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工業區土地每坪上百萬元 製造業者一地難求 職業炒手新樂園 奢侈稅打不到的角落

2013-03-25  TWM
 
 

 

當政府停止標售國有土地、都市更新停滯不前,大台北地區大面積住宅區與商業區土地取得愈來愈不易,頓時讓過去被視為票房毒藥的工業區土地成為養地大戶新樂園,其影響,是讓真正有需求的製造業者﹁無地自容﹂。

撰文‧梁任瑋

奢侈稅開徵即將滿兩年,當外界以為短線炒房投資客已銷聲匿跡之際,䒷面下,卻有一塊死角是奢侈稅課不到的禁地,這正是過去被視為房地產市場票房毒藥的工業區土地。

新北市一家工業電腦上市公司老闆,近日為了尋找擴廠土地,廣泛蒐集各處地價,這才發現,新北市工業區土地貴得嚇人,以五股工業區為例,每坪地價已漲至近一百萬元,較兩年前上漲了一倍。

原本想用時間換取空間的他,曾經向外圍往新北市邊緣林口華亞工業園區、土城頂埔找地,「沒想到那裡工業區土地也不便宜,一坪喊至三、四十萬元,土地愈找愈貴,真的是一肚子火!」「破銅爛鐵」悄悄漲二、三○%「那個價格吞不下去啦!」他拿出計算機按了按數字,以林口、土城工業區土地容積率二一○%換算,每坪三十萬元的土地,容積單價就要十五萬元,再加上每坪營建成本十萬元,等於每坪興建廠辦的單價高達二十五萬元。這個數字,對毛利率不超過五%的電子廠來說是不可承受之重。

這位電子廠老闆無奈表示,製造業很依賴資深技術人員,很多人建議他往桃園、中壢設廠,但他也要考慮員工上班通勤距離,深怕廠一遷走,員工連帶流失,「現在已經不好找人了,如果還要搬到中南部,解決土地問題,恐怕還要擔心缺工問題。」如今,北台灣工業區土地究竟有多夯?

今年初,新北市政府為了替回台設廠的台商媒合找地,特別成立了「工業用地供需服務資訊網」,網站開張沒多久,點擊次數已經超過一萬多次。

此外,三月七日,鋼鐵業者青鋼金屬以三.二億元處分五股工業區廠房,以土地面積三四八坪換算,每坪單價高達八十六萬元,寫下五股工業區土地新天價。

戴德梁行台灣分公司總經理顏炳立指出,最近這一年,北台灣工業區土地產生結構性變化。台北市內湖科技園區地段好的第三種工業區土地,一坪都開價二百六十萬元,五股也漲至八、九十萬元,連去年才十三、四萬元的中壢工業區,現在都站上二十萬元,這些土地以前是不被市場重視的「破銅爛鐵」,不過,今年已上漲二、三○%,他直接用「凶悍」兩字形容工業區土地的漲幅。

實際走一趟新北市五股工業區,只見新五路兩側蓋滿了不起眼的鐵皮屋工廠,除了出租倉庫之外,甚至還有人在經營垃圾資源回收場,完全看不出來這個區域的地價已經站上每坪百萬元行情。

「別小看五股、泰山一些外觀不起眼的鐵皮屋,台商搶這些土地可是搶瘋了,三年前這裡不過一坪五十萬元,因為供需失衡,讓這些工業區土地價值翻倍。」專營五股廠辦買賣的仲介業者地王不動產業務員透露。

集資買進再切割 轉手獲利高「大家都是在養地!」當地一位土地代書說,在五股、泰山經營工廠的老闆都不是真正的地主,因為五股地理位置處於捷運環狀線西、北段銜接處,未來捷運機場線也將通車,成為大新莊重要的交通樞紐,「慶祝行情」早已提前上演一、兩年。

甚至有「職業級炒手」知道新北市的工業區物流土地極缺、廠商的需求強烈,以集團式手法收購工業區土地囤積,所以才會看到一坪百萬元的土地,卻拿來當資源回收場的浪費景象。

事實上,工業區養地的亂象新北市政府並非毫無所悉,連新北市經發局都清查出,目前新北市閒置的工業區土地有四五五筆、約十九公頃;廠房二四六筆,約八公頃。但也因為向民間徵收土地的困難度愈來愈高,此刻要新北市政府再開發新的工業園區,更加不易。

據了解,這群工業地職業級炒手鎖定新北市、桃園一帶的農地或工業地,因為背景多半是當地的不動產業者,對於區域行情、地主身分瞭若指掌,也比外地人敢投資。

最常見的手法就是以「集資」方式合夥,鎖定遭法拍的舊廠房,買進後先將建築物拆除,再切割成十數筆「素地」銷售,因為是「非都市計畫內的工業地」,所以在兩年內交易,一毛奢侈稅都不用繳。

更誇張的是,這類型案件如果是一年內交易,土地公告現值未調整,根本不用繳土地增值稅,再加上我國土地交易不用繳營業稅、所得稅,一年內轉手獲利率可高達五、六成。

仲量聯行投資部副總經理吳瑤華說,北台灣工業區土地飆漲的另一個原因,是建商看好土地變更的機會,只要是在都市計畫範圍內的大面積工業區土地都很搶手,這個現象,在原本就是傳產業大本營的桃園縣更明顯。

去年曾幫偉聯科技處分中壢廠土地給中壢客運的吳瑤華說,現在桃園超過萬坪以上的工業區土地,根本沒有地主拿出來賣,不只地主惜售,桃園本地的開發商也積極收購,甚至還有投資客專門買大面積工業地,再切割成小塊地出售,每坪單價都喊至十三至十八萬元。

桃園甚至有房仲業務員每年光靠服務幾位大咖投資客買賣農地,就連年拿下全公司業績第一名,「一塊土地一年內轉手五、六次,投資客完全不用繳稅。」場景轉到台中工業區,中部製造業者同樣面臨一地難求的困境,在看似工具機業景氣大好的強烈需求下,不為人知的卻是工業區廠商嚴重的養地問題。

放任搶地、養地、炒作地價台中工業區廠商協進會理事長張光瑤指出,很多台商向他抱怨,中部幾座新興工業區,每次招商就搶破頭,甚至有廠商抱持新股上市抽籤的心態進場搶地,只要搶到土地之後就轉手出售,讓真正急著建廠的廠商被排擠在外。

他說,中部三大新興工業園區招商兩年時間過去了,甚至還有得標廠商無任何建廠動作,至少有一半空地閒置在那裡,主管機關視而不見,不去抓養地的廠商,放任地價被炒作。

他甚至更直接地表示,目前只有中科沒有養地的情形,因為主管機關是國科會,不容許廠商炒地皮,但其他針對機械業招商的新興工業區,都有養地的問題,最好的作法是政府應該祭出公權力介入,「不開工,就收回。」事實上,台灣工業區土地浪費的問題,監察委員早已發現。

二○一二年監委周陽山、李炳南、馬以工就曾公布一項調查報告指出,全台已開發的九千五百餘公頃工業區土地,還有五○二.一二公頃在養蚊子,而尚未公告租售的設廠用地有一一五六.一五公頃,顯見工業區土地閒置的問題有多嚴重。

監察委員認為,造成台灣工業區土地閒置的原因在於政府開發工業用地缺乏整體規畫,又缺乏跨部會協調機制,造成各園區間相互競爭及供需失衡。如今,奢侈稅造成的「工業區養地」風潮日熾,恐怕會讓台灣工業區土地浪費的情況雪上加霜。

綜觀工業區用地閒置怪象,從房地產市場探討,政大地政系教授張金鶚批評,奢侈稅開徵以來只讓交易量下滑,但房價依舊在高檔,很明顯,就是有辦法的人還是不用繳稅,尤其非都市計畫內土地居然不用繳奢侈稅,更是稅制上的一大漏洞。這個破網如果不在奢侈稅滿兩年之際檢討,只會造成更大的居住不正義。

工業區土地被投資客與養地大戶控制,讓真正有需求設廠的廠商無立足之處,政府卻視而不見,完全無法可管,背後所衍生的產業衝擊,恐怕已不是只單純設置一個供需服務資訊網站,就可以解決的問題!

漲很大!

——北台灣工業區土地行情在奢侈稅開徵前後變化區域奢侈稅前(2011年)目前(2013年)漲幅(%)新北市五股工業區488679.00 桃園縣平鎮工業區6~710~1340.90 新北市林口工業區10~1515~2040.00 台北市南港經貿園區659038.00 新北市土城工業區273737.04 桃園縣龍潭工業區3~45~636.40 桃園縣中壢工業區8~1012~1635.70 台北市內湖科技園區10013030.00 新北市樹林工業區18~2020~2415.79 單位:萬元╱坪 資料來源:台灣房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175

滬港通首演“跌破一地眼鏡”:滬市火爆,港股慘淡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793

隨著“滬港通”首日鳴鑼開市,全球投資者爭先湧向大陸股市。

全球投資者們在開盤前便搶購了106.03億元人民幣的A股股票,用掉了日內130億額度的54%,開盤45分鐘後限額使用度升至67%。截至午盤休市,“滬股通”每日額度只剩23.79億,已經用掉了超過80%的額度。截至14:00,當日130億元額度已用盡,港股投資者參與踴躍。港交所稱,新的買盤將會暫停接受,賣盤則不限。

從外部流向大陸的資金火爆,但大陸投資者對香港股市的熱情要冷淡的多。截止中午休市,“港股通”每日105億元人民幣的額度還剩94.47億,所用額度不到10%。而截至港股收盤,港股通當日105億限額還有余額87億元,僅耗18億,只用了16.8%。照此推算,凈買入A股資金是凈買港股的7.35倍。

恒生資產管理公司駐上海基金經理Dai Ming接受彭博采訪時表示,“貌似海外投資者熱衷未在香港上市的大陸股票,但香港股市中就沒那麽多激情了,問題在於本地投資者對交易規則還不熟悉。”

瑞銀證券證券總監夏陽對騰訊財經表示,投資額度消耗速度超出預期,不過投資額度的消耗並不代表成交金額,只要“掛買單,均算作額度消耗”。開盤後,從盤面上看,市場有序熱絡,說明投資者的行為很理性。投資額度在開閘首日會消耗到什麽程度,還要再觀察。

受滬港通今日正式開閘消息影響兩市雙雙高開,滬指漲1.13%,再次站上2500點。盤中兩市受金融、煤炭等權重股的影響跳水,尾盤窄幅收陰,創業板與主板走出相反行情。截至收盤,滬指報2474.01點,下跌4.82點,跌幅0.19%,成交1993億元;深成指報8283.8點,下跌43.09點,跌幅0.52%,成交1550億元;創業板指數報1471.69點,上漲30.47點,漲幅2.11%,成交295.3億元。  港股則高開低走,恒指指數收跌1.21%報23797點;國企指數跌1.91%報10555點。

卿雲投資創始人楊振寧表示,股市既不會因為“滬港通”的暫停就大跌,而如今開通了,自然也不會因此就大漲。他認為“滬港通”開通的積極影響是長遠的,但短期成為部分資金獲利了結的良機。

國外投資者鐘情於上海股市中分紅高、體量大、流動性好的股票,如上汽集團(600104)、貴州茅臺(600519)等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漲幅。

港股AH價差股下跌,其中浙江世寶收跌14%,山東墨龍收跌9.5%,東北電氣收跌13%,大連港收跌12%,第一拖拉機收跌9.2%。  

第一上海投資(First Shanghai)公司發展與市場部總監Eliot Li表示,多數對上海股市的買單來自於個人投資者,機構投資者正在觀察滬港通運行情況,可能在接下來幾周內入場。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638

降息為了誰? 節操碎一地的央行火中取栗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758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4-11-23 18:32 編輯

降息為了誰? 節操碎一地的央行火中取栗
作者:格隆

降息:可能根本不是你想象的那樣

周五央行出乎意料全面不對稱降息: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40個BP至5.6%,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25個BP至2.75%,同時存款利率浮動上限由基準利率的1.1倍調整為1.2倍——市場反應就是一句話:小夥伴們驚呆了!格隆直接電話了央行貨政司還算位居高位的格隆匯朋友:你們想幹嘛?對方答曰:你問我,我問誰去?!

