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李宁欲大规模关闭业绩不良门店

http://www.yicai.com/news/2010/12/638141.html

投资者担忧的不仅是李宁关店动作本身,而是整个中国体育服饰行业开始遇到瓶颈———通过不断开店来增加销售额 的方式,似乎走到了尽头。此前,李宁管理层曾召开会议,决定于2011年进行分销渠道的整合,主要动作是关闭业绩不良的单一经营店铺、再将折扣店的销售占 比上调至10%左右,同时拟上调批发折扣3个百分点。不过这些举措并没有为投资者重塑信心。

由于公告显示第二季度订单金额下跌,李宁公司(02331.HK)先是在12月20日大跌近16%,一日蒸发35亿港元。此后的数个交易日,尽管李宁公布了一些调整策略,却并未达到止跌效果,股价继续下滑。

预计关店数或达500-600家

李宁真可谓屋漏逢夜雨。先是欲借壳的非凡中国近日披露,“港交所的创业板上市委员会已裁定非凡中国收购李宁约30%股权为反收购交易。”而直到目前为止,被裁定为反收购的交易,并未有成功通过的案例。这对于想进入体育地产业的李宁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打击。

拓展的动作受到影响,自身的主业也开始出现问题。李宁公司日前表示,2011财政年度第二季度李宁牌产品订货会已结束,按照零售吊牌价计算的订单总 值与2010年同期相当,其中服装产品和鞋产品平均零售价均上涨超过8%,但订货数量则分别下降超过7%和8%。计算集团给予经销商批发折扣做出调整的影 响,订单总值按照批发出货计算较2010年同期下降约6%。

消息公布当日,李宁公司的股价便严重受挫,市值一日减少了35亿港元。随即,李宁抛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包括整合一部分业绩不好的门店,通过提升 单店销售收入来促进公司业绩的增长。尽管李宁并未公布具体数字,但按照李宁目前超过7000家的店铺总数,以及订货量下跌的幅度计算,此次关店的数量可能 达到500-600家。

零售门店运营费持续走高

除此之外,为了“稳定军心”,帮助经销商应对成本上涨的压力,李宁公司表示将提高给予经销商的折扣率。据其合作伙伴透露,李宁公司原来批发给经销商的折扣率是57%~58%,调整后折扣率会增加2%-3%,以稳定经销商团队。

“运动用品零售市场面临沉重的压力。一方面,以前依靠大量开新店的增长模式已经难以持续;另一方面,运营终端零售门店的各项费用越来越高,这使得李 宁公司的经销商对下一年度的增长前景愈发谨慎。”李宁公司CEO张志勇的一番话,不仅阐明了国产体育服饰品牌一哥李宁的问题,亦透露出这一行业共性。这无 疑也让投资者增加了不确定性,在随后几个交易日,李宁的股价仍在不断下跌。

此外,安踏、中国动向、匹克、特步等与李宁销售路径相似,且同样在港股上市的中国体育服饰品牌的表现,也成为了目前业界聚焦的重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34

銀行不良貸款核銷 世路勞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077750100rgq4.html

從銀行財報上經常看到各家銀行實現不良貸款餘額和不貸款率雙降的好景象,中國銀監會每年也都說中國銀行業又取得不良貸款雙降的好景象,很多人因此產生了質疑,中國銀行業的貸款每年飛速增長,但不良貸款餘額卻不增反降,這是中國銀行業為了融資圈錢,掩飾內幕, 把不良貸款做成了正常貸款,利潤都是通過報表做出來的,而不是真實經營出來的。銀行不良貸款餘額不斷下降,說是做不來的不假,但是是銀行的財務制度處理 的,並無粉飾太平之意,銀行每年都對一部分不良貸款進行了核銷,只要銀行每年核銷的不良貸款高於新增加的不良貸款,則銀行的不良貸款餘額就是逐漸降低的。

由於核銷的不良貸款必須用撥備金填補,核銷力度大,則總撥備金將降低,這將降低銀行總貸款撥備率。以往銀監會強化對不良貸款覆蓋率的監管,因此銀行業有對 不良貸款進行核銷的衝動,因為在同等資產質量和資產減值的前提下,核銷力度越大,不良貸款餘額基數越小,不良貸款覆蓋率越高。如果未來實施對貸款撥備率的 監管,且該指標定的太高,那麼貨款質量稍好的銀行就減少不良貸款的核銷,這樣中國銀行業將出現不良貸款餘額逐年上升的新景象。

    表1列出了幾家典型銀行從2005年到2010年中期對不良貸款核銷的情況。從這幾年看,我國銀行業加大了對不良貸款的核銷力度,多數銀行新增加的不良貸 款低於核銷的不良貸款,實現不良貸款餘額降低;也有一些銀行雖核銷力度很大,但因信貸管理不完善,不良貸款增加高於核銷的不良貸款,不良貸款餘額增加,如 民生銀行,2005年不良貸款餘額是48.3億,從2005-2010年中期共計核銷了43.9億,高於招行和興業,但2010年民生銀行的不良貸款餘額 仍達75.1億。華夏銀行這5年半來對不良貸款核銷力度較大,5年半共核銷了76.3億,但2010年中期不良貸款餘額仍高達62.8億,僅比5年前的 71億稍有降低,而這5年半來,華夏行業不良貸款增長率僅109.3%,華夏銀行新增加的不良貸款卻較高。
 
交行不良貸款餘額是上升的,這主要是其對不良貸 款核銷力度不足,新增不良貸款較多。深發展這5年半的核銷力度最大,共計核銷了143.6億,這主要是深發展的舊賬太多,2005年不良率達9.33%, 其實這5年半來深發展新增不良貸款不多。這5年半來真正實現不良貸款下降是招行,招行即使不對不良貸款進行核銷,2010年中期的不良貸款餘額仍低於05 年的,而且招行這5年貸款增速僅低於興業,貸款增長了176.6%,這說明2005年招行對不良貸款的測定是較嚴格的。興業剔除核銷影響後的實質不良貸款 率仍是最低的,只有0.91%,與招商相當,興業銀行與招商銀行的資產質量最好,興業相對於招商、浦發、建行、交行,其不良貸款核銷力度最大,這就降低了 興業的不良貸款撥備金餘額,導致興業銀行高不良貸款撥備率,低總貸款撥備金率的一高一低的現狀。
 
這5年半來,興業銀行實質不良貸款增長高於招商、深發展和 建行,但興業銀行近5年半來貸款增長率最高,達222.5%,儘管建行實質不良貸款增長不高,但其貸款增長最低,僅112%。綜合考慮貸款增速和實質不良 貸款增速,招商銀行和興業銀行對不良貸款的認定是較嚴格的,並非是人們想像中的通過展期方式大量將不良貸款轉化為正常貸款。通過細分招商、興業、深發展、 建行(均是這5年實質不良貸款速較低者)的貸款投放行業,這幾家銀行個人住房抵押貸款均是佔比較高的,而個人住房抵押貸款不良率低,這就是它們近5年半新 增不良貸款較低的主因。
表1
 
05年不良率%
05年撥備金
05年不良餘額貸款
05年貸款餘額
五年半核銷總額
10年中撥備
10年中期不良貸款餘額
10年中期貸款餘額
剔除核銷後實質不良貸款
貸款增長率%
實質不良貸款增長率%
不良貸款核銷度%
剔除核銷後不良率%
興業
2.33
5112
5647
242361
3220
10846
3890
781650
7110
222.52
25.91
45.29
0.91
招商
2.58
13510
12167
471589
3136
26337
8850
1304428
11986
176.60
-1.49
26.16
0.92
浦發
1.97
10577
7431
377208
4624
19540
6465
1031069
11089
173.34
49.23
41.70
1.08
民生
1.28
4840
4828
377188
4388
17234
7512
937632
11900
148.59
146.48
36.87
1.27
華夏
3.04
4932
7104
233684
7626
12197
6283
489022
13909
109.27
95.79
54.83
2.84
深發
9.33
6233
14572
156184
14362
5136
2292
368488
16654
135.93
14.29
86.24
4.52
交行
2.4
12519
18068
752833
9060
40828
25333
2028609
34393
169.46
90.35
26.34
1.70
建行
3.84
63085
94469
2460130
29802
132672
65168
5215973
94970
112.02
0.53
31.38
1.8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23

“不良学生”周桥:魔头的二次创业

http://www.eeo.com.cn/2011/0929/212796.shtml

本刊见习记者  迟有雷/文

像众多80后创业者一样,周桥白手起家。

大学时代,当过送水工,倒腾过各种小买卖,曾意气用事,差点被学校开除,属于各种励志书籍中的“曾经不良学生”。

刚过而立之年的周桥,6个月前创办了指掌时代有限公司,这是他创立的第二家公司。距离他第一次创业已过去了10年。

今非昔比,他已经身家千万。

小试牛刀

2001年,还在合肥工业大学读化学专业的周桥爱玩一款名叫“石器时代”的网络游戏。成天泡在游戏里的周桥,发现很多像他一样的玩家苦于相关资料的查询。

“我当时只想做一个石器时代的资料站,方便大家去查看资讯。”于是,一个叫52pk.net 的网站上线了。这个时候,只是个单纯的石器时代主题站,靠着大学打工的钱支撑着网站的生存。但周桥很快乐,因为他为成千上万的玩家服务着,带给他们快乐。

2002年,随着《传奇》、《魔力宝贝》、《幻灵游侠》等等网络游戏开始发行。52PK开始做多个游戏的资讯网站,并同时启动了游戏的论坛。“我自己是个玩家,分享游戏经验,和玩家们交流心得首先就是论坛。” 周桥说。

一位《魔力宝贝》论坛ID叫魔力新手的玩家,从2002年开始活跃在该论坛,一直到现在还在关注这款游戏。“当时从论坛新手开始直到版主,没想到一做就是9年。”如今这位老版主的女儿都15岁了。

转折点发生在2003年。“当时市场上给提供游戏客户端下载的站点不多,游戏官网是最主要的渠道。当玩家多了之后,官网甚至会崩溃。”周桥琢磨着能 否提供一个供玩家分流下载的地方。同年,开辟了52PK下载频道(down.52pk.com)。正是在这个恰当的时机做出的选择,让52PK下载一跃成 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游戏下载中心。

2004年,周桥大学毕业,成立了合肥前图网络有限公司,对外正式推出52PK.com游戏网,开始了52PK的商业化之旅。“52PK当时日独立IP突破15万,且逐步增长。”周桥说。

从老板到职业经理人

从2004年到2007年,这3年是52PK飞速发展的3年,也是周桥从学生蜕变到老板的3年。

2004年,做老板第一年的周桥迎来了工作上的好搭档,同为合肥工业大学校友的舒松艳。爱玩游戏的他们曾是游戏里的战友和伙伴。日后,舒松艳为52PK市场销售和网站运营做了巨大的贡献。

