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少了神話推手的蘋果 何去何從 昔日戰友透視賈伯斯離職密碼

2011-9-5  TWM
 
 
 

賈伯斯閃電請辭,市場兵荒馬亂 時,卻有一個人老神在在地說,一切都在預料中。他是賈伯斯的夥伴和導師,前蘋果副總裁傑伊‧艾略特(Jay Elliot)。在他的新書、先覺出版的《賈伯斯憑什麼領導世界》上市之際,《今周刊》採訪到艾略特,請他分析後賈伯斯時代的蘋果未來。

撰 文.楊卓翰

採訪蘋果公司前副總裁,沒有比現在更好的時機。

台灣時間八月二十五日半夜,蘋果董事會公布總裁賈伯斯(Steve Jobs)的辭職信。五個小時後,《今周刊》越洋電話採訪到曾在賈伯斯身邊擔任左右手的前蘋果副總裁傑伊.艾略特。

三十年前,艾略特離開 IBM加入蘋果時是四十四歲,由賈伯斯親自面試,而當時賈伯斯只是二十五歲的小夥子。艾略特很快就變成賈伯斯最信賴的「老人」,讓狂妄的賈伯斯說出:「除 了傑伊,不要相信四十歲以上的人。」如今這位賈伯斯的昔日戰友,在辭職消息曝光不久後,回顧過去的種種內幕。

賈伯斯的去職 意料中事艾略特接起電話時,聲音有些疲憊。電話背後,他的經典iPhone鈴聲,響個不停。「大家都瘋了,他們都很驚訝賈伯斯辭職,都在找答案。我覺得很 難過,但是,我一點都不意外。」他接著解釋:「這些年來,他的健康狀況一直不好;提姆(Tim Cook)已經三度代理他的職務,由提姆接任是最合理的選擇;而且他也已把核心團隊建立起來。現在辭職,有什麼好意外的?」艾略特一語道破所有人的迷思。

「但 是他們說對一件事。在我們的有生之年,恐怕都看不到第二個賈伯斯了。」艾略特語鋒一轉,帶著一些遺憾。他和賈伯斯是夥伴,也是朋友。看賈伯斯,惟有艾略特 最準。

「他(賈伯斯)為什麼能夠引領風騷三十年呢?關鍵就在他不但有願景,可以看到未來,還有實現未來的執行力。同時具備這兩樣特質的企業 家,除了賈伯斯,很難再找到。」賈伯斯對願景的執著之強,有時會到不合理的程度,甚至引發危機。而在現實與理想的衝突之中,賈伯斯自有一套解決辦法。這就 是決定性的關鍵。

賈伯斯的一意孤行 實現願景艾略特回憶賈伯斯和團隊最激烈的衝突,就是為了蘋果電腦的「風扇」。賈伯斯堅持不在蘋果電腦上裝風扇的故事,已被大家津津樂道。但在內部人艾略特 的眼中,這項決策的背後,有著不為人知的沉重代價。

「賈伯斯說什麼也不聽,不肯裝上風扇。研發團隊氣炸了,他們跑來找我,叫我勸勸他,否則 他們沒辦法跟這麼不講理的老闆合作。」但賈伯斯仍然一意孤行。

賈伯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艾略特講起賈伯斯不為人知的祕密——「用對的人」。 「要實現看似不可能的願景,就是靠人才。」艾略特說。他招攬知名工程師羅傑.霍特,重新設計電腦的電路板,才解決散熱的問題。

結果,蘋果二 號電腦比預定日期晚了五個月才上市,而且售價也提高。但他做到了,「無風扇」成了蘋果電腦永垂不朽的話題。「外界及媒體總是看到賈伯斯的光芒,但在矽谷的 圈子裡,大家看到的其實是他底下的精英團隊。」「現在枱面上的人物,包括提姆這些人才,都是他親自挖掘和招攬,為了蘋果產品前面的「i」而作準備的。」艾 略特指出,從最早的iMac上市時,賈伯斯就已經預言網路時代的來臨。

「蘋果的產品線,以iTune和App Store為核心,已經建立起一個完整網路。賈伯斯離開後,提姆掌舵的未來,蘋果的方向將會是iTV(網路電視)。航線已經設定好,就算把他自己拿掉,蘋 果還是會往那方向前進。」「我之前說過,賈伯斯成功的關鍵,是因為他能夠實現願景;而他之所以能夠實現願景,就是因為他有提姆在身邊。他的掌舵功力,不比 賈伯斯差。」更何況賈伯斯已經打造出一個核心團隊來延續他的願景。因此,艾略特認為,「至少未來五到七年,蘋果的產品線和研發方向不會有什麼改變。這點我 想對台灣的供應商也是一樣。」賈伯斯的歇斯底里 成就蘋果雖然賈伯斯的離去不會對蘋果的外部營運有太大衝擊,但公司的內部文化將會在更長遠的未來看出差異。「我必須說,沒有賈伯斯,他那驕傲的執著和願 景,也可能不復存在。」艾略特分析賈伯斯離去之後的蘋果有何不同。

「提姆和賈伯斯有一樣的熱情,但他的個性比較冷靜、隨和。他不像賈伯斯那 樣,會為了一片風扇和整組研發小組鬧翻。」不過,艾略特指出,這可能是好事。因為這些年來,賈伯斯的執著有時會被員工認為無理取鬧、不解人意。「我以前在 蘋果,就是擔任和事佬的角色,我相信提姆一定也擺脫不了這個角色。」再加上賈伯斯和董事會高層有一串不愉快的歷史,「提姆的上任,一定可以緩和董事會和經 營團隊過去緊張的氣氛。」讓蘋果的運轉更加順暢。

「但他們都不是賈伯斯。」艾略特再一次惋惜地說,「賈伯斯用他那恐怖的熱情推動蘋果三十年 了,在他之後,我沒有在蘋果裡看到有人具備他那種歇斯底里。」歇斯底里?我重複一次。「哈哈哈,對,我想蘋果,至少在未來,可能會很懷念賈伯斯的歇斯底里 吧。」艾略特在電話上爽朗地笑著回答。也許,這也是他最懷念賈伯斯的地方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474

金融辦何去何從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12-09/100336493_all.html

此輪金融人事調整逐漸到位後,一再延期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有望在2012年1月召開。多 位金融界的官員和銀行高管透露,地方金融監管及地方金融辦改革是決策層較為關注的問題。

 

  知情人士向財新《新世紀》透露,國務院有關高層11月19日在湖北省宜昌市召開部分省市地方金融工作座談會時,當時幾乎變成了金融辦專場。

  出席上述會議的包括「一行三會」(央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的領導以及地方政府相關金融監管部門。與會者向財新《新世紀》記者透露,除瞭 解各地金融業發展現狀,有關高層重點聽取了來自湖北、重慶、四川、貴州、云南和武漢、宜昌等地方金融辦負責人的匯報,包括當地金融辦職能、組織架構、人員 組成和工作開展情況。

  財新《新世紀》記者從多個渠道獲悉,第四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正在緊鑼密鼓準備之中。從相關部門已經在準備的有關會議資料看,「探索地方金融管理 模式」是此次的重要課題之一。

  有銀行高管表示,高層現在很關注金融系統性風險。今年以來,民間金融的蓬勃發展和問題此起彼伏。溫州、鄂爾多斯等多地民間借貸市場利率高息化、 全民化現象嚴重,考驗著地方經濟的發展和地方金融穩定。而在近年農信社、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等金融機構的監管權下放到地方政府後,建立清晰的中央、地 方分層金融監管體系框架,已成為不可迴避的現實。如何建立更加有效的地方金融監管體系,料將是下一步改革的重點之一。

  有關高層在前述會議上強調,地方政府金融管理部門要不斷探索,正確處理促發展與防風險的關係,發揮好服務和協調作用。

  地方金融辦在推動金融支持地方經濟發展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但也造成不少問題。

  據某國有銀行發達地區分行行長介紹,當地金融辦的主要職能是協調省內金融機構多放款,支援地方建設。一位大行公司部負責人則坦承,有些省市的地 方金融辦,要求銀行每日通報貸款進度,令當地的分支機構相當為難。

  「國有銀行改革的方向之一,是擺脫地方政府對商業銀行日常經營行為的干預,但現在有些地方金融辦又充當了地方政府干預銀行經營的前沿陣地。」分 析人士認為,由於各地金融辦的職能和定位不清晰,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偏差,走入了誤區。

地方金融監管利弊

  有熟悉金融改革的業內資深人士表示,國務院前總理朱鎔基在任時,金融改革的主要目標是不讓地方政府干預金融。比如1998年底央行打破行政區劃 設立九家大區行,實行垂直管理,初衷就在此。但此舉也使得地方政府沒了抓手,在「一行三會」的垂直監管模式確立的同期,金融辦自2002年應運而生。

  「主要任務是協調,並想方設法地參與地方金融的管理。」北京金融服務局一位負責人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2009年底,已有26個省級政府、 222個城市相繼成立金融辦,這一趨勢並延伸到一些區縣市政府。

  有業內人士稱,有關高層對地方金融辦的職能和使命,有一定保留看法。比如,認為在當前的國情下,國家對金融事務的管理應以中央集權為主,實行垂 直管理,避免地方政府的過度干預。金融辦如要擴權,無疑會涉及地方政府從中央分權,需要仔細權衡利弊。

  目前,「一行三會」的垂直監管只能延伸到縣級,證監部門只到省級。受訪銀監會和央行人士均坦承,已經出現「一行三會」監管很難覆蓋的領域,如民 間金融、小貸公司、擔保公司等,監管權均已下放到地方政府,監管半徑相對較短。

  但是,一旦賦予地方金融監管職責,是否會強化地方政府干預的傾向?「以金融穩定的名義干預,會更加名正言順,但地方上很容易過界,這是過去讓中 央政府一直防範的心病。」有央行人士稱。

  上述人士的擔心有著現實依據。自溫州爆發企業老闆「跑路」潮後,今年10月,溫州市政府派25個工作組分別進駐25家當地銀行,包括當地的工農 中建交五大行,至今仍未從當地銀行撤出。

  據浙江當地一位大行人士透露,除了彼時溫州市政府要求銀行不抽資、不壓貸,目前溫州市政府甚至要求當地銀行,企業貸款到期不能不續貸;不經溫州 市政府審批,銀行不能將逾期貸款列為不良貸款。

  銀監部門有關人士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證實了這一做法,「這豈不是又回到上世紀80年代了:政府直接指揮銀行。」

  世界銀行東亞太平洋金融發展局首席金融專家王君指出,地方政府直接或間接地掌控大量的金融機構和金融資產,以及非正規金融活動的蓬勃發展,客觀 上需要有地方的金融監管框架。他認為,雖然各地都成立了金融辦,但由於沒有在法律上賦予其相應的權力,定位和職能不清,全國的地方政府都面臨著理順兩個職 能的問題:一是所有者職能;二是監管職能。

  「由於邊界不清,地方政府在摸索中很容易和中央政府的權責發生衝突。」王君認為。

  多位地方金融辦負責人向財新《新世紀》記者指出,在中國區域差異巨大情況下,地方政府對本地金融機構的經營和風險更為熟悉,建立地方政府主導的 分層金融監管體系框架,已成不可迴避的現實。

  「但中央政府對地方金融監管也不能放權太多,只宜放在省級政府,也不可同級管理。比如,對鄉鎮的金融管理可放在地市級,像溫州市政府肯定犧牲銀 行保護當地企業,因為地方政府、地方企業是一致利益。」一位中部地區的金融辦主任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

