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人之患 茶怪老作


http://milkteamonster.blogspot.com/2009/12/blog-post_24.html


孟子說: 「人之患,在好為人師」。高老師喜歡在自己的網誌上自嘲,說自己是人之患。如果說所有做老師的,都是人之患,我想,這是錯誤理解了孟子的意思。做老師的, 教育學生是職責,有老師不教人的,是失責。孟子的說話重點在於個「好」字。好為人師,是指喜歡教人。喜歡教人又有甚麼不妥呢?

最近遇 到比我年紀大約十年的朋友,有個喜歡教人環保,總要迫人將所有可能循環再用的東西都循環再用,以至一個膠飯盒。又有個喜歡教人選購電子產品,一說就說了半 餐飯的時間。由於他們會屬於前輩級,沒有人會逆他們意思,就算有多不情願也得應酬下去,只有在心中怨道:「關你咩事」。

好為人師的熱情,根據我的觀察,是會隨著年紀增長的,好為人師者總愛在後生輩面前,充當救世主、地球之友、萬能專家,最精明最醒目的人,視其他人為沒有思想的流氓。看著他們的態度,真教準備步入中年的我引以為戒。所謂人之患是甚麼意思呢?

從宏觀的角度看,好為人師主導了歷史上的多少戰爭,隨了資源的爭奪,好為人師就是人類鬥爭的底因。霸權主意,就是迫別人接受你自己的一套思想與行為,是一個文明硬要侵略另一個文明,「跟我的做法吧,我的一套最好」。

人之患,從社會的層面看,也是麻煩多多。我常想,我每天用十六小時去處理我的問題,好為人師的你,怎可能用短短十五分鐘的吃飯時間,就能幫我解決呢? 只會徒添我的煩惱,此其一患。

另一患是好為人師者自己承受的,好心教人,可惜沒有人聽教,各有各主張,好為人師只有自找沒趣,何苦。

當有人向我求教,我可盡心回答。當他人沒有求教於我,我絕不要給意見。聽來有點自私,不過,的確可減少人之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55

大孤山之患:大连油管爆炸调查


http://www.21cbh.com/HTML/2010-7-20/yNMDAwMDE4NzcyNQ.html


如果数年前的一次警告得到足够的重视,今天的大连输油管道爆炸事件或许可以避免?

据本报记者调查了解,早在2006年,在原国家环 保总局发布的石化行业环境风险排查名单中,大连就有8个石化项目上榜。而此次发生爆炸的大孤山半岛区域,当时就有5个石化、储油基地及原油码头榜上有名。 爆炸事发地大连30万吨级原油码头项目港址变更项目,在当年环境风险核查中也被点名。

在原环保总局的通报中,大连30万吨级原油码头港址变更项目的环评报告,被认为是“环境风险评价专章深度不够,风险防范措施与风险应急预案不完善”。

“这 次爆炸的是陆地上的管道,当年我们做环评时,考虑的是油轮在海上碰撞的风险,包括和码头前沿碰撞,没有太多考虑陆地管道,”上述环评报告负责人之一、大连 理工大学环境与生命学院环境评价中心的郑洪波19日向本报记者解释说,“因为我们做的是码头项目环评,重点是船舶在作业装卸时发生泄漏对海洋生态的影响, 输油管道属于配油罐系统,不包含在这一项目之内,所以没有太多地把它纳入评估。”

而这次被爆炸所引燃的储油罐所属的中石油保税油库,当年专家们在环评报告中也提示很多风险敏感点,如“保税油库因输油管线腐蚀破损、误操作等事故均能引起突发性的大量溢油事故,油库火灾、爆炸也将造成大量溢油”。

但这些提示都未能阻止这次爆炸、火灾和泄油事故的发生。而类似的潜在隐患,在中国沿海近年遍地开花的石化产业区中还有多少,这不能不引发担忧。

“问题已经引起中央高层的重视,国务院将部署安监总局和公安部发布通知,全国范围内对化工等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大检查。”7月19日下午,刚刚结束了大连事故现场处理回到北京的环保部环境监察局局长邹首民告诉本报记者。

环评的美丽与哀愁

邹首民19日回京时,环保部环境监测总站,环保部应急中心,以及东北督查中心的官员仍然留在大连处理事故。环保部应急中心主任张志敏刚处理完紫金矿业污染,又将赶赴大连。

此次爆炸火灾发生地大连大孤山半岛石化区域,早在多年前就受到国家环保部门的关注。

大 孤山半岛,位于大连市开发区的东南,面积约25平方公里。西太平洋石化、凯飞基地等近20个大型化工石化生产、储存、转运项目在此布局。LNG、逸盛大 化、福佳大化等一系列石化加工项目也在这里上马。石油、化工行业的高度集中,使这里被原国家环保总局列为重点监测的高风险事故区。大孤山半岛环境风险问题 被列为大连市政府监管的重点。

