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中環在線 兩會期間上演fashion show女電王日日名牌衫 李華華

2008-03-09  AppleDaily






 

正所謂「女為悅己者容」,試問又有邊個女人唔貪靚?一向打扮入時,身兼全國政協婦聯界別委員嘅中國女電王、中國電力(2380)董事長李小琳應該都唔例外,華華見佢每次出席公開場合都會悉心打扮,點只衣着光鮮,直頭一身珠光寶氣,輕易成為全場焦點。

據聞李小琳每次出席活動前都有專人負責幫佢執形象。

LV圍巾今季春夏貨

華華噚日同兩位做名店嘅朋友傾開偈,佢哋同華華講,李小琳3月3號喺北京出席兩會政協開幕時,頸上圍住嗰條粉紅色Louis Vuitton圍巾,係08年尾推出嘅春夏款式,條圍巾出咗粉紅色同黑色,價值2850元。o依家只係得番粉紅色,有買趁手!

仲有,佢3月5日着嘅淡綠色收腰外套,上面有幾朵山茶花胸針裝飾,同一向以山茶花作靈感嘅Chanel相似,名店朋友講,齋睇相唔可以百分百肯定件外套係咪Chanel嘅出品。

胸針貴過打工仔月薪

不過名店朋友話,佢哋朵絹面胸針可以單買,唔少客買嚟自己襯衫,每個大約2000元左右,視乎款色同大小而定。如果一件衫有3、4個胸針,咪差唔多內地打工仔幾個月嘅月薪?李華華[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472

fatlone’s view: 有關太陽能對兩會的展望 + 轉貼意大利補貼的新發展 fatlone's investment paradise

http://fatlone.wordpress.com/2011/03/05/%E6%84%8F%E5%A4%A7%E5%88%A9%E5%8F%96%E6%B6%888gw%E5%A4%AA%E9%99%BD%E8%83%BD%E6%94%B6%E8%B3%BC%E8%A3%9C%E5%8A%A9%E4%B8%8A%E9%99%90%EF%BC%8C%E4%BD%86%E5%B0%87%E7%8F%BE%E8%A1%8C%E8%A3%9C%E8%B2%BC/

fatlone:

有關意大利最新的補貼政策, 下面這篇比較易明

可能因為政策到期日大幅提前, 所以市場認為補貼下調的日子比之前來得更快, 或許這正解釋了太陽能股大跌的原因

我們期待著兩會會有甚麼行業利好政策出台, 老實說, 我個期望不大, 我相信中國政府是不願意在短期內實行電價補貼, 業者要在中國的項目有利可圖, 中國的補貼政策要比西方的發達國家更慷慨, 這不太可能, 因為發達國家的電價本身就比中國的貴(我沒有考究過, 但這一點不會錯得了吧?), 補貼部份佔整個電價支出一定的比例一定少於中國. 外國人都認為不便宜的東西, 中國人又怎會大量採用? (路易威登等名牌例外, 外國人是很少用名牌的)

除了電價補助, 還有其他扶持措拖, 不過先前的金太陽工程成效不大, 我想可能是調低稅率可能是其中一個較直接受益的方法, 其餘的中央已經做了, 例如地方政府配合, 提高入行門檻淘汰低質素的對手, 資金面上的支持等等, 全部都有. 市場仍以外國為主, 中國政府應該還在等價格再下調才開始推行太陽能發電項目

既然我沒有對兩會寄予厚望, 為何我還持有卡姆丹克? 因為市場愛炒政策, 這是市場口味, 我當然會跟隨, 可能真的會有些重大利好是我想像不到呢

如果因此而炒高, 而同時我認為這是政策力度其實不如想像中大, 我或許會趁機套利, 始終市場在外國, 中國要做的也做了不少, 除非中國提出明確的太陽能裝機目標和電價補貼政策這些強力利好, 否則我都是比較注重真正付鈔的人的取向, 多於兩會可能會出現的利好

 

附上最新意大利補貼政策的新聞一則:

意大利取消8GW太陽能收購補助上限,但將現行補貼期限壓縮至2011年5月底

source: http://www.energytrend.com.tw/node/1365

2011-03-04 – 14:40:02 – [太陽能] — wendy

近日,外媒報導,意大利決定移除可再生能源新法中的8GW(十億瓦)太陽能系統安裝量的電力強制收購補助上限。但卻將現行太陽能補貼政策的有效期限從2013年提早至2011年5月底。

意大利現行太陽能補貼政策的有效期限原本是到2013年,但新法令卻將該項補貼的到期日提前至2011年5月底,且僅適用於在期限前連結至電網的廠房。

意大利政府還將在4月底前為6月1日以後連結至電網的太陽能廠草擬一份新方案,屆時將會設定產能補貼上限。

同時,新法令也對農地架設的太陽能廠房設定1MW(百萬瓦)的產能補貼上限,且廠房面積不得超過土地的1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25

兩岸三地:兩會順風車 因念

2011-3-3  AD




 

兩會到,又到「估」市時間,這次強調「十二.五」,部份行業過去從無到有,然後從有到大,投資者看着歷史,當然希望這一個「五」走同樣的路,坐上正確的順風車,逍遙快活到下一個「五」。不過,今日繁忙的中國馬路上,又有幾多人能截到車?