曾幾何時,克強總理還在強調經濟必須調結構,不可“大水漫灌”,只能“定向滴灌”。如果你還記得新華社9月中旬重磅社論的標題——“政府應降息強刺激”論調是對中國大力改革的不信任——你就更知道吃驚的不單是小夥伴們。

很多朋友詢問格隆對降息的看法。市場上各大俠對降息的評論已經汗牛充棟,格隆不想就此問題再深入展開,簡單自問自答說說自己的結論:

1、降息是央行逆周期調節的主動行為?
非也,說這次降息是逆周期調整,實在是擡舉了中國貨幣政策的科學性和前瞻性。央行在不務正業,在火燒眉毛後充當救火隊而已。

本次降息,實質是就是各種博弈力量的一次再平衡:執政黨要政治維穩、經濟維穩;中央政府要結構改革要經濟轉型;地方政府在經濟下行,賣地收入大跳水的大背景下要完成中央的GDP指標,同時要應對迫在眉睫的地方債務平臺還本付息壓力。在夾縫中的央行在這種環境中做一次火中取栗的投機並非沒有道理——最關鍵的,還配合了四季度美元因為美國庫存周期調整的而短期回調的時間窗口——否則,如果美元升值,而人民幣降息,在經濟下臺階的背景下,不僅熱錢外流,居民也會加大對美元資產的配置,這對央行同樣是噩夢。

近期各項糟糕的具體經濟數據格隆不列舉了。簡而言之,這次降息,經濟改革與轉型對政經維穩的一次妥協,是中央對地方的一次妥協,是央行對政府的一次妥協——是權宜之計而不是常態,更不意味著從此進入降息周期:學過經濟學的都知道,央行要做的是四兩撥千斤,是調整市場預期,而不是擼起袖子真刀實槍去幹。如果真的是進入降息周期,該做的是每次最多25個BP,少量多頻地去調,而不是直接降40個BP——除非面對的是生和死的抉擇。

直接降40個BP的言外之意就是:這是急診,我就是火中取栗投機一把。市場資金,尤其是外資背景資金不要誤判;

2、降息為了誰?
中國對資金成本真正敏感的,只有地產、地方融資平臺及信貸資源急缺的小微企業。對小微企業而言,運用降準、定向信貸投放這些量的工具,多少能享受一點“皇恩甘霖”,但如果是降息這種價格工具,對幾乎沒有信貸資源競爭力的小微企業而言,基本就是“陪太子讀書”。

所以,你能清楚看出降息是為了誰——沒辦法,誰讓地產與地方政府這一對扶不上墻的好基友,對短期經濟數據和政經維穩如此重要呢!

至於股市(尤其是聞IPO就色變,幾乎沒有正常融資功能的中國股市)就根本不必自作多情了。在龐大的直接融資面前,股市毛線都不是——股市從來就不再貨幣政策制定者考量範圍內。但,融資成本下降,對股市確實是利好——前提是在中間環節負責傳導貨幣政策的商業銀行不過分偷工減料;

3、Does it work?

既然各方獲取信貸資源的能力完全不在一個水平線上,既然本次降息明顯有針對性,既然商業銀行肯定會對本次降息政策“曲解、截留、挪用”以維護利差,那降息對解決流動性緊張當然有用,只是貌似受惠的還是有限——很多人對中國貨幣政策有誤解,以為利率這種價格工具才是普惠制的。恰恰相反,中國金融體系的強烈計劃經濟色彩決定了價格工具才是“定向寬松”,中國的利率政策形成的實際結果從來都是對國企、央企、地方政府以及綁架經濟的地產行業的定向寬松。

4、傳導途徑暢通嗎?
答案當然是NO。

本次降息有顯著的非對稱。存款利率實際上沒有變化,貸款基準利率超常規的下調了40個BP。用意顯然是要保證儲戶利益,試圖讓渡銀行收益,反哺實體——這種美好願望,在“唯利是圖“的商業銀行面前,基本類似與虎謀皮。商業銀行會繼續成為中國貨幣政策傳導中的“黑洞”與“流動性陷阱”——你讓一個習慣躺著數鈔票的人去站著數鈔票,呵呵,你懂得!

5、降息利好的背後有哪些利空:

A、央行跳出來不是好事。越俎代庖,說明實體經濟問題相當嚴重;

B、我們期待的經濟結構改革與轉型會暫時讓位,周期會拉長——希望這只是前進中的曲折,而不是前功盡棄;

C、本次降息緩解了地方產能的出清,固化了地方利益,對真正的實體企業來說,整合的門檻再次被人為擡高,結構改革的難度和成本實際上是提高了。

節操碎一地的央行:火中取栗的投機

格隆真正想和大家分享的是下面這些對央行行為、經濟周期、投資影響的思考。這里涉及不少“高大上”的經濟學理論,格隆盡量嘗試用最淺顯生動的語言表達出來。

格隆穿插一個笑話:一個從沒吃過饅頭的南方人向北方人討教怎麽揉面做饅頭。北方人告訴他,這很簡單,拿個臉盆,先放面粉,再加水揉。面多了就加點水,水多了就加點面,如此反複,然後上鍋一蒸就好了。第二天北方人問南方人饅頭味道如何?南方人回答,我按照你的說法做了,水多了就加面,面多了就加水,太好玩了。但最後突然發現面沒了,索性就再多加水,煮了一鍋面疙瘩湯。

現在全球主要央行(日本、英國、歐洲,美聯儲也就剛剛改邪歸正而已,現在又加入了中國)就在樂此不彼地幹著同樣的事:反複往面盆里加水,並沾沾自喜享受著面團不斷膨脹的樂趣。但總有一天他們會發現:面沒了!

格隆在大學期間相當部分時間是在研究中央銀行。從理論而言,中央銀行承擔著發行鈔票、商業銀行最後貸款人,以及代理國庫、向中央政府貸款、代表中央政府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的職能,其最終目標是實現物價穩定、經濟增長、充分就業與國際收支平衡等幾大目標。最基礎的經濟學教科書都會告訴你這幾大目標之間是會相互沖突的,所以多數央行都會選擇捍衛央行的獨立性,盯住央行最本質的單一目標:保持物價穩定,而不會跟隨政府需要做所謂的“相機抉擇”。

但這種“節操”似乎並不是所有央行都能堅守的,尤其是自2008年金融危機開始,各國央行開始利用手中的貨幣武器,深度介入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一度扮演著終極救世主的角色。這其中領頭的是一向以獨立性自居的美聯儲,歐洲央行隨即跟進,最新入夥的包括日本央行以及英國央行。當然,這其中也少不了長期唯政府馬首是瞻的中國央行。從經濟學理論看,最應該躲在角落里的中央銀行跳出來長時間成為各國經濟舞臺的中心角色,多少有些滑稽和諷刺。

誰都明白,央行印刷的那張紙本身並不是財富。而之所以大家樂於接受央行超量印刷鈔票,不外乎政府對貨幣非中性作用的放大與迷戀,以及民眾對貨幣幻覺的陶醉,僅此而已。

從功能與起源看,貨幣只是做為物物交換的中介角色而產生,其本身並非財富,本質上並不對經濟與財富增長構成實質影響,這就是所謂的貨幣中性。貨幣中性是貨幣數量論一個基本命題,古典學派與新古典學派經濟學家都認為貨幣是中性的,其理論前提是貨幣數量論、薩伊定律、瓦爾拉斯的市場出清也即一般均衡理論、以及盧卡斯總供給函數。由於供給創造自己的需求,貨幣只是實現商品交換的媒介,貨幣數量的變化長期來看只會導致一般物價水平同比例變化,而不會對實際經濟活動如產出等產生最終影響。正是基於這一理論,央行在產生的多數歷史時間是不會出於政府促進經濟的理由而開動印鈔機的。

顛覆這個理論從而為央行發鈔行為提供背書的人是凱恩斯。1936年凱恩斯發表了《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指出充分就業的均衡只是一個特例,通常情況總是小於充分就業的均衡,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在於有效需求不足。要增加有效需求,就必須降低利率,而利率決定於貨幣的供求關系。因此,在凱恩斯看來,貨幣的作用是巨大的,國家應制定適當的貨幣政策,以克服經濟危機和蕭條。

從歷史與現實的發展來看,貨幣非中性論作為政策出現後,既有在二戰危機時期令歐美經濟走出泥沼的成就,也有戰後讓歐美主要經濟體長期陷入滯脹的失敗。即使如此,每到危急關頭,各國政府仍會祭出發鈔的“法寶”。

貨幣的這種作用一旦被放大並癡迷於此,就必然走向另一個極端,這種效果在面盆里的面粉沒有增加的情況下就會形成金融學里所謂的“貨幣幻覺”。貨幣幻覺一詞是美國經濟學家費雪(Irving Fisher)於1928年提出來的,它是指人們只是對貨幣的名義價值做出反應,而忽視其實際購買力變化的一種心理錯覺。在全球央行大肆印鈔推升資產泡沫的背景下,人們通常看到股票漲了,房價漲了,藝術品漲了,似乎每個人都有錢了,卻往往忽視了“錢”本身代表的價值。

