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一隻壟斷、低PE、淨現金的股票-中國民航信息(696)

何車先生前幾天講這隻股,已經引起我的注意。

但苦於無時間分析,在此我引用大廢柴兄的分析如下:

http://faichai.blogspot.com/2008/11/696.html

基本資料

現價: HKD2.06 (寫於10月31日)

已發行股數: 1776M(經發行新股後後為1,950,806,393股)

2008年 (12月年結) 半年業績

除稅後利潤: RMB281M

每股盈利: RMB0.15(經發行新股後RMB14.40)

市盈率:7.86倍(以1人民幣=1.14港元計)

淨現金: RMB3031M

每股淨現金: RMB1.7(即1.938港元)

2007年股息: RMB0.13(即14.82仙港元)

股息率: 5.21% (減10%股息稅)

NAV: 3.08港元(以公司半年業績的股票權益(4,369,332,000人民幣)加中國航空結算公司及其物業的資產值(907,707,000人民幣)的除已增發的股數(1,950,806,393股)

業績評論

營業額少幅增長(992M vs 908M)
稅後利潤減少11% (281M vs 314M),原因:


折舊大增50%(159M vs 110M),主因07年capex大增623M。
所得稅大增(48M vs 10M),主因為上半年公司還未取得高新技術企業的認定,以25%計算所得稅所致。本廢估計以中航信的業務,取得高新技術企業的認定應該輕而易舉,下半年的所得稅費用應該回落。


經營活動現金流繼續非常強勁 (378M vs 444M),減少主要因為折舊增加。
利息收入增多(42M vs 33M), 佔利潤部份亦增多

收購

公司按RMB5.73(以公告時價格:HKD6.39)發行174M股收購中國航空結算公司,收購仍在進行中。按07年數據,收購完成後稅後利潤增加66M。按發行後的股數計,每股盈利增加3.4仙。

Capex

資 本性支出承諾為892M,營理層預計下半年資本開支為550M,主要為建設北京新運營中心、開發及逐步推行新一代航空旅客服務信息系統及其他新業務相關。 令人不安的是公司沒有說明在進行如此巨大的資本開支後究竟對營業額或者成本控制有何幫助,唯一可預見的是折舊會再翻倍。

業務

傳統業務,如在機場用系統方面,斷估由於國家安全需要,以後仍會由中航信壟斷。面向航空公司的系統亦應可維持大的市場份額。但面向旅行社或顧客的分銷系統,如網上訂機票訂酒店等等競爭激烈,發展的潛力不大。

主要的風險在於壟斷地位被打破,或者被逼降價補貼航空公司虧損。

估值

由於公司的現金流非常穩定,可以考慮用FCF的方法估值。公司無負責,現金流強勁,本廢偏向用低的discount rate來估值。


以FCF來估值,公司非常便宜。

如以PE估值,以現在的市況8倍PE並不為過,現價水位有限,可能有兩三年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88

紫金矿业为何在事故发生9天后才披露相关信息?


http://www.21cbh.com/HTML/2010-7-15/4NMDAwMDE4NzA4Nw.html


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01899)昨日公告,该公司于2010年7月14日接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福建监管局《关于对紫金矿业集团股份 有限公司进行专项核查的通知》,对该公司紫金山铜矿湿法厂污水池突发渗漏环保事故信息披露问题进行专项核查。

根据该公司此前公告,今年7月 3日,紫金矿业所属福建上杭紫金山铜矿湿法厂约9100立方米含铜酸水自污水池下方的排洪涵洞流入汀江,导致当地棉花滩库区大量死鱼,并严重影响了居民生 活,被有关部门认定为重大污染事故。但直至7月12日晚,紫金矿业才对此事进行了公告披露,比事故发生时间足足晚了9天,这也引发了媒体的不断质疑。

紫金矿业为何在事故发生9天后才披露相关信息?此前该公司总裁罗映南在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开始以为这是个小问题、小事故,把事情想 简单了,最后发现是大问题时,已经来不及了。”罗对人民日报记者进一步解释说,公司“想在发布公告前对社会和股民有一个负责任的表达,并集中精力先处理事 故”。他说,7日下午抽水完成后,初步分析出渗漏的原因。到了9日,相关专家也基本认定了事故原因。但当时已是周末,考虑到即使当天将公告传到上交所,因 周末休市,公告也要到下周一才能公布,所以就拖至12日才公布。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紫金矿业证券部总经理赵举刚14日晚坦陈,未及时公布事故信息, 是考虑到“维稳为重”,担心引起当地民众的恐慌。

赵举刚表示,我们当然知道“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向所有投资者公开披露信息是上市公司应当履行的法定义务”,但是,对于敏感事件,我们 又不能不考虑 到中国的国情。“选择什么时机公布信息,董事们经过了慎重而痛苦的考虑”,赵透露说,不及时披露,显然不符合《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如 果及时披露,又涉及地方的稳定大局。最终,董事们权衡利弊,认为宁可承担违规的风险,还是要以维稳大局为重。

不过,知情人士在接受时代周报采访时透露,早在6月5日,汀江已出现死鱼现象,疑似与紫金矿业污染有关,尽管紫金矿业总裁罗映南称与紫金矿业无关,但诸多 疑点难消,若情况属实,紫金矿业整整将污染事故隐瞒了38天,而非媒体质疑的只是9天——这已不是紫金矿业第一次遭遇环保危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685

22 Dec 10 - 中國民航信息 (0696) 送紅股 藍兵手記

http://airmanblue.blogspot.com/2010/12/22-sep-10-0696.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32

推薦:從信息超載中重新掌控自己的時間

http://www.zhanghua.org/?p=4388

轉自:2011年3月號 麥肯錫季刊   作者:Derek Dean(麥肯錫舊金山分公司前資深董事),Caroline Webb(麥肯錫倫敦分公司董事)

 

永遠在線、一心多用、同時處理多項任務的工作環境正在扼殺工作效率,抑制創造能力,並使我們很不快樂。

儘管信息技術和通訊革命使我們受益無窮,但它也有人所共知的負面影響:信息超載及其「近親」——注意力分散。這些害處對首席執行官及其首席級高管同 事們的危害尤其嚴重,因為高管人員迫切需要不被打斷的時間,來綜合分析來自許多不同來源的信息,仔細思考其對組織的影響,專心致志地進行判斷,認真權衡取 舍,並最終做出正確的決策。

幾十年來,保留完整的時間進行縝密思考的重要性,以及要做到這一點的難度,一直是管理學著述中的研究主題。只要看一看Peter Drucker 發表於1967年的經典著作《卓有成效的管理者》(The Effective Executive)1就 行了,書中強調指出,「為了實現最低限度的工作效率,企業高管最困難的任務就是需要獲得相當多的時間。」 Drucker為時間支離破碎的管理者提供的解決方案——在你的工作日程中保留一些完整的時間,不接電話,每天一次或兩次在短時間內集中回電話——聽起來 非常像當今的時間和信息管理專家提出的建議2

然而,這些建議實施起來卻出奇地困難,而且總是越來越難。Drucker在1967年描述的每種挑戰如今都依然存在:每天沒完沒了地參加各種會議, 為了與客戶和分佈廣泛的組織機構保持聯繫而不斷出差,代表公司參加應接不暇的各種晚宴和活動。在這些挑戰中,如今又增加了源源不斷的電子郵件,海量的其他 各種信息,以及日益增多的各種技術手段——從無時不在的電話到博客、推特以及各種社交網絡——高管可以通過這些工具與自己的組織和客戶保持聯繫,而且你還 有一種令人精疲力竭的秘訣。許多高管名符其實地擁有兩個相互重疊的工作日:一個是在他們的日程表中正式計劃好的工作日,另一個工作日則是在正式工作的「之 前、之後和之間」,在這些時候,他們斷斷續續地抓住片刻閒暇,用自己的筆記本電腦或智能手機同時處理多項任務,徒勞地試圖與湧向自己的信息流保持同步。

確實存在一些更好的解決方案,而且這些解決方案並非什麼尖端科學3。我們撰寫本文的目的,就是希望通過提醒高管人員以下三個簡單的事實,來對他們及其組織提供幫助。首先,同時處理多項任務是一種極其糟糕的應對方式。許多科學證據都相當令人信服地證明,同時處理多項任務會降低人的工作效率和創造能力,並且更不容易做出正確的決策。如果我們希望成為有效的領導者,就必須停止這種做法。

其次,解決信息超載問題需要具有極大的自制力。有點像正在戒毒的癮君子一樣,高管人員每天必須通過應用一些永不過時而又十分有效的準則,努力保持自律,這些準則包括:找時間集中精力,過濾掉不重要的信息,時不時放下工作休息一下。當然,最理想的是既保留連通性的各種好處,又不讓它過多地分散我們的注意力。

第三,由於高管的行為方式決定了所在組織的基調,因此他們有責任樹立一個更好的榜樣。各種強大通信技術的廣泛普 及意味著,現在員工們同樣面臨他們領導人遇到的管理時間和注意力的許多挑戰。現在,整個組織的生產率可能都會受到信息超載的影響,沒有任何個人或團體可以 孤立地解決這個問題。對於21世紀的企業高管來說,重建具有更健康行為規範的企業文化是一種至關重要的新責任。

同時處理多項任務的危害性

我們往往會認為,通過在同一時間內做幾件事,我們就可以更好地處理撲面而來的各種信息,並完成更多的工作。此外,同時處理多項任務——用一項任務打斷另一 項任務——有時可能很有趣。我們喜愛的高科技電子郵件設備的每一次振鈴,都承載著潛在的回報希望。查看它,就可能提供一種來自更困難和更具挑戰性任務的、 我們樂於接受的注意力分散。它使我們感到,至少暫時感到,我們已經做了一些事情——哪怕只是刪除自己電子郵箱收件箱中的郵件。遺憾的是,目前的研究表明, 事實正好相反:同時處理多項任務肯定會降低工作效率。

