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打理錢途 兩個美國人眼中的理財師本質

http://www.p5w.net/newfortune/texie/201107/t3720249.htm

  在全球財富管理市場,理財的本質正加速從向客戶提供金融產品向提供服務轉變。作為在行業中打拚了近20年的資深理財師,曾先後出任過美國理財師 協會主席的丹尼·莫桑和理查德·薩蒙,用他們的親身經歷闡釋了金融理財師職業的本質—通過幫助其他人實現更美好的生活,「實現了自己所有的夢想」。
美國金融理財學院(College for Financial Planning)2011年新出爐的調查顯示,入職1-4年的國際金融理財師年薪接近16萬美元,擁有10年以上經驗的則突破23萬美元,而美國中產階 級收入的平均年收入在5萬美元左右,最高標準也不過10萬美元。
理財師是一個非常年輕的職業,哪怕是從1969年芝加哥那場僅有13人參與的 國際標準委員會發起會議算起,國際金融理財師(CFP)這個職業迄今也不過42年的歷史。按照《理財規劃通史(The History of Financial Planning)》一書的提法,理財師是近400年來首個出現的新的職業分類。但如今,在其誕生地美國,理財師已經成為與醫生、律師等一樣受歡迎的高薪 職業。
「成為一名成功的理財師,收穫的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回報,還有心理上的滿足感,因為幫助其他人實現了更美好的生活。」作為美國現今6.2 萬名CFP中的一員,擔任過2007年美國理財師協會(Financial Planning Association, FPA)主席的丹尼·莫桑(Daniel B. Moisand)毫不掩飾作為一名理財師的滿足,「通過幫助我的客戶,我自己的所有夢想也都實現了。此刻,我坐在北京大飯店和你一起聊天,昨天還登了長 城,這些事情是我此前從未想到過的,是理財規劃這個職業把我帶到了這裡。」
受中國金融理財師2011年會暨「中美金融理財高端對話」活動的 邀請,莫桑和他的同行理查德·薩蒙(Richard C. Salmen)共同出任團長,率領來自美國、由近50名資深理財師組成的「People to People」代表團訪問中國,與中國的金融理財師交流和分享經驗。
事實上,不僅理財師的回報不能單純用物質來衡量,理財規劃的收益也絕不僅是金錢上的。從最初的替人打工到如今成為各自公司的合夥人,莫桑和薩蒙在金融理財這個行業中都已經積累了近20年的經驗,因此對於理財規劃的重要性,說來都頭頭是道。
「我不清楚中國的情況,但在美國,離婚的最大誘因就是錢,圍繞錢而引發了各種糾紛。如果夫妻雙方能有一個專門為他們設計的財產規劃,彼此都能對婚姻有更多的信心,減輕雙方的壓力,一起實現目標,支付孩子上大學的費用,安排好退休後的生活。」
2009-2010年擔任美國理財師協會主席的薩蒙,對理財規劃的理解也同樣與家庭有關:「對一個家庭而言,金融理財是廣泛而綜合的與錢打交道的行為, 它不僅是指保險,也不單是指投資,而是囊括了與錢有關的方方面面。金融理財師的工作就是幫助客戶認清他們的目標,他們想從生活中獲取什麼,然後合理運用金 錢去實現這一切。這是理財規劃極為重要的一面。」
道理說起來很簡單,聽起來也十分在理,然而,即便是在理財規劃遠比中國普及的歐美成熟市場, 吸引、教育消費者也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任務。「追求高收益零風險,這是人的本性,全世界人民都是如此。」說完這句話,薩蒙自己也忍不住大笑。從這個意義上 來說,理財師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與人性進行的一場博弈。

  「用軟技能管理客戶預期」
  「我的客戶絕大多數都受過 良好的教育,這既是指他們的學歷,同時也是指對金融相關知識的掌握,可是他們依然會無比嚮往高收益零風險的金融產品。」2000年開始自立門戶的莫桑,如 今與另外兩位合夥人經營著一家與他們三人姓氏命名的理財規劃與財富管理公司Moisand Fitzgerald Tamayo。
「我們不能 預測未來,這個世界上並沒有水晶球,也沒有巫師揮舞著魔棒讓我們心想事成。所以,大家都現實點吧。」在莫桑看來,美國人不擅長儲蓄,所以他們通常都對投資 回報寄予了厚望,也因此背負著巨大的壓力。而他的工作就是需要向客戶解釋,如果提高儲蓄比例,就意味著不需要依賴投資去賺取高額的回報,兩者其實都可以達 到類似的目的。而對任何一個潛在的客戶,莫桑都會先讓他們明白理財是一個怎樣的過程,什麼是合理的預期,與理財師合作會取得怎樣的結果。「管理他們的預 期,設法讓他們變得更加現實與實際」。
因為需要與貪婪的人性博弈,作為理財師,莫桑與薩蒙時常會遇到與客戶意見不統一的時候。「我的工作只是 建議,最後的決定還是由客戶自己來做。」雖然薩蒙說得很輕鬆,但是在市場持續向上的時候,要說服客戶關注下行風險並不是件容易的事。莫桑給出了自己的例 子:「現在美國經濟的復甦形勢不錯,如果這一勢頭再持續幾年,那麼以健忘而著稱的美國人很快又會恢復從前的投資熱情,在股市上漲時前仆後繼地殺入市場。典 型的『好了傷疤忘了痛』。」
在為客戶進行理財規劃時,類似的情形不在少數,有時是客戶強烈希望配置某類資產,有時是他們想減少對某類資產的配 置,轉而配置其他產品,但理財師的專業素養告訴他們,這並不是個好主意。「我的方法是引導客戶從另一個角度來審視問題。」 莫桑說,「在一個沒有賣家的市場上,自然不會有買家。如果這真的是一個絕佳的投資機會,那為什麼還會有人願意賣出呢?如果客戶可以花更多的時候來理清這其 中的關聯,他們就越有可能抑制住自己的一時衝動,也就越有可能做出更理性的決定。」
而在薩蒙看來,要想管理好客戶的預期和行為,金融專業知識 必不可少,而與人溝通的軟技能同樣至關重要。「我知道有些理財師由於得不到客戶的認可而充滿了挫敗感,造成這種情況的多數原因就是他們把重點單純放在了技 術層面,而忽視了軟技能。要知道人與金錢的關係是非常個人的,也是非理性的,這個時候如何與客戶溝通就變得十分關鍵。」
他的這一觀點與金融理 財學院的調查頗為吻合。在該項調查中,溝通技巧被選為成為一名成功金融理財師最重要的因素(圖1)。「譬如,對每一位新來的客戶,我都會請他們描述一下父 母是如何打理財產的。」薩蒙透露了他的小「秘訣」, 「這個問題相當於『你如何看待金錢』,但更具體、更容易回答,能透露許多有用的信息。過去幾十年的經驗告訴我,子女的行為要麼完全與父母一致,要麼完全相 反,居於中間、兩邊不靠的情況基本很少。」

