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孤獨的劍客 林奇


http://hk.myblog.yahoo.com/lynch200705/article?mid=6432


林 奇:前身早被建滔化工(00148)私有化的依利安達(00033),今天採用了同一證券號碼,現喚作十友控股(00033)的上市公司,其主席許坤華先 生早前出席了一財經講座,娓娓道出其成功的心路歷程。這位現年46歲,熱衷賽馬及足球運動的商人,從昔日為他人作嫁衣裳的會計師,從商後並一躍而成為上市 公司主席,又是一個香港的屋邨傳奇。

現在的香港,或者需要的是更多像許坤華先生,有志有識有謀的創業者。

林奇還是那一句,成功的創業者或投資者總是孤獨得可以,恰如一位孤獨的劍客:永遠是「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林奇曾撰寫有關「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此一理念的舊文:

成功的投資者孤獨得可以!
http://hk.myblog.yahoo.com/lynch200705/article?mid=186

價值投資是主流音樂
http://hk.myblog.yahoo.com/lynch200705/article?mid=397

李澤楷得力軍師鍾楚義:先買藍籌債伺機買股樓
http://hk.myblog.yahoo.com/lynch200705/article?mid=3059

中國人壽──風物長宜放眼量!
http://hk.myblog.yahoo.com/lynch200705/article?mid=251

世界末日逆市買入
http://hk.myblog.yahoo.com/lynch200705/article?mid=1582

白癡分析員
http://hk.myblog.yahoo.com/lynch200705/article?mid=1653


林奇 Vs 白癡分析員
http://hk.myblog.yahoo.com/lynch200705/article?mid=2821

「買一送一」伊利蒙牛掀搶購
http://hk.myblog.yahoo.com/lynch200705/article?mid=1845

大跌市下的逆市奇葩──先來國際(00933)
http://hk.myblog.yahoo.com/lynch200705/article?mid=514


《頭條日報》
2009/12/15
文:潘麗瓊

「我 在九龍東屋邨長大,中學派了一所名校(拔萃男校)就讀,身邊同學的爸爸和阿叔不是運輸司,就是高等法院大法官。放了學,大家一齊趕去馬會,他入會所吃飯, 或坐包廂看夜馬,我是跑上15樓趕着返兼職。一星期總有兩三晚如此。那時我很沮喪,但我窮得連預科都沒法讀了。於是,我許下宏願,40歲前要當馬主,45 歲要當上巿公司主席。」

許坤華是黃國英財經講座的嘉賓。我站在荷里活廣場,和幾百觀眾聽他這個故事。商場一下子靜了下來。心想,這個貌似羅嘉良的人,怎麼連對白都和TVB台慶劇有點相似?

「結果,我在39歲零11個月當上馬主,45歲把公司上巿。」故事說完,全場起哄,他步下台階被觀眾圍住,像明星一樣索簽名。

許坤華首次在公眾面前演說,竟沒有怯場,想必見慣大風浪。他從理大畢業後,在安達信會計師行(受美國安然事件已倒閉)工作了5年。35歲,他創立十友控股,主要向美國一元店提供設計商品。最驚險一役是2001年,911事件後,消費意欲急降,但許坤華靈機一觸,趁萬聖節火速把大量美國國旗運去銷售,贏了漂亮一仗;2007年1月,他成功帶領十友控股於交易所主板上市。

他道出投資、投注或投機之道,是當一個孤獨的劍客。可以想像,當年他遠遠看到同學在富貴親戚的擁簇下看馬,他獨個兒在做兼職,心情一樣凄清,當他口出狂言,要造馬主做主席時,恐怕沒幾個人相信吧!

劍客要有一身好武功,還要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心理質素,不容易!


十友未來一年重點拓金融

《文匯報》
2009/05/07
文:周紹基


十 友控股(00033)較早前斥資900萬元收購從事財務策劃的十友金融(Channel 8),十友控股主席許坤華表示,公司未來12個月會重點發展金融業務,目前十友金融有超過1000個客戶,公司更計劃招聘150人,因而將動用1000萬 至2000萬元作增加人手用途。他又透露,有關資金亦用作開設分區辦事處、改善網上服務平台及拓展服務範疇。該集團將於5月16日於會展舉行招聘會及投資 講座,作逆市擴充的第一步。

許坤華稱,十友控股除會發展金融業務外,也會作多元化發展,包括在珠三角的商務酒店及在遼寧發展商場項目,其中酒店業務方面,會於3個月內落實一間概念酒店的簽約,主要走中檔路線,但未有透露投資金額,只說涉及金額相對發展十友金融仍佔很小部分。

許坤華希望,三年後集團的三大業務,包括美國「一美元」業務、十友金融及商務酒店業務,要有平衡發展,當中又希望以十友金融對集團貢獻最大為目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18

產業研究和財務分析 一劍客

http://xueqiu.com/8895927981/22652025
產業研究和財務分析,基本上就是企業分析和估值的關係。如何準確理解、把握二者的關係?

