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marsiceman 轉貼/關於Evernote的融資、收購和中國區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1o1j.html

我看到的Evernote最棒的解釋分析貼,沒有之一/@marsiceman

關於Evernote的融資、收購和中國區

0.Evernote是我自08年以來一直關注的公司,第一次使用甚至追溯到剛上線那會。下面的討論是基於近期的一些事件的討論,對於Evernote的 設立、特點、用戶規模等各類基礎知識,在此不做討論;如有興趣,可以多用用Evernote的高級功能,橫向比較一下這競爭對手同類服務的差異,以及 Evernote的理念等。


1.融資:

半年前獲得2000萬美元上一輪融資的時候,Evernote在官方Blog裡提到自己並不需要錢,付費用戶足夠支撐公司本身的運營;融資金額甚至還躺在銀行賬戶裡。

那個時候,Evernote依然是一家不緊不慢的公司。

但是,這次7000萬美元的融資,公司的口吻開始發生變化,開始以高速發展為目標,並進入一個業務的擴張期。一方面是現金收購潛力公司;一方面是擴大公司人員規模和業務範圍;一方面是增加帶寬,備戰Dropbox、iCloud、GDrive、SkyDrive。

這半年消費云存儲領域發生了什麼大家心裡非常清楚:Dropbox在移動領域的威風八面和通吃,iCloud的高速擴張和即將迎來2.0改 版,Skydrive終於從微軟深埋的三四線產品線中逐漸拔到了一級主打消費產品線的戰略級高度,GDrive無厘頭的發布和接下來可想而知的大手筆推 廣。以Evernote的體量,無論是哪一家都是可怕的對手。

不過,我並不擔心apple、微軟、google的強勢地位,從云存儲的技術特點來說,它天生支持多設備、全平台、單一賬戶,這個是以鄰為壑的三巨頭所不能提供的,第三方的Dropbox不會被擊敗,反而生命力會越來越強,穩坐第一的位置。

Evernote擔心什麼呢?我認為是產品不夠有特色,有區分度,被Dropbox和Box所替代;或者份額被iCloud吞噬一部分;或者被其他的筆記 類軟件所替代;害怕自己的服務不夠穩定,被其他對手輕易替代。作為小公司它足夠成功,但是那只是半年前;作為已經開跑的云存儲F1大戰,Evernote 還僅僅是個小車隊,像Lotus,暫時還跟不上法拉利、邁凱輪這種傳統強隊。


2.收購:

增加軟件功能、建立差異點、擴大合作方的範圍(這一點應該是Dropbox的始創和最強項,iCloud這一點就非常慢且不友好)以增強用戶黏性和使用習慣、增加帶寬和存儲空間穩定服務器。

Evernote CEO和各位VC的董事們(VC深度地參與了Evernote的各項日常經營決策和投資決策裡,這從最近的各類行為中清晰地表現出來了!)將此作為樹立差異化、創造用戶需求、增強用戶黏性與付費意願的道路。

2.1 Clearly,這個是一個個人凱發展開發的網頁閱讀插件,Evernote將員工和代碼都買過來了,然後註銷了已發佈的各類軟件,統一到了Evernote旗下,並作為產品單獨放出。這是Evernote第一次收購,非常聰明!雖然收購、發佈晚於safari reader的出現,但是作為網頁輕閱讀的代表,Clearly體驗絲毫不亞於instapaper、readability、readitlater且與evernote這一保存網頁的神器無縫連接!

但是,推廣不力,影響力遠弱於其他各類競爭對手;不發佈單獨的App;在Evernote裡不支持建立獨立的文件夾收集和展示Clearly的內容;這就使得它僅僅是一個網頁插件而不是一個read it later的服務平台,將該軟件的戰鬥力從100萬的級別拉到了100分的級別!

2.2 Food/Hello,內部概念產品,不太成功;與Evernote的「記錄你的一生」的理念所契合,但是與核心付費用戶和活躍用戶的使用習慣差異過大,與Evernote的核心業務的結合度不高,而且居然還是獨立App,有點奇怪。推廣投入不少,但是效果欠佳。

2.3 Skitch,這個是移動領域的核心產品之一,Evernote志在將文件、網頁、筆記、塗鴉、圖片等都轉化為純文本存儲,基於移動設備的塗鴉Skitch是其短板;作為技術儲備或成熟產品直接收購過來,都是值得稱讚的!

2.4 Penultimate,這個收購是否划算取決於後續的整合和付出的收購代價。Penultimate是一款很有特色的單機產品,但是 網絡屬性、存儲需求、share需求不大;Evernote解釋說可以幫助其更好地設計筆跡效果,但是Ipad不是一個很好的徒手記筆記的App;在 Siri的強勢下,依靠外接鍵盤、專用筆輸入文字的方案肯定要被100%拋棄了。Evernote本身具備極為強大的文字OCR識別能力,也儲備了非常不 錯的語音識別技術,Penultimate並不能增加什麼。未來Penultimate依然會獨立運營,並不會增強Evernote的用戶黏性;能想到的 整合就是將所有的塗鴉全部保存到Evernote裡,然後再做一遍識別、存儲、以備搜索,其實跟Dropbox的差異化反而變小。


