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简单的人生 作者:芒格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0btta.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779

简单的人生 作者:芒格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0btta.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780

文字大小:大 中 小 * 评论(4条) * 分享给好友 * 收藏 * 打印 * 给作者留言 请在此处写下您对该文记者的建议或留言: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6-8/HTML_QC81VFM35N9H.html


 

堪培拉不吹东风。

中铝接棒者熊维平,没有等到6月15日这个最后审查结果的日子,即被告知,“一切结束了”。

“在过去几周,我们一直在做的就是以最灵活、最务实的态度,希望就‘怎么调整’达到一个结果。但是很明显,最终双方并没有达成一致。”中铝海外控股公司总裁王文福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说。王文福此刻也远在堪培拉。

6月3日那天,作为肖亚庆这项中铝重要“遗产”的继承者们,在堪培拉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三天前,中铝的海外交易团队已经远赴澳大利亚急速协调。

来自市场的压力早在一个月前就跌宕起伏,但在6月1日抵达堪培拉之后,中铝的海外交易团队仍把最大的希望和努力放在政府公关上,毕竟对于这笔交易的最大障碍在于澳大利亚外商投资审查委员会(FIRB),这是被蒙上政治因素的最后较量地带。

最后各方选择了“侥幸”。

“ 此时,力拓董事长不得不行使他的尽职责任,因为在反对意见声音太大的时候,他不能将此扔给政府。”一位本次交易直接利益相关方人士告诉本报记者,作为最后 的胜出方人士,6月5日这天,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点破说,“毕竟,矿业公司也是在政府眼皮底下做事,他也知道澳洲政府很为难,希望此事最好只停留于企业 行为。双方都有一点侥幸。”

三方的“侥幸”需要一个解决方案,即重新回到商业逻辑的框架内。

“最近两三天,JP摩根基金等力拓主要股东,也开始公开反对这个交易。JP摩根还是此次交易中铝的财务顾问之一。”一位知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

本报记者也获悉,熊维平之所以飞往澳大利亚的其中一个原因在于,杜立石在与股东沟通过程中太过侧重“虚心倾听”、而“解释、说服”太少。

“中铝逐渐意识到,单靠力拓不行。中铝前往澳洲努力,主要是跟政府层面的沟通,也间接通过其它途径做些解释,表示愿意进行一些调整。”他说。

但一切还是结束了。

在过去的一个月时间,关于商业框架的较量还并不被外界所详知。本报记者经多方采访,解开了其中的核心谜团。

中铝的底线

在交易的最后时刻,力拓提出的新交易修改方案超出了中铝的底线。

“对我们来说,从一个公司的商业利益和战略利益出发,肯定有自己的底线。当触及我们利益底线的时候,我们就不会接受和低头。”中铝海外控股公司总裁王文福说。作为中铝海外投资机构的总裁,王文福也是代表中铝与澳方进行谈判沟通的主力之一。

中铝的底线是什么,力拓的算盘又是什么,这是过去一个月这宗195亿美元交易案的谜底。

5月下旬,中铝调整的底线开始流传。“股权不低于15%、不放弃力拓一些核心矿产权益。”在这个前提下,中铝可以接受部分修改建议。

但力拓的部分大股东依旧对于中铝这一“可能的让步”表示不满。

其在英国的一个主要股东匿名表态称:“中铝目前所做的事,方向正确,但我不知道是否足够。”该股东认为,该交易计划还需做出更多修改,“已有让步不足以减轻投资者顾虑。”

不过,对于“15%股权”为中铝调整底线的问题,王文福在5月6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对上述流言进行证伪:“不是这个问题。”

“总的来说,很明显,我们认为很重要的底线问题,他们不能解决。而他们的要求,我们认为太高、太不合理了。”王文福告诉本报记者。

本报记者从可靠消息渠道获知,双方关于争夺的底线,在于“铁矿石的营销权益”。

前述中铝内部人士也表示,中铝此前对交易条款的调整,目标正是为了满足力拓“不影响资源定价”的要求,“包括修改产品营销、市场决策等条款”。

中铝海外收购团队的一个高层的下面这句话,透露了中铝的底线秘密。他说,“我们不是捡垃圾的公司。”

来自中铝的核心消息显示,力拓要求修改的条款,涉及的资产调整已经突破了中铝的底线了。

在 2月12日双方公布的交易方案中,除了72亿用于购买力拓可转债外,另外的的123亿美元,将用于购买力拓集团有关铁矿、铜矿和铝的最优秀资产的少数股 权,并围绕这三项业务分别组建三家合资销售公司。届时双方各占50%的股权,负责合资项目的产品销售。中铝将依据投资比例拥有相应的董事会席位。

“合资公司隐含的意味,是中铝的发言权和利益更大一些。”作为中铝这次的主要竞争对手,前述利益相关方知情人士5月6日告诉本报记者。

黄雀在后:中铝力拓交易案的漏洞

谁策动了对中铝底线的突破?似乎可以从这桩失败交易的赢家中寻找答案。

“对于现在的力拓来说,中铝与必和必拓两个方案相较,肯定是后者更好。”上述知情人士表示,“当时力拓是没有办法融到钱,但现在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BDI又站上了4000点,此前可是跌到700点以下的。”

在6月5日两拓签订的非约束性协议中,力拓与必和必拓以各自50%的股权持有合资公司,承担西澳铁矿石业务目前与未来的所有资产及负债。

必和必拓首席执行官高瑞思(Marius Kloppers)于5日的公司声明中表示“非常高兴”:“该合资公司将世界级的铁矿石资源、基础设施和人员组合在一起,将产生巨大的协同效应,因此,对所有利益相关者来说是一个最好的结果。”

双方预计,协同效应所产生的净现值将超过100 亿美元。该合资公司将作为一个成本中心,必和必拓与力拓分别通过各自的营销及运输网络出售均等数量的铁矿石。

为了使双方在该合资公司中股权对等,必和必拓将在协议生效后向力拓支付58亿美元,以将其在该合资公司中的持股比例由45%提升至50%。

但无论力拓还是必和必拓,仍需要寻找中铝交易方案的漏洞。

在2月12日的交易案中,中铝和力拓双方还将组建三个战略合作委员会,负责管理各合资企业,中铝将派出管理和技术人员,以确保公司在所有合资企业履行管理职责。

但 或许正是这些交易细节上留下的联想,让力拓的股东们表示疑虑。“如合作委员会怎么定?议事规则如何?这都是外界还看不到的。这种不透明给人想像和施展的空 间很多,模糊性很大,使得最关注的人都开始猜测,中铝可能会在营销方面施加影响,改变潜在的营销格局和游戏规则。”上述知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

