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思考的碎片--裝修途中20130331 Pune的碎片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96yy.html
思考的碎片

很久沒寫主要是最近比較忙,忙於日常瑣事。

1.執行力

專制的優勢在於執行力,這是@trustno1 總結的。我開始的思考是專制在單一目標問題上特別有效。
比如GDP導向,比如出口導向,比如團體操。
還有就是集中力量辦大事。
這些項目上確實顯示出專制的能力。trust總結為執行力。

記得魯賓的自傳裡說過不同的專制國家為何發展速度不一樣其實還是涉及執行力。有執行力的專制國家在初期都會高速發展。
其實專制的執行力不是我想討論的問題。

我的point是在於外向型經濟轉向內需型的可能性和路徑

外向型經濟可以說是單一目標,只要執行力即可達到的目的。

但是內需就不是了。(除了類似房地產這樣的所謂的剛需是被逼的內需。當然我也不太承認所謂的房地產剛需)

內需的激發應該是基於一個安全有保障的生活基礎。然後才有可能刺激消費。

不然消費就是跟隨GDP的自然增長。

一般認為美國人的超前消費都是基於良好的社會保障體系和社會秩序。

我想推到出的結論其實是兩點
1.按照目前的體制是很難激發內需的。因為這是內需是多價值取向的東西。單一的執行力沒法激發。
2.如果沒法激發內需就是逼迫內需。就是要素價格的上漲。或者推演到當先就是房地產,水電煤的漲價。包括公路運輸。逼迫你消費。
這可不是啥好消息。所以房地產看來還要漲。不然內需在那裡?

2.中國在學美國人的國債玩法?

這次金磚的幾十億+國內上次有說道13萬億的地方債+國債
+QFII +人民幣出境 這一切好像都預示著在學美國人用印鈔權賺錢的玩法。
周總小川在下一盤很大的棋哈?

3.模型

以前在研究3828 明輝時候我用過美國酒店入住率指數和明輝收入相關性+油價和他們成本的相關性做過一個大概的預測。最後和他們實際的中報相差大概不到1%
就是小數點後兩位的差異了。

以前研究rubion時候我用的模型大概是2「的藍寶石片子的售價=每股股價。
現在看來很吻合。

其實數據有很多,問題是看那個數據最有相關性。

這需要時間累計成經驗。

佳緣的模型
我思考下來應該是30天登錄人數(男女總和)=合理股價
現在大約是7M(3/20以後就沒跌下過7M)
所以我主觀的認為公司的合理價值是至少USD7 

現在是5

這裡還有一個差別就7VS5 是否沒有足夠的安全邊際?

只有40%的差異。
我的思考是這樣7快是合理價值 而非我對他的估值。這個還是有差異的。我個人認為這公司到15塊都沒有怎麼高估。這是合理估值水平而已。
所以還是符合我原來的思考1/3價值買入。


4大數據VS技術分析

這是和李旭聊天時候的感慨。

如果大數據能預測未來,那麼技術分析就是王道。

證券市場上的技術分析那個可是太Big Data鳥,遠超過現在任何商業上的Big Data

如果真那麼牛B,那麼一定會誕生N個用Big data的技術分析成就的超級富翁。

結果是沒有。。。
所以大數據的價值究竟多少?

我的看法是大數據是對過去的總結,過去的總結是經驗的來源。但是僅僅是來源和經驗。正如經驗有對的和錯的。

這些大數據是無法預測未來的。

當然大數據也是有價值的。比如歷史作為一門學科存在,某種程度也是大數據的邏輯基礎。

讀史而明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124

轉貼:古粉怨與怒: GoogleReader被停與數字時代的內容生產 Pune的碎片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9bbe.html

這文章寫的像論文:)

雖然我不同意他算法推薦的看法。不過我很喜歡這文章的多視角。

古粉怨與怒: GoogleReader被停與數字時代的內容生產

http://journalician.com/articles/古粉怨與怒-googlereader被停與數字時代的內容生產

By Ivan Zhai on April1st, 2013

無論你曾多麼依賴Google Reader,今後都要改變了。心愛的產品可以被緬懷,但更適合被超越,關於內容聚合閱讀,值得期待的還有很多。

Google宣佈將於2013年7月1日起,停止GoogleReader服務。消息公佈後的一週裡,我蒐集了22篇相關文章,為寫這篇東西做些準備。歸納起來,文章來源主要有兩種:
1. Twitter (17篇)
2. RSS訂閱(Feedly&Google Reader,5篇)
(之所以3/4強的文章來自Twitter,這與自己上網時間分配有關:作為社交媒體編輯,每天有差不多有15小時掛在Twitter上。)

這些數字說明了至少兩件事:
1. 我們可以從社交媒體上獲得足夠多且有用的信息(只要fo對人且花的時間夠多)。
2. 一年以來個人使用GR越來越少,甚至在知道它要被停的時候,也沒想去緬懷一下(由此處起,下文將用「GR」代替「GoogleReader」)
如GigaOM文章所說,「GR之死沒有給我帶來太多困擾」。但文中「Social news haswon」的判斷也不準確。傳統RSS方式是在受到社交媒體的衝擊,但後者還不是一個好工具。某種程度上,它比RSS更差。