不幸的是,這種“有錢人”的感覺持續不了多長時間,如同港版電影《無間道》里一句著名的臺詞:出來混,總是要還的!最簡單的案例是,中國M2余額超過100萬億元,居世界第一,接近全球貨幣供應總量的四分之一,是美國的1.5倍。M2/GDP從1978年的0.32增長到接近2的水平,在34年間擴大了近6倍。在2012年末中國M2/GDP達到1.88新高時,同期美國的數據不到0.5。與之對應的是,過去十年,中國CPI累計漲幅31%左右,美國物價同期漲幅大約36%。按照這個數據,應該是美元比人民幣更不值錢了。但經常來往兩國的人都知道,你感覺不到美元購買力下降了多少,而今天一百元人民幣能買的東西與10年前則是天壤之別,不少人在GDP年年高速增長的情況下反而是感受到了更多的不安全感與危機感。如果央行公布的貨幣發行數據是對的,唯一合理的解釋只能是,統計局完成了央行未能完成的工作:控制物價水平。

M2的增速,理論上應該等於GDP加上CPI的增速,這樣貨幣供給量和經濟增長相適應。一旦跨過這個紅線,“錢”本身就開始貶值,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持有資產,而只是持有貨幣財富,實際只會變得越來越窮,也就是所謂的“窮得只剩下錢了”。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人收獲的只是幻覺,至少政府不是。一方面流通在外的貨幣是政府的負債,在歸還這個債務前摻水稀釋它當然是政府求之不得的事情,這就是金融學中所謂的“貨幣稅”。另外貨幣投入增加至少短期拉動了需求增加了就業。區別在於前者是實在的收益,後者則無法長期證實。

也正是這個原因,日本央行近期高調的印鈔行為極可能象他們的歷屆政府內閣一樣短命:在長期負利率通貨緊縮的情況下,即使經濟不增長,日本普通人的財富也是增長的。但如果政府大肆印鈔只是火了股市,看不到經濟增長,反而推升了CPI,相信多數日本人會跳起來。所以安倍得解散議會,黑田東彥得做好解甲歸田後去哪個大學教書的後落打算。

美聯儲是聰明的,他們知道超量印鈔的行為只是在寅吃牟糧,見好不收會出大事的。所以別看每次聯儲內部會議對於QE退出似乎都有爭議,但誰都知道他們只是在表演。美聯儲的退出將封殺全球多數央行繼續玩印鈔遊戲的時間窗:當然,你關起門玩可以。如果你既要利率市場化,要人民幣國際化,又要央行替政府救火和背書,你最好還是要看看美聯儲的臉色:寬松不是你一個人說了能算的。
至於普通投資者要做的就簡單了,只需要記住:

1、 美聯儲多數時候給的指引是可信的,中國同行則未必。單純依據中國央行做了什麽來簡單理解和指導投資,可能不會有太好的收益;

2、 一定要跑在美聯儲的前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547

湘鄂情轉型“一地雞毛”:從“第一股”到“殼公司”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28/148628.html

i黑馬:自從中科雲網宣布甩賣”湘鄂情“後不斷遭遇種種負面消息,然而其股票卻在12月24日意外漲停,似乎透露出這家“瀕危”的企業或仍有一絲生還的機會,昔日的湘鄂情究竟為何陷入轉型困局?而明天的中科雲網又將以何種面目續寫資本市場的故事?
 
\就在中科雲網發布公告稱甩賣原來的金字招牌“湘鄂情”不久,即遭遇了監管機構“點名”。12月19日,證監會通報了包括中科雲網、百圓褲業等在內的18只個股,涉嫌市場操縱違法違規行為的執法工作情況,並稱目前已對涉嫌機構和個人立案調查。
  
經過多次失敗的轉型試探,中科雲網終於下決心退出老本行,將旗下“湘鄂情”的有關商標以及相關餐飲企業一一售出。中科雲網相關人士表示,公司的戰略轉型方向已經明確,除將網絡新媒體和大數據定為基本轉型方向外,另外一點就是退出餐飲行業。
  
不過告別過去並非就意味著能夠走進未來,自從2013年5月發布公告意向收購江蘇中昱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以來,湘鄂情開始了多次轉型,包括收購合肥天焱生物質能科技有限公司以及收購北京中視精彩影視文化有限公司,不過,這些轉型皆因終止收購而宣告失敗——舊去新不來的中科雲網似乎正如外界質疑的那樣,“資產已被賣空,而徒留空殼”。
  
不過,遭遇種種負面消息“圍堵”的中科雲網卻在12月24日意外漲停,似乎透露出這家“瀕危”的企業或仍有一絲生還的機會,昔日的湘鄂情究竟為何陷入轉型困局?而明天的中科雲網又將以何種面目續寫資本市場的故事?

 
股價波動異常涉嫌操縱市場
  
“我們也不知道證監會所說的涉嫌操縱市場的違法違規具體指的是哪些行為,猜測也許和上次證監會所發《調查通知書》所指的情況一致。”中科雲網證券事務部門一位人士解釋。
  
2014年10月14日,中科雲網發布了兩個公告,其中之一稱10月12日收到證監會《調查通知書》,內容顯示因涉嫌證券違法違規行為,證監會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的有關規定,已決定對中科雲網立案調查;另一個則是公示中國證監會北京證監局《關於對中科雲網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采取責令改正、責令公開說明措施的決定》,主要是北京證監局指責中科雲網將列入增信資產池中估值2.2億元的陜西房產抵押給了北京國際信托有限公司,抵押金額1.3億元。
  
“兩個公告所說的違規違法行為不是一回事,此次證監會所提到的立案調查,應該指的是前者。”上述人士回應指出。
  
自更名“中科雲網”以來,“湘鄂情”的股票從8月初的不足7元一路上漲到10月9日最高點12.45元,不過,其8月30日公布的半年報成績單則是,扣除非經常性損益,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8851萬元。
  
除股價大幅波動外,該公司高管的頻繁更替也同樣引人註目。在此前回複深交所問詢函時,中科雲網披露自上市以來公司歷屆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共有42位,其中29位已離職、13位在任,而2014年1月20日因換屆選舉,有5名董事、2名監事、2名高管不再繼續任職。同時,根據中科雲網12月17日的公告,董事會秘書再次換人,由公司副總裁王冠英接替上任董秘。

“餐飲第一股”將徹底退出餐飲業?
  
處於監管層調查陰霾之下的中科雲網,還同時經歷著另外一番考驗,而其與老本行也終於到了不得不說再見的時刻。
  
根據中科雲網12月16日的公告,該公司已經與深圳市家家餐飲服務有限公司簽訂協議,向後者出售“湘鄂情”系列註冊商標,同時將3家相關餐飲企業轉讓給後者,總體轉讓價格3億元。
  
中科雲網此次轉讓的資產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湘鄂情”系列商標,包括“湘鄂情”“湘鄂緣”“荷舍”“晶宴”等共164項,轉讓價格2.3億元;另一部分是其旗下三家公司100%的股權,分別是北京湘鄂情速食食品有限公司、北京湘鄂情快餐連鎖管理有限公司、上海楚星湘鄂情餐飲服務有限公司,轉讓價格分別為2200萬元、300萬元和4500萬元。
 
根據中科雲網對深交所問詢的回複函,截至2014年12月3日,中科雲網還運營著8家“湘鄂情”門店,其中北京和湖北各3家,上海和澳大利亞各一家。2014年1月到9月,8家門店中只有一家實現了一萬多元的微弱盈利。
  
既然餐飲已經成為一個沈重的包袱,中科雲網此番剝離看來也是破釜沈舟。據《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獲知,此次出售餐飲類資產還只是一個開端。
  
在2012年到2013年整整兩年的轉型中,湘鄂情為了在餐飲行業尋找新的生存空間,曾花費重金收購了不少團餐和快餐企業。
  
2012年7月,湘鄂情收購了北京龍德華餐飲管理有限公司100%股權,由此進入團餐業務。資料顯示,至2012年底,北京龍德華公司為湘鄂情實現營業收入6000萬元,凈利潤700萬元。2012年8月,湘鄂情收購了味之都餐飲發展有限公司,由此進入快餐行業。從2012年8月到2012年底,味之都實現營業收入5500萬元,凈利潤460萬元。
  
在剝離湘鄂情餐飲品牌和業務的同時,這些當初曾耗資不菲收購的團餐、快餐業務又該如何處理?對此,中科雲網一位管理人對本報記者表示,這些業務未來也要退出。“將全面退出餐飲行業,但是退出需要一個過程,未來跨度可能會很長。”
  
截至2014年12月9日,中科雲網出售湘鄂情商標和3家餐飲公司的第一批回款6093萬元已經到賬,占總售價的20.31%。
  
“為了保障餐廳的運營,購買方允許我們及其他第三方在不更改商標用途和使用範圍的前提下免費使用6個月。”中科雲網新任董秘王冠英表示,但是對於中科雲網全面退出餐飲業的問題,他並未明確表態,只是表示一切以公告為準。
  
而對於湘鄂情來說,換了東家也並非意味著改變命運。
  
公告顯示,湘鄂情商標和相關餐飲公司的接手方深圳市家家餐飲服務有限公司系外商獨資企業,註冊資金500萬元人民幣,經營範圍為餐飲管理咨詢。
  
中投顧問酒店餐飲行業研究員蕭宇嘉認為,作為湘鄂情商標的接手者,利好的一方面是湘鄂情所擁有的商標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都較強,消費基礎較好,但是弊端或許也正在於此,消費者對湘鄂情高端餐飲形象的認知較為根深蒂固,接手者如何改造湘鄂情現有品牌使其大眾化,是一個比較難的問題。
  
知名餐飲行業戰略管理專家洪生認為,從公布的購買內容來看,3億元中有2.3億元被用來收購湘鄂情商標等無形資產,這個價格仍然顯得有些貴。
  
“一個高端品牌,已經被證明市場很難做,用超過一億元來收購未免顯得有些不值。”洪生表示,未來要想讓湘鄂情品牌再次發光,不見得非要走大眾化,關鍵要選擇適當降低品牌檔次,選擇一個合理的價位。”
  
轉型受挫或受制於資金和談判力
  
湘鄂情如今的“悲劇”實際上早有伏筆,在主業高端餐飲遭遇政策阻力之後,湘鄂情從2013年5月就開始尋找行業外的其他機會,開始了其“謎一般的轉型”。
  
2013年5月,湘鄂情宣布支付5000萬元意向定金以收購江蘇中昱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股權;12月,湘鄂情又宣布與合肥天焱綠色能源開發有限公司設立合資公司,欲收購對方51%股權;此外,湘鄂情還公告將意向收購北京中視精彩影視文化公司(下稱“北京中視”) 51%股權。
  
“湘鄂情作為上市公司,尤其是餐飲行業第一股,看得出它相當珍惜在資本市場的資格。湘鄂情在高端餐飲受到沖擊之後,也有投資團餐、快餐等轉型方向,由於後者競爭激烈、利潤水平偏低等,短時間內或不能滿足湘鄂情業績需要,因此湘鄂情投向了政策密集、資本比較熱衷的環保、綠色能源和影視等方向。”蕭宇嘉認為湘鄂情過於匆忙地宣布多次轉型,是為了因避免業績下滑遭到退市的無奈之舉。
 
不過倉促之下的權宜之計反而讓湘鄂情的處境更加雪上加霜,挫折像推倒的多米諾骨牌一樣的襲來,2014年5月,中科雲網公告終止收購江蘇中昱環保科技有限公司51%的股權;10月23日,終止收購合肥天焱生物質能科技有限公司49%的股權;11月28日的公告顯示北京中視的收購計劃也以失敗告終。
  
“環保、綠色能源及影視領域都已經有了一定發展時間,業內不少企業已經形成了競爭力,湘鄂情作為因主業下滑而轉型的企業,資金和談判能力並不強,很難借此實現成功轉型。”蕭宇嘉指出。
  因此,湘鄂情的多次轉型計劃更像是為了給資本市場註入的“興奮劑”,正如一位投資人士所說的,因為國內資本市場中企業相關投資行為都會引發股價上漲,所以湘鄂情多次公告轉型也是為了盡可能拉動自身股價上漲,避免股價過低。“不過這些上漲都是不可持續的。”
 
大數據是“救命稻草”?
  