上周提及,廣東友人下一個目的地──房地產板塊,也是經過中國改革開放30年變化的勝利者, 從沒有私產的共產主義,演變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到今天上百億的地王、建築和配套設施、百億營業額的上市公司等!再從這裏出發,向千億邁進。

了解市場分析國情

廣 東友人跟筆者分享投資心得,看中國資本主義發展之路,有時候不能只戴西方眼鏡,分析國內房地產股,了解個別開發商未來營業額增長,固然提供重要資訊,但亦 要配合中國政府施政。如最近中國互聯網馬上停止「茉莉花」甚至「明天」等詞語搜尋,試問有關網路科技公司怎能有出岔子。中國人民「藏富」所帶動的持久力, 加上已經千絲萬縷的政、商、銀行關係等,在還未埋單的宴會上,一般國人即使未能坐上主家席,但已開始的酒席,客人也就隨時歡迎入座。

友人只 是強調,這次投入的,除了資金,還有在低谷中行走的孤獨。對於這種境況,友人已鍛煉得爐火純青,知道筆者一類的短線投機者,未必能抵受每天市場變化帶來的 不安,唯一忠告,莫過於沒有準備好心理就不如不玩。不過,從來追逐以倍利潤計算的他,代表的也是客人參加宴會享受山珍海味之前須付出的「入場費」,這次不 一定是真金白銀,可能是時間的機會成本,與心臟負荷的細胞流失。

也許筆者明年今日在順風車上,還有精神欣賞車外的江山如此多嬌。

因念

[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87

“两会之前谈改革”系列之三:《企业家的改革使命》 吴晓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877cc60100q0qv.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62

【聚焦兩會•政協提案】實體書店還得保護

http://www.infzm.com/content/72151

自2010年開始,全國各地民營實體書店倒閉、凋敝的消息不絕於耳。民營書店的平均毛利不會超過17%,絕大部分民營實體書店根本已無淨利潤。網上書店的 低價衝擊和瘋狂擴張,嚴重擠壓了實體書店的市場份額。實體書店實際上已淪為網上書店的「樣品店」。即便是國營新華書店系統,銷售業績也因網上的惡性價格戰 而持續下滑。

故此,本人提出以下建議:

1.全國圖書行業每年的銷售總稅收只佔國家總稅收的萬分之二。政府每年花很多錢做公共服務,為什麼不能把民營書店納入政策扶持的範圍?發達國家如法國政府,長期免徵書店所得稅。目前新華書店享有返稅政策,建議使民營書店也享受同等的「國民待遇」。

2.城市規劃中應為書店留下一角之地,為此政府應該積極協調房地產商和書店的利益關係。用於文化建設的政府撥款,也應該向民營書店進行適度傾斜。加拿大政府為獨立書店購置電腦設備支付一半費用的做法,就值得學習。

3.設立圖書公益基金等民間或半官方機構,對資金流轉困難的民營實體書店進行定期資助。可以考慮在中國版權協會和各地方版協下設圖書流通監管委員 會,由政府每年劃撥一定數額的圖書資助資金,吸納各界知名人士、熱愛閱讀的人成為委員,對登記註冊的各地民營實體書店,設立業績、信譽的評估機制。民營實 體書店可向該機構提交房租補貼申請,由委員會專家進行評審,並有權批准並發放合理的房租補貼。

4.面對網絡書店的書價惡意競爭,政府不能無所作為,完全可以依照國際價格法,制定相應的政策法規,對網絡書店以及其他任何類型書店的圖書銷售進行 限價。日本和韓國政府,已經制定了圖書最低折扣價,保護實體書店和網絡書店享有平等競爭的舞台。韓國政府規定,網絡書店的書價必須與實體書店同步,不得低 於八折。德國政府規定一本新書上市後,必須先在實體書店銷售一段時間以後,才能在網上書店銷售,並對打折幅度做了嚴格規定,銷售價格不能低於成本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803

【兩會特別報導】談國進民退,國企民企都低調

http://www.infzm.com/content/72136

原國航董事長孔棟說:「我和民營航空的老總都是非常好的朋友。」

盛大集團總裁陳天橋說:「我們關注改革,也認可對改革的看法。有什麼爭議?我不知道有什麼爭議。」

低調「老闆」

全國兩會期間,兩個企業家的一張組合照片在微博上被瘋狂轉發。一個是王軍,國企中信集團原董事長,一個是許家印,恆大地產董事長。

兩人都是全國政協委員。前者手插口袋,一身休閒打扮,淡定而立,後者為了逃避媒體發足猛跑,西裝散開後被媒體拍到了腰帶。

前者的衣服和後者的腰帶都是頂級奢侈品牌。但一位微博用戶的跟帖道出了其中的差別:我土了,既沒看出下面那人腰帶是什麼牌子,更沒法認出上面那位的上衣居然比下面的腰帶貴好多倍,這才是「低調的奢華」。