早在2006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对全国127个重点石油、化工企业进行环境排查工作中,辽宁省有18个项目列入重点名单,其中大连占8个项目,而大孤山半岛就有6个。

这些项目包括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大连石油化工公司国家石油储备大连原油基地工程、中国石油大连石油化工公司新码头工程、大连30万吨级原油码头项目港址变更、大连西太平洋石油化工有限公司150万吨/年加氢裂化及其配套项目等。

在2006年原环保总局的通报中,此次爆炸发生地的大连30万吨级原油码头项目港址变更项目,其环评报告即被批评为“风险防范措施与风险应急预案不完善”。

在当时的核查中,环保总局曾给出意见:

—— 应重新核算原油罐爆炸源强。油罐发生爆炸燃烧伴生的主要污染物为CO,应估算CO源强,并进行风险后果预测,并对受影响的环境目标提出风险防范措施和应急 预案,如涉及居民搬迁,应提供具体搬迁方案。针对国家现有的风险防范与应急预案要求,对现有码头提出相应补救措施,重新核算风险防范措施投资等。

——尽快核实搬迁范围并落实对周围居民等敏感保护目标搬迁方案。应就发生风险事故后对现有养殖区的影响,提出可行的风险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以及按原油最大泄漏量设置围油栏。

这次在爆炸事件中起火的储油罐,属于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保税油库。这个保税油库当初也有一份厚厚的环评报告。

这份报告指出,保税油库因输油管线腐蚀破损、误操作等事故均能引起突发性的大量溢油事故,油库火灾、爆炸也将造成大量溢油。

报告提到,大连原油储备库储备油的来源主要为性质以沙特轻质油为代表的高含硫原油,以及以印尼米纳斯原油为代表的低含硫原油。原油属于易燃易爆品,在储存和收发油过程中存在发生火灾和爆炸的危险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毒性。

若发生火灾爆炸事故,则会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油品燃烧、爆炸将造成大气环境污染,其污染程度与损失的油品量和气象条件有关,燃烧产生的污染物有SO2、CO、NOx、CnHm、烟尘和醛类等,燃烧产生的高温将造成局部地区的热污染。

对于火灾和爆炸事故发生的可能情形,报告也作了预估。

如在储存、输送原油过程中可能产生泄漏、跑料事故,遇明火能发生火灾、爆炸事故。违章用火(吸烟、焊接作业、车辆等)引燃原油或原油挥发气。由于静电接地系统失效,原油产生的电荷不能及时消除,当电荷集聚到一定能量时,也会引发火灾、爆炸事故。

还有雷击可能引发原油罐火灾、爆炸事故。原油泵房是各类机电设备集中、操作频繁、最容易泄漏和散发油气的场所,在通风不良和电气设备不符合防爆要求的情况下,有可能发生火灾爆炸事故。

此外,沙特油硫含量高(2.07m%),原油罐上的氧化铁或铁与原油中的硫长期发生腐蚀作用而生成硫化亚铁,如果这些硫化亚铁沉淀物暴露于空气中,可发生氧化放热反应,可能引发火灾事故。

原油罐内原油经泵外送时,因储罐的液位仪表和液位极限报警仪表失灵,可能造成储罐抽空造成罐体损伤。

该 报告对爆炸事故后果的预测表明:当库区内单个储罐发生爆炸时,在近距离内(60m)对建筑物和人员均会造成严重损害,最远可波及到790m范围内。随着本 项目的实施,拟建油库周围的居民区均将拆迁,因此油罐的爆炸事故不存在对居民的伤害威胁,但不可避免地会对邻近的大连新港现有生产设施、办公生活设施及其 有关人员造成伤害。

考虑到本项目油罐区较为集中,如果一个油罐发生爆炸事故,且应急措施不得当,极有可能引起连锁反应,导致多储罐发生爆 炸。虽然其影响范围不是线性上升,但由于同时发生爆炸,其可能引发的火灾或爆炸的影响将不堪设想。因而报告认为必须建立完善的事故应急及防范措施,防止各 种事故的发生。

每次风险排查都是一次排雷

因为大孤山半岛化工和石化行业云集,大连理工大学环境与生命学院环境评价中心教授张树深和同事郑洪波还编制了大孤山半岛区域环境风险评价报告书。

“大孤山半岛区域规划环评,当时提到了很多环境风险排查的企业,只要是化工企业,每一个项目都做过专题评价和环境风险评价”,郑洪波说。

大孤山半岛区域规划环评不公开,外界无法知晓这个区域还有哪些环境隐患,仍然只能从2006年环保总局的点名中“窥斑见豹”。

例如,位于大连新港东南侧,与此次爆炸一路之隔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大连石油化工公司国家石油储备大连原油基地工程,也被称为环境风险评价专章深度不够,风险防范措施与风险应急预案不完善。

