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環在線:楊致遠膺IT界最差CEO 李華華

2008-11-25    AppleDaily


 

雅 虎(Yahoo)創辦人楊致遠(Jerry)上個禮拜二黯然下台,辭咗行政總裁。歐洲IT網站Vnunet最近仲幫Jerry贈興,選佢做10大最差IT 公司CEO之首,仲潤佢「好少人可以喺咁短時間搞垮間公司」,都咪話唔『火羅』。「好彩」有人陪,上手CEO塞梅爾都榜上有名,排名第8。

Jerry 係13年前創立Yahoo,一度成為全球最多人用嘅互聯網站,被譽為矽谷傳奇,可惜Google後來居上成為互聯網搜尋器一哥。為重振 Yahoo,Jerry舊年重掌帥印,當時市場都寄予厚望,諗住佢會係另一個蘋果喬布斯或者Dell嘅戴爾。結果事與願違,Jerry拒絕微軟嘅超筍收購 方案,跟住想同Google結盟又失敗,仲要撞啱百年一遇嘅金融海嘯,最終黯然下台。

雅虎、惠普一門兩「傑」

呢個至差IT公司CEO榜,除咗Yahoo一門兩「傑」外,惠普亦有兩位CEO上榜,前女舵手菲奧里納緊隨Jerry排第二,被批評與Compaq合併,為惠普帶嚟災難性後果,至於公司前主席Patricia Dunn就排第9。

十大IT界最差CEO

第1位雅虎CEO:楊致遠

第2位惠普CEO:菲奧里納

第3位AOLCEO:祈思定

第4位Pets.comCEO:Julie Wainwright

第5位SCOCEO:Darl McBride

第6位蘋果公司CEO:John Scully

第7位BroadcomCEO:Henry T. Nicholas III

第8位雅虎CEO:塞梅爾

第9位惠普CEO:Patricia Dunn

第10位Est.DomainsCEO:Vladimir Tsastsin

註:全部已離任

資料來源:Vnunet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42

百度李彥宏再稱王中環在線:中國IT富豪身家縮水13% 李華華


2008-11-27  AppleDaily


 

年尾將至,大家又開始幫啲富豪埋單計計身家排名,噚日輪到內地胡潤公佈「2008年胡潤IT富豪榜」,有靚仔CEO之稱嘅百度創辦人李彥宏,雖然身家由舊年180億元(人民幣.下同)縮水到今年嘅130億,但仍然屹立不倒蟬聯冠軍。

馬化騰輸蚊鬚排第二

至 於舊年排行第三嘅中國ICQ之父、發明QQ嘅騰訊(700)創辦人馬化騰,今年升一級,以125億身家屈居第二;好彩小馬哥份人低調兼唔介意呢啲排名嘅 嘢,否則一定㷫過火屎,事關如果以11月24號嘅股價計算,小馬哥其實應該排第一,爬番李生頭o架!計埋今次,已經係胡潤第6次發佈IT富豪榜,唔知係咪 因為全球經濟差,今年上榜門檻由舊年13億,降低到11億,但比起第一屆嗰陣嘅1億,已經高咗好多,而入榜人數則仍然係50個。至於呢個榜嘅「班底」,5 年前李生、小馬哥都已經上榜,當年榜上有名嘅網易丁磊(今年排第3,身家有98億)、阿里巴巴(1688)嘅馬雲、搜孤張朝陽、同埋盛大嘅陳天橋家族等 10位,基本上全部仲喺今年十大榜上「健在」!喺環球金融海嘯之下,50位IT富豪總身家合共1563億,平均每人有31.3億,集體縮水13%。

新丁上榜今年有15人

至 於新上榜嘅,今年有15人,當中以武漢凡谷嘅孟慶南家族最勁,以46億打入十大,排第九。華華仲記得,呢個IT富豪榜當年真係幾吸引,尤其係對中港台女讀 者嚟講,事關榜上好多鑽石王老五,o依家嘛,大家只需要睇,千祈唔好諗得太多囉。李華華[email protected]

2008胡潤IT富豪榜

第 1位李彥宏身家:130億人民幣公司:百度第2位馬化騰身家:125億人民幣公司:騰訊第3位丁磊身家:98億人民幣公司:網易第4位陳天橋家族身 家:85億人民幣公司:盛大網絡第5位史玉柱身家:81億人民幣公司:巨人集團第6位王文京身家:58億人民幣公司:用友軟件第7位馬雲家族身家:50億 人民幣公司:阿里巴巴第8位張朝陽身家:48億人民幣公司:搜狐第9位孟慶南家族身家:46億人民幣公司:武漢凡谷第10位張志東身家:45億人民幣公 司:騰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13

放眼神州偉仕攻企業IT


2009-07-27  AppleDaily





 

【本 報訊】從事電腦產品分銷的偉仕控股(856)09年度(08年4月至09年3月止)成功減債兼恢復派息,首席財務總監王偉炘(圖)接受訪問時表 示,2010年度首要任務不再是降低負債比率,而是把握內地資訊科技(IT)「健康穩定」增長機遇,加強開拓高毛利率的企業系統業務。

毛利率較高

偉 仕在商業及消費市場分銷IT產品的毛利率平均約5%,至於向企業客戶提供IT基礎設施系統,更會高多兩至三個百分點;09年度兩項業務分別佔營業額 220.9億元約71%及28%。目前偉仕66%收入來自內地,他指內地電腦產品分銷市場不存在慘烈競爭,而是同業一起瓜分這不斷成長的商機。他說,內地 IT市場過去幾個月仍保持增長,配合振興經濟措施,以及美國科技企業季度業績不俗,故集團絕對看好下半年走勢。「企業可以稍為延遲IT開支,但一台電腦生 命周期通常只有三年,大家或者可捱多一、兩個月,但到最後亦一定要換機。」偉仕持股近90%的佳杰科技,今年首季(1至3月份)營業額微跌1.3%,主因 去年同期經濟表現依然強勁的基數效應;但王偉炘指出,受惠成本控制奏效,其核心純利仍有增長。他又預期,本季尾或第四季初可完成分拆ECSB到馬來西亞上 市,有助降低融資成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24