   目前,大多數投資者對估值的理解和運用有一個誤區,就是時常陷入兩個極端:一端是「估值至上論」,認為估值是投資的核心,甚至估值就是一切,完全可以代替企業分析,把估值推高到了無以復加的至高至聖地位,不容他人置喙,發表有一點不同意見;另一端是「估值無用論」,認為估值(尤其是以DCF估值法為代表的絕對估值法)太複雜、太主觀,理論完美,實戰乏力,因而把估值貶得一無是處,打入了理論的「象牙塔和冷宮」,可以強化企業分析代替估值。所有這些都嚴重地影響著估值在我國的普及、應用和發展,更不利於提高我們的投資水平和投資收益。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不能準確理解、把握企業分析和估值的關係。

   古人云:「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王安石詩云:「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我們民族燦爛文化中,更有大量膾炙人口的諸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典故、「盲人摸象——不識大體,各有偏見」的歇後語。這些都啟示我們不能「就估值看估值,就估值論估值」,要登高望遠,「跳出估值看估值,跳出估值去估值」!只有這樣以戰略的、宏觀的大視野來理解、把握企業分析和估值的關係,才能有一種「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氣勢和境界,我們才能高瞻遠矚,站得高,看得遠,看得清,看得真,看得全,更加準確地理解和把握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內在價值。

   那麼,我們到底如何理解、把握企業分析和估值的關係呢?

   我認為,企業分析(戰略分析為主導)和估值是「綱與目的關係:企業分析(戰略分析)為綱,估值為目,綱舉則目張」。企業分析(戰略分析)是綱,是根本,是主導,通過對目標行業和企業整體情況的全面考察、分析、研究,挖掘出企業的持續競爭優勢(核心競爭力),提供戰略性的結論,為估值定性、制定目標並指明方向。企業分析(戰略分析)是估值有效進行的先導和前提,直接決定著估值的最終效果。估值是目,是手段,是工具,通過運用各種估值方法對目標企業進行量化分析、研究、測試、比較,確定由企業的持續競爭優勢(核心競爭力)所決定的企業內在價值,從而證實(支持)或證偽(否定)企業分析(戰略分析)得出的結論,為企業分析(戰略分析)定量、提供依據並引向深入。二者目標一致,互相支持,又各有側重,各施所長,共同為一個高質量的投資分析做出貢獻。通過二者的有機結合和綜合運用,在對目標企業進行全面、系統、嚴密、深入的分析評估過程中,我們可以更深刻、準確地理解和把握目標企業的內在價值、決定企業內在價值的最為核心的因素——持續競爭優勢(核心競爭力)和相關驅動因素及三者間的耦合形成機制和內在邏輯等一系列重要問題,從而為我們的整個投資活動奠定堅實、牢固的基礎。反之,如果二者互不配合,各自為戰的話,不論是「估值至上論」者,還是「估值無用論」者,都會使我們陷入「一葉蔽目,不見泰山」的境地,犯主觀、片面的錯誤,不能全面、深刻、準確地理解把握目標企業的內在價值、持續競爭優勢和相關驅動因素及三者間的耦合形成機制和內在邏輯等所有真實狀況,讓我們的的整個投資活動就像建立在沙灘上的高樓大廈,表面上看輝煌無比,深層次分析實則是危若累卵,岌岌可危,根基不牢。可以說,「估值至上論」者易患上近視眼,犯狹隘主義的方向性、路線性錯誤;「估值無用論」者易患上散光眼,犯虛無主義的假大空類錯誤。所以,巴老才諄諄告誡我們投資時:「寧要模糊的正確,不要精確的錯誤」。

   針對此種情況,我建議「估值至上論」者或擅長估值者,要多在企業分析(戰略分析)上下點功夫,多學點邁克爾.波特的競爭戰略理論、克蕾沙•G•帕利普、維克多•L•伯納德和保羅.M.希利的哈佛分析框架、肯尼思·安德魯斯和海因茨·韋裡克的SWOT分析法、傑格迪什.謝斯和拉金德拉.西索迪亞的三法則、阿爾·裡斯和傑克·特勞特的定位論、巴菲特的護城河理論、湯姆·彼得斯和羅伯特·沃特曼的追求卓越、吉姆·柯林斯和傑裡·波拉斯的基業長青等定性分析和戰略分析方面的理論知識,注重培養自己的戰略分析能力和商業洞察力;「估值無用論」者或擅長戰略分析者,要多在企業估值上下點功夫,多學點概率論、決策論、杜邦分析法、DCF估值、EV/EBITDA估值、 PEG估值、凱利優化模式等定量分析和財務分析方面的理論知識,注重培養自己的財務分析能力和計量分析能力。如此,則我們每一個投資者就能夠通過有針對性的學習和鍛鍊,「長長短短」(取長補短、取長補長、揚長避短使個人長處更長、短處更短、短處變長,是人生不斷成長進步的主要途徑),不斷完善我們的知識結構,不斷優化我們的能力結構,從而進一步提高我們的投資分析能力,為我們取得長期持續穩定的高投資回報率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771

百度七劍客王嘯:創業是不歸路,「好運氣」可修煉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3679.html

