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李嘉诚一生最伟大投资 油价11美元时购石油公司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80826/02475235346.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8

成就伟大商业机构,中国企业路向何方?


http://www.21cbh.com/HTML/2010-2-8/165401.html


在贝尔发明电话后的第6年,也就是1882年,德国邮政总局邀请各邮局局长,参加一个行业大会,会议的主题是如何不畏惧电话。结果没有人出席,受邀者觉得受到了侮辱,他们完全不能接受自己还得使用电话的想法,当时,只有下属的员工才用电话。

如今,长江商学院院长项兵教授似乎有些像那位会议邀请者。只不过,他提出的问题是:中国公司下一步发展路在何方?

在 过去几年,项兵看见了一条胡同,一条可能是许多中国企业正在走进去的死胡同。如何再寻路?他在思考中国企业的新商业模式与新商业文明。提出这样的思考,或 许会使有些中国公司甚至是行业龙头公司如贝尔受邀者一样,感到些许“不舒服”,毕竟,他们公司规模在猛增,业绩在猛增,自己的声望也在猛增。

在 项兵看来,过去30年,中国企业确实在高歌猛进,但始终是在非主流行业里打转;在项兵看来,被中国企业奉为上策的低成本竞争策略是一套“七伤拳”,杀敌一 千自伤八百。“如果仍然以这种传统的思维和发展模式走下去,中国企业在主流行业成功之日,也是全球主流行业变为非主流行业之时。”他说。

他一直呼吁,在全球化时代,“我们必须成就一批能够进入或者开创主流行业的伟大商业机构,中国经济由大变强的梦想才会实现。”

这是因为,传统发展模式所消耗的环境成本,将可能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多个层面给中国带来越来越大的发展压力,人口红利也将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而逐渐消失。

而与此并生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则是,“集体的、非理性的而又强烈的财富追求冲动,可能对和谐社会构建造成一定冲击。从某种角度讲,‘中国威胁论’产生的部分原因,是部分中国企业家追求财富上的不择手段与巧取豪夺。”项兵坦言。

鉴于此,他正在撰写一部与“新商业模式与新商业文明”相关的著述,阐述他之所以提倡“站在月球看地球”,之所以强调“以全球应对全球”、“链条对链条的竞争”及“全球整合型公司”等中国企业参与全球化的颠覆性竞争策略的原因所在。

以全球应对全球

参股,可能是目前中国企业切入全球主流行业的现实选择,实现全球资源整合,同时构筑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利益格局。这是对冲战略风险的一个手段

《21世纪》:2004年,你提出中国企业要取势全球,在此基础上,又发展出“链条对链条的竞争”、“以全球应对全球”等中国企业参与全球化竞争的理论。中国企业在取势全球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陷阱?

项兵:没有人知道企业成功的充分条件,企业发展总会面对各种各样的陷阱。管理学的存在是希望增加企业成功的概率。

 

中国企业擅长什么?制造么?事实 上,与美国、日本和德国相比,中国目前还难以称得上是个制造大国,我们仍是一个组装大国。中国经济由大而强,需要诞生一批在主流行业和主流市场披荆斩棘的 伟大商业机构,但我觉得目前中国企业还不具备全球资源整合能力,未来五到十年内解决这个问题也面临挑战。

所以我认为,目前要以全球应对全 球,参股可能更妥当,是中国企业切入主流行业的比较现实的选择。我常以阿联酋阿布扎比投资局为例,它是德国大众汽车最大单一股东,但阿联酋人是不会跑去告 诉德国人怎么制造与销售汽车,这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以全球应对全球。这种思维可以帮助中国企业更好实现全球资源整合,同时构筑起“你中有我,我中有 你”的利益格局,也是对冲战略风险的一个手段。

在全球化的今天,过于强调民族品牌、自主创新、“以中国应对全球”,不符合全球化发展的大势,甚至可能招致更多的“中国威胁论”。

《21世纪》:但很多中国企业在海外收购中倾向于控股,主要是怕信息不对称、内部人控制进而损害小股东利益。中国企业参股全球,如何避免内部人控制?

项兵:对内部人控制的担忧是可以理解的。但总体来讲,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的公司治理环境和法制还是比较完善的,“安然事件”毕竟是个案。

此 次全球金融危机来的时候,我曾写文章指出,中国要有意识地锁定一些主流行业,选择行业内前三名公司进行全面参股,比如各参股10%。从系统的角度考虑,金 融危机可能导致若干家西方商业银行倒闭,但整个商业银行体系不可能灭亡。经济复苏之日,主流行业依然是兵家必争之地。这就是我所说的全球视野下思考问题的 方式,必须考虑未来5到10年的全球化竞争大势,才能够更好的思考、决策与行动。

《21世纪》:行业内全球排名前三的公司,它们会接受来自中国的投资么?

项兵:本次金融危机给了中国一个很好的战略机会,以往无法想象的机会成为了可能。危机中,很多欧美金融机构主动寻求外部资本参股,中国是它们积极争取的对象。这个全面参股的机会是稍纵即逝的。

我们可以适度介入,即使不进入董事会,同样可以享受到长期的经济利益。这就是全球视野下“以全球应对全球”的竞争思维的一个体现。

《21世纪》:这个机会转瞬即逝?

项兵:所以才要把握这种机会。不过在中国和印度崛起的过程中,我们会在未来遇到类似机会。因此,我强调要有全球视野下的机遇把握与驾驭。

《21世纪》:这让我想起日本的综合商社,像三井这样的综合商社,经常躲在许多行业背后织网,成为隐藏在行业背后的控制者。中国是否要发展类似的综合性巨头呢?

项兵:我说的是大方向。但具体是 中投还是其它形式的国家主权基金、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资本去投资,可以灵活些。例如,民企境外融资500亿美元,对世界许多行业都颠覆一番,有什么不好 呢?为什么要限制它?要把全球的资源都给中国企业,这是打造世界级商业机构的一个先决条件。

《21世纪》:2007年,你和我谈起要取势全球时,高度评价了中投对黑石的投资。现在怎么看?

项 兵: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回头看2007年甚至更早的投资,可以说都存在问题,但这不代表2008年以后没有投资的好机会。我看投资,不是看投 资的价格是高还是低,我看的是长期战略价值和国家与中国企业整体风险对冲,考虑未来5-10年的长计议。而任何投资都存在短期内价格波动的情况,这很正 常。

伟大商业机构

创建超越家族的全球性伟大商业机构,中国民营企业家要在主流行业突破“家天下”的理念,更多地做价值竞争,成为新一代引领全球产业的“革命者与颠覆者”

《21世纪》:你一直十分强调未来中国要有超越家族的伟大商业机构。但以瑞典为例,像爱立信等百年以上的全球500强企业,背后都有着同一个身影——瓦伦伯格家族。由此来看,家族管理并不影响大公司的诞生吧?

项兵:我从来就不反对家族企业,家族企业有独特的生命力,也会成长出大公司。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民营企业或许会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

但是我认为:从全球化竞争大势及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而言,中国更需要一批像IBM、通用电器、宝洁、强生、索尼、三星等一样的超越家族的全球性伟大商业机构。在主流行业,突破“家天下”的理念很重要。

微软公司创始人之一比尔·盖茨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把绝大部分私人财富捐给了慈善事业。同样重要的是,他没有把微软董事长、CEO、副总裁等重要职位留给子女。这种类似于皇马、曼联等欧洲顶尖足球俱乐部的打法。实现了“集天下英才为我用”。

中国民营企业家要想做到这一点,必须超越“家天下”的传统理念,心要“盛得天下”,这或许是成就伟大商业机构的先决条件之一。否则,我们可以诞生一批胡雪岩似的的新一代富可敌国的商人,却可能很难产生像IBM和通用电气这样的伟大商业机构。

《21世纪》:按照你的观察,中国企业何时可以进入主流行业创建伟大商业机构?

项兵:如果按照此前的经营思维走下去,中国企业在主流行业成功之日,就是全球主流行业变成非主流行业之时。现在中国企业的主要杀手锏还是价格战,面向未来,我希望更多的中国企业可以尝试另一套打法——价值竞争。

价 格战为主流的发展模式局限很多。首先,“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没有全面地考虑像环保、员工福利等。而价格战本质上是一种替代式打法,成功的前提一定是要把 对手打垮, 这对行业价值创造的打击是沉重乃至是毁灭性的,也成为所谓“中国威胁论”的一个重要诱因。另外,靠这种打法也难以在国内形成以中产阶层占大多数的社会结 构,这样又何谈和谐社会的建立?