3.中國區

亂!一個問題:兩個服務器,居然還兩套賬號體系,還不能互聯互通;未來美國版用戶如何平移到中國服務器上是我最關心的。


4.什麼是Evernote的核心競爭力?

不是文件存儲、不是圖片存儲、不是網頁存儲、不是記筆記;這些都是Dropbox、iCloud干的事情,他們利用網絡替代了電腦的硬盤,按照邏輯分區或者App關聯分區的方式,以文件的形式保存。

Evernote是模仿大腦、擴充大腦的記憶過程;你記憶的是一個圖、一句話、一段聲音,它是一段信息,而不是一本書、一整篇網頁這種文字。

所以,當你想要回憶起你的信息或找到它的時候,你有三種方法:第一種,去Dropbox的文件夾裡按照文件的邏輯存儲位置去找到那個文件,然後下載下來, 打開文件,進行搜索;第二種,你利用Dropbox或者Evernote的tags進行快速索引和篩選;第三種,利用Evernote無與倫比的文本化技 術(在服務器端將PDF創建成純文本、將錄音文件轉化為可搜索的純文本、將掃瞄件轉化為純文本),直接搜索,快速關聯到你想要找的那句話!

因此大腦作為記憶體有三個功能:capture、access、find

隨心所欲收集(不管是照片、聲音、塗鴉還是文字、文件)、隨時隨地使用(對應Evernote的全平台,無論是單機版、網頁版、電子郵件還是移動版)、把信息轉化成為可存儲易搜索的形式(將文件創建為大腦更容易理解的tags或者直接轉換為純文本)。

這就是Evernote的核心功能和核心競爭力;也是區別於所有云存儲的地方。


5.Evernote還差什麼?

圍繞這三個核心功能,可以想像Evernote未來發展的短板。

第一,推廣:讓大家接受Evernote幫助你云存儲的是你的「記憶」而非你的「文件」的理念,Evernote基於的是你廣義的人生回憶(有自己寫的筆 記、有聲音、有圖像、有塗鴉、有網頁、有郵件、有文件),這些不需要你保存成為各種word、ppt、excel,而是直接以最簡單的方式保存下來,稍作 整理(標tags,進行適當分類)或不作整理。推廣基於兩個方面,一個是營銷的,一個是服務器能力的。

由於云存儲已經開展,Evernote不投入就會被淘汰,這是它半年融資的最大原因。

第二,Capture:主要的收購都是與Capture有關,這說明Evernote在這方面的能力有短板,這也是它想著力塑造差異化的地方,因為其他兩 個功能很多公司也能做到。但Evernote不僅要提供這個功能,還要讓大家去使用它(尤其是獨家或者用戶體驗極為領先),否則這個收購或投資就是失敗 的。Evernote在網頁、郵件、電腦客戶端的Capture上領先地位卓絕,但是移動設備上記筆記、照相、錄音、附加文件、塗鴉都不是很成功,剩下的 分析在第三點Access裡分析。

第三,Access:現在Evernote最大的問題!!!!Evernote自發佈以來就以一個異常勤奮的速度更新各類版本的服務,基本上每個版本的更 新週期都短於1個月,一切都是為了提升它的易用性。但是都不成功。一提到Evernote的iphone端,所有人都會搖頭:程序臃腫、啟動慢、反應慢、 經常Crash、服務器抽風、同步上傳速度奇慢、更新之後會自動刪除全部文件夾、UI毫無美感、打字卡頓拍照卡頓錄音卡頓導入文件卡頓、前台更新看見就心 煩、索引不方便。我個人幾乎從來不打開iphone上的evernote做任何錄入活動,只會用evernote去搜索我的數據庫,因為capture的 體驗太差太差。

也許Evernote應該停止收購擴展Capture功能的公司,而應該好好考慮一下如何提升Evernote的易用性(Mac版的大升級是一個很好的例 子,但是Evernote在UI和易用性上從來就不是一個一流的標竿軟件!)。如果無法提升,這可能會是Evernote成長上最大的風險。我倒希望 PenultimateUI設計師能夠更好地幫助Evernote完成軟件的設計(當然,移動版軟件的設計因為Evernote獨特的數據存儲結構受到了 很大的牽制,這是純技術問題,可能無解)。