  「理財和信任是一對同義詞」
  在金融理財學院的調查中,來自客戶的推薦成為眾多金融理財師心目中通往成功之路的第二要素,僅排在了溝通技能之後。而莫桑與薩蒙也一致認為,「金融理財是一個不太適合廣告的行業」。
「我已經從事這個行業20年,絕大多數的客戶都來自以往客戶的推薦,口口相傳。」 薩蒙以自己的經歷來證明口碑在這個行業裡的重要性,「以這種方式介紹來的客戶,由於推薦人是他們相信或尊敬的熟人,因此被推薦人和理財師之前就有著天然的 信任存在。」莫桑和他的合夥人在當地的報紙輪流寫專欄,討論有關金融理財的話題,以此來增加自己和公司的曝光度,展現專業形象;另一個樹立品牌、吸引新客 戶的方式,則是參加類似此次「中美金融理財高端對話」的活動,「我經常出席各種會議和論壇,發表公開演講,事後會將媒體報導的鏈接發送給客戶,而他們則有 可能轉給自己的朋友。」而不少客戶也會依據美國理財師協會和全美個人理財師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Personal Financial Advisors, NAPFA)網站上的推薦,找到相應的理財師。
雖然表現形式有所不同,但莫桑與薩蒙都強調,只要重 視自身所提供的服務,就不愁沒有生意上門。「好好照顧你的客戶,他會幫你宣傳,告訴身邊的朋友你有多可靠、多有價值,然後朋友又會傳給朋友的朋友。」這是 理財師招攬生意的最佳方法。因為,這是一個一切關乎信任的行業,沒有信任,理財師與客戶之間的關係就沒有任何的基礎,「理財和信任是一對同義詞」。
與中國的客戶不習慣於向理財師全面而詳細地介紹自己的財產情況不同,在美國,當客戶去尋求理財師的幫助時,他們會很自然地把所有的財產情況都擺上桌面, 「錢投在了哪些地方,分別各有多少」。掌握客戶的這些信息是理財師展開工作的基礎,只有瞭解這些情況後,理財師才能進行詳盡的分析,提供有用的建議。薩蒙 介紹說:「很多時候我替客戶打理的錢只是他們財產的一部分,但我知道他們其餘的錢有多少,分配在哪些資產上,這樣有利於我更好地決定手中這部分資金的去 處。」
正是基於這種信任,當客戶被解僱、離婚或是家庭中有人生重病,金融理財師通常會在第一時間收到通知,這是因為「任何與錢有關的事件都會 影響到理財規劃」。「客戶想找的機構或理財師是能夠掌握全局的,熟悉投資、稅務、保險的運作,瞭解他們的工作、目標和狀態。」相反,這些事情並非需要由一 家機構來執行,「我的公司並不直接出售保險,但如果認為客戶有需要,我們會把他推薦給值得依賴的人選。客戶認可的是我們為他們處理全方位金融事務的能 力。」薩蒙如此道來。