人最關鍵:連續創業者成功率高

創業環境中最關鍵的因素是人,包括創業者、投資人、創業導師等。

大部分創業者的能力和經驗不足,有經驗者不願意加入創業公司,還有少數人缺乏誠信。經驗和能力的問題需要時間來成長,第一次不行,第二次不行,第三次就行了。中國目前很多比較火的產品都是連續創業者的傑作,連續創業四到十年的創業者,會突然間找到爆發點,實現成功創業。

我看到很多創始人全能,什麼都干,這需要改變,創業需要團隊來支撐。我投了一個做手機軟件和應用的公司,在美國招聘了原蘋果公司的員工做CEO,把專業技能很強的人招募進來,做成很酷、有價值、有前景的小公司。

有經驗、有才能的,願意跟創業公司一起成長的人太少。一家美國的創業公司雇擁了一位50多歲的超牛CIO,他之前非常成功,住價值300萬美金的別墅,照樣願意加入小公司幫助做財務規劃和管理,以及融資。在中國的這類人可以改變一下思路,作為副手,而不是自己獨立創業,幫助創業公司成長。

少數創業者靠忽悠拿到投資後不好好做產品或者卷錢跑掉,他的口碑壞掉後就很難再拿到投資。

軟性環境:中國仍然缺乏靠譜的創業導師

靠譜的創業導師還非常缺乏,但會越來越多。導師和創業者是互補關係,導師幫助創業者避免錯誤,真正的創新需要創業者自己去做。

在美國硅谷有很多創業導師對創業者的幫助很大。如谷歌創始人是兩個大學生,創業背後得到很多專業導師的幫助,才得以成就偉業。在中國,這樣的導師還較少,沒有真正的實戰經驗。我相信隨著中國互聯網的成長,一些公司的高管出來做導師,他們有非常成熟的實戰經驗,這是非常不錯的。

中國不缺錢,缺「有耐心、有經驗」的錢

創業環境的第二個因素是錢,可來自親戚朋友、投資人,VC、其他機構、政府補助、創業者自己掏腰包等。

錢在中國不缺少,缺乏的是有價值、有耐心的投資企業,以及錢背後的經驗和資源的輸出,以及能力判斷。中國的VC比較保守,對創業者的支持力度明顯是缺乏。在美國,經歷了好幾波科技公司創業浪潮,已經形成良好的資金規範。第一波像微軟的員工,他們做投資,創造出一些公司上市,再推出一大批人繼續做投資,他們經歷類似幾代的更迭,形成了目前硅谷的那麼多有經驗的投資人。而在中國,互聯網投資還暫時處於起步階段,從2000年第一批上市潮算起才13年,2005年又一大批上市潮,最多才兩波熱潮。這正是中國面臨最大的問題。

創業環境的第三個因素是環境,包括巨頭競爭、國家政策和支持等。巨頭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這為創業者提供了機會。大家也可以明顯地感覺國家對創業創新的支持力度在逐步擴大,各種創業孵化機構為創業者提供多元化的服務,創業氛圍和環境越來越好。

借勢巨頭:創業者該投奔時就投奔

巨頭公司與初創公司的關係既有競爭,更有合作關係。我認為,大公司最終很可能被小公司顛覆掉,當然,小公司做大公司正在做的業務,也很容易被滅掉。創業者不能與巨頭為敵,要借勢,選擇跟巨頭互補的業務,找巨頭要資源、要關係鏈,這樣既不會被大公司滅掉,還能借勢迅速做大。

小公司創業的成功路徑有三條,一是自己能掙錢;二是被大公司併購,這是大多數創業者的理想歸宿,目前BAT的併購價格都不低;三是IPO,只有少數幸運兒。有些國內的創業者不太成熟,就認定一條路走到黑,在關鍵路徑上不跟大公司合作,錯過了很多機會。建議創業者該投奔時就投奔,特別是在還沒有太多收入時,投奔的價值更大。如果好123不被百度收購,就很難讓用戶量陡增變大,難以成為掙錢的生意。

巨頭間的競爭非常激烈,因此都想「拉攏」創業者,如此前的打車應用一出,騰訊就立即佔據了一席。這對於創業者來說是好消息,一是,巨頭會付出資源、用戶等「代價」;二是,巨頭設置了各種基金,扶持創業者;三是直接收購。現在不光是BAT巨頭在不停地做投資,做佈局,二線的360、金山都開始投資收購。

創業是條不歸路「好運氣」是可以修煉出來的

現在是創業的好時機,一是現階段各行業的效率還不高,互聯網創新為提高效率提供了機會;二是,投資氛圍較好,創業者較為容易找到投資,而且政府對創業的支持力度會越來越強,資金、政策的傾斜更利於大公司中有經驗的人出來創業。三是,從產業鏈角度來看,中國移動互聯網的用戶優勢將讓移動互聯產業實現爆發增長。互聯網時代是C2C(Copy to China),而移動互聯網則是中國模型和中國創新,去影響東南亞,甚至日本和美國。四是,大公司都在支持創業,提供生態鏈幫助創業者獲得用戶、關係鏈、資源等。