在政府公关之外,无论是力拓的高层还是必和必拓,都找到了以下的疑虑,作为挟持中铝修改条款的武器。

“营销格局对于矿商来说非常重要,西方企业希望,那些市场化的东西能被固化。但他们也知道,中国在追求买方话语权上意愿比较强烈。矿商不希望冒险让现有结构受到任何的潜移默化。”前述知情人士向本报记者如是解释。

对于必和必拓来说,这是不会袖手旁观的一笔交易。

三方最后30天的角力

交易方案上的漏洞,还需要市场配合。

是调整方案,还是坚持原计划?中铝力拓交易案留下的这最后30天的谜团,成为中国企业海外竞购的难得鲜活案例。

第一个重大节点发生在5月5日。当天,力拓澳大利亚公司的股价在交易公布后首度突破70澳元(约合52.24美元),力拓英国公司的股价也升至30英镑(约合45.41美元),超过中铝购买可转换债券的首批行权价(每股45美元)。

在中铝此前宣布的注资方案中,72亿美元用于认购力拓发行的A、B两部分可转换债券,分别以每股45美元和每股60美元的价格,转换为力拓的普通股。同时还可以享受9%的年息。

一直质疑力拓“为何不向现有股东配股”的声音,此刻显得不仅有理,而且有据。

一位专注于澳中的能源投资的交易人士反问记者:“换一个角度站在力拓的股东立场上,市场跌到了最低点,你的董事长和财务总监却要考虑把一部分公司卖掉,你愿意吗?”

这时,一个折中消息从英国传出:力拓或将原计划给中铝的3%-4%的可转债,转而出售给其他股东,从而将中铝的持股比例限制到15%之内。

中铝对此以沉默回应这一传闻。

这时另一个熟悉的角色也正在5月悄然登场。

“事实上,必和必拓和力拓正式洽谈差不多有一个月时间,中铝当然知道此事。”中铝海外交易团队一高层告诉本报记者,“只是必和必拓没有在媒体或者其它场合多言,它选择了直接下手。”

5月14日是另一个时间点。“这天前后,必和必拓与力拓就达成了初步协议,除了组建合资公司,力拓配股时,必和必拓也希望能大量认购。”中铝得知之后,开始被迫加速调整和沟通。

5月21日,《悉尼先驱晨报》一则消息称,中铝准备“放弃部分销售条款及获得力拓30%铁矿石产量的合同”,“愿意删除部分公司治理方面的要求,包括在新合资企业任命人员的权利”。

对此,王文福对本报记者表示:“这些猜测太多,我都不知道从何而来。但实际上,都是不确切的。”

传闻漫天飞舞之下,力拓新任董事长杜立石(Jan du Plessis)在5月期间密集接洽英国、澳大利亚各大股东。

配股是否跟进:中铝的下一步难题

虽然中铝最后获得了1.95亿美元,相当于中铝力拓交易案值1%的分手费,但是留给中铝的棘手难题并未就此结束。

6月5日发给本报记者的公告中,远在堪培拉的熊维平的表态,“我们对这一结果感到非常失望。”

熊维平也进一步表示,“有一点特别值得注意,中铝公司作为力拓集团最大的单一股东,注意到了力拓集团计划实施配股融资并拟与必和必拓集团在西澳皮尔巴拉(Pilbara)地区建立合资企业的公告,我们将密切关注事态的发展。”

事态的发展,即包括了力拓与中铝分手后,转而寻求配股后的情势。

“比如力拓152亿美元配股,就是个摆在中铝面前的难题。如果不跟的话,作为单一大股东的地位就会被稀释,但跟的话,现在这个股价又在升高了。”上述知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

中铝的交易对象力拓,目前还拥有另一个敏感的身份,即中澳铁矿石谈判桌上的“急先锋”。

5 月26日起,力拓已先后与新日铁、韩国浦项制铁、中国台湾以及其它亚洲地区的钢厂,就2009新一财年的铁矿石价格达成一致。在2008年的基础上,粉矿 价格(占中国进口量的80%)只降32.95%。把坚持“降幅不应低于40%”的中钢协和中国钢企,置于进退维谷的境地。(本报记者邓瑶、鲍晖春对本文亦 有贡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81

中環在線:《黑天鵝》作者寸股神一世夠運 李華華

2010-02-10  AD






 

早排國際大鱷索羅斯嚟香港同本地投資者公開對話,刮起一陣旋風,唔知《黑天鵝》作者塔雷伯(Nassim Taleb)係咪同佢心有靈犀,近日竟然攝出嚟狂讚索羅斯係真功夫大師傅,仲夠薑到攞股神畢菲特嚟伴碟,質疑佢只係一世夠運,冇真材實料。

撐索羅斯有料到

塔雷伯話︰「我先唔會嘥時間研究畢菲特,索羅斯勁過佢多多聲,佢可驗證嘅成功例子多股神200萬倍!」佢之後唔知係想兜翻定想踩多腳,竟然話︰「我唔係話畢菲特冇料到,之不過我哋無足夠證據證明佢唔係符碌啫!」嘩!兜得嚟句句有骨,果然係大作家。

論近況又真係索羅斯fit啲,金融海嘯淘盡多少英雄,股神當時瞓身入市,結果水瓜打狗,佢身家唔見咗五分一,得番400億美金;相反索羅斯就明顯技高一籌,貫徹大鱷本色乘風破浪大賺40億美金。

夠膽寸股神,當然非泛泛之輩,塔雷伯憑大作《黑天鵝》名利雙收,佢話金融海嘯就好似黑天鵝咁絕無僅有,只能靠撞彩見到,事先無法預見。我華華唔係質疑佢,但若果索羅斯真係有二百幾萬個成功例子,咁佢就算每日執行百幾單交易,都要成70幾年喎!