神码IT服务业整合完毕 郭为再施MBO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9-17/HTML_XO9NU4W71C1H.html


过去五年,对于柳传志指定的两位接班人杨元庆与郭为而言,是脱胎换骨的五年。当杨元庆在国际化道路上艰苦奋斗时,郭为则在产权改革的道路上上下求索。

继2007年引进软银赛富等战略投资者,对神州数码成功MBO,郭为个人持有神州数码10.29%的股份,成为公司第三大股东、第一大个人股东后,郭为的产权探索再次取得进展。

9月16日凌晨,神州数码控股公司(00861.HK) 公告,向公司主席郭为控股的北京神州信息,出售所持神州数码信息技术服务公司(以下简称神州信息)19.5%股权。

本次交易的价格因支付方式不同而不同,分期付款为4亿人民币,转让协议签署后90个工作日一次性付清则为3.28亿元。据神州数码有关人士告诉记者,上述价格为出让方神州软件与受让方北京神州信息双方协定的价格。

2008年5月,神州数码成立神州信息,这是郭为布局未来落下的一枚棋子。这家公司有两个使命:一是主导神州数码转型IT服务,整合神州数码现有软件及IT服务资源;二是独立IPO,实现公司价值增值的同时,回馈神州数码现在的高管团队。

神州信息成立时,引入了苏州创投与旗下投资公司华亿集团,此二者计划共投资5亿元人民币。按当时规划,采取“4+1”的投资模式,即先期投资4亿元,再投资1亿元。

记 者采访获悉,首期4亿元于去年神州信息成立时即已经到账,苏州创投与华亿集团因此获得了神州信息23.25%股份,神州数码控股的全资子公司神州软件公司 持有余下76.75%。神州数码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按原计划,余下1亿元到账后,神州软件将继续减持,苏州创投与华亿集团将增持。

经过此轮交易后,苏州创投与华亿集团持股比例不变,仍为23.25%,神州软件持股比例降至57.24%,北京神州信息持股19.51%。

北京神州信息是神州信息管理层注册成立的一家公司。其中,神州数码董事局主席兼CEO郭为是控股股东。除郭为外,还有另外11名自然人,均为神州信息管理层。

业界最关心的是经过此轮交易后,郭为个人在神州信息中持有的股份。上述负责人称,因为还有一些法律程序需要走,北京神州信息公司的自然人股东及持股比例目前还无法公布,法律程序完成后,将专门公布。

按公司原来规划,神州信息将独立IPO。此轮交易十分重要,因为以郭为为首的管理层持有神州信息股份是独立IPO的关键步伐。

IPO之前的另一步骤是重新组合旗下资产,目标是将现上市公司神州数码控股公司内的IT服务业剥离,整合进入神州信息。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此整合已经基本完成。

2004年,根据麦肯锡制定的战略,郭为战略调整为“三级火箭”:分销、系统集成、IT服务分别作为短中长期业务重点,短期为长期打基础。按照郭为当时的计划,根据未来发展:软件IT服务独立上市,做中国的IBM。

2008年神州信息成立时,旗下业务包括神州数码管理系统有限公司、思特奇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广州新龙科技、国信北方网络等。近一年来,神州数码已经展开一系列运作,将神州数码IT服务,软件外包与自有品牌服务装入神州信息。

已经整合的IT服务包括神州数码与Emerging、Kaloke合资的金融咨询公司,与日本GE、TIS合资的软件外包公司;软件外包服务公司包括神州数码在线科技有限公司(与软银合资)、神州数码网络系统有线公司,自有品牌业务包括神州锐行服务。

 

经过此轮交易,郭为“定调软件与IT服务战略,剥离旗下子公司分拆上市”已经全然清楚。而通过北京神州信息公司,回馈高管团队的路线也已十分明晰。为了实现这一切,郭为至少花了五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84

宇龙举报同洲 深圳IT再现德比纠纷


http://www.21cbh.com/HTML/2010-4-22/wNMDAwMDE3MzkwNA.html


备受关注的富士康、比亚迪诉讼最后,深圳IT业又现德比纠纷。

本报记者从多个渠道获悉,因涉嫌窃取宇龙计算机通 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宇龙公司”)的商业机密,同洲电子(002052)已遭宇龙公司报案。本报记者获悉,该案目前由深圳市公安局经侦支队 负责侦办。

“至少有五到六名手机研发人员,一度被警方带走调查,时间约两个月有余。”4月21日,一知情者透露,目前部分被警方调查的员工 已回到公司,“但至少还有一名手机研发部门副总级别员工,至今仍被警方控制。”

与此相关,同洲电子移动通信事业部总经理王国军至今仍处在失 踪状态。“我们已经有好几个月都联系不到王总(指王国军)。”同洲电子手机业务部门一内部人士告诉记者。而在过去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本报记者多次拨打王 国军的手机,其一直处于关机状态。

“此次被举报的原因之一,是同洲手机涉嫌窃取宇龙的源代码。”上述知情者透露,这款号称是国内首款3G视 讯手机,首度实现了与数字电视机顶盒等视讯终端互联互通,是同洲电子三网融合战略的重要产品线。

但这场突如其来的举报事件,让同洲电子的三 网融合之路陡遇阻力。

“同洲手机是三网融合重要的平台,手机项目还会继续重点发展。”4月19日,在2009年年度业绩网上说明会上,同洲 电子董事长袁明如此表示。

4月21日下午,本报记者就“被举报事件”拨打同洲电子代理董秘孙莉莉的办公电话,但一直无人接听。

举 报者宇龙

“大约在2009年前后,就有不少原宇龙公司的研发人员陆续加盟同洲电子。”上述同洲电子手机业务部门内部 人士透露,这其中王国军起到了关键作用。

公开资料显示,早在2004年,王国军曾担任过宇龙公司的市场总监一职,并于当年离职。“王国军在 宇龙的时间不超过一年。”一位与王国军相识的业内人士透露。2007年,王国军加盟同洲电子,出任移动通信事业部总经理,主管同洲电子的手机业务。

“原 宇龙研发人员批量加盟同洲电子,可能与王国军挖角有关。”上述人士分析。而有同洲电子手机部门人士透露,由于部分原宇龙研发部门员工与宇龙公司签有竞业协 议,“一些从宇龙过来的人,到同洲后甚至连名字都改了”。