為什麼?這要從數字時代的內容生產(production)與發佈(distribution)說起。

UGC:為何社交新聞還沒贏

UGC(User-Generated-Content,用戶產生內容)被視為Web2.0的一大特徵。Web1.0時代的論壇發貼算是UGC的早期形態,當更適合「即時信息」傳播的社交媒體和智能手機普及後,它的力量愈發顯現出來。

UGC的麻煩在於,獲得有用信息的前提是fo對人並投入足夠多的時間。如果你想要找的是某類特定信息,這明顯是個笨辦法。當然,有網友會像@Beichen一樣善用工具(如TwitterList),在UGC的大平台上,建起自己的小管道(nichechannel)。但無論如何,我們要享受社交媒體帶來的「社交」功能,就只能同時接受其並不高效的「媒體」功能。舉個簡單的例子:同時使用Twitter和RSS平台的網友不難發現,同一專業人士,其博客文章平均質量肯定比其tweets更高,這是因為作者的博文不需承載聊天搭訕等社交功能。也正因此,與完全為「閱讀」而設計的GR相比,社交新聞還沒有言勝的能力。

PGC:為什麼我們愛GR

GR將停的消息一出,其重度用戶哀怨一片,@virushuo一文是其中代表。文中有許多感情強烈的個人觀點,但也不乏冷靜的判斷,如「GoogleReader確實始終沒能成為一個大眾產品,但因為其用戶偏向專業和嚴肅,所以其數據質量相當高」一句,既總結出重度用戶熱愛GR的主因,也可視為對廣義PGC(Professional-Generated-Content,專家產生內容)的一種概括。

UGC和PGC這種分類,最早多見於傳統媒體內部,目的是為區分專業新聞人與普通網民在生產內容時的不同特點。本文所用PGC,是特指@virushuo文章中提到的「高質量數據生產者」——那些討論專業問題的博客們。

但很多GR用戶也曾被以下這個問題困擾過:即使某博客作者關注的領域很集中,其文章還是不可能永遠只談某一個主題;越是高產的博客,話題可能越寬泛,文章深度也相應越淺——通俗地說,越水。結果是訂閱者點看無用信息的風險越大。假如你定了超過三位數的個人博客和機構網站,每天即使只掃一眼收到文章的標題,瀏覽的時間成本已經高得嚇人。GR重度用戶的「1000+強迫症」也由此而來:每天全看一遍太費時,但不掃完又怕會漏掉什麼。

怎麼破?

AAC:算法產生內容的未來

關於算法,有個簡單邏輯我們可以先演繹一下:是否有些事情用機器做效率更高、效果更好?如果是,就讓那些能學習的機器去做;如果算法還能沒代替人腦做這些事,譬如,還沒能幫助我們接收和篩選信息,那一定是有地方出了問題(換句話說,有地方出現了機會)。在RSS和社交閱讀都遇到問題的時候,算法產生內容(Algorithm-Aggregated-Content)可看做第三條道路(有不少評論也提到,GR的倒下也許還是件好事呢)。

去年有朋友推薦了Zite,一個「你可以不斷訓練它」的app。經過差不多12個月的使用,可以確認在投入產出上,Zite完勝GR,更不用說Twitter:單位時間內,你能在Zite上讀到更多理想內容。

Zite的工作原理很早就有玩家做過概括,這裡只想特別強調它的「學習能力」。譬如說,你關注了一個叫「心理學」的主題。第一次點入,能看到前後4-6天、共約四五十篇與心理學、認知神經科學、腦科學等有關的文章。你點開奧巴馬政府宣佈支持繪製腦圖的那篇,看完⋯⋯關鍵步驟來了:Zite首先會讓你選是否喜歡這篇東西(不像Facebook,Zite提供「不喜歡,以後不要再收到」的選項);同時,它會自動列出4-5個關鍵詞(tag),你可全選,也可只選其中某幾個。假如你只選「brainmap」,那麼,以後你在Zite裡將有更多機會,看到含有這個關鍵詞的文章。你對某類文章表示愛或不愛的次數越多,選的關鍵詞越集中,Zite就越能明白你想看什麼,下次就能更好地按你所需聚合文章。

(目前iPad版的Zite才有關鍵詞選項,在iPhone和iPod Touch上則沒有。)

GR和TwitterList遵循的是「信息源訂閱(subscription)」,雖然它改變了Web1.0時代內容發佈與接收的單向模式,可協助用戶在海量信息源中,訂閱自己偏好的部分,但這種訂閱還是很粗糙的:你不得不泥沙俱下,接收整個管道(channel)帶來的所有東西。

(GR也曾嘗試通過PostRank幫用戶提高閱讀效率,可惜這項實驗只持續了一年左右即告結束。)

Zite則在前兩者的基礎上進了一步:通過人機互動和機器學習,訂閱可精確到詞,從而實現更個人化的「定製(customization)」。這種定製模式下,「管道」不再是某個博客或者某個網站,而只是你關注的那個問題。

Zite和AAC的作用值得繼續探討下去:對渴望減少無用信息干擾、集中關注某類話題的人士來說,這是福音。而對於在「信息超載」時代受到嚴重衝擊的媒體產業來說,AAC能成為他們更有效發佈信息、找到更多利基市場(nichemarket)的新工具嗎?

