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鱷兄的來信-博智國際藥業(1149)


前文有談及1149,亦有談及某一位人兄在Yahoo! Blog推的華翔微電(1195)。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7018


.....


(2) 博智國際藥業

股東名稱 作出披露的原因 買入/賣出或涉及的股份數目 每股的平均價 持有權益的股份數目(請參閱上述*註解) 佔巳發行股本之百分比(%) 有關事件的日期 (日/月/年)
Katsomalos Nikolaos 103(L)
112,000(L)
HKD 0.420 116,000,000(L)
25.01(L)
23/02/2009
Katsomalos Nikolaos 103(L)
2,568,000(L)
HKD 0.403 113,580,000(L)
24.48(L)
15/12/2008
Katsomalos Nikolaos 103(L)
2,520,000(L)
HKD 0.363 108,248,000(L)
23.33(L)
11/11/2008
Katsomalos Nikolaos 103(L)
7,640,000(L)
HKD 0.409 103,656,000(L)
22.34(L)
05/11/2008
Katsomalos Nikolaos 103(L)
4,796,000(L)
HKD 0.340 94,416,000(L)
20.35(L)
24/10/2008
Katsomalos Nikolaos 103(L)
6,740,000(L)
HKD 0.399 89,512,000(L)
19.30(L)
21/10/2008
AAM Alpha Funds PLC Ausonio Fund Ltd 102(L)
14,936,000(L)
HKD 0.420 10,660,000(L)
2.30(L)
20/10/2008
Katsomalos Nikolaos 103(L)
2,000,000(L)
HKD 0.400 80,216,000(L)
17.29(L)
08/10/2008
Katsomalos Nikolaos 103(L)
824,000(L)
HKD 0.840 74,528,000(L)
16.07(L)
22/07/2008
Katsomalos Nikolaos 103(L)
1,720,000(L)
HKD 0.755 69,836,000(L)
15.05(L)
04/06/2008
AAM Alpha Funds PLC Ausonio Fund Ltd 101(L)
13,596,000(L)
HKD 0.821 25,596,000(L)
5.52(L)
13/05/2008
Katsomalos Nikolaos 103(L)
340,000(L)
HKD 0.888 65,256,000(L)
14.07(L)
23/04/2008
Katsomalos Nikolaos 103(L)
1,956,000(L)
HKD 0.802 60,800,000(L)
13.11(L)
25/01/2008
Katsomalos Nikolaos 103(L)
1,044,000(L)
HKD 0.855 55,792,000(L)
12.03(L)
21/01/2008
Katsomalos Nikolaos 103(L)
148,000(L)
HKD 0.874 51,100,000(L)
11.02(L)
03/01/2008
Katsomalos Nikolaos 103(L)
628,000(L)
HKD 0.864 46,472,000(L)
10.02(L)
11/12/2007
Katsomalos Nikolaos 103(L)
1,308,000(L)
HKD 0.840 42,928,000(L)
9.25(L)
29/11/2007
Katsomalos Nikolaos 103(L)
500,000(L)
HKD 0.937 37,248,000(L)
8.03(L)
15/11/2007
Katsomalos Nikolaos 103(L)
1,000,000(L)
HKD 0.879 32,580,000(L)
7.02(L)
05/11/2007
Katsomalos Nikolaos 103(L)
1,500,000(L)
HKD 0.946 28,980,000(L)
6.25(L)
29/10/2007
Katsomalos Nikolaos 101(L)
3,968,000(L)
HKD 0.959 24,316,000(L)
5.24(L)
23/10/2007

近來,有位Katsomalos Nikolaos不停購入此股的股票,花了一年多時間,持股已達到25%,迫近大股東的45%。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401/LTN20090401879_C.pdf


公司今日宣佈盈警,主要受到成本增加及資產減值所致。關於這次發盈警的目的是甚麼我不知道,成本增加都是合理,但是資產減值方面,之前熟藥的鱷兄就曾提出了一些東西。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5177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507/LTN20080507096_C.pdf




你想研究我可以送個給你研究,詳情就不方便直說,亦不容易三言兩語說清楚。延誤公佈是一定,但可以不理,問題是為何當初不願公佈。可以從批准文號開始入手。

題外話是員工數目很少;第一天然跳車人士齊生是前員工。



 


greatsoup:
上網一查這個名的藥一大堆,但查過批准文號,竟然沒有呢。肯定是哈哈哈哈的玩意。


 


 


鱷兄:
第一個有錯別字都算了,正如你所說,買賣雙方都無批准文號,他們如何可以轉讓?這隻藥發明者是1177,商品名叫甘利欣。

第二個複雜一點,買方是確實已經擁有批准文號,問題是它從那裡來。這批准文號的原擁有者並非賣方,而是05年2月與買方進行交易的那間公司,而那間公司之後從此消失,傳說是被兼併。

 

 

 

 


大家可以看到這些專利藥其實是一些甚麼東西,正如錦藝紡織無端端買一個無生產的大廠房一樣,目的是如何,大家清楚。


鱷兄昨天給我一封信,專談1149業績,列之如下: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424/LTN20090424872_C.pdf


業績終於出了。

物業、廠房及設備的價值急速上升超過3億,理由竟然是「優化」而非增加生產設備及設施。一方面能夠保持營業額,
另一方面應收賬款極速收縮,情況不尋常。難以理解應付款項是什麼,特別是新增的非流動負債的部分。有一筆五百七十萬的資本承擔。現金更急跌至只有三百多萬的極危險水平,很難相像有足夠資金作生意周轉之用。無形資產攤銷1553萬,另有300多萬減值虧損,無形資產卻倒增大約1300萬,買了甚麼?員工數目進一步減少。

我建議最近買入認股權證的人全數認輸算了。


我的回覆是:


我現在做緊冠軍及看通,覺得1149是小兒科。1155又搞埋D甚麼委託貸款,看來真是利益輸送。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424/LTN20090424866_C.pdf

廠房多3億不是太離譜,西王糖多了9億呢,冠軍去年賺1億,但是那些垃圾多了20多億,這些才是大生意。

不過1149好快爆,肯定是事實。應收款縮得這樣多,可見公司生意少了很多。


但是生意少的同時,竟然大起廠房,貸款劇增,現金大減,一是頭腦有問題,一是這才是公司真的帳目,以前的美化的太厲害,看不見。

白痴外國基金及近來的買這家公司輪的人投降是肯定,仲要渣到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75

【CEO来信】刘永好:80后、90后成为主体将带来“新一轮转型”


http://www.cnemag.com.cn/fenxplun/newsfx/2010-03-13/186477.shtml


刘永好发出预警:90后劳动者将成为主体,企业如何适应这种新格局,如何早做准备,晚做准备可能很被动,这也会促进中国企业的新一轮转型。最关键是,我们该怎么办? 

【《中国企业家》网站专稿】编 者按:在3月10日中国企业家杂志举办的第十二期中国企业家“两会”沙龙上,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发言时表示,由于连续1年的金融风暴, 使得国内的供应商,大大地减少了库存,国际的供应商库存已经到了极致,还有一个是国内的供应商补日常的需求,所以造成了用工荒。他同时也发出预警:90后 劳动者将成为主体,企业如何适应这种新格局,如何早做准备,晚做准备可能很被动,这也会促进中国企业的新一轮转型。最关键是,我们该怎么办? 