即便如此,上述原宇龙研发人员的一举一动,依然备受老东家的关注。“同洲电子涉嫌 窃取宇龙的商业机密,宇龙因此向警方报案。”宇龙公司如此回应本报记者。

“今年1月,至少有五到六名以上的同洲电子手机研发人员,突然被警 方带走调查。”知情者透露,上述被警方带走的员工,基本都是原宇龙的研发人员。

不止于此,警方一并带走了上述员工的办公电脑以及部分手机研 发设备。与此同时,王国军本人突然失踪。

4月初,本报记者曾就此致电同洲电子董事会办公室,一位姓赵的女士在电话中告诉记者,不能确定王国军是否正常上班,但表示: “我们没有接到他(指王国军)职务变动的通知。”

同洲员工遭警方调查

2009年10月16日,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同洲电子举 行移动战略暨新品发布会,国内首款3G视讯互联网手机——同洲E89EVDO智能商务手机,高调亮相。

“过往同洲电子的手机业务一直业绩平 平,3G智能手机成为公司打翻身仗的一个契机。”同洲电子手机业务部门一人士告诉记者,“手机业务需要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

去年9月,王 国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同洲手机的3G战略,是先推出EVOD,再是TD,然后适时进入WCDMA。

“EVOD正是王国军在同洲内部力 推的3G产品方向。”上述人士告诉记者。相比较TD和WCDMA,基于EVDO手机的研发人才相对偏少。目前,除了三星之外,国内最大的EVDO生产厂商 即是与同洲电子同处深圳的宇龙。

而此次被警方带走调查的同洲员工,不乏原宇龙公司在CDMA领域的研发骨干。本报记者了解到,其中一名被警 方调查的员工,系原宇龙公司手机软件部门的研发主管。“他(指上述被警方调查员工)在宇龙呆了至少八年,主要负责手机软件的开发,是宇龙十几个研发骨干之 一。”宇龙研发部门一离职老员工告诉记者。

三网融合战略遇阻?

“此次突然被警方调查,对同洲电子智能手机的研发和产品推进影 响很大。”上述同洲电子内部人士坦言。本报记者注意到,从去年10月至今,在E89之后,同洲3G手机再无新品上市。而即便是寄望颇高的E89,最终也因 为定价偏高,未能进入中国电信的集中采购。

事实上,面对主营业务机顶盒市场的增速放缓,近年来同洲电子颇显疲态——2009年净利润 4800万元人民币,同比下滑55.67%。在此背景下,早在2008年,同洲电子即提出“从数字机顶盒制造商向一站式整体解决方案和增值服务提供商的战 略转型”,而三网融合被看作是实现战略转型的契机。

与此相关,同洲电子的3G手机业务,正是其实现三网融合战略的重要平台。有业内人士认 为,同洲电子在视讯技术的积累和广电系统的资源,正是其推进三网融合业务的优势。

“同洲电子在进军手机时的策划模式,主要是想把其在广电系 统里沉淀了十几年的业务、服务、技术、内容、平台承载到手机上,通过手机这个终端为用户、运营商、消费者提供全业务的移动视讯服务运营。”王国军曾对媒体 如此描绘同洲电子的移动战略。

此次“调查门”事件,对同洲电子三网融合推进节奏的影响在所难免。本报记者了解的最新消息显示,深圳市政府有 关部门已经介入协调。截至4月21日本报截稿时止,同洲电子尚未就此事发布公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54

安博以IT平台催谷教育产业链


http://www.p5w.net/newfortune/fmgs/201006/t3038374.htm


安博教育以IT智能化产品—学习流引擎—撬开中小学网络教育市场,随后进入大学生就业培训领域,通过IT实训机制,迅速成为行业龙头。最近,安博抓 住大专院校新设二级学院的契机,利用其在就业服务和师资力量上的优势,与高等院校合作,将业务链拓展至高等教育领域,从而打造了一条涵盖“中小学教育-高 等教育-就业培训”的IT教育完整产业链。

  22岁的李国强是湖南某软件职业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大三学生,跟大多数在校生一样,考上大学的 喜悦仿佛就在昨天,而今天却稀里糊涂面临毕业。尽管金融危机过后就业环境有所改善,但毕业生数量的激增及在校期间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李国强的 求职路并不顺利。数次碰壁后,他报名参加了为期3个月的Java实训课程,在此期间,李国强接触了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并在老师的安排下完成了企业外包的 数项开发任务。临近实训结束,在定期举办的招聘会上,李国强成为该发包企业的一名员工。
李国强的求职方式,或许是未来IT类毕业生就业的一个 主流路径。而提供IT实训的,正是时下教育领域最大的整合者安博教育集团(以下简称“安博”或“安博教育”)。成立于1999年的安博,在中小学网络教育 市场攫取第一桶金后,将业务触角延伸至大学生就业培训市场,通过企业IT实训机制,帮助毕业生提高就业率,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将业务链拓展至中小学教育 与就业培训的中间环节—高等教育领域,打造了一条涵盖中小学-高等教育-就业培训的IT教育产业链。
安博的大手笔,底气是两轮巨额融资。 2007年10月,安博教育获得5400万美元投资,投资方包括思科、麦格理等,一年之后,即2008年10月,再次获得1.03亿美元注资,投资方包括 英联投资等。在此之前,安博已经完成了两轮融资,首轮是2000年,来自硅谷的数百万美元风投,第二轮在2006年,超过1000万元,投资方包括思科、 集富创投和华威等。尽管尚未上市,但安博的融资额已超过大多数已上市的教育企业(附表)。



在金融危机下获得巨额投资,“在我们看来,安博就是‘the Education Company’。”安博教育的一位投资者这么评价。中国的教育业市场机会巨大,未来各细分市场必然会出现整合者,而安博,或许就是最具这种整合力的公司 之一。
“就安博教育而言,投资人真正感兴趣的是安博标准化、可低成本扩张的商业模式。”曾担任安博私募融资财务顾问的华兴资本创始人包凡如此评 价。