告別主業之後,中科雲網何去何從成為外界關註的焦點。上述中科雲網管理人士表示,出售商標和餐飲公司之後,公司將脫胎換骨,成為一家以網絡新媒體和大數據為主業的新公司。
  
在多次收購計劃失敗之後,目前中科雲網與中國科學院計算所網絡數據科學與技術重點實驗室(下稱“計算所”)進行合作開發,不過目前對於產品描述則語焉不詳。
  
計算所一位專家表示,該實驗室建立已經有15年,專攻大數據處理和搜索,主要面向企業客戶,對後者所掌握的數據進行搜索挖掘以創造商業價值。
  
據了解,中科雲網已經入股計算所旗下的中科天璣科技有限公司,後者專門負責計算所的市場推廣,其產品已經被淘寶、中國移動、華為以及百度等大公司所采用。中科雲網為此在三年間已經投入過億元,如今似乎也成為其業務轉型的“最後一根稻草”。
  
不過,業內專家對中科雲網的此番轉型也持懷疑態度。原搜狗和360市場總監、雄心資本王冠雄表示,現在所說的大數據時代還處於市場培育期,即便這一行業中知名些的公司也都是靠其傳統業務盈利來培養大數據業務。
  
“大數據技術含量非常高,從數據占有、挖掘、清洗、重構到輸出都很難,”王冠雄說,“更何況在互聯網時代,成功的技術和產品很少由學院派主導,因為互聯網是以應用為主導的市場,總是快速叠代,學院派很難做好。”
  
如此看來,被中科雲網視為“脫胎換骨”的轉型之舉依舊面臨太多的不確定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636

有股價無業績 涉礦企業“一地雞毛”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6/4634258.html

有股價無業績 涉礦企業“一地雞毛”

一財網 黃思瑜 2015-06-18 22:39:00

2010年下半年以來,牛股不斷從涉礦題材中湧出,高燒退後不少上市公司選擇撤離,至如今還存的部分涉礦上市公司仍存有股價沒業績的悲哀。

“涉礦”概念一度為A股的金手指。2010年下半年以來,牛股不斷從涉礦題材中湧出,高燒退後不少上市公司選擇撤離,至如今還存的部分涉礦上市公司仍存有股價沒業績的悲哀。

涉礦4年多仍扭虧乏力的中潤資源(000506.SZ),近期宣布擬募資百億元收購3家海外礦企。該公司自6月3日複牌後股價連拉9個漲停板,這與2010年底剛涉礦時股價大漲有所相似。與股價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涉礦給該公司帶來的業績卻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而在A股市場上,這樣的案例普遍存在。

中潤資源涉礦四年顆粒無收

從2010年底開始涉礦,到之後的兩年左右時間積極布局礦業領域,再到2014年的“棄礦”之舉,又到如今巨資加碼礦業,中潤資源的涉礦之路可謂一波三折。只是礦產方面的業績何時加大貢獻成為關註點。

今年6月初,中潤資源一紙定增公告稱,擬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283.68億元,用於全資收購3家鐵礦企業、償還標的公司貸款、擴建采選礦項目、以及補充流動資金等。

中潤資源所要收購的礦產企業分別為鐵礦國際(蒙古)有限公司、明生有限公司和蒙古新拉勒高特鐵礦有限公司。實際上這3家企業的合作事宜在今年5月份便有意向,此次定增無疑解決了資金短缺這一“攔路虎”問題。

中潤資源2015年一季度顯示,該公司貨幣資金僅4655.97萬元,流動負債高達16.18億元。該公司今年一季度虧損1087.54萬元,去年全年虧損2.17億元。

其實,囊中羞澀的中潤資源曾於2014年9月份,有意要剝離礦業回歸老本行房地產業務。該公司公告稱,計劃將所持有中潤礦業發展有限公司的全部股權進行轉讓,轉讓後,該公司不再持有礦業項目,只持有山東中潤集團淄博置業有限公司100%的股權。

中潤資源於2010年底開始謀求向礦業資源投資公司轉型,並於當年年底設立了中潤國際、中潤礦業兩家投資公司,前者主要進行海外礦業投資,後者主要負責國內礦業投資。2011年開始,中潤資源逐步向礦業轉型,收購了一系列礦業項目。

但由於這些礦業項目都處於勘察和基建狀態,2011年至2013年,中潤資源的礦業收入分別為2296萬元、873萬元、0元,而同期的房地產營業收入分別為13億、10.6億和8.9億元,對應當年的凈利潤為2.23億、3.18億和1.9億元,其業績幾乎都靠房地產業務貢獻。

而相較於礦業業績貢獻方面的不堪,股價方面確實為中潤資源增彩不少。從2010年11月份中潤資源前身中潤投資宣布涉礦,到出現歷史新高的2011年4月19日,該公司股價漲155.28%。近期加碼礦業的定增預案一經公布,該公司自6月3日複牌後股價連拉9個漲停板。

涉礦股頻現有股價無業績

有股價無業績,這對於涉礦企業來說最尋常不過。

A股市場涉礦股曾經可謂遍地開花。西藏發展(000752.SZ)曾宣布涉足稀土業,由此點燃西藏發展的“稀土熱”,其股價兩月之內漲逾200%;盛屯礦業(600711.SH)宣布定增融資15億元收購鉛鋅礦後,其股價連續漲停;多倫股份(600696.SH)曾因被傳涉足價值高達4000億元的稀土資源,股價翻倍。

除“沾礦則漲”這一不可言傳的動機外,有些上市公司涉礦實為扭轉業績滯漲或者虧損的現狀,但往往大多數不盡人意。*ST京藍(000711.SZ)就是一個例子,為改善業績,公司從2007年開始試圖向礦業轉型,並在後續幾年通過收購、參股礦業公司展開一系列動作。然而“涉礦”並未能改善公司業績。*ST京藍2013年至2014年煤炭業務營業收入僅607.22萬元和838.03萬元,主要礦業子公司凈利潤合計虧損卻達1287.73萬元和2212.54萬元。

對於多數上市公司跨界涉礦,有業內觀點認為,多數涉礦公司此前並無經營礦業的實際經驗,而礦業方面的管理需要專業化,礦業投資周期長,需要大量資金,短期內難以實現盈利。

實際上,從購礦到經營,涉及到勘探、評估、采購、環評等眾多流程,需獲得探礦權、采礦權等眾多許可證,往往歷時數年之久,耗費大量資金與人力。此外,國內礦產資源總量豐富但較為分散,且多數礦產屬貧礦,開采成本極高,資金實力不達標的企業根本難以成功采礦。

編輯:許雲峰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003

紀委書記舉報董事長長虹:豪賭之後,一地雞毛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1942

2005年12月27日,香港長江學院首席教授郎鹹平在成都演講,長虹CEO趙勇買了3880元的票後坐在第一排聽演講。趙勇對郎鹹平在一段時間以來頻頻指責長虹,誹謗他個人的言行進行舉證質問。 (CFP/圖)

作為曾經的彩電大王,長虹在屢次豪賭損失慘重之後,一方面要突圍自救,另一方面還要改革以擺脫國企的桎梏。在這起舉報事件背後,隱藏著的是這家彩電巨頭的內憂外患。

兩個月多前的2015年7月8日,四川長虹電子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簡稱長虹集團)發出公告,面向海內外市場化招聘公司總經理。這被視為長虹集團國企改革的重要一步。

然而就在當月底,長虹集團總經理、紀委書記楊學軍就在凱迪社區公開指控說,長虹集團董事長趙勇濫用職權,造成國有資產重大損失。

一位長虹集團集團內部人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網絡公開報案之後,楊學軍和趙勇仍都在正常履職,作為長虹集團的三號、一號人物,甚至還坐在一起開過會,坐在他們中間的是長虹集團二號人物、副董事長劉體斌。

其實楊學軍的舉報早在2012年就開始了,在舉報事件背後,長虹這家昔日的“中國彩電大王”內部究竟發生了什麽故事?