这次两会上我说得比较多的是关于民工荒的问题,民工荒是好事还是坏事?一般来说是坏事,因为我们企业的订单完不成,成本也受影响,对于企业来说可能是坏事。对于国家来说,产品由于民工荒的问题,接下来可能会导致GDP下降。

从 另一个方面来讲,民工荒有可能使民工工资有所提高,实际上是市场调节造成企业找不到民工。另外,以前招民工会招18岁到30岁,现在很多到了45岁以上 了,这是一个好事。此外,是不是企业应该转到内地去,因为用工成本低一些,一些民工有的转移到新的地区,有的就近投资和发展。虽然民工和当地的工作、收入 虽然低一些,但是比较稳定。

思索一下为什么会出现民工荒?大概1年以前,我们还有1000多万到2000多万的农民工返乡。1年左右的时间内,当时是是一两千万的富余,现在又差这么多,说珠三角、东莞那里更是差了很多,到底多少不确定。

虽然我们这种普通的劳动力或者是民工出现紧缺,但是大城市的大学生仍然找不到工作,这是为什么呢?这方面我们可以做一些调研和思索。

我的基本观点是这样的,速度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企业的进步,用工的成本逐步地提升,这是肯定的。但是,正常的情况下,应该每年提升一些,但是现在突然阶段性的跨越了80%,以后是不是知道的每年20%到30%,这个不确定。

那 么,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的就业问题解决了呢?其实完全不确定。这次用工荒是因为订单多而导致的。而订单多是为什么呢?我觉得很大的原因是叫做补充库存。由 于连续1年的金融风暴,使得国内的供应商,大大地减少了库存,国际的供应商库存已经到了极致,还有一个是国内的供应商补日常的需求,所以造成了用工荒。这 种状态会不会持续下去——不见得。原来是均衡地采购,现在变成了有一段时间采购得特别少,等到第二年一块儿采购。

中 国的内需市场在扩大,很多的企业到西部发展,慢慢地有很多的企业转移到那里去。但是,中国13亿人口,每年新毕业的大学生那么多,每年还有几亿的农民工向 城市转移,长期来看仍然是劳动力怎么样解决就业的问题。不但是低层次的解决就业,还有一个更高的层次的解决就业问题的问题。

另 外,现在我们80年代、90年代逐渐成为了新增劳动力的主体,往后走还有2000年的劳动力。那么这些80后、90后他们更年轻,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生 活在不缺吃、不少穿,没有太多压力,两个劳动力供养一个小孩,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良好。相当一部分是属于啃老族,就是家庭还可以帮助,这种人在劳动力市场, 再过多少年将会以他们为主体,这种格局我们的社会准备好了没有?我们的企业准备好了没有?我们的国家准备好了没有?用什么措施来推动他们,我们的企业怎么 又样采用这种新员工?如果企业晚准备可能会很被动。

当然,我们现在很多的产品都过剩,在过剩中可能有一些准备不够的企业会亏损或者倒闭,而把市场让给更加规范、更加健全,或者是规模更大的企业。实际上是在新格局下,经过了金融危机之后,导致了变局和转型。

而作为企业来说,我们面对这种格局,该怎么办?现在我们国家的人均收入和国际上比较发达的国家比,差距还比较大,工资水准只是人家的1/10,甚至更少。今后可能还会提高,我们应该怎么办?

我们希望政府要有一个清晰的头脑,不要认为现在用工荒,就是劳动就业问题解决了,今后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出台一些考虑不够全面的政策,犯一些错误,导致一些企业经营困难,或是中国制造更受冲击的格局出现。

当然了,解决城市化的问题,让农民逐步地享受城里人的待遇,这是一个阶段性的政策,不可能一天就解决。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它的长期性、坚决性,仍然任重而道远。所以,我们说经济出现了好转,但是不是能够持续,仍然是不确定的。

很多的企业是因为库存弱化以后补库存,当库存补足了以后,是不是还需要那么高的订单?这就很难说了——还要看。

那 么,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宏观政策,包括去年放贷增宏观政策,国家不可能长期去做,所以需要退出。我想退出是渐进的,不会突然退出。就算是渐进的,也是要逐 步地推出。但是在逐步退出的过程中,我们的企业、我们的市场、我们的社会,在这种格局下,能够承受吗?这给我们带来的思索,企业应该站在新的角度来思索这 个问题,来考虑我们的定位,来谋划我们的发展,这可能是积极的应对。

(根据讲话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576

黄氏家族来信:陈晓为“私”勾结贝恩

http://www.21cbh.com/HTML/2010-8-17/0NMDAwMDE5MjQ0NA.htm

在一个安静的周末后,围绕着国美电器(0493.HK)控制权争夺的双方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角力,这次率先出招的是黄光裕家族。

8月16日,黄光裕家族的代理人给本报记者发来了《陈晓一个人的战略》、《解读贝恩掘金国美路线图》两份材料,与之前黄光裕家族以书面形式给出的漏洞较多的声明相比,这次黄光裕家族将目标同时指向了陈晓与贝恩投资的联合军团。

黄光裕家族提供的材料中指出,在7月19日开始的双方的多次沟通中,黄光裕家族给出了溢价收购陈晓所持国美电器股权并让其出局的建议,但是陈晓“狮子大开口”,而为了不是一个人战斗,陈晓采取了外联贝恩投资,连横绑定国美电器所有高管,然后谋定而动密谋增发。

而在另外一份黄光裕家族提供的材料中则强调,国美电器的陈黄之争背后其实是贝恩投资与黄光裕家族的对决。

黄光裕家族认为 陈晓一年前引进贝恩投资时已经与贝恩投资,以及国美电器核心管理层完成了利益捆绑,而贝恩投资眼前最好的选择就是与大股东和解,并同意改组董事局。

对于黄光裕家族的上述指责,国美电器一方面在8月16日发布公告否定了外界传闻的近期国美电器将进行增发的消息,一方面国美电器一位内部人士则向本报记者透露了管理层激励,引进贝恩投资背后的细节来反驳对方的指责。

7月19日开始的谈判

在黄光裕家族提供的《陈晓一个人的战略》一文中指出,7月19日始,黄光裕代理人和陈晓就陈晓辞去国美董事局主席之事进行过多次协商,黄家方面给出的条件是以高溢价收购陈晓所持股份并给予一定经济补偿,结果陈晓狮子大开口,双方谈判最终不欢而散。

对此黄光裕家族的代理人8月16日告诉本报记者,“其实当时黄光裕家族提出高溢价收购陈晓手中的近2亿股股权,对此陈晓并没有异议,但是在出让金之外的特殊补偿方面,黄光裕家族提出的条件陈晓不接受。”

“不过且慢,条件苛刻,那就是如果满足,还是可以接受的。如果事实真是如此,那后来陈晓以为国美和广大股东谋幸福的拒辞理由就显得有些可疑了。”这位代理人说。

对于这次谈判的细节,国美电器内部人士告诉记者,“除了参与谈判的陈晓,谁都不知道这次谈判的内容。”

消息人士告诉本报记者,这次极其隐秘的谈判并没有达成任何文件性协议,从一开始意识到对方要求的陈晓就知道最终的谈判结果,因此提出了一个很高的价码,目的就是为了让对方出局。

消息人士还透露,陈晓是刻意拒绝了对方要求其出局的要求,在这一点双方都无法达成协议的情况下,其他谈判便无法进行,最终双方的接触没有结果。随后,黄光裕家族提出了改组董事会和取消增发授权的动议,而一天后国美电器董事局选择了起诉黄光裕。

对 于提出让陈晓出局的原因,黄光裕家族提供的材料指出,香港证券市场和内地市场不同,上市公司可以通过高密度的增发、定向增发、发转股债迅速改变公司的股本 结构,如果这样,黄光裕可能在股东权益上迅速被边缘化,黄光裕以其商业敏感洞察之,在谈判不成的前提下,毅然选择与陈晓摊牌,并提出了召开特别股东大会。

对此,国美电器8月16日的公告中指出,国美电器董事会注意到近日有报道推测本公司拟进行一项股权配售,及近期本公司股价有不寻常变动。董事会谨此声明董事会并不知悉该等推测及价格变动的任何原因。

而上述国美人士也表示,“增发的确是我们手中的一张牌,现在是对方感到害怕来阻挠增发,其实增发是股东大会的授权,在明年5月前董事局随时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增发,现在否认增发并不意味着我们不会增发,而且增发也一定在特别股东大会前。”

再议贝恩阴谋

对于国美电器去年6月与贝恩投资签署的协议,黄光裕家族一直以并不知晓来指责陈晓,并称陈晓与贝恩投资存在控制国美电器董事局的阴谋。而这次黄光裕家族发来的书面材料则系统进行了介绍。

黄光裕家族在提供的书面材料中称,贝恩投资等国际资本对中国家电零售业的热情一直存在,并且列举了摩根士丹利与永乐中国的对赌协议来阐释。

“苏 宁总裁孙为民曾为永乐电器董事长陈晓总结了‘杀死’永乐的‘三大元凶’,首要‘元凶’便是与摩根士丹利的‘对赌协议’。”黄光裕家族说,在大摩与永乐的赌 局中,竺稼正是大摩的操盘手——摩根士丹利亚洲董事总经理,而对赌的另一方正是当时的永乐中国董事局主席,现任国美电器的董事局主席陈晓。如今在国美电器 的争夺中,昔日的赌局对手如今变成了盟友。

对于贝恩投资与陈晓签署的协议,在黄光裕家族看来是苛刻的,“贝恩资本的附加保护条款全部与确保陈晓个人在国美的地位有关”。这些条款包括:陈晓在 国美的任期至少3年以上;确保贝恩资本的三位董事人选;与现有核心团队绑定,如果陈晓、王俊洲、魏秋立三个执行董事中两个被免职,就属国美违约;陈晓以个 人名义为国美电器做贷款担保,陈晓被免即可能触及违约条款。