地方金融國資委試水

  在中國金融管理體制中,「地方金融管理體制的建設最為緩慢,至今也沒有建立一個有效的地方金融管理體系。」一位資深金融專家認為。

  上海是首個通過金融辦強化政府對金融國資管理的地區,實現「管人、管事、管資產」,被業內認為是地方金融國資委的雛形。財新《新世紀》記者獲 悉,目前,成都、河南等地也相繼把當地的金融國資納入地方金融辦的管理範疇。

  在今年年初由國務院提出的「十二五」規劃綱要中,已提出要「強化地方政府對地方中小金融機構的風險處置責任」,並首次明確表示要「完善地方政府 金融管理體制」。

  目前,多數地方政府的金融監管工作由隸屬於地方政府的金融辦負責,協調「一行三會」和全國性金融機構在當地的分支機構開展工作,推動地方金融創 新、維護地方金融秩序。

  一位大行沿海地區分行的負責人表示,地方金融辦給外界的印象,有統領地方上的「一行三會」之架勢,是一個「高高在上」的機構。

  隨著地方政府對金融產業的重視,自2009年北京市金融辦和上海市金融辦率先擴權以來,已有多個省市的金融辦升級擴權,機構和人員編制都在擴 張,地方金融辦已漸漸成為規劃地方經濟發展的金融大管家、地方金融生態建設的組織者、地方金融產業佈局的掌控人。

  2009年3月,北京金融辦升級為北京市金融工作局(下稱北京金融局),職能包括參與研究制訂政府重大項目融資方案;協調金融機構綜合運用各種 金融工具和平台;為首都經濟建設尤其是重點工程、主導產業、重要區域和中小企業發展提供融資支持服務。

  在今年北京市政府推動保障房建設融資,推動城鄉一體化建設重點村改造過程中,北京金融局和當地一部(央行營業管理部)三局(銀監局、證監局、保 監局)共同設計融資模式,在和「一行三會」溝通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比如,在北京金融局牽頭下,北京國管中心、北京保障房建設投資中心等九家發行企業 擬在銀行間債券市場推出全國首單保障房專項私募債,擬發行總額為500億元。

  上海市金融辦成立於2002年,為全國最早成立的地方金融辦,彼時上海市對其的定位僅為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設置的服務性機構,並不在政府序 列。

  2009年8月,上海金融辦開始實施機構改革,金融辦的職責由過去的管理、協調、服務、推廣等四項職責擴展為13項。與之前的職責定位相比,此 次機構改革賦予了上海市金融辦更多的實權,主要體現為「兩增一擴」。「兩增」包括由上海市國資委授權金融辦對市屬金融國資進行日常監管;新設了地方金融管 理處,管理不屬於「一行三會」直接監管、但是與金融服務有關的新興機構,比如小貸公司、擔保公司、私募股權基金等。「一擴」則指的是金融辦要注重運用金融 市場資源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包括加強與區縣、各個委辦之間的合作,以及加大對產業經濟的支持等。

  金融辦擴權擴編之後,與之合署辦公的上海市金融工委仍保留。後者屬黨委序列,主管黨務,並按照黨管幹部的原則,負責權限在地方政府的金融機構高 管任免。目前上海金融辦與金融工委編制已增加到100多人。上海希望通過金融辦的專業化管理,結合市管金融企業董事會試點工作,來改變過去人事、業務、資 產管理脫節的現象。

  「上海金融辦模式應該是一個可以參考的發展方向,這樣便於金融資本和產業資本的分開管理,這是兩個遊戲規則和監管邏輯完全不一樣的產業。」重慶 市金融辦主任羅廣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重慶的金融國資,目前仍由重慶國資委管理。

  「上海金融辦這種做法有一定優勢,金融辦加金融工委,相當於把管人、管事、管資產統一起來。」天津市金融辦副主任劉寧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

  劉寧介紹,目前,天津金融國資管理體制尚未改革到位,仍沿襲財政部門作為主管單位的做法,這也是大部分地方的做法。「上海、北京金融資產規模 大,而天津金融資產量不到1.6萬億元,其中地方金融資產約佔20%,各地情況不同,很難有一個模式,但國家應有一個總體部署,並根據實際情況,允許地方 有自己的特色。」他表示。

  不過,也有聲音反對這種類似地方金融國資委的做法。「相當於又培養了一個『地主』,反而可能又成了改革的阻力。」有業內人士說。

  多位地方金融辦人士表示,「目前大多數金融辦仍主要負責協調工作,是否會把地方金融國資所有人的職責納入金融辦,取決於地方主要領導人的想法, 因為地方是長官負責制,這一舉措需要整合地方部門利益,也是得罪人的事。」

  「在中央層面,金融國資所有者的功能是通過財政部和匯金執行的,相對應的,客觀上也存在地方金融國資所有者職能;如果這一職能做實在地方金融辦 層面,未嘗不可,但一定要將所有者職能和監管者職能分開。」王君認為。

監管邊界何在

  在前述湖北宜昌會議上,有關高層亦強調,依法打擊非法集資、非法交易所等違法活動,維護金融秩序,守住防範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這條底線。對 於各類金融風險的處置,要堅持「誰的孩子誰抱」的原則,明確責任,確保金融安全和社會穩定。

  前述金融專家指出,中央政府強調「誰的孩子誰抱」,就相當於賦予地方政府維護地方金融穩定、促進金融供給的職責,卻沒有在法律上賦予其相應的權 利,「無論地方政府是不是金融資產的所有者,都客觀存在監管職責,比如對那些民營的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典當行等。」

  「沒有在法律地位上明確賦予地方金融辦監管職責,權責並不對等,出了事讓地方政府衝在前面,而地方往往由金融辦牽頭收拾殘局,這並不利於調動地 方政府的積極性。」一位地方金融辦負責人表示。

  多位地方金融辦人士稱,目前給地方金融監管帶來最大壓力的就是民間融資、非法集資。比如,浙江當地包括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性擔保、典當行等准金 融機構共有900多家,「一行三會」的監管鞭長莫及,而這對地方政府的壓力非常大,「在地方都是難事、急事,而且要動用公檢法手段和工具,只能地方政府來 執行。」

  目前,非法集資由銀監會牽頭的部際聯席會議負責,由銀監會負責認定其非法集資的性質,屬於國務院交辦銀監會的法定之外的事項。

  「並不屬於銀監會的職責,這一機制並不順暢,最後的執行仍要落實到地方。」銀監會人士坦承。

  由於沒有一個統一清晰的地方金融監管框架,邊界不清,中央和地方的權責衝突不可避免。「中國一放就亂,就是因為規則不統一。」一位金融辦主任認 為。

  他指出,在實際操作中,一些領域中央監管部門很想管,但是地方感覺沒必要管。比如,地方產業私募基金,「投資人不超過50個,每份募集的錢幾百 萬元,有區域性、規模小的特點,地方備案足矣。」

  浙江省金融辦主任丁敏哲認為,現有金融體制有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管理方式,目前的監管體系和監管模式沒有考慮到地方差異化發展的金融需求,容 易導致一刀切;二是管理內涵,分業管理體制難以做到全覆蓋,存在著重複監管和監管盲區並存的現象,比如,銀監部門負責監管農信社,但同時地方政府也委託省 聯社負責農信社的高管任命、業務監管等;三是目前地方只承擔部分監管職責,並沒有明確承擔維穩和組織的責任。

探索分層監管

  即便是正規金融序列,早在2007年,在銀監會推動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村鎮銀行、貸款公司和農村資金互助社)開展試點之後,銀監會的基層監管 力量已捉襟見肘。

  目前,按照銀監會的職責分工,地方銀監分局為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的屬地監管機構,但地方銀監分局只覆蓋到地市級,而絕大多數農村中小金融機構都設 在縣(市)以及鄉(鎮)和行政村,這些地方只設有監管辦事處,目前每個辦事處一般只有三到五個人,監管任務繁重。

  「如果銀監會管到『毛細血管』,會累死;如小額信貸、擔保公司等,越貼近基層,地方政府越熟悉,更適合地方監管。」一位地方金融辦人士稱。

  對於監管資源不足的問題,花旗銀行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沈明高建議:「銀監會不妨嘗試二級監管模式,改造地方金融辦或省聯社的力量監管地方小型金 融機構,包括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典當行、擔保公司等,類似於美國的聯邦監管模式,這種分省監管模式還會促進監管競爭,既可增加監管力量,也可避免『一刀 切』的管理模式,以免落入『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窠臼。」

  多位受訪的地方金融辦人士均表示,希望建立統分結合的分層次管理體制,有一個差別化的監管政策,根據各個地方文化差異、經濟發展水平、信用狀 況,給予不同的監管策略,「中國區域差異巨大,一刀切的監管制度不可能適合所有的地方,反而會打亂地方原有平衡;可在統一監管規則下,由中央和地方分別實 行監管的模式,在一些准金融領域或者地方中小金融機構的監管職責,適當下放給地方,相應的風險責任也落在地方,形成大統一、小分權的監管格局。」

  他們亦認為,在中央和地方的管理權限劃分上,目前較為恰當的模式體現在小額貸款公司和融資性擔保領域。全國約4000家小額貸款公司的外部監管 和風險處置安全由地方金融辦負責,地方金融辦在監管手段上亦探索了多種模式,包括電子化監控、賬戶監管等。融資性擔保業務監管,是由國務院指定銀監會牽頭 的部際聯席會議負責,銀監會內設有融資擔保部,主要負責制定行業監管政策,指導地方政府對融資性擔保業務進行監管和風險處置,其具體業務監管,有19個地 方落實在金融辦,10個地方落實在中小企業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894

三種車牌管制,「堵城」何去何從?

http://www.infzm.com/content/80782

更多的「堵城」正在躍躍欲試效仿北上廣那些先行者實行車牌管制。但它們能否躲避人們對北上廣三種模式的批評聲浪?

自2012年7月1日廣州試行汽車限牌政策之後,關於溫州、南京等多個堵城將步其後塵的傳聞不絕於耳。

在中國成為世界第一汽車大國之後,各座城市的交通擁堵已經愈演愈烈,成為城市管理者的心頭之患,但如何治理擁堵,並無定論。無論是上海的車牌競拍政策,還是北京的單純搖號、廣州的搖號與競拍結合政策,都有諸多詬病之處,包括法律授權不清、過程公開透明不足等等。

更多的「堵城」正在躍躍欲試效仿那些先行者實行車牌管制。但它們能否躲避人們對北上廣這三種模式的批評聲浪?