它會降低我們的效率

這一問題的根源在於,我們的大腦最適合一次專心處理一項任務。當我們在多項任務——尤其是複雜的任務——之間不斷切換時,我們的工作效率會變得驚人的低 下:例如,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與依次先後完成多項任務的參與者相比,那些同時並行完成同樣那些任務的參與者需要多花30%的時間,並且其失誤增加了一 倍。造成工作延誤的原因源於這樣一個事實:我們的大腦無法成功地指揮我們同時完成兩項活動4。當我們在不同任務之間切換時,我們的大腦也必須選擇進行切 換:關閉原來任務的認知規律,並開啟新任務的認知規律。這樣做需要花時間,會降低工作效率,對於那些長期同時處理多項任務的人尤其如此——與偶爾同時處理 多項任務的人相比,他們似乎需要花更長時間在各項任務之間進行切換5

實際上,我們大多數人可能都會承認,同時處理多項任務使我們能快速處理自己待辦事項清單中一些比較簡單的事項。但是,它卻很少能幫助我們解決自己面對的最棘手問題。很多時候,它只是在變相拖延時間。

它會抑制創造力

有人可能會認為,不斷接觸新的信息至少使我們更具有創造性。在這個問題上,事實似乎也正好相反。哈佛商學院的Teresa Amabile和她的同事們評估了9,000多人的日常工作方式,這些人所從事的項目都需要具有創造力和創新性。他們發現,當人們在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裡 都專注於一項活動,並且只有一位合作者時,其發揮創造性思維的可能性更高。與此相反,如果人們每天的工作高度分散——參加不同團體的許多活動、會議和討 論,他們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就會明顯下降6

這些研究結果從直觀感受上也講得通。創造性地解決問題通常需要我們將不同的想法馬上封存在「記憶」中,這樣,我們就可以發現自己以前並未注意到的各種聯繫,並形成新的創意。當我們的思維很快從一個想法跳到另一個想法時,我們很清楚,我們不太可能建立這些至關重要的聯繫。

它使我們焦慮,並且上癮而難以自拔

在實驗室環境中,研究人員發現,要求同時處理多項任務的受試者顯示出更高的壓力荷爾蒙水平7。路透社對管理人員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有2/3的受訪者認為,信息超載降低了工作滿意度,並損害了自己的私人關係。有1/3的受訪者甚至認為,信息超載已經損害了自己的健康8

然而,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人們可能會變得相當沉迷於同時處理多項任務。例如,哈佛大學的Edward Hallowell和John Ratey在書中寫道,那些感受連線的人會產生一種類似「多巴胺注射」的效果——這種神經效應與使用上癮性毒品的作用途徑相同9。這種感受也非常熟悉:當智能手機來電振鈴時,即使當時我們正在做其他事情,誰又不曾艱難地抗拒過馬上查看信息的衝動呢?

 

應對信息洪流

因此,如果同時處理多項任務不是解決之道的話,正確的方法又是什麼呢?在我們與嘗試解決這一問題的首席執行官和其他高管們的交談中,我們反覆聽到一些非常基本的策略,這些策略在精神實質上與Drucker在40多年前描述的方法並無太大不同:集中精力、過濾信息和勞逸結合的綜合應用。對 於這些高管以及我們大家來說,真正的挑戰在於,在一種永遠在線的工作環境中,執行這些策略要比在Drucker論述該問題的時代更加困難。它需要極大的自 制力,而且我們不可能獨自做到這一點:在我們的高管團隊和整個組織中,我們需要建立一整套支持更高效工作方式的行為規範。

 

集中精力

首席執行官和其他高管人員全天的工作安排往往一項接著一項,有時,一項活動的延長時間不能超過15分鐘。 Harrah's 娛樂公司的首席執行官Gary Loveman描述了這樣做的意義:「你必須避免對一種有趣的『智力自助餐』『暴飲暴食』的危險。在一天的工作中,我經常需要涉及許多職能領域,但我小心 翼翼,儘量不要在那些值得關注的主題上浮光掠影,要把時間用在對最重要問題的有意義的深入思考上。」 10數字信息超載通過用各種各樣的詢問請示,以及常常可以由其他人解決的各種問題,使領導人淹沒在信息洪流中,加劇了信息 「暴飲暴食」的危害性,從而使這些領導人的注意力從那些棘手的、令人不愉快的、高風險的難題上分散轉移,而這些問題才是他們最需要去關注和解決的。

 

許多高管通過創造「獨處時間」的老一套策略來予以應對。例如,應用材料公司首席執行官Mike Splinter找到了每天早上6:30~8:00之間的獨處時間;英格蘭的總護士長Christine Beasley女爵士利用自己出差旅行的時間獨享寧靜;舊金山交響樂團的執行總裁Brent Assink將其一天中所能找出的任何時間都安排為獨處時間。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的首席投資官Bill Gross則採取了一種極端做法:「我不回覆或閱讀任何我不想看的電子郵件。我不用手機;我沒有黑莓智能手機。我的座右銘是,『我不想被連線;我希望斷 線』。」11

Assink表示,除非管理團隊認識到,它不需要最高層連珠炮式的指示,也能每天與時俱進,否則,這些方法可能都不會奏效。 Assink一直對自己的員工直言不諱:「如果你們希望立即得到答覆,就必須打電話。如果你們發送電子郵件,就要在下班時才能得到回覆。」

是否可以堅決阻止蜂擁而來的信息?管理信息可能就像切斷輸入那樣容易——同時也那樣困難。關閉電子郵件,關閉互聯網瀏覽器,把電話自動轉到語音信 箱,並讓你的助手和團隊知道,你正在集中精力開一個工作會議。Christine Beasley說:「如果當黑莓手機放在你的口袋或手袋裡時,你確實難以自拔,無法信任自己不會去查看手機中的信息,你只好不要把它帶在身邊。」

過濾信息

當然,關閉所有的通訊工具只是意味著,當你重新連線時,你的收件箱中的信息很快又會氾濫成災。還有一種「把嬰兒與洗澡水一起潑出去」的危險:沒有人願意失 去可以方便地與組織、客戶和其他利益相關方保持聯繫的能力,或如Mike Splinter 所說,「對急迫的問題給出簡短而直接的回答」的能力,再加上「你不希望成為商業循環中的絆腳石。」

因此,採用一種適當的過濾策略至關重要。首先,要放棄領導人必須事必躬親的幻想,隨著各種信息變得可以更加容易和持續不斷地獲取,這種看法已根深蒂 固。相反,普通老套的委託授權方式對於信息管理非常重要,就像它對於任務管理非常重要一樣。正如Gary Loveman所說,「不斷跟蹤目前正在發生的事要花費我不少時間,但我只親自深入參與解決那些最需要我插手干預的問題,那些對公司業績——無論是現在還 是將來的業績——至關重要的問題。」Christine Beasley也持有類似的看法:「你不可能閱讀所有的信息。我的確會看的是那些至關重要的事情,那些我確實需要做出決策的事情。」

現在,有些領導人為了過濾掉那些其他人認為不需要領導採取行動的信息,明確拒絕回覆任何自己只是作為抄送對象的電子郵件。你可能還需要教育身邊的工 作人員,哪些事情值得佔用你有限的時間。Christine Beasley解釋說,「為了獲得我自己的時間,需要付出可觀的成本——你需要做一些工作,為我提供數據和洞見,讓我提前閱讀一些資料。設置這種簡單的門 檻可以將大量相對不太重要的事項排除在我的工作日程以外。」

雖然贏得別人對你電子郵件收件箱的尊重,不會使你一下子就能達到目的。但對於企業高管來說,建立一個有效的日常信息管理支持結構已成為獲得成功的一 個關鍵要素。這種支持結構可能比較複雜,包括為一家大型企業首席執行官配備的辦公室主任,也可能比較簡單,只需要一個能幹的助理,正如Christine Beasley所說的,她「十分擅長管理我的電子郵件流量,會刪除那些我並不真正需要看的郵件。」

勞逸結合

值得重申的是,為了處理新輸入的知識信息,讓我們的大腦獲得休息是創造性學習與思考的一個關鍵因素——這不僅是研究人員得出的結論,而且許多企業領導人也 這樣認為。Bill Gross表示,「我的一些最好的創意確實是來自倒立著做瑜伽的時候。經過大約15分鐘的瑜伽練習後,突然之間,似乎一些重要的燈泡被點亮。」12Mike Splinter還發現了鍛鍊身體的價值:「我發現,正是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幫助我每天都能保持更清醒的頭腦。」

獲得外部幫助——最近的研究發現,與在城市中散步相比,人們在大自然中散步後,學習效率會顯著提高13。而 且,與其他人的情感交流也可以使注意力從有意識的理性工作中轉移開來,這是朝著進入潛意識的良好開端。強生製藥集團董事長Sheri McCoy解釋說,「當我晚上回家時,我只想說,『好吧,我有兩三個小時不用看自己的黑莓手機了。』我只是放鬆自己。我想要讓自己保存精力,然後才能集中 精力工作。」 Christine Beasley有一些在週末保護自己私人時間不被佔用的規則,其理由是,「如果事情很緊急,人們總能找到我。」

按下『復原按鈕』的責任

如果回到Drucker的時代,所有這一切都更為容易,那時,我們不可能在每天上下班時用手機交談,我們度假時不會隨身帶著各種能實現連通性的設備,而 且,當時的飛機上也沒有無線網絡連接。因為圍繞21世紀的團隊協作而制定的各種行為規範,現在要實施集中精力、過濾信息和勞逸結合的策略變得更加困難。如 今,大多數領導人都會為沒有在24小時內回覆一封電子郵件而感到內疚。很少有人會對在白天上班時間(或驅車回家的路上,或晚上)為了更專心致志地處理最復 雜的問題而「躲開」其團隊感到心安理得。此外,他們還從感到自己被別人所需要中獲得一種個人滿足感。