第四,Find:很完美,不解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44

思考的碎片--5/11很碎片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1pk8.html
思考的碎片--5/11 很碎片

1. JP morgan的倫敦鯨 讓我想到幾個案例
A.不調花的天然氣
CE在2006年錄得317%的高額回報。當時,能源諮詢公司Gelber & Associates的總裁Art Gelber這樣評價CE:「他們已經用觸角測量了天然氣市場所有口袋的流動性深度。他們從不凋花的麻煩中賺錢顯然是可能的,他們是這個市場中很大的玩家,並有足夠的能力理解為什麼不凋花的頭寸是那麼的不堪一擊。」
http://big5.ifeng.com/gate/big5/finance.ifeng.com/fund/jjrw/20100206/1806455.shtml

國內的資料不詳細。好像最後是JP不給他同意他的倉單抵押。
Brain Hunter當時32歲哈。我剛看到。
賭的也太大,佔市場30%倉位。
WSJ有專門文章分析這個case比較有趣。寫的真好。

B.147 的石油
好像最後short squeeze是挪威人搞的
http://articles.latimes.com/2011/may/25/business/la-fiw-oil-traders-20110525

2.期貨是負和遊戲
這遊戲中如果是底牌給人偷看到的話,那真是吸引群狼!我如果沒記錯Citadel最後通過接受Amaranth的倉位賺到錢鳥。so哪怕是JP morgan被人偷看到底牌搞不定一樣完蛋。
這次好像搞得很大我記得上月看到的新聞是JP的倉位1萬億。

3.資本開銷極大的所謂高科技或許都是陷阱
今天看到sony 松下裁員的新聞。反思了下這個事情
記得巴菲特說過整個航空產業都不值得投資。
聯想到最近的爾必達倒閉。做flash整個產業好像最後是虧損的
面板廠家也是如此。
這三個行業都有一個特徵就是高資本投入,激烈競爭。產品可描述性極強。
整個行業的博弈特徵非常明顯。即如果我擴產上新線。對手不上我大賺,對手上大家就比資金雄厚。拖垮你,我大賺。
我這裡想到一個詞「排他性」
即房地產是排他的。畢竟我在外灘建設一棟樓。這個地點上你無法再建。
但是航空/flash/面板都是非排他的。
你建我也可以建。
反而機場幾乎是排他的。
so我的思考還不完善。但是排他性這概念會很有趣。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這個排他性也就是非競爭性。
藝術作品注重唯一性。這樣也就是排他性。so用拍賣來玩這遊戲。拍賣=排他。
工藝品就沒這價值比如iPhone最多是工藝品。當然有人開始玩限量版。也就是追求排他性。
這是從版畫這上面學來的。

4.tipping point好像真的存在
其實我這個博客原來沒想過公開。
只是有朋友要求公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45

思考的碎片--5.12/ 123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1q09.html
 
思考的碎片--5.12

1.AR看好!
http://video.sina.com.cn/v/b/76670595-1099702007.html

2.evernote是神器
主要是感謝@viviflik
告訴我有Chrome plug-in 這下做鼠標左鍵即可直接保存到evernote實在太方便鳥。
唯一問題是我分了幾個文件夾,為毛每次都只能保存到一個文件夾,沒法選擇。而且文件夾裡的內容也沒法遷移這好像不舒服。我相信一定有方案的只是我現在還是土鱉。



3.@silence_2013分享的coach case很棒,值得認真讀。這裡有個思考分享下

A:回購代理零售業務已經是趨勢。從化妝品的露得清開始!包括大眾從大昌行手裡買下賓利都是這個趨勢!

因此在那年全球都在削減成本的時候,Coach卻不惜重金從香港俊思集團手中購回中國地區的代理零售業務,由此改為直營,從那以後Coach也開始在中國大展拳腳。在2011年第三季度財報中,Coach品牌在整個大中華地區已擁有85家門店,在中國完成銷售額1.85億美元。

B:Peter Lynch說過從母公司分出來的子公司可以看好!11年26倍!我靠一點不輸給搞科技公司!
這是一個案例。
直到2000年,因股票表現欠佳而精簡業務的Sara Lee也集中於自己的主營業務,Coach從Sara Lee再次獨立,也開始艱難轉型。1995年隨著Coach全球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Lew Frankfort以及執行創意總監Reed Krakoff的加入,Coach開始擴充產品線,在手袋之外推出鞋子、皮帶、太陽鏡等更多時尚產品,Coach也變得彩色豐富起來。隨後Coach就多次以市場數字證明了自己的實力。