預期中的“宮鬥劇”並沒有再繼續。除了四川長虹(600839.SH)的兩封公告,和楊學軍針對公告的文字聲明,兩人都沒有再對外多說什麽。

無論是主管長虹集團人事、資產的綿陽市委組織部、綿陽市國資委,還是長虹集團內部,都沒有人公開提及此事,打起了“肚皮官司”,仿佛一切都沒有發生過。

豪賭等離子

四川長虹的財報顯示,2011-2014年間,虹歐公司虧損超過20億元。

“啊,長虹還在做彩電?”2015年年中,周蜀向朋友推薦長虹內購會的彩電時,沒想到遭遇了這樣的尷尬。這讓在長虹工作多年的周蜀很無語。

長虹集團的前身,是一家生產軍用雷達、代號為”780“的軍工企業,1974年抓住“軍轉民”的機遇,啟動中國彩電業第一條生產線。在靈魂人物倪潤峰主導下,長虹分別在1989年、1996年通過主動降價,迎擊“洋品牌”,贏得市場占有率,1997年其市場份額最高去到35%,即中國市場上每銷售三臺彩電,就有一臺是長虹。

國家統計局中國行業企業信息發布中心的數據顯示,2009年長虹彩電在國內的市場份額為16.89%,這是它自1990年以來,連續20年保持國內銷量第一。自那以後,長虹彩電的排名到了前三、接著是前五,而今已經跌落第二陣營。

今天看來,長虹彩電由盛而衰,與其押寶等離子(PDP)有著直接關聯。而在楊學軍對趙勇的舉報信中,長虹在合肥的等離子項目占據了很大篇幅。

2002年年底,四川長虹首席技術官、執行副總裁鄭光清接受《南方都市報》采訪時稱,“隨著視屏顯示技術的發展,產品更輕、更薄,畫質更清晰,功耗更低的液晶電視將會蓋過等離子彩電而成為未來彩電的發展主流。”

此後多數家電企業在平板電視時代到來時,做好了液晶、等離子兩條技術線路的兩手準備。長虹在2007年6月出資9750萬元參股彩虹集團的玻璃基板項目,聯合建設國內第一條液晶玻璃基板生產線,2009年還與臺灣友達光電共同出資1億元,在綿陽組建合資公司生產液晶電視模組。但與其在等離子上的巨資押寶相比,液晶的布局只是小把戲。

2007年4月下旬,一封署名為“四川長虹電器公司多媒體公司設計所十二個設計師”的信,送到了當時四川省省委書記的案頭,這封信從全球顯示器件發展趨勢、等離子與液晶屏幕技術比較、合作方歐麗安公司實力、長虹自身實力四個方面,闡述長虹投資60億進入PDP(等離子)屏的項目,將是一項對長虹和四川產生重大影響的錯誤決策。

這封信並沒有阻止虹歐公司等離子項目啟動。2007年6月12日,四川虹歐顯示器件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虹歐)註冊成立,註冊資本金為3.5048億美元。

虹歐公司如願建成了中國本土第一條等離子屏幕生產線。2009年6月,四川長虹和合肥新站綜合開發試驗區管委會簽署了《H3項目戰略協作備忘錄》,雙方計劃在合肥新站投建等離子屏生產線,先由合肥方面投資,四川長虹提供技術支持,並約定在適當時機通過市場方式整合該項目。

H3項目,也就是後來楊學軍舉報中提到的鑫昊項目,參照了合肥市與京東方合作模式,即:先由地方政府代建,再由合作公司融資收購股權的方式進行。

前述長虹集團人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H3的名稱意指長虹在合肥的第三個項目。此前的兩個項目分別是:四川長虹通過資本運作控股合肥美菱,以及2007年成立、從事平板電視整機制造的長虹實業有限公司。

2009年7月,四川長虹發行30億可轉換債券獲證監會批準,這一可轉換公司債券募集說明書稱,四川虹歐已於2008年7月底進行試生產,2009年3月剛剛進入量產的爬坡期。

隨後四川長虹2009年半年報顯示,其上半年營收132.77億元,凈利潤僅0.30億元,同比下滑22.56%。這募集來的30億資金,可以說是四川長虹的“救命錢”,其中10億元用來增資虹歐等離子項目,5億元投資數字電視項目,10億元用來償還銀行貸,5億元用來補充流動資金。

2012年9月,隨著鑫昊項目啟動,合肥方面開始催促四川長虹履行整合承諾,100%收購鑫昊。趙勇前往合肥,代表長虹集團簽署了四份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及補充協議,主要內容是長虹集團以評估價格受讓鑫昊項目,合肥方面以約定的價格掛牌出讓土地給鑫昊。生產線建成後,並未真正生產過等離子屏幕的項目,只能稱得上地產項目。

2013年開始,松下、三星、LG等家電巨頭先後宣布退出等離子領域,長虹也難以為繼。2014年11月,四川長虹發布公告稱,公司擬以協議轉讓的方式向綿陽達坤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綿陽達坤)轉讓持有的虹歐公司61.48%股權,交易價格為6420萬元。

綿陽達坤,是綿陽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下屬的獨資公司。四川長虹2015年半年報稱,2014年底前達坤公司支付了股權轉讓全款,並向虹歐公司委派了董事、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截至目前,虹歐公司61.48%股權轉讓涉及工商變更登記的手續正在辦理中。

四川長虹的財報顯示,2011-2014年間,虹歐公司虧損超過20億元。四川長虹和等離子說了再見,長虹集團卻無法擺脫這個燙手山芋。工商資料顯示,H3項目,也就是楊學軍在公開報案書里提到的合肥鑫昊等離子項目,此刻長虹集團仍持有其68.75%的股權。

2007年4月28日,中國第一條等離子屏生產線虹歐PDP項目在四川綿陽正式啟動建設。長虹集團董事長趙勇率領長虹經營團隊宣誓建好PDP項目。CFP (長虹/圖)

紀委書記為何舉報董事長

楊學軍寫了一封《致公司幹部的公開信》,抄送參會者中的一百多人,解釋自己為什麽要向上級黨委致信反映安徽鑫昊問題。

楊學軍對趙勇、合肥鑫昊的舉報,始於2012年9月。舉報信先是通過EMS寄給了四川省委,隨後又被轉到了綿陽市,因為當時長虹集團的人事屬於四川省委組織部、資產則劃歸綿陽市。

公開資料顯示,和長虹前掌舵人倪潤峰一樣,楊學軍也是山東人,今年56歲。1980年大學畢業後,楊學軍先是在當時的長虹機器廠子弟學校教了5年書,隨後任長虹機器廠團委副書記,2000年開始任長虹集團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一直從事政工工作,自2005年9月起至今任長虹集團董事總經理。

周蜀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楊學軍的日常主要工作就是抓黨建。因為集團主要業務在子公司,集團就沒什麽具體事務。等到新總經理全球選聘出來,楊書記的職位就讓出來了。”

倪潤峰是帶領長虹走向彩電業巔峰的風雲人物,在前述長虹集團人士看來,倪潤峰帶領長虹和松下、東芝等外資品牌抗衡,很了不起,但他是個窮慣了的人,即使富了也要過窮日子,在他執掌長虹期間,盡管企業營收從三千萬做到了一百多個億,但對職工卻很摳。

倪潤峰待趙勇不薄。趙勇是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博士,是倪潤峰請來的技術人才,1995年,在長虹工作才兩年的趙勇,分到了一套180多平方米的躍層式專家房,當時這是綿陽最好的房子。

2000年5月,倪潤峰因“健康”原因退居二線,時任長虹總工程師的趙勇被委任為四川長虹總經理、長虹集團董事長。8個月後,倪潤峰複出,趙勇轉任主管信息工作的副總,隨後出走長虹,任綿陽市副市長。

2004年7月,正在北京出差的倪潤峰被免職,趙勇再次回歸長虹。這次回歸後,趙勇就一直住在長虹酒店的豪華套房。這一問題在後來針對合肥鑫昊舉報的調查中被提出來,但趙給出的理由是這一次長虹沒有分給他房子。

政工和技術工作交集並不太多,楊學軍和趙勇之間的交道,從趙勇二次回歸後才多了起來。

2013年春節過後,長虹集團照例在正式上班前一天召開主要幹部的“收心會”,一共有三百多人參加。一位參會人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在那次大會上,趙勇暗示自己已知曉舉報信的事,稱“謠言四起、舉報信滿天飛”。

這次會議,讓合肥鑫昊問題在長虹內部傳開。一周後,楊學軍寫了一封《致公司幹部的公開信》,抄送參會者中的一百多人,解釋自己為什麽要向上級黨委致信反映安徽鑫昊問題。

和後來的公開報案書一樣,他認為,安徽鑫昊項目前期決策,繞開了董事會,沒有報經證券監管機構審核,更沒有履行法定的信息公開披露程序,僅由個別當事人決定,是典型的獨斷專行、濫用職權行為,將對公司的發展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

趙勇也向綿陽市委匯報了此事,這一事件沒有再向外擴散。

知情人士透露,2014年,楊學軍繼續通過網絡、EMS郵寄材料向向中紀委實名舉報。2015年7月27日在網絡發布公開報案書之前,楊學軍甚至還曾經向公安部、四川省經偵局報案,向證監會報案,不過都沒有結果。

當年8月,中央巡視組到四川時,楊學軍前去面談了一次。這才有了2014年10月-2015年4月,綿陽市委、市政府牽頭,十多個相關單位組成聯合調查小組,就鑫昊問題展開了三次調查。

2015年4月29日,在綿陽市委五樓會議室,舉行了有關合肥鑫昊問題調查結果通報會,參會者有長虹集團主要高管、總部各部門主要負責人、主要子公司負責人約120人,綿陽市聯合調查組、相關領導約20人。一位參會者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在進門前被告知,不允許攜帶手機,不允許錄音、拍照。

四川長虹在公告中提及了這次調查結論,即H3項目建設運營階段、整合收購階段,有董事會議審議,屬於集體決策,合肥鑫昊項目進行了戰略調整及產業轉型,經濟效益須待實施結束後方可進行最終評估。

一位參會者向南方周末記者回憶,通報會上的結論還包括:長虹集團投資整合鑫昊公司事項未獲得綿陽市政府批準,違反了綿陽市國有企業投資管理的有關規定。

2015年8月8日下午15點,楊學軍在四川長虹的公告出來之後,繼續在凱迪社區發表聲明,稱公告答非所問,並繼續質疑。

這次的隔空喊話,沒有得到任何回應,在論壇里也應者寥寥,有人罵他“利用特定的時間讓股民損失慘重,你是個小人”,也有人跟帖質疑他在長虹轉型的關鍵時刻,出來阻擋改革。

長虹集團企劃部部長兼新聞發言人劉海中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公開報案書一事,四川長虹已經有過公告,綿陽市政府也已經有了明確結論,大家可以做出自己的判斷。

“何時能改到董事長才是真正的改革”

倪潤峰曾經兩次試圖推動長虹的產權改革,均告失敗。

2014年6月,四川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全面深化省屬企業內部勞動人事分配三項制度改革專項方案》,長虹集團是四川省確定的首批國企改革試點企業。

在這份方案發布之前,趙勇在2014年5月28日舉行的四川長虹股東大會上宣布,長虹將加快推進國有企業體制改革,重點是“理順三個關系”,即長虹與政府的關系、董事會與經營層的關系、母公司與子公司的關系。

兩個月後,四川長虹發布公告,首度披露長虹集團擬定的國企改革方案,涉及改組為四川長虹電子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制定中長期激勵管理辦法、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等六大主要內容。

2015年6月4日,四川長虹披露,長虹集團的公司名稱變更為“四川長虹電子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註冊資本由9億元提升至30億元。改組後的長虹控股公司董事會目前由8名董事組成,其中包括5名外部董事和3名內部董事(含1名職工董事)。其中,趙勇為長虹控股公司董事長。

改組董事會,是迄今為止長虹改革中動作最大的一個。不過,在前述長虹集團人士看來,這依然流於形式,不涉及產權的話,外部董事就相當於上市公司聘請的獨立董事,形同擺設,難以避免引發爭議的鑫昊事件中的決策程序問題。

