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巴菲特談保險業

From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09lcy.html

我們最主要的本業就是保險,當然其他事業也相當重要,想要瞭解Berkshire,你就必須知道如何去評估一家保險公司,其中主要的關鍵因素有(1)這個行業所能產生的浮存金數量(2)以及它的成本(3)最重要的是這些因素長期的展望。


首先浮存金是一項我們持有但卻不屬於我們的資金,在保險公司的營運中,浮存金產生的原因在於保險公司在真正支付損失理賠之前,一般會先 向保戶收取保 費,在這期間保險公司會將資金運用在其他投資之上,當然這樣的好處也必須要付出代價,通常保險業者收取的保費並不足以因應最後支付出去的相關損失與費用, 於是保險公司便會發生承保損失,這就是浮存金的成本,而當一家公司取得浮存金成本,就長期而言低於從其他管道取得資金的成本時,它就有存在的價值,否則一 旦保險事業取得浮存金的成本若遠高於貨幣市場利率時,它就像是一顆極酸的檸檬。


有一點必須特別注意的是,因為損失成本必須仰賴估算,所以保險業者對於承保結算的成績有相當大伸縮的空間,連帶使得投資人很難正確地衡 量一家保險公司 真正的浮存金成本,估計錯誤,通常是無心,但有時卻是故意,與真實的結果往往會有很大的差距,而這種結果直接影響到公司的損益表上,有經驗的行家通常可以 經由公司的準備提列情形發現重大的錯誤,但對於一般投資大眾來說,除了被迫接受財務報表的數位之外,別無他法,而我個人常常被這些經過各大會計師事務所背 書的財務報告所嚇到,許多保險公司的損益表與資產負債表上佈滿了許多地雷。


在Berkshire我們對於損失準備提列儘量採取保守且一貫的做法,但我們仍不免會犯錯,不過我還是要警告大家,保險業本來就會發生很多意外,而且通常都不會是什麼好消息。


下表中所顯示的數位是,Berkshire自取得國家產險公司經營權,進入保險事業34年以來所貢獻的浮存金,(其中傳統業務包含在其他主險項下),在這張計算浮存金的表中,(相對於收到的保費收入,我們持有的浮存金部位算是相當大的) 我們將所有的損失準備、損失費用調整準備、再保預先收取的資金與未賺取保費加總後,再扣除應付傭金、預付購並成本、預付稅負以及取得再保業務的相關遞延費用後,所得出浮存金的數額,不要緊張,這不是什麼考試!


Yearend Float (in $ millions)

Year GEICO General Re OtherReinsurance OtherPrimary Total

1967 20 20

1977 40 131 171

1987 701 807 1,508

1997 2,917 4,014 455 7,386

1998 3,125 14,909 4,305 415 22,754

1999 3,444 15,166 6,285 403 25,298

2000 3,943 15,525 7,805 598 27,871


對於2000年的浮存金成長我們感到相當欣慰,但卻對其成本不甚滿意,一直以來,我們浮存金成本通常都維持在接近於零的低水準,有時好的時候,還能享 有可觀的承保利益,來彌補像1984年那樣糟糕的年度,當年的資金成本高達19%,不過2000年我們的承保損失卻高達16億美金,這使得我們的浮存金成 本飆高至6%,除非再發生什麼重大的災難,否則我們預期2001年的浮存金成本將會大幅下降,主要的原因是General RE已經逐漸開始反映調整價格,至於GEICO雖然規模較小,但也應該會有同樣的情形。


相較於其他保險同業,Berkshire現在有兩項相當罕見但卻越來越重要的因素影響到其浮存金的成本,第一是部份同業目前正面臨相當嚴重的承保損 失,迫使我們必須跟著分攤,而影響到我們短期的盈餘表現,但另一方面也讓我們在未來幾年有更多的浮存金可以運用,而在保單第一年的損失發生過後,以後年度 將不會再有這方面的成本。


只要保單的價格合理,我們樂於接受這類先苦後甘的結果,在1999年所有的承保損失當中,有4億美元(約占總損失的27.8%)是來自於這類的業務, 至於2000年則有4.82億美元(約占總損失的34.4%),我們無法預測以後每年能夠接到多少這類的業務,不過只要有案件金額通常都不小,而也由於這 類的交易往往會嚴重影響到我們的損益數字,所以只要發生我一定會向各位報告。


其他再保業者對這類業務往往沒有多大興趣,因為他們根本就無法接受其財務報表突然出現重大的損失,即便可以確定這類業務長期的結果都相當不錯,所以各位在拿我們的數字跟其他同業做比較時,要特別注意這一點。


另外還有一個影響更大的因素,也是你在別的地方找不到的,那就是有些公司想要把過去發生但卻不確定的損失解決掉,簡單的說,有家XYZ保險公司在去年 向我們買了一張保單,約定我們必須支付頭10億美元的損失再加上以前年度,比如說1995年後續的損失調整費用,這些合約的金額有可能相當大,當然不論如 何,我們還是會定一個上限,我們在2000年簽了幾件這類的合約,到了2001年也會再簽下幾件。


依據一般公認會計原則,這類追溯型的保險對於當年度的盈餘不會有任何的影響,反倒是我們的報表因此增加了一項叫做"再保遞延支出"的會計科目,將收到 的保費收入與估計將支付的理賠損失(當然在此之前已先提列準備)的差額計入,之後我們再將分年攤銷在這個科目項下的金額列為承保的損失,大家可以在季報與 年報的經營說明中看到相關的資訊,依其特性,這類的損失會持續發生很多年,甚至達幾十年,當然相對的我們可以得到大筆浮存金的運用權利。


很明顯的,這類浮存金所負擔的成本不像其他一般業務能夠為我們帶來承保利益(這種好康的我們可是有很多),儘管如此,追溯保險對我們來說,仍然算是不錯的買賣。


綜合以上因素最後得到的結果是a)我預期以後浮存金的成本可以壓得非常低, b)但由於必須負擔前述提到的追溯再保險每年提列的費用,因此可能沒有辦法像以前一樣完全不用成本。當然很明顯的,這些浮存金對我們到底是好是壞,除了當初取得的成本外,我們運用這筆資金的效率高低也同等重要。


而我們追溯再保險業務幾乎完全由Ajit Jain一手包辦,每年照例我都會給他褒獎一番,實在是很難去估計Ajit在Berkshire所代表的價值,大家除了關心我的健康之外,更應該關心他的健康。


去年,Ajit光靠著一家英國的主要保險公司的追溯再保險,就替我們收到24億美元的再保費收入,這有可能創下業界的歷史新高,之後,他又接了美國大聯盟德州遊騎兵隊一張钜額保單,投保強打者Alex Rodrriguez可能終身不遂的風險,喜愛棒球的人士都知道,A-Rod曾以2.52億美元的天價簽約,我想我們的這張保單應該又創下了失能險的保額記錄,此外我們也受理許多運動明星的保險。


此外Ajit也展現他多才多藝的天份,去年秋天他與一家網路公司Grab.com協商訂出一張相當有趣的保單,該公司成立的目標是希望吸引數百萬的網友到其網站,並從其中擷取有用的資料給行銷公司,而為了要吸引網友上門,Grab.com推出了一個10億美元的大獎(約等於1.7億美元的現值),萬一 真的有人中獎時,由我們保證支付這筆款項,當然網站上也強調得到這筆獎金的機會微乎其微,事後證明沒有人得到,但在當時中獎的機率並非全無可能。


簽下這類的保單,我們將可以預先收到為數可觀的保費,但同樣也必須面臨潛在的重大損失,所幸機率上對我們有利,並不是所有的保險業者都 愛玩這種遊戲, 因為他們沒辦法利用再保險來克服這樣的不愉快感,由於每一張保單都不尋常,甚至有時擁有其獨特性,保險業者通常無法透過一般的再保安排來規避這類突發的潛 在重大損失,也因此幾乎所有的保險公司總裁在經營事業時都必須面臨這種機率不大但卻又不容忽視可能深深影響單一季盈餘數字的風險,這簡直是有如芒刺在背, 我想沒有任何一位經理人會喜歡向董事會或股東會解釋這中間的為難,不過對於查理跟我本人而言,只要算盤撥起來合理,我們根本就不在乎其對帳面損益數字可能 的影響。


至於General RE,情況變得比以前好多了,Ron Ferguson加上Joe Brandon與Tad Montross以及一班能幹的團隊在2000年實行了許多做法,讓公司的獲利回到過去的水準,雖然我們的訂價還無法完全修正過來,但對於獲利情況最差的那部份業務,我們已大幅調整價格或乾脆捨棄掉,如果2001年沒有再發生什麼重大的天災人禍,General RE的浮存金成本可望大幅下降。


過去幾年,對於Ron跟他的團隊來說並不好過,但所幸他們已經做出最困難的抉擇,查理跟我仍然給予其肯定的掌聲,General RE擁有許多重要且穩定的競爭優勢,更棒的是,我相信其經理人一定能夠充分發揮運用這些優勢。


總的來說,其他規模較小的保險業務在2000年產生了可觀的承保利益,同時一如過去十年來持續貢獻大量的浮存金,如果把這些公司視為單一獨立的企業, 那麼他們絕對可以稱得上是一家經營績效優異的保險公司,而因為這些事業隱身在Berkshire如此龐大的事業體中,外界無法理解他們的努力與成就,但至 少我個人能夠深深地體會地,去年我感謝過Rod、John、Don等人,今年則還要再加上美國責任險的Tom以及Cypress的新任主管 Michael。


大家可能會發現過去我常稱讚的Brad- Cypress公司的前任總裁,已不在上述的名單當中,那是因為我們位於辛辛那堤的制服公司-費區海默需要一位元新的經理人,所以我們特地拜託Brad,在 Berkshire我們很少調動經理人,不過現在看來我們應該要再多試一試,因為Brad在新職務上表現相當優異,就如同他原來在Cypress的表現一 般。


蓋可保險 (1-800-847-7536 or GEICO.com)


下表是用來顯示蓋可保險成長幅度的一張表,去年我很興奮地向各位報告我們2000年在廣告行銷的大筆投入,並強調每一分錢都節節實實花在刀口上,事實 證明我錯了,我們額外投入的經費並沒有為我們相對增加詢問的電話,而且平均每通詢問電話最後成交的比率幾年來也首度下滑,這些不利的發展使得我們平均每張 保單的取得成本大幅增加。


Years New AutoPolicies(1) Auto PoliciesIn-Force(1)

1993 346,882 2,011,055

1994 384,217 2,147,549

1995 443,539 2,310,037

1996 592,300 2,543,699

1997 868,430 2,949,439

1998 1,249,875 3,562,644

1999 1,648,095 4,328,900

2000 1,472,853 4,696,842

(1) "Voluntary" only; excludes assigned risks and the like.