「最貴鐵皮」的由來

上海是國內最早、2010年之前也是唯一一個對私車牌照普遍實行限制性政策的城市。

早在1980年代,上海就開始競拍私車牌照,那時的起拍價就高達十萬元,以當時收入水平這主要被視為一種「奢侈稅」。

1990年代初,由於汽車需求的較早湧現和城市道路狀況的難如人意,上海中心城區的交通已呈不堪重負之勢。在著手修建這座城市的第一條高架道路和地鐵線路的同時,以競拍方式全面限制私車牌照的政策也被推出,並被官方冠以「市場化分配」的時髦名頭,不過那時的競拍仍是「有底價、不公開」的。

經過一系列演變,2000年上海開始實行針對國產汽車(後因中國加入WTO把進口汽車納入)的「無底價」競拍,這也是現行私車牌照額度競拍制度的起點。當時上海的做法是,政府每月只推出一定數量(通常是幾千個)的私車牌照「額度」,購車居民通過競拍買到「額度」,才能辦理私車牌照的手續。

實施十二年來,「額度」競拍價格從初時的不足萬元一路攀升至2012年8月的6.3萬元。這是2012年4月以來,第三次月度競拍價格突破6萬。這意味著,車牌價格已高過很多經濟型轎車,民間把上海的私車車牌嘲為「最貴的鐵皮」。

得益於實施多年的車牌額度控制,上海這座特大城市的擁堵程度遠遜於比它少了1/6人口的北京。一個可資對比的數據是,目前上海汽車保有量為200萬輛,而北京已超過500萬輛。

但是,考慮到這一政策的種種負面因素,上海市政府也一直在考慮實行「B方案」的可能性——被學界公認為相對最能兼顧效率和公平性的徵收擁堵費模式,就從2001年開始多次出現在上海決策者的案頭。

所謂擁堵費,指通過在交通擁擠時段對部分區域道路使用者收取一定的費用,以控制交通出行需求,調整出行路徑,減少擁擠區域道路交通流量,在倫敦和新加坡等地均有實行。

早在2001年,上海市建委就已在牽頭調研擁堵費徵收模式,並因寫入了2002年《上海城市交通白皮書》內而被坊間熱議,但那時上海市政府內部各部門反對意見很大,認為「電子收費系統等條件尚不成熟」。

此後,每當現行車牌額度拍賣政策遭到輿論質疑時,這一「B方案」都會被重新翻出來討論一番。

2004年,時任中國商務部部長助理的黃海就在中央電視台「炮轟」過上海的車牌限制政策。黃海稱,上海的私車牌照競拍違反了當年5月開始實施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希望上海方面能夠按照新的道路安全法規,對這個行為再進行一次認真的研究」。

這個表態旋即引發全國熱議,法律專家們更是以研討會和撰文等方式,對這個政策的合法性問題提出猛烈批評,稱其還違背了行政許可法、《機動車登記規定》等法律法規。

這些質疑聲讓上海非常被動。「為此,上海專門去(中央)作瞭解釋,對黃海個人也去進行過解釋。」上海市政府法制辦副主任顧長浩在2012年8月末一場小範圍的車牌政策研討會上回憶道。

這場波瀾的發生,也和當時價格走高帶來的關注度相聯。在黃海講話之前,私車牌照「額度」的競拍價格,已一路漲至4.5萬元的歷史高點。

此後,儘管上海官方宣佈「經請示全國人大、國務院等部門,以及內部專家多次研究,各方都認為上海的政策沒有違法」,但「取消競拍」的說法一度在坊間盛傳數月。

到2007年末時,又一波的價格飛漲,把上海的競拍政策推向輿論中心。上海私車牌照的「額度」價格快速上升,直奔6萬。而當時樓市股市火爆,上海居民財富迅速積累,購車需求旺盛。

這一次上海市政府把矛頭指向了被指控為操縱一手車額度競拍報價、拉升二手車牌照價格的汽車經銷商。當時,政府查處了一批違規的經銷商,還調整了競拍辦法來規避這種行為。

當時,上海市城市交通管理局一位副局長還公開表態稱,上海現行的競拍制度只是一項「過渡性政策」,今後會隨著城市公共交通的發展完善逐漸淡出,於是又引發一波「取消競拍」的傳聞。

上海市政府在2004年、2007年兩次風口浪尖之時,都曾拿出徵收擁堵費的方案重新討論,但都因實際操作困難、反對意見較大而不了了之。

事實上,技術障礙早已不存在,但計費、繳費各個環節的管理問題,依然讓官員們頭疼。參與討論的一位技術官員就持反對意見,「這個收費天天都要交,不像牌照一次性就交完了事」。

倫敦採取的是先記賬單、再由車主自行繳費的方式。上海市政府法制辦副主任顧長浩舉了一個例子,在和倫敦的政府官員交流擁堵費方案時,他問對方,倫敦平均每個月要處理多少拖欠繳費的案子,對方回答說是一兩千例。這個答案讓顧很感嘆,「想像一下,如果照搬到上海,僅這一項,就會是一個多大的量。」

不僅如此,在2007年這輪討論中,如何定價、如何補償本身住在擁擠區內的居民、如何處理與外地車的關係等問題,均引發了與會官員們的爭論。

這項政策動議依然被「擱置」下來。顧長浩說,「那時打算擱置到世博會結束之後再說。」不過世博會已過去兩年,擁堵費的討論未再重啟。

而上海車牌額度的價格雖在2008年金融危機時一度跌落,但後來又隨著經濟好轉噌噌漲起來,2012年5月更是創下6.4萬元的歷史新高。

「當決定了使用這個拍賣政策,就已經意味著必須承受價格越來越高的趨勢不可改變,想要同時把價格控制在老百姓可接受的合理範圍內,是很難實現的。」一位多年來參與這項政策改進的上海官員坦言,車牌「額度」本質上就是一個資產性產品,那就必然會具備資產的特徵,比如價格變化受預期左右、存在投機炒作行為等。

在私下場合裡,政策制定者們並不掩飾自己的想法,「這塊鐵皮的價格,早晚會奔10萬元錢去。」

與價格伴生的另一個爭議話題,是每年數十億、累計已有兩百多億的拍賣資金的流向,儘管官方早就宣稱用於公交設施建設,但在「兩會」代表、委員、律師信息公開申請和訴訟等各方持續壓力之下,直到近兩三年,才做到每年定期公佈收支大數,但政府網站上簡單的幾欄數字,顯然還遠未達到民眾所要求的公開透明的程度。

京廣模式之弊

「現在北京、廣州等城市一『進來』,上海壓力就小多了。」在上述參與車牌政策改進的官員看來,北京的搖號帶來的種種副作用,使北京取代上海站在了輿論風暴眼上。

北京是在2010年底公佈並開始實施新的車牌發放政策的。此前,北京已經嘗試過單雙號限行、尾號限行等措施來緩解交通壓力,但效果有限。

「最後還是下決心採取了限制車牌發放的措施,有兩個背景,一是來自中央政府的壓力,北京各種活動多,交通必須有保障;二是北京曾做過研究,如果不管制,到2015年北京的汽車保有量將會達到700萬輛,而城市的容量只有400萬輛。」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常務理事賈新光對南方週末記者說。

雖然目的都是限制車牌發放,但北京採取的是和上海截然不同的措施:搖號。根據政策,車牌「指標」的獲得是無償的,只要是符合戶籍、社保等條件,擁有駕照的居民,都可報名搖號,搖到號後需在半年內辦理汽車上牌手續。

上海的競拍政策,過去遭到的諸多批評聲音就是來自北京,因此北京最終選擇了搖號,沒有重蹈上海「覆轍」,亦是順理成章。

「北京並不是個商業氣氛濃厚的城市,如果搞拍賣,居民不能認可,可能會引發一些矛盾,如被人反映到中央,甚至可能會被批評。」賈新光說。

不過,比競拍更顯公平的搖號政策,實施一年多來,卻為效率低下所累。在上海,急需買車的人群可以通過競拍迅速獲得車牌額度,而北京不競拍僅搖號,則導致符合條件的居民紛紛加入搖號大軍,搖號儼然成為一場浩浩蕩蕩的社會總動員。

實施一年多來,這個搖號池裡人數已從初時的20萬,增加到現在的118萬人,且在繼續擴大,中籤率也不斷降低到目前2%的水平,民間戲稱為「搖號就像買彩票」。急需買車的人也只能跟著大家一起希望渺茫地等待「中獎」。

而在民間,也因此衍生出各種不規範的牌照調劑手法。最常見的是朋友親戚之間的互助,一對搖中兩個號的夫妻對南方週末記者說,他們將其中一個「指標」借給了一位不符合社保條件的朋友。這對夫妻特意研究了相關的法律和政策,結論是如果發生車禍,掛名者是要承擔連帶責任的,但他們基於親友關係的信任,覺得不會因此招來糾紛。

此外,一些銷售商和黃牛也可以幫客人代理指標的買賣和租賃。據南方週末記者採訪的黃牛報價,急於用車的人,可以選擇一年5000元租個車牌,或花幾萬元「買」一個「指標」,但指標是掛在賣家名下,雙方只能私下簽署一份簡單的協議書來約定權責關係。

這些問題的出現,並非缺乏預見。在搖號政策實施之前,北京就曾經到上海調研和交流,搖號可能帶來的「一手市場無價,二手市場有價但政府無法管控」等後果,在當時就已被提及。

在這樣的背景下,上海的樣本,陡然翻身成為了好榜樣──有效治理了擁堵、有序地發放了牌照,還為政府籌集了公共交通建設的資金。

儘管北京市交通委信訪辦官員向南方週末記者強調,目前並無調整車牌政策的計劃。但在坊間,北京將改為競拍的流言,已大肆流傳了好一段時間。

2012年8月最新試行限牌政策的廣州,則在北京和上海的經驗基礎上,設計了一個折中方案:一半指標搖號產生、一半指標競拍獲得,由參與者自行選擇。這個方案的意圖不難理解,既吸納了上海競拍的效率,又兼顧了北京搖號的公平。

「這個模式的效果,尚需等待實踐的檢驗,但這種做法無疑是增加了系統的複雜度,在吸納兩個城市做法優點的同時,兩種模式的缺點很可能也會隨之而至。」上述上海官員提出了自己的擔憂。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常務理事賈新光不讚成上述任何一種限牌政策,他對南方週末記者說,從交通警察和交通專家的角度而言,自然是路上的車越少越好管理,但時常被忽視的是,治堵的根本,還是要靠合理的城市規劃和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統。

而在不久前召開的一次研討會上,上海大學法學教師楊小欣仍在追問上海私車限額拍賣的合法性問題,他表示:「該項措施在實質上增加了機動車登記的條件,剝奪了上海居民依據國家立法規定的條件申辦登記領取號牌的權利;對私車主增設了國家立法沒有設定的交費義務。具有如此效果的行政措施,應當具有國家立法上的特別授權根據,應當具有國家立法中的行為法上的授權根據。」

這樣的合法性追問,同樣適用於中國已經或即將採取車牌限制政策的地方政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476

視頻還得靠拼家底:PPTV何去何從?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1/2450996.html
前有消息稱視頻媒體服務商PPTV資金已出現窘境,有上海方面的視頻從業人士在微博上確認了這一消息,其稱:「業內已經不敢賣劇給他們了。」此外,獵頭市場上PPTV的離職員工也成為生力軍。

PPTV不支的原因,很大程度在於其自2010年至今一直不斷的大規模投入,雖然品牌影響力和市場規模都不斷擴大,但一直未建立起有效的業務回報機制。

相對於搜狐高清和愛奇藝可以拼爹,土豆和優酷可以在納斯達克合併,其他中小視頻網站開始操作遊戲聯運和電商,收入和業務結構的單一成為了PPTV的致命傷。

PPTV原名PPLive,成立於2004年,並於2005年開始商業化運作。2010年1月開始推PPTV品牌,並在當年與其他幾家視頻大佬一同掀起了大規模收購和播出影視劇和長視頻的潮流——當時國內視頻行業幾乎全體由學習Youtube改為學習HULU,該潮流在視頻行業一直延續至今。

這一潮流使得視頻一度成為最燒錢的互聯網業務,且愈演愈烈。多家視頻服務商對於部分熱門電視劇獨播權可以說是到了白熱化的地步。而各互聯網巨頭過去兩年每年年終做來年預算時,視頻採購費用總是因數額驚人而特別抓人眼球。