面向未来,中国企业需要更多地做价值竞争。通过在科技、金融、管理、商业模式、组织机构等方面的全方位创新与突破,成为新一代引领全球产业的“革命者与颠覆者”。

《21世纪》:短期内,中兴、华为不以成本为主要竞争手段的话,能找到迅速发展的路径么?以发展论来看,是否必须先要经过价格战阶段,摧毁对手、有资源了,才能去创新?

项兵:成本竞争有其发展阶段的必然性,我不反对,我担心的是中国企业都这么做。中国企业成本竞争意识的同质化思维程度过高。未来,像中兴、华为这样的企业,要取得全球市场发自内心的尊重,必须实现由价格竞争到价值竞争的转变。

如果说过去30年,低成本是中国企业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竞争优势和手段,那么在今天,中国企业有条件也有必要依靠创新来参与全球竞争。

去全球合纵连横

中国企业自主实现价值创新可能还需要若干年,现在联手优秀的跨国公司共同征服世界,中国高端制造的未来可能在于同日本和德国企业更多、更好的联合与融合

《21世纪》:价值创新需要几代的知识和经验的沉淀。就经营的知识与经验来谈,我们的积累曾被中断,并不连续。

项兵:价值创新或许不一定依靠我们自身实现。

我 认为,自主创新的提法也可能有潜在问题的——中国企业自主实现价值创新可能还需要若干年,但以全球资源整合思维看,我们完全可以借助未来5-10年的人口 红利,借助中国相对较低的融资成本和较高公司市值,通过参股、换股等方式,吸引全球人才,整合全球资源,以此来解决你所谈到的知识和经验沉淀的问题。我的 一个建议是,联手优秀的跨国公司共同征服世界。

具体到我们擅长的制造业领域,我认为中国高端制造的未来可能在于同日本和德国企业更多、更好的联合与融合,这也是我说的取势全球的一部分。

《21世纪》:比如哪些行业,比较容易形成你所说的中日联盟?

项兵:日本企业靠精细与专注主宰了世界N多制造行业,这种态度文化与沉淀是“中国制造”升级急需的能力。

环 保行业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日本的环保理念与技术具备全球领先性,可以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提供经验与支持。此外,日本在应对老龄化的服务业方面也积累了丰富 经验,可以为中国企业吸纳。总体而言,日本企业有好的技术和品牌的沉淀,中国有广阔的市场,中日中小企业联合,可能会在世界范围内主宰许多行业。

《21世纪》:如果比较日本、印度和中国的公司,你有哪些认识?

项兵:谈到印度公司,首先要关注的是印度籍的全球化职业经理人的数量。在一些国际论坛上,我见到世界500强高级副总裁以上的人物,印度籍的可以用“上将千员”来形容。当印度的改革再深化后,它的国内资源与国外人才资源对接后,是很有杀伤力的。

日本社会自上而下的专注与精细值得中国学习。日本不需要哈佛商学院、长江商学院,同样可以出一批伟大商业机构。与日本人的专注精神相比,中国人表现出更为明显的创业精神。然而,中国企业专注不足,可能成为打造伟大商业机构的一个障碍。

新商业文明

新商业文明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财富责任,中国企业家只有实现自我超越,真心关注全社会的进步,关注多数人的福利,才能赢得中国社会和世界同行发自内心的尊敬

《21世纪》:谈及中国企业的下一步发展时,你最近提出“新商业模式与新商业文明是并重,或者可以说是合二为一的”。提出新商业文明的动因是什么?

项 兵: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发展成就辉煌,这一点毋庸置疑;同时经济发展具备强大的造富功能,2009年《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中国内地28人上 榜,造富功能令全球震撼。这和中国人独特的创业精神与吃苦耐劳精神有关,为了改变命运、获取财富,我们可以“上九天揽月”,也可以“下五洋捉鳖”。这种创 业的冲动、对财富的渴望,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不过,这种创业精神与行动往往是为了造福家人和后代,光宗耀祖。在全球化的今天,这种“家天下”文化,显示出了局限性和弊端。

首先,我们需要打造全球资源整合能力,这种能力需要更宽广的视野和胸怀。而在中国,以“家”为中心的财富观和“家天下”的文化境界,可能会成为整合全球资源的一个障碍。因此,在主流行业,突破家族式管理、超越家族企业很重要。

其 次,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与社会处于转型期,难免出现法制与法规不健全,媒体监督能力也较弱,许多先富起来的人实际上依靠了对经济转轨时期独特的寻租 机会的把握。在个人富有之后,就比较少思考如何解决社会整体发展问题或为大众谋利。这种过于关注个人财富最大化、而不重视将自身致富与大众福祉联系在一起 的思想,如果演变成为公众认知,“巧取豪夺”可能会成为一种风尚。

另外,部分中国企业家可能缺乏感恩心态,在拥有大量财富后,许多人依然认为自己还应该获得更多财富,社会还“欠”他什么。如果人人都这样想,整个社会就很难实现和谐。

所以啊,中国企业要更好应对全球化挑战,不仅需要在商业模式上产生颠覆式创新,在商业文明方面更需要创新。

《21世纪》:这也就和前面你谈及的打造伟大商业机构是直接关联的,那么企业家该如何将新商业模式与新商业文明联系到一起呢?

项 兵:首先是视野与思维的超越。要真正产生颠覆性的创新,我们要超越“洋务运动”以来所形成的仰视视野,学会“月球看地球”的俯视观。有了这根本性转变,我 们才能超越“中西之分、体用之争”,超越民族品牌与自主创新的思维定式,诞生一批引领全球的、蓝天式的创新企业,产生源自中国的微软、FACEBOOK、 苹果、星巴克……

我们的企业家不仅要关心财富的创造,还要关心财富的使用与处置。我在一些欧洲国家常常会看到一些家族捐赠给国家或某个博物馆的家族收藏,很受启发和感动。未来,中国企业家不仅要在创造财富上取之有道,在财富的使用与处置上也要用之有道。

新商业文明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财富责任,中国企业家只有实现自我超越,真心关注全社会的进步,关注多数人的福利,才能赢得中国社会和世界同行发自内心的尊敬。

《21世纪》:这个过程中心态的修炼很重要,但心态是个主观抽象的概念,中国企业家又如何能改变急功近利甚至是不择手段的心态呢?

项 兵:过去几年,我和许多中国优秀企业家进行了广泛交流,特别关注他们的心态。另外,我也结识了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及俄罗斯、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的企业 家。对比中外企业家们的心态,再联系中国经济现状,我觉得,在构筑中国企业新商业文明之前,中国企业家们应当特别注意几个心态调整。

首先是,遏制“花心”,提高专注力。前面我已经谈到了。

其 次,用心做事,超越做秀。在很多方面,功利目标主导了我们的行为——做研究是为了得诺贝尔奖,拍电影是为了奥斯卡,读书为了升学,经营企业目标是世界 500强……这种做事方式,短期内也许会带来大大小小的实惠,但这种风气一旦成为一种文化,会对我们的发展带来隐患,甚至可能削弱我们作为一个大国和平崛 起的力量。我想,我们现在可以稍微慢下脚步,淡泊名利,推动中国社会做一些撼动世界的“大风流”之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115

QQ同时在线用户过亿 离伟大公司有多远?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3/321354.html


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3月5日晚19点52分58秒,腾讯QQ同时在线用户数首次突破1亿。想想看,这差不多相当于全日本或1/3美国人,在那个周五的晚上一起在线玩QQ。

能同时为如此众多的用户提供服务,不仅说明腾讯有着别人艳羡的用户基础,更代表这家公司已经具备了良好的技术实力和服务能力。在中国的互联网公司 中,腾讯的市值高居榜首,为2553亿人民币,百度、新浪网、搜狐和阿里巴巴的市值分别约为1235亿、150亿、135亿和784亿。据英国《金融时 报》的统计,腾讯2009年的市值已挤进全球IT企业20强,排在黑莓手机制造商RIM、美国存储服务商EMC和德州仪器前面。

这的确是一家经营良好的公司,而且很受投资人的欢迎。它每年营收规模为几十亿,为股东创造的投资回报率高达40.83%,拥有10亿用户,并且为社会解决了7000多个就业……现在,这家公司又迎来了一个同时在线人数过亿的里程碑。

一些平时用QQ聊天、玩QQ游戏的普通用户看到此消息可能会恍然大悟:哦,原来腾讯已经是如此大的一家公司了。原本在他们印象里,腾讯提供的服务都围绕一个小的QQ软件产生,还无法将其与如此卓越的表现联系起来。

腾讯的确是一家足够大的公司,它已经做到了许多中国互联网公司还没做到的规模,但它距离一家伟大的公司,或者说距离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大公司,还有一定的距离。