商业化之后,52PK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难题。

“用户访问量一大,服务器就down机。”周桥说,“我们当时都是从穷学生过来,没有钱也没有如今大量的天使和风投。”什么都要靠自己,从解决服务 器开始,一家家地谈。据一家和52PK合作过的IDC服务商说:“周桥当时找我,磨破了嘴皮。花了很少的钱租了我们一台服务器。”服务器的问题解决了,网 站又经常遭到黑客的攻击。“我报了案没什么用,自己慢慢地盘查。终于让我发现了木马。”

难题一多,周桥明显感觉分身乏术。“想办法招人,可是自己从外地请过来的第一位员工被当时简陋的办公室环境给吓跑了。”当时条件艰苦到“他和女友共吃一碗2.5元的米线”。

2005年5月,52PK游戏网日独立IP突破20万,根据艾瑞市场咨询,52PK进入中国游戏资讯专业站点前三。

就在这个时候,52PK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位客户——金山。当剑侠世界的广告出现在52PK网站首页的时候,足以让周桥兴奋得手舞足蹈。有了广告意味 着有了收入,有了收入就可以招兵买马,扩充实力。最重要的是,可以摆脱不足几平米,又热又燥的阁楼办公。随后,盛大、蜗牛、天晴数码等众多网游公司纷纷合 作。截至2007年,与52PK建立合作关系的网游公司有上百家。52PK一跃成为年销售收入600万的大网站。彼时,李学凌的多玩才刚刚起步,游久网还 是个魔兽RPG地图站。

就在2007年,52PK发展到了一个高峰。周桥也遇到了人生第一个拐点。是继续扩充实力做大,还是依托一个平台做大。周桥反复思量了很久。“还是 并购给大的公司,借助大公司的资源和平台优势走得更远。”最后选择的这家公司是重庆天极网络有限公司,后者在IT领域有着多年的口碑。更重要的是它也在寻 求一个急速发展的业务扩充自己,冲击资本市场谋求上市。这无疑对两家来说是个双赢。

这一年,周桥从52PK创始人,变成了52PK总经理,身家千万。

再出发

成为职业经理人的3年。周桥一边在探索,一边在总结。

“天极给了我们一个好的发展平台,为我们规范化管理提供了很多帮助。在品牌和市场影响力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周桥说,“回头看,52PK也失去了一些机会。没有在下载优势凸显的时候,做好相关产品。”

2010年9月25日,周桥微博宣布出任天极传媒集团总裁助理,陈嘉颂将接任52PK事业部总经理。并透露自己在为下一步创业寻找方向。

此时,移动互联网浪潮爆发。很多创业者将目光抛向了移动互联网。这些创业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网游行业。易观分析师玉佚说:“进军移动互联网也是进军娱乐界。传统的客户端网游不给力而webgame(网页游戏)和社交游戏又在分流用户。”

2011年3月,周桥的指掌时代成立,注册地在深圳。当时推出的第一个项目就是魔头网——Android的门户网站。“Android和IOS是移 动互联网的两大平台,而android相对比较开放。”前者是google的开源操作系统,IOS是苹果的手机操作系统。Android目前是开放的 ,且在国内被众多手机制造商青睐。看到这个趋势后,周桥果断选择切入android市场,不是提供内容而是去做一个平台分享内容。“目前定位 android最大下载门户。”在“整个移动互联网像金字塔,分为几个级别,最底层的是游戏内容制造,也将会是竞争最激烈的。越往上越难,站住脚后往往能 产生优势”。

刚开始的魔头网,三五个人1个月的时间内就架构完成,目前每天保持1万的下载量。本以为,周桥会在魔头网上下大工夫,继续深挖下去。而随后推出的微博应用— 皮皮和皮皮游戏网。让外界有点摸不着头脑。

“现在还不是Android市场的最好时机,用户规模也没有起来。现在继续耗下去一定会死,除非你有钱这么耗。”周桥通过观察和总结,“要有自己的 渠道,比如皮皮应用,目前是微博最大的第三方应用平台,粉丝总量超过了4亿。”既扮演渠道,又充当渠道运营商,有了自己的渠道才会活得更久。

周桥说“目前公司估值在5000万人民币左右,希望在未来能成为最佳雇主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37

面板良率九成 瓦城料理不良率低於千分之三

2011-12-26  TCW




八分鐘、九八%、千分之三,三個 數字代表瓦城速度和品質的黃金數字。

客人點菜後,必須在八分鐘內上第一道菜;客人想吃的菜,九八%菜單都必須在點菜後二十五分鐘內上完;每日廚房料理不良率必須控制在千分之三。

瓦城泰統董事長徐承義扳著手指算,假日一間店可以做到翻桌七次,平日翻桌兩次,每一天打開門做生意,瓦城的團隊都必須達到以上要求。

能做到品質一致是因為從購買、生產到送菜上桌,徐承義都用科學化方式計算。

徐承義說:「我是用科學的精神做中餐。」瓦城泰統旗下有兩隻菜系品牌,瓦城和非常泰專攻泰國料理,一○一○主打湘菜,是最難連鎖複製的菜系。

專職餐飲管理考核、全球餐飲公司執行長岳家青指出,中式和泰式料理光是食材種類至少一千種,比起西餐廳多了八到十倍;西式料理可以用計時器計算烹調時間, 中菜光是火候就分四種,醬汁、刀工、火候一點差異,都會影響味道。

這也是徐承義在仁愛路四段開第一家瓦城時遇到的困境。

當時,他最怕客人問起,「今天是不是換廚師?」這代表這餐客人吃出味道差異。他苦惱,單單一家店味道都不一樣,怎麼開連鎖店?要展店,味道一定得標準化。

徐承義帶著十位研發團隊,組成份子有廚師、採購、品保、作業程序控管人員等等,捲起袖子進廚房,花了六年時間觀察,拆解每一道菜餚,一一記錄;還花了三年 時間建立廚師訓練制度,讓四百位廚師都懂得控制瓦城料理的火候。

食材驗收規格化用電子尺、色卡,檢查大小和品種

瓦城六十道菜餚背後,都寫了一道隱形的料理公式。

徐承義解釋,有三個重點會讓中式料理口味產生差異:食材、醬料和火候。

為了達到口味一致,從研發菜色開始就像一場科學測量。每道菜至少經過一百次以上的試吃,由他和十位研發團隊成員選定口味後,定義醬汁比例、食材品種、切 工、火候。

每天早上,瓦城的廚師上工第一件事情,不是處理食材,而是得拿著電子尺、色卡驗收食材。

瓦城廚務區經理楊志信指出,別家餐廳頂多驗收新鮮度和數量,在瓦城,食材大小、品種和色澤都得照規定來。

他拿起辣炒牛肉用的大紅辣椒解釋,每位廚師的手也等於測量尺,小指長約五公分,要驗收十公分的辣椒時比對兩下,就知道太大或太小。

色卡也是驗收常用工具,泰國菜最常用的涼拌青木瓜絲,瓜肉太黃、太橘代表青木瓜過老,不適合涼拌,瓦城廚師以美術專用色卡比對,確認瓜肉顏色在合格範圍, 超出規定色澤的木瓜就會被退貨。

在瓦城的電腦裡,每個食材都有專用的驗收標準表,對於品種、顏色、蟲害、大小都規定很清楚。在餐廳裡用量大的檸檬,黃色部分不得超過一顆檸檬總面積五成, 黑點不得超過果體表面四分之一,不合格都會讓檸檬酸度不足。

控制食材大小和品種,只是第一步。第二關就是食材處理,食材切法會影響味道和口感。楊志信舉例,一顆小番茄用在不同料理,切工不一樣,辣炒牛肉的番茄要切 四開,番茄的酸味才易融入醬汁;涼拌菜番茄要對切,避免番茄汁液太快滲出讓菜餚「濕答答」。

廚師訓練標準化從切工、火候到調味,不因人而異

最難的就是訓練廚師的火候,岳家青指出,中餐火候至少有四種,控制不好,同樣的食材,十位廚師可以炒出十種味道。也就是說,中餐因人而異的變數相當大,管 理上特別費心。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徐承義成立廚藝學院,他以跆拳道段數分級,將廚師技術以白、黃、綠、藍、紅、黑徽章,區分成十一等級,每個階段都有一套科學化的訓練方 式。

負責訓練廚師的瓦城廚務經理蔡秉錚舉例,以翻炒為例,規定就是必須用一公斤白米練習,在九十秒內,翻二十下,一粒米都不能掉出來,才算合格。

每道菜都有料理順序的判斷點,楊志信以最受歡迎菜餚前十名的辣炒牛肉為例,此道菜,第一個判斷點就是爆香蒜苗至金黃色就可以放入牛肉。

什麼叫作蒜苗炒到金黃色?在廚藝學校的定義裡,就是表面呈現微微鍍上金黃色,卻沒出現焦黑點,訓練時都有圖片比對,告訴每位廚師蒜苗爆成金黃色長相為何, 之後不斷實務操作,直到廚師炒對顏色。

走進瓦城的廚房裡,料理台上除了有放秤測量食材重量外,每一隻湯匙就是代表一個精準容量,五cc、三十cc,如果有不同的特殊規格,瓦城的廚師還找其他器 具代替,務必得讓廚師在炒菜時方便測量。

涼拌菜的海鮮必須冰鎮,瓦城研發團隊花了八個月,開發可循環恆溫冰鎮槽,維持品質也提升效率。

每把瓦城廚師用的刀子上都刻著「美味出在細節裡」,徐承義常提醒廚師,就算醬汁少○‧一克都不行,「這是一種自我要求的精神。」

徐承義還會不定期做產品改良,他認為就算只改進五%也好,像是涼拌海鮮原本有鱈魚,但是因為連著皮汆燙的魚,易有腥味,後來就從食材中剔除。

廚房分工流程化配菜、爐炒分五站,加快出餐速度

瓦城的廚房僅占餐廳面積二○%,比一般中餐廳小一半,但是卻分成五站:控菜、配菜、油炸、爐炒、涼拌,類似科技業產線分工,每人專職處理一項工作,提升效 率。

徐承義觀察過,中菜餐廳出菜慢,主要是因為廚師要一個人包辦切菜、配菜、過油和炒菜。

他舉例,中餐食材要過油,如果都由一位廚師完成,得先升溫油鍋,等待油溫升高就是一種時間浪費;經過五個階段的分工後,先由配菜廚師抓出配菜,再交由油炸 區負責過油,之後送給爐炒廚師翻炒,省下拉高油溫的時間,爐炒廚師也可以不必走動拿配料、過油,浪費製作時間。

這樣的設計也加速了瓦城出菜時間。瓦城規定,任何一桌客人的第一道菜必須在點菜後八分鐘上桌,最後一道菜必須二十五分鐘內出完,出菜達成率至今都維持在九 八%。

直到最後出菜,也如科技業一樣必須經過品管。出菜要經過兩道審查手續,第一道是廚師自己判斷是否炒壞,可自行報廢;第二道手續則是內場經理以目視色澤決定 是否放行。

目前,瓦城的料理不良率可控制在千分之三以內,對比面板廠良率平均九○%,瓦城的良率控管程度不輸面板業。

找出這套科學複製方式後,徐承義開店速度加快,光是二○一一、二○一一二兩年,旗下三個品牌,計畫開出二十九家店,超過前十年的總和(瓦城第一個十年才展 店二十六家),希望用這套方式打造出亞洲第一大連鎖中餐品牌。速度能加快,秘密都藏在廚房的每一個細節,最後能否通過顧客每一張挑剔的嘴,就是對瓦城的考 驗。