倪潤峰也曾經兩次試圖推動長虹的產權改革。第一次是在1999年,試圖通過管理層收購(MBO)等方式,逐步使長虹旗下的上市公司成為國有股所占比例不超過20%的股權多元化的公眾公司,隨著國家有關部門對國有股減持叫停,此計劃落空。2002年,他再次提出產權改革,未能取得官方支持。

關於長虹的國企改革,長虹集團內部論壇有人拋出一句,“何時能改到董事長才是真正的改革”。

2015年7月8日,長虹集團宣布即日起向全球公開選聘總經理,這在四川省國企中尚屬首次。到目前為止,國企主要高管的任免,由其主管單位的黨委決定。長虹集團高管人事權,在2015年8月剛剛從四川省委下放到綿陽市委。

合肥鑫昊事件,讓很多人都聯想到長虹Apex事件。2001年11月,倪潤峰主導長虹與美國公司Apex簽下合作協議,以貼牌生產的方式進入美國市場。2004年3月,四川省審計委在例行審計中發現,長虹的產品出去了,相應貨款卻沒有回來。在這一年長虹的年報中,凈利潤為-36.8億元,主要是Apex拖欠的貨款。

長虹和Apex之間的貨款糾紛,至今沒有一個確切說法。在外部解讀中,這一事件是促成倪潤峰“因年齡問題”第二次離開長虹的原因。但真相究竟如何,外界不得而知。

2015年8月3日,在楊學軍公開報案書發布一周後,綿陽市委書記前往長虹控股公司調研,長虹集團官網發布了這一新聞並配上趙勇陪同調研的照片。

長虹艱難轉型

四川長虹2014年度最賺錢的業務是房地產。

前述長虹集團內部人士認為,過去倪潤峰是“強人風格”,主要靠嚴格的獎懲制度來調動人的積極性,而趙勇是靠利益分配、價值導向,確實推動了長虹的技術發展。

2004年趙勇回歸兩個月後,在長虹內部發起經營機制改革,向各業務公司放權、放責、放利,請來咨詢公司羅蘭貝格,對長虹的二級經理進行培訓。成立國虹通訊、信息技術公司等子公司時,還給骨幹員工預留了股權激勵空間。

2005年上半年,經濟學家郎鹹平曾炮轟長虹MBO之事,同時批評趙勇和朝華科技的關聯。當年年底,在郎鹹平的一次成都演講活動中,趙勇在觀眾提問環節里對話郎鹹平,試圖為自己澄清,表明沒有MBO的企圖,郎鹹平乘機質疑趙勇購買不良公司業務,追問他掌管長虹期間,為何長虹股價從六十多元跌到幾元。

十年過去,趙勇確實沒有MBO的舉動,但長虹在家電業中的地位不複從前。

2011年,長虹集團展開內部討論,提出要從裝配型制造業向高端制造業轉型、從純制造業向以制造業為基礎的服務業轉型、從本土企業向國際化企業轉型。

最後,長虹選擇了一個更輕巧的切入口——智能化。兩年後,長虹在綿陽舉行“讓想象發生”主題發布會,長虹推出一個實現互聯、互通、互控的家庭互聯網產品形態。

自稱連外出旅遊都西裝革履的趙勇,以牛仔褲、短袖T恤衫登臺演講,試圖傳達出長虹擁抱互聯網、向智能化轉型的決心。

2014年,長虹啟動了智能戰略,先是發布了中國首款三網融合智能電視CHiQ電視;接著發布搭載雲圖像識別技術的CHiQ冰箱。

這一年,長虹成立了創投基金,辦了孵化器,設立電商公司不僅賣家電還賣電池、保健品、酒水飲料、農副產品、農機具,甚至還與天津力神簽署共同投資建設動力電池的協議。

2004年11月12日,趙勇在長虹2004年度技術創新大會在本次技術創新大會上表示,作為傳統家電整機企業的長虹,可以向關鍵部件和軟件服務領域、信息家電和IT領域、系統技術三個方向發展。這些年長虹集團的子公司可以說是遍地開花。

長虹集團最主要的資產是四家上市公司:四川長虹(600839),美菱電器(000521)、華意壓縮(000404)和長虹佳華(08016)。2005年,四川長虹以1.45億元的價格收購了美菱電器20.03%的股份,成為其第一大股東;2007年,四川長虹通過公開競價,購得華意壓縮(29.92%)的股份,成為其第一大股東。2013年在港交所上市的長虹佳華,實際控制人為四川長虹,主要從事IT解決方案、產品分銷、位置服務、數據中心等IT綜合服務。

長虹集團的多元化投資,涉足範圍包括黑電、白電、手機、機頂盒、影音、小家電、房地產、廚衛、電源、動力電池等等。盤子越做越大,但每一個業務板塊都不是很出彩。用周蜀的話說,“體積大了,體能卻沒有提高”。華意壓縮2013年制冷壓縮機產銷3400萬臺,成為全球第一大家用壓縮機企業,這是其中最漂亮的成績單。

綿陽市政府公開資料顯示,2012年長虹集團以803.12億元的營業收入位居“2014四川企業100強”名單第二位,這一年,長虹集團對外公布,2013年要實現營收1000億元。不過,這一目標至今仍未實現。2014年長虹集團躍居榜首,總產值為875.1億元。

營收高了,盈利水平卻沒有提高。財報顯示,四川長虹2014年度最賺錢的業務是房地產,利潤總額近5億元,彩電業務虧損1.3億元,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僅為0.59億元。在甩掉了虹歐等離子這個包袱之後,2015年上半年凈利潤為-1.9億元。“作為支柱的四川長虹業績尚且如此,集團的財務狀況更糟糕。”前述人士表述。

對於長虹正在推進中的國企改革,前述內部人士認為,要引入社會資本很難,因為長虹集團的財務數據“拿不出手”——這也是近年來長虹集團涉及公眾公司的投資並購項目都是由四川長虹出面的重要原因。

他表示,這次舉報事件過後,“客觀地說,以後長虹不管是誰來當董事長,都很艱難,不是一般的艱難”。

(應被訪者要求,周蜀為化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278

民間融資負面樣本:廣州最大紙貿老板跑路後“一地雞毛”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2509.html

2014年8月15日,廣州市金山聯紙業有限公司(下稱“金山聯”)實際控制人郝藝遠失聯,此後,行業里的人就再也沒有人見過他。

有人說,他在躲避銀行的催債,“銀行有什麽好躲的,大不了破產清算,他躲的是民間借貸。”一位紙張行業內部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包括金山聯紙業在內,同期出事的四家紙貿企業(還包括廣州翠月紙業、廣州琳烽信紙業、廣州鳴瑞貿易)全部卷入了民間借貸。

金山聯可以說是廣州紙貿行業里最大的公司,經營數十載,郝藝遠曾一手創辦廣東漿紙交易所,當年,其跑路消息傳出後,債權人紛紛到其紙品存放倉庫搶貨,由於上述四家及其他多家紙貿公司的貨物委托存放在第三方倉庫,各家抵押給銀行、抵押給各類民間債務人或是出售給下遊公司的貨物也是存放在一起,導致最終債務人搶出來的貨物都不知道究竟是誰的,現場一片混亂。

混亂的後果一直持續到現在,由於各路債權人的報警,倉庫現場隨即被封存,“僅是銀行的封條就有4、5個。”一位後來再次去到現場的人說。

而更麻煩的依舊是民間借貸,最終演變成為一場場羅生門式的官司。

詐騙與否

回溯到2014年8月,金山聯法定代表人郝愛美,金山聯、廣東漿紙交易所及廣東金信通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金信通”)實際控制人郝藝遠,廣州翠月紙業(下稱“翠月紙業”)老板劉東幾乎同一時間失聯。

失聯的消息很快傳到了債權人的耳朵里,《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此前多方采訪發現,涉及的債權人大致分為四類:銀行、民間借貸、上下遊企業、P2P等融資平臺,其中,深圳最大的P2P平臺紅嶺創投也深陷其中。紅嶺創投董事長周世平一篇載於紅嶺社區的《利空來了,慢慢消化吧》的文章,率先披露了四家紙貿公司的借款情況,總金額涉及1億元。

而除了紅嶺創投的主動披露外,其他債權人均選擇沈默,而後,隨著圍繞該案件的訴訟主體的增多,債權人才一個個浮出水面。

今年5月末,在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被告人孫曉平合同詐騙一案再次開庭審理,孫曉平是廣州鳴瑞貿易的老板,也是四家紙貿公司中唯一沒有跑路且已被刑事拘留的嫌疑人。

該案涉及的報案人是惠州市金廣源置業發展有限公司(下稱“金廣源”),而孫曉平被公安機關提起訴訟的理由是合同詐騙。

根據廣州市人民檢察院的起訴書,2014年2月,郝藝遠經人介紹認識了金廣源員工黃興健,雙方簽訂了一份奇怪的貨物《銷售合同》,其奇怪之處在於,這不僅僅是單純的貨物買賣關系,同時還附有回購協議。

廣州市人民檢察院的材料顯示,黃興健於2014年2月~3月間,分批購買了金山聯、廣州鳴瑞貿易、翠月紙業名下價值共計6000萬元的紙品,同時,由金信通做為擔保,承諾上述三間公司在3個月到期後以總價共計6255萬元回購上述紙品,並由金信通與黃興健簽訂會回購紙張的《銷售合同》,合同所涉及的紙品全部放在雙方指定的監管倉庫廣州市德輝物流有限公司(下稱“德輝倉”),這批紙品的相關貨權也轉移到黃興健的名下。

而之所以涉嫌合同詐騙是因為,金廣源認為,三家公司的紙品貨值不足6000萬元,“倉庫方面和這三家公司明知道其存放的紙品已經多次質押抵押給相關銀行債權人,明知道倉庫貨物不足以交付給我們,依舊相互勾結,以虛假的入庫單交付給我們,而且,在我們清點貨物的過程中,指使倉庫保管人員撕掉銀行質押抵押標簽,營造貨物足值的假象。”黃興健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當然,這些僅是一方的說法,孫曉平方面對此並不認同,在5月末的開庭審理過程中,孫曉平的代理律師提交了十余組材料,以證明貨物足值。

孫曉平在庭審時解釋稱,6000萬元貨物中涉及自己那一部分的2000萬元貨物,是從某銀行手中拍賣的不良資產,由於該批貨物的原所有人已經破產,導致這批不良資產的貨權沒有及時轉移,所以,在倉庫出庫入庫系統中沒有顯示,但貨物是存在的,不存在不足值的問題。

貨押之痛

究竟貨物足值與否,尚待法律機關裁斷,除此以外,另一個需求裁定的是,三家公司和黃興健之間簽訂的合同究竟是何性質。

孫曉平的妹妹孫小姐對本報記者表示,當初,雙方在簽訂《銷售合同》時也簽訂了《借款合同》,並約定借款的利息為,3個月之內為4分利(月利率為4%),3個月之後為4.5分利(月利率為4.5%),雙方的性質屬於民間借貸中的質押融資。

但孫小姐同時表示,這兩份合同都是一式一份的,簽訂後由黃興健保管,手中沒有複印件,所以無法證明《借款合同》的存在。

而黃興健則對本報記者表示,雙方僅僅簽訂了《銷售合同》,雙方是買賣關系,不是借貸關系。

那麽,這究竟是怎樣的一種銷售關系?

