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無軌電車系擴張之五殼風雲-元昇國際(925)(1)





這系擴張速度非常快,由前年,一殼8089開始,之後以8089379股權,379以抵押債權方法收購2371379又購入8158的控股權,在一個月不久,8089又出手買入925。旁支有692,745和老莊系885(因利益不均鬧翻)

元昇國際(925)1998年股市低潮上市,至今已10年,該公司上市之後一直都是財政不穩,需要多次炒作集資以維持經營,最終都是撐不住賣殼收場。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80623/GLN20080623049_C.pdf

以下是其收購條款:

8089以每股港幣0.335元向主席林春癸等關連人士收購925494,180,000股,佔公司股權49.46%,共耗資約1.69億,若關連人士之一不出售部分股票,則耗資會降低至約1.65億。

1.65億會分兩部分支付。

(1)80899255期提供1億的無息貸款,以償還公司的銀行貸款。

(2)共餘約6,500萬會支付給林主席的關連人士。

大股東要向公司的資產提供擔保,確保公司資產不少於137,953,000元。

8089亦向上月配售的7,544萬元,有12厘高息可換股債提出收購,該等換股債行使價為0.41元,可換取約1.84億新股,佔公司發行股本約18%。以換股價(0.41)和全購價(0.335)的折價比例18.30%計算,收購該等可換股債共耗6,164萬元。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80330/GLN20080330077_C.pdf

因抵達收購觸發點,所以要向所有股東提出收購,如全部股東接受收購,以公司股數999,196,000股計算,約需3.35億元,計及其可換股債券,則最多共耗資約3.96億元,佔上年業績所公佈的約9.18億淨流動資產約42%

公司收購的原因如下:

中國鐵路為一間投資控股公司。其附屬公司主要從事增值電訊產品及電腦電話產品之設計、開發及銷售,以及物流運輸。誠如中國鐵路截至二零零七年十二月 三十一日止年度之年報所載列,中國鐵路集團之銀行結餘及現金為923,400,000港元。鑒於中國鐵路集團強勁的現金狀況,中國鐵路董事一直致力於發掘 令其業務範圍多元化之合適商機,以不斷提升股東之長期價值。中國鐵路董事認為,收購事項是收購一間主要從事園藝業務之上市公司之良機。

(greatsoup:你又無呢行的經驗?你懂它的經營嗎?你們只懂得玩財技!)

元昇董事認為,元昇集團擁有良好的開發能力、先進的製造技術、卓越的客戶基礎及合理的生產佈局,所有該等優勢均為元昇集團迎接挑戰提供了堅實的平台。中國鐵路董事認為,一方面,元昇集團可從中國鐵路集團強大的財務資源中受益,以便其更好地適應艱難的市場環境及提升其園藝業務,另一方面,中國鐵路集團亦可收購一間具有穩健業務及營業額之集團。

(greatsoup:公司業務穩健?業績前一陣快公佈不了啦!前者反而合理,不過只是它玩財技的工具。)
收購人計劃,在收購建議完成後,元昇集團將繼續其現有主要業務及收購人將維持元昇於聯交所之上市地位。收購人將於完成後對元昇集團之業務運營及財務狀況進行檢討,以制定適合元昇集團之商業計劃及戰略。 收購人注意到,元昇集團於中國廣東省汕尾市擁有若干物業權益,該等權益目前作為車間、倉庫及輔助性寫字樓用途。如中國鐵路二零零八年第一季季報所載,儘管 中國鐵路將繼續就其中國鐵路物流運輸業務與合營夥伴進行磋商,以解決附屬公司之控制權問題,其亦正發掘中國運輸及物流行業的其他商機。收購人認為,元昇集 團之設施可作為中國鐵路集團未來物流業務發展之補充。根據檢討結果,收購人無意對元昇集團之僱員及固定資產進行重新部署,惟於一般業務過程中所進行者除 外。

(greatsoup:那個物業遲早會連同虧損業務以低價被購入,不要吹水了。)
鑒於上述因素,中國鐵路董事認為,收購事項之條款公平合理,且收購事項符合中國鐵路及中國鐵路股東之整體利益。

(greatsoup:例牌,是不是合理、合符整體利益就...)

greatsoup:

有機會明天說說其賣殼歷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12

不要開一張空白支票----麥當勞之五(完) 巴黎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4765

巴黎:

上回談到麥記把大量的現金盈利用作回購,以下是從回購產生的股數量變化對每股盈利變化影響的分析方法,步驟如下:.

先準備股數量攤薄變化數字
2000年12月31日起始的淨股數量為1,305(m)股,假如你買了10%, 130.5(m)股,你9年來
其每股的利潤會因回購而上升,若沒有回購會攤薄如下:

             <---------股數變化----->           <------利益值上升/下降-->
                  新發行       回購                         回購策略       不回購策略
                                                                   股數   攤薄後    股數   攤薄後
2001             11.9       (36.1)                   1280.8    10.19%   1316.9   9.87%
2002         13.1       (25.6)                      1268.3     10.29       1330      9.81
2003         12.6       (18.9)                     1262         10.34      1342.6   9.72
2004         30.2       (22.2)                     1269.6      10.28       1372.8   9.51
2005         32.8       (39.5)                     1263.3      10.33       1405.6   9.28
2006         38.9       (98.4)                     1203.8      10.84      1444.5     9.03
2007         38.7       (77.1)                     1165.4      11.20       1483.2   8.80       
2008         19.7      (69.7)                      1115.4      11.7         1502.9    8.683
2009         11.7       (50.3)                     1076.8      12.12       1514.6    8.616
                                                                   
1.求得股東權益值變化
若你2000年有10%權益,多年來你的值上升了84.8%,9年的複式回報是7%             
            
           權益值       股數    每股值       130股分得
2000        $9204    1305    $7.05          $ 920m
2009       $14033   1076    $13.04        1700m

2.然後是計股息率
                 總股息    按股數分得
2001          288          29.3
2002          297         30.6
2003          504         52.1
2004          695         71.5
2005          842          87
2006         1217        131.9
2007         1766        197.8
2008         1823        213
2009         2235        271
                -------
               9667

多年的股息連同上述權益值的7%,
以現有管理層的回購策略的總複式回報率為15.14%

3.並比較每年獨立的ROE
根據我們上回分析的ROE,麥記每年約有25%,比較這IRR的13.36%,顯然當中有些事情我們遺漏了。

4.觀察股東權益值變化表找出原因
我們已知ROE和IRR的相差主要原因是因為管理層多年來不斷以盈利的現金回購股票,我們要問的問題是,假如改變這策略,IRR能否增大,能否較原來管理層更好。

策略一:不回購,並全派息:

根據年報顯示,9年來回購總用現金是$18551,若這些錢全派息,就會是原來派了息$9667的2.919倍

不回購股票被攤薄後收息如下:
            新股息  按新攤薄股分得
2001    840       9.9%=  83.2
2002    866       9.81%=85
2003    1471       9.72%=143
2004    2028     9.51%=193
2005    2457     9.28%=228
2006    3552     9.03%=320
2007    5154     8.8%=454
2008    5321     8.68%=462
2009    6524     8.82%=575
2009   權益值分得 =  1209

9年間不回購的策略的IRR= 23.21%

策略二:只回購新發行的股數,餘下的現金全派息:
因為發認股權給管理層的關系,麥記要不斷預備新股。所以我們需要動用8,084m在市場上回購同等數量的股票,令股量在9年間也能維持在1305m股,而所有原股東的權益也不會被攤薄,和原來相同:

          回購量  回購價     總現金
2001    11.9         $30.2         358.
2002    13.1         $26.8         351.
2003    12.6         $23.2         292
2004    30.2         $27.3         824
2005    32.8         $31.1       1020
2006    38.9         $37.8        1470
2007    38.7         $51.2       1981
2008    19.7         $57.1       1125
2009    11.7         $56.7        663
                                        -------
                                       $ 8084m
原有回購策略動用了$18,550m,所以現在我們的新策略會剩餘了$10,466現金,若把它全派息,加上原股息,總息就會是原來9667的2.083倍

保持回購至1305m股量,原股東收息如下:
            新股息  按新攤薄股分得
2001    600       10%=  60
2002    618      10%=62
2003    1050     10%=105
2004    1447     10%=145
2005    1753     10%=175
2006    2535     10%=254
2007    3678     10%=368
2008    3797     10%=380
2009    4655     10%=466
2009   權益值分得 =  1403


9年間維持原有股數量1305M的回購的策略的IRR= 20.25%


回購行為是層壓式的數字遊戲
市 場上大份部的回購行為,除非常情況下,基本上都是損害股東利益,但為何管理層仍樂於使用?其中一個原因是,回購後的每股回報、ROE,計數上的確會上升。 可是,這些數字的上升,實際是由股東的另一個袋支付,而幾乎所有的左袋上升了半斤,股東的另一個右袋都必定下跌至少是十兩或以上,因為年報是看不到股東的 另一個袋的減少,所以管理層是樂於使用。

結論.
任何投資最終的目的都是希望股票持有人的財富上升,直覺說是必定和每股盈利的數字有關,但我們這幾篇便証明實非如是。
我們從最初的一二篇,看到麥記的獨特競爭能力、後又看到擴大這獨特能力店鋪租金入息所受的限制(可能是管理層能力,亦可能是市場吸收力)、又看到浪費資金選用錯誤回購策略引致股東的財富流失。我以巴老的一句對卡夫收購吉百利時警惕股東的一句話總結:
-------"不要開一張空白的支票"--------
(給卡夫管理層寫他們自已喜愛的收購定價銀碼)

回購自已的股票或收購任何其它公司都是一樣,而麥記有這樣好的ROE,10年間的P/E都只是維持在約12倍--25倍,尤其近年只是12-18倍,這或反映管理層錯誤回購策略的影響,股息的影響可想而知是如何重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537

微语精选之五 laoba1梁军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2dr1n.html

市場差的時候泥沙俱下,好股票也照樣跌,市場好的時候,差股票有時長得更快,看起來優質企業似乎優勢不明顯。但如果從更長的週期考察,會發現差股票常常是進一退二,而優質股票則是進二退一。

7月27日 14:57 來自新浪微博

刪除| 轉發(35) | 收藏 | 評論(20)

很多賣方分析師都是線性思維,企業一兩年業績優秀,就以為會延續下去。安信證券評價海普瑞「高技術壁壘帶來高成長」,宏源證券、海通證券也從未考慮過產品價格下降的可能性,一味樂觀預期。實際上只要視野開闊一些,就應該知道海普瑞所處的是原料藥行業,價格大幅波動是肯定會發生的。

7月25日 10:58 來自新浪微博

刪除| 轉發(22) | 收藏 | 評論(18)

過去十年依賴投資的強週期性行業經歷了一個快速成長期,未來將恢復常態而顯現出更正常的週期性特性。而中國的經濟轉型及消費升級使消費型週期性行業如金融、地產、保險、汽車、家電未來仍將保持較高的成長性,與其週期性相疊加。

7月20日 09:29 來自新浪微博

刪除| 轉發(26) | 收藏 | 評論(20)