但是,考慮到信息超載會顯著降低學習和決策的質量,企業有責任重新制定這些工作規範。同時處理多項任務並不是一種「英雄行為」;它會降低工作效率。 隨著信息傳輸和存儲技術的容量不斷擴大,速度不斷加快,對我們的認知壓力只會有增無減。除非我們現在就停下來,重新設計我們的工作規範,否則,我們就會面 臨能深思熟慮、富於創造性的專業人士不斷減少的危險。

首先,我們必須承認並重新評估使我們依賴於現有行為模式的思維定式。例如,我們必須承認,當我們能夠快速回應別人的請求時,我們的確會感到十分滿 足,而且,這樣做也多少驗證了,我們希望感到,對自己很少會忘在腦後的企業是如此的不可或缺。這種感覺本身並沒有什麼錯,但我們必須同時考慮到,這樣做會 使我們的長期效率付出可觀的代價。沒有人會認為,消耗掉一家企業的所有資源對於其長期成功是一種好的策略,而且對於該企業的領導人及其精神資源而言,同樣 也是如此。

其次,領導人在從所有業務領域——除了那些他們必須獨自解決問題的範疇——抽身退步時,必須變得比以往更堅決。在關於選擇哪些業務領域向別人授權的 問題上,需要下一番功夫;要有指導別人有效完成任務的技巧,並要清楚雙方各自的期望值。但是,隨著這些事情安排到位,一種考慮更周全的勞動分工就會騰出更 多的時間,使領導人可以專心致志地思考最重要的問題,同時還能培養出一個能力更強的替補人才。

最後,為了真正使這種方法發揮作用,領導者必須與自己的團隊一起,重新設計工作規範。一個人,即使是一位首席執行官,也不可能獨自做到這一點——誰 又願意成為高管團隊中唯一一個在休假時不帶智能手機的人呢?如果事先沒有進行某種明確的討論,這種行為可能會被認為是對企業缺乏責任心,而不是一種中斷聯 系和養精蓄銳的有益嘗試。因此,我們鼓勵企業領導人及其團隊公開討論自己應選擇何種方式來集中注意力、過濾不重要的事情,以及暫時放下工作;他們應如何相 互支持,創造必要的時間和空間,使自己做到最好;以及他們如何才能使整個組織中的其他人也同樣這樣做。這種交談還可以成為一個正確的出發點,由此可以更深 入地瞭解公司所有知識型員工對信息和技術的需求。(如欲瞭解關於如何處理這一棘手問題的更多信息,請參閱「Rethinking knowledge work: A strategic approach」一文。)

減輕信息超載負擔的益處——在工作效率、創造能力、士氣和業績上的種種好處——將遠遠超過值得去做的程度。我們對這些好處體會越深,就越容易持之以恆地保持新的行為習慣。

 

作者謹向麥肯錫柏林分公司諮詢顧問Matthias Birk致謝,他通過自己對認知科學的研究,為本文做出了重要貢獻。

註釋:
1、Peter Drucker所著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The Effective Executive),英國,牛津:Butterworth-Heinemann出版社,1967年,第28~29頁。

2、例如,將 Julie Morgenstern在其廣受關注的著作《千萬別在早晨查看電子郵件:以及其他能使您的工作生活正常運轉的、你想不到的策略》(Never Check E-mail in the Morning: And Other Unexpected Strategies for Making Your Work Life Work )(爐邊出版社,2005年)中提出的忠告「控制那些會悄悄吞噬時間的事情」 與Drucker的表述「為了提高效率,每個知識型員工,特別是每個高管,都需要能夠自己處置相當完整的時間。」 進行比較。

3、如欲瞭解對當今的信息挑戰,以及一些可能的解決辦法的另一種看法,請參閱Paul Hemp 撰寫的「致命的信息超載」,《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9年9月,第87卷,第9期,第82~89頁。

4、Christopher L. Asplund, Paul E. Dux, Jason Ivanoff和René Marois 撰寫的「用時間分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術來隔離信息處理的一個主要瓶頸」,《神經元》(Neuron),2006年,第52卷,第6期,第 1109~1120頁。

5、Eyal Ophir, Clifford Nass和Anthony D. Wagner撰寫的「同時處理多項任務的媒體人的認知控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2009年,第106卷,第37期,第15583~15587頁。

6、Teresa M. Amabile等人撰寫的「組織中的時間壓力與創造力:一項縱向現場研究」,哈佛商學院工作文件,編號02-073,2002年。

7、Sue Shellenbarger 撰寫的「同時處理多項任務使你變笨」, 2003年2月27日《華爾街日報》。

8、David Bawden和 Lyn Robinson撰寫的「信息的陰暗面:超載、焦慮以及其他悖論與病理」,《信息科學雜誌》(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第20卷,第10期,第1~12頁。

9、醫學博士Edward M. Hallowell和John J. Ratey合著的《擺脫注意力分散》(Delivered from Distraction), Ballantine圖書公司,2006年。

10、所有未註明來源的引述均來自本文作者進行的採訪。

11、Alex Taylor III等人撰寫的「我如何工作」,2006年3月15日《財富》雜誌。

12、Alex Taylor III等人撰寫的「我如何工作」,2006年3月15日《財富》雜誌。

13、Matt Richtel撰寫的「數字設備剝奪了大腦需要的休息時間」,2010年8月24日《紐約時報》。

原文鏈接:這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12

華耐控股2010年報重要信息和問題--延益 紅一方面軍

 

延益:最近H股跌的厲害,華耐控股也從1.7回落到1.2HK,是時候回顧這個企業了。
一,年報重要信息
1,           截至 2010年12月31日止年度,集團營業額約達人民幣31,876萬元,較2009年大幅上升約103.2%,而毛利增長約106.8%至約人民幣21,798萬元。純利增長約84.9%至約人民幣12,956萬元,而每股基本盈利亦增長約50%至約人民幣0.12元。
2,           二零一零年集團國內客戶數目達22家,其中10大鋼廠中就有8家是集團的客戶,如寶鋼集團、河北鋼鐵集團、武漢鋼鐵集團及山東鋼鐵集團等。於2010年上半年,集團與德國知名耐火產品供應商Carboref  GmbH就有關在歐洲銷售及推廣集團產品簽訂諒解備忘錄。
3,           華耐為抓住高端鋼水控流產品需求上升帶來的商機,正在江蘇宜興總部興建新廠房,容納一條從德國進口的新生產線,預計可於2011年下半年竣工,並將於今年第四季投產,令集團年產能由8,200噸增加至16,800噸,有助集團進一步擴大高端鋼水控流產品的市佔率。
二,不可忽視的問題
1,           收入和利潤的增長來源問題。
集團於二零一零年在華西和華北地區及德國獲得4名新客戶,該等客戶於回顧期內向集團購買約300噸產品,為集團二零一零年的總收入貢獻約人民幣1,630萬元或5.1%及集團來自二零零九年十二月或之前已有客戶的銷量增加約97.3%,由二零零九年全年約3,700噸增至二零一零年全年約7,300噸。
 

從這裡可以看出收入增加主要是老客戶採購量增加導致,這是個好現象,說明企業產品獲得老客戶的認可。

2,           毛利率增加淨利率下降問題。
华耐控股2010年报重要信息和问题--延益
毛利率高達68%,但淨利潤從44%下降到40%。年報解釋:由於集團於期內就集團股份於二零一零年七月上市而作出人民幣1,200萬元的一次性開支撥備,因此集團的純利率由去年同期約44.7%輕微下跌至約40.8%。若把1200萬元加回來,淨利率仍維持在44%。
3,           下半年增長慢與上半年問題。
從下圖看,集團收入增長確實很快。

华耐控股2010年报重要信息和问题--延益
 

但2010上半年收入增加228.42%,全年為103.2%。這要麼是2009年上半年基數太低,要麼就是2010難下半年業務萎縮。


华耐控股2010年报重要信息和问题--延益
 

從半年業績考察,2010年上半年業績高速增長確實因為2009年業績基數低導致。同時,2010年下半年收入也確實低於上半年收入。看主要產品的銷量,也讓人擔憂。這個原因需要後續研究。


华耐控股2010年报重要信息和问题--延益

4,           市場佔有率與產能問題。
年報中提到:本集團的產續品銷量持增長,設備使用率已接近飽和(7600/8200)。換句話說,即便滿負荷生產,今年業績也僅能增長 7.8%。新產能投入使用需要等到2011年第四季度。
 

另外,國內重要客戶數從2007、2008、2009、2010分別為7、11、18、22。其中,前10大鋼廠中8家已經是集團客戶,市場佔有率達到30%。國內鋼廠就這麼幾家,國外銷售尚未開始,在這個細分市場,未來在哪裡?