  以IT模式推开教育服务大门
  不过,创办之初的安博教育,与其说是教育公司,倒不如说是技术服务 公司。这与创始人黄劲的技术背景不无关系。黄劲15岁考入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系,并获得计算机软件硕士学位,1990年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深造,获 博士学位,其后加入一家半导体软件设计公司,1999年在美国硅谷创立安博公司,2000年回国创业。因为出身教师家庭,黄劲将创业方向定格在教育服务信 息技术领域。
2000-2003年,黄劲带领安博开发了一套学习流引擎应用软件。它实际上是一个装进了教学内容的学习效果评测平台,后台由多 个数据库及智能分析系统组成,前端则通过互联网与学生直接关联。学习流引擎可以根据预先设定的目标,由机器安排好学习路径,推送还未被掌握的知识到学生面 前。简单地讲,学习流引擎可以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制定出不同的学习方案,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因材施教的理想状态。
安博早期300人的团队中, 没有传统教育机构里必不可少的老师,近1/3是研发人员,分别从事软件技术研发和教育研究,其中教育研究包括教育的发展方向、有效的教育方式,以及怎样更 好地提供教育服务。
不过,正是由于从技术出发,安博把握住了教育领域的两大基础需求:一是优质教育资源严重稀缺,中小学学生及其家长的需求得 不到满足;二是高校教育机制滞后,课程开设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导致用人单位很难找到合适的人才,大学生缺乏实际工作能力也难以找到工作。基于上述两大需 求,安博尝试通过网络教育和IT实训方式,填补教育资源和学习者之间、企业和求职者之间的供需鸿沟。


  以学习流引擎嵌入基础教育
  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及分配不均和网络教育的巨大空间,是安博学习流引 擎嵌入基础教育领域的基石。一直以来,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尤其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已是一大社会问题,落后地区、甚至发达地区的非重点学校,对优质教育资源 的需求相当迫切。由此,能够化解这一难题的网络教育,近年来呈蓬勃发展之势。艾瑞数据显示,2004年网络教育市场规模为143亿元,而2009年跃升至 430亿元,预计在2012年将达到723亿元。
网络教育是安博介入基础教育的切入点。为了使网络教育的知识内容更具权威性,安博教育选择了 与北师大附中等知名学校合作进行内容开发。同时,安博的技术优势得到充分释放,其自主研发的学习流引擎成为开拓中小学网络教育市场的利器。
安博研 发的学习流引擎,强调教与学的交互性。学生的学习过程,都有历史记录,包括学生掌握了哪些没掌握哪些,都可以根据学习曲线来安排出现的频率,这样,就可以 建立个性化学习内容与资源的分配,根据学习者的特点来分配资源供其学习。
安博教育独创的这个学习引擎,不仅颠覆了老师的传统角色,同时,突破 了传统网校中计算机和网络仅仅作为一种存储、传输和表达内容的应用工具的局限。安博通过软件和互联网技术,将教育标准化、积累化,进而可以对学习者进行个 性化评测与诊断、个性化学习内容和资源的配送、反馈跟踪和个性化互动指导,从而为学习者创设一个适合其自身特点的学习环境。学习引擎的这些特点,使得安博 的优势更为突出。
不过,技术并非万能,技术只有和人、学习者、后台服务等应用环境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效用。因此,在销售学习流引擎的同时,安 博大力营建线下教育服务机构。其策略是,学员通过线上的学习账号进入网上测评系统,由安博根据每个人的测评结果设计学习计划。同时在线下配备辅导中心以及 学习顾问跟进辅导。从这个角度来看,安博通过整合内容资源,借助软件和互联网,形成标准化的内容,然后建渠道、搭平台,不断进行复制。目前,安博教育已在 北京、天津、山东、湖南等地建立了16家基础教育服务机构。
“尤其是面向二、三线城市等缺乏好的师资力量的地区,这种模式更有吸引力。”一位 教育培训业者认为,安博的优势在于先期占领了许多渠道,并且平台建设与内容开发同步,然后再通过收购整合,进一步扩大渠道,通过渠道来推广其内容,通过扩 大市场份额实现增长,规模大了以后会形成雪球效应,越大越有竞争力。
在产品推销策略上,安博采用B2B2C的模式,避开了直接面对终端用户的弊 端,将学校群体纳入自己的渠道体系,采用服务的合作分成模式,让学校有了向最终用户推销产品的热情,一定程度上,老师也成为推销员。目前,全国已有500 多所学校和两万多名学生加入这一远程教育体系。


  以IT实训做大就业培训市场
  IT实训业务是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产物。在安博看来,职业教 育就是就业教育,不能很好地实现就业的职业教育就失去了其根本意义。因此,安博通过搭建桥梁,解决大学生和企业之间需求的错位,从而开辟出一片全新的商 机,即IT实训。所谓实训,是协助毕业生在就业之前,参与到企业的项目开发过程中,从而为高校和企业搭建了桥梁,加快从学生到合格员工之间的角色转变。 2006年4月,安博教育联合教育部推出“IT实训推广工程”,覆盖了全国上百所高校,以就业为导向完善IT人才教育体系。
安博的IT实训与 当下地方政府的转型不谋而合。目前,国内已有多个城市提出了打造服务外包产业的思路,比如大连计划成为国内最大的软件服务外包城市,南京正着力打造服务外 包产业,苏州昆山正从制造中心转向金融服务外包城市。城市的转型,需要大量的人才储备。安博教育看到了其中的机遇,于是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同建立了IT实 训基地,为城市转型提供智力支持。
以昆山实训基地为例。昆山是国内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承接上海和苏州等地制造和加工项目的转移,但长期以来处 于产业链的下游,核心竞争力不强,为了进行产业升级,昆山市政府提出“打造金融服务外包城”的概念,未来定位为上海的办公室,为上海、苏州提供金融外包服 务。2007年,安博看到了昆山产业集群转型的契机。通过与政府合作,采取政府和园区提供土地,并投资兴建硬件设备和采购设备,安博教育输出运营、培训、 实训平台、师资的模式,建立了安博(昆山)服务外包产业园,该园占地120亩,于2008年10月正式开园,可容纳3500人入园实训。
IT 实训中,参与实训的人员绝大多数为即将毕业的在校学生。学习者进入实训基地后,其角色由学生转变为员工,接受“公司”分配的职务,佩戴员工胸卡,每天打卡 上班,并在主管的指导下完成各种业务项目。事实上,产业园的每个项目都是真实的,由安博负责对外承接项目,采用IBT(企业定制)人才培养模式,与用人企 业开设定制培养,选拔在校学生进入企业定制班学习,选定和企业业务相关的课程和任务,并配合企业的实际操作练习。
目前,安博教育已与4000 多家软件公司达成协议,采用IBT(企业定制)模式为其培养人才,准学员一旦培训合格就可以进入公司工作。至今,安博教育在北京、苏州、上海(昆山)、大 连建立基地,结合当地人才战略,在软件企业集中区域,为学生提供就业服务。以大连为例,安博与大连高新区合作,未来8年每年向大连高新区输送1万名IT人 才。


