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VeryCD黃一孟:「腳印」比Path本土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4/20/226012.html

4月19日消息,由VeryCD團隊開發的類Path社交應用「腳印」在蘋果Appstore上線。VeryCD創始人黃一孟表示,相比Path,「腳印」結合本土化特色,體驗更加穩定和便捷。

與Path類似,「腳印」是一款通過影像和文字記錄生活,與私密好友及家人分享精彩瞬間的手機社交應用。強調現實生活中的強關係社交,為用戶提供不限空間的免費存儲服務。此外,腳印增加了內容一鍵同步等本土化設計。

截止今年2月,Path全球用戶數約200萬,其收益主要來自移動廣告,並剛剛獲得紅點創投領投的4000萬美元B輪融資,估值達2.5億美元。但 由於網絡環境差異,Path的服務在國內尚不穩定,由此衍生出諸多類Path產品,例如畫說、美刻、登登、點滴等,此外騰訊也正籌劃在微信中整合類似 Path功能。

業內人士預測,既Facebook10億美金併購Instagram後,或抬高Path類社交應用估值。

對於業界質疑腳印抄襲Path,黃一孟在微博中解釋說:「海外產品在國內被克隆似乎已是定式,曾經我也是罵罵咧咧的一員,現在要變為被罵的對象。唯 有做得比Path更好用,才是我們的價值。模仿沒什麼光榮,但是不進步更加可恥。有差距就大膽承認,從模仿開始學習。」據瞭解,腳印即將推出 Android版本。

VeryCD曾是瀏覽量最大的資源分享網站之一,因「去盜版化」,VeryCD曾一度舉步維艱。自2010年,以其核心團隊為基礎,成立遊戲平台心動網絡,轉型網頁遊戲開發商,推出頁游產品《神仙道》和《盛世三國》。

以下為網易科技對VeryCD創始人黃一孟採訪實錄:

網易科技:VeryCD佈局移動互聯網,為何選擇從社交,類圖片分享應用Path角度著手?因為這樣的應用積累用戶較為困難,而且競品很多(如騰訊),盈利模式較為單一。

黃一孟:我們自己作為移動互聯網的用戶,一直有通過手機和家人及朋友即時分享信息的需求。微博的出現一部分解決了這個問題,但是微博是一個完全公開的環境,家人及好友間的很多私密信息是不方便公開的。

微信很私密,但是不方便分享,把我的信息在微信中主動發給所有好友反而會顯得很騷擾。所以希望做一個基於這兩者之間的移動互聯網產品,Path的出現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所以我們決定在這方面進行嘗試。

我們知道這個方向會很難做,隨時面臨巨頭競爭,指手畫腳的人多,又還沒有清晰的收入模式。但因為這是我們自己喜歡做的,自己想用,現在又有能力做,就希望能夠努力一下。

創業型小公司相比,VeryCD的優勢是不缺錢、有流量、也有豐富的經驗和實力。和那些已經上市的大公司相比,VeryCD則贏在更靈活,對於產品的調整和反應速度也更快。

網易科技:腳印的創新之處在哪裡?

黃一孟:簡單列舉一下腳印相對Path的優勢:

1、速度快,流量省。國內最好的BGP機房+CDN網絡的運維佈局,用戶不論在何時何地都能最快速度的訪問;基於socket的私有協議,協議流量僅為Path所用的HTTP協議的1%,大大節約用戶手機流量並提升響應速度。

2、各種產品細節的優化,使用過程更加流暢。

3、針對國內社交網站優化,支持一鍵同步到新浪微博、騰訊微博、人人網和開心網。


網易科技:如何規劃腳印的盈利模式?目前是否需要融資?

黃一孟:我們對腳印的定位,是手機上的Facebook,現在主要的目標還是提升產品質量和用戶積累,對於盈利模式方面並不擔心。公司目前有非常好的現金流,所以暫時不會考慮融資。

網易科技:VeryCD目前的主營業務是什麼?盈利產出狀況如何?曾經輝煌的分享站VeryCD,未來將如何發展?