但事實是,視頻行業到目前為止仍沒有盈利的跡象。雖然優酷號稱在去年第三季度現金流轉正,但鑑於其合併了土豆,而兩者整體在該季度還是虧損了9150萬元。

這種燒錢的遊戲,或許在2013年會有一個大結局。而PPTV或將不支的消息,也許會是引發結局的導火索之一。

事實上,在燒錢和拼家底的道路上,視頻業格局和層次已經較為分明了:搜狐高清和愛奇藝基本屬於拼爹;優酷和土豆依靠上市融資;迅雷業務線較多會員業務也算是成功;而快播已經把主力放在了遊戲聯運上;其他的二線視頻網站,如六間房以及委身給人人的56,也紛紛9158起來。

這樣梳理下來,只有PPTV還在靠最傳統的視頻業務和廣告掙錢。

收入結構單一不是PPTV唯一的危機。大環境的改變同樣令PPTV進退不安。

移動互聯網和家庭客廳娛樂戰略的興起使得長視頻和影視劇的主戰場出現了轉移的趨勢。無論是在移動終端這個更小的屏幕上,還是在智能電視(電視盒)這個更大的屏幕上,都呈現出比傳統PC屏幕更新穎豐富的玩法。雖然PPTV在這些方面跟進迭代都不慢,在移動互聯網端的表現甚至算是優秀,但這些在當前還屬於投資和卡位的階段。在移動互聯網和家庭客廳娛樂領域如何佔據有利的位置,講好自己的故事成為了視頻業的又一個負擔。

對於業務線較豐富的互聯網公司而言,視頻業務在電視屏幕和手機屏幕上的衍伸對自己其他業務亦有裨益,復合分攤下來,其成本壓力要比純視頻服務的公司要小得多。

但對於類似PPTV這樣的純視頻媒體而言,介入這一領域無疑使得燒錢速度翻倍。對於更小的視頻服務商而言,幾乎已經錯過移動互聯網和電視上的機會了。

PPTV在這種「求死與等死」的困局中,把2011年融來的2.5億消耗幾近殆盡,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在視頻行業,PPTV無疑是與傳統電視台網走得最近的一家,但是這種戰略因為外部原因並沒有達到預期。傳統電視行業的強勢渠道並沒有給PPTV帶來營收的飛躍,而在內容上的合作,由於競爭者眾多,PPTV也未節省多少成本。

自2010年以來,整個視頻行業一直在進行大規模的投入。如PPTV這類業務和收入都較為單一的公司,在2013年可以騰挪的空間並不多了。PPTV在今年第一季度如果確定業務方向做出調整,很可能引發諸多拼光家底的視頻服務商產生鏈式反應。剩下的視頻巨頭們,基本也把電視屏幕和手機屏幕瓜分完了。

在新時代,視頻成為了故事結束最早的行業,而PPTV的困窘,只是這個故事終章的開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294

山寨崛起, 外需回流, 資本何去何從? Consilient_Lollapalooza

http://blog.frankyfan.com/2013/04/blog-post.html
4核8顯, 6寸IPS, 2G ram, 1300萬像素, android 4.2, 安免免跑分15000, 你以為是Note 2嗎? 或新一代最強手機嗎?

不, 這只是人民幣1400的山寨手機.

不止這樣,  50寸, 4k 電視, 日本賣50000, 國產可以賣到8000.

手機如是, 電視如是, 家電如是, 汽車如是. 中國製造, 已由外需, 慢慢變成"自給", 再從"自給", 轉向出口. 這是很大的製造業主題.

由外需轉"自給", 其實需要很長的時間打造內鎖的供應鏈. 從實體店到網購, 近年內銷的建立打造得很快很好. 什麼什麼下鄉, 正正是為這個轉型帶來了刺激.

高歌猛進, 自然是激烈的競爭, 外內不異. 任何可以投放資金的行業, 在中國都很快變成產能過利, 因為中國有的是資金. 然而, 這一過程, 讓很多普通市民受惠了, 生活質素得到了提升.

同時, 有一些供應鏈核心企業, 例如是核心零件, 核心製程, 核心什麼, 比軟獨特的企業可以受惠. 還有一些競爭力較強的企業, 在競爭中勝出, 也可以比較辛苦地成長.

這些, 都是可以留意的"大方向". 還有什麼不是"自給"的, 便是研究的方向了~

同一時間, 很多本身在國內的工業, 可能要面對外國本土生產崛起的需求. 因此, 出口企業可能要面對高端產品回流, 低端產品外流至東南亞國家的雙重挑戰.

這個過程將減少中國多邊貿易盈餘. 在資金面方面, 將會國內貨幣供應增長放緩, 利率向上. 這個影晌值得關注.

中國對資本流入可能從貿易面轉向資金面, 在經濟放緩的同時, 股市的表現可能相對偏強, 也值得留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215

《創業教戰》台灣網路創業家 該何去何從? 「網」住十三億人商機 進軍中關村關鍵五問

2014-01-20  TCW
 
 

 

當中關村的年輕人把自己當成下一位馬雲、李彥宏,在中關村的肥沃土壤茁壯時,台灣的網路創業者,卻顯得無所適從。當每個人都在說台灣市場小、資金少,年輕創業家要如何突圍?

撰文‧楊卓翰

問:我想在網路成功創業,難道只有「走出台灣」這條路嗎?

答:不一定。雖然從資金面、法令面、人才供給面,中關村的客觀條件較優渥,但是兩岸的網路市場成熟度,在各項產業都不同。例如,台灣消費者喜歡細膩的網路服務,使用者付費習慣也較好,所以像敗衣網這類客製化程度高的商業模式,能夠成功。

北京創新工場首席運營官陶寧建議,如果你想做的是質精量少、細膩的小產品,台灣是很好的出發點;但是,如果商業模式需要依靠大量用戶,那麼台灣市場較小,很難做到規模化。無論如何,現在起,就從訂閱創業邦、36氪、虎嗅網等中國科技網站開始了解市場吧!

問:我想做中國市場,網路又無國界,為何一定要進駐當地?

答:先回答一個問題,你知道什麼叫〈打飛機〉嗎?這支小遊戲在中國玩家破二億人,建立在微信服務(手機通訊)裡。

除了遊戲,現在越來越多網路服務也透過微信來執行,例如用微信訂票、查股票資訊等;微博(微網誌)也不斷在橫向擴張服務。如果沒有實際進駐當地,就無法觀察到這些平民生活細節,推業務會更費力,一不小心就慢半拍,這就是中國所謂的「接地氣」。

在中國成功籌資的活動通營運長謝耀輝指出,他在中國得隨時跟著微信亦步亦趨,有什麼新動作就要馬上更新;相較之下,台灣網路服務對於其他地區的使用習慣,反應卻很慢,更新速度更慢。在中國市場變動速度快,慢一拍,可能就會被淘汰。

問:我想在台灣創業,但募不到錢,去中關村就有錢拿了嗎?

答:如果你在台灣連種子基金都拿不到,可能在中關村也拿到不到。

北京創新工場評斷項目的標準,其中一項就是有無籌到種子基金。「如果你的點子這麼棒,怎麼會連你身邊的朋友、長輩都無法說服而投資你呢?」陶寧說。

包括林之晨等創投專家一致建議,網路創業者至少得先拿出三百萬至五百萬元台幣,作為創業第一筆種子資金。真正重要的,還是你的創意和商業模式,是否真的具有投資價值。

問:到中國網路創業,只有中關村一個選擇嗎?

答:中關村不是唯一選擇。從台灣到上海註冊的殺價王網站創辦人楊濟成認為,北京創投多、資源豐沛,但是台灣人較少;有才雲首席運營官羅仕鑫也指出,上海的台商多,對於初次到中國發展者,可能較為友善。

隨著中關村的網路創業模式越來越成熟,現在其他一線、二線城市也開始模仿,向創業者招手。在中國的實戰創業者普遍認為,不一定第一站就要衝灘頭堡,到北京落戶,只是先後的問題。

問:前往中國之前,我必須準備什麼?

答:首先,在當地找一位可以信賴的合夥人。如此註冊公司會比較方便,在中國成功活過第二年的台灣新創團隊,都是和當地的合夥人一起打拚。

因為除非透過官方認證的育成中心、加速器,一般公司註冊手續往往很複雜,網路營運的牌照(ICP)備案申請也至少需二至三個月,這一點要有心理準備。

除了提早將中國法規摸熟,來自台灣的北京皓宇互動總經理羅聖博提醒,台灣創業者要準備一顆強烈競爭的企圖心,才不會在中國成為無名屍。「十幾年來,我看過很多台灣人來北京,卻跟不上速度,承受不了壓力。」他建議台灣年輕人,不要貪圖台灣的舒適,必須學會將壓力轉為成長動力。

清華大學教授蔡仁松也指出,「創業,心最重要。台灣創業者缺乏國際觀,是致命傷。」要看得遠,才能走得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075

大眾點評將何去何從?聽聽創始人張濤怎麼說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17/58711.html

其核心觀點如下:

1、移動設備迅速在行業內普及,完成了O2O市場教育工作。

張濤談到過去2-3年整個本地化O2O行業發生的較大變化是,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很多商舖老闆自己也變成了移動端用戶,市場教育工作初步完成。

在商舖老闆對大眾點評的產品有瞭解之後,能給相互合作帶來便利。其次,團購的興起本質是按效果付費的模式,給商戶帶來客流。現在商舖老闆作媒體推廣、打廣告,會率先選擇互聯網。

2、本地生活服務層次更趨品質化

由於大眾點評定位本地化生活服務,張濤談到,在線上部分重點是用戶如何快速查找信息,圍繞優惠券、團購、預訂、外賣等作產品開發。線下部分考慮如何如何與商家深入合作。

針對移動端精準性的特點,大眾點評也力求通過數據分析讓產品內容與層次更豐富。張濤提到,大眾點評在2013年作開放平台2.0,已經將內容開放給行業開發者,帶來一些基於本地化生活場景的創新應用,有些在張濤意料之外。如旅遊類應用與餐飲、地圖的結合。

「消費者一旦解決了生活必需品,解決溫飽問題之後,對生活品質的提高是有需求的。我們能做的領域和設計會越來越多。」張濤談到,大眾點評的服務已經不只是餐飲,包括婚紗攝影、美容美發,這種有品質感的內容服務會越來越精細化,下一步會做文化演出。

最後他說道,大眾點評的定位是提供有品質的生活服務,在移動端整合趨勢。

以下是騰訊科技對話張濤全文:

問:過去一年,(O2O)給您最大的驚喜是什麼?過去本地化商家信息化程度是比較低的,理解上也有些粗淺,您現在看到了這種變化嗎?

張濤:我覺得過去兩三年變化還是非常大的,裡面主要有兩個因素。第一個是移動,以前其實用互聯網的人一般都是偏年輕的,大概十多歲到三十出頭,所以我們打交道商舖老闆他們一般是不用PC的,所以對大眾點評也是不熟悉的。

但是移動出來以後,很多人有iPhone有安卓,所以他自己就變成了用戶,這樣而言對我們的產品就更有瞭解,對我們跟他們產生合作會很方便。第二大因素就是團購的興起,因為它是一個非常好的按效果付費,然後給商戶帶來很多客流,商戶能夠感激到互聯網能夠給他帶來巨大的客流上的影響,會產生很多商戶。

如果三年前你問商戶會怎麼投,他會考慮電台、報紙,然後我們要跟他說互聯網是有什麼好處的。在今天基本上這一層教育基本不大需要了,作為商戶而言他基本上優先考慮的就是互聯網,然後在裡面去選哪一個產品和哪一家合作。

問:移動化已經改變了很多行業。在您做出的每個決策前,都會考慮移動優先的因素嗎?