創業是條不歸,想好了就干,連續創業都不怕,莫回頭。資源,經驗,人脈都是要在社會上工作一段時間才能歷練和積累出來。不建議大學生和沒有公司工作經驗的人創業,我曾投過一個大學生創業項目,想法不錯,產品也好,但根本不會管理,最終陷入被動。

一旦開始創業,堅持和運氣就顯得非常重要。我認為運氣是可能被改變的,運氣會受幾個因素影響,一是開放的心態,要聽有經驗人的勸告,不要已經錯了還執迷不悟;二是善於學習,創業過程中有無數的事件等著你去學習,學習讓大家反思、改變;三是擁有廣闊的人脈,你創業時大家願意幫助你,而不是你去求各種各樣的人;四是懂得借力,借助巨頭開放平台等的力量,抄捷徑,走上坡路。

關於王嘯:

百度創始團隊成員,人稱「百度七劍客」之一,也是百度公司的第一個程序員。

兩年前開始涉足天使投資,成立「九合創投」,投資了瑪薩瑪索、36氪、哇塞網、下廚房、錦食送、V電影等超過30個初創企業。想要投遞項目給王嘯,可發送項目計劃書到[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1081

“資管劍客”馬續田失聯 疑因“舊事”被調查

第一財經記者日前獨家從中信銀行多名消息人士處獲悉,該行首席投資官馬續田已經“失聯”。一名消息人士稱,馬續田是因“以前的事”疑似被帶走調查,目前尚未有調查結果。

第一財經記者嘗試撥打馬續田電話,未有應答。記者同時聯系中信銀行方面,暫未有回應。

馬續田赴任中信銀行前,在工行和交行資管部任過高管。工行於2009年7月正式成立資產管理部,馬續田任副總經理;2013年10月,馬續田轉投交行新設立的資管部(總行一級部)任總經理。

值得註意的是,馬續田的“副手”羅金輝職業道路和馬續田高度吻合,從工行跟隨馬續田到交行,亦從交行到中信。馬續田於今年年初離任交行資管業務中心總經理,赴任中信銀行,同一時期離職的還有當時的交行資產管理業務中心副總經理羅金輝。

一名消息人士向第一財經“愉見財經”稱,從整體上看,銀行腐敗問題懲治力度很大,“追責期”也比他們想象的長。曾經有某銀行領導私下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過,他們保護幹部的辦法是“過幾年就輪輪崗”。追責期一長,讓很多“陳年老賬”無處遁形。

調查結果暫未公布,馬續田是否“有問題”也還無定論。但從業務能力來講,馬續田在業內素有口碑,有“資管劍客”稱號。他也是中信銀行籌建資產管理業務中心的重兵部子。

7月9日,馬續田出席了“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2016北京年會”並發表演講。對於新常態下資管機構如何突圍,馬續田認為要以專業能力的提升尋找“突圍之路”,並在會上總結出了大類資產配置的能力、對宏觀政策和市場走勢的研判能力、組合基金的投資能力等六大基本能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088

“百度七劍客”雷鳴:AI領域創業,要找到需求、產品化團隊和調整產業態度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521/163217.shtml

“百度七劍客”雷鳴:AI領域創業,要找到需求、產品化團隊和調整產業態度
黑智 黑智

“百度七劍客”雷鳴:AI領域創業,要找到需求、產品化團隊和調整產業態度

未來20年內,都不會出現強人工智能。

5月20日,2017CCF青年精英大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本次大會由中國計算機學會(CCF)主辦,Xtecher協辦。大會邀請了30+位學界大咖,首次曝光12項高精科技,並設有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信息安全、綜合領域等5大前沿技術頭腦風暴會。百度創始七劍客之一、酷我音樂創始人、北京大學人工智能創新中心主任、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雷鳴做了主題為《AI時代,科研如何創造產業價值?》的分享。

雷鳴在演講中,總結了人工智能對未來的影響。他認為,智能革命會不斷的替代技能勞動者,進而把人類逼向創新勞動。未來20年,人工智能還將是弱人工智能時代,而在自動駕駛、金融、機器人、工業制造和醫療等領域,人工智能的公司正在快速改變世界。對於人工智能領域的創業,他建議,要找到需求、找到產品化的團隊以及調整產業態度。

對於科研如何創造產業價值,雷鳴表示:“科研是不斷進步的,但是產業是能不能用,好不好用。比如說人臉識別,錯誤率從8%-7%,每一步進步在科研上都是重要的,都是全球最好的。但是產業根本不管這兒,產業說我雇了一個人,假如說人的錯誤率是3%,你達不到3%對於我來說沒有用,你一旦超過3%立刻就有用了。所以說他是非常零散的。基於這麽多的區別點來講,很多人說這個挺難得。還是那句話,看到區別才能找到聯系,我們去思考這些問題。”

以下根據演講實錄整理:

各位計算機界的同仁大家下午好。我很高興,今天能夠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對人工智能時代科研如何跟產業結合的一些想法。我本人關註人工智能產業大概有四年之久。幾年前我和百度的創始人以及谷歌的高層有過溝通,大家認為這個方向發展前景很好,後來在這一方面投入了不少的時間,做了一些孵化、投資、研究,中間有不少想法,在此跟大家做一個分享。

人工智能將如何影響人類社會?