一位民間借貸人士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介紹,在行業里面這叫“貨押”,在貿易領域經常發生,“貨押”有兩種模式,一種是真實貨物的質押,一種是貨物的倉單質押。

“也就是說,出質人沒錢還,那麽質權人就會處置這批貨物,出質人有錢,就會贖回這批貨物,中間的差價就算利息,如果貨物的價格在上行周期,出質人90%的情況下會回購這批貨物,如果在下行周期的話,基本不再回購。”該民間借貸人士說。

“貨押只會出現在特定的領域,而且專業性很高,比如,在鋼貿領域,一定是質權人直接或間接從事鋼貿,或者能夠聯系鋼貿的買主,才會做貨押的生意。”他說。

廣東南方金融創新研究院秘書長徐北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在民間融資領域,這種貨押融資的方式已經存在相當長時間,這種融資模式對於質權人是一種強有力的保障,如果出質人能及時還款,質權人可以獲得利息,如果出質人無力還款,質權人可以直接處置手中的物權。

“但對於出質人來說存在一定風險,尤其是對於一些非固定資產物權的抵質押,特別在二手車的融資市場上,很容易引起糾紛,而且一些不良的質權人有意違約,以占有物權為目的,在二手車市場經常有這種案例發生。”徐北對本報記者說。

黃興健則對本報記者說:“無論如何,這三家公司都是合同詐騙,因為他們提供的是虛假的倉單。”2014年8月,他得知郝藝遠失聯的消息,才匆忙去倉庫提貨,而到倉庫提了1000多噸價值400多萬元的貨物以後就再也提不出來,因為自己的貨不見了,所以才選擇報警。

與此同時,紅嶺創投也選擇報警,而直到兩年後的今天,該事件依舊沒有平息,“我們的資產保全部門還在跟進處理,”紅嶺創投一位內部人士對本報記者說。

另外,同樣被波及到的小牛資本表示,不方便回應此事。

孫小姐對本報記者表示,事實上,這也是孫曉平首次在民間融資,而在早前,紙貿行業主要以銀行間接融資為主。那麽,為何四家紙貿公司從銀行轉向民間融資呢?

孫小姐說,2014年,銀行的銀根緊縮,孫曉平原本在某銀行有一筆借款即將到期要歸還,而與此同時,其他銀行的貸款也面臨抽貸的情況,導致公司資金鏈非常緊張,後來,經一位中間人介紹,才開始關註民間融資,“現在想起來,有點病急亂投醫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042

信仰碎一地!今年近七成違約來自央企國企

2016年至今,中國信用債市場已經有將近250億元的債券發生實質性違約,這一總量超過了去年的兩倍。值得註意的是,這其中將近七成來自央企和國企。目前已經償付的不足15%,其中只有兩只債券是央企和國企債。在業內人士看來,央企和地方國企或將成為信用債市場最大的“雷區”。

央企、國企違約金額近七成

截至2016年7月底,國內信用債市場共18家發行主體的38只債券違約,違約金額247.6億元。而從2014年國內市場打破剛兌至今,總共違約金額在376億元。可以看出,今年大半年的時間,違約金額幾乎已是前兩年的2倍之多。

按照發行方式來看,違約的私募債共20只,涉及金額92.6億元;公募債18只,共155億元。從行業來看,鋼鐵、煤炭、有色這些過剩產能集中的傳統行業是重災區,但值得註意的是,農業、食品、物流等行業也違約多發。

比如,有南京雨潤、內蒙古奈倫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甘肅華協農業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三家企業的8只債券在2016年違約。江蘇中聯物流股份有限公司、亞邦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春和集團有限公司都是物流相關的企業。

“全球外需下降、貿易下滑,間接導致了船舶、物流這些周期性行業的蕭條,此外,企業自身的經營問題、盲目的擴張等也導致債務負擔沈重。”中信證券研究部總監、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明明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值得註意的是,和過去兩年不同的是,今年信用債市場的“央企信仰”、“國企信仰”紛紛被打破。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統計,在今年的違約事件中,涉及民企9家、金額28億元;央企子公司和地方國企6家,但是金額卻達164.7億元之多,占違約總金額的66.5%;此外,還有山東山水水泥、南京雨潤兩家外商獨資企業,以及保定天威英利新能源公司這一外資控股企業。

明明認為,首先,宏觀基本面是帶來這一結果的主要因素。近年來,產能過剩是我國宏觀經濟最主要的特征,以往投資拉動的高增長逐步回落,機電、地產等都在下行。煤炭、鋼鐵等主要集中在央企和國企,而現在經濟結構調整的方向就是讓過剩產能退出,在這種大的背景下,央企和國企出現“違約潮”是一個正常現象。

今年4月6日,央企子公司的6億短融“15華昱CP001”未按期對付,成為煤炭行業首例違約。去年10月,央企債“10中鋼債”成為鋼鐵企業首例,今年的東北特鋼是遼寧省的第二大國企,7只債券違約,至今無解。

其次,是結構性的問題。明明稱,目前國有企業正在面臨一場改革,未來發展方向各界都在探索,兼並重組、債務重組、債轉股等都可能是未來的發展路徑。所以,從央企自身的企業結構來說,現階段不確定性比較大。

第三,央企在過去幾年曾經歷了快速的擴張,可以看到,違約的央企不乏大公司的子公司、分公司。在過去,人們普遍把被冠以“中字頭”的企業籠統看作央企,理所當然的認為其背後有央企的信仰背書,但實際上,這些企業的資質、經營狀況差別懸殊,信用風險也會比較高。

在市場人士看來,未來一段時間,央企和地方國企恐怕依然是信用債市場最大的“雷區”。

“我們給一些央企子公司的評級是比較高的,這其中隱含了其母公司的信用。但實際上,有時候是要區分來看。”明明表示。

 

今年已償付不足15%

違約債券後續的處置也備受關註。目前,在今年違約的債券中,只有7只債券、37.1億元足額兌付,比例僅占全部違約金額的15%,其他債券仍在拖欠。而已償還的里面,只有川煤和中煤華昱屬於國企和央企子公司。

可以看出,違約債券的後續解決,央企和國企的難度似乎要比民企大得多。像雲峰債、東北特鋼債等典型的地方國企連環違約,甚至引發了投資者對當地國資部門發債的質疑之聲。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貨幣理論與政策研究室主任彭興韻此前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當國有企業一旦出現違約,債權人所面臨的風險其實比一般民企還要高。”

這種風險體現在,民營企業由於產權關系相對明確,企業的經理人員也是所有者,如果完全失去了信用,將來要通過市場化融資會變得更加困難,因此民營企業反而更在乎自己的聲譽。

“可以看到,很多民企的股東甚至不惜賣掉資產來還債。這從客觀上導致民企的實質違約可能性降低了一點。”明明對本報記者稱。

而對於央企和國企的違約債務最終以何種方式解決,在業內人士看來,不論是央企還是地方國企,如何進行違約的處置,都依然在觀望。

對於央企來說,是否能夠償付也不是本身能夠決定,還取決於整個國家的政策制定,以及國家層面對債務處置的政策方向。而地方國企違約的解決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地方政府的態度。比如,川煤最終償債,而東北特鋼依然無解,當地政府的態度起到決定性作用。

今年年初,政策驅動之下,“債轉股”被認為是未來一個重要的國企解決債務問題的工具。中鋼、東北特鋼等多家企業拿出的脫困方案中,都提到債轉股,但是投資者並不買賬。

而今年5月9日,權威人士撰文中的表態,被認為是“債轉股”風向的逆轉。

權威人士在《人民日報》刊文明確表示:“對那些確實無法救的企業,該關閉的就堅決關閉,該破產的要依法破產,不要動輒搞‘債轉股’,不要搞‘拉郎配’式重組,那樣成本太高,自欺欺人,早晚是個大包袱。”

6月15日上午,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吹風會上表示,債轉股“要謹慎使用,要堅持市場原則、法治原則,不能容忍僵屍企業、過剩產能茍延殘喘”。

李揚還稱,債務問題並非某個部門能夠解決,需要統一的解決,需要有一個統一的機構、統一的認識、統一的方略。並稱國務院有關部門已經形成共識,需要形成一個統籌機構來解決債務問題,並朝著這一方向努力。

“大家都在等,等最後的結果。”明明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115

二手車電商:一地雞毛後,誰能借到洪荒之力?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811/158088.shtml

二手車電商:一地雞毛後,誰能借到洪荒之力?
李心毅李心毅

二手車電商:一地雞毛後,誰能借到洪荒之力?

那麽,怎樣的模式適合二手車電商?瓜子、人人的未來會怎樣?熊貓資本在文中給出了大膽的預測。

堪稱大片的二手車資本歷史

汽車,作為消費者除了房子以外的最大支出,在21世紀開始後呈現了井噴式的發展。

2000年後,國內的新車銷量一路高歌猛進,終於在2009年突破每年1000萬銷售,並繼續在短短的4年間後,於2013年再度突破2000萬臺。

640-1

數據來源:中國汽車工業協會

根據一些基本的假設和不完全的數據,消費者大約在購買新車後的5-6年之間就會出售車輛。由此推斷,二手車將會在2016-2017年左右進入每年千萬級的交易量,並在2020年前後達到2000萬輛的交易量。

640-2

數據來源:中國汽車流通協會

驚人的交易量將從傭金、金融、保險、售後服務等方面帶來的巨大商業機會不言而喻,由此,也吸引了大批VC資金參與“二手車戰場”。

我們簡略梳理資本市場對二手車領域的投資歷史可以發現,劇情的精彩程度堪比好萊塢大片。

最早的二手車投資可追溯到成立於2003年的273二手車交易網,並成功獲得了業界翹楚晨興資本的投資。

此後,51汽車、安美途等創業公司先後獲得眾多資本的註資參與市場。而真正把二手車競爭帶入白熱化的是始於2014年“二拍”大戰(車易拍VS優信拍)。2014年,“二拍”(車易拍、優信拍)分別完成大額融資,隨後開始的鋪天蓋地的PR和補貼等行動拉開了二手車電商競爭大戰。