事後悔恨犯下的錯誤固然不對,但勇敢承認並虛心檢討原因卻大有助益,雖然這種景象在美國企業的內部高層會議上並不常見,查理跟我本人幾乎很少看到有人 會誠心誠意的檢討一項錯誤的決策,尤其是跟購並案有關,唯一著名的例外是華盛頓郵報認真客觀地檢討三年前的一項失敗的購並案,除此之外,就只看到大家對成 功的案子歌功頌德,至於愚蠢的決定則隻字未提,置之不理。


這類錯誤投資最後的下場往往是在財報上一次打銷提列非常損失,專業經理人最喜歡這樣搞,這使得近年來這類"不常"發生的科目,反而成為一般公司的損益表上的常客,至於它發生的原因則沒有人願意花時間去深究,CEO通常將它們歸類為無性生殖。


回到GEICO的檢討,去年取得成本大幅增加主要歸咎於四個原因,且全部都有一個共通點。


首先,我們的廣告頻率過高,在某些媒體的曝光實在是過度頻繁,大家知道大量且密集透過媒體傳遞訊息的效果絕對是遞減的,同樣在有線電視,一個小時內連續第三波的廣告,其效果絕對比不上第一波。


其次,所有的軟柿子可能都已經被我們給撿光了,很明顯的,雖然願意經由直效行銷參與投保的客戶群分佈甚廣,但不論如何,老一輩的人就是不願透過這種管 道投保,當然時間站在我們這一邊,這種排斥感終究會消退,新一代樂於接受新事物的年輕人,很快就會發現透過直接投保可以為他們省下大筆的保費。


另外一個肯定會降低成交率的因素是GEICO的投保資格審核趨嚴,去年不管是事故發生的頻率與嚴重性都提高,使得某些地區的費率變得不合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提高承保的標準,同時提高費率,這兩項變動使得我們相對于其他對手的競爭力略微下降。


當然我必須強調,對於大部分打電話上門投保的顧客來說,還他們是可以省下一大筆錢,不過比起過去可以省下200美元,現在只能省50美元,其吸引力確實大不如前,所以費率提升使得我們的價格與其他同業相近,絕對會影響我們在客戶間受歡迎的程度。


最後,產險業的競爭版圖產生了一項重大變化,那就是目前排名第一市占率約19%的State Farm,對於費率調整的反應速度相當緩慢,雖然他的成本的增加幅度肯定與其他同業不相上下,State Farm去年的承保損失率(包含回饋保戶的退傭)高達18%,相較之下GEICO則只有4%,即便如此我們浮存金的成本也高達6.1%,(相對於我們預估長期成本為零,這種結果當然不令人滿意),我們估算State Farm 2000年的浮存金成本將高達23%,而當市場上最大的玩家,竟然願意忍受如此高的經營成本,其他業者的處境就可想而知了。


不過這仍然無損於State Farm身為美國企業最偉大的傳奇故事之一,我不斷建議商學院應該把這家成功的企業列為課堂的教材,因為他的成功過程有許多是挑戰學術單位的教條,研究相反的例證是相當有用的方法,雖然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在學術殿堂中熱烈地把它拿來討論。


State Farm成立於1922年,由伊利諾州一位45歲半退休的農夫所創立,當初他是為了與紐約、費城與Hartfold長期壟斷的傲慢保險業者對抗才成立State Farm的,相對於前者擁有資本、信譽與通路等強大優勢,由於State Farm是合作社性質,所以他的董事與經理人不得擁有股份,因此在早期高成長時期,無法得到資本市場的資金挹注,同時他們也沒有一般公司認為吸引優秀經理人賴以生存絕對必要的認股選擇權或高額薪水。


然後到最後,State Farm竟擊敗所有競爭對手,事實上截至1999年,該公司的淨值僅次於其他四家美國大企業,如果你想知道他們是如何辦到的,想辦法弄一本"來自Merna的農夫"來看看。


儘管面對State Farm的強大優勢,GEICO依然擁有更好的商業模式,其營運成本相當低,這個特點在一個已經一般商品化的產業中尤其重要,GEICO這項競爭優勢早上 1951年,我還是一個21歲的學生時便是如此,當時我便因此為這家公司著迷,並認為隨著時間的過去,他的市場佔有率以及獲利絕對能夠穩定提升,當然如果 State Farm決定繼續忍受現在這樣的承保損失的話,GEICO的成長勢必將受到影響而減緩。


Tom Nicely-GEICO公司的CEO,依然還是老闆們夢寐以求的經營長才,他所作的一切都切中要點,當意外發生時,他從來不會像其他經理人一樣將時間浪 費在妄想逃避或扭曲事實上,2000年開始,他大舉砍掉不具成本效益的廣告,展望2001年若有必要他仍將繼續維持相同的做法,(雖然我們依然會維持大量 的媒體曝光率),若有需要,Tony絕對會大幅的調漲保費價格,他每天都盯著報表,永遠不落於人後,想要從競爭對手那邊扳回一城,我們絕對是Tony的好 幫手。


過去我曾經向各位說明,GEICO的利潤分享計畫主要系于兩項因素1)是保費收入增長的比率;2)是續約保戶的承保獲利表現,儘管面對2000年的產業逆境,我們仍然發出了約當8.8%年薪的獎金,金額約為4,070萬美元。


GEICO在Berkshire的未來仍將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由於其徹頭徹尾的低營運成本,它能夠提供美國大眾最低消費最高品質的產品,這家公司所提供的服務在各項消費者調查報告中一直名列前茅,這樣的組合將可確保公司繼續維持成長與獲利的態勢。


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駕駛人知道與GEICO投保可以省下大筆的保費,我們仍將繼續大力宣傳直到所有美國人都知道我們的價值所在為止。

如何去評估一家保險公司,其中主要的關鍵因素有(1)這個行業所能產生的浮存金數量(2)以及它的成本(3)最重要的是這些因素長期的展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8

保誠生吞AIA保險業大地震


2010-03-04  NM





本週一晚,英國保誠正式宣布以三百五十五億美元(約二千七百七十億港元),「蛇吞象」收購友邦保險(AIA),包括香港及大陸在內的亞洲業務。剛敲定由中外九間投行組成超級承銷團,已密鑼緊鼓進行中的AIA千億上市大計,戲劇性地煞停。收購完成後,新公司將成為亞洲保險業「巨無霸」,而AIA旗下,香港區的八千多名經紀,逾二百三十萬份保單,均將移交保誠麾下。超過九十年歷史的AIA,隨時在歷史上除名,保險界一日之內迅速變天,兩間保險公司內部都兵荒馬亂。

倫敦時間本週一早上十點,在當地上市的英國保誠,發通告證實與友邦董事會達成協議,以三百五十五億美元,收購友邦保險(AIA)。市值只有二百多億美元的保誠,志在必得,傳將以大折讓逾四成供股,集資二百一十億美元。預計供股將於今年中完成,整個收購預計於年底完成,新公司暫以保誠(Prudential)命名,AIA 王國,快將成為歷史。

香港AIA及保誠旗下員工,在消息公布後無不竊竊私語。AIA 的後勤及經紀合共逾萬名員工,更是人心惶惶,如坐針氈,公司於下午召回各區總監,在總部開會安撫人心。有位在AIA工作逾二十年的區域總監,本週一下午勉強笑着回應:「我同Jacky Chan(友邦香港及澳門首席執行官陳榮聲)傾過,佢話總公司未有任何公布,我估可能只係傾緊,未必成事。」至收購在晚上落實後,他在電話中數度沉默,不能言語,「好惋惜,係遺憾。」他最後說。

另一邊廂,保誠香港各區域總監就忙於召集經紀返公司開會。「海嘯後我哋一直都挖緊AIA嘅經紀過檔,而家形勢唔同咗,上頭覺得係擴充團隊嘅好時機,叫我哋即刻聯絡仲考慮緊嘅AIA經紀,快啲做決定,因為一旦收購成事,相當於年薪三倍嘅『握手費』,隨時會取消。到時唔使挖角,係順利過渡呀!」有保誠資深主管表示。

金融海嘯孭黑鑊

其實在收購消息未傳出前,過去大半年,香港AIA及保誠的管理層已風起雲湧,人事更替如上演連場真人版《宮心計》。事緣於去年七月,AIA 港澳區總經理容佳明(Derek),掌舵AIA只有短短三年,突然遭撤去總經理一職,由中國區總裁陳榮聲接手,任首席執行官,容只保留高級副總裁職位。AIA 此舉猶如頒下「逐客令」,果然不到三個月,容佳明便宣布跳槽英國保誠,於去年十月出任行政總裁,負責香港區業務。

「Derek係林伯(友邦主席林文德)一手提拔嘅,林伯當佢好似契仔咁,但近年林伯已經半退休,好少返公司。Derek生不逢時,呢幾年好多AIA經紀只係掛住賣基金投資產品,金融海嘯後,生意跌咗最少七、八成,業績咁差,嗰時公司又準備上市,班鬼佬管理層要向基金交代,最簡單就係換人。」有AIA區域總監表示。

高層權鬥軍心不穩

由友邦一哥變身保誠一哥的容佳明,隨即掉轉槍頭,向友邦展開挖角戰,更於銅鑼灣嘉蘭中心,即AIA的地頭插旗,高調租下兩層寫字樓,準備挖角搶灘。不過,挖角潮未掀起,保誠已靜靜引起另一場內鬥。

二月初,保誠首席業務總監梁偉堅(Michael Leung)突然離職。「事發前,即二月二號到四號,Michael仲帶住同事去澳門新濠天地嘅君悅酒店玩,順便開業務會議。我同佢吃飯時都冇嘢。」據悉,梁偉堅二月五號返公司時, 「連大閘都入唔到,要即時執包袱走。」保誠資深主管Andy透露。Michael Leung在保誠內甚有江湖地位,由他一手「湊大」的經紀逾二、三千人;他突然起身,引起經紀不滿,有些甚至為他離開而滴淚,一批「擁Michael黨」 不斷猜度容佳明炒Michael Leung的因由。

「Michael以前都係AIA出身,由經紀做到No.2,當時容佳明都唔知喺邊,仲 係nobody(卒仔)。所以容佳明空降來保誠,加上Michael份人都幾寸,唔會忍到俾容佳明騎住,大家都估佢遲早走,就估唔到咁突然。」曾與 Michael共事的AIA區域總監說。記者於農曆年後到保誠寫字樓找到容佳明,他拒絕回應Michael Leung離職一事。