李華華

[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191

[转载]“价值投资”证伪----作者:呆鸟先飞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077750100i78n.html


最近股市跌得稀里哗啦,朋友们都心情不好,特别是有个朋友短期损失35%,干脆玩 消失,不见了。还有我频频看到有些自称价值投资的人,自称越跌越开心,美其名曰可以贪婪了,可以买到更便宜的价格了,但笑问他是否有钱买了?回答往往是满 仓没钱了,要进行个人融资了。所以我一直在菜园里在群里反复念叨,个人投资者谨慎学习价值投资,可以尝试长期投资,因为据统计长期投资赢利的可能性最大, 而且要对介入的价格有清醒的认识。但不要言必价值投资,因为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价值投资有几大难点:

1、专业知识有限。首先大多数人特别是小散户对一个企业的基本面分析往往来自媒体 或一些知名博客,由于信息源比较多样,但也可能比较迷惑人,往往个人可能缺乏必要的分辨能力,况且每个人持有的成本不同,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不同,往往散户 会成为最后的接棒者而非坐轿者。

2、口袋有多深。由于市场的波动,特别是国内市场的波动性很大,常会创造出令人吃 惊的价格,由于估值是个谁也说不清的数字,当你的持有成本没有与众不同的优势,很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财富轻易就被缩水了,而由于个人资金的有限,满仓往 往比空仓容易得多,不知不觉中就中了所谓的“安全套”了。低买高卖是最诱惑人的话,因为低在哪里,高在哪里,谁也说不清。

3、综合能力的不足。大凡成功投资者都是有一定经历者,所谓磨难是成功最好的师 傅,呆鸟却看到许多年轻人仍在为生计而奋斗,人生的阅历基本上还在书写中,以为啃了几十,几百本书,就懂得了价值投资的真谛,呆鸟却要泼泼冷水,尽信书不 如无书,成功是没人手把手教你的。不然的话,成功太容易了。

4、机会的把握。估计没有多少人能否认机遇在成功中所占的比重,每个人都在往成功 的道路上努力,但成功的道路上有多少人死在今天的晚上,看不到明天的太阳?坚持是一种德行,机遇也不可缺少。

5、价值投资不绝对等于低市盈率投资。由于市场的偏好、会计核算方法、投资收益短 期增利、甚至是减资等原因,导致盈利的变化,可谓是陷井重重,如保险业会计准则的变化,普遍导致保险企业增利,市盈率明显降低。

6、价值投资几乎忽略流动性,更适合大资金运作。散户如果对个股研究深,不如精做 一只或几只股,结合资金流动性强的特点,适当滚动操作,更能取得较好收益。我就是坚持这样做的,这就是我所说的价值投机吧。

有人问我现在指数到底吗?我真说不准,从大的阶段说现在应该在牛熊相持阶段吧,需 要多一些坚持,希望不要被这次中级调整给灭了。还有别忘了巴菲特可是成功地躲过了前几次股灾。哈哈,我说这几句的时候,估计有人在发笑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556

个股研究:谭木匠(作者:启明星价值投资) 大海的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ff7ae40100skgh.html

这是我港股实盘交流群中的群友对谭木匠研究整理后的文章,在此推荐给关注谭木匠(00837.HK)的朋友阅读。以下是原文,我未做改动,但为了考虑连续 性,将上、下两篇进行了合并。

 

点击此处 赏阅原文个股研究系列之三 谭木匠(上)

 

说说谭木匠,这两年谭木匠神奇地吸引了众多价值投资者的注意力,此前在大海的唇和Rathman那读过相关博文,可我真正关注谭木匠是看到一位朋友(忘了 谁了)写博说,谭木匠是他发现的最有价值的港股投资标的,这个判断听起来相当诱人,能被投资者赌上身家的股一般都不太差,于是发力研究了一把。启明星暂时 还未持有谭木匠这支股票,分析谭木匠也仅算是练手。如果有任何事实或数据引用出错,请朋友们第一时间指出,非常感谢。任何和谭木匠有关的讨论,请在本文后 回复。另外本文小部分引用以上朋友及部分其他网友的博文资料,在此一并谢过。


先从财报数据看看谭木匠的经营状态,谭木匠的ROE如果在A股里就是出类拔萃了,但在港股里也就算个中等偏上。受制于制造工艺,它的历史成长速度不能算快,或者我们也可以管 它叫稳健吧。IPO后拥有了大量现金,谭木匠如何利用这些现金,继续拓宽市场,让收入更快一点增长,值得我们关注。谭木匠的存货周转比较慢,主要因为产品的核心原料木头需要一段时间干燥后才能使用。谭木匠 的毛利和净利率相当高,成为了高ROE的主要驱动因子。它的SGA费用占比有点偏高,希望它通过后续的成长,通过经营杠杆能把三费比例降下来。谭木匠的资 产负债表比较正常,拥有一定的超额现金,虽然管理层表示在拥有现金的 同时继续从银行借贷是为了维持银企关系,对于这一点我表示非常不解,我认为管理层并没有说出这么做最根本的原因,有难言之隐?还是对今后经营现金流的持续 流入没有信心?

经营策略方面。经过多次确认,证实谭木匠已经决定收缩战线,搁置跨领域的扩张,重新关注主业,这实在是一 件好事,谭木匠还小,抗风险能力较弱,集中全部力量做好做强主业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看,谭木匠的主要经营策略是主要通过增加加盟店,铺开设点,并少许提高一点单店收入来维持长期的收入增速。我对这种策略并无异 议,但我更希望看到公司在提高单店收入方面多加把劲,继续扩大加盟店规模自然无可厚非,也相当必要,但出于更长远的考虑,关注于单店收入对维持谭木匠竞争 力生命力和维持各加盟店的信心方面极为重要。公司的加盟店一年购货量不 足20万,为公司贡献利润约5-6万(数据来自大海的唇),我认为, 这样的单店收入有点太低了,也影响了加盟店的积极性,长远看,会成为 限制谭木匠未来腾飞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然了,我知道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开设更多的加盟店毕竟相对容易做到,而 持续地提高单店收入就难得多。提高单店收入意味着在相同的区域要么提高单价,要么提高销量(并提高市场占有率)。以现在谭木匠的售价和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来 看已属中等偏贵,梳子礼盒也是有价格天花板的,梳子现在75以上,礼 盒250以上,不可能无限提价,即便作为礼品奢侈品谭木匠也还差茅台很远,所以提高单店销量和区域内的市占率可能是更可行的选择。