到目前为止,腾讯还没有充分展现它的创新能力。尽管它已经建立起了一个大平台,从即时通讯软件到游戏,再到门户网站,以及电子商务……一应俱全,但 可惜的是,这些idea没有哪个源自腾讯自己的创新。和许多从模仿起步的公司一样,腾讯的QQ即时通讯软件原来的名字叫OICQ,这说明了它脱胎于美国上 世纪流行的ICQ,腾讯在其中加入了很多适合中国用户的功能,让它逐渐占据了中国即时通讯市场的大半江山。

现在腾讯所体现出的创新,更多是在商业模式的建立上,它充分利用了巨大的用户资源,并陆续依靠游戏和门户等服务黏住他们。但这家公司在产品上的创新 却屈指可数。比如,QQ在线休闲游戏身上有着联众的影子,而就连大爷大妈们都在玩的偷菜游戏—QQ农场,也和之前开心网上流行起来的很像。

另一方面,腾讯的品牌价值并不够集中,导致它的话语权还不够大。在这一点上,新浪和搜狐可能要比腾讯做得更好。即便在行业内,腾讯也并未展露出大公司玩转整个行业规则的霸气。

而从腾讯所创造的独特价值说开去,其价值更多还是体现在钱上,而不像与它同年成立的Google那样,已把创新的品牌概念和价值观植入用户心中。

一家成规模的公司之所以被称为大公司,并不完全是指它的收入或者市场份额,还要看它—按照德鲁克的价值观,作为数量极少、却几乎决定了整个社会生产 力的群体中的一员—到底称不称职。当然,在一家公司晋升为大公司之后,公众自然而然会对它有更高的要求,希望它变得更加开放、更加有力,能为一个社会带来 更良性的影响,而不只是闷头做大自己的生意。

相比之下,腾讯显得有点低调。而这种品质本不该妨碍别人看到它的卓越,就比如,低调的华为仍然是中国目前最令人尊敬的大公司之一。作为全球第二大电信设备供应商,华为靠的不仅仅是廉价产品,其创新力也已获得全世界的认可。

能为1亿人同时提供服务,能影响10亿人,作为一个大公司,它理所应当承载起更多的责任。如此,才能成就为伟大的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589

全世界最偉大的投資者(一)

http://foreverchan.blogspot.com/2010/08/blog-post_16.html

(本文是《全球最牛投資者怎麼投資》系列文章的第一篇﹐其他文章將在本週陸續刊出﹐敬請期待。)

如果股市是公共海灘﹐仍然飄揚在救生員椅子上方的旗子可能是顯示“高度危險”的紅色﹐至少也得是深黃色。這個夏天雖然比春天平靜﹐但也沒有好太多﹐因為歐 元下跌和美國國內失業人口居高不下﹐每天提醒你全球經濟仍在起伏不定。而且股市仍像以往那樣動盪不已。根據謝弗投資研究所(Schaeffer's Investment Research)數據﹐道瓊斯工業指數今年預計將有90天波動幅度達到100點或以上──是經濟危機前任何三年達到此波幅天數的兩倍多。基金經理不斷發 出警告﹐許多去年表現優異的股票風險較高或曾經瀕死的公司目前再次陷入困境。這就難怪許多主流投資者持觀望態度了﹐總體來說﹐美國人共持有9.4萬億美元 現金﹐比2007年高出27%。

當然﹐驚恐的投資者遇到大浪的地方﹐正是最成功的專業人士認為可以乘勢獲利的地方。今年“全世界最偉大的投資者”關注四個人﹐他們證明了自己即使在困難時期也可以在股市大撈一筆。確實一些人在今夏股市下跌後比此前更樂觀了﹐畢竟他們看好的股票都很便宜。

雖然是這樣﹐然而這些人目前尚未對艱難的市況感到厭倦﹐而且不管你信不信﹐他們中沒一個人相信新的金融監管規則將對他們的投資組合產生太大影響。這些人加 起來共有100年的投資經驗﹐對於持有什麼股票安全他們非常挑剔而且自律。在共同基金業打拼了幾十年的蘇珊•伯恩(Susan Byrne)正在買入股息豐厚的大型綜合企業股票﹔而賽拉•澤豪森(Thyra Zerhusen)喜歡利基市場的較小型企業﹐尤其是科技和工業類股。

國際投資專業人士戴維•希羅(David Herro)認為﹐安然度過市場動盪的最佳方式是買入歐洲股票﹐儘管歐洲是市場動盪的策源地。就連巴菲特(Warren Buffett)也一直在重整涉足廣泛、規模宏大的伯克希爾哈撒韋(Berkshire Hathaway)帝國﹐以使其少受市場意外動盪的影響。要想知道這些經驗老到的人如何平衡謹慎和樂觀﹐請閱讀以下篇章。

沃倫•巴菲特
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首席執行長

在最近一次奧馬哈橋牌比賽上﹐人們問起巴菲特漂亮的藍色西裝﹐巴菲特掀開衣襟﹐顯示了定做服裝的中國商標﹐他說﹐我有一衣櫃這樣的衣服。他通常為他的投資 組合買入通用電氣(General Electric)、可口可樂(Coca-Cola)和哈里戴維森(Harley-Davidson)等美國品牌﹐但當其他地方的股價合適時﹐他就會改變 方向。而且從現實情況看﹐他也同樣願意像改造自己的衣櫥一樣對公司進行改造。

巴菲特作為伯克希爾哈撒韋的掌舵人已有44年的投資經驗﹐這構成了他的傳奇。公司每股賬面價值每年漲20%﹐是同期內標準普爾500指數9.3%漲幅的兩 倍多。每股賬面價值是公司資產減去負債。這個月巴菲特將慶祝他80歲的生日﹐他喜歡拿計劃死後“再工作六年”開玩笑。但從他近期的操作來看﹐他還是考慮到 了自己的年齡問題。他進行了一些巧妙的調整﹐已使伯克希爾哈撒韋更接近自動操作﹐一些研究巴菲特的人士認為﹐他正在為他不再領導公司作準備。賓夕法尼亞州 資產管理經理朗提斯(Paul Lountzis)說﹐巴菲特正在確保他的投資組合萬無一失。朗提斯的投資組合里包括伯克希爾哈撒韋股票。

其結果是:伯克希爾哈撒韋的收入更依賴公司日常運營收益﹐而較少依賴股票和債券的投資。2009年伯克希爾哈撒韋的製造、服務和零售公司共計帶來了617 億美元營收﹐而1999年時僅為57億美元﹐巴菲特投資組合的獲利在營收中所佔比重下降。最能凸顯這一變化的是巴菲特以263億美元收購了 Burlington Northern Santa Fe鐵路公司。為了籌資完成這次收購﹐伯克希爾哈撒韋賣掉了強生(Johnson & Johnson)、寶潔(Procter & Gamble)和卡夫(Kraft)等長期持有的股票。近期其他顯示巴菲特不再戀戰這個市場的跡象是:在2010年股東大會上﹐巴菲特和他的長期搭檔芒格 (Charlie Munger)提出考慮派發股息的可能性﹐而在以前這是會遭譴責的想法﹐因為這將進一步縮減伯克希爾哈撒韋可投資資金的數量。

所有這一切意味著無論誰繼任巴菲特的職位﹐都會是在經營一個完全不同的公司。2008年巴菲特宣佈有四位秘密的候選者競逐他首席投資長繼任人的職位。每個 人都在猜測交接時間﹐而巴菲特拒絕就這一問題發表評論。但在這次年會上﹐86歲的芒格強烈暗示說﹐公司增加一位負責投資的高管“越早越好”。一件事是肯定 的:即使資本減少了﹐他或她都將擔起重大責任。