十年宿敵恩怨情仇

Michael Leung「離開」後,容佳明仍未能坐穩「一哥」之位,保誠總公司隨 即從英國調任經驗豐富的高層莊偉信(John Johnson),出任首席業務總監,統領保誠的理財顧問團隊,與容佳明分權共治。另一面,嘉蘭中心的寫字樓,於農曆年間已裝修完畢,但保誠針對AIA的 挖角大計,卻遲遲未見成果。「原本話辭職過檔保誠嘅兩個AIA資深區域總監,包括成功區嘅Jacky Leung及宇宙區嘅Laurie Chiang,農曆年前已經話咗唔走。」有AIA區域總監透露。

過去一年AIA受到金融海嘯衝擊,投保人士恐怕AIA母公司出事影響保單,去年曾出現退保潮,更遑論簽新單,AIA 經紀無啖好食,公司更要「借糧」予他們渡過難關,直至AIA籌備上市,員工士氣才恢復過來,那些區域總監更盼望上市後能獲分派股份或以筍價認購;所以本週一保誠收購AIA而決定擱置上市的消息,對 AIA經紀來說簡直是晴天霹靂。

AIA及保誠向來視對方為挖角戰中的死對頭,現時變為兄弟班一家人,高薪挖角的風光日子不再,所以對於保誠的經紀,收購對他們來說也不是味兒。

九十年代尾,當時在香港仍屬中型保險公司的保誠,銳意發展香港市場,重金挖到前AIA香港一哥,後被調往加拿大分公司的 王建國坐鎮香港。王建國隨即請來AIA的舊拍檔,當時已轉職宏利的梁偉堅,過檔保誠拍住上。二千年,王、梁二人推出名為「Project三千」計劃,招兵 買馬,更向友邦經紀推出針對性高薪挖角。「當時經濟低迷,唔少AIA經紀為咗份過檔獎金,跳槽去保誠。」知情人士透露。兩間公司搶人戰升級,AIA一方面用重金反挖角,撬走保誠主管級人馬蘇婉薇(Teresa So),之後AIA更曾入稟禁制六名跳槽保誠的經紀「撬客」及使用舊客資料。

保誠跑贏友邦

終於,過去十年間,保誠經紀由一千多人,增加超過兩倍至四千人。相反金融海嘯後,AIA信譽受母公司AIG拖累,生意一落千丈,更出現退保潮。此消彼長,保誠從後趕上,○九年首三季,以新做個人人壽業務的年付保費計算,保誠以十七億元,撼贏不到十六億元的AIA,取代其保險業的「一哥」地位。「AIA的經紀幾乎多保誠一倍,咁嘅結果令業界好詫異。」有保誠資深主管表示。

一直對亞洲保險業這個龐大市場雄心壯志的保誠,過去曾表示希望在二○一五年,把現時佔公司一半的亞洲業務,提升至百分之八十。而是次收購死敵後,保誠躍升為亞洲保險界一哥。

其 實保誠早於去年初曾與AIG洽談收購AIA,傳聞出價不到二百億美元,可惜未到AIG的心水價。○八年法巴以五十五億歐元收購富通集團旗下比利時保險控股 權,內涵價值只有一倍,保誠今次捲土重來,以一點六九倍的內涵價值(Embedded Value)作高價收購,不但要以百分之四十的折讓價供股「撲水」二百一十億美元,另外發行一百零五億美元新股及可換股債券,而AIG將持有保誠百分之十 一的股權。

覬覦大陸牌照

保誠不惜代價收購AIA,看中的是AIA皇冠上的寶石——中國業務,AIA是唯一擁有中國保險牌的外資公司,這要拜母公司AIG早年在中國打下的基石。瑞士再保險公司Sigma去年底的報告指出,中國的人壽保險滲透率只有百分之二點二,相比亞洲國家如日本的百分之七點六,新加坡的百分之六點三,仍有很大潛力。

九二年AIG前總裁格林伯格(Greenberg)隨前美國總統老布殊訪華,同年在上海設立首間分公司,是第一間進入中國,而且至今唯一獨資經營的外資保險公司, 其保險牌照更長達四十年之久。格林伯格自六七年入主AIG後,到訪中國五、六十次,八九民運後,西方國家與大陸保持距離,AIG卻投資一億七千萬在上海建 商廈,更游說美國國會議員,延續中國最惠國待遇,還將清朝時八國聯軍搶走的中國文物,買回送回中國。可惜,格林伯格○五年涉嫌AIG造假賬而黯然下台,到 去年AIG慘遭金融海嘯沒頂,整個AIG集團基本上已遭「拆骨」。

○八年九月,受金融海嘯影響,AIG 瀕臨破產,最後獲美國聯儲局及財政部拯救,借出一千八百二十億美元的緊急援助金,而美國聯儲局則持有AIG八成股權。雖然AIG「死唔去」,卻欠下一身 債,為了償還這筆巨額債項,這兩年來已把值錢的資產剝皮拆骨「賣得就賣」,至今已賣了十九項資產,包括各地的人壽業務。例如去年十月,擬把台灣南山人壽的 接近百分之九十八權益,以二十一點五億美元賣予中策及博智金融,是次交易仍須待台灣當局批准;九月時,又把旗下的部分資產管理業務,以五億美元賣給電盈主席李澤楷的私人公司。

業績見紅債務纏身

屋漏偏逢連夜雨,還款期在即,但保險業務持續疲弱,上週五公布第四季業績的AIG繼續見紅,雖然已比去年同期蝕少三百幾億,但虧損亦達八十九億美元。而虧損的主因,包括要向聯儲局分期還款連利息開支已達六十二億美元。AIG主席Robert H. Benmosche表明隨時需要美國財政部門再出手相助,及繼續尋求重組公司的 機會。早前,AIG曾計劃把人壽保單證券化,賣給聯儲局;又考慮增發每股面值二點五美元的普通股,最後計劃擱置,AIG唯有另想辦法籌錢。除了出售AIA 外,還把其另一粒掌上明珠美國人壽保險Alico,以一百五十億美元,賣給大都會人壽(Metlife)。賣了兩項巨型資產,AIG合共套現五百億美元, 作還款之用。

AIG還持有一間飛機出租公司International Lease Finance corp.正在尋求買家,不過由於項目規模龐大,暫時仍未找到買家,故AIG會先出售公司部分的飛機套現。拆骨後的AIG,只剩下一間保險公司Chartis、美國最大的人壽及退休保險服務公司SunAmerica Financial Group作為其主要業務。一度是全球最大的金融機構AIG,落得如此下場。

AIA賣盤客戶蝕底

AIA是香港最大的保險公司,擁有逾二百三十萬張保單,受影響的客戶遍布全港各階層。亞太區壽險總會前會長黃錦輝表示,由於大部分保單都有儲蓄成分,公司賣盤對舊客戶絕非好事。「保單嘅回報,除保證可取回嘅現金額,還有累積紅利。合約上嘅紅利比例只係推算,最後有幾多由保險公司決定,冇監管亦冇數計。」黃錦輝表示,在低息環境下,其他保險公司已經有壓力調低紅利。「根據以前嘅經驗,新公司對收購得來嘅舊客戶,俾到嘅紅利通常更低,甚至係零。」

萬一AIA經紀不想過檔,出現逃亡潮,他們遺下的保單就會成為「孤兒單」。黃錦輝表示,保險公司對「孤兒單」通常疏於照顧。「張保單九成嘅佣金喺簽單時已經俾個經紀攞晒,再接手嘅經紀,冇乜着數,自然愛理不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526

保險業之經營風險 CKM001

http://hk.myblog.yahoo.com/ckm001/article?mid=49664

明白保險行業運作難,經營保險公司更難,成為一家歷久不衰的保險公司更是難上加難,通常保險公司倒閉,唔係因為無生意做,而係因為市場飽和, 或競爭激烈,令保險公司的會計賬盈利倒退,公司唯有轉型銷售高風險的保單,並即時在會計賬上正面反映,推動公司股價上升,投資者、股東與管理層當然高興, 但每當危機來臨,水退潮退,無視風險的保單自然裸露於人前,令保險公司賠付突然增加,如果資不抵債,公司只有破產收場。

例如2005年之前,墨西哥灣有數年沒經歷重大風災,保險公司連續幾年賺大錢,區內居民購買產險的意欲漸漸低落,保險公司唯有劈價搶保單,但當 2005年暴風卡特利娜襲擊墨西哥灣,摧毀了大量區內房屋,令許多保險公司的賠付猛增,以致倒閉,但當天災過後,許多保險公司已經破產,墨西哥灣區內房屋 又開始重建,產險需求特別旺盛,股神巴菲特旗下的保險公司就擇肥而噬,吃下大量高溢價的保單,人取我與,人棄我取,就是保險公司長線賺錢之道。

在概念上,保險公司的銷售產品模式其實就是銷售認沽期權(SELL PUT),以壽險為例,期權掛鉤的資產就是客戶自身的性命,本來衍生工具買賣,就是50/50之零和遊戲,但在現實情況,正如賭神「晒冷」,連自己的性命 也下作賭注,在錢財與性命之間,人們往往選擇保存性命,所以,壽險公司銷售壽險保單,正是贏面大於50/50的生意,明白壽險公司的經營優勢,只要在保金 與投資收益之間作適當配對,壽險公司自然穩賺,中人壽之經營模式,就是全世界壽險公司當中之經營典範。相反,許多保險公司只顧眼前盈利,無視風險,結果當 然失敗收場,例如數年前是全球市值最大的美國保險公司AIG,就因為市場飽和,又眼光短淺,以致在金融海嘯的前數年,錯誤判斷了美國樓市並沒有泡沫成份, 並銷售了大量與美國按揭證券掛鉤的信貸掉期合約(CREDIT DEFAULT SWAP; CDS),結果之後美國樓市崩潰,樓房按揭違約急升,令AIG壞賬猛增,如果唔係美國政府打救,AIG早就破產。就算是香港散戶喜愛的宏利(0945), 在美洲的壽險市場飽和之際,在金融海嘯之前,也銷售了大量定息6、7厘的年金保單,在金融海嘯過後的現今低息環境,每張當年銷售的高息保單,都令宏利持續 虧損,直至未來息口大幅上升為止,平保於十年以前,都銷售了一批高息保單,到現在還未完全清理,可惜宏利並沒有吸取教訓,無視風險,結果就是賬面值大幅虧 損,以及盈利倒退。論歐美各大保險公司,我認為以巴郡最醒,在2005年後大做墨西哥灣之房屋產險,在數年前銷售道指11000點的認沽期權,以及沒參與 金融海嘯前的金融衍生工具與樓房按揭的保險生意,實在洞悉保險市場之風險所在。那麼中人壽呢? 投資者已經忘記,於2008年頭,平保正忙於購入富通股權之際,中人壽卻看準國債債息上升,銷售了大量躉交保單,2008年上半年,中人壽之保費增長達 50%,雖然A股不斷下跌,但債券息口上升,足以補償了大部份之投資收益,自2009年未以後,國內開始回收那4萬億救市資金,但國內沒有即時加息,債息 與存款利息持續偏低,A股市場更不升反跌,在這種投資環境,中人壽選擇滔光養晦。在淡市之時大力出擊,在旺市之時保存實力,就是優秀保險企業之競爭優勢, 不敗先能夠長勝,除了巴郡之外,中人壽是全球罕有懂得迴避風險之保險巨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13