【延伸閱讀】每道菜,都能拆解出標準流程 ——以辣炒牛肉為例

1.辣椒長度統一10公分食材都有規格清單,廚師須以電子尺、色卡測量。例如辣炒牛肉的辣椒必須10公分長,筆直不彎曲。

2.番茄規定切4等份切法有規定,牛小排須切成1公分條狀切丁,不能使用絞肉機;番茄必須切4等份,易引出牛肉甜味。

3.2個下菜時機判斷點辣炒牛肉有2個判斷點:爆炒蒜苗表面成金黃色後為下牛肉第1個判斷點。牛肉由粉色一轉為褐色為第2個判斷點,必須下醬汁。

4.8分鐘要出第一道菜廚房分五大工作站,以專職分工提升效率,達到客人點菜後8分鐘出第一道菜的規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21

延益--散戶的立足點:未實現的不良已預期的悲觀 紅一方面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2e324.html
接上兩篇的討論, 《尋找散戶的立足點》《散戶立足點:利潤跌下跌競爭力不跌》。在討論之前,先說一個概念:投資盈利。延益認為盈利可以分為兩類:1,交易獲利。2,超預期獲利。弄清楚這兩類盈利的性質,就能明白鴨子和池塘的關係了。在第一篇中提到「買股票是零和博弈」倒不是單純給大家搞腦子,我只是想把兩層盈利的性質給區分開來。

1,企業是不穩定的,所以存在「超預期盈利」和「超預期虧損」的情況,這是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意外出現的極具競爭力的產品或者突發行業變故導致徹底改變原有的商業模式。這類超預期事件是不可估計的。例子很多,比如騰訊。騰訊在發展過程中,利潤的發動機一直在變動,新的盈利模式也在不斷的出現。這種情況下估值是困難的。馬化騰賣股票並不可惜,他也無法估計騰訊未來會騎上什麼類型的盈利引擎。(延益認為這類持續超預期企業雖然十分吸引眼球,但仍不是散戶的菜。除非你能清晰的定義出超預期因素並對這個超預期因素給出一個合理的溢價。)

2,企業穩定運行(假設3-5年內穩定)。兩個交易對手,決定誰能賺得更多,(或者在這筆交易裡,誰是贏家)取決於他們對企業的判斷,誰更符合企業的實際情況。比如當前的銀行股,我判斷值15元,市場判斷值10元。如果我是對的,那麼在這筆交易中,市場就是輸家。

回過來,如銀行因為地震或戰爭而批量倒閉,最終剩下5元。這種情況下不能說是市場是贏家,因為在交易發生那一刻,這種情況是沒有被計算在股票溢價裡邊的;同樣,如牛市再臨,銀行由於水漲船高到了20元。那麼5元是我從交易對手中賺的,5元則是超預期賺的,因為交易時,並沒有考慮宏觀經濟的變動(假設持有期間未進行重估)。若我把自己的能力定義在盈利10元的基礎上,而其實我只能看到5元。那麼下一次交易的時候,市場就得教訓我的自負了。

所以,綜合來看,盈利只取決於兩者:要麼交易時比別人更明智,要麼企業發「超預期」紅包。我想探討的是,在哪幾個點上,散戶較容易做得比市場更明智?上一篇,《散戶立足點:利潤下跌競爭力不跌》是可能的一個。這裡討論另一個可能:未實現的不良和已預期的悲觀。(「超預期」紅包不在討論範圍)

 

一個有趣的反問:「既然市場已經預期了企業所面臨的悲觀因素,既然市場已經在報價中包含了未來已確定的悲觀,那麼用現價買入,還有什麼可擔心的呢?」「即便悲觀的情況發生,只要不超預期,最壞也值目前的價格,不是麼?」

這兩個反問決定了擅長投資的人,都是喜歡熊市的。相比在熊市虧了多少錢,他們更在意在熊市裡做了多少划算的交易。反過來,要在牛市裡找划算的交易,可不那麼容易了。

舉例子:熔盛重工。觀察熔盛重工的重點並不是計算它值多少錢。在當下造船業的逆境面前,再去計算它值多少錢已經不是重點了。延益認為:計算企業值多少錢是基礎課,它不會告訴你什麼時候可能出現最划算的交易。一般從結果看,最划算的交易出現在未實現的不良和已預期的悲觀落差最大的時候。

回顧一下,熔盛重工為何會跌至1.7HKD。這兩個消息的打擊是關鍵:1,熔盛重工確認好望角型貨船買方毀約2012-04-12 2,淡水河谷拒收熔盛重工三條大船無人接收2012-04-18 。這兩個消息把已預期的悲觀在行業層面擴大到了個體企業,在短期內,這幾個消息差不多是悲觀最大化了,從而造成了1.7HKD的價格。

最近急跌的一個例子:雷士照明。吳長江離職已經造成了股價的暴跌,隔了幾天又傳出吳長江低價拋售持股。這很精彩,極容易造成贏面較高的交易。就如格雷厄姆說的:一筆好的投資必定是一筆好的投機。利用時機看起來是投機,若你瞭解企業的基礎,利用時機獲得更高的折扣,這有何妨呢?

年初的茅台也是一個例子,市場對於三公消費的擔憂也造成了股價一段時間的低迷。當前的銀行也是,只不過市場對它的悲觀發酵有點慢。若來一劑類似雷士照明的猛藥必定能出現更大的折扣。

總之,不管是個股,還是整體環境,壞消息總是容易導致更多的好交易。未實現的不良和已預期的悲觀,提醒延益的不僅僅是對投資時機的慎重選擇,更重要的是在壞消息不夠的年份留有足夠多的餘糧。

優勢甚少的散戶更應該好好利用這一點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231

不良貸款來了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6-22/100403301_all.html

 不期然之間,中國銀行業的不良資產已經悄然回升。不期然中有必然。在完成四大行改制上市以後,中國銀行業基本保持了連續近十年不良貸款和不良貸款率雙降。轉折發生在2011年底,那時的銀行業整體不良資產率不到1%。至少從那時起,中國銀行業不良資產從餘額到比率,必將回升,已不再有爭議。以西班牙銀行業危機前無比健康的財務數據在一夜之間惡變為最新樣板,中國銀行業的不良,似乎怎麼想像都存在可能。

  外界惟一未能達成共識的是,中國的銀行業不良資產將以什麼樣的速度和程度再度湧現。懸劍在頂,近幾年來,在業績持續高增長的同時,中國銀行股的估值卻一蹶不振,甚至出現個別銀行股PB(市淨率)值接近破1的尷尬場面。

  中國銀監會前主席劉明康在卸任前曾預測,以當下銀行業的體量,不良貸款翻番,不良貸款率達到2%左右,是個正常可接受的水平。

  不過,短短幾個月,他的這一預言已經在銀行業最發達、歷史上資產質量最好的浙江省應驗了。

  「去年8月總理到溫州考察時,當地銀行業的不良貸款率僅0.37%,屬全國最低。但如今溫州的不良率已經接近2%。」浙江銀監有關高層人士告訴財新記者。浙江多位銀行業人士向財新記者透露,截至今年4月,除了政策性銀行,浙江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額和不良貸款率已全面上升。個別大行如建行浙江分行,不良率已驟升至2%。

  工行浙江分行一位人士表示:「估計浙江是前奏,恐怕這一趨勢會蔓延到東部整個地區,以及中西部,今年很可能中國整個銀行業不良貸款都是雙升。」

  不良貸款就這樣來了。

  這到底是經濟增速放緩下的必然結果,還是2008年信貸狂飆後的苦果?是因地方經濟轉型不力,還是宏觀經濟政策不當帶來的後遺症?這也許都需要反思。從金融改革的角度,中國銀行業自身的行為方式經過近十年的改革,是否有了質的改變?面對這一輪不良貸款,他們還能在多大程度上免責?

不良驟升

不良貸款和不良率雙雙驟升,四大行中,建行浙江分行的情況最嚴重

  「從去年10月開始,浙江銀行業不良率就開始一直上升。到去年底,浙江銀行業不良率還是單升,即不良率下降,不良額上升。今年,浙江銀行業整體不良貸款率都漲得挺快。年初浙江銀行業不良貸款率是0.93%,到5月至少上升了0.5%。」一位工行浙江分行人士對財新記者透露。

  「不良驟升的趨勢比較明顯。我瞭解現在各家都挺高的。」 杭州一家商業銀行中小企業一線信貸主管說。

  「在浙的國有銀行當中,建行問題相對比較嚴重,因為有個別項目顯得很突出。總體來看,建行和中行的情況比工行、農行嚴重。」接近央行浙江分行的人士稱。

  來自監管部門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建行和中行不良率上升最快,建行最為嚴重。截至今年4月底,建行不良貸款率為1.78%,較去年底上升0.45%;中行不良率0.91%,較去年底上升0.34%;農行和工行不良率分別為0.97%和0.91%,分別較上年末上升了0.06%和0.13%,農行上升最少。

  建行浙江分行人士向財新記者透露,建行浙江分行現在的不良率已經達到2%,不良貸款餘額達100億元。

  股份制銀行中,在浙浦發銀行、深發展、廣發銀行的不良貸款問題比較嚴重。其中廣發銀行不良率上升最多。股份制銀行不良率上升前四名為:廣發銀行不良率為 2.89%,比上年末上升1.13%;深發展不良率為2%,比上年末上升0.9%;浦發銀行不良率1.25%,比上年末上升0.61%;民生銀行不良率為1.3%,比上年末上升0.59%。

  在去年8月溫州地區爆發金融風波之後,從中央到地方政府的出面關照下,大部分銀行均將小企業不良貸款容忍度提高了0.5個-1個百分點,達2%左右。

  多位當地監管人士分析認為,今年浙江銀行業不良貸款雙升的導火索之一是民間借貸的退潮,融資中介市場出現萎縮。「溫州危機之後,現在民間借貸很謹慎。」一位銀行人士稱。

  「不良貸款為什麼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升高?」央行溫州支行相關負責人士解答,原因是浙江地區民間融資發達,以前企業出現資金缺口,可以通過民間借貸進行融通,墊資、過橋等方式,但是去年以來,民間資金融通開始不活躍。從統計上看,新發生的墊資、民間借貸一直在下降。

  「民間借貸規模明顯下降。」溫州銀監局人士證實。溫州金融監管部門抽樣調查顯示,當前溫州民間借貸規模比去年8月縮水30%左右,其中個人借給個人及個人借給企業的融資規模縮水均在50%以上。