巴菲特挑選的股票

去年巴菲特賣出了一些他青睞的股票﹐但也悄悄地買入了以下這些公司的股票。

Republic Services (RSG)
快速成長的廢棄物處理公司﹐該公司還派發豐厚的股息。

Becton Dickinson (BDX)
醫療改革的不確定性﹐使這家醫療器材生產企業的股價看起來較為便宜。

Iron Mountain (IRM)
這是一家信息管理公司﹐因人們對網上探聽隱私的憂慮而受益。

樂購(Tesco) (TSCDY)
總部位於英國﹐擁有4,800家連鎖店﹐擅長在全球範圍內適應本地市場﹐2007年以來開始進軍美國市場。

Dyan Machan / Reshma Kapadia

(本文譯自Smart Money)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30

全世界最偉大的投資者(二)

http://foreverchan.blogspot.com/2010/08/blog-post_17.html

賽拉•澤豪森
Optimum投資顧問公司首席投資長

只要芝加哥的天氣允許﹐澤豪森都會騎自行車或穿旱冰鞋去上班。這位德國出生的資金經理人努力避開街道﹐穿行在公園或人行道上。澤豪森承認﹐她非常謹慎而且有點多疑。

相關報導
全世界最偉大的投資者(一)
很明顯她的小小偏執帶來了回報。對投資組合里什麼可能會押錯的關注﹐幫助澤豪森靜靜地擊敗了市場。據晨星數據(Morningstar)﹐在過去10年里 ﹐她的Aston/Optimum中型股票基金每年平均回報率接近9%﹐擊敗了96%的同業。這個數字較同期內標準普爾500指數高出10個百分點。效仿 巴菲特的作法﹐澤豪森投資35至40家公司的股票並持有﹐投資公司的數量少於通常的投資組合。晨星基金分析師卡瑟曼(David Kathman)說﹐她不做顯而易見的事情﹐但這正是一個好投資者的標志。她的表現幫助她管理的基金資產規模大增﹐從1999年的2,000萬美元增至目 前的17億美元。

投資並不是澤豪森最初的目標﹐她會三國語言﹐在蘇黎士主修過生命科學﹐並在突尼斯實習過灌溉項目。在新婚之際遷至芝加哥郊區後﹐她發現這一經驗根本沒用﹐ 所以她通過學習獲得了經濟學碩士學位。有過16年擔任股票分析師的經歷後﹐澤豪森最終在90年代中期獲得了管理資金的機會。她專攻市值介於10億至120 億美元的的中型企業。她說這些股票“很大程度上是被忽略了”──低調的澤豪森也可以這樣說自己。

她買入的公司股票有少許共同點:他們專攻一到兩項業務並出售必須的服務或商品。她將市銷率或市盈率與公司成長進行比較﹐以此判斷公司股票是否值得買。她挑 選的許多股票都曾引發疑慮﹐2002年同事們懷疑她買入路透(Reuters)股票的決定是否正確﹐因為在科技泡沫破裂後﹐路透處境艱難。但澤豪森認為路 透即將好轉﹐而且股價較為便宜。她說﹐人們常常認為你最好的主意是瘋狂的想法。(她對路透的投資目前已增加了三倍)。

澤豪森拒絕透露自己的年齡﹐只是說她比巴菲特年輕。她說﹐她仍對去年的經濟復蘇驚嘆不已。但今年的市場下跌並沒有讓她擔心﹐在她看來﹐關於歐洲的消息只是 在嚇唬人罷了。當股市下跌的時候﹐她買入媒體巨擘Gannett和語音技術公司Nuance Communications等不被看好的股票。與此同時﹐今年春天企業獲利改善及元件短缺的報告﹐首先讓她對經濟感到放心。她說﹐一個月前我本不該說﹐ 但我確實認為經濟復蘇有其支撐。

澤豪森選擇的股票

澤豪森在如下這些她認為“大致被忽略的”中型企業中選擇低價股。

Molex (MOLX)
工業元件企業﹐因市場對較小且功能更複雜手機的需求而受益。

Akamai (AKAM)
其技術提高了網絡視頻和電子商務的速度。

Nuance Communications (NUAN)
音頻識別技術公司﹐迎合醫療保健市場的需求﹐其軟件甚至能聽懂澤豪森德國腔的英語。

BorgWarner (BWA)
汽車配件公司﹐澤豪森說﹐它有一個很棒的管理團隊﹐而且在海外增長強勁。

(本文是《全世界最偉大的投資者》系列文章的第二篇﹐其他文章將在本週陸續刊出﹐敬請期待。)

Dyan Machan / Reshma Kapadia

(本文譯自Smart Money)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31

转:永远的警钟---伟大投机家的辉煌一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67715b0100h8cq.html

天高点评:能够坚持到56岁才破产,63岁才自杀,Jesse Livermore不愧为史上最杰出的投机家。
 
    杰西.利物莫(Jesse Livermore)是美国最伟大的投机家,即使那么伟大,最终也难逃悲惨的宿命,破产与自杀。恐惧与贪婪是背在股市上的两把利剑,她时刻在斩杀超越红线的大胆者与胆小鬼。

 

1877年7月26日,杰西.利物莫(Jesse Livermore)生于麻州,家境穷困,父亲在新英格兰与天争地,务农为生。生活现状不能满足年幼的杰西。父亲要他辍学,子承父业,才十四岁的他,毅然离家远走高飞。他启程前往波士顿,口袋里只装着母亲给的几块钱。他在潘伟伯公司(Payne Webber)找到一份抄黑板的差事,工资微薄,每个星期才领六美元。潘伟伯雇有行情收报员,坐在营业厅,行情收报机的股票报价一进来,就得尽快扯开嗓门大喊。利物莫的新工作,是一听到报价喊出,赶紧将数字抄写在大黑板上。黑板盖满了这家经纪公司的整个墙面。


利物莫在学校数学本来就很好,华尔街的报价行情,正好投其所好,尽可发挥所长。他天赋异禀,数字过目不忘,有如相片般牢记脑海里。 其实,小时候在学校,他一年就念完三年的数学课程。他趁在潘伟伯上班之便,记住各种股票的价格和代号。他像渴马奔泉般,贪婪地研读行情,全神贯注紧盯着报 价纸带。他也开始作笔记,把抄黑板时抄到的数字记下来,而且很快就发现,里面有一些型态跃然纸上。他在像日记般的笔记簿里记下几千笔价格变动,埋首研读它 们,寻找那些特殊的型态。由此可见,利物莫才十五岁,已经十分认真地研究股票型态和价格变化。「在职训练」让他亲眼目睹股市里面的交投活动,以及人们如何参与市场。他注意到,大部分人的行为举止乱无章法,不照一定的规则或既定的计划去做,也不肯下工夫研究股市和它的走势,所以投资股市稳赔不赚。


他的第一笔交易,是和朋友一起做的。他们凑了五美元,买百灵顿(Burlington)的股票,因为利物莫的朋友认为这支股票会涨。他们在一家空壳证券商 (bucket shop,译注:空壳证券商是指不诚实且未登记的证券经纪商,利用客户的资金,投机性买卖股票和商品,或者接受客户下单买卖,却未透过交易所进行交易)下 单买卖。空壳证券商很适合拿小钱去投机。投机客基本上是赌股价下一步往哪里走。也就是说,这是非常短线的操作。你也不必真的拥有股票,才能放手一搏,但是 万一股价走势对你不利,赔掉10%之后,你会遭到断头的噩运。这等于是实施10%保证金的规定。利物莫因此养成习惯,在操作生涯的大部分时候,恪遵严格的认赔出场守则。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经验的累积,他更上一层楼,能在损失不到10%的时候,就断然认赔出场。  
    投资百灵顿之前,利物莫查了他的笔记簿,看了它最近的交易型态,相信价格一定上涨。所以说,他在十五岁的时候第一次买卖股票,而且最后分到3o12美元的利润。


他继续在空壳证券商交易。十六岁时,靠交易股票赚到的钱,已经多于潘伟伯给他的工资。等到赚进一千美元,他辞掉工作,全心全力在空壳证券商交易股票。


利物莫赚进很多钱,损害到空壳证券商的利润,二十岁那年,波士顿和纽约两地的空壳证券商都下达禁足令,不准他进场买卖(但他依然来回涉足两地的空壳证券商,如果在某座城市被发现,就跳到另一座城市去操作)。由于操作十分成功,有人称他是「拼命三郎」(The Boy Plunger)。空壳证券商不想和他扯上关系,更不希望看到他用赢钱的操作手法,从他们的号子不断把钱掏走。


利物莫踌躇满志,决定前往纽约,操作纽约证券交易所(New York Stock Exchange)挂牌交易的股票。毕竟,那里是群英荟萃之地,他准备在这个广阔的天地里一试身手。他选了一家经纪公司开立账户,用2,500美元当本 钱。以前在空壳证券商操作股票,账户里的资金一度高达一万美元。好不容易赚来的利润慢慢赔掉,利物莫尝到苦头,终于晓得操作不见得一直那么容易。因此,他 开始分析自己犯下哪些错误,造成亏损。详细分析过去的错误,成了利物莫日后十分重要的成功特质。这也是他最佳的学习工具之一。


详细分析过去犯下的错误,是利物莫十分重要的成功特质
利物莫在第一阶段的分析期间,学到一个教训,那就是他性子急,老是认为非进场操作不可。急性子到了市场,往往一时冲动就操作,却很少能够获利。他因为这个错误,付出惨痛的代价;但是直到今天,许多交易人还在犯相同的错误。