保險業、銀行股的Float 巴黎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7043

巴黎:


不懂的不說
巴黎口痕痕唔識扮代表說中人壽,現在唯有硬著頭皮說下去。
但我不打算說我不懂的部份,我所說的部份也不代表我懂。

我只說自已分析銀行股、保險股其中一個可能要了解、和自已注意的事項。巴老也說,有時佢買股都是蒙查查,只"以為"大的不會錯,例如Moody。我無佢咁叻,所以更容易自以為是,所以可以不說的我就盡力不說。

CKM001君給了我一些中人壽和友邦的每張保險單獲得的成本的比較,中人壽以銷貨計、獲得的成本較友邦的便宜。這方面我不置評,因為任何發言也要有數據,我不想越講越多野做


Float的概念
我曾經懷疑保險公司的Float的概念是始於Graham,而不是始於股神。
因為據Graham說,The Government Employee Insurance Company的新生意概念非常吸引他,但是什麼概念呢? !Graham說投資GEIC,很多都不符合他自已定下的價值投資的標准,這支股最後上升了3000倍。

如果傻哈哈天材還未夢醒,還在說價值投資有時死抱股票到零,輸清一支股,現在請聽清楚,並問問自已,以價值投資方法,只長抱一支股票並中了,是可以補償多少次長抱輸清光呢?!一次可能的GEIC可輸多小次天材君們舉的什麼匯豐、電盈...和小弟的超大?!

說回頭,無論Float的概念出自何人,佢地兩個都是巨人,我地只要懂得站在巨人的膊頭上,即使是知些小,企得唔太穩,條條Fing,但也可以較其它天材望得遠一些。

是債還是資產?
投資第一步是由懂得會計開始,所謂明白,是必須要了解數字以內是說什麼,唯由你先了解它的內在意思,你才多點可能了解它的限制和其外的意義。

傳統的會計說,債是不好的,較新的財務分析說只要債和股本的比率,在一定的安全範圍,多點債是有益的,因為這會增加股東的回報。

但什麼才可以叫做債呢?!

會計界說,保險公司每年收到的保險金,一日未被肯定、或按保險業定的攤分是年入息帳,一日都叫做債。巴老並不說這些是債,而是Float。

十幾年前,巴黎獲得CPA的資格,以為自已好醒,幸運地因為自已還愛看書,看過一個物理學家寫的兩本有關會計原理對債和成本的錯誤處理概念的有關另類Throughput accounting的小說,就把我從數字會計師的呆板想法轉過來。
(書名一本叫"目標"、另一本叫"絕不是運氣",非常有啟發並易讀的管理小說)

是的,任何會計學上的特定分類,都有其某一特定的限制,一間向銀行借大了、超出股本幾倍的債是真的非常有害。可是人壽保險公司的客人向人壽保險公司支付的保險金,除了非常特殊的情況外,其實應該是資產,而不是債,即使是十倍於其股本,只有益、沒有害。

舉一個例,假如你有一百個伙計,個個唔做野,糧照出,一個仙的貨也銷唔到,咁無論佢話自已幾巴閉、都是你的債。但如果你有一萬億個伙計,每個伙記不收人工,替你做野,咁情況就完全唔同,即使每個人替你賺丁屎咁小的銷貨。你都可以肯定賺到錢,因此唔收人工的伙計,個個都應叫資產。

人壽保險業的保金,就是保險業的免人工的伙計,唔單止免人工,一間大的、保守的、正常的保險公司,分分鐘客人是貼錢"借錢"給你,那還會是負債?

這就是股神說的Float。直至2010年度,中人壽有一萬億人民幣的Float!
較上年多了2,000億!!會計界說是債,我說是........資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48

國內保險業發展繫於A股 CKM001 Blog

http://blog.yahoo.com/_IRRMPRNNPACUOC3ZNGHSWJPXME/articles/164509/index

昨日恆指大跌近500點,但隻中人壽(2628)不跌反升,收報21.15,升4%,各路 財演、財棍與一眾網上二打六又再改口風,見好唱好,一時話中國壽估值吸引,一時話A股回升,令保險公司投資回報增加,之前各內險公司第三季業績欠佳,保費 收入增長放緩,各種所謂負面消息,已經拋諸腦後。見人講人話,見鬼講鬼話,這類似是而非的半杯水理論,最適合用作呃神騙鬼,連車天車地嘅風水佬,都可以呃 到富婆幾十億,證明呢種方法好有市場,網上二打六經常同你講,賺錢就是硬道理,為了錢,只管埋沒良知,不再計較道德底線,現代金錢奴隸,實在悲哀。

本 人雖然是中人壽之長期小股東,但依然用客觀角度分析中人壽前景,昨日已經講過,保守經營的保險公司長線穩賺,但途中必定有高低起伏,年多以來,中人壽股價 持續下跌,主要原因有三個,第一是國內股市下跌,第二也是國內股市下跌,第三都是國內股市下跌,第一,國內股市下跌,令中人壽股權投資收益持續受壓,第 二,國內股市下跌,令有投資成份的壽險保單欠缺吸引力,第三,國內股市下跌,令投資者離開股市,並拋售中人壽股票,但當國內A股回升,以上三個負面因素都 反過來,變成推動股價的正面動力,國內A股有牛短熊長之特性,但當牛市到來,全部都是數倍升幅,我經常講,中人壽未來見兩百蚊,並受各二打六質疑,天才定 白痴,結局未來自然有揭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98

保險業困境

2013-04-01  NCW
 
 

 

壽險保費增長乏力與投資收益率下降扼制了保險行業發展,費率改革迫在眉睫◎ 本刊記者 王申璐 文壽險保費增長乏力和總投資收益率進一步下降,依然是保險業面臨的兩大顯著困境。

隨著六家上市保險公司相繼披露2012年財務報告,上述兩大問題在保險業依然未見轉好趨勢。傳統險的投資功能不足,保障功能還待挖掘,依賴的銀保銷售渠道日漸萎縮,同時新的替代銷售渠道尚未建成;投資新政雖已為險資開閘,但受制于保險公司的資產管理能力尚未見投資成效。

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在第十四屆中國高層發展論壇上表示, “保險業的費率改革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

壽險保費增速放緩

受壽險保費收入增速放緩的影響,2012 年以壽險業務為主的各大上市保險公司淨利潤同比下滑幅度進一步擴大。

中國人壽(601628.SH) 、太平洋保險(601601.SH)2012年淨利潤均出現超過30%的同比下滑。

“中國人保(01339.HK)和中國平安(601318.SH、02318.HK) 之 所 以還能實現淨利穩定增長,主要原因是它們的主要業務是財產險,或者有其他業務。依靠壽險業務的保險公司受壽險保費市場低迷的影響較大。 ”中信建投保險業分析師繳文超說,壽險保費增長乏力,以及財險業務的賠付率和費用上升的問題,影響保險公司的承保利潤。不過,中國人保在2012年實現淨利潤同比增長28.45%,但其壽險保費收入同樣存在負增長的情況,同比下降9%。

“壽險保費增速放緩,甚至出現負 增長已經是整個保險行業共同面臨的問題,低迷之勢已延續了兩年多的時間。 ”長城證券保險行業分析師黃飆指出。

自1999年以來,國內壽險行業的規模保費收入共增長了近9倍,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了21.15%,進入21世紀的頭十年是壽險業高速發展的 “黃金十年” 。

但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院長郝演蘇認為,這種一味追求規模的高增長只是一種表面的繁榮。

進入2011年,國內壽險行業開始面臨保費增長的瓶頸。部分保險公司出現壽險保費收入負增長,少見繼續具有兩位數增長率的保險公司

產品、 銷售兩宗罪

“壽險保費已經難以恢複高速增長,除了上述宏觀方面的因素,還有產品和銷售渠道兩方面的問題。 ”繳文超認為。從產品角度分析,前些年為追求保險規模的迅速增長,出現了很多問題,削弱消費者對保險產品的購買意願。加之,市場上不斷湧現高收益率的儲蓄替代型投資產品,保險產品對消費者或個人投資者的吸引力進一步削弱。

當前,一年期銀行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在4.5% 至5% 之間,集合信托計劃年回報率在8% 至15% 之間,基礎設施債權計劃和不動產投資計劃年回報率大致在5%左右。

國信證券的一位分析師指出,壽險產品的設計和銷售長期以來更偏向于理財功能,忽略了保障功能,如果現在更關注保障功能,也許能發揮些微作用。

但目前看來各大壽險公司仍然沒有有效的應對措施,壽險保費增長緩慢的壓力還是很大。

一些壽險公司也做了一些嘗試,例如將產品和項目對接,提供投資收益。

人保集團總裁助理盛和泰在2012年業績發佈會上對財新記者表示,為兼顧財富管理的功能,人保集團保險產品的設計可能會參考理財產品, “例如先確定投資方向,再去銷售保險產品,對收益率有所估算,不同于以前先賣產品再做投資的流程” 。

但一位保險行業不願具名的分析師認為,如此操作,這樣的產品就不能叫做 “保險產品” ,按照國際保險業通常的統計慣例,這部分業務收入並不能按照保險費記入,而是作為托管資金進行統計。

據 新 華 保 險(601336.SH)2012 年年報,其20年期及以上產品首年期交保費同比上升1.3%,健康險實現保險業務收入較上年同期增長23.5%,健康險保費收入占整體保險業務收入的比例由2011年的5.5%上升到6.6%。

新華保險董事長康典告訴財新記者,面對來自各類儲蓄替代型投資產 品、銀保渠道變局、滿期給付和退保等方面的壓力,新華保險 “在兼顧做投資型產品的同時,還是會繼續挖掘國內居民對保障型產品的需求” 。

郝演蘇分析,從保險業2013年前兩個月和2012年的數據來看,財產險、健康險和意外險均保持兩位數的增長率,只有壽險業務持續負增長,這表明在經濟低迷的情況下,具有風險轉移性質的純保障型產品仍具有穩定的剛性需求。

但上述不願具名的分析師認為,當前保險公司追求價值取向並不現實, “難以逃離追求規模的禁錮” 。他以中國人壽和新華保險的數據舉例,以某一個保險產品的規模保費除以十來計算,如果和標準保費差不多,就說明期繳業務占比較大,然而這兩家保險公司保費收入排名前五的產品計算結果均與標準保費差距較大,說明基本上都是躉繳,還是在追求規模,而不是在追求價值。