 
總結:這是個年輕的企業,有驚喜的增長,也有憂慮的問題。目前來看,產品還是非常具有競爭力的。在四季度產能擴建後,若銷售沒問題,則明年業績存在爆發性增長可能,這值得期待!希望今年中期業績足夠差,這樣才有機會獲得廉價籌碼。
 
 
 
附兩則舊聞,反映競爭對手對細分市場的看法:
1,武鋼維蘇威合資公司擬擴大產能
2010年06月10日,從武鋼維蘇威合資公司2010董事會會議上獲悉,武鋼維蘇威合資公司擬對滑板及「三大件」生產線進行改建擴產,在實現產能翻番的同時使產值突破3億元。
  一季度,武鋼維蘇威高級陶瓷有限公司滑板生產線克服金融危機的影響,逆市飛揚,保持強勁的發展勢頭,實現銷售收入4861萬元,淨利潤768萬元,達到了2010年預算目標。
為將武鋼維蘇威兩家合資公司打造成重要的效益中心和製造基地,合資雙方就兩條生產線的擴產改造項目進行了深入討論和研究。根據投資計劃,滑板生產線將再引進一台德國萊茲壓機,並對相關聯工序進行必要的擴建改造,使滑板的產能達到14000噸/年,年銷售收入將突破2億元。而「三大件」生產線也將進行擴產,實現產能翻番,年銷售收入也將達到1億元。擴改建工程完工投產後,年產值將突破3億元。
 

2,濮耐股份(002225)關於部分募投項目變更實施主體和地點的公告

1、項目簡介
 
   滑板是連鑄生產中控制鋼水流量的重要的功能耐火材料,它的性能好壞直接決定了生產是否順暢和安全。由於滑板在使用過程中反覆承受高溫鋼水沖刷,使用條件苛刻、蝕損嚴重,要求滑板具有高強度、耐侵蝕、抗剝落等良好的性能。
 
   國內大多數企業的滑板生產技術還相對落後,有的採用燒成、浸漬焦油瀝青、干餾等複雜的處理工藝,這些工藝生產時燃料消耗大、廢氣和廢煙排放量也較大,生產成本較高。
 
   連 鑄三大件是重要的連鑄用功能耐火材料,在鋼鐵冶煉中起控流和保護澆鑄的作用,其使用性能直接影響鋼水的質量,同時對連鑄過程的順利進行起關鍵性作用。我國 的連鑄用功能耐火材料,是隨著連鑄技術一同發展的,經歷了從進口國外產品,到引進國外技術,再到自行開發、逐步提高直至產品出口的發展過程。
 
   2、市場情況
 
   (2)滑板
 
   2007年中國鋼產量將達4.8億噸以上,按照噸鋼消耗滑板0.3公斤計算,國內市場需求量約14.4萬噸,國外需求15.6萬噸。目前國內滑板生產廠家分散,技術水平不等,技術力量差別較大。本公司生產的高性能滑板,屬於國際先進水平的環保節能型高新技術產品,近兩年產量增長很快,正逐漸替代傳統的高溫燒成滑板。到2010年滑板水口國內外市場需求估計仍保持30萬噸的水平。
 
   (3)連鑄三大件
 
   鋼鐵工業對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功能型耐火材料──連鑄三大件需求量不斷增加,目前國際市場需求量約10萬噸,國內連鑄三大件年需求量約4萬噸、到2010年可達5萬噸。最近幾年俄羅斯、印度等國家的鋼鐵企業正由模鑄向連鑄發展,包括連鑄三大件在內的連鑄耐火材料嚴重短缺,連鑄三大件產品出口形勢很好。到2010年,國內外三大件的市場需求將達到15萬噸。
 
   3、產品市場競爭力分析
 
   (2)滑板
 
   公司歷時兩年研製開發出的連鑄用高性能滑板,產品採用不燒成、不浸漬焦油瀝青、不干餾的新工藝技術進行生產,不僅使用性能優越,而且生產週期為普通工藝的五分之一,能耗更是降低了97.5%,具有極強的生產競爭力。該產品使用過程中具有高溫強度高、擴孔小、裂紋細小、抗氧化性能強、耐熱震性能好等特點,使用效果達到或超過進口滑板的使用壽命,產品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公司的高性能滑板的含碳量低,使用過程中很少出現板面大面積拉毛現象,更適合低碳鋼和超低碳鋼的澆鑄。產品已經進入歐洲、北美、韓國、東南亞、中東和非洲等國際市場。公司高性能滑板已經在國內近40家鋼廠、國外近20家鋼廠正常使用,在市場上備受讚譽,這也是公司在整體承包中的優勢之一。
 
   (3)連鑄三大件
 
   為了滿足我國冶煉優質鋼和連鑄技術的發展要求,公司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對連鑄三大件進行研究開發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公司連鑄三大件產品具有熱震穩定性好、強度高、穩定性好等優點,不僅在國內市場暢銷,而且已出口到美國、俄羅斯等國家。已可滿足不鏽鋼、優質鋼和普碳鋼圓坯、方坯、板坯連鑄使用。隨著公司整體承包的不斷推進和國際市場的迅猛發展,三大件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多。
 
   4、項目達產後的營銷安排
 
   而公司的連鑄三大件現有產能為3,000噸,項目建成後的產能將增加5,000噸;2004-2006年度,公司該產品的開工率均在100%左右。未來,在國內市場上,公司將充分發揮整體承包優勢,提高產品在國內市場的佔有率;在國際市場上,充分發揮公司產品的技術特點,迅速擴大國際市場銷售規模。項目投產後,滑板水口和三大件產品的銷售是有保證的。
本次變更前項目名稱    原募集資金投入         變更後募集資金投入
項目(變更後名稱)       13,940                        

16,740

年產5000噸連鑄三大件     5,200                         

8,000

 
延益:散戶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遠。有時候需要看看集團層面的戰略方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63

中國民航信息的價值 value9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4dc8080100x6gx.html

由於本人持有較大倉位,可能分析有偏向,敬請注意。

中國民航信息是一家非常獨特的公司,目前,世界上最大的4家GDS公司分別是歐洲的Amadeus、美國的Sabre、Travelport和中國的中航信(Travelsky)(http://caac.people.com.cn/GB/114173/10564589.html)。

 

其中,僅歐洲的Amadeus是上市公司,其他目前都是非上市的(Sabre好像以前上市過,是不是後來私有化了?)。

Amadeus財務見http://investing.businessweek.com/research/stocks/snapshot/snapshot.asp?ticker=AMS:SM,過去幾年的利潤為

07年202.2,08年183.5,09年272.5, 10年59.2,單位百萬歐元。

10年可能發生了點意外,就以09年最高盈利算,用今日市值5.8b(58億歐元)除,其pe為21。

相比之下,中國航信在業務穩固增長的情況下,靜態pe才10倍,大家不覺得太便宜了嗎?

(注意該公司是母公司,因此是粗略比較。「西班牙馬德里 2011年8月3日-- Amadeus IT Holding(以下簡稱Amadeus)宣佈了其截至6月30日的上半年財務業績。Amadeus IT Holding是Amadeus Group的母公司,後者是全球旅遊行業領先的交易處理商和技術解決方案提供商。」http://www.traveldaily.cn/article/53038.html)

 

其他幾個不上市是否說明是塊寶捨不得上市?

 

有個風險喊了很久了,就是世貿後開放航空分銷領域可能引來國際競爭(http://news.carnoc.com/list/43/43099.html),但這麼多年下來似乎並未產生影響,看樣子中國政府還不願意把這一塊讓出去。

 

下文是最新的發展,可以看出中航信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也就是現在還有很多沒做好的事)

http://www.traveldaily.cn/article/52927_1.html

 

另外一篇背景介紹,印度的教訓要吸取。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1691930100oyo6.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89

中國神華:信息披露還可改進 孫旭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d5d75d0102duel.html

(本文發表在《證券市場週刊》2011年第35期)
 
中國神華(601088)定期報告披露的信息之詳盡在A股上市公司中可謂佼佼者,不過,仍有可改進的地方。從2011年半年報的情況來看,我們建議公司進一步細化對煤炭生產成本的披露,並披露公司對外捐贈的思路和計劃。
 
上半年業績增速平平
2011年上半年,中國神華實現營業收入1006.92億元,同比增長40.5%;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以下簡稱淨利潤)218.68億元,同比增長16.1%。這一業績可謂平平,其中淨利潤的增幅還略遜於2010年上半年(16.6%)。
中國神華上半年淨利潤增幅低於營業收入,原因很多,如企業所得稅負擔加重——2011年上半年實際稅率(所得稅費用/利潤總額)為25.19%,而上年同期僅為20.73%,僅此一項就使淨利潤減少了15.18億元。事實上,中國神華稅前利潤增長為23.61%,遠高於淨利潤的增幅。
不過,我們最關注的原因不是所得稅,而是毛利率下降和營業外支出增加。鑑於其實際稅率已經達到並略超過法定稅率,如無意外,中國神華的所得稅負擔未來理應不會再有顯著增加。
 
煤炭生產成本增長快於煤價增長
2011年上半年,中國神華的毛利率為43.27%,比上年同期下降了5.9個百分點。中國神華業務複雜,有煤炭、發電、鐵路、港口和航運五大業務分部,這增加了分析其毛利率下降原因的難度。不過,我們只對盈利貢獻最大的煤炭分部作重點分析。
表1:中國神華煤炭銷售價格表
2011年上半年
2010年上半年(重述)
銷售價格變化
銷售量
銷售價格
銷售量
銷售價格
百萬噸
元/噸
百萬噸
元/噸
%
國內銷售
188.0
424.5
140.0
401.9
5.6
  長約合同銷售
87.4
333.3
82.7
361.7
-7.9
    坑口
4.7
169.5
3.4
159.0
6.6
    直達(沿鐵路線)
41.0
233.1
36.0
260.3
-10.4
    下水
41.7
450.3
43.3
461.9
-2.5
  現貨銷售
100.6
503.8
57.3
459.9
9.5
    坑口
18.9
132.9
11.1
152.8
-13.0
    直達(沿鐵路線)
23.9
493.5
14.8
429.6
14.9
    下水
57.8
629.4
31.4
583.0
8.0
出口銷售
3.2
668.6
5.8
514.0
30.1
合計/加權平均價格
191.2
428.6
145.8
406.4
5.5
 
