿之后马上就转变战略,还是国内的钱好捡!重点放在国内吧,买商业,买医药,盖楼吧,买地吧,买深发展吧。。。还国际化高管呢,,投资富通明摆着就是利益输送,本来可能还送更多的。。
8:无论如何,中国平安是不适合巴式投资的!

 

沧海一声笑

没有一家企业是完美的,茅台也一样,但以此来解释近来股价的下滑就未免滑稽了点,很多时候,市场先生是不讲道理的,确实有的人会因此而被伤害,有的人却视之为难得的机会,与近来的某些小盘股形成强烈的反照.
到底是机会来了还是价值回归?答案不见得全在于年报和季报里,相信更多的是隐藏在人们不同的商业逻辑中.

 

zhaohuazone

对于早期介入茅台的人来说,茅台没什么好考虑的,好好守等着着分红就够开心的了,增长率还要求那么高干嘛?更何况它利润每年有相当不错的增长!有的企业某 阶段增长率是够快的,可很容易看出它随行业变迁、社会发展有一天会轰然倒下或衰退,茅台几乎不用担心这个风险。对于现在介入茅台的来说,要想获得超高收益 是不可能的,这个规则世界上成熟的大企业都通用,早介入得大利,晚介入得小利。
 
   航空股是经典的烧钱公司,可称谓白象,飞机 石油 员工是昂贵的,机票价格是经过市场激烈竞争得出来的,特别是买飞机就够它折腾的,有的人说航空市场空间、前景如何如何好,增长率如何高。就是没有考虑到随着市场增长而购买、租赁飞机费用的增长,这个行业只有不断往里扔钱才能经营下去,不送钱就破产。。。

 

舟山

许多公司股价真是让人不懂,也许我的财务知识太差了,南方航空,尽管市销率较低,7倍的市净率,人民币升值,对公司内在价值影响不大,只影响短期收 益,720亿的市值,极高的负债率,难道未来20年每年能产生40亿的净利润,然后现金分红在25亿以上?近800亿的负债,有息负债不清楚是多少,现在 是低息环境,不可能长期这么低,贷款利率一旦恢复正常,光利息就够它受得了。对房地产来说,调控越紧,竞争力越强的公司内在价值会提高,因为体质不强的会 死掉,也就是分食者少了,08年信贷投入很多,然后房贷打折,本该倒闭的却活下来了,对万科这类企业是坏事,对社会也是不利的,质量不高的房子就多出了许 多,中国以前的的房子寿命只有30多年-----社会财富的极大浪费。

虽然没看过南航的财报,但我知道其A股价格是高估的,一、比H股溢价160%,二、也许其资产重估价值很高(也许高于市值),但股东投资的目的是获取现金 分红,或股权增值(这点要打折),南航是国企,我认为未来若干年南航不可能分红很高,其是重资产公司,赚来的钱大部分将投入,航空股我不认为有投资价值 ------一个烧钱的行业。公司诚信,未来十年能赚取的自由现金流良好,分红率高于3%,这是我的标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31

南方周末:当当网赴美上市账单里的秘密 东方愚

http://ibengua.blogbus.com/logs/102437306.html

南方周末记者 张华 发自广州  

 

2010年赴美IPO的34家中国公司当中,32家 公司支付给国际投行的佣金率皆为7%,另外两家是软通动力和当当网,前者IPO的佣金率为7.3%,为最高者,当当网以6.66%的佣金率成为“最会省钱 的IPO”,同时也是唯一一家连续两次上调发行价的公司,可是,这并没能阻止李国庆的愤怒和谩骂。

 

点击查看原始尺寸

“只有达到100倍的估值当当网才会考虑上市。”李国庆说。

这是当当网创始人李国庆在2009年10月对媒体说过的一句话。那时,李国庆和俞渝已经开始与投行接触,对于当当网IPO(首次公开募股),他们有自己的算盘,以及决心。

尽管有人笑李国庆大言不惭,可是14个月后,他的愿望还真的实现了。2010年12月8日,当当网在纽交所挂牌,以发行价16美元计,其PE(市盈率)达103倍,融资金额为2.72亿美元。最引人注目的是当天收盘价约30美元,涨幅近87%。

2010年赴美IPO的中国公司一共有34家,数量之多创下历史纪录,之前三年,这一数字分别是29家、5家和10家(4家为分拆上市)。34家公司募资总额为36亿美元。

34家公司当中,首日涨幅在50%及之上的有6家,分别是学而思(50%)、麦考林(56.9%)、搜房网(72.9%)、当当网(86.9%)、 蓝汛通信(95.3%)、优酷网(161.3%),当当网名列第三;发行市盈率超过100倍的有4家,分别是汉庭酒店(102倍)、当当网(103倍)、 诺亚财富(120倍)、软通动力(130倍)──当当网同样是“老三”。

 

当网最会省钱
  34家IPO公司当中,32家公司的佣金率皆为7%,软通动力IPO的佣金率为7.3%,为最高者,当当网6.66%的佣金率为最低者。

标准普尔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按2011年的盈利预期估算,标普500指数目前的整体市盈率为13.3倍,比一年前的15.1倍还低了20%,“中国概念”的火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

当当网在IPO过程中,发行价格区间有过两次提高,主承销商摩根士丹利(俗称“大摩”)和瑞士信贷起初给出的定价是11美元-13美元,后来调高为13-15美元,而最终的发行价为16美元,高于之前的价格上限。

按说,100倍的市盈率就要成为现实了,可李国庆一点也不高兴,他认为16美元的发行价还是低了,不过,尽管他对承销商非常不满,但他必须“忍着”,“当当网上市静默期截止日是2011年1月3日。”李国庆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1月中旬,李国庆打着当当网价值被严重低估的旗号,正式对大摩开火,甚至不惜大爆粗口。他先是要求大摩“道歉”,到了1月25日,他则声称大摩定价部的MD(董事总经理)应该“引咎辞职”。

那么,当当网上市到底花了多少钱呢?

赴美上市的融资成本包括承销费、律师费、审计费、印刷费和其他费用等。当当网支付给大摩等主副承销商的费用是1811.5万美元,即佣金率(承销费 所占融资额的比率)为6.66%,剩下的所有名目的总费用为322.9万美元,其中包括律师费25万美元,审计费130万美元,印刷费100万美元,挂牌 费12.5万美元等。

6.66%的佣金率,在去年赴美上市的中国公司中,处于什么样的水平呢?南方周末记者逐一查阅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公布的众公司上市法律文 件发现,34家IPO公司当中,32家公司的佣金率皆为7%,另外两家分别是软通动力和当当网,软通动力IPO的佣金率为7.3%,为最高者,当当网 6.66%的佣金率为最低者。软通动力和当当网的主承销商之一都是大摩。

比平均的佣金率低了0.34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当当网在承销这一块的费用,省下92万美元。

7%的平均费率,和之前在美上市公司的这一指标相比,可直观地用“涨价”一词来形容,美国亚瑟尔资本有限公司提供给南方周末记者的一份数据表 明,1997年至2010年8月,中国企业在美IPO募资的平均成本是6.8%,总募资额为310.53亿美元,也就是说,过去13年中,中国企业赴美上 市的总花费超过21亿美元。请注意,这个6.8%的比率里,除承销费外,还包括了律师费、审计费等其它诸多费用。

如果算上其他费用,软通动力去年在美IPO的总成本超过了10%,即使是最会省钱的当当网,总成本也达7.8%。

而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承销保荐费率一般是5%到8%之间,不过2009年底以来,这一数字也开始“涨”起来,譬如2010年在A股上市的双箭股份和赛为智能,承销商分别是华泰联合证券和招商证券,佣金率都超过了10%,前者甚至高达12.29%。

值得关注的是,李国庆在这场谩骂和斗争中,有意无意给自己贴上“民族英雄”的标签,即声称自己是在为已经或将要IPO的中国民营企业出恶气、争权利、谋地位。有人对之加以应和,有人则不以为然。

不可否认的是是,国际投行在服务“国字头”的中国企业时要乖巧得多。案例之一是,农业银行2010年中在香港IPO前夕,包括大摩在内的众承销商的 佣金被大减至1.5%以下,而早些年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H股上市的承销佣金在2.5%左右。农业银行内部的说法是,减佣金与承销难度低有关,意 思是说,已确定的重量级的基础投资者有那么多家,我没有必要为“走过场”付高价。

可是,这并不代表李国庆的讨伐就名正言顺。投资界的一些人说,“事后骂娘”并不光荣,因为你可以选择现在上市,也可以选择暂停上市,暂停上市与中止上市是两码事,并不丢人,既然签了字画了押,就要有点契约精神。

摩生意最好
  大摩去年在全球市场承销份额上升至10.4%,总额达727亿美元,6年来首次排名第一。

投行到底是选择谋得上市公司的高发行价和高佣金率,还是倾向于压低发行价、博得机构投资者的欢心?