“考虑到项目发生原油池火灾时,项目环境风险事故属于特别重大环境事件,企业需要在后续项目实施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和强化风险防范措施,尽一切可能防治和杜绝项目发生大规模的原油池火灾事故”,环保总局的意见称。

此外,国储项目还要求“按最大可信事故设置防火堤和围堰,确保原油不外溢。并设置足够容积的消防废水池”。

毗邻该地区的另一项目——大连西太平洋石油化工有限公司150万吨/年加氢裂化及其配套项目,也被称为环境风险评价专章深度不够, 风险防范措施与风险应急预案不完善。要求补充整改的条款近10条,其中包括“按最大可信事故设置防火堤和围堰”。

张树深告诉记者,做大孤山半岛的区域环评也很复杂。根据风险企业做一个详细的评估,模拟各种分析着火爆炸,甚至是爆炸是否会引起连锁反应,对大连市区会不会有影响。

化工类企业包括仓储油,爆炸是重点防范的风险,包括新港新30万吨油码头附近也有一个老的油码头,文化大革命前就运行,30多年一直没有发生过问题,从来没有发生成规模的漏油事故。

“事故发生的原因非常复杂,现在要把这些事故都预测到,也是行业和环保系统研究的目标”,张树深说。

据他介绍,一般做这种石化类的环评报告书,都是根据国内外的情况进行分析,然后提出事故发生概率,如果太大,国家都不能批,但有些事故是不可预测的,如果能预测就把电关了,把油关了。

“现在关键的问题是,一旦发生事故,有没有应急对策,应急对策有没有效,这是比较重要的。”

比如当时的大连30万吨级原油码头项目港址变更项目环评报告也考虑到了陆域管道一旦发生泄漏污染的风险,因此提出了围栏围堵,喷洒吸油剂,和吸油船等措施,这些措施都在这次事故抢险中被用上了。

石化突进下的生态之压

此次石油管道泄漏爆炸一个不可忽视的背景是石化产能过剩下突进的狂潮。为此,环保部还特意组织专人针对几大重点沿海区域五大产业战略规划环评,其中重点产业即为石化。

“这个问题没什么好怀疑的,那么多石化项目,放在哪里都是环境风险很高”,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刘毅是环渤海地区沿海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评价技术负责人。

刘毅说,比如整个渤海地区,石化项目如果集中在一两个区域无可厚非,美国的休斯敦石油化工的基地,规模比我们任何一个基地都大,但是美国全国就一两个石化基地,集中布局。而我们很多地方规模都增长得很快,这就不是集中的发展,就变成分散的发展。

本报记者获得的一份《海峡西岸经济区沿海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评价实施技术方案》(下称《方案》)就称,大石化的冲动不仅海西区。

《方 案》称,今明两年中国新增炼油能力5350万吨/年。其中新建投产项目新增炼油能力2200万吨/年(中海油惠州1200万吨/年、中石油钦州1000万 吨/年),扩建项目新增炼油能力达3150万吨/年(中石化福建、中石化武汉、中石化长岭、中石化天津、中石油抚顺、中石油独山子等)。届时中国炼油能力 将达到3.8亿吨/年。

方案称,“上述区域的很多地方尚未摆脱传统的发展思路和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各地均以临港产业为发展重点,产业发展各自为政,缺乏有效协调机制,有限的环境容量和自然资源面临着巨大压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862

心腹之患 王蘭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8-17/100425373.html

 因為工作原因,最近接觸到一個真實故事。

  A省有個比較成功的民營企業家B,近20年來做生意頗積攢了些資本。幾年前出於自身融資的考慮,加之經營實業比金融、股權投資辛苦太多,B投資了當地的一家金融企業當小股東(政府是大股東)。

  B當股東後,獲取信貸融資相對比以前方便不少,還本付息也挺正常,當然,B的貸款過程是不是百分之百合規存疑。

  後來,某權貴資本C看上了A省這家金融機構,以增資方式成為僅次於政府的第二大股東,入股過程在形式上符合公開、公正、公平的要求,實際掌管了該家金融機構的經營。

  B的麻煩從此開始。C清理股東貸款,B起先抵抗了一陣,待C動用公權力時,B屈服並表示願意歸還所有貸款,但C並不罷手。

  原來C的目的除清理貸款外,還想讓B把投資的股份優惠轉給C並徹底離開。最後結局目前尚未見分曉。

  最近一次見到B,他很憔悴,私下說準備全部甩賣資產,關了企業,移民他鄉云云。寫下這個故事,並不是簡單同情B。

  坦率而言,B自己的經營環節(如納稅)和入股、貸款過程或存在毛病,真要「東窗事發」也怨不得別人。

  只是這種「被甩賣」讓我思考另一個較為抽象的問題:什麼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心腹之患?