由表1可知,中國神華上半年煤炭銷量增長了31.1%。
 
表2:中國神華煤炭分部營業成本
2011年上半年
2010年上半年
單位成本變化
成本
數量
單位成本
成本
數量
單位成本
百萬元
百萬噸
元/噸
百萬元
百萬噸
元/噸
%
外購煤成本
21,399
48.3
443.0
10,970
29.6
370.6
19.5
自產煤生產成本
15,543
142.9
108.8
11,502
116.2
99.0
9.9
  原材料、燃料及動力
2,764
142.9
19.3
2,193
116.2
18.9
2.1
  人工成本
2,118
142.9
14.8
1,539
116.2
13.2
12.1
  折舊及攤銷
2,690
142.9
18.8
2,387
116.2
20.5
-8.3
  其他
7,971
142.9
55.9
5,383
116.2
46.4
20.5
煤炭運輸成本
17,075
191.2
89.3
14,412
145.8
98.8
-9.6
其他業務成本
1,665
931
合計
55,682
37,815
 
由表2可知,中國神華自產煤銷量只增加了23.0%,只是由於外購煤銷量大幅增長了63.2%,才使得公司整體煤炭銷量增長31.1%。銷售外購煤的毛利率當然不能與自產煤相比,這是煤炭業務毛利率下降的一個重要原因。
中國神華煤炭業務毛利率下降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自產煤生產成本上漲9.9%,而加權平均煤價只漲了5.5%。其實,早在2010年,中國神華自產煤的生產成本增幅(10.1%)已經超過了煤價的漲幅(10.0%),只不過差距極微罷了。
近年來,國內煤價連續攀升,發電企業效益下滑甚至虧損,今年部分地區出現電荒現象,發改委則要求煤炭企業將2011年重點合同電煤價格維持在2010年水平不變。在這種環境下,期待煤價大幅上漲並不現實,但成本上漲過快肯定也是人們不樂意見到的。
遺憾的是,儘管中國神華披露了自產煤生產成本的明細情況,但從今年上半年的情況來看,分類還應該更細些,即應將「其他」類繼續細化——上半年,「其他」成本佔自產煤生產成本的比例已經超過了一半(51.4%)。
我們將2011年上半年自產煤生產成本與過去幾年作了對比,發現「其他」成本增長是最快的,引人關注。
表3:中國神華自產煤生產成本
                                                            單位:元/噸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上半年
與2006年相比,2011年上半年累計增長
原材料、燃料和動力
13.5
18.3
23.0
21.7
23.0
19.3
43.0%
人工成本
8.5
10.3
11.9
11.3
14.1
14.8
74.1%
折舊與攤銷
22.6
21.4
18.0
24.1
24.6
18.8
-16.8%
其他
21.7
22.1
33.2
43.7
49.3
55.9
157.6%
合計
66.3
72.1
86.1
100.8
111.0
108.8
64.1%
其他成本佔總成本比例
32.7%
30.7%
38.6%
43.4%
44.4%
51.4%
備註:以上數據取自當年年報,與下一年年報中的「重述數」有差異。
中國神華在半年報中對「其他」成本的增長並非沒有解釋,但失之於簡略了——「主要原因是環保支出、礦務工程費增加」。
 
對外捐贈增長近5倍
上半年,中國神華的營業外支出高達7.25億元,其中大部分為對外捐贈,為6.11億元,而上年同期僅為1.07億元,同比增長4.7倍。
即便是對中國神華這種規模的企業來說,6.11億元也不是一個小數字。今年2月,中國神華啟動了向母公司神華集團收購資產的步伐,以87.02億元收購了10家從事煤炭、電力及相關業務公司的股權或資產,這些收購的資產上半年實現淨利潤也不過7.58億元。換言之,投資者期望收購的資產能夠增厚公司的業績,事實也確實如此,然而對外捐贈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收購資產的貢獻。
與其他央企相比,中國神華的對外捐贈金額之大絕對是獨一無二的。據媒體報導,國務院國資委日前公佈了央企今年上半年的捐贈情況,84家央企共計捐出12.73億元,其中,神華集團捐出5.9億元,幾乎佔到了央企上半年捐贈總額的一半。
從半年報數字來看,上半年賺錢最多的A股上市公司是工商銀行(601398),其淨利潤為1094.81億元,是中國神華的5.01倍。工商銀行上半年的營業外支出只有2.98億元,為中國神華的41.1%。由於工商銀行未在會計報表附註中披露營業外支出的具體情況,我們無法得知其對外捐贈額,但顯著低於中國神華是毋庸置疑的。
捐贈是好事。巴菲特經營的伯克希爾公司不給股東分紅,卻不吝於捐贈,有一段時間甚至請股東們按照持股份額指定捐贈對象。不過,在對外捐贈大幅增加後,中國 神華的管理層如果能在年報或其它公告中將公司對外捐贈的思路和計劃公之於眾就更好了,這樣做不僅有利於增強股東對公司的認同感,也有利於股東對公司盈利有 一個更準確的預期。
我們發現,有些分析師在點評中國神華半年報的研究報告中沒有更新相關盈利預測,這使得他們對中國神華2011年營業外支出的預測數低於上半年實際發生數,有的分析師甚至預測營業外支出為零。這些分析師的工作態度顯然不夠嚴謹,或許年報中多披露些捐贈方面的信息能夠給他們提提醒。
 
年報是投資者關係管理的重要途徑
平心而論,中國神華年報中信息披露之詳盡在A股上市公司中絕對稱得上佼佼者,我們之所以提出上述建議也是因為公司比較重視投資者關係管理。
遺憾的是,中國神華在投資者關係管理工作中過於注重與分析師的溝通,在某種程度上忘記了年報才是與投資者溝通效率最高的途徑。在2011年半年報中,中國神華用了不短的篇幅闡述其對投資者關係管理的看法。
為樹立中國神華資本市場藍籌形象,公司將資本市場預期管理作為2011年上半年投資者關係工作的重心。
2011年上半年,公司通過業績發佈會、全球路演、A股路演、投資論壇、公司拜訪、電話會議等多種途徑與投資者和分析師保持積極、坦誠溝通,共會見分析師、基金經理1100餘人次……
通過梳理過往投資者關係工作,公司改進工作,從資本市場對公司估值方式選擇和估值模型搭建入手,加強與分析師交流,合規提供分析師估值模型所需相關數據,引導資本市場對中國神華的正確、合理估值。
我們認為,與業績發佈會、路演、電話會議等方式相比,年報披露至少有兩個優勢——更公平、更令人信服。更公平是指對所有投資者一視同仁,而更令人信服是指年報披露的信息具法律效力,投資者更有理由相信年報而不是研究報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813

住房信息系統猶遮面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11-18/100329058_all.html

被寄予厚望,作為「住房調控」和「房產稅開徵」依據的全國個人住房信息系統,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下稱住建部)推動兩年後,進展仍不順利。

  今年10月底,住建部部長姜偉新在接受全國人大常委會專題質詢時表態稱,住建部正建設城鎮個人住房信息系統,先期在40個城市試點,這個系統建好後,就不必再採取限購這種行政色彩濃厚的調控辦法了。

  一位接近住建部的人士告訴財新《新世紀》,目前全國住房信息不準確。個人住房信息系統建設是對全國住房情況的摸底,對房地產市場調控有重大意義。中央可以由此分析市場走勢,制定調控政策,也可以為以後的房地產稅出台提供事實和數據支持。

  按照住建部規劃,今年底要實現40個城市住房信息互聯查詢;到2013年,要實現全國住房信息系統聯網。但姜偉新在對全國人大常委會的表態中坦 言,信息系統建設「很艱難」。前述接近住建部人士表示,實現全國系統聯網並無技術障礙,但大量數據整理需要資金、人力和時間;最重要的是,住房信息涉及個 人隱私,沒有全國層面的管理、使用信息規範,系統很難真正應用。

信息分散

  按照國家統計局和住建部公佈的數據,至2010年底,城鎮居民家庭自有住房率為89.3%,其中11.2%的城鎮居民家庭擁有原有私房,40.1%的家庭擁有房改私房,38.0%的家庭擁有商品房;人均住宅面積在30平方米左右。

  但國家統計局住戶辦王萍萍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統計局公佈的自由住房率是對城鎮6.6萬戶居民的調查樣本得出,並不是全國住房登記信息。

  「這些數據只是推測出來的,中國沒有系統的住房信息,建設部門對個人住房、市場上總體存量房情況並不清楚,這在政策制定上出現很多盲區。」多位建設系統人士抱怨。

  一位住建部官員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目前各城市住房交易實行網上登記,但主要是針對2000年以後的房產交易,此前的大部分仍是紙質文檔,早期或歷史產權情況尚未完成數字化管理,房屋租賃數據採集基本空白。

  「那麼多紙質文本,只能一個一個翻,找到一個人的信息很困難。」黃石市房管局住房保障中心副主任滕聯合稱。

  據財新《新世紀》記者瞭解,即便在目前已經實行網上登記的城市,房屋預售、房屋登記、房改、住房保障等系統的數據仍然分散在不同的系統,平台、標準沒有統一,仍不能有效查詢個人的住房信息;而且涉及的「機構繁多」,如寧波市房屋登記機構市轄區有15個發證機構。

  寧波市房管局尹躍軍等在今年9月時撰文表示,同一城市多級發證的亂象,帶來「各自為政、重複建設,信息數據標準不統一」等問題,不僅相互之間聯網困難和資源浪費,也給房屋交易登記帶來很多麻煩。

  廣東省住建廳副廳長陳英松在今年年初全省信息系統建設工作會議上表示,大部分區縣只是在原房地產登記業務系統的基礎上升級改造,實際上只是一個 房地產電子登記簿生成系統,而不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房地產電子登記簿管理系統,權威性、實時性、應用擴展性不強,系統數據規範和功能都需要進一步規範和完 善。