大摩去年主承销了10家赴美上市的中国公司的股票(独家主承销和联合主承销分别为2家和8家),也就是说,去年每3家到美国IPO的中国公司,就有 1家和大摩发生了关系。这10家公司分别是明阳风电、21世纪不动产、康辉医疗、大全太阳能、学而思、汉庭酒店、锐迪科、思源经纪、软通动力和当当网。

这10家公司最终的发行价和之前投行定的价格区间相比,有取其上限的,也有取其下限的,跳出了价格区间的两个代表案例,一个是当当网,发行价两度调高,一个是大全太阳能,发行价区间先定为12.5-14.5美元,后来调低为10-11美元,最终的发行价低至9.5美元。

这10家公司首日平均涨幅为20%,涨幅最高的两家分别是当当网(86.9%)和学而思(50%),跌破发行价的有两家,分别为明阳风电(-5.4%)和思源经纪(-12.9%)。

去年在美IPO的中国公司当中,上市前提高发行价的案例并不止当当网一家。诺亚财富上市的发行价是12美元,高于之前投行给出的9美元-11美元之 价格区间的上限,学大教育最终的发行价是9.5美元,高于之前7.25-9.25美元的上限,麦考林的发行价为11美元,高于之前8-10美元的上限,麦 考林后来遭到诉讼,这是后话了。

大摩是去年全球资本市场上最抢眼的国际投行。最新数据显示,得益于首次公开募股、额外销售和发行可转换债券等业务的提升,大摩去年在全球市场承销份 额上升至10.4%,总额达727亿美元,6年来首次排名第一,摩根大通以597亿美元的承销总额排名第二,而高盛集团跌至第三位。不过,高盛雇员的薪 酬,却是众投行中最好的,去年人均收入43万美元。

去年34家中国公司赴美IPO,大摩以主承销10排在首位,第二位和第三位是瑞士信贷和高盛,承销数量分别是9家和7家,摩根大通排在第6位,承销 数量为5家。排在末位的巴克莱银行,只承销了柯莱特一家,而柯莱特上市当天就跌破了发行价,不过,截至美国时间1月24日,柯莱特收盘价为25.7美元, 和半年前上市发行价相比,暴涨了134%。

大摩去年还联合主承销了15家在香港上市的中国(内地)公司的股票,根据投中集团提供给南方周末记者的CVsource数据显示,其中融资额超过百 亿港元的有农业银行(813亿港元)、熔盛重工(140亿港元)、重庆农商行(114.7亿港元)和中联重科(130亿港元)四起。

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啸后,大摩和高盛等国际知名投行宣布将变身为银行控股公司,《纽约时报》将之形容为“一次迟来的针对金融和投资模式风险过大的承认”,可是现在看来,他们丝毫不可能变成纯粹的银行控股公司,不仅如此,他们在全球特别是亚洲加速扩张和拓展投行业务。

今年1月初,中国证监会发布消息称,大摩与华鑫证券、摩根大通与第一创业证券组建合资公司的申请获批。他们在合资公司中最多可持有33%的股份。

这边厢是合资券商数量越来越多,可谓“狼多了”,那边厢是大摩们分食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IPO的盛宴,李国庆们大呼“狼太狠”。有人从“李式谩骂” 中发出诸如“中国需要世界级的本土投行”的感慨,而易凯资本CEO王冉说,这与站队和代言的话题无关,而是看谁比谁能提供更为诚实、理性和有价值的服务。 而这也同样是对中国拟上市公司的要求。【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55002

 

附:南方周末【爱恨投行】专题:

李国庆微博大战“大摩女”    http://www.infzm.com/content/54999
创业家与投行“离不开、靠不住”   
http://www.infzm.com/content/55001
赴美上市,中国公司花了多少钱   
http://www.infzm.com/content/5500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02

南方週末:中鹽總公司是「謠鹽」風波的最大受益者 東方愚個人博客被閹割版

http://ibengua.blogbus.com/logs/111190274.html

 

在這次短暫的搶鹽風波中,最大的「受益者」並不是那些爆炒鹽業股的私募基金,而是中鹽總公司。此次全國性的鹽荒事件發生,更深遠的影響則在於,以「取消專營」為核心的鹽業體制改革可能因此終結。

南方週末記者 張華

    一週前,全國發生鹽荒事件,在中鹽總公司高喊「確保穩定供應,維護市場秩序」的同時,搶鹽風波鞏固了其壟斷地位,增加了它與力主「取消專營」者博弈的籌碼。

在這起事件之後,以「取消專營」為核心的鹽業體制改革會否因此終結?

2009年3月的全國「兩會」上,鹽業體制改革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中。當年11月,國家發改委體改司牽頭制定了鹽業體制改革的初步方案(徵求意見稿)。但後來沒了下文。

中鹽總公司在全國22個省市共擁有全資和控股子公司46家,職員數量超過6萬,自稱「亞洲最大鹽業企業」,且「為全國4.1億人直接供應食鹽,覆蓋國土面積36%」。然而,它的財務狀況並不樂觀。

中鹽總公司相關報表顯示,2006年至2010年,其營業收入呈快速增長態勢,從53.6億元增長到186.3億元,但淨利潤卻徘徊不前,到了2009年第一季度,中鹽總公司則第一次虧損了5200萬元。

另一方面,其資產負債率也節節攀升,2009年第一季度末時接近70%,至2010年上半年末則達到72.7%。

單純從這幾組收入與利潤數字來看,似乎「鹽霸王」利潤微薄甚至無利可圖。但事實上,中鹽總公司的食鹽業務利潤豐厚——2009年中鹽總公司食鹽專營 利潤為4.3億元,佔利潤總額6億元(利潤總額=淨利潤+所得稅費用)的七成還要多。只不過,這樣的高利潤,被中鹽總公司正在快速跑馬圈地的鹽化工以及非 鹽業務所拖累了。

為什麼對食鹽的高利潤「視而不見」,而是不惜重金,在全國範圍上跑馬圈地,發展虧損連連的鹽化工業務?曾參與對中鹽總公司2010年企業債券評級的 上海新世紀資信評估機構分析師熊樺對南方週末記者說,這是因為7年前中鹽總公司第一次提出「建設世界級鹽業企業」的目標和「鹽化並舉」的戰略,於是延長鹽 業產業鏈,加強鹽化工基地建設,使自己躋身國內主要化工企業行列。

要實施這一戰略,中鹽總公司不惜血本,它一口氣通過政府無償劃撥、兼併重組等形式,吞下包括內蒙古、山西、湖南、安徽、新疆等省份的多家化工企業。 而在2004年之前,中鹽總公司從未涉足鹽化工這一行業,但到了2009年第三季度末時,鹽化工所佔的主營業務收入的份額,第一次超過了鹽業,佔比超過了 53%。

上海新世紀出具的評級報告上直陳中鹽總公司「與多家商業銀行關係良好,融資渠道暢通,能得到持續的資金支持」。正是在這輪擴張過程中,中鹽旗下兩家子公司先後成為蘭太實業、南風化工兩家A股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人。

可是,入主三年來,這兩家上市公司的業績乏善可陳。拿南風化工來說,它在中鹽入主次年(2008年)的淨利潤為860萬元,同比下降六成,到了 2009年,公司巨虧近7億元,去年截至三季度末,其虧損額則仍超過1.6億元,資產負債率高達76%。值得注意的是,南風化工與蘭太實業的控股股東,前 兩年曾先後通過大宗交易平台減持股票。

有意思的一個數據是,2008年,中鹽總公司因給旗下子公司等關聯方提供資金或融資擔保而收取的「中介費」(包括內部貸款利息和擔保管理費)就高達8500萬元。

中鹽內部也曾有過「需要重新審視大躍進式的發展」的反思聲,但這種聲音很快被淹沒,取而代之的是更高的目標設定。中鹽總公司相關負責人在2010年 初的內部會議上稱,中鹽總公司將「力爭再通過兩個五年的努力,實現主要經濟規模指標再翻兩番(截至2009年末其總資產不足330億元),資產突破 1000億元,進入央企千億元以上規模的第一方陣的目標」。

要實現這一宏大目標,中鹽總公司顯然會更加頻繁、密集地使用各種資本槓桿和關聯交易。今年3月8日,蘭太實業又發佈了為旗下一家化工子公司擔保6860萬元的公告。至此,蘭太實業一家公司對外的擔保金額就超過了21億元。

最引人注目的是今年初,中鹽總公司總經理茆慶國提到的「2011年重點抓好七項工作」當中,第三條即為「加快公司上市步伐,改變單一債務融資渠道」。坊間由此猜測中鹽總公司是否會借殼其間接控股的兩家上市公司。

「中鹽總公司就像一隻容易讓人忽略的餓狼,」廣東省鹽業界一位人士對南方週末記者稱,「它的野心極大,當全產業鏈構建相對成熟且中鹽又成功整體上市後,它的能量將無法預估——你可以說它是冉冉升起的『中石油』,問題是它並沒有『另一個中石化』這樣的寡頭競合夥伴。」

中鹽總公司在提出進入「千億俱樂部」的大目標同時,也提出了一些細化的目標,譬如在食鹽專營板塊要實現「力爭50%以上的市場份額,成為行業真正的主導者」。這顯然印證了上述人士的推斷——中鹽總公司將來會進一步鞏固自己食鹽專營的壟斷地位。

2009年12月17日,國務院國資委企業監事會監事陳國衛曾直言不諱:「中國鹽業專營制度改革應該加速推進,要破解國企壟斷經營。但是中國鹽業總公司強烈反對這場改革。」

南方週末記者就此向中鹽總公司發出採訪請求,但其辦公廳主任楊海燕以「國資委指示」等理由加以拒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51

南方週末:誰的5100 東方愚

http://www.zhanghua.org/?p=4520

 

■2006年才獲得採礦權並建完第一條生產線,2007年就出現在了「十七大」的會議桌上。

 

■中鐵快運這一個「超級大客戶」,使得5100公司在三年內一飛衝天,2010年淨利潤逾億元。

 

■在公司起步的關鍵階段,大股東的股份一度由一位既有公務員福利房,又有豪宅的家庭婦女代持。

 

 ■這家公司有兩個「董事長」,一個是「小股東」俞一平,另一個是招股書上難覓蹤影,卻頻繁以「董事長」身份出入各種正式場合的董力民。前者與妻子栗小兵是神秘的「創業者」,後者則擅長資本運作。

  

6月30日,5100公司在港交所掛牌上市,當天大漲23%,募資近13億元。

資本市場只是5100公司新搭上的一趟快車。實際上,它從一出生就雍容華貴。

沒有比號稱由念青唐古拉山脈海拔5100米處的冰川融化而成的「5100西藏冰川礦泉水」更神奇的水了──2006年才獲得採礦權並建完第一條生產線,2007年就出現在中共十七大會議的桌上。

此後幾年,兩會、建國六十週年慶、博鰲論壇、世博會,各種充滿官方色彩的活動上,總能看到這種藍色的瓶子。到2010年時,5100已是「中國第一高端礦泉水」,市場份額近30%,超過了達能依云、雀巢巴黎水等全球知名品牌。

沒有比5100公司更神奇的商業模式了──剛一出生就接獲支撐其九成銷量的鐵道部天量訂單,且訂購數量還配合其新生產線的不斷落成、產能的不斷擴大 而逐年飆升。2008至2010年間,在每天穿梭於全國各地的2800多趟高鐵和動車上,總計約兩億乘客喝到了配發的5100礦泉水,埋單人均為鐵道部下 屬的中鐵快運,這構成了5100公司80%的收入來源。

雖然招股書中提及依附單一大客戶的風險,但5100公司和鐵道部現有的合同將持續到2013年底,合同還規定了最低採購量。

        除了常規的建設、生產和銷售成本,5100公司只需為廠房和水源地用地向西藏國土部門支付140萬元的50年土地使用權,以及每年向西藏地質部門支付幾十 萬元的「採礦」費用;而且,這家位於西藏的公司,還能獲得優惠的稅收政策和高額的補貼。2011年獲得的政府補貼達1.42億元,招股書稱預計佔今年純利 潤1/3的比重。