在保險銷售渠道方面,保監會近日已經向各家保險公司下發了《關於規範銀郵保險代理渠道銷售行為有關問題 的通知徵求意見稿》 (下稱 《徵求意見稿》 ) ,對銀保渠道提出了更為嚴格的監管要求。根據《徵求意見稿》 ,對通過銀保渠道銷售的產品保費、銷售對象、產品種類做出了限制,還延長了猶豫期。中金公司研究部分析師唐聖波認為,此項新政可能對銀保渠道業務進一步產生不利影響,但由於被限制的銷售對象並非銀保渠道保險產品的主要購買者等,最終的影響可能並不顯著。

中國人壽董事長楊明生認為,銀保渠道未來還是會是壽險業重要的銷售渠道,但不能成為核心渠道,中國人壽一方面開始建立以個險渠道為核心,輔以團險渠道的體系,另一方面開始積極進行渠道的創新和轉型。

新華保險從2011年開始調整銷售渠道,應對過度依賴銀保渠道的問題,通過提升個險渠道的比例,2012年個險渠道在總保費中的占比由2010年的38% 提升至44%,銀保渠道占比由60% 下降到53%。

多數保險公司從2011年也開始建立新興的銷售渠道如電話銷售、網絡銷售,人保財險2012年通過電銷、網銷實現保費281億元,同比增長103%,新興渠道業務占比達14.6%。

上海證券保險業分析師劉洋認為,總體看來電銷、網銷占比都較小,尚未成氣候。隨著衆安在線經保監會批建,保監會也曾表示會儘快出台對互聯網保險公司的監管細則,電銷、網銷渠道能否帶來上規模的增長還具有不確定性。

投資收益率低

“保險產品為什麼賣不動?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保險公司的投資收益做的不好。 ”招商證券分析師羅毅認為。

據各上市保險公司的2012年年報,中國人壽、太平洋保險、新華保險、中國人保、中國太平、中國平安的總投資收益率分別為2.79%、3.2%、3.2%、4.2%、3.4%、3.3%,除了中國人保總投資受益率上升了0.6個百分點,整體較2011年進一步下降,下降幅度分別為 0.72、0.5、0.6、0.1、0.6個百分點。

根據招商證券的統計,十年來美國壽險收益率簡單平均為5.6%,美國和英國的壽險公司投資收益率長期超過非壽險、再保險和國債收益率。英國2010年的壽險投資收益率的平均值為10%,美國為5%,加拿大為8.2%,均遠遠高于中國上市險企的總投資回報率或淨投資回報率。

同以往一樣,各大上市保險公司依然稱“持有的投資資產公允價值持續下跌,根據公司會計政策,計提了大筆數額的投資資產減值損失” ,由此使得總投資率收益率下降。

保險公司投資結構較為類似,以2012年總投資收益率較低的三家公司為例,新華保險和中國人壽占比最大的為債權型投資,均在45% 以上,其次為定期存款,均在35%,權益類投資包括股票和基金的投資比重大約在10%以下。

太平洋保險則有所不同,其固定收益類資產占比達到85%,權益類投資占比10%,另外發起設立粵高速和天津公共租賃房債權計劃。其中投資收益增長主要來自固定投資利息收入和房地產租金收入。

2013年是不少保險公司集中滿期給付的高峰年,對現金流形成較大壓力。

退保率高漲亦會形成較大壓力,楊明生指出,2012年中國人壽分紅水平下降,引發一部分分紅險保單持有者集體退保的事件,但這都在意料和控制之內,最終也得到了很好的解決。

“險企在權益類投資上的表現比較差,除了受資本市場低迷的影響,也有其投資能力的原因。 ”上述不願具名的分析師說。

2012年之前,保險公司還可以將較 低的總資產收益率怪罪于對保險資金投資範圍過多的監管限制。2012年7月以來,保監會密集發佈一系列旨在放開保險資金投資的新政,其中包括允許保險公司投資理財產品、信托計劃、不動產投資計劃和項目資產支持計劃等金融產品。從2012年的年報來看,新政尚未對保險公司的業績產生積極的效果。

湘財證券研究所分析師戚海鵬認 為,保險公司將不超過總資產30% 的險資,投資于這些收益率明顯高于保險公司的金融產品,能夠有效地提升險資收益率,但是需要考慮投資金融產品與險資在久期屬性的錯配問題。比如銀行理財產品的期限普遍較短,信托產品的期限普遍在一年至三年,基礎設施債權投資與不動產投資計劃的期限較長,能在五年以上,然而險資久期普遍達到十年以上。

新政推出以後,各大保險公司也曾積極響應,積極申請各類投資牌照,但至今仍是“雷聲大雨點小” 。康典透露,新華保險曾計劃進行一些私募股權投資和基金投資,但經過公司內部研討,最終未予實施。

羅毅認為,保險投資新政即便拉開閘門,對保險公司投資收益率帶來的增幅可能也不會太大, “這些方面的投資規模太小” 。

費率改革

按照保險公司目前狀況,究竟是投資型和保障型兼顧還是應該 “回歸保險本原” ,險企徘徊其中難得其解。

不做投資型產品,保險產品的競爭力明顯不足,但如果做保障型產品,又會受到保費規模的壓力。3月初,保監會人身保險監管部向各人身保險公司下發了 《關於開展人身保險費率政策改革試點的意見》等四個文件徵求意見的函,表示了保監會準備進行費率改革。

根據壽險費率改革的徵求意見稿,保監會希望通過市場化的定價機制,刺激人身保險市場的創新活力,開展對普通型人身保險產品和有優質資產支持的專項保險產品的費率政策改革試點。

上述國信證券的分析師指出,費率改革直接的結果就是降低保險產品的價格,但是能否“以量補價” ,目前還很難說。費率改革針對傳統險,但傳統險最大的問題就是不具備投資功能,保額是靜止的,從國外保險公司的發展路徑來看,傳統險的生命力也不如萬能險、分紅險等。

“投資收益率不一定要覆蓋通貨膨脹率,但至少保額要能抵禦通脹,才會對消費者有吸引力。 ”他說。

自1999年以來,保險公司定價利率一直受制于2.5% 的限制,定價放開後,在相同的投資收益率下,保險公司利差空間將被擠壓。

大型保險公司對此項政策理解偏向負面。楊明生認為,雖然利率和費率的市場化是必然趨勢, “但目前銀行的利率都還沒有市場化,還在穩步推進,保險業也不能過快推行” 。

繳文超認為,定價利率的放開將促使保險公司對於保障服務更加重視,而定價利率的提升能降低產品價格,從而推動保險公司更加重視保險產品保障型功能。

為配合壽險費率改革的試點運行,稅收遞延養老保險費率政策改革也開始在上海試點實施。

分析師認為個稅遞延型養老保險相比費率改革對保險公司的利好影響更大,但能否真正實施還需要財政部、國務院的批復,難度很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258

保險業是一個非常複雜的行業 石頭1691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76019
http://xueqiu.com/5649506512/25472526
標籤:保險投資股票分類: 投資漫談

這是一篇很早就想動筆的文章,一直沒去完成。在博客潛水了接近一年多,關注了很多價值投資的前輩,如小兵,風中散發,安全投資,熊熊等等,從他們身上學到了很多關於投資的知識,他們也很耐心的回答著我的問題,讓我受益匪淺,使我覺得自己也應該把想法和見解多多分享出來。前幾天熊熊兄發私信說為什麼不寫點對平安和人壽的看法,於是我想應該動筆把這篇文章寫完,它並不是專注於人壽和平安,更多的是說這個行業,人們都說保險業複雜,那麼它到底複雜在哪裡呢?

筆者目前在一家外資保險公司從事產品設計和營銷工作。主要工作內容是根據渠道和客戶需求,結合行業趨勢,設計出有競爭力的產品形態,再協調技術部門,如精算,運營等將產品開發完成,最後包裝,上市,推廣。在這個崗位上做了幾年,我想我對保險業是有一定的發言權的,至少,在這個行業我的能力圈要比一般人會大一些,所以巴菲特描述保險業的一些金句,我聽起來特別有感觸。我非常瞭解在對保險行業的分析上有很多高人,比如MC總的人壽系列文章,實在是歎為觀止。筆者的以下內容,都是很淺顯的一些分析,沒有太多的數字和技術層面的內容,有些也許已是老生常談,但卻是從業者的真心認同,希望不會貽笑大方。

在我看來,許多投資於保險業的投資者,或者說,投資於保險業的巴氏投資者,他們已經違背了巴氏的重要投資原則之一,即能力圈範圍外的事情不去做。能力圈因人而異,比如銀行股可能是個好的投資標的,但如果你看不懂,你不去碰它,你做的就是對的,因為它在你的能力圈外。同樣,投資保險股的投資者們,真的看懂了自己所買入的公司嗎?或者說,很多人以為自己看懂了。

我們都希望買入有護城河的行業,形成護城河的方式有很多,一個重要的方式是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本身有護城河。在我看來,這是最讓人放心,也是最讓人舒服的一種護城河。比如說茅台的商業模式,糧食和水經過發酵和釀造,價格就可以上萬倍的增長,還讓消費者趨之若鶩,毛利奇高,隨心提價,這就是巴菲特所說的不需要多麼精明的管理層都能經營好的公司。這種護城河,本身就是不可踰越的深淵,競爭對手難以超越。還有些商業模式,其本身是辛苦的,操勞的,比如說沃爾瑪,或者格力電器。零售業和製造業本身是髒活,累活,到頭來還可能賠本賺吆喝的行業,買入這樣商業模式的公司,其實很危險。然而,激烈的競爭環境下,有些公司脫穎而出,靠一雙手挖出了自己的護城河,沃爾瑪和格力就是如此。但是這些企業的經營者必須不犯錯誤,努力把護城河不斷挖深挖寬,才能繼續維持自己的競爭力。

金融行業裡,讓我們看看保險和銀行的商業模式。銀行的商業模式是很完美的,我非常能體會老巴所說的銀行是一座金礦,前提是不考慮風險管理的因素,或者說管理者不主動去做傻事情。在貸款業務方面,存款者獲得2%的利息,貸款者支付4%的利息,銀行穩賺其中的2%,嘿!世界上還有這麼美妙的事情嗎?中間業務方面,因為我的工作主要就是為銀行保險渠道開發產品,就拿保險來說,我深知銀行的強勢,渠道為王在這裡並不是說笑。代銷保險,銀行賺取的是無風險的超高額佣金,並且每年還在不斷擠壓保險公司的利潤。沒有辦法,保險公司,尤其是小保險公司基本沒什麼談判籌碼。人們可能聽說過去十年保險業每年高速增長的保費數字,卻不知目前的保險市場80%的業務是通過銀行渠道銷售的,傳統的個險業務佔不到20%。另外一個有趣的事情是,大家可以猜一猜銀行每代銷一款產品可以獲得多少佣金,佔首年保費的比例是多少,那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數字。總之,保險和銀行的關係,很像製造商和賣場的關係,也許就像某電視生產商和蘇寧的關係。