持续地营销和打响品牌似乎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但我注意到谭木匠管理层 在回答投资者关于广告营销问题时,说到担心广告后产量跟不上订单。另外,谭木匠一直严格限制加盟店的拓展数量,我觉得也是出于同样的考虑。从这些事实,我 们似乎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谭木匠管理层经营风格稳健,二,未来后 续产能怎么跟上市场需求是个潜在问题。在谭木匠尚且如此之小的时候,产能就已稍显受限,那它是否能够很好地应对未来某一天市场需求的突然爆发呢。

在和管理层邮件交流的过程里,我问了很多与产能相关的问题。我关注于几个 关键点,
一,谭木匠现在是否由自强木业集中供货,
二,自强木业现在是否是纯手工运作,
三,谭木匠现有产能能支撑多少加盟店,
四,谭木匠是否主要通过聘用更多员工来提升产能,
五,谭木匠是否有招聘员工的困难,未来是否会面对薪酬水平持续提高的问题
六,谭木匠对未来的需求爆发有何应对措施。

对于我的这些问题(真正的问题比上面要复杂一些),谭木匠是这么回答的,
一,现有的产品都来自于自强木业,有部分辅助产品工序外协加工
二,在生产流程中,手工工艺与机械加工相结合
三,现有产能单班生产量能满足现有专卖店需求
四,随着公司不断发展,生产基地正在进行扩建,用于满足逐步扩大的市场需求
五,目前,自强木业的员工招聘工作比较正常,现有工人短缺问题对于公司影 响不大,公司拥有较好的福利待遇,员工比较稳定,且公司也有长期的新员工培训安排,能够比较顺利地应对工人的流动问题。一线员工薪酬高于同地区、同行业平 均水平。我们与所有企业一样,都会面临薪酬增长问题,公司会从效率提升、工艺改进、企业收益与员工分享等方面来应对。
六,我们物流中心有合理的安全库存,工厂生产有一定的产能弹性,并且拥有POS系统等管理工具,随时能够把握市场的销售情况的变化

虽然管理层并没有完全正面回答我问的问题,但还是能看出他们的一些思路。 从这些回答可以看出,谭木匠目前完全依靠自强木业单班生产,现有产能和需求基本平衡,公司具有一定能力应付突发需求,更长远地需求将主要通过扩建基地来解 决。现在供求矛盾并不突出,管理层可以通过释放库存、员工多班次生产或其他手段增加产 量,但管理层或许没有太好的办法应对可能突然上量的需求,由于近期需 求增量不明显,管理层目前并没有更长远的计划解决更长周期的供求问题,这里说的长久不是未来几年,而是未来十年二十年。总的看,我希望谭木匠的扩建计划顺利,毕竟光靠现有自强木业的供应,即便能撑个三五年,也不是长久之计。 员工和薪酬是一个潜在问题,这个我们等下再谈。

我的另一个关注重点在公司的定位和品牌建设上。管理层曾经表示“公司正在 重新设计产品的包装,对品牌形象也重新进行了设计”(来自大海的唇),我后来就品牌推广向管理层追问了一个问题,“除了改进设计和包装外,谭木匠对如何提 高公司品牌和单店收入,每个消费者消费额方面这三方面有何计划或实际行动?”管理层的答复是“公司一直以来都很注重公司品牌的提升和单店销售,主要通过品 牌文化的深入挖掘、媒体宣传及节日促销活动、专卖店店员销售及产品陈列培训等方式”显然我并没有得到我要的完整答案,另外这些方法看起来是战术级别,还不 属于战略层次,谭木匠如何成功推进其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是驱动谭木匠系列产品价格和销量的关键。如果说不打广告是怕供应不上,那我觉得谭木匠应该先 稳步加产能,同步推广市场营销,毕竟在低市占率的市场里,谭木匠要想持续发展,这两件事都是不可能绕过的。

文章写到这里似乎有点长了,先贴出献丑了。本文主要在企业经营层面探讨谭木匠的现状,在接下来文章的下半 部分,会稍微发散一些谈谈对谭木匠这个公司的看法,包括谭木匠目前的护城河水平,未来潜在的风险,最后讨论一下现有的估值水平。谢谢大家对启明星的关注。任何和谭木匠有关的讨论,请在本文后回复。
 
 
点击此处 赏阅原文个股研究系列之三 谭木匠(下)
 
前文谈了很多谭木匠的“问题”,其实这并不代表我不看好谭木匠,恰恰相 反,之所以深究一些细节,是因为谭木匠现阶段本身并没有特别突出的主要矛盾需要解决。

前文说了,谭木匠未来和业绩相关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三个,这三者解决得怎么样是谭木匠未来能成为牛股还是大牛股的关键所在。
一,公司的定位和品牌建设;
二,如何持续提高单店收入,做到公司和加盟商的双赢;
三,由于工艺的关系,产量受限于人工,未来产量如何持续提升

谭木匠的管理层目前看是可以信赖 的,只要谭传华还主导公司运营,这方面就没有太大问题。谭木匠已经基本放弃或搁置跨领域扩张计划,这一方面以后是否有新的反复,要稍加留心。谭木匠还小,过往的财报数据显示,它的业绩还不够稳定,起伏较大,这可 能有2008经济危机的影响,但也同时说明了企业抗周期的能力还有待增强。谭木匠作为市场的领先者,暂时享受了一定的护城河优势,但我认为这种优势还远没 强大到让人放心的程度。谭木匠的竞争优势还在表层,在市场开拓、企业运营和企业文化三方面,都还没有显示出强大的竞争力。现在谭木匠的市场领先地位,主要 是缺乏竞争者带来的天然优势,未来可能随着新的竞争者的加入而受到威胁,这一方面,似乎大家都看得相对乐观,我个人觉得应该多一份谨慎才是。如果潜在的新竞争者一边打广告,一边借助淘宝等营销平台加入战局,并挑起价格战,谭木匠如何应对, 真的准备好了吗?谭木匠的品牌效应真的能击退竞争者吗,我暂时保持谨慎乐观的态度。另外一线员工 目前月薪在千把元,未来工人短缺问题对谭木匠有何影响,也需要继续关注。

 
为了节省时间,以后对于那些不那么重要的个股和大部分次新股,以后就不再贴那么多的图了,就只贴一张通用计分表,意思一下。谭木匠,十项得分35.5,级 别A。
个股研究系列之三 <wbr><wbr>谭木匠(下) <wbr><wbr&gt;(0837.HK)

 