首先講人工智能對人類影響多大。大家都知道霍金,去年劍橋大學的人工智能中心成立的時候霍金講了一句話,“人工智能的產生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重大的事情。”科學家說話都不願意說得太滿,他既然說到最高級,那就表示他認為人工智能是非常重要的。他對人工智能有很強的個人看法。

加州大學的Gregory Clork教授研究了人類一千年來的收入水平,人均收入和勞動生產率以及人均GDP是可轉換的。到公元1820年為止,幾乎過去兩千多年,人類的勞動生產率基本沒有什麽變化。

工業革命之後出現了非常完美的指數曲線,今天我們看這個會議室所有的東西,我們自己穿的用的吃的,基本上所有東西都是過去兩百年前的產物。甚至過去幾十年,因為科技不斷進步,淘汰了很老的蒸汽機,現在都是最新電子電氣化設備,社會發展得很快。工業革命在這里給我們演繹了一個完美的拐點,從這兒我們再想為什麽?為什麽工業革命會使人類有一個突變性的變化,值得我們深思,如果我們找了這個東西,我們就會知道是什麽在影響人類的發展。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勞動生產率的客觀數據就是以收割為例,農業社會一天一畝,工業社會一天一百畝,這是一百倍勞動力的提升。為什麽會有這個提升?因為有了收割機,而收割機只是一個事情,但並不是因為收割機而產生勞動生產力。

收割機分為設計、創新、生產、銷售使用等一些環節,哪一個環節是最重要的,是整個價值鏈的起源?顯然就是創新。誰第一個把收割機設計出來了,這才是推動社會勞動生產力的根源。包括我們剛才看到的,現在收割機一天一百畝,如果說誰通過創新把它變成一天兩百畝,在勞動生產率這項任務上又提升了一倍,也就是說,我們認為社會的快速發展來源於創新,來源於不斷創造出這個世界上不存在的東西,而這個東西恰好對社會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大量有效的創新在推動著社會的發展,第一個造出電腦,第一個發明算法,第一個做了O2O等等,創新不僅僅是科技,也包括了我們剛才講的商業模式。所以創新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源,工業革命之所以能夠拉出一個完美的曲線,就是因為工業革命使得更多人開始參與創新。

工業革命之前是農業社會,農業社會、工業社會,現在要進入智能社會,或者說是信息社會。農業社會很重要的體力勞動者占社會的90%,他們基本上是農民;技能勞動者占社會總人口的個位數,這些人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鐵匠、磨坊等等;手工業者和管理人員,創新勞動占1%,比如發明新事物(四大發明)的人等等。

但是過去發明創造更多是偶然事件產生的,工業社會之前很少有一個機構專門負責研究、創造。而進入工業社會後,工業革命產生能源和機械。這兩個因素做了什麽事情?其將體力勞動完全從社會舞臺上抹掉了,所有的農民不能從事以前的工作了,進而改變整個社會結構,改變技能勞動。

工業革命也是現在教育的起源,在這兒開會的都是大學教授、研究者,都是現代教育的一份子。現代教育為什麽往這兒走,就是因為在農業社會里面我們更多依賴生物能量,即體力。工業社會靠技能,技能和體力不等價,技能是需要培育的。現在來看,技能勞動占社會90%以上,另外一部分也把很多人逼向創新勞動,有明確的機構做創新,比如大企業里邊的研究院,比如我們所說的學校,咱們中科院的各種研究機構、研究中心,經費支持也很多,所以大量的資源、人力物力財力湧向創新,使得創新推動社會迅速進步。

智能到底會做什麽事情?大家說數據等價於過去的能源,這個比較對不對,在與很多專家及企業家都聊過後,我們覺得也對也不對。對在哪兒呢?數據確實與過去的能源有相像之處,沒有數據,算法根本轉不起來。那麽不對在哪兒呢,就是其中一個屬性很不一樣。能源是標準化產品,是可流動的,你去國際原油市場按照標準的價格一定能買來相應的石油,是可購買標準化的產品。但是我們今天發現私有化非常嚴重,雖然我們也在推動所謂的數據交易平臺,但是大量的數據,由於各種原因是私有的,比如微信數據,除了騰訊可訪問之外,我相信任何其他一家公司很難訪問到,還有一家可訪問的是政府。這樣的話,數據的私有化在這一波里面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大家創新很多都需要顧及到這一點。

智能革命到底改變什麽?其實智能革命會不斷的替代技能勞動者,我們可以看到掃地機器人;下一步的人臉識別會把安防領域保安以及檢票替代;自動駕駛會把司機替代。不斷往前推動,進而把人類逼向創新勞動。在座大部分都是創新勞動,在研究各種新算法,新的東西,所謂的技能勞動更像你經過了一個培訓學習之後,然後有相對標準化的方法對社會提供一個服務。創新勞動主要的人大部分提升之後,可以預計社會進步還會再加速。將來還有一條曲線更快,會迅速走上去。