三年間,5100公司的利潤實現了三級跳:1190萬元、4740萬元和1.15億元,其年均利潤率近40%,這令礦泉水行業利潤率只有個位數的多數中小公司望而興嘆。

這到底是怎樣的一家公司?這種「傳奇」是如何締造的?誰能從中分享利益?南方週末從5100公司的招股書中錯綜複雜的股權關係入手,通過層層調查,揭開了「潘多拉盒子」的一角。

 

 

俞氏夫婦「創業」
        在5100上市之後,王健的身份已廣為外界關注,但需要留意的是,栗小兵和丈夫等人也是5100公司舉足輕重的「創業者」;栗小兵夫婦均同時持有加拿大和香港護照,而栗的中國身份證,也還是正常狀態。

5100公司曾在一些宣傳材料中稱其隸屬於西藏中稷佳華實業發展有限公司(下稱西藏中稷),外界普遍理解為這是中稷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稷控股)的下屬公司。

中稷控股過去是中央黨校控股企業,2007年已改制,目前是一家由原中稷控股高管控制的民營企業。

但5100公司招股書披露的情況是,西藏中稷是以「中外合作經營」的方式,由中海、永豪和中稷控股三個公司聯合組建。

其中,中海和永豪是兩家BVI公司,各持西藏中稷50%的股權,中稷控股不參與投資,但提供「諮詢服務以及政策指導」。

中海和永豪,則是由香港金通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下稱金通)全資持有。

金通1997年由王堅在香港註冊成立,最初的名稱是「西藏控股有限公司」。

王堅原名王健,是5100公司的創始人之一。他80年代初畢業於北京大學,後在陝西、海南、四川等地經商,1990年代中後期,王堅就參與拉薩啤酒(000728.SZ,現在的西藏發展)重組和上市,並一度間接持有西藏發展81.25%股份。

上述交易發生時,金通的股權,95%是由王堅個人全資成立的BVI公司持有,4%為劉敏持有,1%為栗小兵持有。

劉敏是王堅的北大校友,過去在中共四川省委政法委、共青團四川省委等任職,官至副處級,1990年代下海並長期追隨王堅。

招股書對栗小兵的身份輕描淡寫,她是5100公司董事長俞一平的妻子。

在5100上市之後,王堅的身份已廣為外界關注,但需要留意的是,栗小兵和丈夫等,也是5100公司舉足輕重的「創業者」。

栗小兵,北京西城區人氏,今年46歲。2007年以來,栗小兵任西藏中稷全資擁有的一家孫公司、即5100公司的子公司北京五一零零企業策劃俱樂部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這家公司的主要業務是企業形象設計、公關和營銷策劃等。

現年55歲的俞一平,過去曾在一些外資企業任職,擔任過啤酒花(600090.SH)的獨立董事,並獲得過中國外國專家局經濟與科技專家稱號。

招股書稱,俞一平和王堅是「相識20年的至交好友和合作夥伴」。

記者所能查到的俞一平和王堅的合作,始於2003年栗小兵入股金通時,俞出任金通董事總經理一職。2004年,俞一平擔任法定代表人的BVI公司 Wilton,參與了拉薩啤酒和嘉士伯的合資———拉薩啤酒先與Wilton合資,嘉士伯再從Wilton處受讓股權,交易價格雙方均未披露。

在這之後,俞和王更是進一步聯合運作5100冰川礦泉水項目。2005年,王堅將金通所持有的中海和永豪的股權,轉讓給了香港中稷佳華有限公司(下 稱香港中稷),這家新成立的公司90%股份為周文瓊控股的BVI公司StarryInvestment持有,10%歸屬於栗小兵個人持有的 TibwatresInvestment,栗小兵、劉敏、俞一平和周文瓊四人擔任董事。

招股書把這項股權轉讓解釋為「代持」———家庭婦女周文瓊是王堅「所信賴的朋友及知己」,由於對「項目初期投資會否成功的不確定性」,她代王堅持有這部分股份。

關於周文瓊的個人身份,招股書未多做交代。記者從香港中稷的註冊資料中看到,持美國護照的周文瓊,登記的地址是深圳福田區一處公務員福利房小區。她還是金通的董事,但她在金通登記的地址,卻是深圳一個豪宅小區東海花園。

香港中稷和金通的註冊資料還顯示,俞一平和栗小兵同時持有加拿大和香港護照,而栗小兵的中國身份證,也還是正常狀態。

此外,2003年入股金通時,栗小兵的登記地址是淺水灣一處價值千萬的高檔公寓,在最新資料裡,卻已變更為香港頂級豪宅小區貝沙灣,香港諸多名流及演藝人士居住於此,區內住宅動輒數億元。

恰是在這個蹊蹺的代持安排之後,5100冰川礦泉水項目啟動。

 

八層股權屏障
        2010年11月,5100公司上市主體成立時,西藏中稷已衍生出多達八層的股權架構,但招股書中對這個涉及利益分配的關鍵部分下筆寥寥。

2006年初,西藏中稷以很低的價格取得了其核心資源———西藏冰川礦泉水的採礦權。根據協議,2008年、2009年及2010年,西藏中稷需要向西藏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地熱地質大隊支付對價30萬元、30萬元及50萬元;從2011年起每年向地質大隊支付50萬元。

項目啟動之時,資金和人員幾乎是現成:初期投入當中的逾億元是從西藏發展等方面融得,連公司的管理團隊,也有多人來自西藏發展———其前身是拉薩啤酒廠,有建立礦泉水公司所需的專業經驗。

2007年起,5100礦泉水簽約中鐵快運,源源不斷送往全國各地,中鐵快運也從此成為其最大客戶。同時,新的生產線也在緊鑼密鼓的建設中。

到了2008年,西藏中稷又進行了一系列調整,此前的四層股權演變為六層。

香港中稷持有的中海和永豪全部股權,轉讓給了BVI公司西藏5100,西藏5100再由一家薩摩亞群島註冊的水資源公司全資持有,水資源90%的股份歸屬於王堅個人持有的BVI公司TrueAsset,10%股份則由俞一平栗小兵夫婦持有的BVI公司泉源投資持有。

等到2010年11月,5100公司(0115.HK)上市主體(註冊在開曼群島的西藏5100水資源控股有限公司)成立時,西藏中稷已衍生出多達八層的股權架構──各種離岸公司在其中層層持股,不過半數以上股權,仍在王堅名下。

此時,5100礦泉水已在市場「打響」,2008到2010年間,5100公司的收入和利潤之增速令人歎為觀止———2008年收入1.19億元、2009年2.1億元、2010年逾3.6億元,利潤也從1190萬元大踏步增至1.15億元。

上市在即,這一年多家投資者前來參與分食股權,但招股書中對這些涉及利益分配的關鍵部分下筆寥寥,部分投資者入股的公司只是為這項投資專門成立,背後的個人股東,也沒有清晰交代。

比如獲持水資源1.33%股份的金裕投資,招股書僅稱,它是由俞一平的朋友、李爭春女士全資持有,而對李的身份也未做解釋。

此外,2010年下半年,按每股1.47港元的價格,5100公司引進了建銀國際、工銀國際、茅台、高原廣景、偉恆通等多家戰略投資者,向他們總計出售了358萬股5100公司股份,水資源的持股比例也相應降到64.2%(上市後稀釋至52.41%)。

南方週末記者調查得知,獲得5100公司多達11.6%(上市後稀釋為9.47%)股權的偉恆通,其股東葉順劍和葉淑旺居住在福州,從事房地產和廣告經營業務,曾與南昌鐵路局合作,接盤過福州火車站一個爛尾房產項目福鐵大廈,但看起來與5100公司諸位股東並無瓜葛。

至於FantasticWorld和偉綽的擁有人王彥龍,以及高原廣景的十來位「來自不同背景」的股東之身份,大多無從確認。

其中比較引人注目的是,高原廣景的唯一董事,27歲的劉晨,也是5100公司最年輕的董事;招股書稱,劉晨2010年進入公司擔任董事會秘書,上市前夕被委任為執行董事。

劉晨簡歷顯示,他在2009年之前都在加拿大讀大學,業餘時間曾在當地公司兼職做過助理工作。而除他之外,包括俞一平、行政總裁付琳在內的其他四位執行董事,年齡都在45歲以上,有長期的從業經歷。

在上面這些引資中,王堅和俞一平夫婦分別持有90%和10%的綠色高原,通過低價獲得股權,再高價轉手下家,已直接獲利數億元。

按5100公司上市當天收盤價計,公司市值已經百億,上述各方也獲得頗豐;王健所持股份的市值已超過40億港元,俞一平栗小兵的賬面財富也近5億港元,上市前3.48億港元入股的偉恆通,市值也達8億。

 

 

兩個「董事長」?
        董力民過往在資本市場的經歷,讓人眼花繚亂。然而,他雖然以5100「董事長」頭銜參加各項活動,卻在招股書中無影無蹤———既沒有股東身份,也未進高管名單。

有意思的是,王堅作為5100公司半數以上股權的持有者,既不在公司擔任任何職位,也不參與日常管理,招股書甚至表示,他已於2005年開始「退下在內地的全職商業活動」。

更有意思的是,5100公司董事長為俞一平,而這幾年來屢屢以5100公司「董事長」身份出入各種官方場合的,卻是另一個人———董力民。

董連名字都不曾出現在招股書中———既沒有股東身份,也未進高管名單。

南方週末記者注意到,過去幾年,在民政部主管的《公益時報》,以及人民網、拉薩市政府網站、西藏人民廣播電台等「權威媒體」甚至5100公司官方網 站上,董力民多次以「西藏冰川礦泉水有限公司董事長」、「西藏5100水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和「北京5100水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等身份,出席包括 2007年5100公司與首旅集團合作簽約、2008年央視《水與中華》節目策劃、2010年西南旱災捐贈活動、上海世博會以及拉薩雪頓節北京發佈會等正 式活動。

現年50歲的董力民,1984年從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隨後被分配到北京市委組織部工作。次年被調入中國殘疾人聯合會辦公廳,擔任秘書工作。 1990年,也就是「十萬大軍淘金海南」風潮期間,董離京南下,轉至海南省政府辦公廳任職,官至處級。在這之後,他棄政從商,如今已浸淫資本圈近二十年。