黃一孟:VeryCD和腳印是我們團隊管理下的不同業務,就和心動遊戲一樣,各自有不同的發展方向。

VeryCD是我們創業的起步項目,我們對她給予了非常深厚的感情。雖然隨著行業的發展以及版權市場的規範,VeryCD在內容上做出了許多調整,去除了有版權爭議的內容下載,但我們仍他對她抱有很大的希望,我們會在原有的用戶定位上做出更多的嘗試。

心動遊戲是我們目前主要的營收來源,來幫助我們其他業務的發展,以及繼續做出更優秀的遊戲。

網易科技:您本人對中國移動互聯網創業團隊發展有什麼樣的看法?提出什麼樣的建議?

黃一孟:移動互聯網是一個正在迅速發展的潛力巨大的市場,成長速度甚至遠超10年前的中國互聯網,對創業團隊來說是非常好的機會,有很多方向值得嘗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71

由Passbook聯想到Path的盈利模式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6/1857246.html
P

ath在今年6月用戶數已經突破了300萬,相比Path 2.0剛剛推出時用戶數量的猛增,這個成績說好不好,說壞不壞。畢竟這是個定位於私密社交網絡的應用,它的定位決定了它的成長速度無法與社交網絡的領軍公司facebook和圖片社交新銳instagram相比。

Path能夠在競爭激烈的社交網站的夾縫之中安身立命,實屬不易,究其根本,還是內功修煉得深厚。

眾所周知,Path 2.0以其獨特的UI設計吸引了無數擁躉。當iPhone和Android手機風靡全球後,大尺寸觸屏手機中應用的UI設計就沒有過有影響力的創新。 Path 2.0的出現,猶如春風拂面,讓人讚不絕口。當用戶在使用Path時,會感覺非常的舒適與自然,彷彿在翻閱一本製作精美的日記本,上面記錄了自己和摯友們 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正是這樣舒適、自然的用戶體驗使得Path始終保持著很高的用戶活躍度。

在積累了足夠的用戶活躍度與忠誠度以後,Path是時候開始思考如何利用這個平台進行盈利了。雖然Path秉持的理念是一切以用戶體驗為中心,但是 如果公司無法持續地盈利,Path也無法繼續保證出眾。Path的創始人及CEO Dave Morin曾表示不願意以犧牲用戶體驗為代價在Path中植入廣告,因此,Path這個平台上的商業模式必須做出創新。

首先,我們先來分析Path現有的盈利模式:

出售濾鏡

Path上使用最多的功能,莫過於照片分享,而將照片發佈至Path時可以選擇添加濾鏡使照片以不同的效果呈現出來。目前Path上有7個免費濾鏡 和5個收費濾鏡,每個收費濾鏡收費0.99美元(6元人民幣)。濾鏡雖然是一項重要的收入來源,但由於用戶的數量和增速有限,這項收入同樣是有侷限性的。 在未來,濾鏡只能是佔比例很低的一塊收入。

與Nike的合作

今年3月Path宣佈與Nike達成合作,用戶可以將Nike+GPS上的跑步數據以及跑步路線同步到Path上,與好友分享。其實就在Path 2.0推出不久,Dave Morin就表示要推出記錄健身運動數據的功能。然而沒有人會想到Path會與Nike合作,並將產品的一項功能與一家巨頭公司進行無縫合作,並且非常自 然地在應用內植入廣告,整合推出後的效果著實令人驚嘆!可以說,這樣的合作是絕對的雙贏。

蘋果的用戶不難發現,iPhone內置了Nike+iPod的功能,這項功能可以實現iPhone同置於Nike+跑鞋中的傳感器進行運動數據的同步。

Nike作為全球領先的體育用品品牌,吸金能力自然是毋庸置疑,能同Nike這樣的公司合作可能是每家互聯網公司都夢寐以求的。Path能在2.0版本推出僅三個月後便同Nike達成合作,可見前期工作準備之充分與用戶體驗設計能力之高超。