  业务延伸,打通产业链
  IT实训相对有效地解决了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也 创造了巨大的社会价值。安博实训基地已成为各级政府解决就业难问题的一个样板。黄劲及其核心团队成员,也频频在各类教育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
政府层面的支持,也为安博产业链的延伸创造了条件。事实上,在单纯的实训业务中,安博处于教育产业链的下游,其规模做大取决于毕业生源进入实训的多寡,因 此,控制上游、为下游输送更多生源,成为安博教育做大IT实训的重要举措。
控制上游的路径是开展院校合作,介入高等教育领域。随着互联网行业 的迅猛做大,大专院校建立二级学院或开设IT类专业蔚然成风,但受制于师资、财力、办学经验等因素,其招生规模并不理想。因此,选择一家专业机构合作,不 失为多赢之举。这直接成为安博叩开高等教育大门的敲门砖。另外,就业难是各大院校最头疼的问题之一,安博依托其就业保障的筹码,在与高等院校合作中如鱼得 水。
安博与院校合作的方式主要有四类:一是新建学院,即双方共同成立新的二级学院,安博引入企业、技术、设备、教学等多方面资源,校方负责申 办资质及生源,双方共同承担教学的实施与管理,按新的合作机制进行运营管理;二是共建学院,即双方结合实际情况,发挥各自优势,合作部分专业,以学院形式 独立运作,共同承担教学的实施与管理;三是学院外包,即根据校方实际情况,学院委托安博负责全面运营,校方负责监督管理;四是共建实训基地,即与生源规模 大的院校合作建立实训基地。
目前,安博教育与全国近40所高校签署了院校合作协议,合作方既有像潍坊职业学院这类地方大专院校,也有像华中科 技大学这类全国重点大学。
通过业务链延伸,安博打造了一条涵盖中小学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就业培训的IT教育完整产业链,覆盖了8-25岁学生学 习的全过程,且每一个环节,都蕴含创造经济价值的能量。
另外,安博也试图向企业培训方面拓展,目前已成为美国最大的职业与商务在线培训商 Skill Soft的中国区独家总代理。


  业务复制,做大规模
  缔造好业务链后,安博开始不断复制扩张,通过并购与新建,一方面继续采取线 上与线下互动的方式推进基础教育业务,另一方面建立实训基地,推广就业培训业务,同时加速院校合作。
基础教育方面,安博并购整合了十多家分布 在不同省份的教育培训机构。在并购过程中,安博教育制定了三个标准:首先是管理团队要与安博有相同的志向,其次必须是当地教育培训机构里的市场份额前三 名,第三是100%吸收股权并购。不过,如果被收购的当地教育培训机构有一定知名度,则采用联合品牌的形式,发展当地品牌,共创全国品牌。
通 过收购,安博逐渐建立各地的省级区域中心,并以之为据点,向地区及县级区域拓展。从扩张的地域来看,一些人口比较多,但教育资源相对比较缺乏的地方,如河 南、山东、山西、河北、安徽等,对教育服务的需求也相对旺盛,是其扩张的重点。
IT实训方面,安博采取了与升学培训不同的扩张策略。在地域倾 斜上,以企业聚集的地区,包括北京、上海、大连、天津、广东、成都、西安等为主要据点进行扩张。当前,其在京津、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区域的布局已基本完成。
院校合作方面,安博教育已经在软件工程、网络工程、动漫设计、服务外包等四大系列课程总共十大专业方向上与超过20家大专院校开展了合作。而一些本科重 点院校,也将纳入安博的版图。
融资1.03亿美元后,安博的扩张力度进一步加大,计划投入20亿元,在全国建成30个区域教育服务中心,新增 5个实训基地。
事实上,安博教育对风险投资机构的选择,也体现了其向海外发展的考虑。包凡表示,在帮助安博筛选投资者过程中,之所以选择分别 来自澳洲、日本、美国、英国的麦格理、集富创投、华威投资和英联投资,考虑的恰恰是他们能够对安博教育资源的全球整合起到推动作用。

  协同效应与师资力量决定安博未来空间
  牵头向安博投 资1.03亿美元的英联投资中国区总裁林明安曾表示,吸引其投资的关键在于安博具有很强的扩展性和复制能力。传统教育机构普遍的商业模式是开学校招聘老 师、招生、收学费,然后是不断扩张,在全国布点开设分校,建立品牌连锁模式;而安博走的却是另外一条发展之路,从经营模式看这更像是一家软件公司,它并非 单纯依靠传统的授课方式,而是通过技术和内容整合资源,从而使得这种模式能够标准化,便于推广的互动。
通过将系统平台在不同的学校间进行复 制,安博教育的扩张模式成本低、速度快。近四年来,安博每年的营业收入增长率平均都保持在200%。
不过,安博的前景也并非一片坦途。尽管打 通了产业链,但在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安博均面临强有力的竞争。在中小学网络教育市场上,有101网校、北京四中网校等一批竞争者;在IT教育市场,有北 大青鸟等,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北大青鸟拥有授权培训中心240余家、合作院校450余所、覆盖全国90余座城市,其规模远在安博之上。因此,如何 整合资源,发挥产业链的协同效应,形成核心竞争力,成为安博持续发展的关键。
另外,师资力量也将是制约安博高速成长的主要因素。随着IT 实训和院校合作的持续推进,安博将对高素质的师资团队产生巨大的需求,能否满足这一需求,直接关乎业务复制的进度。不过,招募高素质师资团队并非易事。不 管是IT实训还是院校合作,能够符合安博要求的教师,不仅要具备传道授业解惑之才,还必须有丰富的IT从业经验,否则其教育内容只能流于形式,最终重归教 学与需求脱节的困境。现实是,这类人才不仅招募成本较高,而且在当前教育体制下相对稀缺。因此,在短期内打造高素质的师资团队,既是当务之急,又考验安博 的管理智慧。■