買入股價同為30元的兩個股票,一個從30跌至20再上漲至33,另一個直接漲到37元,投資者往往覺得前者比後者更好,因為他們只感覺和記住了20漲到 35的刺激。茅台、白藥給人的感覺就像老牛拉破車慢吞吞的,很多人看不上它們,而實際上它們較長一段時期的漲幅遠高於大部分上串下跳的股票。

7月19日 09:19 來自博客掛件

刪除| 轉發(329) | 收藏 | 評論(90)

投資過程中最重要的信息也許只佔1%,其餘99%都是輔助性或者無用的東西,絕大多數人卻把99%的精力和時間放在了後者,而僅把極少量的資源放在前者,甚至完全不關注這些決定成敗的要素。

7月18日 08:00 來自博客掛件

刪除| 轉發(23) | 收藏 | 評論(9)

巴菲特對投資幾乎無所不知,但他卻能做得很專。博學與大道至簡完全不矛盾,投資就是一個簡-繁-簡的過程,只有知道得多才能懂得如何至簡,關鍵是這個過程中自己不迷失。

7月15日 15:38 來自新浪微博

刪除| 轉發(37) | 收藏 | 評論(14)

除了消費品牌能產生比較簡單明顯的壁壘外,還有結構性的壁壘。結構性壁壘不一定是某一方面的絕對優勢,而是在多個方面都具競爭對手比較難達到的優勢。競爭對手經過努力可能會達到其中某一方面,但要同時擁有多個優勢則比較困難。

7月11日 10:33 來自新浪微博

刪除| 轉發(16) | 收藏 | 評論(9)

基本面的短期性因素對投資者的影響力遠遠高於長期性因素,投資者總是對前者極其敏感而忽略後者,但後者卻是決定長期投資回報的關鍵。

7月7日 08:07 來自新浪微博

刪除| 轉發(56) | 收藏 | 評論(18)

無論讀過多少投資書籍,許多道理都要經過血的教訓才能真正明白和悟透,更悲哀的是很多人撞在牆上頭破血流,還要不斷地撞,直至......

7月4日 10:52 來自新浪微博

刪除| 轉發(34) | 收藏 | 評論(19)

市場總在不經意間漲起來,也會不知不覺地跌下去,在人們都認為絕望的時候光明來臨,會在大多數人興奮的時候走入黑暗。這次能否漲上去,我不知道,也沒有人知道。但99%的人最喜歡玩這種沒有答案的猜謎遊戲,並以此作為投資的依據。

7月1日 08:06 來自博客掛件

刪除| 轉發(21) | 收藏 | 評論(12)

強週期性行業已經有了龐大的基數,加上中國的經濟轉型,整體需求難現以前量級性的高速增長,只能是週期性地緩步向前。保障性住房建設僅僅是階段性的杯水車薪,未來只能按照在一個相對較窄的區間週期性起落,動輒十倍的漲幅難以再現。

6月30日 08:43 來自新浪微博

刪除| 轉發(39) | 收藏 | 評論(13)

牛市產生大量的長期價值投資者,熊市則相反。幾年來親眼目睹了身邊很多朋友和網友,從最初的滿腔熱血、雄心壯志,漸漸被市場折磨得垂頭喪氣,有的重新回到 技術分析,有的做起波段操作,有的則乾脆離開了市場,不由感嘆長期投資學習比較簡單,實踐真的不容易,真正的價值投資者真的永遠只是一小撮。

6月27日 16:15 來自博客掛件

刪除| 轉發(202) | 收藏 | 評論(71)

經濟轉型肯定要經歷波折,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中國不到五成的城鎮化率,3000美元的人均GDP,與發達國家的三四萬美元差了十倍,極高的儲蓄 率。隨著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以及年輕一代轉化成消費主力,高儲蓄率大逆轉是必然要發生的事情,這些使中國消費行業的前景只能用「無限」來形容。

6月22日 09:21 來自博客掛件

刪除| 轉發(21) | 收藏 | 評論(16)

網友:最近有些分析師說現在類似01—04年,大盤是長期下跌的,應選擇空倉。 回覆:不關心宏觀與大盤,是巴菲特一再強調的原則,即使是01-04年,優質企業仍能獲得很好的回報,況且沒人知道是不是01-04年,香港股神曹仁超這兩年一再說是牛市,大盤卻一直在下跌,沒有人能預測市場,能預測的只有企業。

6月20日 09:11 來自新浪微博

刪除| 轉發(35) | 收藏 | 評論(19)

如果以是否遵守原則而不是以中短期的股價漲跌為評判投資決策是否正確的標準,你根本就不會因為股價波動而情緒大起大落,你會感覺很坦然,並最終會獲得更好的投資收益。

6月17日 08:32 來自博客掛件

刪除| 轉發(19) | 收藏 | 評論(9)

股價彈性大的股票往往更受歡迎,但彈性具有兩面性,很多人只看到向上的彈性,而忽略下跌的風險。彈性大的股票基本面常常不穩定,有時大幅下跌後可能從此就起不來,高風險未必高收益。

6月16日 08:17 來自博客掛件

刪除| 轉發(15) | 收藏 | 評論(6)

很多投資者對一大堆術語和數據堆砌起來的長篇大論很感興趣,而且偏好這類投資標的。實際上真正好的企業常常是那些只需簡單的定性分析和對幾個關鍵指標簡要的定量分析就能確定的標的,而需要絞盡腦汁計算大量數據才能判斷的往往是風險更高和變數更大的。

6月15日 08:07 來自博客掛件

刪除| 轉發(43) | 收藏 | 評論(12)

隨著去王石化逐步深入,萬科的管理團隊已經發生了質的改變,公司戰略也發生了逆轉。未來產業環境也將出現重大變化,房地產作為支柱產業的地位不斷被削弱, 房產稅的徵收、大量存量空置房、巨量保障性住房的推出,可能讓地產行業的美好時光不再,多種因素疊加,萬科能否繼續保持優秀成為一個巨大的問號。

6月13日 08:38 來自博客掛件

刪除| 轉發(17) | 收藏 | 評論(6)

投資永遠充滿了分歧,即使茅台、白藥上市以來也一直不斷被爭論,如果看見不同意見就開始舉棋不定,永遠也不會選到好的投資標的。你需要有自己的獨立判斷,更需要有判斷的底氣,那就是經驗、知識和信念。

6月7日 09:16 來自博客掛件

刪除| 轉發(151) | 收藏 | 評論(2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24

【「中國經濟在海外」系列之五】中色贊比亞罷工事件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11-05/100322640_all.html

  「親愛的中國兄弟姐妹,贊比亞非常歡迎你們,因為我們是全天候朋友。贊比亞不會浪費這五年,我們要把你們好好用起來。」2011年10月29日,贊比亞總統府裡一場有上百位中資企業人士參加的午宴上,贊比亞新任總統薩塔(Michael Sata)試圖向來賓們示好來消除他們的焦慮。

 

  僅僅一週前,在中國有色非洲礦業公司(NFCA,下稱中色非礦)投資的贊比亞銅礦省卡路路西鎮(Kalulushi)謙比西銅礦,一場為期兩週的大罷工剛剛結束。謙比西銅礦是迄今為止,中國在境外投資建成的規模最大的有色金屬工礦企業。

  這是中資企業在贊經營史上遭遇的為期最長的罷工,事前毫無徵兆。勞資矛盾在政治大環境變動的激化下,走到了連工會也難以調和的對立狀態。工人們是在總統薩塔委派贊比亞礦業部長斯穆薩(Wylbur Simuusa)出面調停後才開始復工。10月26日,贊比亞礦業工人工會的代表與中色非礦開始了一年一度的集體薪酬談判。

  作為非洲第一大、世界第四大產銅國,贊比亞對中國意義重大——贊比亞2010年銅產量約80萬噸;銅礦行業內人士認為,中國直接或間接消費了大部分。從贊比亞1964年獨立後的首任總統卡翁達(Kenneth Kaunda)開始,兩國關係一直非常穩定。截至目前,中國對贊比亞投資累計20億美元,投資企業約有300家,其中中國有色礦業集團一家的投資就達到14億美元。

  但是,近期中贊關係處於很大的不確定性之中。隨著對中國投資持反對態度的薩塔9月22日當選總統,贊比亞民間對中國投資的敵意急劇上升。中色非礦遭遇的大罷工,正是這種情緒累積下的爆發。

  「當時中色對周圍的信息根本摸不清楚,就像大海上的一葉孤舟飄搖在狂風暴雨中,極端情況隨時可能發生。我們甚至做好了最壞的準備,就是被驅逐出贊比亞,多年來投下去的真金白銀可能就沒了。」中色集團一位內部人士回憶道。

  現在,薩塔的態度像是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在與中國企業家的見面活動上,他向中國投資釋放了前所未有的積極信號。他並不諱言之前這段不愉快的歷史,不過他說,競選過程中曾承諾要驅逐中國投資者,現在要利用他們。

  薩塔還宣佈,贊比亞首任總統卡翁達將作為特使去中國致謝。「中國行動快,贊比亞行動慢,由於中國的進取,他們很容易成為關注和抱怨的對象。」他說。

  薩塔的這番話,令今年大選以來籠罩在中資企業中的緊張氣氛暫時一掃而空,在場企業家均對此信號感到樂觀。贊比亞中華商會會長、中國有色集團副總經理、中色非礦董事長陶星虎評論說,這是「破冰之舉」。

  觀察者普遍認為,在今年競選中,薩塔在中國問題上的態度明顯轉向,不再提及中國問題。贊比亞政府媒體《每日郵報》(Zambia Daily Mail)說,分析家認為這是總統遞出的橄欖枝,他與被指責不善待員工的中國企業的關係翻開了新的一頁。

  不過,薩塔長期的反華論調在民間的影響力尚未轉向,中色非礦遭遇的罷工事件仍受到相當大的關注。中國駐贊比亞大使周欲曉說,罷工中工人提出的200萬克瓦查(約合400美元)加薪是一般企業難以承受的。

  「我們是國際商業活動中的新成員,我們並不完美。在實踐中,我們會有問題,也會犯錯誤,但是我們在積極學習和改進。我號召中國人,尤其是中國企 業界,在商業活動中遵循國際規則,注重當地法律,尊重當地文化,善待當地員工,支付合理薪酬,積極承擔企業的社會責任。與此同時,我希望他們的合法權益也 同樣受到保護。」周欲曉說。

  中資企業在贊經營面臨的政治風險和種種不適應,透過此次罷工事件集中呈現。此事提醒著中國企業,「走出去」不僅僅意味著資本國際化和地理環境的跨越。在多黨制民主社會中進行跨文化經營,需要具備真正開放的心態,還有應對多種力量並存的商業環境的靈活性。

礦業部長調停

  10月20日,中色非礦謙比西銅礦的罷工進入第13天,管理層要求工人復工的期限是10月19日,陶星虎需要決定是否解僱罷工的工人,這些工人有2000名。

  「頭一天,王總向我請示能不能集體開除。我同意了。但第二天就要去見總統。我想總統可能會不高興,所以準備了很久。果然,他第一句話就問我:你就是中色非礦的董事長?我說是。他又問:你解僱了我2000名工人?」陶星虎回憶說。