未來20年,人工智能的發展會如何?未來總是不可預期的,我們只能大概的看一看,去想一想。所說的有可能都是錯的,但我們還是盡量地想去透見未來的星星點點。全球前五大市值公司跟互聯網、或者軟件有關的公司,也可以做某種預期。

我們認為20年前前五的公司都是和人工智能有關的公司,人工智能的公司正在快速改變世界,互聯網到現在不過20年的時間,人工智能很多人認為去年或者今年,最多推到前年算元年,這樣的話未來20年將會翻天覆地。

這里面其實有幾個特別有意思的事情,我們看這五家分析,首先是這里沒有百年老店,願意讀書的人,尤其讀管理學,大家有一定年紀的人看過一本書叫做《基業常青》。這本書非常火,後來這本書出版以後5-10年,《基業常青》的公司有一半就不常青了,大家覺得很困惑,總結出來的規律到底有沒有用?後來寫了叫做《從優秀到卓越》。看這個圖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點,這五家公司歷史最長:微軟,1975年建立到現在為止不過40年的時間,蘋果和微軟是40年的公司,另外三家是20年的公司。我們因此得到一個東西,不存在永久的偉大公司。第二,偉大公司在一個偉大的時代,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對於人類有貢獻的事情。所以未來人工智能正在一個風口,這里面將來會湧現出很多重要的公司,會改變這個世界和人類。

實現路徑,人工智能怎樣影響這個社會,大體上總結有幾點:

第一,未來20年還是弱人工智能時代。很多人一談就談到了什麽天網滅掉人類,跟人類競爭,這個東西還比較遠,我們都是搞科技,那是幾十年以後我們再說的事情。

第二,低技能到高技能,這個技能人學的時間越短,機器學相應複雜度低一點。最普遍的機器人就是掃地機器人,因為掃地這個技能比較容易,還有說停車場的收費現在也在變化,我記得這是最近兩年的事情,以前每次都要取個卡,現在你的車直接開過去,視頻這個車直接拍過去了。這個低技能到高技能,高數據化向高技能,互聯網有關的數據走得早一點。現在金融走得不錯,歷史上這些產業上積累了很多的數據,因此大量的數據就容易學習。但是有一些行業比較累,比如說自動駕駛,谷歌各個企業其實現在都在攢大量的數據,包括農業、工業也是數據量嚴重不足,醫療數據量很大,但是質量嚴重不足。這些都面臨著一些問題。當這些行業不管通過創業公司或者大公司,從零開始攢數據或者清洗數據,當數據量足夠的話,相應的智能也會慢慢發展起來。

智能駕駛領域基本上來看,5年左右應該有商業化的車。很多時候我們開玩笑,或許20年以後人在路上開車都是違法了,因為自動駕駛,它們之間的車聯網可以有非常好的交流溝通,所以人上去跟它們反而很難溝通,所以人其實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從生物學上來講,就是我們看到了事情,然後轉化為腦子處理,再轉化為行動有一個0.1-0.2秒的延遲,但是車,如果高速傳感器高速運轉,比這個高效多了,互相之間可以同步做很多的事情,使得效率大幅度的提升。

機器人我們看到有挺多的,掃地機器人賣得不錯,我跟國內很多家企業都討論過這個問題,包括百度、華為、聯想都在想人工智能到底怎麽起來,亞馬遜並不是人工智能見長的公司,但全球銷量超過一千萬臺,正在逐步建立自己的生態,變成一個新的所謂互聯網入口,這些都值得思考。很多人都認為是一個對話系統,但是其實更像是一個萬能系統。只解決狹窄領域的問題,現在逐漸往上面加東西。

工業制造,現在這一塊也是發展得非常快,很多現在新建的這些,比如特斯拉工廠實現了所謂無人化,無人不是沒有人,是沒有流水線的工人,只有工程師盯著整個系統的運轉。

醫療,大家也知道了,今年開始或者去年年底,陸續有過幾篇文章,在醫學影像、疾病預測等等方向上取得一些突破。逐漸在一些狹窄領域上、一兩個點上達到或者超過了人類醫生的水平。

整個螞蟻金服估值非常高,在全球獨角獸排第一的公司,它做的核心就是阿里積攢了大量的交易數據,進行分析之後做出來很多模型,用到金融上。對於信用和貸款這一塊,我們更相信它會變成產業鏈或者行業金融的形式,誰擁有這個行業的數據比較多?進而產生一個衍生品,有數據對借貸者進行準確評估、風險控制,因此就可以更準確、更敢於把錢用給他,保證他能還。如果說從外面弄,沒有這些基礎數據,難度會非常大。

所以很多人說現在Kensho很火,想想它未來在哪兒,誰有競爭優勢。

創業的風險和機會

有些人說創業是過程,中間熱一段大部分還是未到,只有未來能夠站得住腳的假設,才能真正走下去。

大公司的創業公司,現在創業蠻多的。我知道現在很多人,尤其很多院校的一些教授、博士參與或者說已經出去創業了。我相信未來的五年十年,還會有很多這樣的現象。因為我們有非常深厚的技術積累,用到產業上,一旦找到一個好的點就真的能夠突破了。

這里面去創業到底有什麽風險,大概幾年前很多公司的高層都在聊,人工智能這波創業,創業公司有沒有機會?是不是就是大公司的菜?BAT有錢有人有數據,怎麽辦?