張濤:特別對大眾點評而言,移動一般都是我們優先考慮的。比如說我們在去年推出了一個預訂項目,我們第一個研發就是在移動上的研發,包括現在推的一系列的事情,我們移動一般都會優先。/O2O其實核心一塊是線上,幫助用戶快速找到信息。

第二塊就是線下,線下怎麼能夠跟更多的商戶合作,提供更多的內容。在這兩塊我們在持續優化,前面提到關於信息查找這一塊,現在我們也是在跟更的商戶進行更深入的合作。比如說我們之前可能只有優惠券,後來做了團購,我們最近預訂業務也做得非常好,現在我們考慮是不是要做外賣,考慮是不是要增加點菜功能。這一系列的怎麼能夠深入跟商戶進行合作的,我們都在做比較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問:數據精準分析會在大眾點評起到什麼作用?

張濤:會是一個非常核心的作用,而且特別是在移動。

因為移動的特點屏幕非常小,上面能夠展示的信息量是不大的,所以如果用戶能夠快捷地找到資料,在這麼小的屏幕下,你就需要對用戶有更清楚更精準的理解,我覺得這是用戶需求方面。第二,移動跟PC相比,對用戶的信息蒐集會更加精準,因為在PC上你不知道這個用戶的一個真實身份的,在移動上用這個手機基本上是唯一的,一直都是這個人。

然後在移動上,比如說自然而然知道他的地理位置,你在周邊這個功能就用得很好,在PC上你其實是不知道的。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時間,在PC上如果你是早上十一點去找一個餐館,其實你很難知道他是在找午餐還是下午餐還是晚餐,但是如果在移動上十一點基本上是午餐。三點再打開可能是下午茶,晚上十二點基本上夜宵。所以時間這個緯度這個信息也會更精準,雙方一結合,移動上對用戶數據分析,能夠比較精準地推送用戶想要的信息給他,會變得越來越重要也越來越關鍵。

問:移動化帶來了生活方式的改變,您發現下一代年輕人群消費點在哪兒了嗎?

張濤:其實大眾點評的定位,我們叫「點評讓生活更有品質」,其實我們做的都是品質生活的事情。

餐飲是我們起步的一塊,現在我們網站上,很多人用點評來找,我們有一個欄目叫麗人,美容美發,也有生活休閒,按摩SPA,我覺得再下一波肯定是有很多文化方面的,文化演出。我們也做有一個結婚頻道,也是我們在行業領先第一的。怎麼通過來選擇婚紗攝影婚宴。

我覺得我們定位的都是服務類的,而且是比較有品質感的。不是加油站,基本上沒有太大差別。更多是有一種品質生活的,這是我們的定位。而且這是在符合整個小的大趨勢。因為消費者一旦解決了生活必需品,溫飽的問題之後,或者在淘寶上逛膩了之後,他其實更多在對生活品質的提高是很有需求的,而這往往是服務業的東西。所以我覺得隨著我們消費者會越來越對這方面有追求,其實我們能做的領域和設計會越來越多。

問:在移動端還有哪些創新是可以預見的?

張濤:移動端還有很多事情是可以做的,一個是前面說的,怎麼能夠通過數據讓用戶體驗做得更好,在這一塊還是有非常大的空間可以做。另外在移動端會出來一些更多適合移動端的功能和產品。比如說像預訂是非常適合移動端的,也會有其他的一些我們在嘗試做的事情。移動端因為跟PC的用戶使用習慣、場景,而且跟本地又是一個非常天然連接的事情,所以接下來可以做的創新點還是會非常多。

我們開放平台一年前開始,當時因為剛剛開始做,其實在慢慢地往前做一個開放的力度。我們最近剛剛宣佈的開放平台2.0,其實基本上把我們的全部內容開放出去了,所以也是希望能夠促進整個行業的發展。

這裡面我覺得其實應用還是挺多的,而且合作的這些應用,比如說我們以前想得比較多的是像旅遊類的應用,跟餐飲是天然結合的,或者是類似地圖的,其實現在還會看到很多,我們跟Evernote在合作,跟小米也在合作,他們做一個黃頁的撥打,應用場景確實越來越多,有一些都不是在你初期設想當中的,我覺得這是一件好事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163

財務公司何去何從

 
2014-05-12  NCW

 

經濟下行、利率市場化衝擊、企業盈利能力下降壓力下,財務公司目前良好的業績能持續多久?降低存款準備金率是否可能,又是否必要?

◎ 財新記者 張宇哲 文zhangyuzhe.blog.caixin.com 繼國務院定向降低縣域農商行和農合行的存款準備金率,財務公司也在期盼央行能夠降低對財務公司的存款準備金率,以度過經濟下行的寒冬。

「希望有關監管部門能從支持實體經濟角度出發,從財務公司的特徵出發,將行業存款準備金率從目前的15%-16% 水平調整到我們預期的5%-8%。 」中國財務公司協會會長張華表示,如果定向存准調整成功,新釋放的資金量將達3000億元。在業內人士看來,定向釋放3000多億元資金,對貨幣政策的絕對影響有限,對貨幣政策的衝擊也相對較小。

不過,據知情者透露,央行之所以針對財務公司比照商業銀行實施較高的存款準備金率,更多是擔心銀行通過財務公司做通道監管套利。 「只要存准存在太多差異,一定會讓財務公司成為通道。 」社科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表示,儘管財務公司不能對外授信,但集團企業可以對其上下游供應商授信, 「考慮到企業之間支付的關聯性,這種套利很難隔離」 。

這也是央行對財務公司降存准這一訴求多年持謹慎態度的根本原因,尤其是當前影子銀行氾濫。 「全民皆影子。 」一位銀行人士感嘆道。

2010年,財務公司才僅有約100家左右,截至目前,財務公司已經增加到184家,四年間,數目幾乎翻番。

出於對大型企業近年仍存在重複建設、亂投資的現象的擔憂,來自央行、銀監會、國資委的領導在財務公司年會上,均多次強調財務公司要保持獨立性、堅守為集團主業服務的底線。

委託貸款擴張

來自財務公司協會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184家財務公司表內外資產達4.32萬億元。其中表內貸款1.1萬億元,佔中國境內各金融機構貸款的1.46%;表內存款2萬多億元,表外貸款約1萬多億元,大於表內,委託貸款大體佔總體貸款規模達到了3%。財務公司的表外貸款主要是委託貸款的形式。

「這個數目不是小數,表內表外資金運用佔整個存款的85% 以上,特別是表外資產的運用主要是為了規避存款準備金,有的財務公司假委託、高利貸,賺取高息,與財務公司的身份並不一致。 」一位業內權威人士指出。

張華認為,今年以來,財務公司表外資產增速超過表內,一方面說明實體經濟需求很大 ;另一方面,也說明財務公司利用中間業務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功能加大。他介紹說,從財務公司的資金運用結構看,表內外信貸資產佔資產規 模的65% 左右,結算資金規模佔30% 左右,用於投資領域的資金佔5% 左右從這個結構來看,財務公司的資金都投向了和實體經濟相關的產業。

多位財務公司人士告訴財新記者表外貸款規模逐漸增加,增長高於表內有多方面的原因, 「存准率過高,壓力比較大」是其中原因之一。

「委託貸款屬於正常業務範圍,集團發債資金也是按照合規要求,通過財 務公司做委託貸款方式給集團內部公司使用,這屬於正常的中間業務。其實從財務公司盈利角度,更希望資金存在財務公司發表內貸款,利差收益才能落在財務公司 ;委貸只是收1?的微薄手續費,因為是為集團內成員服務,所以遠低於市場價格,這也是取之於實體用之於實體。 」中國華電集團財務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宇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財務公司給成員單位的貸款利率一般基準利率或下浮10%。

另外, 「有的項目財務公司覺得風險高,不願通過貸款的方式;而採用委託貸款的方式,財務公司不承擔風險只是中間業務。 」中海油財務公司人士介紹說。

銀監會非銀司副主任張電中向財新記者表示,企業集團發債籌集的資金通過財務公司以委託貸款的方式分配給其子公司使用,這是監管部門認可的分配資金方式。 「委託貸款是中國獨有的因為中國的法律不允許企業之間有償借貸,委託貸款的增長有其合理的地方因為企業集團內部之間的子公司有互相貸款的需求,其他通道走的不順暢,才走的這條路。 」張電中亦強調,委託貸款也是監管重點之一,監管部門只管住一條,即信貸資金不能做委託貸款,也不允許財務公司向集團外的企業發放貸款 ;對於銀行來說,銀行應該查實委託貸款的資金來源。

至於「假委託、高利貸」的現象,張電中解釋稱,這種現象在財務公司其實很少見,監管層不允許財務公司向集團外放貸和吸存。 「財務公司接受比較嚴格的監管。外界不瞭解,往往把企業集團和企業集團的財務公司混為一談」 。

目前財務公司的不良資產很低,財務業績表現良好,但現在中國經濟處於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 「三期疊加」帶來 前所未有的挑戰,國民經濟總體狀況是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 「將來承擔深化改革的成本,結構調整陣痛的成本,還是這184家財務公司所在的大型企業集團來承擔。重複建設、盲目競爭、惡性競爭等現象在184家大型企業的行為中都有體現,財務公司目前良好的業績不可能太持久。 」業內權威人士提醒。

利率市場化衝擊

目前全行業超過70% 的財務公司資金集中度均高於上年,全行業平均資金集中度比率約為30%; 184家財務公司中,有80家財務公司表內外資產規模達到百億元以上,其中8家財務公司的規模超過千億元。

「財務公司是金融行業中最讓監管部門省心、可以一覺睡到自然醒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可以說風景這邊獨好。 」5月5日,銀監會主席助理楊家才在企業集團財務公司2014年年會上表示。

與銀行業最新年報公佈的不良「雙升」形成對比的是,來自銀監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一季度末,財務公司行業表內外資產達到4.32萬億元,行業平均不良資產率0.08%,較年初顯著降低,資產質量持續向好;實現利潤總額160.64億元,平均資產利潤率為2.09%,所有者權益達到3943億元,行業平均資本充足率28.36%, 繼續保持在較高水平,所有機構指標均高於監管要求。

這些財務公司背靠184家中國的核心大型企業,其中民企十幾家,其餘均為大型國企,這些大型國企集團資產淨 額1.6萬億元,約佔全國9000戶國有企業的三分之一,行業涉及製造、電子、煤炭、石化等實體經濟的核心部分。在近年國有資本產融結合趨勢的帶動下,產業資本大規模進入金融行業,從傳統商業銀行,到信託、金融租賃、汽車金融、證券、基金、保險,企業集團財務公司被視為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緊密結合的資源管理者,居於舉足輕重的地位。

2009年4月,時任國資委副主任李偉在財務公司調研時曾指出,央企產融結合的關鍵是大力發展財務公司。在前述年會上,銀監會亦在討論推動財務公司圍繞集團主業開展產業鏈金融試點。

一些大型央企財務公司的體量,已經達到中型商業銀行水平。比如中石油集團旗下中油財務公司的年報顯示,截至2011年底,總資產達到5034.85億元,吸收存款2403.94億元,發放貸款及墊款1721.86億元,去年全年實現淨利潤35.11億元。

在當前經濟下行、利率市場化加速、企業集團去槓桿壓力加大的環境下,相對較高的存准政策導致企業集團自有流動資金被大量凍結。在此次年會上,呼籲降低存准、放鬆企業資金自主權的管製成為業界主要議題。