  依照贊比亞的法律,礦業工人的工資應在合同期滿前三個月內,由工會和管理層集體談判決定。但是從10月5日開始,謙比西銅礦的工人在未知會工會的情況下,突然自發舉行罷工,要求管理層加薪200萬克瓦查(約合400美元)。

  中色非礦和礦業工人工會對財新《新世紀》確認,雙方事前對此次罷工均一無所知,此次罷工是非法的。

  陶星虎向總統薩塔闡述了自己的苦衷:工人不回來上班,企業怎麼辦?集體開除只是一個敦促工人盡快復工的手段,並非最終目的。中色非礦同時給予工人48小時的申訴期,此間,有意願參與復工的工人可以通過申訴重新獲得工作。

  這一解釋獲得了薩塔的諒解,他委派贊比亞礦業部長斯穆薩負責調停中色非礦勞資問題。

  10月21日下午3點,斯穆薩和贊比亞勞工、青年、體育和性別部部長(下稱勞工部部長)沙曼達(Fackson Shamenda)一同來到中色非礦。

  在斯穆薩的主持下,下午6點半,礦業工會銅礦省基特韋市主席與中色非礦總經理王春來簽署了由斯穆薩提議的協議。根據此協議,工會承諾所有員工於 10月22日立即復工,謙比西銅礦承諾接納所有員工復職。雙方在冷靜一段時間後,從頭開始一年一度的薪酬集體談判。罷工過程中管理層同意增加的20萬克瓦 查(約合40美元)部分不作為談判內容。

  斯穆薩將謙比西銅礦的勞資糾紛拉回了依法解決的軌道。此前,工會和管理層一致勸說工人復工,由工會代表工人與管理層進行集體談判,但工人不予理睬。

  「上帝賜予贊比亞銅礦。」斯穆薩說,「我們要創造更多工作,要人們的口袋裡有更多錢,要一個雙贏局面,要你們繼續投資,要你們掙錢,要降低贊比亞的貧困水平。」斯穆薩還特意強調,他和勞工部部長沙曼達將會監督集體談判的進行,但不會介入談判。

「吝嗇的中國人」

  這是中資企業在贊比亞遭遇的最長的一次罷工,也是最大一次工人被集體開除事件,自然成為基特韋當地乃至贊比亞全國最熱門的話題。復工後,工人們仍然憤憤不平,稱中國企業在行業內支付薪酬最低,管理層傲慢固執,拒絕聆聽。

  所謂拒絕聆聽,就是工人長期對薪酬不滿,要求解決,但一直未得到滿足。今年3月,管理層就已承諾要改善勞動條件,但未見行動。礦業工人工會基特韋市謙比西區負責人艾格尼絲說,在這兩週內,工會一直勸說工人復工,但勸說無效。

  這顯示勞資矛盾已激化到相當高的程度。「贊比亞礦業公司有幾十個,我們的產能規模在行業裡排第五,薪酬中等,薪酬水平和行業地位是相稱的。」中色非礦總經理王春來不理解工人的不滿。

  1998年,中色非礦以8000萬美元收購了停產長達13年的謙比西銅礦,這是中國政府批准在境外開發的第一個有色金屬礦山。此礦原屬國有的贊比亞聯合銅礦有限公司(Zambia Consolidated Copper Mines Ltd., ZCCM)。收購後,中色非礦和ZCCM分別持有謙比西銅礦85%和15%的股權,中色非礦獲得了地表41平方公里的開採權,後又陸續購買了地表15平方公里的開採權。

  謙比西銅礦於2000年復建,2003年投產,2005年正式盈利。其主礦體投資1.6億美元,西礦體投資1.6億美元,東南礦體計劃投資8億美元。今年預計主礦體和西礦體產銅量共2.5萬噸。到目前為止,謙比西銅礦盈利共計2億美元,所有盈利都用於再投資。

  也許因為仍處於投入期,中色非礦的薪酬水平確實遠低於贊比亞同量級大礦。在贊比亞取得大規模採礦權的公司,有印度投資的Konkola Copper Mines(KCM)、比利時投資的Mopani Copper Mines、澳大利亞投資的LUMWANA、南非投資的CHIBULUMA和中資的中色非礦。

  財新《新世紀》記者將中色非礦的工資表與周圍礦企和贊比亞其他地區的礦企相比,發現薪酬最高的是Mopani和KCM,中色非礦的最低基本工資在中資礦企中處於較高水平,但只有上述兩家最低基本工資的50%左右。

  王春來說,謙比西的起點較低,但近年來一直有意願、也有動作提高工人的薪酬待遇,如前年加薪5%,去年加薪幅度達到12%。「投產才七年多。我們要是生產了20多年,薪酬肯定比KCM還高。」王春來說。

  同工同酬的觀念在贊比亞很普遍,工人之間經常進行橫向對比。許多工人始終不能理解:為什麼印度人、比利時人、澳大利亞人和南非人都可以給出較高 的薪水,中國人就是不行?為什麼做同樣的工作,別人的薪水可以高出200萬克瓦查?為什麼同屬於中國人的盧安夏銅礦,都可以給更高薪水?

總統的許諾

  王春來說,此次罷工事件體現出一些與以往不同的特點:部分極端的罷工工人打出反華口號,要求撤換中方管理層,甚至要求中色非礦退出贊比亞。甚至有民間流言說,政府已為謙比西銅礦找好了下家。

  在中色非礦外牆上,財新《新世紀》記者看到罷工工人塗寫的標語:「中國必須離開」「讓其他投資者來」「賣掉中色非礦」「中國:這不是你的地方」……

  四周前,中國建築企業江西國際門口也遭到贊比亞建築工人圍堵,工人要求加薪;中國水電(601669.SH)工地也出現罷工。在與工人溝通並增加了部分工資後,罷工平息。

  普遍出現的針對中國企業的罷工,以及勞資問題政治化趨勢,與贊比亞當前急劇變化的政治形勢有關。

  2008年,由於贊比亞第三任總統姆瓦納瓦薩(Levy Mwanawasa)意外亡故,贊比亞進行了一次總統補選,原執政黨領袖班達(Rupiah Banda)在競選中擊敗薩塔,成為贊比亞前任總統。

  班達執政期間,是中國投資在贊比亞擴張最快的時期,也是贊比亞民眾對中國投資印象急轉直下的時期。贊比亞民眾普遍相信,中國投資在班達執政期間獲得了不公正的優惠待遇,並助長了班達政府的腐敗,而且中國投資並未惠及贊比亞普通民眾。

  班達政府執政後期的嚴重腐敗,在改善民生上的長久不作為,已令民眾忍無可忍。民眾遷怒於中國企業,認為班達政府得到了中國和印度等外資企業的支持。

  74歲的贊比亞反對黨領袖薩塔綽號「眼鏡王蛇」,發表過很多極富煽動性的反華、反印度、反黎巴嫩投資者的言論,競選時甚至曾聲稱一旦當選總統便將驅逐中國投資者。經過十年鍥而不捨的努力,今年9月,薩塔終於以43%的得票率擊敗了前任總統班達,贏得總統選舉。

  這可能是贊比亞最暴力的一次總統選舉。投票前夕,在盧薩卡和基特韋均發生了群體鬥毆事件,並有人員傷亡,這在該國歷史上絕無僅有。

  薩塔的支持者多為對現狀不滿的底層民眾,現在薩塔在贊比亞威望甚高,甚至出現神化傾向。受訪群眾無一例外地表示,此次選舉的暴力,顯示出贊比亞 人要求改變政治格局的迫切願望。多黨制在贊比亞雖實行20年,但一黨攬政的情況尚未改變。如果此次薩塔再不能當選,預計會出現騷亂。他們期待薩塔令贊比亞 氣象一新。

  薩塔在競選中承諾「更多工作,減稅,讓你口袋裡有更多錢」。這個口號深入人心。雖然薩塔政府尚未提出具體路徑,修改勞動法最低工資標準的措施仍未出台,但贊比亞工人已急不可耐地行動起來。

  「中國人給的工資是最低的。以前中國和班達政府關係好,班達政府腐敗,不聽我們的呼聲。現在薩塔上台了,他來幫助我們拿回我們應得的。」採訪中,許多工人這樣說。

  艾格尼絲說,大選後贊比亞各地出現的大規模罷工潮,不僅針對中國企業,也針對其他外資企業和本土企業,如ZALCO(ZINC Aluminum Copper and Ore Company)、贊比西波特蘭水泥公司(Zambezi Portland Cement)、Grinaker LTA等。

  但在這種氣氛下,薪酬較低、僱傭大量底層勞工從事高強度體力勞動的中資企業在罷工潮中感受到的壓力更大。只有中國銀行、中興通訊和一些農場,或因員工待遇高,或因人數較少,沒有出現罷工。

  雖然薩塔10月29日在與中國企業家午餐會上的講話改變了風向,仍有人士表示,薩塔表態多變,其對中國的真實態度仍需繼續觀察。

  當財新《新世紀》記者問薩塔,如何在發展本國經濟和利用外資之間做好平衡時,薩塔回答說:「一些特定技能是我們所不具備的,我們需要外國人前來 協助,也同樣渴望自力更生。如果你瞭解非洲的教育依然十分落後,這就不是一個我們在外國人還是自力更生之間選擇的問題。如果我們自己能做的話,就不需要外 國人。」

  此外,礦業行業正在緊張地觀察政府先前宣佈的一些政策,如修改勞動法中關於最低工資的要求、暴利稅和增加國有股權具體如何操作,認為這些具體措施對外國礦企在贊比亞的生存將產生極大影響。

溝通與衝突

  中色非礦和礦業工人工會均認為,這次罷工因加薪謠傳而起。

  礦業工人工會基特韋市信息部主管姆欽巴(Muchimba)和艾格尼絲表示,今年大選後,一個謠言開始廣為流傳,稱中色非礦將加薪85%。此後工人便向管理層要求加薪85%,他們找來附近印度銅礦KCM的工資單,發現差距是200萬克瓦查,便提出加薪200萬克瓦查。

  據王春來和工會介紹,目前中色非礦平均基本工資167萬克瓦查(約334美元),最低基本工資127萬克瓦查(約254美元)。贊比亞第一大銅礦KCM的平均基本工資水平超過300萬克瓦查(約600美元),2010年最低基本工資約230萬克瓦查(約460美元)。

  如果按照工人的要求,中色非礦的薪酬水平將漲1倍多,一躍成為業內薪酬最高的公司——這是個中色非礦給不起的工錢。人均工資提高200萬克瓦 查,意味著人均薪酬多支出500萬克瓦查(約1000美元)。以中色非礦的3000多名工人計,一年增加薪酬成本約3700萬美元。目前中色非礦每噸銅礦 的生產成本在7000美元左右,約與銅價持平。如果人均薪酬增加200萬克瓦查,每噸銅礦的生產成本將增加到8500至8600美元左右。「這意味著中色 非礦將在兩個月內陷入破產境地。」張東紅說。