我們看一下這大論據,第一叫人才很貴,招人很貴。在座的人更多有兩個想法,第一個是說我管這個部門,我管這個系,這個學院,我下面的老師被挖的差不多了,還有一堆人正在被搶怎麽辦?還有一種想法,我正在被挖,我到底該留下來還是該走?現在很多的一些博士剛剛畢業,做美國的話有一些好學校,做得非常好的,博士一畢業薪酬往百萬美金沖,國內上百萬人民幣的也有一些,這個行業是真的非常熱。你說一個創業公司招不起人怎麽辦?

數據剛才也講了,BAT真的有很多數據,他們天天都在搜集數據,處理數據,分析數據。我們作為一個創業公司沒有數據怎麽辦?怎麽跟BAT相比?

機器,大公司有機器,小公司有夢想。你可以融資,挑戰就是機遇,你被逼到死角要找。我特別欣賞北大的師兄俞敏洪,絕望中尋找希望。這個創業事情永遠都是九死一生,如果你只是看到困難就不要做了。

在這種高壓下,機會有沒有?

從人才方面講,最優秀的人才是願意打工還是願意自己幹?大家心里其實比較明白。最近我們看到了很多創業公司,都是從BAT、谷歌、臉書、微軟跳出來的,有一定成就的人做的。他們更願意追求自己的理想。有時候在大企業他會遇到很多限制、機會的問題,所以很多的創業者覺得優秀人願意出來創業。

不能把數據狹窄化,認為互聯網數據就是這個世界上僅有的數據。其實我們要知道現在互聯網僅僅是有一些產業的數據,比如說阿里是零售業的數據,百度是信息服務業的數據,騰訊是我們所說的人的交流和溝通一些數字娛樂的數據,但是比如說醫療數據,這些企業都沒有交通運輸物流的數據,農業數據沒有,制造業數據沒有,法律數據沒有,很多行業的數據他們都沒有,因此這些行業都有很多機會可以做。

機器,最近大家都知道,人工智能公司還是很能融錢的。我剛才跟他們聊,他們以前投的公司最近剛剛拿了三個多億的融資,一旦有未來的話,很多VC真的給你錢,你燒起錢來比大企業膽量還大。你還記得O2O的時候,可以燒到百度跟阿里發顫,創業公司還拼命燒,沒有上市,就沒有股東,所有股民的股東。投資者只要看遠期,他是支持你燒的,但是作為大企業,你的利潤突然有一個劇烈的下降,你很難跟股民解釋。所以這個里面有時候不好說,創業上還是有機會的。

怎樣做產業需要的科研呢?大家對這個問題蠻感興趣的,我自己也做很多的事情。我在北京大學人工智能創新中心當主任。我們主要想做的事情,就是學校、科研機構擁有最好的技術,怎麽樣能夠落地呢?

我特別關註AI加產業,包括北大也開了一門課,我發現因為AI很火,學校選修的學生很多,400多名研究生選了這門公選課。因為教室的原因,最後錄了兩百人。人工智能是大家熱切關註的領域,那麽怎樣做一個有用的研究呢?

我簡單分享一下個人的想法。我從網上獲得的數據顯示(這個數據不保證完全正確),中國的研究成果轉化率:發改委副主任說是10%,歐美是40%,當然我也不知道這個歐美40%是不是真實的,但是總體來講確實不高,做了這麽多研究真正能夠落地的多嗎?

科研如何創造產業價值?

我們再看一個事情,科研和產業真的能夠聯合起來做成一些事情嗎?其實不一定。

先說不同點,首先科研追求學術價值,產業追求生活中的需要。什麽是學術價值?在一個地方做到世界最領先這是學術價值。但是產業不是這樣,他說我解決一個問題,能解決問題就行了,不需要最先進的技術。比如:掃地機器人,也是人工智能,但是並沒有太多人工智能,就是路徑規劃加一些硬件做得比較好。

解決實際的問題和高大上的、做最活的東西之間確實有一些不匹配的點。另外我認為有一點特別重要,單點突破,完整的產品或服務。學術在一個點上精益求精,很多人參與創業或者在一些公司做顧問,你就會知道如果做產業的話,其實我不關註你那個刷的榜,把這個攝像頭安在海關上,能夠給我抓一個罪犯,這個人到底是不是假證,能不能認出來這是我最關註的事情,同時要給我一個完整的解決方案,這個不能宕機保證穩定性,是個完整的東西不是一個某一個點。

科研為了做一個事情不惜代價,但是產業不可以。舉一個例子,大家做量子研究,需要投入非常高,但是產業絕對不可以這樣,產業要以買得起來衡量。舉個例子,比如說谷歌的眼鏡,感覺蠻酷的,但是這個東西很重,我記得在美國賣的時候大概是一兩千美金,完全不是老百姓可以買的,因此這個東西很難落地。例如,像汽車也是非常貴的,所以必須要降到一個可接受的範圍。比如做一個特別好的手機,一個手機賣兩萬我敢保證不一定賣得很好,但是賣四千我覺得你可以把蘋果幹掉了。