  「由於信息沒有共享,個別人首次購房和申購保障性住房核查時,有空可鑽。這使得國務院要求遏制投資投機性購房的要求無法有效落實。」河南省潢川縣房產管理中心的公開資料指出。

  此外,按照住建部2010年6月的調查結果,全國尚有891個縣未建立房屋登記信息系統,佔全國的55%,不少城市依舊採取紙質檔案進行新房信息的登記。

推動緩慢

  事實上,住建部在幾年前已有建立全國住房信息系統的決心,但各地並不積極。直到今年1月2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各地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個人 住房信息系統,為依法徵稅提供基礎,如建設滯後則將納入「約談問責」範圍。隨後,住建部在青島和北京相繼召開「加快推進」的工作會議,部、省、市三級個人 住房信息系統建設工作全面啟動。

  姜偉新在今年10月底的全國人大常委會質詢會上表示,目前在40個城市的試點包括兩個步驟:首先是先把40個城市自身個人住房信息收集起來,然後盡快實行全國聯網;一旦這個系統建立起來了,再加上銀行、財政、稅務、公安系統的信息,都統一到一個平台上。

  據財新《新世紀》記者瞭解,這40個城市包括除拉薩和港澳台外的全部省會城市,以及深圳、大連、寧波、無錫、蘇州、廈門、溫州、青島、北海、三亞十個房地產熱點城市。

  根據建設部的設想,整個信息系統平台包括「商品房」「公積金」「保障房」三個大模塊,每個模塊裡面又細分為「規劃計劃、市場供需、企業資質、物 業拆遷、公積金使用、保障房分配」等若干小模塊,最終實現住房信息的全覆蓋。但各個模塊相對獨立,又互相監督,例如,通過住房公積金的使用情況,可以查到 購房者此前是否買過房,保障房申請者名下是否已經有房產。

  在統計時,建立部、省、市三級平台,以市為單位,整合下屬市區縣住房信息系統,最終由住建部搭建部與省級住房信息系統聯網平台,實現全國住房信息查詢。

  「各地的建設進展並不統一,北京、上海、青島等城市早在幾年前已經意識到住房信息系統的重要性,著手建設,基本完成,但在一些偏遠的縣城可能還主要是紙質文檔。」復旦大學學者郝前進說。

  北京市則早在2006年即啟動住房信息普查工作。在這輪房地產調控中,這已經成為北京實施的「限房又限貸」的手段。北京市建委工作人員告訴財新 《新世紀》記者,只要輸入購房人的身份證號,系統內即能夠顯示出此人在北京的房產情況,由此可審核是否具有購房資格。反之,如果輸入一套房產,也可以顯示 出該房屋所有人、房屋的位置、使用情況等。

  為了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北京市以幢為普查對象,利用「航拍圖、建築物基礎圖層、電子地形圖、地籍調查成果圖層、地址數據及地理信息基礎圖層等製作工作底圖」,一間間核實。

  在全國層面,「住建部則將設定,只有進入信息系統的房源才可以上市交易,否則交易時沒有合法手續,就像小產權房一樣,難以體現市場價格。」一位住建部人士稱。

  「從建設部門角度來說,我們認為有責任把整體的數據摸清楚。」一位曾親臨北京住房信息系統建設的人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當時北京正面臨新 一輪房地產調控,摸清底數後有利於制定政策。但現在只能查到北京的,等全國聯網後,在北京也可以查到購房人在其他省份的房產。 但住房信息系統的建設並不十分順利。姜偉新公開表示,「住房信息系統啟動兩年多,目前還在艱難建設中」。

  多位建設系統人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從技術上,住房信息錄入、聯網並不困難,但房產涉及個人隱私,「如何使用、管理」系統裡的信息,必須有明確規則,住建部正在著手制定相關規定。在這份文件出台前,該信息系統「不可能使用」,但這份文件未必公開。

  全國的住房信息系統之所以遲遲難以推動,在於地方上有對信息安全的顧慮。北京在建設之初也遭到了反對和不理解。一位知情人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當時很多人問幹這個幹什麼?查房子,不是紀檢、公安做的嗎?」

  廣東省在建設信息系統工作中也承諾,集中的住房信息數據只做數據統計、分析和彙總,並嚴格按照有關規定設置查詢服務權限。各地要消除顧慮,積極主動按要求完成數據集中。

  滕聯合則認為,由於住建部沒有出台統一的登記標準規範,各地錄入的信息不一致,即便聯網,也會出現標準不統一、數據難以兼容的問題。

  此外,資金和人力成本也是地方的顧慮之一。河南省潢川縣房產管理中心並不諱言,屬於自收自支單位的房屋登記部門,僅靠60元每套的登記費用不能解決財力困難。潢川縣尚有50萬條信息未完成錄入,房屋租賃數據採集和拆遷註銷基本空白。

查詢雙刃劍

  從官方表態看,個人住房信息系統建好後,「作為開徵房產稅的依據」是其重要職能。中央財經大學稅務學院副院長劉桓認為,個人住房信息系統是徵收 房地產稅的核心,但要作為徵稅的依據,需要「信息覆蓋面廣、真實、以家庭為統計單位」三個前提,「現在異地購置產業已十分普遍,住房信息系統只有實現全國 覆蓋,才能真實核實個人住房信息,並將配偶、子女的房產一起統計在內,確保徵稅公平。」他說。

  他擔心,小產權房沒有「合法身份」,不能納入信息系統。但很多人不買商品房,只住小產權房,這對政府掌握市場整體的住房信息會有誤差,對住宅調控、徵收房地產稅都將產生影響。

  全國工商聯房地產商會理事陳寶存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要在全國開徵房產稅,還需對住房的價值進行系統評估。目前將個人住房納入統一的系統僅是第一步,評估工作需要更加漫長的過程。

  接近北京市建委的人士認為,當務之急是將住房信息系統建好,實現全國聯網、全國查詢。為了在當屆政府任期內完成信息系統建設,北京市建委還多次到區縣房管局、央企單位做動員。考慮到住房涉及個人財產信息,北京市的住房個人信息系統設定了查詢權限。

  北京市密雲縣建委房屋信息交易中心工作人員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在審核個人購房資格時,區一級建委沒有權限,一手房的購買者需要把個人房 產資料交給開發商,再由開發商統一交給市建委審核;二手房的購買者,則需要在網簽前把個人資料報給區建委,區建委再交給市建委審核。」

  「偉業我愛我家」研究院副總裁胡景暉瞭解到,北京的住房信息系統「正向可以查到,反向查不到」。他解釋,所謂正向查到,是輸入某個小區、某幢樓、某個門牌號,可以查出來「業主的名字、是否貸款、房屋用途」等情況;但若要輸入個人的名字,查不到該人名下有幾套房產。

  「因為涉及敏感信息,系統設定了查詢權限,一般人看不到,區建委『一把手』都查不到。」胡景暉說。

  對此,日本東京大學都市工學專供教授大西隆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在日本,個人住房信息系統也設定了一定的查詢權限,只有專門的工作人員才可以查到個人房產情況。

  據財新《新世紀》記者瞭解,住建部正在制定的規則,也將設定全國住房信息系統的查詢權限,申請和查閱崗位分離,只有經產權人申請,並經批准後方可由兩名以上工作人員拿「鑰匙」查詢,查詢記錄留痕並定期抽查等。

  「即便和公安、銀行等系統聯網,也不是想查誰就可以查。需要有正式的文件批文。」前述接近住建部的人表示。」

   復旦大學學者郝前進認為,建設部門更關心住房基本信息,但社會顯然更關注是否能通過這個系統查詢到官員的產業;住建部之所以不能及時聯網,是擔心聯網後的信息安全。

  雖然設定了嚴密的程序,但一旦可以查詢的端口增多,仍難免信息洩露,其後果是難以預料的,所以住建部必然慎之又慎。

  財新《新世紀》研究員舛友雄大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468

掘金医疗信息化

http://www.p5w.net/newfortune/qianyan/201111/t3957809.htm

 医疗信息化的前端电子病历提供商率先收获资本春天,吸引医院逐步普及信息化系统建设。市场破茧之时,不仅金蝶、用友掀起新一轮并购整合,华为也异军突入。

  通过远程医疗系统,上海医生成功为新疆一名患者实施了手术;解放军第309医院的医生,通过登录 iPad移动工作站,隔空指挥为突然陷入昏迷的病人实施营救;iPad电子病历服务商Drchrono获得来自包括俄罗斯DST创始人尤里·米尔纳 (Yuri Milner)在内的65万美元投资;美国连锁诊所One Medical凭借信息化带来的成本优势和规模效应,顺利进行五轮融资。
这些看似并无关联的表象,却指向了同一个趋势:信息化最难啃的医疗领域,初显松动态势。从单项医疗IT类服务提供商获得风险资本青睐,到各软件大佬抢食 医院云服务的智慧医疗市场,从三甲医院纷纷升级移动工作系统,到地方政府推进整合社会化医疗信息系统的种种措施,医疗信息化参与各方逐渐清晰,产业链条上 下各环也日益成型。随着市场中有效供给与需求的逐步对接,医院的盈利模式有望改善,而在地方政府的助推下,软件服务商也将更快开拓成长空间。