改變世界的動力

@virushuo文中提到很多對GR的期望,其中一句大意是,GR做得好的話,本來有機會改變人類的知識結構。如果GR真的這麼重要,為什麼Google不願繼續做下去呢?猜測很多(herehereherehere這裡,和這裡),我們可以慢慢討論。當下的關鍵問題,是找到內容聚合產品的短期替代方案(這裡這裡,和這裡),以及它的長期方向——AAC如何改善其不足(這個有機會另文再談),以及AAC是否有機會與社交媒體或RSS結合。

再有,就是持續做下去的動力。有玩笑說懶人推動著世界進步,這話對了一半。也許很多新需求確實來自懶人(譬如我就懶得每天看1000+的訂閱),但只有勤快人才可能將其實現。那麼,又是什麼在支持勤快人去執行?是互聯網界創新和開放的精神?是商業利益的驅使?抑或其他?

每個人給出的答案可能都不一樣,這裡只提其中最不可能的一種:請願,以及——比請願更壞的——向政府請願。

話說GR被kill消息傳出沒多久,Twitter上就出現這樣一推:

「有消息稱,大量美國用戶將向政府發起請願,請願人數達到10萬後,政府無論如何會給予一個說法,保持關注。」 #GR關閉#

— 谷小西(@isaac_koo) March 14, 2013

現在看來,這多半隻是誤傳(萬幸),否則就真是個天大的笑話。如果有技術有能力有獨立思考習慣的geek們遇到問題首先想到的都是要向政府請願救自己,那這世界就真的麻煩了。

附錄(1)簡單回顧本文提到的內容分類:誰是生產者

UGC:用戶產生內容(User-Generated-Content),如Twitter和Facebook等社交媒體用戶生產的內容。

PGC:專家產生內容(Professional-Generated-Content),代表是@virushuo文章中提到的「高質量數據生產者」——討論專業問題的博客和網站——製造的內容。

AAC:算法產生內容(Algorithm-Aggregated-Content),代表為Zite和用戶互動後,通過算法聚合併發給單個用戶的定製內容。

(感謝@mountain看完草稿後提出修改意見:「Algorithm-Aggregated-Content」是較為準確的用法。)

附錄(2) 參考文章
1. 如何通過 Google Reader 翻牆
2. How To Access Blocked Sites WithGoogle Reader
3. RSS inventor doesn't see what allthe fuss is about closing GoogleReader
4. Google Reader lived on borrowed time:creator Chris Wetherellreflects
5. Focusing On The Google ReaderShutdown
6. Google Reader: Why is Googlekilling Google Reader?
7. GoogleReader為什麼會關閉
8. 谷歌閱讀器 Google Reader已死!到底谷歌為何如此狠心?
9. 從Reader之死看Google的短視

10.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GoogleReader和Google
11. 短文:Google的社會化夢想與Reader
12. TC說GoogleReader長得醜不說還是塊攔路石,TheVerge卻認為丟了Reader很可能就丟了互聯網的開放性
13. GoogleReader之死是社交新聞的勝利  Why the death of GoogleReaderdoesn't bother me that much — social news haswon
14. 從閱讀需求看新媒體時代的閱讀器
15. RSS反思:只是PC上消亡移動社交永生?
16. 古老的應用更可靠
17. 為佩奇關閉GoogleReader的魄力叫好!
18. Google Reader統計數據拾遺
19. GOOGLE, WHO AREYOU?
20. Google Reader 即將關閉,如何備份 RSS訂閱清單並轉移至其他替代方案?

21. Google Reader 即將關閉! 取代它的 16 個 RSS訂閱軟體、服務
22. google reader關閉後,我們有什麼別的替代方案?最全的替代方案盤點

完稿後又看到一篇有趣文章,一併附上供參考:
The Evolution Of Google ReaderStarted With A Crash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339

思考的碎片--電動車VS Tesla Pune的碎片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a1tl.html
1.電動車和內燃機車

差異是電動車省錢
能源利用率高
兩者相差大概3倍的使用價格

長期看如果技術突破,主要是電池的存儲和充電速度突破。電動車一定會替代內燃機。
長期是多久為止
目前看磷酸鋰鐵還不錯在臨界邊緣 雖然不是perfect不過按照目前的優化估計可以達到可接受程度。

我覺得可行的目標是100公里,通勤車,女性。家庭第二輛。這是比較靠譜目標。

化石能源的價格和電動車的普及回事正相關。
如果石油點破80 誰還買電動車。吃飽了哦。
另外天然氣那麼便宜如果做天然氣為能源的車應該不錯的選擇。當然長期看天然氣能否維持低價?