  上市路上

  教育培训巨大的市场容量,吸引了风投的关注。尤其是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教育产业的高成长与抗 周期特性更是获得了投资界青睐。China Venture的数据显示,近三年教育产业吸金量位列VC/PE投资方向的第五位,共吸金6.05亿美元,占比8.18%(附图)。



相比之下,教育企业上市进程却颇为滞后,全国近5万家教育培训机构中,登陆资本市场的寥寥 无几,且全部在海外上市,尚无一家能够在国内资本市场挂牌。究其原因,既有教育制度自身的限制,也有国内资本市场对教育企业认知不足的因素。
《民办教育促进法》出台前,教育产业虽然对民营资本开放,但非国民待遇、不得分红、缺乏产权等一系列制度硬伤,极大地抑制了资本进入的积极性。此时,教育 企业上市,不得不在交易结构上进行巧妙安排。如海外上市拔得头筹的新东方,就是在学校之外注册新东方科技集团,由前者向后者支付咨询费的方式避开政策限 制。
新政出台后,民办教育迎来了爆发性增长,吸金量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一批优秀企业得到了风投的注资,这些企业具有很强的上市冲动。据德勤 调查,80%的受访企业有融资需求,并有接近50%的受访企业有上市打算,并一致倾向于海外上市。
教育企业或将成为新一轮“中国概念股”的主 体。据纽交所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杨戈介绍,未来1-2年,中国将可能有20余家教育企业登陆包括纽交所在内的国际资本市场,其中,不少已经进入操作阶段。 比如,国内最大的IT培训机构北大青鸟原计划2009年三季度赴美融资1.5亿美元,后因故暂缓;2010年5月,环球雅思宣布拟登陆纳斯达克,募集资金 约1亿美元。除此之外,学大教育、巨人学校、安博教育、华育国际、万学教育、达内科技、东方标准等企业,也已经做好上市的准备。
不过,教育企 业集体选择海外上市,无疑是中国教育和资本市场的悲哀,尤其是在创业板已成功开板的背景下。因此,除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民办教育环境,催谷一批教育企业做大 做强之外,调整投资和发审理念势在必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81

故人/往事 – 我做IT的日子(一) 麥博

http://makblogg.wordpress.com/2010/10/12/%E6%95%85%E4%BA%BA%E5%BE%80%E4%BA%8B-%E6%88%91%E5%81%9Ait%E7%9A%84%E6%97%A5%E5%AD%90%E4%B8%80/

昨天在街上,碰到做IT時代的舊同事,舊公司全部人:頂大老細,大老細,Architect, PM, APM, SA, AP, DBA; 都走了,唯有他,走了,又回來,照顧這個六年前就做好的項目。

我說,其實,沒甚麼好奇怪的,我就做過一個 project(B),一年內,整個Team (15-20人) 換了一次以上。

但我和這個同事一起做的,是Project A.

(一)

八年前,我加入Project A時,正值我人生的最低潮,事業,愛情雙失。當時經濟好差,科網熱潮一破,IT人淪為水候佬,短工制風行,最離譜的時候,每月續約,正式今日唔知聽日事, 人心渙散,Turnover 好高,為了減少成本和離職人員的影響,大家開始往大陸 Outsource。

我的工作,就是一方面向 User 拿 Requirement, 寫Spec, 砌 Framework, 部份交比大陸同事做,貨回來了,自己試,再比客試。週而復始。

那時候,三、二天便要同大陸同事講電話,一講就15-60 分鐘。我的煲冬瓜,也是那時練得最純熟,接近京片的腔調,現在講不出了。

(二)

講番正題。

一個咁既Setting, 自然問題多多。短工制一手摧毀了香港的I.T 業:人工低,前途無保障,士氣差,流失率高,Skill set 好難培養,結果人才流失,行業更難發展了,是以香港雖是發達社會,I.T 業的發展,則遠不如其他三小龍。

內地競爭也是問題,全球化+互聯網的普及,第一個殺掉的,是香港的IT (主要是SI業)業。內地I.T 人質素雖然非常參差,(甚至可謂極劣)但人工差 80%, 一個頂五個,如果你係客,佢第一樣野係睇 Cost, 一 Team 大陸人,可以省80%,點會唔贏?

OK, 你的客要大陸人,你老闆要大陸人。香港人做甚麼?

中間人(business analyst) + system design

呢班人,不需要很多。

結果,香港I.T 業人口過剩,第一反應是轉行潮,第二反應,是幾年後的人才斷層。

今天回望,人才斷層仍在,但IT 人的工錢(金融IT除外)無漲過。全球化的威力,實實在在,影響了一代的香港IT人!

想到這裹,你便知道歐洲佬為何要燒大陸人的鞋店。

只有不停創造新產業的地方,社會至有希望。

我是在那一刻,切切實實感到,香港真的死了。

上面說的是大勢。微觀的人事,又如何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505

故人/往事 – 我做 IT的日子(二) 麥博 Mak Blog

http://makblogg.wordpress.com/2010/10/18/%E6%95%85%E4%BA%BA%E5%BE%80%E4%BA%8B-%E6%88%91%E5%81%9A-it%E7%9A%84%E6%97%A5%E5%AD%90%E4%BA%8C/

(三)

我加入 Project A 的時候,剛好第一期開工不久。當時的 Team Head, 見我普通話講得不錯,就請了,作為中港溝通的橋樑。

就這樣,我親手協助了 I.T 業北移。

Project A 是公司在香港的第一張大單,為了打響頭炮,不惜工本從星加坡總部空降了十二、三人,負責 architecture & Framework, 項目管理, 以及下一線的模塊主管。加上本地羌30多人(高峰期好像更多,記不清了),和十個內地同事一起工作。

看見這個陣容,我直覺告訴我:他們人太多了,可能多了1/3 。

因為,寫軟件是食腦行業,最緊要Quality。人多,生產力理應上升,但在軟件業,則可能是下跌,因為多左機會出poor quality work (e.g. 跟唔足 Spec, Compile error, 自我創造 requirement 等等等等) , 要執手尾,拖慢進度。

人多的另一個壞處,就是,別人不易察覺你冇乜野做,就算知,也不知向誰彙報,就算你走開一日半日,都冇乜所謂 ,點知你係咪約滿呢?