  电子病历先行发力
  医疗信息化的第一步,是电子病历的推广,通过电子化的健康记录,不仅患者本身 的病情和治疗记录得到有效跟踪保存,更可大幅降低医生及医院的工作量,方便及时做出诊断。围绕电子病历的信息价值开发,相关方众多,包括患者、临床医生、 医院管理者、社区医疗、医疗保险、公共卫生、卫生行政管理者、科研机构等,均有望从中受益,而远程医疗、隔空诊断等领域的大规模应用或可同步实现突破。除 此以外,电子病历更广泛的社会效益在于,立足于格式统一的电子病历,政府还能够利用信息平台和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实现数据交换与业务协同以及对居民健康 的动态管理,“毒奶粉”之类的公共卫生事件将有可能在爆发初期即通过系统预警被发现。
在国外市场,已有不少独立的初创型公司定位为电子病 历服务提供商。因为切入点位于医疗信息产业链的前端,盈利前景相对清晰,资本也接二连三对其抛出橄榄枝。总部位于硅谷的DrChrono,借助iPad平 台提供电子化医疗服务,免费版应用即可实现多种功能:让用户输入电子病历、安排病人预约、口述病情转换为文字记录、拍照录像、撰写诊断并发送到药房等,以 此减轻医生的工作量;而赖以收费的增值版,则为院方提供了更大存储容量及医疗账单管理等其他功能。
DrChrono在2011年2月创立时即 获得67.5万美元的种子资金,后来又获得知名孵化机构Y Combinator的注资。另一家创立于2007年的Practice Fusion,业务同样是向医生提供云端电子化病历服务,包括记录出诊信息、查看病历、预约挂号、电子化开药、开化验单以及收取化验结果、查看病人在线健 康信息等。成立初期的Practice Fusion一度以收费模式为主打,因盈利困难而濒于倒闭。但在奥巴马政府出台法案要求医疗系统实现电子化转型、并对实行电子病历的医疗机构给予补贴之 后,该公司又起死回生,并确立免费化战略扩大用户规模,进而吸引投资者,目前其用户人数超过10万,病历数据库更达千万份之多,且已成功获得数轮总计多达 3600万美元的融资。

  政府助力
综合医疗信息服务平台
  尽管中 国尚未有类似的专一电子病历提供商出现,但凭借快捷便利的优势,信息化应用已经在中国三甲医院等日益普及。来自解放军第309医院的一个案例显示,当病人 病情突然转危时,无法赶回现场的医生能在第一时间通过iPad登录移动医生工作站,在调阅工作站上记录的患者放射、超声、病理等影像,心电、监护、手术麻 醉、放疗化疗、电子病历等临床诊疗信息,据此了解病人的实时病况及最新检验结果后,下达上呼吸机的指令,30秒后护士已经将呼吸机推到病床前。一项相关统 计显示,926家受访医院中,七成以上已建立了护士工作站等信息系统,在实验室、放射科、心电图等关键科室的信息系统建设上,已有和准备建立的比例也分别 达到了66%、60%、48%(附表)。


智能工作系统的应用简化了病情信息传递、整合等环节,对更快得到救助的患者好处自不必说, 更提升了医生的诊断效率和医院管理的精细度,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医院的盈利能力。这一点体现在连锁诊所上更为明显,鉴于信息化系统的易复制和可操作程度高, 使得连锁模式下的规模效应和成本节省能力成倍放大。
通常而言,常规诊所每名医生的支持辅助人员约为4-5名,而通过电子病历等信息化手段,美 国One Medical Group的诊所仅需1.5人或更少。在降低诊所的管理运营费用同时,医生有更多时间解答患者的问题,医患双方的体验均有所提升。在盈利模式上,One Medical支持美国多数的保险项目,但会收取149-199美元的年费。该公司目前在旧金山和纽约运营着9家诊所,经过五轮总计4650万美元融 资,2011年内其还将拓展至硅谷和华盛顿特区,新开5家诊所。
在中国,大部分公立医院受制于体制困境,连锁化复制的难度较高,医疗信息化对 盈利能力的大幅度改善不够明显,而具备集成医疗信息化系统能力的各级政府,成为了建立标准的重要推手。一些先行的地方政府已着手建立区域信息服务平台,摸 索信息化的可持续模式,如中山市政府就设计规划了三步曲,先由政府埋单建设区域卫生信息服务平台,再通过数据的二次开发吸引医药公司、健康管理公司;同时 基于个人家庭的终端业务,建立动态信息健康档案,实行收费管理。有消息称,这一方案既吸引了华为用友等软件类企业,同时还招来了联想之星、橡树德林、昆吾 九鼎、迅翔投资等风投机构的关注。
尽管规划尚在摸索阶段,各环节从设计到具体落实显然还有差距,但这种超越单体医院、集成的社会化管理模式有 可能是未来的一大趋势。未来较长时期内,地方政府及至卫生部的投入都将是推动医疗信息化的主力军。而跨区域的医疗信息合作共享,对于医疗资源紧张且地区发 展不均衡的中国,更意味着医疗资源的节约高效、医疗信息的精细管理等愿景有可能最终成为现实。

  软件服务商将获高速增长
  政府助推、医院踊跃尝鲜,巨大的增长潜力也给予了信息服务商值得憧憬的 新空间,据IDC分析,2010年,我国医疗IT市场投资规模达120多亿元。未来5年,我国的健康信息服务市场将以每年15-30%的速度快速增长。计 世资讯则预测,2011年中国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投入总额相对2010年将增长25.5%。而软件服务将比硬件获得更快的发展,根据GMP咨询的研究,从 投资结构看,未来医疗信息化市场中硬件投资比重将进一步下降,而软件与服务的投资比重将逐年上升。
高增长预期吸引了产业资本的大举进军,国际 厂商中,英特尔把数字医疗单列为平行于数字企业、移动市场的行业,其他如IBM、甲骨文(Oracle)、思科(Cisco)等也都成立了专业的医疗行业 部门。国内厂商方面, 着眼于医疗信息化的创业板上市公司如卫宁软件(300253)、银江股份(300020)等,已用业绩的高增长证实了这一市场的重要性与前景。主打业务涵 盖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的银江股份,2011年上半年业绩大幅增长,其中智慧医疗业务实现收入7236.29万元,同比增长208.47%。
近期,上至整体的云医疗系统集成提供商,下至细分子行业的软件提供商,新一轮并购整合更是风起云涌。2011年8月,金蝶软件通过附属子公司上海金蝶医疗 收购广州市慧通计算机有限公司75%股权,交易作价约1.2亿元。随后,金蝶软件以3000万元现金和2600万元非现金资产对慧通进行增资,最终持有后 者81.48%的股权。金蝶之外,2009年底,用友软件通过子公司用友医疗1800万元收购广州安易医疗软件有限公司。东软集团则于2011年年初出资 1.141亿元收购医疗行业ERP厂商望海康信的73.14%股权。
软件商频频整合备战商机,设备制造商也积极转型意欲分羹。作为全球领先通 信解决方案供应商的华为,就是其中典型代表,如今其云计算的广告屡屡现身各大网站,在垂直的医疗行业,其推出以“云管端”架构为基础的一揽子医疗信息化解 决方案,并已具体操刀上海市闸北区市北医院的“健康云”项目。凭借技术上的优势和对信息化基础设施网络的熟悉,华为由硬向软的战略转型,无疑将给该市场注 入新的活力,并催谷行业新模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687

推薦引擎:信息逆流

http://content.businessvalue.com.cn/post/5133.html

信息時代用戶鏈接內容的方式將再次產生深刻變化,而這一變化的驅動者,正是推薦引擎技術。

如果回到20世紀80年代,面對一台當時的電腦,你很可能會不知所措。原因很簡單,當時要訪問電腦內的內容——不管是軟件或者遊戲,你起碼必須掌握基本的Dos命令。換句話說,當時用戶與內容鏈接的方式,是輸入大量電腦「聽得懂」的命令,再讓電腦將其執行出來。

在鼠標和圖形化操作系統普及之後,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情況有了很大改觀,用戶鏈接內容的方式開始變得直觀,點擊、拖拽等各種「命令」的大量引入雖然並沒有提高效率,但它卻讓內容的獲取與編輯越來越簡單。

當互聯網剛剛興起時,這一切也沒什麼改變,因為雖然互聯網讓內容不僅限於本地的電腦,還延伸到了服務器上,可一來內容不多,二來網站有限,用戶記住幾個簡單的網站,加上瀏覽器與網頁的可視化操作,訪問內容輕鬆搞定。

真正的挑戰在於互聯網內容爆炸之後。從網站到Web 2.0時代用戶創造內容,整個傳統世界的內容被越來越多地用「螞蟻搬家」的方法遷移到了互聯網上,海量的內容讓用戶無所適從,這時候,一種新的用戶鏈接內容的方式體現出了越來越高的重要性,那就是搜索引擎。

搜索引擎是什麼?這個問題現在根本無需解釋,因為每個網民都知道。可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將整個時代從「用戶-工具-內容」這一視角切入,會發現搜索的意義主要是在於讓用戶用最低的成本(訪問搜索框並輸入關鍵字)來獲取他們所需要的內容。

當然,用戶還有許多其他鏈接內容的方式,比如廣告。雖然大多數廣告是垃圾,但如果碰到用戶碰巧感興趣,他們仍然會由此點擊到內容中去。還有目錄,即 俗稱的導航網站,包括像Hao123這樣的大眾導航站以及為數眾多的軟件導航站或影視資源導航站,它就像圖書館的索引頁一樣將主要的網站和內容呈現在用戶 面前。

可是,這一切並不是從用戶到內容這整個鏈條進化的終點,一個越來越重要的基礎技術正在逐漸成熟,它有可能讓現在的方式完全改變,那就是推薦引擎技術。

早已存在的big idea

很難定義什麼是「推薦」,正如同社交一樣,它是人類最早的本能之一,信息溝通中的必要組成環節。有些中老年婦女,最大的樂趣之一就是給看得過眼的單身漢「推薦」姑娘,而在商品購買中,幾乎每個人都有過被「推薦」而完成購買的例子。

國內一些知名時尚雜誌,經常被不感興趣的人指稱「滿版都是廣告」,但正是這些廣告,卻成為忠實讀者們最感興趣的內容;新浪博客上許多聲名鵲起的股票分析師,在為人們推薦股票的過程中不僅收穫了錢,也收穫了知名度。