Nike作為行業領先者,同樣非常重視產品設計與用戶體驗,能夠認同並且與Path合作,本身也是肯定了Path這個平台的潛在商業價值。雖然二者合作為Path帶來的收入數額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個數字絕不會低,並且給Path帶來的品牌價值的增值也非常可觀。

Nike在今年1月推出了綜合性計量單位——Nike Fuel,並在最近更新的Nike+GPS 4.0版本中加入了這個計量單位的使用,相信很快這個單位也會出現在Path上,讓Path用戶能夠與好友完成標準化的個人運動數據分享。

回顧了Path現有的盈利模式,我們可以發現現有的兩條路子雖然不能帶來巨額現金流,但至少十分穩定。要想比較客觀地分析Path潛在的盈利模式與 能力,我們首先要明確Path的理念。正如其他偉大的公司一樣,Path將用戶體驗放在首位,而盈利退居其次。Dave Morin在Path 2.0發佈的時候提出,「Path的第二個階段是要讓人們在人生道路上可以抓住所有體驗」。這句話飽含深意。一方面,Path的願景是伴隨用戶一生,記錄 這一過程中精彩的點點滴滴;另一方面,Path重視用戶的實際體驗,並希望以獨特的方式將實際與虛擬的體驗完美地結合起來,讓Path成為呈現用戶精彩生 活的完美的平台。

在今年的WWDC上,蘋果公司發佈了自家應用Passbook,我們可以簡單地概括其功能為電子票據收納應用,很多媒體和蘋果粉絲將之奉為蘋果殺入 電子支付領域的又一重磅武器。在稱讚Passbook的同時,我們也可以從這個應用上窺探出許多細節,這些細節同樣可以被應用於Path上,並有潛力成為 Path未來盈利模式的一部分。

Geo-Fence。我們知道在iOS裡Geo-Fence的應用不在少數,如蘋果自家的Reminder或者 大家熟知的大眾點評等,而在iOS6中,蘋果更是精雕細琢,讓Geo-Fence大放光彩,從電話到Passbook都有Geo-Fence的應用。而 Path裡,我們印象深刻的是,每當用戶在不同城市間轉換時,Path會自動記錄到達某城市。不妨設想一下未來,我們前往一家星巴克,點好咖啡坐下來時, 打開手機打開Path,已經自動發佈了一條「我在星巴克XX店,猜猜我今天點的是什麼?」類似的,當我們在乘坐某次航班的時候,Path會自動發佈「我正 乘坐XXXX航班前往XX城市」,完成這項功能,也就需要Path也有二維碼錄入的功能。通過Geo-Fence的幫助,Path實現了Passbook 所不具備的社交功能。

數值自動輸入服務。這項服務是Path 2.0發佈之初,Dave Morin便提出的,他強調,Path上會有更多的數值自動輸入服務,以便用戶將更多的個人數據帶到Path上。於是,這個所謂的「數值自動輸入服務」便 很有文章可作。Nike+GPS已經是一例典範,將個人運動數據帶入了Path,接下來還會有什麼呢,我們平時還有什麼習慣累積的數值或者數據呢?商場或 者咖啡館的積分,還是某家米其林餐廳的消費金額?Passbook上擁有顯示會員卡等卡片賬戶餘額的功能,而Path作為社交工具,自然不會提供暴露個人 隱私的功能,如何提供有價值的數值自動輸入服務,在未來同樣令人期待。

我們在分析Path究竟會加入怎樣的功能時,更應考慮用戶需要什麼樣的功能,他們願意與摯友們分享些什麼?現在已有的功能裡,照片分享、和誰在一起、位置簽到、正在聽的音樂、信息和睡眠狀態都有一定的活躍度,那麼現存功能有哪些不足呢?