此外,根据国美电器与贝恩签订的可转债条款,只要在银行出现1亿元的不良贷款就属于违约事件,所以陈晓被免的结果很可能触及违约条款,贝恩可因此获得1.5倍赔偿,国美电器则损失24亿元。

在黄光裕家族看来,是利益让陈晓和贝恩投资从对手变成了盟友。“在这场利益的博弈中,陈晓是在为自己的利益而战。”

对于黄光裕家族的指责,国美电器一位高管表示,“当时国美电器的困境让很多投资者为了保障自己的投资都提出了平时看来苛刻的条件,而且贝恩投资选择国美主要是看好了管理团队,当时如果陈晓、王俊洲等离开的话,那么国美电器将瞬间倒塌。”

这位高管还透露,“贝恩投资与黄光裕家族是有接触的,当时黄光裕家族是同意贝恩投资的。”

对于贝恩投资接下来的选择,黄光裕家族的材料中指出,如果贝恩转股参与投票将失去苛刻协议条款的保护,而且一旦失败将面临彻底出局;二是选择继续持债,择机引发索赔条款,获利出局,但从目前国美电器的股价来看难以兑现;三是选择与大股东和解,陈晓出局。

股权激励悬疑

虽然孙一丁、李俊涛等5位高管集体亮相表达了与董事局共进退的态度,但是在黄光裕家族看来这是这些高管在特殊情况下被迫做出的表态,而且认为是2009年7月的股权激励绑定了这些高管。

黄 光裕家族提供的材料指出,2010年3月19日,国美电器在九华山庄召开年会,晚宴上出现的一幕让有心人思索求解:当时现场有一个环节是宣读黄光裕给国美 全体员工的一封信,信中充满感情的话语让全场的人起立肃听,只有陈晓和竺稼坐在主桌一动不动,这加速了陈晓“去黄光裕化”的决心。

而对于 2009年7月的管理层激励,黄光裕家族则认为这是陈晓合纵连横策略的落实,黄光裕家族方面表示,6月22日引进贝恩投资,7月7日即发布关于实行股权激 励机制的公告,时点如此密集,明眼人一看即知陈晓与贝恩早已就此达成共识,是引进贝恩资本谈判内容的重要部分,而这项中国家电业金额最大的股权激励方案共 惠及了国美各级高管105人,远远高于苏宁股权激励方案55人的激励人数。

在黄光裕方面看来,这是陈晓继借引进贝恩的协议收买王俊洲、魏秋立后,又将高管都收到旗下,并且对外宣称黄光裕家族反对这一激励计划。

对此,国美电器内部人士表示,“当时黄光裕的确通过自己的渠道表达了坚决反对高管期权激励的态度,现在又对外宣称2004年也曾经制定了高管激励计划,其前后态度的反复都让人瞠目。”

而这位国美人士还表示,“当时推出股权激励计划有个特殊的背景,那就是当时国美电器各分公司经理和店长都收到苏宁电器发来的邀请信,国美电器管理层意识到仅靠感情来维持现有团队是很难的,必须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股权激励,同时对店长也推出了超额利益分享计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43

覆讀者來信-短期投資計劃 魔術師的伊謝爾倫日記

http://magician__yang.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4128757

有90後讀者來信問魔術師一些關於投資理財的意見,實在太看得起在下,不勝惶恐。

據讀者描述,雖然佢年紀輕輕,但已起保持記賬習慣,好好控制自己的使用,每月budget使唔哂又會入落緩衝戶口,以防不時之需,保持彈性,加上每月也有不少儲蓄(按:魔術師認為每月最少都要儲薪金30%),理財方式非常有條理,值得稱讚。財富係要由年青時累積的,只要讀者能持之以恆,日後必有所成。

又,讀者會將每月儲蓄累積,待12個月後投入家庭投資組合,而該組合過去數年複式回報可超過10%,十分可觀。現讀者希望能再增加回報,問如果以每月儲蓄月供股票,待一年期滿後沽出,再投入家庭組合,可會是個理想的理財計劃?

1. 首先,讀者引述某銀行所言,月供會用一手價同碎股價買入股票, 再用兩者既平均價售始投資者,價位會比一手價低;咁如果月月用較低價格買入股票,至年尾再用一手價賣返出去問會否比一般股票交易有更大利潤。

答案是可以不理。原因係銀行不會只有一名月供股票客戶,銀行買入碎股的價格雖然較低,但平均分配後每名投資者所得著數有限。例如某股票1,000股為一手,市價$100一股(即10萬元一手),就算碎股價係低10%,即$90一股,碎股最多係999股,即係慳$9,990。若咁多名月供客戶的總共投入999.99萬(即銀行要在市場買入99手999股),讀者供1萬,佔0.1%,攤分碎股省下來的金額,就係$9.9咁大把。

2. 月供相對即時全數買入的比較,可參閱「平均迷思」一文:「明顯地,假如股市係長期上升既,咁響大多數既情況下,I(i)都會大過I(1),即係大多數既中括號都會係負數,咁憑咩野成條算式可以大過0?就係憑少數既股災既時間來大量買入,多除少補,睇下能唔能夠『反敗為勝』。」,並已舉例說明,「要平均買入勝過一次過買入,就係要個市長期下跌,亦即係一次過既投資者係摸頂買入;否則,如果經濟情況許可的話,一次過投入既贏面應該較大。」

3. 至於12月儲蓄用月供股票模式有冇肉食,可以參考duration的概念:原理就係,第1個月投入的資金有12個月去爭取回報,第2個月投入的資金有11個月去爭取回報,如此類推,第12個月投入的資金只有1個月去爭取回報;如果每筆資金都要「自負盈虧」的話,第12個月投入的資金的回報率就要係第1個月投入的資金的回報率的12倍!如果「多除少補」的話,平均計算,「實質年期」(即Macaulay duration)約為6個月左右,數學公式為:

Picture

假設每月供款$10,000,年回報為8%(月回報0.67%),可以計算到「實質年期」為6.42個月,或0.535年:

 Picture

而又由於Macaulay duration和Modified duration(每1%回報率的轉變對現值的影響)非常近似,

Picture 

Picture 

DV01為114957.82*0.535/100=$2,148.47,也就是說若回報率是9%的話,會賺多$2,148.47,若回報率是7%的話,會蝕$2,148.47(留意此公式並非線性關係)。

讀者可根據自己情況計算風險,視乎做唔做呢項投資。

(各方英雄,有錯歡迎指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202

一封新蛋網前高管的來信:新蛋網毀於台灣幫派文化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4449.html

曾幾何時,新蛋網亦曾是電商業的代表之一。當然,這已經是浮光掠影般的過往了。

在京東商城擴充至3萬人的今天,在新蛋前高管創辦易迅網成功賣掉投入騰訊懷抱的今天,昔日輝煌的新蛋網中國卻陷入賣地養家、即將退出中國的傳聞中。

這似乎又是一個外企敗走中國典型案例。不過,事實可能並非僅此而已。我認識的一位新蛋網前高管,在這個時間點,向我投遞了一封郵件。在他看來,台灣的幫派文化才是新蛋網中國乃至整個新蛋網潰敗的原因。因為各位懂得的原因,我略去了這位前高管的姓名。

不贅言。原文附上:(文中小標題由編者添加)

幫派文化

直至今日,在離開新蛋網一段時間後,我仍舊經常回憶那段經歷,這是一段非常奇葩和令人難忘的經歷。

先從加入新蛋網說起,似乎,只要加入新蛋網,就要選擇一個幫派,不選對幫派,你在新蛋網便無法立足,而在新蛋網的一段時間,我就見到了種種幫派排擠。

比如,當初顧建興就是被排擠走的。2011年,顧建興離職後,由池勇信暫代顧建興的職位,大約到了2012年的3月,與美國新蛋執委會(新蛋網管理中國的最高機構)關係更好的總經理助理周昭武一躍成為總裁後,池勇信就被排擠了,從COO被漸漸剝離權力,最後只剩下市場部管理權,直至在2012年底被調離中國區。