利物莫并没有在纽约扬名立万。六个月内,不但赔个精光,还向经纪公司告贷500美元。他带着这笔钱重作回到空壳证券商捞取赌本。他发现,空壳证券商一向立 即报价,纽约则延后报价。他那时的作法,是根据实时报价,迅速交易。两天后,他抱着2,800美元回到纽约,并将500美元还给经纪公司。


不过,回到纽约后,他发现操作起来还是比他想象困难得多,依旧只能勉强打平,只好最后一次重回空壳证券商。利物莫掩饰身分进场操作,账户里面的钱果然很快增加到一万美元。就在这个时候,空壳证券商的老板终于又逮到他,永远禁止他进门。


1901年,股市展开强劲的多头行情,利物莫在纽约操作纽约证交所挂牌的股票,作多北太平洋(Northern Pacific)公司的股票,一万美元转眼间变成五万美元。接着,他认为股市就要短暂回档,于是建立两个空头部位(先向经纪商借股票卖出,再以较低的价格 买回,赚取其中的差价),想不到已经到手的利润很快全吐了回去。这两笔操作虽然赔钱,但他原来的看法是对的,可惜因为成交量庞大,造成延误,股价一反转, 马上就赔钱。

 

这次的经验,让他体会到在纽约证交所执行非常短线的交易十分困难。利物莫晓得,组织化的交易,过程比较复杂,不同于空壳证券商实时进行的交易环境,所以必 须学习如何适应。1901年春,利物莫再次赔个精光。不久,他发现一家交易混合式证券、新开张的空壳证券商。他想,进场交易这些混合式证券,也许很快又能 捞到一笔本钱。前后约一年的时间内,他真的赚进不少,直到也被这些空壳证券商发现,并且谢绝往来。利物莫一而再,再而三赔损,这教会他一件事:人必须赔上白花花的银子,才会弄懂市场的运作方式。为了成功,他不到黄河心不死,并且继续从本身的错误和经验中学习。


这个时候,他也发现了时间要素。股票交易的时间要素,是指操作时务必保持耐性,时日一久,一定有所获。这 和人生中大部分的努力没有两样。它的另一层意思,是指了解股票是怎么交易的。空壳证券商的时间要素非常短暂且紧迫,因为它们的设立和经营方式,赌博成分比 较浓厚。纽约证交所的时间要素,则延迟较多,不是立即成交。另外,在纽约证交所买进股票,真的就持有一家公司的股份。纽约证交所的运作方式和空壳证券商的 经营方式,有时间上的差异,所以市场参与者必须对未来的时间做出更多的反应。这便需要保持耐性。多年后,耐性成了利物莫的一大特质,好几次操作更因此而大赚特赚。时间要素也向他证明:股票投机成功之路,得走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市场参与者不会一夕致富。


交易股票务必保持耐性,时间一久,定有所获。
他对这件事深信不疑,因为他手上的资金,已经上下来回好几趟。年纪轻轻,他已经创下多项纪录。十五岁那年,他赚到第一个一千美元。不到二十一岁,赚进第一 个一万美元。账户里的资金,曾经上升到五万美元,两天后,又全部还给了市场。他尝尽市场上的酸甜苦辣,却依然锲而不舍,因为他知道得很清楚,他将靠市场过 生活。


就在此时,利物莫定义了一件事。他把事前分析市场动向的行为,定义为赌博。尤其分析市场将往哪里走,是很难做到的事,而且他发现机率对散户交易人不利。他 把「投机」定义为能够保持耐性,而且只在市场状况发出适合投机的信号时才有所动作。他很早就不断学习超群出众所需的新技能,也严以律己、坚持不懈,时时改 进本身的操作守则。


这时的利物莫,称不上是专家。他听信别人所说的话和他们所谓的「小道消息」。他的操作次数也太过频繁。他犯下的另一个错误,是太早获利了结,尤其是在多头市场中。这段时期,他也发现大盘的重要性,认清和了解市场整体的表现,以及大盘如何影响大部分的股票,是很重要的事情。他必须学习如何解读市场目前的所作所为,以及现在处于什么阶段,而不是尝试去预测它将来会做出什么事。


早年的利物莫懂得不断学习。他发现,在股票市场中失去耐性,是一个人所能犯的最大错误之一。经由经验,他学会对自己的判断信之不疑。他用心观察,所以对自己的判断满怀信心,也不会因为市场经常发生的小波动而分心。

 

经验日积月累,他的策略开始开花结果,到了三十岁,操作起来更为得心应手。这时,他发展出试探性操作策略(probing strategy,本章后面会谈得更详细)。另一个他实行的重要策略,则是金字塔操作策略(pyramiding strategy)。金字塔操作策略,也是本书介绍的其它所有杰出交易人遵循不悖的重要操作守则。金字塔操作法是指在股票上涨途中加码经营。不妨想象,这 套策略在当时听起来多么背离常理,因为大部分人都认为,要买到便宜货,应该逢低承接,而不是愈买愈高才对。利物莫的想法却不同,他认为,最近买进的股票, 如果走势证明你是对的,放手买进更多,这个观念会使你得到的报酬锦上添花。利物莫发现,观察一支股票的价格走势而买进之后,如果价格继续上涨,那么从股价 的走势,能够证明他做对了决定。做了正确的决定,这件事获得证实,足以证明他应该继续买进更多的股票。锦上添花的效果,会使股票投资利益更上一层楼。


1906年底,市场的上升趋势难以继续维持,利物莫于是将试探性操作策略和金字塔操作策略用在放空上,随着价格下跌,空头部位的规模愈来愈大。1907年的空头市场初期阶段,他的放空操作获利十分可观,不到三十一岁,已经当上百万富翁。


利物莫看准了1907年的崩盘,10月24日轧平和回补空头部位,一天之内就赚进300万美元。1907年10月,当时最具影响力的金融家摩根(JoPo Morgan)注入必要的流动性到市场,维持市场继续运转不坠,把华尔街从近乎崩溃边缘拯救回来。摩根甚至亲自直接向利物莫致意,请他停止放空。连大名鼎鼎的摩根,也承认利物莫在市场上呼风唤雨的力量,可见利物莫在华尔街的声名和影响力之一斑。


华尔街大空头
到这个时候,利物莫确实成了华尔街上的知名人物。新富利物莫发现,大钱要靠市场大波动来赚取。他的空头部位在1907年的股市崩盘大捞一票,因此赢得「华尔街大空头」(The Great Bear of Wall Street)的称号。在那些赚钱的年头里,利物莫一再表示,他相信股市分析必须一做再做,永不止息;这是操作成功缺之不可的要素。


成功操作股票不可或缺的有利要素:永不止息地做股市分析。
征服股票市场之后,利物莫也挥军直击商品期货市场(commodities market)。他和当时人称棉花大王的帕西.托马斯(Percy Thomas)搭上线。不过,利物莫开始和托马斯往来时,托马斯已经因为几次操作不顺,失去所有的财富。不幸利物莫这时的耳朵是用棉花做,因为他看重托马 斯以前操作得很成功,仍然被视为棉花界的传奇人物。托马斯说服利物莫建立棉花部位。利物莫很快就发现,他的棉花多头部位损失惨重。这次棉花交易,赔掉以前 获利交易赚进的几百万美元,主要原因是他打破了早年花很多时间好不容易发展出来的许多市场操作守则。


利物莫违反了独自操作,不轻易听信他人之言的守则。他也违背迅速认赔出场的守则,继续死抱赔钱的部位。这次的经验,令他情绪激昂,为了把钱捞回来,不顾一切拼命操作,结果赔得更惨。利物莫现在深陷债务之中,债权人多达好几位。他意气更为消沉,开始失去信心,而这种心理状态,是股票交易人的杀手。


利物莫花了好几年的时间,操作才恢复获利。从1910年到1914年,市场大致平中带软(1914年8月到12月中旬,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市场关闭)。 这时利物莫已经一文不名,抑郁寡欢,积欠债权人100万美元以上。再说,这些平软的年头里,市场也缺乏大好机会。为了让头脑冷静下来,蓄积重回游戏场的实 力,1914年他决定宣告破产。不过,他的运气还是相当背。1915年,处于战时的市场涨势中,一家经纪商借他五百股,价格不限。六个星期的时间内,他什 么事情也没做,只顾着研究市场和观察行情。他注意到,股票会建立起某些标准价位(par level)。这个古老的操作原则,其实他在空壳证券商操作时曾经用过。所谓标准价位,是指一支股票站上每股100美元或200美元等整数数字后,继续上 涨的可能性很高。