  中色非礦一位沒有參與罷工的贊比亞中層也稱,當地社區有反對意見,認為此次罷工的加薪要求有些激進。

  拋開表面上謙比西銅礦管理層與工人對薪酬水平的爭議,罷工深層次反映了中資企業在贊比亞遭遇的不同文化和環境帶來的衝突。

  謙比西銅礦中方管理層認為,贊比亞工人不考慮企業具體情況。王春來說,謙比西礦的品位在2%左右,不僅低於KCM,也低於盧安夏。這導致謙比西開採1噸銅礦的成本更高。他說,KCM人均年產銅量為20噸,而謙比西人均年產銅量僅7噸。

  但工人們反駁說,謙比西銅礦地下滲水量少,開採難度遠低於KCM。還有一種主流觀點認為,為跨國企業工作的工人應得到「國際薪酬」,企業盈利情況是管理層責任或是「中國人沒有做好投資計劃」,和工人具體勞動無關。

  贊比亞失業問題十分嚴重。據政府媒體《贊比亞時報》報導,贊比亞有正式工作的人口只有11%。而贊比亞人普遍相信,加上非正式就業,失業率約在50%。中方管理層認為,贊比亞員工應該好好珍惜手頭工作,省吃儉用,為今後做打算。

  「我們是很需要工作,但不能因為你給了我們工作,就像奴隸主一樣剝削我們。我們要一份根本不能養活自己的工作幹什麼?」一名贊比亞工人反問。

  中國在贊比亞進行大型投資的多為國有企業,不論管理層還是普通員工,超時工作很普遍,幾乎沒有加班工資。

  「中國人跟贊比亞人說理,說我才掙這麼點,說得贊比亞人啞口無言,憋了一肚子火離開。但辯論能解決問題嗎?最後贊比亞人衝進辦公室跟中國人拍桌子,說你們中國人願意接受低工資是你們的事,我們不接受。」一名礦業企業前管理層說。

  此外,遭到中國企業抱怨的還有勞動效率。「這邊還處於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的水平。上一天工,即便什麼都沒做,也要給一天工錢。我們不是不願意給高工資,你能幹活,我就給你加工資。」一名中國企業負責人說。

  多家中資企業反映,在贊比亞推行按工效計酬制度的失敗,是因為當地工人只接受按時計酬,能獎不能罰。中資企業對本土工人的普遍評價是:不能吃苦耐勞,不守時,效率不高,不盯著就偷懶,技能不高,責任心不強,也不能勝任較複雜的工作,今朝有酒今朝醉。

  「贊比亞工人到點就下班,多工作一個小時就問你要加班費。有一次採礦過程中搞爆破,架子搭好了,炸藥裝上了,就缺點火這一步。工人一看到點了, 收拾東西就走了。你能想像這種情況在中國發生嗎?不說別的,炸藥在那兒放一夜多危險哪,他根本就不想。」一家中資礦企的管理人員苦惱地說,「你能想像嗎? 我們要搶進度完成目標時,撒手鐧就是上中國工人,24小時連軸轉。中國工人背個書包,帶個飯盒下去,一幹就是十幾個小時。」

  兩位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的贊比亞企業家也承認,中國工人的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有口皆碑,並希望經濟起飛的贊比亞反思和學習。

  但是,贊比亞工人也指責中方管理層頑固不化,傲慢無禮,不願溝通,不尊重工人,粗魯,不守承諾。

  一些中方管理層已經意識到,勞動文化是無法強加的。「在這裡,現在不能實行結果管理,只能實行過程管理。中國的一套在這裡行不通,照搬會出問題。但如何提高勞動生產率,我還不知道。下一步真的要探索,否則沒法出招,再這麼做下去,企業會很累。」中色非礦一名高管說。

  關於贊比亞的現實,中資企業自身又面臨與中國總部的溝通問題:能否讓國內總部理解贊比亞的經營環境和生產效率,以及贊同管理層的做法?

  中色非礦在2011年已遭遇了三次罷工,前兩次分別發生在1月和3月。據管理層統計,今年因罷工耽誤了近一個月的生產。按照日產銅80噸和每噸7000美元的銅價計算,損失約為1680萬美元。

  「我們不能用中國的標準要求贊比亞工人,但總部在用中國的標準來要求我們。今年已經有幾次罷工,總部的生產指標還是沒變。我們看著窗外罷工的工人,心裡真的很愁。」中色非礦另一名高管說。

  ——本報導由德國海因裡希·伯爾基金會提供支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138

【專訪周小川之五】正確理解資本項目可兌換

http://economy.caixin.com/2011-12-31/100344790.html

財新《新世紀》:隨著匯率的日臻到位,資本項目可兌換的問題,是不是也可以提到日程上來了?

周小川:關於資本項目可兌換,有一些概念需要澄清。首先過去有個說法,叫完全可自由兌換,被理解是一個最高的標準。但實際上國際組織並沒有明確對此作出界定。在國際收支平衡表的資本項目中共有40個子項目,每一項是否可兌換均可評估,彙總起來則是資本項目的可兌換性。如果最高標準算40個子項均達到100%不受限制可兌換,那麼多數發達國家也不是100%可自由兌換,可能僅僅是達到了80%或90%的水平,往往差不多就可以宣稱資本項目可兌換了。如果仔細進行比較和考察就會發現,有些宣稱可兌換的國家,其外匯可獲取的自由程度還不如目前中國的水平;有些國家在宣佈可兌換後還依舊保留較多的外匯管制。

其次是保留必要的監控無礙於實現可兌換。IMF內部意見也在2010年提出,為維護宏觀經濟的穩定,各國對資本項目、特別是短期資本異常流動進行一定程度的管理或採取臨時性的管制措施是合理的。目前,這一認識還沒有成為IMF的正式政策。歐洲、美國也沒有從本質上加以反對,但仍然強調對資本流動進行管理的實際成效不大,只應在特殊時期作為臨時手段。

就中國的情況而言,制定資本項目可兌換的政策目標時有三個原則需要考慮,一是有必要對私人和公共債務實行宏觀審慎性管理,防止出現大的貨幣錯配。這就是說,對於私人部門或公共部門舉借外債而實際使用本幣的行為,有必要也有可能加以宏觀審慎性管理,這麼做是出於防範系統性風險、維護經濟金融穩定的需要,並不意味著妨礙資本項目可兌換,兩者不矛盾。二是有必要對金融跨境交易進行必要的監控。目前,有三個方面的監控是國際上認可並形成共識的:反洗錢、反恐融資和防範過度使用避稅天堂。三是有必要對短期投機性跨境資本流動進行適當的管理。

扣除上述因素,對照IMF提出的關於資本項目可兌換的40個子項來衡量,就可以發現,其實我們距離資本項目可兌換的目標,現在已經不太遠了。主要困難還有兩條,一是我們對企業和居民部門海外投資的關切和擔憂比較多,為防止其因知識不足帶來的損失,在這方面尚存在父愛式的管制。這方面應有所調整,政府的主要責任應當是做好投資者教育,讓其自行積累知識並逐步自擔風險。

另一個管制是針對外國資本到國內籌資的問題。目前境外機構到境內發人民幣債融資已經被允許了,但發行股票融資還不行。不過,證監會已在抓緊研究,總的趨勢是要逐步放開。這樣來看,我們離資本項目可兌換的差距就不太大了。

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還有一個條件,就是人民幣匯率還是要接近均衡水平,如果相差太多,敞開後套戥的口子會比較大。

財新《新世紀》:總體來說,中國的外匯儲備還是在持續增加,這對我們的貨幣政策的壓力還是很大的,對此怎麼看?

周小川:從中期的角度看,這個壓力已經存在很多年了,總體來講我們的應對之道是成功的。在危機之前通貨膨脹高一些,總體還是平穩的。與多數新興市場國家相比,也還是可以接受的。所謂對央行的壓力,就是儲備過量積累後吐出了過多貨幣,需要對沖掉一部分。事實上,這是個政策選擇問題,既然選擇了漸進式匯率改革,就要承受這種壓力。

另一方面,經濟結構的調整也很重要。結構調整政策從開始提出來,到形成共識,再到學會怎麼做,需要一個過程。日本擴大內需說了那麼多年,「失去的十年」都過去了,到現在還沒有做到。因此要認識到,在這個共識達成、探索的過程中,經濟很難快速調整到主要依靠內需來發展,仍然需依賴出口增長、依賴一定的外需。所以要麼匯率調整多一點,要麼結構調整特別有效,否則這個基本面沒法立即改變,對沖還是必須要做的。

不過對沖操作主要針對的仍然是基本面帶來的外匯流入,包括貿易順差和FDI,當然還包括居民匯款、收益項下的資金,絕大部分對沖都是針對這些的。那種認為只是熱錢導致貨幣政策對沖壓力、如果對沖不足就會導致通貨膨脹的說法,實際上把基本面上最主要的東西給忽略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341

TRUSTNO1兄:保單的秘密之五——利率風險,揚短避長 熊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8414290102dweb.html

  上節分析了短期險的運作模式極其歷史成因。自本節開始將著重探討長期壽險的生財之道。

    在這之前首先要解決第三篇中遺留的長期利率估算問題。預測10-20年的長期利率,不是一件困難的任務,而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務。試圖以歷史數據去模擬未來的長期利率走勢,是投資者的一大夢想,可惜從來沒有實現過。然而無論如何不可能,人們依然會對長期高風險利率抱著樂觀的態度,或者相信自己有一把能夠打打死黑天鵝的槍.

    比如這位投資者http://blog.eastmoney.com/touzizixun/blog_160155342.html

他認為平安大規模做萬能險事在賭博未來長期能夠達到5%以上的收益。他居然極具信心。

保險業歷史上因為長期利率的巨大波動而導致大規模虧損的案例比比皆是。American Insurance Information Institute 2010年曾經有過一個統計自1976-200933年中,壽險行業中重大虧損的27%是來自於保單定價錯誤。而保單定價錯誤的最深刻的根源便是對長期高風險利率過於樂觀的預期。最典型例子便是,124年歷史老牌壽險公司,宏利金融。08年之前的10年間,大肆售賣5%的保底利率的變額年金保險,結果在大海嘯中招致7000億港幣的巨額利差損。

    盲目樂觀的精神,又總是與祥裝保守的數字模型為伍.對於後者,市場總是認為那是專業的定價,因為他們是一堆無法看懂的方程式所計算出來的。壽險公司的內涵價值法就是如此。

    內含價值模型中,一般都會使用一個高風險利率作為收益率,然後在收益率上加一個風險溢價用於折現。這一處理方法的邏輯是,隨著時間的演進,能夠維持高收益率的可能性,變得越來越不確定,因此用一個極高的折現率來覆蓋這種風險。折現率越大越保守,對未來的利潤越不確定。

    這一模型的最大問題不是折現率多大才合理,而是根本沒有任何邏輯可以用於確定折現率的大小。20年會出現什麼樣的風險是無法確定的。無法確知有什麼風險,又如何知道風險有多大,不知道風險有多大又如何去確定折現率?這就好比,一個20歲的人,當它70歲的時候有很大的可能會得病而死,但是具體是得心臟病還是癌症沒有人知道。但是這時卻有人建議他每天吃預防心血管疾病的藥片,用於預防70歲以後的心肌梗死。