internet的普及也是因為internet提高了通信的效率。所以電動車的普及是早晚的事情。就是看誰佔大頭。各種因素的機緣巧合碰到一個tippingpoint

2.Tesla VS leaf

跑車VS家用車

我喜歡leaf的思路。只是價格有點貴。從目前看不經濟。只有等鋰電價格下來。才能便宜。
印象最深的是日經的一片文章 記者採訪一個leaf的用戶。發現leaf的用戶是用電動車每天跑長途的。

甚至美國還有類似ECTY這樣的充電樁上市公司。設計還得過紅點獎用了fog的設計
不過好像意思不大雖然最近漲了5倍 我還是一兩年前看的。當時在賣場門口開始鋪設充電樁。家庭安裝充電樁還有峰谷電平衡功能好像。
http://china.nikkeibp.com.cn/news/auto/57258-20110715.html
這篇是日經最牛的文章系列之一值得看,總共四篇

日產LEAF【試駕篇】:不是沒油,而是沒電的恐怖
日產LEAF【開發者篇】(上):核電跌跟頭EV也會摔倒?NO!
日產LEAF【開發者篇】(下):LEAF工程師談EV精髓

當然Tesla的的玩法也是對的。

他是汽車行業的新手 包括他的車型都是問蓮花買的。

他的特長是軟件+時髦
缺點是缺乏工業大規模生產的資金場地和人才。

所以他從跑車入手小批量練兵做cool狀所以他不能做大眾車型必須做跑車。
其實Tesla電動跑車和法拉利跑車有啥差異呢?或者說Tesla就是一個新品牌的跑車。so what?
奢侈品公司旗下的品牌很多。就這樣。
Tesla和電動車沒半點關係。
電動車無非三個事情1.電池2.電池優化系統2.控制系統
1.電芯買的是LG還是松下的
2.優化系統估計是他特色
3.控制系統我相信都是基本成熟的。
如果不是外形(外形是廉價的 哈) 你會買Tesla?外形就是一個殼而已。

吸引money,玩自己的夢想
至於結果其實不重要。每次股價創新高就可以再融資。
錢對他而言是永遠不夠的。
這和Jobs差異太大了。Jobs其實是很money導向的一切都要賺錢:)


反之leaf是日產的
他們的做法也符合他們的企業特徵
他的特長是大規模汽車生產經驗+成熟的通路+足夠資金
缺點是不夠時髦比較土鱉。

但是leaf的做法正好符合了電動車和內燃機車的差異。就是能源效率
leaf始終在抓能源效率

tesla就是時髦。

3.Tesla Vs Musk
我不太相信一個人有那麼多精力做好那麼多事情。
巴菲特投資那麼多公司也不提供管理的。沒人可以做到。或者沒人可以做好。


同時在資本市場上,我比較害怕有夢想的人。因為那個是用別人的錢實現他的夢想。
這很可怕。用上海人的話說就是你買了鞭炮讓別人放。
這是斷然不行的。

至於股價的波動。這沒啥好說的。

這裡我還想說一個有趣的事情。
現在我對類似夢想式的亞馬遜都不喜歡。這傢伙不知道在搞啥夢想很多。甚至還做了AWS但是這東西來錢嗎?這的是疑問。反正我沒從財務報表中看到分列。
只看到夢想路徑和大混帳。這事情好像不靠譜。

一個人有錢到一定程度都會變成左派。比如巴菲特會變成民主黨。
當然芒格是共和黨
musk這樣的人才不會介意股東利益呢。他是夢想家+市夢率。
能否實現真是未知。現在的價格應該包含了他已經成功的價格。我的看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289

思考的碎片--奇點 20130513 Pune的碎片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a7bj.html
奇點是物理的概念
我這裡引申一下當作一個市場和管制的交叉點。

比如現在高速公路節假日免費。
那麼0:00分就是奇點。這個瞬間之後過收費站的車流速度極慢且極堵。這個瞬間之前應該是通行速度極快且車輛極少。

這個交叉點就是我說的奇點。

再比如早幾年發生過歐洲太陽能組件需要空運。。。。
太陽能組件空運是啥概念呀!

這就是補貼的截至日期導致的。必須結束之前入關或者結束之前完成安裝。
這個截至時間就是奇點。

再說一個有趣的奇點。

現代貨幣制度而言基本上貨幣是政府信用的延伸。
所以在政府非選舉更替是就是貨幣的奇點。
比如二戰結束後的日本和德國。通貨膨脹。正如弗裡德曼說的通貨膨脹是一種貨幣現象。

比如90年的蘇聯VS俄羅斯。
舊盧布貶值。
49年的法幣 一樣。
那麼考察奇點有啥作用呢?