  央行溫州支行的數據,亦證實民間借貸利率已經大幅回落。自5月開始,央行溫州市中心支行正式向社會公佈溫州市民間借貸監測利率。根據對4月收集到的600多筆監測樣本的綜合分析顯示,2011年上半年,溫州民間借貸利率水平,僅次於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中期,為十年以來最高水平,其中借貸風波爆發前的2011年8月,綜合利率達到25.4%的峰值。風波發生後,利率逐步下行。

  央行溫州支行在溫州的140個民間借貸利率監測體系顯示,4月民間借貸綜合利率為21.58%,同比下降3.02個百分點。其中直接借貸利率、社會中介利率有所下降,分別為17.75%和 30.4%,同比跌 0.21個和6.34個百分點。

  工行浙江分行人士認為,經濟下行期,不良資產處置變困難,一方面資產價格縮水,另一方面地方法院案件受理放慢,因為涉及企業破產、債務重組,影響穩定。「銀行只能把不良貸款掛在賬上,不良率降不下來。」

危險的運營

2008年後信貸狂飆,企業擴張,主要投資房地產,放棄了實業、產業空心化。最終銀行業的風險最大

  財新記者採訪獲知,鑑於當地不良貸款反彈嚴重,建行浙江分行已經上收了分支機構的審貸權。建行內部不乏有高層觀點認為,浙江的問題主要是宏觀經濟問題,是大環境使然。

  多位當地銀行業人士反思了根源:一是浙江民營經濟受宏觀經濟形勢殺傷比較厲害。浙江的產業結構主要靠出口,在這種形勢下比較脆弱,國外需求下降導致進一步惡化。二是各方面成本都在上漲,浙江是資源小省,從產業高地變成了產業窪地。三是企業主營業務在微利運營,一旦應收款收不回來,會帶動一連串資產出現風險。

  「企業主出走,為不良貸款大幅上升的最主要原因。」 在今年一季度末溫州召開的溫州金融工作座談會上,溫州銀監局人士透露,溫州因此形成的不良貸款已佔全部不良貸款近40%。

  「這次一個總的趨勢是,中小企業、民營企業多的地方,影響較大,比如溫州和台州;而在浙江紹興,上市公司、大型企業多、國有企業多,現在看情況稍好一點。」一位接近央行溫州支行的人士說。

  建行浙江分行人士告訴財新記者,「如果跑路的成本不高,示範效應就更強,這已經構成了騙貸行為。」

  出現這種情況,主要原因是企業轉型不成功,後續資金跟不上,這與整個宏觀經濟比較疲軟有關。

  央行溫州支行相關負責人士舉例說明,比如一個溫州企業實施產業轉型的同時又投房地產,如果地產投資出現了資金困難,會直接影響其轉型行業的資金投入。如果這個企業同時存在民間借貸,當其房地產業務收益率覆蓋不了民間借貸的高利率時,問題就來了。

  「一些企業運營完全靠融資,說難聽點就是空手套白狼。」一位當地銀行的信貸主管說,我們對企業主說,你經營十幾年應該賺錢了,你的錢在哪兒呢?他說,在上海買了一層樓,全都固化了,「資產固化以後很難處置,企業經營缺乏足夠的流動資金。賺來的錢都拿去炒房炒地,一旦資金鏈斷,企業主不得不跑路。這是多麼危險的經營格局。」

  玫瑰石顧問公司董事、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表示,核心問題是企業前期借錢炒地炒爆了。

  2008年後信貸狂飆,而企業擴張主要是投資房地產,「這背後其實是企業放棄實業、產業空心化的過程。如此看來,最終銀行業的風險會最大」。謝國忠對財新記者說。

  浙江銀監局前局長楊小蘋分析認為,「中國經濟轉型,主要是中西部承接東部的產業轉移。浙江中小企業最多,經濟結構調整壓力最大,這對浙江政府過去引以為豪的『政府無為、企業自主』是一個反思,在產業經濟轉型升級中,政府應如何引導,不能僅僅無為。」

  前述工行浙江分行人士則認為,雖然從中央到地方都意識到產業結構應轉型,但這個過程中,「陣痛很痛苦,是要花血本的,誰來埋單?銀行嗎?」在他看來,從上到下,對經濟轉型方向並不清晰,並不知道主導行業在哪裡,轉型企業也多數不是向行業高端、上游發展,而是走向多元化,「歸根結底,還是中國基礎工業薄弱、研發力量薄弱,缺少核心技術。」

  「單個小企業貸款幾千萬元壞賬並不可怕,但成片倒就很可怕;最大的問題是,這些企業會拖累關聯擔保企業,即便擔保企業自身經營正常。」浙江銀監局前局長楊小蘋稱。

擔保圈危機

某大行風險部門負責人表示,浙江銀行業率先「陷落」的主因,在於企業互保、聯保的模式十分普遍

  5月初,位於有中國「皮革之都」之稱的浙江海寧,一家知名皮革企業浙江宏昌製革有限公司老闆黃健,因為負債近10億元而跑到加拿大。宏昌製革已經經營了八年,年產值近4億元。

  浙江一家大行信貸部人士介紹,宏昌製革年銷售收入2億多元,銀行貸款八九億元,至少涉及當地七八家銀行,其中涉及建行約2億多元、工行1億多元。工行對其發放的1億多元貸款中,一半是抵押貸款,一半是浙江蕭山的一家企業提供的保證貸款。

  所謂保證貸款一般由企業之間對等承擔,簡稱為「互保」。而更多的是企業聯保貸款,就是三家或三家以上中小企業,自願組成擔保聯合體,其中一家企業向銀行申請貸款後,聯保體所有成員都需承擔還款連帶責任。

  某大行風險部門負責人表示,浙江銀行業率先「陷落」的主要原因,在於企業互保、聯保的模式十分普遍。由於對外擔保業被視同為債務,使得一些原本負債率已經居高不下的企業,面臨更大的財務壓力,「一個老闆失蹤,一堆企業倒掉。」

  所以,當下一些浙江的銀行前往企業收貸時,多拿著一張巨大地圖,實質就是單個企業和其他企業的關聯圖。比如,最近陷入危機的浙江當地房地產企業天煜建設、中江集團等,正處在一張巨大關聯圖的核心,涉及60多家企業的互保聯保貸款鏈條,開始被曝光。

  一位當地銀行業人士透露,截至6月20日,這次聯保波及62家企業,按照每家企業1億元的擔保餘額計算,擔保的總額大概在60億元;而按照不良資產處理,這些擔保抵押的資產只能夠按照三折計算,則銀行要損失60%以上。

  一位當地銀行人士稱,這種近百家企業借款人與擔保人互為擔保關係,造成擔保形同虛設,如果整個行業都出現不景氣或者經濟下行時,互保和聯保會使每個企業都深陷其中,甚至好的企業被壞的企業拖垮,形成大量壞賬。

  當地多位互保聯保企業主告訴財新記者,「天煜建設破產後,杭州當地的銀行對背後的聯保企業收貸,影響一批企業。」 一位企業老闆透露,多家銀行屢次對其抽貸,總額已達數千萬元。「結果造成企業還一點,銀行收回一點,再也沒有新的資金進入。」

  在企業的要求下,5月31日,杭州市政府召集企業和21家銀行等機構開始協調企業資金緊張的問題,並在6月14日形成了會議紀要。浙江省銀監局、金融辦,以及銀行代表和地方政府,企業均有參與。和溫州民間借貸危機處理類似,會議紀要要求銀行對經營狀況好的企業不壓貸,不抽貸,已收貸的銀行要繼續放貸,不改變擔保形式。如果要查封一些逾期不還貸的企業,要求銀行向地方政府通報。知情人士稱,會上要求銀行之間要在銀監局和央行的協調下,不能出現一家銀行給企業放貸,另外一家銀行向企業收貸的情況。

  地方政府則可以出面協調銀行和企業的關係,有條件的可以效仿其他地區成立應急資金,建立資金池,幫助企業轉貸渡過危機,也有要求給優質企業做防火牆,防止聯保危機燒到優質企業。

  而陷入危機的企業則不得轉移資產,要盤活資產引入重組,可以債轉股的方式來還本付息。

  杭州政府敦促區政府出面籌措資金幫助企業轉貸,其中蕭山區籌集5億元,餘杭區出資2億元。所謂轉貸,就是幫助企業還舊借新。

  但是,榮事集團董事長陳貴榮向財新記者表示,餘杭區出現了政府幫企業還貸1000多萬元的事;但是銀行收走貸款後,再不續貸,因此地方政府也不敢盲目出手。

  6月20日,浙江省政府召開電話會議,討論了最新出現的企業聯保圈的風險問題。

銀行責任何在

與國外銀行業相比,中國銀行業過於依賴擔保,通過擔保信用增級而不是分析企業自身的現金流作為還款能力依據,這是銀行業自身風險定價能力缺失的體現

  「擔保圈害死人,這是一個老問題了。」工行浙江分行一位人士稱。

  光大銀行一位人士介紹,互保、聯保是中國銀行業針對中小企業貸款比較常用且重要的方式。按產品分類,一般分為六類,第一類是抵、質押貸款;第二類是共同貸款;第三類是共同聯保貸款;第四類是擔保公司擔保;第五類是其他機構助貸,比如浙江今年推出的保險公司小額貸款保險試點;第六類是優質中小企業的信用貸款。「但這一類比較少,哪兒有那麼多好的中小企業。」他說。

  前述工行人士,援引了2008年之後發生在浙江紹興的例子。當時紹興最大企業浙江華聯三鑫石化有限公司停產,後者擁有亞洲最大、世界第二的PTA(精對苯二甲酸)生產能力,由於受宏觀經濟形勢持續嚴峻、行業不景氣和經營管理粗放等綜合因素,生產經營出現困難。

  這家企業融資80多億元,最初涉及8家銀行,但後來加上互保、聯保企業牽涉32家銀行,第一圈互保企業信貸規模僅工行就有60多億元,到第二圈擔保圈企業信貸規模上升至200多億元。「到最後第五圈擔保圈企業信貸規模達1000多億元。」前述工行人士稱。

  為避免系統性風險,紹興政府強力推動債務重組,由浙江另一大企業浙江遠東化纖集團和紹興國資公司濱海工業區開發投資有限公司聯袂出資15億元重組了該企業近百億元銀行貸款,擔保企業和政府各承擔一半債務,並給予企業政策優惠,比如工業用地轉商業用地、土地出讓金免交等。

  但商業銀行對小企業在概念上仍相當模糊,「一家銀行給它貸款3000萬元,十家銀行就三四億元了。小企業融資總量至少應控制在1億元之內。這麼大的融資量,還是小企業嗎?」一位銀行業人士反問。「融資規模一大,抵押品肯定不足,企業就開始互保,實質上是信用貸款,但銀行對企業信用的分析測評又根本不到位。」

  2011年10月溫州發生金融風波之後,浙江在當地試點1000家企業信用貸款,2011年信用貸款新增規模34億元,新增1952戶。「額度還比較小,但能否推得開還難說。」浙江銀監局人士稱。

  「中國信貸體系的問題,連鎖反應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建行浙江分行人士亦稱。通過擔保信用增級而不是分析企業自身的現金流作為還款能力依據,是銀行業自身風險定價能力缺失。

  他認為,中國的信貸制度設計問題重重。比如,還款之後才能續借,而信用貸款是設置條件的,信用等級達到多少才能放貸,而且要有抵押品,一來無抵押銀行不放心,銀行不願意承擔風險;二來,客戶經理可以免責。「擔保抵押文化改不了,銀行與當鋪何異?」

  「國外銀行業放貸主要是信用貸款,看每筆業務的還款來源是否確定,如果風險高就定價高,每筆資金用途全程跟蹤。中國的銀行不可能全程跟蹤、能力跟不上,因為業務量太大了,都依賴銀行貸款,間接融資規模大,一年業務量幾十萬筆。」上述建行浙江分行人士稱。

  一位擔保業資深人士對此質疑,銀行不能總是以風險由擔保公司承擔為由,忽視必要的貸前審查,這些工作本應銀行來做,是否落實了貸前審查、貸後監管及資金流向管理?