  過去30多年,在政治體制和社會環境不很匹配的條件下,中國經濟增長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這是全世界前所未有的,忽視這點來討論中國經濟,就失去了理性分析的基礎。

  但眾所周知,中國經濟發展也面臨眾多挑戰:資源環境脆弱、人口老化、公民的基本財產權(如城鄉土地)沒有徹底解決、企業所有制結構不夠優化、政 府主導經濟增長的模式有待調整、出口導向經濟帶來了外匯金融風險等等。每個問題都很嚴峻,但個人認為它們均不能對中國經濟發展構成致命障礙,在我看來,現 階段對中國經濟發展構成心腹之患的是權貴資本。

  首先,權貴資本的規模很大。權貴資本可以大致理解為權力與資本結合,謀求壟斷社會財富,前提就是權錢結合。

  上世紀80年代前,權力普遍存在,但缺乏資本,權貴資本的規模可以忽略不計;80年代至90年代初,權貴資本初具苗頭;但自新世紀以來,權貴資 本的規模越來越大,蔚為壯觀。中國官場進入短週期輪替階段,躋身權貴人數呈幾何式增長,且人均控制資本遠非上世紀80年代可以想像。

  其次,權貴資本的形式複雜。中國開放已20年有餘,權貴第二三代多從海外學成歸來,其他領域不清楚,在利用中國概念資本獲利方面,如離岸載體、新穎的所有制結構、稀奇古怪的賬戶、避稅手段、特別安排入股等等漸臻化境,如果他們願意現身說法,各大商學院的教授怕得下崗。

  第三,權貴資本擠出其他市場資本。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經濟的規模很小,未開墾的領域很多,權貴資本和非權貴的民營/國有資本基本上可以做到互不 干擾。今日中國經濟規模已相當龐大,經濟處女地已很少,且權貴資本並不擅長開拓創新,於是把逐利目光轉向了存量經濟,由此產生擠出效應。最易下手的當然是 民營經濟,且不排除其逐漸涉足國有經濟的可能。

  第四,權貴資本有隱蔽性。在中國,行賄/受賄是一般腐敗現象,扭曲資源配置、侵蝕社會道德,權貴資本亦如此。

  只不過權貴資本還有其特別之處:一是非「普適性」。略去道德因素,行賄和受賄對經濟活動個體是一種「普適權力」,理論上,只要願意誰都能擁有, 大致可以理解為對經濟行為徵了「腐敗稅」(稅率或正或負),但權貴資本是「個別權力」;二是權貴資本較難繩之以法。一般腐敗無論多麼普遍,法律邊界比較明 確,也有清晰的處罰手段,但權貴資本在形式上更具迷惑性。

  稽之往史,與如今權貴資本相似的是兩晉的門閥政治,它輔以九品中正制銓敘制度,使豪門利益得以固化,廟堂之上,裙帶飄飄。

  考諸寰宇,在拉丁美洲、亞洲一些國家及轉軌經濟體中,權貴資本已公開制度化,權力/財富有明確的轉換價格,後果如何,歷歷在目。

  有他人之鑑,當警惕權貴資本乃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心腹之患。█

  作者投資業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428

“國家糧倉”滿之患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1251

2015年,安徽夏糧總產量達到1414.7萬噸,同比增長1.1%,實現“十二連增”。 (CFP/圖)

從誕生開始,中儲糧這個國家的“大糧倉”就一直執行國家托市收購政策。達到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促進糧食增產、保障糧食安全的政策目標之後,面對已經發生變化的市場現實,中儲糧卻陷入尷尬。

政府每年要花掉巨額的財政補貼,但現實卻是,國內糧價越托越高,中儲糧糧滿為患,糧食市場難以自發形成價格信號調節生產。隨著國家層面開始對糧油收儲進行改革,中儲糧何去何從?

作為糧食市場的“巨無霸”,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以下簡稱中儲糧)在成立15年之際壞消息不斷。

2015年6月28日,國家審計署公布說中儲糧在財務支出、政策糧收儲、內部管理上存在多個漏洞。三個月前,央視曝光了吉林、遼寧中儲糧委托的租賃倉庫存在“陳糧頂新”事件。7月14日,中儲糧又被爆出收購糧食“打白條”的新聞。

中儲糧原本是為了“糧食安全”的目的而生。從2000年誕生始,這個國家的“大糧倉”就一直執行國家托市收購政策,負責國家政策性糧食收購和儲備,收儲國家戰略儲備糧以及用於調節糧食市場的托市收購糧、臨時儲備糧。