他以98美元的价格买进伯利恒钢铁(Bethlehem Steel),看着它涨上100美元后继续上扬。价格涨到每股114美元,再买500股。隔天价格升抵145美元,他出脱手中持有的1,000股股票,获 利5万美元。这笔交易有助于他恢复信心,促使他再次遵循自己的操作守则。账户里的资金一度达到50万美元,1915年结束时还剩15万美元。


1916年底,利物莫开始放空。市场很快就转为下滑。当时非常有名的「泄密案」爆发,传说威尔逊总统即将向德国人提出和平计划,导致许多领先股作头反转。 华尔街认为这是利空消息,因为会伤害战时供应物资给外国的经济荣景。利物莫的朋友巴鲁克(Bernard Baruch;第二章的主角)也在市场放空,据说靠泄密案赚进300万美元。国会成立一个委员会,调查泄密案,传唤巴鲁克和利物莫作证。巴鲁克坦承那段期 间,他的空头部位获利47万美元,但坚决表示,绝不是靠预先取得传言中的信息。不过,纽约证交所还是颁订一条新规定,不准依赖泄密信息进行交易。当然了, 这条规定很难执行,却由此可见利物莫和巴鲁克当时在市场上的影响力。利物莫则表示,1916年股市上涨期间他作多,稍后几个月市场重挫时放空,合计赚进约 300万美元。1917年4月6日,美国卷进第一次世界大战。利物莫在市场上多次操作都告捷,开始偿还以前积欠的所有债务。不过,从法律面来说,1914 年声请破产后,他其实免除了偿债的义务。四十岁那年,他也设立一个信托账户,确保自己不会再次破产。

 

声誉再起
1917年,利物莫恢复了在华尔街的显赫声誉。1917年5月13日,《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说:「华尔街浮夸不实的交易人退场:目前的投机客和以前煽风 点火的市场炒手比起来,更像是学生和经济学家。」这篇文章特别提到利物莫和巴鲁克,并且进一步点明他们是市场大户,也是华尔街上深具影响力和成功的股票交 易人。


1920年代,利物莫认为,经验是在市场上继续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他身为华尔街最优秀和最成功交易人之一的声誉与日俱隆。他实现了美国人的梦想,因为遵循本身的操作守则而积金累玉。他始终认为自己是市场上的学生,必须持之以恒,不断学习。


利物莫深信,没人能够精通市场。经验是在市场上继续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
大约这个时候,他开始认知到,发掘市场强大走势中的真正领先股,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他持续研究领先股如何脱颖而出,并且绽现强劲的涨势。他下工夫研究行 情,提升自己对市场如何运作的认识,进而改善他的行业领先股方法。他发现,市场每次发动新的强劲上升趋势,通常会因为浓厚的获利预期心理,而在新的领先行 业中,制造这些新的领先股。他因此一再见到基本面对市场和股价走势十分重要。他也发现,同一股群中的若干股票倾向于齐上齐下,以及领先股群倾向于与大盘亦 步亦趋。这些发现,对于他在1929年股市大崩盘中登上更高的巅峰大有帮助。

 

从1928年冬到1929年春,多头市场全力奔驰。利物莫一路作多,获利可观。他接着开始留意市场的头部是否将形成。1929年夏初,他轧平所有的多头部 位,改为逢涨必卖。他也认为市场已经涨过头。他看到市场大涨之后,开始出现横向移动的交易型态,一改原来的激升走势。他开始往空方派出探子,探查情势。


利物莫的试探性操作策略,是在操作之初先建立小部位。如果操作顺利,只要走势往他预期的方向行进,就继续加码买进(或者放空)更多的股票,这即是他的金字塔操作策略。他总是在价格上涨途中,执行逢高摊平操作,而不是下跌时逢低摊平(averaging down)。逢低摊平的操作方法,在他那个时代,以及现在大部分时候,都是比较多人使用的方法。他会向许多不同的营业员下单,以免行踪被华尔街发现,因为金融圈内不少人对他的操作力量和名声很感兴趣。

 

试探性操作策略如果开始建功,利物莫就能确定市场正要反转向下,因为价格已经以不可思议的速度上涨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这是本书所有杰出交易人运用的重要技巧之一。当一切事情看起来美好得无以复加的时候,他们总会留意市场中的蛛丝马迹,藉以分析是不是就要变盘。


1929年,市场早就发出崩盘在即的许多信号。那时的领先股已经停止再创新高价,走势迟滞不前。「聪明钱」开始逢高抛售。几乎每个人都用10%的保证金买了股票,而且认为自己早就成了股市专家,逢人就高谈阔论股票经。这种热过头的现象,正是一个明显的信号,告诉我们:当每一个人都投入股市,就再也找不到更多的买盘力道,能将市场推得更高。


1929年10月,市场终于崩盘时,利物莫坐拥几个月来陆续建立的庞大空头部位。这些空头部位一经回补,数百万美元的利润应声落袋。许多人因为无力补缴保 证金而遭断头,据称也有不少人从办公大楼跳楼自杀,利物莫却大有斩获,获利之高,为历年来难得一见。事实上,由于以前的「华尔街大空头」盛名之累,许多人 怪罪他造成股市崩盘,更有人因为失去曾经拥有的一切,扬言取他性命。崩盘后不久,《纽约时报》甚至刊出一篇文章,标题是「利物莫据称带领一群人狂卖高价证 券……」。

 

 股市崩盘后,国会通过「证券交易法」(Securities and Exchange Act),成立证券管理委员会(Securities Exchange Commission),希望藉全面改革股票交易法规,把稳定和秩序带进市场。纵使如此,利物莫得到的结论是,他不必改变自己的操作守则,因为人性根本不会改变,而左右股票市场最后的力量,正是人性。


虽然利物莫靠放空赚了好几百万美元(例如1929年),但是放空股票,要取得优异的成绩,通常比较困难,因为承受的潜在亏损无限大。股票可以一直涨上去, 但最多只能跌到零。放空操作要成功,也必须用更强的力量去控制你的情绪,而且反应必须更为快速才行,因为价格下跌的驱动力量是恐惧,价格上涨的驱动力量则 是希望。由于恐惧激起的反应比希望快,所以你必须能够因应市场整体心理面更快的变化。


利物莫虽然赚得巨额财富,终其一生,却得面对许多私人问题带来的挑战。他历经婚姻不谐、离婚、其它的家庭问题,心如死灰,形如槁木。1930年代,他在操 作上的收获,不如从前,因此对自己遭遇的问题更加灰心丧意。1934年,他再度申请破产,市场上传称,他失去仅仅五年前赚进的财富。从他因为私人生活问题 而致心灰意冷,可以看出保持心绪平衡十分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上持续获利,并且避免犯下代价惨重的错误。利物莫后来的种种表现,和他如日中天、誉满 华尔街时,严以律己的生活风格大相径庭。

 

成功纪实
 
1939年底,他决定写一本书,谈他的操作策略。1940年3月,利物莫所著《股票作手杰西.利物莫操盘术》(How to Trade in Stocks,中文版由寰宇出版)一书出版。这本书卖得并不好,主要是因为经济大萧条的阴影挥之不去,人们对股票市场兴趣缺乏。但是这本原创性的著作,对所有渴望有所成的交易人,都是必读好书。
新书出版后才几个月,1940年11月28日,陷入深度抑郁症的利物莫举枪自尽,立时身亡。


在利物莫眼里,股票市场是世界上最巨大、最复杂的挑战。他最渴望和最大的乐趣,是把华尔街的这场游戏玩得出神入化。利物莫相信股票投机不只是纯粹的科学,更是一种艺术形式。


 
许多人认为利物莫可能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股票交易人。艾德温.拉斐尔(Edwin Lefevre)1923年出版的投资经典之作《股票作手回忆录》(Reminiscences of a Stock operator),以小说体的形式,记述利物莫的一生。直到今天,《股票作手回忆录》仍是最多人阅读和极力推荐的投资著作之一。理查德.怀科夫(Richard Wyckoff)写了一本小书,书名叫《利物莫的股票操作方法》(Jesse Livermore's Methods of Trading in Stocks),详述利物莫许多独特的操作策略。多年来,谈利物莫的其它文章和书籍不胜枚举,这个人传奇性的一生,时至今日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利物莫以他的独到创见,发掘在股票市场行得通和行不通的作法,为无数交易人指出一条明路。他孑然一身,注重私密,个人的操作和纪录,不对外揭露。他为人所 不敢为,率先买进价格屡创新高和突破阻力点的股票。反观一般人则相信,买得愈低、愈便宜愈好。利物莫常说:每次违背自己的守则,他一定赔钱;遵循守则,就 一定赚钱。他投入无数的心力,分析市场和研究投机理论。生活上,则律己甚严,要求时时都能有登峰造极的表现。他犯过大部分人在市场都会犯的所有错误,但是 他不但从中学习,更埋首阅读报价行情和研究市场,持续不断学习更多的知识。