只信任台灣人

除了幫派文化文化,新蛋網最大的問題便是只相信台灣人,而不相信中國本土的高管和員工。

大家可以看看,除了顧建興外,歷任新蛋網的高管就沒有中國本土的。

中國本土的員工上升很難。在周昭武接任中國後,新蛋網又派來了很多台灣籍的高管接管很多新蛋網關鍵業務部門。

事實上,新蛋網一直有很強的排外精神。新蛋網雖然發家於美國,但它的創始人是台灣人,做起來之後,新蛋就把美國的白人高管都趕走了,高管團隊都換成了台灣人。

你看,媒體還曾經報導過,新蛋網甚至在美國遭到工會抗議,指責只僱傭亞裔高管,而不為美國人提供就業機會。

台灣高管真心不懂電商啊

因為幫派文化,又因為只信任台灣人,所以,很多高管對電商的不瞭解程度都到了令人髮指的程度。

比如,現任的總裁周昭武其實是HR出身的,而且找了一批做HR的人來中國區擔任關鍵職位。當時這些台灣人入職新蛋後,需要由中國本土的員工花幾週時間培訓他們什麼是百度、什麼是淘寶。

除了執委會以外,美國新蛋還以一種「作戰報告會」的方式來管理中國新蛋。就是定期要每個中國新蛋部門主管把行業情況、競爭分析、應對策略做成PPT,然後通過電話視頻會議,讓美國執委會的來點評這個「作戰報告」。這種隔空喊話的管理方式,讓中國新蛋員工疲於應付寫報告,而不瞭解中國市場的美國執委會又拿著陳年的經驗來指責中國員工做得不好。

比如執委會中的Jacksonzhou,現退休居住在加拿大,也出身台灣聯強(一家電子企業),對電商完全不懂,用以前B2B的經驗來指揮中國新蛋的B2C業務。

舉兩個奇葩的例子吧。

2012年4月份的時候,中國新蛋網例行「作戰報告會」。高管們跟Jacksonzhou開電話會議。當時,新蛋網進了一批無線路由器,雖然賣得價格低,但銷量仍然不好,後來大家分析的結論是,主要因為京東賣的同一款路由器比新蛋便宜了4塊錢,而根據計算京東是可能虧錢的。Jacksonzhou立刻提了一個招,他說:「我們去京東上下1億個訂單,買這個路由器,那麼京東就能虧4億,(京東)說不定就倒了。」當時,在場的高管們都冷汗直流。

還有一個例子是,之前新蛋在西南某地有一個倉庫,因為發貨量太小,倉庫基本處於閒置狀態。2012年三季度的又一次「作戰報告會」。新蛋物流的建議是換一個面積小一點的倉庫即可,以節約成本。誰知道Jacksonzhou通過越洋電話來了一句:「換什麼換?為什麼不利用空餘的倉庫去開夜總會或者卡拉OK廳呢?。」

這個讓新蛋員工叫苦不迭的「作戰報告」,每次都是通宵達旦的開會(因為執委會在美國,要配合執委會的時差)。

更有意思的是,2012年3月,新蛋開放平台開始跟國美在線洽談合作,邀請國美入駐新蛋開放平台,國美在線當時也很主動配合,答應給新蛋1%的分成+一些廣告投放。結果我們滿懷激動的等執委會同意,結果結果美國執委會那邊卻反問:「國美重要麼?為什麼要和國美合作?國美是不是要藉機吞併新蛋?為什麼不和百思買合作?」真是完全不懂中國啊。結果,洽談案一拖再拖。

到2012年10月,台灣人急於想開放平台賺錢了,又求助國美在線,說分成降到0.6%都行,後來還是由於新蛋內部分歧沒能合作上。我離開的時候,國美和新蛋的案子就不了了之。

台灣的高管們似乎也並沒有想辦法對抗京東。每週二早上的週會開場,周昭武的論調都是這個————別急,京東是燒風投的錢嘛,他們的商業模式不健康的。等風投的錢燒完了,京東遲早要倒閉的,新蛋就還有機會。

溝通成本太高

和其他外企一樣,溝通成本非常高,時間週期長。

比如,很多重大的決策,新蛋都要向美國執委會請示,或者向在美國總部調來的高管請示。除了時間外,溝通費勁還是如上面所說的,主要是新蛋的美國和中國的最高管理層都不懂電商,也不熟悉中國。

比如,新蛋中國要申請一個促銷活動,調低價格,但外來高管的思路就難以理解,因為美國那邊的價格與稅是分開計算的,而中國的價格是包含稅的。往往反應不過來,要算半天,最後決定要促銷,可能黃花菜都涼了。

再比如,我們和芒果網談合作,合同都簽了,但新蛋的外來高管就難以理解,新蛋這樣賣數碼產品的電商網站為啥要賣機票?這種事情太多了。

大老闆的心思也不在新蛋中國

新蛋的大老闆FredChang心思也不在中國了,特別是不在新蛋中國了。

因為經濟不好,新蛋美國的業務也不怎麼好,估計他無暇顧及中國這邊。從去年開始,新蛋中國就開始尋求出售和融資。我印象最深的是,每過一段時間,公司就會掛出橫幅,大意都是:「歡迎XX投資」或「歡迎XX公司」。新蛋最終也沒有賣出去和拿到融資。

所以,新蛋的危機其實是既定的了,最終是否退出中國、怎樣收拾這個攤子就只能走著看了。

PS:俺刊登這封信,不等同於俺全然同意文中的觀點。俺也不是一個新蛋「黑客」,只是俺覺得,假如文中所述都是真的,那麼新蛋真的要好好反思一下羅,其他的外企們或者中國電商公司們也要好好看看,自己有木有這樣的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2724

一封投資人的來信:我只投現在就能賺錢的電商!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9674.html

很榮幸參加《創業家》發起的討論。我現在也在做投資,得益於電商經歷良多。

創業10多年來,我一直相信自己商業嗅覺。2007年,我從傳統的箱包外貿轉做電商的時候,很多人認為電商應該做標準化的產品,比如圖書、電器、襯衫,但麥包包是非標準化的產品,事實證明,這個方向對的。

早期的電商創業者有一個共識:多融資,快速擴張,先不急著賺錢。從2009年到2011年,麥包包先後做了四輪融資,總額近9000萬美元。在這個過程中,對麥包包的評估,基本上就是看我的預算。2010年一年,我就做過三次預算,第一次是1.5億元,第二次調到2億元,第三次就到了3億元。

那時候創業者的夢想很容易獲得現金支持。我記得,麥包包獲得第一次融資的時候,投資人的判斷是,中國電商在社會零售總額的佔比比美國低很多,必然有巨大機會;第二,在服裝服飾這樣的非標準化產品領域會出現大電商。現在回過頭來看,這個判斷也是正確的。

2010年,麥包包第二次融資。那正是電商全行業高速增長的階段,麥包包的增速更是超過了行業平均水平。那段時間,不像現在是創業者找投資人,而是投資人在找創業者。

2011年,麥包包的銷售額已經接近6個億。但到了2012年下半年,投資人對電商的投資就好像一下子斷流了。儘管我不認為第四輪融資是麥包包最後的晚餐,但電商的環境的確發生了很大變化。

對於麥包包在過去一年裡的增長緩慢,我一直在反思。當麥包包做到五六個億的時候,曾經有兩條路徑可選,一個是做平台,解決消費者在哪買的問題;一個是做品牌,解決消費者買什麼的問題。很遺憾,當時我們把這兩件事都放在了一個事業部裡,造成了方向上的不清晰。

我是做傳統行業、做箱包這個產業起家的,對做品牌有天然的好感。只是,迄今為止,電商還沒有走出低價為王的時代,絕大多數都是在做平台,力求用戶規模最大化;而品牌,則是要精確尋找最個性化的人群。真的不能混著做。

還有,我不是財務出身,對數字不是很敏感,往往憑著商業直覺去做事,這造成了麥包包在財務和流程控制上的不嚴密。一個直接的後果是預算做得不准。比如說,員工規模,一開始是幾十個,到2010年,就到了好幾百。郝鴻峰說的是對的,這裡頭顯然有不小的浪費。

今年初,我的崗位從CEO轉成了董事長。我尊重投資人的意見。之後我做了兩件事情。第一件,不停地去學習、拜訪企業,包括去中歐商學院學習。在中歐,我最喜歡的課程是財務和內控,這對我來說是補課。第二件我做得最有感覺,我發起成立的一個電商孵化器,半年時間,先後投資了8個項目,都很不錯。

如今的新電商已經不用做我們當年那種建大平台、搞物流、做支付、花大錢做廣告等等挖壕溝的事情。中國的電商有三撥機會。第一撥機會是2008年以前的巨型機會,最大贏家是淘寶。第二撥是大機會,在2008至2012年之間,贏家以京東為代表。第三撥,則是在整個產業鏈成熟、消費者也成熟了的基礎上做精準匹配的電商。