董力民和王堅年齡相仿,曾同期就讀於北京大學,90年代又都在海南發展,相熟多年。

董力民的名字並不為公眾所熟悉,但他過往在資本市場的經歷,讓人眼花繚亂。

僅據南方週末記者的不完全查證,從90年代到現在,董力民任職高管或實際控制的公司,參與投資了9家上市公司。董在其中部分公司擔任董事。

最為關鍵的是,董氏公司總是能上市之前參與上述上市公司前身之國有企業的重組,或是從上市公司國有股東手中直接購入法人股。而其中很多投資,又在很短時間內轉手他人。就是這類「揩上市蛋糕奶油」的行為,往往能給他帶來數倍乃至數十倍的投資收益。

比如,華中數控(300161.SZ)於2000年9月變更為股份公司前夕,國科新經濟擲1223萬入股,現市值3.67億元;同樣的事情發生於北緯通信(002148.SZ)身上,國科新經濟10年前入股,現在的收益也超過20倍。

為什麼能參與投資這麼多地區和領域的上市公司?董力民擔任「高級專家顧問」的一家投資顧問公司「中華紀元集團」網站上,一則個人介紹從某種程度上給 出了答案———「藉其(董力民)人際網絡優勢及善於領會中國政府的政策走向,董先生亦為投資及證券業之最高層管理提供顧問服務。」

有意思的是,董力民擔任董事長的海南海峰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北京百峰新技術開發股份有限公司,皆是接盤自他的友人、原國家開發銀行副行長王益(因千萬元受賄已於2010年被判處死緩)。

王益和董力民曾同期就讀北京大學,且兩人都是從政界擔任秘書一職起家。

蹊蹺的是,這個多年來長於運作資本的董力民,卻在自己頭頂「董事長」頭銜的5100公司上分毫無染。

 

下一站:青稞啤酒
        青稞啤酒正在複製5100的「成功」模式;項目甫一起步,就成功獲選成為世博會接待啤酒專項贊助商,它同樣劍指資本市場。

目前,一攤新的業務———西藏青稞啤酒,也正在董力民、王堅等人的運作中。

作為西藏自治區政府重點產業建設扶持項目,一個總投資8.8億元、年產量20萬噸的「高端品牌」青稞啤酒生產基地去年已經投產。

青稞啤酒原是拉薩啤酒有限公司(西藏發展持股50%的核心子公司)研製生產,但規模較小。

這個野心勃勃的新項目,2009年已單獨拆分出來成立了西藏天地綠色飲品發展有限公司,由西藏青稞啤酒有限公司和西藏國有投資公司持股,前者目前持有52%的股權。

如今,青稞啤酒正在複製5100的「成功」模式。

和5100類似的是,中稷控股又一次「潛伏」在這個項目背後。從西藏發展公告來看,中稷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曾於2008年11月和2009年3月,分 兩次以總計310萬元的價格,從西藏發展手中買下了西藏青稞啤酒31%的股份。但在5100公司招股書中,只稱中稷控股持有青稞啤酒18%的股權。

2010年這個項目甫一起步,就成功獲選成為世博會接待啤酒專項贊助商。彼時,董力民還曾以西藏青稞啤酒董事長和西藏天地綠色飲品董事長的雙重身份到上海簽約和宣傳。

而且,據中國廣播網報導,經西藏自治區黨委政府進一步牽線搭橋,青稞啤酒方面已與鐵道部簽下第一批25800噸的青稞啤酒訂單,這些貨品將通過青藏鐵路和中鐵快運覆蓋全國的物流服務網絡大批量運往各地。

2010年底,鐵路運輸「西藏青稞啤酒」首發儀式當日,青海新聞網稱,「宣傳銷售西藏青稞啤酒,是繼宣傳銷售5100西藏冰川礦泉水之後,鐵路部門 落實胡錦濤總書記重要指示的又一具體行動。」西藏青稞啤酒副總經理羅布次仁已經公開宣稱,未來有望實現年銷售收入十億元,公司已打算來年上市。
  

附:大客戶是壟斷國企的公司們

 

 
        寄生模式或因產品屬性與技術特點而生,或與其利益關係相連,前者無可厚非,後者卻一定程度上使寄生公司成為了權力尋租和變現的一條通路

南方週末記者  陳中小路

5100公司依附壟斷行業之單一大客戶在短時間內造就的財富神話,在中國資本市場上並非首次。

創業板首批上市企業之一的神州泰岳(300002.SZ),也曾因類似模式,引起坊間強烈質疑。

這家早在2001年就成立的軟件公司早期一直業績平平,但其命運在2007年成為中國移動飛信業務唯一運維外包服務商後,實現了「烏鴉變鳳凰」式的轉折;事實上它所中的標,只是一個同行們眼中包賺不賠、換誰都能做的業務。

過去四年,神州泰岳從飛信業務上獲得的收入從8000多萬元一路飈升至近5億元,在其總營收中所佔比例,也在五成之上(不包括2007年)。

除了各自的大客戶外,5100公司和神州泰岳的其它客戶亦集中在體制內。5100公司在招股書中披露,國航、中油BP、中國郵政、建設銀行、中糧集團、西藏政府等,已被其攏為買家;而神州泰岳的客戶,亦集中在電信、能源、金融和政府等領域。

一張訂單改變命運的兩個幸運兒,到底是如何獲得這些超級大客戶的垂青,外界無從獲知。倒是在這兩家公司身後,都可以看到某些權力的身影在潛伏。

與神州泰岳相似,2010年5月在創業板上市的恆信移動(300081.SZ),就是河北移動的最大銷售夥伴,雙方合作運營了上百家營業廳,此外公司還和河北移動聯合開發多項SP業務。

恆信移動雖是民營企業,但早在1990年代中期,就曾和河北省郵電局組建過合資公司,彼此利益關聯久矣。

2010年上市的寶莫股份(002476.SZ),其營收比例逾七成來自中石化。這家企業由中石化勝利油田下屬企業改制而來,上市時還被媒體揭露出改制時國資折價出售、勝利油田對其產品採購價遠高於市場價等問題。

2011年初登陸中小板的香精生產商百潤股份(002568.SZ),約四成業務來自甘肅煙草,這個公司的前兩大股東劉曉東和柳海彬,早年就在蘭州卷煙廠工作。

最有意思的要數去年在中小板上市的聯信永益(002373.SZ)。這家軟件和信息服務公司剛上市十天,董事長就因單位行賄罪被刑拘,幾個月後繼任 者也因相同罪名涉案。兩位高管捲入的是原中國網通董事長張春江案,而北京網通正是聯信永益的核心大客戶,在其營收中的佔比一度超過六成。此後,公司業績大 幅滑坡,目前股價也較上市初跌去七成。

事實上,這種「背靠大樹好乘涼」的「寄生公司」,已在交通、電信、石化、電力、煙草和水利等行政壟斷行業遍地生花;上市公司由於必須披露相關信息, 人們才得以看到其中一角,而大量的公司並未上市。而且,這類公司多在中間行業,沒有5100礦泉水或飛信這樣直面消費者的產品,雖體量巨大,但未被公眾所 知。

寄生模式或因產品屬性與技術特點而生,或與其利益關係相連,前者無可厚非,後者卻一定程度上使寄生公司成為了權力尋租和變現的一條通路。

一位國有航空公司的員工舉了一個簡單的例子,「為什麼飛機上會供應一些口味不佳、毫無知名度的食品或飲料?為什麼這樣的產品供應商能中標航空公司的 集中採購?因為在航空公司同等預算的情況下,通過這些比品牌商成本更低的產品,可以擠出更大的利差,產生更多流向私人的回扣。」

一位以中石化、中石油為客戶的民營石化產品企業銷售人員給南方週末記者舉了另一個例子,他的一個客戶,「連我們的產品用什麼包裝都做了指定」,並明 言這家包裝企業的東西雖然「貴一些」但是「質量可靠」。後來,這家處於寄生角色的民營企業也只能乖乖採購了那個比市價貴四成的指定包裝產品,再到後來,他 得知包裝生產商是客戶單位一位領導的親戚。

這位人士說,他們公司甚至在北京投資了一家拍賣公司,方便收集古玩「孝敬」客戶各級領導,至於客戶飲食喜好、休閒娛樂、親屬讀書等方方面面,他們一般需要主動打點得當。

除此之外,諮詢費提成、乾股抽利乃至海外直接走賬,都是寄生公司常用的生存法則。

近年來,朗訊、西門子等跨國公司涉嫌在華商業賄賂,陸續在美國被查,也恰是案發於電信、地鐵、石化和電力等壟斷領域的採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89

南方人物周刊:与鲨共浴陈一舟

http://news.imeigu.com/a/1319186460719.html

创业标本陈一舟认为,创业成功有三要素:坚持、谦虚和警惕失败,

他的脑子里总是想着怎么加快速度,怎么缩短和领先者的距离

本刊记者 叶蓁

2011年5月4日,陈一舟终于站在了纽交所的敲钟台前,这一天他等了太久太久。敲完上市钟后,他花了88美元,在纽约的一家二手商店给自己买了块手表,作为奖励。当然,他喜欢“88”这个象征意义不错的数字。

陈一舟是中国互联网的标本式人物,在他看来,创业成功有三要素:坚持、谦虚和警惕失败。

先行者

中国互联网所有的故事,在开始的时候都充满了意气风发的味道,陈一舟也不例外。

1998年,国内互联网缔造的传奇故事已经被无限放大。张朝阳拿到第一笔风险投资来创办搜狐网站,网易创始人丁磊将网易免费邮箱系统及163.net域名卖了119万。这些成为当时人们茶余饭后最主要的谈资。

那时候的陈一舟,在黄砖红瓦、有着好几公里人工椰林的斯坦福大学学习。在那个阶段,陈一舟发起了一个斯坦福中国互联网讨论会,认识了杨宁、周云帆。陈一舟认为,“他们二人是当时斯坦福工程学院最优秀的学生。”

1999年,陈一舟曾和周云帆、杨宁联合创办名噪一时的Chinaren。Chinaren完全可以称为中国第一代SNS的雏形,也让陈一舟清晰看到实名制社区的价值。ChinaRen在陈一舟的带领下,在 2000年 3月28日注册用户突破了100万。