8.1.4 公司從母公司分析出來

公司的分公司或部分業務分拆上市變成獨立自由的經濟實體,例如SafetyKleen公司從芝加哥生牛皮公司分拆出來以及美國玩具反鬥城公司從洲際百貨公司分拆出來,經常會給投資者帶來回報驚人的投資機會。

大型的母公司根本不願意看到分拆上市後的子公司陷入困境,因為這樣可能會對這家子公司產生非常不利的公眾影響,反過來又會使母公司受到非常不利的公眾影響。因此,分拆出去的子公司通常具備十分良好的資產負債表,為今後能夠成功地獨立運作做好了充足的準備。一旦這些子公司從母公司中獨立出來,它的管理人員就能夠自由地大顯身手,它們能夠進一比削減成本,採用富有創造性的改革措施來提高短期和長期盈利水平。

分拆上市公司對於業餘投資者來說是一個尋找大牛股的風水寶地,特別是近期的兼併和收購浪潮更是早就了大量的投資機會。成為惡意收購對象的公司為擊退惡意收購者通常會把子公司賣掉或者分拆出去,這時分拆出來的子公司的股票本身也和母公司的股票一樣能夠公開上市交易。當一家公司被收購時,它的部分業務通常被出售變現,這樣它們也變成了投資者能夠投資的獨立公司。如果你聽說某公司進行了分拆,或者如果你分配到一些新獨立出來的子公司的股票,你應該馬上研究一下是否應該再多買些這種股票。分拆完成一倆個月後,你可以查看一下新公司的管理人員和董事這些內部人士中是否有人在大量購買自家公司的股票,如果有這種情況的話就表明他們對新公司的發展前景非常看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46

思考的碎片---5/12 萬事皆有動機!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1q4e.html

也許他過於輕鬆自在或者過於關注美好的一面。十年多之後,由於他可能花掉了所有還沒有賺到自己手中的錢,現在他可能失去一切。正如媒體廣泛報導的那樣,他 用自己持有的綠山咖啡股份做抵押向銀行借貸,用以滿足自己日益奢侈的生活需求。去年夏天,他告訴我,早在綠山公司股價飛漲之前,他就已經抵押了自己持有的 綠山公司股份,而他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由於各種與售股相關的鎖定期的限制,作為公司內部人士的他不能出售任何股份。

用不斷升值的股票做抵押來借貸不會有多大問題,但當這些股票開始下跌時,情況就會迅速變得非常糟糕——就像斯蒂勒所面臨的那樣。本週早些時候,為了支付貸 款的追加保證金,他被迫出售了500萬股綠山公司股票,這相當於該公司約3.2%的流通股。之後,他被免去公司董事長一職。斯蒂勒持有的剩餘綠山咖啡股份 中還有很大一部分處於抵押中。據說,他表示自己會爭取奪回董事長的職位。


這個或許就是Green mountain coffee roasters(GMCR)作假的動機。業績做好才能兌現更多。股票早抵押鳥!

股價必須上漲!

so 綠光還真有點道理!牛B!

從母公司分離出來的子公司其實也是一樣。子公司老大等於太子做大自然有動機和動力做好公司業績。這和@老農魯庶 的湊份子邏輯一樣。只和私企湊份子不給TG湊份子。


"GAAP-uccino" - David Einhorn's Full Short Green Mountain Coffee Presentation 

David Einhorn presentation on shorting GMCR: "GAAP-uchino."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47

思考的片段--4.20 投資脈衝式技術股的必要條件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147y.html
前幾天寫的人和自然VS人和人

好像詮釋的還不算清楚

我這裡先寫幾句試圖更清晰的傳達這個思考。

從體育比賽的角度看

100米跑是人和自然的比賽。如果你跑到5秒內,那麼世界冠軍一定是你的。
游泳也是
跳高也是
舉重也是。
反觀人和人的比賽
足球籃球排球競技類的

很簡單的事實是100米跑的冠軍不可能收入超過籃球冠軍。

這和投資的世界很類似。
人和自然的競爭VS人和人的競爭

人和自然的競爭很容易被另外一個人超越
人和人競爭中勝者的本質是消滅了競爭對手。

錢本質又只是人和人之間的遊戲

so人和人之間競爭的勝者容易得到錢上更多的獎勵。
人和自然的競爭更多是寫進教科書。當然和我第二篇寫的一樣人和自然的競爭其實都是用數字描述的。
比如100米的記錄。比如半導體的製程。

以上只是為了更好的解釋。下面才是主要的料。

探討這些的目的還是回歸到本質。一定是和證券市場投資相關的。

寫這個就是提出一個購買所謂人和自然競爭公司,所謂脈衝式技術公司的一個必要條件。
這個必要條件是:當你買入脈衝式技術公司是必須確定賣出的時間。
如果你無法確定賣出時間,那麼請不要購買。
另外這不是一個充分條件。這只是必要條件。必須知道的。