如此看來,不賺錢與賺錢的階段劃分的確是存在的。我現在做投資針對的就是這第三輪,我的投資原則是:第一,低成本運營,創業者不可以再像以前的電商那樣,依靠大資金把業務支撐起來;第二,高毛利;第三,在小規模上盈利。總之,這一輪電商創業不是靠投資驅動,而是靠盈利驅動,我只投現在就能賺錢的電商。

與各位共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765

【黑馬來信】微信紀元:異族的崛起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25/57395.html

這篇是“黑馬營”師兄,人人獵頭創始人王雨豪給i黑馬的來信。描述了黑馬對“微信時代”的深刻見解。時值歲末,是我特別喜歡的一個光景,站在上海你可以感受到從商家虛偽的慷慨到每一個人難得的不在乎。也就是於此時,我格外懷念兩個人:他們都是只有一面之緣,都是馬雲的舊部、高管,都斬釘截鐵、義無反顧的和我說過同一句話:移動互聯網只是1互聯網的延伸,不是神馬革命。記得當時是在某一個電臺的電視節目或者另一個是在某種論壇的壇子上,我當時也是不懂,笨嘴拙舌的回應:怎麽知道就不是革命呢?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過把幾十億或者超過一半的人類人口連接在一起啊,那種永遠即使在線,不用再在IM上說“88”的那種。兩位前輩是吳X和衛X,大約有一年多或兩年了吧。時至今日,兩位兄臺不知是否和我一樣有種物是人非的感覺,對他們道一聲:新年快樂啊!移動互聯網是一場革命嗎?微信為什麽會如此成功?從2010年始,從KIK,WHATSAPP,TALKBOX,到米聊,到微信,為什麽一路走來,摘果子的是張小龍?是騰訊?如果一切可以重來,TALKBOX創始人郭秉鑫的機會到底有沒有?又是什麽真正成就了微信?是張小龍在產品方面的絕世神功?還是馬化騰每日躬親的勤勉?還是有什麽天時地利人和交融的神奇密碼?回答上問,2013年小馬哥(馬化騰)其實一句話就足以: “智能終端是人感官的延伸……移動互聯網才是真正的互聯網” ,沒錯,兩個十分肯定的論斷。當一家中國的互聯網公司證明一千億美金的市值是一種真實的存在,證明十億用戶是一個觸手可及的門檻,於是我們就可以恍然大悟,微信的成功那是順勢者昌,當手機作為人體感官的延伸,手的一部分,那上面的玩意就得很講究很講究,所以一山不容二虎,容不得他人‘來往’,旁人‘易信’。移動互聯網是場革命嗎?難道不是嗎?於是我看到了本年度我最喜歡的一篇文章:二向箔是神馬東西?它透明無厚度,卻簡單將一個複雜的三維世界融化為二維世界,它不可抵抗、不可反擊、並你無處逃逸。三體僅僅是一本科幻小說嗎?除了二向箔,我們還可以有什麽肆無忌憚的想象?人類在越來越快速的進化:人類從狩獵時代到農業時代,用了十幾萬年;從農業時代到工業時代用了幾千年;而由工業時代到原子時代,只用了二百年;之後,僅用了幾十年,人類就進入了信息時代;人類從來沒有被真正大規模聯通在一起;這是一個存在感極度缺失的時代…恭喜你,你發現《三體》其實是一本預言小說:小說中的思維透明的三體人和借用語言來交流地球人之間的差異、競爭,不是正宛如此時正在發生的工業時代思維和移動互聯網思維的競爭嗎?一種需要表達、需要灌輸、需要被理解,一種一觸即發即時可見。 基由網速的急劇提升和手持終端的普及,這個星球上的信息變得越來越透明,於是原來可以作為競爭力的東西,譬如管理技巧、制造工藝、神秘配方等等,特別是作為商業競爭力的東西,變得透明並最終失去了其競爭力,於是新的競爭點開始浮現,競爭開始升級,於是要拼魅力人格,拼情感滲透,拼競爭力鏈,拼感性消費指數...於是無數的奇葩開始湧現:張小龍、羅胖、赫煎餅,雕牛腩,馬泡否,乃至那些大家夥的急速在不同種族間遷徙,例如雷軍,馬化騰等,所以一種異族正在崛起。如果我們有共同的判斷:人類的思維正在越來越透明化,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麽小米模式的威力匪夷所思?為什麽董明珠遭受諸多嘲諷?為什麽一個傳統媒體不得勢的胖子(羅胖)一年時間坐擁百萬粉絲(邏輯思維)?為什麽一個81年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236

【黑馬來信】微信“搶紅包”:一場精心策劃的公關大餐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07/58411.html

春節前一段時間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就已經暗戰連連,但就在春節前兩天恍惚一瞬間形式發生了重要的轉變,這一導火線就是微信推出了「搶紅包」功能,騰訊借助這一事件展開一系列的公關活動,而馬云團隊卻在這次事件中集體失言,讓騰訊在短短幾天內搶佔先機。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騰訊在這次「搶紅包」事件中如何策劃並形成強大的輿論。

微信「搶紅包」,一場精心策劃的公關大餐

就在春節前的三四天,我突然發現微信朋友圈開始在傳一些騰訊「搶紅包」的文章,我進去一看,好傢伙,標題都很大,內容更雷人,什麼「微信搶紅包一夜爆紅」「微信紅包是如何誕生和引爆潮流的?」「微信紅包紅了:一天發出1800萬元」等等。事實到底是如何?我趕快去和朋友們求證,同時發到微博上求救。經過一天的驗證,基本結論如下:確實在朋友圈裡有一小幫人在群裡發紅包,但比例非常少,絕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有這回事。知道並轉發搶紅包的文章幾乎是媒體圈裡的人(呵呵,為什麼的原因我想大家都知道吧,或許是媒體人先知先覺)。我在百度搜索一下「微信紅包」,找到相關結果約26,800,000個。「公關!」我頭腦裡立即浮現這兩個字,春節一場大型公關活動開始了,讓我們先回顧一下這個事件的起始吧。

整體策劃,線上線下媒體一起營銷

在整個微信「搶紅包」事件中,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互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從我目前可以找到的信息分析,第一篇正式關於微信紅包的文章是1月27號發表的「『微信紅包』引爆社交,騰訊做對了什麼和會得到什麼?」,接著各大媒體特別是網絡媒體紛紛轉載了這篇文章。

我們再回顧一下。1月25號微信5.2上線,在這次的新版本中才推出搶紅包的功能。而在兩天後,也就是27號這篇文章中,已經說到:

隨著昨天(備註:文章應該是在26號寫好,27號正式發佈的)微信5.2版本的發布,很多人的微信裡瞬間被「紅包」刷屏了。

春節期間微信紅包勢必會更大範圍的病毒式傳播,騰訊幾乎不花什麼推廣費用就注定將會引爆馬年第一個全民話題,這個四兩撥千斤的產品迅速被引爆的背後究竟做對了什麼?

一場全民普及微信支付的浩大工程,就這樣不費吹灰之力悄無聲息地開始了。

呵呵,你的微信瞬間被「紅包」刷屏了嗎?

其實在此之前,已經有媒體正式報導了微信的紅包功能,1月26號晚上發表了一篇「微信跟『紅包』幹上了」的文章,但這只是作為一個行業動態進行報導而已,真正的公關宣傳應該從上一篇文章才開始。於是網上迅速出現各種搶紅包攻略、技巧、知道等文章,但讓大家感到意外的是,就在文章出來第二天,1月28號上午11:47,網上出現「微信紅包開發負責人吳毅否認紅包讓支付用戶一夜過億傳言」一文。文中微信紅包開發負責人、騰訊財付通產品總監吳毅今否認了「外界」消息稱微信紅包讓微信支付用戶一夜之間突破1億的說法。

各位看官,到這裡我們終於知道了,其實微信紅包從一開始就有系統的策劃推廣,那些所謂不花一分錢廣告就讓用戶過億的說法,我們以後可要好好研究一下了。至於「一夜過億的傳言」到底是在那裡傳出來的,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找到相關的傳言來源,或者這本身就是微信團隊自導自演的一場公關大戲呢。有網友戲稱「第一次看到騰訊這麼低調」,但是這場戲的另外一個主角,支付寶的阿里也表現的格外低調,這就讓人感到不解了。