顺风顺水的时候,ChinaRen遭遇到了互联网泡沫。在陈一舟的叙述中,那个时期,网易的丁磊因为跟职业经理人闹矛盾,没有心情买 ChinaRen,新浪很摆谱,王志东见都没有见他;而搜狐的张朝阳则非常热情。2000年Chinaren被搜狐收购之后,陈成为了搜狐的高级副总裁。

由于当时搜狐董事会对管理层限制很多,搜狐的业务发展也并不是很顺利,于是在周云帆、杨宁卖光了搜狐的股份离开之后,陈一舟也卖了一些股份离开了搜狐,再次去美国寻找新的创业机会。

再前进

陈一舟回到美国呆了一段时间,他心中仍揣着做大事的梦想,那时,他曾投资光通讯行业,所获有限。

2002年11月,陈一舟再次回到中国。陈一舟卷土重来的时候,他之前的拍档——周云帆、杨宁在2002年3月18日创办了空中网,几个月之后获得了3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2004年7月9日,空中网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前后只有两年零五个月。

陈一舟以SP(无线增值服务)为基础创办了千橡互动。大约用了一年时间,千橡互动推出了年轻人社区DuDu.com,它借鉴了韩国同类网站的思路。做DuDu.com的时候,陈一舟想的都是怎么加快速度,怎么缩短和领先者的距离。

在陈一舟看来,ChinaRen的卖掉,让自己错失了中国互联网的一个山头,于是,在重新创业的时候,他希望用另外一种方式来弥补自己的过失。

收购猫扑,可以视作陈一舟的千橡互动的一个节点。此后,一发而不可收,仅仅两年时间,陈一舟收购了魔兽世界、renren、uume、Donews等等一批社区。如此一来,千橡互动的总体规模和营收急剧扩大。

陈一舟对记者阐述了他的思路:“互联网上第二拨创业者肯定比第一拨更难成功,上一拨创业时,哪里都是空地,你占一片就可以。但现在,已经有几个大城市了,我们只能做游击队,一边找几片相对肥沃的草地,逐渐变成小村庄,再变成城市,一边寻找其他草地。”

当然,这个狂飙突进的过程中,向来喜欢锦上添花的资本也没闲着。2005年7月,AccelPartners对千橡投资1000万美元,9个月后,2006年3月,GeneralAtlantic、DCM、TCV和联想投资共同对其投资4800万美元。

第二笔资金进来没多久,SP业务遭遇全行业寒流,回想起当年Chinaren现金流几乎断裂的“困境”,陈一舟决定撤退。千橡互动开始了长达半年的 结构性调整。之后,千橡的视频业务、客户端等诸单元被砍掉,猫扑门户从一百多人变成二十多人的小规模。最严酷的时期1400人的千橡只剩700人。

陈一舟的玩法,业界看不懂。一放一收间,陈一舟明白了步步高老板段永平对他说的“快即是慢,慢即是快”的道理。段永平给予的启发在某种程度上为陈一舟的几年时光做了注脚。

实现梦想

在千橡陷入危机的2006年,陈一舟作出了两个现在来看最为明智的决定:收购校内网和进入网游领域。网游加社交的模式,让他渡过了最艰难的时光。

2008年4月份,软银的孙正义以4亿美元投资千橡,持有35%的股份,还有JohoCapital和SBI的战略投资。巨额资金的注入,让陈一舟豪气冲天:“国内SNS的战斗也已经结束。”

但结论好像早了一些,一家域名为kaixin001的社交网站几乎在一夜之间崛起。短短几个月内,开心网的注册用户便突破1000万,在流量统计网站Alexa上的排名不断向上直蹿。一开始,陈一舟想通过收购的方式将开心网拉入千橡阵营,但屡遭拒绝。

这时候的陈一舟做了一件让业界错愕的事情。

当时,由于开心网创始人程炳皓没钱买下kaixin.com域名,只得用kaixin001.com。这一细节被陈一舟发现,他悄悄买下kaixin.com的域名,并推出一家也叫“开心网”的社交网站。

千橡版“开心网”很快成长起来,用户也迅速突破千万,这让程炳皓再也坐不住了,他希望陈一舟停手但无效果,双方只得对簿公堂。最后,法院判决千橡赔偿40万元,但保留kaixin.com域名。虽然输了官司,但陈一舟成功牵制了这家网站的发展,为自己赢得了喘息之机。

在那个闷热而潮湿的夏天,完成狙击后,陈一舟还将“校内网”更名为“人人网”,当时的校内网已经从中国最大的校园SNS切换成为中国最大的白领SNS网站。2011年5月4日,陈一舟迎来了幸福的一刻,人人公司终于顺利上市。

千橡内曾有员工总结陈一舟“一年有一怕”:2009年是开心网,2010年是腾讯(开放平台),今年则是微博的强有力冲击。而在陈一舟看来,危机不 会消除。他说,“在中国的互联网,我们每天都在跟鲨鱼一起游泳”。他还说,“我现在思考最多的问题,就是如何和竞争对手一起,长期地生存下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548

南方週末馮禹丁:「獵殺中概股」第二季:公司與神秘做空者諜戰

http://news.imeigu.com/a/1324004444969.html

「獵殺中概股」第二季:諜戰,與「鬼影」們交手

在做空者橫掃市場之後,中概股公司開始反擊,多空之戰諜影重重。神秘的做空者,既給了市場以提醒與監督,卻也利用身份的模糊正躲閃著法律的裁決。如果這場博弈,能讓中概股裡的魚目與珍珠都日漸清晰,能讓做空者對市場真正形成約束而非干擾,才能生長出一個更為健康的生態

「戰爭開始了」

二十多家中國概念股被「獵殺」之後,有三家公司發起強勢反擊。他們有著共同的敵人——AL,最神秘的中概股做空者。

郵費6美元,平信,沒有寄件人。

「戰爭開始了。」希爾威金屬礦業有限公司(紐交所和多交所股票代碼:SVM)董事長兼CEO馮銳意識到。

2011年9月2日早上6點來鐘,馮銳剛起床,便在北京崑崙飯店的房間內接到公司獨立董事的來電,告訴他公司審計師收到一封匿名信,內有一份攻擊希爾威「可能存在高達13億加元的會計欺詐」的報告,長達87頁。

這封信同時寄給了SEC(美國證交會)、紐交所、彭博社等。

當28 家中概股公司停牌或退市時,也有人正發起強勢反擊,這場「獵殺戰」進入第二季。 (向春/圖)

此時,中國概念股在北美已一片風聲鶴唳——數十家公司遭到做空者「獵殺」,二十多家停牌或退市(參見南方週末2011年5月26日《追殺中國造假股》)。

希爾威成為了最新的獵物。

湖北人馮銳15歲上大學,1988年赴加拿大讀完博士後創業,2003年在溫哥華創建了希爾威,在中國和加拿大做銀礦勘探和開發。

馮銳兩週前已經聽到一些被做空的風聲,個性強悍的他對下屬說,「來吧,我們跟他們幹到底!」

希 爾威主動公佈了匿名信,並在幾小時內將95頁相關證據(包括中國子公司的工商年檢報告、銀行對賬單、納稅申報表等)上傳到官網,製成「反擊做空和歪曲」專 題。並宣佈任命董事會獨立委員會對指控進行逐一核實,僱請加拿大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展開獨立調查。當日,希爾威股價下跌17%至7.5美元,但幾天後逐漸 回升至9美元。

但這只是一幕大戲的前奏。很快,做空的博客網站「alfredlittle.com」上,9月13日-22日連續發表四篇文章,指控希爾威銀礦的儲量、礦石品位、利潤誇大等問題。

市場人士們通常認為,alfredlittle.com是由著名的做空者 Alfred Little(簡稱AL)創辦的。

希爾威股價再遭重創——僅9月13日當天便跌去19%,市值減記2.3億美元。

針對攻擊,希爾威繼續回擊——比如指出做空者混淆動態地質儲量與儲量測試報告的統計口徑,比如指出用卡車載重噸推算產量不準確,因為卡車幾乎都會超載。

「他們是為了誤導投資者、操縱股價。」馮銳估算,做空者在希爾威股票上的獲利達數億美元。

經過近2個月的調查,畢馬威的獨立審計報告顯示:希爾威向中國工商總局報告的收入與其財報中的收入相差不到1000美元;2010年繳納的企業所得稅數據一致;8個月來的財務記錄上顯示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餘額大體正確,納稅額與收入一致。

12月9日,馮銳拍著厚厚的審計報告對南方週末記者說,「請畢馬威花了250萬美元,回購股票花了3500萬美元,公司市值少了幾億美元。現在這份報告還了我們清白,但搆陷我們的人卻已經攫取了暴利,至今未受任何懲罰,憑什麼?」

他嚥不下這口氣。9月22日,希爾威將alfredlittle.com、AL等告上紐約州高等法院,訴其發佈惡意操縱股價的看空報告,索賠1億美元。

馮銳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更早之前,2011年3月,納斯達克上市公司、小家電生產商德爾電器(Deer)也在紐約州高等法院起訴了AL,索賠3億美元。5月,紐交所上市公司中國清潔能源(SCEI)也對指控其為「龐氏騙局」的AL提起訴訟。

這是2010年以來數十家中國概念股被做空、停牌、退市之後,僅有的三家強勢反擊的公司。他們有著共同的敵人——AL,最神秘的中概股做空者。

停牌或退市的部分中概股。 (CFP/圖)

「鬼影」AL

沒有人知道AL到底是誰,德爾希望運用法律手段逼「他」現身,而AL則和它捉起了迷藏

2010年以來,AL因看空十多家中國企業而名聲大噪,但其身份至今仍是資本市場上的一個謎。

AL的同行,另外四家市場上有名的做空者——渾水、香櫞(Citron)、GeoInvesting和OLP Global,都有身份公開的創始人。但AL是男是女,是美國人還是中國人,身在哪裡,外界不得而知。

AL最初在門戶網站Seeking Alpha上撰寫報告,其報告和社交網站Link In上的自我介紹為:有35年投資經驗,曾在德勤會計師事務所工作;1994年-2004年間在中國工作;曾是SAB公司顧問;現居住在紐約和上海。

但Alfred Little無疑是一個化名——德爾聘請的私家偵探向德勤和SAB公司徵詢後均被告知查無此人;而AL在Seeking Alpha網站上曾用過的一張頭像,被人發現是一名奧地利籍足球教練的照片。