同樣的道理,公司什麼時候盈利良好,什麼時候盈利出現問題。這些信息都不是風險貼現率所能告訴我們的。這一點在保監會副主席魏迎寧的<壽險公司內含價值的理論和實踐>一書的序言中有非常貼切的描述:

內 含價值評估法對風險考慮得比較少。因此為了更多的增加內含價值,有可能鼓勵公司的管理層將資產投向收益更高、風險更高的資產。如果用於評估內含價值的風險 貼現率沒有相應的變化的話,內含價值僅僅是由於高風險資產代替低風險資產而增加的一種假象。我們考慮下面的一個例子,假如公司改採用的風險折現率是12%,公司把1000單位投向了每年期望回報為50單位的永久年金,則該現金流的內含價值為417單位(50單位的永久年金按照12%折現)。現在我們假定公司把1000單位投向股票,考慮到股票市場的高投資回報率,我們假設其現金流為每年150單位,如果按照12%的風險貼現率其內含價值為1250單位。但實際上,股票市場的風險顯然要高於一般的永久年金,風險貼現率也應該遠遠高於12%。由此可以看出,通過增加資產的風險狀況如果不及時地調整風險貼現率就會假象地增加公司的內含價值。這樣的內含價值評估可能給管理層發出錯誤的信號而鼓勵公司承擔過多的風險,不利於壽險公司的長期穩定經營。

    如果對風險貼現的使用追根溯源話,就會發現更多有趣的事情.這個貼現率來自保監會2005年頒佈的<人身保險內含價值報告編制指引>。其中規定

   「風險貼現率是計算未來現金流的現值時使用的貼現率,它等於無風險利率加上一定的風險額度。保險公司應當根據自身的業務、市場和投資風險情況確定使用的風險額度。一般而言,保險公司使用的風險額度不應低於5%,不應高於10%

而這個風險額度的5%10%的上下限是那裡來的呢?從當年負責這塊事務的保監會副主席魏迎寧的一些文章中可以看到。保監會基本上是照搬了歐洲內含價值EEV,剔除了其中一些在國內無法實現的金融工具。保監會的這套準則繼承自歐洲,那麼EEV的這個風險貼現率是怎麼確定的呢?答案是,沒人知道。

香港精算師協會會長, 陸健瑜 2004年有一片論文< Measuring True Profits using Embedded Value> 其中寫道

The period of projection typically varies from 5 years to 30 years, depending on personal preference.  Such profits are then discounted back  to the present at a rate of k, which is usually larger than i to compensate for the extra risk of uncertainty that the projected growth may or may not materialize.  It is quite often to see  5%  though nobody knows the rationale behind that.」

根據不同人的偏好,利潤預測的期限一般在5-30年。因此我們需要使用一個風險貼現率K將利潤貼現回去。這個K值通常要比投資收益率i要大。這是為了補償增長率和實際偏差所帶來的額外風險。一般來說K=i+5%,不過沒有人知道這背後的合理邏輯是什麼?」

這個5%-10%的額外額度沒人知道為什麼?反正大家都這麼用。歐洲監管系統正在逐漸淘汰EEV體系向MCEV(市場一直性內含價值)過渡,其中最大的原因就在於其風險貼現率的選擇是過於主觀,非常容易成為保險公司操縱數據的源頭。MCEV中確定了定市場中立評估,即將投資收益率和風險貼現率都確定為無風險利率。

巴菲特曾對於使用無風險利率邏輯做出過精準描述。因為他長期投資美國資產,美國資產與美國政府信用息息相關,如果不相信30年後美國政府可以付清票息,那麼他也沒有必要去投資任何美國資產。同樣的道理,投資中國股票,最大前的提是在10-20年內中國政府的信用仍然存在。如果懷疑無風險利率,那麼任何投資分析都是多餘的。

無風險利率是唯一能夠符合商業邏輯的評價方法。因此本系列中,筆者將採用無風險收益率作為長期壽險的收益率.中國自2006年至今,30年期國債的利率最低點為3.4%,10年期國債最低點2.7% 10年期平均在3.3%左右.保守起見,3%為無風險收益率。

先以這樣的收益率先來考察一張簡易長期險保單——鴻鑫兩全.其保單合同相當簡單

http://www.e-chinalife.com/files/policy/029.pdf

²   保單期限為合同生效至80

²   3年返還基本保險金額的9%給保戶做生存金

²  若一年內生故,返還所有所交保費。若一年後身故,賠償2倍保險金額

²  若生存至保單到期給付1.5倍保額的滿期金

 

5-(a)5-(b) 30歲男性投保10000元保額,年交保費2072元,在3%收益率下的資產負債歷年變化。由於年限較長,這裡僅列出前10,以及後每整10年的數據.其餘年份省略.50年末,負債總額為53,787.72 元,資產總額為71732.01元。兩廂軋差後利潤11399.9.3%貼現率貼現回簽單日,則貼現2485.324,如果除以首年保費,邊際利潤為1.19.也就是說,這張保單收100元,然後不動腦子傻瓜式的存銀行買國債,那麼在首年的利潤率便是119%.

拿鴻鑫與鴻豐對比,便會發現人壽的管理者在長短保單的態度上的巨大差異。這種差異來自於,人壽管理層對未來資本市場的估計能力。作為一名合格的公司的管理者,即不會對遙遠的未來抱有不著邊際的幻想,也不會每年漫無目的的撞鐘混日子。他們對自身市場環境,遠近各期的發展戰略上有著自己的考量。

   

長短保單上的巨大差異便就是印證了,繆建民的那句老話:「保險應該是有什麼樣的資產,賣什麼樣的產品

簡單而言,短期躉交險是一種博收益率的產品。之所以將其目標利潤設定的在6-9%之間的低利潤,主要是由於短期躉交險需要面對眾多的短期金融產品的激烈競爭。銀行存款,基金,債券,股票,都是短期躉交險的競爭對手.在這樣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上,設定高額的目標利潤是不切實際的。

人壽管理層將短期險收益率調到4-5%如此高的地步,一方面是因為需要提供比其他同類產品更高的收益,你才能將產品銷售出去。當5年期定存達到5%時,你沒有可能用3%的固定收益率將產品發售出去。另外一方面,這也顯示了管理層對未來資本市場的估計。5年的時間,可能是人壽管理者對資本市場的最遠的估計期限。再遠的市場情景,他們也沒有能力估計。人壽管理層走一步看一步的策略在人壽短險產品升級換代上體現的最為突出。

像鴻瑞這樣的產品是為2000年左右極低利率的狀態下設計的.其定價利率僅2%.鴻豐是2005年開始發售,此時利率開始走上上行通道,保險資金開始入市,資本市場開始向好。於是其管理層將高價的鴻瑞退市,用鴻豐替代.再來看看2009年初推出的鴻富兩全系列.5-(c) 5-(d),演示了該保單資產負債歷年變化。該產品的躉交型將期限拉長到了6年。當收益率降到4%,滿期的帳戶結餘/滿期金即可達到7%的攤銷比例。這顯示出,人壽管理層悲觀地認為未來的資本市場會長期處於低迷狀態。這種長期的悲觀預測更反映在,銀保產品結構的變化上。由短期躉交險逐漸向,短期期交險過渡。短期的期交產品,可以利用產品設計的優勢,來進一步壓低收益率。比如鴻富的3年交-6年期產品, 收益率達到3.6%,即可達到7%的攤銷比例。

將產品限制在5年內的較短期限內,有助於保險公司靈活的改變策略,逐年依據資本市場的變化來大修或者微調產品。一旦資本市場出現大幅度變動,管理層就能靈活地修改品種以適應新的市場環境。即便因估計失誤而招致虧損,也不像99年之前的利差損一樣幾十年尾大不掉。

鴻鑫這樣的長期險與鴻豐又不一樣。人壽管理層對長期險設定的目標利潤極高,但是要求收益率卻極低。對照短期險的特徵,可以確信的是,人壽管理層不會也沒有能力去預估10年之後的市場走勢。因此無論是內涵價值也好,還是市面上各種利用高風險利率的來核算保險企業利潤的分析,皆屬無稽之談。保險公司的老總們有著所有最精確的數據,連他們都沒有能力去估計20年之後的情形,更枉若他人。

長險與短險更大不同在於競爭性稀缺。在金融產品中,除了長期債券之外,壽險產品幾乎沒有競爭對手.在這個充分壟斷的市場,如果穩健運營,獲得高額利潤是必然的事情。因此一家保險公司的真正的競爭能力,就是看其能否壓低長險保單的要求收益率。

要做到這一點,短期躉交險則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雖然銀保的利潤在不斷的降低,其渠道也非常的不穩定。但是人壽必須堅持不斷地使用銀保短期險,來貼補公司運營費用的差額。因為如果,將這種多餘的運營費用轉嫁到長期保單上,那麼就會加重長期保單的成本。長期保單基本上都由個人營銷員出售。其獲得成本,本身就極其高昂。10年期佣金成本在35%以上,加上管理運營費用可能會達到50%。而如果在這個情況下,再往上增加成本,就會抬高長期險的要求收益率,暴露大量的風險敞口。反過來看,短險保單的作用並不是在於賺取利潤,而在於抬高短險的要求收益率,壓低長險要求收益率。雖然短險的收益率風險增大了,但是其保單週期被一個管理者可預測的資產週期所覆蓋,使得遠期不可見的風險,變成了可見的預期損失。看不見的風險無法管理,而可見的預期損失則可以通過資產和產品的靈活調整來予以規避.揚短避長,這才是運營短期躉交險的真正的商業邏輯。  

5-(a)

TRUSTNO1兄:保单的秘密之五鈥斺斃史缦,扬短避长

  5-(b)

TRUSTNO1兄:保单的秘密之五鈥斺斃史缦,扬短避长

TRUSTNO1兄:保单的秘密之五鈥斺斃史缦,扬短避长

TRUSTNO1兄:保单的秘密之五鈥斺斃史缦,扬短避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782

寫在連續降息後-銀行畸形增長不可持續之五 歲寒知松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a300f0102e0gv.html


中國人民銀行決定,自2012年7月6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金融機構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31個百分點;其他各檔次存貸款基準利率及個人住房公積金存貸款利率相應調整。兩年、三年、五年期存款利率分別下降0.35、0.40、0.35,而一年至三年、三至五年、五年以上貸款利率則都下降為0.25,也就是中長期定期存款降息幅度大於中長期貸款。

 

自同日起,將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下限調整為基準利率的0.7倍。個人住房貸款利率浮動區間不作調整,金融機構要繼續嚴格執行差別化的各項住房信貸政策,繼續抑制投機投資性購房。

 

我先說一下,央行的最後那句話,什麼抑制投機投資性購房云云,大家可以忽略,純屬廢話!