王軍的淡定,一部分原因來自無官一身輕。2006年,王軍退休。

在王軍任內,中信的總資產從一千億元左右,做大到了八千億元上下。繼任者孔丹接棒後,中信集團的總資產做到了高達兩萬五千多億元。而恆大才1500 多億元。要知道,恆大算是中國房地產行業第一梯隊的企業,這個行業也被看作這5年來最為暴利的行業,也是與政府走得最近的一個非國有經濟主導的行業。

房地產業是很多地方政府的支柱產業和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這個行業的高回報甚至引來了中央企業和大型國有企業湧入,地王頻出,房價進一步推高。更重要的是,由於經濟發展嚴重依賴於樓市,經濟和產業結構調整工作推進緩慢。

2011年2月,中國啟動史上最嚴厲的地產調控政策,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更是質問地產商是否流著道德的血液。這一切都讓地產商紛紛低調起來。2012年3月3日全國政協大會開幕的當天,許家印特意掐著時間到達會場,不給媒體圍堵和採訪的時間。於是有了上面那張照片。

孔丹的弟弟孔棟,也在2011年卸任退休。孔棟是從中國國航董事長的位置上退休的。航空業被認為是這幾年逐漸破除行業壟斷的成功典範。春秋航空等民 營航空已經壯大到即將登陸資本市場。3月5日,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孔棟談及國進民退的話題時說:「我和民營航空的老總都是非常好的朋友。」

孔棟透露,3月4日,他所的政協小組,就現在應該是國進民退還是國退民進的話題爭論激烈。他個人的觀點是,應該共存共榮,互相補充和競爭。

民企期待更大空間

在南方週末記者約訪的眾多企業界高管中,大部分明星企業家選擇了對改革話題的低調迴避。

TCL董事長李東生是個例外。3月5日,包括南方週末記者在內的十幾家媒體一起採訪李東生,每家媒體一個問題。在一個小時的採訪中,李東生用了二十多分鐘的時間來回答南方週末記者關於改革話題的提問。

李東生認為,目前對於政府到底在市場當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存在爭議:有些人認為政府資本應該儘可能從經營性、競爭性的領域中退出,還有一些人認為政府應該加強在經濟中的影響力,保持公有制的主導。

「到底我們要選哪一條路,現在真的到了一個十字路口。我個人認為政府應該在經營性特別是競爭性領域退出。」李東生對南方週末記者說。

跟改革同生的TCL,誕生於1981年,三十年的時間裡,經歷了產權改革、改制上市和國際化試水後,TCL已經成為中國經濟改革的一個標籤型企業。特別是產權改革,是中國企業這三十年裡最重要的命題之一。

跟李東生這個兩屆全國人大代表一樣,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同樣被貼上了改革的標籤和烙印。新希望集團今年30歲了,同樣因改革開放而生。

曾經被評為中國十大改革人物的劉永好,當了4屆全國政協委員。20年參政議政,他最大的「政績」,是成功推動了民營經濟發展的「非公36條」政策的出台。遺憾的是,2005年就提出的「非公36條」,至今尚未出台政策細則。

「更加市場化是必須的。國進民退,有一段時間這邊的說法比較多,最近說的少了一些,我相信國家在這個新格局下,國進民退會弱化。」劉永好對南方週末記者說。

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劉永好寧願把新希望的競爭對手歸為跨國企業正大集團,也不願意承認其實央企中糧集團才是其最大的對頭。

這幾年,央企中糧啟動了全產業鏈的擴張政策,幾乎包括了從原料生產到食品加工的所有環節,老百姓吃住用行的領域都要涉足。不少人質疑中糧作為央企的 大邊界擴張,會擠民企的生存空間。但中糧的理由也很充分,全產業鏈能很好地解決食品安全問題。潛台詞是,都是國家的企業生產的了,放心吃喝吧。在全產業鏈 的擴張中,連蒙牛這樣的大型民企也被中糧收歸旗下。

跟許家印和劉永好一樣,曾經登上過各種評選機構富豪榜首富的盛大集團總裁陳天橋,這次兩會期間對於改革的敏感話題也是避之千里。

「文化體制改革的問題嘛,大家都知道的。這個東西已經是公論了,你讓我再說一遍也沒有多大的意思。我們關注改革,也認可對改革的看法。有什麼爭議?我不知道有什麼爭議。」陳天橋對南方週末記者說。

改革突破口

對於非公有制經濟的現狀,全國人大代表、鄂爾多斯集團董事局主席王林祥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目前大企業小企業都有難處。中小企業主要為貸款煩惱,因為銀行太少,由於政策限制太嚴格,民營銀行也沒有長足發展。大企業在貸款方面好點,但主要困難是項目審批過於煩雜。

首次當選全國政協委員的中國銀行香港公司助理總裁朱燕來(朱鎔基之女)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金融領域的改革工作空間不小。在她看來,由於利潤率低, 國有銀行大型銀行對小微企業提供貸款的積極性不夠。國有銀行縣級以下分行貸款審批權限偏低,小微企業的貸款往往審批環節多,審批時間長,難以滿足小微企業 繼續貸款的需求。她建議,可以參考香港的經驗,由政府提供一筆資金,通過銀行評估機構進行評估,對小微企業進行貼息扶持。

從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看,如實行大包干、設立經濟特區等,選擇矛盾較少、阻力較小的新領域作為突破口進行試點,往往是改革取得成功的關鍵一步。那麼,具體到經濟領域和產業領域,當前的改革突破口在哪裡?