不過,隨著中國實體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產業結構調整進一步深化,利率市場化進程加速,金融創新和新興金融業態加劇了金融機構競爭態勢。財務公司行業經營環境發生深刻變化,面臨系列挑戰,有三大矛盾較為突出 :一是進一步提升資金集中管理水平和多重制約因素並存的矛盾,二是加大服務成員單 位的力度和部分企業經營風險加劇的矛盾,三是自身盈利壓力增大和市場利差空間縮小的矛盾。

「利率市場化對財務公司衝擊非常大,因為畢竟財務公司規模總量小,不可能主導市場,在利率市場化的進程中沒有話語權,只能跟隨市場;近年隨著利率市場化加快,貨幣市場資金成本明顯提升,對融資成本影響很大。 」陳宇告訴財新記者。

存准率高低

中國的財務公司是為支持企業集團發展而設立的一類特殊金融機構。自1987年中國第一家財務公司東風汽車財務公司誕生後,大型企業集團開始運用自己的金融機構融通企業內部資金。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一些財務公司的業務範圍很寬泛、什麼業務都做,類似於早期的信託投資公司,也對外放貸,與其風險管理不相匹配,也出現了一些實際風險。在過去20多年,財務公司先後經歷了四年萌芽初創、六年多元探索、三年治理整頓、四年重新定位、六年規範發展以及近三年來的快速發展階段。財務公司的表內外資產已由2011年的2萬億元增長到目前的4萬多億元。

基於財務公司從事存、貸、內部結算業務,具有一定信用貨幣創造功能,同時也為了防範支付風險, 從1986年起,財務公司開始上繳法定準備金。2003 年到2006年期間,央行的存准率為7%。

據中油財務公司人士介紹,當時財務公司願意上繳存款準備金,因為存款準備金利率是1.62%,超額存款準備金利率為0.99%,高於當時的企業定期存款利率,當時定期存款利率不到2%。但此後從2006年7月至今,存准前後調整40多次,目前,財務公司的存准率為15%,大型商業銀行為20%,股份制銀行為18%,農合行和城商行為14.5%,農信社和村鎮銀行為14%。

財務公司從2008年就向央行建議實施更大差別的存准率。財務公司普遍認為,相較於其他金融機構,財務公司的存款準備金較高,對財務公司不公平。

以某能源財務公司為例,在上繳15% 的法定存款準備金並保留35% 的超額備付資金後,有將近50% 的資金不能進行運作,能夠運作的資金不過50% 左右,與商業銀行高達80% 以上比例的資金運作(包括發放貸款和持有其他金融資產)相比,二者存在明顯的差異。

相比城市信用社和農村信用社,在2010年2月25日以前財務公司還與之一樣,此後則開始分別高0.5個百分點和1個百分點。 「中油財務公司至今凍結了300多億元。 」中油財務公司人士透露。

另外,在財務公司看來,從商業銀行和財務公司執行貨幣政策的實踐情況來看,商業銀行普遍存在的監管套利行為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法定存款準備金政策對財務公司的不公平性。

相比商業銀行和信託公司花樣翻新、層出不窮的「金融創新」 ,有業內人士稱, 「財務公司老老實實繳存與自身存款貨幣創造能力不對等的高額存款準備金,也按監管要求停止了信貸資產 回購業務和金融債券發行,成為這場監 管套利盛宴的少數缺席者。 」同時,目前央行不允許財務公司以直接參與者身份、甚至間接參與者身份加入央行支付系統完成資金清算;只能以一般的企業身份,作為商業銀行的一般客戶,依託商業銀行來實現資金集中及對成員單位的結算服務,無法實現內 部資金資源跨行、跨省域的集中 ;且管理備付金時,必須兼顧不同商業銀行的結算服務能力以及考慮與資金歸集銀行的合作關係,資金被迫分散清算。據中國財務公司協會統計,受諸多結算服務手段制約,超過半數的財務公司對集團資金的歸集率不到50%。

但相當一部分城市信用社和農村信用社都可以以直接參與者身份參加同城清算系統和大小額支付系統。另外,監管政策限制財務公司對信貸資產回購、同業拆借等流動性管理工具的使用,導致財務公司缺乏工具、手段來平滑集團波幅巨大的流動性,以最大限度地將短期資金形成沉澱可用的長期資金並加以運作獲益。

截至2013年末,財務公司繳存存款準備金約2668億元。據財務公司協會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四大行的存款創造乘數是4.32,存准率是20%;而財務公司存款創造乘數為1.72,信用創造能力較弱。以前述指標測算,財務公司的存准率不應超過8%。這與財務公司實際現狀15% 的存准不匹配。因此,財務公司協會建議進一步優化差別存款準備金制度,按照小幅漸進、動態差別的原則為 財務公司降准,執行與金融機構相比更大的差別準備金率。

業內人士認為,由於財務公司不是央行支付清算系統的直接參與者,不會因清算頭寸不足,影響全國清算系統的正常運行;財務公司行業資本充足率(25.80%)遠低於商業銀行。這些都與財務公司實施較高的存准率不匹配。

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孫雲飛認為,財務公司高比例的上繳存准,與其功能定位有衝突之處。

財務公司的資金來源,一部分是資本金,一部分是成員單位的存款,即自有沉澱資金。

孫雲飛認為,作為非銀行金融機構,財務公司存貸款各項業務均被政策限定在集團內部,目前的核心定位是加強企業集團的資金集中管理,提高集團資金使用效率,同時財務公司不吸收公共資金,資金來源是集團內部成員,主要進行集團內部的資金調劑結算,而風險由集團企業自擔。在信用創造和社會風險方面,財務公司遠低於銀行,但由於監管部門把財務公司視同企業內部的准商業銀行管理,將其納入繳存存款準備金的範圍,且繳存準備金較高,使得財務成本政策成本負擔較高。

孫雲飛援引中船集團的例子稱,準備金制度增加了船企的負擔。由於船市持續低迷,加之部分民企、外資船廠倒閉,大部分銀行將船舶行業列為高風險行業,大幅削減對造船企業的信貸支持,導致船企獲得貸款難以想像。當前,兩大央企船舶公司都高度重視財務公司作為集團內部資金蓄水池的作用,不斷加強資金使用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降低資金成本。

目前,兩大船舶集團財務公司集中的資金規模均在400億元左右,為支持和保障造船企業穩定經營、持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兩大造船企業上繳的存准高達120億元,增加了資金成本,加劇了資金的緊張。

孫雲飛強調,準備金制度降低了中國造船企業在國際的競爭力。當前造船業的主要競爭對手是韓國和日本,其船舶融資成本都在3% 之下;而在中國,即使作為軍工央企的兩大造船集團,從銀行的融資成本,也在5% 以上,比日韓高2個百分點以上,當前造船業利潤已非常薄,再加上上繳存准,壓力非常大。 「使我們在國際船舶行業中,處於更加不利的地位。 」他說。

「針對財務公司進一步降准,有利於財務公司發揮基本功能定位,有利於緩解實體經濟,有利於放鬆對企業資金自主使用權的過度管制。 」孫雲飛說。

中國特色的存在

國資委多次強調,財務公司是集團財務管理的延伸,其主要職能就是為集團提供資金集中管理服務。這些持有金融牌照的財務公司,實質上已經從集團企業的內部財務管理部門、企業的內部銀行,延升為某種形式的商業銀行,接受央行和銀監會的雙重監管。

這亦屬中國特色。國外的企業集團並無財務公司,只是在總部設有財務管理部門或司庫部門,在與外部商業銀行的配合下,完成財務管理目標,更談不上作為金融機構被監管。

在業內人士看來,僅從目前財務公司的定位來看,未必需要單獨設立財務公司, 「至今沒有財務公司監管辦法,都是比照銀行來監管,監管成本過高,但業務範圍越來越窄」 。

中國的融資結構長期依賴銀行貸款。在近年的新增社會融資規模中,股本融資僅佔15% 左右。目前從36家上市公司的曆年資產負債表可以看出, 「存貸兩頭大」的現象依然存在。財務公司資產方貨幣類資金以銀行存款為主,與負債方銀行貸款的比例,有時能佔到30%。究其因,是來自企業的資金飢渴症 :一是想賺點小利,二是囤積資金,隨時防範宏觀調控轉向。

有關權威人士指出,184家財務公司所在的大型企業集團在融資結構調整中,應發揮主力作用,在資產負債率很低的情況下,債務融資結構應該是以債券融資為主,以銀行貸款為輔,以長期可收回債券為主,以短期流動性的票據為輔。 「這比存款準備金降低2個百分點,增加貸款規模有效多了,且能帶動整個社會資金價格信號的下行。如果財務公司都囤積那麼多銀行資金,同業拆借利

率何時才能下行?」

近年,企業集團正在通過結算中心等繞開政策監管的方式進行內部資金集中管理,財務公司或已不再是最佳模式。

這也是為何財務公司存款集中度始終徘徊不前。 「財務公司是集團的二級單位,集團層面不統一要求,財務公司也不便於要求兄弟公司歸集資金。 」一位財務公司高管告訴財新記者。

據中國航空油料集團公司總會計師 趙壽森向財新記者介紹,中航油集團公司的財務公司2011年底才成立,但在此之前已經通過總部的財務管理部門實現了集團的資金集中管理。主要是利用了銀行提供的資金池管理服務,即企業的結算系統和銀行的結算系統直接連接,根據企業當日下午的預算安排,在銀行的授信額度之內,通過 IT 系統自動配比,安排次日整個集團企業的收支。 「有效解決了『存貸兩頭大』的現象。現在每天賬戶上停留最少流動資金只有2000 多萬元 ;以前存款端有30億到40億元,貸款端有50億元,報表沒法兒看。 」據趙壽森介紹,中航油成立獨立財務公司的原因更多是參加同業拆借市場和發債。 「以前從銀行借錢,現在相當於去批發市場借錢,比以前從零售市場借錢便宜。 」據財新記者瞭解,近年企業申請財 務公司主要出於兩方面考慮:一是參與同業拆借市場,可以取得更便宜的資金;第二是,用金融機構的名義方便對外投資。其實,對於前者,非金融機構也有申請資格;對於後者,一些集團企業旗下已有了金融控股公司。

「我們主張各家企業以財務公司為中心,把金融類業務由一個高管管理起來,不能在融資環節、資金配置環節有很多人管,兩套管理班子管理類似的金融類業務,麻煩大了。 」有關權威人士提醒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492

蘋果一審敗訴,Siri在中國何去何從?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2152

冤家糾纏兩年之久

新浪科技消息,7月8日,法院對於蘋果公司起訴國家知識產權局的行政訴訟案作出宣判,維持原專利委員會做出裁定有效,蘋果敗訴。

對蘋果提出的小i專利涉及的多項相關技術不公開、不充分等的一系列主張不成立,法院不予支持,認為小i機器人的專利具有創新性、新穎性。蘋果代理人當庭表示繼續上訴。

公開資料顯示,「小i機器人」(中國發明專利號ZL200410053749.9)是上海智臻網絡科技公司於2004年申請發明專利的智能語音系統,並於2009年正式獲得授權。而Siri成立於2007年,最初以文字聊天服務為主。2010年被蘋果以2億美元收購,隨後通過與語音識別廠商Nuance合作實現語音識別功能。

從2012年至今,蘋果(Siri技術)公司和上海智臻網絡科技公司(小i機器人)兩位「冤家」專利權爭奪的糾纏足足有兩年之久。

早在2012年6月,小i機器人在上海對蘋果公司發起了Siri侵犯專利的訴訟。在該案中,小i機器人認為,蘋果Siri侵犯了他們之前獲得的授權的專利。

2012年,小i機器人創始人袁輝曾表示,蘋果Siri實現機制和模式與小i機器人是一樣的,雖然不能直接說100%侵權,但幾乎完全侵權。

對於成為被告,蘋果公司毫不示弱。蘋果公司認為小i機器人擁有的專利應該無效,因此於2012年11月19日向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覆審委員會提出申請,請求宣告小i機器人專利權無效。

然而在2013年9月16日,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覆審委員會做出決定,維持小i機器人專利權有效決定。

對此,蘋果公司不服專利覆審委員會的決定,以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覆審委員會為被告,向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請求撤銷被告作出的第21307號無效宣告請求審查決定書。

2014年2月27日,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開庭審理了蘋果公司行政起訴國家知識產權局案。當天,法院經過5個多小時的審理後,當庭並未宣判。這是時隔4個月後,法院作出的一審判決。

Siri何去何從?