  「金融危機改變了美國理財市場」
  美國金融服務公司First Command Financial Services編制的金融行為指數顯示,雖然美國經濟運行在復甦的軌道上,但2011年一季度,該指數明顯下滑,顯示與兩年前相比,美國的中產階段在金 融財產上的安全感明顯缺失。這也驗證了莫桑與薩蒙的共同看法,一場金融危機給美國理財市場帶來的最大變化在於,消費者的風險規避意識尤勝於以往任何時候。
「2008年以前,美國人在經濟上普遍都很有安全感,而如今他們的經濟生活中充滿了各種不確定性。」說著這句話的時候,莫桑臉上掠過一絲無奈。然而,事 實上,對金融理財師來說,這並不能完全算得上是個壞消息,正是因為對未來缺乏安全感,所以越來越多的美國中產階級傾向於向金融理財師尋求幫助,更合理地安 排自己的財產。
更為重要的是,消費者心態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理財師與他們之間的關係,他們希望與理財師之間能展開更多的互動與交流。「我認為金融危機重新定義了『什麼是真正的理財師』。」 薩蒙特意加重了「真正」一詞的語氣。
儘管經過數十年的發展,美國的金融理財市場已經過了眼下中國正在經歷的「以產品導向為主導」的階段,但「賣產品」的現象並不會輕易絕跡。「一個所謂的 『理財師』會直接向客戶推銷金融產品,這個產品很可能是該機構唯一推介的,也不管是否適合客戶。」金融危機終結了那些單純兜售金融產品的所謂「理財師」與 他們客戶之間的關係,而客戶與真正提供服務的理財師之間的關係則變得更為緊密、不可動搖。
在薩蒙看來,正是金融危機讓「理財的重點從金融產品 逐步向為客戶提供服務的過程轉移」。「我的工作是和客戶一起經歷一個完整的過程,瞭解他生活中和錢有關的方方面面,隨後才決定客戶需要什麼樣的產品。金融 危機發生期間,專業的理財師會花大量的時間與客戶面談或進行電話交流,向他們解釋正在發生的事情,並且確保他們的財務不會出現危機。而那些只是兜售金融產 品的『理財師』不會這麼做。」
薩蒙口中的這一趨勢,其實並非新鮮事物,而金融危機的作用就在於催化並加速了這一變化的進程。莫桑指出:「美國 金融理財市場一個最大的趨勢就是,湧現出越來越多獨立的理財機構。」這裡的「獨立」指的是它們不與任何發售金融產品的金融機構掛鉤,沒有人指揮他們銷售某 種特定金融產品,可以根據客戶的需求為他們挑選任意的金融產品,並且不會從發行機構處獲得任何的佣金激勵,完全依賴向客戶收取服務費而生存。
儘管資料顯示,接近90%的金融理財師都直接或間接地為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打工」,但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金融理財師走出「圍城」,通過自行創業擺脫這 種「受制於人」的局面。而保險公司、銀行等傳統的大型金融機構則越來越傾向於將金融產品出售給一些小型的第三方理財機構而不是個人客戶,然後借獨立理財機 構之手把產品賣給客戶。對客戶來說這顯然是件好事,一方面這樣的分工可以促使大型機構致力於研發更具競爭力的金融產品,而另一方面第三方獨立理財機構可以 提供一對一的個性化服務,而在大型機構,同等級別的客戶卻未必能受到同樣的待遇。
莫桑所服務的Moisand Fitzgerald Tamayo,以及薩蒙所服務的GTRUST Financial Partners都是這類獨立理財機構的代表。據莫桑介紹,絕大多數第三方獨立理財機構的規模如今還比較小,其中70%的員工人數在10人以下,他所在的 機構算上合夥上一共11名員工,服務於300個客戶。薩蒙的機構規模稍大,有23個員工,下設5個辦公室,約有客戶750名,不過他依然笑稱自己的公司是 家「大的小公司—從客戶數量和資產規模而言是家大公司,但從員工數量而言則仍是家小公司」。
這些獨立理財機構的客戶主要是美國的中產階級,用 莫桑的話來說,就是「有一些資產,但不是十分富有」,他們中有些人通過創業致富,而絕大多數就是拿薪水的普通上班族,依靠長年工作累積下來一定的財富,但 「一定不是通過繼承所得」。雖然理財服務在不同國家的分級標準不一致,但西方銀行業通常將擁有100萬美元以上資產的客戶劃入私人銀行服務,而莫桑和薩蒙 所服務的獨立理財機構則把目標客戶的資產標準鎖定在了百萬美元以下,瞄準了中端人群,這到是與《新財富》提出的「財富管理鏈中端價值理論」不謀而合(詳見 本刊2010年11月號《中國式財富管理鏈 中端價值》)。

  「理財是一場對未來的投資」
  1989年,當莫桑還在 讀大學的時候,只有大型金融機構提供與金融有關的工作崗位。於是,他在畢業後進入了美國運通的一家下屬公司工作,「當技能有所提升、經驗有所積累之後」, 他跳槽去了一家金融中介公司,於2000年開始自行創業。與之不同的是,薩蒙在獲得金融工商管理碩士學位之後,當年即以理財師的身份出道,從一家出售金融 產品的理財機構起步,6個月後就開始自己當老闆。儘管起點、經歷各不相同,但最後殊途同歸,莫桑與薩蒙都成為了第三方獨立理財機構的負責人,在幫助客戶實 現他們的人生目標的同時,也實現著自己的夢想。
在理財行業浸淫了數十載,他倆同樣見證、也感受著這一行業的變遷。美國的第一代CFP主要源自 證券業的投資顧問和保險公司的保險顧問,1969年發起時的13個人中絕大多數都來自保險業,上世紀70、80年代,理財在很大程度上和賣保險是同義詞, 「是一種花哨的賣保險的方式」。第二代CFP則主要來自於各專業領域,如註冊會計師、證券分析師、稅務規劃師、壽險顧問師及律師等,可以幫助客戶解決更多 的綜合金融問題。如今,第三代的CFP很多是剛剛獲得理財規劃專業學位的大學畢業生,他們在學校系統學習了金融專業的知識。莫桑介紹說,「美國有好幾所學 校設有理財規劃專業,這在我畢業的那個年代是不可想像的。我們公司現在有三名30歲以下的員工,都是應屆畢業生招進來的。他們在實踐中不斷學習理財規劃的 過程,而不是單純地兜售金融產品」 。
「整個世界的金融體系正在變得越來越複雜,因此今後對理財規劃和金融理財師的需求都會更加旺盛。大眾也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明白理財規劃的價值所在,雖然不是所有人都明白理財規劃要經歷的過程。」對於金融理財市場的發展前景,薩蒙的樂觀寫滿臉上。
而且,這種樂觀不單單是對於美國,也是對於新興的中國理財市場。「與美國理財市場發展初期的情況不同,中國理財市場已經擁有了一批受過專業培訓、並且擅 長金融理財的專業人士。當美國理財市場只有7歲的時候,根本沒有專業的培訓課程,大家都是邊學邊做,憑經驗做事。因此,中國理財市場所具有的最大機遇,在 於成長初期就已經擁有了類似的培訓,並且有其他市場的過往經驗可以學習。」薩蒙如是道來。
儘管信心十足,但薩蒙和莫桑都為中國未來的理財市場 描繪了一幅機遇與挑戰並存的畫面。「在與中國理財師的交流中,他們的年輕讓我印象深刻」。與中國理財師充斥著30歲上下的年輕人不同,美國的金融理財師絕 大多數都在30-50歲之間,不管是人生經驗還是從業經驗都十分豐富(圖2)。顯然,要讓一個30歲左右的小夥明白50歲左右客戶的人生需求,並不是件容 易的事情。「他自己都沒有經歷過,又如何設身處地的為客戶考慮?」 薩蒙接著說,「當我在1992年加入金融理財行業時,已經有一群人在這個行業裡浸淫了15-20年,遇到困難或者不明白問題的時候,我可以向他們求教,他 們在我職業生涯的早期扮演著導師的角色,而中國這一代理財師們卻沒有這樣的前輩可以求教,他們自己就是第一代的理財師。」