說回保險公司的商業模式,更具體來說,壽險公司,在我看來,其商業模式根本就無法形成護城河。如果說銀行只要不主動犯錯誤就能賺錢,那麼保險就是一個很難不犯錯誤的行業。讓我們從一個簡單的角度,就是保險產品的設計來探討一番。

保險產品的設計不是那麼神秘,精算師也不是多麼可怕的一群人,事實上,精算師也經常犯錯誤。基本上,保險產品玩的就是概率,終值(Future Value)和現值的遊戲(Present Value)。用一句話說,客戶所需支付的保費等於未來保險公司可能需要支付的保險利益的折現再加上保險公司的運營等相關費用。這裡面,折現率是預測的,保險利益支付的可能性是概率統計的,保險公司的運營費用是估算的,我想,大家可以想像出這裡面的難度有多大。尤其是壽險動輒幾十年的保障期,讓我想起了我最喜歡的一句話:人們總是高估未來兩年會發生的事,而低估了未來十年可能發生的事。難道不是嗎?大家可以想想去年的自己,前年的自己,差別很大嗎?但是再想想十年前的自己和這個世界呢?那時候的高利率保單不是那麼理所當然嗎?十年後呢,各位真的能想像出十年後自己的樣子嗎?精算師做得事情,卻在用現在的視野去揣摩三十年後的世界來設計產品。

讓我們看一個非常簡單的保險形態,比如說,該產品在未來5年內,為30歲男性提供10萬元的身故保障。如果5年後未身故,該男性可得5萬元。所以,在這個產品裡保險公司至少需要假設的幾個數字是,該男性5年後獲得5萬元滿期金的概率A,5年後的5萬元折現至今天所需的折現率B,該男性5年內身故的概率C,保險公司的運營費用D,保險公司的投資收益E,假設了這些費用,結合該男子的保額,年齡,性別(男性),折現至今計算出該產品現行的費率,當然,實際的精算模型會更複雜。

在假設這麼多條件的情況下來設計費率,很可能最後所得到的就是一個不虧錢就不錯的結果。有人會說,我們會選擇儘量保守的精算假設,這其實是一個最大的笑話,你怎麼保守?保險產品的複製是非常容易的,所以很難產生差異化,這就導致了保險業的競爭其實非常激烈,保守意味著非常簡單的結果:同樣的產品比別人貴很多。大家可以想像一下折現率保守0.1%,通過幾十年的複利會使得現值比同業貴多少。有人說,那我們就往貴了賣,把價格抬的高高的,靠銷售忽悠賣一筆是一筆,針對不差錢的客戶。很遺憾,各項假設保監會也會給出統一標準和上限的,你即使想加價也不能無止境的往死裡加。有人說,那我就投資強,錢圈進來一年翻幾十倍,且不說是否有人能做到這一點,保險公司的主要利潤來源於三差,也就是死差(實際死亡率與預計死亡率的差額),費差(實際費用率與預計費用率的差額)和利差(實際投資收益和預期投資收益的差額),而目前市場上規模最大的產品類型之一是分紅險,分紅險意味著每年至少70%的三差盈利需要分給保單持有人,這是保監會規定的,留給股東的是很有限的。幸運的是,大家可以看到在設計產品時有一項是運營費用,意味著我的工資可以分攤給客戶,畢竟精算師也不會為難自己,馬明哲老總也不會為難自己。在保險公司工作,可能收入還不差,但成為保險公司股東,可能沒那麼美好。

總之,讓我們看看保險公司的商業模式和產品設計,真不是什麼吸引人的買賣。保險公司每賣出一張保單,前幾年都是在虧錢的,所以保險公司的盈利需要十年甚至更久,去看看那麼多外資保險公司有幾家盈利了吧。第一步你要設計出不虧錢的產品,第二步你要賣的出去,第三步你要忍耐前幾年虧錢的日子(每賣出一張保單),第四步你要投資賺到錢不是反而虧更多的錢。做生意是為了賺錢,可是賺錢的可能性是建立在如此多的假設之上,競爭還這麼激烈,每賣出一個產品還要先虧幾年錢,這樣的生意你會做嗎?我反正不做,我寧願去開一個奶茶店。

最後讓我們瞧一瞧看好保險公司的主要觀點:

1. 保險業還是朝陽行業,未來行業增長巨大。

2. 中國的保險深度多麼多麼差,保險密度多麼多麼差,跟發達國家沒得比,增加一個點,那得多少保費啊。

3. 養老缺口大,醫療缺口大,稅收政策出來,那得多少保費啊。

……

這類問題,我統一使用一個答案,如果這篇長長的文章你沒心思看完,只需記住這一句話:保險業規模不等於利潤,全世界也許只有這一個行業,賣得越多,可能虧得越多。記住這句話,才能明白巴菲特為什麼當初會停止發放保單,才能明白巴菲特這麼做有多難,有多大的壓力。記住,保險業的本源是公益慈善事業。這一點,可能連史玉柱老總也不一定明白。

4. 巴菲特就是保險業起家的。

我想很多人都知道,巴菲特起家靠的是財產險,財產險和壽險是不一樣的,更加短期,而且巴菲特也只能做到財產險業務勉強不虧錢,然後靠這些浮存金投資賺錢。靠壽險來賺錢,複製巴菲特的模式,你首先還是要通過非常保守的假設使你的產品不虧錢(當然我會懷疑這樣的產品是否賣的出去),然後再有非常牛的人能幫你投資賺錢,並祈禱投資經理不要幫你虧錢。另外,還有一點,保險業的投資限制是非常嚴格的,這又是一個非常長的話題。

5. 平安,明日之星,交叉銷售,OMG。

其實平安的確給人描繪了一幅美妙的藍圖,我也很衝動差點買入平安。最後,在我使用彼得林奇一分鐘自言自語法之後,我選擇放棄(買入一個股票和賣出一個股票前,都要跟自己說一分鐘的話,陳述你的理由,這樣你就不會因為衝動而毫無理由的買入賣出,我非常喜歡這個方法)。我的一分鐘自言自語是:

「平安極可能成為上證衝破萬點的龍頭,被眾多大師看好,其亮點是我國保險業未來極大發展空間與混業經營帶來協同效應。但我認為保險業盈利極難,其發展空間和巨大規模不代表高利潤;協同效應也只是藍圖,即使牛市中其盈利會被放大,也無法估算何時應該拋售。綜合結論:放棄平安。」

簡單來說,平安的主業還是壽險,壽險就是很難賺錢,而平安混業經營的東西,沒一個是好賺錢的。在保險業裡,保守的人壽和太保更讓人放心一些,事實上,人壽的老總看起來更懂保險業,而從產品角度,太保的產品設計的更有吸引力(對客戶來說)。

最後我要說的是,我實在不明白為什麼這麼多銀行,這麼多民營資本要衝進這個圈子裡來做保險,或合資,或收購,成立保險公司,最後可能都是暗淡收場。保險公司賺錢真的很難,而且賺得都是看不到的錢。銀行的商業模式跟保險業完全不一樣,銀行成立保險公司,與其嘔心經營小心謹慎勉強不虧錢,真不如找幾個保險公司做小弟來得舒服。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真的能看懂保險公司,反正我是看不懂。我想許多保險公司無論是總經理還是總精算師,可能他們自己也都很難說出自己的公司未來能賺多少錢,到底會不會虧錢。看不懂就不碰,也許平安未來翻十倍,跟我也沒什麼關係,這是一個保險從業人員的心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044

——個人認為保險業的拐點已經在去年上半年見底,今年得到確認。 一隻特立獨行的豬

http://xueqiu.com/5545011370/25538344
——個人認為保險業的拐點已經在去年上半年見底,今年得到確認。

——過去兩年,保險業同時在資產端和負債端受到擠壓,實在是各種不可持續的因素的混合,比如過去幾年貸款的稀缺並且又遇到了連續提准的畸形政策,使得民間利率高企,各種理財產品、信託產品的高收益率打擊了以理財險為主的保險產品的競爭力,所以負債端受到擠壓,數據表現上便是新業務價值增速的低迷甚至負增長;投資段連續幾年的藍籌股估值熊市,讓重倉藍籌的保險機構的浮虧持續增大。

未來投資端和資產端都在去股市化,也就是保障性產品的佔比會逐年提升,新業務價值利潤率上升的同時也擺脫了隨資本市場一起波動的運命;投資端同樣如此,淨利息收益率的提升,另類資產、更加豐富的債券、基礎設施、養老地產等,都可使得保險資產投資收益率越來越穩健。

所以,再把保險股當成牛熊的簡單的權證是不合時宜的,你會發現保險股的內在價值的穩定度慢慢提升。當然,有藍籌牛市,可以實現保險股投資資產的浮盈以及估值的提升,確實是件錦上添花的事情。

——現在是整體傳統行業受到歧視的階段,保險、銀行、地產、建築、家電等,尤其是金融,研究歷史,這些商業模式幾百年都穩定的行業的估值卻達到了歷史新低,平安上次的策略會上演講的內部人員都覺得美國上市的一個小額貸款公司的估值都能被提那麼高,為什麼平安的估值卻被打壓到清算價值的8折?這幾日靜心研究壽險的歷史,我國的壽險基本相當於美國、日本等1940年的樣子,成長空間巨大、商業模式穩定,實在想不出有比這更好的標的了。

——目前保監會前段放開、後端管制的思路是極其正確的,高速發展的同時,可以避免歷史上壽險由於過度競爭的局面,金融業必須管制。


項俊波:對當前我國保險改革與發展問題的思考

文/項俊波(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黨委書記)

一、當前保險業面臨的形勢

2013年是保險業發展最為困難的一年。今年上半年,保險業總體情況好於預期,發展轉型出現了積極變化,服務經濟社會的能力也在穩步提高,總的判斷是穩中有進、進中有憂、憂中有底。

所謂「穩中有進」,主要是指保險市場運行比較平穩,近兩年業務增長連續下滑的趨勢初步得到扭轉,同時行業發展有了新的突破和進步。一是保險市場運行呈現好的趨勢。上半年,全國實現保費收入9512億元,同比增長11.5%,比去年同期提高5.6個百分點。二是保險風險防範取得新的成效。截至二季度末,除個別公司外,絕大多數保險公司償付能力充足率都超過100%。三是幾個長期想解決而未能解決的難事有了實質性突破。《農業保險條例》正式實施,大病保險全面鋪開,個人稅延型養老保險試點方案初步確定,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試點開始啟動,保險業發展的政策環境有了明顯改善。