  一位銀行業監管者直言,當前國內銀行業的管理水平還有待提高,多數銀行都是靠天吃飯,宏觀經濟形勢好,他就好;經濟形勢一旦惡化,銀行資產質量也首當其衝。而資產質量的好壞,很少體現出管理能力的差別。

過度信貸惡果

「企業都被寵壞了,當初獲得信貸特別容易。特別在2008年-2009年,搞塊地就能賺錢」

  捲入前述互保鏈風波的一個企業主表示,2008年,當地的銀行暗示各個企業,說現在貸款容易,結果企業貸來款進行投資。但是,後來突然貸款一緊,很多企業就受不了。

  杭州銀行一位中層也指出,江浙一帶很多中型企業早已過度信貸。該地區本身在中小企業的貸款競爭就很激烈,銀行放鬆了保證擔保的條件。

  廣發銀行一位中層指出,企業拿到貸款資金,經濟上行期時,為逐利放棄實業而置業,通過固定資產的升值,擴大使用槓桿規模。

  一位國有大行人士認為,由於長三角一直以來被認為經濟發展好、信用度高的地區。銀行一直以來的風險審核保持著適度放鬆慣性,而忽略了適時調整和適應。目前經濟處於下行期,固定資產估價相應下調且並不容易處置變現。

  「企業都被寵壞了,獲得信貸特別容易。特別在2008年-2009年,搞塊地就能賺錢,有塊土地一定能貸到錢,後來才發現,原來蓋好了也有賣不掉的可能。」前述信貸部門主管稱,過度融資、集中性融資風險很大,錢多就不審慎。

  他介紹,大面積發生不良貸款的情況並不常見。除非企業經營情況已經差到連利息都償還困難,或者籌集不到過橋資金。另外,銀行有意壓縮貸款的情況下才會產生。

  一位國有大行的客戶經理坦承,事實上銀行有很多方法遏制不良貸款的發生。其中,常用的一種方法是借新還舊。具體操作是,當一筆貸款到期時,只要企業從其他地方拆借過橋資金還款,銀行在第二天又重新發放新的同等額度的貸款。企業只需要按期支付貸款利息。

  不過,前述一線信貸主管認為,信貸的泡沫是存在的,企業還行的時候爭著貸,一旦有危機比誰跑的都快。

  例如位於中國杭州的浙江虎牌控股,創始於1951年5月,產業涉足低壓電器等產業。下轄全資(控股)企業15家,對外投資(參股)企業10家。集團總資產35億元。

  2010年11月,虎牌以7.98億元收購浙江省電力公司下屬企業浙江宏發能源投資有限公司100%股權。據相關人士透露,虎牌用於收購的7.98億元資金,有3.82億元來自於浙商銀行的專項併購貸款,但是虎牌未能將宏發能源名下的六套房產以及名下的兩個合資公司的股權抵押給浙商銀行。

  由於抵押未到位,2011年4月左右,浙商銀行撤走資金1.32億元,剩餘2.5億元。隨後為了完成收購,虎牌控股通過股東募集資金,完成了收購。

  由於宏發能源在浙商銀行的4000萬貸款於2012年5月6日逾期,加上被浙商銀行撤走1.32億元資金的消息在當地散佈,以及捲入天煜建設互保圈,虎牌控股被多家銀行追貸,資金趨緊。

  榮事集團一位高管認為,前述互保鏈風波涉及的互保企業,有的今年業務訂單已達2億元,如果因為銀行收貸導致企業破產,恢復就需要五年乃至更長。

  「銀行大多只想著自己如何從這個危機中脫身,一旦出現系統風險,恐怕四分之一的銀行才會倖免。」該高管稱。

  「這次風波是2008年貸款放鬆又收緊造成的後遺症,走到最後沒人能脫身,也會波及到實體經濟。」榮事集團一位高管認為,某種程度上說,企業當年的盲目投資受到了宏觀政策的鼓勵,互保則是銀行要求的一種模式。

  社科院重點金融研究室主任劉煜輝認為,高強度的產能擴展和多元化規劃使得企業財務表上資產出現長期化傾向。地方政府普遍以礦權、土地和巨額的財政補貼換這些企業的產業投資擴張,企業儘可能做大營收,是為了累積更多與地方政府談判的籌碼。

  本刊記者霍侃、田林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95

不良貸款溫和來潮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8-24/100428092.html

 硬幣的另一面翻了過來。

  中國的銀行業上半年收入仍保持較快增長。銀監會近期公佈的銀行利潤及上市銀行中報披露均好於市場預期,但並未改變市場對未來中國銀行業盈利的可持續性和資產質量的擔憂。

  銀監會數據顯示,2012 年上半年,商業銀行累計淨利潤6616 億元,同比增23.3%。

  已披露中報的五家股份銀行顯示業績仍舊靚麗——其中四家銀行(浦發、興業、平安、華夏)中期淨利潤均增長30%以上。特別是興業銀行,撥備前利潤同比增70%。招商銀行中期淨利潤233.77 億元,絕對額排名第一,同比增長25.68%。

  在利潤業績一如以往向好的同時,銀監會數據顯示,截至上半年,銀行業不良貸款餘額4564億元,環比一季度增長182億元,是連續第三個季度環比上升;撥備覆蓋率則從去年年底的276%上升到290%,創歷史新高。撥備覆蓋率上升,意味著銀行對未來不良貸款上升的預期。

  五家上市銀行的中報顯示,除了華夏銀行不良單升(即不良貸款率下降,不良貸款餘額上升),招行不良貸款率與去年持平、不良貸款額增加,其餘三家上市銀行全部為不良雙升(不良貸款額和不良貸款率均上升)。

  8月23日下午,中行在大行中率先發佈中報。至6月末,中行的利潤增長僅為8%,但不良貸款總額636億元,比上年末增加2.88億元,不良貸款率0.94%,比上年末下降0.06個百分點,實現不良貸款「單升」。

  這一中報證實了業內此前的預期。一位銀行業人士向財新記者透露,將陸續公佈的四大行中報中,除了農行仍維持不良雙降,工、中、建均為不良單升。而中國大型銀行不良貸款餘額和比例保持雙降的態勢已維持多年。

  中信證券分析師朱琰認為,在財務數據披露層面,商業銀行主動控制了不良暴露的節奏,可能在未來一段時間維持不良餘額溫和增長,不良率穩中略升的格局。

  但他認為,這種操作方法雖然正確反映了資產質量惡化的趨勢,但並未充分反映資產質量惡化的程度,也因此市場對銀行股估值和業績繼續呈現了冰火兩重天的局面。

  一位大行信貸部人士稱,如果經濟增長大幅下滑到6%,銀行業的不良貸款率會上升到2%,「中國銀行業現階段撥備最高,不良資產晚暴露不如早暴露。」他說。

逾期貸款信號

  今年上半年,銀行股估值已處於歷史最低位,2011年的銀行業淨利潤增速36%,對應股價約為6倍PE(市盈率),PB(市淨率) 水平更低至1.2 倍,且一直跌幅較大,僅次於通信、石化、鋼鐵、化工、機械及交運等週期性板塊,機構持倉比例呈現歷史低值。

  中信證券近期研報認為,隨著宏觀經濟環境和信用環境的轉向,商業銀行五級分類調整或已滯後於五級分類資產質量的實際變化,當前五級分類結果可能系統性偏樂觀。結合國際銀行業在完整週期中的資產質量波動經驗,中長期看,中國的商業銀行均衡不良率2%的判斷,對應不良資產(含貸款和債券)餘額可能在1.2萬億元到1.5萬億元。

  一位中行審貸人士說,「最近遇到一家企業到期不能還款。已經重新做還款方案,分期還,每次還30萬元,最後一次還50萬元。現在連30萬元也說還不上,因為貨款延期。現在經濟不景氣對企業最大的影響就是資金鏈的問題。」

  從五家上市銀行的中報看,逾期貸款增加較快,顯著高於不良貸款增幅,資產質量系統性下行明顯,表明資產質量惡化壓力不小。

  招商證券分析師羅毅指出,從浦發、興業、華夏、平安四家股份制銀行的資產質量變化情況來看,不良貸款較年初增加較多的浦發銀行和平安銀行,同期逾期貸款也增加較多,不良資產率上升幅度更大,撥備覆蓋率下降更快,浦發、興業、平安銀行的逾期貸款均顯著高於不良貸款。

  招行關注、次級兩類貸款遷徙率分別為7.02%、23.37%,分別高於去年末2%和4.42%。浦發銀行的關注類貸款遷徙率則達到13.08%,比去年期末的7.83%高5.25個百分點。

  招行的風險資產總額16605億元,比去年年底增加2136億元,達14.8%,遠高於貸款增速,資本消耗嚴重。

  去年以來,長三角等東部地區的企業經營困難給銀行資產質量造成較大的壓力,浦發銀行由於業務集中於東部地區,受影響尤為明顯。除華夏銀行外,浦發、興業、平安銀行的逾期貸款均顯著高於不良貸款增幅。

  羅毅認為,如果未來宏觀經濟下滑超預期,銀行的逾期貸款將逐步向不良貸款遷徙,推動不良貸款和不良率回升。

  中信證券分析師朱琰認為,逾期貸款大幅增長,將傳導至五級分類的最終結果,下半年不良雙升壓力較大。

  東方龍基金經理助理朱曉棟認為,部分逾期貸款的發生主要是流動性問題導致的,並非發生了真正的風險,因此隨著下半年流動性的趨緩與穩增長的政策效果的顯現,整體不良雖還會在經濟下行慣性的帶動下繼續暴露,但是暴露程度不會像逾期貸款的增長那麼劇烈。


息差拐點

息差拐點

  受益於去年三次加息,中報顯示利息收入仍停留高位,已披露中報的五家銀行利息收入均表現良好。浦發、興業、華夏、平安、招商利息淨收入分別為356億元、346億元、172億元、162億元、436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25.5%、56.2%、20.6%、55.5%、22.19%。