對此,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人大代表鄧中翰給南方週末記者的回答是「戰略新興產業」。他認為,國家可以像當年搞改革開放一樣,建立 起新的橋頭堡,即在戰略型新興產業,通過新的體制,國家將資金更多地投入到企業中去。比如由財政部牽頭成立一個股份制單位,讓政府科研資金直接轉化為對員 工的激勵,「給員工期權,會在科技創新上爆發出很大的力量」。

鄧中翰認為,在這一改革路徑中,不一定要立刻改掉大學、研究機構的這些老的科研體制,而是要做好增量。在戰略型新興產業中以企業為主體,讓創新融入市場,既能把科研成果做好,又能夠富起來。如果大家都意識到這一點了,就都會從舊有的體制中解放出來,形成一種新的科研體制。

基於互聯網技術的產業,美國最早關注和推動,當時的戰略型新興產業如今已經演變成美國的支柱性產業,硅谷的產業規模遠遠超過了其他發達國家。這些新興產業領域,是國企先天優勢不足的領域,恰是民營經濟能夠大有所為的領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804

【兩會特別報導】湖州織裡餘波:「機頭稅」打折?

http://www.infzm.com/content/72243

抗稅風波後,織裡鎮每台縫紉機一年需繳納的「機頭稅」從626元恢復到343元,已經多繳的返還。然而當地人依然想弄明白,不是法定稅種的「機頭稅」,到底該不該交?

「返稅」

2012年3月4日,在「織裡抗稅風波」5個月後,這座自古因「織造業」得名的小鎮早已恢復平靜,鎮周圍的村莊密密地籠罩著縫紉機的低鳴。

但徐傳飛的生意卻「比往年差了很多」。這天,他正在位於浙江省湖州市織裡鎮秧宅村170號的作坊裡修剪電線,做開工前的準備。

在去年10月底的那場由當地童裝加工作坊主反對「機頭稅」(每台縫紉機一年需繳納的稅)毫無徵兆上漲了近一倍的「織裡抗稅風波」中,28歲的安徽安慶人徐傳飛和他老婆正是整起事件的暴風眼。

經過抗爭後,「機頭稅」從626元又恢復到以前的水平:343元。

村幹部則又來徐傳飛家收稅了。只是,上門收稅的村幹部「像變了個人」。他們笑容滿面地對徐說,「交完稅還是好公民。」

政府還提出,給徐2個月的稅收減免作為優惠條件。

其他的童裝廠小老闆則享受到了「返稅」待遇。2011年12月底,之前已完稅的秧宅村村民胡桂云收到了按照每台343元返還的「機頭稅」,並另外返還兩個月稅收減免。

在抗稅風波過後的一個月時間裡,胡桂云被召集去村委會開了四五次會,會議內容主要是「瞭解過去跟童裝廠老闆的關係狀況和現在的生活」。

「來給我們開會的是公安局局長,」胡桂云說,「我們想見見稅務局的人,但一直沒有見到。」

「機頭稅」到底該不該交?

胡桂云有問題要問稅務局的人,胡在抗稅風波前已經按要求繳納了將近翻番的「機頭稅」。

胡給來收稅的村幹部說了幾句好話,村裡給他的稅款打了折,從7台減到6台。

交了現金,村幹部在筆記本胡桂云的名字後面打了個勾兒,表示這戶已納稅。胡桂云找了村裡四五次,終於拿到了完稅單,「如果不去要就什麼憑證都不會給你」。

「機頭稅」並非現有稅種,不過是針對每台縫紉機收取的定額稅。

2007年開始實施的《個體工商戶稅收定期定額徵收管理辦法》規定,從事貨物生產的月銷售額在15000元以下時,無法達到規定的「設置賬簿標準」,才需徵收定額稅。

胡桂云家一台縫紉機月均銷售額為3000元左右。於是,胡桂云上繳的3756塊錢直接被拆成三張稅單,先確定稅額,再根據稅率倒推出「銷售收入」。

作為加工廠,大頭是上繳市裡國稅局的「其他行業增值稅」,上繳稅款2340塊錢,稅率3%,計稅金額78000塊錢。另外兩張是以國稅為稅基計算, 上繳到區裡地稅局的附加稅費,名目包括個人所得稅、城建稅、教育附加費、地方教育附加費、印花稅、水利建設專項基金,總共1416塊錢。

現在,抗稅似乎取得了「勝利」。但面對這三張稅單,胡桂云卻仍有滿腹疑問:既然加工廠都沒有工商登記,為什麼需要繳納增值稅?「機頭稅」的制定標準是什麼?自己的孩子都在老家唸書,為什麼還需要給當地政府繳納「地方教育附加費」?