每年,中儲糧以托市價從農民手中收購糧食,留下戰略儲備糧之後,再將剩余部分以市場價格銷售給各類糧食企業,糧企再向市場銷售。

實行多年的托市收購政策提高了農民種糧積極性,促進了糧食增產。但在持續多年之後,面對已經發生變化的市場,中儲糧陷入尷尬。

中儲糧官網數據顯示,這家公司2014年資產達7000多億元,銷售收入2200億元,直屬庫346個,員工4.48萬人。

為了這個“巨無霸”,政府財政花了多少錢?據2014年財政部公開的政府財政決算報告,2014年的糧油物資儲備支出1539.75億元。這僅僅是一年的數字。

不僅如此,國內糧食市場目前的現實卻是糧價越托越高,中儲糧糧滿為患,糧食市場難以自發形成價格信號,以指導生產者的計劃。

2014年,國務院取消了棉花和大豆臨時收儲政策,並對新疆(含兵團)棉花和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的大豆實行目標價格改革試點。這意味著國家層面開始對糧油收儲進行改革。

日前,農業部公布了一份《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1480號建議答複摘要》,其中提到,其他幾類品種也要“發揮市場形成價格的決定性作用”。

這樣的變化中,中儲糧該何去何從?

庫存壓頂

“全世界最龐大的庫存已經建立起來了。”

8月,距離國家糧食托市收購截止日期還有一個多月,在安徽亳州這樣的糧食主產區,國有糧庫門口卻沒了排隊的賣糧卡車隊。

2015年,安徽夏糧總產量達到1414.7萬噸,同比增長1.1%,實現“十二連增”。中國社科院曾發布《中國農村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顯示,2015年中國糧食總產將以“十二連增”達到6.1億噸。而在糧食產量逐年穩增的同時,國家每年收購的糧食也在增加,由此帶來巨大庫存量。

中國到底有多少糧食庫存,沒有公開信息披露。但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曾公開稱,“全世界最龐大的庫存已經建立起來了。”

據多位糧食專家估計,中國庫存消費比高達近50%,而這遠遠高於聯合國糧農組織規定的17%-18%的糧食安全標準。“即便是我們人口多,30%就夠了。”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孔祥智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中儲糧建立如此龐大的庫存,緣起於糧食管理體制。

自新中國成立後為了備災、備戰而實行多年儲備糧制度之後,1990年9月,國務院頒布《關於建立國家專項糧食儲備制度的決定》,開始在全國建立起歷史上數量最大、管理嚴格、調得動、用得上的糧食儲備體系。

當年成立了國家糧食儲備局,但這時糧食都由地方糧站收儲,使得儲備糧經營很容易受地方利益影響。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中央決定建立中央儲備糧垂直管理體系。1998年,新一輪糧食流通體制改革開始。此次糧改的原則是“四分開一完善”,即政企分開、中央與地方責任分開、儲備與經營分開、新老財務賬目分開,完善糧食價格機制。主要實行保護價敞開收購農民余糧、糧食收儲企業實行順價銷售、糧食收購資金封閉運行三項政策。

2000年,國務院決定對糧食流通體制進一步改革,並成立了中儲糧。

“中儲糧只是一個政策執行的主體。”多位接受采訪的專家說,它只負責收儲國家所需的糧食,但具體到收多少、何時收、何時輪換、輪換多少等,由發改委、糧食局等部門共同商議,並最終報國務院拍板。

中儲糧成立之時,將1990年代初期建造的一批糧庫上收;而此時的倉容是為了“國家專項儲備”而建。在2004年,國家為了解決農民“賣糧難”等問題,實行托市收購政策。此後,隨著糧食產量的逐年遞增,收購量也逐年遞增。

中儲糧官網數據顯示,2005-2014年,中儲糧累計完成最低收購價和臨儲糧收購近6億噸,相當於2014年國內一整年糧食的產量。僅2014年,中儲糧購銷糧食達到2.6億噸,管理的政策性糧食占全社會庫存的70%,倉容罐容8000萬噸,資產7000多億元。

如此巨大的收儲量,僅僅靠中儲糧一家企業肯定是完不成的。中儲糧官網顯示,目前,87%的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糧油分散儲存在11000多個地方和民營企業。中儲糧自己的直屬庫僅有346個,委托收儲庫點數量是中儲糧直屬庫數量的三十多倍,委托代儲的政策性糧食比例80%以上。

面對這1萬多的委托承儲庫,監管並非易事。“這幾次出事都是中儲糧委托或者租賃的庫點出事,並不是中儲糧自己有問題。”一位中儲糧內部人士說。

但從2012年河南中儲糧周口直屬庫主任喬建軍卷款潛逃一案開始,在中儲糧和承儲企業之間就存在著各種潛在的“問題”。而“轉圈糧”“以陳頂新”“打白條”問題暴露了中儲糧的監管不力。