  「除了不良雙升的拐點,銀行業過去多年依賴的主要收入來源利息息差也將難以維持高位。」多位銀行業人士稱。

  朱琰認為,降息的預期及利率市場化改革,使得這一息差收入水平將難以持續,在宏觀經濟下滑、貸款風險上升的背景下,不對稱降息尤其是存款利率上浮顯著加大了銀行的負債成本,預計今年三四季度行業息差將逐季小幅下行,2013年一季度可能出現較大幅度的環比下行。

  中信證券研報稱,銀行業未來息差將面臨嚴峻挑戰:一是降息和利率市場化迅速降低全社會新發放貸款利率。二是企業存款定期化趨勢明顯,日均餘額的增長過度依賴定期存款,而活期存款僅有時點衝量卻無日均沉澱,由於企業存款仍是股份制銀行存款主要來源,即使是招商銀行這樣強的零售銀行也未能完全避免衝擊。

  另外,除了平安銀行合併報表口徑的變化,其餘四家上市銀行中間業務二季度季收入比一季度增長2%-5%。值得注意的是,銀監會約束息轉費行為後,多數銀行諮詢顧問收入出現斷崖式下滑。

  隨著利率市場化啟動,金融脫媒的步伐進一步加快,無論大銀行還是股份制銀行,都正在面臨轉型的巨大挑戰。

  2011年,企業通過中長期債券融資規模已超過銀行貸款。2011年,中長期債券的增長已超過銀行中長期貸款的增長。2011年銀行新增中長期貸款為1.46萬億元。

  一位央企財務負責人告訴財新記者,「現在大企業融資首選債市,因為融資成本低於銀行貸款。」

不良重災區

  招行中報稱,除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海西地區不良貸款率略有上升外,其他各地區的不良貸款率均下降。

  業內人士認為,此輪銀行資產質量下降主要源於經濟增長放緩過程中,部分中小企業經營出現困難,特別是民間借貸較為盛行的浙江地區。

  多家銀行中報稱,不良貸款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少數中小企業及個體工商戶受宏觀經濟影響或自身經營管理不善,導致償債能力下降。

  前述五家銀行中,除了華夏銀行,其餘四家銀行均表示,從區域貸款質量看,2012年上半年新增不良貸款主要集中在東部,其中又以溫州為主。

  浦發中報表示,受地域經濟影響,公司2012上半年度新增不良貸款主要集中在溫州和杭州地區。

  平安銀行中報稱,新增不良貸款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其中以溫州分行為主,其期末不良貸款餘額佔全行不良貸款餘額的27.61%。2011年9月以來,受宏觀經濟金融形勢以及民間借貸危機影響,溫州地區部分中小企出現資金鏈斷裂和企業主出走現象,導致溫州分行資產質量惡化。

  來自溫州銀監局的數據,6月末溫州銀行業貸款不良率2.69%,全行業則為0.94%。7 月末,溫州銀行業貸款不良率平均為2.85%,這已是不良率持續第11 個月上升。

  前述銀行業研究員對財新記者表示,溫州的問題具有特殊性,並已暴露比較充分了,風險也釋放得差不多了,一些銀行在溫州的不良率都達到7%左右。未來需要關注的,還是全國整體的經濟形勢。

  從行業看,受經濟下行影響,製造業不良率較其他行業上升明顯。

  比如,平安銀行中報稱,該行不良貸款主要集中在製造業和商業;招行中報亦表示,前十大行業中,製造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三個行業的不良貸款率較上年末有所上升,其他行業不良貸款率較上年末均呈下降趨勢。

  朱曉棟認為,製造業的固定資產投資較大,企業資產流動性較差,一旦發生行業需求下滑、企業經營困難會直接導致不良貸款的產生;商業貿易類企業在流動性緊縮的情況下,更容易發生不良貸款。

  東莞證券銀行業分析師鄧茂認為,從中報看,除了招商銀行整個資產質量稍微溫和一些,浦發、平安新生成的不良還是比較劇烈,上升超過市場預期。不良分佈還是在中小型結構裡發生。大頭的政府融資平台這一塊,反而還沒有暴露出大單的不良,「大家都不知道增速底部在哪裡,從銀行資產質量滯後性的週期來看,未來不良生成的上升會是一個趨勢。」

  一位大行人士稱,未來商業銀行將呈現分化趨勢,大行相對穩健,股份銀行風險較大,「這是大行與股份制銀行定位差異決定的。大行的客戶定位是兩頭,主要是大企業和個人客戶,不良率相對低,利潤也低。股份制銀行定位是中端,以中小企業為客戶主體,議價空間高。經濟上升期,股份制銀行利潤增長最快;但經濟下行期,股份制銀行可能面臨的問題會相對更嚴峻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731

股權信託治理不良,澳大利亞首富家族對簿公堂

http://www.xcf.cn/newfortune/gongsi/201209/t20120920_354853.htm
於創辦人和第二代對信託治理和家族治理兩方面的疏失,澳大利亞萊恩哈特家族圍繞家族股權信託發生內鬥。考慮以家族信託傳承家業的中國企業家要避免重蹈覆轍,一方面要謹慎選擇信託受託人或管理人,制定一套信託控制權的傳承機制,並成立信託管理委員會;另一方面,家族治理也必須同時進行,以傳遞家族價值觀與維繫良好的家族成員關係。

  近日,澳大利亞採礦業巨頭吉娜·萊恩哈特(Gina Rinehart)家族的兩代人圍繞家族股權信託發生內鬥。無獨有偶,香港新鴻基集團郭氏三兄弟均為其父所成立股權信託的受益人,亦爭鬥興訟,如今三人均捲入貪腐官司,家族名譽受損。
  不少中外企業創辦人在退休前不直接將股權交給子女,而採用信託的方式傳承企業股權。這一做法的初衷都是希望自己辛苦創建的企業與積累的財富能造福子孫,並在後代手中發揚光大。然而我們研究發現,信託並非家族企業傳承的萬靈丹,反而有許多為華人家族忽略的副作用(詳見2010年6月本專欄文章)。特別是華人企業創辦人,他們雖然引進了西方的信託,卻忽略了必要的信託治理和家族治理,結果不但未能令家族與企業常青,反而埋下了許多隱患。因此,我們有必要就此問題多做一些案例解剖。

  萊恩哈特家族:因爭奪信託管理權發生內鬥
  2011年9月6日,澳大利亞首富、女強人吉娜·萊恩哈特歡歡喜喜為幼女吉妮亞(Ginia)慶祝25歲生日。不過就在不久之後,吉娜卻有件不愉快的事情,她突然多了一個身份─被告!原告竟是她的另外三位子女,賀普、畢安卡和約翰(Hope,Bianca,John)。起因是三名子女不滿母親對家族信託的處理,發起訴訟。一場醞釀多時、錯綜複雜的家族內鬥由此展開。
  吉娜·萊恩哈特其實是個「富二代」,其父朗·漢考克(Lang Hancock)於1955年成立了漢考克鑽探公司(HancockProspecting Pty Limited ,簡稱HPPL)的前身,並一路發展採礦業。作為漢考克的獨生女,在接手父親的採礦王國後,吉娜通過長期經營,令集團業務更上一層樓,如今HPPL的價值已逾1萬億美元,吉娜亦借此成為澳大利亞首富。如今,其坐擁180億美元的財富,位列福布斯排行榜第29位。吉娜育有四名子女,吉娜的父親於1992年去世之前,就為他的四名孫輩成立了一個信託,四人均是信託受益人,信託更以他們的名字命名為Hope Margaret Hancock Trust,信託受託人(trustee)為他們的母親吉娜。該信託擁有HPPL約23%的股份,資產價值約為40億美元。這筆資產由該信託擁有,直至吉娜的小女兒吉妮亞年滿25歲。
  本來,吉妮亞25歲生日的那一天(2011年9月6日)就是該信託的到期日,但是就在前一天,吉娜的子女準備從母親手中接管信託時,吉娜卻要求子女簽下一份同意書,讓她繼續做信託的受託人,即不把信託管理權交還給子女。吉娜認為子女對於打理企業完全缺乏能力和經驗,她提到:「子女都明顯沒有足夠和必要的能力、技術、知識、經驗、判斷力或負責的工作態度和良好的道德去管理這麼一個龐大的信託,尤其是該信託乃HPPL集團的大股東之一。」
  原來,吉娜的子女們多為紈褲子弟,一向只顧享受奢華的生活。他們身著名牌,度假頻繁,享用著價值數百萬美元的豪宅。吉娜認為,現在並不適合把信託交給他們管理,最應該做的是逼他們上班,讓他們好好體會到以往休閒度假般的生活模式和生活態度遠不足以承擔企業大任。同時吉娜還提醒子女,若他們現在接手該筆財產,將會面臨1.42億美元的資本利得稅,這必然令他們破產。因為他們不可以出售信託裡的資產,或是向信託借錢,所以得自掏腰包來繳稅,如此巨大的數額他們是拿不出來的。因此,吉娜要求子女交出信託管理權,以免家族企業因為他們缺乏責任感、缺乏企業和信託經營管理經驗而受到牽連。
  吉娜不顧父親遺囑,擬定了一份同意書要「富三代」們簽署,意圖繼續擔任信託受託人。同意書中還包含了一項不起訴協議,以及子女不會要求查閱信託的財務數據和營運狀況。但子女並不接受,沒有簽署同意書。然而,吉娜卻已於9月4日(信託到期日前兩天)自行以信託受託人的權力,延長信託的期限直至2068年。屆時,吉娜如果還活著,將是個114歲的人瑞,而子女中的三名原告最年輕的也已經83歲。後代當然不願意80多歲才接班,家族爭鬥隨即爆發。
  吉娜的三名年長子女賀普、畢安卡和約翰在法院對母親提出控告,要求罷免吉娜的信託受託人職位。他們提出多項指控,包括吉娜只給他們不足一個工作日的時間去考慮是否簽署同意書,認為吉娜有意逼迫他們就範。又指控吉娜威脅他們,「不一定以受益人(子女們)的最大利益為大前提,除非受益人(子女們)簽下同意書」。加上吉娜擅自延長了信託的期限,並在隱瞞此事的情況下,要求子女簽下同意書,她的行為被三名子女認為極具欺詐性,充滿虛偽和不誠實。
  吉娜的獨子約翰的律師控訴,約翰雖身為受益人,但無法得到任何有關信託的財務資料,甚至有時竟然收不到信託理應定期發放的紅利。約翰的律師認為,吉娜要求兒子約翰聽從她一些與信託無關的指示才發放紅利是很不合理的,不再適合擔任信託受託人。
  此外,吉娜也被指意圖向子女提供額外利益,作為讓他們撤銷法律控訴的交換條件。2006年,吉娜曾透過一個約定(Hope Downs Arrangement)答應將於2011年9月6日(信託的原到期日)後,把鐵礦項目稅後盈利的1/4分給她的三名女兒。她的兒子約翰之前試圖要求吉娜不再擔任信託受託人,但於2007年最終放棄。此後吉娜也把他包括在此約定之內。
  雖然吉娜的三名年長子女都「造反」了,不過幼女,也就是剛滿25歲的吉妮亞,一直和母親保持同一陣線,並認同其哥哥姐姐都不適合掌管信託。吉妮亞指稱,兄姐們的所作所為對事情全無好處,反倒是暴露了他們的貪婪、嫉妒和自私。她提出:「這根本就是一個屬於家庭內的私人事務,他們實在不應該把它弄得如此街知巷聞。」
  這次吉娜家族內鬥鬧上法庭,不但使家庭成員間的關係受損,家族也成為了澳大利亞人茶餘飯後的話題。幸好四位孫兒女的信託只佔家族企業23%的股份,吉娜個人持有51%股份,事件對公司控制權影響不大。不過家族和諧及企業名譽受損已成事實,這些傷害在短期內確實是難以彌補。