下面稍微谈谈估值。


假设谭木匠的单店收入每年增加10%,加盟店每年递增15%,那么收入上看,每年能增加25%,假设工人 工资没有太大变化,谭木匠的净利润由于经营杠杆的影响,依然可以以25%的速度递增,从这一点看,谭木匠目前的股价是没有高估的。从PEG看,目前也处在 低估区间。我以前有文章谈过,高增长个股可以支撑的PEG将随着G的升高而变大,我们现在采用的谭木匠几个经营指标都略为保守,如果谭木匠未来能够处理好我前文提到的问题,不排除未来某年突然发力的可能性,那样的话,这股价就有爆发跳升的可能。

有网友说谭木匠有很多现金应该扣除。对,但并不完整。谭木匠也有一些有息负债,也该一并扣除。就此我们用 EV再稍微细算一下。先算企业价值,EV=市值+有息负债-现金,大约是907m。再算净利润,采用2010H1的数据,收入同比增31.7%,毛利升43.6%,净利升36%,我们保守预计2010全年净利 上升30%,这意味着H2的盈利将比H1下降一些,这种预计应该比较保守了,由此得到的股东应占净利为60m。因为我们采用的是EV算法,所以我们必须在这个60m的数据基础上,对利息进行相应调整,加回2m的盈利,因为谭木匠没有Minority Interest,所以不需要对这2m进一步调整,于是,最后的利润就是62m。两者相除,EV/Earning=14.67 这也可以变相地看作谭木匠2010业绩所对应的真实市盈率,与它未来的成长率相比,着实不贵。

再顺便检查一下市值天花板,谭木匠目前的市值尚小,经营得当的话,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市占率也很小,怎么 看都离天花板很远,具体也就不多分析了。

 

最后,按惯例做个研究总结


谭木匠,次新股,管 理层可以信赖,企业成长稳健,有一定的护城河,未来的发展规划相对比较清晰,尚受一定制约因素影响,能否真正腾飞需要持续关注,目前股价不高,可以买入或增持。但基于其盘子过小,大资金 的投资者宜谨慎操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51

小經濟好閉翳 大經濟無得Fight(作者:Bittermelon) 小經濟好閉翳 大經濟無得Fight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com/2011/04/fight.html

小經濟好閉翳 大經濟無得Fight(作者:Bittermelon)

註:紅色字體代表刪減了的段落

筆者的住處附近有一個舊區,空閒時都喜歡到那裏逛逛。舊區雖然道路狹窄,人車爭路之餘又比較污糟,但時間許可的話,會寧願捨棄有空調又潔淨的大型商場通道,特意繞道途經舊區回家。

喜歡舊區,除了因為它們「買少見少」外,主要是被那裏的生命力所吸引。例如菜檔和果檔檔主落力的叫賣聲,豬肉佬斬豬肉和燒臘師父斬料時,準繩又純熟的刀 法,夾雜著廿四味,新鮮出爐麵包和燒肉的香氣,雜貨舖五花百門的雜貨,紙紮舖門前各式各樣的紙紮和花燈,大小食店的美食等等。當然還少不了人,例如結伴而 行或者三五成群,同去買餸的師奶,把產品介紹得天上有地下無的潔具推銷員,拿著零食汽水雪條的學生哥,一字排開,穿著不同顏色風褸的電訊推銷員等等。

小經濟貢獻良多

相較鄰近的大型商場,這裏有的就只是李超人最近提及過的「窮生意」,筆者卻喜歡稱他們為「小經濟」。不論是人均還是總值,相信舊區的GDP總和,與鄰近大 型商場比較只是九牛一毛而已。有人認為能創造的價值那麼低,這些窮生意小經濟應該被淘汰。從投資角度去看可能是對,但從社會貢獻的角度去看,它們實在功不 可沒,不單不應被淘汰,更應創造合適的環境,好讓它們發揚光大。

小經濟雖然賺錢少,但就可以養活店東檔主一家。有些稍大一點聘有一兩個伙計的,更是維持著幾個家庭的生計。大商場大經濟賺錢多,自然也養活更多的家庭。可 是,大部分從大經濟賺到的財富,卻只會落在少數投資者和富豪手中,不像小經濟般能藏富於民。而且,在小經濟中各人都是老闆,多努自然多得,大家都有向上爬 的希望。相反,大經濟中老闆只是少數,市民大眾只能替其打工,雖然打工也有向爬的希望,但受眷顧的只是少數。窮一生精力去為大企業大經濟打工,最終因年紀 大了而被淘汰的,大有人在。

創業守業同樣艱難

從香港近年的情況來看,小經濟小生意愈來愈艱難,想創業賣點小商品小食嗎?街舖,商場業主們開天殺價,如果你生意好的話更會瘋狂加租,筆者就有一位朋友,其樓上咖啡店被業主加租四成,最後只好把生意結束。

街舖、商場舖租貴嗎?不如到公共屋邨租個地方吧!剛創業完全沒有相關營商經驗?對不起啊,領匯不會租地方給你。就算能說服他們使其首肯,領匯要向投資者負責,商舖參考市場價來厘訂,租金也不菲。

好了好了,找個舊區租個舖位吧!哈哈,原來也不容易,市建局、地產發展商不斷收樓重建,舊區已買少見少,就算找到合適的舊區,但不知何時會給「重建」二字盯上,不利小生意的長遠發展。


算了算了,索性擺街邊!可是都不成啊,因為港府早已不再發出小販牌照,擺街邊隨時會被小販管理隊拉人兼封艇,不但一個月內會遭多次票控,最近的「新作」是一位老伯未開檔已被拉,血本無歸。


創業艱難,守業同樣也難。最低工資即將實施,加上高昂的租金,一些窮生意和小經濟肯定因此不能維持而結業,而大生意大經濟則因少了競爭而愈發壯大,使其進一步壟斷市場,結果是更多人要替大企業打工。除此以外,小經濟的沒落也會導致其他行業萎縮,例如筆者從事的會計業,很多小型會計師事務所的生意早以大不如前,但大型會計師行卻生意不絕。最近就有一位年青的同行,因抵受不住其小型事務所生意上的壓力而輕生,實在令人惋惜。

大生意大企業的確能創造很多財富和職位,但是香港過去之所以成功,全賴一眾中小企業。如果一個地方的經濟全掌握於一小撮大企業大商家手裡,大部份人都要為他們打工,這個社會絕對不會健康。