這有點物理學的方法論了。考慮極端臨界條件然後推到正常情況。

這裡就上面提到的幾個奇點的例子加以分析推演些結果。

比如歐洲的太陽能補貼截至日期導致的組件空運這樣的匪夷所思的事件在奇點發生。
那麼可以推演這個補貼無法長久。
關於這類政府補貼問題我早前寫過一個專門的blog


舊文歸檔:依賴政府補貼產品的投資規律--向Soros致敬。信貸和管制的週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4rej.html

畢竟任何補貼都是有極限的。

高速公路節假日收費的奇點讓我明白收費公路的本質是行政論斷。行政意志決定公司價值。
所以一般意義上的財務數據分析公司都是第二等的。行政意志才是這類公司投資的主旨。

貨幣制度

當你明白天朝的意義和天朝貨幣官員的經歷
你就很容易推演出他們的目的和可能的行為
 比如屁民的money是別想出去。
其次山寨FED,這也算是路徑依賴,反正都是那裡讀過書的。那套東西也熟悉。順大便拿過來玩一把不是正好嗎?順手
這和早期模仿蘇聯一個意思。
當然這些貨幣政策的對錯另議。

寫到這裡我也想到了很多奇點。
比如電影上映就是一個奇點。特指中國的電影發佈許可制度和自由觀影之間的奇點。
ipo也是一個奇點,特質審批制度和證券市場的自由競價之間的奇點
房子也算土地屬性就是奇點
政府審批VS相對自由的買賣市場。

這個話題可以多多推演,或許會有很多好玩的結論在日後發揮作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492

思考的碎片---20130527online dating的再思考兼DATE的分析 Pune的碎片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ajez.html

昨天去禮拜前看了中國企業家的長篇文章《徘徊的大數據門前:五個真實的數據挖掘故事》
其中*網易數據工程師可以當「媒婆」?YES 。具體涉及到了大數據和online dating的關係。

激發我思考online dating的熱情,就此記錄下相關思考

1.online dating和媒婆

吳琳光說自己的理想是讓用戶一註冊世紀佳緣,看到的推薦異性就個個都喜歡。但從身邊

常聽到的各種抱怨看,實現這個目標尚需時日。/這是中國企業家文章中最讓我感興趣的

文字。也是最讓我思考的文字。

這裡假設下吳總實現這個目標會是怎麼個狀態。用理科生的話說就是吳總的最優解出來後

世紀佳緣會如何?

最優解是一註冊世紀佳緣,不用推選成個個喜歡,最優是推選以為最合適。最優 。

然後2塊錢相互認識最後喜結連理。

如果這個最優解找到,那麼世紀佳緣也應該沒有商業價值鳥。

這是明顯的moral conflict。道德衝突

當然個個喜歡是單向的。最後到相互喜歡還有不可踰越的鴻溝。但是這個推薦的人個個喜歡的價值取向本身很值得懷疑。

畢竟這是一個business matter。這是一家上市公司的生意。
如何在滿足客戶需求和商業企圖上做到最優解?

回頭分析媒婆和online dating的差異很有必要。

從激勵機制分析,傳統線下媒婆的激勵機制是成功付費。而且是單次成功巨額收費。記得

以前的傳言媒婆介紹一段成功姻緣要收48個蹄膀。這在物質匱乏的早年是很大一筆費用。

應該是新郎相當於1-2個月的收入。在這個激勵機制下,線下傳統媒婆任務其實就是每天

相親。有足夠的信息來源同時還保證信息的可靠性。這個是number game 只要一兩個成功

就是正收益+口碑傳播。


而且基於信任的介紹和信息傳遞也確保了事後收費的可能性。

小龍女在演講中討論過。開始世紀佳緣也嘗試過事成收費最後發現這不是一門business。

因為沒人會付費。


其實縱觀整個世界的online dating都是事前收費不保證成功率。

那麼online dating目前國內的玩法是2塊錢郵票法,且單向收費。這個激勵機制和傳統線下

媒婆完全不一樣。這是一個先收費且不保證成功的路徑,換句話說online dating是做的

information broker生意。信息阻隔。

這個我早前幾個文字裡都探討過。

這幾個月在和不同的用戶溝通中又有了新的思考。

同樣是信息阻隔世紀佳緣的優勢有在那裡?

為何大家要上世紀佳緣?

按照我最土鱉的手工follow的方式。我大約跟蹤了將近一百位女性北上廣的。都在適婚年

齡大約28-32歲去年。這半年的結婚率大概不到5%由此推算全年大概不超過10%。這還是

剩女的結婚概率一年10%絕對不會高於朋友介紹和偶遇的概率。

換句話說通過online dating網站真正找到配偶的還是小概率事件。

那麼是否需要上online dating,online dating的價值又在哪裡呢?