  信託治理:信託結構的設計
  其實,當年漢考克所設立的信託結構極其簡單,只是把一筆預留給四位孫輩的企業股份交由信託保管並由女兒管理,在孫輩全都年滿25歲之後就交給他們。漢考克沒有考慮未來會發生什麼,例如家族與企業會如何變化,所以對未來的可能變化沒有預留任何相應措施。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隱患開始浮現。假如當時信託成立人能未雨綢繆,為信託結構作較完整的設計,提前為信託的管理制定好長遠規劃,也許今天家族後代所面臨的問題不會發生。
  有些家族信託的受託人是銀行,但是銀行只能執行公式化的信託規定,如收益分配。銀行顯然不能執行複雜的決策,例如行使企業投票權,甚至經營企業。因此,信託成立人常在信託之外成立信託管理公司,並將信託資產的決策權交到該公司,並由家族成員擔任該公司的管理人,做企業決策。反觀吉娜,被身為家族信託成立人的父親漢考克指定為信託受託人,意味著其有全權直接管理信託下資產、進行股息分配等,可謂大權在握。因此,受託人或管理人的角色至關重要。若其能力有限,或讓私心左右其決策,家族與企業就可能面臨危機。例如吉娜以受託人的身份,更改信託期限,又要求兒子約翰服從一些與信託無關的指示才可獲得信託理應定期發放的紅利等。企業家選定信託受託人或信託公司管理人時必須深思熟慮,除了要有能力外,還要特別注重其人品,以免所托非人。吉娜是漢考克唯一的女兒,信託交由她管理雖是合情,但是觀察其後她對子女的極度強勢與缺乏誠信,我們也應思考是否有更合理的方法。
  與其將家族與企業命運押在一名信託管理人身上,不如成立一個信託管理委員會,其優勢在於對信託下資產進行決策時,可吸納集體意見,集思廣益而作出最有利的決策,更可防止單一管理人權力過於集中,避免其為一己私利而作出對家族或對信託不利的事情。委員會可以包括家族每個分支的受益人代表,透過彼此約束,遏止對家族不利甚至是不合法的決策。委員會更可邀請非家族成員的中立人士,提供專業、公平、公正的意見,目標就是要做好對信託有效的管理,平衡家族內各  成員的權力與利益。
  雖然上述兩項措施可以解決「一人獨大」和「青黃不接」的問題,但吉娜延長信託期限的舉動又帶來了另一個問題。吉娜延長信託的年期至2068年,屆時吉娜已114歲,且不論她是否戀權,或子女未成才也好,都意味著吉娜有意續當信託受託人直至魂歸天國。但總有一天她會離開的,那麼屆時信託的控制權又交予何人呢?現在吉娜的幼女和其他三名子女已經出現不和,很難想像他們將如何一同和諧地接手信託。吉娜並沒有設立一套信託的傳承機制,假如她辭世,那接下來是誰說了算呢?
  一些大家族成員在家族重心或長輩還健在的時候已經開始鬧不和了,如新鴻基地產的郭氏三兄弟,要母親出手調停。郭老太年過八旬,隨時都可能無力繼續管理信託,屆時又由誰說了算呢?群龍無首,或是多人覬覦權力,都不是好事情。應在信託條款中預先將決策權交接方式規劃好,例如前述的成立管理委員會集體決策。

  家族治理:家族人才培育與和諧
  吉娜繼承了父親的企業,成為了信託受託人,眼裡就只有信託和企業,忽略了對基業長青更為重要的家族治理。吉娜的子女從小生活奢華、揮霍無度,如今更是不知悔改,這顯然是吉娜專注於事業卻疏於教養子女的後果。
  在給子女的一封郵件中,吉娜以譏諷的語氣指出,子女訴訟毫無必要,因為從2012年1月起,子女獲得的分紅將比之前更多,足以維持他們的豪宅及無止境的度假。以物質為誘餌期望子女放棄對更多物質的追求也算無奈之舉。紈褲子弟或許對企業經營缺乏追求,但對物質的追求卻是無止境的。歸根到底,這是「富二代」沒有把「富三代」教育好。家族信託只能鎖定有形資產,無形財富則需通過家族治理傳承。家族信託這個法律工具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家族治理的優劣。由于吉娜家族治理不善,「未來接班人」如此不堪,即便有上述信託委員會和其他良好的機制,將來他們又如何有能力去接手企業呢?

  給中國企業家的啟示
  考慮以家族信託傳承家業的中國企業家應以萊恩哈特家族的教訓為鑑。萊恩哈特家族的危機,歸根結底源於創辦人漢考克和第二代獨生女吉娜對信託治理和家族治理兩方面的疏失。要避免重蹈覆轍,成立家族信託的企業家要謹慎選擇信託管理人,宜訂立一套信託控制權的傳承機制,並考慮成立信託管理委員會以集思廣益,互相監察。此外,家族治理也必須同時進行,以傳遞家族價值觀與維繫良好的家族成員關係。否則將來家族內鬥可能性增加,更因為家族受益人被信託綁定,內訌爭鬥在信託期滿之前將持續存在,最終家族和企業都嚴重受損。這可不是家族信託成立人的初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647

不良貸款加速擴散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11-09/100458322.html
銀監會高層近日在一次內部會議上,談到需高度關注的突出問題時指出:部分行業和領域的信用風險開始呈加速擴散的勢頭,從船舶、光伏、鋼貿等困難行業向其他製造業、建築業、批發零售業、交通、倉儲和郵政業等多個行業擴散。

  監管機構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9月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從二季度末的0.9%上升至0.97%,不良餘額則較年初增加630億元,同比增長16.4%。其中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商行和外資銀行的不良貸款增長較快。

  市場注意到,三季報數據顯示,銀行業關注類貸款的向下遷徙率達到3.75%,同比大幅提升了65%。

  雖然整個銀行業的不良率和不良餘額仍在難以置信的低水平,金融機構和銀監會公開最審慎的估計,也不過是不良率翻番到2%左右的水準,但市場對銀行業不良貸款暴露的擔心卻遠遠超出了這些數據。

  財新記者多方採訪獲悉,三季度末,小微企業貸款和貿易融資等與實體經濟關係密切的領域,惡化已經逐漸暴露。來自權威部門的統計數據顯示,在銀行業支持服務實體經濟的同時,小微企業貸款的不良已經佔到全部企業貸款不良的半壁江山。而公開數據顯示資產質量仍保持良好的融資平台貸款、房地產貸款方面,市場仍投以持續的不信任票。

  銀監會高層指出,需要特別關注的是,近來一些銀行逾期貸款增加較快,不良貸款反彈壓力不斷加大,要進一步加強逾期貸款管理,提高五級分類的準確性,實事求是反映信貸風險。

  「今年底將是銀行不良貸款集中暴露的關鍵點。」一位大行人士如此預言。

持續反彈

  「三季度的經濟數據出來之後,鬆了一口氣。經濟基本觸底反彈已是各界共識,這意味著出現系統性風險的壓力不大。不過由於資產質量對經濟狀況的反映有一定的滯後效應,所以資產質量的反彈乃至惡化還將持續一陣子。」一位有風險管理背景的大行高管對財新記者表示。

  有券商報告認為,不良貸款的反彈主要源於前期大幅增加的90天以內逾期貸款部分向不良貸款轉化。

  他們預計,四季度不良餘額及比例仍面臨上升壓力,但發生系統性資產質量風險的可能性較小。數據顯示,截至三季度末,上市銀行的不良率環比基本穩定在0.91%,但不良餘額則回升了2.7%。

  此外,財新記者獲悉,批發零售業上半年新增關注類貸款274億元,新增不良貸款176億元;6月末,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關注類貸款餘額同比增長26.5%,建築業關注類貸款餘額同比增長18.5%;有色金屬行業大額貸款的不良率和逾期率雙雙上升;受鋼鐵市場低迷影響,加上自身經營和財務管理不規範,鋼貿企業經營虧損嚴重,地域分佈上,出口企業較為密集、民間借貸較為活躍的東部沿海地區信用風險仍在顯現,並有向其它沿海地區和內陸地區擴散的苗頭。

  近期披露的三季報,16家商業銀行中,僅工行和農行實現了不良貸款餘額和不良貸款率的環比「雙降」,而交行、平安、光大等九家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則出現了「雙升」,其餘多為「一升一降」。

  即使是實現「一升一降」或「雙降」的銀行,如果剔除新增貸款因素,實際仍能保持「雙降」的,四大行中僅有農行一家。

  有兼具財務管理和風險管理背景的銀行高管分析稱,建行前三季度不良貸款餘額比年初增加20.30億元,不良貸款率為1%,比年初下降0.09個百分點。但這個下降的不良貸款率是依靠同期淨增7696億元而形成的,如果剔除貸款新增因素,則到9月末的不良貸款率至少應為1.12%,則比年初提高了0.03個百分點。

  截至9月末,工行不良貸款約748億元,比2011年底增加17.41億元,不良貸款率為0.87%,比2011年末下降0.07個百分點。但如扣除2012年前三個季度新增貸款餘額8489億元的因素,則不良貸款率為0.96%,比2011年末略為上升0.02個百分點。

  前述人士分析稱,在四大銀行中,前三季度只有農行的不良貸款是實現「雙降」的,這也是農行淨利潤增長還能接近20%的一個正面影響因素。

  不過,一位大行風險條線的高管坦言,上述數據仍然不足以反映銀行實際的資產質量和企業的風險狀況,考慮到分類的準確度因素及徵信管理對企業的約束,實際的資產質量和風險狀況要更為嚴峻。

  前述人士解釋稱,根據貨幣和監管當局的規定,一旦企業出現不良,就會進入「黑名單」,日後想要再申請貸款就難上加難。所以只要企業一息尚存,還有繼續融資的打算,砸鍋賣鐵也會優先保銀行的支付。常見的辦法包括在不同銀行間借新還舊、過橋貸款乃至民間借貸等。