這比我早前的思考有所進步但是痕跡依然
這裡有兩句話以前我覺得說的不錯

A長期的長度有了微觀的變化

B絕對的時間到來前等待絕對的價格。

B強調了時間,但是沒有提升到必要條件的高度。
A強調世界的節奏加快。週期縮短。

如果結合必要條件+B,就是脈衝式技術股投資的要訣變成確定賣出時間點,在這之前等待絕對的價格。

接下來解釋下為什麼這是必要條件。

這裡不探討如何發掘類似QQ facebook這類我歸類為人和人競爭的企業。這類偉大的時間朋友屬性的公司。

這裡主要說的是脈衝式技術股的投資思路。也不涉及如何發掘這樣的公司。
只涉及投資的一般規律
這個規律就是所謂所謂脈衝式技術股就是增長脈衝式,短期增長迅猛,回歸也同樣迅猛。so回到投資角度就是必須站在脈衝圖案的左邊。千萬不能到右邊。右邊是黑色午夜,深不見底。看看柯達就知道看看王安看看賀氏。
而且下跌從來不是買入脈衝科技股的利益,任何PE PB 任何所謂指標都是無用的。這算鐵律。nokia rimm都會應驗這個鐵律。
既然是脈衝式你就必須承認時間上是有限制的。你未必知道脈衝的高點在那裡,但是你一旦承認是脈衝式必須設立時間止損或者止盈點。
不然就是深不見底。沒有最低只有更低。


當然這類投資也有巨大優勢就是短期翻倍。缺點是你必須止贏。

止贏這個缺點是針對類似QQ Facebook這類偉大公司而言。偉大公司從來不會止贏從來對你的要求是遠離市場遠離波動,甚至遠離股市。
so止贏對職業投資人是缺點,因為會讓你一顆驛動的心。
同時又一次考驗你的耐心。
話說減少決策的次數最大的理由就是每一次決策,都有錯誤的概率。反覆多次決策會增加犯錯的概率。畢竟我們都是人。同時反覆決策還有兩大缺陷 1.bid/ask差價這個差價一般都是0.5%多次決策會累積非常大的差價。2.交易成本。這個國內萬三到萬五外加手續費。海外各異。但是畢竟是錢畢竟 是交易成本。
so脈衝式科技股的投資非常考驗持鈔耐心。這是最大缺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48

思考的片段-4.21 商業電子化而非internet對比京東和AMZN有感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15on.html
AMZN的年報是很好的商業教材,更有意思是連貫起來看承前啟後有歷史感同時能明白他們思考的軌跡。
這比單獨讀一篇報告來的有價值。
同時中國人有句古話: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
這裡吧AMZN和京東做個對比。高下立現。
對比分三個角度。1.立足點或者軸是什麼?2.scale up or scale out 3.retail or platform

1.軸
AMZN的年報反覆強調的是現金流,所謂自由現金流。so我以為他的軸是自由現金流。
現金流量表早前是不提供的,當然更早前甚至在華爾街早期甚至股份公司的總股本都是保密的。
so時代進步才導致逐步信息透明,大約在70年代後期才要求提供現金流量表。我如果沒記錯。泰國的上市公司到今天還是不需要提供現金流量表。這是題外話。
關注自由現金流的目的其實更多是注重企業的生存能力。企業有資產沒現金會倒閉。有足夠所謂自由現金永遠不會倒閉。
同時這點上和BEZOS在公司佔20%股份有很大關係。
因為如果自由現金流不夠公司就需要增發或者香港叫批股。這樣會稀釋他的股份。這是他不願意看到的。同時他不能忍受公司倒閉。所以不盈利沒關係。千萬公司要存在要存活。
真稀釋鳥股份,丫一定跑出來喊員工利益第一顧客利益第一。這就會變成另外一個Starbucks的SCHULTZ HOWARD這傢伙佔2%都不到。所以。。。大家懂的。沒一個佔20%股份的CEO會跑出來喊員工利益大於股東利益.從來沒見過。
京東 我看過王利芬採訪劉強東的視頻大約2個小時去年7月。
最讓我震撼的是他的估值態度和估值方法。他強調說估值就是P/S10倍,然後這個不認可就比談,認可這個其他就讓手下談他不談鳥!而且還告訴觀眾這是第一輪融資時,VC告訴他的。
so這個P/S10倍+他以不盈利為榮的表態+不斷融資。那麼用簡單的邏輯推理就可以得到一個結論他的軸是銷售額。
銷售額上升公司估值就會提高。融資就會增加,融資增加有利於他佈局全中國。各地設立倉庫外加自建快遞隊伍。
so這是第一個差異。自由現金流VS銷售額