多年来,他常被引用的一句名言是:「华尔街不曾变过。口袋变了,股票变了,华尔街却从来没变,因为人性没变。」这句话点出了心理因素在市场上的重要性。他相信,由于希望、恐惧、贪婪和无知,人在市场中的行为和反应方式始终如一。这是无数的股票型态一再重复出现的原因。


利物莫也相信,股市是最难取得成功的地方之一,因为这里牵涉到许多人和许多人性。这是很难一展所长的地方,因为控制和克服人性十分困难。利物莫对市场的心理层面非常感兴趣,曾经去上心理学课程,所花心血不亚于研究证券。从研读这些课程,可以看出利物莫十分热中于了解市场的每一个层面,即使大部分人可能不认为那些领域和证券业搭得上边。利物莫愿意掌握每一个机会,去改善他的操作技巧。


从1892年到1940年,利物莫积极参与股票操作长达四十八年。这么多年的经验,度过无数次的兴衰起伏、破产、惊人的财富,他发展出几套操作获利的策略。


Jesse Livermore大事记
1877年7月26日,Jesse Livermore出生于Massachusetts.
1891年,14岁,在Paine Weber stockbroking offices工作,
15岁,第一次投机获利$3.12美元
15岁,赚得人生中第一个1000美元
20岁,赚得人生中第一个$10,000美元
21岁,搬到纽约,开始在NYSE交易
22岁,亏掉全部资金,不得不带着借来的$500回到对赌行中.
1901年5月9日,23岁,获利$50,000,但是又都输光

1902年,25岁,重新获得成功
1906年春天,29岁, 在对太平洋铁路股票放空中获利$250,000
1906年夏天,29岁, 听信了Ed Harding的消息,而亏损$40,000
1907年10月24日,30岁,Livermore在市场崩溃中放空,赚到人生中第一个一百万美金.
1908年,31岁,Livermore听信了棉花大王Percy Thomas的建议,在棉花投机中失利。

1915年,38岁,在交易中获利$145,000.
1916年,39岁,投机技巧日趋成熟,获利 $3 million .
1917年,40岁,Livermore获利$1.5 million profit 并还清1914年的欠债。他给整个家庭购买了$800,000的信托养老基金. He also puts money into trusts for his wife and son.
1922年,45岁, Edwin Lefèvre写出Reminiscences of a Stock Operator一书,成为最经典的投资作品.
1924年,47岁,在小麦中获利$3百万 .
1929年,52岁,达到顶峰,在1929年股市大崩盘中获利$1亿美元.
1934年,56岁,Jesse Livermore破产了,但是没有人知道怎么回事.不过因为信托养老基金,他并没有陷入贫穷.他与妻子到欧洲旅游了20个月。
1939年,62岁,Jesse Livermore写了唯一作品:如何在股市中交易
1940年11月28日,63岁,Jesse Livermore自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64

叶兄论伟大公司的投资时机选择

http://www.guidetostock.com/weidagongsidetouzishijixuanze.htm

通常一个伟大的公司,总是在某个阶段套死一批投资者。

(把公司的发展阶段分为4个: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就是在从“成长期”到“成熟期”这个转换的点上会套死很多人。

 

因为在成长期的伟大公司都会被给予非常的PE,一旦成长期结束,进入成熟期,

其PE会回落到正常水平,虽然E仍在增加,但价格回落幅度会非常大。

 

在成熟期之后参与的投资者,就只能享受E的增长带来的收益,在PE上的超额收益就不能指望了。

 

例如微软、谷歌、腾讯、阿里巴巴(如果他们也算的话),都曾有PE非常高的时候,

到成熟期之后都会有股价大幅回落而且此后可能10年都回不去那个高点的时候。

 

延伸一下,我觉得有三个细节:

 

1)一个好的投资方法是寻找在导入期或者成长期的开始阶段的公司。

 

2)如果第一步做得好,幸运的抓住了一个这样的成长股,千万不可以因为PE略贵就获利了结,因为直到其成长期结束之前,都会享受高PE,甚至PE越来越高,这个收益是来自未来N年的Earning的回报提前支取。这才是投资获利最丰厚的组成部分。

 

3)第三步,当高PE持续很长时间后,要非常小心成长期何时结束,不然此前的收益的大部分可能会付之东流。或者付出很大的时间成本,(想想巴菲特投 资可口可乐的第一个10年收益10倍,而第二个十年则是整体亏损的)。因此来说,任何伟大的公司,都不是可以“永远不卖的”,而是要很小心何时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36

中環在線:聯合能源張宏偉大茶飯終煲熟 李華華

2011-6-28  AD




 

大茶飯往往一煲 就要十幾年!唔信?不妨睇睇聯合能源(467)。十幾年前,東方集團暨民生銀行(1988)副董事長張宏偉接手絲質成衣公司特時泰,成為第一代南下買殼嘅 內地民營企業家,跟住,佢將特時泰變身聯合能源,進軍石油同天然氣業務,搞到家陣先叫做有聲氣,仲剛剛拜訪完巴基斯坦總統札爾達里、總理同石油部長等一眾 高級官員。

據聞,雙方就聯合能源收購英國石油喺巴基斯坦油氣項目傾掂數,石油部長侯賽因仲應承加快批聯合石油今次單收購。聯合能源收購嘅項目,初步有10億桶以上儲量,海上部份嘅油氣田規模仲有機會成為墨西哥灣第二……唔怪得巴基斯坦咁好招呼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09

民以食為天,偉大的企業是吃出來的……… 紅一方面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2dqhw.html

紅一方面軍  雙魚座

 
從這兩句話就可以看出吃對於我們日常的重要性,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國人無論到那個地方一般第一選擇好像都是開餐館,但是未設麼美國能有麥當勞肯德基這樣的全球連鎖企業中國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這樣的企業和行業呢,就此問題小弟拋磚引玉談談自己的看法.

1標準化
大家都知道,麥當勞的管理系統非常強大產品統一配送,就算是小孩子在裡面工作也可以輕易的作出一樣的產品,問題在哪裡就在火候.麥當勞的廚房都是用電的,所有東西都設置了統一標準溫度.你要做的就是看好時間,中餐不同了流程複雜,講的就是火候,有個十年一湯的故事就是 如此.中餐用的是明火所以非常不同

2管理
麥當勞的人員通常為大學生,管理團隊更是人才濟 濟,中餐的從業人員門檻相對較低,管理人員,老闆通常素質也不高,廚師以燒好菜為主對於整體的管理思路相對較低對於可複製模式沒有認識,廚房通常已門牌師 從為主,考慮利益不同目標不是很遠大規模話後通常質量管理上就會出現很大問題。

3目前餐飲業現狀,
整體行業我把它分為3中分類,
1高端會所類:人均800以上賣點1環境,2特色(有專門廚師)
2大眾類:人均100-200 賣點1地點,口味
3快餐類:人均20-50 賣點1地點2速度 品牌

目前上市公司中1類參飲基本沒有
2類代表人物為全聚德(去吃吃還可以,股票不要買了)
2類餐飲目前面臨人員成本和食品上漲的雙重壓力,其消費群體又是價格敏感型,缺少護城河,同時管理上沒有實行標準年劃,還有餐飲為現金牛很多餐廳都是套利之用,所以很少上市。
然而關鍵問題中國就沒有好的餐飲企業嗎?
肯定是有的舉列1火鍋解決了標準化問題只要湯底好,漿料好就好了,同時統一採購人員成本低(廚房人員少),如小肥羊

所以我很看好海底撈,豆撈等企業
還有就是味千,這是個神奇的通過管理進行餐飲標準化的企業,當我看到40歲的大媽為我點單時間(人員問題)我知道這一定是個好企業了。同時我也吃了很多味千的店口味基本一樣,很好的標準話產品(當然產品簡單,)但是它做到了。

下面我們談談味千:
 
 
麥當勞全世界3萬多家。

肯德基,必勝客都超過了1萬家。
上海有92家味千,未來也許會超過150家,平均10萬人1家。
在歐洲,經常見到一個只有幾千人的小鎮,也有1家麥當勞
未來:如果以30萬人一家味千店計算,中國可以開5000家店。