另一方面,經濟差,也有同事為了保住飯碗,拖慢交貨(!?!!),這又影響進度。造成人手不足的假像。

因為大家都係打份Contract, 今日唔知聽日事,二級SA要保位,當然要講到自己好多野做,絕不輕易炒人,所以,頹人才可以一直 Free ride 下去。

坡佬主管人生路不熟,亦唔敢炒人,於是,條Team 愈來愈大,但感覺上人手永遠不足,因為生產力沒有明顯增加。

When your cost is all labour and you over-hire, you’re half dea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656

故人/往事 – 我做IT的日子(三) 麥博

http://makblogg.wordpress.com/2010/10/26/%E6%95%85%E4%BA%BA%E5%BE%80%E4%BA%8B-%E6%88%91%E5%81%9Ait%E7%9A%84%E6%97%A5%E5%AD%90%E4%B8%89/

(四)

本來應該講 counter-productivity 同 negative headcount, 正好中鐵建這篇公告,一口氣講完了 user requirement 的一大課題,所以打亂次序。原文隨後。

講IT項目, requirement change 是最難處理,最頭痛的事, 中鐵建的問題,正是Project A 和 Project B 的寫照,也是我決定離開IT業的主因。

時間有限,先引文,後討論吧

中鐵建點解蝕鑊金?

The Project adopts the EPC+O&M general contracting mode. The Project was based on conceptual design at the time of signing of the contract. As the owner requested new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and additional work quantities during the course of construction of the Project, the estimated total costs for the contract gradually increased. As at 30 June 2010, the estimated total costs had increased to RMB12.544 billion.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year 2010, with the Project entering the phase of large scaleconstruction, and the full commence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various sub-projects, the actual work quantitie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s compared with the estimated figures at thetime of signing of the contract. Moreover, the owner increased substantially the transportation capacity of the Project for the year 2010 as compared with the capacity set out in the contract,while the underground pipeline network, land expropriation and relocation undertaken by theowner were substantially delayed, and re-adjustments on parts of the completed construction were also required as a result of the new instructions specified by the owner. Accordingly,the total work quantities and costs of the Project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there were delays in certain phases in the scheduled construction timetable. As the Project has major social influence and has drawn close concerns from the governments of both countries, and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cheduled progress, the Company invested large amount of manpower,resources and capital in the Project, thereby ensuring the scheduled completion of the main part of the Project as planned and commencement of operation in November 2010,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owner. The above changes have led to substantial increase in the estimated total costs for the contrac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tractual requirements, the Company has delivered relevant materials to the owner in support of the variations and applications for compensation claims. The owner has undertaken to set up a special committee upon completion ofthe Project to negotiate the claims and compensations. So far, the Company has been innegotiations with the owner for the compensation for the above variations and has not yet obtained the approvals from the owner. In accordance with relevant accounting standards, theCompany has not included the amounts of such compensation claims in the estimated totalrevenue from the contract. The Company will continue to further negotiate with the owner onthe compensation issues arising from the above variations and claims.


建築業係會有呢個「改泥改去」,起完又改既問題。

但建築業明顯好過IT(以及graphic design)既係:
1. 建築業好多時「落左石屎」就會係一舊睇得到既實物,啲老闆係要咁樣有舊嘢望到,先明白,佢轉一個concept,係真係要改動好多嘢(同埋俾好多錢!),所以就唔會改;

2.建築業牽涉既金額十分巨大,老闆好多時都明白要改動,科既水都幾嚴重吓,於是唯有忍住

至於你quote嗰段,應該掉轉頭諗,响入面做既人,個個都係打工啫,超支又唔係响你個袋度出(都係阿爺同股東錢);相反,你唔改,第時下手個user(即operator)就可以complain你起得唔好...咁俾你係個PM,都會改到七彩啦!

p.s.曾與國外公司共事,發現,不斷按client老闆指示改,係中國人通病!因為外國公司真係改一次收一次錢,咁啲老闆就唔敢改嘢喇!

老麥

米,我理解係:蝕錢事小,重點係阿爺指示呢單野唔衰得,否則掉盡中國既假!

你真係講得好應,建築d野見得到,feel 得到,IT d野見唔到,客戶無法衡量施工期到底是否合理,結果一定係低估左。

反正做咁多年IT,從來未聽過project 係可以提早交貨既,個中乜事,心照啦!

量子

感觉上,从商业原则来看,中铁建的行为不可思议。但从政治可以理解。阿拉伯人好大喜功比中国人还要厉害;而中国基本上是尽一切要讨好阿拉伯世界。

但中铁建也毕竟是上市公司,要向股东交代的。

如果真的如公告所言,是业主方的增加要求,那问题应该不大。沙地有钱,不会再乎,也不敢得罪中国,估计有关的赔偿也没有问题。

反而是说,有关的工程增加是施工方的原因,而中铁建退到业主头上,而官司就有得打了,而且也暴露出施工方的质素不过关,自己控制造价的能力不足。

如果是前者,其实是利好。对将来中资工程在这些国家夺标有好处。而这些国家才是基建的主要市场。

不同意量子所說;從這份公告,是看不出究竟這是利好中鐵建與否的。

先不理中鐵建的文字是否一個one side story,而是,基建一定會有改動;而這些改動,很多都很難分清是業主改動還是技術上改動。寫consultancy contract的人一定不會是蠢蛋,有很多時contract中的condition都有一些補底條款的。例如:會規定要跟怎樣怎樣的安全結構以及當時最新的建築規例所以業主賠錢與否,並非質素問題,而是contract如何寫,又或兩家人如何四四六六傾掂的問題(工程最後拗數,很多時根本不是講道理,而是兩家老闆看誰有牙力之後傾掂的結果...同黑社會講數,其實類似)