2.Scale out VS Scale up
AMZN是徹底的Scale out,從他2006年的年報可以看到,他對實體書店的態度。可以盈利但是我不做。2005你啊可以看到他決策的基礎。和對新業務決策的看法和態度。
同時他的AWS是Scale out 他的Fullfillment by Amazon也是Scale out。他走的是專業化道路。

反觀京東自建送貨快遞自建倉庫我看就差自己設立工廠自己生產家電。
這是徹底的Scale up
垂直模式。

so這是outVSup的差異。

3.retailVSplatform

AMZN最後是在做platform 無論AWS還是fullfillment by AMZN還是他自己的kindle都是paltform
而且是全球為目標市場的platform這是專業化的極致。效率最高。機器服務人,且全球無邊界服務。

反觀京東本質上還是在做零售。
哪怕是做第三那方銷售,壓款這個厲害無出其右。 
so京東是在做銷售額遊戲做零售遊戲做資金遊戲做人員管理遊戲。這和AMZN為代表的internet企業背道而馳。



結論:我和@linan分析完這一系列問題發現京東只是把商業電子化,而非所謂電商,根本就不是在做internet.大約1-2個月前我就覺得這問題不對,當時的思考還懵懵懂懂但是有一點當時很清新認識,互聯網是人數減少機器服務人的時代,京東是人員龐大堆積人口的服務。這沒可能是時代方向。一定是錯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49

思考的碎片--4.21 說幾句商業internet化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15w6.html
是這樣。internet的本質是信息傳遞成本為0

附帶的是計算和存儲服務的服務需求。

當這類服務提供的可靠性超過99.99%即可簽署SLA的話(0.0001×60*24*365=52.56.即每年停機52分鐘就是安全保障率99.99%
那麼就可以認為他們是安全可靠的服務提供商。

我們身邊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現在越來越多人信任手機,而放棄固定電話。
一個重要原因是手機的可靠性足夠高。
當下internet接入服務已經可以算公共服務公司。類似電廠和水廠。服務類似電力服務和自來水服務。

同時那些存儲和計算能力也在走向云端。這也就意味著在走向公共服務公司。

so讓公共服務公司去運營retail那個不是正道。
AMZN走的是公共服務公司。提供AWS服務,提供倉儲服務(包含ERP之類電子管理系統的出租倉庫服務)
so服務是最好的現金流這裡又和他的軸發生了關聯自由現金流。

soAMZN才是正道。
所有假借internet搞money遊戲的在我眼裡都是騙子。從groupon開始到今天說的國內公司。

最後很少見公共服務公司去參與商業。電廠不會去自己開商店。這是常識。專業化才放交換成為必須和必要成為iekeneng。
so這是亞當斯密的東西了。殊途同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50

思考的碎片-4.23 memo@linan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1716.html
週五和@linan的交流我有做筆記。有很多零碎的碎片
這裡做個memo外加這兩天博客還有未來幾天的東西也算一個小結。如對這系列觀點尋求交流和探討只在Google plus。其他空間無法一一作答。歡迎加入自由的空間。

寫在前面
這個博客的目的不是傳播和製造觀點。更多是記錄個人觀點。為日後復盤使用。
so在論證過程中幾乎很少做基礎鋪墊。也懶得鋪墊。so剛剛返回去讀以前寫的東西確實很簡潔,沒行業和時代背景相對難以理解。
比如早前寫過AKAM那個就沒詳細論證為何對企業是total solution,但是最近我們可以看到D&G和Fiat都簽約的公告。這就是反映了我前期的觀點。也算一種驗證。
http://slamnow.blog.sohu.com/203451591.html

同時這個博客是記錄的是思考的演化過程。so最新的才是新思考,思考的本身也在進步和推演。
比如這個博客前幾天寫instagram12人是奇蹟。和@linan討論下來未來十年內應該有一個人的公司價值10億,一個人誇張了。就是人少不是太大問題,日後會成為常態。

正因為是個人思考演化過程的記錄,所以不會太多回應辯論。辯論不來錢的。歡迎交流拒絕辯論這是我的態度。


開始1234

1.昨天和@葉公好尨 的一個共識也算結論
anyway 葉公你我有一個共識。京東和AMZN是兩類公司一個是做買賣的一個是平台級的。其他問題都是次要的。
so可以推理出來AMZN是偉大公司。京東沒有成為偉大公司的基因起碼到目前為止。
這對昨天的blog算一個修正。雖然京東沒有偉大公司基因,但是京東不未必就死掉之類。就是一個買賣公司。有一定價值。