2014年10月,優信拍公布自己獲得2014年1-8月車易拍交易數據,直指車易拍數據造假,並在公告後第二天就宣布獲得知名PE零投的2.6億美元融資。隨後,優信拍通過在中國好聲音的決賽上狂砸3000萬的廣告將這一輪二手車電商競爭帶入了高潮。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15年,隨著對“二拍”B2B模式的質疑,C2C模式的“人人車”和由原趕集二手車搖身一變的“瓜子二手車”橫空殺入市場。以“沒有中間商的賺差價”的口號和黃渤的代言魅力(筆者也是迷弟之一)成功獲得資本青睞,占領了各大寫字樓電梯入口的屏幕,力壓”二拍“成為主流。

一時間,仿佛人人瓜子之後,再無二手車商。

廣告、補貼無以為繼,喧鬧之後盡是狼藉

2015年的風光霽月是二手車電商短暫的甜蜜時光。二手車電商們大規模融資,繼而紛紛砸錢到交易補貼、廣告及市場推廣中。

簡單地梳理一番:

優信二手車C輪融資獲得1.7億美金後斥資三千萬人民幣投放《中國好聲音》的60秒廣告,投資1.8億人民幣壟斷《奔跑吧!兄弟!》網絡冠名權,聘請多位大牌明星加油助威;

人人車8月融資8500萬美金,聘請黃渤作為品牌代言人,拉開了2015年二手車電商廣告大戰序幕;

瓜子二手車超過2億元的投放創下行業新記錄,上線僅十天就獲得日均UV超過100萬。

其他融資燒錢的還有:車易拍(全年融資共2.1億美金),車王超市(1億美元D輪),51汽車(3000萬美元)……

然而,就好像所有的O2O一樣,二手車電商的盛景之下,卻是暗流湧動,並在今年暴露出地表。

2016年年初,瓜子、人人均被質疑數據造假,前者被懷疑車源數量造假,後者的實際成交量則被懷疑不到宣傳數量的一半。這些電商平臺也像O2O一樣大面積出現刷單,據媒體報道,目前真正通過二手車平臺交易的個人並不多,平臺的交易量大多來自黃牛手上現成買來的交易。而在今年的央視315晚會上也爆出:車易拍被曝利用買家、賣家兩套入口顯示不同價格賺取差價。

一出出的負面消息中,2016年的二手車電商從喧囂跌入冰點,大有“雕敝”之勢。

宏觀上,據報道今年上半年全國二手車交易量477.4萬量,同比增長3.6%,低於新車市場銷量的增速,而此前行業預測的2016年二手車市場爆發窗口似乎也沒有如期到來。微觀上,上個月車易拍總部裁員30%,直接放棄了C端業務;同一時期,優信拍則也有消息表示公司將裁員30%。

融資方面更是不容樂觀。有報道稱2015年C2C模式的二手車電商獲得了超過3億美元的投資,而進入2016年,至今只有瓜子二手車一家被證實完成了融資,人人車遲遲未公布D輪融資消息,其他的二手車電商暫無消息。這一點上看,恐怕資本市場對於這些燒錢平臺也快要失去耐心。

未來C2B風景獨好

從2015年至今,二手車電商們的表現證明C2C模式的不靠譜。看似電商平臺省去了很多中間環節,使得交易變得更為扁平直接,但實際上它們的交易效率沒有提高,所謂的C2C中仍有大量的B參與其中,如何能真正像口號里喊得那樣“沒有中間商賺差價”?

對於失去資本市場信心的砸廣告燒錢平臺們來說,不如直接向“分眾”融資,以股權換廣告來得實在劃算。

經過“坑了投資商,肥了分眾”的C2C平臺一頓亂戰,二手車電商終將走向何方?我們認為在未來的一段時間里,“平臺+黃牛”才會一統江湖,C2B模式風景將獨好。其主要原因就在於,C2C模式下,擁有車源的C和想買車的C不僅獲取成本高昂,並且兩端的C都不專業,撮合成本是重擔中的重擔。而C2B模式不同,C2B是為用戶提供一個競價賣車的平臺,滿足消費者賣出高價的需求。讓賣車車主通過線上平臺預約線下檢測,由平臺出具檢測報告後,終端車商通過平臺出價競拍,價高者得,平臺在整個交易過程既不是買方,也不是賣方。在有效的平臺規則下,專業的B端能夠很好地提高撮合效率。

目前在這條路上前進的開新、車置寶、車易拍(轉型後)、天天拍……誰能獨領風騷?這點尚且無法預言,不過我們熊貓來說個無責任的斷言:瓜子二手車也會向C2B轉型。

你是信呢?信呢?還是信呢?

二手車電商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148

把滴滴關進籠子之後 依然一地雞毛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mote/2016/1103/159599.shtml

把滴滴關進籠子之後 依然一地雞毛
爾東爾東

把滴滴關進籠子之後 依然一地雞毛

對於有的人來說卻也是悲傷的開始,這大概就是“幾家歡喜幾家愁”吧...

本文系“創業公司報道”對i黑馬投稿。

 11月1日,交通部此前頒布的《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網約車新政》)正式開始實施,《網約車新政》落地施行意味著:

“網約車正式有了合法地位,真正上位了。”

顯然,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當然不都是好的……因為對於有的人來說是幸福的起點,而對於有的人來說卻也是悲傷的開始,這大概就是“幾家歡喜幾家愁”吧。

對於出租車司機,是好事。

昨日,現代金報記者和一名從業7年多的出租車司機郭師傅聊起最近的生意,他表示“寒冬就快過去了,出租車司機的春天要來了。”

郭師傅說,2015年是網約車瘋狂補貼的時候,“路邊打車的人基本上都是人手一部手機,都在叫網約車,價格低得嚇人,出租車每天只能空跑。”現在,生意已經明顯好轉,特別是晚上及高峰時段,因為網約車價格高,選擇打的的開始增多,在路邊揚招的人多了。

他認為,網約車新政出臺以後,從事網約車的司機會大幅減少。“要有保險,而且要轉營運車輛,車價要在12萬元以上,這些都是硬條件。”郭師傅說,一輛15萬元的私家車開了兩年,二手可能還能賣個10萬,但一旦變成營運車輛,開個兩三年以後如果再變回非營運的話,可能只能賣個3萬~4萬元,“光這些門檻,很多網約車司機就要打退堂鼓,出租車司機的日子就會好過起來。”——可以想象當時郭師傅說這番話的表情一定是樂呵呵的。

是的,對於專車司機,也許不太好。

雖然網約車合法了,但由於《網約車新政》規定,各省市可以“因城施政”,因此在上述全國《網約車新政》的要求基礎上,各省市目前制訂的規則不一。

截止發稿時已經公布《網約車新政》細則的城市有 58 個,包括北京、上海、廣州、天津、重慶、杭州、南京、合肥、成都等地。從對車輛的要求看,58 個已經公布細則的地區中,有 45 個規定網約車需具備本地號牌,主要集中在交通管控較為嚴格、需要限制外地車輛數量的省會城市。從對駕駛員的要求看,大多數的已公布細則的地區對網約車駕駛員戶籍都有限制,北京、上海、天津都要求駕駛員持有本地戶口,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全部地區要求駕駛員有本地居住證。以北京為例,新政要求“京人京牌”。按照新規定,符合要求的網約車車輛只有少數中高級的B級車。地方新政的出臺讓剛獲得新生的網約車平臺從高處跌落到谷底,運營模式受到釜底抽薪的打擊。

部分地區的細則中也包括了對網約車價格的要求,杭州、長沙、呼和浩特等地以設定價格下限的形式落實要求,要求價格下限在 12 萬到 15 萬不等;廈門、青島、石家莊、合肥等地則以出租車價格為標準,要求網約車價格需要高於出租車價格;洛陽、平頂山、焦作三地甚至明確要求,網約車價格需為出租車價格的 1.2~1.5 倍以上;對網約車排量有要求的城市有 21 個,排量要求從 1.6 L 到 2.0 L 不等。同時,有些地方還要求網約車車齡在兩年內。

無論是對車輛排量、價格的“硬件”要求,還是對車牌、司機戶籍的“軟件”要求,這些對專車車主來說顯然都“不太好”。——當然,這可以理解為此舉是為了提高網約車行業競爭差異化以及緩解城市交通問題。

同時,隨著各地方網約車新政的一同落地,部分專車平臺的苦日子或許也將開始。

滴滴優步、神州租車、易到用車有影響?

對於《網約車新政》的下達,北京某優步司機表示,他自己並不是北京戶口,車輛也是掛的外地牌照,但他並不是專職做優步司機,只是在空閑時才拉業務,對於新政也早有耳聞,滴滴和優步平臺沒有下發通知,他也不知道還能不能像往常一樣拉業務,他表示再等段時間看滴滴和優步怎麽處理再決定。

在新政執行的首日,滴滴未做出任何反應。小創在向滴滴平臺司機了解中得知,在網約車新政出臺到正式執行期間,滴滴依然繼續招募新司機,且招募條件仍與往常一樣,並未按照新政要求執行,也未因新政一事向平臺上的司機做出任何說明,一如既往的進行著。

據了解,在滴滴收購優步後,因平臺的補貼明顯減少,許多司機收入大不如前。部分司機也因收入低已經退出,也有部分司機只是在空閑時間將跑滴滴作為兼職。如果真的執行網約車新政,滴滴將會流失一大批司機,而滴滴快車也將受到不小影響。

易到用車方面表示:網約車新政給予了行業合法身份地位,也對行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易到始終積極倡導依法合規經營,易到正按照新政的要求積極開展資質申請,並對現有業務進行科學優化,為用戶提供更加安全、便捷、優質的出行服務。——說白了就是現在資質不足。

值得一提的是,神州專車的車輛均是本地牌照、B級以上的車輛,大部分都是新車,基本符合各地網約車對車輛的要求。——從這一點來看,神州專車占了上風,但這股風能吹多久就不得而知了。

還有,對於用戶來說“不劃算”了?

他們都在懷念滴滴與優步對幹的日子,那會有補貼的網絡約車才叫一個“劃算”。

然而,現在網約車平臺的快車補貼沒了,多家網約車平臺近幾個月來都有不同程度的價格上漲,與出租車相比價格優勢已經逐漸縮小,在高峰時段還會出現網約車打車費用大幅超過出租車的情況。

顯然,從目前各網約車平臺對新政的執行情況來看,盡管網約車正式合法,但其嚴苛的條件將絕大多數運營人員及車輛排除在外,而符合要求的車輛很難滿足市場的巨大需求。如果《網約車新政》全面執行的話,對用戶來說應該不是一件好事。

至此,網約車新政讓專車平臺上位合法化,卻又與“全民創業”政策的背道而馳,更與用戶利益相沖突,不得不說網約車新政的出臺解決了一個問題,又將是另一個問題的開始。

滴滴網約車一地雞毛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01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