2011年,Siri技術首次被使用在iPhone 4S上,以語音控制功能作為特色技術的Siri,吸引大批果粉。手機用戶空虛寂寞冷之際,Siri噓寒問暖;手機用戶想要找餐廳、問天氣時,Siri對答如流。

Siri使iPhone變身為一台智能化機器人,能進行人機互動,支持自然語言輸入,還能夠不斷學習新的聲音和語調,提供對話式應答。

如今蘋果公司一審敗訴,是否意味著蘋果今後在中國必須停用Siri系統呢?

法制晚報消息,有業內人士預測,此案必將經歷二審,短期內Siri還不會被禁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法官宣讀的39頁長達近3萬字的判決書中,蘋果公司的各項主張雖均未得到支持。

但同時,智臻公司在本案中的主張也沒有獲得法院支持。法院認為,智臻公司所提交的證據無法證明其在商業上獲得的利益與實施該專利技術方案之間的直接關聯性,不足以作為創造性判斷的依據。

因此,這也為蘋果公司(Siri技術)與小i機器人未來的專利權爭奪留下了巨大的懸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928

一場大氣爆,引爆高雄與台灣石化業存亡困局 毀滅與重生 明天過後 280萬高雄人與4兆產業何去何從?(088-101)

2014-08-11  TWM
 
 

 

驚天一爆

炸出不願面對的真相……

一場劃破午夜寂靜的大氣爆,瞬間奪走三十條人命,讓高雄人痛醒。

原來高雄都會區底下深埋政府官員、業者都說不清楚的地下管路,人、車與石化原料一起在馬路上下跑,丙烯是那麼可怕又致命的原料;更揭開了驚人的事實,石化產業帶來了上中下游四兆多元產值、三十六萬就業人口,但夢時代旁就是石化儲槽、高鐵站蓋在石化廠旁,二八○萬高雄人被石化廠包圍。

人不可能與石化廠、管路當鄰居,經濟、就業機會卻不能一夕抹殺。

大爆炸帶來毀滅,也讓人有機會深思,高雄與石化產業都需要一起重生。

高雄大氣爆爆出台灣經濟與都市發展的大矛盾,昔日十大建設變成了今天高雄市民大夢魘,滿佈地下的管路,有如不定時炸彈。

但貿然停止地下管路,仁武、大社馬上面臨停工危機,光是拆除管路不能解決問題,台灣應該跟上國際潮流,讓石化業遠離人群,建立一貫化的專區,集中管理。

製作人‧謝春滿 撰文‧呂國禎、鄧 寧 研究員‧黃家慧、楊政諭 攝影‧劉咸昌、陳俊銘我的故鄉是高雄,有憨憨笑著的黃色小鴨停泊在美麗的港灣,吸引來自全台各地人們湧入,新光碼頭、真愛碼頭、光榮碼頭重建過後,高雄這座海洋城市變得更加漂亮了!

七月三十一日午夜,氣爆意外發生,隔天一早,我趕赴高雄採訪。在這裡生活了二十八年,直到這一天,我才發現,原來,過去深埋在高雄身體中的重工業血脈,從來沒有斷絕過。我第一次知道,從停泊小鴨的光榮碼頭往南走到有大摩天輪的夢時代,旁邊碼頭停泊的大船與岸邊一座座的圓形儲槽,裡頭裝的都是石化原料。

東聯化學的乙烯船、李長榮化工的丙烯船,每個月總會載著上千噸的石化原料進出高雄港,卸貨後再經由中油前鎮儲運所或是華運倉儲加壓汽化,將乙烯、丙烯經由地下管線送往大社廠、林園廠、仁武廠。

接著我再趕往楠梓區的後勁五輕,以前坐高鐵回高雄,只看到進站前右手邊荒廢的水泥廠,水泥廠身後則是半屏山,但山頭後是什麼呢?當我登高一望,眼前的景象讓我驚嚇不已,密密麻麻的石化煙囪矗立眼前,我相信,恐怕很多高雄人並不清楚,這些冒著煙的石化煙囪,正是擁有年產能乙烯五十萬噸、丙烯二十五萬噸、丁二烯七.五萬噸的中油五輕廠。

從夢時代轉個彎,就是石化原料卸貨、倉儲的碼頭;從左營高鐵轉個彎,就是石化原料生產、製造的源頭。直到這一天我才知道,二八○萬高雄人,每天生活在被石化工廠包圍的土地裡……。

一場氣爆 炸出多少危機?

五輕關廠成定局 連帶衝擊南台灣石化業產能這才是七月三十一日高雄大氣爆最根本的問題,台灣石化產業缺乏長遠與整體規畫,石化廠、儲槽與市民、購物中心共同生活,石化原料穿越高雄市精華地帶。除了這一條專屬李長榮化工的管路,還有十六條石化管線貫穿高雄市人口稠密區,掀開了一個驚人事實:高雄市馬路上有人、車通行,地下則是石化原料日夜不停穿梭,有如高雄市的血管,但流著的是能在瞬間奪走人命的石化原料。

被大爆炸驚醒的高雄市政府,才緊急宣佈所有通過市區的石化原料停止輸送,仁武、大社石化工業區面臨斷炊停工的困境;隨之而來的是高雄市民對石化產業的不滿,要求五輕如期遷廠、二○一八年大社石化工業區遷廠的聲浪不斷。

一場大災難演變成一場經濟與人身財產安全的大對抗,訪問爭取五輕延後關廠的石化業者,包括長春集團等業者不願評論,甚至還有人擔憂:「這一次不僅是五輕關定了,連大社石化工業區恐怕也不保了。」一場意外,讓台灣石化業面臨了一場遷廠又無處可去的絕境。

本來,五輕在關廠期限到期前,中油仍不放棄爭取當地居民支持,希望五輕能夠繼續生產;除此之外,中油體系的民間石化業者,例如長春集團就有意合資承租中油五輕繼續生產。但這一爆,爆出了高雄市民對石化產業恐慌,五輕關廠已經變成不可逆的事實。

然而貿然停掉南台灣石化產業,對台灣經濟可能是一場大災難,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梁啟源以這次受衝擊最大的後勁五輕、仁武、大社三大石化園區估算,目前最新的年產值約二千三百億元,如果算上下游產業直接、間接效果,這三大園區如果因此停產,將影響台灣GDP(國內生產毛額)約○.三%,最高有四萬九千人的就業機會可能會受到衝擊。

如果再放大看台灣石化產業,這一爆如果讓台灣石化產業全面退出或喪失國際競爭力,將影響石化業一兆七千億元的產值,台灣GDP成長率少二.二五個百分點,造成上下游的失業人數可能高達三十六萬人,台灣經濟將面臨大危機。

如果按經濟部的統計,石化業含石油及煤製品、石油化工、化學材料、塑膠製品、化學製品、橡膠製品,去年總產值達四兆多元,佔製造業的二九%,影響更加巨大。對於投資人來說,自八月一日到八月五日,總共才三個交易日,一場大氣爆就蒸發了塑化類股七九八億元市值。

這場氣爆 掀開了哪些老問題?

石化產業可不要嗎?扣除未上市的中油,石化業市值高達二?五兆元,佔台股的十分之一。

梁啟源說,比台灣還要地小人稠的新加坡仍在全力發展石化業,為什麼台灣不要?韓國還喊出要成為紐約、倫敦、新加坡之後,全球第四大石油貿易中心。

為什麼新加坡、韓國搶著做石化,從乙烯、丙烯到丁二烯,它們被稱為工業之母,往下可以做成各種塑膠原料、紡織、橡膠原料,接著變成塑膠杯椅、汽車輪胎、防撞桿、衣服、鞋子,甚至連液晶電視內的薄膜、外殼到手機、電腦的電路板,連F1賽車、波音七八七客機的碳纖維,也都是石化原料做的。

因此新加坡、韓國才會把石化當成重點產業全力發展。而這一爆讓我們發現,中油五輕二十五年就該遷廠,卻長期拖延,任由業者在地下埋管線,最後變成高雄市區埋了多少石化管線,沒有人搞清楚的怪異現象。

此刻除了究責,更該深思台灣石化業該何去何從。

問題一:

缺乏規畫 上游在沿海,下游卻在內陸先讓我們解開謎題,為什麼高雄市區會有石化原料?「整個高雄都會區被石化工廠包圍,馬路下面跑管線,變成一個超級石化廠。」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海洋環境工程系教授沈建全說,沿著海岸從前鎮區華運倉儲、往南是小港臨海工業區、中油大林蒲廠、林園石化園區,這裡生產汽柴油、乙烯、丙烯、丁二烯等原料,形成沿著高雄市海岸線的石化上游原料生產與進口儲運中心。

接著,從林園往內陸走是大寮的大發工業區,再來是仁武工業區、大社石化工業區,再來是後勁的中油五輕。除了五輕,都是中下游原料生產工廠,演變成為上游在海岸的煉油廠、儲運中心,下游製造在內陸。

若用煮飯做菜來解釋,上游就是放青菜蘿蔔的冰箱,下游是煮飯做菜的廚房,高雄石化業是把青菜蘿蔔放在沿海,廚房卻位於高雄市區與前高雄縣邊界;每次廚房要煮菜,就必須運青菜蘿蔔從港區穿越高雄市區。

偏偏這些原料不像青菜蘿蔔這麼單純,而是遇到空氣就可能會爆炸的丙烯,甚至還有遇熱會散發劇毒的石化原料。這些石化廠剛好把高雄市精華地區包圍起來,整個都會區兩旁都是石化廠,有二八○萬人被七個石化園區包圍,天天上演石化原料從地下管線或油罐車穿越鬧區。

這是第一個大問題,石化業配置與都市發展形成了大矛盾,造成這個問題的是推動台灣經濟起飛的十大建設。日據時代日本的海軍燃料廠設在緊鄰半屏山的後勁部落(含高楠梓區五個裡),後來政府推動十大建設,接續日本留下的基礎,興建高雄煉油廠,並且興建仁大(仁武、大社)石化工業區,以及林園石化工業區。

十大建設從煉油、石油裂解、塑膠、紡織原料一貫化,推動了台灣上中下游產業發展,奠定台灣經濟起飛的基礎。那時候高雄煉油廠與仁武、大社是緊緊相鄰的,並不需要埋管線穿越市區。

問題二:為了經濟發展 石化廠讓人愛恨交織第二個問題,政府開始亂開支票解決眼前問題,把兌現的燙手山芋丟給後人解決;然而隨著經濟發展帶動高雄市發展,人口從市區擴散到郊區,逐漸與石化區開始當起了鄰居。隨著台灣環保運動崛起,一九八八年爆發林園事件,當地居民包圍林園石化園區,創下石化業者現金補償當地居民的先例,當時經濟部部長陳履安與林園人簽署的調解書,明確承諾八八年後,林園石化區不會再擴建。