所謂「進中有憂」,主要是指當前保險業發展正在經歷困難時期,面臨的挑戰十分嚴峻。憂主要是四個方面:第一憂是回升基礎還不牢固。保險業務雖然實現了觸底回升,但回升的基礎比較薄弱,業務趨穩向好的態勢還不穩定。第二憂是風險隱患比較突出。一是利率、匯率波動和資產負債久期不匹配對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產品競爭力和公司穩定性造成不利影響。二是未來新業務增長、滿期給付、退保和費用超支將給現金流帶來較大壓力。第三憂是市場違規有所反彈。市場秩序不規範,是保險業久治不癒的頑疾。數據不真實、不嚴格執行報批報備的條款費率、違規支付高額手續費、理賠環節利益輸送等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解決。第四憂是競爭能力仍顯不足。保險業競爭力不足的問題比較突出,最直接的表現是保險產品缺乏吸引力。前不久《人民日報》發表了《內地居民為何熱衷在港買保險?》的文章,文中提到,內地訪客在香港保險市場所佔的份額,近年來節節攀升。2012年,香港保險業向內地訪客銷售的新單保費達到99億元,佔全年個人新單業務的12.8%。內地人之所以到香港買保險,原因是香港的保險產品費率低、收益高、責任覆蓋廣。香港保單的熱銷說明,市場並不缺保險需求,缺的是有吸引力的保險產品。

所謂「憂中有底」,主要是指儘管當前我國保險業發展面臨著嚴重困難和挑戰,但未來10~20年仍然是保險業發展的黃金時期。這個判斷的主要依據: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中國經濟未來十年仍有保持較快增長的能力,社會財富和居民財富的不斷積累,這將為保險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二是我國保險業繼續保持快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變。保險行業長遠發展的市場基礎、監管基礎、人才基礎、社會基礎都在不斷夯實,這些將為保險業持續健康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三是我國保險業巨大發展潛力的格局沒有變。2012年,我國保費收入排名從2011年的世界第6位躍居到第4位,但人均保費僅排名世界第61位。我國保險業與世界平均水平還有較大差距,後發優勢的潛能有待進一步釋放。

二、大力推動保險業市場化改革

(一)建立市場化的定價機制

定價機制改革是保險公司和社會最關心的問題,也是最需要慎重推進的改革領域。

1.壽險產品預定利率改革

1999年沿用至今的壽險產品2.5%的預定利率,在特定時期發揮了積極作用,但隨著行業的發展,過低、過死的預定利率已經成為削弱壽險保障功能、抑制壽險產品需求的重要因素。費率市場化改革,核心是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費率形成機制,主要內容是「前端放開定價利率,後端管住準備金評估利率」。從前端看,前端的產品預定利率,由保險公司根據市場供求關係自主確定,把產品定價權交給市場和企業,真正實現產品的多樣化、服務的貼心化和企業的差異化。從後端看,後端的準備金評估利率,由監管部門根據「一籃子資產」的收益率和長期國債到期收益率等因素綜合確定,通過後端影響前端,有效調控前端合理定價。

2.商業車險條款費率改革

商業車險是財產保險市場的主要險種,也是與社會公眾密切相關的險種,車險條款費率改革備受社會關注。我國現行的車險條款費率主要基於2006年行業協會制定的ABC三套標準,基本一致的責任範圍和費率水平為扭轉當時混亂的市場秩序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也帶來了費率偏高、保險責任與市場需求脫節等問題。2011年,保監會啟動了全國範圍的商業車險條款費率改革。改革的核心思想是確立市場化導向的條款費率形成機制,明確保險公司的責任,逐步實現車險條款費率市場化。下一步,總的想法是,按照先條款後費率、先統一後差異的原則,擬用3年左右時間分「三步走」的進度安排,最終實現符合條件的保險公司根據自有數據開發商業車險條款費率。

3.交強險改革

交強險連年虧損的問題一直備受大家關注,這裡有人工成本、零部件價格上升、司法環境等因素,但主要的原因在於交強險的制度設計本身。我國現行的「前端政府定價,後端市場經營」的經營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交強險定位不清晰、政府和保險企業的主體角色模糊、運行機制不順暢等問題。考慮到交強險發展的現實情況,應當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穩步推進交強險改革。從短期看,要研究建立區域費率制度,並適時調整交強險的責任限額和費率水平,進一步完善調解機制,規範診療和傷殘鑑定標準等,完善救助基金等相關配套制度,進一步改善外部經營環境。從長期看,要從根本上解決交強險面臨的諸多問題,需要對《交強險條例》等法律法規進行修訂,明確我國交強險的基本定位,確立保險公司的主體地位和市場化經營的基本方向。

(二)建立市場化的資金運用機制

目前,保險業資金運用面臨的主要問題仍然是市場化程度不高,保險資產的結構和收益不能有效支持負債。主要表現在投資收益率偏低。2008年~2012年,保險投資收益率分別為1.9%、6.4%、4.8%、3.5%和3.4%,今年上半年的年化收益率是4.9%。與國內比,保險投資收益率低於社會平均收益水平,大部分年度的收益率都低於五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也低於5.5%左右的壽險產品精算假設。與國際比,很多國家的保險投資在經濟高速增長期均實現了較高投資收益。以美國為例,2001年~2010年十年中,美國經濟年均增長1.8%,年均通脹率2.39%,同期美國保險投資收益率為5.6%,超過GDP增速與通脹之和。因此,當前過低的投資收益水平意味著保險業並沒有充分分享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也直接或間接地導致保險產品吸引力低、銷售困難以致銷售誤導等一系列問題。

——如果按照以上的計算,未來GDP+CPI將會是7%+2%的水平,如果保險資金能夠做到符合9%,那保險業的增長將是一飛衝天的。


資金運用監管,不宜管得過多過細。保險資金運用體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堅持市場化改革導向,把投資權和風險責任更多地交給市場主體,增強市場活力。具體著眼於以下三點:一是進一步簡政放權。如,整合比例監管政策,重新整合定義大類資產,取消一些不適應市場發展要求的比例限制,按照投資品種風險屬性不同,納入到大類資產配置比例中,不再單獨設置具體比例。二是鼓勵創新。為促進保險業支持小微企業發展,保險機構應當研究發起設立小微企業投資基金,以及投資中小企業私募債(PPN)的相關問題。三是改進監管。按照「放開前端、管住後端」的思路,加大償付能力和資產配置的硬約束,強化信息披露和風險責任人的硬要求,落實追責制度,堅守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的底線。

——「放開前端、管住後端」這一思路是比較理性的,如果保險的後端放開,保險業陷入到惡性競爭的死循環中的概率是非常大的。

(三)建立市場化的准入退出機制

建立市場准入退出機制總的思路是:堅持市場化導向,突出專業化特色,正確把握髮展與監管、監管與服務、維護投資者熱情與保護消費者利益等重大關係,統籌規劃市場准入和市場體系培育,完善市場退出和風險處置的制度機制,改變以往保險機構「野蠻生長」、「有生無死」的狀況,為市場機制發揮作用創造條件。在市場准入方面,適當限定新設保險公司的業務範圍,支持設立一批專業性保險公司。在市場退出方面,研究制定市場退出的監管規定,建立針對股東、業務、人員、分支機構和法人機構的多層次、多渠道退出機制。明確市場退出的標準和程序,既可以是全國市場的退出,也可以是局部市場的退出;既可以是全面業務的退出,也可以是部分業務的退出。要規範市場化併購重組,有效引導保險市場的存量調整,加快推動有關立法,明確風險處置的觸發條件,豐富風險處置工具箱。

三、積極探索商業模式創新

(一)加大產品創新力度

1.要處理好保障與理財的關係,樹立「大保險」的觀念

關於保障和理財的問題,行業內外一直分歧較多。對待這個問題要辯證地看,保障功能,是保險的基本功能,是保險行業的獨特優勢,也是保險業安身立命的基石。發達國家的保險業,也是保障型產品發展到一定程度,才進一步拓展理財型業務的,而且保障型產品一直保持著較高的比重。以韓國為例,2012年韓國的壽險產品中,保障型約佔37%,年金佔32%,儲蓄型佔31%。目前我國的保障型產品發展還遠遠不夠。2012年我國普通型壽險保費收入965億元,只佔壽險業務的8.2%。我國普通型壽險的覆蓋率只有10%左右,保險的保障能力十分有限,絕大多數人沒有保險,所以保障型產品的發展潛力和空間是十分巨大的。

——在其他國家保障性保險基本也都在40%的比例,保險是一個被動需求的產品,需要個人壽險團隊的主動營銷,也需要保險公司設計真正引起公眾興趣的產品。我國為什麼和其他國家的發展路徑不同,直接跨越到投資險為主的狀態,一個是公民的保險意識不足,投機心態過濃,另一個就是主動營銷還不強,未來我國甚至可以借鑑台灣,實行政府強制推銷也未嘗不可。


同時也要看到,理財和保障並不是對立的,居民財富持續增加本身就是一種保障。財富管理也是金融業的發展主流,理財型產品的發展,對於保持保險市場的穩定增長,鞏固保險在金融業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義。以美國壽險市場為例,20世紀80年代以前,美國保險市場以傳統定期壽險和終身壽險等產品為主導。美國1981年推出萬能壽險和變額壽險產品,1985年開始銷售變額萬能壽險產品,壽險產品結構隨之發生重大變化。由於具有投資理財功能,產品設計也更為靈活,1985年萬能壽險和變額萬能險二者即突破壽險市場份額的40%,2007年達到高峰,約佔壽險市場的55%。2008年金融危機以後,投資型產品熱度有所消退,定期壽險和終身壽險佔比有所回升,但萬能壽險和變額萬能壽險的地位仍然舉足輕重,2012年兩者佔壽險市場的47%。

總之,保險產品的發展不能搞一元論,要把保障和理財兼顧起來,既要滿足人們的保障需求,補上保障的短板,也要跟上世界保險業發展的時代步伐,圍繞人們的財富管理需求,提升理財的水平。

2.要處理好大眾化與專業化的關係,提升保險的專業水平

創新保險產品,必須著眼於產品的專業化和多樣化。怎樣才能實現這一點呢?必須對承保的風險做到心中有數,全面地分析判斷各種風險因素,科學地運用專業技術進行產品研發。再一個是基礎數據的積累問題。這是我國保險業發展的一大軟肋。產品創新離不開系統全面的經驗數據。我國保險業的發展歷程短,各類經驗數據庫還不健全,產品定價缺乏科學的依據,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保險產品創新。美國的汽車保險,定價因子林林總總,包括被保險人的年齡、性別、婚姻狀況,以及機動車的型號、車況等等,相當詳盡,這保證了車險定價的科學性。必須加強基礎數據的收集、整理、分析工作,為產品創新提供堅實的基礎。