而在莫桑看來,中國的理財師隊伍偏年輕其實並不難理解,「剛剛富裕起來的人群和剛剛成長起來 的第一代理財師,有一天他們也將成為可以向下一代傳授經驗的老一代理財師。這是一個典型的機遇與挑戰並存的場景。如果這些年輕的理財師不能為他們的客戶提 供很好的服務,尤其是從道德層面來衡量,理財師這一行業就無法在中國獲得很好的口碑,從而『一夜回到解放前』;相反,如果他們能以高水準的服務贏得好名 聲,不僅僅是簡單地出售金融產品,而是為客戶量身設計適合他們的理財規劃,這一行業必將在中國獲得飛速發展」。這其中,最關鍵的問題在於,「是否能充分掌 握作為一名理財師的道德準則,並嚴格恪守,這是中國理財師行業能否健康成長的關鍵所在」。
面對亞洲財富快速增長的誘惑,老牌歐洲財富管理公司已在努力鞏固自己的地位,它們在亞洲設立了「在岸」前哨,試圖獲得中國和印度企業家部分財富的管理權。而現在,服務於中端市場的莫桑和薩蒙們也為在中國所感受到的一切興奮不已。
「我有幸去過全球許多大城市,北京是個奇妙的城市,現代、繁華,當然過馬路對我來說有點困難,除此以外的一切都讓我感覺這是個可愛而美好的城市。」第一 次來中國,莫桑毫不掩飾自己的喜愛之情。而來北京前剛去過東京的薩蒙,同樣也是初次踏上這片土地,「讓人著迷」、「令人稱奇」、「極度興奮」,他搜索著各 種詞彙來描述自己對中國的印象。讓他們興奮的,不僅僅是金融理財市場,而是整個中國以及其中蘊藏的諸多機會。正如他們所言,「理財是一場對未來的投資」, 不管是對客戶還是對他們自己,抑或是中國年輕的金融理財市場。
對於本文內容您有任何評論或補充,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006

一個動漫人眼中的上海自貿區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2492.html

首先,自貿區開放給服務企業的政策中,並沒有直接有利於動漫產業的相關條項。而相關條項包括以下三項:

a)遊戲機、遊藝機銷售及服務:允許外資企業從事遊戲遊藝設備的生產和銷售,通過文化主管部門內容審查的遊戲遊藝設備可面向國內市場銷售。

b)演出經紀:取消外資演出經紀機構的股比限制,允許設立外商獨資演出經紀機構,為上海市提供服務。

c)娛樂場所:允許設立外商獨資的娛樂場所,在試驗區內提供服務。

這些項都是對於動漫周邊衍生的利好,而對於以版權內容為核心的整個產業而言,無實質性開放,海外作品進入中國,仍將困難重重,也無法起到本質的帶動作用。在這個認知的基礎上,我們只能看個熱鬧,看看那些得到自貿區開放紅利的企業,以便業內人士進一步判斷,如何順勢而為。

公司:上海百家和信息技術發展有限公司

投資:百事通、美國微軟全球金融

法人代表:裘新

註冊資本:7900萬美元

實收資本:未知

地址: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馬吉路2號13層3F室

公司地址:中外合資企業

經營範圍:設計、開發、製作遊戲、娛樂應用軟件及衍生產品;銷售、許可、市場營銷自產和第三方的遊戲、娛樂應用軟件;遊戲機相關技術諮詢和服務;一般商業諮詢服務(以最終工商登記為準)。

百家和已在浦東新區工商局完成。從登記的經營範圍看,並不涉及遊戲機的開發及銷售,這也是在政策邊界並不明朗的時候,一個較好的選擇。國內玩家早就翹首企盼的遊戲機市場,是全球遊戲市場中最大的一塊蛋糕。相信百事通和微軟一定不會放過遊戲機市場。百視通一位內部人士如是說:「百視通看中微軟的家庭遊戲機等產品,而微軟礙於中國政策相關限制,其遊戲機業務無法進入中國市場,與持有電視內容牌照的百視通合作,能夠規避政策風險。」

公司:上海盛大國際貿易有限公司

投資:盛大集團

法人代表:朱海發

註冊資本:1000萬人民幣

實收資本:0

地址: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馬吉路2號1801A室

公司地址:一人有限責任公司(法人獨資)

經營範圍:從事貨物及技術的進出口業務;轉口貿易、保稅區企業間的貿易及貿易代理;保稅區內商業性簡單加工;辦公用品、電子產品、計算機軟硬件、通訊設備的銷售;計算機軟件的開發;商務諮詢服務(除經紀)。

盛大集團目前的業務涵蓋遊戲、文學、視頻、動漫和電影等。盛大網絡總裁邱文友表示,此次設立的公司,專門從事對外文化貿易為主的相關業務。重點有三:

a)將集團內所有海內外投資佈局集中到區域內。

b)落實與國際接軌的房地產信託基金。

c)建自貿區裡面第一家中外合資銀行。

盛大集團繼盛大網絡從美國退市後,僅餘盛大遊戲一個上市公司。儘管此次入駐自貿區目標尚屬清晰,但盛大遊戲目前卻處於老遊戲業績下滑,強推的手游業務剛剛起步的境地。目前進入自貿區展開房地產投資業務所受到的各方質疑頗多。

公司:上海東方明珠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投資:東方明珠集團

法人代表:鈕衛平

註冊資本:2億人民幣

實收資本:2億人民幣

地址: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馬吉路2號1303E室

公司地址:一人有限責任公司(法人獨資)