2.互聯網泡沫
00年前後的互聯網泡沫,一個泡沫的指標是不應該進入該行業的人進入了。比如打卡上下班的公司進入了,這是泡沫的指標和導致泡沫的原因。人流導致錢流,錢 流導致人流,殊途同歸。當行業出現不合適人員的時候也是泡沫發生的時候。追逐利益超越追逐夢想。那麼必然是泡沫。So這如果成立那麼當下的SNS泡沫起碼 不大。如果有的話。

3.濾鏡的流行

Path instagram 美圖秀秀 剛剛發表的微信4.0
100%的共通之處是濾鏡。
隨手打開圍脖。目測美女照和美女大頭照90%以上是用過濾鏡。
Path的濾鏡還有兩個種類。然後Path還有可以花錢買的濾鏡。這算增值服務?

so濾鏡的流行是一個現象,已經不可阻擋

分析現象背後的商機:約等於0 無趣的很。濾鏡是算法為基礎。so沒啥好搞的。

當然真有商機也不會寫出來鳥!

分析濾鏡的流行原因:土鱉沒構圖,然后土鱉沒耐心多拍幾張。但是土鱉還真知道或者有追求美的需求。
so用濾鏡是最佳的方案。
我用了instagram的濾鏡現在也用上癮。so事實就發生,無P不成圖。
Path是全尺寸,instagram是要照片截取。不知道為毛instagram這樣設計,我還是喜歡path的全圖。


4.注意力擠壓模式。

源自上週末孔令奇在Hitfm一檔hiphop節目中關於嘻哈歌手出片的頻率變化。所引發的思考。

說道hiphop歌手現在每月必須發新片還是每週,不然就沒遺忘。早期是一年一張CD,那樣會認真製作質量高,現
在是每月一首。
這背後有製作能力電子化和專業化導致的可能性,但是我們更注意到這現象背後的原因
是注意力被擠壓,這裡特指消費者注意力。不斷被push,然後你如果不參與到這個潮流,你就直接寫進歷史書。
so這就是一個寫歷史和被寫進歷史的選擇題。
writing history or be written in history。
消費者注意力別不斷的新東西推動者轉換熱點,你的空缺就是他人的機會。創新在填補消費者每一秒的空閒。so商家最大的願望是每個消費者有48小時而非24小時。哈 just kidding
so注意力擠壓模式下,持續升級已經是必經之路,也是必須之路。這好像和迭代的觀念重合。

5.@基因拓客思-GeneTalks剛剛有說「Big Data對醫療領域的影響極其深遠」。上篇寫的Big Data至少不設計醫療領域。換句話說醫療領域就是遞歸分析。和我們說的床照理關係不大。

6.普通人的新浪
用陌陌查看下隨機的大眾人群,查看他們的新浪微博。有這樣一個規律
人均200個follower
following大約也就200個極少follow所謂意見領袖和大V
內容:80%吃喝拉撒睡凡人瑣事 20%心靈雞湯
通過這樣的樣本得到一個結論:他們才是大多數,其實我們才是另類。

7.單人 1B的公司是可能的

理由很簡單就是專業化,13人的instagram價值1B,是在特定時代背景下愛才成為可能。因為大規模的云服務。
其實與其說云服務,不如說就是專業分工,亞當斯密那套。

上週看到已經有專門做崩潰代碼的公司。這樣下去,擔任創造力+IT服務專業化平台,從客服到軟件全套第三方專業平台式云服務+自助服務誕生。小公司很容易存在很生存,沒有任何障礙。人數個位數的1B公司誕生幾乎是必然。而非偶然。

8.instagram 1%的玩法

我和@linan 承認我們是沒有能力對這個估值作出判斷。但是我們相信Mark的判斷比我們牛B。
這個收購遊戲中最有趣的是1%的溢價模式。
Mark如果話1B買個遊艇又如何哈,我肯定相信Mark的判斷力。

這是第二個0銷售額大價錢賣出的公司,
我知道第一個是ILMN購買Solex 600M成就ILMN當時也是0銷售額。
至於收購的意義。不想贅述,任何人google一下即可知對行業的影響力。簡直就是奠定行業地位的收購。
無人不稱頌Flatley的英明
http://www.forbes.com/2006/11/13/illumina-pharmaceuticals-earnings-markets-equity-cx_rs_1113markets10.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51

思考的碎片---4.23 @linan T-shir VS Suit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17l6.html