 

中國現在並不是流動性不足,現在是需求不足,在降息以前,票據貼現利率就已經從去年9月底的15%以上,一路下跌到目前的不足4%了。現在的理財產品,3個月期竟然有5%以上的,存款利率大都執行上浮10%,貸款利率據我所知,雖然沒有按下限調整,但已經不像去年那樣加幾成了,很多客戶執行了標準利率或是上浮一二成,幅度明顯低於去年。加上不對稱降息,所以,息差的縮小是顯而易見的。

 

央行降息這麼急,看來經濟比年初預期的要悲觀,以前我就分析過一季度的GDP,很可能沒有統計局公佈的8.1%那麼高,估計5%都不一定有。我在《央行1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的解讀與質疑》裡,也推測1季度經濟不但沒有見底,2季度也見不了底。

 

前不久我參加一個企業座談會,龍崗區一主管經濟的副區長說,今年龍崗區的工業增加值只有4%多,他不相信。之後企業抱怨錯峰用電,他又說今年工業用電都沒增長了,為什麼供電局還在限電呢?我心想,既然用電都沒增長了,那工業增加值4%真不真實,還用疑問嗎?散會前,這位領導說,請各位回公司後,同統計人員說一下,不要少報數據,統計又不會讓企業多交稅,大家多支持一下。這一番話,讓我在回公司的路上想了很久。

 

自去年起,我連續寫過四篇《銀行畸形增長不可持續》,最初我連銀行股的報表都沒看過,也從未在銀行工作過,我也不是學金融的,但我就是敢寫,因為初生牛犢不怕虎,我頭皮也厚,不怕挨板磚。其實板磚挨得多,挨得重,人長進得快。

 

中國的銀行收入大致等於M2*存貸比*淨息差,我們的M2增速明顯在下降,淨息差也在降,存貸比聽說準備學歐美要取消掉,不過現在是需求不足,存貸比本來就沒有達到75%,工行都只有60%,不像匯豐接近100%。再說,中國的貨幣乘數提不上去,基礎貨幣降不下來,準備金減不了,存貸比自然就上不去。所以,銀行的收入增速下降是很明顯的,下半年利潤可能負增長。

 

經濟長期來看一定是增長的,人民創造的增加值,總會留下部分用於再投資積累,所以,在貨幣周轉速度不變的前提下,央行就必須同步增加基礎貨幣來對應這些新增的價值,即印紙鈔,然後通過貨幣乘數放大到商業銀行。

 

由於央行的這個基礎貨幣,只要政府不倒台,是可以永續發展下去的,紙幣就像是一張永不需要償付的債券,相當於央行白賺了(扣除印刷成本),最終這筆收入轉給了財政部。

 

過去20年,中國每年創造的GDP四成用於積累,6成用於消費,所以每年必須增加40%的M2來對應新增的GDP,中國的貨幣乘數是4倍,所以央行必須發行10%的基礎貨幣,這就導致了中國每年高達10%的鑄幣稅,這就是通脹的主要來源。

 

美國的GDP,用於積累的不到3成,消費佔了7成以上,所以每年只須要增加30%的M2來對應,由於它的貨幣乘數平均高達10倍,所以美國政府收的鑄幣稅只有3%左右,即美國的長期通脹率在3%左右。

 

雖然平均通脹率長期會與投資及貨幣乘數對應,但是在時間上的表現會有週期性,所以,投資最終要關注通脹週期,這個對股市影響巨大。

 

中國是外向型經濟,以前出口對中國的拉動力太大,雙順差和人民幣不升值,讓人民銀行被迫發行基礎貨幣,人民銀行收的這些鑄幣稅,實際上轉手奉送給了美國財政部。

 

有人說中國央行其實很無奈,我覺得那也是中國自己的經濟畸形導致的,當然,我也部分認同龍永圖所說的,中國只能也必須埋頭給美國打幾十年工,但是,我們早就應該逐步調整這種經濟增長方式了的。

 

在08年以後,出口對中國經濟的增長已經沒有了,甚至出現了負數,但這個時候寶寶犯了致命錯誤,人家得了病,我們拚命吃藥,用投資猛拉經濟,當投資佔GDP比重大幅升高後,根據前述分析,結果M2飆升。

 

而靠增加投入帶來增長的經濟,投入的不但有資源,還有廉價的勞動力,而留下的是則是污染、疾病,還有一幫被洗腦的奴隸。

 

中國現在其實不是沒有路可以走,只是天堂有路我們不想走,比如減稅。但減稅會減少財政收入,財政收入減少了,公務員可怎麼辦呢?不過銀行是條肥豬,不能殺也可以在後腿上先割上一刀,這個比讓政府減稅,疼痛感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851

資產上漲對消費的影響——現實理解系列之五 舒顏

http://xueqiu.com/8528235036/23304863
一、

前面的幾篇文字都比較務虛,這次多一點數字。

有些機構對這次的經濟企穩寄予厚望,並認為未來的經濟復甦和以往不一樣,這次將以「內需」為引領,因此經濟轉型可期,股市也將慢慢的進入慢牛狀態。但是我卻覺得這個很不現實。我認為消費的這張圖,趨勢將繼續走低,而不是很快反轉並取代投資成為經濟驅動。
查看原圖
還有一類機構認為新型城鎮化將帶來巨大的機會,同時因為換屆,投資被壓後,所以二會之後經濟復甦會強化,機會可期。我覺得這樣的邏輯可以用一句話回答:「您分得清起點和終點麼?」

在市場經濟循環裡,消費是起點,也是歸宿。只有良好的循環轉起來,生產率才會提高,社會財富水平就能增長。很多人對中國的消費有解讀,但難有準確結論。我今天從資產價格上行的角度,來剖析一番。

我本人經濟學沒有多少修養,數學功底也有限,不過儘管如此,似乎也不妨礙對此做一番現實理解,畢竟這些道理讓人想明白即可,無需多精確。也許從中可以一窺過去十來年的資產價格上行對經濟、消費以及股市到底影響幾何。

做一些假設。

首先:假設經濟學原理「國民的總體富裕水平取決於生產率」是正確的看法。

其次:「假定名義收入最終取決於生產率,但有時因為貨幣的原因漲速比較快,有時比較慢」是現實中存在的。

最後:國民的名義收入如果在漲速上超越通脹(含房價),那麼生活(消費)會越來越好;反之,則沒有那麼好,甚至可能變得更差——假設這個觀點也是對的。

二、

我們需要粗略算一下,考慮到便於計算,以下數字,從時間窗口、供應量、增速等,大部分按照粗略估計並取整的原則選取。

中國14億人口,假設未來70%進城,大致是10億人口,平均每人30平方,那麼遠景需要總量300億平方住房。總量達到每戶一套住房略多一點點房地產業進入平衡成熟期,是大多數發達國家的規律。

假設房價沒有明顯上行的2000年前,社會已有存量100億平方,2000年到2010年的明顯上漲期內,住房供應了100億平方(實際是不到的,但如果包含2010的在建面積,則綽綽有餘,在建面積很大一部分已經預售,只是沒有結算。)2010年到2020年假設是房價平穩期,住房再供應130億平方。商業地產,按過去一般按住宅的50%算供應量。這裡還需要再多一個假設:假設2000年的房價收入比是合理的,同時2020年再次達到平衡。

以寧波市區為例,2000年的房價平均大概是3000元略不到,2010年的平均房價是18000元略不到。我們就算漲了6倍。年復合率大概20%。

從收入來算,我前面提到,在過去十年,社會的工資水平,大概漲幅是3倍。一般中產的收入從二萬多漲到六七萬,普通勞工的月收入從800漲到2500左右。我們就算漲了3倍。年復合率大概12%。

我們可以看到過去十年房價大幅度跑贏收入,大致是收入的一倍。我假設全國也是這種幅度,但是房價需要考慮真實情況。2010年萬科的平均銷售價格大致是12000左右,由於萬科當時的業務狀況已經大概進入50個城市,所以有相當的參考價值。如果萬科的定位還高檔一些,那麼我一萬元似乎可以作為全國的城市均價。

不過,我們還是要尊重統計局的數據。統計局說,不但房價還要便宜很多,而且全國的房價情況和寧波也有些不一樣。寧波的房價2010年後就停止了上漲,但按統計局的數字,2010年銷售10.43億平方米,銷售金額5.25萬億,相當於均價5000元 (http://www.stats.gov.cn/tjfx/jdfx/t20110117_402698591.htm) 。而2012年銷售11億平方,銷售金額是6.4萬億,相當於接近6000每平方。那我就按官方數據作為參考,取2002到2012的時間區間(這個區間似乎更為合適,和入世時間切合),和6000元作為2012年房價。但仍然沿用六倍漲幅的草根經驗數據,由此2002年的房價便是1000元。

三、

現在可以開始計算。

2000年前的住戶顯然是受益者,因為他們的資產漲價了,但是,由於這是他們唯一的住房,並不能出售,或者出售了也得新買,因此這僅僅是賬面收益名義收益,與消費無補。

2002年到2012年間的購房者,雖然早期買房者也受益者,但總體來說是明顯被房價的「通脹」給侵害的。由於房價的漲幅高於收入的一倍,所以在2010年,有一半的售價是被侵害的部分,起始年則為0。

我做了個簡單的表格。1000元,按20%的年復合上漲,十年後是近似6000元;按11.5%的年復合上漲,是3000元(這個價格和收入匹配。理想中的房價上行,應該低於收入增速。)。供給按照年20%的增加,從3億增加到19億,累計供應了100億平方米(把部分在建面積視作提前的供給,差不多符合現狀)。簡單用表格統計一下,得出「侵害」的總量15.3萬億。這是住宅,商業取半就是7.7萬億。商業地產裡面,商品價格遠遠高於住宅,但是寫字樓有的高有的低大致和住宅平平過。我們不做調整,就算7.7萬億。

同樣,2012年到2022年也可以算出來。不過這是個相反的過程,收入逐漸上升,十年後實際翻番,而房價相對不變,最後房價收入比回歸合理。如果房價簡單的停留在靜態的6000元,或名義值穩態增長但房價虛漲部分的絕對值從初始的3000元逐步按比例縮小至0,那麼在平均投放累計供應130億平方米的情況下,侵害的總量最少是21萬億,相應地,商業是10.5萬億。

另外,還有廠房。假設一個私人企業主,或一個股份公司,本來投資100萬可以有10萬的產出,現在需要投資600萬才30萬的產出,那麼顯然也有一部分投入是被白白「侵害」了。

如果還要說,那就是基建投資。如果造一條公路,原本只需要5個億,現在需要30億,不用說,也是受了相當部分的「侵害」。

……

四、

以上數據,怎麼取用呢?