胡桂云從稅務人員那裡獲得的回答往往簡單而一致,「這是規定」。

南方週末記者從浙江省財稅熱線獲得的答覆是,定額稅隔年翻倍「沒有道理」。自2011年11月1日起,個體戶增值稅起征點上調至每月2萬元,意味著加工廠一年若加工收入少於24萬,則無需上稅。

而徐傳飛的疑問一直未獲解答:這種由村幹部上門代收的徵稅方式到底是否合法?又有多少漏洞?

2011年10月下旬,面對村委會幹部上門討稅並出具了一張「數字搞錯了」的「繳稅通知單」時,徐傳飛不想糊裡糊塗,於是跑到市國稅局辦稅服務大廳諮詢,得到的答覆竟是「這稅不用交」,因為「這個宣傳單(「繳稅通知單」)不是正式稅票,而且交稅也不可能上門收現金」。

抗稅風波後,「織裡」早已平靜,但當地政府依然對「機頭稅」諱莫如深。湖州市國稅局以「需要向省國稅局請示並且不接受省外媒體採訪」為由拒絕了南方週末記者的採訪要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805

【兩會特別報導】香港「避稅天堂」的笑與淚——還富於民VS藏富於民

http://www.infzm.com/content/72249

去年財政超收了634億港元之後,港府隨即在今年大幅減免稅收。

香港納稅者主要是高收入人群,「與其將這些錢再次返還給富人,還不如將其投入改善香港市民的教育、醫療等公共福利」。

最大手筆的「派糖」

在《福布斯》「2005年全球稅負指數調查」中,中國內地是全球稅負第二重的地方,而香港,則是全球稅負第二輕的地方。

2012年,這個稅負已是第二輕的地方還要減免稅收,原因是:上個財政年度港府的財政收入超收了634億港元,綜合財政盈餘高達713億港元。於是,處在換屆前最後一屆任期的港府,其「派糖」計劃也創歷年之首:所有的減免與補貼加起來高達777億港元。

2月,港府公佈了2012-2013年度的財政預算,該預算案提出了多項稅收減免措施,包括退工資薪金所得稅、免一年物業差餉(相當於物業稅)、提高個人所得稅扣除金額等,特區政府預計收入將因此減少241億港元。

其中最大的手筆是免一年2012-2013年度全年的房屋差餉,以每戶每季2500港元為上限,涉及270萬個物業,特區政府收入將因此減少117億港元。

此外,工資薪金所得稅,則又退又減。

退:全港150萬名納稅人2011-2012年度的薪俸稅(工資薪金稅)及個人入息課稅均可免去七成五,上限為12000港元。以去年年收入在20萬-30萬港元的納稅人為例,平均可減免約4000港元;年收入在40萬港元以上的納稅人,平均可減少10000港元以上的稅額。

減:薪俸稅基本免稅額由10.8萬港元提高至12萬港元;已婚人士的免稅額,也從21.6萬港元提高至24萬港元;供養父母或祖父母的免稅額也由當前3.6萬港元增加到3.8萬港元;子女免稅額由現在每名子女6萬港元增加至6.3萬港元。

香港政府這一系列「還富於民」的舉措引來諸多好評,內地一些人更是羨慕嫉妒恨,希望內地能夠借鑑香港,實行減稅。

港府的苦衷

其實,面對巨額的綜合財政盈餘,香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本來是希望另作安排的。

上一個(2010-2011)財政年度香港的綜合財政盈餘更高,713億港元。曾俊華提出了一個他自認為是任內最佳的財政預算方案,包括寬免差餉 費、向每個電費賬戶提供1800港元補貼,以及免除兩個月的公屋租金,向本地的散戶投資者發行50億至100億港元的通脹掛鉤債券,同時向強積金(香港人的退休金)注資6000港元的建議。

不曾想,香港市民並不買賬。在香港高通脹的壓力之下,市民普遍希望富得流油的特區政府能盡快「派糖」,解決燃眉之急,而不是將6000港元注入只能在退休或者是永久離開香港之時才能取到的「強積金」。

向每個「強積金」注資6000港元,要花掉240億港元。香港立法會議員公開批評特區政府竟然選擇將240億港元放進去「派一顆糖」,幾十年之後才拿到。「拿到的時候可能都縮了水,發了黴,吃糖的人可能都已經沒牙吃糖了。」

對於是否修改預算案,曾俊華一度猶豫,為了促使港府改變意見,有立法議員表示,將會發動遊行示威活動,並會聯名要求立法會否決上述預算。個別社會團體甚至將矛盾升級,在一場公開活動中,以重物頂撞特首曾蔭權。

為了避免引發更大的社會爭議,經過數日的思考,曾俊華主動妥協,重新宣佈了財政預算方案——直接給全港18歲及以上持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證的市民派發6000港元現金。

量入為出

據香港理工大學會計及金融學院副教授陳彥森介紹,香港之所以常「返稅於民」,與香港特殊的財政政策相關。而這一特殊財政政策已經寫入香港基本法中。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107條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財政預算以量入為出為原則,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並與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相適應。」