筆者不敢寄望政府會為小經濟創造有利於營商的環境,只要能少製造幾只像領匯和市建局的洪水猛獸,少攪幾項像最低工資般,既損害了營商環境但又不能全面保障打工仔的施政,已經是功德無量,造福人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97

審計多此一舉嗎? (作者: Bittermelon)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com/2011/07/blog-post_08.html

根據香港的《公司條例》,在港成立的有限公司不論規模大小,其賬目必須每年經過核數師審核,並向股東簽發核數師報告。但有些人認為,年度審計純粹只為了符合法例要求,錢是花了,但實際得益不多。

筆者的一位好友更以「破窗謬論」來比喻審計。其大意是這樣:故意將街上的玻璃窗全數打破,因此所有人都要去安裝新窗,雖然此舉能令該地GDP上升,但對社會來說是浪費,因為將窗先打破再安裝是不必要的,而且也令戶主不能將金錢花在其他有益的地方。

說審計是多此一舉,對社會更是浪費,面對這麼尖酸刻薄的批評,身為業界一份子有必要解釋。

據說,現今的註冊會計師制度始於十六世紀末,當時地中海沿岸的商品貿易非常薘勃,很多生意都是以合夥的方式去集資及經營,因而演變出財產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開。

在 此情況下,投資者希望監察管理者如何經營,於是出現了會計這個工種。及後英國股份制企業制度的出現,更造就了註冊會計師的誕生。在1844年,英國頒布的 《公司法》規定股份公司必須設監察人,負責審查公司賬目,而其後更修改規定,公司可以聘請執業會計師以協助監察人的工作。

從以上的一段歷 史可以說明,現代的審計工作由來已久,絕不是無中生有,而是按照商業上的需要發展出來。審計沒有必要嗎?當然不是。審計的主要服務對象是企業的股東,而其 他相關人士例如銀行、債權人、稅務局、監管機構,以至潛在投資者也不時需要參考審計報告,以了解企業的經營表現和財務狀況。

經審核的賬目就像經過質量鑑定的產品一樣,相關人士不需要另花資源自己去做。試想一下,如果沒有了審計,今天稅局要來查,後天銀行又要來,大後天股東也要來,公司和相關人士所花的資源,必會較現時每年由核數師負責來得更多。

就算賬目經核數師審核,企業被揭發造假賬時有發生,有人以此質疑審計的成效。不得不承認,目前的審計方法未能有效地查出假賬或欺瞞,但我們不能單以一些個別事件,便全盤否定審計的整體成效。

總體來說,財產的所有權和經營權一天是分開,審計仍然有實際的需要。有人會問,私人公司的股東通常也身兼管理人,認為香港應跟隨其他國家,容許私人公司不用做年審。

撇開現時法例的規定不說,雖然股東的利益最大,但一家企業還有很多其他相關人士,他們就可以透過審計來間接監督企業的管理。沒有年審,他們的權益無疑將受到影響,社會因此是要付出代價的。

其實財經事務及庫務局曾於2007年進行的重寫《公司條例》諮詢中考慮過這問題,當時的工作小組認為,現行的審規定應繼續適用於公眾及私人公司,因為公司也有很多其他利益相關者,他們都依據審計賬目行事,而且審計規定是香港企業管治制度的基本要素。

儘管審計是必須,但筆者認為目前有兩方面需改革。首先,目前核數師理論上是由股東會聘用,但實際上,審核費的金額是由管理層和核數師商議。如果以誰付鈔誰就是老闆的角度去看,利益衝突就沒法完全避免。

另外,當今流行的審計方法是通過風險評估,再配合抽查和獨立核證進行,可是整個審計都是建基於由客戶所提供的賬目和資料,對故意造假和欺瞞是很難查出來。

要徹底解決聘用的問題,最有效的方法莫過於核數師由政府或官方機構委任和指派,但目前的聘用制訂已源用多年,這樣重大的改變,公眾未必能夠接受。有人倡議設立激勵制度或者財務報表保險,以解決利益衝突的問題,可是目前仍處於研究階段,希望香港的業界能參與探討。

文章來源:
http://hkyaa.blogspot.com/2011/07/bittermelon.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47

耶路撒冷專訪 《創新企業之國──以色列經濟奇蹟的啟示》作者 掃羅.辛格:三種子造就以色列的創新

2011-7-18  TWM




水科技創新、替代能源創新……,「創新」在以色列,是最古老的名詞。

為了生存,從建國第一天起,以色列就只有這條路能走。但這條路並不好走,從社會文化到政府決心,不畏失敗,在險境中找到第一。

撰文‧楊卓翰 攝影.吳東岳二○○八年,以色列建國六十年,美國道瓊旗下財經網站﹁MarketWatch﹂以專文報導該國六十年來的經濟奇蹟。文中形容,以色列荒漠奇蹟的成因,幾乎無法解釋。

的 確,在資源極度匱乏、鄰國敵意「有志一同」的環境中,以色列的處境豈是「四面楚歌」足堪形容?然而依據IMF(國際貨幣基金)數據,自二○○○年至去年, 以色列的GDP(國內生產毛額)累積成長率將近四成,IMF並預估,今年以色列的人均GDP更將首度突破三萬美元大關。

更神奇的是,以色列的失業率從○五年就開始連續下降,○八、○九年金融風暴最烈的時候,失業率甚至從七.三%降到六.一%,完全無視國際動盪不安的環境。如此令人困惑的現象,到今天都不斷被提出討論。

趨 勢大師麥可.波特(Michael Porter)在《國家競爭優勢》(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一書中指出,「一國競爭力的來源,在於本國產業的創新和升級能力」。走進以色列,我們發現這個國家的經濟奇蹟,正是把創新的能量發揮到極 致。

第一顆種子

被迫創新 鼓勵失敗、練苦功的文化「以色列沒有資源,所以,被迫創新。」說話的人是掃羅.辛格(Saul Singer),以色列最具影響力的財經作家,他在去年的著作《創新企業之國── 以色列經濟奇蹟的啟示》(Start-up Nation),甚至被敵視以色列的回教國家譯成阿拉伯文發行,在《經濟學人》雜誌去年的一篇《解密以色列經濟》的文章裡,也大量引用了本書內容,而文章 的標題,就直接引用了辛格的書名:創新企業之國。

在辛格眼中,科技宛若以色列賴以生存的利劍,而揮舞這把利劍的背後,則是以色列的創新能量。他以台灣人最關心的水資源產業為例表示,目前二百五十多家的水科技公司,有七五%在初期接受政府的創業基金投資,他們和其餘三千多家科技初創企業一起帶動整個國家的經濟動能。

他 並強調,在全球經濟被金融風暴席捲的○八年,以色列的創業資金(Venture Capital)流入卻逆勢成長。每人平均創業投資金額是世界最高,比美國高出二.五倍,比歐洲高出三十倍,更比中國要高出八十倍。光是以色列的創業投資 這個金額,就等同該年外國流入德國和法國投資金額的總和。而以色列的人口,卻只有德、法兩國的二十分之一!