要多提的,是有很多時改動都是外在因素,非業主或承建商的責任/技術是否足夠的問題;此要牽涉到risk management以及落bid者有幾醒目的問題

回到中鐵建,留意國企的模或是要做大做量,而並非做盈利;我會以中國海外做例,一直以來它都是以超低價bid job,所以有很長時間你在香港見到的地盤多數都是中海的;但如此low bid的後果當然是質數下降。結果鑊鑊補鑊,越多job公司盈利反而越倒退;但没問題呀!因為錢是阿爺的,最後蝕本,一來根本没人理(不是自己錢),二 來,最後埋數是要多年後才會知賺蝕...但CEO當時卻可以以「市佔率擴大」領工...反正以國企來說,幾年後又可能被調去其他位置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02

中國IT通路王 兩岸募資拚轉型

2010-11-01 TCW




誰最有可能成為第一家在兩岸三地都掛牌上市的科技公司?答案是神州數碼。

最快十一月,這家在香港掛牌九年、年營收達港幣五百零二億元(約合新台幣兩千億元),中國最大的IT通路商與服務商,就能完成台灣資本市場的目標,台灣存託憑證(TDR)正式掛牌交易。

神州數碼董事局主席兼執行長郭為在接受《商業周刊》採訪時話說得豪氣:「不只是客戶,我們希望未來能同時擁有台灣、香港、中國大陸的(資本)市場!」他在今年七月時曾向中國媒體表示,要將旗下解決方案的業務部門分拆,獨立在上海A股上市。

為了達成這個夢想,郭為與其經營團隊,在過去四年內兩度買回自己公司的股權,前後砸下了港幣十三億元(約合新台幣五十一億二千萬元)。

這麼大的一筆賭注,郭為心中在打什麼樣的算盤?

市占第一名比第二名聯強高出四成

至今年九月底為止,神州數碼在中國的開店家數達五百七十二家,市占率達到二五%,比第二名的聯強足足高出四成。明年更將擴張到一千二百家。

雖然貴為中國IT通路的龍頭老大,在中國市場占有絕對優勢,但神州數碼的本益比卻只有十七‧九倍,低於聯強的十九倍,這當中就可看出投資人對其的兩點疑慮。

第一個疑慮,是市場過度集中。相較於聯強從台灣出發,把業務範圍擴展到中國、澳洲與東南亞,並在各地都取得數一數二的地位,神州數碼只在中國稱王,從未跨出海外,這等於把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風險太高。

第二個疑慮,是財務成本過高。一位券商分析師表示,台灣的利率僅一%至二%,但中國的利率卻高達五%,外在環境造成的經營成本很難消弭。而且,聯強的成本管控能力極佳,神州數碼難以匹敵。

對此,郭為的心中雪亮:「我們的目標不是要爭什麼市場的老大、老二……,我們要做的是中國IT產業發展的推手。」他說。

業務超多元從電信加值服務做到物流

為了突破限制,郭為先從業務面下手改革,不因站穩龍頭而沾沾自喜,反而竭力開發出新的獲利模式。二○○五年,他把業務範圍擴大到IT服務,不只幫客戶賣產品,更與電信商合作,開始把各樣的加值服務與終端硬體結合,摸索出一個新的藍海。

「一旦你能成為客戶的戰略合作夥伴,客戶所有的IT需求都成為你的服務,還會創造出一個無窮無盡的市場,」郭為表示。

但要在一個運作順暢的舊成功模式上進行改革,困難度「比創立一個新的企業更高!」郭為很感慨的說。他一方面要穩住既有的事業,一方面得像跳恰恰一樣,抓到與客戶互動的節奏,找到讓雙方都能夠互利的合作模式,同時還要不斷灌輸員工以客戶為中心的想法。

二○○七年,神州數碼的業務範圍已經擴大到企業諮詢、軟體開發、系統整合與IT外包等服務,並提供企業及客戶高階IT產品、技術性解決方案與硬體設備的保養培訓,甚至還跨足到物流、金流與資訊流等供應鏈管理。

轉型賭很大溢價買股破大股東質疑

如此龐雜的項目與高度混合的戰略,不只員工感到困惑,就連投資人與股東也不看好,當時持有最大股份的聯想控股,就對郭為的轉型策略提出了質疑。

為了穩定軍心,郭為做了一個大膽的賭注,他以每股港幣三.五元的價格,從聯想控股等股東的手中買回當時的市價只有港幣二.四元的股票,三個月內共買了八千七百多萬張。「這是最簡單的方法,代表我跟團隊願意承擔這個風險,」郭為緩緩的說。

二○一○年,他第二次收購自家股票,前後加起來總共砸了港幣十三億元,郭為也因此成為神州數碼第一大股東,充分顯示他對自家公司的信心。

調查機構國際數據資訊(IDC)研究經理曹永暉觀察,神州數碼是在既有的經濟規模上,先做好垂直整合,再有系統的橫向擴展,雖然目前無法像IBM、甲骨文一樣做高端的顧問服務,但由於掌握了中國本地市場,「即使低端服務的成長空間也非常大,」曹永暉說。

現 在,郭為還把眼光轉向當前最熱門的物聯網與雲端計算產業,與政府部門合作,在江蘇揚州、香港推出結合身分證、醫療與交通的市民卡與八達通卡,頗有效法 IBM「智慧城市」的味道。只是「他們(指神州數碼)是以中低價進攻市場,掌握與政府部門的關係,與IBM定位不盡相同,」一位IBM大中華區高級顧問指 出。

從通路跨足各式各樣的IT服務,如今的神州數碼,就像聯強與IBM的混合體,創造出一個世界少見的獨特營運模式,過去五年的營收與淨利複合成長,也分別高達二六%與三五%。

然而郭為的雄心不僅於此,沒有老東家聯想那樣雄厚的資本可以靠購併打入國際,他選擇在資本市場上縱橫捭闔,來台發行TDR只是第一步,接下來他將計畫分拆其他部門,在上海A股上市,藉著這兩地的高本益比,提高神州數碼的能見度與身價,也為下一階段的轉型增加更多的籌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2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