 
味千的特點是高毛利,負債低

味千.jpg

 
從數字中不難看出目前為止增長很快,以此為判斷隨著城市化進程525%增長不成問題
 
味千的單店利潤貢獻大約是100/年(新店隔年貢獻利潤),開店費用300萬,3年回收成本。
從營業模式來看可複製性很強基本沒有設麼問題。
 
然而開一家味千3年回本,在證券市場上我們起碼以20倍的pe才能買到。證券市場永遠是為事業界創造財富的地方。。。。。。。。。。。。。。
 
附錄:聊天記錄
 
聽風—上校 21:00:21
餐飲行業要想簡單快速複製,產品一定要簡單

雙魚座—群助理21:00:32
是的

雙魚座—群助理21:00:50
障礙就是標準化

雙魚座—群助理 21:01:03
味千基本解決了這個問題

剽竊太陽—廣告21:01:08
我們這裡的大排面 估計很容易複製

華盛志偉—酒水21:01:12
味千沒有那麼複雜吧?麵館沒有公款消費 
 

剽竊太陽—廣告21:01:30
一個麵店 就一種大排面

雙魚座—群助理21:02:04
還有從業人員素質不高

雙魚座—群助理21:02:08
也是一個原因

雙魚座—群助理21:02:18
廚房一半黑社會

雙魚座—群助理21:02:22
管理為主

聽風—上校21:01:45
標準化,程序化,規範化,這是管理的最大三個難題。

雙魚座—群助理21:02:34
門派又分別

聽風—上校 21:02:56
尤其是加盟店的形式,國人的管理水平,一定不能太樂觀。

雙魚座—群助理 21:03:27
味千的市場非常大

聽風—上校21:03:28
而且我是非常不看好餐飲業加盟店的形式

雙魚座—群助理21:03:35
存在10倍可能

雙魚座—群助理21:03:43
如果開到全球化

雙魚座—群助理 21:03:47
就不得了

雙魚座—群助理21:03:54
還有一個頂颱風

雙魚座—群助理 21:04:03
頂泰豐

雙魚座—群助理21:04:09
好像沒有上市

雙魚座—群助理 21:04:12
也做的很好

田間地頭—監察 21:04:26
聽風 我能 把你的那幾句話 考到 論壇麼

雙魚座—群助理 
 
21:04:33
而且我是非常不看好餐飲業加盟店的形式


聽風—上校 21:04:39
可以,沒問題的

田間地頭—監察 21:04:46
好的

雙魚座—群助理 21:04:51
聽風是食品專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95

聯想,偉大前的「頭大」

http://www.infzm.com/content/23632

聯想就像一個鄉下娃,念了大學進了城,拿了高工資,於是娶了一個城裡的媳婦,新娘還帶著豐厚的嫁妝,但是,兩人對小日子到底怎麼過,看法完全不同,這個時候如果外部環境發生變化,就很容易出問題。現在,這個外部環境就是美國的金融危機。

當然,這個危機也給了楊元慶一個非常好的機會,這個時候他轉做CEO,市場就能平靜地接受,甚至歡迎這個安排。

不過,柳傳志和楊元慶心裡都清楚,真正的整合現在才剛開始,要想把聯想的文化、管理、經驗等輸出到海外,把捏到一起的兩家公司真正變成一家公司,一家「偉大的公司」,聯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一次典型的「柳式」採訪

「我只是給楊元慶做『後勤部長』」,2月8日,在自己的辦公室裡,柳傳志對南方週末記者說。「聯想要做成一間偉大的公司,未來的路還長著呢,你說是由一位60多歲的人來做還是40多歲的人來做?」他反問道。

「柳總今年64歲了。」旁邊的工作人員插話道。

「不,已經65歲了。」顯然,柳傳志對年齡非常敏感。他生於1944年4月,而楊元慶則生於1964年11月,足足比他小20歲。

2月5日,聯想集團發佈2008/09財年第三季度報表(2008年10月至12月),單季虧損0.967億美元,這是聯想歷史上最大的一筆季度虧 損。一併宣佈的還有柳傳志重新任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楊元慶則從董事局主席改任CEO的消息。自從2005年5月聯想正式兼併IBM的PC部分以來,楊元 慶就從柳傳志手上接過董事局主席的職務。

顯然,這兩條消息容易被解讀為聯想碰到了巨大的困難,甚至到了生死關頭,柳傳志被迫重新出山。什麼「老將黃忠重披戰袍」、「聯想背水一戰」、「逆茬接班」是一些媒體樂意用的熱鬧字眼。

柳顯然對這樣的解讀不滿意,而作為幾乎是最擅於跟媒體打交道的中國企業家,他在財報宣佈之後,甫一回國,就密集接受媒體的採訪。事實上,在接受南方週末採訪的當天,電視的、網絡的以及報紙、雜誌的記者,少說也有十家,一撥一撥排著隊採訪他。

「甭管多尖銳,都可以問。」跟以往一樣,這是他接受採訪的開場白。不過,說著說著,他也會用商量的口吻叮囑,「這個話我們在這裡說可以,請千萬幫忙別登出來了。」在南方週末採訪的一個小時裡,這樣的場景出現了三四回,都是涉及到對具體的人以及其他公司的評價。

柳傳志馬不停蹄地接受採訪,他最急切地想給媒體傳遞的信息大致有三個:第一,聯想是碰到了一些麻煩,但是遠不像有些媒體誇張的那麼大,且不太超出預料。他個人對未來非常有信心。

第二,他的所謂「出山」只是幫助楊元慶,而不是取而代之,重新執掌聯想。

第三,楊元慶在現在這個時候改任CEO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2月11日,聯想報收1.59港元,柳傳志的復出價值2億港元

CEO一直是給楊元慶留著的

按照柳傳志的說法,近1億美元的季度虧損數字雖然是歷史上最大的,但是,跟聯想今天的體量相比,並不算大,而且前兩季度的盈利大過第三季度的虧損。 「我們手頭有13億美元的現金。」在短短的一個小時採訪裡,柳傳志兩次驕傲地提到這個數字。聯想的財務比較穩健,負債率非常低。在最新的報表上,「現金與 現金等價物」一欄的數字是15.59億美元,這個數字大致折合120億元港元。由於資本市場的恐懼,在香港上市的聯想股價大幅度下滑,現在整個公司的總市 值僅為150億港元上下。這個數字甚至比兼併IBM的PC業務以前的原聯想總市值小,當時的聯想總市值大約為200億港元。

至於如何幫助楊元慶,柳傳志強調的主要是發揮他擅於溝通的特長,在董事會這個層面支持和幫助楊。以前,聯想只有一個大股東,就是聯想控股,其持股比例超過50%,在這種結構下,董事會的溝通比較便捷。

而今,聯想的董事會要複雜得多。當初兼併IBM時,近一半的費用是用股票支付的(聯想支付的總費用是12.5億美元,其中有6.5億是現金,6億是 聯想的股票,當時佔新聯想總股本的近20%,其後,這部分股票逐步解禁,IBM也一點點地套現,但如今仍是第二位的股東),另外,幾乎在兼併IBM的PC 業務的同時,聯想引進了幾家美國私募股權投資人,總引資3.5億美元,他們也進入了董事會。

這樣,今天的聯想董事會就完全是一個跨國公司的樣子,雖然聯想控股還是第一大股東,但是凡事總是免不了跟其他股東溝通和商量。柳傳志被廣泛認為是中國企業家中教父級的人物,更容易獲得信任;另外,柳顯然在跟人溝通方面很有天賦。

「我怎麼幫元慶呢?」柳傳志說,「我跟他共事了這麼多年,對他非常熟悉,他有什麼想法,可以先跟我說,我再去跟其他股東溝通。這等於用我的信譽為他做背書,這樣做,效果會更好。」

楊元慶顯然也樂得接受這個「扶上馬,送一程」式的安排。

仍在美國的楊元慶在採訪中表示,有了柳在董事會裡的支持和幫助,他可以把更多的精力專注於具體業務中去。

為什麼是在現在決定讓楊元慶出任CEO呢?

按照柳傳志的說法,實際上,聯想CEO的崗位就一直給楊元慶留著,在兼併IBM的PC業務之初,其所以沒有急吼吼地讓楊出任CEO,主要是考慮到他 缺少跨國公司的管理經驗;當然,也有擔心品牌受損的考慮:IBM的高端形象在歐美廣泛接受,而中國產品在歐美的普遍形象是不夠檔次,這樣,用洋人而不是中 國人做CEO,既給了楊元慶一個學習的機會,也給了歐美用戶逐步認識並接受聯想的時間過渡。現在該學習的也學習了,跨文化的溝通也經歷了——楊本人的辦公 室設在美國,另外,恰好碰到了金融危機,還有原CEO阿梅里奧的任期屆滿,這些都給了楊出任CEO的契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23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