為了了解以色列創新能量的來源,《今周刊》特別來到最古老的耶路撒冷城拜訪辛格。今年剛滿五十歲的他,英語流利,畢竟是在紐約出生,移居以色列前,更曾經擔任過美國眾議院外交委員。透過辛格的觀察,我們發現了以色列種出創新奇蹟的三顆種子。

「以色列在水資源、新能源等科技的創新,不是因為我們的點子比較多。創新需要的決非比別人更多的新點子(idea)。我們能有科技的創新,是因為我們從文化環境、軍事訓練、到政府政策一連串的因子,才可以把創新具體化,把點子商品化。」辛格說。

首 先,以色列天生環境就造成他們創新的原動力。「因為我們沒有國內市場、沒有水源、沒有石油資源,我們四面環敵,所以我們被迫創新。如果我們不研發海水淡 化,就會渴死;如果我們不發展新能源,就沒有電可以用。」「再加上,我們的文化鼓勵失敗。」辛格把以色列的文化形容成失敗的熔爐。「如果你想要靠自由市場 推動創新,就一定要鼓勵失敗。只有失敗,才能夠讓自己再爬起來,從失敗的痛苦中學習。」辛格接著說:「在以色列,履歷表上的創業失敗是一項亮眼的經歷。我 們不在乎你的失敗,而想知道你從失敗中得到什麼經驗。我們的總統西蒙說過,最需要小心的就是大膽。有這種文化作後盾,以色列的年輕人才能大膽去失敗。」以 色列的創新之路也是一條「天堂路」。他指出,在一九八○到九○年間,獲得申請政府補助金的科技公司,最後有六成是倒閉收場,無法回收利息,十年間淨損失超 過十億美元。但我們會看到,政府持續投資,鼓勵創業,最後得以結出豐碩的果實。

第二顆種子

另類軍事管理 培育出創業頂級人才提到以色列男女皆兵的軍隊文化,我們很快就聯想到嚴格的管理和絕對的服從,但辛格卻告訴我們另一個故事。

「以 色列軍隊的人力不足,所以我們每個人既是士兵,也是士官、軍官,勤務和階級分層並不明顯。」在以色列,每一個單位都是實戰單位,每一天都在作戰。因此,在 以色列的軍隊裡經常可以看到上級和下級討論勤務及戰術,因為「大家唯一的共識是生存,而不是命令。 」也因此,「挑戰」和「爭辯」可以說是以色列文化的主調。退伍後的每一位年輕人上大學、進社會時,也帶著這種批判性思考,保有個人的野心。「這種精神是創 業的根本,你在其他地方看不到。」辛格說了一個真實故事:一位以色列的年輕人到美國公司面試,他告訴面試官,他服役時在伊拉克作戰。面試官反問,這些都很 棒,但你做過什麼「真正」的工作嗎?「西方企業,在乎的是一般職場上的歷練。」「但是在以色列,情況和全世界都相反,我們的CEO只想知道你在軍隊裡做了 什麼。當然,我們的國防科技眾所皆知,在軍隊裡受到高科技的訓練很正常,但大家所不知道的是,我們的孩子在十八歲時就要進軍隊訓練。在心智還沒成熟時,他 們就被教導成為戰場上的領導者。」辛格說,他曾經和一位在約旦邊境駐守的上尉訪談,這位指揮一百多人的連長才二十三歲。「你能想像,一個二十三歲的孩子, 擔起一百多人性命的壓力嗎?那種獨立性和責任感,不是企業中可以學到的。」

第三顆種子

政府掌舵 比磐石還穩定的創投政策有了文化和人才,最後一隻推動奇蹟的手來自政府。

「以 色列的政府掌握要點。我們從一開始就知道需要什麼,建國的國父班古里安在任時就把水資源和新能源作為國家開發的要點,要用研發和創新來達到目標。七十年後 的今天,我們的目標從未改變。」以色列從一開始就走在鋼索上,而它把所有賭注放在研發科技上。二○一○年國家投注在R&D(研發)的項目金額占GDP的 四.六%,比台灣的二%多了一倍以上。

除此之外,它從九○年代就開始持續地為創投市場注入資金活水。

「我們的經濟快速成長, 是九○年開始。像日本,我們其實也有所謂『失落的十年』。那是在七○年代到八○年代中期。我們剛打完一場大戰(註:一九七三年贖罪日戰爭),整個國家基礎 受到動搖,私人企業活動幾乎停擺,初創企業的失敗率也很高。」就在這時候,以色列政府拿出在旱天造水的精神,硬是在沙漠中開出花田。

「一九 九○年,國家開始推行政府再造,情況稍微好轉。但讓整個國家的經濟起飛,在於初創企業大幅成長,而其中關鍵是我們和美國合資的研發基金會BIRD。」這個 基金會主要投資美國、以色列合作企業案,將以色列的初創研發公司和美國的行銷公司結合在一起。根據辛格提供的數字,到今天BIRD總共幫助了七二八家初創 企業,帶來的收入超過八十億美元。

事實證明,以色列當初的堅持是對的。創投市場經由政府活化,二○○○年到○九年,以色列有二五○家私人創投基金,沒有這些創投基金,像TaKaDu這樣的全新IT水資源公司,也無法出現。

以色列的水科技奇蹟,並不是老天的點石成金,而是它憑著荒漠中的生存意志,自己闢出一條路。

如今,以色列走在全球水科技的最前端,不但讓這個缺水國度得以長存,更開發了無窮的商機。沙漠中的創新種子,何時能在台灣種下並發芽?

孕育高科技的搖籃

從民間研發投資到國家研發投資,以色列都是世界第一就算邊境爭擾不斷,經濟穩定度還是全球第四名!