經營範圍:文化藝術交流策劃,文化藝術創作,文化藝術諮詢,工藝美術品的銷售,實業投資,投資管理,投資諮詢,設計、製作各類廣告,利用自有媒體發佈廣告,從事貨物及技術的進出口業務,轉口貿易,保稅區企業間的貿易及貿易代理,保稅區內商業性簡單加工,應用軟件開發、銷售及諮詢,信息諮詢,數字出版諮詢、數字出版軟件的銷售,計算機應用軟件開發,計算機軟、硬件及網絡系統的技術開發,電子通訊產品的技術開發及外觀設計及相關產品的銷售和諮詢服務。

東方明珠集團是上海本地文化綜合類上市公司,是上海文廣旗下綜合型傳媒公司。東方明珠集團目前主要業務佈局為文化休閒娛樂、媒體廣告、傳輸通訊和對外投資四大產業。新公司將成為東方明珠集的對外平台,加大對包括遊戲、娛樂在內的大文化產業的投資。

從新公司註冊範圍看,其更多是為獲得自貿區紅利做準備,並無戰略性意圖。

公司: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服務有限公司

投資:上海聯交所

法人代表:蔡敏勇

註冊資本:1000萬人民幣

實收資本:0

地址: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業盛路188號A-440C室

公司地址:一人有限責任公司(法人獨資)

經營範圍:為企業重組併購交易、金融資產交易及投融資提供諮詢服務,產權交易、經紀的信息諮詢,投資諮詢。

上海聯交所旗下有多個業務模塊,和動漫唯一正相關的模塊是上海文化產權交易所。

上海文化產權交易所成立時間是2009年6月15日,由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解放日報報業集團、上海精文投資公司聯合投資創立。這是在中央有關部門支持下,經上海市人民政府授權上海市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批准,成立的國內首家文化產權交易所,也是目前國內兩家具有資質的文交所之一。

此次文交所入駐自貿區,有望打造三個平台:

a)跨境投資併購交易服務平台,著力為自貿區各類企業包括科技型企業、各類知識產權及技術產權等科技成果提供招商引資、項目融資、增資擴投、股權流轉等服務;

b)跨境金融資產交易服務平台,將著力創新探索委託債權投資、信託受益權轉讓、VC和PE、融資租賃等各類非標準化債權資產處置業務;

c)跨境企業產權投融資服務平台,將著力為自貿區各類中小企業股權轉讓、產權回購、財務顧問等方面提供服務,為投融資各方搭建多層次、多元化的投融資服務平台。

文交所是國有文化資產交易的必經掛牌之地,不差錢,因此開拓海外業務的動機並不強烈。此次出現在自貿區,從業務範圍看,像是國內成熟業務的衍生,屬於錦上添花之棋招。

公司:弘毅投資(上海)有限公司

投資:弘毅投資有限公司

法人代表:JOHNHUANZHAO

註冊資本:500萬人民幣

實收資本:0

地址: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基隆路6號1126室

公司地址:一人有限責任公司(法人獨資)

經營範圍:實業投資,資產管理,投資諮詢,企業管理諮詢,經濟信息諮詢。

弘毅投資目前共管理五期美元基金和兩期人民幣基金,管理資金總規模超過450億元人民幣,是國內最大的PE投資機構之一。弘毅投資的出資人包括聯想控股、全國社保基金、中國人壽及高盛、淡馬錫、斯坦福大學基金等全球著名投資機構。投資重點之一為文化傳媒類企業,當然其中也包含動漫企業。

來看看弘毅投資的文化傳媒類企業。

2008年5月,弘毅投資人民幣基金正式入資江蘇省新華書店集團有限公司。

2010年10月,弘毅投資正式投資於動漫企業優揚傳媒。

2013年,6月12日弘毅投資攜手SMG(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旗下尚世影業,共同發起總規模為30億元的影視專項基金,專業投資電視劇、電影和少部分股權投資。

因此弘毅投資(上海)有限公司也是自貿區企業中不可忽視的動漫相關企業,值得廣大企業主長期追蹤其動態。

綜上所述,目前入駐自貿區的企業中,有5家與動漫產業有關聯。其業務涵蓋投資、遊戲(機)開發、文化內容開發、諮詢、經紀等範圍。作為境外貿易,直接去掉許多中間環節,這是一種利好。但對於自貿區的業務如何傳導入國內並流通,真正打開國內動漫產業的僵局,我們繼續拭目以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276

美國人眼中全球化的黑暗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1513

西雅圖反全球化運動於1999年爆發,當時的參與者擔心全球化會給就業,環境,商品安全等方面帶來的負面影響。當時,抗議者被媒體譏諷為愚蠢,而在The Atlantic雜誌的Noah Smith看來,他們的擔憂是對的。1999年,西雅圖發生了一場抗議遊行。這起抗議遊行後來被稱作“西雅圖反全球化運動”。就像今天的“占領華爾街”一樣,西雅圖運動被當時的媒體譏諷為愚蠢,無目的以及對未來的過度擔憂。當時參與示威的人群來自美國的各方各面─擔心廉價外來勞工會帶來競爭的工會,擔心外包會帶來汙染的環保主義者,擔心不安全商品通過進口流入美國的消費者保護組織。而之後的十年,西雅圖活動漸漸被美國人所遺忘。在美國人看來,和伊拉克戰爭,金融危機比起來,過度的全球化算得上什麽?十年過去了,今天回頭再看西雅圖的抗議者,就會發現他們幾乎完全正確。就業競爭全球化帶來的競爭中,來自外國工人的競爭實實在在影響了美國的工人階級。經濟學家David Autor,David Dorn和Gordon Hanson進行了仔細的實證研究,發現來自中國的競爭降低了美國工人的工資並提高了失業率。經濟學家Michael Elsby , Bart Hobijn和Aysegul Sahin 發現,導致美國收入降低的元兇是來自發展中國家的競爭,而不是工會的減少或者自動化的崛起。不安全的進口近年來,美國從中國進口的食品數量飆升,而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卻沒能跟上這不斷上升風險。盡管美國和中國都致力於提高進口玩具的安全標準,中國出口的玩具上依然含有大量的重金屬。環境惡化惡性競爭理論(Race to the bottom Theory)認為,如果發達國家的公司被允許在不保護環境的國家自由投資,那全球化就會迫使發達國家降低環保標準。這一理論似乎沒有數據支持。經濟學家也沒有發現全球化導致美國汙染加重。但全球化似乎在向發展中國家出口汙染。Noah說:“1999後年重工業在中國大力擴張,而如今中國人正因混濁的空氣煩惱不已。”即使美國人不關心發展中國家的環境,他們也應該擔心碳排放。因為全球變暖是全球性的。經濟學家發現,全球化在最初會增加碳排放,但當發展中國家變得更富有,更城市化後,碳排放便會降低。自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國。盡管同期美國排放量有所下降,但受中國影響,全球排放量持續上升。中國許多的碳排放被用來生產產品出口到美國。勞動保障至於勞動保障,全球化影響的證據是有限的。我們都聽說過孟加拉國工廠倒塌的恐怖故事,但目前還不清楚如果全球化是否會使情況變得更糟。以及全球化帶來的高收入何時會迫使政府提高勞動保障標準。在美國,勞動保障並沒有收到全球化的侵蝕。這意味全球化給勞動保障帶來的負面影響大多發生在發展中國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164