「這與內地很多地方實行的『量入為出』財政政策不同,香港政府是以收定支,有多少錢辦多少事,原則上不搞赤字財政。」陳彥森解釋,在這一原則的指導 下,香港每年都會根據上年度的財政收入情況,來制定下一年度的財政預算,而如果財政收入有盈餘,則通過稅收減免或者是直接發紅包等方式返還民眾。

不過,對於這樣的利好,並非每個人都認同。

陳彥森就是反對者之一,在他看來,香港納稅者本來就是高收入人群,返還的稅收其實和低收入者沒有關係,「與其將這些錢直接再次返還給富人,還不如將其投入改善香港市民的教育、醫療等公共福利」。

據他介紹,目前香港大約有350萬工作人口,其中只有不到40%的人需繳納薪俸稅。而在這40%的納稅人中,納稅最多的前10萬名納稅人繳納約 65%的薪俸稅。這一狀況同樣出現在利得稅上。在香港,僅約十分之一的註冊公司繳納利得稅,前1000家公司所納稅款佔全部利得稅的70%。

「這等於是把香港絕大部分的財政收入壓在了一小部分人肩上,」陳彥森說,一旦外部經濟出現波動,將直接影響這部分人的收入,從而直接威脅到港府的財政收入。而港府短期的「還富於民」,而不是「藏富於民」,則更是加大了這一風險。

危機的確出現過。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房地產市場一落千丈,政府的土地開發銷售幾無人問津。2003年的SARS進一步打擊了香港經 濟,住宅價格由最高峰時下跌了約70%,而佔據財政收入大頭的直接稅也隨之銳減,香港政府被迫首次依靠赤字財政滿足當前財政支出。雖然此後住宅市場逐漸復 甦,但香港政府意識到,香港的稅基過窄及不穩定性是一個嚴重的財政問題。

在生於香港、已近退休年齡的陳彥森看來,今日香港,境內外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發生了一系列變化,這一問題也正在變得日益嚴重。

「比如,香港一直堅持打造金融中心,但是現在,周邊地區,比如新加坡的崛起,對香港構成了直接威脅。」陳彥森介紹,為了保持香港的優勢,特區政府自 2008年開始降低薪俸稅標準稅率和利得稅稅率,作為對競爭者新加坡持續減稅政策的一種反應。然而,這一政策根本無任何優勢,因為,新加坡可以提供多項稅 務減免,但香港受制於過窄的稅基,根本無法給出更多的政策優惠。

而在香港內部,老齡化越來越嚴重,「隨著香港人均壽命的延長和出生率的降低,香港未來社會的工作人口比重下降,這一方面將減少直接稅的收入,另一方面,也將增加養老開支等。而這,都需要一個穩定的財政體系來支撐。」陳彥森說。

稅改無望?

實際上,早在香港回歸前,港府就已經意識到了這些問題的存在,也曾試圖做出變革,但這些變革都宣告夭折。

上世紀80年代末,香港政府曾建議,增加收入更加穩定的商品及服務稅(簡稱銷售稅)並同時降低所得稅率。但遭商人團體的極力反對。2003年,香港特區政府再次提出這一建議,依然遭到否決。

2006年7月,特區政府又一次向公眾諮詢如何拓展稅基。時任財政司司長的唐英年解釋:「香港現有的稅基非常狹窄,過去多年來,香港一直依賴有限的 稅種及非稅項收入來應付公共開支,這些收入會因我們無法控制的經濟轉變而大幅波動,同時也大大侷限了政府制訂長遠計劃和做出投資決定的能力,因此為了確保 香港社會經濟的長遠繁榮,其中考慮開徵『商品及服務稅』不失為一個可行的辦法……」

唐英年的話音未落,香港社會立刻就炸開了鍋。市民堅決反對徵稅的呼聲鋪天蓋地。儘管唐英年代表政府一再向市民曉以利害,費盡口舌,表示「政府目的在於改革香港稅制而非提高稅收收入,也無意改變香港令人稱頌的低稅率稅制」,然而,這根本打動不了香港人的心。

接下去的四個多月,社會各界紛紛採取各種「行動」,座談討論、民意調查、示威遊行,立法會議員提出反對議案等等,強烈抗議政府的做法(實際上還只是個「想法」),五個月後,唐英年不得不突然宣佈:「政府在餘下的稅制改革公眾諮詢期內,不會再推介銷售稅。」

「香港是回不了頭了。」一直主張徵收銷售稅的香港浸會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院長張仁良嘆息道,在他看來,稅改的失敗與香港的歷史相關。

古時,香港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捕魚產鹽之地,1842年,英國取得香港島後,即宣佈香港為自由港,是為「香港開埠」。英國的商人,包括鴉片商販,逐 漸將香港建設成與東方自由貿易的樞紐。為了吸引投資,活躍商貿,自那時開始,香港就一直實行「低稅制」,老百姓「受益其中」也「樂在其中」,早已習以為 常。

「現在只要你一提徵稅,他們就反對,根本推行不下去。」張仁良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806