全 球排名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第四名民間企業投資R&D金額 以色列瑞典日本南韓國家總投資R&D占GDP比率 以色列 瑞典芬蘭日本工程師占國家人口數 新加坡以色列智利台灣產學技術移轉程度 新加坡以色列瑞士美國創業資金取得容易程度 美國香港 以色列新加坡IT技術成熟度 瑞典新加坡以色列美國經濟穩定度 澳洲丹麥瑞士以色列資料來源:洛桑IMD國家競爭力排名,200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32

獨家專訪《華爾街銀行家的最後告白》作者 反華爾街才是投資王道!

2011-10-17  TWM




曾是華爾街最大金融機構的高級主管,高登.莫瑞在病榻上寫下一本「反華爾街式」的投資建議。究竟是什麼建議,讓這名銀行家在生命走到盡頭之際,仍要說給全 世界的投資人聽?

撰文‧楊卓翰

如果你在生命的最後能有機會傳遞一個訊息,你會說什麼?一位華爾街二十五年資歷的銀行家,在生命的盡頭要說的,竟是「反華爾街」的投資忠告。

高登.莫瑞(Gordon Murray)曾在高盛、雷曼兄弟,和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 Credit Suisse First Boston)等投資銀行擔任過常務董事和債券部門的高階主管,在他過世前六個月,他決定和他的財務規畫師合寫一本書。書的內容,不是教人一夕致富的祕 方,而是給散戶投資人最忠實的建議──一套和他二十五年華爾街經驗完全衝突、實實在在的「反華爾街」投資建議。

今年一月,六十歲的莫瑞因罹患一種罕見的腦癌,在長期奮鬥後,病逝於家中。他去世後一個星期,這本在︽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商業類書籍榜銷售第一名 的《華爾街銀行家的最後告白》(The Investment Answers,中文版十月由先覺出版)再版上市。莫瑞在生命最後的時間,放棄治療,用僅存的右半身完成這本書,傳遞一個他要敲醒全世界投資者的訊息。

不要相信金融機構的建議!

書裡的法則開宗明義第一條:不要相信金融機構給你的任何投資建議。莫瑞曾在華爾街最響亮的投資銀行工作,是最頂尖的債券業務主管,他在七○年代進入高盛, 再從高盛跳槽到雷曼兄弟。二○○一年,身體仍健康的他從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銀行退休。

退休之後他怎麼處理他的財產?不是交給他在紐約最風光的操盤手朋友們,也不是留在華爾街銀行裡享受退休員工的優惠,而是打電話給加州一位小有名氣的獨立財 務規畫師──丹尼爾.高迪(Daniel Goldie)。

「接到莫瑞的電話,我有些訝異。我們幾乎是兩個世界的人。」高迪,也是這本書的共同作者,在接受《今周刊》獨家專訪時這麼說。高迪發現莫瑞對於「華爾街那 套」很不信任,特別是把錢交給主動基金的經理人。多年之後,莫瑞才坦承,「二十五年來,他發現所知的財務知識全是錯的。」那次對話,也成了兩人寫作的開 端。

在債券部高層的莫瑞,接觸的客戶都是大型基金經理人。和這些經理人熟稔後,莫瑞發現「他們很多時候和一般散戶一樣一頭霧水,根本看不懂市場要怎麼走,更別 說要挑什麼標的。他們能做的往往只是盯著線圖,然後,祈禱。」隨著工作時間越來越久,莫瑞越來越不信任這場金融遊戲。

莫瑞無法接受這個事實,因為從他在哥倫比亞商學院時,就被教導「比別人努力分析,你就能擊敗大盤」的信念。但比較歷年來這些主動選股的基金績效後,莫瑞發 現不論是股票或是債券的主動型基金,別說超越大盤,「在書中我們就列出了圖表,這些基金的報酬根本連大盤指數的一半都不到!」擊敗大盤只是神話!

「主動選股對這些基金經理人都這麼困難,一般的投資大眾,能擊敗大盤的機率又更少了。」這些每天被無數媒體及金融業點綴得光鮮亮麗的投資機會,只是為了吸 引散戶進場的一層糖衣。「他們(金融機構)利用每個人都想要當巴菲特的心態,向投資人收取高昂手續費,績效卻遠低於指數。」莫瑞發現這個獲利模式幾乎完 美,但這個利潤並不是投資人賺走,而是販賣商品的公司,也就是他的角色。

「莫瑞一直都是一個正直的人,他在同事間的綽號就叫『嬉皮』,形容他那不妥協的叛逆精神。」高迪說,當莫瑞了解這種反華爾街式的被動投資時,發現這才是對 散戶投資人最有利的方法。隔年,莫瑞決定擔任這家獨立公司的顧問,以行動來糾正金融產業。

正義凜然的莫瑞,雖然在一○年三月癌症病情加重,仍然為金融改革法案的聽證會到國會報告。他的毛線帽底下是因化療而稀疏的頭髮,講述的是他在金融體制內二 十五年來所看到的致命盲點。在講台上的五十分鐘裡,他不斷重複地說:「這是錯的,而且沒有人願意說!」莫瑞的報告被直接送到國會內閣,並間接促成國會通過 美國大蕭條以來最嚴厲的金融改革法案。

去年六月,莫瑞的腦部掃描發現了新的腫瘤,他知道若不開始動手寫書,就再沒有機會了。在人生的最後五個月,決定停止一切治療。不是因為他已放棄希望,而是 他有更重大的任務。腦癌末期已經讓他的左半身癱瘓,但是他的腦筋仍然靈敏。為了和死神賽跑,他甚至減少止痛藥的劑量,忍受肉體的痛苦以保持清晰的思緒。

這些打不倒莫瑞。「他說過,腦癌對他最大的打擊,就是沒辦法用二隻手玩橋牌。他真的是個嬉皮!」高迪形容,「莫瑞說過,他生病的優點,就是每個人都急著聽 他想說什麼。」莫瑞知道疾病讓他說的話更有分量,他也決定不浪費死亡帶給他的禮物,要在生前將他的理念推廣出去。

莫瑞用臨終前的寶貴生命,對他從事二十五年的華爾街進行反擊。「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這句中國諺語,如今,在一位華爾街老將身上獲得印證。

高登‧莫瑞

(Gordon Murray)1951-2011 經歷:高盛債券部營業員、 雷曼兄弟常務董事、 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常務董事、 Dimensional Fund Adviser顧問學歷: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53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