這裡我重點分析世紀佳緣的價值。

我相信online dating特別是有6.5-7.5M 30天登錄人數的世紀佳緣其實最大的價值在於

這是一個平台,是一個稱重的平台。

我可以很庸俗的吧婚姻雙方當作買方和賣方

世紀佳緣就是market,market的價值是信息傳遞同時也是一個產生價格的地方。或者是公

平秤的提供者。

男女雙方在這個平台上會更好的找到自己在婚姻市場中的地位。

這個地位包括自己在社會中的價值和處境,優勢和劣勢,自己能吸引什麼樣的異性,不能吸引到什麼樣的異性。
任何一個沒有確定婚姻關係的男女都應該在這個平台上花點郵票稱重。鑑定下自己的價值。
這樣減少後悔的機會和可能性。

用更文藝的話語就是 給自己多點機會。

這樣的平台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平台,才是一個充分定價和詢價的平台。

婚前男女雙方都在這個平台上稱過份量也會更穩定的安穩的進入婚姻生活。省的後悔哈。

如果有一天世紀佳緣做到這樣的一個概念那真的發財鳥。

同時當下的中國也只有世紀佳緣能夠做這樣的活因為當下這個平台人最多。
市場只有足夠多的人才能形成真實的價格。才能被稱為稱重機。

這如果最後變成一個花錢稱重的平台那真是發財鳥。。。

當然這對處於戀愛狀體的男女未必是好消息。這會拆散很多對 ,特別是並不般配的高攀或者低就的某些情侶哈。
不知道這是好事還是壞事。
單就效率來說這會是最有效率的。經濟人之談效率不談道德。
或者說經濟人眼裡效率是最大的道德:)


話說花田應該是最適合用最優策略 反正他們免費,也沒幾個人。最優解對他們是最優策略反正也就那幾個人。當對象只有一個的時候最優解是最簡單的。無論如何解都是指向一個目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153

元旦巨獻第四季DATE--Q1回顧 Pune的碎片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arr2.html

總是先說壞

1.費用上升而且呈剛性 不是啥好事情 
sell和maketing費用可以理解
那麼general admin增加就很剛性這是大問題。
還有比如
對比R&D費用
10Q1是17 13Q1是5314
2年漲了30倍 
有點瘋狂
下面是從財務報表中摘錄的R&D的列表附錄2

2.Defer revenue 增速放緩
這季度才增加2M都不到過去都是5M起步當然去年有一個季度是下降的所以導致了股價和CEO換人。
請注意這是增速放緩絕對值還是在增加
這個有點吹毛求疵

3.同比的活躍用戶下降

從2012 Q1的5434692降到2013Q1的5188638
差不多5%
互聯網企業同比上升是必須的而且最好是增長速度上升更好的是增長速度的加速度在上升。
這東西活躍用戶下降總不是好事情。
互聯網企業我最關注的是人數+收入。兩者幾乎是並列的重要。當然人數包括活躍用戶還是付費用戶。

中國互聯網或者說整個互聯網的特徵是付費率在上升。這是常識也是趨勢。不需要討論
昨天看到某些所謂專家在說中國吊絲用戶不會付費。那是藉口而已。

4.ARPU在下降
26.1 VS26.5
雖然是0.4
但是這是近期第一次下降
上次下降還是11Q2 從Q1的21.5下降到20
所以不知道這背後代表啥。
因為在最不景氣的2011年Q4到2012 Q2都還持續在增長ARPU
so這個值得關注。
what's happen?

接下來說好的方面

1.Revenue Beat
預期是106-108 實際是111是歷史上僅次於2012Q3的第二高。而且還是傳統淡季春節。
可想而知

2.outlook 增加

outlook 118-120
比Q1實際增加10%左右

這個預期超過歷史最好的任何一個季度也就是Q2實際的revenue不出意外會是record high

佳緣歷史上只有一個季度是低於預期的那就是2012 Q1低了4%

而且beat的次數佔多數隻有一次低於一次在區間內

換句話說可以預期實際的Q2revenue超過120M是大概率事件

超多少另議。

3.付費率在提高

2013Q1的付費人數是record hight 1279063

2012Q4付費人數是下降的1233466vs2012Q31272185。Q1逆轉下降趨勢。按照他們官方發佈的付費率要超過20%
這個很牛B我知道很牛的evernote才7%
這是去年我看到的數字。那麼佳緣是evernote的三倍哈

我靠


其他方面好像少了other income 2.3M收入變成支出了
然後外匯損益也減少了

所以雖然毛利增加但是淨利在減少。我懷疑他們想少分紅哈哈

另外conference call裡說到Q2要多支出點費用。5月份換辦公室。然後新辦公室的效應也要Q3才能體現。
那麼如果不出意外Q3的利潤會record hight
Q2的revenue會很漂亮但是利潤一般。

總結陳詞

用戶數沒增加說明應用的外部吸引力還需要提升
付費率增加說明內部服務優化做的好,同時付費習慣在養成這是時代烙印。這可能是新CEO的功勞體現。付費率提升一定是對網站效率的認可。
畢竟外部爭取客戶大部分還是靠口碑+市場營銷,這部分也是所有互聯網公司的課題。

當下的價格應該是非常的低估。但是外部吸引力不大規模提升的話,超過ipo價後的提升還是很困難。

花絮:今天吳琳光心情不錯,conferencecall一結束就在雪球發言刷屏哈。看來春風得意。先雪球後新浪。這也看出雪球的吸引力。大家可以去看看DATE下吳總發言的時間。我是八卦必轉,八卦必傳的。