文章報導後的第三天。既是1月29號,網上出現「微信紅包一夜爆紅背後:低調再戰阿里」的文章。文中說到「通過微信紅包,騰訊在移動互聯網陣地與阿里的PK中佔了先機。」而在前一天,在《百度百家》裡也有一篇文章「微信紅包:阿里騰訊移動支付大戰的導火索」,這兩篇文章都不約而同的將微信紅包的矛頭指向了阿里的支付寶,阿里躺著也中槍了。不然,這其實是公關重要的一個原則:「傍大款」,或許有人會說,難道騰訊還需要傍阿里的款嗎?我們接下來看就清楚了。

1月31日,騰訊財付通官方公佈了微信紅包真實用戶數,截止除夕夜:平均每個紅包:10.7元;搶了最多紅包的人:869個;除夕夜參與紅包活動總人數:482萬;最高峰出現:1月30日(除夕夜);瞬間峰值:2.5萬個紅包被拆開。這個數據和去年11月時支付寶的官方說法是支付寶綁定賬戶「接近1億」相差還是非常大的。

微信借力打力,支付寶被綁架了

可以說,微信這次公關一開始就綁架了支付寶,甚至網上傳言馬云大年三十讓支付寶團隊回來加班,以應對微信紅包的競爭。可惜的是,由於馬云在此事件中沒有做出任何正式的回應或者採取一些公關應對,結果讓微信團隊在這次公關事件中大獲全勝。2月2號出現的「馬云:微信紅包有如『珍珠港偷襲』」一文中說到:「此次春節『珍珠港偷襲』確實計劃和執行的完美,幸好春節很快會過去,後面的日子還很長,但確實讓我們教訓深刻。」此外,馬云還說,在中國商業競爭中最厲害的「黑客」是寫「黑材料」的黑客!暗指騰訊針對支付寶展開的公關戰。這篇文章的真實性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從結果而言,馬云確實讓微信紅包在些戰役中佔了大便宜。

如果說這次公關在對微信和支付寶的競爭中起到四兩拔千斤的作用,那它對騰訊的品牌和股價則起到絕對性的貢獻。1月30日,「微信紅包,紅遍南北:騰訊一天笑納540億市值」文中說到,1月29日,騰訊控股上漲5.77%,收報532港元。也就是說,僅這一個交易日,騰訊在市值上就收穫了540億港元的特大「紅包」,而這按騰訊總股本18.62億股計算,騰訊市值已突破1萬億港元大關。

至此,騰訊通過「微信紅包」這一事件的公關,完勝地取得了歷史性的進展。

本人總結一下這次公關的幾個重要經驗:

1,公關事件策劃要有規劃性。任何一次好的公關策劃,必須有一個系統性的安排,從媒體組合、時間節點、內容撰寫都必須系統性的規劃,當然最重要的是要有亮點,就是新聞點要突出。微信紅包選擇在過年大家都相對比較有時間,送紅包又是傳統的禮俗這些宣傳要素,這就讓事件一開始就取得媒體和公眾的高度關注。

2,媒體組合策略要系統性。儘管新媒體發展迅速,但是傳統媒體的力量依然不可小看。在這次公關中,第一財經、商業價值等傳統媒體先發起第一輪文章,接著由各種新媒體接招,這樣的影響力才能發揮到最大。新媒體它的優勢是傳播快,沒有太多的框框約束,不足的地方是傳播碎片化,聚集度不夠,用戶關注太多的媒體,時間又是碎片化的,一不留神就沒有關注到了。所以為什麼這次春晚前十名的廣告商幾乎是互聯網品牌就是這個道理。

3,抓緊熱點,借勢營銷。公關需要熱點,公眾需要亮點。利用春節和紅包的契機,再加上媒體對騰訊和阿里競爭的關注度,這一次策劃一開始就決定了它的極高關注度。特別是借力打力,阿里這次公關中基本上屬於被動,或者從阿里來說,根本不值得他們去回應,但從結果來看,騰訊已經借助這次公關取得了不少戰績,最關鍵的是,它改變了用戶對微信支付危險的擔心,改變了用戶對支付寶的習慣依賴,這才是微信這次得到最大的價值。

4,公關策劃要有持續性。從第一篇文章開始,騰訊就幾乎每天有幾篇文章對公眾進行轟炸,這裡面包括了傳媒媒體以及各種新媒體,當然還包括了它自己的強勢媒體「騰訊新聞、騰訊IT」等渠道,一些是計劃內的,當然還有一些是不知不覺給它做了免費宣傳(本文就屬於此類,呵呵)。這體現了公關一個重要的原則「勢能原則」,當大家都在討論一件事件時,所有的價值導向以及輿論都帶有傾向性。因此儘管馬云可能擔心和騰訊爭論反而會中了它的公關計,所以採取了不聞不問的策略,但這從結果來看並不是最佳策略,起碼公眾的眼睛並不是一起都是雪亮的,微信支付已經讓用戶相信它是一種不錯的選擇,同時也可能會相信馬云真的「慌」了,這就是公關的魅力所在,改變用戶的認同,要比改變用戶的認識要重要的多!

所以,我個人認為,在這次微信紅包的公關事件中:從產品層面,支付寶依然是贏家,但從公關層面,騰訊卻贏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一切事物都顯得那麼浮躁,任何事件的背後可能都會有一個不為人知的真相,誰掌握了輿論的導向,誰就有可能搶佔先機!今天,你被公關了嗎?


本文作者是慧路科技CEO葉生,黑馬會成員,他創辦的「孩子教育網」致力成為孩子教育移動第一平台,他的微信號是hzjywceo,歡迎大家交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762

【CEO來信】於敦德:途牛五大戰略縱深不懼同質化競爭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15/148393.html

於敦德說,途牛已經在目的地、出發地、產品系列、客戶和品牌五個領域建立起了縱深壁壘,不擔心任何局部競爭,將堅決把局部同質化戰爭打到底。
\一個行業的兩種公司

包括旅遊在內的很多行業通常都有兩種公司:一種公司引領行業從小做大,一種公司把行業從大做小;一種公司靠創新取勝,一種公司靠模仿取勝;一種公司沖鋒,為行業不斷開拓新的空間,一種公司在低端、局部市場同質化競爭,不斷壓縮行業空間;一種公司靠差異化的競爭取勝,一種公司靠同質化的競爭取勝。

兩者競爭層次不同,對消費者都有益,是差異化的競爭,前者通常是行業領導者,後一種通常是追趕者。領導者通常因為做了創新,撕扯開了行業空間,在創新所帶來的新空間上面獲得較高溢價利潤。追趕者通常不創新,沒有創新的成本,更加有動力來發起同質化競爭;但也恰恰因為沒有創新,無法獲得中高端客戶的認同,對行業進步價值較低,只能靠壓低成本來獲取微薄利潤。

作為行業領導者,應該不斷沖鋒同時果斷自宮。一方面不斷沖鋒、不斷創新來增加縱深,一方面果斷自宮,該舍棄的局部利益必須舍棄,這些利益已經進入衰退期,與其在上面不斷糾結,不如大大方方的讓利消費者,應對追趕者在局部、低端的同質化競爭。通過不斷的沖鋒與自宮,始終保持創新與活力,縱深與壁壘不斷加強,競爭力不斷提升。沖鋒的速度大於自宮的速度,就所向披靡,反之就會吃老本。

作為行業領導者,更重要的工作是沖鋒,為整個行業撕扯出更大的空間來,把整個蛋糕做大。下決心自宮不易,不斷沖鋒更難:不被自宮競爭蒙蔽雙眼難能可貴,眼光始終著眼行業長遠發展、用戶長遠需求難能可貴。如果只自宮而不沖鋒,伴隨著行業成熟度越來越高、縱深優勢越來越淺,局部、低端競爭逐步擴展到整體業務會很痛苦,行業也可能陷入低水平同質化競爭的惡性循環,進入下降通道。

途牛已經建立戰略縱深

途牛已經在以下五個領域建立起了縱深壁壘,不擔心任何局部競爭,將堅決把局部同質化戰爭打到底。

1、目的地。排名第一的歐洲和排名第二的馬代都是出境長線目的地,中高端目的地是縱深。

2、出發地。自Q2的15個區域服務中心,到目前的60個,到明年的超100個,二三線城市是廣闊的縱深。

3、產品系列。中高端的牛人專線產品系列,未來還會有更高端的產品系列品牌,中高端的產品系列是縱深。

4、客戶。中高端VIP客戶有著理性的消費理念,青睞中高端產品,中高端的客戶是縱深。

5、品牌。途牛是定位清晰的專註休閑旅遊的大眾消費品牌,而非無品牌的低端惡性競爭挑起者形象,清晰可信的品牌是縱深。

其中一些縱深是以前就有的,一些縱深是今年重點建立並加強的,這些都是我們長期投資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沒有為了短期業績只做眼前的投入,因為我們相信只能著眼長遠,通過長期投資加強縱深,才有可有持續領導行業發展。