解決問題的方案,是國家支持中儲糧“自建倉庫”。2015年6月15日,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家糧食局三部委聯合發布了《糧食收儲供應安全保障工程建設規劃(2015-2020年)》(簡稱“糧安工程”)。其中規定,到2015年底,國內新增新建倉容5000萬噸,維修改造“危倉老庫”比例達到60%。

中儲糧相關負責人對南方周末記者稱,今年投資100億元於新建倉容,這是中儲糧成立以來建設規模最大的一年。

賣不掉的糧食

托市價格連年攀升已逼近市場價格後,收儲的糧食從入庫到出庫難以形成一個循環的體系。

中儲糧多年執行托市政策之後,漸漸陷入一個糧食補貼越來越高、庫存周轉不靈的新困境。

“托市”,顧名思義,即把糧食價格“托”起來,穩定糧食價格。國家往往會在每年農民種糧之前公布一個價格,即最低收購價。糧食成熟後,如果市場價格低於最低收購價,即會啟動“托市收購”,從而保證農民“賣得出去”糧食。托市收購的執行主體是中儲糧。

在2004年之前,為解決農民“賣糧難”問題,國家一直采取最低保護價收購。2004年,托市收購政策替代了最低保護價收購(其實兩者並無本質區別),但當年並未真正啟動。2005年,國家開始對水稻實行托市收購,2006年對小麥也開始托市收購。此後的每一年基本上都在安徽、山東、河南等糧食主產區實行托市收購。

托市收購主要是針對水稻和小麥。在2008年之後,對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等大宗農產品,在一些主產區實行臨時收儲。臨時收儲與最低收購價收購類似,均可劃分至托市收購範圍。

每年,除了發改委、糧食局會要求中儲糧收儲新糧作為國家戰略儲備糧之外,還往往會在一些市場價格低於最低收購價的地區啟動“托市收購”。由於托市價格高於市場價,大部分農民和糧販子就更願意將糧食賣給國家糧庫,糧食便源源不斷地進入了中儲糧體系。

從2006年開始,三級小麥托市收購價格為0.72元/斤;到2014年三級小麥的托市價格上升至1.18元/斤,每年保持10%左右的穩定增長。2015年,三級小麥的托市價格仍然是1.18元/斤,未再上漲。

由於有“托市價格”存在,農民不用擔心糧食賣不出去。而隨著最低收購價的逐年提升,也保證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糧食連年增產。

今年小麥、水稻的最低收購價都與去年持平。“當時有關部門討論得非常激烈,農業部門認為要漲,即使漲一分錢也得漲,要給農民一個積極的信號,但是價格部門堅持不漲,最後給出的理由是石油價格下降了,所以導致生產資料價格下降了,所以不漲價。”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孔祥智估計,雖然今年沒漲,但明年可能就會漲,因為勞動力等成本還在上漲。

但每存儲一斤糧食,財政都是要拿錢的,因此造成存儲費用過大。每年,中儲糧收購由農發行提供貸款,存儲、輪換以及貸款產生的利息都會有國家財政進行補貼。

安徽亳州一家替中儲糧代儲的面粉廠老板宋紅兵說,現在中儲糧收儲糧食,如果存放一年,收購費用、入倉費用、存儲補貼等一系列費用加起來大概是175元/噸。這意味著,儲存的糧食越多,時間越長,中儲糧獲得的國家補貼也就越多。

何時收儲、何時拍賣都是由國家發改委、糧食局等部門報批國務院才能決定,也就是說,糧權並不屬於中儲糧,更不屬於中儲糧的代儲企業。

但高額的補貼利益之下,就會產生市場主體利益尋租的空間。“有些企業為了尋求利益就會在存儲量上做文章。”孔祥智2013年曾在黑龍江等地調研發現這個問題。

“一般地方國有糧庫與中儲糧是委托關系,這些糧庫存儲糧食每年也會拿到國家相應的補貼。一旦這個地方糧庫的糧食在糧食交易市場被拍賣出去之後,他們往往會想盡各種辦法,不讓買糧食的這些面粉廠把糧食拉走,從而延長存儲時間,賺取國家的倉儲補貼。”上述面粉廠老板宋紅兵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南方周末記者采訪的其他面粉廠老板及市場人士、專家普遍認為,這是“出庫難”的主要原因。“中儲糧直屬庫還好一點,往往是地方糧庫存在這種情況。”宋紅兵說,“因此,在各地拍賣糧食都有一個潛規則:如果想要拍那些糧庫的糧食,必須私下提前加價。雙方私下里達成一致後,才能在交易網站上去拍這批糧食。否則,很難在糧食交易所規定的時間內全部拉完糧食。”