AL 自己也不否認這一點。紐約高院11月3日的公開資料顯示, AL在應訴材料中稱,原告呈交法庭的3份做空報告和Link In上的自我介紹均「來源不明且無授權」,「就像AL這個名字一樣,網上對於AL的簡介可以是虛構的,不能作為證據使用」;「(關於AL身份的)這些未經 宣誓的、傳聞中的聲明,不能拿來作為呈堂證供,它們就相當於Google搜索出來的隨便一個網站對某個人的評論一樣不可採信」。

沒有人知道AL在哪裡。AL在報告中所留的中國手機目前無法撥通,其在5月份聯絡過本報記者的電子郵箱已無法送達郵件。

12月5日,「alfredlittle.com」網站的管理編輯Simon Moore通過電子郵件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原先的Alfred已經退休,且『通常被認為』是一名美國人。」

德爾公司希望運用法律手段,逼AL在法庭上現身,AL則和它捉起了迷藏。

德 爾聘請的訴訟律師是美國證交會原負責調查非法賣空活動的高級官員、律師Robert Knuts。3月底,Robert Knuts通過電郵要求AL提供郵寄地址,以快遞或郵寄傳票。AL回信道,「請注意我在德爾報告中披露的居住地址是上海,紐約是過去時……出於明顯的原 因,我更傾向於對我的上海住址保密。我一直願意公開收回我的言論,如果它們被證明是錯的(false),或可能是錯的。」

由於AL拒絕提供郵寄地址,8月底,紐約高等法院特批以電子郵件方式向被告AL遞送傳票,這意味著若30天內AL或其代理人不應訴,AL將可能面臨不利判決。

這種情況下,紐約Eaton & Van Winkle律所的律師Martin Garbus代表AL向法庭提出:AL本人住在上海,是一名中國人,不受紐約法院管轄;AL表示願意撤回所有針對德爾的做空言論,以換取德爾撤訴。

隨後,雙方的律師就管轄權進行了交鋒。

AL的律師還提出,法庭應允許AL在整個法律程序中保持匿名身份,「鑑於中國的法治現狀,如果AL的真實身份被公開,他及其他人將面臨報復性人身攻擊的風險」。

「我們好像是在跟一個鬼影(指AL)打交道。」紐約國際集團總裁本傑明·衛說。2011年3月AL質疑德爾電器的看空報告中,曾指控德爾2008年上市是由「聲名狼藉」的本傑明·衛運作的。憤怒的他於是一直幫助德爾在打這起官司。

本傑明·衛說,為證明自己確是中國人,AL還向法庭呈交了一份由美國駐上海領事館開具的身份認證書,證明該人士是中國國籍。但認證書中的姓名、住址等個人信息以及辦理日期,都被抹去了。日期被抹去,是為防範領事館當日錄像被調出而鎖定嫌疑人。

AL是否可以匿名缺席庭審,仍需等待法官的裁決。

神秘的作者

中國綠色農業公司花費數十萬美元,請了美國兩家諮詢公司調查IFRA及分析師Andrew Wong的背景,結果是「我們在全世界都無法找到IFRA和這個人」。

不 僅AL身份成謎,在「alfredlittle.com」上撰寫看空報告的作者也迷云重重。「alfredlittle.com」自稱「由一群常駐中國的 分析師和投資者提供支持,網站上文章由撰稿人提供」。而9月13日發表在該網站的看空希爾威的調查報告,撰稿人是「國際金融研究與分析組織」 (IFRA)。

據加拿大《環球郵報》報導,9月14日,IFRA分析師Dino Huang給該報打電話要求採訪,他在採訪中稱,IFRA是9月13日alfredlittle.com上希爾威報告的作者,他們5月份受僱於對沖基金調查希爾威,但他拒絕透露基金的名字。

據IFRA官網介紹,這是一家成立於2009年,從事獨立財務分析、商業調查的服務機構,成員來自各行各業,致力於「在公開信息匱乏甚至不存在的國家開展調查,比如中國」。希爾威調查發現,IFRA並未在香港或內地工商部門註冊登記。

IFRA 聯繫人、高級分析師Andrew Wong在郵件中對記者說,「我們與客戶簽署過保密協議,不便接受記者關於我們調查過的公司的採訪。我們只是一家調查公司。」他表示,此前那份9月2日質 疑希爾威的匿名報告則是另一家機構所寫,「我們並不知道其作者是誰。」他沒有回覆記者的第二封採訪郵件。

IFRA2010年曾發佈報告指控中國綠色農業(CGA)的問題。CGA花費數十萬美元請了美國兩家諮詢公司調查IFRA及Andrew Wong的背景,結果是「我們在全世界都無法找到IFRA和這個人」。

CGA董事長李濤多次用郵件與IFRA聯繫要求見面溝通,對方始終拒絕,「連通電話都不行,」 李濤說,「我只想當面問問他們,為什麼這麼不負責任。比如明明我們交了20筆稅,IFRA在報告裡只曬出其中10筆的稅單,然後據此質疑我們的利潤。」

CGA曾想起訴IFRA,但在律師的建議下放棄了,「做空者早就設置好了層層防火牆,在美國這種官司沒有一例勝訴的。」李濤說。

根據IFRA的報告,它的調查員曾到希爾威位於河南的某礦區門外安裝攝像頭拍下20天的監控錄像。與此類似,李濤告訴記者,被做空之前CGA接待過以投資者名義前來「參觀考察」的人士,「他們到工廠裡到處拍照,然後在報告中張冠李戴,如把垃圾說成是生產線。」

公關公司CCG董事總監聶晨陽告訴南方週末記者,他的客戶中曾有數家公司把前往他們工廠隨意拍攝的人扭送到公安機關,據其交代是「前來公司尋找任何不利於公司的情況。」

曾被Citron和AL做空的泰富電氣(HRBN)董事長兼CEO楊天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HRBN被做空時有人冒充公司員工不斷跑到電力公司去查用電量(為了推算產能),直到電力公司打電話來抗議他才知情。

有一次,手下人逮到一名上海的調查員,楊天夫恨不得「當場把他吃了」。但對方說,「我就是受僱去調查你們,沒幹什麼違法的事」,楊天夫只好讓他寫了封「永不再騷擾」的保證書後放人。

爆料人與「諜報戰」

「現在我已經不恨做空者了,美國資本市場就是這套逐利玩法。」楊天夫說,「他們管這叫『偉大的博弈』。」

除了實地調查之外,難覓蹤影卻又無處不在的做空者還有許多辦法來獲取做空報告中的素材,這些辦法的想像力不輸任何一部諜戰片。

比 如「策反」。9月份,與做空者激戰正酣時,希爾威CFO湯萌曾多次接到不顯示來電號碼的電話,其中一次對方聲稱是一家獵頭公司,詢問她是否有意加盟一家 「馬上就要IPO」的公司。詭異的是獵頭拒絕留下聯繫方式,她後來查到這個電話打自上海一家印刷廠的一台座機,才確定對方是在給自己下套——此前,多家倒 下的中概股都呈現出一個共同特徵,以致CFO離職彷彿成為了一個公司要倒下的第一步。

「一點不誇張,這就是個沒有硝煙的戰場。」她說。

無獨有偶,CGA的CFO也曾收到IFRA分析師Andrew Wong的郵件,「建議」他作為污點證人向SEC舉報CGA,並分享可能的舉報獎金。

知情人士透露,做空者往往會懸賞重金尋求爆料者,而爆料者的確常常能給出「重磅炸彈」。

上 海一家今年被做空的公司為虛報賬上現金,曾花幾百萬元在公司內部用一台服務器秘密做了一套山寨版中國銀行和匯豐銀行的主頁,當審計師去公司時,便用公司電 腦登錄山寨網銀賬戶。後來審計師要求用自帶的電腦登錄網上銀行,令騙局徹底暴露。據說,這個驚天秘密的最初洩露者是一位公司高管。

「諜報 戰」也是做空者慣用的方式。11月1日,一位自稱Peter.Li的香港口音男子從廣州打電話給希爾威的一位礦長,以投資者名義不厭其煩地打聽公司與某供 應商的合作情況,其間幾次說道「您剛才說……」(實際上該礦長並沒有那樣說)。希爾威推測,他是想得到一段斷章取義的電話錄音,這一手法在AL和IFRA 的做空報告中曾被多次使用。

從已面世的做空報告來看,空方的諜報戰術斬獲頗豐。比如IFRA拿到了政府部門的兩份希爾威《動態地質儲量報 告》中的一份;IFRA從政府部門獲取了CGA購買土地的規費、批文,以及稅務局的原始完稅單;而Citron獲得了7年前楊天夫就一樁民事經濟糾紛簽字 的《協議書》這枚「深海炸彈」。

2010年IFRA做空CGA的報告發佈之前,CGA高管曾愕然發現,其聘請的投資者關係(IR)公司的僱 員轉發來的一封郵件中,居然有該僱員與IFRA分析師Andrew Wong的私下通信郵件,而且從內容來看並不是雙方的初次接觸。原來該公關人士一時大意,沒有完全刪除,而且還轉發給了CGA。

「做空中概股的這波浪潮,給曾經當過外交官、警察、記者和間諜的人們帶來了大量業務。」《華爾街日報》在2011年6月的一篇文章中描述說。有趣的是,這篇文章的作者甚至還採訪到了一位美國聯邦調查局特工和一位國際刑警組織特工。

諜報戰中的另一支重要力量,是當年幫助中國企業去海外上市或融資增發的財務顧問。

上 市業務越來越難做,當初運作中概上市的投行日子難過,「羅氏中國團隊走掉好幾個,羅德曼中國團隊整個都被裁了,這些沒工作的投行人士會幹嘛?」一位業內人 士說,「通風報信,加盟空方,他們才不管是正向做還是反向做。」這些財務顧問對中概公司的內情知根知底,有他們的爆料,做空往往一擊中的。

「現在我已經不恨做空者了,美國資本市場就是這套逐利玩法。」楊天夫說,「他們管這叫『偉大的博弈』。」2011年11月2日,泰富電氣宣佈以每股24美元私有化成功,這家公司的股價曾被AL等做空者打壓至8美元。楊天夫得知,做空者因此損失了十幾億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925

投資者的能力-答友人南方木 分享 潛水員觀點

http://slamnow.blog.sohu.com/192739697.html
"這是所有問題中最重要的一個。在我看來,似乎這種能力應該包括耐心、獨立精神、基本常識、對痛苦的忍耐力、坦率、超然、堅持不懈、腦袋靈活、主動承認錯誤的精神、以及不受別人慌亂的影響。"
這是Peter Lynch論述一個職業投資者必須具備的能力.