在現存功能中,睡眠狀態隨著Path消息記錄的增加變得不再像最初那麼酷那麼吸引人,逐漸被老用戶所遺棄。睡眠狀態這項功能如果雞肋了,Path肯 定會捨棄這項促進其名聲大振的功能;如果要增強這項功能的話,無非是加入睡眠質量的分析,自動繪製出睡眠深淺程度的圖標(就如Dream:On提供的功能 一樣),這就需要調用更多的手機傳感器。而正在聽的音樂這項功能,需要用戶錄下一段音樂,仍舊不夠便捷,如果能提供同Spotify或者Pandora結 合起來,自動同步聽歌列表到Path中,相信也會是一項很酷的功能,同時也能更具現實意義地與好友分享音樂。

Path上都是用戶最好的一部分朋友,用戶肯定不願意發佈一些信息使這些朋友覺得反感(如炫耀性質的或者著實無聊的內容),因此Path上的信息質 量就顯得很重要。Path的盈利方向就要側重提高用戶發佈信息的質量上來,所有的功能都是為了使用戶能夠向好友更好地展示自己生活精彩的一部分,如果通過 某些功能能夠使用戶更自信、更親切地展示自己,用戶一定會非常願意為這樣的功能付費的。

Path不是facebook那樣的公共社交網站,無法通過硬性的廣告來獲取收入,如果能夠巧妙地植入廣告(或者有價值的合作或活動設計),相信 Path這樣一個優秀的平台能夠得到更多的忠誠用戶的青睞,而這部分的用戶又很大程度上具有較強的消費能力,因此這個平台的廣告價值是非常可觀的,唯一的 問題,是如何以「具有親和力」和「像朋友互動」一樣的方式展示廣告。

Path也不是像騰訊這樣的公司,沒有QQ這樣的平台來通過增值服務獲取收入。Path需要會員或者各種鑽類服務來彰顯自己在虛擬的網絡生活中獨特 的地位嗎?顯然不需要,在Path中,相互關注的用戶之間的關係親密,是一種平等交流、健康互動的狀態,提供類似的增值服務只會破壞這種生態平衡,使 Path背離原有的價值觀。

Path是一家優秀的初創公司,在私密社交網絡上比其他競爭者都要走的更遠。而回歸到一個每家互聯網公司都無法逃避的問題——盈利問題時,我們希望 這家優秀的公司也能夠有獨特的、創新的解決方案,在保持並提高用戶體驗的前提下,我們樂意見到這家公司另闢蹊徑,打造不同於其他互聯網公司的盈利模式,在 瞬息萬變的互聯網競爭環境中,保持那份初創的精神和那股熱情,繼續作為業內獨樹一幟的領導者引領其他互聯網公司為提升用戶體驗而努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07

如何選擇Career path Bittermelon 苦中作樂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hk/2012/07/career-path.html
最近有不少新手朋友找我,問行業情況和入行事宜。問得最多的,是會計中那一個sector的前途比較好,他們大多數都很擔心一個情況,就是怕揀錯 career path。其實也離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郞」太過深入民心,雖然政治不正確,但此觀念仍存於很多人的心目中。

每當有新手問我時,我通常都會提醒他們一下,於個人的職業發展來說,其實career path沒有好不好之分,只有適不適合自己之別,就算career path是如何光明,若果不適合自己也沒有用,因為最後必然是發展有限。就以內部審計為例,在近年算是前景比較好的sector。可是,Internal audit最講究interpersonal skill 及communication skill,若你的性格比較內向,又或者不懂得,不習慣甚至不願意與各階層的人溝通,那麼就算讓你進入了內審,發展也會很有限。所以,每當有人想投身內審 行列,我都建議先瞭解一下內審人的特質,並問一問自己是否合適。況且,career path至少要走廿幾年,若投身了不適合自己的sector,那種長痛要如何承受?

另外,發覺有很多人都喜歡將自己與別人比較,最典型的是Local firm vs Big 4出身,認為自己細行出身無前途,無前景,讓這種自卑感不斷發酵,最後不單令自己失去信心,最怕是將這種自卑感擴散出去,影響身邊的人。

其實每人的career path都不一樣,就算起步線比人後,只要肯去跑最終也會到達終點。記得讀中學時就有一位亞sir講過,人生就像馬拉松,在起跑的初段,總有很多人跑得快 過自己,但只要自己肯堅持,到了中段就會發覺自己已經追過了原先跑得快自己的人,而且也有不少人在中途已經放棄。