科研是不斷進步的,但是產業是能不能用,好不好用。比如說人臉識別,錯誤率從8%-7%,每一步進步在科研上都是重要的,都是全球最好的。但是產業根本不管這兒,產業說我雇了一個人,假如說人的錯誤率是3%,你達不到3%對於我來說沒有用,你一旦超過3%立刻就有用了。所以說他是非常零散的。基於這麽多的區別點來講,很多人說這個挺難得。還是那句話,看到區別才能找到聯系,我們去思考這些問題。

研究的時候完全可以從真實需求中探求課題,做人臉識別挺好,不要做狗臉識別。完整服務的這一塊確實很難服務。我們需要找關鍵的部分,比如說用來抓壞人,這個人臉怎麽識別,你把這個解決了,再配一些其他技術就可以賣錢了。良好的性價比,研究的時候看這個東西成本是否是可控的。

能不能用,好不好用的問題。這個語音基本上在實用很邊沿,人臉提前研究的時候可能錯誤率還高一點,可能接近實用投入很大量,做成全球最高,當他一有實用價值,你的價值可以展示出來了。我並不否認做基礎研究,大家一定要註意,確實需要很多人做一些基礎的研究。大家需要有一個長遠的思路,大家有些人更願意跟產業結合,用這些東西好好想想,選擇研究課題的時候確實落地起來更容易一些。

魚和熊掌可不可兼得?你選擇理論物理學咱們就先別想它能不能用,產業研究就想怎麽樣落地。科研+產業型研究可不可以?這項東西很高大上,但是接近產業化了。AI時代,科研產業化有什麽特點?什麽樣的研究特別有價值?

第一,AI做的東西快要接近或者超過人了,這一般都是非常有價值的,一旦超過人,它的產業價值立刻就可以出來了。第二,有足夠的數據。不要做一個東西,BAT有足夠的數據你沒有數據真的很難打,但是跟醫療機構合作,有教育機構有數據可不可以,這非常好,BAT跟他們合作相對更難。因為傳統產業在過去很長時間老被顛覆,它都快狂掉了,這個時候BAT再找他合作,第一想法就是黃鼠狼跟雞拜年。然而小企業合作起來更順暢,你可以跟他一起共贏,但是我們也知道最後能否共贏那是一個未知數,但是起碼開始進得去。

關於創業我有幾個建議:第一是找到需求,創業團隊在介紹自己技術的時候,常說自己的技術可以應用很多行業。例如:教育、安放、工業等,都可以用這個就是沒用。因為技術不落到一個實際場景上解決實際問題就是沒有用,所以我們要迅速找到你的需求。第二找到產品化的團隊,一個技術能用到原型實用有很大的距離,光靠科學家完全不行,找到工程團隊。商業化的團隊。第三是調整產業態度,我知道很多創業公司在那兒刷榜,其實刷榜已經少了。刷榜沒有什麽太大用處,刷一刷一個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大家差得不多,但是實際的應用環境下的話,你結合不好反而差得特別多,所以這個里面一定要找,就是調整到產業態度,我解決實際問題解決得好不好,我讓產產業人評價而不是搞技術的人評價。

最後說到商業模式,現在很多VC最後一個問的很多,你怎麽樣賺錢你跟我講清楚,你有技術別人也有,現在的技術不太稀缺了,不像兩年前你說我做AI,別人說你很有名我就研究。大型科技公司已經占領的領域確實有挑戰,但是有沒有機會,也有機會,難一點。這個世界沒有任何是必然的,職業概率。

下面這些領域我覺得很有機會,比如說企業服務,以前叫BI換成新BI,客服機器人,幫企業找到他的客戶,輿情監控等等一些東西;醫療健康,包括家庭機器人,掃地機器人,助理,自動駕駛,包括法律、審計這些,其實都是有機會的。

每一個產業都有很大的市場,比如醫療領域,中國GDP6%美國18%,在每個比整個互聯網產業還要大的產業,當然有機會。比如:駕駛,基本上也是在中國10%以上的GDP的產業。我指的較物流運輸業,整個加起來非常大,機會非常多。

其實我們在一個非常令人振奮和激動人心的年代,AI的技術已經到了一個突破口,因此這些技術會不斷應用在各行各業里面,大幅度提升這個行業的效率,解決實際的問題,進而使得行業有深遠的發展。我相信未來20年一定會比過去2我年的更加精彩,機會更多,無論大家搞研究或者搞產業,只要在這個領域里面我相信整個能夠為社會做的價值,機會,比以前還要多,謝謝大家。

黑智二維碼

歡迎關註黑智

人工智能 雷鳴 青年精英大會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0422

【美圖晒晒】萌爆校花 最愛扮型格劍客

1 : GS(14)@2016-11-12 05:54:53

福建師範大學校花Camille鴨梨,自稱一名學語、西班牙語的少女,在微博發放不少充滿陽光氣息的美照,部份以cosplay造型現身,女劍客形象入形入格,十分有趣。微博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112/1983140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519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