日本人眼里的福島事件:現階段更關註流感預防

新華社的一組有關日本福島核電站輻射量爆表的新聞再次引起大家的關註。我們需要的不是恐慌,而是如何應對。

根據東京電力公司最新對福島第一核電站2號機組內部拍攝的視頻圖像分析估測,2號機組安全殼內部最大輻射值可能達到每小時530希沃特(1希沃特為1000毫希沃特),人若暴露在這種輻射中幾十秒即可致死。而在近日,繼中國外交部發布赴日旅遊安全提醒後,2月12日,中國駐日本大使館在其官網也建議在日僑胞及赴日中國公民妥善安排出行計劃。

時至今日,關心核汙染的不僅僅是日本國民了,有報道稱,美國海岸已經檢測到福島核電站泄漏的核物質,說明核汙染物已經進入全球的環境大循環。而對於公眾而言,無論是30年前的切爾諾貝利事件還是6年前的福島核電站事件,核事故一旦發生,公眾的健康就可能受到威脅。

軍事醫學科學院放射與輻射醫學研究所研究員朱茂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此次2號機組雖檢測出很強的輻射量,但只是原子爐融穿處的放射量,而不是周邊地區,更不是東京和日本全國的平均放射量。由於沒有放射性物質釋放,不會造成廣泛影響。“核輻射好比兇猛的老虎,只要關在籠子里,再兇猛也無需害怕。”朱茂祥說,也正因此,日本福島的核輻射不會對中國產生直接影響。

亞洲通訊社社長徐靜波在其官方微博稱,2月8日晚,用北京核儀器廠制造的檢測儀,在東京市中心赤阪、歌舞伎町現場測試發現,輻射量分別為00.14希沃特、00.13希沃特,而這一劑量的放射量可忽略不計。

第一財經記者在和多位常住日本的友人溝通後了解到,盡管日本人民對此事也比較關註,但並不恐慌。“相比較核汙染,現階段我更關註今年流感的預防,目前流感在日本已經有200多萬人感染,它比核汙染更讓我害怕。”其中一位好友表示。

不過她也透露,現在她的日本朋友們也會比較留心食品安全,買農產品等時會仔細查看產地,盡量不挑選福島及周邊產地的產品。來自日本農業部門的相關數據顯示,從2011年到現在,產自福島、茨城、宮城等城市的農產品、乳制品銷量依舊低迷。

在前段時間央視有報道一起來自福島海域的海鮮走私案件,一度引起熱衷海鮮消費的群眾擔心。但事實上,中國官方對日本入境的海產品、農產品、化妝品等把控一直非常嚴格,如果是在正規渠道買到的正規食品,沒有必要擔心有核輻射殘留。

從事出境遊日本線路多年的金姓導遊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日本國內不管是官方還是民間都有對核輻射的檢測。其中在原子能監管委員會網站更是能看到日本全國的每小時放射性物質檢測結果,除緊鄰福島核電站的大熊町、浪江町檢測到輻射量超過10μSv/h外,其余地區輻射量基本屬於正常範圍。

他表示,放射性物質泄漏的問題是存在的,不過並沒有報道所說的發生大規模泄漏,也暫未發現地下水受到汙染。日本國內媒體對於核電站事故和放射性物質泄漏也是一直都有報道。近期前往關西、四國、九州等離福島縣較遠的地區還是沒有問題的,“不過遊客自身有顧慮的話還是暫時不要去吧,畢竟旅遊還是應該帶著快樂的心情出發”。

隨著核能發電的迅速發展以及放射線技術在工農業、醫療領域的不斷運用,放射事故時有發生,那麽,面對突發的放射性事故,我們該做些什麽?《中華放射醫學與防護雜誌》曾做過有關說明,一旦突發,建議人群在放射性汙染物到達以前躲在室內,關閉門窗。必要時可用磚、土坯、沙袋將窗戶加以屏蔽。與此同時盡可能快速撤離:撤離的人群應是受照劑量較高、可能發生確定性損傷效應的較小人群。此外,可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服用碘化鉀片以作必要的防護。

此外針對突發事故,軍事醫學科學院放射與輻射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彭瑞雲也表示,在個人防護中應做到以下幾點。呼吸防護:可用防塵口罩,也可用手帕、紙巾、餐巾、衣服等捂住口、鼻。如果將口罩或其他防護材料浸濕,其防護放射性物質效果更佳。體表防護:可用任何著裝用品如帽、頭巾、雨衣、手套和靴等,並可翻起衣領、圍上圍巾、紮緊袖口和褲腳等方法,可減少體表放射性物質的沾染。消除放射性物質沾染:皮膚除沾染的最好方法是淋浴,在沒有淋浴的情況下,可用水洗身體裸露部位,如臉、手、頸部等,特別應註意有油泥的部位以及耳、鼻、眼周圍,應進行徹底擦洗。一旦發現有異常放射性物質或上述不適癥狀,應盡快到專業醫療機構進一步檢查和治療。