上週南總方木兄和我交流說著是他讀了Peter Lynch後最大的收穫.

Peter Lynch一直是我的老師.差不多20年前就開始閱讀他的著作.在投資生涯中每當有困擾的時候我依然會拿起他的書試圖尋找靈感.

隨著人生閱歷的豐富.隨著對投資理解的加深.我也逐步開始徹底的理解Lynch.很多時候也開始也能更客觀的看待他的思想和方法.

例如著個關於投資者能力的看法.我開始有了自己的理解.

從Peter Lynch的說法中我們可以抽象出關鍵詞
1.耐心、
2.獨立精神
3.基本常識
4.對痛苦的忍耐力
5.坦率、超然、堅持不懈
6.腦袋靈活、主動承認錯誤的精神
7.以及不受別人慌亂的影響

從這7點來看基本上就用詞的本身看都是褒義詞.

比如耐心,耐心永遠是褒義詞.問題是如何判斷著是耐心還是延誤戰機?
比如對痛苦的忍耐力.本身就是褒義詞.問題是如何判斷是忍耐痛苦還是一直把頭埋在沙灘裡的駝鳥?

記得年初南總方木兄在總結去年投資收穫時我也說過一個看法.

用褒義詞組成的判斷本質上是永遠正確的.

但是現實生活並不都是褒義詞組成.

就我個人的實踐和經驗的總結.我覺得一個成功的投資人應該具備三個條件
1.足夠的好奇心

超越普通人的好奇心.我無法定義普通人的好奇心.但是我相信每個人都有一把尺.可以很衡量自己的好奇心是否超過大部分人.

好奇心的作用是發現投資標的.其實Peter Lynch在他的書中無數次展示給我們他的好奇心.從觀察他老婆和孩子的好奇心發現無數可投資的標的.

就我個人的教訓來說曾經因為沒有滿足自己的好奇心.錯過了crocs.
也因為足夠的好奇心有了不少成功的案例.

所以我把好奇心列為第一標的.

2.判斷力.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
比如巴菲特當初買入American Express.因為公司內部人士偽造倉單導致American Express股價大跌.
這時候就充分體現他的判斷力.
1.正面的影響
A股價下跌
B公司質地不錯.
C.這是一次性事件.
2.負面影響
A.一次性公司損失慘重
B.公司聲譽受到影響.金融公司最要命的就是聲譽(說實話河南航空換名字也是挽救聲譽的好辦法.)
C.客戶流失

所以正如硬幣的兩面性.正面反面都有.這裡就考驗你的判斷力.如何對所有影響加權,給不同影響加不同的權重。
這樣才能得到接近正確的答案。

這種能力就是判斷力。
判斷力中包含了常識。勇氣。獨立精神眾多因素。我無法一一舉例歸納。
同時哪些是影響判斷力的呢?

我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說法是no but.在我的經驗中任何判斷過後聰明人都會說出but.
判斷的本身是一個獨立事件。必須摒棄辯論的因素。判斷力本身是形而上的。我不以為可以通過辯論得到正確結果。 這迎合了Peter Lynch的說法獨立精神.

我若干年前看過一篇文章提到為何大公司不容易創新。
一個著名的理由是
大公司聰明人多。每當你提出一個有創意的想法。因為大公司的官僚主義。總有聰明人想出異乎尋常的負面理由否定你。否定你的意義在於如果你對了。你就升職了。聰明人就相對貶值。所以聰明人沒有創意不要緊必須把你的創意抹殺。

當年蘇聯國防部長回答星球大戰計劃的時候,在記者發佈會上吧一個陶罐打碎然後告訴大家一個道理打破一個陶罐比製造一個陶罐容易!

所以熱衷於辯論熱衷於辯證法的人我斷定他們沒有判斷力。

我對判斷力的理解是大部分還是人生經驗+常識+行業知識。
三者綜合。
當然作為判斷力的衡量標準只有時間.對錯的判斷日後驗證.
判斷錯了就是負判斷力.

就我個人而言我覺得這部分我還是做的不錯。
我有大量閱讀和案例的基礎。也比較瞭解行業知識所以我個人以為我的判斷力不錯。


第三。決策力。

判斷力和決策力我以為是不同的。這裡很微妙。做一個判斷後。到具體花錢買股票。那怕到最後下單都是需要心理素質和行動力。
一個好的判斷如何無法行動無法通過決斷力來操作還是流於紙面無法兌現成cash.

用行話說是刀快

那就是炒成股東了。

炒的刀快是有名的。

決策力是需要時間培養的。有的人終身猶豫無法下決心那怕他的判斷力足夠。

我依然記得若干年前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決斷。一切都到我預先設置的位置。但是真的要動手時我還是能聽到自己的心跳。然後站起來走一圈。再坐下。還是不停的看盤面。繼續走一圈。壓力。
那是只有自己才能明白的。
這就是我說的決斷力。
沒有這個。無法跨越這一關你永遠無法成功。
當然還有個辦法是讓經紀人幫你操作直接下單。忘記盤面。但是這也需要你資金累計到一定程度後才可行。

這就是我對一個成功投資者必須具備條件的看法。
1.好奇心
2.判斷力
3.決斷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92

轉載南方週末:好論文是如何煉成的 劉建位__學習巴菲特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c8e9ab0102e42a.html

我的實驗成果斐然,為什麼要「浪費時間」寫成論文呢?

我覺得自己的論文質量不錯,為什麼學術會議和期刊總是不收錄呢?

做實驗沒日沒夜,實驗後的論文寫作更是夜以繼日,我如何能夠從容地寫作呢?

林宙辰研究員告訴實習生們:「要寫出好論文,技巧只是錦上添花,當你理解了寫論文的必要性,用心寫作的意識便會油然而生。」

為什麼要寫論文——分享與提煉

要寫出好論文,技巧只是錦上添花,當你理解了寫論文的必要性,用心寫作的意識便會油然而生,所謂正心誠意為先,而後才能齊家治國。我們為什麼要寫論文?許多學生回答是:老師要求寫,或者寫論文才能畢業。不幸的是,以上答案很少能催生出優秀的論文。

正解是:第一,研究者有優秀的研究成果要分享,並希望在學術圈內製造自己的影響。論文極大地提升了分享的效率,文章在手,重複宣講的煩惱不再有。以前10個人向你諮詢,你要講10遍,現在只是一篇文章,輕輕點擊,發予10人的簡單操作。

第二,寫論文可以極大地幫助自己提煉想法,把粗略的想法精細化。本來思路上也許有盲點,但當你必須考慮如何讓他人接受自己的觀點時,幾行論點的草稿自然是不夠的,將所有材料重新進行有機整合是十分必要的。

以下詩句也說明了寫作對研究者的意義:聽而後忘卻(I hearand I forget)、看而後記憶(I see and I memorize)、寫而後理解(I write andI understand)。

何時開始寫論文

對這個問題的錯誤答案是:現在必須寫了,不寫不能畢業,或會議的截稿日期將近。不幸的是,匆匆趕製的論文往往質量不佳。寫文章頗耗時日,好文章不是3-5天趕出來的。正解是:當材料充分、思考清晰、實驗結果齊備時,動筆時機才成熟。

什麼是好文章——想法好、表達好、語言好

首先,文章要內容好、想法好,不能只靠包裝。所謂內行看門道,論文最終要給同行看,他們自然會把你的想法和現有的想法進行比較,你的想法要經得起推敲。

其次,想法還要語句通順、邏輯連貫地表達出來。好論文首先要結構清楚,邏輯性強,前後呼應。例如,文章靠後部分如果引用一些知識,可以先用文獻綜述在前方鋪墊好,給讀者一定的知識儲備,避免造成理解困難。其次,解釋要清晰。論文,尤其是工程類論文,要能夠讓讀者重現自己的算法,就要求必須解釋清楚每一個步驟。論證要充分翔實,要充分地向讀者展現自己想法的價值。

在向讀者展示的過程中,一些輔助手段可以讓文章中的解釋更加清晰,例如圖表、直觀的記號。例如我們學習物理學時使用的符號非常直觀:用希臘字母來表示角度、小寫字母表示矢量、大寫字母表示矩陣。記號非常有助於思維過程,阿拉伯數字系統影響巨大,而其它計數法都消亡了,那是因為這種系統對記憶、理解都有很大的幫助。當然,如果一定要用其它符號進行表示,對文章內容沒有影響,但讀者在閱讀時已經對符號所代表意義有所假定,如果改變了現有假定,會造成閱讀障礙。

第三,從語言上說,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的論文一般是英文論文,我們用非母語很難做到文采飛揚,但至少可以語言平實而順暢,杜絕語病和錯別字。單詞拼寫、時態,甚至標點符號也要運用規範,尤其是數學公式裡的標點符號。

寫論文的幾大誤區——想法多、吹大牛、太複雜、過多引用自己的文章

有人認為「想法越多,論文越好」,但對於論文,特別是工程類論文,中心思想集中非常重要。一般地說,對於會議論文,由於篇幅和審稿時間的限制,一篇文章以討論一個方法、解決一個問題為好。對於雜誌論文,其篇幅可以很長,因此可以深入討論一個方法在不同問題上的應用。如果有很多種方法,建議每種方法寫一篇論文,而且後續投稿所討論的方法,要和先前所投的方法進行比較。

有人認為「吹得越牛,論文越好」,實際上要對自己的論文有正確認識,審稿人作為你的同行可以辨識出作者是否過分拔高自己。另一方面,過分的自謙也沒有必要,因為審稿人不會比作者更願意費心去挖掘論文的創新之處和貢獻。

有人認為「越複雜,越顯得我水平高」,但事實上一眼就能看懂,甚至簡單到「愚蠢」的文章反而更好,太複雜的論文很容易被拒掉(後面分析審稿人時,會仔細論述這一點)。

有人認為「引用自己越多,越說明自己是該領域的專家」,但恰恰相反,過多引用自己的文章,說服力比較差。

瞭解審稿人——志願服務、工作繁忙、潛在對手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我們要瞭解審稿人,寫論文才能有的放矢,因為是審稿人決定我們的論文的接收與否。

首先,他們是志願者,在學術圈裡做志願服務,並不因審稿而產生任何經濟收入。他們不一定與你來自同一領域,或研究相同問題,所以,不要直接進入主題,而是要講清楚問題的來龍去脈,相當於讓他在讀你的文章時,也學到了知識。大家願意做審稿人,是因為審稿是拓展視野的簡便途徑,而且有機會比其他人更早瞭解到最新的思想。如果審稿人在讀你的文章時感到有收穫,你的文章會因此得分。