以前,一些面粉企業寧願“給好處費”還願意去拍政策糧,“因為計算下來,以前托市收購上來的這批糧食在交易的時候,即使執行順價銷售,再加上這些隱性成本,還是會低於小麥的市場價格。”趙軍說。

但是在托市價格節節攀升的同時,政策糧“順價銷售”價格也不斷上升,不斷逼近市場價。“2014年是基本持平,起拍價是1.235元/斤,市場價是1.27/斤。而今年的小麥市場價格是1.15元/斤,今年的托市收購價就已經達到了1.18元/斤(三等麥),所以大家都不願意去拍政策性糧食了。”宋紅兵說。

 

因此,托市政策漸漸造成了糧食“出庫難”。目前的現實下,在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看來,托市政策的最主要弊端在於,收儲的糧食從入庫到出庫不能形成一個循環的體系,“周轉不靈”。

“托”出來的市場

在扭曲的市場上,商品流通部分的糧食也進了中儲糧的糧庫。

現在的情況下,一方面,托市價格導致了庫存居高不下,政策糧順價銷售困難;另一方面,托市收購也造成了當前扭曲的市場價格。

托市價格不斷上漲,使得國內糧食價格只增不減,但國際市場糧食價格持續走低,因此造成國內外價格倒掛。“影響就是,國內價格高的糧食品種,在國際市場就可以找到替代品。”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說,“如玉米,國內外平均差價在600-700元/噸,最高可達1000元/噸。”

由於國內外糧食價格倒掛,因此導致國內糧食進口量持續上升,甚至走私進來,而國內的糧食庫存卻很大。

在孔祥智看來,當前的托市政策幹擾市場,使價格不能反映價值。“最初制定最低收購價,是因為市場價格比較低,為了防止谷賤傷農而制定,但這個價格說是最低收購價,從一開始執行就成為了市場的最高收購價,這實際上是把價格拉起來了。”

“雖然這樣調節了市場,但是已經沒有市場了。”孔祥智說,現在只有一些大型加工企業還有能力收購,托市價造成市場價格扭曲。

“我們現在的政策目標,是確保國家的糧食安全,保障農產品的有效供給。說得直白一點,就是為了保證農產品的增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分析。

但增產後的糧食,一方面價格不斷走高,另一方面,市場主體都不收了,只有中儲糧來收。“後果就是嚴重扭曲了市場,商品流通部分的糧食也進了中儲糧的糧庫。”

在中央的主導下,中儲糧執行“順價銷售”,現實情況是,“根本順不出去”。

作為國家政策性糧食收儲單位,中儲糧主要承擔政策性功能,“是國家戰略儲備,不是以經營為目標,但不僅要自負盈虧,而且還要進行經營業績考核,這長遠下去肯定會出問題。”東方艾格農產品分析師馬文峰說。

“托市收購,不應該完全由中儲糧來承擔。中儲糧僅負責國家戰略儲備即可,其他的事情交由市場而定,這樣就不會有那麽多問題。”馬文峰說。

退出托市政策?

除了戰略性的儲備,其他的就放給市場去收購。

業內對於托市收購政策的討論非常多。2012年,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成員陳錫文在接受《經濟日報》專訪時就提出,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全面放開糧食購銷市場,使所有農產品流通納入市場化運行的軌道。

而在2015年2月,陳錫文在一個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要解決農產品價格高企、糧食拍賣成交率不高等問題,需要實現價格形成機制的改革,目前國際通行的做法是實行目標價格改革。以目標價格取代過去的臨時收儲、最低收購價勢在必行。

高庫存帶來的財政高補貼壓力,讓財政部也開始“發聲”。2015年4月,財政部長樓繼偉在公開場合稱,目前英國減少對糧食的全方位補貼,鼓勵農產品進口。他認為,目前應鼓勵農產品進口,才能進一步轉移農村的勞動力,彌補制造業、服務業的勞動力短缺,使工資增速低於生產率的增速。

國家層面的改革也在進行。2014年,國務院取消了棉花和大豆臨時收儲政策,並對新疆(含兵團)棉花和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的大豆實行目標價格改革試點。

目標價格改革直補的方式是,當市場價格低於目標價格時,國家根據目標價格與市場價格的差價對試點地區生產者給予補貼;當市場價格高於目標價格時,不發放補貼。目標價格補貼與種植面積、產量或銷售量掛鉤。

“農產品價格的天花板並非鋼板一塊,這個天花板是可以調控的,可以降下來的,現在棉花天花板降下來了。”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在《農民日報》公開評論道。