途牛繼續沖鋒

所有的這些縱深的建立,能夠支撐我們在局部市場、低端市場隨時應對可能的挑釁,並徹底打倒這些挑釁,同時不斷擴大縱深競爭優勢。在特賣業務上面途牛已經證明有能力在任何一個局部市場快速集中壓倒性兵力、占領第一位置。局部戰場同質化競爭很簡單,堅決自宮,決戰到底,打出水平。

真正決定競爭勝負的,是差異化的縱深戰場,我們將在縱深領域繼續沖鋒20年,加強在客戶服務與品牌、區域覆蓋、中高端產品線的縱深優勢,開拓金融業務,為行業撕扯出一片更大的天空,引領在線休閑旅遊行業繼續飛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632

劉博士來信|跟醫學影像數據量相比,商業大數據更像玩具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117/148918.html

“醫療是大數據技術的殺手級應用。跟影像傳感數據量比起來,目前的商業交易大數據更像玩具”。劉芳德博士,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研究員,工作主要職責是開發神經外科及心血管微創手術的機器人傳感器及控制軟件系統。黑馬哥曾就“手術機器人”話題采訪劉芳德博士,今天,劉博士就對被評為發達國家中最優秀醫療系統之一的英國醫保(NHS)、醫學的邊界以及未來醫療產業的移動化和大數據化進行詳細解讀。也許,對關註醫療的你會有所啟發。
 
2015年新年伊始,i黑馬啟動“黑馬原創聯盟”,聯合更多的作者,深入剖析垂直細分行業。如果你是某一個企業的創始人,或是某一個行業的冷靜觀察者,只要你精耕深挖,獨有見地,就請加入我們的原創作家行列。聯系微信blessxiaoyi,或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一)英國沒有上帝,選民只信“英國醫保”NHS
 
黑馬哥:在中國老百姓的印象中一直認為美國的醫學最先進,福利也最好,你是怎麽看的?
 
劉:在全世界來看,有可比性的只有美英日這三個國家。英國的NHS的優點相對便宜,覆蓋面廣,醫療服務的水平高,是最且性價比的系統。
 
黑馬哥:在說NHS之前,先說說美國跟世界的其它國家的區別吧?
 
劉:美國的醫療系統是世界最貴的,年支出在GDP的15-16%。歐洲國家的醫療系統跟日本差不多,年支出在GDP的10%左右,基本上全由政府買單,許多國家是免費醫療,是建立在重稅率高福利的系統。
 
中國醫療支出占GDP的5%,是發達國家的一半左右,政府出資少於一半。在人群跟疾病覆蓋率上還是有許多問題的。
 
英國的醫療系統其實就是第二種,全民醫保,免費醫療,支出在GDP的8-9%, 占政府公共財政的40%。
 
黑馬哥: 聽你說的,感覺英國的醫療系統就很像以前中國改革放之前的吃大鍋飯一樣。
 
劉:的確就是這麽一回事,二戰後歐洲的英法德怕被民眾受社會主義影響,都采取了社會主義的國家類似的社會福利政策。
 
美國的醫療行業的自由競爭雖然帶來了有活力的醫療市場,但老實講商業化並沒有帶來效率。美國花的錢其實是最多的,政府的赤字也最多,只是美國可以發債而不必加稅,這點除了美國,任何的國家都比不了的。
 
黑馬哥:我們一直都有一種觀點,就是市場化跟自由競爭會降低成本,帶來繁榮。但似乎醫療這個行業很特殊,並沒有見到你說的這種情況。即使是美國,目前感覺也在去自由化。這其中的原因為什麽。
 
劉:我覺得供需是最大的問題吧。其實不論在哪個國家,優秀的醫療資源其是都是稀缺的。稀缺的資源上自由競爭只能推高價格。而且目前構成各國醫療財政負擔的主要原因是因為老齡化重大疾病發病率上升,如癌癥,心腦血管,糖尿病,許多疾病其實還沒有根冶的措拖。針對這種情況,集中力量做大事要比分散力量自由競爭要高效得多。
 
最後一點是醫療上的努力跟病人受益的關系不直接,比如疾病預防之類的工作,周期長,商業化也很難量化跟估值。
 
以我個人的觀點來看,NHS相對優秀的原因是在於它的科學管理跟技術。
 
NHS管錢、管藥、管醫生;管醫院、管病人、管病例
 
黑馬哥: 能說說NHS跟中國的醫保管理系統或是美國的社保或是保險系統有什麽不同。
 
劉:簡單的說NHS的權力跟職能要比中國的醫保跟美國的社保的權力大得多。NHS除了負責支付老百姓的藥費外,也經營著英國所有的醫院、醫生,以及醫療的技術如手術方案,用藥以及藥物的研發,以及英國所有老百姓的病例數據,在很多時候也起到的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的作用。簡單的說NHS管錢、管藥、管醫生醫院,也管病人,也管治療技術。NHS的信息相對完整而且全面,所以給了NHS拿出全局最優方案的空間,在許多醫療問題上,這種調動全局跟全面整合的能力有很明顯的優勢。
 
黑馬哥: 給我們舉幾個具體的例子說一說這種集中管理的優點。
 
劉:優點有很多。在中國,病人的病例是歸醫院管理的,一個人如果生病在不同的醫院看,病例是被分割成許多部分。在美國,病人的病歷是歸保險公司所有。保險公司擁有用戶全部的病歷跟用藥處方計錄。而在英國,病人的病例是歸NHS所有。在英美的系統中,對於病人的全面健康追蹤相對要容易一些。一些重要數據如發病率,藥物的副作用,統計起來也就相對容易一些。跟美國相比,雖然美國人口總量是英國的幾倍。但NHS的數據量跟能力是要超過美國任何一家商業保險公司的。英國NHS追蹤的病歷數據超過英國的人口(因為有許多己死的人)。
 
而且NHS作為國家政府部門,權力要大過商業保險公司的。NHS有權利收集關鍵的病例標本。重要的如英國的brain bank(大腦銀行),擁有各種神經系統疾病的腦組織切片。目前NHS又開始對疑難雜癥的病例進行DNA測序。而且NHS還管理著全國的可用移植的器官。這對醫學科研跟決策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在英國的醫學研究中,即使是罕見的疾病,NHS也可以找到上萬的患者跟病歷。數據全面,NHS對於各種疾病的發病率統計要準確得多,使得NHS可以合理的分配醫學的資源。
 
對於患者而言,NHS可以調動全國的醫療資源。在原則上,醫生不屬於醫院,屬於NHS,病人也不屬於醫院,也屬於NHS。將病人跟醫生在各個醫院之前調來調去不像在中國跟美國那麽困難。
 
NHS為普通公民三天找到可移植肝臟
 
黑馬哥:作為老百姓,對轉院跟挑醫生會非常感興趣,能給我們舉一個例子說在患者在英國看病的經歷是怎樣的。
 
劉:我有一個朋友,是30幾歲的男性,前年肝功能不好就住到英國當地的醫院檢查,發現血液成分異常,就住院治療。兩個星期發現不見效,病情急轉直下,肝衰竭。就被轉到倫敦的一家大的醫院。在這家大醫院認為病情危險,需要肝臟移植。於是就將他轉進ICU, 啟動全套的生命支持設備,心腦肺腎全被機器取代了,降低器官代謝壓力,保證他能存活七天。在全國找肝進行配型。NHS三天找到可移植肝臟,因為我朋友身體弱,手術很困難,請的全球著名手術專家,曾完成世界上第一例胰腺移植手術的專家來主刀。手術非常困難,一邊搶救一邊做手術,做做停停。一共做了八個小時。但肝臟質量,配型以及手術質量都非常高。術後三天蘇醒,五天之後出ICU, 七天之後可以下病床走動了。
 
我朋友只是普通的英國公民,沒有什麽權勢,也跟醫院沒有什麽關系,也沒有親友幫忙, 而且己經不省人事了,整個過程全是NHS負責,而且是免費的。我們可以說這個過程中及時找到肝,跟遇到了好醫生做手術,有運氣的成分在里面,但NHS的制度的設計使這成為可能。
 