(第一財經記者陳姍姍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030

一個不屑“自媒體”的人眼中的自媒體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07/161711.shtml

一個不屑“自媒體”的人眼中的自媒體
余晟以為余晟以為

一個不屑“自媒體”的人眼中的自媒體

單純給你“你想要的”,未必會讓你更幸福。

本文由余晟以為(微信ID: yurii-says)授權i黑馬發布。

自從發現我莫名其妙地成為了“自媒體人”之後,一直在思考和自媒體有關的問題,也在之前的文章里觀察和聽取大家的意見。最近和騰訊企鵝媒體平臺的朋友聊起來,印證了我之前的一些思考,又了解到騰訊“芒種計劃2.0”制定了對優質自媒體的一系列扶植計劃,覺得這是件挺有意義的事,所以寫了這篇文章。

“自媒體”成了最近幾年非常熱門的說法,然而我不知道該如何定義當今的“自媒體”。我知道的是,“自媒體”這個概念誕生的時候,一定不是今天的樣子。如果我沒有記錯,“自媒體”的說法最早來自2004年Dan Gillmor寫的We the Media。這本書的副標題是Grassroots Journalism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來自人民、服務人民的草根新聞工作)。“自媒體”這個概念的誕生,是與“新聞工作”密切聯系的,大家也是從這個角度來看待它的。

從最早接觸博客開始,我就確信自媒體會流行,因為它有很多獨特的優勢。即便如今的“自媒體”早已疏遠了當年強調的“草根新聞”,這些優勢仍然存在。

第一,自媒體天然有草根性,讓更多的信息有機會湧現。傳統媒體的運作嚴格而複雜,采編審發缺一不可,高企的成本擡高了發布的門檻,而且發布時要篩掉許多“沒有多少人會看”的新聞。自媒體沒有這種限制,自媒體的信息發布顯得自由愜意,作為個體的自媒體或許單調片面,無數的自媒體卻構成了永不中斷的信息洪流,技術總會讓你找到自己想看的信息。自媒體大量湧現以來,我發現有很多偏重本土寫作和方言表達的自媒體,從留言看到它們的確安撫了許多異鄉遊子的鄉愁,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第二,自媒體的信息組織形式靈活而複雜,適應這個多變的世界。傳統媒體除了剪報或者合訂本,基本是沒有什麽“信息組織形式”的單純的“下轉第幾版/上接第幾版”都會帶來不少的跳出率(當然傳統媒體也不看重跳出率),我們很難持續按照某個主題把信息集中起來並保持更新。但有了超鏈接,有了千千萬萬的自媒體,關於同一起事件、同一個問題,我們可以很方便地看到各方的分析、意見、評論,並且實時更新,這是傳統媒體做不到的。比如前段時間Uber性騷擾的問題,當事人借助博客發聲,然後我們又看到了資深HR的評論、其它受害者的現身,最近又看到了女上司的看法。如果沒有自媒體,單純靠專業記者去挖掘,這是難以想象的。

第三,借助微信公眾號這樣的“超級APP”,自媒體的發布-閱讀路徑進一步縮短,內容更容易觸達普通人。即便在PC時代,看篇文章也是一項很專註的活動,普通人更喜歡在網上聊天。如今萬眾皆為“馭屏族”,聊天卻沒有那麽熱門了,大家似乎自然而然之間就養成了隨時有空隨時刷刷朋友圈、看看公眾號、分享一把的習慣。所以自媒體的地盤不知不覺之中擴大了很多,在生活中的比重大大提升。我之所以申請微信公眾號,是突然發現博客的閱讀量呈斷崖式下跌之後的事情。但是我捫心自問,如今在公眾號的寫作和博客時代並沒有本質的差別,閱讀數和影響力卻增加了很多倍。這種奇特的變化,離不開移動互聯網和自媒體平臺的東風。

然而我也必須承認,上面談到的自媒體的這些獨特優勢,認真看來只是些中立的能力。我之所以肯定這種優勢,潛意識里還是認定“自媒體”應當有足夠的職業道德和操守的,從業者應當努力貢獻有價值的內容。我專門找出了當年Dan Gillmor在We the Media對自媒體信任問題的看法:

當記者(也就是如今說的“自媒體”)有些基本要務。當我看見或聽說某件事值得對閱聽大眾報導時,我會予以確認,或者引用知道此事且值得信賴者的話,不然就是直接去找資訊來源(人或文件)。如果我在網誌上做了鏈結,指向某樣有趣的東西,但是並不知道到底是真是假時,我會提出警言。一般來講,我不會貼匿名的張貼文章。如果事實的來源不是我能信賴的,我會查證……如前所述,我們需要更好的工具以獲取建議和探查名聲,這種軟體可以讓我們遊走資訊網,獲取可信賴人士的建議。未來幾年我們就會弄懂這一點,我有信心,我們會走得愈來愈順。

如今再看這段話,多少會覺得當年Dan Gillmor有些過於樂觀了。現在的自媒體會做多少查證嗎?會選擇不貼出匿名文章嗎?有信心走得越來越順嗎?坦白說,我看過的“自媒體”越多,反而越沒有信心。

如今,大量的“自媒體”被做成了一門赤裸裸的生意,而且是利益鏈條相當直接、追求短期回報的生意。“持續貢獻優質內容-持續積累信譽-收獲回報”的傳統做法看起來太迂腐,需要太好的耐心。在這個講究“爆發性增長”的年代,大家都難以接受,所以千軍萬馬擠上“不擇手段吸引註意力-直接獲取經濟回報”的道路,“不擇手段”換種好聽的說法,就是“重運營輕質量”,就是“直接瞄準人性的弱點”,甚至不惜炮制假新聞、假信息。其結果就是,有質量沒運營,基本沒出路,有運營沒質量,“成功”的可能性卻相當大。