因為才正式實施一年,多位專家均認為,“目前效果還不好評價”。今年的“一號文件”,並未將試點範圍擴大。

目標價格補貼,是從國外引進來的。據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介紹,在國外,一般會由種植者在保險公司進行投保,保證這個價格是多少,一旦低於這個價格,保險公司就會賠付。這種屬於政策性保險,由農民出錢買,國家出錢補貼。“但這種模式,在國外比較好操作,他們都是一個個大農場,而我國還都是小規模的農戶種植為主。”

李國祥說,“當前,可以從儲備制度入手進行改革。除了戰略性的儲備,其他的就放給市場去收購。長遠來看,需要改革,但改革有風險。”

但不管怎樣,“當前要完善農產品價格體制機制,退出目前的這一套托市政策,這是最根本的。不管用什麽政策,都要退出這個政策。”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說。

(應采訪對象要求,趙軍、宋紅兵為化名。)

鏈接 :糧食儲備制度演變

1954年我國在《關於糧食征購工作的指示》中明確表示,國家必須儲備一定數量的糧食來應對災荒等意外事件的發生。這部分用來應對災荒的糧食被稱為“甲子糧”,是構成中國糧食儲備的重要部分。

但是由於糧食供應緊張,這些儲備糧也很快被用於國家糧食的周轉和應急之需。到了1958年,為了應付災荒、戰爭等意外情況的發生,保證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順利發展,中央認為應該按照豐年多儲存、平年少儲存的原則進行糧食儲備,我國的糧食儲備增加到了20億—30億公斤。但由於當年“大躍進”和“浮誇風”,農業生產遭受到嚴重的破壞,糧食產量隨之大幅度地下降,部分糧食儲備很快就被用於彌補糧食收支的缺口,糧食儲備的規模也因此急速縮小。

1962年,中共中央發布文件,明確做出指示,要求我國建立糧食儲備,做到年年儲一點、逐年增多。同年,由於臺海局勢緊張,中央決定建立備戰目的的軍用“506”戰略儲備糧,即儲備足夠50萬人6個月食用的糧食以作備戰之需。

從此我國儲備糧的功能不僅是應付災荒,還增加了備戰的用途。這一糧食儲備體制一直實行到2002年才正式廢止。

從1962年開始,中國的糧食儲備制度逐步形成。到了1965年,約有60%的生產隊建立了自己的糧食儲備,各個地方的糧食部門代替生產隊保管的糧食儲備達到了二十多億公斤。同時,各級政府還鼓勵社員個人儲存結余下的糧食。1962年到1965年,糧食生產得到恢複,國家的糧食儲備、備戰糧食和社會糧食儲備規模不斷增加。

1978年起,農村陸續推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業生產再次得到恢複,國家和社會的糧食儲備規模迅速擴大。

此時中國糧食儲備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甲子糧;第二部分是“506”糧;最後一部分是商品庫存,實際上就是周轉儲備。除了以上三部分,還有一小部分叫做農村集體儲備,占總儲備量的5%左右。

1990年9月,國務院頒布《關於建設國家專項糧食儲備制度的決定》,這標誌著我國的糧食儲備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國家專項糧食儲備制度建立起來,初步形成了中央、省級、地縣三級儲備體系。

1990我國的糧食產量為4.35億噸,比1989年增加了2700萬噸,再次創造了歷史新高。我國的糧食周轉庫存和儲備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長,一些糧食主產區甚至出現了“賣糧難”的情況。同時,國有糧食部門的經營設施尤其是倉儲設施顯得嚴重不足,各地的糧食部門相繼出現了“儲糧難”的情況。國家開始收購部分滯銷的糧食,並按照國家規定的價格敞開收購,收購的這部分糧食被用於國家糧食的專項儲備。

在建立專項糧食儲備制度的過程中,中國初步形成了中央、省級、地縣三級儲備體系。1995年,國務院頒布《關於糧食部門深化改革實行兩條線運行的通知》,為實現地區的糧食平衡,調控地區的糧食市場,糧食產區應建立地方儲備且該儲備規模應等同於3個月以上糧食銷量;糧食銷區則要建立等同於6個月糧食銷量的地方儲備,保證糧食市場供求的基本平衡。

1999年國家決定建立中央儲備糧垂直管理體系,將國家糧食儲備局改為國家糧食局,作為國務院直屬機構,由國家計委代管,同時組建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專門負責中央儲備糧的經營管理。並於2000年將前述三種中央政府管理的儲備糧食合並成為中央儲備糧。

2000年10月以後,中央儲備糧的經營管理業務全部由各省(區、市)糧食局移交給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通過在重點地區建立地方分公司和上收直屬糧庫的方式建立垂直管理體系。

2003年,國務院頒布了《中央儲備糧管理條例》,這是我國第一部規範中央儲備糧管理的行政法規,由此建立起中國現代的糧食儲備制度。

(本文摘自2015年1月26日《南方日報》,作者:王騰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689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