第二,審稿人工作繁忙,他們用業餘時間進行服務,常常服務於多種期刊與學術會議,手頭經常會積累很多論文待審,並不是只拜讀你的一篇文章。所以,文章一定要簡明易讀,節省他們的時間與精力。

第三,審稿人經常是會議的領域主席(area chair)或雜誌的副主編(associateeditor)從你引用的論文的作者裡挑出來的。他們一般做相關領域的研究,但是經常不會和你做完全一樣的問題。所以,不要在文章中對現有工作進行過於苛刻的批評。寫論文相當於和讀者面對面地對話,你可以提出意見並進行評論,但一定要有禮貌,否則審稿人可能會相當地惱火。

瞭解了審稿人,我們來看看他們如何審稿。會議和雜誌一般會給審稿人提供評審表,提醒審稿人需要考察哪些事項,比較典型的有:第一,論文是否在本會議或雜誌的討論範圍之內,如果風馬牛不相及,論文會被立即排除。第二,實驗結果是否能被重現。第三,論文是否寫得好,一般讀者是否能讀懂。另外,引用的文獻是否太多或太少。當你們的工作和審稿人的工作相關時,審稿人很自然地會關心自己的研究是否被引用,如果不加引用,你的文章將被減分。有些人覺得不引用或少引用會顯示出文章的新穎性,但是審稿人能看出是否有未引之處。如果被指出重要的文獻有缺失,文章將很難被收錄,因此不要故意隱瞞你所知道的文獻。另外,這也是一種違反學術道德的行為。

關於審稿人,我們的認識常常存在一些誤區。有人認為審稿人會認真拜讀所審的論文。其實由於審稿人經常同時審多篇論文,如果審稿人能在一篇文章完整地花上2小時,就算非常負責了。審稿的典型的順序是:題目→作者→摘要→結論→參考文獻→導言。審稿人看參考文獻經常是看他/她的論文是否被引用。至此,正文還沒看,審稿人就已經有了是否收錄的傾向性,後續的閱讀只是為了找正面/負面的證據來支持他/她的決定。所以,要把所有重點在前面提到的幾個環節中強有力地展示清楚,使得審稿人能夠盡快正確理解你的論文的創新之處和貢獻。

論文的組成部分

論文的組成部分,大致來講,由以下構成:題目——摘要——導言——相關工作——正文——實驗結果——結論/討論/未來研究——參考文獻——附錄。

以下所列的論文組成部分,要視具體的情況取捨,比如附錄,如果沒有數學公式可推導,就可以沒有。次序也可以視具體情況調整,比如「相關工作」有時會放在最後,因為有時評論前人工作時先需要理解當前論文的工作,如果放在文章的前半部分,審稿人很難讀懂,而如果放在後面,審稿人讀懂評論和比較就會比較容易。

「題目」就是用一句話來概括自己的文章。好的題目有兩個要素。首先,不能有歧義,要能讓審稿人正確聯想出文章做了什麼。其次,要便於記憶,否則讀者日後要寫論文時,你的論文早已經不知丟在何處,如果有容易記憶的題目,他會優先想到你的文章。要做到這點,題目要短、要有關鍵的字眼。

「摘要」就是給出論文的概況,吸引讀者。在這裡要給一些適當的細節,簡略描述你的方法是如何實現的、有哪些組成部分(components)、實驗結果如何、比現有的技術提高了多少。

「導言」部分很重要,首先要講明做本研究動機,講明為什麼本文所述的研究很重要?為什麼該研究是值得做的?如果不能很好地論證,後面寫得再好也沒有用,因為大家不會浪費時間在「沒有用」的東西上。其次,本文的貢獻、創新性要明確突出,不要讓人誤認為你的研究與別人相似。第三,介紹你的方法時要比摘要詳細些,但是不要給太多的細節。

「相關工作」是為了證明你的工作的新穎性的。因此對前人的研究的引用要完整,並且一定要尊重相關文獻的作者,可以指出其缺點,但一定要禮貌,要以建設性的方式提出。

「正文」用來介紹技術上的細節,終極目的是要讓人理解你的方法並能重現實驗結果。首先,邏輯要清晰,其次,技術上的細節不能缺失。但是,如果細節可能喧賓奪主,則要適當刪減或挪到附錄甚至補充材料裡,以免干擾正常的閱讀節奏。如果文章比較複雜,可以敘述一下方法的組成部分,畫出框圖,展示方法、內容及其關係。文章的實驗結果要證明「我的方法的確比現有最好的方法還要好」。有一個細節需要注意:有些同學在文中用紅、綠、藍色來指示對象,但經常圖片打印出來都是灰色的,對象難以區分,所以最好不要用顏色來指示圖片裡的對象,而要儘量用不同樣式的線型、填充模式等,再打印出來確認不同對象的確是可以區分的。另外,對於所有的圖、表,要在正文裡加以說明,對於反常規的結果尤其要突出地論述其原因。

「結論」部分是給讀者留下印象的最後機會,要進一步突出自己的貢獻。

你還可以開誠布公地承認自己的缺點,其實這會讓審稿人留下好印象,並且給其它讀者以提升空間,讓他們沿著你的方向繼續前行。

有一個很不好的做法,就是將摘要、導言裡對方法的介紹和結論用同樣的話進行表述,甚至互相拷貝。文章的摘要、介紹、結論,要在不同的細節層次上介紹你的方法、強調你的貢獻。

文章末的「參考文獻」要完整、相關性要強。當敘述到與本文相關的最新技術或不常用的技術時,一定要頻繁地引用相關文獻,不然審稿人有可能會誤以為你把這些工作聲明成你的貢獻,最終對你的文章產生負面影響。

「附錄」不常有。如果細節特別長,放在正文中影響正常的閱讀節奏,導致讀者讀完細節就已經忘記了前文,則可以放在附錄裡,當讀者希望看細節時再參考這一部分。

如何寫論文——日積月累的好習慣

寫論文這個過程,要經歷幾個階段。首先要準備材料,其次,在進行思考和實驗的過程中要書寫並保存一些草稿,之後再把細節填充進去。等材料收集齊備,就可以進行修改。修改有兩種,「大修改」是revise,意思是可以把段落順序進行調換,可以大篇幅地進行刪除、增補,而「小修改」是edit,即「編輯」,例如對於用詞和標點符號的修改。修改論文時,最重要一點,就是要從一個做相關工作、但不和你做完全一樣的問題的人的角度來審視你的論文,只有這樣才能最佳地組織文章結構、確定需要介紹多少相關知識和技術細節。

寫作順序沒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完全遵從自己的習慣。你可以從頭寫到尾,可以先寫技術細節再寫導言,也可以先搭框架,再填充細節。但是,需要格外注意的是,寫論文的功夫在平時,要注意積累材料,注意記錄平時讀文獻時的主要想法、作者、文章題目、頁碼、與其它文章的區別等,另外,實驗結果也要及時記錄。隨時進行記錄的好習慣,會把你的寫作時間分散到平時,讓寫作更「輕鬆」。如果平時只是拚命做實驗,最後三天熬夜寫文章,結果一般都不盡如人意,因為這樣容易丟三落四,且常常會出現問題,例如有時會發現實驗參數不對,但此時為時已晚。

在修改過程中,以下是一些值得推薦的技巧。

要注意,一定不要依賴別人,如果你只會做實驗,希望讓他人代寫論文,你的文章永遠要掛他人之名,你永遠沒有獨立的作品。平時要多積累,可以多摘抄一些好詞好句。要記錄下自己的錯誤,同樣的錯誤儘量避免犯兩次。請別人幫你改過的版本最好保留下來,多跟幫你改文章的人交流,瞭解他們做這些改動的原因。字處理軟件提示可能拼寫錯誤的詞要重點審查一遍。如果有餘力,申請去幫忙審稿,這樣就可以通過審稿人的角度來看稿件,從而反思自己的論文。

寫作不僅需要結構嚴謹、內容充實,語言也要順暢可讀。我們可以通過遵循以下寫作注意事項,來逐步提高寫作能力。

如果總是先寫中文再譯成英文,英語很難提高。直接用英語寫作,剛開始可能很困難,可能寫完5行字,就已經花了一小時,但是萬事開頭難,邁出第一步,路會越走越順。對於我的學生,我一般會認真指導他們完成第一篇,從第二篇開始,就基本上不用太費心。其次,要用自己最熟悉的、確定不會產生歧義的單詞。不要用金山詞霸等軟件直接查詞,選擇自己沒有使用過的詞,這樣很容易產生歧義。第三,每段只講一個要點,並且要明確。第四,畢竟是在進行科技文獻寫作,注意語言要正式,要進行提煉,用語不要過於瑣碎家常。第五,要避免「毫無疑問」(nodoubt)、「絕對」(absolutely)、「顯然」(obviously)這類絕對化的用詞。第六,不要使用複雜的語句,要儘量簡單明晰,便於讀者理解。另外,要注意銜接過渡,選擇正確的過渡詞與聯接詞,還要注意轉折,注意連貫性,避免行文跳躍。最後,現在很多字處理軟件都提供拼寫檢查功能,對於軟件提示可能出錯的字,一定要仔細再檢查。

結論

首先,寫作不是為了應付任務,而是為了讓你對問題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完整。寫作的目的不應該是為了趕「deadline」,而是因為有思索、有內容,想要進行分享。其次,一篇好的論文,是好的內容與好的寫作的結合。第三,決定論文「生死」的審稿人,工作繁忙,沒有時間仔細推敲你的文章,因而一定要讓文章重點突出、邏輯清晰、用語簡明,從而減輕他們的工作量。第四,要養成經常用文檔進行記錄的習慣,將寫作時間分散到平時,寫文章的過程才會順利。最後,要自己首先修改、修改、再修改,而不要想著依賴他人。所謂的「依賴」,就是在自己還沒修改到無法改得更好時,就交給別人。只有對自己的文章負100%的責任,才能最快速地提高。

以上要點,我們唯有以認真負責之心、多次實踐之行,才能真正掌握,才能寫出好論文。

(本文作者林宙辰博士是微軟亞洲研究院視覺計算組的主管研究員,現在是北京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東南大學的客座教授、中科院計算所的客座研究員和IEEE的高級會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8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