「兩會」地產靜悄悄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3-09/100366141_all.html

  2月以來,處於政策僵持期的房地產市場,在地方上出現了一股試探性的「政策反彈」,但每一個「露頭的反彈」,都被中央「堅定、嚴肅」地修復原位。

 

  3月2日,住建部一位司級官員向媒體表示,與中央政府地產宏觀調控要求不符的地方政府微調,已被一一叫停,露頭就打,絕不允許地方政府唱反調。

  今年「兩會」,關於房地產的議案和言論出奇的少。在中央明確表態下,市場人士選擇噤聲。3月5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涉及房地產 調控的內容不多,言辭重在強調中央立場:「房地產市場調控處於關鍵階段」;「堅定不移地加強房地產市場調控,確保調控政策落到實處⋯⋯多數城市房價環比下 降,調控效果正在顯現」;「繼續搞好房地產市場調控,嚴格執行並逐步完善抑制投機、投資性需求的政策措施,進一步鞏固調控成果,促進房價合理回歸」。

  這些信號,被兩會代表們視為「中央已就房地產調控定調」。除了政協常委、大連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提出要對「首次置業和首次改善型置業貸款恢復 7折優惠利率」,其他房地產相關人士幾乎閉口不談調控、房價。放鬆調控、落實差別化信貸措施、行政控制如飲鴆止渴,這些往年流行的話題,今年已經「多說無 益,沒有重提的必要」。

  不過,市場需求已在政策僵持與博弈之中呈現復甦跡象。有開發商將此視為「短暫的市場窗口」。比如龍湖地產在2月中旬的一個週末獲成交10億元, 龍湖集團執行董事秦力洪稱,上一次出現10億成交的週末是在2010年9月。二手房市場則價跌量增,開年後的信貸轉松清晰地傳導至房地產市場,支撐了這波 忽冷忽熱、爭議猶存的「小陽春」。

政策封口

  恆大集團董事長許家印在本屆「兩會」的提案是關於「中國足球」,問及地產問題一律不作答。就連往年頻頻「放炮」的星河灣集團董事長黃文仔也只是蜻蜓點水,稱政府有自己的目標,但調控政策過於嚴厲,持續時間太長。

  經濟學家方面,去年「兩會」提出「土地財政走到盡頭,限購不如限售」的厲以寧向財新記者表示,今年沒有任何房地產方面的提案、建議。其他涉及保障房、房地產稅方面的言論亦了無新意,多是舊話重提。

  房地產似乎成為公共討論的禁區,代表們人人「慎談房地產」。一位政協經濟組委員向記者表示,「住建部已經定調。我們再說,再提又有什麼用?」

  一位房地產業內人士也向財新記者表示,「現在處於微妙期,很多東西都是自上而下的,下面有任何反對的、鑽空子的,馬上就會擰回來。」

  從對房地產界、金融界和學界等的多方採訪看來,截至目前,中央關於房地產政策仍「口風很緊」,本屆政府調控的不是房地產,而是老百姓的信心。

  地方政府的各種小動作已被一一「糾正」。春節後,蕪湖、上海、成都等多個城市變相放鬆地產限購政策,很快都被澄清、叫停。不少業內人士猜測,地方政府一方面是籍此在「兩會」前造勢,試探中央在限購政策上的底線,另一方面地方財政可能確實吃緊。

  也有業內人士指出,地方在政策上試探多次落空,可能會在以後的放鬆限購政策方面更加隱蔽。

  但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玨林卻表示,如果一些地方政府仍不吸取前車之鑑,不排除有關部門再度出台文件,強化各地地產調控政策的執行力度。中央政府2012年房地產調控基調已經非常明確,「兩會」後也不會鬆動。

市場窗口閃現

  儘管調控政策上仍咬定限購不放鬆,但市場仍體察到了來自銀行信貸的一股「暖流」。中原地產研究部高級經理劉淵向財新記者表示,年後銀行信貸確有放鬆,雖有一定季節性因素,但對地產市場也是一種支持。

  中國銀行房貸部負責人向財新記者表示,元旦後按揭貸款發放確實有改善,回到了基準利率,部分低於基準利率(優質客戶85折利率),放款速度加快,普遍從三個月降到一個月。但主要原因並非政策放鬆,而是供需導致,即1月成交太低,銀行有較多貸款額度。

  但這位中行人士也指出,目前開發貸向大企業傾斜的情況較為明顯,開發貸實行名單式管理,中小企業實際上很難再拿到貸款,只有某些貸款政策積極的商業銀行可能相對激進,令小開發商的優質項目也有機會拿到貸款。

  萬達集團一位高管向財新記者透露,王健林在「兩會」提案上提放鬆政策,應是獲得了某種暗示或鼓勵,有可能房地產信貸政策放鬆確實不遠了。

  政策的反覆博弈,影響了部分消費者的心理預期,並開始反映到成交量上。一些敏感的開發商意識到,可能市場正出現一個難得的銷售「窗口期」。

  中原監測數據顯示,2月北京的二手住宅網簽成交量截至26日為4287套,預計全月5607套,環比1月上漲91%,但同比去年含春節的2月仍下降34%。綜合看,因2月二手住宅成交量低於去年任何一月,成交量還在低位徘徊。