附錄1
Deferred revenue – current portion111,430109,772103,36396,39486,45278,54779,56976,71573,35455,326   
附錄2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xpenses-5,314-4,963-4,393-4,136-4,095-4,318-3,103-2,452-1,923-105-199-60
-1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7233

思考的碎片--google glass Pune的碎片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b09q.html
最早關注到google glass是在微博中廣為流傳的一則 錄像 從直升機上跳傘到樓頂然後自行車到現場。全程用google glass直播。超級cool
隨後金融市場也在傳播google glass概念股。

前些天和小賀同學交流,發現我們之間對google glass的看法有相悖之處。

特意思考了下,這裡記錄下對google glass的看法,待日後驗證。

思考的角度還是從金融市場的視角。

先說結論:我個人不看好google glass。或者這樣說更精確點,我非常看好佩戴式的電子產品市場,但是第一步一定是手錶。然後才可能是googleglass。時間長度是2年內不看好google glass 3年後重新判斷。 不看好的定義是極度出貨不會超過10M即年出貨不超過40M2016年。

理由主要是三個

1.Google glass不符合美女定理。
google glass是Geek喜歡的。流行品從來符合美女定理。
換句話說google glass不符合流行品的規律所以不會大規模流行。

在Geek圈內或許會流行但是也就是一個小眾產品

2.Google glass當下最大問題是倫理問題。

倫理問題從來是模擬的問題,不是digital 的問題。

人類在倫理問題上的進展速度慢的超乎想像一般而言是decade為尺度的。

當技術碰到倫理,商業上失敗的從來是技術。沒見過倫理失敗的。

從Genome開始到online gambling都是這樣。

06年bwin 和sportbet的高管都被抓過,是逮捕哦!一個是法國一個是過境美國

這兩個是技術碰到倫理失敗的例子,問題是有沒有技術碰到倫理問題很快解決的例子?
好像沒見過。
所以google glass的倫理問題會是大麻煩不是小麻煩

3.google glass是創造需求的產品 不是google的特長

人類歷史上真正創造價值的應該是兩條路

1.提高效率 
比如蒸汽機 替代馬匹抽煤礦裡的水。機器替代人自然效率提高
比如internet替代郵遞員傳送信息自然效率提高

這是一條路徑
2.滿足需求,或者創造新需求

這就是jobs干的活。

google適合做提高效率的活,從來沒有在創造新需求和滿足新需求上做過啥好事情。
geek都是nerd
不是文藝青年

所以我看好自動駕駛這是提高效率的
而非google glass這樣創造新需求的幹活。

證畢。 
讓時間檢驗
我願意為這個判斷打一塊錢的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132

思考的碎片--20130618 一些big picture的歸納 Pune的碎片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b12p.html
前言

這是一些大雜燴,沒什麼新意思就是老東西的歸納和提煉
記錄下來也是對這段時間思考的小結


數字VS 模擬--人類進步的軌跡--經濟活動觀察的視角。

今年最大的收穫或許是年初某行業老大給我上的一課。讓我認識到經濟活動的三個要素裡
1. 效率 2.供求關係 3.政府扮演的角色

如果從產業發展史的角度拆解三者關係你會發現很有趣的現象。永遠是先提高效率,然後改變供求關係。然後有了普遍性於是政府開始介入。因為政府介入生產性領域基本表示人頭票為標準的公平對效率優先的經濟活動的干涉。

比如工業革命
蒸汽機 極大提高效率
開始也是用能源管理模式EMC合同提供動力。所以蒸汽機的表示是馬力就是用蒸汽機替代馬的EMC合同的標準,替代幾匹馬就是幾個馬力。

這裡思想跳躍一下,引申到數字和模擬。

蒸汽機的圖紙就是數字轉換成模擬的一個信號。
這就是所謂的標準化過程,
馬力也是標準化過程變成digital鳥。

所以我要說digital永遠是追隨模擬的
類似temple running裡追這你跑的怪獸。

digital化的本質還是為了不斷的水平擴張。digital本質就是為了擴張提高效率。
而且digital本身有邊際成本極小的特徵。
最典型的就是所謂水管的尺寸之類的標準化。
這大概是不多的還在用英制尺寸的地方。

反之模擬的其實是垂直擴張的。去年最深印象的是@堅信價值 說的mind share
mind share幾乎等於宗教 是100%的模擬性質的東西

mind share的東西是垂直擴張的多數

影響一個人會是終身的。如果不是終身也是相當長一段時間。

品牌的價值一般下跌很慢:)mind share的價值一般下跌也很慢 這就是模擬的特徵。
相比之下摩爾定理那可是冪次方速度貶值和性能提高的。
很恐怖的複利。

回到前面效率提高後標準化會迅速擴張。因為標準化和數字化嗎

然後當供需平衡後就變成週期性,這個時候政府干預也自動產生。

任何一個行業甚至任何一個國家的產業史都在重複這上面這個過程。

無一例外。

今天@scortt說道美國洲際商務委員會就是這樣一個機構哈。

我這裡不站隊是效率優先好還是公平優先我只是說這是一個過程。


更有趣的思考是
當效率提高後其實人類會產生一個新的問題。

比如效率提高導致的閒暇時間增加 會如何?