週五和@潛水員 聊到 #cloudflare# 和 $Akamai(AKAM)$,cloudflare能在1年多做到10億刀估值 vs akamai的 98-99年開始做到今天的70億市值。其實有一個典型的區別。cloudflare是一家新型的互聯網公司,akam是一家從事互聯網業務的傳統公司。 這裡最顯著的特徵就是cloudflare的員工穿T桖多,akamai的員工傳西裝的多。所以akam其實已經不再具有典型的科技股特徵。#一句話#  

1.B2B需要西裝,人和人最後簽約
2.B2C沒人介意你是裸體還是奇裝異服,你在服務的背後。
3.internet演化到後期都會變成自主化服務,比如google ads的自主賬戶自主廣告。核心演變成機器服務人。
4.穿著是特指,那天看到Mark和日本首相見面穿西裝超級不適應。另外從財務報表上的特徵可以總結為income statement中銷售額和銷售費用的不同步增值。自主化服務,最典型的是銀行的ATM引發的慘案,從9am-4pm固定上下班到24×7全天候金融服務而且成本固定。收毛利和淨利走勢不同步會出現飆升的淨利潤特別在benchmark為0的世界中。
這和早期軟件和硬件公司估值不同會是一個商業邏輯。
云公司和軟件公司也會不同的估值。哪怕銷售額不變。因為不同步的利潤增長。so世界演進的路徑會是硬件VS軟件VS云服務。
當然會有交叉很多是賣設備然後+服務費比如fortinet開始的一系列公司。這裡不贅述。部分項目應該有很深刻研究和思考不變公開論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52

思考的碎片--4.23 效率提高VS創造力 一個正反饋。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17pf.html
思考的碎片--4.23 效率提高VS創造力 一個正反饋。

這個算最後一篇也是週五和@linan 交流中收穫最大的一個思考。

internet引發的信息傳遞成本急劇下降導致人類生產效率的大幅提升。(信息交流的成本是算交易成本的一部分。可以參考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論)

然後有趣的是然後,如何人類效率提高?效率提高在個體上的體現是什麼?效率提高對社會的影響優勢什麼?

簡單的事實是當信息傳遞成本降低會讓交易更頻繁,這點可以從證券市場就可以看出電子交易時代交易量是過去手工的N倍。N>10

交易的頻繁從另外的角度看就是專業化,這是亞當斯密的理論鳥。太簡單 。阿里巴巴平台是獲益者也是專業化和交易頻繁的具體體現。

so效率提高的表現是更專業化,交易更頻繁。這是第一個結論

第二個,單就個人來說會導致兩個趨勢 1.工作時間減少,休閒時間增加。歐洲人只干 35小時鳥!2.滿足工作必需品的工作時間減少,即每天工作8小時,其實2個小時工作可以滿足基本開銷(專業化效率提高導致的產品價格下降所以滿足基本開銷的費用下降,這裡特指產品的通縮) 那麼其餘6個小時的工作其實是為了滿足彈性需求)

第三個。社會效率提高對個人消費的影響。

1.家務勞動社會化,從洗碗機到帶烘乾的洗衣機開始,到每週外出就餐次數增加。
當下的中國越來越多的營業員在使用麥當勞午餐服務!這就是家務勞動社會化的趨勢。
我只去過加拿大,我在Montreal的Catherine大街上最深的感觸是,這條類似上海南京路的Montreal最有名路上竟然50%還是食肆。so這是太明顯的家務勞動社會化標誌。
回到個人就是效率提高一定是更多交易更平凡交易。外出就餐就是一中交易。對比在家做飯。

2.彈性消費越高對創造力的要求越高,對形而上的需求高。
從新產品新需求開始。到對美觀對愉快體驗的要求。

效率提高必定導致基礎產品供應過剩,相對於供應過剩就是需求稀缺。這是社會演化的必然路徑。

so如何創造出一個新需求,讓果粉們排隊這就變成一個新課題。創造力。創造需求。
這寫創造出來的需求都必須符合美觀和愉快體驗的要求畢竟這是非必需品。
當然如果產品足夠成功就會從非必需演化成必需。
so有人創造出標準化的產品崩潰代碼直接匯報崩潰原因
so有人做online custom service
so 有人做online的FAQ
so這一切的類似新需求被滿足夠又會提高效率。形成一個正反饋

so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通縮的產品就是非創造力的。蘋果產品降價頻率不高。當蘋果產品搞頻率降價是我認為就缺少創意鳥。

so一個效率越高的社會也會逼迫廠家和供應商提供最具創造力的產品創造出新的需求。
這個社會應該在北美大陸。
一個曠闊無邊界的市場和一個自洽,正反饋的社會機制。而且這個初始市場還會scale out蔓延到全世界。最後生意做到全世界。離開國界的生意毛利幾乎都是90%以上因為編輯毛利會上升而非下降哈。這真的很神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5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