  此外,一線城市的新建住宅成交也明顯轉暖。中國指數研究院數據測算,2月20日至2月26日,北京新建住宅簽約2737套,環比上增長約 219.4%,同期上海樓市上漲47.3%,廣州上漲18.0%。但劉淵向財新記者表示,這並非真正回暖,只是正常的季節性回升。中原領先指數系統數據顯 示,2月27日至3月4日這一週,八個重點城市新房成交量環比又出現回落,環比降幅為12%。自春節以來連續四周環比回升趨勢或將告一段落。租金方面,2 月受節後外來人員陸續返城影響,各地二手住宅租賃成交量大幅增加。但受住宅成交走低影響,多數城市租金並未出現慣例的季節性上漲。「單單二手房市場成交稍 顯活躍,並不能證明市場回暖。租金未上漲,二手房價格繼續下跌,這些二級市場數據都不支撐回暖結論。」劉淵表示。

  國泰君安2月28日召開的開發商、銀行等高管專題研討會顯示,2月上旬開始,一二線城市、部分三線重點城市的住宅上門訪問、認購和簽約情況普遍 回暖,但開發商對於回暖持續的時間、回暖的結構性(目前成交主要集中在首次置業、小戶型,改善型置業成交比例很小)等問題都存在較大分歧。

  秦力洪向媒體表示,2月中旬一個週末,龍湖成交了10億元,上一次出現10億成交額的週末還是在2010年9月。龍湖從今年大年初四便開始上班、銷售,希望能抓住春節後短暫的窗口期。

  從其他一些開發商的銷售數據上不難看出,能夠適時降價,抓住2月銷售良機的開發商確實取得了良好回饋。如世茂房地產(00813.HK)2月實 現合約銷售額20.7億元,合約銷售面積為20.53萬平方米,同比分別增70.9%及97%。世茂房地產2月在售樓盤最大降幅達到七五折。其中,南京世 茂濱江新城17號樓的均價大降4000元/平方米。

  此外,中海、萬科、富力都從1月底開始了更大規模的降價計劃。上述國泰君安研討會上,主流大型開發商推盤積極,降價、走量已成共識,小開發商則普遍選擇冬眠,不買地、不開工、不賣房,或將項目轉手賣給大開發商。

  有開發商代表在「兩會」上表示,如果市場持續很差,在保生存的前提下,也不排除虧本賣房的可能。

  本刊記者田淑娟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854

一行兩會搶頭條 央行成功上位!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031

周三國務院要求降低融資成本,一聲令下,銀監會、證監會快速反應,一個表態要改資產證券化備案制,一個說要改新股發行註冊制,周五央行終於按耐不住,扔出了降息的炸彈。

好吧,你贏了,頭條是你的了。

9M45PPH3E9]}8]P58L0TEPM

我們來梳理一下:

11月19日(周三),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進一步采取措施緩解融資成本高的問題。

其中一項就是要求增加存貸比指標彈性,運用信貸資產證券化等方式盤活資金存量,抓緊出臺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方案等等。

當天,證監會副主席莊心一就在公開場合表示,監管部門正在推動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希望通過註冊制的實施,有助於逐步解決企業排隊上市的問題。

第二天(20日),銀監會也立馬下發相關文件,將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由審批制改為業務備案制,不再進行逐筆審批。房貸、信用卡、汽車信貸等證券化產品規模有望迅速擴容。

央行雖然沒有明確表態,但是外媒扒出央行考慮將非存款類金融機構存放款項從“同業往來”調整至“各項存款”,初步考慮明年1月1日實施,這實際上是調整存貸比的構成,將非銀同業納入一般性存款理論上最多可以釋放7.4萬億元信貸。

但是這也意味著銀行需要補交2萬億的準備金。

突然要拿出這麽多錢來,讓資金比較“捉急”的銀行腫麽辦?海通在報告中稱,缺乏安全感的小夥伴就開始囤錢了,一囤市場錢 就少了,自然錢就緊了。

於是周四晚間就上演了“國債期貨暴跌,市場利率全面上升,資金緊張導致銀行間市場交易被迫延遲”的劇情。央媽立刻傻眼。

本周五(21號)下午,央行通過官方微博回應,資金緊張都是新股發行惹的禍,此外央行還提到,該出手時會出手。

的確,從本周五起,有11只新股密集發行,預計將凍結1.61萬億資金,為歷史峰值。

當天稍晚些時候,證監會在新聞例會上安撫市場,稱不會在年底前集中發行新股。證監會原計劃從6月到年底發行100家左右企業,但目前只有66家,所以市場擔心年底新股密集發行將嚴重擾動市場,證監會於是表示,明年1月發行的企業也將計算在此前的規劃中。

但是所有的這些新聞都遠遠比不上周五傍晚央行降息這一條來的重磅。

此前被市場多次紛傳又多次落空的全面降息終於出現!央行宣布實施非對稱降息,這是2012年以來首次。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19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