九○年,台灣經濟仍在起飛期,對於石化、塑膠、紡織原料需求有增無減,石化業者拚擴產、增加產能,卻苦無原料供應,呼籲政府再建石化上游的輕油裂解廠的聲音不斷,於是中油準備在後勁興建台灣的第五套輕油裂解設備,也就是俗稱的五輕計畫。

五輕計畫遭遇楠梓區後勁居民強烈抗爭,最後變成激烈的反五輕運動,當時行政院院長郝柏村夜宿後勁,終於讓五輕順利的投資。用通俗話來說,冰箱擴大了,青菜、蘿蔔的供應量也增加了;但面臨高漲的環保意識,成功推動五輕的代價,是中油與當時經濟部部長蕭萬長承諾撥出十五億元「回饋金」,以及「二十五年後」遷廠的承諾。

這個承諾一開,讓高雄居民更有信心,一九九三年,當時的經濟部部長江丙坤和高雄縣長余陳月瑛在高雄市國賓飯店,承諾大社工業區於二○一八年和五輕一併遷廠。

這是當前台灣石化業發展的三大瓶頸,五輕要遷、大社也要跟著遷、林園不能擴建,都是當年官員開的支票,卻成了今天抗爭的源頭;而高雄大氣爆之後,反對的民眾更有理由要石化業關門。

問題三:石化廠建不成 讓危險管線穿越市區第三個問題,缺乏長遠完整規畫,輕油裂解廠建不成,就開始埋管線。當石化上游原料取得愈來愈困難,爭取進口變成替代的選項,八九年,華運倉儲成立,功用就是扮演進口原料的儲運輸送,搭配進口原料。石化業者開始挖管線,從高雄港一路挖到了仁武、大社,今天肇事的李長榮丙烯管線,就是那時期興建的。

於是,竟然演變成為「冰箱」放港口,「青菜蘿蔔」運進內陸,一條條管線興建穿越高雄市區,東聯化學總經理蔡錫津說:「相較於化學槽車在馬路上行駛的風險,地下管路效益高、安全性也比較高。」這些問題 為何錯失解決良機?

其實今天港區進原料、市區扛風險,加工廠在郊區的問題是可以解決的,二十四年來有三次機會能讓台灣石化業擺脫今天現況,還能升級提高競爭力。

第一次機會是九○年代,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取得六輕投資許可,為平衡中油與台塑體系,中油體系的東帝士集團與中油分別取得推動七輕及八輕,打算選擇一塊靠海土地,將上中下游都整合在一起,提高競爭力。

七輕環評不過、八輕取得土地難其中,七輕由東帝士集團的大東亞石化公司負責,選上台南濱南工業區;八輕則由中油及國喬等中油體系的石化業者為主,成立「八輕籌備處」,由當時國喬石化公司董事長吳春台兼任籌備處主任,投資地點則是人煙稀少、土地面積廣大的屏東台糖南州糖廠。

結果東帝士選上的廠址遇上了黑面琵鷺,環評過不了關;八輕則始終處於土地無法取得的狀態。只有台塑集團在一九九四年七月動工,也就是今天的麥寮六輕。

八輕團隊失敗還有另一個原因,那就是中國市場的誘惑。由中油等石化廠組成的八輕團隊,在一九九八年,包括台聚集團、李長榮等業者,另赴中國尋求開闢台灣石化中心的投資,爭取中國石化市場,於是八輕一分為二,成為西進派與本土派,但隨後碰上了政府不開放石化上游赴中國投資,八輕沒了、中國投資也沒戲唱。

第二次機會,二○○二年,台塑集團再度加碼六輕推動擴建工程,當時中油董事長郭進財決定重新啟動八輕計畫,八輕籌備處復活;然而這樣的模式並沒有取得當年業者全力支持,盼望政府開放中國投資者裹足不前,二代八輕團隊陣容遠不如當年,台聚、李長榮等還是沒加入。

最有機會的國光石化因環保被判出局接著第三次登場,也就是○五年提出的國光石化,由中油與民間業者共同組成一家公司(國光石化),不再是個別獨立單兵作戰,由中油扮演最大股東,接著兩大民股股東分別為遠東集團與長春集團,然後是中國人造纖維公司,甚至連非石化業的富邦金控也進場,最小的股東則是和桐化學。

這是非台塑體系石化業者最有可能成功的一次,從屏東南州、雲林離島工業區到彰化大城,堅持了長達六年,國光石化碰到白海豚保育,以及世界各國對於地球暖化議題的重視,國光最終宣告出局。

二十五年快過去了,石化業有機會找一塊完整土地,遠離人群建立具備國際競爭力的模式,但都失去了。

台灣石化業未來如何重生?

這三次機會失去了,反而讓高雄市埋下更多未爆彈。整合機會沒了,只好獨善其身,拚命挖管路進口原料,長期推動大社石化工業區遷廠的沈建全指出,「從林園、中油大林蒲到大寮、仁武、鳥松到大社,過去八年來總共新建了十三條地下管路。」因此五輕一關,石化原料仍然會源源不絕穿越高雄市區到大寮、仁武與大社,這些業者不會受到影響。

短期解方:加強管路檢查 讓產業不因工安停擺沈建全強調,這等於在高雄市的人口稠密區又多埋下十三個未爆彈。然而石化業者說:「沒機會更上一層樓,還是要求生存。」更重要的是,應該趁大氣爆重新思考台灣石化業的重生之路,梁啟源指出,短期加強管路安全檢查,讓石化業繼續運作,避免台灣經濟受到嚴重衝擊。

中期解方:廠區臨海、集中化 危險管線撤出市區中長期,梁啟源建議,目前高雄小港區大林蒲洲際碼頭二期工程約二五○公頃土地,中油使用二百公頃、石化下游使用五十公頃,足以建立一個臨海的石化垂直整合體系,梁啟源說,「這才是根本解決之道。」靠海邊、集中化,管路不再通過高雄市區。

東聯化學總經理蔡錫津更建議,中油應該切割,煉油與石化事業個別獨立出來,以輕油裂解為主的石化事業獨立成為民間公司,並且與中下游業者整合合組新公司。他強調,以目前國際石化市場的競爭狀態,上市的石化公司單一公司就只做單一種產品的模式,很難有國際競爭力。

其二,蔡錫津贊同梁啟源的建議,在高雄大林蒲到林園石化園區這一帶,正好緊緊相鄰可以互相供應,足以建立年產規模二百萬到二五○萬噸乙烯的輕油裂解廠,把中下游各石化工廠都整合在一起。但長春人造樹脂總經理蘇士光說,以目前大林蒲的土地來看,面積仍不夠用。

因此將面臨一項大挑戰就是遷村徵地,這又是一個大問題。然而放眼國際,當台灣興建五輕的時候,新加坡石化業仍不如台灣,如今已經成為亞太石化中心、新加坡經濟的大支柱,韓國則成為全球前五大的石化強國,蔡錫津說:「中國更兩、三下就把台灣超越了。」眼前之急是集中石化業者在高雄大林蒲到林園這一帶的西南沿海,原料進出直接用管線,不用再穿越高雄市區到大社、仁武、大寮,而且擁有經濟規模之後,才有足夠資源能夠自主研發,開發高值化的石化產品。蔡錫津說:「如果每家業者都不賺錢,每年怎麼有辦法撥營業額三%到四%的經費投入研發;又說去日本引進高值化的石化原料生產,試問人家如果正在賺錢,怎麼可能授權給你,讓你與他競爭,一定等到不賺錢了,才會放出來給台灣。」長期解方:建立規模經濟 爭取頁岩氣商機因此最重要的是建立經濟規模提高競爭力,有錢之後才有辦法研發。最後是能與國際頁岩氣開發熱潮接軌,蔡錫津預估,如果中油體系與台塑六輕加起來,乙烯年總產能將達到五百萬到六百萬噸,將有足夠經濟規模收購或爭取頁岩氣資源;不管是直接投資頁岩氣,取得頁岩氣運回台灣加工,或者將生產基地設在國外,將石化上游原料運回台灣加工,都有足夠的條件。

毀滅與重生就在一線之間,三十條人命的慘痛代價,應該讓台灣人重新思考都市與經濟發展的衝突,人不可能再與石化廠當鄰居,高雄市區應該避免危險的石化原料穿梭;但除了要求兌現五輕、大社石化工業區遷廠,也應該在此刻找出石化業長遠與安全發展的機會,一次解決高雄市民的危機,並創造石化業的生機。

一分鐘看50年石化發展史

──台灣石化產業大事紀

1968年設於高雄楠梓煉油廠內的第一輕油裂解工廠(一輕)開始啟用,1990年關閉。

1973年十大建設之一的林園石化工業區開始動工,1975年啟用。

1975年設於高雄楠梓煉油廠的二輕啟用,1994年關閉。

1978年高雄林園石化工業區內的三輕啟用,2012年除役,2013年新三輕啟用。

1984年高雄林園四輕完工啟用。

1994年設於高雄後勁的五輕啟用,預計2015年關廠。

1998年設於雲林麥寮的台塑六輕第一期工程完工,並開始營運。

2011年政府宣佈不再支持國光石化於彰化設八輕廠。

石化業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石化上中游主要業者與下游產品

上游

原油輕油

乙烯中油、台塑化

中游

聚乙烯(PE)台塑、台聚、亞聚乙二醇(EG)南亞、東聯

下游產品

塑膠袋、牛奶瓶、雞蛋盒、保鮮膜

聚酯纖維(衣服原料)

丙烯中油、台塑化

中游

聚丙烯(PP)台化、榮化

下游產品

保險桿、布丁盒、食物容器

丁二烯中油、台塑化

中游

ABS

台化、國喬、奇美

下游產品

家電外殼、樂高積木

芳香烴

苯台化

中游

苯乙烯(SM)台化、台苯、國喬聚苯乙烯(PS)台化、台達化、奇美

對二甲苯(PX)台化

PTA台化、遠東新

下游產品

保麗龍、泡麵碗

聚酯纖維(衣服原料)

整理:鄧 寧

韓、星、中、日拚石化

台灣該放還是衝?──四國石化產業發展政策韓國● 近年來韓國石化產業透過更新工程,提升乙烯產能,逐漸拉開與我國的差距。

● 相對台灣石化產業鏈強調專業分工,因此對於上下游消費形態變化較能掌握。

● 韓國在附加價值較高的石化產品投入,也比我國早;目前高值化石化產品的市場規模,尚不及大宗石化產品。

新加坡● 政府在有限的資源下,積極發展石化業。1999年新加坡推出製造業2000計畫,訂定以裕廊島作為新加坡發展世界級化工業聚落之基地。

● 2012年,新加坡乙烯產能達280萬公噸,艾克森美孚(ExxonMobil)新建100萬噸的乙烯生產設備於2013年完工;殼牌東方石化綜合中心計畫,在2014年擴充20萬公噸的乙烯產能,屆時新加坡乙烯產能將達到400萬噸。新加坡政府希望該國的乙烯產能擴充至600~800萬噸。

中國● 在十二五規畫下,中國陸續將13座石化煉油廠產能擴充,這對台灣的石化業者是一大挑戰。

日本● 日本石化大廠早已專注開發高科技產品上游的關鍵材料,在全球高科技產品供應鏈上已具關鍵地位

整理:呂國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47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