(二)加大渠道創新力度

1.現有渠道的創新

一是穩步推進保險營銷員體制改革。營銷員體制究竟如何改革,各方面一直在研究,世界各國也在積極探索。比如,澳大利亞的保險個人代理模式,正在從單純銷售保險產品的個人代理人,向為客戶提供綜合財富管理建議的職業理財師轉變,薪酬計算方式由傳統的代理人佣金轉變為理財師諮詢費,這使得銷售人員更關注客戶的長期利益而非短期銷售目標,有利於提升客戶忠誠度,實現可持續的長期合作關係。

二是促進銀行保險的規範發展。國際上,針對銀保業務的改革早已開始。在英國,銀保業務先後經歷了「多對多模式」、「銀行主導模式」、「戰略夥伴關係」三種模式。「多對多模式」類似我國前幾年的模式,客戶體驗差;「銀行主導模式」類似我國當前模式,產能低下,難有長期顧客;「戰略夥伴關係」就是實現銀保專業化,如英國利安傑保險集團與兩家大型國有銀行建立合資企業銷售保險,不但成長速度快,而且極大地降低了件均成本,做到了「用合適的方式,將合適的產品,銷售給合適的人」。因此,銀保專業化是我國銀行保險業務改革的方向。

——興業與人壽、平安已有銀行渠道

2.新渠道的開拓

主要是關注三個方面:一是深度營銷。隨著財富的增加,消費者對保險、銀行、證券等金融產品的多元化需求日益迫切。誰能夠更好地向客戶提供一攬子綜合服務,誰就能搶佔先機。二是網絡保險。當前龐大的互聯網人群和快速普及的網絡消費習慣,讓互聯網成為保險業不能忽視的重要銷售渠道,網絡保險的潛力很大。三是其他新興渠道。長遠來看,渠道的競爭將越來越激烈,一些新興的銷售渠道將不斷湧現。當前,已經有一些保險公司邁出了步伐,嘗試與證券公司、房地產公司合作,有的與第三方支付平台合作等等。雖然目前這些新渠道實現保費所佔的比重不大,但為探索新渠道積累了經驗。

(三)加大管理創新力度

1.管理機制創新

管理機制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保險公司的經營模式和管理效率,是管理模式創新的重點。現在,有的保險公司管理成本過高的情況比較嚴重,部分公司存在人員冗雜、人浮於事的現象,導致人力成本虛高。保單獲取的成本也很高,部分長期壽險產品的獲取成本甚至超過了首年保費。因此,管理創新首先要在管理機制上想辦法,包括對高管人員的管理,以及對公司員工的管理,都要進行創新的探索,以有效地管控成本,提高效率。

2.管理規則創新

規則是管理的基礎,也是管理的依據。規則創新可以考慮從三個方面進行。一是完善考核規則。有什麼樣的考核標準,就會有什麼樣的經營行為。現在,一些保險公司的考核標準是有問題的,重規模、重份額、重排名,對市場缺乏前瞻性和規律性的科學研判,制定的保費規模考核指標嚴重脫離市場實際,公司從上到下,層層加碼,導致為了保費規模不擇手段,甚至不惜違法違規。這種唯保費論的考核必須糾正。(——人壽[大笑])二是完善運營規則。「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國外很多大型保險企業非常注重規範和統一運營標準。通過制定操作手冊,將制度規範體系和運營標準以專業化、流程化的手冊固化下來,並嚴格按照手冊運作,杜絕做事「跟著感覺走」。三是完善監控規則。完善的監控是防範保險公司「跑、冒、滴、漏」的最有效手段。比如,有的保險公司統一上收理賠權限,如果云南地區有客戶出了險,本地公司無權調度理賠員,要由北京總公司直接隨機安排理賠人員查勘定損,而且整個理賠程序通過信息系統由理賠中心統一處理,基層機構不得干涉,效果不錯,杜絕了很多人情、關係賠付。這就是有了管用的監控規則的好處。

3.管理技術創新

信息時代也將為保險業帶來廣闊的發展空間。未來,保險業信息化的拓展將主要從深度和廣度兩個維度展開。在深度上,保險業將在產品營銷、承保理賠流程、客戶體驗、平台建設和服務品質等方面產生一系列創新。比如,人們只要利用傳感器網絡收集自己的健康數據,並發送到保險公司進行處理,就可以輕鬆完成投保或理賠,或者不用奔波於醫院就能很方便地享受衛生保健、疾病治療。在廣度上,一方面,拓寬保險機構內部業務信息化的領域,並進行必要的集成。另一方面,利用信息手段不斷拓展產業鏈和價值鏈,深度分析和處理客戶信息,如消費者的評論、口碑,以及社交網絡和媒體的反饋等,深入開發潛在市場。目前,國內有些保險公司已經嘗試在網站上銷售保險產品,或者通過手機應用系統宣傳企業形象,這些都是利用信息手段拓展保險服務的有益探索。(完)

文章來源:《保險研究》(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577

浙江保險業被罰1.1億保險行業協會成價格壟斷行為的組織者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3891

2014年9月2日,國家發改委網站發布的《浙江保險行業違反〈反壟斷法〉被處1.1億元罰款》消息。 (小塵4x/圖)

反壟斷之風刮向汽車保險行業,9月2日,國家發改委向浙江保險行業協會及涉案財產保險公司開出了1.1億元的反壟斷罰單。發改委查明浙江省保險行業協會組織23家省級財產保險公司多次開會協商,約定新車折扣系數,並根據市場份額商定統一的商業車險代理手續費。浙江保險行業協會被認定為此次價格壟斷行為的主要策劃者、組織者,被處以50萬元的最高額罰款。

國家發改委發布消息稱,浙江省保險行業協會組織浙江省各財產保險公司達成、實施固定、變更機動車商業保險費率及代理手續費的橫向價格壟斷協議,違反了《反壟斷法》有關規定,並查明浙江省保險行業協會於2009年5月8日組織浙江省各財產保險公司,“約定新車費率調整系數不得低於0.95。對上年有賠款的9座以下客車按車輛購置價區別適用費率調整系數,購置價在50-100萬的,費率調整系數不得低於0.9;購置價在100萬及以上的,費率調整系數不得低於1。”

於2009年5月8日浙江省各財產保險公司,“約定2008年車險市場份額超過4%的公司(人保、太保、平安、天安、中華聯合、大地、國壽財險)商業車險代理手續費不超過15%,市場份額低於4%的公司不超過16%,天平公司不超過18%。”

於2010年5月5日召開車險專業委員會會議,“商定對部分公司的手續費進行調整,分六檔執行不同標準:第一檔為人保、太保和平安,手續費7%;第二檔為國壽財險和中華聯合,手續費8%;第三檔為陽光,手續費9%;第四檔為大地、天安、大眾、華泰等10家保險公司,手續費10%;第五檔為安誠、安信、長安,手續費11%;第六檔為天平、中銀、渤海和民安,手續費12%。”

由此,浙江省保險行業協會被認定為本次價格壟斷案件的主要策劃者、組織者,被處以50萬元的最高額罰款;相關財產保險公司違法責任較輕,被處以上一年度商業車險銷售額1%的罰款,共計11019.88萬元。其中,中國太平洋財產保險浙江分公司、中國平安財產保險浙江分公司和中華聯合財產保險浙江分公司分別被處以2070萬元、1599萬元和1029萬元的罰款,其余涉案財產保險公司被處以35萬-960萬元不等的罰款。

另外,美國利寶保險有限公司浙江分公司、日本愛和誼日生同和財產保險浙江分公司、浙商財產保險浙江分公司、紫金財產保險浙江分公司、華農財產保險浙江分公司、國泰財產保險浙江分公司、信達財產保險浙江分公司、英大泰和財產保險浙江分公司和泰山財產保險浙江分公司等9家企業未參與達成、實施壟斷協議,依法對其停止調查。

北京中高盛律師事務所保險專業律師李濱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此次處罰是應該並且及時的。“長期以來,保險行業協會未能促進行業內主體的充分競爭。”李濱告表示,此次發改委重拳處罰地方保險行業協會違反反壟斷的行為,是對該行為的一種嚴厲警告,可以促進行業內保險公司的充分競爭,也將引發監管部門對監管能力的更深探討,同時也代表了消費者這一弱勢群體反壟斷的訴求。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表達了不同觀點。據《南方都市報》報道,此前公布2013年度車險承保利潤的49家保險公司中,除人保財險、平安財險、太保財險三家上市險企實現承保獲利外,其余46家公司全線虧損。

一位地方保險協會人士表示,自2002年以來,車險業務幾乎都處於虧損狀態,持續的價格惡性競爭已經造成了嚴重的行業問題。盡管經過幾年的調整,至今仍有部分中小型保險企業的車險虧損形勢未見好轉。保險協會的出臺上述規定其實是為了遏制市場的惡性競爭,規範市場。

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院長郝演蘇認為應該網開一面,他告訴《北京商報》記者,保險產品不同於其他有形商品,應考慮保險行業在定價體系上的特殊性。從現階段來看,作為保險費率制定的基礎,在損失數據的收集和整理上,中國保險業積累的經驗都還相當不夠。如果《反壟斷法》不考慮這一現實,必將對行業發展產生影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838

穆迪警告:中國的影子銀行正向保險業蔓延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025

20141029issurance

中國保險業持有的信托產品半年內迅速翻番,引發多家國際評級機構的警告。

中國保監會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30日,保險業持有的信托產品規模已達2810億元(460億美元),較去年年底的1440億元翻了一番。

標準普爾估計,中國保險業持有的影子銀行資產(包括財富管理產品和其他銀行表外業務)已經高達1.14萬億元,占到其總資產的13%。這讓保險業“在壓力下顯得很脆弱”。

穆迪表示,中國太平洋保險,太平人壽保險和都邦財產保險等公司的信托產品在今年上半年都至少翻了5倍,而這對這些公司的信用評級都將產生負面影響。

保險業的信托投資中,有51%都與房地產和基礎設施建設直接相關。惠譽指出,隨著房地產市場的降溫,保險業正變得原來越脆弱。

穆迪駐香港分析師Sally Yim表示:“如果保險公司的流動性遇到問題,他們很難講這些信托產品快速變現。這些資產將會越來越脆弱,收益率將會走高,而且還有可能違約。”

在過去五年中,中國保險業資產總額翻了一番,至9月底已經增加至9.6萬億元。由於受到銀行業財富管理產品的競爭,保險公司紛紛推出了回報更高的產品。於是保險業追求的投資收益率也就跟著水漲船高。

保監會數據顯示,截至9月底,保險業的資產中28.6%為銀行存款,40.5%為債券,10%為股票和基金,剩余的為其他類投資,其中就包括信托產品。

中國第三大保險公司太平洋保險今年前三季度的財富管理、信托類投資激增至102億元,增幅638%。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99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