我不否認今日頭條里還是有一些有質量的新聞,但是據我自己的親身體驗和對身邊大部分人分享的觀察,今日頭條推送的大量文章是沒什麽營養甚至故意聳人聽聞的。不可否認,它們“運營”得好,成功吊起了普通人的胃口,吸引了足夠多的點擊。但是這樣真的有意義嗎?前幾周有個朋友和我聊起希望認真做貢獻高質量內容的嚴肅的自媒體,預計一年可以做到十萬訂閱數,但根本沒有人有興趣,大家更關心的是“一年做到一百萬粉絲,做不到免談”。我自己也經常感嘆,自媒體圈雖然熱鬧,但很多都在追逐熱點、故弄玄虛,真正有趣的信息還是太少。對於真正有價值但還不能完全把價值變現的自媒體,缺乏資助,從長遠上保證它們價值的最終體現,這是目前一個普遍的問題。

讓人更憂慮的還有現實國情。在我國,媒體長期以來受到嚴格的管制,所以相當多的人對“能發表出來的東西”天然有信任感,突出的表現就是,對很多人來說,“網上是這麽說的”和“電視、報紙上是這麽說的”具有幾乎相同的公信力。就我觀察,許多自媒體雖然都知道這樣下去早晚有一天“網上這麽說”的信用會破產,但都在充分利用這個窗口期,抓住大家對“能發表出來的東西”殘存的一點信任,爭分奪秒享受這種紅利,這種行為稱為“末世瘋狂”也不為過。

在這種現實面前,“管制”反而讓人懷念,雖然這有點怪異。傳統媒體雖然也不能杜絕“標題黨”等運營行為,畢竟要受到一系列制約,比如報道應當有多個獨立信源,要展現不同觀點。但是,這些約束對自媒體都不存在。許多自媒體理直氣壯地強調“自(我)”,堂而皇之地為某些觀點站臺、背書,有意無意地忽略某些觀點和事實(所以大家才會習慣多次“反轉”),甚至公然造假也不會受到實質性的處罰。缺乏外界約束、完全依靠自律,未必能持續發展最終形成理想的局面,這已經被歷史證明。1783年獨立戰爭勝利之後,美國人一度覺得不需要政府,但過不了幾年就發現難以為繼,所以才有了1787年費城立憲。

我們還需要警惕的是,自媒體這些問題會在“技術中立”的幌子下被進一步放大,因為所謂中立的技術並不能帶來世界觀的均衡。無數文藝作品和真實案例已經告訴我們,雖然成年人具有完全的民事行為能力,但完全放任和助長個人選擇未必會帶來幸福。自媒體也不能例外。許多人閱讀了假新聞而不自知,被推薦了嚴肅認真的資訊也難以接受。

這其實不難理解,現代心理學已經證明,人類天然不喜歡認知失調,如果不是有足夠良好的自省習慣,或者有足夠強的外力,人總是願意看到與自己已有認知相同的判斷。如果要承認之前接受的信息有假、看法有誤,這總是讓自己有點難堪、有點不舒服。所以如果單純從數據來看,“我喜歡的”打開率總會更高,“我不喜歡的”打開率總是更低。然而我們也必須承認,世界並不是全然按照我們的意誌和喜好而存在,完全由“我喜歡的”構成的世界只能是水中月、鏡中花,並不能帶來真正的幸福。這也是我之前批評今日頭條的理由:單純給你“你想要的”,未必會讓你更幸福。

最近已經好幾次被其他人稱為“自媒體人”,不管是開玩笑也好還是正經也好,總讓我感覺莫名其妙,距離許多年前第一次讀到We the Media時候的興奮十萬八千里。我衷心希望,借助靠譜的平臺、靠譜的遊戲規則,越來越多靠譜的作者,“自媒體”有朝一日能成為真正有份量的稱號。

自媒體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122

美國女星Meredith「全裸」出席派對 睇到人眼凸

1 : GS(14)@2016-07-09 07:02:13

Fashion嘅嘢有時真係唔識欣賞,日前喺倫敦舉行嘅Serpentine Summer Party吸引咗好多女星同模特兒出席,時裝設計師Tommy Hilfiger有份舉辦。39歲嘅美國女星Meredith Ostrom嘅打扮令人眼都凸!
Meredith着咗一條肉色裙,印上白色比堅尼圖案,但比堅尼圖案上就有好似乳頭及陰毛嘅圖案,俾人佢裸體嘅錯覺。Meredith似乎一啲都唔覺得尷尬,仲笑得好開心,位又俾佢上咗喇。Meredith都拍過唔少作品,但都唔係坐正,如《真的戀愛了》(Love Actually)及《色慾都市》(Sex and the City)。其他出席嘅嘉賓嘅衣着就正常得多,英國女星施安娜美娜(Sienna Miller)、英國女歌手Ellie Goulding及德國模特兒Toni Garrn。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0709/1968815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3138

【毒果農】「天然生曬」「騎牛代步」?旺角人眼中的元朗

1 : GS(14)@2017-11-05 15:55:20

這位少女深信元朗人會騎牛代步。

全新旅遊專頁,即like籽想旅行:https://fb.com/travel.appleseed正所謂「香港雖小,十八區全」(好似係),此彈丸之地,各區都發展得很完全,更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特色,市民對於不太熟悉的地方,甚至會存在小小的文化差異,例如到今日來說,總仍有人會問「彩虹有冇彩虹?」、「粉嶺有冇粉?」、「上水仲有冇香港人?」等等問題。

元朗人鄭先生稱最喜歡吃榮華的「忍腸」。


是次特派員就到旺角收集了市民對元朗的問題,及後再攀山涉水,遠赴元朗,邀請當地人回答。製作:怪奇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71105/2020466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74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