那就是經濟活動另外一個維度的故事。

就是效率VS新需求。

效率提高閒暇時間多人會幹嘛?

沒關係會有Jobs這樣的天才發現新需求的。

現在社會的效率比20年前提高很多,但是你我都更忙而非因為效率提高更空閒鳥。

沒有手機的時候我開車還聽聽音樂有了智能手機聽音樂同時只要過紅綠燈必定刷一下屏幕哈

你說效率提高過後是更空閒還是更忙碌?

所以效率提高的結果是空閒時間被新玩意充滿鳥。
反而腦袋更緊張 思考更多
用到過度會是一個普遍現象。

另外一點新需求基本都是模擬的。
而且新需求中藝術的成分會越來越多

佔比越來越高
技術的成分會小。
話說藝術和毛利是正相關的。
越藝術范的毛利必定越高
從沒有例外

差不多就這點。
或許還可以擴張到很多領域和很多層面
不過今天就到這裡了。
回頭看些的digital和模擬的問題怎麼有點辯證法的味道?
鄙視下辯證法的部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336

思考的碎片---20120701 Shibor Pune的碎片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bbd6.html
1.Shibor這次也就是20-30%不是啥大事情
從絕對數字看和亞洲金融危機時候的隔夜拆借利率比還是差數量級的。
當時香港極端數字是280%
泰國到過1300%
所以這小巫見大巫
現在的尺寸遠遠不是金融危機。最多是開始。

2.這是被動的主動調整

話有點拗口

核心是央行的不作為。
不作為是被動的。不干涉市場。

主動的意思是這是有意識的行為。
屬於明搶示警式的行為而非主動出擊。

3.背景和目的。

97亞洲金融危機讓天朝學會了要保持外匯儲備
現在都變成世界第一鳥。2萬億還是多少?(有線報說4萬億刀了nnd)
變成了近似貨幣發行局制度。
這或許也算Soros說的反身性的一種。
從過失中學習。

08年金融危機的教訓應該是兩個
A.金融系統的安全性是首要的
B.個體理性和集體非理性
這個主要是金融機構的衍生品交易。風險累計到最後失控。
單個金融機構都是足夠理性的。
(這裡重申下Soros的一個觀點,金融是時間遊戲。對未來的交易,那麼未來沒有發生。所以對未來的理性其實是有缺陷的。沒法發生如何理性?所以金融的世界是不適合市場有效理論的。因為這個理論的核心是個體是理性的。)
小到金融系統的交易員,通過衍生品發財。大到金融機構,如果不從事CDS那麼balancesheet會很難看。所以人人都參與其中。

那麼08年後的結論是金融監管機構的監管加強且有義務且必須警惕金融槓桿。

央行的這次所謂被動的主動調整就是警示性的動作。

從當下的社會實踐看,銀行系統的表外活動基本還是假借了國家信用。
無論合同如何簽署,購買者都因為是國家信用才購買的。
所以這次的警示背後另外一個層面的意思對國家信用的管控

存款保險制度也是一樣。對國家信用的管制。

要知道國家信用是可以來大錢的,美國人對外國人發那麼多國債就是國家信用的玩法。免費的賺外國人的錢而且這錢還是國家賺的。
所以要對國家信用實行管制,不可以無限擴張,可不可以讓金融機構賺到國家信用的錢。
李博士還想靠這筆錢玩大買賣呢!


4.結論
從以上分析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
就是這次去槓桿才開始,未來的若干的季度中類似的動作會持續發生。對銀行的影響是才開始,當然影響多大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這不會是小影響,因為跑任何一個飯桌上現在都會談到理財產品和國債回購。所以這不是一個財經圈的事情是一個社會事件。但是沒到政治事件。

政治是永遠大過經濟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1244

提綱( trust的季報) Pune的碎片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bf1v.html
做一個小範圍的演講提綱

投資的確定性和差異性
外加一個彩蛋

1.確定性是指投資的命題 
投資的核心價值。為何投資?

2.差異性是指你的看法和市場的差異
如果你的看法就是市場看法那就不值得投資。不會形成交易
兩者的差本身就是安全邊際

先說差異性

個人看法這個差異性是模擬的更多部分是人性和個人性格

解決方案是打孔機和書面化


然後說確定性。

1.建立基石
A 價值觀
B 常識
C 具體行業的行業知識(歷史)

2.商業邏輯
A 行為學
B 屁股決定腦袋

C 排除法 建立排除機制

D 預見力

3.小技巧
案例分析

1.simcom 2000.hk
2.vasco VDSI
3.imax
4.3828.hk

彩蛋:
accumulate lost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319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