在國內就醫,根據我的經驗,轉院跟找好醫生做手術,困難重重的。
 
英國政治圈中有一句名言:英國沒有上帝,選民只信NHS。
 
預防跟控制發病率才是醫保系統的核心功能
 
黑馬哥: 這件事的確令人吃驚。在你的介紹中,在歐美的醫療系統的核心,其實是一種代理人的系統。為什麽在醫療中一定要引入代理人這個中間的環節。在許多行業中,按市場經濟,讓客戶直接面對服務提供商,減少中間環節似乎更節約成本。醫療系統中代理人的存在意義在哪呢。
 
劉:這個問題問得非常深刻,我說一下我的理解。
 
健康管理很複雜,但中國二千年前就對這個問題有所洞見。扁雀見齊桓公的故事就說明了諱疾忌醫其實是一種普遍的心理。其實對於疾病來說,預防跟早期的介入是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對於普通民眾來說,診斷出疾病一來不是好消息,二來是小概率事件,自主付費檢查的動力是不足的。而對醫院來說,治小病不如治大病賺錢。一旦引入保險公司之後,保險公司非常願意在診斷技術上投入,來期望控制風險。
 
舉癌癥的例子,英國的統計的十年存活率是50%,折算成5年存活率75.1%,美國的5年存活率是60%,中國的可能在30%左右。對於晚期的病人,死亡率都很高,治療的花費巨大,而且即使成功,往往只能延長幾個月到一年的生命。歐美其實最主要的優勢是在早期診斷技術的研發跟應用推廣。歐美的40%-50%的患者其實都是在一期跟二期。
 
中國的醫保在制度設計中,政府跟公眾目前只註意醫療的費用的支付,對於診斷跟預防的重視跟力度不足。而實際上預防跟控制發病率才應該是醫保系統的核心功能。
 
如果按目前這種將小病拖大的再治的做法,中國的實際醫療成本是會比美國還要高的,政府根本不可能支付得起。
 
醫改沒有萬靈藥,英國的NHS問題多多
 
黑馬哥: 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觀點,英國的NHS有沒有問題跟危機呢?這種不論多大病的免費的做法,政府如何支付得起呢?
 
劉:我覺得醫改沒有萬靈藥,英國的NHS問題多多。
 
首先英國的高水平醫療是有代價的。英國的醫生收入非常高,醫生的平均年收入在百萬人民幣左右,好醫生收入更高。跟我們合作許多醫生都是英國最好的專科醫生,他們的日薪在五萬到十萬人民幣這個水平。這個賬單很大。
 
英國的目前的經濟支持這樣醫療系統很困難,預算無法增加,而且老年化造成重大疾病的發病率在上升。許多人以為英國的效率低,其實是資源不夠。NHS的對策其實是依靠科研進步。醫保問題在沒有技術進步的情況下其實是死結。
 
任何政府買全單都要破產。但另外一點NHS這種全民醫保的系統,非常註重性價比。NHS不可能采購昂貴的新技術。這對英國的醫療產業傷害很大。英國發明了許多改變世界的醫療技術如內窺鏡,CT,核磁以及許多特效抗癌藥,也包括我們的手術機器,但因為在英國沒有市場,英國許多原創的技術都被賣掉或收購,沒有成長成為大型的公司。
 
(二)只要有意義的科研項目,錢花得越早越好
 
黑馬哥: 對醫療產業,我們一向有一種感覺就是研發成本非常的高。你提到了英國對醫學的研究非常重視,那麽它的規模是怎樣的呢?
 
劉:英國每年在醫學研究上研發資助規模應在幾十億英鎊的,算成人民幣是在百億級規模。除了政府的直接投入外,還有許多非營利跟慈善,著名的有Wellcome Trust基金會,每年的投入在五億英鎊,寫之相當的有Cancer Research UK,英國癌癥研究基金會等。
 
對於英國來講,政府每年的醫療的費用都是在一千五百億英鎊左右,約合一萬五千億人民幣。由於老齡化的原因這個數字在以每年約2%的數字在增長。
 
如果年科研投入2%,就是三百個億。即使不投入,這筆錢也省不下來,會被明年的增長部分抵消。即使取得1%的效果,在未來幾年中都可把科研投資收回來。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科研是跟赤字的賽跑。只要有意義的科研項目,錢花得越早越好。
 
相比而言,中國的每年醫療支出在3萬億。中國每年的政府醫療投入不到一萬億。但中國的人口是英國的20倍,投入也不是按發病率來計算的,因此這個數字沒有反映出醫療問題的對社會的負擔。
 
真正能改變醫學現狀的,很有可能不是醫生
 
黑馬哥:英國的醫學科研跟中國的醫學科研你覺得差別在哪?
 
劉:我覺得一個最大的特點是,英國的醫學科研開放得多。醫療更像一個社會問題,而不再是一個學科,它不應該有邊界。目前全球的醫學研究工程化的趨勢越業越明顯。英國的醫學研究除了資助如病理學,診斷,手術,藥物之外,它也資助如物理研究跟媒體公共教育。而且英國醫學研究的一個特點是不一定是醫生在研究醫學,跨學科合作非常緊密。英國在歷史上就有各個學科改造醫學的傳統。美國的醫生學醫之前都要有一個理工類的學位,英國其實是各行各業各學科的人在做醫學研發,而不是一定醫生。
 
內窺鏡的發明人是學數學跟物理光學的,發明核磁的是研究物理的。研究心血管跟呼吸道的研究人員其實的主業是研究流體力學跟發動機設計的,完成英國第一個心臟移植手術的醫生本專業是劍橋學水力工程的。而為癌癥研究創立完整理論框架的人, 是研究天體物理的。發明用計算機仿真設計抗生素分子結構的2013諾獎得主開發的其實是力學仿真程序。而今天DNA測序以及分子合成pathway識別,腦連接圖譜繪質主要都是計算機數據挖掘的人在做。
 
所以真正能改變醫學現狀的,很有可能不是醫生。是重要的是社會價值觀對醫療問題的重視,吸引各行各業的人來觀註醫學問題。醫學的從業者常常有一個寬廣的知識面,擁有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解決醫學問題的意識。推動醫學進步,越來越需要醫學跟理工類相結合的複合性人才。
 
(三)未來移動醫療的核心是設備的小型化跟低成本化
 
黑馬哥: 目前全球的高科技企業很都關註醫療產業,特別是如移動醫療、大數據、個體化醫療,也吸引了投資人極大的興趣。能不能分享一下你對行業熱點的看法。
 
劉:我對商業上了解不多,我不懂產業,只能簡單的說說對醫療的看法。更多的人關註醫療是好事,但是醫療行業有特殊性、商業化困難。最偉大的醫療技術常常是最賺不到錢的。目前幾百塊錢的電子設備,目前還沒有實際的醫療意義。而像幾分錢的試紙技術,每年在印度跟非洲挽救了近億人的生命,但商業上掙不到錢。醫學中,核心問題是預防、診斷跟治療三個問題。不管技術有多先進,不能有效解決三個問題中的任何一個,在醫療上就是沒有價值的。再一點是醫學實際上己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常見病己經有許多低成本的有效措施,雖然市場大,研發跟推廣容易,例如減肥藥跟感冒藥,商業上可行,但從投入在公共健康跟社會經濟角度上來看,是沒有什麽意義的。
 
移動醫療要一分為二。一類是基於移動溝通服務。這一類產品的醫療作用很有限的。醫療的根本問題是資源稀缺,醫生不缺病人的。即使多了線上的渠道,醫生不可能一天看30個小時的病,做40個小時的手術。另一類如GE所說的移動醫療的核心是醫學設備的小型化跟低成本化。這個方向上,是全球醫療器械巨頭必爭之地。這個方向上難度不在於聯網,而在於材料跟工藝。
 
在大量醫學傳感器布置之後,大數據跟醫療診斷是天作之後。醫療是大數據技術的殺手級應用。配合傳感器,24小時實監控健康並診斷疾病是會極大的提高健康質量並降低成本。目前的目標離這個還很遠,傳感器是一方面,數據挖掘上的問題更重要。
 
現代醫學最需要處理的其實是醫學影像。跟影像傳感數據量比起來,目前的商業交易大數據像玩具。一臺高端醫學超聲機一小時的數據量就可以跟雅虎全球網站一天的流量相比。去處理醫學影像傳感器數據,我們需要的性能是目前幾百萬倍的計算機。在超算技術有突破之前,移動醫療跟大數據在醫療上的價值難以兌現。至於個體化醫療,我覺得是醫學中的聖杯。會是一場巨大革命,但肯定是在更遙遠的未來。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79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