  「只要企業還能勉強經營,騰挪周轉,在時點上一定不會輕易讓自己上『黑名單』。」前述風險條線的銀行高管直言,如果考慮到這一因素,銀行實際的資產質量和風險要更大。

  與此同時,貸款分類準確度也是個問題。大量關注類貸款的存在,成了部分銀行規避監管、掩飾或延遲風險暴露的做法。數位參與分類準確度檢查的監管官員都曾向財新記者透露,不少銀行的分類都有很大的水分。一些中小銀行的偏離度超過5%,而關注類貸款的偏離度更是高達10%。

  同樣值得關注的是逾期貸款的增加。「逾期貸款是個硬指標,通常90天是個坎,90天以上的逾期增加,說明銀行的分類是比較準確的,90天以內的逾期較多,則預示著銀行資產質量的壓力不小。」某風險條線高管坦言,三季度不少銀行不良反彈,就與此前90天以內逾期貸款的激增不無關係。

  四季度通常銀行會加大清收和處置力度,通過消化存量來降低總的不良貸款的反彈。事實上,有時銀行的不良貸款指標雖仍保持了較好的狀態,但實際新發生的不良貸款卻呈上升態勢。

  東方資產管理公司近期發佈的報告稱,年內中國銀行業需處置的不良貸款規模在10億元到50億元之間。

  有不良資產處置經歷的銀行高管表示,四季度各行必然會加大清收和處置力度,但行情肯定不及2009年。當時信貸寬鬆,市場上流動性很寬裕,所以處置起來比較容易,且可以有一個相對不錯的價格,但今時不如往日,處置難度會更大,也不容易賣出好價格。

  數位受訪者均直言,未來銀行資產質量反彈和惡化的壓力不小,而銀行的應對措施有限。

 

高風險行業

  鋼貿業首當其衝。監管部門統計數據顯示,部分地區鋼鐵貿易行業不良和關注類貸款的比重已超過10%。銀行業內的說法是,鋼貿的不良餘額達到2300億元,重災區主要在長三角。

  另一個正在淪陷的行業是光伏業,行業前十大企業的貸款超過1000億元。某風險條線的銀行高管稱,目前光伏行業的風險仍在加劇惡化,好在整個銀行業對上述產業的貸款餘額不算很多,但個別銀行已泥足深陷。

  某大行風險部門報告亦稱,償債能力較弱的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客戶、低端加工製造企業、鋼貿及光伏類客戶、風險轉移能力弱的中小企業、涉足民間借貸和互保聯保的民營企業等,潛在的風險需要關注。

  出口企業較為密集、民間借貸較為活躍的東部沿海地區信用風險仍在顯現,且有向其他地區擴散的苗頭。

  知情人士透露,今年9月,工行的貿易融資、小微企業貸款都出現了較大幅度的反彈,工行當月即加大了對相關貸款的清收催繳力度,並上收了貸款的發放權限。

  財新記者採訪獲悉,上述領域貸款的惡化在其他銀行也有明顯體現。

  作為製造業和出口大國,中國經濟的對外貿易依存度極高,貿易融資比例十分可觀。出口和外貿形勢的惡化,對貿易企業的經營造成了極大衝擊,導致相關貸款的違約率不斷上升。

  與此同時,知情人士透露,貿易融資不良壓力加劇,也與商業銀行貸前審批和貸款發放的不規範密切相關。

  前述人士舉例稱,有的企業實際經營所需資金週期僅為三個月,但是銀行出於種種考慮,將放款期限定為半年乃至一年。企業在沒有經營需求,而市場資金又相對緊張的時期,就會發生資金的挪用。被挪用的資金往往進入了一些高風險領域,到期無法正常還款,從而對銀行的資產質量造成了壓力。

  為增加手續費收入、做大存貸款規模,部分商業銀行脫離真實貿易背景開具銀行票據,使得自身面臨償付風險;亦有部分商業銀行的資金,通過票據融資,違規進入限制性行業;而票據「掮客」利用銀行貼現的規模限制和區域價差,進行票據販賣,也使得大量票據隱藏在民間融資市場,加大了非法經營案件的風險。

  主管部門的統計顯示,目前小微企業貸款的不良已經佔到全部企業貸款不良的半壁江山,不少受訪的銀行高管聽到這一數據亦頗感震驚。

  近兩年,商業銀行紛紛加大了對小微企業的投入力度。官方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9月末,用於小微企業的貸款餘額為14.2萬億元,同比增長18.2%,比全部貸款平均增速高1.8個百分點。

  但受實際經濟走弱的衝擊,一些發達地區的小微企業違約率在二季度已經開始攀升,三季度一些大行的小微企業貸款出現了大幅的還款壓力。

  據銀行業內人士分析,小微的不良一部分是新增不良的持續發生,且明年到期後的壓力會進一步加劇;另一部分則是存量不良的積累所致。儘管貨幣監管當局試圖通過種種導向激勵銀行做小微,但一些財稅政策的不配套,導致小微企業貸款形成不良後,核銷難,處置難,甚至逐步成為銀行無法卸下的包袱。

被低估的風險

  除了上述受經濟形勢密切影響的產業和行業,傳統風險領域的壓力亦不容小視。比如,儘管平台貸款的不良並未顯著上升,但卻與一些銀行的分類政策和部分風險的延遲暴露不無關係。

  在三季度形勢分析會上,銀監會指出,越來越多的融資平台改變了原有的 融資模式,通過企業債券、信託計劃等多種方式籌資,但由於多數城投債為商業銀行持有,加之部分城投債市場認可度不高,導致承銷銀行被動持有,使得銀行的風險並未得到充分化解,仍聚集在銀行體系內,風險敞口不降反升。初步統計,截至9月末,在銀行間債券市場掛牌的近400只城投債,累計籌資規模已接近5000億元。

  以平台貸款為例,其不良率雖未顯著上升,不過監管當局發現,受集中到期兌付、地方財政收入增速下滑、項目未及時投產等因素影響,部分地方融資平台償債壓力上升,還款意願和還款能力下降。不少地方的逾期貸款陸續顯現,貸款質量下滑趨勢明顯,且呈現出由點及面擴散的態勢。對於當期已發生的預期平台貸款,部分銀行既未採取實質性清收措施,也未下調貸款分類,掩蓋了其真實的風險狀況。

  此外,對於房地產行業貸款,前述銀監會高層指出,現在部分商業銀行通過違規調整貸款分類、辦理貸款展期、以理財產品承接問題貸款等手段,掩蓋風險暴露。

  近期雖有不少地區的房地產市場有回穩之勢,但房地產行業資金緊張局面並未得到根本改觀。部分地區已有多家前期過度擴張、資金實力較弱的中小企業放棄破產重組。而借助信託、私募、委託貸款、關聯企業等渠道多頭融資的現象仍相當普遍。

  截至二季度末,房地產業貸款中關注類貸款餘額為2081億元,同比增長15.2%。而個人住房貸款的風險也在加速暴露。其中,以中小民營企業主經營失敗或涉及民間借貸逃逸而造成的放貸違約現象較為突出。

  「雖然改革上市之後,政府對銀行的直接干預已大大降低,但銀行『惟政治化』的傾向仍十分嚴重,貸款的發放、銀行的經營、風險的暴露,出發點往往並非商業可持續,更缺乏真正的科學管理,而這恐怕才是銀行業風險管理面臨的最大挑戰。」一位金融主管部門的高層不無憂慮地對財新記者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753

不真實的不良貸款率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11-09/100458362.html
在看完2012年第41期《新世紀》週刊的「中國式次貸」後,感慨良多。

  一是這一趟城投債再次放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政府希望以基建投資刺激經濟的動力未變,但不論是貸款還是發債,地方政府負債上升的現實都無法改變。在經濟增速放慢的背景下,前兩年控制地方政府負債擴張的努力又付諸東流。

  二是買這一輪城投債的人看重的並非項目是否可行,而是著眼於政府的隱性擔保。這不能說他們不理性,因為在企業資金鏈吃緊時,地方政府往往都會出手相助。這番「好心」的結果,是銀行公佈的不良貸款比例低估了真實情況。

  先談第一個問題。在今年初,中央政府破天荒地把8%的經濟增長目標從神壇上拉下來,定在了7.5%,這是個值得嘉許的決定。同時,在去年雖然對地方融資平台貸款有所展期,但至少總量維持不變。

  理論上,從今年初到現在,縱使經濟有所下滑,但就業情況還不算差(這跟中國勞動力開始短缺有著密切關係)。這種情況下,政府理應對經濟增長下滑有較大的忍耐力。但從年中開始,隨著基建項目的加速審批以及城投債的放行,看來政府又開始把穩增長定調為主要的工作目標。這種經濟政策的反覆,在眼下的政治敏感期可以理解。但我們殷切期望在新一屆領導班子上任後,能清楚瞭解到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問題已十分嚴重,應把結構調整作為未來幾年的經濟工作重點。

  第二個問題,關乎銀行不良貸款率的真實性,更值得關注。縱使經濟增長在2010年後逐步減慢,中國銀行業的不良貸款率仍不斷下降,達到令人難以置信的低水平,這可能並不反映真實情況,因為究竟有多少貸款處於只能還息而不能償還本金的窘境,是未知數。

  但無疑,地方融資平台貸款在還款上面臨很大壓力。根據國家審計局的報告,去年底地方政府貸款約有兩萬多億元到期。總理在今年兩會期間透露,地方政府去年還了2萬多億元銀行貸款,但又新增了2萬多億元貸款,數量大致平衡。很明顯,這一筆賬是借新還舊。如此看來,今年到期的2萬多億元貸款,地方政府很可能會以同樣方式來處理。

  這種靠借新還舊來支持的貸款,絕不止於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貸款。實際上,過去一年多,光伏、風電、鋼鐵、有色、水泥、航運和造船等產業的經營也十分困難,但這些行業的不良貸款卻沒有上升。這是個幾乎無法解釋的怪象。一個可能的解釋,是銀行在現行激勵機制下,不願看到不良貸款率的上升,因此只要企業還能夠繼續還息,暫時對其能否償還本金往往會網開一面。以現在工業企業銷售還有約10%增速而基準利率亦只在6%-7%水平的情況下,企業歸還利息應該沒有太大問題。今年前九個月國家統計局公佈的38個主要工業行業的數據中,只有煉油、化纖和鋼鐵三個行業的息稅前利潤(EBIT)/財務費用的比例低於2.5倍,可以說其他行業的還息能力還很高。另外,地方政府在當地重點企業遇到財政困難時,一定會出面協調以避免企業倒閉;如果企業還能償付利息的話,地方政府多半會要求銀行把貸款展期。因此,中國銀行業的不良貸款率可能在很長時間裡都不會有明顯上升。

  然而,若長此以往,一些經營不善的企業反而會長期存活,佔據社會的寶貴資源。反之,它們早些破產清盤,把資產折價賣給更高效的經營者,對提高整體的經濟活力將大有裨益。另一方面,若經濟情況出現變化,導致利息大幅上升或企業收入增長大幅滑落,以至一大片這類企業連利息都償還不出時,中國銀行業的不良貸款率將從一個十分低的水平驟升到「不能承受之重」的險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76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