可是在互聯網上,「推薦」卻從來沒有成為用戶鏈接內容的主流方式。為什麼?因為大部分的推薦都很不靠譜。有人曾半開玩笑說,「廣告就是做得不好的推薦」,這句話有一定道理。糟糕的推薦不僅無法達成鏈接,反而干擾了正常的內容消費,成為用戶避之唯恐不及的洪水猛獸。

好的推薦是什麼?是雪中送炭,天涼時的大棉襖。可道理雖然簡單,做起來卻不容易,其中最關鍵的一點是,任何一個互聯網產品,都還做不到完全地瞭解每一個人,並根據他們的興趣在不同時間、地點送上及時恰當的信息。

到了2011年,這一點似乎正在逐漸發生改變。推薦的力量,開始體現在一些細小的地方,但不久之後,它們可能就會匯成一股洪流。

在感恩節那天,微博上的電子商務圈流行著一條信息,前支付寶首席設計師白鴉出來創業,做了一個叫做「逛」的電子商務導航網站。實際上這個產品還沒真 正成型,只是做了分別應對三個主題的頁面,裡面精心擺放著主題相關的各種產品。它並沒有「鞋」、「女裝」這種死板的分類,而是以旅行、撞色等更明確的喜好 來做人群區隔。「現在網站連基本雛形都不算,只是讓運營的人有事兒干。」白鴉在電話中說。可它因為抓住了人內心的喜好(不感興趣的人自然不會看),所以不 管是信息或者人的關聯都更為有效,形成了小小的轟動效應。

正確的內容送達正確的人,以此為目標,可以有無數種到達的路徑,而「逛」的形式還只是第一步。更多的推薦元素,正體現在越來越多主流互聯網產品的細節中。

在2011年某個版本的PC版QQ中,騰訊就曾經做過這樣一種嘗試:當用戶聊天時,輸入的某些文本中會自動生成可點擊的鏈接,像「王力宏」這樣的詞,如果聊天者正好對王力宏感興趣,只需要點擊就會出現他的簡介、作品等。

更酷的功能則出現在必應搜索上。據微軟亞洲搜索技術中心總經理、必應搜索(Bing)負責人王永東博士介紹,當用戶輸入關鍵詞搜索,如果被判定為有 潛在的進一步行為,必應就會用簡單的鏈接幫助完成它。比如用戶如果輸入「舊金山 機票」,在搜索結果右側就會有很大的幾項按鍵,如「訂去舊金山的機票」,幫助用戶完成行動,這一功能被稱為「任務直達」。

2011年11月中旬,搜狗秘密研發半年的「探索引擎」產品開始內測,它能根據用戶目前的訪問行為與內容進行相關內容推薦。比如當你進行某個產品的購買時,其他網站相關產品的價格、用戶評價和優惠券等信息將會推送給你,幫助優化決策。

信息逆流

以上這些產品或功能並不是廣告,因為有效幫助用戶將成為它們最重要的判定標準。不管是在用戶互聯網行為鏈的前端(大量獲取信息),中端(比較信息並找到最有用的信息)或後端(進行最終決策),它都能產生作用。

如果說搜索引擎是降低了人們尋找信息的成本,則推薦引擎技術的出現,則讓人們「尋找」的行為都發生了改變。雖然現在還只是處於萌芽狀態,但未來它將 可能讓互聯網更懂人,並真正圍繞每一個人來構建內容。「推薦引擎只是在理解用戶後,將用戶需求明確了出來。」浪淘金CEO周傑說。

推薦引擎技術中最關鍵的一點無疑是有效性,如何讓內容推薦更加符合人們在當時情景下的需求,是它所必須一直去進行的功課。慶幸的是,提高有效性和準確率的方法已經找到了,接下來需要做的,只是等待它在積累中產生真正的威力。

為什麼推薦引擎能做到足夠理解用戶,並給他們有用的內容?

不管是在電子商務等垂直領域,還是在更加廣泛的綜合領域,推薦引擎的出現都需要幾個最基本的要素:內容庫,媒體庫,以及用戶在媒體中的行為庫。

百度主任架構師、百度推薦引擎負責人廖若雪說:「當用戶使用搜索引擎搜索時,瀏覽網頁時,在移動終端上提交他的位置時,有大量的行為動作。根據他們的搜索結果和瀏覽內容的上下文,用一定的算法匹配,就能做到給予他們對應的內容。」

這一點很容易理解。一個最直觀的例子是當你在必勝宅急送點完一次比薩之後,下次再用相同的電話訂,已經不需要說出自己的姓名和地址,因為這些信息都已經被記錄下來,並與你的電話相匹配。

根據用戶的行為提交,再規避掉他們的隱私數據,如果有海量的行為數據庫,就有可能將每個用戶的「肖像」描摹出來:他大概的職業、興趣,甚至結婚狀 態、是否有孩子,不同時間點的需求,所處位置等等。在此基礎上,當他查看某個城市信息時,你自然會懂得他要找的實際上是當地未來三天的天氣狀況以及公共交 通情況;當他搜索時使用兩個不同的城市作為關鍵詞,你自然也會知道,他其實就想要訂機票。

在這樣的過程中,「猜用戶要什麼」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很多時候一開始給予的內容只是標準配置。可是,「在算法的不斷匹配中,互動的過程超過一定數量級,它就將應對於各種場景,越來越精確,匹配度越來越高」,搜狗CEO王小川說。

可以看到在歷史上,從電腦剛剛誕生開始,直到搜索引擎產生,人到內容的過程實際上一直都是「上行」的,當人有了需求,利用各種工具不斷去接觸到他所 需要的內容,是從人到服務器的過程。可是推薦引擎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它使得大量的內容向人的有效推送成為可能。隨著技術的進一步進步,算法的進一步完 善,以及數據庫的進一步豐富,最後推薦引擎將改變原本信息流動的狀態,用戶只需要少量的行為就能更方便得到內容,從服務器到人,過程從「上行」變成了「下 行」。

搜索引擎異化

最早將推薦引擎投入大規模使用的是亞馬遜,它採用了一種關聯推薦機制:當用戶購買了一本書之後,頁面上會出現這樣一個框:你可能對這幾本書也有興趣。當它達到一定準確性之後,不僅讓用戶買到了更多想要的書,也對提高銷量有直接效果。

與此類似的則是YouTube、優酷等視頻網站。你看完一個視頻,常常會看到一串相關視頻列表,在裡頭可能又有讓自己感興趣的視頻,會點擊接著看下去。視頻網站收穫了流量,你收穫了內容。

經常可以看見有人本來只想買一本書,結果買了十幾本的狀況;也經常有人在看完某個新生代歌星的MV之後,又一口氣在推薦的視頻中席捲了他所有的MV。

「在垂直領域,比如商品推薦或音樂推薦,因為它們提供的是垂直化的服務,場景很好設定,所以效果也容易產生。」廖若雪說,「可現在我們研究的已經遠 不止如此,常常會跨領域,比如在看文章的時候為用戶提供他需要的相關視頻。這需要更複雜的上下文情境和更個性化的分析,涉及到大量的語義分析、頁面分析和 數據收集。」

在某些互聯網行業,推薦引擎的威力已經產生,並將推動產品進一步提升。比如前文提到的搜狗「探索引擎」,改變的或許正是瀏覽器行業。瀏覽器是用戶網絡行為的起點,而有效的推薦由此不僅可能改變用戶獲取信息的習慣,甚至還有購物習慣乃至交友習慣。

還有搜索引擎以及其廣告系統。推薦引擎的逐漸引入,可能在2012年開始就將改變搜索結果頁的呈現形態以及大幅提升廣告系統有效性,讓這一關鍵節點更迅速、更人性。

或許人們真正希望的,是不再看到各種網頁上的彈出廣告,以及很多內容中遍佈的搜索引擎「牛皮癬」文字鏈。當用戶真正能鏈接到自己想要的商戶,這一切都會改變,雖然不是所有的「雜草」都能清除,但起碼在整個上網行為中能少些干擾,多點順暢。

據周傑介紹,浪淘金的推薦引擎正在讓企業廣告主到媒體的效率升高,ROI(投資回報率)已經達到了Google Adsense的兩倍。這是個好消息,因為只有無效的那部分,呈現在用戶面前才是真正的垃圾廣告。

推薦引擎的分析過程與搜索引擎有共通之處,所需要掌控的資源也是如此。它們都是利用涵蓋了大量指標的算法在數據記錄、匹配、提高有效性的過程中不斷優化。可推薦比搜索更難的地方是,它不僅是冷冰冰的算法,還需要涉及大量心理學和社會學知識,是「更具情感」的機器。

或者可以說,推薦引擎正是搜索引擎的一種異化。如果說當互聯網內容大爆炸之後,搜索引擎時代的來臨成就了幾家大公司,則在新的推薦引擎作為底層技術融入整個互聯網的時代,它將使得更多公司獲益,並由此改善乃至改變用戶訪問內容的行為方式。

「百度的推薦引擎技術以後會對其他公司開放,用授權或API接口的方式供他們使用嗎?」當《商業價值》雜誌問到這個問題時,廖若雪堅定地說:「會的。」

在之前20年的互聯網發展中,中國的技術進步一直落後美國許多年,可目前在推薦引擎技術上,有許多採訪中的專家都已表示,這次我們站在了下一個「改變世界」前夕的同一起跑線上。

在美國,推薦引擎技術不僅有大公司在研究,也有很多新銳的科技公司投入其中,並將技術以商業的方式分流出去,變成其他公司更強的力量。這一點在中國也會發生,推動引擎成為推動互聯網的底層力量,只是時間的問題。

王維肖|攝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46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