所以,我一向認為在career path上不用,也不必和別人比較,唯一要去比較的,就只是自己。只有自己比較自己,你才會有真正的進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059

注意「關鍵路徑」 (critical path)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2/09/blog-post_22.html
工程項目有個詞彙叫 "critical path", 止凡譯作「關鍵路徑」, 意思指一個工程項目中有九千幾樣東西, 例如政府部門審批, 建築時的地基、樓面、消防、機電、系統等等, 每一環都緊緊扣著, 看似每件事都會影響工期, 延誤任何一個環節都好像會延誤交貨日子。但其實不然, 工程界的都會知曉只有在 "critical path"上的項目才會影響工期, 除非普通的環節延誤得實在太久而變成 "critical path" 的一部份。

沒有接觸工程的人好像不明白, 舉個簡單的例子, 有個富家子弟買了一輛時速可達 220km/h 的跑車在香港駕車, 性能跟我輛殘車完全沒法比, 但如果大家一起出發由上環駕往銅鑼灣, 我敢肯定大家的到步時間前後不出5分鐘, 可能我會比他快也說不定。因為在這個路程上, 快慢的關鍵不是車速, 而是過紅綠燈及塞車時的排位。



簡單來說就是有些因素完全不會影響結果的, 在這些因素上多多動作只會浪費人力物力, 但得不到功效。明白了這個道理後, 其實也可以應用在個人事途上及投資理財上。

先講個人事途, 打工仔一般在退休前都會工作30多年, 而30多年內都會有不同的階段, 又會轉工, 又會進修之類, 有時又會動作多多, 到頭來得個吉。

但如果假想自己有條中軸線, 這個就是事業大方向, 只要做的事情能幫這個中軸線前進就可以了。看似抽象, 但其實這個思法對很多事途上的動作決定很有幫助的, 例如你只想要一份安穩的工作而人工又要不錯? 還是要爭上位令自己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呢? 當然又有權、又有財、又輕鬆的工作就最理想 (可能某些政府工吧), 定立了目標, 自然可以放膽一點執行。

不少人都要權、要財、要上位, 所需要的子彈可能是不同工作上學回來的東西, 在這個前題下, 你會明白自己何時需要動一動身, 就是當工作沒有可以學習的地方, 人工多少也不重要, 是時候走了。

以上例子, 只要現工作還算有東西學習, 你的事途大方向還在向前走就可以留下, 但當沒有知識學習時, 你再留在這個地方就是 "critical path"了, 留多一天就耽誤「成功」多一天, 就是這個道理。

至於理財投資, 道理也一樣, 不需要經常想著要連一兩個巴仙都要贏盡, 只要在適當時候持有適當的資產, 而資產一天一天成長著, 慢慢會有財務自由的一天。常常聽到很多人會估後市, 樓市股市升得急, 就心思思放資產, 等市跌時再買回, 我就常常覺得他們都花了不少精神放在研究這些動作, 但都不在 "critical path"之內。

先買後賣也好, 先賣後買也好, 市升市跌, 你估對多少次呢? 一半一半的話, 最後都會輸掉手續費, 但很多時, 比蒙眼馬騮擲飛標的命中率還要低。看巴菲特、李嘉誠會做這些動作嗎? 如果真的有人可以靠捉「支持位」、「阻力位」一直發達, 他應該很快打入富豪榜吧, 什麼沽神、債王, 都只是背城借一地在非常時期買了單邊命中了一次而成名, 但之後都錯都七彩, 跟巴菲特、李嘉誠的資產增值, 及索羅斯的投機計劃實在差九皮。

但我認為樓市股市的確會有沽貨信號的, 就是看持有一件資產的回報, 如果利用按揭持有物業收租也不夠利息開支, 太不智吧 (現在極低息, 但一些舖位也有這個現象), 又好像股價高到50、100年盈利才能回本, 今天的5釐股息發展至得1釐, 價值投資者應該有足夠能力分析當時是否顛狂而需要沽貨, 如果沒有出現這些問題, 金融海潚都影響不了財務自由的 "critical path", 那就無謂動作多多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75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