我以為,從消費的角度,住宅部分的「侵害」可以完全計入。即在過去十年,中國家庭總體被房價上升而被侵害了15.3萬億的收入。未來十年還將被侵害21萬億。

商業地產部分、產業部分、基建部分則按比例可以從多到少考慮對消費的影響。並不能說,有錢投資的人群,一定消費無虞,實際上,社會中有大量的普通中產階級也參與了這部分投資。一個個體戶,買了商舖開小店經營,那麼他顯然被明顯的「侵害」了。你可能會說,某個人投資商舖升值了,增加了消費。但是這樣說法從全局看毫無意義,因為他的所得只是口袋的轉移,總有人為之買單。如今,實業難做,無論開小店還是辦廠,僅僅從資產收益率難以提升的角度,就可見當初的投入被部分「侵害」了。

而且,商業地產部分、產業部分、基建部分這一部分,更為重要的是,對目前中國資金緊張以及資金價格高企,有直接的關係。貸款利率現在比以前平均提升三四個百分點,對現在的規模來算,增加成本就是數萬億,未來更多。

雖然買房的大多數人,採用了按揭的方式,將買房的壓力部分轉嫁給遠期,但是利息和本金仍然需要逐年支出。

這些「侵害」加起來是個非常巨大而可怕的數字。極可能是消費不及預期的很大一個原因。

有人會問,那拆遷的人群呢?是的,身邊似乎有不少得益者,但是實際的情況是,農民僅僅從徵地收入中分到了3%的比重。

那政府總得到好處了吧?是當然是的,問題是政府把錢花到類似「四個公務員加保安公司看管一個上訪戶」的地方去了,小學生還是繼續帶課桌上課,農民還是沒有門診醫保。更重要的是:政府在一種類似棘輪困境的狀態裡,只能繼續加大投資。就像一個蹩腳的投資者,今年用一萬的本金賺了三千後,導致明年投入了二萬,接著後年投入五萬……總有一天……

而資產價格的上升,還帶來了諸多次生災害。

這裡有一個因素需要考慮,那便是生產率。由於過去十年資產價格大漲以及貨幣超量投入(不去理它是先有蛋還是先有雞),過去十年的名義收入總體上增長肯定是過快了,這不需要證實,肯定是遠遠快於實際生產率的增長。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行業都同步,在政策、制度、投資模式、公有制、貨幣等等因素影響下,不同部門的所得差異是巨大的。比如同樣都是自視為精英的群體,企業經理、工程承包人、房地產老闆、外企高層和公權力、醫生、教師、壟斷企業,後四類和前四類相比,他們的公開收入是差異很大的。由於生產率並不支持後者的高薪(雖然在資產上行加貨幣超發下,他們也因為財政暴漲而獲益,但顯然還是不滿足的對吧),所以,在過去十年裡,有大量的「部門」變得「見利忘義」,潛規則盛行。從孤兒院、足球圈、學校、醫院、到環保,他們怎麼提高收入?只能賣人、賣比賽、賣分數、賣健康、賣環境。壟斷企業則不是想著怎樣提高效率,而是想著怎樣鬧荒來提價。每個行業「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這些都導致了社會成本的大幅攀升。

五、

那麼,究竟房地產在中國是怎樣的狀況呢?我們可以看二則對比資料。

第一張圖是美國的。可以看到美國房地產在GDP佔比長期低於15%,後來好不容易提高了些,又導致了次貸危機:
查看原圖
第二幅是中國的。中國現在第三產業的投資已經超過第二產業20%之多,房地產居功至偉啊。
查看原圖
很多人把中國的房地產泡沫,和日本進行過比較。但是,在我看來卻差異巨大,沒有可比性。先來看一則資料:

「從住宅方面看,1998年日本住宅總數為5 024.6萬戶,約相當於家庭總數4 436.0萬戶的113.3%,處於住宅過剩的局面,過剩率為13.2%,超過了1978年的8%。同年,在全部家庭中,擁有個人住宅的家庭的佔家庭總數的61.3%,其餘38.7%為租房戶。

住宅建設(包括新建和改建)一直是家庭和個人消費支出的重要方面,也是日本經濟景氣的主要指標之一。20世紀70年代,家庭和個人每年新開工建設的住宅一直在140萬戶以上,其中1970年為148.5萬戶,1990年又增加到歷史最高的170.7萬戶。90年代以後,家庭和個人的住宅建設趨於減少,2003年只為 116.0萬戶,2006年也只為129.0萬戶。從新建住宅的平均面積看(見表6),1968年為62.52平方米,2003年增加到92.49平方米,同時,獨門獨院住宅為126.37平方米,簡易住宅為60.94平方米,公寓住宅為47.95平方米。」

從這則資料中,我們可以發現,日本的房地產泡沫發生在需求基本飽和之後,也發生在經濟巔峰之際。其在1978年,即總量過剩8%。這是和中國有巨大的不同,即幾乎不存在「侵害」的情況。他們雖然也有相當的租房戶,但這個比例是在發達國家是極為正常的,有些人的觀念就是喜歡租房,他們經常會換城市,不一定固定工作而是熱愛遊歷,甚至在不同國家裡生活工作。當然也有相當多窮人買不起房,問題是發達國家會有很好的保障救助機制,他們可以在公屋裡以幾乎免費的方式居住。

從日本的1970年,以及美國的1950年,我們都看不到他們的房地產整體上有顯著的異象,唯有中國的房價未富先熱。我們必將為此付出巨大的代價。

六、

以上的分析,我並不想得出類似「房價奔潰」這樣的結論,這樣未免太俗了。我想討論的是消費,房價可以不奔潰,但是收入必須快速上升,由此才能抵消「侵害」。如果沒有快速上升,那麼消費將低迷相當長時間。反正要麼時間,要麼空間,要麼奇蹟。

那麼究竟消費拐點什麼時候會出現呢?下一篇將再談談消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770

日本移動互聯網考察連載之五:日本運營商怎麼玩大數據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1049.html

在中國電信的董事長王曉初於2013年年初提出「去電信化」的口號時,但早在幾年之前,日本的電信運營商就開始了「去電信化」的嘗試。

日本最大運營商NTT DoCoMo早在2010年就開始提出,運營商不僅僅是一家移動運營商,而是應該向金融、電子商務、物聯網等周邊產業擴張,通過這些周邊業務,增加運營商的收入。

近日,筆者和野村綜研的團隊特地前往日本採訪了NTT DoCoMo負責戰略的取締役常務執行董事吉澤和弘。

那天下午,在DoCoMo總部樓上的辦公室裡面,吉澤和弘帶著一疊厚厚的資料來與我們見面,上面寫滿NTT DoCoMo對未來複雜的規劃。

吉澤和弘的資料中詳細列著運營商手上握有哪些用戶的行為信息,這些信息的價值從大到小依次是什麼。在他看來,移動運營商掌握著客戶許多重要的行為數據,這些大數據資源可以讓運營商做許多周邊服務,而這些正是運營商未來抵抗管道化的根本。

NTT DoCoMo的整個轉型計劃都是以云服務為基礎的,吉澤和弘認為,相比起谷歌等互聯網公司提供的云服務,電信運營商有著自己獨特的優勢。

以NTT DoCoMo為代表的日本運營商過去幾年應對管道化的轉型嘗試,對同樣處於轉型期的中國運營商,具有重要啟發作用。

運營商有什麼優勢?

筆者:在歷史上,NTT DoCoMo的i-mode模式從終端到平台、網絡、服務垂直整合,非常成功,現在進入智能手機時代,情況發生了變化,DoCoMo未來是繼續走i-mode這樣相對封閉的道路,還是更多使用Android這樣開放的系統,走更加開放的道路?

吉澤和弘:雖然現在進入智能手機時代,但是DoCoMo還是想把i-mode這樣的垂直整合模式繼續下去, 垂直整合包括網絡、終端、平台、內容在內的資源。

現在蘋果也是像我們當年的i-mode業務一樣,追求垂直整合的模式,手機、平台都由自己掌握,但是蘋果唯一沒有掌握的是網絡的資源,網絡只能由通信運營商來掌握。

作為DoCoMo來說,會以移動通信為基礎事業,為客戶提供比如平台,內容應用等多樣化的服務,當然也包括了云技術,云服務等。

作為DoCoMo來說,一個最大的優勢是在於具有很精確的用戶個人信息。現在,DoCoMo想利用自己的優勢,就是利用很詳細的個人信息情報來發展已經計劃好的這8個領域,即金融及結算業務、多媒體業務、商業服務、醫療與健康服務、物聯網、集成與平台化業務、環保服務、安全安保服務,而不僅僅是提供移動通信服務。

筆者:運營商向金融、醫療健康服務等周邊產業發展,優勢在什麼地方呢?

吉澤和弘:如果細化一下運營商的優勢的話,第一個就是運營商擁有很詳細的個人信息數據。第二個是具有便利的個人認證方式。第三個就是可以更方便地收費。

運營商手上掌握許多用戶的行為數據,比如你在什麼地方,你買了什麼東西,這些信息運營商都掌握,這些數據是運營商的優勢。

另外就是運營商提供著先進的云計算基礎服務。我們有三大服務提供給公眾。第一個是存儲的服務,第二個是智能服務,第三個是針對市場的服務。

存儲服務,可以在云上面存儲照片,還有就是DoCoMo的電話本,還有一個就是DoCoMo的郵件,現在最多的是DoCoMo郵件的存儲量,我們今後可能會發展一種網上借錢的金庫的業務。

另外一個服務就是智能的服務。它主要是圍繞翻譯這個功能進行的。語音和翻譯服務是基於同樣的原理在云上面展開的。

至於針對市場的服務部分,裡面有視頻、圖書、音樂等等這些應用已經推廣開來了。

另外兩大板塊是今後要推廣的兩大方向,一個是生活類的服務,還有一個是實體的。我們想要著力推廣這兩大部分,就像之前推廣的購物這個部分。

我們預計在這三大服務推廣之後也就是到2015年的銷售額是1000億日元。2013年的銷售額大概有200億吧。

今後的3年,我們想要利用基於云計算的這種服務來拓寬以上提到的幾大服務領域。

筆者:像亞馬遜、谷歌這樣的互聯網公司推出了很多類似的云服務,作為移動運營商,DoCoMo的優勢在哪裡?

吉澤和弘:對於DoCoMo來說,智能服務這一領域,比如說語音服務等和谷歌等互聯網公司相比是一個很大的優勢。運營商有自己的網絡,並且可以掌握網絡的速度,還有網絡的延遲狀況等等,這些和谷歌等互聯公司相比是一個優勢。

還有我們今天非常注重的一個業務是醫療護理的健康部分。DoCoMo現在和歐姆龍在合作成立了一個合資公司,叫做DoCoMo healthcare。歐姆龍公司擁有很多健康檢測的儀器,而DoCoMo掌握了很多個人的情報,我們可以利用這兩點優勢來進行和DoCoMo相關的服務鏈接,比如說DoCoMo把自己購物中心裡的健康營養物的信息發送給用戶,從而全面支撐這個用戶的生活,使他的生活變得更便捷一些。

通信運營商掌握的顧客信息質量比其他任何一個行業都高。在這個領域我們可以活用顧客的一些基本信息情報,比如說姓名、地址,甚至是銀行賬號或信用卡賬號等這些我們都可以掌握的。當然像亞馬遜或者樂天等公司也會有顧客的姓名、地址、銀行賬號這些信息,但是DoCoMo可以在店舖當場對這些信息進行實名的確認,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優勢。

還會考慮和蘋果合作嗎?

筆者:全世界包括DoCoMo在內的很多運營商,在發展智能手機平台業務時都是基於谷歌的Android系統,是否因為Android的開放性能滿足DoCoMo的這麼多規劃?因為從歷史上來說,世界上最成功的兩種互聯網模式,一種是i-mode,一種是蘋果的App Store模式,他們都是自己的操作系統,都是系統掌握在自己手上的。

吉澤和弘:運營商如果用Android系統來拓展這些業務,會更容易一些。因為像蘋果的IOS系統的控制力是很強的,他控制得你無法把這些東西搬到手機上去,相反,Android系統是很自由的,你可以很自由地在它的基礎上加上(運營商)自己的服務。

而且有人說這些服務在網頁上做也是可以的,但如果有(Android)這樣一個開放的平台的話,我覺得是更會好做一些的。也有可能是你和蘋果交涉的話,IOS會給你開放一定的權限去做,而且你轉向網頁做,它也可能無法控制你,但是他們認為這是百分之百不可能的。

所以Android是最適合做這個的系統。舉個例子來說,i-concier就是做推送這個服務的,這樣的一種服務想要在iPhone上實現的話是比較困難的。還有翻譯這種服務想要植入IOS裡也是比較困難的。當然音樂也是基本上沒有可能的。

筆者:和中國移動一樣,DoCoMo也是一直沒有引入iPhone的一家運營商,並且DoCoMo也是做了大量的戰略規劃,未來DoCoMo會和比較封閉的蘋果合作嗎?還會重新考慮引入iPhone嗎?

吉澤和弘:我知道中國移動和DoCoMo是世界上兩家還沒有引入iPhone的電信運營商(笑),並且最近蘋果CEO庫克訪問了中國移動,中國移動可能有意向會引入iPhone。

作為條件來說的話,如果我們想要提供基於云計算的服務,那麼第一個條件是不能受到任何控制的,同時我們還要確保終端的數量,這是必要的條件。

比如日本的軟銀,這家公司的移動終端大概7至8成都是iPhone,如果DoCoMo也是這個比例的話,我們是不可能實現以上說的那些業務。所以我們判斷的關鍵點是(蘋果給出的)條件是如何的。日本的媒體也總是問我們這個問題。加藤社長也沒有說過未來我們一定會不引入iPhone這樣的話。

筆者:之前DoCoMo推出了購物、遊戲中心等業務,這些領域都有很多很強大的互聯網對手,比如說亞馬遜、GREE,DoCoMo是有信心打敗他們,還是根本就沒有和這些互聯網對手正面競爭的想法?

吉澤和弘:現在我們沒有想正面和GREE等這些互聯網大公司去競爭,作為DoCoMo來說,比如像遊戲中心這個業務,我們會選擇一些適合小孩子玩且大人們也放心的遊戲,用這個特徵和其他的互聯網公司進行差別化。

對於購物這個業務來說,我們並沒有把亞馬遜等這些互聯網公司作為競爭對手來對待,我們公司的優勢是可以時刻攜帶並且可以重複購買,想到了就可以買。雖然現在沒有具體的實施計劃,但今後會向不只是DoCoMo的用戶開放,同時也不排除和其它公司合作的可能性。

筆者:DoCoMo已經在發展4G了,您認為DoCoMo已經有4G的「殺手級」應用嗎?如果還沒有,DoCoMo如何培養這種「殺手級」的應用?4G的「殺手級」應用會出現在哪個領域?

吉澤和弘:因為4G的一個特徵是容量大,速度快,可能「殺手級」就是利用這個特徵的一個應用吧。你說的這種「殺手級」應用比較可能是影像的、動畫的、視頻的。當然裡面還會有電影,動畫,導航一類的。如果你要是看視頻看到2個小時的話,馬上2G的流量就沒有了。所以要考慮流量,還有資費等要素。還有剛才提到的基於云服務的這些應用會有及時響應的功能,比如說我和系統說話,會給我一個答覆。如果你的網速很慢,這個功能是用不了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792

挖土黨之五:從可穿戴設備到量子計算機——2020年的硅谷 郭荊璞

http://xueqiu.com/7571730629/25079607
分享一個郵件。本篇挖土黨之五受到了雪球大神@trustno1 的強烈影響,特此聲明,原文(《IT滾雪球》)更加精彩,原文主要討論的是在軟件和硬件領域如何實現長期增長,區分了坡的長度和雪夠不夠濕的問題,我關心的更多的是視覺極限對坡的長度的影響。可惜我始終不太明白科技股,就當是給大神畫圖了,嘿嘿,輕拍。
不過,我不是特別贊成轉向聽覺等領域的看法,我始終覺得,既然人是視覺動物,對視覺需求的挖掘,應該始終是第一位的,聽覺和語言需求,滿足的是解放雙手的舒適需求,是不能夠替代視覺需求的。

$微軟(MSFT)$ $英特爾(INTC)$ $英偉達(NVDA)$ $蘋果(AAPL)$ $谷歌(GOOG)$

這回挖土黨要從畫圖開始,關於畫圖的歷史,請參考各種沒有節操的 草甘膦請你從了巨化 系列。

不過這次畫的圖都是些響噹噹的科技股,請看:微軟與英特爾(Wintel)、英偉達(NVIDIA)、蘋果公司,曾經分別在5年中上漲7~12倍,其各自股價的頂峰,在2000(Wintel)、2007(NVIDIA)、2012(Apple)年,請記住這幾個日子,我們後面會講到。
查看原圖這背後起作用的是什麼力量呢?是摩爾定律和人類的視覺極限。

摩爾定律說的是:集成電路芯片上所集成的電路的數目,每隔18個月就翻一倍。其實質,是硅片工業提供的計算能力極限的增長速度。

按照摩爾定律,計算能力的提升是指數式的,這就造成了週期性的計算能力過剩,誰能夠消化這種過剩,誰就能站在浪潮之巔。

在微軟與Intel的時代,PC機大行其道,CPU主頻從80286時代的約5MHz上升到目前的3.6GHz。Wintel時代的轉折點在2000年,主頻的增長明顯滯後於晶體管數目的增長,即CPU主頻上升已經無法容納過剩的計算能力。

這之後,NVIDIA的GeForce系列圖形處理器,將電腦中處理圖像輸出的運算獨立出來,使顯卡減少了對CPU的依賴,極大地提升了顯示性能,也成為三維圖形處理的必需部件。NVIDIA圖形處理器的轉折點在2006年,其核心時鐘主頻的增長同樣開始滯後於晶體管數目的增長,即GPU主頻上升也已經無法容納過剩的計算能力。

NVIDIA的狀況啟示我們,人類視覺的極限是硬件無法容納過剩計算能力的根源。即一旦應用達到了人眼分辨的極限能力,就不再有超高速的增長前景了。

如果我們回顧2000年的PC可以發現,當時的Windows XP操作系統可以支持屏幕顯示1024×768分辨率,32位真彩色,這同樣接近了人眼對於靜態畫面的視覺極限,即便10年後,主流的分辨率不過1280×800,仍然是32位真彩色。在NVIDIA這裡,視覺的極限是對動態圖像的分辨極限,除此之外,並無不同。

左圖為Intel歷代CPU芯片的主頻,右圖為NVIDIA歷代GPU核心時鐘頻率,分別對比摩爾定律中的晶體管數目變化,轉折點分別出現在2000年和2006年,之後1年之內股價即出現歷史最高點。
查看原圖圖中的斜率代表了增長速度,在Wintel、NVIDIA輝煌的年代,他們的速度都與摩爾定律相匹配,在撞上了各自的視覺極限之牆之後都降了下來,蘋果呢?查看原圖蘋果復興終結的原因,到底是不是喬布斯的去世呢?我看不是,喬布斯即使在世也難以改變目前的局面,因為蘋果創造了自己的視覺極限,即視網膜屏(Retina顯示屏)。
查看原圖說到可穿戴設備,我最看好谷歌眼鏡,因為目前的開發者版本分辨率僅為640×360,未來的擴展空間極大,谷歌還有很長的海灘可以去衝浪。而蘋果的 iPad mini 和 iWatch 似乎走錯了方向,以Retina顯示屏的設計思路來看,越小的顯示器對計算能力的要求越低,蘋果的下一代產品,包括可穿戴設備都沒有利用過剩計算能力的潛力。

谷歌眼鏡對過剩計算能力的利用,將建立谷歌在未來5~10年增長的基礎。

谷歌眼鏡將可能拓展計算能力的應用,直到撞到自己的視覺極限。那麼為什麼視覺極限這麼重要呢?如果你問我,我會告訴你,人是視覺動物,視覺相關的神經佔大腦的比例,遠遠超過其他感官,甚至超過其他感官的總和。開發與視覺相關的可穿戴設備的前景,要遠遠好過其他設備

但我更想討論的是摩爾定律的終結,目前集成電路芯片上的電路寬度約為20納米,而量子力學預測的電路極限是5納米,當電路寬度低於5納米時,由於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的作用,電子將溢出電路,瀰漫到電路之外的空間之中,使任何傳統的電子學原理都不再起作用。那時硅谷將失去存在的基礎。

那麼末日何時到來呢?

從20納米到5納米,蝕刻精度變為4倍,意味著單位面積上的晶體管會變為原來的16倍,按照摩爾定律,單位面積上的晶體管每18個月會變為原來的2倍,即需要:18個月× 4 = 72個月 = 6年。

也就是說,在2013+6=2019,即2020年之前,我們將迎來摩爾定律的終結,那一天硅谷將山崩地裂,江河倒流,因為那一天將是集成電路工業的末日。

6年,並不遙遠!

我們終將告別硅谷和摩爾定律的時代,迎來量子計算機的誕生。

計算機科學的根本在於2進制的數學,即建立在bit基礎上,非0即1的邏輯體系,每一個數據和每一次運算,每一個計算單元都要麼是0要麼是1,但量子計算機的每一個數位都在0和1的狀態之間,即由於「薛定諤的貓」,量子計算機的每一個計算單元,都處於0和1疊加的狀態。

第一個掌握量子計算機的國家,將會在8秒到22小時之內破解任何其他國家的軍用防火牆;80年代手持計算器芯片的計算能力超過了人類第一台計算機ENIAC,量子計算機出現之後,一台個人電腦的計算能力將超過目前造價數十億美元的超級計算機。

也許你會說,量子計算機還很遙遠,是一個幻想。那麼不要忘記,硅谷的極限在2020年,也就是說,6年之後如何量子計算機不能投入使用,硅谷就走到頭了。

不要低估科技的發展速度,2004年,維也納大學將量子隱形傳輸的紀錄(你沒看錯,就是星際迷航或者機器貓的任意門那種東西)提高到了600米,傳輸的是光粒子; 2006年,馬普所的科學家們將實體例子的信息傳輸了約0.5米,這也打破了量子傳輸只能用於光粒子的偏見; 2007年,澳大利亞科學家傳送了5000個銣原子……

2015年我們將可能看到傳輸第一個分子,未來甚至是DNA分子,量子傳輸的物理學基礎與量子計算機是互通的,量子傳輸的研究突破,就意味著我們離量子計算機的時代越來越近了。

anyway,我不是研究科技公司的,以上純屬一個熱愛挖掘歷史、清洗數據、畫出忽悠大家的圖表的不靠譜分析師的想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67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